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笑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28 16:2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含笑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含笑的成语

篇1

[笑不可仰] xiào bù kě yǎng

笑得直不起腰来。

[言笑不苟] yán xiào bù gǒu

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同“不苟言笑”。

[哭笑不得] kū xiào bù dé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笑而不答] xiào ér bù dá

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皮笑肉不笑] pí xiào ròu bù xiào

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

[不值一笑] bù zhí yī xiào

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同“不值一哂”。

[不苟言笑] bù gǒu yán xiào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发音;精髓

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就是要让孩子从小接受祖国文化的熏陶,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那么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语言的应用尤为关键,小学是学生学习汉语的“黄金时期”,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小学生心灵比较稚嫩,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语言交流方面都比较纯真。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教师讲课的方式应该着重形象和生动两个方面,因为这既符合小学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多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去描绘某一种学生所不知道的事物,学生了解了事物的同时,也试着模仿教师的用词去形容。这样既使学生对汉语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同时锻炼了学生对汉语熟练的运用。

二、教师语言教学水平的严格要求

对于刚刚接触汉语的小学生来说,还没有任何的生活阅历而言,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尽量使用一些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事例,便于学生对汉语的完全掌握。尤其是对于一年级一些刚入汉语学习之门的学生,教师语言运用更要注意到口语化、口音和难易程度等问题。防止学生因老师上课的某些口语化的词而导致学生以后对汉语的运用上走入误区。

三、领略汉语言文化中的细腻情感

语文教学常常是对一些感情抒发强烈的作品进行细细的品味,那么小学语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体会通过汉语文字表达出的作者各种各样的感情。如悲伤、喜悦、想念家乡等等。如,课本中《爷爷与小树》文中,是主人公讲述了爷爷为保护小树而采取许多措施,爷爷的这种行为感染了主人公。所以,通过朴实的话语透露出作者为爷爷这种行为所感动之情。此时,教师将教材中主人公的这种情感以最生动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主人公的这种感动。

总之,中华民族的汉语给我们华夏子孙带来了动人的诗词歌赋、文学艺术气息浓厚的散文、抑扬顿挫的朗诵、风趣幽默的相声小品。老师秉承祖国的传统将祖国的母语好好地教授给我们的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焊接;残余应力;控制;消除方法

中图分类号:P75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钢结构是钢材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做成构件,构件再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连接成的整体结构承力体系或传力体系。连接方式及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钢结构的工作性能。焊接连接是目前钢结构最主要的连接方式。但在焊接过程中,在焊缝附近的热影响区内,钢材的金相组织发生改变,导致局部材质变脆;焊接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使受压构件承载力降低;焊接结构对裂纹很敏感,局部的裂缝一旦发生,就容易扩展到整体。

一、焊接残余应力 钢材的焊接是一个不均匀的加热和冷却的过程。在施焊时,焊缝及其附近区域的温度很高,而临近区域温度则急剧的下降,导致不均匀的温度场。不均匀的温度场产生不均匀的膨胀,温度低的区域膨胀量小,限制了高温度区域钢材的膨胀。当焊接温度场消失后,构件内部产生应力,这种应力称为焊接残余应力。(1) 焊接残余应力对钢结构的影响:

1.对钢结构刚度的影响 焊接残余应力使构件的有效截面减小,丧失进一步承受外载的能力。焊接残余应力的存在还会增大结构的变形,降低结构的刚度。

2.对静力强度的影响 由于焊接残余应力的自相平衡,使受压区和受拉区的面积相等。构件全截面达到屈服强度所承受的外力与无焊接残余应力的轴心受拉构件全截面达到屈服强度时的应力相等,因此不影响静力强度。

3.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焊接残余应力的存在使应力循环发生偏移。这种偏移,只改变其平均值,不改变其幅值。当应力循环的平均值增加时,其极限幅值就降低,反之则提高。

4.对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 应力腐蚀开裂是拉伸残余应力和化学腐蚀作用下产生裂纹的现象,在特定材料和介质的组合下发生。应力腐蚀开裂所需的时间与残余应力大小有关,拉伸残余应力越大,应力腐蚀开裂的时间越短。

5.对低温工作性能的影响 在厚板焊接处或具有交叉焊缝的部位,将产生三向焊接残余拉应力,阻碍该区域钢材塑性变形的发展。当钢材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时,有时残余应力与载荷引起的应力叠加,使三向拉应力的数值更加接近,从而增加钢材在低温下的脆性倾向,即钢材会变脆。通常称为“低温冷脆现象”。

(2)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在厚度不大(δ

二、焊接残余应力的控制方法 焊接残余应力的控制,目标是降低应力的峰值并使其均匀分布,其措施如下:1.采用合理的焊接顺序和方向尽量使焊缝能自由收缩,先焊收缩量比较大的焊缝。如带盖板的双工字钢构件,应先焊盖板的对接焊缝,后焊盖板和工字钢之间的角焊缝,使对接焊缝能自由收缩,从而减少残余应力。先焊工作时受力较大的焊缝,如在工地焊接梁的接头时,应先留出一段翼缘角焊缝最后焊接,先焊受力最大的翼缘对接焊缝,然后焊接腹板对接焊缝,最后再焊接翼缘角焊缝。这样的焊接次序可以使受力较大的翼缘焊缝预先承受压应力,而腹板则为拉应力。翼缘角焊缝留在最后焊接,则可使腹板有一定的收缩余地,同时也可以在焊接翼缘板对接焊缝时采取反变形措施,防止产生角变形。

在拼板时,应先焊错开的短焊缝,然后再焊直通长焊缝。如采用相反的次序,即先焊长焊缝,再焊短焊缝,则由于短缝的横向收缩受到限制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在焊接交叉(不论是丁字交叉或十字交叉)焊缝时,应该特别注意交叉处的焊缝质量。如果在接近纵向焊缝的横向焊缝处有缺陷(如未焊透等),则缺陷正好位于纵焊缝的拉伸力场中,造成复杂的三轴应力状态。

