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1 15:4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学经典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语》,《三字经》,《庄子》,《孟子》,《墨子》……汇集了哲理的精华,浓缩了智慧的结晶,这是中国多么灿烂的文化呀!
从前,我一直有一个坏毛病——考试成绩好就骄傲自大。但书上讲“是君子,就要谦虚,不要高傲自大。”我可不想做伪君子,经过学习《论语》,我就时常约束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有一次考试我英语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傲自大的毛病又展现出来,在课堂上总认为自己英语已经学的很好,不再努力学习和认真听讲,而别的同学还在不断进步。使我在第二次考试中得了第三名,与第一仅相差2分。那次考试,是对我高傲自大毛病的沉重打击。因此,我学得谦虚起来,成绩也在稳步提升,经常保持第一名;还有,我原喜欢斤斤计较,有时跟同学合不来;自从学了“做事斤斤计较,会失去所有的朋友时。”我学会努力控制自己。也是,本性难移嘛!有时会控制不住。但我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努力做到!
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一个民族不从自己的历史中吸取“营养”,怎么发展进步。就像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还要回过头来学习沙士比亚,海伦……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历史,他们要寻找历史,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
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并非简单的能够被精华和璀璨来形容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忘记历史就是忘记未来。
篇2
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3―0023―01
随着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普及越来越广泛,该项活动所蕴含的传承文化、道德教化、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智力培育等等强大的育人功能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青睐。然而,随着这项活动的广泛开展,受普遍赞誉的国学经典诵读在一些地方和学校走上了“唯美化”误区,作秀的成分日益增强,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和及时矫正。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唯美化”误区现象
1. 教材上的“唯美”误区。随着国家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借机开发校本课程,出现了经典诵读教材编著热,通过搜罗、截取、删减、拼凑一些经典篇目的章节或部分,一些古诗词和训诫篇目,集结成一本书。同时在印刷、装帧上下大力气,要么在文字排版上做文章,要么将书本装订成仿古线装书,走入华而不实的“唯美”误区,却忽视对原文注释,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甚至注解出现错误。
2. 内容上的“唯美”误区。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不接地气,一味追求名篇、名著效应的“唯美”而脱离教育实际,主要体现在,诵读内容的选取上不能够与学生的年龄、心理需求相适应,不能够与当地的教育人文环境相吻合,不能够与时展的主流相结合,凭主观意志定教材、定内容。一些学校的诵读内容甚至断章取义,歪解了国学经典诵读力求宣扬真、善、美的主题,忽视了人文教育的作用。
3. 形式上的“唯美”误区。一些学校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程式化,在诵读形式上不能够选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缺乏生机与活力,僵硬死板,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潜移默化育人功能相偏颇,不能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一些地方和学校为迎合书香校园建设,高举国学经典诵读的牌子,但实际上并无真正的诵读措施,成了典型的形式“唯美”。
4. 活动中的“唯美”误区。为了推动该项活动,提升国学经典诵读的示范效应,各地纷纷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比赛和展示活动,举办活动本无可厚非,然一些学校和地方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布置会场,置办服饰,将孩子装扮成古代少年的模样,诵读时摇头晃脑,为活动而活动,违背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宗旨。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唯美”化诱因探析
1. 对诵读意义的认识不足。中小学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除了提高思想修养外,还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但一些机构和学校没有将国学经典诵读与日常读书阅读结合起来,认为这只是一种政治任务或者行政命令;或者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课外兴趣小组;一些农村学校认为国学经典诵读追求的是高、大、上,离自己比较远,对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望而却步,存在意义认识上的误区。
2. 诵读情境创设的歪解。国学经典诵读旨在通过诵读情境让学生感受民族经典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滋养他们的心田,播下美德的种子。然一些学校创设的专门诵读室、专门诵读服等,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国学经典诵读只有在规定的情境中才要诵读的歧义,缺乏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延续性。
3. 教育功利思想的影响。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一些办学机构纷纷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学经典微课班、精品班;推出版本繁多的国学经典诵读音频、视频材料等,这些都使得朗诵活动走向“唯美化”。一些学校为了给自己的学校打上特色办学的旗号,纷纷拿国学经典诵读作招牌。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唯美化”命题“重置”
1. 国学经典诵读的动机“重置”。力求将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定位在培养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将诵读动机定位为通过阅读领悟文化魅力、补充文化知识短板、塑造高尚人格、铸造道德情怀、提升智力等方面。同时要正确认识经典诵读的功效是长期的,需要日积月累。
2. 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重置”。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在组织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划,力求将经典主体与时代脉搏相结合,将诵读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根据校情、地域特色进行科学的指导,挖掘一些凸显地方文化的特色内容。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85―01
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读书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出口成章、引经据典,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并逐渐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用经典为小学生的人生奠基。
一、利用和谐文明的社会背景扬起学习国学经典的风帆
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梦中包括提升全民道德水平的道德梦。要想实现道德梦,应该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所以,学习国学经典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在小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经典世代相承。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明的厚积载体,是对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智慧的积累与传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最终成长为胸怀天下的大格局人才。
二、利用浓郁深厚的社会环境培养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在主席的大力号召下,在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曾经被人们淡忘的国学经典日渐升温,社会上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国学经典的氛围,也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风暴,这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国学经典的春天,国学经典教育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学生每天眼睛里看到的是孝道、节俭和勤劳,听到的是善良、包容和爱心。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可以让小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在无意识状态下把国学经典中仁义礼智信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让国学经典中的正能量浸润学生的一生。
