英语通知范文

时间:2023-03-19 19:4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通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通知

篇1

Notice

We will hold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before the library at 8 o’clock on 10th this month. All students must be there 15 minutes ahead of time. The detail is as follow:

1. President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celebration arrangment.

2. Students are going to visit the museum, and enjoy the performances in the Center Square.

3. A basketball match will be held at 10:30.

Students are requested to be on time and behave well.

                                          Student Union

篇2

患者,女,51岁,行政工作人员。患者面白形丰,微微气短。自述经常感冒,本次感冒近月余,久治不愈。头晕,耳鸣,鼻塞,乏力,下午自觉发热。按脉:左脉濡细。察舌:舌色正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查体温正常,按肌肤微发热,月经近2个月正常。证属气虚外感。法当补中益气,调和营卫。予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12g,炒党参10g,焦白术6g,陈皮5g,甘草4g,当归10g,柴胡4g,升麻6g,白芍10g,青防风10g,辛夷花10g。4剂,水煎服。4剂服完,感冒痊愈。

按语:患者面白形丰,气短,乏力,头晕,耳鸣,脉濡细,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乃是一派脾胃气虚之象。经常感冒是因脾胃气虚不任风寒,自觉发热是因气虚而生内热所致。故以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加青防风、白芍调和营卫,因法与证符,方与证合,而获痊愈。

2个月后,患者又来就诊,自述月经不调,上次20天1行,这次17天又行,量多,有自带,牙齿痛,牙龈肿。脉右濡左细微弦。舌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证属脾胃气虚,脾不统血。仍予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12g,炒党参10g,焦白术10g,陈皮5g,甘草4g,当归10g,炒柴胡4g,升麻6g,白芷8g,地榆炭12g,煅牡蛎20g,炒米仁20g,黄连3g,黄柏10g。20剂,水煎服。1个月后,患者第3次复诊。月经周期已恢复正常,量不多,除白带未尽,余症皆消。

按语:患者素体脾胃气虚。脾胃气虚,脾不统血则月经先期而量多;气虚则阴火内生而牙齿痛、牙龈肿,正如李东垣所说:“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形丰之人则多湿而带下。东垣所说的阴火一般都认为是虚火,但临床辨证用药,仍有虚有实,如本例患者,下午发热是虚火,牙齿痛、牙龈肿是胃热,白带是湿热所致。故仍以补中益气汤以益气统血,加黄连、黄柏、白芷既能清散阳明胃热,又能燥湿收带。因法与证符,方与证合,亦获良效。

但患者再次复诊时,自述近来经常腹泻,一日三四行,水谷不化,脘痞腹胀,纳尚可。按脉弦细。舌淡,质胖有齿痕,苔薄微黄腻。证属脾虚泄泻。法当益气健脾,清化湿热,调和肝脾。仍予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12g,炒党参10g,焦白术10g,陈皮5g,甘草4g,当归10g,炒柴胡4g,升麻6g,白芷8g,焦神曲12g,炒米仁20g,黄柏10g,白芍10g,防风10g。3剂,水煎服。3剂服完腹泻已止。

篇3

这是一个大家庭,成员有消炎痛、炎痛喜康(吲哚美辛)、保泰松、扑热息痛……还有许多带芬字的成员,如布洛芬(芬必得)、双氯芬酸、酮布芬等,以及阿司匹林。它们虽各有个性,但共性是相同的――消炎、退热、止痛。

NSAID虽有广泛的用途,但也有一些不良反应,有些甚至是致命的,这些不良反应包括: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出血、溃疡等症状的发生率高达20%~30%。

皮肤反应常见度第二。有荨麻疹、皮疹、瘙痒等。

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头痛、嗜睡等。

其他常见肝肾功能损害、耳鸣、高血压、心跳过速等。

我们不但要知道这些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通报,更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有效防止这些不良反应,达到有效且安全的目的。

1.选好适应证并非所有的疼痛都可服用NSAID,像胃肠病的疼痛、脑血管病的头痛、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有的无效,有的可能耽误抢救时间,至于诊断不清的疼痛更有可能延误诊断。所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道听途说自行服药。

2.服药剂量与疗程(时间长短)应遵医嘱不良反应中不少与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有关。所以,此类药的使用原则是最小剂量,最短疗程,达到所需效果即停药。

3.预防性用药无效

4.复合用药即同时用两种以上NSAID,如芬必得+去痛片,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尤其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之类)合用时,不良反应成倍增加,应避免。

5.老年人谨慎用药尤其是老年女性对NSAID敏感性高。已有某些基础病,如胃炎、溃疡病、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肝肾功能损害、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等,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应慎用之。

