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清照范文
时间:2023-03-18 18:4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眼中的李清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女词人,她年轻时的生活十分富贵,中年开始,生活变得落魄,她所写词的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有些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她擅长写词,偶尔也写诗。但她写的诗并不比她写的词逊色。就拿入选《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里的诗---《夏日绝句》来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也表明了李清照的风骨。
李清照的诗都那么的有名,那她的词就更不用说了。她青年时写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让我知道了李清照家当时十分富裕,从“卷帘人”、“应是绿肥红瘦”等这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同时,李清照又是一个仔细的人:她知道昨晚刮了一阵大风,所以很多花瓣都打落在地---“应是绿肥红瘦”。
再看李清照中年时期写的《声声慢》。这是一首凄凉的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就让读者感到她格外的凄凉。经过我的查阅、搜索,我还知道了,这时的李清照,不仅有着凄凉,还有一种悲痛。
在我眼中的李清照,她是一位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才女!还是一位坚强、不贪富贵的人。
李清照的一生,随着家庭的富贵、衰败而跌宕起伏。我想,也许,就是这样的遭遇,才造就了她的性格,创造了她的杰出的诗词。
【范例2】
不知从何时起,莫名地对李清照有一种好感,这个著名女词人,以她自己独有的魅力,击败了那些明星大腕,轻而易举地打动了我 ……
最初了解到她,应该是因为她的那首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夏日绝句》,后来嘴边就一直挂着,直到书中出现了她的《如梦令》,我便让爸爸打印了一份李清照词选集,一有空就看。更有趣的是,我每次在写李清照的词,特别是那首《如梦令》时,都会很认真,很专注地写。即使在心情低落甚至浮躁时,你在任何地方看到的词总是很美丽,不然的话,我就会感到有点过意不去,好像对不住她似的。是的,就这样地敬佩她。
篇2
那年初秋,在我山东济南采访,顺路到章丘市的百脉泉公园去看泉。
古邑章丘,面积不大,却有比万里长城早约400年的齐长城,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也有历经600年沧桑,至今依然较完整地保留明清建筑格局的“齐鲁第一村”。当时,这个村不被众多人知晓,自《闯关东》上映后,这个叫朱家峪的古村变远近闻名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急于回京发稿,只能在这座古村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在百脉泉公园看了一个时辰的泉。即便如此,章丘的泉水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多类名泉涌动时,蕴千般哲思、万种风情。
百脉泉与知名度很高的济南趵突泉相比,谁占上风?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对二泉有过评价,不偏不倚,让其在知名度上维持了双赢:“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老人家当时看到的泉形水韵,大概各有所奇,不相上下吧?
我观趵突泉,像一位佩玉把扇的谦谦君子,仪态行止落落大方,可远观而不可近玩,宜唱和而不宜,表像呈现一种达官贵人的风度。被称为“天下第一”的喝彩声中,夹杂着亚圣的名句、画家的丹青、康乾御笔、文豪佳句……如此显得既矜持又高傲;我观百脉泉,如见到了三三两两淡出名利场的潇洒墨客、一群不受礼数和家规约束的山女相携而来,他们的歌声多是即兴而吟的;行止皆是不计后果的,各自的名姓任由品赏者随意感知。因此,你尽可与之随意沟通、互诉心曲、放情亲近,也可极为轻松地把她或他记挂或忘却。不经意间,休闲时光便被渲染得既光灿又放逸,既愉悦又醉人。这大概就是我爱此泉的缘由。
若鸟瞰百脉泉,可见不同姿色、不同姿态的涌泉毫无章法地罗列在龙泉寺周围。若从局部浏览众泉的动态,又能真切地感到几类奇泉各自独立、各呈风采。这也是“泉分百脉、各有千秋”之特色吧!