2.在焊接封闭焊缝或其它刚性较大、自由度较小的焊缝时,可以采用反变形法来增加焊缝隙的自由度。

3.锤击或辗压焊缝每焊一道焊缝用带小圆弧面的风枪或小手锤锤击焊缝区,使焊缝得到延伸,从而降低残余应力。锤击应保持均匀、适度,避免锤击过份产生裂纹。采用辗压法,也可有效地降低残余应力。

4.在结构适当部位加热使之伸长加热区的伸长带动焊接部位,使它产生一个与焊缝收缩方向相反的变形。在冷却时,加热区的收缩和焊缝的收缩方向相同,使焊缝能自由地收缩,从而降低残余应力。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焊接一些刚性比较大的焊缝,获得降低残余应力的效果。如大皮带轮或齿轮的某一轮幅需要焊修,为了减少残余应力,则在需焊修的轮幅两侧轮缘上进行加热,使轮幅向外产生变形。焊缝在轮缘上,则应在焊缝两侧的轮幅上进行加热,使轮缘焊缝产生反变形,然后进行焊接,都可以取得良好的降低焊接残余应力的效果。

三、焊后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由于焊接残余应力的不利影响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表现出来。例如,对常用的低碳钢及低合金结构钢来说,只有在工作温度低于某一临界值以及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降低其静载强度。要保证焊接结构不产生低应力脆性断裂,是可以从合理选材、改进焊接工艺、加强质量检查、避免严重缺陷来解决的。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1.传统的热时效(TSR)热时效(退火处理)就是将构件由室温(或不高于150℃)缓慢、均匀加热至550℃左右,保温4-8小时,再严格控制降温速度至150℃,达到消除残余应力的目的。优点:具有焊缝去氢、恢复塑性和消除残余应力三重功能。一般认为热时效的消除残余应力效果为40-80%,可以保证加工精度和防止裂纹产生。缺点:一是由于受时效炉体积的限制,只能对构件体积较小,重量不大的构件进行TSR。二是成本较高,每吨结构件的退火费用将高达人民币600-800元,三是消除了拉应力的不利影响的同时,也消除了压应力的有利影响。

2.冲砂除锈法消除残余应力因为冲砂除锈时,喷出的铁砂束高达2500MP/cm²,用铁砂束对构件焊缝及其热影响区反复、均匀的冲击,除了达到除锈效果外,对构件的残余应力消除亦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3.进行局部烘烤释放残余应力构件完工后在其焊缝背部或焊缝两侧进行烘烤。此法过去常用于对“T”形构件焊接角变形的矫正中,不需施加任何外力,构件角变形即可得以校正。由此可见只要控制加热温度与范围,此法对消余残余应力是极为有效的。

4.机械拉伸法机械拉伸法是通过加载拉伸,拉应力区在外载的作用下产生拉伸塑性变形。它的方向与焊接时产生的压缩塑性变形相反。因为焊接残余应力正是由于局部压缩塑性变形引起的,加载应力越高,压缩塑性变形就抵消的越多,残余应力也就消除的越彻底。机械拉伸消除残余应力对一些焊接容器特别有意义。它可以通过液压试验来解决。液压试验根据不同的具体结构,采用一定的过载系统。液压试验的介质一般为水,也可以用其它介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液压试验介质的温度最好能高于容器材料的脆性断裂临界温度,以免在加载时发生脆断。对应力腐蚀敏感的材料要慎重选择试验介质。在试验时采用声发射监测是防止试验中脆断的有效措施。

结束语

随着钢结构在大型工业厂房中作为梁柱的使用,对钢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钢结构需满足跨度大、稳定性好、刚度大、抗弯性能好等要求。焊接作为钢结构最主要的连接方式,对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研究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对钢构件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制造以及相应的措施减小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对构件的影响,将有效的提高钢结构的性能。

参考文献:

[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 17-88),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2002]

篇4

自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教育界已普遍展开关于实施“核心素养”的探讨。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目前只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本文试图弥补该领域的空白,着重阐述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小W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知识和思想达到的境界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按照学科分类,分为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按照需求程度分类,分为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类。在此两种分类标准基础上,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通过掌握学科关键知识来把握学科本质,学会学科思维和方法,在该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能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纵向链接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些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而具体设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上位概念。《纲要》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心理知识归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这些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宣泄、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以心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是两者的升华。

(二)横向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本素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心理素养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其中本学科所固有的且最有价值的素养被称为“心理核心素养”。《纲要》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可以视为心理基本素养的构成,即心理保健常识的掌握,但与心理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区别。某一存在物能称为核心,首先应根植于一个体系中,其次能对事物起到持续帮助作用且地位不可替代。

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指学生在认知和适应两个层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认知层面,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我的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心境,能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从而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生潜藏的心理能力即心理潜能的培育不容忽视。《纲要》明确指出,开发心理潜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理潜能的使命,要把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转化为显性的心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达到实现自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心理品质

《纲要》提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将心理学的关注点从治病转为预防,注重个体的美德,这与《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并把美德分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这六种,积极心理品质是由这六种美德构成。通过幸福感、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进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思维品质

作为心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品质,是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例如,在聆听他人倾诉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感同身受,提升共情思维;将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迁移思维;进行认知归因时,能够正确找到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篇5

关键词:高校;隐性课程;德育

一、引言

在关于高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关注的对象是显性德育课程,尤以“两课”为多。同时,随着课程理论界对隐性课程的重视,隐性课程开始进入高校德育课程改革研究的视域。在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学者持有乐观态度,不仅认为隐性课程在高校德育中有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把它视为高校德育改革的新途径。有学者甚至提出,隐性课程是“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

虽然学者们对隐性课程推崇备至,然而在实践中它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高校把它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的干脆拒绝承认它是一种德育“课程”,把它摒弃在整个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它的德育作用缺乏认识之故。那么,高校德育工作者究竟如何看待隐性课程呢?