篇4

【关键词】 硬膜外自控镇痛; 剖宫产; 术后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适应证的扩大,剖宫产率也随之急剧上升。但术后伤口疼痛,严重影响产妇的恢复及哺乳,甚至产生术后并发症[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剖宫产术后镇痛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术后分别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传统止痛方法的剖宫产产妇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5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妊高征,无内外科合并症,无镇痛药成瘾史。年龄19~31岁,平均(25.3±4.7)岁;孕周37~42周,平均(39±1.5)周;初产妇103例,经产妇5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PEC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次、体重、剖宫产指征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PECA组产妇术后保留硬膜外麻醉导管并连接镇痛泵。镇痛液包含75%布比卡因15 ml、芬太尼0.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以2 ml/h的速度持续均匀地注入硬膜外腔,患者自觉疼痛时可适当追加药液,追加剂量为0.5 ml,不超过4次/h,术后48 h后拔管。对照组术后不保留硬膜外导管,采用盐酸哌替啶进行传统肌肉注射镇痛,50~100 mg/次,24 h不超过4次。

1.3 观察指标 (1)术后2 h与24 h产妇切口疼痛程度。按照WHO的疼痛分级标准[2],0级:无痛;I级: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影响;Ⅱ级:中度疼痛,影响生活及睡眠;Ⅲ级:重度疼痛,不可忍受,严重干扰生活及睡眠。(2)术后泌乳始动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ECA组患者术后2 h及24 h的镇痛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的疼痛主要来自腹部切口和子宫收缩,尤以术后24 h内为重[3]。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抑制催乳素的分泌,影响乳汁分泌,同时易使产妇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产妇的情绪和休息,延缓了术后的康复过程[4]。硬膜外自控镇痛(PECA)以恒定持续少量注入药物,可据患者需要,自控追加剂量,使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同传统镇痛相比较,其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副作用少,作用维持时间长,用量个体化,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止痛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PECA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01),下床活动时间、泌乳始动时间都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侯孟彦,吴洁,黄仙萍.剖宫产术后主动止痛的临床效果及意义.实用护理杂志,200l,17(10):31.

[2] 徐华瑞,张雪芹,桑秀丽.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麻醉微量输入泵给药镇痛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1):704.

[3] 凌孝英.剖宫产术后硬膜外持续自控止痛泵镇痛观察.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10):1-2.

篇5

作者:吴珏单位:上海市测绘院第四分院

系统提供空间数据的浏览、工程审定的决策支持、数据监测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日常文件的综合管理、数据资源的网络共享。系统主要构成有5个功能,包括地图浏览查询功能、工程审定功能、基点监测功能、日常公务管理功能、网络资源共享功能。(1)地图浏览查询功能(图1)。用于浏览轨道交通的分布、走向及周边环境。用户可以通过选择轨道交通线路来浏览其站点及沿线的各种地物信息。通过制作一个地理信息浏览系统,实现简单地图查询功能。例如:查询轨道交通4号线(图2、3),在地图中整体反映轨道交通4号线的走向。第二层,可以查询轨道交通4号线各个站点信息情况,包括站点周围的地物信息(横向100m范围内、垂直剖面)、站点出入口情况、多媒体信息,还可以查询站点内部的结构,包括管线、站厅等信息。我们以数据库作为基础底图,结合轨道交通的各种信息建立有效的查询功能。此外实现可见即可打印的功能,对所需要的地图进行打印输出。(2)工程审定功能,用于审批轨道交通沿线附近的土地是否可以建房。通过建筑控制线和轨道控制线相结合,对日常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图4)。每条轨道交通线路两侧都有控制线,判断原则是如果需要审定的土地在控制线内,则不予批示;在控制线外,则可以考虑批示。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输入需要审定土地的坐标,直接显示在地图上,让决策者能够直观地看出土地与控制线的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例如,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坐标,可确定施工区的方位、施工区域形状、施工区域与线路的位置关系图等,根据施工方提供的施工深度等资料,确定其对线路的影响程度等。(3)基点监测功能。用于监测预警基点沉降。监测数据是进行实时更新,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数据维护。数据录入形式可以是人工维护更新,也可以是通过数据表格直接导入。系统通过图表显示基点走向,如果低于预警指标,则系统自动报警提示。监测工作的日常报告、报表,有沉降位移、平面位移、隧道收敛、轨道倾斜等,还包括大量的监护分析、解释资料。(4)日常公务管理功能。用于管理公务文件。把各种各样的公务文件进行分类、入库,应用数据库管理,实现单个文件的统一化管理。涵盖业务逻辑,强调业务流转,包含了大量的增加、删除、查找功能。最终形成管理系统,可以进行统一查询、统一管理。(5)网络资源共享功能。对办公需要的一些实用软件进行资源共享。以达到:①信息共享能降低信息重复收集的成本。在我们的政务生活中,资料重复收集的浪费是巨大的;②信息共享能大大降低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成本,一个方便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能给研究人员节约大量时间;③认真设计好的专用业务系统会因为重要资料的共享而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4)知识性、资料性的信息共享,能够大大提升工作人员的视野洞察力、远见,并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提升,发现新机会,新问题,进而取得新业绩。

