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侯再生范文

时间:2023-04-09 01:5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恒侯再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行星轴旋转相对于行星轨道平面倾斜时就会出现季节变化,最新研究显示伴随着行星轴倾角减少,相应地会出现季节性气候变化。这将有助于调节全球气温,对于地外生命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家考虑到该现象的负面影响:这样的星球拥有炎热的夏季和非常寒冷的冬季,这样不会形成任何复杂的生命形式。德国波茨坦市莱布尼兹天体物理学会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雷内・赫勒(Rene Heller)说:“行星轴倾斜角度是衡量一颗行星气候和可能存在生命的至关重要因素。”据悉,赫德是该项研究报告第一作者,他和研究同事分析发现由于红矮星周围宜居行星的潮汐引力交互作用可导致行星倾斜度减少。

季节失调

许多因素和现象都会对行星的倾斜角产生显著影响,例如:遭受较大宇宙星体碰撞,同伴行星和中心恒星的引力牵引。对于一颗拥有倾斜轴的行星,一年之内气候变化将非常显著,北半球和南半球将接收到不同等级的恒星光线。

目前地球倾斜角度为23.5度,伴随着日常旋转,适度的倾斜使最寒冷的极地和最炎热的沙漠地区之间的温差不大。不同于我们的地球,另一颗不超过几度倾斜度的星球则不具备鲜明的季节性变化。最寒冷的极地将导致较狭小的宜居区域,如果这颗星球的赤道还非常炎热,那么这颗行星则非常难以形成复杂生命。除非这颗行星位于行星系统中宜居地带,该轨道地带可维持表面存在液态水资源。

如果一颗类地行星的倾斜轴角度接近天王星,大约90度,其北极在一年四分之一时间指向主恒星,另外一年四分之一时间偏离主恒星。赫勒说:“当北极暴晒时,赤道则较少照射恒星光线,而南极则处于完全黑暗寒冷之中。”最终,行星一侧半球处于灼热地狱,而另一侧半球处于冰冷地狱。更糟糕的是,半年之后这种“地狱环境”将颠倒,赫德指出,一年之内该行星的半球气温将循环变化,或出现灼热,或出现寒冷。很难维持生命存在。

气候极端炎热或者极端寒冷

生命总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或许存在着某种生命形式可以适应天王星类型的高倾斜角行星,它们或许能够快速迁移至位于赤道周围的环境。顽强的微生物或许能够承受极端变化的温度,例如:一些能够适宜地球恶劣气候变化的生物,它们主要是微生物群体,也被称为“极端微生物”。

一种叫做嗜热微生物的生命体,能够生活在炽热温泉和海洋底部没有光线的热液喷口附近。Kandlerican菌能够在250华氏度以上的高压水环境中繁衍。另一方面,嗜冷微生物可生存在覆盖冰层的海水中,温度降至5华氏度。

当处于非常炽热或者非常寒冷的温度环境下,孢子细菌则进入一种抑制状态,自身包裹在一个恶劣环境,它们此时状态叫做“内孢子”。这些微生物可长期潜伏在冰层之中数百万年,当冰层融化时恢复过来开始繁衍生息。

拥有倾斜角的宜居行星

在当前的系外行星研究中,天文学家很少掌握到多数行星除体积、质量和轨道周期之外的特征,分辨行星轴倾斜角度及其产生的效应,将是未来数十年在宜居行星上搜寻外星生命的重要

因素。

如果某颗行星拥有类似地球的倾斜角度――23.5度,并且环绕恒星的距离接近于地日距离,这种宜居地带可提供存在鲜明季节性特征,因此可像地球一样能够孕育复杂生命。

篇2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不同倍率;充电效率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锂离子电池作为化学电源的一种能源形式,具有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安全性好等优点,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被看好可以作为未来普遍使用的新能源之一,尤其是在电动汽车以及混合电动汽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的发展[1]。

与此同时,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放电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如何设计出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率的充电方式,也是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行业研究的热潮,目前国内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厂家非常多,虽然每种不同的电池都有各自的充电策略,但普遍使用的充电方式为CCCV(即恒流恒压充电),恒流充电的电流若过大,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同时可能会导致电池内部过热,电池过充等问题,恒流充电选取的电流若过小,虽然保护了电池,但会严重降低充电效率,所以选取一个合适的充电电流值,在保证电池寿命及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的提高充电效率及能量的利用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以磷酸亚铁锂电池作为充放电的测试对象,采用美国AV(AeroVironment)公司生产的MT-30电池测试设备以及SmartGuard采集器,以恒流恒压充电方式测试单体电池在不同倍率充电电流下的能量往返效率、充电时间,综合评价不同倍率充电的优缺点。

2.测试方法

本次试验以中航锂电生产的SE180AH磷酸铁锂蓄电池为研究对象,为排除电池差异所引起的影响,选取同一批次一致性相对较好的3块电池进行试验,将电池编号为141,142,143,如图1所示:

图1 被测电池样品

针对本次实验的180AH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特性,进行了五种倍率下的充电电流测试,分别为0.3C、0.4C、0.6C、0.8C、1C。对不同倍率充电的容量测试均以0.3C放电电流测试,此项测试容量方法根据ISOWD-12405-2标准第7.1章的方法进行测试。在测试每一种充电倍率能量往返效率前均需要进行标准循环,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每次测试电池的初始条件一致性。本次试验采用了美国AV公司的MT-30电池测试设备,smartgard采集器来实现电池的充放电和电压采集,以及电池充放电曲线绘制。实验操作及数据记录都由相应软件来完成,消除由于人为原因对试验数据造成的影响。

3.测试环境

由于锂离子电池受温度影响内部化学性质会发生细微变化[2],所以本次实验采用密闭式恒温环境测试,所有被测样品都放置温度恒定的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内,试验箱内温度保持在室温RT(25±0.5℃)。试验环境如图2所示。

图2 测试环境

试验环境内只允许锂离子电池存在,其他测试设备均通过导线引出。在不同倍率电流充放电过程中(包括静置时间),锂离子电池不得移出密闭环境。

4.测试过程分析

试验测试序列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充电倍率下能量效率测试序列[5]

步骤 程序 环境温度

1 热平衡 RT(室温)

2 标准充电 RT

3 标准循环 RT

4 标准放电 RT

5 5种倍率恒流充电 RT

6 恒压充电 RT

7 开路静置于60min RT

8 C/3放电 RT

每次充电之前均需要使锂离子电池达到热平衡状态,并遵循ISOWD

12405-2标准的第6.2章进行标准充电,标准循环和标准放电试验,步骤5中恒流充电的截止条件为单体电压达到3.6V,步骤6中恒压充电截止条件为充电电流降至0.02C(3.6A),步骤8中C/3恒流放电的截止电压为2.0V,在步骤5至步骤8的测试过程中要记录的数据有:

(1)每次放电试验以及下一步的充电试验过程中,充放电的电流、电池的电压、电池极柱的温度和环境温度对时间的变化。

(2)电池放电测试后的终端截止电压(EO-DV)。

通过计算得到的数据有:

(1)每次放电试验的放电容量(Ah),能量(E)。

(2)每次放电试验后的充电容量(Ah),能量(E)。

(3)每次放电-不同倍率充电试验的能量往返效率。

恒流充电能量记为E1,恒压充电能量记为E2,C/3放电能量记为E3,则能量效率可由以下公式得出:

(公式1)

如图3所示为一个标准CCCV(恒流恒压)充电电压特性曲线图,图4为充电电流特性曲线。

图3 CCCV(恒流恒压)充电电压特性曲线

图4 CCCV(恒流恒压)充电电流特性曲线

图5 编号141号电池0.3C恒流恒压充电电压曲线

图6 编号141号电池0.3C恒流放电电压曲线

其中0至t1阶段为恒流充电阶段,t1至t2阶段为恒压充电阶段,恒流充电能量E1可由以下公式求出。

(公式2)

恒压充电能量E2可由以下公式求出。

(公式3)

由于放电电流恒定,假设U’(t)为放电电压曲线,放电电流为I’,C/3放电能量可由以下公式求出。

(公式4)

其中t’为放电持续的时间,测试三块电池的充放电能量数据如表2-4所示。

测试过程中记录的部分充放电阶段电压、电流对时间曲线图(以编号141号电池0.3C充放电图形为例)如图5、6所示。

由于图形较多,不一一列述,从得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充电倍率越大恒流充电时间越短,但其能量往返的效率越低,0.3C的充电电流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编号141号0.3C充电电流曲线

图8 能量效率趋势图

从图7可以看出恒流转恒压充电时电流先是存在一个瞬时下降,然后回升,在趋于平缓下降,直到电流降至0.02C时充电结束。

5.结论

为了验证180AH磷酸铁锂在不同充电倍率下的能量往返效率,我们通过0.3C至1C的充电电流实验可以得出,充电电流在0.3C时能量往返率最高,但是充电时间很长,相比之下1C时的能量往返率只比0.3C低了近约2%,而充电时间却减少约100min,时间效率提高了一倍,电池的发热程度也是微小的变化,可以忽略。在1C较大电流充电时,恒压充电能量占总能量的10%,充电时间占1C总时间近50%,所以提高恒压时的充电效率是我们有待于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日后解决快速充电问题的重点,实验结果如图8所示。

参考文献

[1]蒋瑞斌,谭理刚.电动汽车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机械工程师,2009(4):32-33.

[2]余洪文,胡社军,侯贤华,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改性研究[J].材料导报,2008,22(z1).

[3]李红林,孙逢春,张承宁.动力电池充放电效率测试分析[J].电源技术,2005,29(1).

篇3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结构;功能;生产

中图分类号:Q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9)01-0069-03

Research Advance on Reduced Glutathione

HU Sheng-yao1, NIE Zhi-yan1, YUAN Qin-sheng2*

(1. Shanghai Medical Workers College, Shanghai 200237,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reactor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Glutathio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w-molecular-mass thiols in organisms. Reduced glutathione is used for liver diseases, tumor, oxygen toxicity, senescence and endocrine disea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n the structur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pplication and production of reduced glutathione.

Key words:reduced glutathione; structure; function; production

谷胱甘肽(glutathione)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非蛋白巯基化合物之一,具有还原型(GSH)和氧化型(GSSG),生物体内大量存在并起主要作用的是GSH。GSH广泛用于治疗肝脏疾病、肿瘤、氧中毒、衰老和内分泌疾病,并作为生物活性添加剂及抗氧化剂用于食品领域。

1GSH的结构特征

GSH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通过肽键形成,分子中有一特殊的γ-肽键,即由谷氨酸的γ-COOH与半胱氨酸的α-NH2缩合成的肽键,它不同于蛋白质分子中的普通肽键。GSH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低浓度乙醇水溶液、液氨和二甲基甲酰胺。2分子GSH脱氢后以二硫键相连形成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又称谷胱甘肽二硫化物,多以水合物形式存在,是溶于水的白色晶体。

2 GSH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GSH分子含有γ-谷氨酰基和活性巯基,是GSH许多重要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1]。GSH在红细胞中作为巯基缓冲剂存在,维持血红蛋白和其它红细胞蛋白质的半胱氨酸残基处于还原状态。GSH还广泛存在于其它正常细胞中,有很强的亲和力,能与多种化学物质及其代谢物结合,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及其它自由基,具有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酶活性、抗氧化、解毒等作用,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代谢调节物质[2-5]。GSH还在蛋白质和DNA合成、物质运输、酶活性、新陈代谢及细胞保护等生物学功能中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它还是许多酶反应的辅基,可作为抗氧化剂保护生物分子蛋白的巯基,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具有解毒、预防糖尿病、癌症及消除疲劳等作用[6]。

GSH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如加入酸奶和婴儿食品起类似维生素C的稳定作用;防止水果罐头水果褐变;在面制品中起还原和强化氨基酸作用;缩短面包混揉时间[7];GSH在与谷氨酸钠、核酸系呈味物质或其混合物共存时具有肉类风味;GSH可抑制肉食类、鱼类和海鲜类食品的核酸分解,延长保鲜期以及提高奶酪质量,防止酪蛋白褐变。

3GSH的生产方法

3.1化学合成法[8]

随着多肽合成技术的日趋成熟,现已能用化学合成法合成GSH,但由于活性产物不易分离,需要化学拆分,产品纯度不高而难以推广。

3.2从谷物胚芽中提取GSH

谷物胚芽特别是小麦胚芽中含有大量GSH。早在1940年代,人们就通过沉淀蛋白质从麦胚粗提GSH;1950年代初,利用有机溶剂从胚芽中抽提GSH。随后又有应用淀粉酶、蛋白酶和高效膜分离技术简化操作工艺,提高收率。一般的工艺流程为:提取―盐析―离子交换(或膜分离)―浓缩―结晶。此法GSH得率低、成本高、有机溶剂污染严重、纯度不高,而且消耗大量粮食,现已很少使用。

3.3微生物发酵生产GSH

微生物细胞内含有谷胱甘肽,且发酵周期短、操作简单、成本低。基本工艺为:发酵―细胞破碎―提取分离―GSH。

GSH在细胞内特殊的生理功能使其对自身合成产生反馈抑制,用诱变手段减弱或消除这种反馈抑制非常重要。近年颇受重视的是将编码GSH合成酶系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或酵母中。

3.3.1E.coli基因重组E.coli菌种细胞中GSH含量虽较酵母少,但它的遗传背景清楚、简单,基因操作方便,菌体繁殖较快。为了消除GSH对GSH合成酶Ⅰ(GSH-I)的反馈抑制,Murata[9]从E.coli中筛选了1株GSH-Ⅰ脱敏的突变株,从中克隆了GSH-Ⅰ基因(gshⅠ)并在E.coli BRC912表达,使此株GSH合成活性大为提高,产量达4.81 μmol/g(湿细胞)。GSH-Ⅰ活性提高后,GSH-Ⅱ就成了合成GSH的限速酶。沈立新等[10]构建了含有gshⅠ和GSH-Ⅱ基因(gshⅡ)的重组质粒,分别转入E.coli细胞,分步进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合成,合成率达3.78 g/L,比同时转入的合成率高42.1 %,既解决了GSH-Ⅰ和GSH-Ⅱ在同一菌株中克隆表达相互影响的矛盾,又解决了GSH对GH-Ⅰ的反馈抑制,降低了ADP对第二步反应的抑制程度。

3.3.2酵母基因重组酵母糖酵解产生的ATP是GSH合成过程中不可少的能量供体。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加酵母中GSH合成酶系活性是提高GSH合成率的另一有效途径。Tazuka等[11]将E.coli B中gshⅠ基因片段与S.cerevisiae 98的1个启动子融合,融合的GSH-Ⅰ在酵母中表达,结果GSH-Ⅰ活性和GSH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0多倍和3倍多。Christine[12]将带有gshI、gshII各1个拷贝的质粒PINE III转化入啤酒酵母,GSH产量达到细胞总干重的1.8 %,大大高于对照菌株。此外,通过优化菌株的培养表达条件也可提高GSH产量。有研究通过反馈控制乙醇浓度流加葡萄糖,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后期添加3种氨基酸配比和浓度,进行酿酒酵母T65补料分批发酵生产GSH,产量达到2.19 g/L[13-15]。卫功元等[16-18]研究了温度、pH、溶氧和补料流加速度对产朊假丝酵母生产GSH的影响,发现较高温度对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较低温度则更有利于提高GSH产量,pH 5.5时对细胞生长和GSH合成均最佳,恒溶氧控制发酵可明显提高细胞干重和GSH产量,当恒溶氧浓度35 %时,二者的提高幅度可分别达到22 %和30 %,指数流加是较理想的补料方式。经优化培养,GSH产量达到857.2 mg/L。