二、隐性课程的内涵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饱受争议,如同它的上位概念“课程”一样,隐性课程也陷入了定义众多、难以明辨的困扰。之所以有众多对隐性课程的不同理解,主要原因是学者们对“课程”和“隐性”的理解各不相同。具体说来,他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1)隐性课程传递的内容是什么(经验、文化还是其他);(2)学生习得隐性课程的方式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3)隐性课程是否可计划,其结果是否可预期;(4)隐性课程存在的范围有多大,除了学习环境、学校环境,是否包含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

隐性课程首先是课程的下位概念,因而它的概念外延不能超出课程概念的外延。其次,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两者具有共生性,没有隐性课程,显性课程的概念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应该在课程概念的外延范围内,在与显性课程概念的区别中对隐性课程的内涵做出理解。那么,课程无论是经验的还是知识的,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它有一个根本的特征就是由学校实施的,且传递范围在学校内。如果并非是由学校实施,那么就不是课程。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影响,它与社会或家庭教育的影响的区别正在于此,这也是我们不能将来自社会或家庭教育的影响视为课程的原因。以此分析为前提,再来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中对隐性课程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

隐性课程不能等同于自然影响或环境。我们承认在现实中会有一部分因素对学生发生影响,这种影响我们无法控制,如来自社会或家庭的影响。如果将这些因素统通划入隐性课程的范畴,除了将隐性课程变成一个更加让人捉摸不透的概念,进一步加剧课程概念泛化的趋势外,没有任何好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还是知识的,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它有一个根本的特征是由学校实施的,且在学校范围内完成传递过程。正因为此,课程才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有了区分。隐性课程也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否则它就不能被称之为“课程”,而只能称为“影响”或“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分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有意获得或无意获得作为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标准。这种分类方法有一定可行性,但其弊端在于忽视了隐性课程的课程属性,很容易把社会影响也归入到隐性课程中。对隐性课程概念内涵的认识应当是以上两者的结合,不仅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角度,也要从学生获取经验的角度来考查。因为实际上隐性课程中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完全不可预期的,如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不可预期的。而显性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并不是完全能够预期的,如我们虽然可以通过考试为辅助手段来检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是否掌握了知识,掌握知识的情况究竟如何,这些是事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而非事前的预期。因此,按照课程实施方式和学生获得方式这两个维度对课程进行划分似乎更为合理。

三、高校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开展方式

(一)多渠道确保隐性课程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1.将隐性课程纳入高校德育课程管理体系中。

在高校德育实践中,隐性课程并没有被纳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很多教师从固有的课程观念出发,直接对“隐性课程”这一概念进行否定,这就是隐性课程在实践中得不到应有重视的主要原因。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影响,要想实现它的功能只能依靠教育者个人的自觉和责任心。而在教育者个人没有这种自觉意识或者责任心不强的时候,隐性课程不仅不可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甚至会发挥负向功能。这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显然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此,必须将隐性课程纳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明确隐性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将隐性课程从开发到实施的具体过程做出规定,为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规范和程序。

2.将隐性课程与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相结合。

辅导员是现有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对他们的考核应当以是否履行了工作职责为准。然而,现有的高校德育工作中,辅导员对上级布置的杂务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自己的核心工作任务。将隐性课程与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相结合,能够引导辅导员开拓工作思路,积极发挥主动性发现和掌握更多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更好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也可以引导高校管理者或其他人员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再思考,规范管理者和其他人员的行为,避免使辅导员过多地承担自己核心工作之外的其他事务,更好地发挥出他们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将隐性课程理论与高校教师的培训相结合

目前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虽然有一些教育学的内容和知识,但它们主要针对教学工作,而没有或很少涉及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对隐性课程的认识是发挥隐性课程功能的必要前提,因此,应当把隐性课程理论与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结合起来,让教师们上岗之前就能明确自己对学生负有的德育责任,能够对自己教学工作中的隐性课程有所理解和认识,从而避免隐性课程发挥负向功能。另一方面,隐性课程理论也应当在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中有所体现。随着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教师对隐性课程的认识日益深刻,这时再检视隐性课程的相关理论,他们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也能够以后的工作中更有意识地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

(二)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实施中各参与主体的作用。

1.德育工作者是实施隐性课程的主要力量。

德育工作者指高校中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辅导员、学生处和团委的工作人员等,他们的核心工作职责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目前高校德育的主要力量。德育工作者比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实施隐性课程,而且,通过实施隐性课程,德育工作者能够提高自身工作的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课堂外的时间,设计并开发多种隐性课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学生的亲身经历,达到促进他们社会化进程的目的。同时,德育工作者可以协调、整合高校中的多种因素,设计并开发整体性课程,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功能。

2.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优化隐性课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师对学生德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要利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塑造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在教育内容中,亦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坚强意志和心理调适能力等。在各门学科的结构中原本就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容,一些充满哲理的学科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学科知识能够成为学生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基础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条件以及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媒介。此外,从教学的需要来看,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能满足今天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要求。教学从来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活动,而是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教学总是结合着育人的目的。

3.重视学生对隐性课程的主体建构。

隐性课程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学习结果随学生个体的经历、性格等的不同而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实施隐性课程,不能够像显性德育课程一样,只重视教授和传输,必须充分考虑隐性课程的主体性,必须对学生的经历、性格等背景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隐性课程的建构。在建构过程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反思自身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教会他们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克服各种挫折、学会调整各种关系和矛盾等,只有这样,隐性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社会化过程由教化向内化的转变,使学生社会化的目标由完全的同一性向有个性的发展转变,纠正目前德育工作中在学生社会化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倾向,帮助学生完成个性化的社会化进程。

(三)积极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1.建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景观,以景观育人。