三、利用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1.开展“诗意化”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跳诗文操、演课本剧、唱诗词歌,把经典篇目活化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小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在《江南》《悯农》等一首首国学经典中载歌载舞,陶冶性情,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2.开展师生同诵同讲国学经典活动。老师就是榜样,学生最爱学习和模仿的就是老师。所以,教师要主动参与到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中来,与学生齐读共诵。这样既和谐了师生关系,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3.开展多种经典诵读的比赛活动。争强好胜是每个小学生共同具有的特点,定期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诵读比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可以在小组之间比赛,在男女同学之间比赛,也可以在班级之间进行,选拔出优秀选手可以参加校级比赛。
4.开展亲子共读国学经典活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身教永远大于言教。当父母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学习国学经典,给孩子讲国学经典中的故事,营造学习国学经典的家庭氛围时,一定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4
一、弘扬国学经典是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
首先,在小学教学中弘扬国学经典能够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具有一颗空廓的心,由经典的引导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化想往。通过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学习,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国学经典的美妙意境和文化韵律,对孩子语感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是有好处的。其次,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传递道德正能量,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凝聚和传承,其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尊师行孝等强大的道德能量,国学经典的学习使师生内心充满阳光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二、国学经典在国家课程中的渗透
弘扬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国学经典融入渗透到国家课程中。国家课程是小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知识的习得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国学经典要注意遵循德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通过课程中国学经典的渗透,让师生耳濡目染于古人的品德和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气质,陶冶心灵、端正品行。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国学经典的渗透以学生的领悟和兴趣为出发点,在良好的氛围中使师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小学师生中进行国学经典的弘扬和教育,其中精选适当的国学经典,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精品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内容繁杂、文字寓意深刻,其中能为小学生接受并吸收领会的才是真正有现实价值的。对国学经典的筛选本身就是一个繁重而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学校相关课题组教师的协作努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学校目前已经开发的国学经典校本课程有针对二年级的《弟子规》和针对三年级学生的《三字经》,在实践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弟子规》和《三字经》作为传统儒学经典,言辞韵律性强,文字简单易懂,适宜于小学生的接受和领会,其中体现出对人性的观点和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阐述,更是对师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师生通过《弟子规》和《三字经》的学习,感受国学经典的体验和传承,在“自立立他,德行天下”的氛围中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国学经典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持久和深远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髓和品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一种利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感染和熏陶老师的人文修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学校环境不仅给学校师生提供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资源条件,而且一直在不以外在的形态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橱窗、教室文化墙、黑板报等场地展示国学经典名句名言,比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国学名言警句或者俗语,都能激发学生不断的思考。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兴趣,学生来自兴趣的自主学习,比教师传授的知识效率更高。再次,要在实践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清明节、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全校性的大型国学经典演讲、诵读、文艺演出等活动,比如诵读爱国诗篇,珍惜时光的文章和课文等;在平时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组织经常性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不断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让教师的审美感受力更强。同时,能够通过国学的诵读和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具有真善美的一面。
五、国学经典与学校大阅读特色的有机结合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5-0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还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深挖教材、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国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论语》时,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链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2.营造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拥抱”国学
好玩、活泼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通过故事、小品、朗诵、游戏、舞蹈等方式把国学经典呈现出来的话,别有一番风味。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一颗夜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在课堂中开展以这些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再通过"诗歌朗诵会"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
3.多措并举、步步推进,让学生“亲近”国学
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对国学的兴趣,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每天中午,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都会准时播放经典国学的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琅琅上口的韵律配上优美的旋律,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学习国学的氛围,让他们时刻能感受到经典国学的魅力。我们还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渗透了国学教育的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用来作为宣传阵地;每天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的时间,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我校还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表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积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国学的经典记忆。语文教学需要国学的熏陶,让国学进入课堂,让经典文化滋润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更具魅力的教学吗?
