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争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30 11:2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战争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诗经 战争诗 风貌特征 战争观
战争是政治的武装斗争,它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军事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无疑战争诗所蕴含的思想就有其明显的意识倾向性。而战争所凸显的特征亦是其思想倾向艺术化的表现。故本文旨在从《诗经》战争诗的风貌特征来分析其所蕴含的战争观。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涉及先秦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祭祀、婚恋、农事、田猎等各个方面。其深广繁厚的信息内容也使其自身交构成一个复杂特殊的体系。诗与诗之间可能并不同类,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古代的田猎和军事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大猎常常用以教战。所以田猎诗和战争诗的划分界限是模糊的。由此可见《诗》三百零五篇并非是单独孤立的存在。孔子就指出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引自《论语·为政第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将《诗》三百零五篇合而为一来表达“思无邪”这一核心的思想。所以对于《诗经》战争诗的风貌特征分析不论是拆解或是聚合,不仅需要对其进行明确定位后,还需要对其兼及多方面的探析。
那么在表述《诗经》战争诗风貌特征之前,首先还是得对战争诗的界定做一番考量。因为战争诗的界定标准会直接影响了《诗经》战争诗的分类及其整体风貌的走向。对于战争诗的界定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战争诗是指纯粹直接描写战争的诗歌;一说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强调战争诗最核心的基点要关涉战争,但允许牵涉与战争有关的其它方面;一说战争诗是指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诗歌。认为无论是直接描写战争还是仅仅以战争为叙写背景的诗都可以统括为战争诗。从这三种对战争诗的界定来看,其范围在一步步扩展。所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划分《诗经》中的战争诗不仅类型不一样,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诗的数量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袁行霈的《诗经研究反思》以最严格的标准去界定战争诗—战争诗即是直接描写战争的诗歌,所分列出来的战争诗不过十几首而已。另外夏传才的《诗经讲座》指出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所罗列出来的战争诗就有了四十多首。而王显臣的《古代兵书杂谈》则以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诗歌称之为战争诗所划分出来的战争诗却高达一百多首。
既然以不同的标准去界定战争诗,战争诗的分类会呈现一个相当大的差异性状态。因为诗歌材料的差异性,推演归纳出战争诗的风貌特征想必也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为保存战争诗整体风貌特征,对于战争诗的界定夏传才先生所确立的标准应该是比较可取的,即认为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这种标准既避免了对战争诗严格苛求式的精选而导致的绝对,也免于将战争诗统括成大标准其实无标准的泛化。采取相对中立平和的科学态度来界定战争诗也才能在《诗经》战争诗风貌特征的把握中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
《诗经》大约产生于商、周之交。历经周的盛衰,至春秋中叶。在这样一个时域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诗经》里的诗可以说“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是《诗经》中的战争诗真正写到出征,直接联系到战争场面描绘的出征诗至多不过十首。如《大雅·常武》言宣王亲征淮夷,威风凛然,军势大振;《大雅·江汉》言召虎率师征讨淮夷,整师前往,气势恢宏;《酌》言武王伐纣,盛赞王之师等等,但这些诗直接描绘战争其实并没有对战争的场面进行刀光剑影的精细刻画,而是将战争的场面以大的视角进行全局鸟瞰。没有详细的战争过程,但却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环境和人物刻画。没有详尽的史实叙述,但却有以情动人的真情抒发。而《诗经》战争诗的独特风貌也就恰恰在于此。其具体表现在:一是采用以点衬面式的表达技巧直接描写战争;二是注重对战前氛围的描写,战后余波的渲染;三是以情动人从不同的侧面共同表达对战争的同一看法。
一.采用以点衬面式的表达技巧直接描写战争
《诗经》中的战争诗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大都只是一些片段,以一笔带过、点衬面的技巧对战争进行直接描绘倒是最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是这一笔却是选取得最有表现力的一笔。
如《大明》以点衬面式地写牧野之战更是令人惊心动魄。“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在牧野战场上,两军摆开阵势,“其会如林”将军队人员和丛林作比,战场上兵多将广的宏阔场面也就跃然纸上。紧接着通过“檀车煌煌、驷騵彭彭”战车的鲜明闪亮,战马的矫健奔腾表现了军队磅礴的的进取之势,仿佛蕴含着摧枯拉朽的爆发力。横扫千军如厉风席卷寸草般轻而易举的战争态势,使得“会朝清明”,一战而以定天下。这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全诗仅仅通过两个关节点:对丛林般军队的静态描写和“煌煌”“彭彭”战车战马的动态形容就将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传神。寥寥数语的重点刻画,着实让这场牧野之战打得惊心动魄。