数据库要求(1)减少数据的重复,使数据具有最小的冗余度。计算机早期应用中的文件管理系统,由于数据文件是用户各自建立的,几个用户即使有许多相同的数据也得放在各自的文件中,因而造成存储的数据大量重复,浪费存储空间。数据库技术正是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而出现的,所以在组织数据的存储时应避免出现冗余。(2)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使众多用户都能共享数据资源。(3)注意保持数据的完整性。这对某些需要历史数据来进行预测、决策的部门尤为重要。(4)注意同一数据描述方法的一致性,使数据操作不致发生混乱。(5)对于某些需要保密的数据,必须增设保密措施。(6)数据的查找率高,根据需要数据应能被及时维护。数据库必须按照以上要求建立,才能发挥数据最大的用途。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础数据部分。轨道交通沿线100m范围的地理底图、轨道交通的设计图件(包括调坡断面、铺轨综合图、站线等)、竣工资料、地图底图数据等。(2)轨道交通规划信息数据。包括轨道交通设置、走向、站点分布等。(3)各种专题数据。轨道交通竣工以后测量的变形资料(如沉降标高)、监护工程项目(地段、时间、事件、结果等)。沉降数据、平面数据、收敛数据(隧道)、工矿信息。还有各种轨道沿线的管线资料,包括煤气、电力、电信、污水、天然气等。(4)各类业务资料。报表类有日报、月报、成果报告等。(5)各类公务资料。与监护部门相关的各类文件资料。(6)系统备份数据。对系统的各种操作留下痕迹,可以对今后的数据寻根溯源提供依据。

(1)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建立,主要利用ArcGIS进行二次开发。系统应具有放大、缩小、漫游、全图等基本功能,还应具备信息的查询功能。各种地物信息可以按照专题的划分进行浏览。此外,系统应具备地图打印功能,数据录入功能。(2)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建立,主要可以进行动态更新维护数据。通过人工输入或者是表格数据导入等形式,进行数据更新、增加。其次,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图表显示、汇总等功能。(3)各种数据文件格式的转换,内外部信息出入的文件格式、文档模板的统一。主要对空间属性数据、专题数据、文档数据、数据库数据等各种所涉及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整合管理。(4)权限管理,辅助监护管理工作。系统进行用户分组结合分角色管理,尽可能做到多用户、多级别的特别管理。(5)网络配置,本系统内部采用TCP/IP协议的局域网,采用先进的B/S结构,服务器端为系统模块和系统数据库。(6)数据库建立及维护,建立轨道交通信息库。利用SQLSEVER服务器系统建立数据库。库中的表格按照一定的规格、模式进行建立。(7)建立数据更新机制,针对各种不同的数据,设定有效的数据更新机制。

本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利用ArcGIS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行,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和辅助管理决策,管理资料文档,提高智能化程度。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高职高专 传统 差异

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也随之不断地改革,它既不是普通中学英语教学的复制,也不是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翻版。因为自身的独特性,它与我们传统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本文就此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比较。

一、教学任务上的差异

传统英语教学因为有升学压力,所以更侧重于应试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重语法,讲分数,课堂形式多呈现为“满堂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应试能力较强,但很难做到灵活自如地操作和使用英语。然而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蓝领人才,其英语教学的准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按照这一要求,英语教学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将来的职场需求作准备。据调查,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已经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适合学生专业需求的英语教材。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公共英语教研室把大学英语教师分为不同的项目组,如:信息英语组、电子英语组、机电英语组等,各个项目组相应的教师在平时英语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相应的专业知识,力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符合其职业特色的英语知识。同时,每个项目组的教师都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自编了相对应的英语教材,在完成了基础英语教学以后,就把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衔接上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英语教学系统。

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

因为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所以传统英语教学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教材方面,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工具,就传统英语教学来说,对实用性、适时性的要求不高,而且教材的开发已经相当成熟,选择性较大,在使用过程中,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使整个英语教学进入了良性循环。然而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学生在使用教材时须使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相挂钩,目前很难找到一本实用性很强,能够适合目前就业需求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教师在开发教材时,若能从学生专业角度出发,使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性,并与专业知识衔接。另外,高职高专的教材在重视读写能力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听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既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又能为将来学生优质就业做准备。

三、学生主体的差异

传统英语教学的主体是经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并且英语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他们往往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强,并且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也经历高考,但是基础相对薄弱,英语能力参次不齐,多数学生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致使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此外,高职院校英语方面的毕业要求是英语应用能力三级,门槛较低,这都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做好课堂正常教学以外,应当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改变以往陈旧、错误的学习方法,重新树立自信心,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四、教学方法、手段上的差异

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多采用问答式、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的形式,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宗旨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决定其英语教学手段必定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中,多采用交际法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不断地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职业选择”一文时,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将学生自己对职业选择方面的见解和文章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课堂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这一类问题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应根据当前的职业现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又能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因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自身特性: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它具有无可比拟的活力和朝气

,而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它源于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我们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更应该不折不扣的遵循“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根据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专业发展需求,开发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教材,培养他们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此外,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还应该不断改变传统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地思考、探索,寻找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使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on english teach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文秋方.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7

关键词: 植物 英汉语言 喻义

英汉语言中有很多以花草树木等为喻体借物言志的现象。不同民族借助不同的植物来寄托各自的情感,同一植物在不同民族的词汇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

