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8:1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学论文

篇1

论文摘要:为提高造林学教学质黄,首先进行了教学条件建设,重点进行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考试标准化建设,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

造林学是论述森林营造和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森林培育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首要任务。我区是全国林业大省,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加强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高素质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造林学在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时开设,50一80年代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80年代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林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造林学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中,于2002年1月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一、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1.教学大纲

1980年在北京林学院召开的林学专业教学大纲修订会上制订了全国统一的造林学教学大纲,我校一直参考该大纲进行教学。但这个大纲与我校的实际教学在许多方面不符,如我校已在教学中把造林和种苗分成了两门课,教学学时安排、教学环节也有很大不同。因此,1997年我们制订了造林学教学大纲,大纲对课程的规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等,较好的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又体现地区特点,加强了实践性教学。之后不久,学校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在2000年对造林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是理论教学由52学时缩减为42学时,课程设计由20学时变为1周,一周的教学实习不变。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减少了一些繁琐理论,增加了实践性内容,使教学大纲更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建设

(1)教材建设造林学统编教材(试用)第1版是在1981年出版,在1992年经修订后作为正式教材第2次出版。该教材于1987年获国家《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作为校内教材使用,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便于学生学习。这本书立足于内蒙古的造林现状和特点,反映了内蒙古造林事业上的最新成果和先进实用的造林生产技术,通过学习可对我区造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为今后工作中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特殊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开展,这本书也可作为生产上的参考书。

(2)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对于辅助教学资料建设,近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修订《造林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和《造林学课程设计资料》。以前所用的是60年代编写的,早已不符合现实,1997年依据国家和内蒙古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实际,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写。②编写《造林学实习指导书》。以此规范了教学实习,满足实习需要。③收集教学资料150多册,包括图书、造林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可研报告、造林规程等。为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④购买和收集幻灯片3套(900多张)。这3套幻灯片是根据造林学教材内容摄制的,与教材配合使用,可增强直观性,增加感性知识。⑤收集录制录相带2盘,主要反映内蒙地区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⑥自制VCD光盘4张。主要反映近几年我区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建设情况及技术措施。

以上这些辅助资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造林学统编教材,在长期使用中我们认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

(1)教材内容与实际的差异造林学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写的,以论述用材林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而用材林的营造适合于湿润地区或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在我区主要局限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中西部局部水分条件好的地段。我区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早、土壤贫痔、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无法营造用材林。50一60年代因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形成小老树或造林失败。所以我区是以防护林为主。湿润地区营造用材林和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其基本理论和技术是有差别的。如营造用材林的理论中把林分郁闭作为森林群体形成的标志,森林群体的形成才能使林分稳定,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造林密度较大;而在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时,实践证明,结果正好相反,林分郁闭后,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出现生长衰退或死亡,特别是沙地尤为明显,所以造林时应稀植,以保持林分稳定。

(2)内蒙古地区的造林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反映内蒙古是林业大省,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先进实用技术,在统编教材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3)缺少有地区特点的造林技术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大,地貌类型多,不同地区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措施各不相同,在学习了造林基本的理论和技术之后,结合内蒙实际应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本地区的造林技术特点,这才更有实用价值。

2.改革的内容

(1)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改革以统编教材为主要参考,紧紧结合内蒙和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改革。主要是把讲授用材林为主,改变为讲授防护林为主,并兼顾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造林树种选择上把讲授乔木为主,改为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密度上湿润地区和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要以郁闭为中心,初植密度大。在干早地区为维持水分平衡,应进行稀植。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配置,使林地形成一定的径流面积。还可以采用斑块状造林,避免全面造林后林地水分供应不足,而导致林木早衰或枯死;在树种混交上以乔灌混交、灌木与灌木混交为主。混交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宜采用带状块状、星状、行带状混交,往往灌木的比例大于乔木的比例;造林方法上把强调以植苗造林为主,改为植苗、播种和插条造林同等重要,从近几年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区许多地方播种造林和插条造林占有主导地位,如阴山北部主要是以柠条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地沙柳(或小黄柳)插条造林占有很大比重;造林季节上把以春季造林为主,改为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西部地区春季最为干早,而雨季和秋季则水分条件较好,播种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主要在雨季,在秋季可以进行插条和播种造林,这在生产中已取得明显效果;造林的方式不仅要讲人工造林,还应讲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近几年飞机播种造林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活动范围大,在我区沙地广泛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其技术简便、省工,更符合自然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反映造林新技术对我区创造的造林新技术在造林学中应及时反映,如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机械开沟抗旱造林、针叶树和沙生植物容器育苗造林、冬贮苗木等水造林、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山地生态经济沟、沙地生物经济圈营造等技术。

