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4-04 13:2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雾霾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展演自编课本剧
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生会主动识记课文里的语言文字,也会增强他们的运用能力、表现能力。
2.定期召开小型故事会
首先让学生自选教材中喜欢的故事,然后在班内轮流讲说,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召开小型故事会。经过一番选择、表演、评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同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课本优秀篇目朗读比赛
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诗歌、散文,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们开展得顺利,会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把课本中主题一样的文章编在一起,形成不同风格的主题汇编,在学生展示朗读时会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朗读比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4.口语交际课
我们的课本每册均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这就为以口语交际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接着在每两周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上展示,期末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演,并把口语交际材料汇总存档。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说、写、演的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二、结合小学语文课外延伸拓展活动进行整合
1.制作手抄报
手抄报是集设计、写字、画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每当国庆节、儿童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等到来时,就让学生结合节日制作手抄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选出代表,参加班内的评比,最后展示到学校的文化长廊。这样下来,学生既对节日的认识和感受增强,又锻炼了设计、写字、画画的能力。
2.读书交流
学生课上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主人公和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及时把这份体验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走进社区
生活环境是最易让学生产生感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学生们调查、分析、交流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就是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所需。在当前雾霾肆虐、空气质量低下的大背景下,开展这些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4.延伸课本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幻主题的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可以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意识,又可以融入爱祖国,为祖国繁荣伟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样设计:趣味导入———时事片段———人物再现———事例搜集———自我创作———作品展示。在准备、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解许多有关事例,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制作小科技作品。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讲故事,有的学生进行展演,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材料,而且培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三、结合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形式进行整合
1.新课程标准条件下的语文课程
在作业形态上呈现出了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开放性作业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一般强调学生的操作、探究及其他社会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具有一致性。于是,我们可以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整合起来。
2.布置开放性的“阅读、习作”作业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态课堂
一、营造互动的生态环境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光的照度、植物的安放、空气的流通、教室的布置、座位的编排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考虑影响教室环境的重要因素,营造一个有利于化学教学的生态环境。(1)良好的照明。教室的光线太弱,而学生大多又疲劳作战,眼睛得不多休息,试图看清楚文字时会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而光线太强,过于刺眼,学生会头晕目眩,因而适度的光照有利于生态课堂的构建。一般来说,自然光的照度应达到60勒克斯,荧光灯应达到90勒克斯,白炽灯应达到60勒克斯,而黑板面上的照度应有所加强。(2)舒适的布置。教室的布置力求达到舒适、温馨、高雅,为降低学生的学习疲劳,可在教室摆放几盆绿色植物,在墙报上设置一些化学手抄报、学习化学口诀等内容,在教室的小展台上展示一些学生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成果。(3)合理的座位编排。传统的座位编排大多是“秧田式”,学生面朝老师,学生之间同向而坐,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生态课堂中座位的编排是多元化的,有圆型、环型、马蹄型等多种方式,将学生从“横成行、竖成列”排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彼此交流、彼此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4)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教师要走下教师权威的“神坛”,能走进学生,亲近学生,营造民主、和C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也能及时觉察学生的闪光之处,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造就精彩不断生成。
二、建立新型的生态关系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探索的合作者,教师要转变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教师充当引领者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筛选、分析材料,指导学生自己去猜想、操作、验证,由被动接受的思维走向主动思考,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激发。如在“性质活泼的氧气”的学习中,教者为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将木炭分别放入空气、氧气中进行对比;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在空气中点燃后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系上火柴杆,点燃火柴杆,当即将燃尽时,将它们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在观察到发光、放热等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氧气所具有的化学性质。(2)教师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应走讲台,融于学生之中,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员,与学生交流、讨论,甚至争辩,接受学生的质疑,当学生讲的不全面时要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在再思考、再讨论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3)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中,教师忘情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生态课堂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留有让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结论。如在“物质的变化”的教学中,教者让学生通过开水预热鸡蛋、点燃蜡烛、蛋壳涂蜡、雕刻图形、涂抹盐酸、熔化石蜡等步骤制作蛋雕,观察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变化?有学生看到水蒸发了,水蒸气冷凝成水了,蜡油凝固了,鸡蛋皮与盐酸产生气泡了……接着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判断鸡蛋皮与盐酸反应有无新物质产生?通过搜索发现,有二氧化碳产生。最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在制作活动中,提高了观察现象、实验分析的能力,形成了严谨的思维习惯。(4)学生是互动过程的合作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缺少对话,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在生态课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合作中受到启发、激励,产生学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迸发出创造的智慧火花。
三、优化手段的生态课堂
篇3