汉语和英语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属于不同语系,虽然有些词汇字面意思相似,但在各自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柳树”和“willow”(柳树)字面意思相同,英汉语言中都有“悲伤”的意思,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却不同。“柳树”在汉语中象征由离别引起的悲伤,例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抒发的正是这种离别思念之情。而英语中的“willow”隐含“死亡”的意思,“wear the willow”指“服丧、戴孝”或“悼念死去的爱人”,在汉语中没有这种涵义。另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陶渊明赞美它为“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故人称为“霜杰”;古代神话传说中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而在西方国家中,代表哀伤,只有在葬礼上才送。因此,西方人们对赋予了完全不同于汉语的意义。

同一植物词语,在汉语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英语里却缺乏相应的联想。例如人们常说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和“花中四君子”(兰、梅、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傲雪独立,不畏严寒,一身傲骨。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品行高洁。兰花生于深山之中,空谷幽香,形容清高雅洁、不入俗流的君子。竹子修长挺拔,中空有节,宁折不弯,形容清高淡泊、虚心正直的人。松树四季常青,比喻志行高洁的君子;它千年不凋,也象征长寿,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说。但是这些植物在西方国家中只不过是普通的植物,并没有汉语中类似的联想,这样就出现了文化空缺现象。这是由于中西方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不同,植物的种类和联想意义也就各不相同。如中国南方很多地区竹子随处可见,竹子修长挺拔,中空有节,使人联想到高风亮节和谦逊好学的品质;而竹子在英国并非土生土长的植物,是舶来品,因此竹子的联想意义并不多见。汉语中“雨后春笋”用来形容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英文中意思相近的表达有“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即由蘑菇引发的联想意义与汉语中竹笋所产生的联想一致。反之,英文中常见的“rose”(玫瑰)、“olive”(橄榄)等联想意义的习语在汉语中的缺乏,也是上述原因所致。

同样,英语中许多植物词也有其独特的联想意义,而汉语中却没有。如“clover”(三叶草)大部分由三片叶子构成,也有些由四片或六片弧瓣组成,比较少见,英美人相信“four leaf clover”(四叶草)可以给人带来好运。“lily”(百合花)在汉语中象征夫妻恩爱、琴瑟和鸣,而英文中“lily”表示纯白,并无爱情的联想。“paint/gild the lily ”(多此一举),相当于汉语中的“画蛇添足”。西方人有送花的习俗,用花来传情达意。很多植物的联想意义形成了系统的花语,即一种含蓄而高雅的无声语言。如:“red tulip”(红色郁金香)意为相信我、爱的宣言(believe me,declaration of love);“gardenia”(栀子花)表示可爱、秘密的爱(lovely,secret love);红玫瑰(red rose)代表爱情,报春花代表“永远相爱”,条纹康乃馨则表示“拒绝”。又如英语中,用植物词汇如peach(桃),daisy(雏菊),rose(玫瑰)来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形容女性红润的脸庞,但只是用植物比喻人的某种自然属性,并没有任何品德、精神的评判。不同的是,中国人使用多种植物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姿态和品行,如“杏眼桃腮”、“艳若桃李”、“蒲柳之姿”、“娴静犹如花照水”、“蕙心兰质”等。总的来说,英语中虽然不乏以花草树木喻人的例子,但是远不及汉语那么丰富,所以用不同花草树木喻人是英汉植物词联想意义的重要区别。

本文介绍了中英文化中植物象征意义的一些现象。从中可以看出,由于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英汉语言中植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加强对英汉植物词汇联想意义异同的研究,做好中外文化传播交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对立统一 高等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有了越来越好的外部环境,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以及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进行了重大调整或改革。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不管如何改革,有几个东西将始终保持不变,那就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变;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主旋律不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不变。但是,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以及对人才的定义等却在不断变化。人才和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生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了高等教育头等重要的问题。

一、让教育接受市场的调控是加速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培养什么人才问题上, 长期来,我们国家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应试型人才还是素质型人才?什么是素质?所谓素质就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内在因素。正是这种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者换句话说,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能力、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构成了高等教育两种基本观念、基本模式。与此对应的基本教学模式便是注入式和启发式。市场经济呼唤素质教育,计划经济培养应试型人才。把高等教育视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能最大限度适应转型期人才市场的需要,而高等教育必将出现勃勃生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基本上是应试型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目标明确,知识单一,其优点是专业对口,上岗能用。传统的科举制度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应试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思想上的反映就是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不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建立,这种教育模式受到挑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计划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仍然是主要的;再加上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还不完善,它的负面影响,比如短期行为、立竿见影等价值观,更加剧了应试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和观念。其实,即使是市场经济培育和发展很完善的国家(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应试教育模式也依然会存在。因为,只要“市场中有计划,计划中有市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就会同时并存。事实上,我们国家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么多年以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虽然越来越高,而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应试型教育。黑格尔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既然应试教育改多而效少,说明它有生命力。既然有生命力,就说明它不止包含着合理性,一定还包含着必然性。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加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尽快让高等教育同市场接轨,主动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接受市场的调控是加速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事实上,从1998年开始,我们国家把市场观念引入高等教育后,高等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

