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爱祖国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5 10:1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热爱祖国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古代诗歌 传统节日 语文教学 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诗歌焕发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除旧布新的革新气象、敬祖绍宗的家庭美德和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活情趣,为人民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为教育青少年平添许多生动教材。传统节日为新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又为传统节日注入了不少新的内容,二者相得益彰,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充满无限生机,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赏析丰富多彩的古代诗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中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语言精练、声韵优美、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和人性哲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隐含着许多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等的精辟见解和内蕴,给后人以深远的道德启迪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何从世界竞争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古典诗词的育人地位,发挥它们在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实在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更好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歌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关于诗人身上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并产生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哲理美。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而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美的享受。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使用古代诗歌。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感受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的豪迈雄奇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欢乐的盛会。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使我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着谦让有礼、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团结和睦、思念亲人等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歌颂。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把这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重拾起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透过这些传统节日了解深刻的文化内涵,感受母语文化之博大精深,感悟民族精神之豪迈雄奇,从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情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
篇2
庆祝国庆节活动方案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国庆节的气氛、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让幼儿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初步了解国庆节来历。
3、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祝福。
4、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5、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在教室内与幼儿一同布置庆国庆的喜庆场面。
2、《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以及欢度国庆的图片。
3、准备幼儿的绘画工具和泥工用的材料。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谈话的形式请幼儿们谈谈这段时间电视上播放的节目内容,依次导入主题活动。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
2、观看开国大典的图片和录象带,在幼儿们讨论及教师的讲述下知道“国庆节”的名称和来历。
3、出示天安们的图片,让幼儿们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及其结构特征。
4、发给幼儿们纸和笔,来进行绘画,并鼓励幼儿大胆的来进行添画。
(三)结束部分:
把幼儿们的画来进行讲评。并挂在绘画角上。
四、活动效果
在这节活动中幼儿们通过看图片、录象带及绘画等,知道了十月一日是国庆节并知道了国庆节的由来,萌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
庆祝国庆节活动方案2
一、活动目的:
为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弘扬爱国主义旋律,铭记革命历史,继承光荣传统,弘扬名族精神,报效祖国。特举行庆国庆文艺汇演比赛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得校园生活更丰富,从而激励同学们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和开展文艺活动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国庆节来临之际,特举办南中之声----迎国庆文艺汇演活动。
二、活动主题:
庆国庆、颂祖国。
三、活动人员:
全体师生。
四、活动类容与安排:
1、各班围绕庆祝国庆的主题表演一个节目,形式不限,舞蹈、朗诵、器乐、合唱、独唱、相声、小品等皆可,人数不限。内容要求健康活泼、积极向上。
2、演出所用光盘、磁带、道具、服装等一律自备,着装力求统一、整洁、美观、大方。
3、各班于9月15日前务必将节目名单、参赛节目的类别、名称、碟子等交团支部。9月25日在学校礼堂进行节目采排以保证节目质量。
4、演出时间:9月30日(视天气情况)晚七点三十分。
5、演出地点:露天舞台。
6、赛前由各班文娱委员抽签决定参赛次序。
五、评分标准:
1、每节目按照100分制来评比。
2、节目内容健康向上,表达得体,体现南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30分)
3、节目有创新,层次鲜明,感情丰富。(20分)
4、精神饱满,仪态大方,服装整齐,上下场安静有序、速度快。(20分)
5、整体效果良好,富有感情感染力。(10分)
6、节奏准确,演出与伴奏配合默契。(20分)
策划:李勤撰稿:教师主持。
主持:学生甲学生乙音响及。
现场准备:张品富杨先俊杨云顺刘科明。
调度:张拥华。
记录:肖才应张品权。
六、活动程序:
1.张校长献词。
2.节目表演。
3.校长总结。
4.颁奖仪式。
5.活动结束。
七、评比办法:
1.评委:(统计)。临时通知。
2.评分采取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合计成总分。
3.节目评奖按总分进行确定等次。
八、有关方面负责人:
安全:各班主任、门卫、值周教师。
纪律:各班主任;后勤(总务处);节目单制作、节目搜集、彩排、音响、汇演。
标志及背景:艺术组。
场地服务:张拥华统领,由当周值周教师、物理组、总务处、教务处、团支部组成。
九、奖励:
设:一等奖三个,奖金各100元;二等奖三个,奖金各50元;优秀奖四个。
注:请各班精心选拔人员和节目,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本次汇演活动,以确保本次活动的节目质量。
庆祝国庆节活动方案3
一、活动内容
1、聚焦一个点:开展“寻找祖国的成长足迹”图片展,评选“我最喜爱的图片”。
2、辐射两个面:在少先队层面开展“爱我中华”演讲赛;在儿童团层面开展“说说祖国的变化”故事赛。
3、发动全方位:用海报、集体广播的形式在全校进行宣传发动,形成热烈迎接国庆的气氛。举办一次红领巾专题广播,国旗下的讲话,要求各中队出一期黑板报、开一次专题中队会等系列活动,并评选优秀方案。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跳舞、朗诵、画画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国庆的重要意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难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指导学生准备各项活动的参赛资料。
3、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五、活动方案
(一)发动准备阶段(时间:9月25日之前)
1、张贴宣传海报:将我校如何“迎国庆”的具体实施方案向全校师生推出。
2、利用集体广播,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提出具体的要求。
3、在班主任层面和队干部层面开展关于“庆国庆”的专题准备会议,并请有关人员作好统筹工作。
(二)具体实施阶段(时间:9月25日~9月30日)
1、开展一次“庆国庆”专题红领巾广播
2、举办一次“爱我中华”演讲赛(三~六年级)
3、举办一次“说说祖国的变化”故事赛(一、二年级)
4、举办一次“寻找祖国的成长足迹”全校图片展
5、在各中队开展专题中队会、黑板报等
(三)活动总结阶段(时间:10月8日升旗仪式)
1、宣布“庆国庆”系列活动获奖名单
集体奖项:优秀组织奖、优秀活动方案、优秀黑板报等
个人奖项:朗诵(讲故事)优秀个人、“我最喜欢的图片”优秀个人等
2、
国旗下的讲话“国庆专题”
庆祝国庆节活动方案4
一. 活动目的:为了丰富 XX 社区文化生活,与全体住户共庆 国庆佳节,让居民观赏精彩节目,XX 小区管理处与多家商户合作隆重举办了此次国庆晚会。
二. 活动时间:20xx 年9 月29 日晚19:30-21:30
三. 活动地点:XX 小区活动中心广场
四. 协作单位:深圳市XX 日报、深圳市XX 公司
五. 活动内容:节目表演 现场抽奖
(一) 节目表演:
1、节目提供单位:XX 小区管理处、XX日报、XX 一 幼、XX 幼儿园、XX 小区老年活动组织
2、节目内容包括歌伴舞、戏曲联唱、器乐表演、幼儿 舞蹈、老年人舞蹈等。(后附节目单)
(二) 现场抽奖:
1、共发放 1000 张印有编码的晚会奖券(开场前在入口处发放。
2、共设五个奖项:特等奖 1 名、一等奖 5 名、二等奖10 名、三等奖20 名。
3、抽奖方式:特、一、二、三等奖按投入抽奖箱中的副卷号码由嘉宾抽取。并在现场兑奖。
4、幸运奖用抽乒乓球上号码的方式抽取2 个末位数。幸运奖兑奖于晚会结束后在指定兑奖处兑奖。
5、 特、一、二、三等奖不可重复,但以上奖项中奖者仍可参加幸运奖的抽奖。
六、现场布置:
(一)舞台:舞台设在活动中心广场东侧,舞台上铺设红色地毯,背景用红色幕布(上面粘贴晚会主题、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幕布四周用亮光纸和彩色汽球装饰,舞台上共挂红灯笼 100 对,舞台后侧阶梯上摆放高绿色盆景 30 盆,舞台前侧阶梯上摆放小花卉 120 盆,舞台灯柱上缠绕彩色汽球。舞台左侧为奖品存放点。 (注:舞台须加以严控,除演员、相关作人员及特邀嘉宾外任何人不得上去)。
(二)嘉宾席:嘉宾席设舞台正下方,共摆放6 张长条桌、24 把椅子(分成两排摆放)。嘉宾席上铺设红绒布、矿泉水、果盘、嘉宾牌和节目单。嘉宾席后面为小演员席,摆放 100 张小椅子。嘉宾席和小演员席周围拉警戒带并拉出嘉宾通道。
(三)兑奖处:设长条桌一张、椅子四把、标识牌一个以及相关奖品。
七、安全保障:舞台上设 10 名安全员(每侧各 5 名)、嘉宾席左侧(包括嘉宾通道)设 4 名安全员、嘉宾席右侧设两名安全员、兑奖处设4 名,其他 12 名安全员由主管安排设置在关键位置。
八、晚会所需物资:
九、经费预算:
物资购买(见上表格):00 元
备用金:00 元
共需经费:00 元
深圳市XX 物业公司
XX 小区物业管理处
年 月 日
庆祝国庆节活动方案5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庆祝活动,体验庆祝国庆的欢乐情绪,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少先队员民族自豪感,调动每个孩子积极参与的热情,真切感受经典诵读的`快乐,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活动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活动对象:全体师生
活动时间:20__年9月29日——20__年9月30日
二、活动准备:
各班布置教室黑板板画主题悬挂标语气球、彩带若干
三、活动内容:
1.出一期“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黑板报。请各班于9月29日前完成。
2.全校开展“歌颂祖国、爱我中华”的经典诵读比赛。时间为9月30日下午两点。
3.评比标准:
(1)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
(2)所选诗歌内容必须是以歌颂祖国为主题。思想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3)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
(4)读出诗歌的韵味,语气、语调适当;重音、节奏恰当。
(5)表达诗歌的情感准确自然。
(6)现场演出效果好。
四、活动具体要求:
1.以中队为单位参加比赛,各年级段分别评奖,各中队原则上要求全体队员参加。本次活动将评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若干。一二等奖将设立奖金,以资鼓励。
篇3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端午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学习用折纸做的五彩粽。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4、设计别致、精美的粽子。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端午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端午的民俗活动)
引出——赛龙舟,端午食粽。
5、举办食粽宴
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谁一起吃?
