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课后答案范文
时间:2023-04-10 12:1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力学课后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力学软件 路桥专业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发展的专业,2012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开设的工程力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了必须的知识,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工程力学课程内容的相对复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反应比较难于学习、理解,而与此同时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加重了实训的课时,缩减了理论教学的课时,课时上的此消彼长,工程力学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更感到困难。因此,本研究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引入一些相关的力学软件,通过用力学软件建立结构模型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学习轻松生动,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工程上常用的力学软件有很多,包括美国ANSYS大型有限元软件和路桥上常用的midas专业桥梁软件等。在力学教学中只给学生做了简单介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工程力学和路桥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这些软件功能强大,命令复杂,加上有些大型有限元软件操作界面是英文界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给教学改革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在教学研究中引入了材料力学求解器和清华大学土木系编制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教学。
2结构力学求解器建立超静定拱虚拟模型进行力学分析
在后续专业课程桥梁工程教学中要学习到超静定拱,但是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中对超静定结构的解法大多采取的是力法与位移法。通过教学发现,高职学生对力法和位移法的基本原理理解比较困难,但是通过用结构力学求解器来建立分析超静定拱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图1是学生通过软件自己建立的超静定拱模型,图2是通过结构力学求解器软件绘制的超静定拱支座力和弯矩图。
3结论
通过引进结构力学求解器软件进行教学,把繁琐的手工计算交给计算机来解决。而且计算机处理工程问题可使问题简化且直观。所以,如何提高计算机在专业技术基础课中的应用水平,把学生培养成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懂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试件的受力,并计算试件的内力与变形,绘制内力图、应力图及变形曲线,就可直观地找出任一截面上的内力及变形数值,确定危险点及极值大小,计算过程准确而简单。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还可指导他们编程,对试件受力过程进行动态数值模拟。把计算机应用到工程力学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还可以把课本习题通过手算解答的答案与通过求解器得到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自己所得的答案的正确性。要是答案错误,则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检查,以期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改正错误。要是还不能发现错误,则可以通过求解器对解答过程的演示而找到错误的原因。最后应针对求解器的解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求解器的教学使得学生提高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直接的获得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若干的解题技巧,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中,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可以培养学生一定自学的能力,可以说这个是比“授之以鱼”更高一层次的“授之以渔”。
学生通过对生活实际的观察,从中抽象出结构力学的模型,而后对这个结构模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对于生活实际问题,重在提炼出模型、分析模型通过对求解器的运用可以把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完全地投入到思考的过程中去。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只是起一个点拨的作用。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在工程力学方面的综合素质, 也可以更好地与工程实际结合。
(作者简介:韩永胜(1981-),男,山西人,硕士,山东水利职业学院讲师,从事力学结构教学工作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教研教革工作。)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是:2014zcj131)。
参考文献
[1] 丁建波.高职力学课程改革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 王红卫,李育文,徐建国,等.《工程力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3] 刘超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1999(3).