除E.Coli和酵母外,傅瑞燕等[19]构建了重组乳酸乳球菌生产GSH,用乳酸链球菌素诱导4 h后,胞内GSH含量达到358 nmol/mg蛋白质。

3.4酶工程法合成GSH

用分离提取的酶或游离细胞进行催化反应,减少了细胞代谢副产物对分离提取的影响,简化了下游工艺。早期研究中用去污剂和溶壁酶处理啤酒酵母增大细胞的通透性,加入含有葡萄糖、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等前体的反应液,GSH产量大大增高,达9.06 g/L。也有人将经甲苯通透处理后的重组E.coli与干酵母细胞一起加入反应体系,GSH含量达5 mg/mL。由于游离酶难以重复使用,并影响产物的分离提取,故用固定化酶催化合成GSH。将自溶后的啤酒酵母分离出GSH合成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包埋后加入反应液,半胱氨酸转化率为87 %(游离酶为47 %),且稳定性提高。

用固定化细胞法具有特定的优势,这是因为:(1)GSH合成酶是双酶体系,酶的分离提取更加繁琐,用固定化细胞催化合成GSH避免了繁杂的酶分离过程;(2)GSH合成过程需ATP作能量供体,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可能直接加入ATP,而且ATP利用后生成的ADP对GSH-Ⅰ及GSH-Ⅱ有抑制作用,因此,提供合适的ATP再生体系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酶反应角度均较为合理。ATP再生由酶系完成,固定化细胞可以利用相应菌株细胞内的ATP再生酶系和GSH合成酶系,通过偶联或与其它GSH合成酶活性较高菌株固定化细胞的种间联合成GSH,其优势是固定化酶法合成GSH无法比拟的。

谢雷波等[20]将S.cerevisiae TB6用卡拉胶与魔芋粉混合载体固定合成谷胱甘肽,在pH 7.0,37 ℃,磷酸盐缓冲液0.1 %的条件下反应6 h,固定化细胞合成GSH产量为550 mg/L。

与固定化酵母生产GSH相比,含GSH合成酶系的重组E.coli具有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但须解决GSH合成过程中ATP再生的问题。已有许多ATP再生方法和GSH酶反应偶联合成GSH。利用E.coli细胞的乙酸激酶和GSH合成酶系,以乙酰磷酸为磷酸供体将ADP等再生为ATP,合成GSH,偶联效果较好。但乙酰磷酸成本较高且不稳定,难以工业化生产。沈立新等[21]用卡拉胶固定E.coli生产GSH,优化条件下罐式反应器GSH的产量为 0.84 g/L,稳定性较好;此外,与酵母生产ATP体系相偶联的共固定化体系在填充床中反应,GSH合成量达1.24 g/L,收率比直接加入ATP提高24.2 %。童群义等[22]将E.coli与啤酒酵母用PVA-卡拉胶混合载体固定生产GSH,比单一固定化E.coli或单一固定化啤酒酵母效果好,但GSH合成无明显提高。主要是由于偶联体系在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不协调性引起的,再生ATP的高浓度磷酸盐缓冲液对GSH合成酶系产生抑制作用;而且ADP、ATP在E.coli和酵母两体系间的传递受到限制,也影响了偶联体系GSH合成效率。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GSH工业生产方法是酵母发酵法,工艺较成熟,但产量有待提高。与ATP再生体系偶联合成GSH,乙酰激酶尽管效率较高,但乙酰磷酸的高价格及稳定性限制了此法的产业化;酵母糖酵解途径成本低廉,虽在胞二磷胆碱和NADP的合成方面获得成功,但合成GSH的效率较低,主要是ATP再生反应效率不高,反应条件与GSH酶系催化合成GSH的条件不协调以及由此造成的成本较高限制了此方法潜力的发挥。

4结语和展望

由于GSH应用广泛,有关GSH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大都是GSH生物体内生理功能的体现及用于疾病治疗等内容。目前GSH价格高,使其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尽管日本已实现了酵母发酵法制备GSH的产业化,并已将研究结果以专利形式公布,但是如何提高发酵法生产GSH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1)选育性能良好的GSH高产菌株或通过重组DNA技术构建基因工程菌合成GSH;(2)环境条件(温度、pH、溶氧等)和培养基成分对GSH生产的影响及其发酵动力学规律;(3)GSH生产菌株高密度培养过程中各种关键因素(如CO2抑制和O2供给等)的解决;(4)如何使胞内合成的GSH分泌至胞外,解决胞内GSH高积累产生的反馈抑制;(5)建立和优化发酵调控策略,利用多尺度参数实现GSH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6)进一步建立和优化分离纯化工艺,提高GSH产率。

参考文献

[1]Franco R, Schoneveld O J, Pappa A, et al. The central role of glutathion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uman diseases[J]. Arch Physiol Biochem, 2007, 113(4-5): 234-258.

[2]Wisnewski A V, Liu Q, Liu J, et al. Glutathione protects human airway proteins and epithelial cells from isocyanates[J]. Clin Exp Allergy, 2005, 35(3): 352-357.

[3]侯春兰,王晓辉.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老年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 实用老年医学,2006,20(5): 352-353.

[4]金怒云,余小虎,顾国妹,等.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5):266-268.

[5]冯蝶仪, 刘琨.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J]. 临床肺科杂志,2006,11(6):743-744.

[6]Wu G, Fang Y Z, Yang S, et al. Glutathione metabol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J]. J Nutr, 2004, 134(3): 489-492.

[7]洁,单立峰. 谷胱甘肽的制备及其应用[J]. 饲料工业,2007,28(15):15-17.

[8]Cacciatore I, Caccuri A M, Di Stefano A, et al. Synthesis and activity of novel glutathione analogues containing an urethane backbone linkage[J]. Farmaco, 2003, 58(9): 787-793.

[9]Murata K, Kimura A. Over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 and its derivatives b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bial cells[J]. Biotechnol Adv, 1990, 8(1): 59-96.

[10] 沈立新,魏东芝,尧辉. 重组大肠杆菌催化合成谷胱甘肽的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5):554-557.

[11] Ohtake Y, Watanabe K, Tezuka H, et al. 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synthetase gene of Escherichia coli B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J Ferment Bioeng, 1989, 68: 390-399.

[12] Christine L H. Recombinant yeast for manufacture of glutathione[P]. EP 300 168, 1989.

[13] Wen S H, Zhang T, Tan T W. Maximizing production of glutathione by amino acid modulation and high-cell-density fed-batch culture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Process Biochem, 2006, 41(12): 2424-2428.

[14] Wang Z, Tan T W, Song J. Effect of amino acids addition and feedback control strategies on the high-cell-density cultiv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glutathione production[J]. Process Biochem, 2007, 42(1): 108-111.

[15] Wen S H, Zhang T, Tan T W. Optimization of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in glutathione fermentation[J]. Process Biochem, 2005, 40(11): 3474-3479.

[16] 卫功元,王大慧,陈坚. 不同溶氧控制方式下的谷胱甘 肽分批发酵过程分析[J]. 化工学报,2007,58(9):2329-2335.

[17] 卫功元,李寅,堵国成,等. 温度对谷胱甘肽分批发酵的影响及动力学模型[J]. 生物工程学报,2003,19(3):358-363.

[18] 卫功元,李寅,堵国成,等. 产朊假丝酵母流加发酵法生产谷胱甘肽[J]. 过程工程学报,2005,5(3):327-331.

[19] 傅瑞燕,陈坚,李寅. 构建重组乳酸乳球菌生产谷胱甘肽[J]. 生物加工过程,2004,2(2):30-35.

[20] 谢雷波,段学辉,王锦,等. κ-卡拉胶与魔芋粉混合载体固定酵母细胞生物合成谷胱甘肽[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28(1):19-22.

篇4

关键词:组织培养;酒精;氯化汞;次氯酸钠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45

Research on Pollution Control Method of American Cherry Explant Culture

WANG Jin-feng

(Sijiao Tree Farms, Zhongtiaoshan State-owned Forest Management Bureau,Houma,Shanxi 043000,China)

Abstract: Used alcohol, mercuric chloride, sodium hypochlorite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on cherries for decontamination.Studied the effect of pollution rate of treatment time an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ce on American cherry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eag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lecting young explants first soaked in 75% alcohol for 15 s, then HgCl2 for 5 min could get the best pollution control effect, and will not influence the rate of germination.

Key words: tissue culture ;alcohol;HgCl2;NaClO

组织培养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众所周知,组织培养时污染物的控制对试验的成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植物的外植体而言,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外植体长期生长在外界环境中,自身携带有大量的外生菌及内生菌,很难消毒,因此,笔者尝试研究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车厘子外植体和萌芽率的影响,探索较为有效的消毒方式,以期为组培初代培养的消毒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选择生长在山西省中条山一年生人工培养的美国车厘子作为试验材料,分别选取幼嫩外植体和较老外植体进行试验,互为对照。

用于消毒的试验试剂分别选择浓度为0.1%的HgCl2和浓度为0.2%的NaClO,并分别配合75%的酒精使用。

1.2 方 法

酒精及两种试剂对试验材料的处理时间如表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车厘子外植体污染率和萌芽率的影响

由表2看出,处理时间越久,外植体污染率越低,萌芽率也较低;相同处理条件下,较老外植体的污染率较高,但却与幼嫩外植体有着相似的萌芽率;车厘子的萌芽率与酒精的处理时间呈现正相关,而污染率则与HgCl2的处理时间呈现负相关。

2.2 酒精和NaClO不同处理时间组合对车厘子外植体污染率和萌芽率的影响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处理条件下,依然是处理时间越久,外植体污染率越低,同时萌芽率也越低;较老外植体的污染率高于幼嫩外植体;萌芽率与酒精处理时间呈正相关,污染率与NaCl0处理时间呈负相关。这与表2所表现出的规律是相似的。

3 讨 论

综合几种组合对车厘子外植体污染率及萌芽率的影响,我们发现,相同处理时间组合条件下,酒精与HgCl2的组合均优于酒精与NaClO的组合,这种优势表现为较低的污染率及较高的萌芽率,这是组培试验中较为理想的结果。确定了酒精与氯化汞的组合后,我们可以看出,幼嫩外植体存在着较大优势,这种优势也体现为较低的污染率和较高的萌芽率,这就再一次简化了选择的过程,最后筛选出的组合只剩下4种,即A 15 s 75%酒精+3 min HgCl2,B 15 s 75%酒精+5 min HgCl2,C 30 s 75%酒精+3 min HgCl2, D 30 s 75%酒精+5 min HgCl2。而在这4种组合中,B的污染率略高于D,但萌芽率远高于D,因而认为B组合为最佳组合,所以最终确定在车厘子组培试验时,外植体初代培养首先应选择幼嫩外植体,然后用75%酒精处理15 s,接着用HgCl2处理5 min。

参考文献:

[1] 于相丽,李勇慧,王静.茜草茎段组织培养灭菌方法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7):130-131,134.

[2] 石晓云,申书兴,陈雪平,等.影响组织培养诱导四倍体小果型西瓜三种因素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S2):103-106.

[3] 杨丽莉,张晓,张彦琴.大花萱草“东方不败”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7):629-632.

[4] 陈红刚,张延红,王惠珍,等.四倍体黄岑D20组织培养与快速扩繁[J].山西农业科学,2012(1):11-12,33.

[5] 于馨恒,刘兵,王春霞,等.小天仙子组织培养研究 [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47-48,53.

[6] 孟月娥,李艳敏,赵秀山,等.紫叶加拿大紫荆组织培养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12):114-117.

[7] 纪书琴,冯社章,陈兰芬,等. 郎家园小枣组织培养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S2):113-117.

[8] 高凯,潘永.牡丹组织培养繁殖技术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60-61.

[9] 吴正凯,郑晓峰,黄刚.法兰地草莓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32-33.

[10] 于红芳,许刚,李永华,等.品种唐宇金秋组织培养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114-117.

[11] 李力艺,侯志钢.组织培养技术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04(2):50-52.

篇5

目前,在国内,公众比较熟知的当代艺术空间类型主要是各种运营模式(公立或民营)的美术馆、画廊和艺术社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长期存在并不断转变其生存方式和切入策略的艺术家自主运营空间的陌生,与公众对于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本身的认知一样,处于艺术在整个社会范畴内最为边缘和模糊的边界。毕竟,对于公众,甚至对于身处艺术教育前沿的学院群体而言,主流的社会空间和结构中得以展出的艺术品本身是主要的艺术感知和讯息来源,也是主要的传播和交流的场域。艺术家自主运营的空间,以其“独立性”的主旨和对于当地艺术生态的注入多元化的努力,已经与美术馆、双年展、艺术博览会及艺术社区等艺术生产机制、机构一道成为某个区域艺术生态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无意追捧艺术家自营空间模式本身,或是将其视作是艺术生态中较为弱势的部分来关注,而是希望通过以香港、台北、广州等地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特质的艺术家自营空间的介绍与分析,展开对于当地艺术生态及面貌的探讨,如果理解艺术家个体及群体作为各种艺术活动和艺术机制本身的基础和最为直接的参与者和观察者,我们可以期待在对于艺术家自营空间的考察中,从有别于市场数据或是学术调研式的观察中,从另一个维度了解区域的当代艺术生态状况。

Para/Site,香港

成立于1996年的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其至今的历程和实践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也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艺术家自营空间的案例。最初的Para/Site艺术空间,由张思敏、李志芳、梁志和、文晶萤、黄志恒、梁美萍、曾德平7位香港艺术家和创作者创立。从一开始,Para/Site艺术空间的架构和选址,就直接的宣誓了艺术家自营空间的主张。最初的Para/Site更接近于前文侯瀚如所描述的“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必须将自身组织起来,组成各种自给自足的群体”。在管理和团队上,由于当时的香港缺乏当代艺术的观众、制作、策划、评论等相关专业人士,艺术家群体本身几乎自主承担了以上所有的工作,艺术家是策划人,场工,评论者和召集人;在场地上,面对香港奢侈的个人居住和创作物理空间条件,以及相关艺术机构的英式公职和保守落伍的主流生态,Para/Site将自己安放在上环,更直接接近和接触香港社群及社会日常生活结构与面貌的区域内,显示出香港当代艺术家鲜明的社群主张和文化政治姿态。我们从1996年至2000年Para/Site艺术空间的回顾性文献中不难发现,当艺术家独立运营空间的同时,意味着艺术家将自身从之前相对单纯的个人创作环境中抛入到更为复杂的整体艺术机制和社会范畴的情境之中,个体的创作也不可避免的与系统性的工作方式及其所带来的交流碰撞遭遇,由此,进而客观上进一步的推动了艺术家个体创作空间的扩大和与现实关系的强度。比如,1996年期间,Para/Site还主要以创办人艺术创作和个人展览为主,1997-1998年,则更为突出在不同艺术家之间的创作的交流和互文,而1998年至1999年,Para/Site更为系统的反思视觉艺术及艺术家本身与不同社群和其他专业人士和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有着鲜明的跨界企图和尝试。2000年开始,Para/site进一步反思自身在香港本土的活动的局限性,将本区域艺术家创作以及展览策划的实践放入到全球一本土化(Glocal)的范畴内进行考察,进而引入更多的香港以外的艺术家创作及交流,至2005年,Para/Site将自身推向了艺术家自营空间反省和时间的极限,由艺术家为主构成的董事会来委任全职的策划人及策划助理,并对其工作进行监察。从整个Para/Site历史上来看,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自营空间的倒退,反而是折射出对于所谓艺术家自营空间“独立性”的全新理解,艺术家创作空间及独立性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与艺术家个体面对什么样的艺术生态及生产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2005年Para/Site的这一转变正是面对香港当代艺术如何面对全球艺术格局变化及艺术家所处的日常系统的转变的响应和实验:最大可能的为本土的艺术家创作空间提供新的滋养和可能性。