师:你吃的粽子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是买的,也有送的;是妈妈送给奶奶的,也有小姨送姥姥的……)
师:为什么要送粽子?
A、师给队员送粽子并送上祝福的话;粽子该是投入大海的,因为你的胸怀像大海一样的宽广,别忘了给自己投一个粽子!祝端午节快乐!
B、队员相互送粽子;
C、鼓励那些不愿意把自己的粽子送给同学的队员,将自己的爱心和祝福送给队员。
吃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一边听辅导员讲故事)
师:端午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
三、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1、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端午节。
2、队员之间交流。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六、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龙舟。齐欢聚,贺佳节”的班会活动。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端午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端午的诗词,端午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篇4
好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听众,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演讲的内容。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演讲稿的人越来越多,你写演讲稿时总是没有新意?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学生演讲稿,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1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这个古老的节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国被侵占,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无奈之下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人们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样的精神促使这位伟大诗人纵身跃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颗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心。
祖国母亲用她的身躯为我们支撑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开辟出了一片成长的沃土。今天的我们无需用舍弃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我们只需把热爱祖国这一信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行动上:努力学习,尊敬师长,遵守公德,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今天的我们重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吗?
棕叶飘香,又一个端午节就要到了,让我们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重温屈原先生的铮铮铁骨,继承屈原先生的爱国精神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传统节日嘛?对,是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便把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据说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了防止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便提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最后,预祝大家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谢谢大家!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4尊敬旳各位老师、亲爱旳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ji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l,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端午节学生演讲稿5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因为放假,所以我起的比平时稍晚一点。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却发现我的手上脚上都被带上了五彩线。五彩线是由红、粉、黄、绿、蓝五种颜色组成的,很鲜艳。妈妈告诉我说,端午节带上五彩线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
洗完脸后,我就来到了餐桌前。满满的一桌,真丰富啊;有大大的三角形粽子,还有香喷的鸡蛋、鸭蛋、鹅蛋。看着这么多好吃的,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正准备开动时,爸爸发言了:“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吗?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
这可难倒了我了,我就装作没听见,等待爸爸解释。爸爸告诉我说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没想到一种食物也有故事。
爸爸讲完后,我已经迫不急待地想和他们做游戏了顶鸡蛋。
我在盘里随手拿了一个个头较大的鸡蛋,先和爸爸来了一个对决。而我的力气太小了,一个回合下来,就输给了爸爸。但是心里却不服输。心想:“可不能这么算了。”我又去洗鹅蛋,想和妈妈较量一番。
只见妈妈在盘子中左挑右选的,好像里面藏了大将军。我好奇地问妈妈:“你在选什么?难道鹅蛋还会有什么不同吗?”听完后妈妈耐心地说:“你看这鹅蛋好像都一样,其实里面的学问大着呢!首先你要看蛋的形状,要选“小头”尖一点的,这样的蛋会比较有优势一些;其次要看鹅蛋的外壳,光滑、细腻、颜色匀,这样的蛋壳更硬一些。根据这些特点选,一定能获胜。”
我半信半疑地选了一个鹅蛋,就开始跟妈妈较量起来了。
我双手紧紧地握着鹅蛋,使上了浑身的力气,顶啊,顶啊,只听见叭的一声,我赶紧收手,紧张地看了一下手中的蛋,我手里的鹅蛋竟然没破,还是好好的,“原来是妈妈手里的蛋碎啦,太好了,我赢了!我赢了!”我兴奋地边喊边跳,爸爸也高兴的拍手表示祝贺,妈妈看着我高兴的样子也笑了。
篇5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很多地方在这个节日会举办一些活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端午节的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计划1
一、活动背景:
夏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之转音也。"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端午节同时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端午节也可以举行许多活动,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
二、活动主题:
我的端午,我做主,给自己一个端午节最棒的礼物
三、活动日期:
6月20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四。
四、活动地点:
贵州大学北区中山园
五、活动目的: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同时通过此次活动让中心成员增进感情,让贵大的兄弟姐妹们(尤其是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的人)感受到节日气氛,和家的气息。让每一个参加活动的人过一个难忘,有意义的温暖节日。
六、活动内容: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用展板展示于活动场地)(1)端午节的来历;(2)端午节的节日意义;(3)全国各地或国外的端午节习俗;2、包粽子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2)、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具体流程:
(1)前期准备:联系或委会,借来锅和炉子,并准备好包粽子所需材料;(2)参加的同学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的到包粽子场地自己包粽子,每个人只限一个。(此环节进行包粽子大赛,每组10人,包得最快而且可以煮的获胜,有奖品,考虑工作人员人数有限,每次限3--5组一起);(3)包好粽子后到登记台登记,写下粽子主人的名(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自己想送的人),留下联系方式(便于煮好粽子后联系相关人员到现场取);(4)统一在下午特定时间段来取自己的粽子。
七、注意事项
1、端午节所需资料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2、为确保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活动前作好分区(登记区、操作区、展览区、取物区);
3、登记时要注意,将名和粽子固定在一起时要注意:
(1)名不能弄混;(2)名固定的方式,最好用长线把名绑定在粽子上,煮的时候名剩在锅外面,不能沾水。
4、取粽子时人可能比较多,容易混乱,将粽子按主人名进行分类,按汉语拼音排序(a区、b区、c区........),组织人员到相应区域领取;
5、参与人员不限。
端午节的计划2
活动主题:“青年置业——小户型当家”华商报看房团暨浓情端午?“粽”享未来
活动时间:20__年6月15日
活动对象:华商报报名客户(200人左右,分为两批)
现场来访客户
前期来访来电客户(置业顾问回访邀请)
活动内容
(一)线上部分:(华商报宣传)
1、活动前期的新闻预报和参与读者的咨询、报名;
2、6月10日的特刊释放,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小户型的新闻报道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小户型展示的形象广告;
(二)线下部分:(华商报北线看房直通车)
组织读者参与专门针对小户型的看楼直通车活动;
(三)现场活动:(浓情端午?“粽”享未来)
目的:以端午节为噱头,结合华商报看房团的到场,通过现场客户参与性小活动,并以赠送小礼品形式给客户利益点,使看房团及来访客户愿意长时间停留在销售中心,营造现场销售气氛。
形式:
1、华商报看房团客户及端午期间来访客户在销售中心登记个人信息,即可领取端午节精美礼品一份(如粽子等);
2、购买端午荷包制作材料,邀请荷包制作老师,现场给客户制作荷包,客户更可亲手DIY端午小荷包。
3、外场接待,在邀请荷包制作老师现场教客户DIY荷包的同时,做茶艺表演,同时会有演绎四人组配合表演现场弹奏古典音乐,让客户亲身体验高雅的茶文化,品评幽香茶味。
4、现场提供冷饮、冰激凌、爆米花,给客户带来凉爽夏季的感觉。
5、在沃尔玛超市门口请2个环保大使派发环保袋,环保袋内装MAX未来宣传资料树立MAX未来节能环保楼盘的公众形象。
端午节的计划3
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三、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六、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龙舟。齐欢聚,贺佳节”的班会活动。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端午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端午的诗词,端午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篇6
【关键词】紧扣问题;注意顺序;运用术语;借鉴分数
诗歌鉴赏一直是学生高考中失分相对较多的一道题,学生经常会读不懂,即便读懂了,又往往答不准,答不全。要想得分,最基本的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把握答题步骤,这样才不会拉掉知识点,把能得到的分数握在手中。我总结了答题四部曲:紧扣问题、注意顺序、运用术语、借鉴分数。
一、紧扣问题
有的学生拿到题,读一遍之后就匆匆下笔,这样经常会导致文不对题。这是最忌讳的,一定要看清楚,问什么,再答什么。就诗论诗,不蔓不枝。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洋洋洒洒。
例如:苏教版选的苏轼的《客至》中有这么一道题: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回答时首先回答第一问:空间变化是“由内而外”,其次回答具体的空间位置如何由内而外,即“由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
第一问结束之后再回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回答这一问,切忌空洞,不仅要回答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还需要回答出为什么会体现这样的情感,那么就应该还原到诗句中,看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或者方式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或者叙述了什么样的事情,从而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根据颔联内容得出答案:作者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写出诗人专门为客人打扫不曾扫过的小径,专门为客人打开不曾打开的蓬门,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二、注意顺序
一是要注意问题的先后顺序,二是要注意具体的类型题特有的答题顺序。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便于阅卷老师更为快捷地找到答案,另一方面是不至于落下答题点。
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要注意问题的顺序以及不同题型的不同的答题步骤,按部就班。学生出现的问题大多是想到什么就答什么,答了很多,但未必能答到点上。
例如: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情感主旨类题型)。这类型题答题的顺序:1、表现了怎样具体的感情(概括答一句)2、结合具体的诗句再现原诗内容,从表面的景或事去分析诗人情感。3、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内在蕴含的层深沉情感。
举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诗歌鉴赏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径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三、运用术语
术语的使用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有力度,技高一筹,从而增加得分几率。诗歌鉴赏的术语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关于诗歌内容,有“怀古咏史、边塞征战、羁旅生活、忧国忧民、怀古伤今、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惜春悲秋、思乡怀人、思乡念亲、别恨离愁”等。
第二类,关于诗歌手法,较为常用的有“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动衬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点面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第三类,关于思想感情,常用的有“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挚着、愤怒等;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建功立业、求贤若渴、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向往归隐、 羁旅愁思、恋情闺怨等等。
第四类,关于意境氛围,常用的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远含蓄、清新明丽等。
第五类,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清新雅致、清新自然、明白晓畅、 含蓄蕴藉、委婉含蓄、平实质朴、冲淡自然、华美绚丽、豪迈雄奇、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朦胧隐晦、慷慨悲壮、婉转缠绵等。
运用术语,整合答案不是靠生搬硬套,各自为政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映衬。例如:2011年全国大纲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题: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这道题,除了要注意心情的基本术语,还要注意该类题的答题步骤。很多问题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心情的表现与所写的意象有关联,与营造的意境有关系,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是为抒发作者的心情所服务的,所以,回答问题,切忌死板。
四、看分答点
指根据问题后所标示的分值,可以估计出来所需要的得分点,避免答题缺漏,也避免答很多无关的内容,浪费考场上的时间。
每道题型都有一定的答题模式步骤,但是还是要根据实际分值情况注意答案的详略,做到有的放矢,节约答题时间,提高得分情况。