篇2
关键词:井上靖 诗歌 题材 艺术特征
作为20世纪日本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井上靖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但在许多中国读者的眼里,井上靖只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或者说一个杰出的历史小说家。他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天平之甍》《楼兰》《敦煌》《孔子》等早已被译成中文,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遮蔽了其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让人们往往忘却其诗人身份。实际上井上靖是从诗歌开始他的文学之路的,诗歌创作贯穿于作者的整个文学生涯之中。从1958年第一部诗集《北国》到1990年10月最后一部诗集《星阑干》的出版,井上靖一共出版了八部诗集。这八部诗集收入诗歌330余篇。井上靖的诗歌在日本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如西胁顺三郎誉其为“卓绝的诗人”,竹中郁赞美他的诗是“诗之塔”。遗憾的是中国学术界很少有人对他的诗歌进行研究。我们认为,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诗。他的诗不仅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并且是其小说创作的酵母和思想内核。要全面认识井上靖这位作家,对其诗歌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在井上靖具体诗作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其诗歌的基本特点,以期对井上靖诗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诗歌内容的丰富多样
井上靖的诗歌题材多样,内容相当丰富,有思考人生、感慨世事的,有谴责战争、祈盼和平的,有追忆往事、缅怀友人的,也有纪游考古、抒写自然的等等。
井上靖的一部分诗歌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冷静观察和思考、抒发现代人的内心孤独和烦愁。如《猎枪》重点不在表现中年男子为何要全身武装地逃离人世,而在于二十多年后诗人对它的追忆和思索。思索的结果,诗人也“想学着那个猎人的行路模样”。这里面包含着对人间的不信任和对不合理社会的憎恶和反感。说得更明白些就是对战后社会的绝望,“白色的人生河床”导致人内心的孤独与绝望。这就是井上靖散文诗冷静观察社会和人生的艺术魅力所在。《人生》则在广阔的时空中思考着人生,诗中充满强烈的悲剧意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的理性思索:“人类生活的历史只不过五千年,日本民族的历史不足三千年,人生也只有五十年。父亲我已生活四十年了,而你还不到十三年。”在永恒自然、悠久历史的对比之下,人生显得是多么的短暂易逝,浓重苍凉的感伤意识油然而生,从而使诗作具有深隽的艺术感染力。
抒写战争体验,表现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进行反思,冀望和平是井上靖诗歌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短暂的战争经历:“我们在快要倒坍了的城墙上,一个劲地垒沙袋。为了防御敌人几小时后可能发起的袭击,每个人都在加固自己面前的城堡,忙到日落以后。”诗作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那时我们三个人无忧无虑的谈话,现在能回忆起这一切的,只剩下了我自己。不论是左边的或是右边的朋友,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贯穿全篇的是作者后来作品中一再出现的恬淡的宿命感的心情:“命运的安排,那么,已经安排了的自己所不知道的命运,无情地强加于人的冷酷的东西,在这静夜中纵横驰骋。好似硫酸那样无声的雨,细小而看不出来地在我们的精神上倾注。”在井上靖的诗歌中,战争的残酷性更多地是通过对在战争中逝去的友人的回忆表现出来的。如年仅二十七八的T君,“你,年纪轻轻的,在西伯利亚的野战中,中了枪弹而倒毙。你,现在此时,正高高地举起了手,把你此生该生存份的寿命,向我这里投了过来。”(《八十岁有感》)“山根、川村、桥爪、林”等四高柔道部的伙伴,“把那年轻的生命,一个个接连不断的,消逝在大陆南方的新的战场上。”(《戎装》)在这些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因战争失去友人的悲哀,也有着对战争意义的否定和无声控诉。除了对战争表达痛恨之情,井上靖在很多诗作中也表达了平息战火、对和平的企盼之情。诗人认为“就在这个地球上,人们在争斗、战斗”,其原因就在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而在月亮上,“国家、民族一类的词,在那里变得毫无意义”。(《站在月亮上的人》)“我希望这新的一年是这么样的一个年,一个没有争斗的和平的年!现在除此之外,我再也没有别的祈求。”(《新年之初》)
描写旅行见闻、赞美山水自然之美、记叙各地风情、凭吊历史古迹、抒发人生感慨的纪游诗在井上靖诗歌中有着相当大的比重。乔迁选编的井上靖诗集《考古纪游》,收入井上靖各个时期的纪游诗146首,几乎是井上靖所有诗作的三分之一。
