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锋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27 03:5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雷锋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有一次,雷锋因腹疼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当市二建公司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时,部队领导才知道这件好事。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汉,在工厂有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2元钱的津贴,全用于做好事。自己的袜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2、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人性化;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故本病又称为类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从病理改变的角度来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以后可波及到关节软骨、骨组织、关节韧带和肌键),其次为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的广泛性炎症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致残率高,病程长,缠绵难愈,部分患者丧失生活能力,在床上或轮椅上生活,患者痛苦,精神上出现苦闷、焦虑、孤独、忧郁,感到自卑,加上丧失劳动能力,经济上失业,家庭的分离,陷入沮丧。悲观失望之中,失去生活的勇气和治疗的信心,不能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作好康复治疗工作。我们认为,正确的治疗应该是从病人的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着手。在对本组50例病人的护理实践中,我们给予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组50例病历,男性14例,女性36例,年龄在16~68岁,未婚6例,已婚32例,离异12例,主要症状为单个或多个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
(2)方法
在患者入院3天内,由责任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列出10个心理问题,请患者选择符合自己的心理问题,护士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在出院前一周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2结果
(1)存在的心理问题
1)患病后感到焦虑23人占46%; 2)患病后感到忧郁14人占28%; 3)患病后感到孤独13人占26%; 4)担心生活不能自理40人占80%; 5)担心经济困难35人占70%; 6)担心失去工作20人占40%; 7)担心亲人嫌弃20人占40%; 8)感到自卑20人占40%; 9)自暴自弃13人占26%; 10)无担心的心理问题为0。
(2)结论
在调查的50例病例中,每个人都存在着心理问题。
3护理措施
(1)加强卫生宣教,避免焦虑、忧郁、孤独、苦闷心理影响治疗效果
类风湿是一种多发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的痛苦,治疗和检查的繁琐,长期慢性疾病的折磨,限制了日常活动,加之久治不愈的后果,无疑给病人造成了焦虑、忧郁、苦闷孤独等不良心理状态,有的患者对医务人员及家属依赖性增强,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谈,以消极的情绪对待疾病,有的患者烦躁不安,极易发怒,敌视周围的一切,整日怨天忧人,时而埋怨家属照顾不周,时而埋怨医务人员失职,为一点小事而吵闹不休,强化了病人角色,弱化了自主行为,不相信也不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针对这样的病人,我们加强了对他们的卫生宣教,经常巡视病室,介绍住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介绍疾病知识,掌握康复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明确康复目标。使他们懂得按时吃药、理疗是重要的,而主观上的积极努力对战胜疾病同样重要。强化自我护理,自我康复训练的认识,利用对医务人员及家属的依赖感、信任感,制定出适合康复治疗的目标。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动,如握抓健身球、骑自行车、踩缝纫机、织毛衣等,鼓励他们充分调动自身机体抗病能力的积极性,主动与疾病做斗争。80%病人减轻了疼痛、肿胀,控制了病情发展。
(2)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同情理解患者,使病人尽快适应角色
患者住院后,由原来的角色变为病人角色,由承担家庭生活的劳动者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被照顾者,在角色适应上出现了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护理人员深入病室,及时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同情理解患者,细致入微地护理病人,协助生活护理,帮助打水、打饭、洗衣服,指导功能锻炼。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解决日常生活上的困难,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达到心理和现实的平衡,身心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
(3)了解家庭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50例病例中,有80%病人担心生活不能自理,70%病人担心经济状况不能负担住院费用,40%病人担心失去工作,亲人嫌弃,20%病人感到自卑,针对这些病人,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家属间建立有利于健康的互动环境。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医生选用最经济有效的药物治疗,动员亲人及工作单位给予关怀及经济支持。要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减轻了思想负担,就可以主动地康复训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也就减少了经济开支。安排与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同室,向他们介绍治愈的病例,增强病人对自理能力恢复的信心,使他们从实例中看到希望,焕发对人生的挚爱,主动地与疾病做斗争。同时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性,指导陪护有序地照顾病人,指导功能锻炼,避免家属因过劳或担心经济困难而将不良情绪投射到患者心理,甚至对患者责怪、埋怨,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治疗环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不仅要重视躯体康复治疗,而且同样要重视心理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使康复治疗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中
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6)
[2]杨梅云. 类风湿关节炎对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J]中国
康复, 2006, (06)
[3]赵浩,薛鸾,施晓芬,胡建东. 类风湿关节炎伴抑郁的调
查及其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10)[4]张玉芳,殷磊. 心理护理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03)
篇3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对我科2008年4月—2009年4月的72例患者及家属行出院后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其中男25例,女47例,年龄19~76岁,其中大专以上22例,中专或高中40例,初中以下10例。
2 家庭护理的内容
2.1.1 饮食上应尽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应给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食动物血、蛋、鱼、虾、萝卜、洋葱、海带、木耳、西红柿及草莓、香蕉等,少食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戒烟、酒,避免进食诱发关节炎的食物如:肥肉、高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饮酒和咖啡、茶等饮料食物。
2.1.2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患者居住的地方应阳光充足,空气对流好,保暖措施齐全,避免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加重患者关节疼痛,另外部分患者也可出现活动受限,对于患者经常需要的物品应放在患者就近可取处,鼓励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避免患者过度依赖家属,丧失自理能力。
2.2 休息与锻炼
2.2.1 在疾病发作期及关节疼痛剧烈时 应避免活动,卧床休息,注意关节保暖,可用热毛巾湿敷疼痛部位,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或让患者听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
2.2.2 疾病缓解期 关节疼痛不明显或关节疼痛缓解时可适当活动,避免关节废用,如:可做肢体伸展、散步、手部抓握等活动,也可做理疗、按摩等。
2.3 用药注意事项 由于关节炎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才能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应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能随意添加或减少药量,或觉得症状缓解而停药,加重再服药,向患者讲解停药的危害,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消化不良、上腹痛、恶心、呕吐、满月脸、水牛背,血压、血糖升高等,在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因此应定期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
2.4 心理护理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程长且反复发作、致残率高,往往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从而带来很多问题,如:丧失劳动力、经济困难、家庭不和谐等,患者会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失去生活的勇气及治疗的信心,此时患者家属及家庭成员应给予理解、帮助、鼓励,从心理上、生活上、经济上给予支持,使患者在心情愉悦、家庭温馨的气氛中治疗疾病。
3 结果
通过电话回访和患者复诊了解患者出院的生活情况,72例中通过反复的指导及讲解后近60例患者复发次数减少、疼痛及心理等不良症状明显缓解。
篇4
典型案例
患者,女,84岁,主因“反复对称性多关节肿痛1年余”收入院。患者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肿痛,并逐渐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双腕关节、双肘及双肩关节,伴晨僵>1h,院外查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抗体(ANA)(-),非甾体消炎药可物缓解肿痛,但逐渐出现双肩关节活动受限及双手关节畸形。1个月前,患者关节肿痛加重伴明显乏力,多于每日上午8:00开始,持续1~2h,服用双氯芬酸片后发汗,肿痛缓解。