(3)增加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内容主要增加我区大兴安岭、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草原地区的立地条件特点和造林技术特点。讲述柠条、沙棘、沙柳、山杏、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等我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特点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造林学教学以全新的、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符合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的需要,更符合目前西部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工程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造林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口头讲授,学生机械的记忆。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单项注人式”,这种教学方法死板枯燥,即花费时间长,又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大大减少了讲授学时,讲授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6096,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造林的基本理论难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易理解、实践和综合性强,采用以自学、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经过多年的试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明显效果。

2.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研制和开发了造林学多媒体课件。

我们采用方正奥思软件编制,片长容量达到1200MB。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内蒙和西部实际,以及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发展新动态,编写出造林学文字脚本,再将文字脚本精练制作成计算机文本,将大量照片资料精选后扫描,加工制成图片素材,使文字与图片一一对应,之后再进行配音解说。该课件有文字(包括表格)8.4万字,图片300余张及部分教学实习影像内容。

造林学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视听并举,感知直接,理解容易,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容错性强。该课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虚拟教学,实现自学、自测。造林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造林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造林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课件在我校首届课件展评中获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造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从教学实习、教程设计、毕业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加强。

1.教学实习

造林学教学实习为一周,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又在野外,路线长。通过我们长期的调查,我们精选了路线,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的实习内容。我们选择了和林县、卓资县、大青山、黄合少林场、蛮汉山林场等地。这些地区能够实习到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技术,能够调查了解柠条、沙棘、油松、樟子松、杨树、山杏、构祀等内蒙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在实习的基础上要求同学写出详实可靠、较全面综合论述的实习报告。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旧教学计划中所用时间为20学时,在新教学计划中,课时压缩1/3的情况下,仍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实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资料、并进行分别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理论,通过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写出符合实际的设计说明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综合实习。近几年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与教师开展的科研和生态建设规划设计任务相结合、走出校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刀真枪的作,严格要求,加大压力,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篇2

教学过程中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尽如人意,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笔者认为有机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1.1传统讲授法发蒙解惑传统讲授法具有较好的教学可控性,课堂传授信息量大,系统性强等特点,有其他教学法无法替代的优势。学生在临床中药学开课时,对许多中医术语尚不熟悉,专业背景较为薄弱,对中医理论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尚处于蒙昧状态,因此对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其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较为直接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学生作为获得教学效果的主体,对传统教学法的接受度较高,而且能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教师的专业熏陶,达到中医专业的启蒙效果。

1.2多媒体教学和饮片辨识教学法激发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恰当地融合文字、图像、动画及声音等相关素材,给学生以形象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助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将多媒体课程的灵活性、交互性、全方位性等优势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在对一系列药物有理论上的认识前提上,配合饮片实物教学,认药的同时,提示药物形、质、色、味特点与其功效主治之间的联系。有研究亦指出学生普遍对中药实训教学反馈情况良好,满意度较高。

1.3PBL病例教学法践行真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其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置于问题中去,培养其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理念。在医学教育中,PBL病例教学可以围绕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完整的临床实践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途径。PBL病例教学法与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特点相契合,是符合教学需要、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2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5月进行血液细胞检验的5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24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35.6±3.1)岁。54例的血型情况如下:O型11例,AB型19例,A型14例,B型10例。