井上靖在旅行途中,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写景诗,描摹了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画。《“埃特尔斯克”的石棺》《名为“比德娜”的部落》《喀达尔克必尔河》《“克林特”之遗迹》等诗作再现了地中海沿岸各国的风光。如《橄榄树林》:“从科尔道巴到塞维利亚的一百七十公里,全都埋在丘陵的波中,这丘陵又被橄榄树埋起来。满目都是这种橄榄树。白天,叶背翻过来发着银灰色光辉,太阳一下山,就变成愤怒沉默不高兴的浓绿色的一团。一条铺装的道路,像呈现出它的甚么意志似的一股劲儿突向橄榄地带展开。”描摹西班牙沿途的橄榄树林,树叶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色彩,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腻,品味自然风光的独特才思。《沙漠之街》《白龙堆》《幻之湖》《流沙》等则再现了大漠的广漠与荒凉。典型的如《干河道》对沙漠中干河道的描写:“连一滴水都无有的河之道。大的地方,川幅一公里,砂洲埋没着它,大小的岩石埋没着它”,尽管它面貌荒凉、却蕴含着一股“把沙漠整整划分为二的不可抑制的气概”。在诗人的笔下,也有着对中国南方景象的表现,如《珠江》:“从开着的窗子,可以看到横在眼下的珠江,黄浊的江面,闪耀着月圆明亮的银光,不拘何时,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船只,曳着红色灯光移动。有满载几百位旅客三层楼式的客船,也有小小舢板;有大帆船,也有小帆船;有运青菜的船,也有运木材的船。”诗作描摹出了珠江口岸的繁华景象。江面、月色、船只、灯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渔舟唱晚图”。
《镞形之石》《若羌》《南路的姑娘》等诗作表现民情风俗,勾勒出一幅幅各地的风俗画。如《若羌》记述诗人途经新疆若羌时出殡的情形:“几个男人,抬着四角形棺材,棺材四周围着十几个男人,他们都异口同声,大声哭叫着,很快地跑过一段沙尘飞扬的街巷。”而新疆《南路的姑娘》描绘了姑娘们因民族不同而服饰各异:“维吾尔的姑娘们,用围巾束头发,否则,就用它绕在脖子上,穿着长裙子。汉族的姑娘们,全不用围巾,都穿着裤子。”
在井上靖的纪游诗中,有一部分是对古迹和遗址的凭吊和题咏,如《天坛》《陕西博物馆》《古都“巴尔福”》《拜尔赛普利斯》《“卑斯特”之遗迹》《交脚弥勒》《千佛洞点描》等。这些寻幽访胜,吟咏历史的作品,展现出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也放射着诗人的耀眼才华和动人情思。从《古都“巴尔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巴利亚国都的过去与现在。这里“有个青色的寺塔,青到几乎吸人之灵魂。”昔日繁华的古都,现在“既不生一棵的草,也不生一株的树”,“二千多年前的亡灵的哭泣,在白昼之中若静下耳朵,也可以听到”。这种情景,让人毛骨悚然,透露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真切感受。
二、孤寂沉郁的诗歌基调
在井上靖的小说中,主人公几乎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尽管他们也进行过抗争,但结局不是如《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中的原芳泉那样消极遁世,就是似《拳王》中的八甲田次郎般自杀,或者与《冰壁》中的鱼津一样走向死亡。与井上靖的小说创作相似,他的诗作字里行间也蕴含着凄凉孤寂的情绪。在他的笔下,不时流露出孤寂的情调和悲观的思绪,结局大多抹上一笔苍凉的色彩。深沉的孤独感和凄凉的心境,在他的诗篇中就表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
井上靖的诗歌,从初期的《元氏》《猎枪》等,到晚年的《我的青春》《岁月》《新年有感》等作品,常常在笔底流露出对生命的依恋与追求,抒写着有着深邃文化素养的诗人淡淡的哀愁和静穆的心境,尤其是晚期作品倾诉了历经沧桑的人间的悲与爱,传达了当晚境来临时那丝悲凉的思绪。如“好像一天终了黄昏已经来临——我的生命之黄昏已将来临!”(《残照》)诗人行走于沙漠中,在一处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看到“落日残照红似火的全是土屋的村落”的夕阳美景之时,一种人生“生命之黄昏”即将来临的想法“紧紧抓住”了“我”的内心。这是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的独白,呈现出诗人晚年心态的特征。诗中情感的强烈、心绪的沉郁撼人心魄。
三、井上靖的诗歌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散文诗的优美韵律
井上靖的诗歌,就诗形而言,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散文诗的形式。他的诗作每行字数基本相等,中间很少分段分节,排列得很整齐,这种散文诗诗形,可以不受诗体格律的限制而自由表达思想。井上靖散文诗诗歌形式定型于他创作的初期。诗人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进行写作,有可能是受到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当时的井上靖喜欢读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等象征派诗人的作品,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关于瓦雷里诗学的研究。据日本学者宫崎健三的说法,井上靖散文诗体的形式可能是从1932年7月发表于《焰》的诗作《渴》开始的。《渴》这首诗共三节,采用散文诗的形式,通过干渴的“我”、母亲与妹妹等三人与一滴水也没有的壶的关系,表现出“我”坚强、执着的精神。诗作在散文诗形式的运用上虽然还不够纯熟,但却是之后作者创作散文诗这一形式的一个很好的开端。随后发表的《饿死》《途上》等诗作都沿用了散文诗的形式。
四、诗歌是井上靖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是他小说创作的源泉,这也是井上靖诗歌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散文诗,他的诗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与其小说的关系极其密切。具体而言,井上靖诗歌与小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小说的主题来自于其诗歌,诗歌成为其小说的思想内核。如诗歌《猎枪》不仅成为其同名小说的卷首诗,而且诗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白色的人生河床”式的孤独与绝望也成为小说的基本主题。此外,诗《漆胡樽》《比良山的石楠花》,就是其同名小说的基本主题。二是诗歌中描写的场面出现在相关的小说中,成为小说的题材来源。如诗《海边》中描述的海滨当地学生与城里学生的冲突,是《丝柏物语》中千本松原格斗场面的部分。诗歌《孔子》《黄河》《天命》《北辰》《大落叶之日》等十余首关于孔子的诗歌,都出现在长篇小说《孔子》中。同样,在小说《通夜之家》《断云》《斗牛》中,我们可以看到诗《高原》《野分(一)》《野分(二)》的场面等等。诗《伊希库·库尔》中伊希库·库尔湖的优美传说成为小说《圣人》的题材来源。三是小说中的人物来自于诗歌。如诗《生涯》中的年迈的烟火匠人,是小说《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中的主人公原芳泉。
