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08: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峰回路转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把带来的新主意、新灵感和新知识融合其中,做出改进,终会柳暗花明。
2、新的调查会不会柳暗花明尚不得而知,起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确凿证据。
3、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怀忧丧志,只要持续努力,总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刻。
4、这一年过的真的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5、改革一些扭曲的制度,比如欧洲的劳动法,和中国的户口制度,都会令经济社会柳暗花明。
6、也许活下去就能够建立信心,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柳暗花明。
7、今年期望已柳暗花明,但强烈的前途未卜感仍如影随形。
8、阳明山上柳暗花明的景色,让游客们都感到心旷神怡。
9、本以为是条死巷,没想到转个弯后,居然柳暗花明,出现一座花团锦簇的花园。
10、春天时原野上柳暗花明,()风景优美。
11、他的贬低者认为只有缺乏信仰的做法才会让他柳暗花明。
12、你甚至可能发现自己是如此地乐在其中,你那陷入危机的婚姻也会变得柳暗花明。
13、众人眼看希望越来越渺茫,不料柳暗花明,竟然出现新的转机。
篇2
【现象一】在教学《牛津小学6B第六单元》一课时,教者正在引导学生用一般将来时态表达自己将来的安排。课上,教者利用情景、语言、图片、see a play(看话剧)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一般将来时的句型。学生利用图片积极地操练着,展示着。不料,就在这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个学生高举着小手站起来问到 :“老师,这个‘play’,我们以前学的都是动词,play basketball,play computer,play the piano,你不是说过动词前不能用‘a’吗,为什么说‘see a play’呢?”很显然,这个学生刚才没有认真听讲,教者在之前已经用图片说明了这里的‘play’是话剧的意思。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教者的不满,不禁生气地说道:“怎么刚讲过的问题你都没有明白,又开小差了吧。”这个学生红着脸低着头在其他学生的嘲笑声中坐下去了。
【反思】现在想想这位学生,他的确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所以导致他不明白‘play’在这里是话剧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他的确应该被批评。但是,我们不禁又觉得他还是一个很上进的学生,他有足够的勇气去表达自己的不明白之处。作为一个学生,这是多么可贵啊 。看到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学习但是不善于学习的学生。也许课堂上还有其他同学也没有弄懂‘play’的意思,但是他们却没有问老师。如果教者对他此时的行为给予鼓励,班里的其他学生肯定会被带动起来,而且也愿意向老师请教自己的不懂之处。假如,再根据这个学生反馈给教者的问题,教者对‘play’进行总结,这对全班的同学都是一个很棒的拓展。可惜!这样的机会教者抓住了吗?上述教师不仅没有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且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教者不是“一下打死”提问的学生,而是先大度地夸其爱动脑筋,不懂就问。然后顺着他的话往下引导:“请同学和他一起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play’的动词短语?这里的‘play’又是什么意思呢 ?”最后,教者还要和同学们一起向提问的同学表示感谢。这种处理方案,合理地运用到了“错误”的内涵,先抛出一个必定要引起争议的问题,然后峰回路转,激起全体学生的创造激情。别具匠心的是,在学生充分发挥“错误”资源,提升了对问题的解读境界后,教者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让大家将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出错学生的身上,投以赞许的目光,让学生明白“出错”是很正常的,并不可怕,更不可耻,从而将学生从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使学生敢“出错”。
【现象二】如教学《 牛津小学英语6B第5单元》时学生用always , sometimes 进行造句。有一个孩子说到:“The weather in LianYungang is always cold and sometimes snow.”教者听候连连称赞,没有发现这里的snow用的不恰当。一个学生在底下忍不住说到:“老师,不能说‘It is snow.’”。但教者只是说说:“你说得很好,还有谁,请继续造句?”