Para/Site的运营资金主要是依靠香港艺术发展局的拨款和艺术家主导的董事会每年的募款以及艺术家的捐献和拍卖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艺术家独立运营,在香港的情境中,一开始就并不是将艺术家与主流的艺术机制和艺术生态割裂处理的,Para/Site多年的实践更多的是通过批判性的立场和具体的行动与香港艺术机制展开谈判,与此同时,尽可能的丰富香港艺术生态和格局中的多样性,所谓艺术家创作空间的独立性正是在这样与香港整体文化政治经济环境的碰撞和沟通中呈现出来的,而并非空洞的宣言和姿态。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Para/Site为代表的独立艺术空间的尝试与香港本地主流的艺术机制之间的对话,更像隔空交手,各行其道。这似乎印证了艺术家自营空间的弱势和边缘?但或许近年来台北当代艺术中心的实践会给我们一些不同的启示。

台北当代艺术中心

无论从选址,命名到主旨和具体的活动内容上,成立于2010年的台北当代艺术中心(下简称TCAC)与香港Para/Site艺术的历程几乎大相径庭:TCAC位于台北市中心一西门町,拥有2幢4层的物理空间;TCAC的正式注册名字为“台北当代艺术中心”,这一颇具官方艺术机构色彩的名称正是TCAC团队对于当地文化政策、话语权力的强势切入。三十多位发起人包含艺术家如陈界仁、杨俊、崔广宇、王俊杰、姚瑞中、洪东禄、张干琦、林明弘,策展人徐文瑞、郑美雅、郑慧华、苏珀琪、林宏璋、林平、陈幸均、潘小雪、陈明秀,学者陈泰松、黄建宏、陈恺璜、黄海鸣、龚卓军、顾世勇等。他们通过由艺术家捐赠作品筹措资金,场地则由忠泰建设无偿赞助提供,以艺术圈独立自筹的经费及无附带条件的企业赞助,开始一个为期两年的实验。实验期结束前,将再由全体会员决定下一阶段的营运模式。

相对于香港艺术家自营空间的低调、坚守,台北当地艺术中心几乎从一开始就高调登场,并在2010年在台北的主要媒体和各种场合的交流中,与台北官方的文化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交锋,直接提出所要捍卫的是当代艺术的独立性和专用性。从一开始,台北当代艺术中心的成员就强调TCAC主要是一个论述空 间而非展览场地。不同于以展览为主的艺术空间,它将着重于对当代艺术生产机制的讨论,藉由多项小型的座谈、演讲、作品/出版品发表,音乐/影像/剧场演出,进行跨领域的艺术交流及批判性的知识生产。同时,希望通过各种交流的活动,让本地艺术工作者接触到更广泛的国际艺术社群,推动实质交流,使本地及国际的艺术家和策划人可以利用中建置的艺术数据库,藉由艺术中心的引介,尽可能无阻碍的进入台湾当代艺术界的脉络。显然,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艺术家自营空间为艺术家个体与群体争取创作空间和展出机会场地的时代不同,台北当代艺术中心所直接指向的是艺术本身及艺术家在公众议题、文化经济政策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中的权益和话语权。一方面,TCAC所呈现的令人为之一振的艺术家自营空间的面貌,其深刻背景源自于当代艺术世界的全球化变局,与其说这是台北艺术家群体的集体批判性实验,不如说是将台北艺术生态和艺术机制本身作为实验场域,将对于艺术创作及艺术与社会文化日常关系的重新思考注入其中,以艺术创作和策划运营上的实践在今天所寻求的全新的突破。郑美雅,TCAC发起人之一也撰文指出:艺术并非闭锁自外于社会的精英活动,或是娱乐大众、创造奇观或美化城市的工具,而应深刻的反思艺术如何能产生批判思考与另类想象的能量,刺激改造行动的发生,并对社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力。

不难发现,这样的实验出现在台北而不是香港,并不是完全的历史偶然。与香港的文员官僚相比,以台北美术馆和台北艺术博览会为代表的台北文化政策与布局,比香港更具有相对深厚的文化脉络和沿袭,甚至以官方主导的文化产业政策也更具有所谓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观感;与香港严重垄断集中的社会资源相比,台北的民间资本更为充盈,民间的社会空间相对更具有弹性和纵深。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市民素养、媒体多元性发展程度而言,台北的日常社会空间似乎远比香港更为开放和具有可能性。如果说香港的艺术家自营空间要面对的是这个商业至上的社会空间将本土的个体艺术空间逼入边缘和绝境的情况,那么以TCAC为代表的台北艺术家自营空间要面对确实艺术产业化,艺术品成为奢侈消费和娱乐附属品的全球议题下,官方主导的文化产业政策对于艺术创作空间的误导、挤压和毁灭性的异化。

观察社,广州

如果我们在回望一下大陆珠三角区域的情况,情况似乎更为复杂。2005年侯瀚如在广东三年展上所描述的珠三角具有超越性的文化艺术氛围,更多的可以被视作是80年代末期至2005年之前的珠三角艺术生态的总结。可能,侯瀚如未曾预料到的是,在2005年之后的中国,整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与规模迅速膨胀和集中。及艺术市场为例,2006年至28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呈现出的是在今天看来异常的起跳。以珠三角地区而言,一方面,是艺术产业,艺术市场格局的飞速集中至北京,将几乎所有的国际关注和资源从珠三角本土吸收殆尽;另一方面,是本地艺术生态和艺术社群还没来及夯实自己的基础,并发生更为纵深的关系,就遭遇了这一整体的历史变局,本土艺术家北上,本土当代艺术交流和教育断层。于是,当珠三角地区在2009年以来出现更多的艺术社区或者民间美术馆等新的艺术机构建制之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侯瀚如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而是倾倒式的对于北京798模式的粗劣模仿与复制。成立于2009年的观察社,或许是近年来,广州唯一的艺术家自营空间,由香港艺术家翁子健、黄慧妍和广州艺术家胡向前、林敬新联合创办,某种程度上,观察社更多的是为广州本土的艺术家提供另一种维度的展览制作和策划经验与机会,同时,也旨在通过促进香港广州两地的年青艺术家群体的交流,寻找新的突破。可以说,从某个侧面而言,足见广州整体艺术生态的惨重挫败与倒退,2005年后的元气大伤至今未成回复其再生肌理。观察社选址在江南西的老社区中,而我们似乎并看不到类似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社群策略的企图和实践,和大多是广州的艺术空间一样,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尴尬的且有点自在的存在于这个城市之中。而至于广州本土的艺术社群和专业人士,有谁知道他们在哪里,抑或是否存在呢?

篇6

关键词:辣椒;剪枝二次嫁接;抗病性;品质

甘肃省地处国家规划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辣椒是当地设施反季节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和西菜东调的优质品种之一,为中国东部及南方蔬菜“伏缺”季节的市场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嫁接换根栽培已被证明是解决蔬菜枯萎病等病害的重要途径,并已在西瓜、黄瓜、茄子等作物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抗病增产效果[1,2],嫁接对辣椒抗病性及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也有一些报道[3-7]。笔者应用已初步筛选出亲合力较高的5个砧木品种,进行抗病性、产量、品质的对比研究,并采用抗病辣椒砧木进行辣椒嫁接换根栽培,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辣椒嫁接的砧木良种,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接穗材料为陇椒2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提供。

砧木品种从国内外引进并已初步筛选成功[8],由“辣椒抗病、丰产砧木筛选及嫁接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组提供。5个砧木品种分别为:瑞砧707(韩国)、瑞砧708(韩国)、格拉夫特(北京)、SOO-01(山东)、SOO-02(山东)。

1.2?试验方法

1.2.1?砧木筛选

各砧木品种分别采用斜切接法和插接法各嫁接120株,于嫁接25 d后统计嫁接成活率。嫁接成活率(%)=(成活苗数÷嫁接苗数)×100。

将嫁接苗移栽至大田,进一步进行田间试验,观察各砧木品种嫁接后的田间抗病性能及生长情况。

1.2.2?不同嫁接方式辣椒产量比较

于2006—2007年,2007—2008年进行剪枝二次嫁接和正常接穗嫁接产量、总产量比较。剪枝二次嫁接,即在6月下旬预留一些前一年嫁接过的无病辣椒,将辣椒四门斗以上的枝条全部剪除后,当新枝长到6~7片叶时进行嫁接。

1.2.3?嫁接辣椒果实品质分析

2006—2008年在七里河、西固、城关进行露地栽培试验,在永登、靖远进行保护地栽培试验。收获时测定产量,并计算增产率。辣椒成熟时测定其品质指标,果实维生素C含量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干物质测定采用烘干恒重法,可溶性总糖含量采用费林法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砧木对2种嫁接方法成活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斜切接法的5个砧木嫁接成活率在75%以下,而插接法的嫁接成活率均在88%以上。在5个品种中,嫁接成活率最高的是瑞砧707和格拉夫特,分别为95.83%和93.33%,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显著。见表1。

2.2?不同砧木嫁接辣椒抗病性

由表2可见,利用5种砧木进行辣椒剪枝二次嫁接后,辣椒的根腐病和疫病抗性均显著增强。特别是用瑞砧707、格拉夫特作砧木嫁接后,未发病率分别能达到98%和99%。而对照辣椒发病率比较高,未发病率仅66%。与对照陇椒2号相比,瑞砧707和格拉夫特2种砧木在田间表现优异,抗病性优于对照及其他砧木品种。从总体上看,嫁接增强了辣椒植株的抗病性。

2.3?不同砧木对辣椒坐果习性和生长势的影响

用瑞砧707、格拉夫特作砧木嫁接后,发病株很少,成活率能达到98%以上。因此,其他3个砧木的嫁接辣椒被淘汰。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以陇椒2号为对照,瑞砧707和格拉夫特的生长势明显强于陇椒2号,坐果数少于陇椒2号,说明2个砧木的营养生长旺盛,生殖生长较弱,适宜用作砧木。从总体上看,嫁接改善了植株的生长势[9]。

2.4?2种嫁接方式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从表4中可以看出,采用剪枝二次嫁接比正常接穗嫁接的辣椒667 m2产量增加13.6%~15.6%。田间观察结果表明,采用剪枝二次嫁接的辣椒整齐度好。

2.5?不同砧木嫁接辣椒产量比较

由表5可知,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多点试验中,露地栽培总产量瑞砧707嫁接增产幅度为31.2%以上,保护地栽培总产量瑞砧707嫁接增产幅度为39.2%以上。各露地栽培点总产量格拉夫特嫁接增产幅度为33.5%以上,保护地栽培总产量格拉夫特嫁接增产幅度为40.1%以上。通过这2种砧木嫁接后与对照辣椒产量分析,格拉夫特高于瑞砧707,因此,瑞砧707作砧木的嫁接辣椒被淘汰。

2.6?嫁接苗的抗病性与品质

2008年5月,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对选出的砧木格拉夫特进行了苗期(十叶期)接种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见表6。根据现行的辣椒抗疫病分级标准,在苗期室内病原菌接种条件下,格拉夫特对辣椒疫病表现为高抗,抗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品种陇椒2号,该品种可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2008年,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进行品质鉴定测定,接穗为陇椒2号,嫁接砧木为格拉夫特,未嫁接的对照辣椒品种为陇椒2号。由表7知,嫁接和未嫁接的辣椒在干物质、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含量上稍有偏差,但对辣椒的口味没有影响。

3?结论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砧木的嫁接成活率高于89%,生长势明显优于陇椒2号自根苗,抗病性强。采用插接法进行嫁接具有更高的亲合力,可有效提高辣椒成活率,这在大田试验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

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类型的变种作为砧木,嫁接成活率高,嫁接后的生长发育、防病效果较好,且对辣椒品质没有影响[10-12]。该试验嫁接辣椒的果实干物质、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含量稍低于自根苗,但对辣椒口味没有影响。嫁接限制了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转化[13]。

剪枝二次嫁接培养的接穗比用种子播种育苗所需时间少12 d左右,节约了成本,产量提高了10%以上,而且采用剪枝嫁接不需要再买接穗种子,遗传性稳定。

经综合性状考察:格拉夫特砧木表现最优,嫁接成活率达98%,比陇椒2号自根苗嫁接增产33.5%以上,果实品质与接穗品种基本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 周宝利,姜荷.茄子嫁接栽培效果和抗病增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01(4):52-54.

[2] 何莉莉,候丽霞,葛晓光,等.嫁接番茄抗叶霉病效果及其与体内几种抗性物质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2):99-101.

[3] 陈振德,王佩圣,周英.不同砧木对黄瓜产量、品质及枯萎病抗性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0(10):51-54.

[4] 程子林,蒋希文.采用嫁接方法防治青椒疫病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1998,4(4):29-32.

[5] 孙晓军,杨华,孙锡梁,等.应用嫁接技术增强辣椒对疫霉病的抗病性[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B06):169-171.

[6] 赵凌侠.青椒适宜砧木的筛选研究[J].北方园艺,1994(2):17-18.

[7] 丁海霞,王昭辉,侯雷平,等.辣(甜)椒嫁接试验[J].北方园艺,2008(7):17-19.

[8] 王海鹏,井彩巧,蒲明,等.日光温室辣椒剪枝二次嫁接砧木筛选比较研究[J].蔬菜,2011(1):36-38.

[9] 叶博,周宝利.辣椒嫁接效果试验初步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7(6):3-5.

[10] 赵鑫,周宝利,林桂荣,等.辣椒嫁接效果试验研究[J].北方园艺,2000(4):8-10.

[11] 郎忠礼.日光温室秋冬茬辣椒再生栽培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6(1):21.

