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7 00:5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木兰诗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木兰诗课件

篇1

关键词: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教材;“实验与实践”栏目;教学价值

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教材“实验与实践”栏目是教材“学习与探究”模块的核心栏目,该栏目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生命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并对相关的实验实践做了基本的说明和建议。初中学生通过该栏目的学习可获得临时装片的制作、低倍显微镜的使用、动植物的基本观察和解剖、人体基本生理数据的测量、生物分类和检索表的使用、生物活体实验等技能,初步掌握实验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资料搜集、实践调查等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掌握探究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加深对学科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建构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基础。

1“实验与实践”栏目的教学价值

在《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并未对具体教学内容规定相应的实验,而是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及说明。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教材编写者在基于《课程标准》要求下,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了“实验与实践”栏目,共涉及15个实验和1个实践活动,每个“实验与实践”栏目均由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方法与技能、实验建议、讨论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规定了学生要完成的学习内容和达到的具体要求;“方法与技能”重点介绍了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与技能;“实验建议”重点介绍了实验所需器材及完成该实验的主要建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讨论”提出的问题是该实验的核心和关键,是对整个实验与实践的概括和深化。其中“方法与技能”是教材“实验与实践”栏目的重要内容,从一般的实验操作技能上升到比较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和生命科学实验技能,而且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很好的借鉴和引领作用。实验实践是初中生命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式与手段,教学过程寓知识、方法、观念与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丰富多样的实验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学生思维智能发展、科学素养形成及科学方法熏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例如,显微镜观察、活体小动物的解剖等基本实验和经典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体现生命科学实验实践的认知价值;测量、观察、调查等实验实践,则让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科学研究的方法价值;此外,也有一些实验实践则引导学生应用生命科学基本原理、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形成最基本的生命科学思想,从而理解生命科学的社会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某一实验实践的内容特点,在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哪些实验方法与技能是该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和点拨?哪些实验方法与技能可以在课堂上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等等。通过“实验与实践”栏目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会生命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初步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形成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生物进化等观念。

2“实验与实践”栏目的教学启示

2.1整体思考

“实验与实践”栏目内容,统筹落实相应的目标要求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教材“实验与实践”栏目内容既有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综合训练等比较完整的实验实践,也有侧重训练某一科学方法或探究技能的实验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对该栏目中涉及的实验与实践名称、方法与技能和目标要求的梳理见表1。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实验与实践”的整体安排有一个清晰的思考。例如,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水质的简易测定和不同水质对水生小动物的影响等实验重点突出了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测量人体的体温、心率、唾液的pH等生理数据、观察条件反射、探究水蚤对光照强度的反应等实验都涉及实验数据的测量、记录、处理、分析等方法;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等实验重点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并指导学生设计观察记录表及较长时间的观察计划;观察并解剖鲫鱼、蝗虫、花、果实等实验则重点强调了生物的解剖技能及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等等。教师通过对实验方法与技能的归类整理,结合实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应该在哪个实验方法或技能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需要强化的要素上。例如,在“酒精对水蚤的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中,可突出实验方案设计中的“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中的细节,如对照组和实验组除酒精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实验要重复多次,实验的个体数目越多,结论越可靠;每只水蚤放入酒精溶液中的时间应相同;实验用过的水蚤不要再放回到原来的容器中;每次实验前都要将载玻片清洗干净;等等。而在“探究某一因子改变对生态瓶的影响”实验活动中,可以重点强化“实验方案设计”这一研究方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充分感受实验方案设计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

2.2优化改进

篇2

一、果实的采收与脱粒

近年市场上出售的木兰科花木种子品质极差,与果实采收过早、过嫩有着直接的关系。木兰科大部分花木果实成熟的标志是:9~10月间,当其聚合u果由黄绿色转为红褐色,u有少量开裂露出红玛瑙般的种粒时,表明其已达形态成熟。可于此时将白玉兰、紫玉兰、红花木兰、天女花、天目木兰、黄山木兰、乐东拟单性木莲、厚朴、凹叶厚朴、乐昌含笑、阔瓣含笑、深山含笑、含笑、长蕊含笑、红花木莲、木莲、乳源木莲等果实,用竹杆从枝头击落,收集起来,摊放于通风良好、没有阳光直射的水泥地面上,也可搁放于通风较好的室内,但果实不要堆积太厚,厚度最好不超过10cm,摊晾数天,使绝大部分u自然开裂,一般不宜在太阳下暴晒,否则将对脱去u的种粒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7~10天后,分批将已脱出的带鲜红色肉质外种皮之种粒收集起来,以便集中处理。