1、注入式教育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有人明确指出、并严厉批评了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模式存在的诸多缺点。比如,批评注入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老师与学生关系上重教师的绝对权威,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重知识的灌输,轻知识的消化;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重教的主导作用,轻学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效果上重分数的高低,轻能力的强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当今的教育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学校的教学活动仍然是围绕知识的讲授而进行的。教学评估也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虽然报刊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高等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价值观念、健全人格等,但是,在实践中却收效甚微。这说明什么?说明知识是头等重要的,怎么改都行,但不能没有知识。的确,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太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现行大学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太少;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而且教学环境也不够宽松、不够理想。

注入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教师可以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在课堂上把全部问题解决。正是在这种模式之下,有不少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功能上发挥得很好,思路明确、概念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你听了他们的课会是一种享受;对学生来说也具有立竿见影教学效果。这样的老师应该是好老师。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有另一种类型的好老师。他们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种观点,你听了他们的课会受到一种启发。对学生来说,效果是潜在的,也许若干年后才会让它们有所领悟、有所体会。其实我们主张的不是前一种,也不是后一种,而是二者的辨证统一。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把问题讲不清楚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把问题全都讲清楚的老师也未必是好老师,只有那些刻意把问题讲清楚而又给学生留下适当空间的老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好老师。

有人把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我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太落后。因为他们认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整体上就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于是主张转变教育观念,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开始就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提出、而存在的。素质教育主张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应从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到学生的自学为主;在教学任务上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到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从注入式转到启发式;在学习目的上,主张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在教学观念上提倡研究性教育;在哲学思想上,批判实证主义,主张建构主义。

2、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特点是强化知识的传授,而素质教育的特点则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在向应试教育挑战过程中,很快认识到了应试教育本身的合理内核知识。于是,不断扩张自身的内涵,最终把素质教育定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三个基本要素上。明确指出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深厚的知识,不可能内化为更高层次的心理品质,而能力则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没有知识的素质是空虚的,没有素质的知识是凌乱的。大学原本就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地方,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它的第一要务;老师认真教书,学生认真学习则是他们的天职。然而,这种内涵扩充后的素质教育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了,因为它已经具有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统一的特征。应试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模式,它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企图消解它、或拒斥它都是形而上学。但是,我们并不主张应试教育,我们主张的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统一。

我们主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是因为面对培育还不完善的市场形势,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有前途,学校才有前途,高等教育才有前途。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主张

我们主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就是主张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介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沿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一个综合训练和提高。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一个教师,教完一门课并不难,难的是教好一门课,而要教活一门课就难上加难了。因为这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而且还要求教师有特殊的知识超越。如果我们能够把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哲学融合到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介绍中,我们就能以立体方式把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全方位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启发了思维、提高了素质。

我们主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提倡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但我们并不主张怀疑一切,特别是传统。笛卡尔怀疑一切,但他从不怀疑自己,于是便有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主张,便有了他开创的二元论哲学。再说,敢于挑战传统,敢于向传统说个“不”字,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甚至是自己生命的。哥白尼挑战“地心说”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一场革命,然而,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却不得不选择在逝世前三个月出版;白鲁诺宣扬“日心说”被教会处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伽利略宣扬“日心说”,1633年被罗马教皇囚禁,直到1642年逝世。注意到传统就是浓缩了人类精华,因此,不是什么传统都可以挑战的。于是便有了继承和发扬的传统主张,便有了批判和扬弃的现代文明。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应试教育模式已显露出它自身的弊端,但决不是抛弃,而是扬弃,当然也不是保护,而是维护。保护是不允许它受到任何伤害,而维护则可以将它改造和组装的。

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争论不休、应试教育受到挑战依然是应试教育时,让我们想起了古代瞎子摸象的故事。传说有几个瞎子想知道大象是什么,便约在一起对大象进行“认识”。瞎子要认识大象只能用手摸,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耳朵,说大象是一把扇子;另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说大象是一根柱子;第三个瞎子摸到大象的尾巴,则说大象是一条绳子……这就是瞎子对大象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具有形而上学的“简明”特征。当然,这仅仅是认识的开始。由于没有共同语言,他们会争论不休。如果有一天他们的认识能够进一步深化,他们会发现,原来这场争论只不过是形而上学之间的一场争论。认识的“本能”驱使他们去寻求一种共识,决定对大象进行再认识。设想他们可以改变条件,比如交换位置,或者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考察”,他们的认识就会发生变化。于是,他们不会再坚持大象是扇子或者是柱子,他们会不得不承认大象是扇子、也是柱子。追求认识“简明”的他们感到了茫然与困惑。因为,他们本想知道大象是什么,结果发现它什么也不是。其实,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认识已经升华,如果他们能够超越自我,大胆假设大象既是扇子又是柱子,就说明他们的认识已经从形而上学上升到辩证法了,而瞎子也就成了盲人哲学家。

