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16:0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往今来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往今来造句

篇1

1、我从小就准备成为古往今来最优秀的人。

2、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问这些问题。

3、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求解决监督和制约权力使其不被滥用这一问题的途径。

4、古往今来,有不少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热衷于探讨这个问题,企图从中发掘出新的价值和意义,以便用来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5、古往今来,在中国诗酒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传诵至今的佳话。

6、然而,古往今来类似的忧虑总是出现,而其中大部份都被证明夸大其词。

7、传说那本书上记载了古往今来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足以让最残暴的将军失声痛哭,让最抑郁的官员仰天大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故事。

8、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最后皆归于尘土。

9、古往今来,人口都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经济状况紧密相连的。

10、古往今来,科技的发展经常在奥运会体育训练方法和比赛的成绩方面体现出来。

11、古往今来,内河航运在促进我国文明传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巴斯夏指出,古往今来,社会和政治哲学家把人民看作是被动的事物,()就像粘土一样,等着被塑造和成型,按照绝顶聪明的超级精英设计的方式。

13、古往今来,爱的浪漫被视为霓虹,美得难以言状。

14、此是古往今来求道者要越过的一大难关,能超越并接上副交感神经系统者几如凤毛麟角。

15、古往今来,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不必看得太重。

16、古往今来,旅游一直是人们增长知识、丰富阅历、强身健体的美好追求。

17、古往今来人们试图把家园建在淡水水源附近。

18、启开了时间的窗扉,追溯美育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美育的思想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源远流长。美育的内涵也是丰富多彩,既包括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还包括美学教育,全人教育。

19、可古往今来,还是有太多人放不下它,越琢磨越有味,越琢磨越来劲。

20、古往今来只有一人曾习得起死回生之术…

21、古往今来的建筑师都擅于运用球形围合面来组织合理的建筑功能,同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造型。

22、我敢肯定,古往今来,世上从来没有你这样的眼睛啊!

23、以下收录了15条古往今来大家对金钱的看法。

24、古往今来,旅游一直是人们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的美好追求。可以说旅游是一项集观光,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愉快而美好的活动。

25、然而,古往今来无数的天文学家却以无比的智慧和毅力,试图凭藉点点闪烁不定的星光去测度天体间的距离。

篇2

在博大精深的汉语世界,如浩瀚的大海,如一望无际的天空、词汇变化无穷无尽,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不要盲目的攻击别人的短处,多看看,多学学别人的长处,会提高自己的文化修为,有益而无害。有人说雨辰的不押韵,时代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我们不是唐宋时期人。不知高低之人不可理喻,说长道短之人不可敬,吴雨辰推崇用口语写诗词随心所欲。只要把汉语精湛表达出来就是好作品。搞狭隘的文化复古,让现代高考做考题,会不会贻笑大方。该醒醒了,你是21世纪的人,还想让人把你当孔夫子敬着吗,笑谈、、、只会显示你愚昧与无知,心智不清。

新诗词就是打破传统的唐诗宋词平仄、格律、词谱等弊病与束缚,将其改良以适从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并以“即兴吟诵、音宣于情,言表心声、落笔见文”的基本思想,继承诗词文学的一些写作方法和优点,促使诗词这一文学艺术更具有时代特征和大众化、普及化的意义。

有人说雨辰堆彻文字,不用华丽词汇堆彻文字,那岂不是像鲜花没有绿叶衬托,作品还能显示汉语的精湛吗。那么连词汇都不会灵活运用怎写作,谁都知道小学都要学的组词造句,不要嘲笑别人堆彻文字,写作有时要像厨师,把人生悲欢离合演绎在文字里,百味俱全。那么读者才会如品尝美食一样,反复咀嚼尽享,才能达到一个作者所需要地结果。 写作有时也需要像建筑师那样,把水泥、钢筋、砖块、精密策划,堆彻出一座座美丽宫殿与大厦。谁都可以堆彻更好的文字组合,让人欣赏也是对文学界的贡献。

不要在文采比你好的人面前指手画脚,你要先自问曾经写过几篇风靡全国,甚至海内外的佳作、你更不如莫言老师。自己原创作品盗版率比别人高吗,要不你会自寻其辱。大众的眼睛雪亮,把你的作品,与别人的反复比较,你会发现别人精华之处比你的更妙。即使你写的再好,各有千秋这词俗言不古。

雨辰原创格言,你嘲笑别人的时侯,显示不出你的高雅,而是向人展示了你丑陋的灵魂。

你鼓励别人的时侯,能显示你品格高尚,更能显示你纯洁的心灵和涵养。

懂得欣赏别人是一种高洁的情怀,由衷的赞美是一份抵达心灵的愉悦,而刻意的诋毁,不知所云的浮夸,都是虚伪且变质的点心,吃多了容易腐蚀别人也麻痹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给别人中肯的建议是有效的提升方式,连基本鉴赏的水平都缺乏而刻意的评论好坏,那不是在轻贱别人,而是在诋毁自己,也是丧失一个文字爱好者最根本的真诚。

你如果欣赏我,请你默默等待,雨辰会让你更欣赏。如果你嫉妒雨辰,请你离雨辰远点,因为雨辰会让你更嫉妒。如果你认为雨辰超凡脱俗,雨辰便是。如果你觉得雨辰娇揉造作,雨辰便是。如果你认为雨辰高傲自负,雨辰不反驳。如果你认为雨辰俗不可耐,雨辰便傲笑。你赠予的嫉妒,愤怒与侮辱。如果雨辰都不接受,它们将归属于你!