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可,体温、血压、呼吸及脉搏正常,轮椅推人病房,双肺底深吸气末呼吸音粗糙,心、肝、脾未见异常,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肿胀、压痛,双手尺侧偏曲畸形,双腕关节强直,双肘关节伸直受限,双肩关节压痛明显伴活动受限,双膝关节肿胀伴伸直闲难。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62g/L,RF12000U/mL,抗CCP抗体>200IU/mL,ANA(-)。粪便潜血(-),c反应蛋白(CRP)>160mg/L,血沉120min/h,降钙素原(-);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骨髓涂片未见肿瘤细胞;胸部x线:双肺间质病变;胸部高分辨CT(HRCT):双肺底少许间质病变。入院后停用非甾体消炎药,患者体温每日上午波动于37~38℃问,发热期间关节症状明显,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每日反复。
本例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明确,而患者病程中表现出的发热、肺间质纤维化及贫血,均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表现。
结合案例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关节外表现的诊治
全身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较少出现全身症状,当以血管炎为主要病变时,可出现发热、疲乏、下肢溃疡等非特异症状,应在积极排除感染、肿瘤的基础上考虑类风湿关节炎所致。
本例患者反复低热,在排除感染和肿瘤后,给予甲泼尼龙40mg,1次/d静脉滴注,1周后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显著改善。
皮肤损害
类风湿结节 多见于男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常呈高滴度阳性,好发于经常受摩擦的部位,如前臂伸面及肘部,大多数质地硬、无痛、活动性佳。另外,部分应用甲氨蝶呤(MTX)的患者在症状缓解同时可出现新发的痛性结节,停用MTX后消退,再次应用时反复,因此病理结构和上述类风湿结节相同,故也被称为类风湿结节。该结节同样以男性多见,但多位于手部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
因此,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特别是男性、RF阳性的患者,应警惕上述皮肤表现,未经积极治疗的无痛性结节提示需要增加治疗强度;而因服用MTX引起的痛性类风湿结节则应考虑调整治疗方案,如加用羟氯喹等抗风湿药物以减少MTX诱发的类风湿结节或停用MTX。
皮肤血管炎 常见于病情严重、RF阳性及有类风湿结节的患者。常表现为双下肢皮肤瘀点、紫癜及皮肤溃疡等,可伴有发热,该类患者RF常呈高滴度阳性。
一旦确定为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皮肤血管炎,早期予以中到大剂量的泼尼松(0.5~1mg/kg)曲有助于迅速控制炎症,并适时给予环磷酰胺静脉应用,能有效阻止皮肤溃疡形成。
肺部受累 肺间质病变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肺部受累表现之一,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如MTX也可以导致肺间质病变的出现。此外,干燥综合征常继发或伴发于类风湿关节炎,后者肺间质病变的发生率远高于类风湿关节炎,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肺间质病变,应积极鉴别,方有助于评估疗效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早期的肺间质病变,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干咳,行薄层HRCT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随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活动后喘憋等不适,HRCT检查可见网格状改变,深吸气末可闻及爆裂音(Velero音)。
对于拟诊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的患者,首先应明确患者有无合并干燥综合征的可能,进而排查患者有无长期服用MTX(可引起肺间质病变)的用药史,最后当上述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患者长期存在类风湿关节炎控制不佳时,方考虑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这一诊断。
本例患者胸部X线发现肺间质病变后,HRCT证实双下肺轻度间质病变,患者无口眼干燥病史,ANA(-),故十燥综合征可排除;患者病程短,无长期应用MTX药物史,且患者当前多关节肿痛,CRP及血沉显著升高,考虑为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所致的肺间质病变。
治疗上,首先,只要存在肺间质病变,应避免选用或继续应用有可能引起或加重病变的药物,如MTX;其次,无论是否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只要病变尚处于早期(肺泡炎为炎症渗出状态),积极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利于及早逆转肺部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最后,对于病情稳定,而存在长期应用MTX的患者,应调整治疗方案,避免MTX相关的肺损害进一步加重。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该例患者抗风湿药物选用相对安全的羟氯喹和柳氮磺吡啶,在治疗初期也给予了糖皮质激素,从而保证患者从治疗中最大程度地获益。
肾脏损害 类风湿关节炎的肾脏损害发生率远不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肾脏损害的发生率。然而,临床工作中,发生肾损害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不在少数。
尽管有报道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有一半存在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约1/4患者出现小管功能受损,但是后者更应给予充分重视。因为前者多系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不足或治疗欠规范所致,而后者则更多见于非甾体消炎药长期应用所致。
因此,对于疾病活动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强调积极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并避免长期大量应用非甾体消炎药,定期检测肾小管损伤指标有助于及时作出调整和防范;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酌情减少该类药物的用量;对于存在基础肾病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其应用。
血液系统受累 未予控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因炎症反应出现血小板数量增多及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常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应注意两方面因素:一是类风湿关节炎长期疾病活动状态,体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可抑制血红蛋白合成,导致贫血;一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非选择性非甾体消炎药,应警惕消化道黏膜出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大便隐血检查有助于排查消化道黏膜是否存在慢性失血,关节肿痛数目、CRP及血沉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疾病活动度。
积极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贫血多可纠正,对于存在慢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调整非甾体消炎药为COX-2抑制剂或适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有助于控制消化道黏膜出血。
该例患者近1年中度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型,粪便潜血(-),排除消化道慢性出血可能,当积极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后,血红蛋白逐渐回升,进一步证实其贫血是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外表现之一,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如费尔蒂综合征时,多见于病程较长的重症类风湿关节炎。
心血管系统受累 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心血管受累主要体现在其直接累及心血管系统,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药物有心脏毒副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受累最常见的表现是心包炎,且多发于病情活动期。而治疗药物如抗风湿药物、选择性COX-2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可能有心脏毒副作用。因此,以最少的治疗药物使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或达到低疾病活动状态有利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大程度减少心血管系统受累。
其他 类风湿关节炎还可累及神经系统,主要以神经压迫引起的神经症状最常见;疾病活动时可出现巩膜炎、葡萄膜炎等表现。
预后
该例患者入院排除感染及肿瘤后,给予依那西普50mg,1次/周皮下注射;甲泼尼龙40mg,1次/d(周后,序贯为泼尼松40mg,1次/d口服);羟氯喹200mg,2次/d;柳氮磺吡啶750mg,2次/(1;艾托莫得25mg,1次/d。用药2周后,患者关节肿痛减轻,体温正常,复查血红蛋白74g/L,CRP107mg/L.REl550IU/mL,免疫球蛋白M1.69g/L,免疫球蛋白G15.1g/L,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医嘱:泼尼松逐渐减停,继续羟氯喹+柳氮磺吡啶+艾拉莫得(剂量同上)治疗,1个月后门诊复查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及免疫球蛋白。
小结
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受累并不少见,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是减少关节外受累的基石。正确地认识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受累不但有助于患者病情评估和更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认识不足导致的漏诊和治疗不当导致的再损伤。
链接 木瓜薏苡仁粥
材料:木瓜10g,薏苡仁30g。
用法:将木瓜、生薏苡仁洗净后,倒入小锅内,加冷水量,先浸泡片刻,再用小火慢炖至薏苡仁酥烂,加白糖一匙,稍炖即可,适量食用。
篇5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抗环瓜酸抗体; 类风湿因子; 疾病活动性
[中图分类号] R3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1)01-0059-03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1.01.省略
[通信作者] 任敏 E-mail: minren2007@yahoo.省略
Rheumatoid factor and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s antibody in
diagnosing significanc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activity