井上靖文学的出发点是诗,他的诗歌一方面成为小说创作的酵母,另一方面又是其小说的思想内核。诗歌贯穿于井上靖一生的创作当中,是诗人一生心路历程的反映、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孤寂沉郁的诗歌基调、情景事融为一体、散文诗的优美韵律等体现出井上靖的独特个性,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井上靖中国题材诗歌研究”[12YBA277];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优秀青年项目“井上靖中间小说研究研究”[13B106];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字学”招标课题。)
参考文献:
[1]筱田一士.井上靖的文学道路[J].文化译丛,1982,(1).
[2][日]井上靖.乔迁译.星阑干[M].台北:九歌文库,1999.
[3]袁盛财.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中的中国形象[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井上靖.井上靖全詩集[M].东京:新潮社,1979.
[5][日]井上靖著,乔迁译.干河道[M].台北:九歌文库,1998.
篇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型活动的歌舞辞。《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深入品评
首先,《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就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
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如《周南·》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征役诗,有关战争和徭役的诗歌,它们大多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如《豳风·东山》《唐风·鸨羽》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 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讽怨诗,讽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和统治者的尖锐矛盾。如《魏风· 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婚恋诗,占《国风》的很大一部分。有些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其次,《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第一,《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第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后世诗文创作的表现技法的基础。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赋、比、兴的手法还常常结合使用,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既是以赋法描写,也是为下文起兴,进而营造了全诗朦胧惆怅的氛围。
第三,一咏三叹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灵活多变的句式是《诗经》的特色。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很好地抒发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感。
第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如《卫风·硕人》中对美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细致描写,几乎成了后世描写美人的典范。
最后,《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后世的文人风雅之说正是来源于此。《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名篇选读
黍 离
彼黍离离①,
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
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注释】
①黍(shL):黍子,草本植物,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 离离:行列貌。 ②稷(jK):高粱。 ③靡靡:行步迟缓貌。 ④摇摇:心神不安。 ⑤噎(yE):气逆不顺。
【点评】
《黍离》一诗,是哀伤西周的。周大夫行役到此地,看到以前的宗庙宫室尽变为禾黍,悲怆不已,彷徨不忍离去。
全诗三章,只换了六个字,各章第二句“苗”“穗”“实”表明禾黍生长的变化。第四句“摇”“醉”“噎”形象地展示了作者的哀思悲怆,一次比一次深重,直到忧深地难以呼吸。可以想象,作者在田间废址,通过这样重叠的诗句,反复吟唱,一往情深,苍凉的歌声在天地之间低徊无限,是何等的凄怆动人。
此诗历代相传,影响很大。后人怀古往往沿袭其音调。如姜夔之作《扬州慢》便是看到“荠麦弥望”“以为有《黍离》之悲”。唐伯虎那句著名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以“田”“墓”对照的方式,也当溯源于此。
探究空间
1.《诗经》中很多经典的诗句和典故一直沿用到现在,如描写美人的“手如柔荑”“螓首蛾眉”(《卫风·硕人》);形容思念之情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等。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继续深入挖掘,看看还有哪些?