4.搭建平台、躬行实践,让学生“享受”国学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在具有浓厚国学气息的校园中,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孩子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可贵的。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文明礼仪伴我行"、"国学驻心中"、"'美丽'耀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比、学、赶、帮,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卫生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待人的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行为举止。如在国学《弟子规》的学习中,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践行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行转化。可以布置相应的国学课外任务,如回家帮父母干干家务活、帮爷爷奶奶洗洗脚、给老人让让座、替小朋友带带路等,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学精髓,使它牢牢吸引孩子对国学诵读的欲望。
诵读国学经典,鞒兄谢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经典一路随行,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燕.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学周刊,2014.
篇6
【摘 要】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为突破文言文的学习难点,选择内容要适量,要由浅入深,循序建构。要以激发诵读兴趣入手,采取有效的诵读方式。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借以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养成健全的人格,感知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的美、语言的美。浸润心田,享用终生。
关键词 循序建构;有效诵读;学思结合;注重实效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些流行不衰的资源蕴含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我校利用少年儿童的记忆黄金期,有选择地引导他们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少年,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淳良的儿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为孩子们奠定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
一、精选内容,循序建构,有效诵读。
国学经典虽然流韵悠长,语言简练,极具概括性,但在白话文通行的今天,它却以晦涩难懂的语言、特定的历史背景、远离现实的旧章典俗,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我校根据“思想教育标准”、“难度系数标准”进行选择建构。
1.精选内容,形成教材系列
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我校组织课题组教师广泛收集资料,大量阅读经典,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在选择符合思想教育性标准的经典中,按照难度系数对其进行第二次筛选。选择难度符合或稍高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经典内容,构建国学经典诵读教程。在实施中不断对内容修改、扩充,经过六年的时间,形成教材系列。具体内容分为古典诗词和古文经典。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文字兼美。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词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都是少年儿童陶冶情操、建构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词篇目结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按难易程度推荐各年级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本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按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的标准,分年段、目标明确、悉心研究、严格筛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思路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性教学。
2.循序建构,分段推进
国学经典对于今天的儿童少年是陌生的知识。为有效推进经典诵读,我们采取循序建构、分段推进的策略。经典诵读初期,我们在全校开展“诵读弟子规宏扬真善美”。《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孺子、敦伦尽份的最佳读物。三字一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在此基础上增加《三字经》节选和《笠翁对韵》,为学生继续诵读打基础。经过两年的实践,总结推进。第二阶段,组织三到六年级学生诵读《朱子家训》、《论语》、《孟子》节选。《论语》是部充满智慧的典籍。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先贤的智慧,积淀经典名言,提高品德修养。第三阶段,组织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大学》、《中庸》以及诵读励志古文。诵读《大学》、《中庸》,明志修身。“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3.构建模式,有效诵读
我校在诵读课堂教学中强调:“诵读化”。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好方法。是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还要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朗读,强调积累,但形式不拘一格。教学中力求做到:隅教于乐,知识生活化,道理浅显化。以经典诵读为途径,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传承国学精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完整领悟,古为今用,引导践行。
我们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诵读兴趣,在诵读中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主席:“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1.增强意识,完整领悟
作为优秀文化载体的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开展首先要引导师生热爱经典,增强意识,同时要增强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校本课程伊始,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倾听有关国学经典诵读的专家讲座,观看经典诵读的竞赛视频。为提高国学功底,我校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在业务学习中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
2.学思结合,古为今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校充分利用经典诵读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的浓厚兴趣。把经典诵读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既有效地加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又强化了诵读课程的生命力。
3.注重实效,引导践行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坚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知、情、意、行相统一,我校在引导诵读《弟子规》时,结合诵读内容,制定本校的“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建立规范意识,践行规范。
三、阅读拓展,活动深化,环境熏染。
1.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几年来,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契机,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们同省内孔子学院联系,获得与经典诵读有关的书籍,同时开放学校图书室,各班级建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目录。每天定时阅读,把校外阅读同校内阅读相结合。为促进学生阅读兴趣,我校定期组织中高年级学生“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读书汇报会;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故事演讲比赛。
2.营造氛围,浸润经典