LI Xue-fei1, WU Jia-biao, REN Min
(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Affiliated Wujin Hospit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through detecting rheumatoid factor(RF-IgM) and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 antibody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activity. Methods: We u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rate nephelometry to detect CCP and RF in patients with 65 RA, 68 non-RA.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for RF and anti-CCP were 81.5% and 95.4%, respectively, and the specificity were 58.8%, 95.6%, 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ity was increased by combining the test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RF, anti-CCP and CRP, ESR,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higher specificity was achieved by combining the tests. There wa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RF, anti-CCP and disease activity.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CCP antibody; rheumatoid factor; disease activity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起病隐匿且复杂多变,发病两年内即可发生骨关节结构不可逆损害,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应用改善病情药(DMARDS)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65例RA患者和68例对照血清中的抗环瓜酸抗体(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水平,探讨它们单独或联合使用诊断RA的价值;同时,我们还研究了抗CCP抗体和RF与RA疾病活动性的关系,以期早期预测RA关节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RA患者组65例,选自2008至2010年我院风湿科门诊和住院部,其中男13例,女52例,男女比例1∶4,年龄20岁~84岁,平均59.3岁。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修订的RA诊断标准,且满足以下条件:病程<6个月,接受DMARDS的时间<3个月。
对照组为同期我院风湿科门诊和住院部的其它风湿疾病患者68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4例、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9例、骨性关节炎(OA)13例、干燥综合症(SS)7例、多发性肌炎(DM/PM)5例,患者均符合相应国际诊断标准或分类标准。
1.2 抗CCP抗体的检测
抗CCP-IgG型抗体试剂盒由上海富莼科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CCP抗体,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结果≥20 IU・ml-1为阳性。RF的测定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得。
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采用魏氏法,疾病活动性评分采用DAS28评分,主要评估28个关节的肿胀和疼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别计算两种抗体单独及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PPV诊断试验阳性的RA患者数/诊断试验阳性的所有患者数×100%,表示试验阳性者患病的可能性。NPV诊断试验阴性的非RA患者数/诊断试验阴性的所有患者数×100%,表示试验阴性无病的可能性。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非参数统计Spearman法分别对RF、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性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抗体在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见表1。RF在RA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于抗CCP抗体,联合两种抗体检测可提高对RA的特异性,但敏感性稍低于抗CCP抗体。
表1 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2 抗CCP抗体与RA活动性相关指标RF、ESR、DAS28之间的关系
见表2,表明抗CCP抗体与CRP、ESR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RF、DAS28未有相关性。
表2 抗CCP抗体与RF、ESR、DAS28之间的相关性
2.3 RF与RA活动性相关指标CRP、ESR、DAS28之间的关系
见表3,表明RF与CRP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ESR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
表3 RF 与CRP、ESR、DAS28之间的相关性
3 讨 论
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早期即可发生骨关节结构不可逆损害,因此其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RF是诊断RA常用的血清学指标,其检测简便、快速且灵敏性高,但特异性较差,也存在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患者,甚至健康人群也有5%的阳性率,故需要寻找更特异的血清学指标。2000年Schellekens等[1]首次合成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瓜氨酸的环肽CCP,并以此为抗原测定RA患者血清中的抗CCP抗体,取得满意结果(敏感性48%、特异性96%)。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亦表明抗CCP抗体检测对RA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Lee等[2]研究获得抗CCP抗体对RA诊断66%的敏感性和90.4%的特异性。Dubucquoi[3]研究获得抗CCP抗体对RA诊断85%的敏感性和90.9%的特异性。本研究结果显示,RF和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1.5 %和95.4 %,特异性分别为58.8 %和95.6%,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RF。联合检测两种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进一步升高。这一结论与大多数研究报道是一致的。
由于RA在发病两年内即可出现影像学的骨关节破坏[4],近年国外研究致力于发现早期与骨关节破坏相关的危险因子。Kroot等[5]和Meyer等[6]分别研究了抗CCP抗体对RA患者3年和5年骨关节影像学改变的预测价值,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学者研究表明,持续高滴度RF[7]、抗CCP抗体[8]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有报道RF和抗CCP抗体与RA疾病活动的症状相关[9]。 Kastbom等[10]报道在预测初诊RA患者3年后的疾病活动性方面,抗CCP抗体好于RF。本研究结果显示,RF与疾病活动性指标CRP、ESR有相关性,与DSA28没有相关性,而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性指标相关性同RF类似。这一结果与相关报道是一致的。另外,文献报道RF与抗CCP抗体也有较好的相关性[8],本组资料没有得出类似结论,可能与本组资料RF滴度检测采用定量方法而抗CCP抗体滴度测定仅采用定性方法有关。
综上所述,抗CCP抗体提高了对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F和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宜及早干预,防止骨关节的不可逆损害发生。
[参考文献]
[1] SCHELLEKENS G A, VISSER H, de JONG B A, et al. The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 Arthritis Rheum, 2000,43(1):155-163.
[2] LEE D M, SCHUR P H.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anti-CCP assa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s[J]. Ann Rheum Dis, 2003,62(9):870-874.
[3] DUBUCQUOI S, SOLAU-GERVAIS E, LEFRANC D, et al. Evaluation of anti-citrullinated filaggrin antibodies as hallmarks for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ic diseases[J]. Ann Rheum Dis, 2004,63(4):415-419.
[4] BONGI S M, MANETTI R, MELCHIORRE D, et al.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a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severe bone lesion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CCP and bone damage in RA[J]. Autoimmunity, 2004,37(6-7):495-501.
[5] KROOT E J, de JONG B A, van LEEUWEN M A, 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recent-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 2000,43(8):1831-1835.
[6] MEYER O, LABARRE C, DOUGADOS M, et al.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peptide antibody assays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predicting five year radiographic damage[J]. Ann Rheum Dis, 2003,62(2):120-126.
[7] RANTAPAA-DAHLQVIST S, de JONG B A, BERGLIN E, et al. Antibodies against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d IgA rheumatoid factor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 2003,48(10):2741-2749.
[8] SERDAROGLU M, CAKIRBAY H, DEGER O,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anti-CCP antibodies with disease activit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 Rheumatol Int, 2008,28(10):965-970.