二、种子处理

对从聚合u果上脱下的鲜红色种粒,其肉质种皮内含较多具芳香味的白色乳汁,此时不必急于搓洗,而应将其继续放在室内通风处摊晾开来,使尚未充分成熟的种胚,继续通过种脐从肉质外种皮的白色乳汁中获取营养,继续摊放7~10天,种粒厚度不超过3cm,每天翻动2~3次,待其鲜红色的外种皮由红变黑,从硬变软,从光滑变皱缩时,再行搓去种皮。资料显示,许多木兰科种子在储藏期间出现发霉现象,其根本症结就在于第一次处理种子时方法不当,处理不到位。应将已经变黑发软的种粒浸泡于清水中,每半日换水一次,浸泡一整天,待其干皱种皮吸水发胀后,再将其与河沙混合,从而避免出现上述糟糕的情况。对种壳较硬的白玉兰、黄山玉兰、天目木兰、厚朴、凹叶厚朴、红花木兰、乐东拟单性木兰、山玉兰等,可脚穿“解放”鞋,轻轻踩揉种粒,使其骨质硬皮的种粒从其肉质外皮中挤出;而对种壳较薄的金叶含笑、灰毛含笑、黄心夜合、红花木莲、乳源木莲等,不可用脚踩揉,只是将其与沙混合后用双手揉洗,且不能用力使劲挤压,能将种粒从肉质外皮中轻轻挤出即可。对于已脱出的种子,先用清水漂浮去空瘪种粒及果皮果肉,捞出沉于桶(盆)底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具骨质种皮的种粒,即为饱满的优质种子。应该注意由于其种脐处,往往因附着有呈丝状且富弹性的假珠柄,常带有残余的果肉,很难冲洗干净,易导致日后在储藏期间上霉腐烂,使种胚坏死。有鉴于此,在进行第一次种子处理时,要小心反复多搓洗几次,将其附着于凹陷种脐处的有机物彻底清除冲洗干净,才能确保在种子储藏期间不出现发霉烂种现象。将洗净的种子,摊放于室内或室外通风处,切忌不要让强光照射,以免因光照产生的高温,破坏其种子内部抵抗力不强的胚,甚至使胚乳失去活性,导致种粒不能发芽。

三、种子储藏催芽

将反复搓洗干净并经阴晾收干的种子,进行沙藏催芽。在种子不多的情况下,可用大花盆储藏;而种子数量较多时,则应小缸或砌砖池储藏。同时选用的沙土必须干净、无污染且含水量以15%以下为宜(以手握之成团、松开即散为度)。储藏方法有二:一是种沙混合储藏,种子与沙的比例为3∶1或4∶1,将种子与沙均匀混合后,置于小缸或大花盆中,其上盖一层厚5cm的湿沙,再用不太密封的木板盖好,以防鼠类危害。二是层积沙藏,多在大缸或砖池中进行,底部铺一层5cm厚的河沙,其上平铺第一层厚约3cm的种粒;再在种粒上覆一层5cm厚的湿沙,沙上铺第二层3cm厚的种子,通常为3层种子5层沙,最上一层沙可适当厚一些,最后同样用不太密封的木板盖好。此外,也可在通风条件较好的室内地面上进行层积沙藏。种子储藏期间,室温保持在2℃~15℃之间;在储藏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发现沙粒发干,可及时喷洒清水增湿;如发现种粒有少量发霉,要筛出种子重新用河沙搓洗干净,并换用新鲜干净的湿沙藏好;另外,还应防止鼠类啃食种粒。到了来年2月底至3月初,当其种粒有少量裂口露白后,再行下地播种。经过湿沙储藏的种子,在播种时一般不宜再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消毒,否则会严重影响种粒的发芽。

四、优劣辨认

怎样来鉴别市场上出售的木兰科花木种子之优劣呢?