2.《诗经》的精华来自于民歌,“一咏三叹”的章法,赋、比、兴的手法在现在的民歌中仍被大量采用,如阿宝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领导咱打江山”,便是“兴”和“比”的结合使用。同学们可以找自己家乡的民歌跟《诗经》做一番对比,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可读书目
王秀梅 王国轩《诗经》,“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丛书,中华书局,2011年。
周振甫 《诗经选译》,中华书局,2005年。
金性尧《闲坐说诗经》,中华书局,2004年。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篇4
一、王维边塞诗的内容分类
(一)战争类
战争类的边塞诗在王维所创作的诗词中占据主体地位,有描写危险战争场面的,体现边关战士勇敢杀敌、不惧生死,想要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比如从军行燕支行等,这些边塞诗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不会直接描写具体的战争,而是利用侧面刻画、紧张气氛的烘托等方式来叙述战争场面.比如陇西行当中,通过对士兵飞速报告军事情况的动态化描写,来体现战争的紧张.此外,战争类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诗中含有诗人强烈的个人理想主义,大部分战争最终都获得了胜利,并且所有战士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特别是在燕支行这首诗中,王维更是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完全的战士形象,虽然体现的豪情壮志、慷慨淋漓,但整体显得过于夸张,少了一丝温情感.王维在亲自抵达边塞后,对塞外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而开始揭穿并批判军队当中赏罚不明以及有功不及时奖励的弊病,体现对战士不公待遇的同情和不满,也更加关心边塞战士的情感世界,比如从军辞行陇头吟等.其中在陇头吟中这样写道:“关西地区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再如老将行中,形象生动的总结了老将英勇壮烈的一生,青年参军勇敢善战、中年战绩赫赫却从没有得到任何赏赐、晚年为了国家重新披上战衣.整首诗流露着浓浓的悲凉之意,表达了王维对老将的深深同情.
(二)送别类
送别类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王维送别亲人和朋友远赴边疆时所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亲人和朋友去边疆的深切祝福以及对他们在边疆报效祖国的美好期望.比如在送陆员外送元二使安西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崔三往密州觐省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等.这些送别类的边塞诗存在的共同之处,都是对边疆地区的景色的描写,借此来体现路途的辛苦,并且诗的结尾都是对朋友或亲人的祝福和鼓励,表达作者希望他们能够建功立业.由此能够看出,王维创作的送别类边塞诗过于相似,并且诗的形式也如出一辙,都是描写景色及抒感、遥祝和寄托的创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类边塞诗的情感真挚程度,因而其成就也不是太高.但这些诗词中却也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送别类的边塞诗对于边疆景色的描写的确体现了边塞地区雄伟壮丽的风光,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与众不同的边塞风景图.
二、王维边塞诗的审美艺术表现
(一)通过边塞景色表达审美意趣
使至塞上是王维刚到两周河西时所创作的边塞诗,诗中这样写道:“乘坐单车想去慰问边关,途径的属国已过居延.向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达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达燕然.”该首诗中的前两句表述的是此次出行的阵仗,即交通工具是单车,出行目的地是边关,途中经过居延,并且根据大雁北归能够判断出当时是夏季.看似平淡的表述,实际上诗人想要表达的是独自上路的无助和落寞.后两句是王维最擅长的创作手法,即以诗作画.茫茫沙漠一眼望不到边际,晴空万里却看不到一丝云彩,只有天上的一缕狼烟,在诉说着战争故事.转眼间到了傍晚,长河中倒映着红日.这其中,王维使用了对比方法来构图,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比.其一是形状上的对比,广阔的沙漠与一缕狼烟.狼烟是孤单的,而沙漠则是宽广无边的,一小一大的形状比较,让一缕孤烟更加醒目,沙漠更加广袤.其二是颜色的对比,沙漠的金黄色、天空的浅蓝色以及落日的火红色.蓝天下,一轮火红的落日垂在河上,在河面留下血红的倒影,为沙丘穿上了金色的外套.不同色彩之间彼此映衬,画面颜色凝重,反面衬托出边塞夜晚的凄凉,进一步表达出王维受朝廷排挤而难以诉说的情感.