比如这首诗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分为2分,那么回答这道题就不必详细阐述画面的具体内容,而只需一句话概括画面的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即可。反之则需详细描绘诗中所描写的具体画面。
上述诗歌鉴赏答题的四步曲,并不是一定之规,只能作为借鉴,任何方法和技巧,要熟练运用,都须经过大量的训练。技能,只有不断地练习才可能获得。
篇7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教学实践
1教材是弘扬语言最好的载体
近年来,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已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注意。课程标准总的目标中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教育,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多样范式: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等,还有记叙文、说明文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多种体裁。这些课文有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古今中外的题材,内容丰富,体裁、题材多样,是不折不扣的语言的“百科全书”。对于这样的“百科全书”,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言教学,即使偶尔将语言教学穿插其间,往往皮是皮、骨是骨,显得生硬,仿佛是为了实现语言教学任务而置于其中。其实好的语文教学,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雨露春风的滋润,于生活的小事中实现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敢讲话、愿讲话、想讲话。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来他主动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写信给姑妈承认说谎的事。这是《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记述的列宁的故事,怎样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做个诚实的孩子?我先做了一项关于日常易做错的事的问卷调查,收到问卷后,我没有立即批阅,而是在课后将孩子所说的答案,求证了他们的家长。在这次问卷中,有17%的孩子撒了谎。在下一节课的时候,我告诉大家说,上次我们的问卷调查,有12个同学在个别答案上撒了谎,哪位同学撒谎自己心里最清楚,希望撒谎的孩子主动和我谈谈谈原因。后来这些学生纷纷找到我,向我说明撒谎的原因。我告诉他们,许多事情都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解决,不需要通过撒谎的形式实现。这件事对学生触动很大,学生在灵魂深处知道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能撒谎。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而且开拓了思维,遇到问题会主动想一些解决的办法,许多学生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许多。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不要生硬地让学生模仿怎样去做,而是让他们灵魂深处有触动,心里愿意向善,更愿意去说真话、实话。这样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说话,是学生锻炼说话的前提。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先做足了功课,搜集了大量的西沙美丽的图片及科学家在西沙海底进行的科研活动,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一一展示。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后,立刻兴奋起来,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向学生提了如下几个问题:1.西沙群岛给我们什么印象?2.家人有没有带你到那儿旅游过?想不想去看看?3.你看到了西沙的哪些东西?说给大家听。这几个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高,在他们一次次的回答与思考中,学生实现了愿意说、善于说的愿望。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假如有一天,你做了海洋科学家,你能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做哪些贡献?学生争先恐后,有的说要把海底的天然气开发出来,有的说办个海洋博物馆,有的说在一些岛礁附近建飞机场、公园等等,虽然他们有些想法看起来还那么幼稚,但他们敢说、愿意说、想说。在这种互动中,我又把南海最新的局势,某些域外国家利用南海所谓的航行自由搞所谓的国际仲裁,我又把西沙群岛的历史演变,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大家你一嘴我一舌,气氛非常活跃,小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爱国的情感,这比机械的说教效果好得多。我没有设置爱国主义等高大上的主题,而是拉家常式地实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既达到了语言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海上日出》《火烧云》等反映日月星辰的神奇变化及运行,让我们头顶的天空有几多的神秘感;《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描写山川草木文章,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从而产生敬畏自然的情绪;《荷花》《燕子》让我们感受一花一草皆有感情,有自己的语言,它们能用自己的语言与我们人类对话,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伙伴。在这些课文中,我让学生认识到:不仅我们人类有语言,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语言,音乐家用音符与世界对话、诗人用诗句与灵魂对话、口技者用变化多端模拟声音扣人心弦、大山用无声的沉默告诉人类自己的思想。所以,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好载体。
2实践活动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
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首先要做好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等活动。
2.1在朗读、写作、演课本剧等活动中渗透语言教学。
朗读活动是通过语言内部的音韵,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朗读者自己的思想。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朗读者感同身受地走进去,把自己当作“作者”。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实现语言教学目标。“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是《北京》一文,第二段和第五段中描写北京夜景的句子。如何让学生产生对首都的热爱之情,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三遍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心目中首都的夜景。因为许多学生去过北京,他们对北京并不陌生,许多学生把自己心目中北京的夜景用自己的感受画了出来,虽然还显稚嫩,但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了印象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对于学生语言的教育是成功的。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说说自己在冬天都做过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下雪啦,下雪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朗读时,让学生放开去朗读,让学生的真情大胆真实自然流露,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能力,还激发学生对该自然现象的好奇。这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不仅可以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语言情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童话情怀。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工具性的孩子,而是让学生学会“有中生无”,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让学生在语言的王国里自由飞翔。