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0:0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门豹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门豹课文

篇1

高新区齐大山矿第二小学 杨杰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巧妙所在。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3、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西门豹治邺》。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

师:1.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9自然段,谁来说一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相机板书:调查)这是事情的?(板书:起因)

3.这节课我们学习西门豹治邺的经过和结果。(板书:经过、结果)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事情的经过。

谁愿意大声读课文10——12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探究方法

要想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你想怎么学?(随机总结方法、步骤)

3、下面,就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10——12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吧!

4、小组讨论。

5、呈现学习结果(好,下面就来展示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吧)。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四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A、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客气、坚决的语气,想救姑娘)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巧妙之一:安排周密。西门豹先是以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救出了新娘,同时又派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板书:惩恶)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客气、着急的语气)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巧妙之二:不动声色。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伯“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

C、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警告官绅,教育百姓)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巧妙之三:假戏真做。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西门豹很客气地“请”官绅们去催巫婆和官绅头子回来时,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西门豹等了很长时间才让他们回去,目的是要吓唬那些官绅们,警告他们不许再为非作歹。

D、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人的。

巧妙之四:用事实来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6、总结:西门豹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假戏真做,不知不觉中惩办了恶人,教育了百姓,破除了迷信,(板书:惩恶、破除迷信)你觉得西门豹的方法好不好?能用一个词夸夸他的方法吗?(板书:巧)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西门豹送走了巫婆和官绅,破除了迷信,解决了主要问题,解除了老百姓的精神枷锁。要想彻底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还有一个什么问题没解决?他还做了什么?

引读……“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谁来概括主要内容?(板书:引水)此时,你觉得西门豹还是个怎样的人?

(三)回顾全文,补充题目:()的西门豹

(四)总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可流传至今,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县官——西门豹。老师带来一首打油诗,借此也来表达一下对他的敬仰。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本课。

河伯娶媳愚弄人,无知百姓信鬼神。

人烟稀少田荒芜,邺地何时脱清贫?

西门大人来上任,巧施妙计破迷信。

话中有话语双关,一世英明传到今。

五、作业自选超市

1.知识性作业: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表演性作业:跟小伙伴们一起表演课本剧。

3.趣味性作业:以魏王的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六、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起因   调查 

经过   惩恶  破除迷信

  结果   引水  尊重科学

篇2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究,才能常有创新。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如教学《西门豹》,为了让学生结合课文如何构思别致,跌宕起伏。我采用了曲问来引导质疑:西门豹一共问了老大爷四个问题,接着他所说的一段话,是承接老大爷回答的四个问题中哪一个说的?初步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遇问题会研究,为什么西门豹只承接大爷回答的第四个问题的这番话呢?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质疑触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交流了自己这样那样的看法,整个课堂活跃,充满生机。他们说:西门豹根本不迷信。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的语气,就可以知道,他故意说下——要回去送新娘,充分地表现了西门豹的机智;作者这样写,使文章有了波澜,让我们急于知道西门豹在送新娘时到底怎样惩治巫婆、富绅,保护百姓;同时也告诉我们,西门豹惩恶举动绝不是临时应付,而是早就周密部署,胸有成竹了。学生通过质疑思考,既加深了对抗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创新精神

要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快乐,我不断地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尊重他们各自对课文内容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发表各自独特的见解。学生有了创造性,培养的人才会多样化。

篇3

关键词: 语文阅读 阅读理解 思想价值 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于是,多元理解被老师们纷纷引入阅读教学实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教师顾此失彼,没有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统一起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不和谐的现象。

一、“价值取向”的来源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会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

二、“多元理解”的产生

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

三、“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多元理解”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展示个性。教学中,即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作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1.多元理解,切合文旨

切合文旨,是多元理解的灵魂。多元理解,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意文旨的认识,或使人物角色的形象更丰满,或使情感的体悟更深刻,或使思维的领域更宽广……多元理解不得远离文本,个性飞扬不得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是胡思乱想。

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末进行多元理解的拓展,“此时,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学生纷纷指责:“小鱼不应贪玩,以致被海浪冲上浅水洼;小鱼不应乱跑,要守纪律;小鱼不应离开妈妈独自乱闯;小鱼不应不听妈妈的话……”先且不说这种种“不应”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遗憾的是,课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而非小鱼,课文的主旨是赞赏小男孩“富有爱心,珍爱生命”的举动与精神,而非小鱼的种种“不守规矩”。这样的多元理解偏离了文旨,失去了意义。