篇6
关键词 中医治疗类风湿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98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类风湿患者47例中,男9例,女38例。年龄45~82岁,平均59岁。病程6个月以内者26例,6个月以上者21例,其中最长者达10年之久。
诊断依据:47例诊断依据,均按美国风湿病学会所制定的标准为准。
治疗方法:①口服正风片法:正风片是笔者研制的一种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为主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有山慈菇、常山、黄芪、车前子、雷公藤、大黄等,每日1剂,早晚煎服。每次250~350ml,每日2次,30天1个疗程。②局部注射蜂毒注射液法:根据情况,可于肿痛部位或近于局部的经穴,注射0.25~25mg药液。若关节部位大,可行对称性左右各注射等量药液。隔日1次,每10天为1个疗程,注意无菌操作。③按摩疗法:配合按摩治疗,其效果甚佳。主要手法有:按法、揉法、捏法,扳法和屈伸法,以帮助患部消肿止痛、恢复功能为治疗原则。隔日1次,每次30分钟。此法多在局部急症缓解后进行。
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治愈:客观体征和主观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1年以上无复发者;②显效:客观体征和主观症状虽已消失,但1年内又复发者;③无效:主客观均无改进或改进甚少者。
结 果
临床疗效:47例患者中,治愈41例,有效6例。治愈率为87%,总有效率为100%。治愈41例的平均治疗天数为70天;显效6例,平均治疗天数为7天。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A检查情况:结果见表1。
讨 论
中医学把类风湿关节归属于“痹证”的范畴。其因多由于正气不足,卫气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侵袭肌肤,流注经络关节,阻滞气血运行所致。
临床症状多以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关节僵硬、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对于这类症状较急的病患,中国医学理论提出了“急则治标”的方针。传统的医治方药有防风汤、桂枝麻黄汤、宜痹汤等。但这些方药在临床上运用均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快速达到止痛、消肿的功能。为此,笔者根据急则治标的治疗原则,在关节肿痛甚急时,采用局部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观察证实,局部注药后,关节疼痛可在12小时后止住。24小内后肿胀开始消退。类风湿患者气血多亏虚,正气不足。因此补益气血,充足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
篇7
[关键词]雷锋精神;弘扬;问题;对策
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2年,却树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50年来,每年春天都会开展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虽然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每年都在开展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弘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时间比较集中,不能常态化
自1963年3月5日,同志为雷锋亲笔题词后,每年春天都会开展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天。等春天一过,活动的热潮便逐渐退去,社会生活还是一如平常。于是,有人戏称,雷锋同志每年都是“春天来,夏天走”。当前弘扬雷锋精神呢的活动,就好像是每年春天雷锋同志定期的全国巡回演出。
二、某些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只重表面形式,不重实际内容和效果
弘扬雷锋精神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更多地注重实际内容和效果,而不应仅仅追求表面的形式,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如果只重形式而忽视实质内容和实际效果,就无法达到弘扬雷锋精神的最佳效果。当前,某些学习雷锋活动的一大问题就在于只重表面形式而不重实质内容和效果。笔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报道:某年春天,某地某小学组织学生搞“学雷锋”活动,主要活动形式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洗脚以及搀扶老人过马路。于是,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开始这两项活动。最终,活动的结果是老人“供不应求”,也就是说老人的数量不够满足同学们“学雷锋”的需要。于是,同一位老人被不同的学生洗了好几次脚,同一位老人被扶着过了数次马路。但是,事实上,从老人的立场来说,在同一天或同一个时间段被重复地洗脚和过马路并不是很舒服的事情,甚至由一种享受蜕变成了折磨。这显然又违背了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初衷。学雷锋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帮助别人排忧解难,而不是给人制造麻烦和添堵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学雷锋活动的确存在只重表面形式而不是实际内容和效果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老人们在春天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时供不应求就是其中一种重要表现。在某些学习雷锋活动过程中,老人作为一种特殊群体被当成了学雷锋活动的道具。于是,学雷锋活动就存在一些违背其初衷和目的的怪象。
三、某些学雷锋活动对雷锋精神的弘扬不够全面,容易断章取义
雷锋精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应该全面地理解和弘扬它,不能断章取义。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提到雷锋精神,往往就会习惯性地想到雷锋同志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某些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也主要集中于学习雷锋同志的奉献精神。但是,真正的雷锋精神还包括以下重要部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勤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精神,就应该全面地理解和学习上述雷锋同志的这几种精神,并发现和宣传相应的模范典型。
鉴于当前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相应地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要把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常态化
我们不能只让雷锋“春天来,夏天就走”,而要把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常态化。要想真正地让雷锋同志永远地活在人们心中,就必须把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常态化、规范化、机制化。这样,才可以使人们在经常性的、持续性的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中,将雷锋精神内外为自身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并在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践行它。
(二)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应注重内容和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弘扬雷锋精神,不应只追求形式或只做表面文章,而应以行动来践行它,注重弘扬活动的内容和实效。弘扬的内容不应完全照搬雷锋同志的个人事迹,而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实际条件的变化,对弘扬的内容作适时适度的调整。也就是说,使雷锋精神也与时俱进,与每个时代的社会、人们的需求相对接,从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学雷锋,最重要的是见之于行动。
篇8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肺功能;脾气亏虚;健脾化湿通络法;新风胶囊;述评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1.00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关节炎症的刺激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反复迁延多年,最终导致关节畸变及功能丧失[1-2]。然而RA病变并非局限于关节局部,常伴有关节以外的其他脏器病变,甚至可引起主要脏器的血管炎而危及生命[3]。因肺组织含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血管,所以,RA肺部受累的几率比其他组织增加,且随着RA病程延长,肺受累的机率逐步增高。研究显示[4],约有11%的RA患者会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改变,最终出现肺功能的降低。既往研究发现[5-8],
RA肺功能损伤中医证候呈现脾虚湿盛、虚实夹杂的特征[9]。笔者治疗RA肺功能损伤依照“从脾论治”的原则,采用具有健脾化湿通络功效的中药复方“新风胶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经实验研究证实,新风胶囊治疗RA肺功能损伤患者和佐剂关节炎(AA)大鼠肺功能降低均有一定疗效。现将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脾虚”是RA肺功能降低的发病基础
RA中医证候中,“脾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湿浊内生,痹阻经络,发为痹证。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机体失于濡养,营卫不和,抗邪、防御、适应能力低下,外邪乘虚侵及,更致气血不足。日久导致肺气失养,脾土不能生养肺金,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脾气虚损,则可致肺气不足,出现咳嗽、自汗、气短等症状。临床上RA患者除出现关节晨僵、关节重着、大便稀溏、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外,还出现咳嗽、咳痰、痰多气喘、上气烦满、胸背痛等症状。说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湿停中焦,阻滞经络关节,可出现晨僵、肿胀、痰饮、便溏等症状。同样,脾虚失运,水液停滞,痰湿内生,则聚而生痰成饮,上干于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的功能,肺失治节,可见咳嗽、痰多,胸满憋闷,喉中痰鸣有声、烦满、胸背痛,迁延不愈,甚而喘促等症状。因此,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肺络阻滞亦是RA肺功能降低的中医证候学特征。