1.2方法血液细胞检验样本均来源于静脉血,检验指标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及血红蛋白(HGB)。(1)采集好血液检验样本后采用EDTA-K2抗凝剂以1∶5000及1∶10000两种比例进行稀释,其中1∶10000为检验中严格规定的稀释比,稀释后摇匀并进行检验。(2)将获取的54份血液样本分为20等份,其中10份放置于4~8℃的低温环境下,另外10份放置于室温环境下,室温为20~22℃。在采集好样本之后的0.5h、4.0h进行检验。

1.3观察指标对不同稀释比例下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室温及低温条件下存放血液样本对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检验方法为t检验,如P<0.05,则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按照不同的比例对血液检验样本进行稀释后,发现样本中WBC、RBC、PLT、HGB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存放条件下的相同时间段检验血液样本后发现,样本中WBC、RBC、PLT、HGB水平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稀释比例及不同存放条件下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分别见表1、表2。

3讨论

由于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控制血液检验质量,则应注重研究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2]。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样本稀释比。由于直接采集的血液样本由血浆与血细胞组成,在血细胞计数分析方面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利用分析仪对样本进行检验之前必须完成稀释工作。如在稀释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抗凝剂配制比例,将会影响到检验质量。目前血常规检查中规定,如在细胞检验时采用的试剂量管为2.0ml,则稀释比应为1∶10000,如稀释比大于或小于1∶10000,均会影响到检验质量。有研究指出,如稀释比例较高,将会引起样本中的细胞数过少,而当稀释比较低时会导致样本中的细胞出现重合缺损状况,这两种情况均会造成检验结果出现误差[3]。在本文中采用了1∶10000及1∶5000两种比例稀释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后发现不同稀释比例下血液WBC、RBC、PLT及HGB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发现稀释比例会影响检验质量,与目前所得出的结论相符。为了有效管理血液细胞的临床检验质量,则应对稀释比进行严格控制。(2)样本存放条件。如将血液检验样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则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血液样本中的细胞形态会不断发生改变,必然会影响到检验质量[4]。本文在采集样本0.5h及4.0h后对存放于室温条件下的血液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再次证实了以上观点。此外,如将血液样本存放于低温环境下,细胞形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存放时间相同而存放条件不同的样本进行检验时,检验结果会出现明显的差异,与本文所得的结论一致。有研究指出,当环境温度为18~22℃时,所得到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较为准确,所以为了提高血液检验质量,则应在采集样本后及时在室温环境下完成检验工作,尽量缩短血液样本的存放时间。

篇4

1.1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与应用实践不甚匹配地方本科院校为推广素质教育,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通识教育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减少的现象。一些公办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园林花卉学单理论课时就有福建农林大学该课程学时理论是50、实验20,实习7天,而其独立学院东方学院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为60、实验10,实习10天。而一些高职院校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花卉学理论也有70学时,实践1周。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48,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内容繁多的综合性课程,且随着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内容更新快,面临这样一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急需调整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满足于植物造景及景观设计的需要。目前,北航北海学院园林花卉学选用的是北林刘燕主编的经典教材《园林花卉学》,主要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部分包括绪论、园林花卉分类、生态因子、栽培设施、园林花卉繁殖、园林花卉花期调控6部分,学时数为12,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花卉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各论部分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岩生花卉、室内花卉、兰科花卉、仙人掌和多浆植物、食虫和蕨类植物9部分,学时数为36,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园林花卉种类500种以上,并掌握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园林用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花卉理论知识只需掌握了解。因此需调整总论和各论部分的学时数,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识别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并能应用。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林专业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先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2.4完善评价体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考试和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都是期末考试来定论,传统的园林花卉学考核方式为平时20%+期末考试80%,书面考试往往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埋头于背书应付考试的悲剧。因此,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原有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为:平时20%+作业30%+期末考试50%。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侧重与考核学生对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如对某节日、花坛、花镜等花卉应用的实例设计及布置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及社会需求。

3小结

篇5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调整人工林抚育间伐政策,提高林农抚育间伐积极性。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抚育间伐材质量差,收益低,投入大,大多数林农不愿抚育间伐,重造轻管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应调整抚育间伐政策,对抚育间伐材应取消限额管理,取消各种税费,给予政策扶持,以此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篇6