一是水选,将种子放于清水中,浸泡20~30分钟,若沉于水底的多、上浮水面的少,证明该种子饱满度较高。

二是敲开种粒,随机抓取100粒种子,将其轻轻敲开,若种仁新鲜呈乳白色且伴有浓郁的芳香味,则种子质量较好;若空壳多或种仁发褐变黄且伴有腐霉味,则种子品质较差;将其具健康胚的种粒数乘以0.8,可基本判断出该种子的场圃实际发芽率。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构建策略

一、引言

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和视听设备的效能,以营造出形象化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能够使教育教学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师在探究如何以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此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纳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现全新初中语文教学格局的营造[1]。

二、多媒体技术纳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由此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情境教学创设得越具体,越生动,越动态,给予学生造成的情感体验越发有效。多媒体,能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营造形象化的意境,学生在享受视听世界的过程中,自然会增加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此时的情境创设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形象化发展

初中语文学科也存在很多抽象的知识,仅仅利用语言阐述,是难以做到课堂内容的有效掌握的,毕竟学生阅历和经验不足,此时就需要利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开展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以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为例,说明文特点为:客观公正,一板一眼,语言严谨,词汇专业,如果单纯以语言讲述的方式诠释,往往难以保证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此时如果可以运用多媒体,以图片,视频或者音频呈现,就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此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效益的提升

多媒体涵盖了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学资源,能够在弥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充实性不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无论国内国外,还是古今中外,都能合理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课程体系,而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效益提升来讲,是很有必要的;在多媒体技术融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更加理想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笔墨粉笔,而是以更加高效的操作模式进行,这也体现出语文教学效益的提升;最后,多媒体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此时也是促进语文教学效益提升的重要契机。

(四)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初中语文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希望改变以往初中语文灌输式教育的模式,使学生成为初中语文学习的主导。要想实现以学生为主导,就需要考量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语文教学,迎合了初中生喜欢多媒体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而这些对于改变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氛围,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来讲,是很有帮助的。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新课改之际,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实现教学格局的创新创设。

三、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并非将多媒体技术堆砌到初中语文课程体系中去,这只是从形式上满足了初中语文信息化改造的要求,并没有起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这是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存在的认识偏见。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来探讨,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立足初中语文教材,实现多媒体课件的优化设计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有目的的,基本目标就是:在新课标课本范围内,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由此可以保证多媒体技术的融入是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2]。此处以《木兰诗》学习为例,多媒体技术的高效课堂设计过程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截取美国动漫《花木兰》的片段,选取部分,时间控制在三分钟,内容选取花木兰的战斗场面,由此激发学生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的兴趣;其二,挑选《木兰诗》的朗读视频,最好是配有视频的资料,将其作为本次课程的引导,并向学生介绍《乐府诗集》的概况;其三,引导学生分析《木兰诗》的字词含义,疏通整个课文,并且利用事前设计好的情境,以图片和声音带领学生去朗读,感受《木兰诗》的意境。

(二)找准知识结构空缺,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作用

多媒体资源的利用,除了需要考量新课标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还需要探究学生知识缺陷和不足,以此为切入点,发挥多媒体资源在弥补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方面的作用。此处以《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与学生进行宇宙话题的探讨过程中发现学生认识还停留在想象的状态,并不能对于宇宙探索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实现课件的优化设计;其二,适当添加当前国内外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由此弥补学生在宇宙探索方面的知识缺陷和不足,为开展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其三,给予学生关于宇宙探索的影视作品,鼓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宇宙探索,由此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营造宇宙探索学习氛围。

(三)明确语文知识难点重点,全面提升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融入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在明确语文知识难点和重点的基础上进行,使多媒体教学效益得到更加全面的发挥。在此方面,以课文《藤野先生》为例,推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明确此课程教学存在的重点和难点:回忆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依照这些事情脉络,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整理;讲课时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多媒体上展现出来。挑选文章中的阅读难点,选取片段,要求学生以情境还原的方式深入探讨,进而在多媒体音频的配合下,实现对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营造。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现出来,提出富有层次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以绘画文章脉络的方式,制作流程图,教师在对流程图进行分析的时候,以多媒体的方式来呈现整个文章的内容,指出小组流程图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制作更好的流程图。

(四)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现学生课外自学能力提升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模式的构造,还需要转变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关注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在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在课堂课件制作的时候,适当增加语文素材信息,比如增加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作者介绍、社会背景、文学故事等,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学习和探究,以营造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其二,注重课堂延展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课程内容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更多信息,要求学生写阅读感受,使学生的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能够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也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3];其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现课外阅读生活的充实,以为课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多媒体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李春红 单位:南通市观河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帅.信息化背景下烟台市区初中语文课堂板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5.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品读;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94-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由此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发挥读的作用,是很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品读的形式展开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突破,获得思想的提升。