校园景观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包括校园的布局、建筑设施、园林景观、绿化带、标语、画像、纪念碑、雕塑、宣传栏等。校园自然景观由教育者精心设计和安排,利用校园原有的自然条件建成,能够体现和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审美活动从中体会和习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美的评价和感知。“山光悦人性,湖水静心情”,校园自然景观以整洁优美的环境,充满活动和生机的花草树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舒适,从而产生一种规范化的体验。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从中建立起对学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校园人文景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感受和情绪,启迪学生的认识,开导学生的心灵。如校园内悬挂的标语、横幅等,直接地体现了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提醒、规劝的作用;校园建筑的布局设置,可以让学生形成秩序感,养成规范的观念;校园雕塑、著名人物的肖像、格言等,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实现成功。

2.塑造深厚的大学精神,以精神育人。

大学精神是高校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的集中体现,它凝炼了高校的历史与传统,表现出高校与众不同的办学思路和特色,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大学精神对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和个性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复旦大学的“止于至善”等都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代代相传的大学精神,它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力量,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实现道德上的完善和提升,因而是高校带给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塑造深厚的大学精神,首先需要不断积累和丰富大学历史文化资源,在学校传统的继承上进行创新发展。其次,大学应当与时代密切联系,树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目标,将此作为大学精神的内涵之一。最后,大学精神应当通过校训、校徽、校标等“显性化”,让学生在感受学校独特的精神风采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境界,完善自己的道德追求。

3.注重教育者言行的示范作用,以行为育人。

教育者有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他既是一个社会人,不可以避免地有着社会人的喜怒哀乐,有自身的需要和认识;同时他也是社会代表者,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是社会道德观念的解释者和权威。教育者正是通过树立他的道德权威地位对学生施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诸多影响。而道德权威的树立与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言一行有很大关系,如教育者如果自身表现出不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削弱他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使学生对他的教育产生怀疑。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亲身示范来树立权威,同时帮助学生学习社会所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促进学生社会化。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教育者不仅指专业教师,高校内的其他一切工作人员,包括德育工作者及行政人员都是教育者,他们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

4.开展具有思想性的各种实践活动,以体验育人。

实践活动是由高校精心策划,组织大学生亲身参与,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为内容的各种活动。它将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融合,联合并协调制度、组织、人员、设施等要素,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亲历性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感受校园文化的精神本质,在体验中深刻反思,重新审视并确立自己的价值观,进而提升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进行协调、沟通,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还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

四、总结

现有研究中隐性课程在学校德育中(尤其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很多学者及研究人员的论证与阐述。走入现实的高校德育实践,走入当代大学生群体,了解大学隐性课程内涵,研究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方式及其实现途径,为合理利用、优化隐性课程;为高校德育改革工作提供建议;为帮助大家从理论上对来自实践的问题做出回答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大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探索[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定仁,徐继存主编.课程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英]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谢维和、王晓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5][美]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陆有铨、魏贤超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晏惠.潜课程的德育功能探析[J].探索,2005,(01):156-157

[7]杨建平.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2005,38(05):99-101

篇6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武汉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瑜伽运动的发展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理论依据。

瑜伽一词源于梵文,译为“Yoga”,意为结合、相应、心的统一等等。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是东方最古老的健身术之一。从广义上讲瑜伽是哲学;从狭义上讲,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运动。瑜伽有着许多不同的体系,其中主要的体系有:哈他瑜伽、王瑜伽、智瑜伽、爱心瑜伽、冥想瑜伽等。瑜伽健身法以其崇尚自然,平衡身心的独特健身理论,深得大众的推崇和喜爱,近年来风靡全世界。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二所普通高等院校的瑜伽开展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对十二所院校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10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已经开设瑜伽课的学生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97.9%。没有开设瑜伽课的学生问卷420份,有效问卷408份,有效率97.1%。向部分高校教师发放教师问卷20份,回收问卷2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瑜伽课的开展现状

1.开课情况

所调查的十二所高校有七所已经开设瑜伽课,占58.3%,占所调查学校的半数之上。在没有开设瑜伽课的高校中有77.5%的学生希望本校开设瑜伽课,在已经开设的高校中有不少同学因限制选修人数而错过了本门课程,这表明当前开展的瑜伽课程相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来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处于不平衡状态。

瑜伽课教学目的任务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强身健体,减轻学习、生活压力;掌握瑜伽知识及基本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各学校瑜伽课教学目的任务基本明确,同时体现了瑜伽项目自身的特点(身心兼修)。

武汉普通高校在瑜伽课程的教学时数方面上大致相同,课时数为30-36学时。调查知有31.7%的学生对此不太满意,认为应增加课时数。

关于教学内容方面,实践部分主要包括瑜伽法、瑜伽呼吸、瑜伽冥想、休息术等内容,开展相对较好。关于理论部分,多为理论合于实践,没有专门的理论课。调查知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手段外,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方法,比如录像、多媒体等都没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所调查学校均有学校内部的教学大纲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要求。

2.瑜伽教材

图1学生是否拥有瑜伽相关资料统计图 N=568

目前图书市场上,瑜伽教材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无法确定究竟哪本适合自己。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只有一所学校规定了统一的瑜伽教材,其他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如图1显示,在已经开展瑜伽课学校的学生中仅有26.8%的学生拥有瑜伽的相关资料,而73.2%的学生没有任何关于瑜伽的资料。这些限制了学生视野的进一步扩大。老师和学生反映学校应该补充有关瑜伽的教材,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高校瑜伽教材的创编和规范势在必行,这一点应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3.教学效果

学生选择瑜伽课的动机的如图2所示,提高艺术修养占45.1%,培养气质占66.2%,塑造优美体形占71.8%,大部分学生对瑜伽课寄予厚望,对瑜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学生在学习之后的收获情况如图3:柔韧性方面变化较大的占57.0%,精神变化明显的占43.8%,气质变化较大的占36.1%,体型有明显变化的占32.5%。而在学生的自信心、表现力、锻炼意识等方面所起作用较小。