1.1一般资料

126例小儿肺炎患儿中,男51例,女75例,发病年龄6个月~12岁,临床中大部分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该病在春、冬季节为多发季节。

1.2临床表现

该病发作时不易掌控,通常会出现身体发热,体温上升至39摄氏度左右,并带有咳嗽症状,开始为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有少量粘液,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有头痛、咽痛、关节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肺部可闻及痰鸣音和干、湿性罗音,X线表现明显,有斑状小圆点。

1.3辅助检查

通过常规性的血及尿液,对126例患者进行检查,同时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拍片,对部分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或结核抗体测定。

1.4小儿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①持续高热不退,伴全身不适,频繁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伴随有胸咽劲的疼痛。②对比之下胸部的症状更加明显。③通过临床检查可发现患儿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听诊其双肺的音是否较粗,亦能听到干、湿型罗音等情况。④通过检测患儿的白细胞较为正常,亦可能有白细胞增加伴有血沉增快的情况。⑤采取喹诺酮及青链霉素治疗时,均没有任何效果,但运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时效果较好。⑥相比之下,胸部X线片表现更为显著。

1.5用法用量

将阿奇霉素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浓度为1.0~2.0mg/ml,然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1~3h;剂量为10mg/(kg•d)。

2比较

将阿奇霉素作为第二代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将其注射到患儿的体内,利用红霉素结构,将Qa位置上的甲基采用氮原子进行重排、扩张和还原等反应,并通过反应逐步取代其生产第一个15元环类抗生素。在对格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中,相比红霉素,阿奇霉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性,并且其是大环内酯类中对肺炎作用最强的药物,其具有很好的组织渗透性,组织浓度是10~100倍的血药浓度;由于巨噬细胞以及多核细胞内的浓度相较于细胞外浓度要高300倍,并且亦能够通过巨噬细胞将药物传递到感染灶内。使用阿奇霉素时,每日仅需进行1次给药,在结束用药后其仍然能够维持6d之久的抗菌作用,同时由于该药为短程给药而具备较长作用,因此小儿更加容易接受。但若在临床中患儿具有红霉素耐药性,则不能够应用阿奇霉素,需要运用其它类型药物来治疗。阿奇霉素是针对细菌在转肽的过程中实行阻碍,并通过在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时实行抑制,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生存,它的作用率高达百分之百。其的代谢原形有50%通过粪、12%通过尿排泄出,不会对肝肾造成明显损害。

3结果

126例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用5%葡萄糖稀释浓度为1.0~2.0mg/ml;剂量为10mg/(kg•d)。合并其它细菌感染者加用头孢霉素类抗生素;合并病毒感染者加用炎琥宁、阿昔洛韦等治疗痊愈,疗程缩短。结果126例小儿肺炎经过综合治疗均痊愈。

4讨论

篇7

包括患者的准备和标本采集。现在已经有许多相关文献证明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很多是因为检验前的患者准备不正确和标本采集不规范而引起。如的不同,检查血糖血脂的患者采血前进餐,采集标本前有剧烈运动等等可致一些项目的结果也不同。这要求从医生到护士到检验科工作人员都要有相关知识,耐心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详细交待采血前的注意事项。而标本采集也有不少的学问。如标本采集时间,采血管的种类等。这就要求护理部和检验科要密切配合。因为是中医院,护理部和护士对中医护理等方面抓得很紧,但是对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没有相应的重视,对采血管的种类及其应用有时混淆不清,认为只要采了血,随便什么管子都能用,如将EDTA-K3抗凝的血液标本倒入普通生化管中送来做电解质,因其中含钾离子,又是钙离子的螯合剂,结果的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检验科和护理部要一起制定标本采集手册,经常性地对护士尤其是新护士进行培训。

2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要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室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可以设置生化室组长对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全面工作进行管理。同时组长也是该室质量管理责任人。建立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标准操作程序。

2.1人员

中医院的辅助科室人员很多是临床医护人员转行过来的,没有接受系统的临床检验专业学科的培训,缺乏临床检验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对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一定要取得相应资格持证上岗,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对质量控制的程序、质控的规则、失控时应采取的措施都必须掌握;掌握生物化学室所有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参考值、注意事项并能操作;能熟练掌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正确操作,还要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更新相关知识,合理应用到工作中去。