正如瞎子摸象一样,我们并不主张单纯的素质教育,因为,最好的教育模式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素质教育,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我们主张二者对立统一决不是主张它们半斤八两,而是强调在一些时候(或一些情况下)可能是应试教育为主,另一些时候(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是素质教育为主。当一种教育模式为主时,一定还存在着或潜存着另一种模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竞争,社会的需求,市场的杠杆注定了这两种教育模式必然要互相转化。 参考文献

[1]罗诗裕、周小方、王海光、邵明珠.从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认识看人类认识的基本特征.学术论坛.No. 1, 75(2003)

[2]邵明珠、罗诗裕.论“法律事实”的认识论特征.“求实”.No. 6,2002

篇9

【关键词】 英文歌曲;英语教学辅助手段;英语语音

一般来说,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还是偏向于应试而会有意无意的忽略学生的语音语调及口语训练,而且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考试成绩本来就偏弱,语音语调、口语交流方面就更弱了。针对这一情况,迅速改善高职学生的英语语音,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是迫在眉睫的。常规的语音训练因需要大量的重复而显得枯燥乏味,使得学习主动性和自制力都较弱的高职学生往往难以坚持。此时,英文歌曲练习的引入正好弥补这一缺陷。

歌曲向来被称为是开启人类心扉的钥匙。捷克作家伏契克曾说过:“没有歌曲就没有生命,像没有太阳也就没有生命一样。”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歌曲在现在的年轻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是必不可少的;而音乐无国界,学生们爱听的歌曲中也不乏很多优秀的英文歌。在教学中引入英文歌曲容易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既提高他们的兴趣及上课专注度,又可以缓解学习时的紧张气氛,使他们能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所以,英文歌曲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陶冶情操,舒缓情绪,更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应用于实际英语教学中。

一、英文歌曲的选择

然而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英文歌曲的选择也必须恰当并符合教学的目的。首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为了贴近学生生活,应避免选择过于老旧的歌曲,而应尽量采用近年较流行,学生耳熟能详的,否则就达不到引起他们共鸣的初衷。其次,英文歌曲门类繁多,节奏快慢不一,特别是一些说唱歌曲语速过快,发音含混,并不适用于学生的语音学习;词汇过于复杂生僻的也不利于学习。再次,有些英文歌曲语法使用并不规范,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同样并不适合。另外,歌词内容上也应有所甄别,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并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好的事物影响,应避免使用内容颓废、思想不健康的歌曲。

总之,听、唱英语歌曲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非目的。所以,选择英文歌曲应尽量符合以下特征:1.时代感较强;2.节奏平和舒缓;3.歌手发音清晰正确;4.歌词语法使用正确;5.歌词意义健康向上。而近年较流行的Michael Learns To Rock 的《Take Me To Your Heart》能很好地符合以上要求。因此,以下我们将以此歌为范例来阐述英文歌曲如何能改善学生的语音语调及全面调高他们的英语能力。

二、英文歌曲训练语音语调

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及朗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音高、音长、重音、节奏、语速变化、连读、不完全爆破(或失去爆破)等知识和技能,而英文歌曲正是常常融上述知识、技能于一体。熟听、跟唱英文歌曲能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很好的训练语音语调。以《Take Me To Your Heart》为例,其开头六句如下:

Hiding from the rain and snow 此句中the需要弱读,rain和and要连读,and中的“d”要不完全爆破。

Trying to forget but I won't let go 句中but I要连读,forget,won't和let中的“t”都要不完全爆破。

Looking at a crowded street 中at本身弱读并与a连读, crowded中的“d” 不完全爆破。

Listening to my own heart beat 其中heart的“t”需不完全爆破。

So man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此句中 all around 需连读,around中的“d”不完全爆破。

Tell me where do I find someone like you girl 中like you需连读。

除此以外,句中的长元音、双元音都应发的比较饱满。只要反复听这首百听不厌的曲子,用复读机或复读软件反复品味每句句子的发音,最后自己能很完美的唱出来,语音语调自然而然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关键的是,其过程并不会感到枯燥难熬。

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听,熟唱一些英文歌曲,学生的语音语调便会慢慢规范并形成习惯,发音的规范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他们有兴趣去了解英语发音以外的知识。

三、英文歌曲训练口语

口语训练也是日常英语教学中较缺乏的一个环节,而英语口语对于几年后即将毕业求职的高职学生来说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而英语歌曲训练同样也能弥补这一环节。英文歌曲中有很多口语化的表达,同样以《Take Me To Your Heart》为例,其中有一句是:All I need is someone who makes wana sing。此句中的wanna即为 want to 的口语化表达。其他常见的类似口语表达还有:gonna=going to,ain't=am not or are not,cause=because,gotta=got to在优美的旋律中反复听、唱这些表达,久而久之,自然就能脱口而出了。

此外,经常听英文歌使人长时间的处于英语的环境中,也会潜移默化的提高语感,从而增加口语交流时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而且即使是做题,很好的语感也能对解题有很大帮助。