(二)通过边塞故事抒发审美情感
相对于王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来说,他的边塞诗通常会利用动态化的描写来突出阳刚之气,因为描写战胜需要进行动态化的烘托,否则将无法表现出刀剑齐动、铁骑驰逐的壮烈场面.若是将使至塞上视为一幅恬静的画卷,那么王维创作的陇西行则是一幅让人震撼的动态画面.诗中写道:“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一走就是十里,一扬鞭就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大军已将我大唐西域重镇酒泉全部包围.在收到军书后,抬头向西望去,只见漫天飞雪,望断关山也看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早已中断.”王维在创作这首诗时,题材选择的角度极其独到,并没有像其他边塞诗人那样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报送军书这一片段来间接的描写.王维立足点既不是军书被送出之前边关遭受围堵,也不是军书送到后派遣援军,而是精细到快马告急这一微小的片段.他利用工整对仗的词句,通过夸张地语言描写出了军书送到途中的焦急、忐忑的氛围,根据漫天大雪中断了烽火信号,来突出快马传书的迫在眉睫.而对于战争的详细情况,则让广大读者自己展开想象.王维利用“烽火”“快马”“漫天飞雪”等意象,将读者带进了战争局势紧张、忧愁压抑、大雪纷飞的情景中,通过实景来体现虚景,让有形与无形有机结合,让具象和抽象深度融合.这种巧妙的构思,独特而细致,真正让他的边塞诗成为了一幅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
(三)通过边塞音乐体现审美理想
王维在音乐方面具有深厚的天赋,创作过程中不仅有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能准确地控制有限的音响,善于利用声音来描绘画面,体现生动的战争场面.比如从军行这首诗,就是一首集聚各种声音的边塞诗,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各种声音在耳边回响.其中这样写道:“阵阵的号角声,惊醒了正在熟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的准备出发.敌军已经吹响了胡笳,战马嗅到战争的气息也兴奋地叫起来,双方都在争抢黄河.太阳落到沙漠的边地,战士们的厮杀声弥漫在整个沙漠中.战士们消灭了敌军,擒获了首领,将绳子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带回来献给天子.”该首诗中出现的吹角集合、战马嘶吼、胡笳悲鸣、马蹄踏水、硝烟拼杀等多种声音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不仅展现了战争的艰辛,也歌颂了战士们勇敢拼搏、浴血奋战,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听觉的多种感受来描写战斗的场景,每个场景之间的衔接变成叙事过程.这样的创作视角,与众不同、充满创意,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无限的意境.王维年轻期间曾担任太乐丞,当他达到河西时,对边塞风土民情,特别是音乐方面,有着独到的角度和想法.大部分的边塞诗一般将“羌笛”赋予“强烈的思乡”含义,但王维却另辟蹊径,在其创作的凉州赛神这首诗中,他真实地描写了羌笛在边塞风俗民情中的作用.诗中这样写道:“凉州城外街道上行人不多,百里以外的烽火台依旧能够看到虏骑所到之处飞扬的尘土.塞神的边塞军士敲鼓吹乐,与城东骑射一绝的大神共同比赛.”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中迎神赛会的场景,通过对乐器声音的直接描写,让其成为读者眼中的客观对象,不仅体现了边塞生活,同时又描写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人赞叹整首诗的韵律之美.
篇5
技巧分析、语言品味,也是古诗词阅读的两个重要考点。表达技巧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鉴赏诗词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考点解读】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分析篇中妙笔。如2013年广东省佛山市卷附加题第4题:“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
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广东省湛江市卷第15题: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三是对诗词的写作技巧进行鉴赏。如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卷第15题:全诗写人叙事,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请结合节选部分的诗句分析这一手法。
四是对诗词用词的精妙进行赏析。如2013年贵州省安顺市卷第12题:文中“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又如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卷第9题: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断”“复”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
首先鉴赏诗歌时应从鉴赏诗歌的语言入手,并通过语言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一要疏通文意,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内涵;二要品味诗歌含蓄、平淡、绚丽、清新、简洁、豪迈等风格。
其次,鉴赏诗歌还要注意诗歌表达方式的评析。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及作用。在古诗词中,记叙主要是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抒情则主要指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议论则是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这四种表达方式在诗词中往往并不单独使用,而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此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艺术手法的赏析入手。艺术手法的赏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赏析,二是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赏析。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它们的艺术效果。对诗词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在中考中考查得比较多,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地指出其具体使用了何种手法,然后再联系作品加以细致的分析。
【阅读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注]歌舞未曾归。
【注】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