2.多元理解,顺应文理

顺应文理,是多元理解的命脉。人有人脉人气,文有文理文气,文理要通达,文气要通畅。多元理解必须整体把握文理文气,不悖文理文气。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一位教师独具匠心,顺着“奚落”的线索,从角色的动作和神态入手,紧紧抓住表现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和表现铁罐的“谦虚、争辩”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品味感悟角色形象。

然而,关于陶罐,当学生纷纷说出“温和、温柔、亲切、针锋相对、有点伤心、心平气和、冷静、平静、苦口婆心”等词时,教师高兴地一味加以肯定。

对于铁罐步步升级蛮横无理的奚落,无论从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的过程看,还是从陶罐说话口气中的反问句和感叹句来看,陶罐一方面并非懦弱可欺和毫无原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和宽容的,“温柔、温和、亲切、针锋相对”等词显然不合文理文气,不合陶罐角色基调和情感发展变化。若用上“提高声调、有些不悦、严肃、责怪、正色、据理力争、语重心长、好言相劝”等似乎更为合适。

关于铁罐,当一些学生相继说出“有些生气、脑羞盛怒、满腔怒火、怒气冲天、忍无可忍、怒不可遏、火冒三丈,义愤填膺”时,教师同样大加赞赏。如果多元理解不顾褒贬,不分轻重,不顾语境,一味点头称是,不仅有悖文理文气,更可怕的是传播了谬误,造成学生是非不明。

3.多元理解,辨明主次

辨明主次,是多元理解的指针,不少作品涉及的角色形象,涉及的人物品格虽然是立体的、多维的、丰富的,但毕竟有主有次,多元理解教学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

像《西门豹治邺》一课,关于“你怎么评价西门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西门豹善于调查研究,从“摸清底细”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从他说“我也去送送新娘”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造福百姓的好官,从兴修水利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聪明的人,有的说是个不信鬼神的人,有的说是个很有计谋的人,有的说是个铲除恶势力有术的人……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大加赞赏,教学就此画上句号。

应该说,学生的理解均没有错,学生能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抽象如此的品格特点,反映了学生相当强的语文能力和广阔、深刻、灵活的思维。然而,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学过程仅止于此是很不到位的。试想,善调查、兴修水利等是西门豹的主要特点吗?是文章反映的主旨吗?显然,文章主要反映的是西门豹的不信迷信、驱邪除恶和过人谋略。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理解再多元,也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篇4

1、树立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灵活,有意义的问题。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操作。例如我在教《水乡歌》时,抓住孩子喜欢画画的特点,采取了以画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画中感悟,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水里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在小组充分交流后再作画。进而有感情读课文,从而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对文本语言创造的过程,读懂了方可画好,画好了自然理解了水乡的生活,便可读美诗歌。动脑读书、动手画画相结合,读懂诗歌,理解重点句,便可入境悟隋。这一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鼓励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我认为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他们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创新意识起始于学生的质疑问难,“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允许他们提问。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好,因为他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例如,教了《西门豹》一文,我让学生评价西门豹。多数学生都认为西门豹聪明机智,关心老百姓,是个好官。但也有学生认为西门豹太残暴了,大胆质疑,提出“未经审判,他怎能将巫婆、官绅头子投河使其送命”的观点。由此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唇枪舌战”。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门豹作为拥有兵权的地方官持有生杀大权,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个为民除害的好官。如果在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不人道的,应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进行。而且老百姓也不会这么迷信,肯定会向西门豹去控告巫婆官绅的。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出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的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学了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我请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到的,就可以毫无限制地说出来。学生沉默数分钟后,便跃跃欲试,纷纷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桃花开放的各种姿态,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琐,有的全展开了,露出黄的花蕊。几只峋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快乐地采着香甜的花蜜。”有的说:“我仿佛听到鸭子们呷呷地叫着,在招呼同伴们。快到水里来呀,水比冬天暖和多啦!快来找小鱼小虾吃呀!’”有的诰:“我仿佛看到那鲜美的河谚在向我招手,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师,为什么现在吃不到河豚呀?”听到这里,教室里一片笑声。还有嬦生继续要发言,我趁机表扬学生个个都是幻想家,请他们以《春来了》为题,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学生愉快地接受了。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篇5

一、师本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既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范本和示例,又是教师组织教学、传道授业的凭借。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要在课堂对话中牵线搭桥,必须立足于文本,精心与文本对话,充分理解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语言作为这种思想和情感的载体的作用,以构建起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教学时,就可以防止教师个人偏见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干扰。

例如,《少年闰土》中的主人公“我”能不能作“鲁迅”来讲解?闰土的见多识广是需要学生领会的重点内容之一,那么文章中出现的“……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这个句子应怎样理解和处理更妥当?