2 RA肺功能变化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2.1 RA肺功能变化特点 采用肺功能检测仪对120例RA患者肺功能检测,肺功能参数有深吸气量(VC)、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吸1秒率(FEV1/FVC)、25%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FEF25)、50%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FEF50)、75%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FEF75)和最大呼气流量(PEF)等。研究结果显示,RA患者中,肺功能降低占所有病例的68.2%。与NC组比较,RA患者MVV、FVC、FEV1、FEF25、FEF50、FEF75、PEF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
或P < 0.01)[10]。
2.2 RA肺功能与关节局部、全身整体及肺部症状体征的相关性 RA患者肺功能参数FEV1、FEF25、FEF50、FEF75、PEF与关节疼痛呈负相关
(r = -0.425,r = -0.378,r = -0.507,r = -0.439,r = -0.382),FEV1/FVC与关节肿胀、DAS28呈负相关(r = -0.348,r = -0.403)。FEV1/FVC、FEF75、PEF分别与干咳积分、胸闷积分呈正相关
(r = 0.504,r = 0.431);FEF75与干咳积分、胸闷积分、气短积分呈负相关(r = -0.410,r = -0.409,
r = -0.503,r = -0.368)。FEV1/FVC 与少气懒言呈正相关(r = 0.447);FEV1、FEV1/FVC、FEF75分别与少气懒言呈负相关(r = -0.425,r = -0.433,r= -0.427,r = -0.501,P < 0.05或P < 0.01)[11-12]。
2.3 RA肺功能参数与红细胞CR1、CD59及调节T细胞(Treg)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RA患者肺功能参数FEF50与CR1、RBC呈正相关(r =
0.482,r = 0.496),VC与C3呈正相关(r = 0.398),FEF50、FEF75与CD59呈正相关(r = 0.415,r = 0.473),VC、FEV1、FEF50、FEF75与CD4+CD25+CD127-Treg呈正相关(r =0.528,r = 0.405,r = 0.473,r = 0.490),FVC、FEV1与IgA呈负相关(r = -0.433,r = -0.391),FVC、FEV1、FEF50、FEF75与C4呈负相关(r =
-0.401,r = -0.423,r = -0.470,r = -0.456,r =
-0.399), MVV、FEF50、FEF75与ESR呈负相关(r =
-0.502,r = -0.425,r = -0.467,r = -0.493,P < 0.05或P < 0.01)[13-14]。
3 新风胶囊改善RA肺功能的临床研究
3.1 新风胶囊对RA肺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将120例RA肺功能降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采用新风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两组药物对RA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15],实验组有效率占85.9%,对照组有效率占8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显效率(82.5%)优于对照组(70.2%)(P < 0.05)。
3.2 新风胶囊对RA肺功能损伤患者关节局部及全身症状的影响 药物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关节疼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压痛积分、晨僵积分、症状总积分明显降低(P < 0.05
或P < 0.01),倦怠乏力积分、关节重着积分降低
(P < 0.05);实验组双手握力明显增加,食欲减退积分、少气懒言积分、食后腹胀积分、大便稀溏积分减低(P < 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关节疼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食欲减退积分、少气懒言积分、食后腹胀积分、症状总积分等部分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 < 0.05)[16]。
3.3 新风胶囊对RA肺功能的影响 治疗前,实验组肺功能异常数为25例,对照组异常数为20例。治疗后,实验组肺功能异常数为9例,肺功能异常率为25.0%,肺功能异常降低例数为16例;实验组肺功能异常数为13例,肺功能异常率为43.3%,肺功能异常降低例数为7例。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异常率降低显著(P < 0.05)。
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治疗后,FEV1、FVC、MVV、FEF50、FEF75均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治疗后FVC(81.64±8.39)、MVV(79.30±7.57)、FEF50(83.07±9.32)改善程度更明显(P < 0.05或P < 0.01)[17]。
3.4 新风胶囊对RA患者肺部症状的影响 依据卫生部《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RA患者干咳、咳痰、胸闷、气短、气急及呼吸困难进行评分,观察两组药物对RA肺部症状体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RA患者肺部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实验组干咳积分、胸闷积分、气短积分均明显降低(P < 0.05或
P < 0.01),对照组干咳积分、咳痰积分、胸闷积分降低(P < 0.05)。实验组治疗后胸闷积分、气短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13,15-17]。
3.5 新风胶囊对RA肺功能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RA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8-20]。治疗后,实验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CR1、红细胞CD59、CD4+CD25+Treg、CD4+CD25+CD127-Treg均明显升高(P < 0.05或
P < 0.01),PLT、ESR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对照组Hb、红细胞CR1、红细胞CD59、CD4+CD25+Treg、CD4+CD25+CD127- Treg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IgG、RF、ESR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其中,实验组Hb、红细胞CD59、CD4+CD25+CD127-Treg较对照组升高(P < 0.05或P < 0.01)。
4 新风胶囊改善RA肺功能的实验研究
4.1 新风胶囊对AA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的影响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NC)组,模型对照(MC)组,甲氨蝶呤(MTX)对照组,雷公藤多甙片(TPT)对照组,新风胶囊(XFC)治疗组,每组24只。除NC组外,向每只动物右后足跖皮内注射FCA 0.1 mL致炎,复制成AA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于致炎前、给药前、末次给药后1 h
测量各组大鼠右后足容积;致炎后第12天开始观察并计录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观察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和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与MC组比较,XFC可明显抑制模型大鼠的足跖肿胀程度,降低关节炎指数,提高大鼠体质量[21-23]。
4.2 新风胶囊对AA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末次用药24 h后,各组随机取大鼠,用小动物肺功能仪测定大鼠肺功能。测定指标有FVC、FEV1、FEV1/FVC、FEF25、FEF50、FEF75、MMF、PEF等。观察各组大鼠肺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与MC组比较,XFC治疗组FVC、FEF25、FEF50、FEF75、MMF、PEF均显著升高(P < 0.01)。与MTX对照组比较,XFC治疗组FVC、FEF25、FEF50、FEF75、MMF、PEF均明显升高(P < 0.05
或P < 0.01);与TPT组比较,XFC治疗组FVC、FEF25、FEF50、FEF75、MMF明显升高
(P < 0.05或P < 0.01)[21-26]。
4.3 新风胶囊对AA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末次用药24 h后,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行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以IFN-γ与IL-4含量的比值作为Th1/Th2。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MC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Th1/Th2细胞明显升高,而IL-4、IL-10明显降低(P < 0.01)。与MC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Th1/Th2细胞降低,血清IL-4、IL-10升高(P < 0.05或P < 0.01)。
与MTX对照组比较,XFC治疗组Th1/Th2细胞降低,IL-10升高(P < 0.05);XFC治疗组与TPT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3]。
4.4 新风胶囊对AA大鼠肺部高分辨率CT(HRCT)