篇7

2.铜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认识与进展王跃,朱祥坤,WANGYue,ZHUXiang-kun

3.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成分空间变异及其成矿规律王建新,张俊华,王超,付洋,孙振明,丁培超,WANGJian-xin,ZHANGJun-hua,WANGChao,FUYang,SUNZhen-ming,DINGPei-chao

4.延边杨金沟大型白钨矿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探讨任云生,雷恩,赵华雷,王辉,鞠楠,RENYun-sheng,LEIEn,ZHAOHua-lei,WANGHui,JUNan

5.辽宁丹东四道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杨帅师,王可勇,郝通顺,孙丰月,刘正宏,万多,张晓东,黄俊鹏,边红业,YANGShuai-shi,WANGKe-yong,HAOTong-shun,SUNFeng-yue,LIUZheng-hong,WANDuo,ZHANGXiao-dong,HUANGJun-peng,BIANHong-ye

6.广西大厂96号矿体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范森葵,王登红,梁婷,成,韦可利,周鸿军,黄惠明,屈文俊,FANSen-kui,WANGDeng-hong,LIANGTing,WUDe-cheng,WEIKe-li,ZHOUHong-jun,HUANGHui-ming,QUWen-jun

7.东升庙矿床成因和找矿研究张志斌,李建华,黄超义,刘虹,赵岩辉,ZHANGZhi-bin,LIJian-hua,HUANGChao-yi,LIUHong,ZHAOYan-hui

8.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中铋矿物及其与铜矿化关系应立娟,王登红,唐菊兴,王焕,陈振宇,郑文宝,黎枫佶,YINGLi-juan,WANGDeng-hong,TANGJu-xing,WANGHuan,CHENZhen-yu,ZHENGWen-bao,LIFeng-ji

9.内蒙古大井矿床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王长明,WANGChang-ming

10.滇黔邻区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铜矿、金矿地质特征对比廖震文,LIAOZhen-wen

11.西拉沐伦钼矿带半拉山斑岩钼矿床花岗斑岩锆石SHRIMP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曾庆栋,刘建明,ZENGQing-dong,LIUJian-ming

12.延边海沟金矿床石英流体包裹体激光探针40Ar/39Ar测年与成矿背景于介江,郭佳,崔培龙,YUJie-jiang,GUOJia,CUIPei-long

13.北祁连西段干巴河脑钼钨矿床辉钼矿Re-Os测年及C-H-O-S同位素特征刘晓煌,邓军,孙兴丽,刘玖芬,孙柏年,康鸿杰,LIUXiao-huang,DENGJun,SUNXing-li,LIUJiu-fen,SUNBai-nian,KANGHong-jie

14.东准噶尔黄羊山西金矿区含矿花岗斑岩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路彦明,张玉杰,潘懋,刘翼飞,徐斌,朝银银,张栋,范俊杰,陈晓吾,潘爱军,LUYan-ming,ZHANGYu-jie,PANMao,LIUYi-fei,XUBin,CHAOYin-yin,ZHANGDong,FANJun-jie,CHENXiao-wu,PANAi-jun

15.东昆仑小庙基性岩脉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任军虎,柳益群,周鼎武,冯乔,张琨,董忠良,秦萍莉,RENJun-hu,LIUYi-qun,ZHOUDing-wu,FENGQiao,ZHANGKun,DONGZhong-liang,QINPing-li

16.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程彦博,毛景文,陈小林,李伟,CHENGYan-bo,MAOJing-wen,CHENXiao-lin,LIWei

17.新疆大西沟杂岩体地球化学及铁磷矿床特征夏学惠,袁家忠,郗国庆,梁中朋,XIAXue-hui,YUANJia-zhong,XIGuo-qing,LIANGZhong-peng

18.川西北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油砂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孙晓猛,许强伟,王英德,田景雄,王书琴,杜继宇,SUNXiao-meng,XUQiang-wei,WANGYing-de,TIANJing-xiong,WANGShu-qin,DUJi-yu

19.四川盆地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的成藏主控因素单玄龙,罗洪浩,孙晓猛,张洋洋,衣健,SHANXuan-long,LUOHong-hao,SUNXiao-meng,ZHANGYang-yang,YIJian

20.桦甸油页岩半焦基础理化特性柏静儒,王擎,孙佰仲,刘洪鹏,BAIJing-ru,WANGQing,SUNBai-zhong,LIUHong-peng

21.英台断陷深层的气源条件及勘探潜力卢双舫,胡慧婷,刘海英,邵明礼,王立武,张世广,黄文彪,仲维维,吴高平,LUShuang-fang,HUHui-ting,LIUHai-ying,SHAOMing-li,WANGLi-wu,ZHANGShi-guang,HUANGWen-biao,ZHONGWei-wei,WUGao-ping

22.大王北洼陷精细油源对比任拥军,卢宁宁,邱隆伟,RENYong-jun,LUNing-ning,QIULong-wei

23.松辽盆地南部无机CO2成藏机理与分布杨光,赵占银,张伟,YANGGuang,ZHAOZhan-yin,ZHANGWei

24.冲积扇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下克拉玛依组为例伊振林,吴胜和,杜庆龙,张保国,岳大力,李艳平,YIZhen-lin,WUSheng-he,DUQing-long,ZHANGBao-guo,YUEDa-li,LIYan-ping

25.下扬子区早三叠世风暴沉积的粘土矿物分析包汉勇,韩广民,杨风丽,朱静昌,周祖翼,BAOHan-yong,HANGuang-min,YANGFeng-li,ZHUJing-chang,ZHOUZu-yi

26.三江盆地绥滨断陷基底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高福红,王枫,曹花花,郑宇航,刘军,GAOFu-hong,WANGFeng,CAOHua-hua,ZHENGYu-hang,LIUJun

27.拉布达林盆地上库力组火山碎屑岩成岩作用特征彭晓蕾,曾翔鹏,洪雪,PENGXiao-lei,ZENGXiang-peng,HONGXue

28.医巫闾山岩体同伸展侵位的证据及其地质意义李刚,刘正宏,徐仲元,董晓杰,沙茜,王挽琼,王兴安,张超,LIGang,LIUZheng-hong,XUZhong-yuan,DONGXiao-jie,SHAQian,WANGWan-qiong,WANGXing-an,ZHANGChao

1.中基性火山作用喷出物类型、特征与成因王璞珺,印长海,朱如凯,闫林,边伟华,黄玉龙,吴颜雄,WANGPu-jun,YINChang-hai,ZHURu-kai,YANLin,BIANWei-hua,HUANGYu-long,WUYan-xiong

2.松辽盆地南部高台子油层成藏动力学郭巍,刘招君,刘群,马琳,丁鸿儒,孙守亮,GUOWei,LIUZhao-jun,LIUQun,MALin,DINGHong-ru,SUNShou-liang

3.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张雷,卢双舫,张学娟,付广,刘国志,何欣,ZHANGLei,LUShuang-fang,ZHANGXue-juan,FUGuang,LIUGuo-zhi,HEXin

4.其他1

5.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层类型及次生孔隙成因谢其锋,周立发,何明喜,XIEQi-feng,ZHOULi-fa,HEMing-xi

6.蒙古国境内贝尔湖凹陷早白垩世沉积充填演化与同沉积断裂的响应单敬福,王峰,孙海雷,孙继刚,蒙启安,SHANJing-fu,WANGFeng,SUNHai-lei,SUNJi-gang,MENGQi-an

7.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刘长利,朱筱敏,王兴明,任红民,李树静,LIUChang-li,ZHUXiao-min,WANGXing-ming,RENHong-min,LIShu-jing

8.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沉积特征孔庆莹,程日辉,KONGQing-ying,CHENGRi-hui

9.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曹瑞成,李军辉,卢双舫,张大智,刘秋宏,陈学海,赵莹,胡寿梅,CAORui-cheng,LIJun-hui,LUShuang-fang,ZHANGDa-zhi,LIUQiu-hong,CHENXue-hai,ZHAOYing,HUShou-mei

10.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成岩相带高辉,孙卫,GAOHui,SUNWei

11.示踪剂模拟技术在边水油藏水驱前缘研究中的应用以哈德油田为例周炜,王陶,伍轶鸣,ZHOUWei,WANGTao,WUYi-ming

12.辽宁五龙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性质王可勇,卿敏,边红业,万多,孙丰月,刘正宏,纪兆家,WANGKe-yong,QINGMin,BIANHong-ye,WANDuo,SUNFeng-yue,LIUZheng-hong,JIZhao-jia

13.内蒙拜仁达坝超大型Ag-Pb-Zn多金属矿床中针硫锑铅矿的发现与成因意义刘家军,邢永亮,王建平,翟德高,要梅娟,吴胜华,付超,LIUJia-jun,XINGYong-liang,WANGJian-ping,ZHAIDe-gao,YAOMei-juan,WUSheng-hua,FUChao

14.滇西腾冲-梁河地区花岗岩锆石稀土元素组成和U-Pb同位素年龄丛峰,林仕良,谢韬,李再会,邹光富,梁婷,CONGFeng,LINShi-liang,XIETao,LIZai-hui,ZOUGuang-fu,LIANGTing

15.安徽铜陵凤凰山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瞿泓滢,裴荣富,李进文,王永磊,QUHong-ying,PEIRong-fu,LIJin-wen,WANGYong-lei

16.Tb3+掺杂的纳米TiO2粉体的水热法制备及其光谱研究邹海峰,潘河,李红波,薛继伟,郑克岩,霍启升,盛野,ZOUHai-feng,PANHe,LIHong-bo,XUEJi-wei,ZHENGKe-yan,HUOQi-sheng,SHENGYe

17.显微构造研究方法在韧性剪切带遥感分析中的应用刘颖,刘刚,LIUYing,LIUGang

18.吉林磐石地区鹿圈屯组的牙形刺郎嘉彬,王成源,LANGJia-bin,WANGCheng-yuan

19.黑龙江宝清露天煤矿首采区多层含水层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樟,肖长来,姚淑荣,马喆,许斌,任妍儒,FANGZhang,XIAOChang-lai,YAOShu-rong,MAZhe,XUBin,RENYan-ru

20.地下水系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时空响应王恩,束龙仓,刘波,WANGEn,SHULong-cang,LIUBo

21.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中深层地下水可更新速率万玉玉,苏小四,董维红,侯光才,WANYu-yu,SUXiao-si,DONGWei-hong,HOUGuang-cai

22.多分类支持向量机在滑坡稳定性判识中的应用李秀珍,孔纪名,王成华,LIXiu-zhen,KONGJi-ming,WANGCheng-hua

23.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边界约束效应刘红帅,年廷凯,万少石,LIUHong-shuai,NIANTing-kai,WANShao-shi

24.快速加固吹填土的室内模拟试验张中琼,王清,秦炎,陈慧娥,李晓茹,宋晶,ZHANGZhong-qiong,WANGQing,QINYan,CHENHui-e,LIXiao-ru,SONGJing

25.高氟湖库底泥中氟的存在形态分析——以洋沙泡水库为例梁秀娟,方樟,季超,王雪芹,李钦伟,LIANGXiu-juan,FANGZhang,JIChao,WANGXue-qin,LIQin-wei

26.注重期刊规范,提高投稿命中率——端正写作态度邱殿明,蒋菡,曾蕾,苏亚志,王晓丽

27.基于Markov状态切换的水质时序自回归预测模型牛军宜,冯平,NIUJun-yi,FENGPing

28.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体中铁环境行为的影响潘晓峰,阎百兴,王莉霞,曹会聪,PANXiao-feng,YANBai-xing,WANGLi-xia,CAOHui-cong

29.图们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杜会石,南颖,朱卫红,DUHui-shi,NANYing,ZHUWei-hong

30.长春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区域环境容量的影响刘艳秋,郭立夫,姜锡东,李波,滕大力,张志龙,LIUYan-qiu,GUOLi-fu,JIANGXi-dong,LIBo,TENGDa-li,ZHANGZhi-long

31.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PAHs的分布及风险评价陆继龙,赵玉岩,郝立波,蔡波,孙淑梅,于新民,LUJi-long,ZHAOYu-yan,HAOLi-bo,CAIBo,SUNShu-mei,YUXin-min

32.油井射流排砂泵扩散管出口流场分析邓洪超,刘旭,马文星,DENGHong-chao,LIUXu,MAWen-xing

33.金刚石钻头可再生水口的试验王传留,孙友宏,高科,范黎明,WANGChuan-liu,SUNYou-hong,GAOKe,FANLi-ming

34.测井-地震多属性密度曲线重构反演技术及应用贾建亮,刘招君,陈永成,方石,闫磊,孙平昌,JIAJian-liang,LIUZhao-jun,CHENYong-cheng,FANGShi,YANLei,SUNPing-chang

35.基于沉积微相-岩石相建立砾岩油藏测井参数解释模型史彦尧,宋新民,郝志海,俞宏伟,SHIYan-yao,SONGXin-min,HAOZhi-hai,YUHong-wei

36.应用随裂缝倾角变化的孔隙模型改进储层饱和度计算赖富强,孙建孟,王敏,LAIFu-qiang,SUNJian-meng,WANGMin

37.基于嫦娥一号卫星激光高度计数据的月表有效反射率孟治国,陈圣波,崔腾飞,连懿,MENGZhi-guo,CHENSheng-bo,CUITeng-fei,LIANYi

38.地学综合信息图库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叶水盛,袁鑫,YEShui-sheng,YUANXin

1.火山碎屑岩的储层物性——以松辽盆地营城组为例黄玉龙,王璞珺,邵锐,HUANGYu-long,WANGPu-jun,SHAORui

2.火山岩盖层类型及封气能力——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为例付广,胡明,于丹,FUGuang,HUMing,YUDan

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内蒙古商都地区CO2气成因及其意义薛军民,李玉宏,魏仙样,高兴军,任战利,XUEJun-min,LIYu-hong,WEIXian-yang,GAOXing-jun,RENZhan-li

4.藏北羌塘盆地上侏罗-下白垩统胜利河油页岩特征及其形成环境李忠雄,何江林,熊兴国,吴涛,白培荣,LIZhong-xiong,HEJiang-lin,XIONGXing-guo,WUTao,BAIPei-rong

5.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气特征李吉君,崔会英,卢双舫,薛海涛,胡国艺,谢增业,LIJi-jun,CUIHui-ying,LUShuang-fang,XUEHai-tao,HUGuo-yi,XIEZeng-ye

6.塔中地区深部流体活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热作用刘春晓,李铁刚,刘城先,LIUChun-xiao,LITie-gang,LIUCheng-xian

7.漠河盆地上侏罗统沉积特征与构造背景侯伟,刘招君,何玉平,和钟铧,张雷,HOUWei,LIUZhao-jun,HEYu-ping,HEZhong-hua,ZHANGLei

8.松辽盆地南部英台断陷龙深1井深层层位归属张世广,卢双舫,邵明礼,王立武,仲维维,申家年,张学娟,吴高平,王民,ZHANGShi-guang,LUShuang-fang,SHAOMing-li,WANGLi-wu,ZHONGWei-wei,SHENJia-nian,ZHANGXue-juan,WUGao-ping,WANGMin

9.粤西高明地区晚三叠世小坪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许中杰,程日辉,李飞,王嘹亮,张莉,XUZhong-jie,CHENGRi-hui,LIFei,WANGLiao-liang,ZHANGLi

10.吉林四平三家子钨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任云生,牛军平,雷恩,王辉,王晰,RENYun-sheng,NIUJun-ping,LEIEn,WANGHui,WANGXi

11.红旗岭3号含矿岩体地质年龄及其岩石学特征刘金玉,郗爱华,葛玉辉,孙洪涛,龚鹏辉,LIUJin-yu,XIAi-hua,GEYu-hui,SUNHong-tao,GONGPeng-hui

12.第二松花江中上游悬浮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郝立波,孙立吉,陆继龙,孙淑梅,潘志恒,赵玉岩,HAOLi-bo,SUNLi-ji,LUJi-long,SUNShu-mei,PANZhi-heng,ZHAOYu-yan

13.基于Bossel框架的双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杜超,肖长来,刘秀亮,张民,曹国忠,DUChao,XIAOChang-lai,LIUXiul-iang,ZHANGMin,CAOGuo-zhong

14.基于DEM的等流时单元法在大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应用鲍新华,洪梅,周祖昊,张博,和为,殷术奎,BAOXin-hua,HONGMei,ZHOUZu-hao,ZHANGBo,HEWei,YINShu-kui

15.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水-岩反应的锶同位素证据董维红,苏小四,谢渊,侯光才,柳富田,DONGWei-hong,SUXiao-si,XIEYuan,HOUGuang-cai,LIUFu-tian