篇2
关键词:公路设计,前期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公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已逐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推广。但由于公路设计课程的核心性,它的前后期课程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本文就《公路设计》课程与现行的前期课程的矛盾,以及前期课程改革的思路及要点作了一些探讨。
一、《公路设计》课程改革与前期课程改革的关联性
高职《公路设计》课程的定位是围绕公路建设领域中路线、路基、路面的设计任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以及道路工程中的结构物设计。它是建立在已学的各门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的一门综合运用的专业课,同时也是其它诸如公路施工、桥梁施工等课程的专业的基础课,因此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的核心专业课程。正是由于其在道桥专业中的核心地位,各个高职院校对这门课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例如,在办学模式上提出了“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简单来说就是将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工程实施的步骤,分解为一系列典型的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分散隐藏在任务中,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
然而,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有利有弊,其利在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便于短期内掌握基本技能。其弊在于强调“做”,不强调“知”,知识缺乏系统性,例如进行山区道路设计时,关于平原微丘区的设计要点就无法及时提及,使学生掌握时有偏颇,不利于长远发展。
为了弥补这一教学法的不足,《公路设计》课程的前期课程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作为《公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期准备。目前,《公路设计》课程的前期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工程力学,几何制图,测量学等,这些课程普遍存在与后续课程联系不够紧密,过分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工程实际脱节,使学生觉得学来无用,至少是不知如何运用。另一方面,课程的重复建设。譬如有很多院校都在《公路设计》这门课程前开设诸如《公路工程概论》这样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先修课程,但在教材上有很多重复部分,甚至都是套用《公路设计》的教学内容,从平纵横设计入手进行讲解,这不仅造成了知识的重复性,更使老师学生难以把握教与学的度,因为,同样的内容,在概论阶段较为浅显,老师无法深入讲解,知识缺乏系统,学生听来也较为零散,也欠缺相关知识背景。而一旦进入《公路设计》课程,不少学生又觉得知识已经学过,兴趣下降,真正需要用心专研的部分也忽视了。
二、前期课程的改革思路与要点
针对这些问题,前期课程改革的思路是纵向突出道桥专业特色,强调与后期课程的联系性,充分发挥知识储备及兴趣引领的作用;横向加强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呼应,从而形成完整全面的知识系统,以便后期通过《公路设计》课堂教学进行简单梳理,通过项目任务来加深印象。这样,既减轻了《公路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量,留出更多的时间实施项目教学,又使知识体系完整,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入学不久即有了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对自我的专业定位。
下面,我将以与《公路设计》联系紧密的几门典型的先修课程为例,谈谈改革的要点。
(一)力学
包括《工程力学》,《结构力学》等,这几门力学课理论性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但有很多学生学过之后,不知道有何用处,便单纯把这几门课当做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延伸,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感兴趣的人不多,学懂的人更少。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出改革:
第一、应对高职学生的层次有所把握,适当降低理论难度、精简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对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整合,例如可省略部分在道桥建设中不常见的知识,在讲平面力系时,可打破传统的从汇交到一般力系的内容安排,先重点讲清一般力系简化及平衡条件,把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力偶系当做一般力系的特殊情况,做简单介绍即可,只要一般力系掌握好了,余下的几种力系的讲解将不再费时费力,自然起到了突出重点,精简内容的作用。
第二、与道桥专业相呼应,强调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在精简与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的同时,应加大在后期课程中运用较多的知识的讲授,如影响线,截面的几何性质等。此外,选择工程案例时,应选择与路桥相关的,诸如挡土墙抗倾覆,桥梁施工中的最佳吊点确定等问题。而引入工程案例这一环节,不建议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而应该采取下面第三点提及的思路。
第三、采用开放式教学。提前一周提出与本周所讲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比如讲力矩之前,可提出挡土墙抗倾覆问题,同时,补充有关挡土墙的类型,及几种典型挡土墙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思考,自己找答案的习惯。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做到了纵向上与后续课程联系的目的。
第四、改变以往“一纸定乾坤”的考核模式。以往模式的最大缺点是,学生功利意识强,往往为了最后卷面成绩而死记硬背,忘了学习的真正目的。为此,第三点所提及的工程案例环节,应纳入考核范围。可视学生查找资料的积极程度,推导过程的严密性来综合评分,使每个人都更重视思考讨论的过程。
(二)公路概论
如前文所说,现阶段很多《公路概论》教材的内容只停留在简单重复《公路设计》内容的阶段。对后续开展《公路设计》课程帮助不大。因此,本课程应做如下改革:
第一、打破公路设计课程的内容框架,将内容按公路及相关设施大类进行分类。包括公路,桥涵,隧道,市政设施等,每一类弱化计算及设计知识,重点在于了解各种设施的类型,最新的建造方法及成果,适当引入概念。例如关于挡土墙,可采用PPT的形式展示各类挡土墙的形式,以及挡土墙的设计图,并简单提及其工作原理,这样既起到了纵向与公路设计课程联系的目的,也达到了横向与工程力学案例课,以及道路制图课相呼应的目的。
第二,采用发散式教学,由一点发散引出更多知识。由于公路概论课时很短,只有36学时,要面面俱到的把道桥建设中的所有设施的设计及施工要点全部介绍到是不现实的。教师的首要任务的课堂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点,其次是找出联系性启发学生课后发散思维,自学其他知识,最后在下一堂课适当点评即可。比如关于各种地形条件下的公路特点,教师可选择设计难度较大的山区道路进行讲解,然后启发学生比较平原微丘区的地形特点,询问学生后者的设计要点是什么?在最大纵坡和最小半径的界限上,与前者相比会更高还是更低?这样做,既在有限时间突出了重点,又有效的构造出了完整知识体系,利于后面开展项目教学。