篇3

【关键词】语言能力; 积累语言; 丰富语言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聋儿因听力障碍,造成掌握语言困难。由于没有有声语言,他们无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知识,思维只停留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有嘴说不出,失去了和正常人交往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其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成为有用之人。下面是我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1 多种形式,积累语言

耳听:由于家长观念比较陈旧,大多数听障儿童没有进行系统的学前康复训练,发音器官的灵活性及发音技能都很差,听能的开发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学生进行听力补偿的情况下,每节课前都要进行三四分钟的听看话训练及发音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听能,逐步让其听到、听清、听明白。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发音器官的灵活性,提高发音质量,以便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残余听力。

眼看:我们的学生由于听觉缺陷,语言基础薄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往往很低,怎样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有时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运用现代化的听训、语训设备,而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以课本内容为依托,连接时空,置情设境,引导学生以目代耳、多感官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实地参观、实践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达到闻一知十的效果,从而催生很多意料之外的语言增长点。在教学中我们讲求实效性,平常上课多用“积件”,结合屏幕文字、声音、图像、卡通人物等,其中还配以歌谣、说唱、动画片、游戏等,画面活泼生动、声情并茂,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读唇、读文、从而理解语言。

口练:对听障儿童来讲,由于听力障碍而丧失了周围的语言环境。造成学过的语言,今天记明天忘,因此,在语言训练的方法上,我们提倡循环往复。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诵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轻松的、和谐的、向上的学习氛围。以读激趣――以读促讲――以读引思――以读助学,以读促语言发展。使语言训练逐渐由被动到主动,由怕说到爱说,由爱说到会说,由会说到创造性地说,达到说得出、说清楚、说明白。

手写:主要是根据课文,进行读写迁移。逐步使学生写得出、写通顺。主要有以下方法:

补充词语法:针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归类学习 ,在学习课文词语的同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学生容易记忆、应用。例如:在学习名词类时,给学生补充一定的量词,如:学习“手套”“袜子”时,可以告诉学生“一幅手套”“一双袜子”。

由生字组词法:运用学过的生字大量组词,是学生扩大词汇量,积累词语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在学生掌握“学”一字时,引导学生组词。如:小学、大学、学习、小学生等等。

词句运用法:在学习一个新词语、新句子的时候,根据实际,派生出与此相关的新句子,本着“一(词)句多用”的原则,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使用语言,把学生置于真实情景中,在教室内外的各种场合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运用词句,在学中用,用中学,体验语言的实际功能及带来的美感和满足感,使课堂教学由“单向灌输”变成“多向交流”。学生乐于开口,敢于开口,并说得自然,说得真实,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2 实践运用,丰富语言

课上我们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相应的课下也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积累、应用,我们分别引导学生设立“四本”特色作业:

词语积累本: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借助熟悉的生活、学习情景,逐步发展聋生的语言。捕捉生活体验,给孩子补充语言,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表达需要,学习语言的兴趣也很大,效率也高。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只要老师补充的词句都整理在语言积累本子上。通过以上积累,学生的语言日益丰富,厚积薄发。以我班学生为例,一个学期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利用强化口语课为学生补充词语104个、句段180个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造句本:自学生开始接触词语时,我们就给每个学生建立了句子本,学过的每个词语都要尽可能的造句,如:学习了“铅笔”这一个词,就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与铅笔有关的句子:我买铅笔。他削铅笔。铅笔放在哪儿?铅笔放在文具盒里。哪里有铅笔?商店里有铅笔等等,这样学生积累了语言,老师掌握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我们还将训练手段不断变化, “看图写句”“景物写句”“看演示写句子”,“随机写句”, 都是丰富学生语言的极佳手段。

日记本:三年级开始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日记本,引导同学们从每天看到、接触到的事情中,选取一件或几件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描述下来,随时随地锤炼语言,实现语言的迁移。例如: 雪天雨天的景色、 特色课程作品制作、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我和同学、家人、老师之间的事 等等,就这样,一天天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日记里常常会出现令老师欣喜不已的词语,把一件件事情记叙的丰满、流畅。以我班学生为例;从三年级至今 (五年级),共写日记900多篇,好的学生能写出六、七百字的短文,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叙述完整。

篇4

关键词:审美 发现 品味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76-01

语文新教材所选文本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美育”尝试:

1 透视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好句子中去发现美,从而深刻咀嚼美、品味美。如《苏州园林》一课,尽管是说明文,但是笔者讲到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让学生紧紧抓住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及“自然之趣”、“鱼戏莲叶间”、“俯仰生姿”、“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等词语,结合投影片、视频等手段,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形象生动,说明事物特征的准确鲜明。通过阅读鉴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鲜明特色,劳动人民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这样既提高学生说明文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会欣赏“图画美”,了解是劳动创造了美,也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受益匪浅。

2 营造良好气氛,品味课文的意境美,释放审美心情

审美能净化人的心灵,同时净化的心灵能更好地进行审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对笔者有所启发。只有高屋建瓴,巧设意境,才能拓开学生的心扉,撞击出美的火花,让审美对象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前,笔者就设计了一段文字,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诵读:“春回大地,万物都欣欣然张开了眼。百花争艳,姹紫嫣红;轻风微拂,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春天是浪漫的季节,春天是如诗如画的季节,春天是生命力勃发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吟春、赞春,多少才子佳人谱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春的篇章……”学生没读课文之前就已臻佳境,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意境的体会。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春风、春雨都显得那么美。风中的柳枝是多么温柔,风中的乐声是多么动听,风中的气息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绵绵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表现了飘渺朦胧之美。仿佛正在春风中尽情地欣赏一部春天的乐章,一幅春天的写意画,让学生回味无穷,完全释放审美的心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之美、热爱生命之美的情操。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氛围油然而生,情感受到极大的熏陶。