文章中间有两句描写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它们简直就是大画家,它们画出的作品是最好看的作品,不雕琢、不做作。在这样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就达成预期的语言教育目标。小学生作文是培养孩子天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以往的作文活动中,许多老师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诉求,让他们在作文中说些假大空的话,以此显示小作者所谓的高尚思想。其实大家都知道,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首先看清楚画面中都有谁、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老人倒了没人扶的现象,你怎么看?要是真遇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真敢扶还是不敢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紧接着我让他们说说有没有遇到过老人倒了不敢扶的情况,孩子们七嘴八舌。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们该如何做,希望大家思考一下,不要急于告诉我答案。许多学生回到家后,把这个问题和家长进行了讨论、辩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救助方法。在无形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最后我告诉大家,救助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心地善良的表现,谁都不想做个恶人,背上恶人之名,遇到这样的事既要帮助,又要有智慧。于是我顺理成章告诉了大家一些常用的方法,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施救方法,又提升了个人修为。
篇8
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我感到古诗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的情况。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阅历的欠缺都导致他们难以深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教学方法呆板,很多老师停留在传统的表面讲读上,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感到无论是怎样的学生与课堂,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营造古诗文教学的氛围。氛围是一种萦绕在学生周围的文化的渲染与熏陶,氛围是一种诗词语境静默无声却令人怦然心动的感觉与体验,只有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种氛围,才等于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学习感受的立体空间内,那么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就不单单是牵强的追随老师生硬的讲解,死板的去背诵词义句意了。下面将我在古诗文教学中营造氛围的几点方法阐述如下。
一、巧用媒体,渲染气氛
古诗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优化课堂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古诗文描写的时代背景,毕竟与我们相隔了许多的年代,如果只是纠缠于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感悟,学生一是会觉得枯燥,二来还是很难进入意境,加以体会。但如果能适时地出现与诗中意境相符的画面,就可以一下子缩短学生的时空距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共出现了六个画面,就是这六个画面,把学生带进了这恬淡、闲适的村居生活和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其乐融融。再看诗句,如同置身田野乡间,读诗学诗的同时也是心灵去旅游的过程。其次是音乐。几乎每一堂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上都应该用到音乐,如在教学《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歌时,可用《思乡曲》,如泣如诉的箫声,最能体现诗人此刻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而在教学《从军行》、《出塞》这些诗文时,《十面埋伏》的慷慨激越,更能激起朗诵者的激情。又如在教学朋友之间的情谊类的诗词,那《高山流水》自然就是首选了。这就是古典音乐的力量,它能很自然地让学生沉浸到古诗文描述的意境中。教师一般习惯于用音乐来配合学生或老师的朗诵,其实老师还可以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的为学生讲解当时的背景与教师个人对诗词个性的感悟理解。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自然是想读、能悟、愿说。
二、诗意语言,再现意境
对古诗文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文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文。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再现意境是关键。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采用了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我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学生通过画,仿佛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领会。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培养了审美的情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学生先理解“绿”的本义是“绿色”。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用吹、到、入、满等词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绿”字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此诗句中“绿”是“春天来到,万物生机勃勃。”的意思。引领学生欣赏诗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文教学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风格应该大不相同的。用更诗意抒情的语言或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美景或阐述诗意,这可以给整堂课的教学垫定一个基调。让我们来欣赏这样几段话:同学们,你们看哪,(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船、凉亭,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上波光粼粼,这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来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师出示了几张边塞的图片,同时合着凄凉的音乐介绍:远古的边塞,人烟稀少,这里有荒凉的大漠,这里有冷峻的雪山,这里有残破的孤城,更有四起的硝烟和血腥的屠杀……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远古边塞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土墙碎瓦。许多诗人就以边塞风光或边塞战事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边塞诗。
诗意的教学语言等于为学生架设了一座走进诗词意境的桥梁,当然这跟教师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们,心中满满的不能是死水,而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源头活水,多读书,多思考,才能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为学生抛砖引玉,运用我们富有个人魅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有花香有鸟鸣有刀光有剑影的古诗词世界中来。
三、授之于法,轻松学习。