图2学生选择瑜伽的动机统计分布图N=568

图3学生学习瑜伽收获情况统计分布图N=568

(二)武汉普通高校瑜伽师资现状

1.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年龄结构来看,调查显示比例最高的是26-35岁年龄段,占50%,表明瑜伽教师队伍年轻化,是各高校瑜伽推广的主力军。

从职称结构来看,助教、讲师各占25%,副教授占37.5,教授12.5.初中级和高级职称各占一半。从学历来看,本科学历8人,占62.5%;研究生学历3人,占37.5%,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少。

2.高校瑜伽教师专业素质状况

调查显示,教师学习瑜伽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教师学习瑜伽途径是多样化的,职前自报辅导班、职后专业培训,还有自学等方式相结合。有62.5%的教师是通过在校或职后自报辅导班学习的,50%的教师是职后专业培训的,多数教师有过自学瑜伽经历,体育院校专业训练的老师没有。在所调查的学校中从事瑜伽教学的教师全部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他们以前的专业多是健美操、艺术体操、田径、舞蹈等,因为教学需要而参与了瑜伽。这些教师多为兼职,在教授瑜伽课的同时,还承担着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形体、武术、网球等体育课的教学。另据调查,七所学校中有一所学校拥有3名瑜伽教师,另外一所学校有2名瑜伽教师,其他学校均只有1名瑜伽教师,有62.5%的教师认为本校瑜伽教师不太满足教学需要。这些资料显示武汉高校瑜伽课程教师师资明显不足,各学校的领导应该引起重视。

(三)高校瑜伽课场地设施

体育场馆和器材是进行瑜伽课的物质前提,其场地设施的优劣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据调查知已开课的七所学校仅有2所学校有独立的瑜伽教室,其它学校均是与其它体育项目合用一块场地,场地相对较小。甚至个别学校因场地设施的限制不得已经常改变上课地点。场地设施的缺乏影响了课堂效果,限制了瑜伽的推广和发展。良好的教学设施是上好瑜伽课程的基本物质保证,否则教师水平再高,也难以发挥。为了能保证和提高瑜伽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场地设施的建设。

(四)结论及对策

1.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武汉各高校瑜伽课程的教学情况处于初级阶段。调查显示需要增加瑜伽开课学校及增加课时数来满足学生对瑜伽学习的要求。同时优化课时数设置,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各高校尽可能的运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发与利用录像、多媒体课件,将传统、录像和电化等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瑜伽教材体系,规范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真正重视瑜伽课程,给予瑜伽课程充分的发展空间。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目前“应急型”瑜伽教师基本满足了现时教学的要求,但是从瑜伽的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瑜伽的发展。建议给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和发展空间。目前解决瑜伽师资的方法有:第一,学校根据需要将本校的部分教师派送出去,参加专业培训,对瑜伽专业理论、瑜伽技术与教学训练法等进行强化训练;第二,学校可引进新的瑜伽教师来充实本校师资;第三,学校也可聘请商业健身俱乐部教练来学校教学,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总之,各高校应加大投资、培训力度,充实瑜伽师资。

3.加大投资,完善场地设施

瑜伽教室、音响设备、镜子、瑜伽垫、把杆等等,这些都是开设瑜伽课的物质基础,是其必备的硬件设施。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者,提供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供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设施是上好瑜伽课程的基本物质保证,否则一切都成为空谈。为了能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场地设施的建设。

4.营造良好的瑜伽氛围

课外瑜伽的开展是高校瑜伽课程的重要补充,它的良好开展对高校瑜伽课程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应积极开展瑜伽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等组织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健身咨询、瑜伽表演等形式的活动,再者充分利用网络,建议各院系网络负责人制作有关瑜伽的网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瑜伽氛围,使瑜伽在高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柏忠言,张蕙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2] 李建欣.印度古典瑜伽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

[3] 廖玫.瑜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 黄心川.印度瑜伽与少林武功[J].佛学研究.1995.

[5] 朱瑛,马艳.瑜伽形体练习对女大学生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

篇7

关键词:最优消费路径 ;哈密尔顿;贴现因子

一、引言

社会总产出由消费和投资决定,在不考虑折旧的情况下,投资等于资本的变化率。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取决于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比例。那么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最优比例是什么?资本折旧率和贴现因子对总的社会效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是经济增长的最优消费投资路径,理论框架是持久收入假设和内生增长理论,选择的模型是资本产出弹性为单位弹性的AK模型,这是因为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购买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

二、模型

模型假定该国只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既可以消费又可以投资,该产品作为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时候,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经济增长由资本决定,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比例是由行为人决定的,政府的目标是通过政策引导消费路径,使行为人可以获得最大效用。设生产函数为yt=Akt,其中A反映技术水平,yt、kt和ct分别表示在t时期的生产量、资本量和消费量(ct≥0,kt≥0),k0为初始资本量,得下面模型:

Max■βtln(ct)(1)

s.t. kt+1=yt+(1-δ)kt-ct,yt=Akt,

其中δ为资本折旧率,0≤δ≤1;β为贴现因子,0

因为kt+1=f(kt)-ct,所以ct=f(kt)-kt+1,ct可以用kt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求Max∑∞t=0βtln(ct)就是指在约束条件下,找到一个合适路径使得目标函数的值最大。

为了求值方便,将(2)式转化为连续形式,定义值函数S(k)。根据汉密尔顿方程,得:

s(k)=max{ln[f(k)-k]+βs(k)}=ln[f(k)-h(k)]+βs[h(k)](3)

在上式中,k相当于kt 、kt+1 ,指当期和下期的资本存量,h(k)是进行递归迭代的策略函数。S(k)、h(k)连续可微。我们估计

S(k)=M+Nln(k)(4)

对(3)、(4)进行一阶求导,并逐期递归迭代可得到值函数Sn(k):sn(k)=(■βi-1)ln(■)+βn-1ln(A+1-δ)+(■jβj)ln[■]+(∑ns=1βS-1)ln(k)