(1)“起视蚕稠怕叶稀”,一个“怕”字写出蚕妇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首句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唐〕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1)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即事
〔北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本词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为“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诗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诗歌颔联中连用两个“一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三迁有感①
〔南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诗人因受谗言之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刚直,忠于朝廷。诗人在此处以李绅自比。
(1)诗中颈联的“唤酒”“愁人”与首联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宴词①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②畎:田间小沟。
(1)“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诗词专项阅读训练之
篇6
――编 者
美国诗歌的下一个重大转变出现在20世纪初期,此时出现了埃兹拉・庞德、T・S・艾略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诗人。庞德向其他诗人展现了如何将英语以外的传统融入到写作中来,他认为诗人应该吸收多个时代、多种文化的诗歌和技巧。庞德的重要发现是中国古诗。他研究了中国诗人如何使用自然世界的意象,以及如何使用大量的排比来表现自己的经历和世界观;他还根据汉字的象形体系创立了一种诗学理论。庞德对中国诗歌以及日本俳句的兴趣直接催生了意象派运动,这一运动开始于1912年,美国诗人们通过集中细致地观察某个物品或场景,不加任何评论或评价,尝试写出简洁的、凝练的、充满情感的诗歌。这种手法对于诗歌界来说是全新的,即使日后意象派运动几乎销声匿迹,这种手法依然会传承下去。
在这里我带给你们一首威廉斯写于1923年的诗歌,作为这种写作手法的例证。虽然这首诗的首行并不完全符合意象派的规则,但是它仍然是美国诗歌中最有名的意象诗,它就像是一个谜,所有新手诗人都必须先解开这个谜,才能理解单一的、纯粹的意象会拥有怎样的力量和强度:如同存在本身一样不能破坏,不可毁灭。
那么多东西 仰仗\这辆红色的 手推车运送\雨水浇得它 浑身溜滑\旁边有 几只白鸡(《红色手推车》)
剩下的时间只够描述美国诗歌中的另一个发展阶段。在这次演讲中我省略了许多东西:比如庞德和艾略特的作品,他们两人创建并集中代表了现代派诗歌;比如富有创造性和哲理性的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比如罗伯特・洛威尔的自白派诗歌,这些诗歌将诗人的一切生活细节都展现在纸上;比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解构派诗人、女性主义诗人和语言派诗人,这些诗人几乎完全打破了语言的固有意义,他们使用语言的方法如同抽象派画家使用颜料一样。有的诗人关注环境问题、贫困问题或是种族问题;有的诗人使用街头说唱乐的语言,或者像鲍勃・迪伦那样,将诗歌写入歌曲中而不是发表诗集。
但我还是想以一首代表美国当下声音和创作规律的诗歌来结束我的演讲。这首诗集中代表了当前美国诗人的写作――他们的诗歌或者写个人生活,或者写公众事件,但目的是相同的,即找到一种途径来帮助心灵和思想抵制胁迫,这种胁迫来自于历史或是个人的创伤,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想要介绍的是尤瑟夫・科蒙亚卡的一首诗,诗人曾在越南战争期间服役,他创作诗歌也是从描写那场战争开始的,但这首诗是比较近期的。
因为怕大家不太了解相关背景,我先来介绍一下。为了纪念那场灾难性的战争和参战的老兵,我们决定建造一组官方的战争纪念碑,碑墙由抛光的黑色花岗岩砌成,下半部分埋入地下,墙面上刻有阵亡士兵的名字。你们也许知道,这组纪念碑是由美籍华人林璎设计的。当时她21岁,还是一个大学本科生,她参加了匿名投稿的纪念碑设计大赛并获得成功。科蒙亚卡的诗写的就是参观这组纪念碑的经历。当初有些人看到纪念碑时称之为“耻辱的伤口”,但它现在已是美国最出名的越战纪念碑。
我黑色的脸庞变得模糊\隐入了黑色的大理石\我说了我不\该死的:不许哭\我是石头。我是血肉\我隐约的影子,像一只猛禽\朝我瞪眼,夜的图像\向早晨倾斜。我转向\这边,石墙给我让路\我转向那边,又一次\走进了越南老兵\纪念碑林,靠灯光才能看清\我读完了58022个名字\隐隐希望找到\我自己的名字,淡若青烟\我触摸着安德鲁・约翰森的名字\看到绊雷爆炸白亮的剌光\名字隐隐倒映在女人衣服上\但是当她走开\名字依然在墙上\笔画闪闪发亮,一头红色的鸟\翅膀切开我的凝视\天空。天上有飞机\一个白色老兵的影子漂浮\靠近我,他淡色的眼睛\盯住我的眼。我是一扇窗\他的右臂\失落在石墙里。黑色镜面里\一个女人正在擦掉名字\不,她只是在抚摸男孩的头。
篇7
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篇8
一.从题目入手
诗歌的题目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或暗示诗的主要内容,或交代中心事件,或点明时间节气,或直指歌咏对象,或流露作者的情感态度,揭示中心主旨等。只有认真审读题目,才能带动我们更好地去解读诗歌。比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两诗的题目都交代了寻人不遇的中心事件,所写的对象均为隐士,属品性高洁之人,自然会表现对主人公的赞美、流露出寻人不遇的惆怅,隐含着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元曲《梧叶儿嘲谎人》及《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从题目就已经明确地看出作者对“谎人”和“贪小利者”的嘲讽和厌恶之情;(清)蒲松龄《喜雨口号》,题目就明确表达了对甘霖降临的惊喜和快乐之情,表达对雨水的期盼;(唐)王勃《别薛华》、(宋)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题目就告诉我们这是送别诗,无非就表现分别的不舍、别后的思念、两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唐)张仲素《秋闺思》、(唐)李益《宫怨》,题目就告诉我们诗中主人公是一个女子,内容当然是写女子的情思、愁怨。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起着提挈全篇、浓缩文意的作用,而且经常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因此,仔细审读诗题,对全诗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全诗。
二.从注释入手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短短的几字,有时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多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主旨相关。