3 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要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虽然“僵卧孤村”,但是并“不自哀”,而且还要思念“戍轮台“,足见诗人“穷且益坚”的雄心壮志。由于诗人壮志未酬,直至深夜还不能成眠,听到屋外的风雨声,疑为千军万马在奔腾,想到身披铠甲,提刀跨马奔赴战场,收复疆土的情境。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急切思念杀敌报国的心情。作者这种高尚的情操备受学生的学习敬仰。朗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也把文字化作鲜明的形象再现给学生,让学生鉴赏文章表现出的自然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

4 审美素养的积累,想象的启发,培养学生审美的创造力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曲赋堪称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古典诗歌则是诗词曲赋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简单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最为人所喜闻乐见,其中许多篇目和诗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作、名句。这些古诗,一方面大都语言浅显通俗,篇幅特别短小,比较易于记诵;另一方面文质兼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之能够愉目,品之可以赏心,所以古往今来相当多读者对它情有独钟。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不少的古诗作品,作为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载体,也作为向小学生传输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如何用好古诗教材,充分发挥这一特有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作用呢?笔者以为,应该以审美的目光去发现古诗之美,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揣摩古诗之美,体味古诗之美,欣赏古诗之美,享受古诗之美。

一、 创设诗境,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再在大屏幕上出示诗人与孟浩然告别的画面。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整体感知了诗文的诗意。

二、指导学生感知文本,解析古诗语言之美

读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不能不叹服“诗仙”李白出神入化的修辞技巧,他将语言文字玩弄于纸笔之间,“三千尺”“落九天”,分明是夸张至极致,却又毫无出格或失实之嫌,相反让人犹如伫立瀑流之前,耳闻目睹着瀑布直泻而下、轰然作响的壮美气势;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也不能不钦佩“诗圣”杜甫这么工整严谨的语言风格,你细细地看:“一行”与“两个”、“黄鹂”与“白露”、“翠柳”与“青天”以及“鸣”与“上”,数量,色彩,名称,动作,在这里一一对应,紧紧配合,何等整齐,何等匀称!你轻轻地诵,舒缓与激越,平声与仄声,在这里交替呈现,协调有致,给人轻盈灵动感觉。这就是古诗的语言之美。由于古诗通常有其格律,如七言律诗7字一句,全诗8句,五言绝句5字一句,全诗4句,长短句(词)则格律更为丰富。此外,对句之间讲究平仄对应,诗句尾字要求押韵,这就使得古诗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有鉴于古诗的语言之美,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诵读,从有板有眼地读到有声有色地读,通过诵读感知古诗语言的音韵之美;还应引导学生用心研读,字斟句酌,通过研读发现古诗语言的表达之妙。有了这样的感知和发现,即便不再外加其他功夫,学生对诗句妙处也能体会个八九不离十了。

三、加强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诗歌意味

语文教学中最古老、最有效的方法――诵读。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苏轼曾有“旧书不厌百遍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让我们受益匪浅。新课标更是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当然朗读还可以使学生将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朗读和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分析是朗读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才能朗读好,朗读又是分析的补充,通过反复的朗读,能把读者带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思想美、语言美。

笔者认为朗读的方式方法应该有很多种,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表演读。竞赛读时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当高,听读的时候专心致志,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表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和动作的编排,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事实证明,这些读的效果真的不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享受古诗的熏陶,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诗歌讲究音律和节奏,反复吟诵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四、引导学生换位移情,体验古诗情感之美

篇6

语言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要讲究艺术性,这是大家的共识。那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简明连贯、准确得体、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富于启发性,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心里影响,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下面就我们教师的课堂语言为例,谈一下课堂语言。

语文课堂语言是榜样——语文教师给学生做出了运用语言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国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方面的榜样;选作教材的范文是有形无声的榜样,教师运用的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榜样。言教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的语文课堂语言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就会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从而也激发了热爱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堂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彩。精确就是准确无误,从读音、释词到分解句子、剖析篇章,从提问到回答,都必须准确恰当,上下衔接,首尾呼应。那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前后矛盾、缺乏自信的话语既不能教给学生可靠可用的知识,更不能提高学生用词造句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上课实录告诉我们:他们每上一课,不仅十分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课文里用词精确的地方,要求学生“语言说得精确一些”而且他们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系列恰如其分、准确精妙的词句的科学组合和艺术搭配。

精炼就是言简意赅,用尽量少的语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教学语言是否有力,不是由数量,而是由质量决定的。教学中必须消灭可有可无的话:与题无关、旁征博引的废话不要,言之无物、无的放矢的空话不要,违背真实、言不由衷的假话更不要。废话、空话、假话不仅浪费学生光阴,而且会导致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学风和文风。精炼就是耐人寻味。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常常在进学中适时地、适量的用发人深思的语言提出一些疑难问题,用以扩展现实的视野,激发学生思考。

精彩的语言是富有感情的语言。语言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有老师讲朱自清的《春》时,用的是这样一段开场白: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緑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感到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学生听得入了神。

语言教学还应有趣味性,它体现在用词精妙有趣;语言有趣味不是靠玩弄语汇游戏可以达到的,而是由于用词精当巧妙。“调查研究”不是极普通常见的词吗?它本身谈不上生动有趣与否。然而同志在列举八股的罪状时说:“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要洗脸,许多人不仅洗一次,洗完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这句话说得很幽默很有趣味,这种效果就在于把“调查研究”这个词巧妙地“大词小用”,用在照镜子上。

语文课堂语言还应当生动形象。有位教师教学生写“美”字,他问学生:“对门王家大姐的头上戴了两朵大红花,你们说美不美?”文学家听了这话也许会忍俊不禁,但小学生们听了却感到生动形象,新鲜有趣,学生不仅能马上掌握“美”字的形体结构,或许还会没齿难忘!