二、生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之间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为尽量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我们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有效的生本对话。

1.创设课文情境

为了不断地让学生对教材有新鲜感,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例如,利用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创设情境,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对话的欲望。

例如,教学《两只鸟蛋》的第二小节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1)指名读句子,讨论:为什么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播放小鸟破壳而出的课件。)(2)此时的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她的心情怎样?让学生当当鸟妈妈来演一演,可以加上动作、表情和语言。理解“焦急不安”。(3)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鸟妈妈,你会怎么做?练习读出鸟妈妈焦急不安的语气。

2.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对话教学要使教学过程发端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属于问题。因此,设置一个启发性问题的情境,成了一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促使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从而建构知识。

例如,《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导入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西门豹来到邺地以后,先干什么?(调查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2)面对这些情况,如果你是魏王派往邺地的官员,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生答――他对老大爷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3)想象:这么多问题,不去处理,却要去送新娘?!老大爷听了西门豹的这话,会怎么想?(4)整体感知:带着这份怀疑与责备,让我们随西门豹走进河伯娶媳妇的场面,看看西门豹是送新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三、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是对话的一种高级形式,洋溢着生命的灵动。自我对话是人的内向交流,是人的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等心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灵的自我重构。它讲究话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1.趣味性

话题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激发起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例如,《惊弓之鸟》一文,在导入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创设了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生命活力。请看课堂片断:

师:今天我们来学《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同时要向更羸学一招推理的本领,来破这个“惊弓之鸟”案,破案先要干什么呢?

生:找线索。

师:对。现在我们先找第一条线索:更羸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这条线索怎么理清?我们先去“倾听”作者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学生兴致盎然地自读探究,然后分小组讨论。)

2.开放性

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观,话题的设置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给学生留有发挥和拓展的空间。

例如,理解《比金钱更重要》中的“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这个句子意思时,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问题:

篇6

一、图文对照,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内容的缩影,它往往形象生动的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此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文对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能提高他们深究课文的兴趣,所以对于插图的运用我是非常重视的。例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抓住了海滨小城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景色迷人。我先出示了海滨小城的挂图,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图画中色彩斑斓的海滨美景和玲珑整洁的小城,指导他们细致观察,然后把课文中重点的段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填空,品味海滨小城的语言美和景色美。这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滨小城之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这海天辽阔,小城玲珑,美不胜收的海滨小城发出由衷的赞叹,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要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简笔画就是一种很好的引情激趣的手段。如《蛾眉道上》的教学,要学生理解铺路人的辛劳,可从山道的高、陡、窄入手。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蛾眉道的特点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大家对比交流,图文对照,加深了学生对蛾眉道特点的印象,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铺路人要在这么高、这么陡、这么窄的山道上背着一块块大石头上山铺路是多么的辛劳。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果单纯地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情感之外,文章就显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了。因此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用环境去渲染,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教学《月光曲》时,我先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优美的《月光曲》导入,用录像播放月光从海面升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当学生沉浸在我所创设的月夜情境时,我再以感人的语调诉说这首动人的《月光曲》的来历,学生立刻对盲姑娘的不幸产生了同情,并对贝多芬的行为予以肯定。学生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下得以调动,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这一感人的课文。在悠扬的乐曲中,这节课收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以一曲《送别》贯穿全文,让学生在一种临别依依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心情,由于情感得以调动,许多同学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此说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是教学情感性较强的文章的一种非常有效手段。

三、设疑思考,激励探索

教学知识性的课文时,如果依书直说就会使文章枯燥无味,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指导学生设疑、释疑,激励探索,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前,我先向学生提出疑问:“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科学仪器,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为此而感到新奇,满脑子疑问:蝙蝠是一种什么动物呢?它与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就引导他们看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让他们从课外书中获得新的知识储备,学习情绪高涨。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蝙蝠是怎样飞行的?它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由于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又有了知识储备,再加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之间一问一答,一张一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设疑思考,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一堂课后,学生不但知道了蝙蝠是通过嘴巴发出超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回来,传入耳朵来辨认方向的,雷达就是根据着一原理来制造的,还了解到科学家利用一些动物的特点,制造了许多对人类有益的科学仪器。又如在教学课文《太阳》时,我发现学生除了课文中介绍的知识以外,还有许多疑问,我就引导他们主动设疑,他们提出了:除了课文提到的关系外,太阳与我们还有什么关系?如果太阳整天照射会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让他们互相讨论析疑,并启发他们以创新的角度去思考。一节课后,他们不但从学习中获取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太阳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更开阔了视野,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语文课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以演助学,提高兴趣