第三,实地参观相结合。根据现有条件,安排学生参观项目工地,在现场对施工方法,及施工设施等进行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实地参观应有效利用资源,同一参观项目,可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及现场施工人员,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解。比如参观挡土墙施工,可以从土力学,结构设计,施工等不同角度为学生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更加强了各科的联系。
结语
《公路设计》的前期课程还有很多,比如测量,几何制图,土力学等,各科都应该针对道桥专业的特点突出教学重点,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并且横向相互渗透形成体系。《公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孤立的,“适用为准、够用为度”,这一标准不仅适用于该课程,也适用于前期的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同样,前期的各门课程的改革也不是单独的,各科教师应在一起参与讨论,群策群力,为构建适应高职教育,适应道桥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而努力。此外,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势在必行,因为项目教学不是书本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更新更全的实践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郭朋朋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在公路路线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华章
郭峰《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篇3
关键词:基础力学;考核;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8-02
一、对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进行革新的意义
高校基础力学课程主要围绕《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展开,在各专业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还会适当增加《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航海力学》等课程,虽然名称各有差异,但课程教授和考核的方式比较相似。
对于大多数工科类本科生而言,力学课程往往都是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院校都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单纯的考试往往会由于学生盲目追求分数,教师只看通过率,使得其真正的意义或是效果达不到预期而流于形式。由于力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公式应用与计算,考试通过率相对较低,很多学生一看到“力学”字样,便眉头紧锁,出现了“厌学”和“厌考”的情绪,从而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要转变上述的问题,教学方式的革新无疑需要突破,但对于考核方式的创新[1-3],也应该引起重视。通过对考核方式的革新,有助于实现从书本为中心到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的现有模式
基础力学课程是现有高校设立时间较长、授课面较广的一类专业基础课,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且能够应用相应的理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目前,对此类课程的考核多数是沿用了课程设立初期所采用的闭卷考试方式,虽然题目的内容稍有变化,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以选择、填空和计算为主。部分高校采用了题库命题的方式,虽然试卷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达到了教考分离,但是题目的类型更新速度不够,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出现了“背题”的现象。随着对过程表现考核力度的增加,平时成绩已被列入总评成绩的核算范畴,但其究竟应占多少比重,至今没有科学的论断。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的方式[4],而平时成绩也多以上课出勤、课后作业以及课堂实验等方式进行考核计分,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所以,目前的考核方式不能够全面地测试一个学生对该课程所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于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无法满足。
三、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革新的建议
要解决现有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说要完全打破现有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作为沿用多年的考核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特别是在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方面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但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应该作为考核中的重点。对于现有基础力学课程的考核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在原有基础上更新考核的内容和计分方式,对于提高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
专业基础知识是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能够出色地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基础必须要掌握得牢固扎实。
1.重点考核解题思路。以往卷面考核的方式是先由教师进行命题,并且提供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分。在解答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虽然思路清楚,但是由于计算过程中的计算错误,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失分。而有些学生思路较为混乱,为了解答某一问题,只是机械地写出相关的公式,并不知道公式如何应用。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还存在公式错用,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在《材料力学》中,关于剪切强度的分析计算,有些学生只是记住了计算切应力的公式,但没有考虑公式应用在何种载荷条件下,最终造成分析结果的错误。对于此种现象,一方面要在教师讲授课程的时候讲解清楚,另外在考核中,可以考虑增加口试环节或是答辩环节,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口试回答,可以掌握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是否正确,逻辑分析的思路是否合理。对于此类考核的计分方式应采用“通过”或“不通过”。