16.青肯泡地区地下水中锶富集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特征及成因分析范伟,杨悦锁,冶雪艳,路莹,FANWei,YANGYue-suo,YEXue-yan,LUYing

17.基于扰动状态理论的软土压缩变形试验李军霞,王常明,张先伟,LIJun-xia,WANGChang-ming,ZHANGXian-wei

18.高粘性高盐量吹填土固结过程孔隙分维特征宋晶,王清,陈慧娥,孙铁,张中琼,张鹏,SONGJing,WANGQing,CHENHui-e,SUNTie,ZHANGZhong-qiong,ZHANGPeng

1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FCM法在泥石流分类中的应用张文,陈剑平,秦胜伍,张晨,李明,马建全,ZHANGWen,CHENJian-ping,QINSheng-wu,ZHANGChen,LIMing,MAJian-quan

20.基于投影寻踪与可拓学方法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谷复光,王清,张晨,GUFu-guang,WANGQing,ZHANGChen

2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峡库区丰都县水库塌岸预测张文春,陈剑平,张丽,ZHANGWen-chun,CHENJian-ping,ZHANGLi

22.公告——本刊成为《Ei》数据库源刊

23.基于组态软件、智能模块及PLC的岩土热物性原位测试仪监控系统张楠,孙友宏,王庆华,ZHANGNan,SUNYou-hong,WANGQing-hua

24.柴油污染包气带砂层中的自然衰减作用赵勇胜,王冰,屈智慧,郑苇,贾旭,孙猛,ZHAOYong-sheng,WANGBing,QUZhi-hui,ZHENGWei,JIAXu,SUNMeng

25.以改性蛭石为填料的生物流化床法处理低C/N污水的应用陈涛,罗伟,张凤君,于泷,张国立,CHENTao,LUOWei,ZHANGFeng-jun,YULong,ZHANGGuo-li

26.修复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PRB反应介质研究张莹,张玉玲,张晟瑀,万玉玉,李浩旭,ZHANGYing,ZHANGYu-ling,ZHANGSheng-yu,WANYu-yu,LIHao-xu

27.基于CA-Markov模型的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预测汤洁,汪雪格,李昭阳,毛子龙,韩维峥,徐小明,TANGJie,WANGXue-ge,LIZhao-yang,MAOZi-long,HANWei-zheng,XUXiao-ming

28.吉林省集安市红皮病人参参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孙淑梅,李玉国,陆继龙,焦保权,姜喜同,SUNShu-mei,LIYu-guo,LUJi-long,JIAOBao-quan,JIANGXi-tong

29.上海崇明东滩岸线演变分析及趋势预测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李行,周云轩,况润元,LIXing,ZHOUYun-xuan,KUANGRun-yuan

30.2.5维起伏地表条件下坐标变换法直流电场数值模拟孙章庆,孙建国,张东良,SUNZhang-qing,SUNJian-guo,ZHANGDong-liang

31.各向异性衰减与AVO分析郭智奇,刘财,冯晅,韩颜颜,王晓欢,GUOZhi-qi,LIUCai,FENGXuan,HANYan-yan,WANGXiao-huan

32.γ能谱测量探测良渚古遗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数据处理王祝文,丁阳,刘菁华,田钢,WANGZhu-wen,DINGYang,LIUJing-hua,TIANGang

33.苏里格气田储层含水特征与测井识别方法张海涛,时卓,ZHANGHai-tao,SHIZhuo

篇8

【关键词】 贯叶连翘; 总黄酮; 大孔吸附树脂; 纯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tai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separating the flavonoids from the extract of Hypericum perforactum L. by selecting appropriate macroporous absorption resins..Methods Separating efficiency of four types of macroporous absorption wer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the absorption ratio and eluting ratio of flavonoids. Results The AB8 macroporous absorption resin had better separating efficiency. 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simple,feasible and suitable for industry production.

【Key words】 Hypericum perforactum L.;flavonoids;macroporous absorption resin; purification

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属金丝桃属藤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这种野生植物的全草或带根全草有药用价值。贯叶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利湿等功效,主要用于止血、抗炎、治疗妇科病等。目前,用贯叶连翘提取物制成的制剂已在欧美大量上市,用于治疗抑郁症、甲型和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此外,还有文献报道其有抗肿瘤活性。贯叶连翘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成分相互之间发挥协同作用从而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因此,分离纯化贯叶连翘总黄酮具有重要意义。

大孔树脂物理化学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好、吸附速度快、解吸条件温和、再生处理方便、使用周期长,现已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和富集。但大孔吸附树脂型号很多,性能用途各异,因此本文特选了四种不同型号的大孔树脂,从中筛选出分离纯化效果最好的树脂种类。

1 试药

贯叶连翘(购于五块石中药材市场);AB8、 D101、 NKA、 D4020大孔吸附树脂,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1.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精密量取标准品溶液各1 ml分别置25 ml容量瓶中,其余操作均同标准曲线制备,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下400~700 nm 处扫描,标准品最大吸收波长511.3 nm,样品液最大吸收波长为510.5 nm,综合上述实验拟定510 nm为检测波长。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量取在120℃干燥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12.5 mg置25 ml量瓶中,加一定浓度的甲醇适量,超声30 min使溶解,放冷,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准确吸取20 ml置于25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即得0.4 mg/ml 的标准品溶液。精密量取上述芦丁标准品溶液0 ml、 1 ml、 2 ml、 3 ml、 4 ml、 5 ml、 6 ml分别于7支50 ml容量瓶中,编号,各加水至6 ml,加入1ml 5% 亚硝酸钠溶液,摇匀,静置6 min,加入1 ml 10% Al(NO3)3 溶液,摇匀,放置6 min,后加入4.3%的NaOH溶液10 ml,再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15 min,以0号容量瓶为空白试剂,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A),在波长510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见表1)。表1 各样品液吸光度表以吸光度A和浓度C进行回归,得线性回归方程为:C= 0.093 0A+0.000 2,r=0.999 83,线性范围0.008 mg/ml~0.048 mg/ml.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药材的取样:因为贯叶连翘是全草入药,且在各个部位的总黄酮的含量不一致,为使取样均一性且保证其全草入药,故将其分为枝和叶两部分分别粉碎干燥,混匀后称取,以消除取样带来的误差。

贯叶连翘中黄酮的提取:选用4种方法提取贯叶连翘中的黄酮,分别是:乙醇回流提取法、碱液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渗漉法。由实验结果得碱提效果最佳,后进行碱提提取条件的考察,包括碱水量、提取次数、碱水浓度、提取时间,从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得到黄酮的提取液。

2.3 静态吸附实验

2.3.1 树脂预处理 树脂先用乙醇充分溶胀,然后用乙醇洗至流出液加适量水无白色浑浊现象,再用去离子水洗尽乙醇至无味即可。

2.3.2 树脂的筛选 吸附率的测定:精密称取处理好的树脂2 g,分别置120 ml磨口三角瓶中,将样品液(样品原液浓度0.076 46 mg/ml,吸光度0.820)过滤,分别精密加样品液50ml,静置24 h,充分吸附后,取上层液,过滤,先吸取滤液0.1ml,测得吸光度为0.013,因吸光度在0.3~0.7之间稳定性较好,故初选设定各吸取1ml,测得吸光度(结果见表2)。表2 各树脂吸光度表吸附率 s=(PoPa)/Po. 式中:Po为样品溶液中总黄酮的初始浓度(mg/ml),Pa为吸附平衡后溶液中总黄酮浓度(mg/ml),由此得到各树脂的吸附率(结果见表3)。表3 各型号树脂吸附率由吸附率可得,相同条件下AB8 吸附最高。

洗脱率的测定:滤出饱和吸附的树脂,分别精密加入95%乙醇50 ml,在温度为20 ℃,震荡频率为100 Hz条件下,洗脱1.5 h,待其树脂颜色基本恢复白色后,将洗脱液过滤后各吸取3 ml,测定吸光度(结果见表4)。表4 各型号树脂洗脱液吸光度 解析率 D=Pd×Vd/(PoP1)×Vo×100。式中:P0为吸附前供试样液中黄酮的质量浓度(mg/ml);Pl为吸附平衡时上清液中黄酮的质量浓度(mg/ml);Vo为样液的体积(ml);Pd为解吸液中黄酮的质量浓度(mg/ml);Vd为解吸定容的体积(ml)。由公式得到各树脂型号解吸率(结果见表5)。表5 各型号树脂解析率由表6得,相同条件下AB8的解析率最高。

上述结果表明,4种树脂中AB8具有较好的静态吸附效果及解析效果,吸附率高于其他3种树脂,故在本次实验中选择AB8 型树脂来纯化和富集贯叶连翘中黄酮类成分。

2.3.3 洗脱剂浓度的选取 分别精密选取2 g处理好的AB8型树脂5份,分别置带塞锥形瓶中,各加样品液20 ml,静置24 h,待充分吸附后,分离出树脂,用蒸馏水冲洗掉上面残余的样品液,将树脂晾干,置于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浓度为30%、 45%、 60%、 80%、 95%乙醇各20 ml,在温度为20 ℃,震荡频率为100 Hz条件下,洗脱1.5 h,将洗脱液过滤,分别吸取10 ml,在510 nm下测吸光度(结果见表6)。 表6 洗脱剂浓度筛选结果

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乙醇的浓度增加,吸光值随之增加,当乙醇的浓度达到60%时,吸光值达到最大值,因此,选用60%的乙醇进行洗脱。

2.4 动态洗脱曲线的研究

2.4.1 树脂的装柱 在玻璃柱底垫上少许棉花,压上小块平整的碎石,慢慢将处理好的树脂10ml倒入玻璃柱,以防棉花被冲起,保持蒸馏水液面高出树脂一小段距离,关闭玻璃柱出口。

2.4.2 样品液的上柱 取过滤过的样品液一定量,沿着玻壁缓缓倒入柱筒,等样品液完全浸透树脂,柱筒出口有少量样品液流出时,关闭出口,静置过夜。

2.4.3 树脂的洗脱 打开树脂柱筒出口,样品液流出后,加入蒸馏水冲洗,待洗出液无色即可,保持树脂湿润。配置60%乙醇溶液200 ml,对树脂进行洗脱,控制流速为1 ml /min,分段收集洗脱液,每7 ml收集1份,直到洗脱液基本无色。共收集14份,用去乙醇100 ml,测得各份吸光度(见表7)。以每份流出液体体积为横坐标,相应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洗脱曲线(见图1)。表7 洗脱剂用量筛选由图1可得,在第三份洗脱液,即洗脱剂体积为3BV的时候,吸光度值最高,即黄酮含量最高,故洗脱剂体积选用3倍柱体积。

3 结 论

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对同一有效成分的吸附能力有差异,本试验对D101、D4020、NKA、AB8,四种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筛选,以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容量及洗脱率为指标, 最终确定AB8型大孔吸附树脂为贯叶连翘中黄酮的分离树脂。另外,通过对洗脱剂浓度和剂量的考察,确定最佳洗脱剂为浓度60%的乙醇,最佳洗脱剂剂量为3BV。

参考文献

[1] 侯团章. 贯叶连翘中草药提取物[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1):37.

[2]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2103.

[3] 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14.

[4] 刘友平,鄢 丹,秦春梅.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4(3):212.

[5] 冯年平,郁 威.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原理与应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16.

篇9

1957年Wegener首次报道用液态硅胶注射,但液态硅凝胶注射后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已逐渐被淘汰。作为注射性材料首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组织相容性好;②无过敏反应,非致热源;③不致癌,不致畸;④非微生物生存基质;⑤与宿主组织具有一定的结合能力;⑥不引起或少引起炎症及异物反应;⑦无抗原性、不导致免疫及组织相关性疾病;⑧易于消毒、贮藏;⑨具有适当的流动性;⑩置入宿主体内后易于成型、塑形及固定,效果持久或永久[2]。随着非生物材料学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人们对注射材料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求在置入宿主体内后具有适当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具有组织(细胞)生长诱导作用或组织自身塑形作用,但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整形、美容外科医师试图寻找一种长期、安全、有效的,生物相容性好的材料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一个挑战性问题,未能很好解决[3]。

在整形美容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隆乳、隆鼻、隆下颏、除皱、体表凹陷填充、瘢痕等的治疗已有相当数量的人采用了注射美容的方法进行[1]。且在不断的追寻扩大注射美容的应用范围。有专家根据近年来注射美容的发展趋势,将注射美容概括为以下几类:①填充类:主要应用材料是自体脂肪、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等。主要适用于面部凹陷的填充、隆鼻、隆下颏、隆颞、隆额、丰唇、隆乳等。②除皱类:主要应用材料有爱贝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胶原蛋白很何物)、胶原蛋白、自体脂肪、透明质酸、肉毒素、真皮颗粒等。③治疗瘢痕和肿瘤类:常用的药物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平阳霉素、干扰素、95%乙醇,消痔灵等。适用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单纯性或海绵状血管瘤、睑黄疣、皮脂囊肿、基底细胞癌等。④治疗损容性疾病:常用药物有皮质类固醇激素、654-2注射液局部封闭等。主要治疗座疮、酒渣鼻、黄褐斑额、白癜风、斑秃、腋臭等。笔者查阅了“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库”近5年的文献,发现对注射材料报道较多是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聚丙烯酰胺水凝胶、A型肉毒毒素、胶原蛋白、平阳霉素等。我们就以上几种材质的应用逐一分析如下。

1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技术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技术的内容在本系列讲座的第7讲《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注射美容术》已有赘述,在此不再重复。

2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美容术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商品名叫爱贝芙,在欧美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有10余年,临床验证对面部静态皱纹效果满意。但在近几年来,不断有反映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出现痛楚变形等情况。有证据表明,至少有53例香港妇女在注射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后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有6人最终要将切除。2002年11月12日,国家药监局《关于加强亲水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03年1月1日起,亲水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产品只限于在具有整形外科手术条件的三甲以上医院使用。曹海茹[4]等认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入人体后,易引发异物反应,慢性炎症会导致全身性症状,体温与健康女性相比有升高,且注射量越多,机体针对异物的免疫反应越强烈。建议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女性,应尽早取出异物。

3肉毒毒素注射美容术

从1993年我国A型肉毒毒素(BTX-A)问世,到1997年正式被国家批准“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投放市场”。它的应用范围被逐渐扩大,主要适应证有:①眼睑痉挛;②痉挛性斜颈;③面部皱纹;④颈阔肌束带;⑤眉毛下垂、上抬或不对称;⑥下眼睑肥厚;⑦单纯性咬肌导致的面部畸形;⑧耳颞神经综合征;⑨面神经异常再生术;⑩软组织填充术的辅助治疗等。A型肉毒毒素在面部除皱中的应用范围从原来的眉间皱纹,扩大到现在已适用全面部、颈部和胸部等处,目前应用肉毒毒素治疗面部皱纹效果最佳。2009年王林等[5]报道了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腋窝多汗症或伴腋臭症,于波[6]等在2008年报道了A型肉毒毒素预防与治疗早期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初探及朱淑萍[7]等在2007年报道了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等。在我院使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部皱纹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3.1美容注射的A型肉毒毒素以25U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100U。