篇7

关键词:徐善俊;课堂;表演;活动

步入教坛这几年里,我没有与他对过话,仅仅是无数次乐滋滋、津津有味地看他在电视里尽情的导演,但他却在我教育的生命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就是徐善俊,一个人老心不老的“老顽童”。第一次见他,是刚来到这个学校第一个教研会上,他讲授的是《西门豹》一课,课前他拿自己的头顶做文章,与孩子打成一片。课堂上,他激发学生当演员,把整个故事情节用演的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情趣分外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目标轻松实现。看到他的这些做法,我情不自禁地也自己做了起来。于是,我对每篇文章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次又一次地找,无论是一句还是一段,或者是整篇课文,都不放过寻找其能演的材料。

例如,在执教《宴子使楚》《草船借箭》等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式。以四位学生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课堂上,我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充分地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分析课文;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试着演,边演边反思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具创意等等。因为要写,学生得仔细认真并且自觉自主地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高。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发展 思维力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所以,语文课具有发展思维能力的优越条件。小学语文教学应努力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1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课的思维训练,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凭借教材的语言文字来进行,也就是说要在字词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来进行思维训练,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学生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发展智力,同时又能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时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诸如阅读训练中的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等训练,都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独立分析、概括的能力。作文训练要结合审题、立意、选材、有条理地记叙等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或用某种框框束缚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 在主动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倡“勤思”。在教学中,可以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尝试、探索,主动地获得知识。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儿童的智力象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地学会独立思考,在独立的读写练习中,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填表,然后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能经常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就会逐步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经常锻炼的机会。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自己理解还不够正确、完善时,教师不是急于纠正他的错误或补充他理解的不足,而是针对错误或缺陷,耐心地加以启发,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3 在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赞可夫主张学习要有难度。有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难度才能促进心理过程的成熟。他引用了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把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是“最近发展”,也就是近期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而不是远挂在头顶上的月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第二发展水平转化为第一发展水平,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步。的确,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多开动脑筋。学习任务如果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便不会积极动脑,当然,目标太高,学生无力思考,自然也达不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这个难度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然而,简单繁琐的提问是无助于思维发展的,提问要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既有启发性,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例如上海特级教师袁珞教《珍贵的教科书》一课,讲解课题时巧妙地提出两个思考题:“教科书”和“书”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珍贵的教科书”和“教科书”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三个词语的比较分析中,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课题,同时理解了不同的词的不同含义。

启发学生理解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时,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呢?上海特级教师臧慧芬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分析课文叙述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时,引导学生思考“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为什么在抽出前要加上“终于”这个词,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到小女孩要擦一根火柴来暖和暖和手,也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她的生活是穷苦的、悲惨的。分析小女孩最后一次擦火柴时,又启发思考:小女孩第一次为擦燃一根火柴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现在为什么擦着一整把火柴,却是毫不犹豫地“赶紧”这样做呢?学生又联系上下文认识到,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一整把”火柴,说明她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思考,不仅理解了字词的深刻含义,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

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提些辅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袁珞老师教《司马光》一课,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当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以后,司马光没有慌,他怎么想?”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老师又提了一些辅问题:在时间上,救人要怎么样?一般会怎么做?司马光想出什么办法?他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保护缸重要呢,还是救人重要?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能从“司马光遇事不慌”、“司马光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司马光根据危急的情况想出好办法”这些方面回答问题。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87-01

所谓“自主学习”,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让自主学习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呢?本文对此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讲多问多,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形式主义。这样的课往往是由几十个问题构成,教师根据问题逐段串讲串问,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因此,语文课要克服教师讲多问多这一形式,高度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主体参与是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三个要义”的具体表现。落实主体参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主体参与度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判断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有效参与还是无效参与,是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还是局部参与、阶段参与。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而且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调动和真诚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宽容学生的偶然失误,多鼓励、理解学生。二要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就是人人参与语文学习,尤其是后进生,不能让他们呆在“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也是学习的主人。全程参与,指学生不仅参与课文的理解、思考讨论、提问和辩论,还要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反馈评价、课堂总结、板书等。三是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要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不走过场,不匆匆忙忙。

二、巧心思,妙点拨,使教师轻轻松松走出自说围城

所谓点拨语,即画龙点睛的一笔。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停顿或偏差时,用简练的语言及时诱导,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如在《西门豹》一文中,讲到西门豹了解到邺地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是官绅勾结巫婆给河伯办喜事造成的,那么西门豹立刻杀了官绅和巫婆不也可以为民除害吗,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两种方法相比,哪种好?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逆向思维比较评价,领悟到西门豹采用“将计就计”的办法,不仅能为民除害更能破除迷信。这样点拨既能抓住重点又能突破难点,使学生懂得要善于联系的看问题,创造性的看问题。