未入龙泉古寺,先见墨泉。汩汩升腾到一定高度的激流被围入石栏内,人们可用鼻尖儿感觉泉的甘爽与清凉。泉流的周边呈辐散形水花,中心部分波峰激荡,态势遒劲、内涵厚重,像一位襟怀宽广、智商过人的军师,外貌气宇轩昂,胸内深藏横扫千军的谋略。这股面积不大、但一秒的流量可达0.5立方米的墨泉,其“墨”字约有两解:一为高涌的“泉柱”,内呈深碧色,近似墨染;二为著名书法家舒同在此当“县令”时,常在此泉中涮笔。名字起得极随便,观览的人也轻松,汹涌澎湃与恬静超脱一经互动,倘若能抵消人们中的峥嵘与坎坷,那泉的深邃之处便值得让人感悟一生。
最使我感慨万分的是珍珠泉。那不仅仅是一泓形似珍珠的泉泊,细细品悟,它就是一段人生的心路历程。
清澈的水底游鱼往复。在岩缝纵横间,悠然泛起一串串晶莹、圆润、饱满、大小不一,升速不同的水珠。她们有的孑然独行;有的成群结队;有的超越群珠;有的谦恭礼让,当泛升到波面时,聚合成一片富有夸张意味的、通体透明的气泡,她们在玫瑰色晨光里显得那么高傲、那么娇柔艳丽。然而,当你刚要定睛观看她们的形貌时,随着一声极小极小的、只有水面游鱼才能听到的“爆破”声,泡沫消失了,水面重新复归暂短的平静。与此同时,水底那些源源不断从岩缝间拼命向上攀升的“珍珠”,依然争相浮动,难道是水面泛漾的膨胀、升腾,与点染色彩的气泡瞬间消失,折射了人生的生老病死、爱恨别离?
看到“泉珠”的萌起与破碎,我由此想到了人生无止境的憧憬与有限的年华;想到了才露尖尖角时的欢畅和淡出名利后的失落;想到了多变商品的市场与日渐冷漠的人情;想到已然缥缈的、常常靠回忆才能找回的那份旧日的纯真爱恋;想到只有通过不断竞争、不断进取,才免被社会遗弃的当下……沉思中的我,惟有俯首看珠泉,仰头叹浮生。
篇3
关键词: 唐宋词与人生;杨海明;书评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01-02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苏轼总结人生的名句。而在那浩瀚的唐宋词海中,也处处是关于人生的或喜或悲的咏叹。尽管创造这些经典词作的词人们早已“鸿飞哪复计东西”了,但是从他们留给我们的这些珍贵的艺术宝藏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泥上偶尔留指爪”中还原他们的人生,了解他们的生命体验,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词心”,感知他们的心灵呢?
这本《唐宋词与人生》就是从人生的角度去解读唐宋词、解读唐宋词人的一本佳作。作者杨海明是研究唐宋词的学术专家,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他曾师从唐圭璋先生,其著作在国内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我们最为熟知的应该是他的专著《唐宋词史》了,在词学界独领。而作者的其他著作也先后获得很多奖项,并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另外还有四本著作在台湾重版。
这本《唐宋词与人生》则是作者在拥有了多年研究唐宋词的心得之后,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唐宋词进行研究的成果。在作者看来,着眼“人生”应是词学研究的新视野,人生意蕴应是唐宋词的“第一生产力”,因此作者便尝试从人生的角度对唐宋词进行研究,希望能有所收获和启发。
本书分上下编,分别从唐宋词人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两宋词中的人身世相和人生况味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述,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结合人生的体验探求词作的词心,十分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看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的拙见与心得。
一、“人生到处知何似,词中自有黄金屋”――词学研究应着眼人生
清末民初的词论家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曾说过:“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而王国维《人间词话》也开始将“人生”引入词学批评,在他看来“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在绪论中本书作者即提出并贯穿始终的观点就是:词学研究要着眼人生。人生意蕴是唐宋词的“第一生产力”。在作者看来,唐宋词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富生命活力、最具“活性效应”的。读唐宋词,能使读者的感情世界更加细腻、丰富,心理面目变“柔”变“俗”,这种作用是其他的文学形式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亦是历经几百年时间的淘洗而仍旧没有改变的。
追根溯源,作者认为,唐宋词之所以能够如此“古而不老”,打动人心,产生“活性效应”的首要因素就是因为其中贮存着十分丰富,且又能贯通古今人心的人生意蕴,人生意蕴乃是唐宋词的“第一生产力”。而人们对其艺术美感的赞赏和迷恋则是相对次要的因素了。