2.适当增加解题精度要求。基础力学课程主要是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而在工程领域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谨。因此,在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时,计算结果的精度和合理性也应该纳入考察的范围。现在的大多数力学考试,该要求都已纳入评分标准中。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快速地解答题目,往往就可以在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但是,有些力学考试在时间和题量的配比上并不科学,有些题量较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全部计算,只能写下解题的思路和基本公式,来不及计算最终结果。或者有些考试题量较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计算,这样对能力之间的区分并不明显。所以,如果要能够测试出学生在解答精度和速度方面的差异,对于题目和时间的配比是非常重要的。命题教师应该在考前对题目进行试答并计时,以此作为考试时间的参考依据。并且应在考试过程中,记录学生的答题进度,作为日后修正的依据。对于此类考核的计分,可采用“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来进行区分。
(二)实践能力的考核
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应该作为基础力学课程考核的重点,只有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证明学生真的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内容,达到了考核的要求。但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一直未能实施,主要的原因在于考核的过程相对耗时,也受到材料、场地、人员等因素的限制。这类考核方式多在本科教学中的课程设计环节出现,但在基础力学课程中,还无人尝试。可以考虑,将实践能力纳入平时成绩中,一方面可以使考核的周期适当延长,另外,也可以根据授课进度,设定考核的题目,达到化整为零的目的。再根据实践考核的运行情况,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进而最终将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总评成绩中的主要部分。实践能力的考核应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每一组由若干学生组成。根据分配的设计任务,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工作量,通过协同合作,最终完成考核任务。
1.根据工程背景设定考核题目。很多学生总是疑问,学了力学究竟有何用处,造成这一疑问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联系实际,造成了授课和实际脱节。另外,也存在着考核的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目前的力学题目,多数是对工程结构的简化,介绍了结构上的约束和载荷以及结构的运动方式等,但是对于该结构是来源于哪一工程背景,没有过多的介绍。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将工程模型转化为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达不到活学活用的要求。因此在考核中增加来源于实际工程背景的题目,一方面使得学生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了解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便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快速地与企业实际对接。以《工程力学》为例,该课程主要涵盖了结构的平衡分析,以及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评价等内容。在考核中,可以以工程中常见的桥梁、起重机吊臂、减速箱传动轴等结构为例,让学生在给定载荷的条件下,对其结构尺寸和形状进行设计,对相应的材料进行选择,以达到强度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2.根据设计方案评定团队考核成绩。传统的闭卷考试,往往答案只有一个,这对学生的创新性有一定的局限。在实践考核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最终的结果除了基本参数要求外,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各个小组根据给定的设计任务进行分析设计,包括对设计方案的计算过程,相应的参数指标的选择(比如结构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等),制造简单样机并进行测试,或者对设计方案进行仿真计算,对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进行验证。任课教师根据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定,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的等级,再根据设计的经济性或者环保特性,给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区分。另外,应建议学生对于设计方案给出优化方向,对于其合理性,给予适当的加分。同时,对于创意突出的设计方案,也应酌情加分。
3.根据团队合作评定个人考核成绩。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工程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也应纳入到实践考核的范畴之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观测在考核过程中的团队个人表现进行打分。团队中各成员也需在考核结束后,提交对本团队其他成员的打分结果。另外,提交设计方案后,团队成员需对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行答辩。综合上述三个部分,任课教师给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评定。综合前面的团队分数,最终得出每个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以此计入课程的最终成绩中。
四、结束语
对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革新的探讨只是对某一类特定课程给出的建议,不同的课程由于其性质的不同,考核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随着课程考试改革被纳入到高校课程改革研究的范畴之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任课教师开始关注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对于教学进度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起了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晓娟,王凤花,许蓉艳.工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与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12).
[2]罗玮,曾茂茂,王继成,等.理工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调查研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篇4
关键词:专业课程;删繁就简;注重实用;提高兴趣;动手实践
机械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
构、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四大部分内容。这样就使这门课如同用积木搭建的房子一样,如何让它基础牢固并能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到名人,小到百姓,他们之所以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无一不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在刚刚接触到这门课程时就能对它“一见钟情”,并且终身无悔。任何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该如何下手呢?