3.2 A型肉毒毒素各种制剂的稀释法:原Botox,它是一种纯的神经毒素复合物,每小瓶含A型肉毒毒素100U,加有0.5mg人血清蛋白,其目的是增加A型肉毒毒素的稳定性,平时应放置在-20~-5℃的冰箱中保存,用生理盐水稀释后4h以内用完,否则影响效价。注射时用1ml注射器,4号半针头,0.9%生理盐水稀释。每瓶Botox含A型肉毒毒素100U,生理盐水注入小瓶内应尽量缓慢,防止起泡。如用1ml稀释100U,则每0.1ml含10U,0.05ml含5U。这样小的容量既可使受术者肌肉麻痹,又可防止注射液弥撒到其他肌肉中去,防止副作用发生。为了获得最大的效应和最小的副作用,要求患者治疗前暂时停用阿司匹林和其他能引起出血倾向的药物,这样可以减少和消除面部的青紫。临床上采用的常规浓度为3~5U/0.1ml,按照皱纹的范围和程度标明注射点。

3.3肉毒毒素在不同部位的注射方法:将稀释后的溶液抽入1ml的注射器中,用30号针头进行注射。

3.3.1 额头纹的注射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额头纹轻者,可注射10个点,重者可注射12个点。根据患者肌肉丰满情况,每点注射2.5~5U,最少25U,最多60U。注意注射点应设计在眉毛上1~2cm以上,以防止发生上睑下垂。

3.3.2 眉间纹的注射法: 一般女性可注射4个点,男性可注射5个点,每个点注射2.5~5U,4~5个点共注射10~22.5U。眉间纹注射尽量离眉头稍远些,以免发生上睑下垂。

3.3.3 鱼尾纹的注射法:在眼眶外侧注射3个点,每个点2.5~5U,6个点共15~30U。注射鱼尾纹特别要注意双侧注射点的对称、等距。所注入的剂量要准确,否则会因双侧肌肉松弛程度不一而发生复视。

3.3.4 颈阔肌纹注射法:在相当于男性喉结处一个注射点,左、右旁开1~2cm 各注射两个点,每点6U至最大50U,共30~250U。

3.3.5 A型肉毒毒素治疗单纯性咬肌肥大:肉毒毒素注射采用50U/ml的浓度,每例使用总剂量为100U/2ml,分两侧注射。每例咬肌分两点注射,第1点位咬肌膨隆最明显处,注射量0.7ml。第2点选择在第一点的斜上方,距第1点1cm以上,注射量为0.3cm.注射后不用做局部按摩,正常的咀嚼活动会使药液在肌肉内扩散。注射后第2周显效,咬肌收缩力减弱,注射后1个月观察到咬肌萎缩和面型的改变,治疗3个月后,每例咬肌厚度较治疗前减少3~6mm,肌容积减少作用持久。

3.3.6 A型肉毒毒素副作用:面部除皱时常见的副作用有表情不自然、畏光、流泪、局部肿胀、瘀斑、注射部位麻木、头痛、额部紧绷感,邻近部位皱纹加深等。也可出现眉型改变、上睑下垂、眉下垂、轻度下睑外翻、暴露性角膜炎、视力模糊、过敏反应等。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肥大时有可能造成面神经的麻痹。

4胶原蛋白注射美容术

适用于消除面部细小的皱纹,皱纹过深或凹陷型瘢痕过深不宜选择。

4.1注射方法:术前须将医用美容胶原注射剂从冰箱中取出,先放置在室温下1h复温后方可注射。

4.2接受胶原注射前可以先做皮肤试验,用0.2m胶原在前臂内侧做真皮注射。过敏反应常发生在几天内,一般在72h开始观察,持续观察4周。皮试出现阳性症状后无需任何治疗,8~10周后会自行消失,也可服用类固醇激素以免留下试敏区的瘢痕。

5药物注射疗法治疗血管瘤

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联合使用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好,使用安全。

5.1注射用平阳霉素粉剂8mg/支,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4ml溶解,加地塞米松5mg再加2%利多卡因注射液0.5ml,混合均匀后以备注射。浓度过大易引起肿瘤坏死,遗留瘢痕。注射方法:血管瘤较大者可采取分次注射,一般是先后中央,以防治疗期间血管瘤向周围进一步扩展。每次用药量最多不超过8mg,总量不超过40mg,一次用药未完全消失者,每隔1~2周可重复用药[1]。

5.2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周捍东[8]等报道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法治疗1~8个月龄婴幼儿体表增生期血管瘤具有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等优点,是治疗增生期血管瘤首选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将平阳霉素8mg+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2ml+生理盐水3~8ml稀释后,行血管瘤内注射至肿胀发白为限,1次平阳霉素用量不超过8mg。观察2周,视瘤体颜色及硬度决定是否继续用药,直至瘤体开始变硬萎缩为止。

6组织工程技术除皱术

是运用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组织细胞工程学来完成。首先取材于自身皮肤细胞,然后经细胞培养、增殖、纯化为单一真皮细胞,再将这些活体细胞注射于面部皮肤皱纹底部,来达到美容祛皱纹及年轻化的美容目的。

6.1操作方法:首先从求美者耳后取3mm×7mm的一小块完整皮肤组织,放入专用的保存液中,在低温、无菌状态下送到专用细胞培养室,分离并提取健康、年轻状态的皮肤细胞,进行细胞的纯化和增殖,最后制成2 000~4 000万数量级的、含有自体胶原、细胞间质、弹力蛋白等的混悬液,然后将其注射到需要被改善部位的真皮层内,每次注射需间隔两周,一般需注射3次左右。治疗后1~3个月开始出现效果,6~12个月时效果最佳,其疗效至少可达5年之久(疗效观察来自以前治疗的美容者)。是一种根本性治疗皱纹和凹陷性瘢痕的方法。维持时间 8~10年。但起效需要1~3个月,且对60岁以上的人群皱纹效果不明显[9]。石杭燕[10]等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取10例睑袋及上睑松弛手术切除的皮肤行体外培养,细胞数量扩增至108后注射入面部不同治疗部位皮肤的真皮深层,注射3次,每次间隔2周。10例随访6~12月,各例皱纹均得到明显改善,未出现免疫排斥、肉芽肿等并发症。再次证明应用培养的自体成纤维细胞注射去除面部浅表皱纹,治疗过程简便、创伤微小、安全、效果确实。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7羊胎素注射除皱技术

是一种外用激素,经多次肌肉注射以调节人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达到除皱的目的,维持时间2~3年,价格昂贵,去皱效果不明显。

8玻尿酸除皱技术

公元193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教授Meyer等首先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玻尿酸并分析其结构。目前已列入除皱整形的行列,这种整形技术是利用细菌发酵所培养出来的非动物稳定性玻尿酸,藉由玻尿酸以填充物的方式注射进入真皮皱折凹陷,或希望丰润的部位,达到除皱纹与修饰脸部的效果,可以立即除皱和改变容貌。玻尿酸主要用于医疗和美容两大领域,现在大有取代胶原蛋白、胎盘素和肉毒杆菌之势[9]。

注射美容术虽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但仍属于医疗美容范畴,应该由医务人员来规范操作,避免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周存才,杨晓惠.注射美容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87.

[2]程宁新,高尔清.整形美容外科可注射性材料的进展[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9,5(4):220-223.

[3]高景恒,马晓光,王忠媛.注射性软组织填充材料及组织工程研究的进展[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1,12(2):95-97.

[4]曹海茹,李玉玲.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局部和全身症状研究[J].护理学报,2010,17(3B):38-40.

[5]王 琳,高 赫,魏丽岩,等.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腋窝多汗症或伴腋臭症[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9,15(3):173-175.

[6]于 波,陈敏亮,刘文阁,等.A型肉毒毒素预防与治疗早期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初探[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8,14(2):98-100.

[7]朱淑萍,郭 云.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良性咬肌肥大[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7,13(4):245-246.

[8]周捍东,林晓曦,安一峰,等.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5):291-293.

[9]侯典举.微创整形美容外科系列讲座(三)微创除皱术[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428-430.

篇10

关键词: 历史时期 草原民族 游牧方式

欧亚大陆中部从中国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到欧洲多瑙河沿岸,被一条绵延万里的草原覆盖。这条草原地带位于欧亚大陆的深处,无论太平洋上南来的风,还是北冰洋上吹来的水,都难以到达这里,干旱少雨成为这里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草原上除少数几块靠高山冰雪融水与穿行于大陆腹地的河流滋润的绿洲外,绝大部分地区不适于农业开垦,长期以来这里只能作为羊、马、牛、驼的牧地,为游牧人所拥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草原为生,逐水草而居,历经数千年营造了独特的游牧方式与草原文化。

历史上活动在中国境内、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草原民族虽然代有更迭,但这些民族的游牧方式却几乎是共同的,从匈奴人、突厥人到蒙古人既走着由草原民族一一游牧帝国一一世界征服者的道路,也依托草原随阳而迁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因此游牧不但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也是认识草原社会的途径之一。本文即本着这样的基点,依托各类文献记载与社会调查,探讨历史时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

匈奴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草原游牧民族,其发展与生活方式均是在草原环境背景下形成的。《汉书。匈奴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这段记载虽然简单,却记述了匈奴人游牧生活的基本特点。"逐水草迁徙"是游牧生活的主要环节,草原生态的自然特征决定了草原载畜量的有限性,因为没有哪一片草场经得起长期放牧,因此当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与移动性生活相伴而行。为了追寻水草丰美的草场,游牧社会中人与牲畜均作定期迁移,这种迁移既有冬夏之间季节性牧场的变更,也有同一季节内水草营地的选择。在匈奴人"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涯中,还表现了另一个特点,这就是"各有分地"。从表面上看游牧社会的随阳而迁是空间上的无序行为,实际上无论家庭还是部族都"各有分地",在他们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已经通过习惯与利益的认同,形成固定的牧场分割。虽然草原民族不像农耕民族常年束缚在小块土地上,但无论是"逐水草迁徙",还是"各有分地"亦都将他们的生活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故当东胡人向冒顿单于索宝马、索爱妾时,单于均予之,惟索及瓯脱外弃地时,单于怒道:"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人."遂东袭东胡,获胜而归①a。由此可见,"逐水草迁徙"与"各有分地"是可以代表游牧方式的基本环节,本文将从这两方面人手,对历史时期草原民族的游牧方式进行探讨。

由于游牧生活的流动性以及与定居农耕生活的文化隔膜,因此有关历史时期游牧生活的记载不但有限,而且非常笼统,单纯依靠点滴的文献记载很难形成对游牧方式较清楚的认识,因此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入其它类型资料就显得十分必要。我在对东北民族研究中,发现包括游牧民族在内的非农耕民族经济生活方式有很强的稳定性,在自然环境没发生根本改变,也没有受到异质文化冲击的背景下,他们的经济生活方式一般不会变化,惯有的生活与文化习俗会稳定、不变地持续下去①b。正由于这样的原因,草原游牧生活以大体相似的方式持续数千年,直至20世纪中期以前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游牧方式,因此在这一时代之前留下来的西方人旅行记与包括满铁调查在内的各类草原社会调查,均成为充实、丰满传统历史文献的基本资料。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探讨本文所及问题时,以传统历史文献为基点,同时引入19世纪以来西方人行纪以及20世纪初各类草原社会调查,力图达到认识草原游牧方式的目的。

一、游牧方式一一逐水草而居

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的基本生产与生存方式,这一点在各类历史文献中留下了清楚的记载,从表1可以看出历史上活动在中国境内各主要草原民族在这一基本问题的共同性。

表l 主要草原民族与游牧方式

民族 资料内容 资料出处

匈奴 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乌桓 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后汉书》卷90《乌桓传》

鲜卑 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魏书》卷1《序纪一》

吐谷浑 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 《魏书》卷101《吐谷浑传》

突厥 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 《北史》卷99〈突厥传〉

回纥 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 〈旧唐书〉卷195〈回纥传〉

吐蕃 其畜牧,逐水草无常所。 《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

契丹 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北史》卷94《契丹传》

奚 随逐水草,颇同突厥。 〈北史〉卷94〈奚传〉

蒙古 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 〈元史〉卷100《兵志三》

逐水草而居是牧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而环境适应又与资源特性直接相关,草原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没有任何一个牧场经得起长期放牧,若要保证在草原生态背景下被牲畜啃食过的牧草能够及时恢复,保证草原上牧放的牲畜能够繁衍不断,必须适时转移放牧地,追寻丰盛的牧场驻牧,在游牧中满足牲畜对草、对水的需求,牧人对牲畜的需求。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逐水草而居不仅包含牲畜对牧场因时而动的选择,也包含了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各类草场的利用特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各类西人行纪与民族学、社会学调查,以逐水草而居为代表的游牧生活包括划定季节牧场、规定游牧路线等基本环节,此两者之间既有不同的含义,又是那么相辅相成。

(一)划定季节牧场

牧人划定季节牧场,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原则,其一为保证牧场有良好的再生能力,且植物成分不被破坏;第二为饮水条件以及牧草生长状况可以满足季节要求。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之下,草场的自然地形、气候条件、水源情况、牧草生长状况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等草场利用的季节适应性也往往对于划分牧场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在上述原则的控制下,根据牧场自然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四季营地、三季营地以及两季营地。

营地指牲畜集中放牧的地方,是牧人对放牧场的惯称。四季营地一般将放牧场划分为春营地、夏营地、秋营地和冬营地,随季节更替,顺序轮换放牧。中国北方春营地的利用时间较长,这时正值牲畜体弱且接春羔时期,为此往往将放牧地选在向阳开阔、植物萌发早,且有当日或隔日饮水条件的地方;夏营地多选在地势高爽、通风防蚊,牧草种类有利于抓膘的草场;秋营地往往选在开阔的川地或滩地;冬营地利用时间较长,一般选在向阳背风,牧草保存良好的草场。有条件形成四季营地的草场往往面积宽裕,植被覆盖度大,水源丰富。据满铁调查部《呼伦贝尔畜产事情》调查,一部分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人实行四季营地,一年中随着春、夏、秋、冬季节转化,进行4次大迁移,由于呼伦贝尔春、秋两季很短,人们也常把一年看成夏、冬两季,夏、冬两季放牧地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夏季放牧地往往接近水源,牧草丰富,且处于放牧圈最北端,而冬季放牧地则更强调气温,一般选在放牧圈内最暖的地方即最南端,!司时又是降雪最少的地方。确定了营地,蒙古人春夏秋冬四季放牧,过着游牧生活,每年只要不发生特殊事件,就按照一定的时期,在特定的圈内移动①c。

三季营地一般将牧场划分为冬春营地、夏营地以及秋营地,除上述形式,也有夏秋为一季牧场的情况。满铁调查指出扎鲁特旗、阿尔科尔沁旗部分牧民就采取三季营地的游牧形式,每年4、5月开始向北迁移,大约用两三天时间,到达北面70多里的平原,从这里再次向北迁至霍林河附近渡过夏季;9月逐渐移向冬营地,来年4、5月的时候又回到春营地②c。两季营地往往将牧场划为冬春营地与夏秋营地,基于自然条件中国许多牧场都采取两季营地形式,冬春营地多选择草高、避风,并靠近定居点的草场,而夏秋营地则选在丘陵、岗地或开阔平原。生活在阿鲁科尔沁旗的牧民一股将牧场分为冬营、夏营地,夏营地选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一般在放牧区北边;冬营地则选在降雪较少的地方,一般在南面。每年从旧历5月开始牧民即由冬营地逐渐向北移动,7-8月到了北面60多里地的昆都伦,从9月开始又逐渐向南移动,10月回到冬营地附近的山丘地带,11月进入冬营地的山洼洼,一直到次年4月都在这里渡过③c。在天山、昆仑山一带放牧的牧民,也多采取两季营地,由于山下平原、河谷与山上气温相差很大,这里的牧民一般将夏营地选在凉而风爽的山上,冬营地则安置在山下背风、向阳之处。19世纪中期俄国学者谢苗诺夫记载在伊犁河以南游牧的阿特班部落中一个氏族冬夏营地的情况,这个氏族夏营地在外伊犁阿拉套南部凉爽的高山地带;冬营地则选在外伊犁阿拉套幽深的山谷①d。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非山地地带冬营地一般多选在放牧地的南部,但因牧场的环境不同,有时也有特殊情况。《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指出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对于冬营地的选择更侧重于是否容易采集牧草,而朝向如何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晚冬、早春时节,牧场南面由于日光照射,残雪表面有一小部分融雪,晚间降温后,立刻结冰,雪质坚硬,采草困难;而北面雪较松软,在北风的吹动下,容易散掉,采草便利,反倒有很多人家,特别汇集到丘陵北面。②d