在教学古诗文时,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这为今后学生的自学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不久前听一位老师执教的《学弈》,他将文言文的学法贯穿于对文言文重点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之中,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他将学习古文的方法归纳为四点,分点呈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最后总结时全部点明,让学生在不由自主的学习中学到方法,学会运用。同时,他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在教学“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个重点句时,他能用这个句型造句,“某某,通班之善思者也。某某,通班之善说者也。”等等。学生很快就理解句子并学会运用。整堂课,他针对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带入动作,引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的氛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从教师处获得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学以致用,今后无论学习哪首古诗词,哪篇古文,都能如鱼得水,从而进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真正做到自学古诗文,乐在其中。
四、适度拓展,加深修养。
篇9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诗歌 教学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体对象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关于情感教育的内涵,我国学者鱼霞在《情感教育》一书中做了这样的界定:“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高级情感,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情感教育的实施不能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充满着很多的情感因素。新课标就指出,语文教学应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中学生应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丰富的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和探究能力,增强民族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而诗歌教学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培养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又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古人常用诗言志,用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学生形成丰富美好的情感,健康高尚的情操,最终形成健全人格。因此,通过诗歌来培养当代中学生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诗歌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诗歌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它能以其优美凝练的诗句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
(一)培养学生炽热的爱国情怀
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指出:“我们对青少年、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要有中华魂,要有民族根,而中华诗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有很多爱国的诗歌,这些诗歌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情怀。如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里写道:“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充分表现他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诗圣”杜甫也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诗作处处流露出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目睹到眼前一片衰败景象,不禁为战乱未平、国势危急而忧虑。当前我们的很多学生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成天“哈韩”、“哈日”,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诗歌教学同爱国情怀融合起来,将爱国精神通过诗歌传递给学生,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激情。
(二)培养浓浓的亲情
亲情是建立在共同血缘关系上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深厚、最稳定的一种感情。它就像一把尺子,在任何一个社会,如果连亲情都遭受到损害,那么其它一切美好的感情就更加岌岌可危了。在诗歌中有非常多浓浓的亲情诗歌感人至深。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慈母博大、深厚、温馨的爱心与儿子的孝心交融互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理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登高,思念父母兄弟,由此而扩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共同心声。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父母长辈的宠爱,对此习以为常,认为别人为他们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引导他们理解诗歌中那份浓烈的至爱亲情,让古诗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他们,使他们学会尊老爱幼,关爱家人,理解并孝敬自己的父母。
(三)培养真挚的友情
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财富,古代有非常多优秀的诗歌中都表达了朋友间真诚的关怀和深厚的情谊。李白在《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情表露;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依依不舍;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深切关怀等等。当今中学生很重视友谊,也很渴望得到友情,但是却不明白何谓真正的友谊的困惑,以为友谊就是那种帮忙打架出头,误解了真正的友谊。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友谊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揭下蒙在友谊身上的那层虚伪面纱,让学生知道真正的友情就是要懂得真诚的关心、帮助朋友,而不是互相利用。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所谓的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反映。诗歌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诗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幽远的意境可以使人充分欣赏到生活中千姿百态的包括哲理的美和情感的美,所以说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中学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蕴含在其中的美感充分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又能接受教育。
三、中学生情感教育的诗歌教学途径分析
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建议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诗歌情感教育教学。
(一)反复吟诵,体会诗意。