【反思】看完这个在课堂上常出现的案例,我们深深感到可惜。其一,教者一时疏忽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句子中的错误,我们叹息;其二,当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时,教者没有及时、真诚地向这个学生致谢,并合理利用这个难得的错误来引导学生,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我们为之惋惜。也许是教者舍不得放下预设的教案,害怕课堂不能环环相扣,乱了分寸,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草草了事。
【现象三】作为教师本身,在课堂上也难免会有口误、笔误,或一时不能想起下一步将要做些什么的“卡壳”情况。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该如何面对呢。例如,我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板书时漏掉了一个字母。自己也没有发现,但是学生们马上大声喊道:“老师,你漏了一个字母!”自己再一看,果然,霎时脸红,很不自然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赶紧拿粉笔添补,下面的学生传来嘈杂声……
【反思】课后,不禁为自己的马虎而自责。又一想,我的学生们不是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吗?我的一句“对不起”,是不是太简单了。如果,我当时趁此机会,利用这个错误,给大家进行一次认真书写和认真检查的教育,从我这个老师开始,相信效果一定会很棒的。教学是一种很复杂的活动,过失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教育者缺乏必要的教学机智,没有及时利用这机不可失的错误资源,那就只能错失良机。
篇3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是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那么,经过作家锤炼的动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现归纳如下:
一、凝练
巴乐扎克曾这样描述: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运用在古诗中的动词,更能体现这样的特点。如唐诗《水调歌》: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诗中的“候”字,用得就极为凝练:“候”为等候之意,表明连营军士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出战迎敌。这个字写出战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突显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待敌的气概和风度。可谓高度凝练。再如下面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O。
其中第(1)题: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和“空”字的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颔联的上句明写“飞鸟”,隐喻友人南游。“没”字,暗扣“望”,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有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答案:“没”字明写飞鸟的不知去向,同时又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空”字,写友人远去了,只有青山依依向人,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二、生动传神
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这里的独特的功能,就是指向动词的生动传神。如北宋词人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踊ㄖΑ7呕ㄎ抻锒孕标停些恨谁知。这是一首伤春之词。一般人写到对花的爱赏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甚至即使写到“葬花”也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可是秦观这首词所写的从“手踊ㄖΑ钡健胺呕ㄎ抻铩保却是自然如此,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另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印弊呕ㄖκ保是何等爱花的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这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尽了诗人晶莹敏锐的资质,春去难留的悲感。再如下面例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题目要求: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浓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了。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这情景叫人留恋。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要回答此题,首先要开清题干的含意。所谓的“准确”,就是符合“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的特点;所谓“传神”就是用拟人手法,寄寓了人的情感。
答案: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轻盈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态,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三、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宋代诗人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这是北宋词中名篇之一,也是张先享誉之作。而其所以得名,则由于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则就遣词造句评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已是带权威性的评语。沈祖彼担骸捌浜么υ谟凇破’、‘弄’两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线。”吴小如又进一步指出:拈出“破”、“弄”两字而不只谈一“弄”字,确有过人之处,然还要注意到一句诗可词中的某一字与整个意境的联系。张先的这句词,没有上面的“云破月来”(特别是“破”与“来”这两个动词),这个“弄”字就肯定不这么突出了。“弄”之主语为“花”,宾语为“影”,特别是那个“影”字,也是不容不任意更改的。其关键在所在,除沈祖碧傅降钠鹆朔缯庖徊阋馑纪猓还有好几个方面需要补充说明的。第一,当时所以无月,乃云层厚暗所致。而风之初起,自不可能顿扫沉霾而骤然出现晴空万里,只能把厚暗的云层吹破了一部分,在这罅渥处露出了碧天。但云却未必正巧是月光所在,而是在过个一会儿之后月光帮移到了云开之处。这样,“破”与“来”这两个字就不宜用别的字来代替了。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景下,由于白天作者并未出而赏花,后来虽到园中,又由于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也未必能尽情表现出来。及至天色已暝,群动渐息,作者也意兴阑珊,准备回到室内去了,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娇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欣慰。此句之所以传诵千古,得力于修词炼句的功夫,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了无限美感。再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四、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在这首词中,“出”字用在这里可谓是恰到好处,正所谓着一“出”字而境界全出:上篇中有游人逐画船,一个逐字生动地描摹了踏青赏春的人们争相观看的情状,是动景;春水拍堤,用声势表示动态,把水也写活了,亦是动景;到楼外绿杨时,虽然有春风,绿杨也必随风而动,但由于距离的缘故,整幅画面好像要静下来了,然而楼树之间突然有秋千荡出,一个“出”字使得本来要静下来的春景一下子峰回路转,又动了起来,给人些许意外的同时更加反衬了动景。
篇4
关键词: 职校成考英语语法教学 培养语法学习兴趣 手段与措施
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听到同事们在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英语基础稍好的学生越来越少,上课睡觉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气氛也越来越差,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则一问三不知。在埋怨学生的同时,教师应该坐下来好好分析一下:是不是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
语法在语言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法是语言的规则,是人们得以遣词造句的黏合剂,是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各项技能的基础。学习语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但在现实的学习中,不少学生苦于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反而让语法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开口下笔错误百出。
我国的英语教学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了。大多数语法项目,如名词的单复数、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等在初学英语时就接触到了。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进入高职高专的大学生们本应该非常熟悉英语语法了。但是,学生掌握程度却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职校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又要努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英语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以及成考中英语成绩的提高并非易事。这对于英语基础薄弱也已经习惯了汉语语言且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职校学生们来说,彻底放弃语法规则的学习也并非明智之举。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的语法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一种方法陈旧、形式落后的状态。因此,怎样使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生动化,并力求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比较轻松地逐步熟练和掌握语法就成了英语教师在当今的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参考一些专家的理论实践得到的体会。
1.教师应考虑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这是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在认识上和方法上的根本转变。教师应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各种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最优化的组织和精心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对定语从句之所以难掌握是因为它像姑娘头上的饰品,美丽而又讲究。教师很有必要把它理顺,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灵活运用。①何为定语?比方说:She married a ... man.(handsome) The...lady helped me.(kind)定语就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②何为定语从句?定语从句就是定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定语从句中的中心词叫做先行词。形容词常作定语,因此定语从句又称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也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之分,注意两种形式的翻译。例如: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 we went out for a picnic.(限制性定语从句)
至今我仍记得我们一起外出野餐的那一天。
This pupil studies very well,whose father feels glad.(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这位小学生学习不错,他的爸爸感到挺高兴。
2.选好切入点,创设真实情境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Can you...?时,在教室创设人才交流会的情境,在招聘餐馆服务员时,教师询问每一个竞聘者:Can you work late?Can you work hard?Can you speak to the customs politely?Can you...?学生只能根据情境按照语法现象回答:Yes,I can./No,I can’t.