语文教学语言既要通俗又要文雅,教师的听众是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注意语言艺术,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俗语:栽树载根,教人教心。课堂上批评学生语言也要讲究。

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些不应忽视的情况,在有意无意之中就说出了不该说的话,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也影响了自己的教学,那就是语文课堂语言两忌:

一、忌顾此失彼,忽视学生的心里因素。

例如:某中学老师检查课文《出师表》的白送时说道:“这段课文比较简单,请哪位同学起来背诵一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背诵。原因就是这个老师犯了顾此失彼的忌讳,忽视了学生的心里活动:学生们认为如果自己起来背诵,背诵下来了显示不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但若自己没背诵下来,反而显示了自己的无能。因此,这样的语言造成课堂的冷场是必然的。

二、忌讽刺挖苦,阻遏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职业病之一就是非常喜欢批评人,但是俗语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要注意语言艺术。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禅往往是:这个问题我已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做不对,真是笨死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好,你还会什么;这次考试,分数最低的人是谁等等,不注意从正面总结表扬,这是非常不足取的。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教师的批评应给人鼓气而不是泄气,应讲究点语言艺术。

某语文老师讲课时发现一农村来的学生在打瞌睡,他轻轻的摇醒那个学生,很温和的说:“做梦哩,又梦见你那满身泥巴的爸爸在外打工给你这个宝贝儿子挣学费?”一句话,使他想起爸爸那期望的眼神,促使学生听后去思索,去回味,去自责。这样的批评比简单生硬的训斥要好得多。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方法 探究

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概括的说包括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社会现实生活交际角度来说,口语表达能力比作文能力有更广泛的作用,且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作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最初平台,其作用举足轻重,不容轻视。《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础能力,在各中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际,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无疑,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是当前小学语文能力培养之一翼,是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一大课题。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笔者摭取教学实践中点滴经验,以期抛砖引玉。

一、基础知识储备,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奠基石

百层之台,起于垒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这个高台,只有在基础知识的层层堆叠上才能垒就。口语交际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临场发挥的一次性的语言交流,在交际场景中如何才能避免词不达意、思维混乱、语塞词穷的尴尬境地,做到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词义一致,使交际的双方在愉悦轻松的环境里完成交流,首要的一点就是交际者基础知识储备要扎实。这里说的基础知识,既包括一定的识字量,语汇的积累,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包括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组织能力和交际的礼仪及语言技巧。基础知识的储备,一方面来自教科书,另一个更广阔的途径是广猎课外读物,多诵名篇古诗,多背名言警句,多读演讲名篇佳构,久之自然能厚积。

二、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想“说”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后,并不会自然而然的乐于交际,善于表达。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某一知识点在心里理解得很透彻,就是不愿多言,即便被迫开口也是结结巴巴;同时,有的学生宁愿在心里把交际内容写上三两百字,也不愿多发一言。追溯这种种情况的症结所在,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学生没有迫切想“说”的愿望。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其知识能力。一句话,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后,如何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交流与表达,重要的就是“激趣”。

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至少可以从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善于发现班级中的“交际能手”,及时表扬,树立榜样。对那些在课堂上勤于动脑乐于发言的学生,要毫不吝啬的给以赞誉,激发那些沉默者的“模仿跟风”的动机。其次,多向学生介绍古往今来的能言善辩的名人事迹,让他们明白,拥有良好的交际口才,是一个人成功成才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其三,教师可以推荐指导学生阅读那些优秀的普及读物,诸如《演讲与口才》、《交际口才》等。

三 、创设多维的交际平台,全面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1在朗读这一“沃土”中萌绽交际“春蕾”

口语交际,要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有声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不光要求交际者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求交际者在这一活动中做到思维与表达的同步协调性。朗读正好能实现这一特性。首先,朗读就是把作品的书面语转换为有声语言。朗读的这一转换,有文字依托,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学生“开口”。其次,朗读训练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朗读者从准备朗读开始,直到有声语言的最终完成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朗读的过程是朗读者在分析、感受作品的过程。典范的文章,语脉的发展,层次的构成,文艺的贯通,对朗读者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判断力等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可以说小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这一“幼苗”若能真正植根于朗读这一沃土中,定会悄然绽放清新的“春蕾”。

2让倾听与复述这一钥匙打开口语交际心灵之窗

口语交际最基本要求就是交际者要学会倾听与表达。倾听并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它需要倾听者的思维与对方交流,同时把接受到的一系列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储存,从而找到与对方共鸣的“密码”。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如能切实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倾听与复述的训练,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而可塑性极强,若倾听与复述训练落到实处,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倾听与复述的训练应当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训练短句,然后再长句、段落、篇章。初始的短句训练,可以打消小学生对训练的畏难心里,不会给学生重负在肩的压力感,从而使倾听与复述长跑式的训练收到水到渠成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读到的优秀故事在课堂上“复述”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在愉悦轻松地环境中学会表达与倾听。

3演讲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黄金手段

演讲要求演讲者把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结合起来,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与听者的共鸣。教师借演讲这种方式训练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演讲技能(语言、态势、表情等)指导外,关键的是要创设多维的演讲平台。

(1)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前三分钟演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共同进步。演讲的内容不作过多的限制,可以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读书体会、对句名言的理解;也可以是对社会中正义风尚的肯定或对种不良行为的鞭笞。其重点是鼓励这些小学生敢上台,敢张嘴,能流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竞争性的演讲。每年的班干部改选,我既不指名担任,也不让学生盲目投票,而是先确定候选班干部人选,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演讲,让其“民众”根据竞选者的演讲投票,选出自己心中的“领导”。竞争性演讲更多的是充当一种激励机制作用,让学生在演讲中竞争,在竞争中树立榜样,从而让更多人走近榜样,渴望走上讲台“演说”。