因为贴现因子0

将M和N代入(3)式和(4)式得:

sn(k)=■ln[(1-β)(A+1-δ)]+■ln[β(A+1-δ)]+■ln(k)(9)

h(k)=β(A+1-δ)k(10)

(9)式也就是目标函数的唯一解。对于任意k0>0,只要令k=g(k)=β(A+1-δ)k可得值函数的最优解。因为目标函数是离散型的,对于任意时期,只要令kt+1,=β(A+1-δ)k,目标函数必然取得最优解。此时,ct=(1-β)(A+1-δ)kt。

综上,目标函数中消费和资本的最优解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期消费ct和下期资本kt+1与资本折旧率δ负相关。资本折旧率越大,资本消耗的越多,供消费的产品就越少。政府可以通过宏观政策改变折旧率,加强资本的维护可以降低资本折旧率,比如政府刺激投资,使得维护现有资本的成本高于购置新资本,资本折旧率提高。

当期消费ct和贴现因子β负相关,下期资本kt+1和β正相关。说明贴现因子越小,当期消费越多,人们更愿意当期消费;贴现因子越大,人们更愿意在将来消费,下期的资本存量增加。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加强福利保障建设来调节贴现因子,从而引导消费和投资。

三、变量对函数S(k)的影响

S(k)指行为人在给定资本的情况下,一生所能达到的总效用。为了讨论的方便,令s(β,δ,k)=■ln[(1-β)(A+1-δ)]+■ln[β(A+1-δ)]+■ln(k)(12)

由上式,我们不难发现:

1.当0≤β≤1时,■>0恒成立,即β值越大,s(β,δ,k)函数的值越大。由目标函数可知,β值越大,消费的效用越大。

2.■>0,s(β,δ,k)的值是资本存量k的增函数。K的值越大,可用于未来消费的产品就越多,行为人一生的总效用值就越大。

篇8

关键词:教育科研;学校内涵;改革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09-2

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目的是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它具有凝聚力,能凝聚学校领导和教师、凝聚学校的各个部门;它具有开发力,它能对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把握,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开发教师潜能的过程。它具有引导力,它能让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剖析、辨别、明确方向。它具有提升力,它能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确立先进的办学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它能让教师从经验走向规律,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现象走向本质。它成为学校强内涵、树品牌、创特色强有力的助推器。

一、教育科研丰富学校内涵

课题引领多体现为科研对学校内涵发展的指导、示范效应,在大多情况下,课题的引领价值是以课题为载体,以课题研究推动学校工作的进展,进而丰富学校的内涵和提升学校的品位。

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开展苏州市规划立项课题《建设校园文化,优化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南京市教科所“学校文化建设战略研究中心”通过我校办学历史的研究,校园环境的考察、全体师生的问卷调查寻,建议我校确定“创生”的核心理念。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校课题组成员经过大量的研讨,认为“创生”的核心理念,包含了否定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虽然我校是易地新建、独立设置的高级中学,但她的前身是“张家港市塘桥中学”,是最早创办于民国2年(1913年)的“常熟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的积淀,几代人的精诚追求,无不透射着我校师生对教育的不倦追求,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求真务实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一种“笃行”的精神风貌,应该得传承和发扬。于是课题组经过慎重研究,最终否定了“创生”这一核心理念。

结合我校校园文化的布置,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育才楼(行政楼)大厅前正对着一尊陶行知半身雕像,雕像下面刻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校校园的心脏标志,正对全体教师办公的行政大楼,提醒和激励着全体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也可以说是我校易地新建时最具有标志的雕塑了。

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课题组最终决确定了“笃行、求真”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学校的校训。可以不夸张地说,学校的核心理念的唤醒和重构,对于我校今后的办学思想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教育科研取得最重要的成果。

“笃行、求真”这种精神诉求超越了世俗的现实功利,以信念、信仰、理想为基石,她不仅反映我校师生的一种教育态度,更表现出我校师生一定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表现出我校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个性、自由、人权的尊重。当这种精神诉求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当这种精神诉求影响到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它不仅可以让一所学校焕发出色彩,而且也能使教师的生活充满德行和意义。

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全校师生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笃行、求真”进行了共同解读、诠释。经过三个多月的全校大讨论,“笃行、求真”这一校园精神文化逐步深入到全校师生的内心,成为学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和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其诠释如下:

“笃行”就是要求学生重于行,实于行,立于行,在理论与实践、思想与实际上实现知行统一。 “求真”中“求”是“寻找”、“探索”、“探求”之意;“真”,是“真知”、“真理”、“真人”。 “求真”意为追求真知,探索真理、学做真人。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所有成员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是所有成员对学校一切人、事、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判断的价值标准,她是一所学校教育哲学的根本,也是凝聚学校全体成员的根本。我校通过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引领,把近百年积淀的校园文化重新拾起和整理,锤炼出了我校校园的精神文化,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我校教育内涵,为我校成功创建江苏省四星级学校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教育科研打造教育特色

1.打造了我校独有的“唱响班歌树班魂”特色

在校园文化的统领下,学校开展学做“真人”――奏响青春“三步曲”活动:第一部曲是青春圆舞曲,组织高一学生围绕青春与责任展开活动,让青春更美好;第二部曲是生命的节拍,组织高二学生围绕生命与生活展开活动,让生命更灿烂;第三部曲是成人的乐章,组织高三学生围绕成人与荣誉展开活动,让人生更辉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开展的 “生命感恩教育”活动,它由“感悟班魂、感动校园、感受亲情、感恩生活、感谢生命”五块构成,其中“唱响班歌树班魂”成为我校的教育特色之一。