四、英文歌曲加强词汇掌握

单词是英语的基本组成部分,然而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于孤立的背单词,只能做到准确发音,能够正确拼写,知道中文意思,但不能熟练恰当的使用。而学习英文歌正可以避免这样的缺陷。在听、唱英文歌的时候,为了了解歌曲感情,必然会一句句的去了解句子的意思,遇到生词也会自觉的去查阅。而在一遍遍的习唱过程中,单词的发音、写法、意思、用法都会一遍遍的深深的刻在脑子里。以后需要用到时,也能做到脱口而出。例如《Take Me To Your Heart》中有这两句:Show me what love is haven't got a clue及But they don't really comprehend,通过习唱就很容易全方位的掌握clue和comprehend这两个单词,而且印象会非常深刻且不容易忘记。

五、英文歌曲增进语法理解

英语中大量枯燥难记的语法条例也是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退避三舍的原因之一。而使用英文歌曲中大量存在的语法现象见缝插针的对学生进行语法教学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Take Me To Your Heart》中的All I need is someone who makes me wanna sing句便可以在专门讲解定语从句时提及,或在歌曲教学时独立提出来讲解。不管如何,都可以吸引学生,加强他们对定语从句的理解,同时也不再感到语法的枯燥乏味。朗朗上口的句型也使他们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六、英文歌曲帮助提高英语听力

篇10

【关 键 词】具身认知观;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50-03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其观点的核心思想是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1]国内外众多语言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语言的形成和身体有着本质的联系,语言是人类独特的交流工具。人类的身体机能与语言认知直接指向外部的语言行为,从而使人类得以在相互交流和行动中生存和繁衍生息。而通过语言,人们将注意力指向人、物、事件及可能发生的行为,从而使我们置身于周围的现实世界之中。[2]由此可见,语言与身体以及外部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的语言理解离不开具身认知的作用。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前运算阶段(2~7岁)被认为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此时儿童的智力发育已经达到成人水平的70%。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始外语学习,学习效率较高。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心理表征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其主要的认知活动还是需要依靠感觉运动来支撑,即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绝大部分程度上依赖于身体与外界环境接触所获得的各种感觉运动经验。因此,运用具身认知的观点去深入理解和研究儿童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促进儿童英语课堂教育和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将具身认知的相关指导思想引入教学实践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具身认知观的基本内涵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美国著名语言认知学家Lakoff和哲学家Johnson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理论范式――embodied philosophy的基础上所拓展而来的。他们提出的具身认知观包括三个基本思想:心智是具身的;隐喻是思维的核心;认知是无意识的。[3]其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即是“心智是具身的”。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自身的生理结构和感觉运动过程中的,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身体与环境无时不刻在相互作用着。

Thelen认为:“认知是具身的,就是说认知源于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4]依此观点,人类的认知活动是依赖于认知主体的各种经验,而这些经验来自具有独特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身体,而与这些经验就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记忆、情绪、语言和生命的其他方面等编织在一起的机体。

我国学者叶浩生在总结国外具身认知的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身认知的中心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认知过程的进程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2)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3)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5]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认知与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的发生是基于“脑―身体―环境”这个系统的,身体是认知的基础,是认知过程发生的核心。认知是在身体与环境的联系中所获得的外部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认知的发展取决于具身性的行为所提供的经验。

二、具身认知观与儿童语言习得

实际上,具身认知的观念要追溯到皮亚杰在认知发展心理学中所做出的相关研究。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暗含着认知的相互作用论,即认知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进化和历史的建构;高级水平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最初身体活动的内化。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尽管已经具备了心理表征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但其主要的活动还是需要靠感觉运动来支持。身体在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阶段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身体不仅仅联系着大脑的镜像神经细胞,而且还要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体验来指导语言在正式情境中的运用。