4“百家争鸣”的自由“辩论”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康庄大道”。

篇8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如何一进步深化改革,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又不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甚至在减负的同时达到提质的目的,便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重视语音的教学与学习

随着《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全国各地交往日益频繁,推广普通话对减少语言障碍、扩大交流、减少失误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正在迅速缩短,我们也不可能把自己封闭中某个狭小的地域,对外交往也成必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说好普通话就成了一件大事。要说好普通话就要学好汉语拼音。首先就要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有关内容,如:声母表、韵母表、隔音符号等的运用。其次,要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常见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通过中小学的学习,认识了3500个常用汉字,基本上满足了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二、重视语法知识的学习

虽然我们的说话、写文章不是先有语法规范,而是先有说话、写文章的需要。但是学习语法知识仍是很重要的。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第二,可以减少语病,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例如:我们要不断改进前进中的缺点和错误。对于这个句子,初步一看,没有多大问题,仔细一想,才发现有问题,“改进”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对缺点和错误进行进步和发展,它始终是缺点和错误,没有达到我们改正缺点和错误的目的,也不是我们所要想表达的主要意思。第三,它还可以使我们的文章、说话更加生动活泼。我们的作文为什么总是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必要的修饰语。

三、重视写作训练

写作文历来是学生最喊头疼的事,也是学生最不愿做的事,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为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是我们对生活熟视无睹,总觉得平淡无奇。缺乏对生活的热情,这就很难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就很难发现其魅力所在和感人之处。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才能发现其闪光点。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素材,关键是靠发现。我们时常有感情澎湃,急于表达的时候,但是一下笔,顿感无从下手,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要避免类似的情况,就要下苦功夫积累有关知识。写文章是自己感情的流露,是很轻松愉快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是能办好或办得比较好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完成它,才能把它做得更好。

第一,新,也就是文章的选材、立意要新。我们每天都耳闻目睹了许多人和事,我们要去挖掘其中蕴含着的新鲜的东西。就是很平常的事,也要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同样一株玫瑰花,有的人说这花有刺,有的人说这刺上有花,感情不同,结果就不同。同样是看雪,则充满昂扬的斗志,欲与天公试比高。岑参却透出淡淡的离愁别绪。

第二,奇,就是结构要奇特。俗话说:“文似看山喜不平”,“做人要直,作文要曲”。这“不平”,这“曲”,就是要有波澜起伏,要有能吸引读者的地方。古代的说书人在说书的时候,常在关键的地方或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写文章也常把最精彩的部分写在开头,以吸引读者。这就需要把记叙的一种或几种顺序综合运用。《驿路梨花》一文,从主题、素材上看都好没有特别新奇的地方,然而,作者却通过几个误会几个悬念的设置,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

第三,特,就是要有特色,特色就是一个事物不同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地方。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坡的豪放、柳永的婉约,各得其所。它包括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岑参把雪写成梨花,别开生面,透出了一丝暖意。朱自清把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把春风拟人化,把它的柔和暖写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

第四,加强自己思想锤炼。作文不是一个纯技巧的工作,而是思想感情的流露,没有对生活、自然、生命、事业的热爱,是很难产生优秀作品的。纵观古往今来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家,无不贯穿着这种理想和追求。魏巍到朝鲜战场采访,被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所感染,饱含着对志愿军战士的敬意,写成《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脍炙人口的名篇。同志以他那博大的胸怀,敏锐的洞察力,早在1949年就写下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文,至今仍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重视古代文学的学习

我国历史悠久,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也是值得我们继承的。诗、词、曲、赋、散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其言简义丰,语言警策,音律和谐,易记易诵,历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思想性强、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品,是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和珍品,有些句子已成为名言警句,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被人们广为运用。学习它,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起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

篇9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不断得到传播,传统用笔墨叙说的方式显得迟缓落后,而表达迅速、传播快捷的口头叙说越来越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逐渐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例如,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电话的方式取代书信传递就是明证。可以设想,随着未来技术进步的进步,口头表达可以直接转化为笔头表达,终有一天完全可以取头表达。为在各种重要考试中越来越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考察。适应这种现实变化的需要,各种教育中也开始注重培训与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法学是一门靠“嘴巴”吃饭的学问,口试考核在法学教育中所占的核心地位当之无愧。但非常遗憾的是,受传统的影响,我国法学教育经常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试考核的重要地位。为此,本文在结合本人多年法学教育的经验,针对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口试考核相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求不断推进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口试考核的研究与应用。

 

一、口试考核的在法学教育中的意义

 

笔试考核是我国传统考试方法,自隋唐开科举取士至今,至少沿用了1400多年历史,为我国人才培养与选拨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试考核的优点在于便于统一试题和评分标准,不足考试形式死板僵化,不利于因材施教。而口试考核却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笔试的弊端,显示它的优越性。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考试中开始采用口试考核的方式进行。所谓口试考核(Oral test)是指在主考者面前,考生用口述的方式回答预先确定好的相关问题,主考者根据问题回答正确程度、语言表达、临场应变等情况的评分标准给予评分的考试方法。口试考核实际上通过主考者与考生(报考者)之间的口头对话、肢体语言等进行话语交流而进行的考核方式。口试考核既可以灵活运用考签、录音带、幻灯片、图片、图表、论文等作媒介物,向被考者提出问题,并要求考生当场作出口头回答,也可以根据考生实际情况和临场需要,主考者即兴提问,并要求考生作口头回答。与传统笔试考核比较,口试考核具有诸多优点。可以说,笔试考核的缺点就是口试考核的优点。