2.2仪器

仪器的状态是否正常,直接影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结果。如仪器冰箱温度不稳定,导致试剂失效或结冰,可以使检验出现错误的结果;离心机出现故障导致标本不能及时分离血清或溶血导致结果不准确;纯水系统所制纯水质量不好可直接影响某些项目如镁离子测定的结果。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仪器状态更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因为生化分析仪状态不佳导致结果不稳或错误的的几个方面是:1)吸样针:因标本分离不好或未凝固的标本(如肾病科病人应用小分子肝素使血长时间不凝固,但不仔细就容易将未凝固的血清上机进行测定)导致吸样针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可出现结果一大批都低得离谱。2)光源(卤素灯泡):现在很多实验室都是用日立的仪器,日立仪器所用的光源就是卤素灯泡,它的使用寿命只有750个小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光源的衰减会影响读数;3)比色杯:全自动生化仪的比色杯是自动清洗的,如果清洗不干净,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重复性差。4)管道:吸样针、灯泡、比色杯大家可能经常会换,但是管道就不一定了。其实,随着仪器使用时间的延长,管道会被污染,尤其是用了几年的仪器,又用了苦味酸等染色性强的试剂,污染的管道会造成结果的稳定性极差。还有就是仪器的维护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定要有对仪器很熟悉并掌握了相关知识的专人对仪器进行认真、细致的维护保养,并记录在册,以保证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3试剂

当前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上都是选用各厂家提供的试剂盒,我们在选择试剂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准确度和灵敏度,试剂的稳定性、线性和方法学的问题,要选择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线性宽,在本实验室当前条件下能开展的试剂。选定试剂后,还要注意试剂的保存。因为生化试剂进货,一次可能要进几个月工作量的试剂,一般试剂保存,温度要求在4~8℃,放冰箱保存要避免放得太挤,要留出空隙,避免冰箱内空气不流通致箱内温度不均匀,而致试剂结冰而失效。全自动生化仪仪器上都带了冰箱,要注意试剂的开瓶稳定期,如在稳定期中未用完,应更换试剂,且新旧试剂不得混装。

2.4室内质量控制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一定要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大型的全自动生化分析必须备至少两个不同浓度的质控品。并且最少要备一年的用量。实验室首先要做出这两个质控品的最佳室内质控的X和SD、CV值作为暂定的X和SD、CV值,然后再每天跟常规标本一起做质控,求出其常规室内质量控制的X和SD、CV值,每月的X和SD、CV值相加求均值作为下个月的X和SD、CV值进行室内质量控制[2]。其次,要选好质控规则。现在实验室一般都选用Lev-ey_Jennings质控图,并和Westgard多规则一起来进行室内质控。一般选12S为警告规则,提示偶然误差的13S、22S,提示系统误差的41S、5X、10X[1],提示趋势性误差的7T等规则为一般实验室所选用。现在一台状态良好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其重复性是相当好,在每天的质控结果未超过1SD时5X规则可酌情采用或不用。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每天坚持做好室内质控。如中途更换试剂或更换灯泡、比色杯等,应重新做质控,结果在控才能进行患者标本的检测。如出现警告、失控,应立即执行失控的处理措施,首先回顾一下整个操作过程,是否存在失误,并立即重新复查原质控物,如在控提示为偶然误差,如不在控则换一支质控物复查,在控说明原质控物失效,不在控再换一瓶新的质控物[1],如不在控,是否失控项目定了标,或换了试剂,一个个步骤直到找到失控原因并解决,做好记录。在做好室内质控的前提下参加室间质量评价。