1.从生活中来到生产中去
我校的学生都已十六七岁了,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还是有
一定的理解的。如自行车的链传动、飞轮系统,缝纫机的脚踏板系统,家用晾衣架的结构,汽车、摩托车的齿轮传动和变向、变速等。在讲解时能与之有机地相结合,就能使学生很快地对这些内容建
立起浓厚的兴趣,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的探究动力,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当日后我校的学生走上阳煤集团的工作岗位时,相信不仅能很快胜任,而且还能在各自的小天地里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2.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增添感性认识
不论是专业课还是专业基础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枯燥。如何从没意思转变到有意思呢?答案是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我校教室都配有多媒体系统,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使之能物尽其用。还要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挂图等,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带着一种好奇心走入教室。另外,就是多到工厂和矿山进行参观。例如,讲到轮系时,可到机加工车间参观各种机床的传动系统;参观龙门剪时,使学生对齿轮、偏心轮等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在讲解螺旋传动时,可以以螺丝杆、螺丝帽为例等。总而言之,就是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枯燥的问题生动化。
二、删繁就简,注重实用
就我校的学生而言,素质相对较差,如果我们不加思考地照本宣科,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这个教学过程都是痛苦的。现在我校所开设的课程虽已相对简化,但由于学生理论水平比较薄
弱,在工程力学和机械制图等课程中学得不够扎实,加上缺乏最基本的机械常识,所以在机械基础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想象不出一些最简单零件的结构,受力情况更是分析不透。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在教学中降低难度,让学生有机会对本课程产生兴趣。也就是把一些理论性强,推导和计算都很繁琐的内容去掉,把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和补充是
必由之路。另外,还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对本科目、本行业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加入到教学中来,以培养学生将来的适应能力和增加其发展的潜力。
三、增加实践机会,提高感性认识
本门课程不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还与工厂、矿山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场教学中,刚刚接触机械基础这门课的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机械、机构、构件和零件缺乏感性认识。若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必要的现场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学生现场观察牛头刨床的工作过程,同时介绍曲柄摇杆机构及其衍生机构、棘轮机构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螺旋传动机构组
成的牛头刨床工作台横向进给机构的工作原理,由摆动导杆机构
组成的牛头刨床滑枕移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然后再讲授这些机构
相应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效果和整天呆坐在教室里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如果实在不能去现场,就将实物或教具摆在学生面前进行讲授。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迅速接受、透彻理解、牢固掌握。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的条件下,还应多组织学生到工厂、矿山参观实习,使学生能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拆装简单的机器,一边装拆,一边理解其特点,并进行总结,从而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我们都知道,技工类学校的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达目的就要“不择手段”。加强实践就是最直接的手段之一,针对具体的机器设备反复拆卸,就能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有意对此进行加强。
技工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我们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观、实习又能提高其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课后总结与综合评价,及时反馈信息
通过课后总结与及时反馈可以使学生感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使教师能根据反馈的信息来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反馈还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学生受到教师的肯定后,会产生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
以,总结与反馈不仅对学生有帮助,对教师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皮智谋.机械设计与制造.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08.
[2]隋秀梅,张庆玲,郭佳萍.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 课程考核 综合评价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xamination Mode
Reform 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YAN Peiyu, YU Xiaohong, CAI Wenhui, LIU Lanla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tends to focus on "a piece of paper determines everything". It leads to outcomes of objective, science. The research group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 medical course in teaching practice. To evaluate comprehensively: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and theory course combination; midterm and final exam combination; daily tests and small paper combination. To explore the mode of measuring student learning quality, we will manage and master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dynamic. It is more conducive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curriculum assess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form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与建立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高校现有的课程考核模式已经不适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本文从现状分析及解决办法两个方面总结了课题组在课程考核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效果,希望与大家共勉。
1 课程考核模式现状及分析