为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我校将有关经典内容的图像、书法、经典佳句名言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和走廊的展板中,让更多学生接触经典,感受经典的熏陶。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营造氛围。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乐曲,以《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风格明郎、愉快的国乐,为学生晨读、午读的引导音乐,营造平和、幽远、古朴的书香氛围。每周三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栏目,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机进行经典诵读示范,赏析经典古诗词,交流经典诵读体会。同时,利用校内视频网络,定时播放《中华五千年美德故事》动画片。以此引领全校师生走进国学经典的美妙世界。
3.展示成果,活动深化
在有效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上,我校还重视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渗透。经典诵读与品生、品社相结合,增强课程的时效性。
篇7
国学经典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大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成为我们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然而,受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侵袭,当今社会变得日益急功近利,这种负面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使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被冷落,学生们出现了浮躁、自私、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等不良心态。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各地的读经班、诵经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各校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更是层出不穷。社会上,从于丹、易中天、钱文忠成为“学术明星”,到各大书店各类国学经典著作的热卖,都折射出整个社会对国学经典价值的重新认识。
然而,各地的诵经活动所涉及的对象多是中小学生,如“北京圣陶实验学校”的创办、“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却忽略了作为未来教师的本专科院校的师范学子们,而他们才是今后国学经典教育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所以,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专院校,我们从2009年以来,对全市公办幼儿园进行调研和论证,从各幼儿园把《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内容融入学前教育课程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从未来职业发展诉求和提高幼专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出发,学校组织本校专家和教师为学前教育专业师生编写了国学教材——《国学经典选读:大学·中庸·三字经》,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同时决定从2010级新生开始,学前教育专业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国学经典诵读”公共必修课。其目的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借此,使繁浩灿烂、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正式进入学校课堂,“读千古美文,做淑女君子”。所以,作为国学文化传播者的教师,应该认真扎实地做好国学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完成育人目标。为此,笔者就“国学经典诵读”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探索和思考。
一、诵读引领课堂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重要读书方法。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诵读”,无论是古代的蒙学教育、经学教育还是现代的语文教育,它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关于读书,《三字经》中有“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的教诲,《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如果在阅读时将眼、耳、口、心、手一齐来配合,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可见,“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课堂教学时以诵读为主线,在多种形式的听读、个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师生对读的展开下,将书面文字变成可感、可听的立体文字,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奏,形成语感。在充分诵读之后,教师再适时采取其它教学方法,使学生感悟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修养精神道德、经世致用。
二、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班级交流,师生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在讲授《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内容时,就尝试运用这种教法,在教学时将史例材料、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如《弟子规》中针对孩子的
转贴于
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内容都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内容浅显易懂,但如何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德行这是不容易的。为此,在《弟子规·入则孝》的讲授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flash视频《当你还很小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情境,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然后呈现《父亲的信》和小品《父亲》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析案例、评案例、结案例。在整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最后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感悟到要“孝”,要感恩,这是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收获的内容。最后再通过经典原文的解读与导引,学生理解了“孝”的深刻内涵,并且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解决问题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自主学习
“国学经典诵读”课为公共必修课,授课计划为每周2学时,共32学时。由于国学内容博大精深,只凭课堂90分钟面面俱到地讲解每部经典,显然时间是不允许的,因此,笔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在开课伊始,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任务的督促及分工。每组的任务:一方面从国学经典著作中选取成员共同感兴趣的经典著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制作ppt课件,然后利用课前10分钟,选取一名代表把研究成果进行全班性的读书汇报。另一方面检查督促组内成员背诵和作业完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辨析材料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多媒体和制作课件的能力。读书汇报虽只10分钟,却使学生对国学经典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的含量和效果。
四、创新评价机制
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其中课堂表现占10%:包括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参与程度、与小组同学的协作能力、出勤等。国学经典读书汇报占30%:在汇报时根据内容准备得是否充分、课件是否清晰美观、语言是否自然流畅,教师最后以小组合作综合完成情况及每人分工情况给定成绩、评定成绩。“诵读经典,感悟生命”相关论文占10%:根据文章质量评定成绩。
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采取口试形式进行经典篇目的背诵和相关国学知识的问答。
篇8
加强诵读,融入意境