的影响 NC组大鼠肺轮廓清晰,肺纹理分布均匀,肺小叶间隔、间质及小叶结构正常,胸膜正常,交界面规则,无高密度影,血管支气管束走行自然,边缘锐利,并且由内向外逐渐分支而细。MC组大鼠肺轮廓欠清晰,肺部血管影扩张,边缘模糊且不规则,两肺有索条状密度增高影,邻近胸膜轻度肥厚。MTX对照组大鼠肺部可见沿着肺纹理分布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肺血管纹理模糊,边缘不清楚。TPT对照组大鼠两肺可见多发性结节状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境界欠清晰。XFC治疗组大鼠肺轮廓清晰,肺纹理分布均匀,部分肺组织显示斑点状密度增高影[24]。
4.5 新风胶囊对AA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肺组织病理的影响 末次用药24h后,观察各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肺组织病理的变化。XFC治疗组大鼠肺纹理分布均匀,部分肺组织显示斑点状密度增高影,肺部影像学改变明显轻于MC组、MTX对照组、TPT对照组;XFC治疗组电镜下肺泡Ⅱ型细胞结构完好,线粒体大部完好,少数线粒体轻度肿胀,少数板层小体有排空现象,优于MC组。光镜下肺内细支气管粘膜纤毛柱状上皮大部完好,黏膜内及粘膜下见少数淋巴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肺泡大部结构完整,无破坏,部分肺泡间隔内见少量灶性泡沫细胞及淋巴细胞,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均明显轻于MC组及TPT对照组[27]。
4.6 新风胶囊对AA大鼠肺组织TGF-β1/Smads的影响 末次用药24h后,各组动物同时处死,取肺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TGF-β1、Smad3、Smad7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MC组肺泡炎积分及肺组织TGF-β1、Smad3表达明显升高;肺组织Smad7表达明显降低。与MC组比较,MTX对照组、TPT对照组、XFC治疗组肺泡炎积分及肺组织TGF-β1、Smad3表达明显降低(P < 0.01)[25]。
4.7 新风胶囊对AA大鼠肺组织Notch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末次用药24h后,各组动物同时处死,取肺脏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Notch1、Notch2、Notch3、Notch4 mRNA及Jagged1、Jagged2、Delta1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XFC治疗组大鼠肺组织Notch1、Jagged1、Jagged2 mRNA升高, Notch3、Notch4、Delta1 mRNA降低。与MTX对照组比较,XFC治疗组Notch1、Jagged1 mRNA升高(P < 0.05或P < 0.01)[26]。
4.8 新风胶囊对AA大鼠外周血调节T细胞、肺组织Foxp3 mRNA及Foxp3蛋白的影响 末次用药24 h后,取各组大鼠新鲜血液100 mL,按每106个细胞/管分别加入CD4 0.25 ug、CD25 1.0 ug,
避光20~30 min;加红细胞裂解液1 mL,避光15~25 min;用PBA洗两遍,离心弃上清,流式细胞仪检测;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Foxp3 mRNA的表达,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Foxp3蛋白表达。观察各组大鼠外周血调节T细胞、肺组织Foxp3 mRNA及Foxp3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XFC治疗组CD4+CD25+Treg、Foxp3 mRNA和Foxp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MTX对照组比较,XFC治疗组CD4+CD25+Treg、Foxp3 mRNA及Foxp3蛋白表达升高(P < 0.05)[25]。
5 健脾化湿通络中药新风胶囊治疗RA肺功能降低的作用机制
5.1 诱导免疫抗炎作用 新风胶囊能显著降低AA大鼠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同时改善其肺功能,说明新风胶囊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反应,减轻关节局部及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加之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供氧,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降低肺组织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降低炎性细胞对肺组织刺激,改善RA肺功能。
5.2 抑制血小板介导的炎症反应 新风胶囊通过下调血小板计数,调节血小板参数,抑制体内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过度聚集,阻止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间相互作用,降低血小板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控制体内过度的免疫反应,控制RA病情,同时减少了中性粒细胞向肺部聚集的数量,降低肺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壁微血管开放数,提高了肺部气体交换率,延缓肺血管炎的产生,改善RA肺功能。
5.3 调节补体免疫平衡 新风胶囊通过下调免疫球蛋白、激活C3、C4补体系统,上调CR1、CD59表达,调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双重功能,抑制过亢的体液免疫,调节体内过亢的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补体对自身细胞的攻击损伤,促进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补体系统对肺组织的损害,延缓或减少肺组织炎性细胞的聚集,综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RA肺功能。
5.4 提高肺组织细胞新陈代谢 新风胶囊通过提高骨髓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改善铁代谢,抑制骨髓对贫血的反应、减少红细胞寿命等各个环节的影响,使患者贫血得到改善,进一步上调和刺激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善RA患者病情。增强肺和组织之间O2和CO2的交换,提高肺泡通气/换气功能,提高肺部气体交换率,改善肺组织局部血流供应和血液循环,改善RA肺功能。
5.5 维持细胞因子免疫平衡 新风胶囊通过下调TNF-α、IL-1β、IL-6,上调IL-4、IL-10的表达,调节Th1/Th2细胞平衡,调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网络,抑制细胞因子的促炎效应,增强其抗炎效应,降低肺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介质对肺组织细胞的损伤,从而延缓对肺和关节等组织脏器的损伤,改善RA肺功能。
5.6 激活TGF-β1/Smads信号通路 新风胶囊通过上调Smad7蛋白的表达,下调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降低纤维原细胞分化、增殖和积聚,抑制基质蛋白酶沉积,抑制肺组织局部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殖,阻止炎性反应的持续发生,抑制免疫复合物在肺组织中的沉积,阻止了炎性反应的持续,降低肺泡炎症反应,改善RA肺功能。
5.7 调控Notch信号传导通路 新风胶囊通过上调Notch1、Jagged1、Jagged2的表达,下调Notch3、Notch4、Delta1的表达,调节Notch信号传导通路表达,调控T淋巴细胞发育和激活T细胞,调节肺T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抑制呼吸道、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肺间质细胞的进一步增殖分化,降低肺组织的损伤,提高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萎陷和基底膜增厚程度、改善RA肺功能。
5.8 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 新风胶囊通过上调外周血CD4+CD25+Treg、CD4+CD25+CD127- Treg和肺组织Foxp3表达,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维持外周免疫耐受,维持体内的免疫稳态,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炎性介质的过度分泌,降低炎症对肺(或关节)组织器官的刺激,降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从而改善关节症状和肺部病变,提高RA肺功能。
总之,RA肺功能损伤与“脾气亏虚”有关,脾虚在RA肺功能降低中占重要作用,中药新风胶囊不但能改善RA关节症状,还能明显改善RA患者肺部症状和全身症状,提高肺功能水平。因此,采用“健脾化湿通络”治法也将为RA肺功能降低的治疗提供新途径和思路。
6 参考文献
[1] Liu J,Liu RL. The Potential Rol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Ameliorating Extra-articular manifestation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Chin J Integ Med,2011,17(10):735-737.
[2] Wan L,Liu J,Huang C,et al.Effects of Xinfeng Capsules on pulmonary function bases on treg-mediated notch pathway in a rat model of adjuvant arthritis[J].J Tradit Chin Med,2012,32(3):430-436.
[3] 刘健,黄传兵,汪元,等.健脾化湿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外病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8-11.
[4] 万磊,刘健,盛长健,等.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18-21.
[5] 刘健,韩明向,崔宜武,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附10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5(11):35.
[6] 刘健.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1-3.
[7] 刘健,万磊.风湿病中医临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53-56.