“唱响班歌树班魂”通过五个环节进行渗透拓展。①以班级精神立班魂:主要环节是讨论提炼班级精神、确立诠释班级精神、展示实践班级精神。②唱响班歌树班魂:主要环节是师生合写班歌、音乐老师谱曲、教室展示班歌、师生共唱班歌、班歌合唱比赛。③学子典型引班魂:主要环节是优秀毕业学生上墙、表现突出学生上栏、先进学生代表上台、平凡学生争当旗手。④跑步敛气聚班魂:主要环节是设置背景音乐、规范动作标准、优化行进路线、喊响班级精神、感悟跑步精神。⑤齐贤悦读悟班魂:主要环节是开设德育阅读课程、建立德育阅读层次、编印德育阅读故事、进行德育阅读感悟、结集成长足迹随笔。

从班歌的创作到班歌的教唱、班歌的比赛,形成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教育系列,学生参与作词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唱和赛的过程是一种情操陶冶、心灵升华的过程。可以说,班歌唱出了“精、气、神”,这一做法可谓是一个提高德育针对性、颇具时代特点、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功创举。

2.打造了我校“最优化”课堂教学特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全校教师勇于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断追求方法的科学、设计的多元、手段的灵活、情感的丰富、思维的活跃,锤炼出了“一二三四”的“最优化”课堂教学特色。

“一”就是追求独一,即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还是实验课,都是独一无二、千差万别的。

“二”就是关注两情,即师情和生情。每个教师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上出教师的风格和特色;每一堂课教师都应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准教学的起点,因材施教,真正做到师情与生情的有机统一,师生共同发展,在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提升。

“三”就是“三度设计”。“一度”为个人教学设计――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形成教学设计。分工钻研,广度到边,深度到底,关注细节,写出详案。“二度”为研讨教学设计――在集体备课或听课评课基础上产生研讨教学设计。主讲发言,围绕主题,大家补充,提倡争论,集思广益。“三度”为完善教学设计――在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每人各自完善教学设计。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设计,由备课组长负责,中心发言人主持,采取说课、实录回放、集体评课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设计。

“四”就是“明、精、活、实”。“明”就是要明理念,明学生,明目标,明教材;“精”就是要教学设计精细,教学语言精炼,教学艺术精湛;“活”就是旨在激扬学生的生命活力,灵活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法,灵活整合教学环节;“实”就是要追寻真实课堂,学生扎实训练,善于求实创新。

三、教育科研引领课堂教改

教育科研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校长室和科研部门秉持一个教育理念: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人为本、科研为先,才能质量立校。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所以我们始终将教育科研植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在2009年7月,张家港市教育局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该课题系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张家港市已经深入开展了生态课堂研究,在生态课堂的探索和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在总课题的指导下,我校从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我校课堂教学,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仍存在着大里非生态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现象。如,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革弊布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些成了课改的疑难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我校开展《高中生态课堂的课型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进行“生态课堂”的研究,这正切合了我校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教育科研的推动下,我校举办“塘高讲堂”活动,由本校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每周向全校教师开设以“生态课堂”为主题的讲座。“塘高讲堂”既有理论支撑,又有教学案例,成为学校“生态课堂”理念交流的舞台。如陈剑光副校长认为“适合学生的课堂,就是生态的课堂”;朱钧副校长认为“生态的课堂评价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校长助理钱锋提出生态的课堂也要关注“非生态”现象;教科室吴建忠主任认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育规律的本真课堂,是判断生态课堂的依据”等等,案例的剖析,思想的碰撞,给老师们极大的启发。

大规模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有效地推进了我校的校本研讨,使我校生态课堂由理论走向实践,课堂由传统走向生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的过程中也在“点化”自己,与学生共享生命的成长和快乐!

在张家港市课堂改革交流经验活动中,我校隆重举行生态课堂展示活动,有5门学科6位老师进行了生态课堂展示,来自教育局、教研教科室及兄弟学校的60多位的领导和老师参与听课和评课活动。这6节课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每节课都注重学生学习生态位的建立,生成很多精彩,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学生的小组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有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相互评价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他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读、导思、导做,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在探究问题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鼓励学生等等。

在“十二五”期间,我校成功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高中生态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问题归结、问题讨论、问题解决又以问题引入新的学习过程,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以期通过本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改变本校教师中“一言堂”等非生态的现象,唤醒和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和保持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篇9

关键词:土壤含水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数字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43-02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Soil Water content Based on the Smallest Two Rid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WU Jian1,2

(1.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2.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mallest two rid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ethod to achieve the soil water detection was introduced ,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feasible and have some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 soil water content; the smallest two rid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1 引言

目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占总耗水量80%以上的农业用水日趋紧张,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属于气候型农业,作物产量受气象条件变化影响极大,特别是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1]。由实际农业生产情况知道,作物生长的水资源条件最终是反映在土壤水分条件的好坏。为此,需要充分了解土壤水分的各种时间尺度的演变特征和空间的立体分布,而更为重要的是了解作物主要生产期和关键需水期的土壤水分状况。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土壤资源优劣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土壤表层含水量在陆地表面和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2]。土壤中的水分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微生物的活动,也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它本身更是一切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3]。所以,及时了解土壤含水量日益成为农牧业生产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如何快速、有效、精确的测定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方法研究也成为科研工作者们的热门话题[2]。

2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

一个土壤含水量检测系统,实质就是计算机模仿人类对土壤含水量的检测过程。如图1,主要是由下面四个部分构成:图像信息的获取、图像信息的预处理与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训练与检测。

参考图像识别系统的构成,并结合本系统的功能要求,总的检测方案如下:

首先,通过CCD摄像头动态摄取图像;接着通过计算机对原始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其中包括图像的灰度化、平滑、滤波、图像的分割以及二值化;然后根据相应的算法完成图像的特征提取,最后根据所提取的特征向量实现土壤含水量的检测。