2.5操作进程中要注意的事情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1)建立组内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检验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重要的是,控制体系应为工作人员提供清楚易懂的信息,使工作人员能根据此信息做出技术和医疗决定。2)实施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并应考虑到重要的不确定度分量。3)实验室设计并实施测量系统校准和真实性验证的计划,确保检验结果可溯源到SI单位,或可参比到其它规定的参考值。4)质量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并监控评审结果。实验室应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并应监控外部质量评审结果,如果不能达到控制标准,则应实施纠正措施。同样检验用不同的程序或设备,或在不同地点进行,或以上各项均不同时,应有明确的机制来判断在整个临床适用区间内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并记录这些比对活动的结果并形成文件。在做好上述工作以后,就是我们工作中要注意的事情了。现在很多医院都已经有LIS系统了,但中医院在这方面相对落后,所以编号、加样、选工作表、病人信息的录入都存在出错的可能。要求工作人员在进行上述操作时不得接打电话、不得聊天,对标本进行仔细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2.6危急值的管理

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告知临床医生病人危急情况,为临床医生抢救病人生命争取时间。危急值的确立应检验科与临床医生一起讨论商定,与历史比较未达到或超过危急界限,其变化的差异已表示出病情的危重,也属危急值。凡属于危急值的实验,一律按照急诊标本的规定处理。危急值的工作每年进行总结,与临床联系,共同修正危急值的项目和界值。如以前钾离子的危急值高值为7.0mmol/L,经与肾内科医生讨论后,肾内科病人的钾离子的危急值高值修改为6.5mmol/L。

3检验后质量控制

篇8

1.1差异

小儿是一个发育不成熟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消化、分布和排泄同成人是有着显著的差异。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胃的蠕动较慢,消化液、酶的分泌较少,导致药物的吸收不规则。尤其是新生儿因血浆蛋白、脂肪的含量较少,药物的分布受到了限制和影响;小儿肝脏的容积直接限制了药物的代谢;小儿的肾功能较弱,新生儿的肾血流量是成人的20%~40%[2],因肾小球的滤过性较低,所以排泄较慢。小儿通常情况下的发病特点是:发病急、发病重,若及时的治疗,很快缓解明显症状。但是小儿用药要注重个体化的原则,使用的药物不仅能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要降低毒副作用的形成与发生。

1.2药物的本身问题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使用剂量是根据成人的剂量设计,很难变成为适合小儿的准确剂型,有时药物剂型的变换会导致药物性质的改变,影响药物性质的稳定性。另外的一些较为普通的药品因剂型、剂量的不精确,或者是药物中的赋形剂较多,从而引发小儿的不良反应。

1.3药物的相互影响产生的问题

针对小儿用药要求选择对小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这样药品的选择范围较小,因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疗效会降低。例如,小儿的腹泻疾病,通常情况下使用抗菌药头孢之类加上微生态制剂以及止泻药,然而抗生药能抑制、杀死微生态制剂,止泻药也能将微生态制剂带走,从而降低了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小儿使用的抗生素只有头孢类与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是繁殖期的杀菌剂,大环内酯类是速效抑菌药,因速效抗菌药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的状态,因此头孢就不能发挥繁殖期的杀菌作用。通常情况,这两种药是不能联合使用;若是一定要合用,必须要进行药敏实验,以便在治疗的过程中尽快的调整。

1.4中西药的灵活使用

小儿为“稚阳体、邪易干。”“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发病易、传变快、病情变化多端。掌握现代中药的发展情况,可灵活的将中西药联合使用,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例如:六神丸,该药成分中的雄黄是砷的化合物,不适合同西药中的助消化的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联合使用,也不能与抗贫血的药物富马铁片以及亚铁盐和亚硝酸盐类同时服用,否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失效;更加不能同解痉止痛药连用,否则会导致雄黄的氧化,反而增加毒性。又如含有酸性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等或者是制作好的中成药保和丸、山楂丸等,这些含酸性的中药时不能与含碱性的西药如胃舒平、氨茶碱、碳酸氢钠等进行合用,因为他们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不易溶解的化合物或者是分解破坏之后失去药效;也不能同磺胺类的药物连用,因为磺胺类的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会形成结晶尿,损害肾脏。因此,联合使用中西药时,必须要掌握药的性质和配伍禁忌,才能提高疗效。