一、品读风景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中有很多都是抒感的写景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感受文中的景色描写,不但从中欣赏到美景,还要感受到文字之美。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文章文字优美,描写的春天美景令人向往,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无限的活力。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共鸣,我特意将春天的美景作为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品读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学生抓住“草地”的相关文字,然后通过想象,感受内心对春天绿色草地的喜爱之情。学生一边品读,一边观察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视听课件,再配上轻缓的音乐,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中,感觉和意识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激发了想象力,学生从中体验到无以复加的快乐。这就是品读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是其他活动所无法给予的。

二、感知语言之美

文学语言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每一个动人的字眼和词句,让学生从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展开品读,通过对文字的品读,提升自己的语言赏鉴能力,并由此提升语感。

如在教学课文《济南的冬天》时,笔者先通过自己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中的优美意境,在学生获得了文本具有的美感之后,再展开语言探析。例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针对此内容,向学生发问:“你对哪一句最有感觉?对照生活中的雪,你能感知到什么?你能抓住句子中透露出来的感情吗?”学生抓住文中的字眼“看护妇”,很快体会到:雪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暖意,给人一种温暖和爱。这样的品析,激活了学生对语文的美丽体验,语文阅读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和快乐。

三、赏析结构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是经典佳作,有着极为巧妙的构思和设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激发起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作品结构进行品析,感知文本的结构之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结构之妙,笔者带领学生展开解读和品析:哪里写木兰对爷娘的思念之情?哪里写木兰离家后沙场奋战的豪迈之情?学生从中找到相关段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一段写出了木兰离家后对父母的思念,表现出她坚强的内心。在这里,爷娘唤女声与流水声、胡骑鸣叫声,声声在耳边回响,对于孤身在外的木兰来说,亲情和战情,思乡之情和卫国之情,她选择了后者。她毅然决然地告别安逸的生活,来到这黄河流水的陌生之地,听着胡骑鸣叫……这些都表现出木兰内心坚定的忠心报国的精神。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既描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柔情,又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魄。这种构思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木兰的赞美。通过短短几句诗,让读者看到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木兰形象,并且能够受其影响而产生共鸣。类似这样的结构,课文中数不胜数。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契机,让学生展开品读之旅,挖掘文本中的精妙结构,提升自己对结构的理解和赏鉴能力。

四、探析情感之美

情感是文学的精髓,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文学作品中,只有通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描写,才能营造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独特意境。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体验柳宗元内心的情感,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评析,如鱼儿在水底游动玩耍,文章明明是写作者内心的寂寥,为何这里却描写了鱼儿的欢乐游动?这是一个矛盾。于是我带领学生对所学的旧知进行探析:柳宗元被贬谪在永州,他的内心是非常孤苦的。这里的描写,鱼儿虽然是快乐的,但作者却不能与之呼应,可见他对鱼儿的欢乐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因而也无法获得融合。后来坐于潭上,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的描写就表达了他压抑的内心,他的人生境遇的波折。因为心中抑郁寡欢,只好来到这寂寥的山林中排解一二,由此可以看到他的情感底色。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此情此景,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心中忧伤、悲凉的情感。

总之,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品读的地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交给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让他们能够通过有效的品读,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相融合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融合。因为,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名作中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但是,传统课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时,教师多是将其视为基础知识,略略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把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讲述修辞方法的同时,对修辞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讲解初中语文人教版《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教学课文的同时应注意有机融入修辞教学,为学生讲述文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即为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句子。文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就是对偶句,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为后文设置了悬念;夸张,即为增强文章的效果,对事物某些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句子。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是运用的夸张手法,描写路途的遥远与战争的紧急;顶针,即前一句话的结尾与后一句话的开头相同的句子。文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运用了顶针,增强文章的文学性;设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句子,文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就是设问句,可以更好地描写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文中修辞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述。)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句具有多个修辞手法的句子,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话中包含复沓、对偶与设问三个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的思想活动。这篇课文全文仅有300多字,其中用到了众多修辞。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修辞的各种用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表达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写作能力有限,措词造句能力不强,导致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因此,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将学过的修辞运用在作文中。2.对学生作文中的修辞进行分析与点评。