因寒暑而变转换季节牧场,是历史时期草原民族通行的逐水草游牧方式,各类历史文献均有所反映。如《汉书·西域传》载:"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康居为西汉时期居于楚河流域的草原民族,对于此段引文,颜师古注曰:"王每冬寒夏暑,则徙别居不一处。"进一步肯定了康居人因季节不同而迁徙牧场的现象。《魏书.西域传》载:"嚈哒国……无城邑,依随水草,以毡为屋,夏迁凉土,冬逐暖处。"《辽史.兵卫志》中记述了契丹人’’顺寒暑,逐水草畜牧",《辽史·营卫志》有五院部"大王及都监春夏居五部院之侧,秋冬居羊门甸"。六院部"大王及都监春夏居泰德泉之北,秋冬居独庐金"。《元史.兵志》记述了蒙古人"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十月各至本地"。元人王恽留下了类似的记载:蒙古牧人"遇夏则就高寒之地,至冬则趋阳暖薪水易得之处以避之……逐水草便畜牧而已。③d"马可波罗也记述了这样的现象,他说:"鞑靼冬居平原,气候温和而水草丰肥,足以畜牧之地。夏居冷地,地在山中或山谷之内,有水、林、牧场之处。④d"13世纪进入蒙古草原的西方传教士鲁木鲁乞记载了同样的游牧方式,他写道:鞑靶人没有固定的住处,"冬季他们到南方较温暖的地区:夏季到北方较寒冷的地方。冬季他们把牛羊赶到没有水的地方放牧,这时那里有雪,雪就可以供给他们水。⑤d"

在牧人的游牧生涯中,季节营地的选择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在每一季营地驻牧期间,牧人也要根据草场与牲畜状况,做多次迁移。如生活在呼伦贝尔的蒙古人虽然实行四季营地,每年进行4次大的迁移,但在这各个营地的驻牧期间,还要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小范围移动⑥d。草原上有各种移动循环,一些取决于地理环境,一些则与牧放的牲畜有关。一些部落移动得很远,一些一年只移动几十里;有的牧地包括好草与坏草,有的完全处在干瘠的草原上。畜牧学家一般将某一牧场在放牧季节内可以放牧利用的次数称为放牧频率,放牧频率依牧草的再生能力而定,再生能力强的放牧频率高;反之放牧频率低。放牧频率一般为牧草再生次数加1,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牧草在生长季节内一般可再生2-3次,放牧频率可达3-4次;荒漠地区一般只能再生一次,放牧频率为2⑦d。因此在放牧频率越低的草场,牧民迁移的次数越多;反之,则迁移次数少。

游牧生活中的迁移,有时也与牲畜种类有关,羊和骆驼在潮湿的牧地生长不好;石灰质的土壤对马有利;含盐的土却适宜于骆驼;山羊、绵羊啃草能力很强,一直可以吃到草根,因此牛、马吃过的草地可以继续牧羊,而羊刚吃过的地方却不能再牧放任何牲畜了。游牧频率不仅与牲畜种类相关,有时也受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影响,民国年间的一些调查证明,甘青地带的藏民、蒙民同样均为草原民族,但两者的社会家庭组织不同,移动的便利程度也不一样。藏人的帐篷,组织粗陋,架设简单,质量甚轻,容积亦小,故便于移动。蒙古包则不然,组织精致,架设繁杂,质量甚重,容积亦大,不便于移动,因此蒙人家庭的移动不如藏人便利。为此藏人游牧某地,牧草将尽未尽之时,仅用数头牛或马,即可携带家用移于另一优良牧草地方,牧草恢复得快,草场也优于蒙人牧地。而蒙人移动须用数量可观的骆驼或牛马,且其家庭组织非常复杂,移动困难,故蒙民所住的地方,几无草可牧,处于过牧状态①e。由于迁移直接关系到草原生态环境,关系到牲畜的生长繁衍,因此在游牧业中移动权比居住权更重要,移动性越强,对于保持草原生态环境越有利,对于牲畜的生长繁衍越有利。

历史上活动在中国境内的草原民族很多,契丹人就是其中之一,与其它草原民族一样过着逐水草的游动生活。契丹历史中出现的斡鲁朵与捺钵制度就是游牧生活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中的反映。《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一书的作者杨若薇通过对斡鲁朵制度的研究,指出斡鲁朵是当朝皇帝与过世皇帝的宫帐,同时也是辽王朝的政治核心,与契丹人的游牧生活吻合,诸斡鲁朵与中央官员扈从当朝皇帝斡鲁朵四时迁移。在斡鲁朵制度下,皇帝所居者谓之斡鲁朵;皇帝所至者,则称之为捺钵。对此《辽史。营卫志》有这样的记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一般"春捺钵曰鸭子河灤,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夏捺钵无常所……四月中旬起牙帐,卜吉地为纳凉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南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冬捺钵曰广平淀……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於此坐冬"②e。"春山秋水"的捺钵制度是契丹人游牧生活、四时迁移的写照。契丹人民追随着牲畜四时游牧,皇帝贵族则伴随庞大的斡鲁朵四时"捺钵"。继辽之后,四时捺钵制度为金、元两代沿行不替,至满人人关后,实行的避暑热河、木兰秋畋,仍有捺钵制度的留韵遗风。

捺钵是在游牧背景之下契丹、女真等民族上层的逐水草活动,由于捺钵的核心人物是帝王,因此四季捺钵的距离很广,可是对于草原牧民来说,冬夏营地的距离,即四季逐水草的范围却在百里或数百里之内。波斯学者拉施特在《史集》中对于蒙古人的四季牧场也作了描述,蒙古窝阔台汗春天所在之处是哈拉和林四周;夏天是月儿灭怯土草地;秋天所在之处是距哈拉和林一天行程的古薛纳兀儿;冬大则为汪古。阿里不哥的夏营地在阿勒台,冬营地则在帖客和乞儿吉思,其间距三日途程③e。窝阔台与阿里不哥均为蒙古大汗,但他们的四季营地也只有1-3日的路程。19世纪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在《蒙古与蒙古人》中也记述了蒙古草原上牧民转场的情景,作者在一个叫作达兰阿玛乌鲁姆的冬营地看到牧民迁向夏营地,这里距鄂尔坤河仅4俄里,而即将迁入的夏营地就在河对岸,两季营地之间相距并不远。这样的转场在草原上随处可见,塔拉音托洛果依平原上的道路向北一条通向驿站的冬季牧场,另一条通向驿站的夏季营地,冬、夏营地相距多远呢,不用说肯定都在塔拉音托洛果依平原上,而这个平原仅长40俄里。与塔拉音托洛果依平原的冬夏营地距离相似,属于华硕洛图驿站的冬、夏营地仅20俄里左右。而驻守在乌里雅苏台的200名披甲兵夏营地在驿道附近,冬季牧场则选在70俄里以外的乌松祖依里河口①f。

有关草原民族冬、夏营地距离的记载还可散见于各类草原社会调查,据20世纪初对阿鲁科尔沁旗哈拉套科尔沁部落的调查,这一部落冬、夏牧场距离60里左右②f。在扎鲁特旗对3户组成的放牧小组调查显示,这个小组从4、5月开始以本部落为起点,大约用2、3天时间,到达北面70里远的阿鲁洪多伦平原,在这里停留数日,再向北面霍林河附近的茂丽林移动,在这里渡过夏季的大半。当9月接近冬季的时候,移动到南面的包卢肯庙附近(约5日到达)设立冬营,至次年4、5月用4天左右的时间,走100多里,回到本部落,显然这组牧民冬、夏营地之间大约相距100多里③f。当然牧民冬、夏营地的距离并不都在百里左右,有的部落就要作较长距离的迁移,在阿鲁科尔沁旗哈拉套科尔沁部落牧场上放牧的就有170里以外的部落,有时哈拉套科尔沁部落的牧民也会到200里以外的牧场去放牧④f。

总的来看,牧民逐水草的游牧活动是在百里或数百里的圈内完成的,这个圈内既有满足放牧需要的水草条件,也在习惯上被别人视为具有稳定的使用权。

(二)规定游牧路线

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虽然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但游牧路线一般不轻易改变,每年基本都一样,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与水源有无、草场优劣以及去年迁移中畜群留下来的粪便都有关。草原上树木很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般都将牛粪、马粪等作为燃料,13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加宾尼在其撰写的《蒙古史》中就注意到蒙古人:"用牛粪和马粪烧火来煮食物,皇帝和贵族与其他人一样,都以牛、马粪烧火取暖。⑤f"

满铁调查报告之一《呼伦贝尔畜产事情》指出:蒙古人分春夏秋冬放牧家畜,过着游牧生活,每年只要不发生特殊事件,就按照一定的时期,在特定的圈内移动。如果在游牧圈内改变了过去的游牧路线,会给他们解决燃料造成很大困难,这是因为蒙古人的燃料完全依赖历年游牧路线上遗留下的干燥家畜粪便,占第一位的是牛粪,其次是羊、马、骆驼等⑥f。但其它地方游牧方式的调查却表明,追循去年的牛粪并没有成为确定游牧路线的唯一选择,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更注重牧草和饮水条件,为了寻找令人满意的牧草与饮水条件,牧民并不是有意识走同一路线。而对于燃料,新鲜的虽不能使用,但几年前的却可以使用,因此也不一定需要每年都走同一条路线⑦f。

游牧路线是联系营地之间的纽带,牧民驱赶着牲畜循着这些走了一遍又一遍的路线,来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营地,年复一年过着循环往复的游牧生活。新巴尔虎左旗牧民的放牧路经一般为夏天逐水草至海拉尔河、乌尔逊河、辉河、伊敏河以及这些河流之间数量繁多的湿地放牧牲畜,冬季则反过来将牲畜由河谷赶向高地。每条河流周围自然环境有别,为了适应牲畜的生理习性,牧民对牧地以及放牧路线的选择也不一样,新巴尔虎左旗以及毗邻各旗主要夏季和冬季放牧地点如下:

新巴尔虎左旗:夏--乌尔逊河。冬--买宁塔拉高地(位于昆都伦河右岸)

新巴尔虎右旗:夏--昆都伦河、达赉湖附近。冬一一达赉湖西北面的高地

陈巴尔虎旗:夏--海拉尔河流域。冬--海拉尔河上游兴安岭山麓地带

索伦旗:夏--浩音高努鲁。冬--浩音高努鲁①g。

游牧路线是草原民族游牧活动的重要环节,由于缺乏古代民族有关记载,以上谈到的游牧路线选择,虽然例举的均为20世纪初蒙古人的游牧方式,但基于长期以来游牧方式的稳定性,通过这些调查仍然可以了解牧民选择游牧路线的传统原则与习惯。

(三)营盘与放牧

营盘与畜群是认识游牧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特征诸问题的重要方面。

1.营盘

营盘为牲畜过夜休息的地方,牧民一般白天在营盘周围一定范围内放牧,夜晚归宿营盘。由于营盘的功能特征,往往设在牧场中心地带。按类型分为临时、固定与辅助营盘。

营盘的选择与水草状况相关,两者之中人畜的饮水条件似乎更重要。以羊而论’夏天一日需饮水2-3次,冬天也需要1-2次,因此营盘必须接近饮水处。草原上的水源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河流、湖泊以及冬天的积雪;另一种即水井。在牧民未掌握掘井技术之前,河流等天然水源是唯一的饮水点,有了水井不但缩短了每天放牧的距离,而且也为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增加了一些灵活性,水井周围的草场成为选择营盘与放牧点的理想场所。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在其所著《蒙古与蒙古人》中多次谈到蒙古牧民在水井周围放牧的情景,他说:"我们越过若干被山岗隔开的谷地,在一道山岗的南面,紧靠路边的地方有一口小井,每年春秋两季都有陶公旗的牧民在此游牧。""我们将要穿过一片荒漠,在道路东侧不远有口井,驿站上的蒙古人有时也到这里放牧。②g’’水井对于夏季牧场尤其是必不可少的,那些远离河川、湖沼的甸子,很难成为牧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少水井③g。时至今天,水井对于牧民的意义仍然十分重要,过多的畜群来往于水井周围,牲畜的哨食与践踏使水井周围地面裸露,失去牧草保护的地面竟成为草原沙化的起点。

由于饮水是放牧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牧民确定一天之内的放牧距离基本以饮水地点为半径,饮水地点包括河流、水泡以及水井等。畜种不同,每日的行走能力与放牧半径也不一样’一般羊日行5-6公里,牛7-8公里,马10-15公里,骆驼大部分在居住点周围。冬天牲畜吃积雪代替了水,放牧半径也相应缩小。盐是牲畜生长中必需的,游牧中牧人不给牲畜盐,为了补充盐的需求,每四到五个月左右到潮达湖放牧一次,让它们舔食表面的盐就基本满足了牲畜的要求④g。

营盘内的设备也是放牧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临时性营盘多出现在夏营地,这样的营盘不需要配置任何设施,仅因为乳牛需要取乳,将小牛与乳牛隔开就行了。固定性营盘主要用在冬营地,为了保证羊群躲避风雪,必须装有栅栏,羊群很大,故栅栏规模也很大①h。

为了保持营盘周围的牧草不被立时吃光,一般牧民都是各家独居,每家相距数十里,两家同居一处或相距十里内者较少,三家同住一地者更鲜为可见,具有明显的分散性②h。游牧社会中,不仅蒙古人的营盘具有这样分散性的特征,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也有同样的作法,一般一个部落有二三百人家,其帐幕都绵延不断地散布在一二十里地面之间,若聚居一处,牲口数量过多,附近草料不数日即可吃光,势必增加整个部落迁移的次数,非常不便③h。

2.放牧与畜群

游牧社会的畜群相当庞大,北宋时期宋人使辽见契丹"马群动以千数,每群牧者才二三人而已,纵其逐水草"。"羊以千百为群,纵其自就水草,无复栏棚,而生息极繁"④h。大约一千年后,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在蒙古草原见到几乎与宋人使辽时同样的情景,马群、牛群有二三百头,羊群则在千余头左右⑤h,至20世纪初蒙古草原上仍可见到500-3 000匹马、100-300头牛以及300-3 000只羊。5-100头骆驼各自构成的畜群,在2-3名骑马牧夫管理下进行放牧⑥h。当然草原上的牧民并不都有这样数量的畜群,也有牲畜量不多的小牧主。