[8] 刘健,韩明向,方朝晖,等.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1,8(4):202-205.
[9] 刘健,郑志坚.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 (9):13-14.
[10] 范海霞,刘健,杨梅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 (1):29-31.
[11] 刘健,范海霞,杨梅云.新风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061-2063.
[12] 刘健,万磊,盛长健,等.老年类风湿关节炎肺功能变化及其相关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0,13 (1):4-8.
[13] 刘健,范海霞,杨梅云.新风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对其肺功能、红细胞CRI、CD59 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6):9-11.
[14] 刘健,万磊,盛长健,等.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肺功能变化与Th1/Th2细胞、调节性T细胞的相关性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1):56-60.
[15] 刘健,范海霞,杨梅云.新风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061-2063.
[16] 刘健,万磊,冯云霞,等.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肺功能降低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394-397.
[17] 刘健,徐桂琴.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23(6):502-508
[18] 刘健,万磊,刘磊,等.健脾通络法对类风湿关节炎调节性T细胞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 (2):113-116.
[19] 万磊,刘健,程园园,等.伴和不伴肺功能降低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reg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23(5):394-397.
[20] 范海霞,刘健.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其红细胞免疫机制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5):391-394.
[21] 范海霞,刘健,杨梅云.新风胶囊对佐剂关节炎大鼠肺功能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2):32-35.
[22] 刘健,郭雯,程华威,等.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补体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2):93-96.
[23] 万磊,刘健,刘磊,等.新风胶囊调节T细胞功能及改善佐剂关节炎大鼠肺功能的实验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22-26.
[24] 范海霞, 刘健,杨梅云.新风胶囊对AA大鼠肺功能、肺部HRCT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20(3):32-35.
[25] 刘健,万磊,盛长健,等.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肺功能变化与Foxp3、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 26(3):258-
263.
[26] 刘健,万磊,盛长健,等.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肺功能及Notch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4):585.
篇9
【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类风湿关节炎;肺功能;血气分析
肺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pulmonary fibrosis,IPF)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种类,两者在临床特征,疾病类型,病理改变上均互为独立且不能共存的疾病。肺间质纤维化好发年龄通常大于50岁,70-80岁的患者占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比例最大;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以多关节炎症为临床症状,可使全身多种器官受损的免疫系统疾病,其中也会导致肺脏的受损[1]。有报道称: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率可达3%左右[2];同时肺间质纤维化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死率增加。IPF-RA的肺功能表现主要为:弥散功能降低与限制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IPF-RA的血气分析结果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182例(观察组)与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184例(对照组)。全部入选患者均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排除患者有精神系统性疾病,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疾病史。观察组:男60例,女:122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5.3±10.7)岁,病程7周-36年,平均病程(8.9±1.2)年。对照组:男63例,女:121例,年龄:50-84岁,平均年龄:(64.8±11.3)岁,病程9周-35年,平均病程(9.1±1.8)年。入院后完善患者三大常规检查、ESR、RF、CRP、自身抗体、左右手X线、胸片、高分辨率胸部CT、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上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的肺间质纤维化(IPF-RA)属于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许多全身性疾病(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会导致肺脏的病变[3-4]。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的分型可按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分型标准中确定[5],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率高,且类风湿关节炎在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时导致肺部感染,甚至可发生呼吸衰竭[6],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死率。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在肺功能与血气分析方面的特点及与单纯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异同点已经引起临床上科研界与医务人员的关注[7-8]。因此,研究肺功能与血气分析在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使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增强继发性肺纤维化的诊疗质量。
IPF-R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高度怀疑与肺部血管的炎症病变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肺部血管的炎症后发生肺部间质的纤维化[9]。肺间质发生纤维化时,肺泡壁层变厚、呼吸膜变厚、毛细血管弹性降低、弥散的距离变宽、弥散的面积变少、肺组织的逐渐收缩等因素使患者的肺弥散功能降低,肺功能指标DLCO下降程度明显[10]。肺组织的纤维化破坏了肺内正常气血屏障的解剖结构,肺内组织动脉血管的舒张功能受限,外膜的纤维性变厚导致患者的低氧化血症的症状加重。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RV、FVC(%prep)、FEV1(%prep)、FEV1/FVC%、DLCO/VA(%prep)明显小于对照组且比正常范围小,表明IPF-RA的肺部表现主要表现为限制性的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与肺弥散功能的降低。观察组的PaO2、SaO2、PAO2-PaO2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不在正常范围内,表明:IPF-RA的血气分析结果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与血气分析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了肺功能检查与血气分析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为临床诊断肺间质纤维化提供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可继发肺间质纤维化,IPF-RA具有肺功能指标的变化与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为提高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Wolfe F,Michaud K.Severe rheumatoid arthritis(RA),worse outcomes,comorbid illness,and sociodemographic disadvantage char-acterize ra patients with fibromyalgia.J Rheumato,2008,31(4):695-700.
[2]GarciaRodriguezLA,Tolosa LB,RuigomezA,et a.l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UK primary care:incidence and priormorbidity.Scand JRheumato,2008,31:1-5.
[3]Mori M,Kawai A,Takasugi T,et al.Inhomogeneities of vent-ilation and the diffusing capacity to perfusion in various chroniclung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56(1):83.
[4]季蓉,何权瀛.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2(11):666.
[5]Veerarhavans,NiebolsonAG,WellsAU,eral.Lung6brosis:newlassifieationsandtherapy.CurrOPinRheumatol,2009,13:500-504.
[6]蒋明,David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X抖:602-737).
[7]王伟,董亮,李玉,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肺损害诊断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10,38(30):273-274.
[8]BilgiciA,UlusoyH,Kuru O,et a.l Pulmonary involvement inrheumatoid arthritis[J].Rheumatol Int,2008,25(6):429-435.