3.正确呈现新的语法结构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呈现大量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感知和习得这种语法。例如,在教被动语态时,先板书几个句子:
(1)He is usually asked to answer many questions in class./The teacher usually asks him to answer many questions in class.
(2)Our classroom should be cleaned every day./We should clean our classroom every day.
(3)My bike was fixed up yesterday./He fixed up my bike yesterday.
(4)His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He has finished his homework.
(5)My radio is being mended now./He is mending my radio.
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观察所给的句子,找出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规律,并说出理由,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讨论。最后,对每组的结论进行评判。
4.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
有了好的教学材料,并不表示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还是像传统的教学那样,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地灌输结论而舍弃最有价值的自主探究和发现,那学生的思维从何发展,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呢?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善于营造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促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在这种由百思不得其解到峰回路转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即教师要设计任务,学生只有通过使用该语法现象的语言才能完成任务,最终把语法现象落实在语言运用上。
总之,教师在英语课上讲授语法时通过“范例”呈现问题,以“关键性问题”带动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相互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有两点启迪:一是“范例教学”这一模式比较适合英语语法教学,可以更多地尝试;二是只要教师多费匠心,真正起好引导的作用,语法课同样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道真编著.实用英语语法,(最新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薄冰,赵德鑫编著.英语语法手册,(修订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4.
[3]李文梅.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及其原则[J].煤炭高等教育,2001(7):62-63.
[4]李庆林.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问题探析[J].洛阳农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1(12):310-312.
篇5
素养。
一、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价值取向
古典白话小说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教师应立足学段,遵循课标,引领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提升语文素养。
1. 感受典型鲜明的小说特点
古典白话小说具有典型鲜明的小说体裁特点。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有完备精湛的叙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丰满的形象塑造、曲描细叙的艺术刻画。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特点。
2. 习得凝练传神的言语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情节曲折紧凑,语言生动凝练。如选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短短数百字,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鲜活的形象,让主人公伸着两个指头的情节深入人心。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课文的用词造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等表达方法,感悟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理解、欣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沐浴博大精深的文化光辉
古典白话小说以传统文化为养料,又将传统文化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且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作品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为国人所津津乐道。教师应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中提升文化品位。
4. 开启浩瀚无涯的快乐阅读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背后是浩如烟海的古典名著宝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背后是《红楼梦》,《草船借箭》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景阳冈》的背后是《水浒传》……教师应在引领学生感悟此类课文的魅力之余,激发学生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由此开启快乐的“中国古典名著阅读之旅”,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学价值呢?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要素
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特点鲜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小说文体要素。
(1)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教师可将原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短文,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情节的一波三折。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可将原文中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略去,直接出示赵氏的猜测,让学生与原文比较。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平辅直叙,简淡,读者就会生厌;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委婉动人,则能展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深刻的主题。
(2)模拟说书,体验“悬念迭起”
“模拟说书”也是感受曲折情节的很好手段。教学时模拟说书场景,并让学生揣摩说到哪个情节时最适合戛然而止,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通过还原“说书”场景,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情节的“悬念丛生”以及结局的“出乎意料”,从而感受“情节”“悬念”“意外”“细节”等小说诸要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入境朗读,亲历“扣人心弦”
《景阳冈》“武松打虎”情节生动,丝丝入扣。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描写武松和老虎的语句,在朗读中想象与体会,犹如亲历武松从防守转向相持再进行反攻这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朗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基石,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同样需要适时的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感受情节的扣人心弦,感受小说的无限魅力。
2. 于质朴灵动的描写中品味形象