徐渭《题葡萄图》诗后注释为:徐渭,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性情放纵,屡试不第。有了注释的提示,我们就可以从诗作的前两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中直接看出诗人是一个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形象。其中“落魄”一词就直接写出了他的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而后两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只要抓住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就很容易弄清楚此处的明珠用了比喻手法,表面上比喻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三.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而准确把握诗歌的题材对准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又有一定的帮助。诗歌从题材上说,包括咏史怀古、山水田园、送别贬谪悼亡、思乡怀人、爱情怨女、边塞征戍、咏物抒怀等。不同题材的诗歌,主题的偏向性有所不同。如山水田园诗,或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或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或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
当然,不同诗歌有不同的题材,但同一题材的诗歌,主旨上又有某些相近相似的联系。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时,先从每一种诗歌题材入手,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题材知识,为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当学生读到《沉醉东风维扬怀古》时,就能从咏史怀古诗中,准确解读出作者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读到(唐)戎昱的《桂州腊夜》时,解读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读到戎昱的《塞下曲》时就可以理解残酷的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将士们对绵延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渴望情怀。
篇9
扬长避短,方可尽展风流。如同样写“魅力”,你擅长描写,不妨将目光聚集到自然景物中,用精彩的描写去打动读者;你爱好文学,则不妨将笔墨集中于精彩的诗词上,让语言绽放出古典的光芒。本文显然做到了这点。
文章从唐诗所“体现的气度与强盛”,“描绘的细腻与美妙”,“表达的人格与精神”三个角度切入,逐层深入地诠释了唐诗的文化与情感内涵。展开时,或展示经典诗句的风采,或透视诗人人格的魅力,或发表自我独到的看法,语言底蕴丰厚,观点深刻鲜明。
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了宏伟的唐朝。唐朝的雄浑气度有魅力,唐朝的精美陶瓷有魅力,唐朝的繁荣昌盛有魅力,而最有魅力的我认为还是唐诗。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体现的气度与强盛。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死”。唐人恢弘的气度、豪迈(哈哈哈,200字啦!)的传递如此精微的信息。它就是一部诗化的史书,研究唐代历史,我们没有理由不研究它富有魅力的诗歌。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描绘的细腻与美妙。苏轼评论王维诗歌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看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怎能说不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哗!400字啦!噍我的!)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岂不是一幅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唐朝风景太多太美,以至有这么多乐山乐水的诗人。回首千年,大唐的风景似乎还在眼前。唐诗如画卷,收藏着唐朝秀美的风景,以致于我们分不清到底是唐诗的魅力,还是山水本身的魅力。
唐诗的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人格与精神。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弊端,唐朝既是辉煌的,又是糜烂的。值得庆幸的是,总有一群时代的精英、民族的脊梁在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告。在唐代,这种声音最深沉(耶!600字啦,加油!)的当属杜甫。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可他却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还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沉吟,都无不传达出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唐诗因杜甫等人低沉有力的吟唱而具有一般诗歌无法比拟的魅力,它已不再是纯粹的创作,而是崇高精神的呐喊。
因为无穷的魅力,它涉过时间的长河流传千年;因为无穷的魅力,它突破语言的壁垒广为传颂;因为无穷(呵呵,800字啦!)的魅力,它超越一个鼎盛朝代的一切,抽象为唐代的符号。
共804字,大功告成!耶!
篇10
㈠注重平时积累
1.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2.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㈡把握古代诗词类别:
①写景抒情诗:在高考中大多写景诗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园诗。鉴赏山水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方法:第一、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第三、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等。)
②咏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一首好的咏物诗具有的特点为: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追求贴切逼真,要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着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再次要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不融合到描写的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③边塞征战诗:在高考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唐代的边塞诗还要关注宋代的边塞诗。赏析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反映的时代风貌。
在唐代,初唐时期写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写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写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了一些凄厉,更多了一些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