牧民拥有牲畜数量不同,放牧距离也不一样,一般拥有数量可观畜群的家庭必须采取四季转场的放牧形式,而仅有二三十头牛,或二三十只羊的小牧主,并不需要离开营地很远,只在几里之内放牧就行了,因为这样数量的牲畜还不足以造成营地周围牧草短缺。20世纪初在对阿鲁科尔沁旗哈拉淘科尔沁部落的调查中,就发现属于这一部落的20户居民中,16户牲畜数量少,整个冬、夏两季都在部落附近游牧,与他们相比其它几户除冬季外,都在夏季牧场放牧⑦h。在对扎鲁特旗牧民的调查中也发现这样的现象,牲畜较少的牧主多以部落为中心,在半径50里以内的地方放牧。为了保证牧草的恢复,牧民一年当中要改换十几回放牧场所⑧h。

拥有牲畜较多的牧主,一般都要雇佣牧丁牧放畜群,五月初旬,牧草已逐渐生育,牧丁既将其所住窝棚和粮食都搬至牧场,再将马群编成数组,普通以500头为一群,内有儿马15头或18头,骡马300头,骟马180头左右,牧丁骑着快马,拿着杆儿,防止各组马?昆乱,大概30里牧地,只够马群15日就食,食尽了又转牧它处,经过30日或15日又回到前地,这时前地的草又茂盛了,足够马群饱食。这样蒙地在春夏秋三季,是不愁没有草吃的,一直到9月下旬至10月初旬之交,水草枯竭,牧丁才叠好窝棚,离开牧场,带领马群回家。这时不能远放,只能在居住地很近的地方放牧。牛不能像马那样有群性,最容易离散,牧丁最多只能监视20或30头。牧羊普通以公绵羊3-4头,母绵羊四五十头,小羊8-9头或十二三头,结成一群,因羊性最驯,所以牧丁一人可牧羊至二三群或四五群以上⑨h。 二、游牧空间一一各有分地

逐水草而居虽然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区域具有绝对随意性,草原固然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各地区的牧场却大体划分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越过界线到其它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史记。匈奴列传》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所谓"各有分地",指的就是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之事。《史记》的记载讲得很清楚,"各有分地"与匈奴各级首领的领地有关。依匈奴之制单于之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尸,左右骨都侯"。这些匈奴首领的驻牧地点为"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上郡、羌、氐;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①i。显然匈奴单于以及左右贤王等首领所管辖的范围有一定界限,而左右贤王以下的诸王将,也在相对固定的地方放牧。除这些已在《史记》中注明驻牧地点的匈奴首领外,根据林干先生所作的考证,又可寻出16位匈奴王"分地"的线索,具体见表2。

表2 部分匈奴诸王驻牧地②I

名称 驻牧地

浑邪王、休屠王 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犁汙王、温偶騌王 今甘肃河西走廊以北。

姑夕王 今内蒙古哲里木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一带。

左犁汙王 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北部。

日逐王 今新疆焉耆一带。

东蒲类王 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部。

南犁汙王 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及准噶尔盆地移动地带。

於軒王 今贝加尔湖一带。

右萸韃日逐王 今内蒙古河套以东至河北北部。

左伊秩訾王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

皋林温禺犊王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满达勒戈壁一带。

句林王 今甘肃居延海北约600余里处。

呼衍王 今新疆吐鲁番及巴里坤湖一带。

伊蠡王 今新疆吐鲁番以西腾格里山一带。

匈奴各级首领的权限一般取决于其控制的骑兵数额,"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控制在手中的骑兵数额多,自然地位高,"分地"范围也大,匈奴自左右贤王之下至当户二十四长,即根据控制骑兵数额的变化,而获得相应大小的驻牧地,逐水草放牧。

实行"各有分地",分区放牧是诸草原民族的通行作法,《辽史。营卫志》载:"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置部族,各有分地。""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①j"在诸草原民族"各有分地"。分区放牧的游牧历程中,辽王朝的建立者一一契丹人的情况值得一述。

契丹民族的部族很多,依据《辽史》以及其它相关文献记载,契丹民族的主要部落基本沿西拉木伦河干流一线,分布在上京道各州府境内。而被征服、被俘虏的北边其它民族经改编后形成的"新八部"部落,多在契丹八部外围游牧。从圣宗开始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辽赢得了南境太平与北宋大量赔款,在增加了经济实力的同时,将军事经营的重点转向稳定内部各民族及北疆的安定。圣宗时期的三十四部族就是在这样的政治军事背景下形成的,除以奚人为人口来源的部落外,他们主要分布在"新八部"外围,更接近边疆地带②j。无论契丹人、奚人还是其它民族均依各有分地的原则,实行分区放牧。

13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鲁不鲁乞也记述了蒙古人分地的情况,他说:蒙古人"把粟特划分为许多牧区,粟特是一片辽阔的地区,自多淄河向东延伸,直至日出之处。每一个首领根据他管辖下人数的多少,知道他牧场的界线,并知道冬夏春秋四季到哪里去放牧他们的牛、羊。"同时期另一位西方传教士加宾尼发现"捏培尔河西岸,阔连察在此放牧;在河的东岸,平原之上,是马兀赤游牧的地方。第二条河是董河,这条河沿岸是一位名叫哈尔班的王公游牧的地方。第三条河是窝勒伽河,这是一条很大的河,这条河沿岸是拔都游牧之地。第四条河称为扎牙黑河,河的沿岸是两个千夫长游牧之地,一个千夫长在西岸,另一个在东岸。所有这些入冬季就向海边来。夏季则沿着这些河向北到山上去。③j"

中国历史上清以前的历代王朝中,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有严格界线,因此跨出分地游牧的现象屡见不鲜。《辽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圣宗时期部分归附辽的党项部落叛辽离开辽境,辽将未叛离的党项曷党、乌迷两部迁至叛离者原来的营地,不久这两部党项竟也出现脱离辽境西迁的事情,当辽当局为此事责难他们的时候,他们以"逐水草"为由回答了辽人的责难④j。由此可见草原民族因逐水草而脱离原来的放牧地,进入其它区域是常有的事,这不仅是党项人策略上的托词,也是游牧过程的实际需要。

清代以蒙古人为代表的草原民族,牧场传统的"各有分地"出现了新的变化。自清太祖时期随着满洲人对蒙古人作战的节节胜利,蒙古各部或降、或朝,纷纷归附清朝,至太宗崇德初年,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清朝⑤j。清将部分蒙古人依满洲八旗之制,编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指定牧场、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

清以前各草原民族部落间的"分地"虽也以山地、河流、沼泽等作为界线,区分彼此,但"分地"与"分地"之间的界线始终不是绝对的,进入清朝,传统的不明确的"分地"边界变得严密而明确。清人张穆所著《蒙古游牧纪》对此就有详细记载,如:"科尔沁部在喜峰口东北八百七十里,至京师千二百八十里。东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一百里.东至扎赉特旗界,西至扎鲁特旗界,南至盛京边墙界,北至索伦界。"科尔沁部所属下辖六旗,其中科尔沁右翼中旗"牧地当哈古勒河、阿鲁坤都伦河合流之北岸,东至那哈太山,南至察罕莽哈,西至塔勒布拉克,北至巴音和硕,东南至巴朗济喇坡,西南至格伦哈古沁城,东北至木勒推山,西北至博罗霍吉尔山"①k。不仅旗与旗之间规定了明确的界线,各苏木牧场间也有界线性的标志。前文已述,清初即在蒙古各部中建立了旗,旗的建立基础是牛录,蒙古文中牛录为苏木,苏水多为血缘集团,不但有公共牧场,而且牧场间存有标志。《蒙古及蒙古人》载道,萨伊特王旗内有两个察哈尔苏木,西苏木牧场之间以塔斯山为界,东边是宗察哈尔苏木牧地,西边是巴隆察哈尔苏木牧地②k。

为了限制蒙古部落的发展,清政府不但划定了严密的旗界,而且严禁越界游牧,违者严惩。如《大清会典事例》中就有这样的规定:"外藩蒙古越境游牧者,王罚马十匹,扎萨克、贝勒、贝子、公七匹,台吉五匹,庶人罚牛一头。又定越自己所分地界,肆行游牧者,王罚马百匹,扎萨克、贝勒、贝子、公七十匹,台吉五十匹,庶人犯者本人及家产皆罚,取赏给见证人。"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样严格的规定,对于长年从事逐水草的牧人是不实际的,因此必须经常允许牧人利用他旗的牧地、采薪地以及水源地等。针对游牧生活的这种特征,理藩院也在越界处罚的同时,做了相应的变通,康熙十九年"题准蒙古扎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因本旗地方无草,欲移住相近旗分及卡伦内者,於七月内来请,由院委官踏勘,堪实准行。若所居地方生草茂盛,甚于所请之处者,将妄请之扎萨克议处"③k。这样的变通虽带有诸多限制,但毕竟使越界游牧成为可能。

由于理藩院对于牧民越界游牧规定的松动,草场的利用往往不仅只限于本旗,阿鲁科尔沁旗的调查证明,其它旗的人只要住在本旗,会得到与本旗人同等待遇。如果在本旗没有住所,只是为了放牧,虽然理藩院规定不允许,但事实上即使外旗人来此放牧,无论扎鲁特旗人还是乌珠穆沁旗人都不会受到拒绝,仅由于理藩院的规定,需要得到旗公署的认可而已。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东乌珠穆沁旗逢冬季下雪天气,往往会出现牧草不足,为此每年有不少东乌珠穆沁旗放牧人到阿旗公署报告,并献上一头羊,就可以得到在阿旗牧场放牧的许可,第二年旧历正月雪融的时候,再回到东乌珠穆沁旗原来的地方④k。

清代对蒙古人实行划定旗界的作法,虽然影响了蒙古部落的发展,但当分地内出现纠纷,也会成为维护利益的保障。《蒙古与蒙古人》一书记载了发生在科布多草原上的一件事,大约19世纪中期,吉尔吉斯人因不堪原居地厄鲁特统治者的征敛,东迁至乌梁海的领地苏木岱乐克、奇兰两河流域,并得到该地部落首领的认可借地放牧,不想数年后原暴敛吉尔吉斯人的那位厄鲁特长官也来到奇兰河流域,再次陷吉尔吉斯人于水深火热中,为此吉尔吉斯人又一次东迁。几年后东迁的吉尔吉斯人想起这件事很不服气,于是请求朝廷将原曾借牧的奇兰河流域正式划归给自己,面对这样的事乌梁海人自然更不情愿,自己的分地内不但来了厄鲁特人,吉尔吉斯人还想进一步分割分地,于是乌梁海人将官司打到朝廷⑤k。这一事例一方面再次证明了分地使用权的不严格性,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分地制度对维护部落利益、获取部落利益的价值。

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像中原农民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的草场。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每一个部落都有一片相对固定的草场,牧民四季营地的安置与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基本均在这片草场范围之内,只在特殊情况下,如自己分地内牧草生长不好,或遇到旱灾、雪灾等灾害,才逐水草到其它部落分地内放牧。各有分地是草原牧民的空间占用形式,数千年来,正由于草原上存在各有分地的规则,草原才保持着以和平为主的历史进程。

以各有分地为规则的游牧生活维系着草原上分区游牧的秩序,维系着草原上的和乎,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和平常常为战争所中断,草原上的人们也同样经历着战争的蹂躏。在战争阴云下,导致草原正常生活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打乱了原来各有分地的秩序,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徙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

建立在政治、军事背景之下的游牧历程远远超出了各有分地的范围,《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月氏的迁移过程,月氏与匈奴同俗"行国也,随畜移徙",原本"居敦煌、祁连间",后迁至伊犁河、楚河流域。月氏人千里西迁起因于匈奴人的压迫,而他们的迁入地伊犁河、楚河流域,原游牧者为塞种人,由于月氏人的西迁,导致塞种人被迫放弃这一地区,退缩至锡尔河北岸。无论月氏人,还是塞种人,他们之间的逐次迁移都是在游牧环节以外的原因下促动而成的,不属于正常逐水草范围。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明代兀良哈三卫的南迁就是其中一例,所谓兀良哈三卫分别是泰宁、朵颜、福余,他们与蒙古人有一定的族源关系,但在习俗上又有差别。三卫南迁前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其中朵颜驻牧在洮儿河上游;泰宁驻牧在今洮南一带;福余驻牧在今乌裕尔河与绰尔河之间的齐齐哈尔周围,大约明正统年间三卫逐渐越西拉木伦河南下①l,开辟了新的驻牧地,"福余初分长春泰宁,后曰黄泥窪,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泰宁初分详稳九区,后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朵颜初分群牧十二,后自大宁抵喜峰近宣府"②l。景泰年间属于兀良哈睪卫部分部众再次南迁西走至宣府、大同等地。对于兀良哈三卫屡次南迁,学术界进行了多方阐述,军事乎?气候乎?近年青年学者程龙肯定了三卫部众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受蒙古瓦刺等部的袭扰胁迫,而非气候原因③l,这样的迁移仍不属于正常逐水草的游牧活动。

草原上的历史证明,非正常的迁移时常打破了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同时又建立新的分地,步人新的稳定。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内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不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过程。 ①a (汉书)卷94

①b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①c (呼伦贝尔畜产事情),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昭和13年,第22-41页。

②c

③c (兴安西省阿鲁科尔沁旗实态调查报告书),兴安局康德八年,第64-66页。

①d 彼.彼.谢苗诺夫,李步月译:

②d {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满铁调查部,昭和15年,第37-41页。

③d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100{纪行}。

④d 马可波罗,冯成钧译:(马可波罗游记),商务印书馆,第238页。

⑤d 道森编,吕蒲译:(出使蒙古记),

⑥d (呼伦贝尔畜产事情),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昭和Ⅱ3年,第22-41页。

⑦d 张秉铎:(畜牧业经济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① 高长柱编著:(边疆问题论文集),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28-29页。

② (辽史)卷32(营卫志中)。

③ 拉施特著,余大钧等译:(史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8-72.365页。

①f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刘汉明等译:(蒙古与蒙古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9,210-264页。

②f (兴安西省阿鲁科尔沁旗实态调查报告书),兴安局,康德八年,第79-83页。

③f

④f

⑤f 道森编,吕蒲译:(出使蒙古记),约翰.普兰诺.加宾尼:

⑥f (呼伦贝尔畜产事情),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昭和13年,第22-41页。

⑦f (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满铁调查部,昭和15年,第37-4]页。

①g

②g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刘汉明等译:《蒙古与蒙古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182页。

③g (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满铁调查部,昭和15年,第45页。

④g

①h

②h 董正钧:(居延海(额济纳旗)),中华书局1952年版,第116-117页。

③h 俞湘文:(西北游牧藏边社会调查),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37年版,第27-28页。

④h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13(契丹马)

⑤h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刘汉明等译:(蒙古与蒙古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⑥h

⑦h (兴安西省阿鲁科尔沁旗实态调查报告书),兴安局,康德八年,第64-66~79-83页。

⑧h (兴安西省扎鲁特旗、阿尔科尔沁旗畜产调查报告),满铁调查部,昭和14年,第240-258页。

⑨ h贺杨灵:(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3页。

①i

②i 林干:

①j (明史纪事本末)卷58(议复河套)。

②j 韩茂莉:(辽代畜牧业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③j 道森编,吕蒲译:(出使蒙古记),第107-257页;

④j

⑤j 田山茂,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5页。

①k 张穆:

②k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刘汉明等译:(蒙古与蒙古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5-436页。

③k (大清会典事例)卷976(理藩院.耕牧)。

④k (兴安西省阿鲁科尔沁旗实态调查报告书),兴安局,康德八年,第79-83页。

⑤k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刘汉明等译:

①l 和田清,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9-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