作者通过以上分析,认为词的研究应“着眼人生”。以往对唐宋词的研究的侧重点、落脚点基本局限在人生中的政治层面上,都未能从整体的、全方位的人生角度研究问题。而如果尝试从人生的角度研究词学,就会使视野开阔得多。词表现人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尤其擅长于表现私生活环境中的人生情思,二是特别致力于表现人生情思中最为精微深细的部分。所以,从人生角度论词,更需注重“方位”和“层次”问题,要多方位、多层次论词。以上这些也是整本书的核心观点。
宁宗一在《关注古代作家的心态研究》一书中说:“有史无情是史官所长,有情无史乃诗家之风。”所以,文学重在有情,作品贵在动人。文学的实质就是人的灵魂学,人的性格学。在我看来,要研究词理解词,自然与研究词人离不开。不仅仅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多方位、多层次论词,更要具体化,既有分工,又有整合。我认为不仅要从生存环境的角度来研究当时词人普遍的处事心态,同时也要从深入心灵的角度去探讨词人们的价值取向,还要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还原当时的历史,了解当时词人们多彩的人生体验,当然,更要从每个不同人的具体人生经历对他们进行个案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解读其作品。
由此可见,着眼人生来研究唐宋词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观念,有很好的前景,而且真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有内有外,有个体有全局,这样才会让我们在研究中有所收获,有所见地。
正是“人生到处知何似,词中自有黄金屋”啊!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唐宋词人个体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在本书的上编,作者以作家为中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词人或词人群体进行个案分析,重点论述他们的独特人生经验和人生态度,基本显示出唐宋词人在处置人生重大问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态及其个性化的感情世界,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宋词。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可以说是宋代词坛上造诣最高的两位词人的研究方法。
首先来看苏轼。作者认为,苏轼其实并不是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一个天生就乐观的人。而他真正的定位应是“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他之所以能如此达观,其实是因为他聪明睿智地看透了一切。
苏轼广泛地吸收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在大半生的人生体验和覃思深虑后,发出了“人生如梦”的人生感悟,这也成为他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思想武器。而正因为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才使得他在忧患来临时能一笑置之,在日常生活中,则更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苏轼的心中,“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的任命思想早已武装了他的头脑。同时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观
但是在我看来,苏轼之所以能活得如此潇洒,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聪明睿智那么简单,其实多少词人都发出过“人生如梦”的感慨,“人生苦短”更是唐宋词人的集体性哀叹,但为什么偏偏只有一个苏轼能如此随遇而安,高唱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呢?首先,当然是与其天生的性格分不开了,要不然苏轼的父亲苏洵也不会就他们的名字(轼、辙)对两个儿子进行那一番发自肺腑的评论了。同时,与他思想中的价值观念也十分有关系。苏轼为什么能如作者所云聪明地变换角度看问题,其实这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态度主要是在黄州形成的。
而他在我眼中,也并不是个任命的人,所谓的“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其实是说自己的一种勇气,或许大的天命不归自己主宰,但是在我所生活的环境中,在我所能改变的范围内,我仍旧可以做出不违我心的选择,仍旧可以驾着自己人生的方舟自由而快乐地在人生海洋中驰骋。