2临床用药的注意事项

2.1用药的剂量、时间、配伍禁忌

药物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疗效。例如使用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的硬肿症,小剂量使微循环的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并且防止DIC,当剂量过大时,反而造成血管的收缩,减少血液的循环量,使硬肿症状加重。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剂量、浓度,并且还要防止滴液的外渗。小儿的给药时间是规定的,静脉滴注甘露醇,时间要控制在15~30min之内。中药和西药的给药时间不相同的,西药因为刺激性较大,所以要早饭后服用,避免损伤胃肠粘膜;中药的药性相对缓和,刺激性很小,所以在饭前服用,效果更佳。药物的配伍禁忌同疗效直接联系。例如酸性药和碱性药是绝对能抵消本身的药理作用,维生素C-抗坏血酸钠静脉注射液Ph5.0~7.0,是不应作为酸性药物来看待,但是氨茶碱不能与维生素C进行配伍,与NaHCO3应该进行分瓶输注,与钾注射液应该按照一定的配伍比例之后,加入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是具有一定的浓度和顺序的。因此,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药物的性质以及中药中的“十八畏”和“十九反”,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2.2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护理

没有一种药品在所有的情况之下是绝对安全和有疗效的;任何一种药都具有许多种的药理作用,因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所以对药的毒副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增报道:低血钾病人在使用青霉素之后会出现精神不振,无力、心悸、腹胀等症状。患者以为是病情的发展,往往延误了治疗时间;还有报道,快速的滴注大剂量的青霉素钠盐,严重的会出现抽搐、呼吸暂停、昏迷等从而误诊是青霉素过敏。因此,在以后的治疗中队青霉素的使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浓度和滴注的速度因随病情的发展而改变。

篇9

1.1一般资料

本组给共54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40岁,其中有4例是未婚妇女,有5例小于20岁,有23例在20~35岁之间,有22例患者是大于35岁。

1.2发病时间、部位及发病原因

患者的最长闭经时间为4个月以上,最短的时间为一个半月以上。本组的患者有17例患者的发病部位在输卵管,有15例发病于壶腹部,有4例发病于峡部,有2例发生于伞端,有16例患者发病于右侧的输卵管;54例宫外孕患者中,除了有5例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而造成的,以及还有4例之前有过卵巢囊肿的手术史,2例具有剖宫史外,其余的43例患者均患有输卵管炎症、盆腔炎症等,盆腔炎症的程度不同,炎症较轻者只是伞端以及周围的组织出现了絮状粘连,输卵管稍微红肿,重症患者则出现输卵管僵硬水肿。周围的组织韧带红肿,炎性组织增大增厚,甚至与周围的肠管、盆腔壁、大网膜等都出现粘连的症状,因炎症组织增厚、粘连,造成妊娠物不容易被破坏。

1.3临床症状

常见的症状为:长时间的闭经、腹痛、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坠胀、恶心、呕吐、昏厥或者是休克、腹泻、里急后重等病症。

1.4诊断的标准

对宫外孕患者的诊断标准为:腹痛、阴道的出血史、闭经史、B超的宫腔内没有发现妊娠囊、血β-HCG相对升高等、附件区可以见到低回声的包块,在其内可见液性暗区或者是妊娠囊,囊内能见到胚芽或者是胎心的搏动等。

2治疗

本组的54例宫外孕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只有6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未见其对侧的输卵管红肿症状,只游离端出现了絮状的粘连带,因此松懈组织是远端完全型的游离。其他的病例均出现不同过程度的水中增粗,使其管壁变厚,出现伞端的粘连闭锁或者是与周围的组织完全粘连并包裹住。对于症状较轻者行输卵管的分解粘连游离术或者是伞端的开窗复通术,病症较重者切除输卵管。关腹前盆腔这使用0.2%的甲硝唑100mL,静脉滴注,并且在手术后的3d、4d、7d以及次月月经干净4d,对实行了输卵管复通术的病患进行输卵管的通夜治疗,并在手术之后给予消炎治疗9d,等待拆线之后服用药物继续治疗,与此同时,在手术后的2d排便正常之后实行药物的灌肠治疗9~15d,在手术之后的三个月后接受复查,盆腔的复查均为正常。9例患者的对侧输卵管正常的4例患者在手术之后复孕,时间短者在术后的三个半月,时间长者为14个月。