 

第一,全面提升法科学生的能力。考试是指挥棒,直接决定了考生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八股文的考试只能培养出八股文式的人才。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型社会,也是一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考生能否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在知识与能力诸方面有全方位的发展与提升,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通过口试考核可以弥补传统笔试考核的诸多不多,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

 

一是可以提升考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俗称口才)是当今时代作为重要的才能之一,在法学中更为如此。律师、检察官、法官无不是以雄辩见长,以“说”为最重要手段。古往今来,口才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曾起过难以想象的重大作用。中国古人就非常注重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古人就说过: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南北朝时著名学者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一书中曾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口才的作用可见一斑。现代社会,与其他能力相比,表达能力更显重要。如果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会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即使再高的才智,也只是水壶煮饺子——倒不出。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除开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口头考核倒逼考生必须对口才进行高强度训练与培训。

 

二是可以增强考生临场应变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是现代快速节奏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现实生活并没有太多的预设与不变的计划,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并且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往往是极为有限。为此,培养临场应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显得重要。口试考核由于时空所限,考题变化莫测,考生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快速运转,积极发挥出思维的积极性、本动性,将所学知识在思维中仔细筛选,快速选词造句,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考生才能应声而出,其逻辑思维能力及快速应变力可以得到快速提高。

 

第二,便于考查法科学生的真实水平。如何考查考生的能力,一直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笔试考核,通过主考者出题、阅卷、评卷等环节,对考生的知识积累以及灵活运用能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查。但是这种填鸭式教学与考试,最大的缺陷就是“千人一卷”,难以全面检查出法科学生的临场反应、逻辑思维、知识积累、语言组织归纳、选词造句等各种能力的综合情况。笔试考核由于考试时间充裕,考生完全可以慢慢审题,困倦时还可以稍作休息,发生了错误还可以在试卷上慢慢检查并加以改正。更有甚者,有些考生在这个充裕的时间内经常发生考试作弊的情形。而在口试考核过程中,主考者可以根据考生实际情况临时命题,通过不断追问,深入了解考生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实际水平。由于思考时间较短,又是主考者现场交流对话,防止了考试作弊情况的出现。

 

第三,提高法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口试考核是强化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口试考核改变了传统考试方式,激发学生去深入学习和记忆所学学科知识,只有熟练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在临场考试时才会随机应变,出口成章。而口头表达流畅的那种与喜悦,是笔试考核中无论如何也难体会得到的。口试考核的成功,来自老师及同学的赞许,可以激化附属内驱力,是促进学习的诱因和动机。

 

二、口试考核的方法与程序

 

与笔试考核比较,口试考核显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结合口试考核的实际经验以及不同院校条件,可以选取适当地点、时间,组织相关主考者、考生进行考试。为保证口试考核的的顺利完成,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对考试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地组织、计划、指挥、控制、协调,使整个考试实施过程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以保证最好测试结果。根据笔者多口试考核的经验,其基本方法和程序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备阶段。在需要进行口试考核的学科开课前,就应及时通知学生做好口试的准备工作,告知其口试的范围、考试时间、考试要求、考试标准等内容。有些课程需要口试与笔试考核相结合的,更需要对口试所占的比分,以及考试时间等内容预先告知考生。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仪表仪态的培训与锻炼。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除开平时做好备课以及对口试技巧的讲解与培训外,更需要对口试考题的准备,为下阶段的考核做准备。考题通过考签、录音带、幻灯片、图片、图表、论文等设置问题,向考生提出问题,并要求被考者作口头回答,并运行主考者可以临时发问或补充追问。

 

第二,组织阶段。组织阶段是口试考核的主要内容。每学期准备进行口试考核的课程,应由该学科的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教研室和系部签署意见,于开课前到教务处进行审批。通过口试考核的课程,可以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课程口试考核组,老师组成一般不少于2人(1人为主考官),另外设有助教或教学秘书1名。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考题提出问题,并对考生的回答情况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助教或教学秘书把主要任务是做好考场记录。

 

第三,进行阶段。根据口试考核的要求,助教或教学秘书应提前一周将考试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内容,通知任课老师、口试考核组、进行口试的考生进行考试。考试半小时前,助教或教学秘书组织老师与考试入场。考试开始后,助教或教学秘书宣布考试纪律以及相关注意问题,确定考生考试的顺序。然后,主考官抽出预先准备好的考题进行考试。考题可以是文字表述,也可以是录用、图片、影视片段等。考生做答后或答题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连续追问或补充性地提出相关问题。口试考核时,每个考生的口试时间应不少于5分钟。参加考试的老师依据评分标准当场评分,并且当场公布分数。考生最后的成绩由参与评分的老师平均成绩进行计算。由教学秘书负责记录和计算统计最后成绩。口试考核成绩单由主考教师及任课老师签字后生效,然后交教务处登录成绩、留存备查。

 

第四,总评阶段。口试考核完成之后,任课老师、考试组老师应该对考试成绩、考试题目等内容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总结。对于试题出现的问题,需要对相关试题进行改正与完善,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对于考生出现的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以及注意有针对性地对考生表达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以提升考生的能力。

 

三、口试考核的问题及其弥补方法

 

任何考试方式都不是完美的,口试考核也一样。一般来说,由于笔试考核更具有客观性和保存性,因此其考试具有较高的效度。相对而言,由于口试考核一般采用主观性试题,试题的采样量与难度、不同考生的考试时间与条件、考生对考场指令的清楚程度与兴趣动机、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等影响,对考生影响颇大。而且由于不同考生的考题不同,考题之间很难具有可比性,导致了口试考核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缺乏一定的可信度。为避免口试考核中出现的各种不足,在组织口试考核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并及时加以弥补。