一、从小开始培养少年儿童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聚敛的同时,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全球气候变暖等污染问题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少年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培养环保意识已是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少年儿童环保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知识表浅。我国的环境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比于其他各国发展较晚。绝大多数少年儿童所知的环境知识少,只对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所认识,对环境污染的源头等问题认知依然处于表层。学校教育中过多停留在自然科学课程知识,而缺乏完整系统的环保知识体系,由此看来我们的环保教育仍需要努力改革。
2、环保目的不明确,有消极从众心理。在小学阶段,少年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不强。消极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组织中易受到他人言语、行为上的影响,放弃自己正确的认识与态度,并与该群体成员保持言行一致。在校园中,随处乱扔果皮纸屑等杂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少年儿童们均知晓这种行为属不文明行为,但为了图省事,趁人不注意也就扔了。究其原因,是一种趋同心理在作祟,他们不愿意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最后环境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3、缺乏环保意识。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我国现阶段与环保有关的科学类课程的开设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环保问题涉及较少且未体现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导致少年儿童对其了解渠道的闭塞,无法准确地将正确的环保意识灌输给少年儿童。其次,对于少年儿童自身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与环境污染有关的问题,认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后就我国整个大环境来说,环保作为一个口号大过其实践性,整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少年儿童无法确切定义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关的措施。
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载体培养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特点。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全新的课程领域,具有其特有的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以及生成性。少年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宰者,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是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义务。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要求从小学到高中必修的课程,从性质上:它属于一门以“少年儿童为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少年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将直接经验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以“少年儿童发展”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因此这是一种以“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从教育内容上,综合实践课程已打破常规的学科课程,实施各学科课程相互渗透融合的内容。在组织形式上,其基本的组织形式不单以课堂教学为主,则可分为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比,更具有实践性、整合性、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实践性。在我国传统的义务教育中,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教师中心”为主。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中以课堂、教材、教师讲授为主,少年儿童很少通过体验获取知识,少年儿童鲜少走出教室、校园,参与实践活动。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本实质提供少年儿童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资料的查找、观察等方式获取知识,并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
2、整合性。课程的综合是现在世界各国课程的发展趋势。综合实践课程不在强调分科课程,则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它们关注少年儿童的经验也要求少年儿童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方式上,少年儿童可以灵活的选择各种学习方式,来解决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3、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无教材,教师需根据少年儿童的兴趣、需要,综合社会、自然以及学科课内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少年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主题实践;教师需根据主题创设情景以此调动少年儿童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心理上渴望参与、认识、求知。
4、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追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时间、空间和人员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是指活动中要与实际生活想联系,培养少年儿童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关注其发展中的需求。课程内容的开放将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中提取主题,使其具有时代性。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是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再局限于课堂,向校园、社会、自然延伸。实践活动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少年儿童,而是各行各业的人员,这就是所谓的人员开放。
5、生成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确立教学主题要从教材中、生活中、独特的社区资源中生成。
(二)主要培养措施
1、主题-源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少年儿童对自然、社会与自我之间的认识与体验,注重少年儿童个性潜能的开发、创新和践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个性品质培养。主题的选择应符合少年儿童的实际认知、生活经验,才能调动少年儿童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实践活动的主题时应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开发“环保意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办学理念、特点、硬件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环保意识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把课程改革中主要思想方法、教学理念和活动方式引入到主题中,要求开发者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进行设计。
3、开展主题活动。在校本课程教学开展的同时,定期组织少年儿童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环保节”、环保知识讲座,引导少年儿童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如“爱护地球日”、“保护水资源”等。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台、校园宣传栏、班级板报评比、手抄报等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宣传,使少年儿童真正了解环境问题。
4、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以小见大,针对身边的污染现象, 组织少年儿童以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 收集并整理资料, 得出结论, 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探究, 再次提高对环保的认识, 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中来。例如通过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参加环保实践活动, 根据少年儿童调查写环保小文章,培养少年儿童对自然环境的爱护之情,并号召少年儿童走向社会、自然, 开展环保实践探索活动。通过活动丰富自己对环保的良好道德体验, 结合实际让少年儿童针对现实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可行的意见与方案, 并带动家庭。
5、建立有效评价机制。积极评价是引起少年儿童兴趣持续,激发动力的根源所在。适当的、阶段性的评价可让少年儿童在活动开展阶段体验成功的乐趣,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探查活动过程中问题所在,适当调整方法,从而顺利完成研究。教师作为主要评价者,关注每一个少年儿童,鼓励其发挥特长,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组内评价亦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就共同的主题进行交流,即解决了问题又让发现他人优点。
四、总结
环保意识的培养应具有全民性与终身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媒介,少年儿童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加强了对少年儿童实践能力的培养。(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