由于部分学生课外读物比较少,其视野不是很开阔,知识比较单一,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个别家长也不是很重视,缺乏对学生的辅导。再加上国学经典文化蕴含的内涵比较深刻,有的家长对某些内容理解也不是很透彻。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不论是教材中的课文,还是课外的阅读,只有通过读才能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感悟作者的心情,随着学生不断地积累阅读,思维逻辑性就会增强,生活阅历丰富,学生就会慢慢理解、领悟。美文诵读注重的是音韵之美,因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论语》过程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教给学生怎么样停顿,学生很难正确把握文章的内涵。又比如,语文教师讲解《游山西村》,这是一首八言律诗,韵律优美,倘若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法不正确,就会破坏诗歌的音韵美,对诗歌的意境理解不正确。
利用空间,安排诵读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安排学生诵读。教师可以利用可用空间,用诗文、诗画以及学生亲笔书画来装饰学校的橱窗、走廊、墙壁等。在教室环境中,也要体现班级的特点,每个班级可以开辟“诗园”,内容是展示学生阅读美文的活动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组织指导学生编抄报,精选诗文,设计版面。方法有:第一,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对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教师每周可以利用一节阅读课来举办比赛,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比赛,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比赛的内容可以是不同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也可以是问答形式等。第二,开展课前诵读。为了减轻学生背诵诗文的负担,教师应当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前一两分钟的时间,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第三,举办诗社,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组织对古诗文感兴趣的学生为诗社学员,并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作诗绘画、改写古诗、欣赏古诗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引导感悟,激励诵读
国学经典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与哲理,教师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论语》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只让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很难理解“罔、殆”的意思,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向学生讲解“罔”是“迷茫而无所适从”的意思,“怠”的意思是“疑惑而无所得”。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学生也明白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但是,因为国学经典内容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点拨。例如,教师在讲解《论语》过程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每天都自我反省?帮别人想办法的时候,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是不是坦诚相待了?教师传授知识后,是不是经常复习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且,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例如,在讲解《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教师可以根据这句话来问学生:“听到父母的呼唤,你回答迟缓了吗?父母指派做家务时,你偷懒了吗?父母教导你时,你虚心接受了吗?父母批评指责你时,你认真改过了吗?”这样,用日常礼仪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从自己身上找出不良的习惯,从而真正达到成长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诵读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激励评价。通过诵读比赛,教师可以选出若干名学生,用名句接龙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全班学生参与用名句填空,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国学资料,优美的读书环境,方便学生阅读。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形成崇高的志向、高尚的人格。
篇9
四川省剑阁县义兴小学628304
【摘要】国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是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从中积累和培养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激发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国学素养。在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借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善学生道德水平、扩大教育影响。有利于引导社会、家庭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本文将就国学教育在学校的必要性和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 国学 学习 教育
1.什么是国学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文化转型时,“国学”又指学问。到现在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就是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均包括于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
2.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国学
学生的“道德”、“品行”对老师来说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几首国学名句,还要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让学生成为健康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离不开国学的教育。
学习国学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3.如何让学生学习国学
3.1重在积累,强化诵读
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说,诗词只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内涵和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
但是学生国学知识比较缺乏、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他们大多是不能理解的。作为老师,我们要针对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能背诵的就多背诵,让他们大量地积累国学经典文章。以后,他们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就会逐渐理解、感悟到其内涵。
3.2传承经典,去粗取精
国学经典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地看问题,为学生做好取其精华,避开不合时宜内容的工作,让学生受到最健康的教育。在用国学经典内容引导学生言行方面则取其精华,对不合时宜的内容避开即可。
3.3引导感悟,言行引导
如今国学经典越来越被重视。学生的国学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的言行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融合当下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用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达到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和提高人格修养的目的。
3.4计划诵读,注重坚持
在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要有具体的计划,计划可以是周计划,月计划,也可以是日计划。计划内要指定相关的内容,比如诵读《三字经》的某几句,某几十句。计划时间的截止时间,要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这样能达到克服学生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诵读计划诵读,让学生在长期的坚持诵读活动中学习国学,积累国学知识。
另外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上也要有保障,例如晨读,国学课,国学经典诵读竞赛......