 

第一,法学试题的选择与设计问题。试题设计在口试考核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考生水平的考查。设计得好的试题,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往前进行思考,并能较容易地鉴别出考生专业水平的高低。由于法学学科既具有实证主义的一面,例如我国法律规定的基本法条、基本制度等就是如此,也具有理论性、主观性的一面,例如法律精神、法律原理等就是如此。对于法律实证主义意义上的试题都可以设计出客观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积累水平。而对于法律原理等内容,一般则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有赖于考生的领悟,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口试试题设计而言,笔者以为以考查法律原理为主,主要需要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考生面对这些题时,也多少能说上几个一二三。如果是法条之类试题,考生上场一时记忆不上,也就无法张嘴说话了,口试也就无法进行下去。此外,试题应该覆盖面足够大,可以让考生有发挥的空间。试题应该清楚易懂,不能出现歧义的情形,以免考生答不对题。

 

第二,口试考核的评分标准问题。由于口试考核考查的是法律原理之类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面,很难用一种客观的标准加以衡量,导致评分的过程中差异很大,甚至可能出现很有水平和能力的考生,因为在考官脑海中没有留下好的印象而在考试中得分不高。为此,为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客观性,还是需要设计出合理可靠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的设置要合理,要细化。按照100分总分计算,可以至少分成10个等级,依次为:基本法学理论熟悉度、基本法学理论运用程度、法律语言的掌握程度、遣词造句的灵活程度、普通话标准程度、语言表达流畅程度、台风风格等。主考者需要对这些评分标准非常熟悉,同时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考生进行评分,把握好评分等级。

 

第三,口试与其他考试模式相结合的问题。口试由于自身的问题,不可能取代所有其他考试形式。因此,口试需要与其他考试模式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口试的优势。从目前考试方式的现状来看,初口试之外,笔试、实践操作等都是比较实用的考试方法。在法学学科而言,也需要加以适当结合。法学学科除开模拟法庭等课程之外一般不具有可操作性,不适用实践操作考试外,其他的学科都可以采用笔试加口试的模式进行。口试与笔试的具体分配比例可以由任课老师决定,一般可设为30%与70%的比例进行。

 

作者简介:林孝文(1976—),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宪法学。

篇10

未来的50年,科学技术将会有些什么新的进展?科学家将干些什么?不久以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在探讨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对若干国家的未来50年的远期科研课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归纳为30个课题,因限于篇幅,只能从中挑选若干重大课题,作一简要介绍。

智慧果幻想将成现实

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麦康纳尔用电流刺激涡虫,使之具有触电避光的记忆,然后,把它们捣成浆,喂给别的涡虫吃,这些涡虫也会具有触电避光的记忆。可见,记忆与某种记忆物质有关,因而在生物体中是可以转移的。之后,美国科学家又成功地分离出3种记忆素:黑暗恐怖素、噪音耐受素、蓝绿色辨别素。把某种记忆素注射到动物身上,动物就会具有某种记忆。例如,注射黑暗恐怖素的动物就会害怕黑暗。

记忆物质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或肽类物质,蛋白质或肽中的氨基酸的组合顺序包含着记忆的信息。既然记忆可以转移,科学家们设想,如果能制造一种包含着大量信息的蛋白质,人们吞服了这种蛋白质后也就取得了某种信息。比如说,合成一种特别的蛋白质,它的氨基酸排列中包含着英语单词、文法、短语等信息,人如果吞服了这种包含有英语信息的蛋白质,原来要花长年累月记忆、背诵的知识,就可以在转瞬间转移到人的大脑里。这种设想一旦实现,人类掌握的知识质量和知识数量将会产生一个飞跃。人类就能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的劳动。

《圣经》中的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只是一种幻想,但是这种幻想正在成为现实。科学家正在埋头研究这种新的智慧果。吃了这种智慧果,人们就变得更聪明,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能创造更光辉灿烂的文化。

人生百岁不稀奇

古往今来,长生不老是人们的普遍愿望。现在,这个愿望的实现已露出了一线曙光。

美国科学家海尔弗利发现,胎儿的细胞放在培养液中,它一次又一次分裂,一代又一代繁殖。但它不能无限制地繁殖下去,当分裂到50代时,细胞全部衰老死亡。70岁的老年人的细胞放在培养液中,分裂一、二十次,也就寿终正寝了。在细胞核中,看来似乎有一只“寿命钟”,它控制着细胞的分裂次数,决定着人的衰老和死亡。

揭开了衰老、死亡的秘密,人的长寿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有的科学家认为,把细胞放在-200℃的低温下冷冻起来,细胞中的“寿命钟”就暂时停止走动。让“寿命钟”走走停停,使原来在70年中完成的50次细胞分裂,让它在几百年中分几次完成,这样寿命就可延长了。有的科学家还设想用增加细胞分裂次数的办法来延长人的寿命。细胞分裂50次后就不再分裂了,死亡也随之而来。用维生素E可以使细胞的分裂次数从50次增加到120次,这样,就能使人的的寿命从70岁延长到170岁。还有的人设想把细胞核中的“寿命钟”拆开,把时间拨回去,人就可以返老还童。或者使“钟”走得慢一点,人就可以“寿比南山”了。

不过,另一些科学家认为,“寿命钟”并不是在细胞内,而是在脑子里。他们认为脑垂体定期放出的一种“死亡激素”,会使细胞利用甲状腺素的能力降低,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能力。根据这种假设,科学家们切除了老年大鼠的脑垂体,隔断“死亡激素”的作用,同时注射甲状腺素,结果,老年大鼠的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又恢复了活力。这方面的研究也为长寿提供了一条途径:用化学方法抑制“死亡激素”,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不就可以使人长寿了吗?