例如,讲到《紫藤萝瀑布》这篇写景散文时,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散文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将文中讲到的修辞运用到作文中,注意文中动词、形容词的选用,如文中写到“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其中“辉煌的淡紫色”这一句写出了紫藤萝的生命旺盛。动词“垂”,呼应前面的瀑布,突出了紫藤萝盛开的盛况与数量之多,气势磅礴且生机勃勃。同时,教师讲议论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副词与引用、反问、设问、排比、层递等修辞的使用,然后在作文中将其体现出来。另外,教师应对学生作文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给予适当评价与分析,评价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如可以将学生作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与修辞有问题的句子用多媒体课件摘录下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让学生指出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以此启发、引导学生。

三、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教学离不开实践,修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修辞,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不仅局限在教学中,更应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将口头表达落实到语言文字中。

篇6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中学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彰显出它的重要性,成为了实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我根据从事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认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就必须积极鼓励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实施减负、改革教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减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举措之一,它是素质教育向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及日常教学中“课堂不会课外补”的“灌输”式教育亮起的一盏红灯,更是给引起学生厌学现象的至今仍寄存在基础教育中一些教学弊病敲响了警钟。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大的突破口,在此前提下我结合现代文教学展开了探究。

二、提高技能、有的放矢

众所周知,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在于有效改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于他们能否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研究必须有的放矢。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培训骨干教师掌握基本的微机操作基础,并加大教师网络搜索和教育软件运用力度。通过这些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准确利用网络快速制成一些课件,并能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但仅有这些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课件应用还仅仅是为教师的讲解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而非真正去开发学生智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让学生自主地动脑、动手学习。在观念上,仍停留在教师悉心描绘,学生机械记录。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课题小组成员集体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首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勇于构建,大胆尝试,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体现“主导―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认真思考过问题后,自己先利用网络查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拿出相关依据,形成大讨论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实验对比,已显示出一些成效。由于三中的便利条件、设备齐全,在课余时间,学校专门为我所担任两个班级开放微机室,使学生能够查找相关资料,并会简单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比如我教学语文第四册《气候威力》时,就让同学们充分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关于南极洲的题,并运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网站,并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自行命名,从而把南极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出来,顺利完成了教学。

在这一系列利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促使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三、兴趣激活、技能提高

在整合研究实验之初,我在所承担的两个班做了问卷调查。统计后显示,在搞实验之前,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人很少,而甲班与乙班的对比中发现,甲班利用网络学习的人稍微多一些,于是我就选择了甲班做为重点实验班,即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探究式教学,乙班的教学方法,仍为常规教学。三个月后,我又做了类似的问卷调查。统计后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使用计算机增幅较大。但是,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还很少,每月仅占22%。此时两班的语文成绩,已经由原来的基本一致,转变为利用信息技术的实验班,语文整体成绩有一定幅度提高,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这使我信心倍增。

又经过半年多的对比教学,以上统计数字又有所变化。实验班学生利用电脑,网络学习比例,有大幅度增加,交互式学习的同学也由原来22%占到58%。实验班的考试成绩仍然占居优势。这些对比材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这种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真正做到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重在实用、形成模式

实验成果中在检验。我在讲第一册《木兰诗》时,是整个实验的摸索阶段,利用Powerpoint,把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并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又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便利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宝贵遗产--安塞腰鼓”网页。并通过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们体验到“什么是生命的律动,力量的宣泄。”但是,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这个案例的设计还是间接地给学生们去展示老师的思想。

篇7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已高效,自然地融入到每节课当中。 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运用了信息技术这一新型教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得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场所,学生如何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触类旁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关键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选用教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一直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们追求的教育理想目标之一。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平台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全部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收到尽可能大的效益。“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平台。

二、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教学动力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发给学生,能够补充学生学习资料的不足。再者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把过去、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变成由声音、文本、图象、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景。

创新精神是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的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它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有限的,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生动的、积极的。

三、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非凡的教学活力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特别强调和重视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程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媒介,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教”与“学”的活力。

例如,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就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抄写背诵挠头皮,兴味索然,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古诗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增强了趣味性、感染力,无疑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使他们产生了投入学习的极大的兴趣。因此, 我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采用多媒体的声像手段,随着一阵悠扬婉转的笛声,在屏幕上出现了美丽的锦江,卡通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着诗人杜甫身居草堂,春光烂漫时,独自散步寻花的经历和感受,而后屏幕呈现江畔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景象此时,播放诗歌朗诵录音,伴随着字正腔圆的诗歌朗诵,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声像手段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进了美好的大自然,加上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读,又把生动的感性表象与抽象的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享受着悦耳的声乐,陶醉在美丽的画面中,愉悦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很快就读懂了这首瑰丽的诗。