这样的有的放矢,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古人云: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学患无疑,有疑则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好的点拨启发可以分层设疑,使学生达到智力活动最佳状态。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课堂教学进程的瞬息之间,没有时间去仔细推敲,艺术组合。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语言有深层了解,达到娴熟的运用。

三、开展活动 ,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马拉古兹曾指出:“教育乃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也只有环境中的各个元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关键。”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活动引入课堂,对激发每一名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语文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有重要作用。教读《詹天佑》一课,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活动,出一期关于“詹天佑”的手抄报,搜集内容是有关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修筑的历史等等相关资料,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詹天佑,等到学生走进文本时,方能真切地体会到詹天佑是有志气的中国人,他为我们国家赢得了尊严,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从学生心底里唤起对詹天佑的尊敬、崇拜之情,鼓励学生立志做詹天佑那样的人,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从而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适当地开展游戏活动,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也就是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因此需要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流的过程,所以,讨论学习是个重要的形式。在讨论中,学生互相启发、吸收、补充、纠正,观点渐趋完善,认识不断深化。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精神。在讨论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导”作用,或把握课文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或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点拨疏导;或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出现的未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培养学生自主语文学习的能力,才能让自主学习走进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陈丽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肇庆教育研究,2004(5).

篇10

关键词:微课;学习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4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094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实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之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都有显著的创新,实现从“知识学习为主”向“应用学习、能力学习为主”的转变。

微课,让学习更个性化。首先,微视频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进度可控,还能反复浏览。适用于各类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其次,微视频简短精致,能明确学习目标,精炼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微视频可以在各种智能终端浏览,如电脑、手机、电子书包等随时随地都能打开学习,这正好与信息碎片化,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互联网+”时代相适应。所以,小学教师应立足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微课这一抓手,积极创新教学方式,疏通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从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互性、生成性等方面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精制课前微课,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

预习的效果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实效,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微课是一种偏向于“学”的资源,它“短小精悍”,学生可以短时间学习一个少而精的内容。微课学习移动性好、相对独立、避免干扰,效率较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选择学习。因此,精制课前“预习微课”,让学生在提前学习时自建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五年级语文下册《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课,笔者设计了“预习微课”视频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视频内容紧扣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重难点、指导预习过程、查找学习困难四个方面进行:

1.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2)自主学习,认识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古希腊神话相关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抓住关键字:“英雄”,仔细感悟和尝试探究。

2.重点难点:(1)重点:深刻理解普罗米修斯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2)难点:懂得为人民服务和为人类牺牲的精神之伟大。

3.预习过程:(1)展示知识背景;(2)通读课文,完成生字生词学习;(3)细读课文,探究、感悟和理解“英雄”“光明和希望的象征”“为人民服务和为人牺牲的伟大精神”等语句的内涵。通过“预习微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确定了学习重难点,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生字生词,解决了最基本的知识性问题,同时,还发现了自己的学习难点,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建立,为课堂探究做好必要的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预习微课”要注重趣味性、有效性。趣味性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只有创作出形式新颖独特、内容生动活泼的微视频,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应用微课,促进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进行了充分的自主学习,那么,课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要进行创新。

1.利用微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微课的多媒体功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增添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在预习环节,还可以在新课导入、重点教学片段、重要探究活动、堂练检测、课堂小结等环节。例如,在说明文《松鼠》新课导入时,笔者设计了“我和松鼠说说话”活动式情境。先播放视频,之后再让学生介绍松鼠,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说明文的写法中,通过学习学生很快明白了介绍小动物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录制生动有趣的微视频来设置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为后续开展的互动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奠定了必要的环境和背景基础。

2.精制“微片段”,互动中强化学法指导。利用典型的课例视频片段是微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会选取一些重要知识点或者探究活动,或学生学习中可能普遍存在的困惑点、易错点,制作微视频片段,从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互性、生成性等方面促进小学生课堂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难点时,可以集中学生一起观看;个别学生有有问题时,还可以在课后多次浏览微视频片段,解决疑难问题。例如《西门豹治邺》一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难点“西门豹是怎样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些教学重难点制作了一段“巧破娶媳妇”微视频,让学生一起观看微视频后分组研读、品析词句,使他们在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合作中学会了自主理清文章脉络,主动抓寻关键细节,独立探究段落主题。通过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等环节的体验,较好地生成了速读和细读课文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