朗读是学习各种文体都需要的教学手段,在诗词教学中尤为突出。通过反复的吟诵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实践证明,一首优美的诗篇,如果没有好的诵读,就无法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很难有较强的感染力。如读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循环动听的叠字、缓慢低沉的节奏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无限凄凉、悲苦、空旷、寂寞的心境,我们读着读着,仿佛看到文本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咬着牙根咽下的泪滴,仿佛听到作者那哽咽吸泣的声音,仿佛感受到诗人寻来觅去的沉重而迟缓的足音,从而体味到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置身于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吟诵诗词,深入分析,以作品情境作为情感的依托,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为情感触发点,迸发出灵动的创造力,让思想感情处于积极的运作状态,“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虚心涵泳,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
(二)琢磨字词,品味诗意。
诗歌的篇幅短小,用字少而精。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欲领悟诗歌的诗意,就要分析一些突出的字词的丰富表现力,领悟诗人在炼字上的技巧。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古典诗歌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最高的境界,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炼字的明证。因此,学习古典诗歌,应该首先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美,提高文学素养。
(三)意象分析,领悟情感。
文学作品能够深深打动读者,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而诗歌尤其如此。诗歌的情绪,往往是通过基本单位――意象表现出来。因此,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欣赏诗歌首先就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如我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先要求学生逐一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层林、湘江、百舸、雄鹰、游鱼等,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色彩绚丽、动静结合的湘江秋色图情境再现,然后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大力渲染秋天欣欣向荣的景色?作者在这些景物上面寄寓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们对意象的赏析,就不难看出一代伟人对中国命运深沉的思考,学生对诗歌的内涵和意蕴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时,不必太注重“象”本身的特征,要注重“意”的内涵――即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
综上所述,在诗歌教学中上述几种方法有时可以同时使用,有时可以侧重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审美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且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郑丽琴.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美[J].新课程(教师版),2007,(10).
[2]陈水献.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2007,(5).
[3]刘著.品味古代诗歌[J].考试(教研版),2006,(8).
篇10
一、传承传统美德,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注重文本所蕴涵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学生现有的道德认识水平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认识,并内化为行动。教师要挖掘学科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人才、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求索创新的品质,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渗透美德内容,开展美德教育。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体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不断积聚求真向善的内心力量,坚持自我完善。
二、运用传统诗词,营造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氛围
古往今来,我们的前人为我们积聚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美文的宝库,我们为什么不用呢?每当翻阅这些情真意切的美文,笔者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当笔者把它们带到课堂深情地朗诵,开始新课或最后点题时,可以唤起学生深深的共鸣;当学生随机阅读时,更是倾情投入,整个课堂进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迪,甚至犹如身心接受一次洗礼。故孔子说“兴于诗”。给人的是体会,而非告知,更不是说教,是学生内心的体验和重建。这点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遵循教育引导、社会引导和主体建构相结合的德育途径。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朗朗上口,富于美感的古代诗词,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氛围,使教育主题更为鲜明,学生易于接受,并受到感染,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渗透传统思想,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情感升华
孔子提出:“立于礼,感于情。”情感因素在传统哲学中占及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哲学被称为情感型哲学。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体验、体会、体味都是情感的投入、性情的陶冶,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核心是一致的。
孔子把真实情感看得比抽象的伦理规则还要重要,希望把所有的道德原则都还原到真实情感的基础上,这一点与西方伦理思想相比,有极大的差异。由情来讲道德,而不是以道德来克制压抑情感,所以“立于礼”,礼本身就是本乎人情,也用以表达人情。
礼不是理,而是情的适当化。思想政治新课程中关于如何融入新集体、如何认识自我等话题,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但从实质上,整个课程无不渗透着一个情字。教师如不能牵住学生的真情实感,不能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不能教会学生真诚地面对自己、同学、师长,不能深切体会到人伦的美,只是一些老生常谈的空洞的条条框框,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精心选择课程的素材,课堂始终洋溢亲切友好的氛围,洋溢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爱之情。因此,“立于礼”是由“兴于诗”始,更重要的是“感于情”。
四、弘扬传统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教育强调回归生活时,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他们要面对的是未来的生活。所以,教育面向未来,也就是说,教育所论述的不是日常的平凡琐事,而是永恒的、根本的、普遍的问题和人类存在的“价值”。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事物实际的状态,而是事物可能的或者应该具有的状态,也就是理想中的生活,即重新建构的生活。这要求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并引导我们的教育对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
这样他们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样才能保有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才能使校园成为中学生向往的精神殿堂。我们必须始终抱有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克服因种种局限带来的职业倦怠和心灵的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