3.5多样评价,注重激励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学校还要开展相应的激励评价制度。例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单人、集体)、国学征文活动、国学书画作品展(班级、学校)、手抄报比赛等激励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诵读国学的积极性。
3.6家校联合开展国学教育
学校还可以结合家长在家庭里面对子女的教育,开展家庭国学教育,让家长监督、指导学生在家的学习教育情况,从而达到家校共育,让孩子在国学的熏陶、感染中健康的成长。
总之,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还需要打破传统束缚,建立新型的、适合学校发展的国学教育开展模式,构建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切实提高国学教育的效果,让学生终身受益。
?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进、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其最大特点,正如社会学家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总结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传统文化,它是历史的载体,历史,就通过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只有在传统文化主体意识的主导下面,我们才能够理智的、有针对性的、有效地去吸收其他文化有益的养分。树立起传统文化主体意识,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所以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教育更担负着文化传统――国学的传承和发展重任。那么,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做法呢?现就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一下。
一、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
二、开展国学经典的有效措施
(一)重在积累,强化诵读
我校对诵读国学经典的总体把握是:重在积累,强化诵读。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能背诵的就多背诵,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以后,他们随着古汉语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就会逐渐理解、感悟的。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诗词曲赋只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和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让学生诵读经典文章,比任何不当的解释好。不要强迫,不要急功近利,听其自然。再循序渐进地要求“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
小学低段以启蒙、诵读为主;小学中段以诵读、明理为主;小学高段以诵读、明理、迁移讲述为主,做到各学段各有侧重,体现适合各年段学生年龄、学习特点的国学知识递进行结构。
(二)引导感悟,渗透精神
如今国学经典越来越被中国和世界重视起来。而农村留守儿童多,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的言行也是必要的,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弟子规》,便于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弟子规》就是一种为人的规范,一种处世的准则。首先是“孝悌”,“百善孝当头”,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谦恭有礼等。再如《论语》、《孟子》中的思想,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国学中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这些优美的词句被万口传诵,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用一辈子。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等蒙童教材,可以教授学生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三)传承经典,去粗取精
国学经典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处理好精华与糟粕的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与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历史地看问题,取其精华,避开不合时宜的内容。在用国学经典内容引导小学生言行方面则取其精华,对不合时宜的内容避开即可。
(四)计划诵读,注重坚持
我校坚持把诵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并制订适合于农村的诵读计划,以克服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诵读计划诵读。我们常常把经典进行适当的编排,如按作者编排:李白系列、杜甫系列、苏轼系列等;如按内容编排:送别系列、怀念系列、山水系列、花鸟系列等;如按形式编排:咏物系列、情景系列、比喻系列等……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比较有系统性。
?毕 我们在时间上也给予保证,农村孩子回家没人辅导,我们就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每天坚持晨读半小时,同时每月各班举行一次“国学经典”主题的班会,每期学校举办一次“国学经典”专题的大型活动,让“国学经典”读在学校、消化在学校。
(五)多样评价,注重激励
为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安排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1)国学知识、国学名句填空等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