还有, 我在讲第一册《木兰诗》时,利用信息技术把美国好莱乌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然后就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促使学生搞好探究式学习,为做好课堂上的互动打下了坚石的基础。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其本质是课内外教学的可行性手段之一。时下,教育系统各层次的专业人士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研讨。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为己任,对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情感进行挖掘,在语言知识教学中进行人生教育。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把教学作为简单的解说手段,而需要把教学与生活相交融,将其上成一种艺术。由于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特殊性,这种理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碰撞时,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挑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它科目。不同于数理化等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模式,相反,我们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只能聆听课文朗读,看看书本上的黑白插图。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觉得乏味。但是,如果聪明的教师制作一个课件,学生肯定会听得轻松自如,津津有味,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合理

1.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总结下来,安排教学内容多而全面、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课件,而那些设计简而优、少而精,具有准确、简洁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的课件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青睐。

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叠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学生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教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课文文本的过程,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未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出现带给教育许多的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有条件偷懒,认为一次性完成课件制作后,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好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1.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

古人云:“精通琴棋书画”,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设计画面、图案、艺术字等,还要配上轻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避免生搬硬套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疑惑。

2.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意识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用多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识,但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时下,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者往往不太注意对背景的设置,也有些课件作品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曾经有一制作者在设计《爱莲说》时直接将一幅荷花图搬上屏幕作背景,花哨的背景导致打上去的文字很难辨识得清。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从中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有些细节方面的审美意识不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好背景,有机会请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

电脑软件中有模板设定和自定义设置两种,操作熟练的制作者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背景,所以制作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一般来讲,背景设置的格调应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呼应。如: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背景,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紫色系列作为背景色来衬托作者因爸爸去世而表现出的平静而成熟;制作《木兰诗》等文言文课件时,应选用使课件整体呈现古典沉稳风格的底色;另外,在设置背景时需要根据教学步骤选择相应的背景,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各页的背景风格反差太大,应尽量保持课件的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领域里,我们如果只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而忽略钻研业务,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何以能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大浪淘沙,终究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真正的成绩。

语文多媒体课件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但这个成效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学习行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落实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课堂导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各种手段来促使导入环节的多彩,使课堂导入一下子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新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上,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教学符合初中阶段学生感性思维活跃,而理性思维相对不足的特点。它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材料,能把无形化为有形,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生动形象的知识,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讲授《木兰诗》这一课时,由于人物历史相隔久远,因此,在课前我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花木片的各种资料,如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并通过多媒体制成了优美的课件。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到太陌生。通过欣赏关于花木兰的相关视频资料,学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以一种直观感性的形式切实感受到花木兰的英勇和柔美,体会到了作者对木兰的赞美。这样,通过这样的导入环节,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个体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所选内容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文章,对于学生思想的提升、情感体验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语言优美,仔细研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一些生僻字、学习一些语法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中心意思。初中语文教学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文章文字的了解,进一步领会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正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具有思想和见解的独立个体。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产生各自的情感体现,达到对文章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才能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单纯采取一种语言描述,简单学习一些语法、生僻字,单纯剖析文章段落的简单处理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设置一些情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中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意境,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平白枯燥的叙述的弊端,为学生营造一种符合文章内容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文本中描述的具体情境之中,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深层次的解读文本内容,从而获得个性体验。

三、多媒体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教育的迫切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教师枯燥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创造各种情景,通过学生的探究、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大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的课堂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性。它可以通过搜集到的图像资料,以一种动态的、感性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突破时空限制,给学生创造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这种空间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语文教材中的优美作品,作者通过文字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本身也蕴含了一些优美的意境,使学生能根据文字描述去想象蕴藏在其后的意境。

篇10

1 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人民的勤务员》时,可让学生齐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抓住歌词中“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之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对雷锋的精神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效果较好。

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 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2 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

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难忘寄园情》末段和《,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3 学唱或创作歌词,深入理解课文――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

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完之后,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有音乐或写作特长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木兰诗》、李商隐的诗《无题》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木兰辞》、《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但愿人长久》;教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 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沁园春•雪》;教完歌剧《白毛女》和《孔雀东南飞》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北风吹》和《孔雀东南飞》,则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摘录、引用歌词,进行字词句教学――歌词还是教师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的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