当然,苏轼只有独一无二的一个。那个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聪明而又可爱的东坡居士形象自会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解读。我在这里,摆出我和作者两种不同的观点,其实也只是想说明在着眼人生的角度研究唐宋词时,在人生个例的研究上,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见解,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鼓励的。
但是,作者在对辛弃疾的人生体验及其“词心”的新颖解读上,倒是真的令我觉得十分巧妙,十分佩服。在作者看来,辛弃疾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材大唯无用”的悲剧性人物,其实是因为他的两次生命角色的错位。一次是由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错位”为一位处理俗务的文吏,一次是由一位极富才干、本可做一番大事业的能吏“错位”为一个隐居乡间的闲人。正是这两次角色的错位引起了稼轩的愤懑与悲愤,从而使他的词作中充满了政治幽愤与人生悲凉。
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意”――两宋词中的人生世相和人生况味
在本书的下编,作者改以作品(宋词)为中心,按照词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词所表现的感情内容对两宋词苑展开“土质――物种”的分类研究。
宋代词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况味是相当丰富复杂的,既有“酣玩”和“雅玩”的人生享受,又有夹杂着甜蜜和苦涩的恋情体验,更遭受过种种不如意事件的打击乃至亡国的灾祸,因此其人生世相和人生况味可谓五光十色和复杂难言。
在本编中,作者分了四章进行论述。首先从纵情欢娱的角度看宋代社会的享乐风气和享乐词篇,认为享乐成风是宋人“快活人生”的社会土壤,并详细举例论述了城市风光与都会词、四时游赏与节序词、酒色歌舞与宴会词。其次作者又从诗意消遣的角度看宋代词人的高情雅趣和“雅玩词篇”,探讨了宋人的嗜“雅”倾向。并详细举例论述了休闲生活与园池词、郊游活动与泛舟词、山水之趣与隐逸词、赏花之乐与咏梅词、结社唱酬与西湖词。再次作者从“爱的烦恼”的角度看宋代词人的恋情生活和“言情”词篇,先分析了宋人比较开放的恋情生活和“词为艳科”的一代文学奇观,然后又具体分析了带有喜剧色彩的艳遇词与欢爱词、浸染着悲剧意味的离别词与相思词、抚今追昔、长歌当哭的悼亡词和交织着恋情心理的伤春词与悲秋词。最后作者又从无处避愁的角度看宋代词人的人生忧患和怨嗟词篇,分析了嗟老叹贫、怀才不遇的寒士词,去国还乡、忧谗畏讥的贬官词,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伤乱词,以及衣食无愁、因闲而生的闲愁词。
其实,宋代词人的词篇肯定远远不止这几个类别。化用一句李清照的名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意”,的确,宋词中有太多博大的意境,太多精微的情感,怎么能是几个类别就能概括出来的呢?可是,透过作者向我们列出的这几个类别,我们却可以从几个侧面去了解宋人多彩的人生体验,去走进宋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作者的分类中,我认为还可以增加禅理词或是哲理词这个方面。在宋代,虽然当时由于优遇之幸和诗意享乐,以及由于科举的完善和范围扩大,“士不遇”情结有所淡化,物质环境较为宽松,但是精神的禁锢却比唐朝时有所加重,人们受到的思想痛苦有增无减。所以,宋人的思想十分深邃,在诗中就大有理趣,在词中当然也不例外,东坡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就其实含有很深的哲理吗?而诸如黄庭坚、王安石也都对佛理有很深的研究,写过很多很有禅理的词,所以,我相信,对这类词进行研究,一定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当然,诸如饮酒词等其实也可以看出词人们的许多人生况味,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所以,还是那句话,“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意”,对唐宋词与人生这个课题还有很多深埋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作者所谓的“土质――物种”的分类研究还有很多种子要播种,还有很多物种要寻找。
“人生到处知何似?”当再提出这个问句的时候,我想,读了这本《唐宋词与人生》,每个人都应该在那飘着淡淡墨香的词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了吧。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让我们走进了宋词的世界,了解了词人的人生,也为我们研究宋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对我有很深的启发。而我想,在词这个黄金屋,颜如玉中,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己的人生,理解自己的人生,进而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这或许是一种更大的意义和收获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