篇10
【关键词】 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在RA的病理过程中存在关节滑膜炎症引起的关节骨质破坏,破骨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因此,治疗RA除了采用抗炎和免疫治疗以外,抑制破骨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1]。研究表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RANK)及其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在破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RANKL和OPG的生物学特性
RANKL、RANK和OPG是近年来发现的与骨吸收和重建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同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TNFRSF)。RANKL主要表达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表面,是参与破骨细胞分化、激活、存活和淋巴结形成的主要介质。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转化成破骨细胞依赖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RANKL与其膜受体c-Fms和RANK结合,RANKL正常环境下由成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病理条件下也可以由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滑膜细胞、巨核细胞分泌[2]。
RANK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DC)、破骨细胞(OC)等,与RANKL结合后促进破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分化成熟和活化,并阻止破骨细胞凋亡。OPG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主要由成骨细胞合成,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和组织中,是RANKL的天然阻滞受体,可阻断其与RANK的结合,抑制破骨细胞增殖活化。研究表明,RANKL/OPG比值可能是骨吸收和重建的重要影响因素[3~5]。
2 RANKL/OPG与RA骨破坏
对正常滑膜细胞是否表达RANKL还存有争议。Gravallese等[6]研究认为,正常滑膜组织本身不能表达RANKL,因此正常滑膜组织不具备破骨细胞形成的分子学基础。而Lee等[7]认为正常滑膜组织细胞也存在RANKL的mRNA,但表达量较RA滑膜组织细胞低。
Adamopoulos等[8]实验研究的结果证实,正常滑膜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低表达RANKL。由于正常滑膜组织中没有破骨前体细胞,而低表达的RANKL不足以诱导破骨前体细胞的分化、成熟,因此正常关节周围没有骨破坏。
骨骼和免疫系统共享许多免疫调节分子,如细胞因子、转录因子、信号分子和膜受体,一个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功能障碍必将影响到另一个系统。近年来对RA软骨和骨破坏的研究证实了骨骼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同时对免疫缺陷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时发现,RANKL和OPG在RA骨破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两者的关系对理解RA的骨破坏和探讨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9]。
以往的研究认为,炎性细胞因子在RA的患者骨和软骨破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近来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利用敲除RANKL基因的血清转移小鼠模型诱发关节炎,虽然炎症仍继续发展,但经CT扫描评定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基因组关节炎小鼠骨质损伤比对照组显著减少;进一步证实了RANKL介导的破骨细胞增殖活化在RA关节炎病灶骨侵蚀中起着重要作用[10]。
Geusens等[11]在研究早期RA患者时发现,未经治疗的早期RA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沉水平和降低的RANKL/OPG比率,表明炎症和RANKL/OPG在RA骨吸收和重建中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而有实验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组织中OPG 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RANKL mRNA和M-CSF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RANKL mRNA/OPG mRNA比值增大,证实RA的关节局部骨质破坏是由破骨细胞通道激活所引起的[12]。
3 RANKL/OPG与治疗药物
近年来,RA药物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可以减轻骨和软骨破坏,改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成为临床工作者的新任务。研究发现,以RANKL为阻断目标的药物治疗可以减轻RA骨和软骨破坏,而缺点是对炎性滑膜炎无效,必须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13]。
3.1 糖皮质激素
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作为辅助疗法用于炎性关节炎,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骨生物学的分子机制所知甚少。Makrygiannakis等[14]研究发现,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关节滑液中T细胞的分泌,对巨噬细胞无影响,并可以提高CD68(+)和CD163(+)细胞数量,从而降低RANKL的表达,改变RANKL/OPG比值,证实了糖皮质激素在RA治疗中的作用。并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炎性关节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3.2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
抗TNF药物用于RA的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Catrina等[15]用单抗和依那西普治疗RA患者8周,发现可以降低RANKL/OPG比值,改善骨和软骨破坏,从而延缓病情进展。为抗TNF药物治疗RA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3.3 甲氨蝶呤(MTX)
曾润铭等[16]发现在滑膜细胞中,CD68(+)滑膜细胞为巨噬样细胞,CD44、RANKL染色阴性;CD68(-)滑膜细胞为纤维样细胞,CD44、RANKL染色阳性。RA滑膜CD44(+)/CD68(-)纤维样细胞RANKL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MTX对其RANKL表达有抑制作用,MTX对RANKL表达抑制作用来自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表明MTX可通过抑制RANKL表达减少关节周围骨破坏。
3.4 雷公藤提取物
罗波等[17]研究了雷公藤多苷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关节中RANKL和OPG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关节炎起病初期给予雷公藤多苷和甲氨喋呤治疗,可以降低AA大鼠病程高峰期RANKL的水平,进而减缓关节骨侵蚀,但尚不能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一结果也印证了雷公藤多苷类抗风湿药早期应用的重要性。
胡永红等[18]探讨雷公藤甲素对AA大鼠RANKL和 OPG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抑制关节炎大鼠骨侵蚀的关系,证实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抑制RANKL表达而抑制AA大鼠骨质侵蚀。
3.5 复方中药
刘亦恒等[19]研究发现,抗风湿颗粒能明显延缓大鼠关节炎的发病时间,减轻关节炎症的严重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大鼠骨组织中OPG mR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RANKL mRNA/ OPG mRNA比值则明显降低;M-CSF mRNA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表明抗风湿颗粒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激活从而达到治疗骨质破坏的作用。
4 结语与展望
虽然,以RANKL为阻断目标的药物已应用于绝经期骨质疏松的患者,并显示了良好效果;但是,RA患者骨和软骨破坏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到众多炎性细胞因子,而且当前的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作为民族产业的中药及重要提取物在目前的研究中显示了较好的效果,加之中药具有疗效可靠、价格便宜、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Tanaka S. RANKL as a target molecule for treatment of joint destruction [J]. Clin Calcium,2007,17(4):586-592.
[2]薛松涛,施 鑫.骨形态生成蛋白在成骨细胞分化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5):540-543.
[3]Kmiec Z, Sokolowska I. Rol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family ligand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new therapeutical opportunities [J]. Pol Merkur Lekarski,2007,22 (130):300-304.
[4]Walsh MC, Choi Y. Biology of the TRANCE axis[J].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2003,14 (3-4): 251-263.
[5]Nanki T.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one destr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Clin Calcium, 2007,17(4):510-516.
[6]Gravallese EM, Manning C, Tsay A, et al. Synovial tissu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a source of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 [J]. Arthritis Rheum,2000,43(2):250-258.
[7]Lee CK, Lee EY, Chung SM, et al. Effects of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on human osteoclastogenesis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osteoprotegerin, and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 [J]. Arthritis Kheum,2004,50(12):3831-3843.
[8]Adamopoulos IE, Danks L, Itonaga I, et al. Stimulation of osteoclast formation by inflammatory synovial fluid [J]. Virchows Arch,2006,449(1):69-77.
[9]Suematsu A, Takayanagi H. Interplay between the immune and skeletal cells in the 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bone destruction[J]. Nihon Rinsho Meneki Gakkai Kaishi,2007,30(1):22-28.
[10]尚 鹏,朱 平,樊春梅,等.RANK RANKL和骨保护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表达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7):417-420.
[11]Geusens PP, Landewe RB, Garnero P, et al. The ratio of circulating osteoprotegerin to RANKL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predicts later joint destruction [J]. Arthritis Rheum,2006,54(6):1772-1777.
[12]Adamopoulos IE, Sabokbar A, Wordsworth BP, et al. Synovial fluid macrophages are capable of osteoclast formation and resorption [J]. J Pathol,2006,208(1):35-43.
[13]Romas E, Gillespie MT. Inflammation-induced bone loss: can it be prevented?[J]. 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06,32(4):759-773.
[14]Makrygiannakis D, Klint E, Catrina SB, et al. Intraarticular corticosteroids decrease synovial RANKL expression in inflammatory arthritis [J]. Arthritis Rheum,2006,54(5):1463-1472.
[15]Catrina AI, Klint E, Ernestam S, et al.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herapy increases synovial osteoprotegerin expres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J]. Arthritis Rheum,2006,54(1):76-81.
[16]曾润铭,金大地,邹育才,等.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表达RANKL的影响[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9):530-533.
[17]罗 波,胡永红,张明敏,等.雷公藤多苷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中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配基表达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6,25(5):395-397.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