许多研究证明,2~3岁是人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词汇增长非常迅速,几乎每天都可以掌握新词。而到了3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了,且能够说出完整的简单句。3~4岁时,他们的言语开始由对话言语逐步过渡到集体独白言语的状态。5~7岁时,儿童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谈才开始。儿童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2~7岁)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前运算阶段大致相吻合。而儿童最初接触的简单语言和词汇主要是通过模仿而得以实现的,即在模仿发音中和对具体事物的指向中习得的。比如:我们教一个4岁的小孩学小汽车“car”的英文发音时,通常会手指着窗外奔跑的汽车说:你见到这个有四个轮子、会跑的东西,就要想到这是car[k:]。在通过发音的模仿练习后,儿童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内化这个单词的发音和具体事物指向,那么在下次见到汽车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调动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符号储备,指着奔跑的汽车将单词说出。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不容忽视的。通过手势语的指向,儿童去注意所指向的事物,通过嘴型的变动和声带的震动,儿童模拟出单词的发音。由此可见,具身认知观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有着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具身认知观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具身认知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事实上,教师在儿童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使用到具身认知的原理,从教儿童学习第一个英语单词的拼写和读音开始,到指导儿童演出一台英语小话剧等。近年来广泛用于儿童英语教学的“全身全反应法”是具身认知观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一个例子。此教学法是由加州心理学家James J.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全身全反应教学法注重的是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这一教学法在我国儿童英语教育专家杨文老师的吸收与借鉴之下,发展为其独创的“全息全感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都主张使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学习英语、学好英语。而后者更注重的是通过制造语言环境,加强言语输入,在语言信号的反复刺激中,让孩子脑中的语言神经接受站不断链接,形成记忆。[6]全息全语教学法其中渗透着关于具身认知观的思想,这种将语言情境、认知和行动充分调动起来的方法无疑给儿童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教学策略中无不蕴含着具身认知的相关思想,笔者就以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1. 具身认知观在儿童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词汇教学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视――听――运用”。儿童在大脑中看见所要学习的词汇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词汇进行反复的操练。词汇的发音和拼写正是通过口、耳、大脑的相互作用来熟练的。而大脑的记忆也会呈现具身性的影响,当儿童要回忆起所学的单词时,他会通过口形发声和手指笔画,将所学的单词在大脑的认知模块中抽调出来。在记忆词汇的同时,模拟词汇在句中出现的真实场景,能加强对词汇的意义理解。因此,教师在教授儿童学习词汇的时候,应该将儿童的口、手、身体同时调动起来,准确的口型发音,手势在脑海中的笔画,身体在词汇游戏场景中的参与都能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2. 具身认知观在儿童英语口语训练中的应用。口语是儿童英语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传统的儿童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机械记忆,使得学生记忆起来十分吃力,提不起学习口语的兴趣。具身认知观认为同步的身体状态和行为促进认知共享的实现。[7]教师在设计口语教学的时候,应该利用儿童爱动爱参与的特点,通过教育游戏的设计,让学生在对话发生的不同游戏情境中进行体验,将儿童的各种身体感官调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学习融入游戏,学习口语起来既不枯燥也不乏味。而身体在游戏活动的参与中会将英语口语知识的情境运用形象地植入儿童的右半球记忆库,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口语的积极性。

四、具身认知观对儿童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作为21世纪广泛使用的国际用语,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随着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考试已经成为小学升初中的必考考试科目,社会和家长对小学英语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但不管是在学校英语教学中还是在校外辅导机构中,教师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只重视儿童脖颈以上的学习,将儿童的大脑当成一个急需填满知识的容器。这种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儿童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和厌恶感,势必会对近一步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具身认知观所强调的身体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对当前的儿童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释放”学生的身体。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身体的各个部位不但具有运动的能力,而且能够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认知。身体与心灵的感受是相一致的,倘若身体受到了束缚,心灵也同样会感到压抑。因此,儿童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多注重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性和动态性。在国外语言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选择令其舒适的姿态来听课,而在国内的语言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严格禁锢学生的身体,让学生端正地坐在座位上,学生的心智也会显得拘谨和疲倦。适当地鼓励身体在课堂中得到释放,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身体体验,可以让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教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鼓励儿童模拟语言发生的情境。具身认知可以是离身的,即具身认知能使我们置身于非现实世界,通过心理模拟获得对描写非现实世界的语言的理解。[8]例如,教师在教授儿童著名的伊索寓言故事《Three Little Pigs》的时候,应积极鼓励儿童在边听故事的同时,在头脑中模拟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或者将头脑中想象的画面用笔画出来。而角色的扮演让语言情境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更有助于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基本句型的掌握。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爱听故事,也爱练口语,同样也有助于调动他们运用“心智”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教师应该注重语言学习的交互性,创设出能让儿童广泛参与进来的语言活动。身体的状态影响着大脑的认知神经机制,相对于缺乏身体与话语对象之间的联系,那些代表身体与对象之间高度联系性的话语更能让人理解。[9]口语是语言教学的本质,而与语言相关的身体行动能促进语言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广泛增设语言活动课程,创设有特色的语言小游戏,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进行相互交流,这样才能让身体在语言活动中进一步建构所学到的语言知识。

五、总结

认知是“脑―身体―环境”相统一的认知系统,语言是身体参与认知活动,人类语言的获得离不开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关注有机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去理解认知,其解释力比较低,因为它不重视理解认知发展所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具身的,一是有机体必然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而依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前运算阶段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内化的过程。具身认知观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广泛地被运用着,但是如何将具身认知观有效地运用于儿童英语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应该作为英语教育者所共同研究和广泛探讨的话题。本研究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前运算时期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及儿童英语课堂中具身认知观的体现,最后为具身认知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较有实践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5]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趋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

[2][8]官群.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心理模拟: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J].心理科学,2007(5):1252-1256.

[3]Lakoff G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Basic Books,1999:3-36.

[4]Thelen E, Schoner G,Scheier C, Smith L B. The dynamics of embodiment: A field theory of infant perservative reaching[M].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1:1―8.

[6]陈希娟.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探索[J].科技信息,2010(6):307-308.

[7][9]Dwight Atkinson.Extended,Embodied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2010(4):599-622.

[10]许先文.具身认知:语言认知研究的跨学科取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96-97.

[11]Clark A."An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J].1999(3):34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