开发利用动物智力

动物心理学家发现类人猿、海豚等动物具有相当高的智力。例如,海豚经过短期训练后,能回答出一个物体是圆的还是方的,是木头的还是钢铁的,是静止的还是移动的等20个问题。夏威夷大学的赫尔曼教授训练与海豚对话,也已卓有成效。经过训练的海豚已能掌握12个字的长句子,简单的句子如“拿球来”、“打铃”,已能一听就懂。

对大猩猩和黑猩猩智力的研究则更多。经过训练的大猩猩和黑猩猩都能掌握几百个词汇,还能遣词造句,以手势语与人交谈。它们有初步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能把天鹅归入水鸟一类。它们也有悔罪的感情。例如,大猩猩柯柯做了错事,它会说:“柯柯坏,现在柯柯改”。它也懂得自尊,如问它:“你是动物还是人?”它会回答:“优良的动物大猩猩”。它也能创立新概念,有一种墨西哥甜饼很硬,咬起来很费劲,柯柯叫它“石头饼”,主人手上有一只戒指,它就称之为“手指项链”。

现在,经过训练的动物会侍候人的日常生活。例如,经过训练的猴子,能帮助残废病人看门、烧水、送茶、拿东西等。它还能察言观色,对病人照顾得十分周到。训练海豚可以让它学会开关电源开关,进行海上救援、侦察敌人潜艇,甚至还会作战。

利用动物的智力还能为人类做些什么呢?这正是科学家所要探索的。

再生的奇迹

科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蜥蜴断尾能再生,蝾螈断肢也能再生。

动物之所以具有这种再生能力,是因为动物体内有一种原始的非特异细胞。当动物失去肢体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就迁移到受伤部位,经过一系列生理和化学的变化,转化成各种细胞。它们象一支后备军去顶替、去再生受伤的肢体。现在科学家们已初步摸索到生物体再生的条件。例如,用针刺激青蛙断肢的神经组织,会使青蛙长出新腿。1973年,美国研究再生的彼克博士对一个髁骨无法愈合的病人,在骨折部位埋植电极,通以微电流,骨折部分居然再生而得以愈合。彼克博士满有信心地预言,人的肢体再生可能在今后几十年内做到。

现在,科学家正在断肢再生、器官再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世界上有不少关节炎病人使用聚四氟乙烯做成的髋关节。这种人造关节容易损坏,以新换旧的手术很复杂,也易感染。科学家正在研究通过电流刺激,使髋关节再生。人断了脊髓,下半身就要瘫痪,如果经过电刺激后,脊髓能够再生,那么就能治愈瘫痪。目前科学家正在进行这个科研项目的动物试验。

彼克发现蝾螈的心脏能够再生一部分。苏联科学家巴列拉也夫给有严重心脏病的狗动了手术,切除有瘢痕的组织,结果狗的心脏也再生了。因此,将来很有可能实现人类器官的再生,如心脏再生、肾脏再生等等。

科学家还发现,将肿瘤移植在蜥蜴身上,由于身体不会再生,肿瘤就急剧发展。如果移植在尾巴上,因为尾巴有再生能力,肿瘤很快就消失了。这说明再生与肿瘤之间有着某种制约关系。如果人工地产生某种再生能力,很有可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再生学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到一种抑止和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人体器官修理厂

机器的某个零件坏了,就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人体的某个器官坏了,就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机器坏了,换上一个新的零件,就能恢复正常运转;人体的某个器官出了毛病,能不能换上一个新的器官?这种人体修理厂的设想已不是奇妙的幻想,正在成为现实。现在,人们已经制成了人工肺、人工肾、人工血管、人工气管、人工喉、人工关节、人工皮肤、人工肌腱、人工血液等等,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上。诸如人工鼻、人工视觉、人工听觉等人造感觉器官也在进行研究,例如,在人工视觉的研究中,有人设计将两只极小的摄相机嵌入盲人的眼眶中,摄相机接收到的信息送至微型计算机,经它处理后,再通过电极刺激大脑皮层使之成像。

但是,现在研制的人造器官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如,目前人造器官多数采用特种金属、硅橡胶等材料制成,容易产生血栓,长期使用会产生对红细胞的机械破坏作用,同时,人体活细胞组织、内分泌和血液会侵蚀人造器官,破坏人造器官的物化性能,因此,它还不能完全代替人体的器官。

科学家估计在今后的五十年内,人造器官将会被普遍采用。到那时,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失灵了,药物又无法治疗,只要换上一只人造器官,它能起天然器官一样的作用,带着人造器官的人就能照样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除此以外,还有24个课题是:制造智力放大器;攻克精神病堡垒;海水淡化寻新路;人工合成蛋白质;开发海底资源的经济方法;利用海洋生产人类1/5的食品的经济方法;可靠的天气预报;在选定地区内控制气候的经济方法;有效地利用热能;用人工生产各种元素;X射线和γ射线的发射和辐射的研究;弄清量子理论、简化物质电荷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用改变重力极的方法来控制重力;用于极轻结构的新合成材料;对人造生命的基础研究;研究对遗传进行控制的可能性;在教学中采用直接把授课内容记录在人脑中的办法;情报和情报单位的集中化;与其他星球建立通信联系;简便和廉价的生育控制方法、器官移植和人造器官移植;广泛使用非尼古丁药物以提高人类机体的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实行对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化学免疫方法;如何使长期和深度失知状态下的人恢复一定的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