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原理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是支持向量机(SVM)的一个版本,LS-SVM和SVM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将误差的二次平方项作为损失函数而不是不敏感损失函数,这样便可以将不等式约束条件转变成等式约束。对于非线性建模问题,LS-SVM首先通过选择一个非线性变换φ(・),把原始空间中的数据映射到一个高维特征空间中,再在高维特征空间中进行线性估计。假定一个训练样本集{xi,yi}Ni,其中输入数据xi∈Rn和输出数据y∈R,在高维特征空间中构造最优线性估计函数: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根据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在优化目标中选择损失函数为ei的二范数,优化问题为:

其中ω为超平面的权值向量,b为偏置值。

4 数据的获取

本研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某地区不同区域的粘土土壤不同时段地进行图像和其相对应含水量数据的采集,其结果见表1所示。

表1粘土的含水量及其对应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得出的灰度平均值

5 贝叶斯推断法LS-SVM模型建立与检测结果分析

贝叶斯推断的基本思想是最大化参数分布的后验,而最佳参数值或模型是在参数分布后验最大的情况下得到的贝叶斯推断分为3级:第1级推断可确定w和b;第2级推断估计正则化系数γ;第3级推断估计核系数σ2。

对表1的样本数据进行贝叶斯推断法寻找模型最佳参数值,把权衡拟合误差最小化和拟合曲线光滑度的参数γ取为480.21,把径向基核函数宽度参数σ2取为7.63。

将最佳参数值代入贝叶斯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中,并用预处理后的训练集训练LS-SVM模型,然后模型对预处理后的测试集进行检测,最后对检测数据进行反预处理,得到检测结果,检测结果见图2所示,模型检测值大小及与实测值间的相对误差大小见表2。

该模型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mrerr)和最大绝对相对误差(mxarer)分别为:

6 结论

通过实验由表2可以得出,该贝叶斯LS-SVM模型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mrerr)和最大绝对相对误差(mxarer)分别为1.16%和3.19%,其检测结果比较符合检测的精度要求。因此,运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支持向量机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检测,经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龙,罗莹.农田土壤湿度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研究[J].土壤学报,1998,2(1):25-32.

[2] 刘伟东,Baret F,张兵.高光谱遥感土壤湿度信息提取研究[J].土壤学报,2004,9(5):700-706.

[3] 刘永岗,王曰鑫,李学哲.气量法快速测定土壤含水量技术[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6):25-27.

[4] 张学工.关于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持向量机[J].自动化学报,2000,26(1):32-42.

篇10

关键词 短期电价预测;经验正交函数;最小二乘法

中图分类号O17,O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101-02

0 引言

受多种因素影响,电价变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电价又对电力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电价预测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研究和关注[1]。

文献[2]比较了分时段电价序列的预测方法和顺序电价序列预测方法,得出分段预测要优于顺序预测的结论。文献[3]提出了区分周末的分时段短期电价预测模型,得出的结果要比不加区分时更优,说明了电价序列存在多重周期性。

经验正交函数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数字信号处理中。本文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一种经验正交函数和递推最小二乘法的电价预测方法。

1 基本原理

对于测量得到的时间序列可以表示为:

(1)

构造时间序列的延迟-协变矩阵Tx,协变矩阵是具有如下形式的Toeplitz矩阵,形式如下:

Tx的特征值降序排列后对应的特征向量称为经验正交函数, 第k个主分量定义为时间序列xi在第k个经验正交函数上的正交投影系数:

(2)

选择合适的阶次进行重构,假设选择的阶次为p,则原始信号的重构形式为:

(3)

剩余的主分量和经验正交函数则重构出噪声:

(4)

预测值可表示为:

(5)

其中为当天的预测值,则为前m天的历史数据,。

上式的系数矩阵可以这样得到:将数据向前递推一天,得到对应的矩阵β和向量,形式如下:

(6)

得到矩阵β和向量之后作如下运算得到系数向量:

(7)

将得到的系数矩阵导入 (6),可得到当天的预测数据。

2 算法步骤

本文通过2个步骤预测短期电价:

1)根据电价序列对其做协方差处理,形成矩阵Tx,对其做特征值分解,根据奇异谱得出最优重构阶次p[4],将电价序列表示为前p阶正交函数的线性组合,同时去除主分量之外的噪声分量。

2)把消噪处理后的电价序列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进行预测。

经正交函数分解后的电价序列为:

(8)

根据式(7)和 (8)得到各分量对应的系数向量,各系数向量组成系数矩阵。

由式(6)可得预测值为

其中

3 算例分析

本文选用PJM 电力市场2004年8月的电价数据作为历史数据,9月的电价数据检验模型。嵌入维数根据相关函数法确定,确定值为7。最优重构阶数为5,其他两阶当成噪声分量处理。

图1 2004年8月前四周电价数据

图2 电价数据各分量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后得到七个分量,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各分量幅值从小到大变化,频率由高频成分较多变为低频成分居多,可认为编号较小的分量含较多噪声,是比较难预测的成分,而含有较多周期分量编号较大的则相对容易预测。由于c1和c2分量幅值较小且频率较高,所以作为噪声分量,只保留原有的5阶分量,将其重构。

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进行预测,然后将各分量求和就能得到对应的预测值,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本文的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精度。最大误差7.95%,最小误差1.5%,平均误差2.06%,与文献[3]的结果相比,具有一定改善,同时也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4 结论

1)本文将经验正交函数和递推最小二乘法有机结合对短期电价进行预测。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在时域直接对电价序列进行消噪且能保持电价序列的特征不产生时滞的优点,使预测结果更加精确。该方法对随机性的电价序列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算例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选取历史数据的长度还没有精确的准则,只能依靠经验和大量的仿真;

3)形成Toeplitz矩阵时需确定嵌入维数,重构信号最优阶数的选择依然是关键问题,如何准确快速合理的选取最优阶数还有待深入研究。

图3 电价实际值和预测值

参考文献

[1]栗然,崔天宝,肖进永.基于云模型的短期电价预测[J].电网技术,2009,33(17):185-190.

[2]张显,王锡凡,陈芳华,等.分时段短期电价预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