教师要准确捕捉古典白话小说典型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1)读语言,品话中之话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古典白话小说对人物个性鲜明的语言描写,激发学生想象,挖掘文本丰厚内涵,将其价值引向深入。例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文末一连串问话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对话的方式。先由学生扮王熙凤提问,教师拟林黛玉作答,接着互换角色问答。此时,教师一口气问出一连串问题,不给“黛玉”回答的机会。由此学生自然体会到,王熙凤这些话看似对黛玉的关心,实则更是为炫耀自己的管家地位,进一步品出她那泼辣张扬的个性。
教学中要充分激活文本语言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通过反复感受、思考、揣摩,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个性。
(2)读举止,品话外之话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研读严监生的动作神态,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物特征。教师提出问题:“既然都是写摇头,这样写好不好:大侄子说,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摇头;二侄子说,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又摇头;奶妈说还有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还是摇摇头。”学生将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三句话与教师呈现的句子作比较,逐步领悟到作者不仅写出了严监生的心情,还写出了心情变化过程,让学生由关注语言内容转向了关注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内心,读懂了无声的言语,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3)读环境,品景中之话
《草船借箭》着重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有处环境描写很关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教学时引导学生设想:“诸葛亮和鲁肃都坐于船内,都看到了大雾,鲁肃会是什么反应?诸葛亮呢?”很显然,鲁肃并不知道当天会有漫天大雾,而此时他们的船正驶向曹军水寨,如此大雾,看不清前方情况,非常危险,所以他会吃惊甚至害怕;诸葛亮则早就算准了这场大雾,因此非但不吃惊,反而会暗自得意。学生分别以鲁肃和诸葛亮的身份读这句话,通过对“景中之话”的品悟,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并深入内心。
3.于巧妙适度的拓展中提升表达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独特的文学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可创造性地设计拓展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表达能力。
(1)寻空白处扩写
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有许多空白点,或在开头、结尾,或在人物语言、心理的留白处,或在故事情节的转折处。教师可抓住阅读感受的关键点,相机设计练笔,收到领悟与表达一举两得的效果。如严监生“三次摇头”,从有点失望,到很失望,最后变成绝望,动作变化后是心情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将心比心,以严监生的口吻写出他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从“从摇头的变化”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一步步发现并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加深领悟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寻兴趣点改编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改编,可将原著言语形式改为现代白话文,也可将教材语言还原成原著语言,可进行故事新编,可制作人物卡片、创作连环
画等。
例如,学生阅读《孔明智退司马懿》后,教师可引导其与《草船借箭》的言语形式作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改写:或将《草船借箭》还原成原著语言,或把《孔明智退司马懿》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无论用何种方式,学生都在现代白话文与古代白话文的比较中感受到古典白话小说言简义丰、典雅素朴的语言风格,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也能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
故事新编也是很好的拓展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对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改编,赋予他们时代气息,使他们魅力的外延得到更为广博的伸展。如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也在他们笔下流泻出崭新的生命力。例如,学习《猴王出世》后,可以写写《假如我是猴王》《猴王驾到》《猴王外传》等故事。
古典白话小说环境描写逼真细致,细节描绘丰富具体,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非常适合制作人物卡片和创作连环画。教师可指导学生为人物写介绍词,配上插图,在图文并茂中展示学生的个性。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创作连环画。在创编过程中,学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品尝成功的欢乐,提升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学习的
欲望。
(3)寻精彩段表演
将古典白话小说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既能检验学生内化文本语言、驾驭文本语言的效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此类课文一般涉及人物较多,而且形象鲜明,“戏感”十足。一般对话频繁的课文最易改编,比如《草船借箭》。但对于其他课文,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发挥“编剧”才能,设计人物对白、神态、动作等,这样更具自主性、灵活性、能动性。课本剧的表演不需面面俱到,可选择精彩段落,或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改编与表演,使课本剧有效地为语文教学
服务。
4.于以点带面的延伸中体悟文化
从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本尽管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文本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其阅读名著的兴趣,打开古典名著阅读之门。
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巧妙设疑,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诸葛亮知天知地识人心,用草船借得十万多支箭,的确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他这招是险招。他为何冒险答应此事?是没看清周瑜之阴谋吗?是为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是……答案不在课文中,只有读了《三国演义》原著,才能对诸葛亮、对周瑜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人物探究起了浓厚兴趣,自然乐于走进原著。
再如,学生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一般都认为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善于使权弄势的十足小人。由于节选文本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往往很难全面认识人物。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人物形象的同时,要进行拓展,启发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此时可出示《红楼梦》第十四回,让学生读到王熙凤的另一面:责任心强、敢说敢做、精明强干。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更趋全面,更能体会古典名著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多角度地大胆比较阅读,全面认识人物形象,可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获得“顿悟”的乐趣,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本与名著相关内容的结合阅读,不但能全面把握人文内涵,还将学生的阅读从课本引向丰厚的全书,真正实现“以课文带名著”的目的,实现大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