3讨论

3.1异位妊娠中,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在输卵管,尤其是以右侧的输卵管最为常见。

然而在输卵管的壶腹部出现妊娠的症状约占62%,其次是在峡部、间质部,在漏斗部以及伞部的发病率相对较少[2]。临床上,若盆腔炎症较重会导致病情的复杂化,使妊娠的时间延长,发病之后的病程严重化,加之炎症部位的粘连现象严重,使其手术期间的操作变得相对的困难。妊娠的最长时间长达4个多月,并且不会发生流产现象。

3.2影响受精卵进入宫腔的因素均可以导致宫外妊娠。

其中输卵管的炎症是最易干扰受精卵的正常运行的原因,临床证明,89%的宫外孕患者是因为盆腔炎或者是合并输卵管炎症造成宫外孕。其他的病症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者是腹部有过手术史导致盆腔的粘连。当输卵管发生炎症时,黏膜的上层组织被破坏,纤毛消失,或者是炎性水肿使管腔变得狭窄,或者是炎症部位以及肌肉层形成疤痕,从而影响其管道的蠕动功能;因此这些因素导致了受精卵在宫腔外着床。

篇10

设计之初是为人类生存的需要去优化环境的一种创造方式,是为人类生活而服务的一项有价值的创造性劳动,并通过设计活动达到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目的。设计为人类创造丰富而多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具有鲜明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特征。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是经由人类的预先设想和计划得以实现。艺术则是人类用来理解、表达、记录、认识事物的方式,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逐渐成为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模式来表现世界、表达情感,它带有更多创作者自身的主观认识。纵观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史,两者虽相对独立,但对彼此的作用却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精神层次、审美、自我风格、地域特色等内容的需要使得当下的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当代艺术在表达了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矛盾和人的精神问题,从而使得艺术更具时代的特征,而不再是个人私密情绪的宣泄;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实现价值是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特征,从而使得艺术变得越来越接近大众,接近生活。设计借助当代艺术的无限幻想突破理性的束缚,把艺术的激情与设计的理念相结合,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而创造新的物质形象,同时纯粹的设计也是艺术的另一种表达。当下的艺术需要设计因素,有了设计就会有新的表达可能;当下的设计更需要艺术,艺术会使设计不再枯燥和循规蹈矩,变得更灵活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而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系统的核心,设计过程是艺术概念的加工程序到制成品的过程,并且设计创造的这些“新型”的组合和构成形态总是来源于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符号,遵循着对形体、尺度、空间、色彩、质地、均衡、韵律、变化、衔接和再现等一系列“形式美”法则,给我们的创作和设计带来了永无止境的幻想。同理,艺术家和风景园林设计师从根本上说都是对已知的基本元素提炼、加工、利用、改造或创新的行为,是把自然的已知元素变成新的视觉元素。而这些规律性的内容就是我们造型基础课学习的基本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都是相对的,每个时代对设计的定义和分析都具有局限性,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需要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3项基本条件。现阶段我们应该意识到,风景园林专业中艺术造型课程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性,在大力加强的同时不断改进其教学弊端,要从艺术和设计关系的角度出发,改良教学方法和创建新课程结构,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在21世纪的今天,设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在多元文化并存中相互渗透,慰藉人类情感的需要成为它们共同的属性。

2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一文中声明:“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目的的中心目的,即基础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培养思维能力。”同样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因为知识是很有可能会过时,而好的思维方式却是让人受用终身,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艺术基础课程中,主要对事物的观察、认知以及对事物的创造、表达这两个方面对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实践中,强调的是“体验”“、感受”和艺术观察事物的方法。在创意思维的练习中,重视的是“造型”而不是“工艺与技巧”。在面对当下愈来愈复杂的综合性设计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艺术家的审美素养,掌握一定的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而各类设计之间能够贯穿其中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基础造型手段。要养成艺术设计思维方式,必须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与众不同且的设计概念、独特的视觉呈现角度、发现美的能力才是当代设计的灵魂,结合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创造出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既有历史又有时代感的,不仅满足当下人的需求,还要创造出具有前瞻性的设计。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