(1)考核形式单一,无法全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为闭卷、开卷的笔试方式,虽然一些课程的考核已加入了如平时作业、小论文和实践操作等作为平时成绩,但主要的考核方式仍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是课上提问、学生出勤、作业等方面记录的量化,且仅占总成绩的20%左右,笔试则是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这样考核的结果虽然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但僵化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考前冲刺、背重点是许多学生的考试法宝,最终束缚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缺乏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无法将知识内化,使学习成为表面化、虚浮化的东西,何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考核方式僵化,无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现有的课程考核试题往往由任课教师命题,两套试卷、两套标准答案,教务处随机抽取。试卷内容大多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学生以课堂笔记和教材为基础,死记硬背即可得到及格或优秀的成绩,既使不上课,通过各种习题或笔记的临时突击复习也可以拿到学分。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挥空间很小。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主要集中于固有书面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一些具有活跃思维、注重操作和批判精神的学生得到了不公正的分数。而往往这样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具有创造性,容易取得更高的成就。
(3)评价主体局限,缺乏多方位、全面的测评标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一人决定,缺乏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评,使学生的成绩评定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往往无法形成互助式学习小组,都是自己读死书、死读书,学生间的交流和评价体系无法建立。课程设置单一,教师在授课中多数为填鸭式教学法,学生主动参与的时候很少,无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无法真正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的表现,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导致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降。
(4)重理论轻实践,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考核试卷中,教师主要依据教材内容和重点进行出题,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技能考核过少。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在考试过程中很难实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即使有相应的考核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难,比如师资力量不足、资源稀缺、可操作性不强等。这些都很容易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发生。
针对以上课程考核模式的弊端,本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践教学研究,总结了以下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方式。
2 课程考核改革的主要方案
依据现有教学条件,注重实施综合化考核方案,主要包括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考核结合;期中与期末考试结合;日常抽查测验与小论文结合等,探索运用综合考评方式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在动态中管理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考核模式更加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们加大了日常考核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增加了除试卷考试之外的其他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学习的紧迫性,时刻督促学生学习、逐渐累积知识,培养兴趣,最终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使知识体系内化完成。其次,改革平时考核的方式,着重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学习小组,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完成课后作业。如课后查阅资料形成综述文章,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观点、贯通其它学科知识,找到应用价值等。再次,根据本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课操作技能考核。将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如实记录,最终依据实验报告记录成绩。具体实施方案见表1。
3 课程考核改革的具体操作
(1)中期考核:本专业的课程周期是八周,周学时在6~8个学时,我们计划授课到4周时,布置中期考核作业,选择授课内容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如耐药菌的形成机制及研究现状),提供学生参考书目和学习资源列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进行分组学习。每个小组不超过5个人,预留一周左右的时间让学习小组形成学习报告并做PPT进行演示。每个小组成员根据个人对小组学习的贡献程度进行匿名彼此评分。利用2个课时检验学习成果,现场进行评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将小组报告及学生评分进行汇总,最终给出中期考核成绩(占综合评定成绩的30%)。鉴于学习小组的人员限制和教师任务量过重的情况,这种方式应该在小班授课时实行,效果会比较理想。
(2)综合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时较多,可选择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践操作中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综合设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如微生物实验中的细菌生化反应测定,可设计为从标本取菌开始,直至最终确定该细菌的种类、生化和培养特点等。使学生自始至终掌握细菌鉴定的流程,掌握操作技术方法。时间可设定为两至三天完成。学习小组分别与老师沟通,在合适的时间安排考核。一般可选择两到三个小组同时进行,现场教师监督并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评分。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小班额授课。
(3)期(中)末考核:期末考试重点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综合分析题等方式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好结合临床实际,提高部分试题的难度,使试卷达到难易结合、成绩正态分布的效果。第二,考试要在规定时间内,让所有学生可以完成试卷的全部考核内容。主要将客观题的分值加大,使评价标准一致,避免混淆和不公正现象出现。为了充避免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本课程采用考卷与笔记结合方式,日常笔记由学生记录自己认为的本课程重点和前沿发展内容、教学的难点及学习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教学心得记录。考试结束时连同试卷一并上交。分值设置上,试卷按100分出题,取35%,笔记按5分记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考评结合的方式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较好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4 结论
以上考核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了知识的内化,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步提高,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黑龙江省“十二五”教育教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GBB1211057
参考文献
[1] 姚明坚.口腔修复工艺技术专业课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采用进阶“分层过关式”考核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1:137-138.
[2] 邱红.高校教学评估对课程考核评价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5-126.
[3] 龚婷婷,赵健,姚科,余芳雪,朱彩蓉.四川大学本科生《卫生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4.1:190-193.
[4] 刘新柱,王冬,潘佳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39-40.
[5] 周浓,刘亚,黄和,谢主兰.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2014.1: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