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格律范文
时间:2023-03-26 20:0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体诗的格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著名诗人艾青认为:诗,如一般所说,是文学的顶峰,是文学的最高样式。然而,诗歌,连同她最为虔诚的追随者,就像被历史流放的囚徒,带着完美的躯壳与昔日的辉煌的身姿,于人烟稀少的顶巅独自起舞。曾经是民间歌谣《诗经》的广为传唱;曾经是流落湘楚大地的屈大夫的爱国浪漫主义的浅斟低唱;曾经是南北朝民歌的一枝独秀;曾经是诗国中李杜的豪放洒脱、狂傲独立、浪漫仙性和现实主义、沉郁忧民;曾经是两宋词盛的体格神致,而今,她仍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歌颂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故国民情••••••因为,诗歌是,曾经是文学艺术中最为古老的文体,所以,今日我也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就近体诗的格律谈谈自己的小见。
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古典格律诗(排律除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包括五言、七言两种形式的律师和绝句。近体诗是由古体诗演进过来的,故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就押韵来讲,古体诗允许换韵(换句押韵)而近体诗不允许,古体诗押韵不分奇偶句而近体诗一般是偶句押韵(第一二句可押也可不押),古体诗平仄声均可押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从上面可以看到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比古体诗更为严格。近体诗与现代诗也有许多不同点,新诗形式相对较自由、内涵较开放的。
诗是由有灵性的文字拼凑而成,但也不是随意的排列,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通常叫做诗的节奏,也就是近体诗的格律。诗的节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美感,就如李商隐的诗来说,他的许多诗都很难懂,但即使不懂诗的内容,当你反复品读时,那节奏和声律也会使你陶醉,觉得诗写得很美。郭沫若对诗歌的节奏如是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近体诗从篇章结构的表层上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字句的形式有严格的限制,使它不像现代诗那样的杂乱和随心所欲,所以从根本上就奠定了它高贵典雅的基础。而句子内部结构的千变万化,精炼浓缩,字字都体现出作者的心血。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在押韵和平仄上完美的体现出来。押韵可以造就诗歌鲜明的节奏,读起来保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近体诗的偶句必须押韵,并且中间不可换韵,要求一韵到底。第一句与第二句间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奇局不押韵。韵脚一般分平声韵和仄声韵,但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近体诗除了在押韵上有特殊的规定,平仄也不能随意。通常把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格律诗所规定出的平仄长竿,保证每句诗都是平仄合理搭配的,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好,具有其它任何诗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它对每句尾字的要求最严,绝不允许出现一个字的错音,这尤其是现代诗所不具备的。另外不允许“三仄尾”和“三平调”的出现,更保证了每一句后半部分的音韵协调性。平仄中还有三条规律——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亦然;2、上下句相对:如第一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同。近体诗上下句的遣词也一般要对仗,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对“月”是天文相对,“野”对“江”是地理相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很久前就这篇文章就一直在我心中酿蕴,今天终于圆了心愿。年轻人中,虽然大部分都喜欢看武侠、玄幻、言情等小说,但我一直对诗歌的喜爱不动摇,尤其对近体诗钟爱。有人说诗正在消亡,正在人民的生活中退隐,读诗的人也都只是那些写诗的人。这个问题我非常清楚,但我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对诗歌失去热情,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诗歌。
篇2
黑龙江伊春 陈平
陈平同志:
你好!编辑部把你的信转给了我。因为没有读过你写的诗词,所以无法谈我的看法。但有的同志所说写诗词有特别的规矩,这是不错的。所谓规矩,就是指诗词的格律。
首先应该说明,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属于诗歌,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我们祖国是世界著名的诗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后,在《诗经》的旧有格式上发展形成了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辞和汉魏六朝的乐府。从汉代起,还出现了五言诗和七言诗。到南北朝,开始有了律诗的雏形。这种律诗到唐朝发展得更加完美,成为唐诗中的重要形式。诗的种类是很多的。但从格律上,大致可以分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和古风)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写法较自由,近体诗则受格律的限制。近体诗以律诗(包括绝句)为代表,现在我们所说的旧体诗,大多是指近体诗。而词呢?作为诗的一种别体,它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称长短句。起初词是配音乐来歌唱的,这样每个词调都有严格的声律和种种形式上的特点,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后来大部分词虽不再配乐歌唱,但原来的调名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仍被沿用,这就是词牌。
那么,近体诗和词都有哪些格律呢?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先举出一首律诗和一首词为例: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 *平*仄仄平平
挈妇将雏鬓有丝。 仄仄平平仄仄平
梦里依稀慈母泪, 仄仄平平平仄仄
城头变幻大王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忍看朋辈成新鬼, *平*仄平平仄
怒向刀丛觅小诗。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吟罢低眉无写处, *仄平平平仄仄
月光如水照缁衣。 *平*仄仄平平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平*仄
风景旧曾谙。 *仄仄平平
日出江花红胜火, *仄*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兰, *平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 *仄仄平平
①、字数和句数。诗、词都有固定的字、句数。鲁迅的《无题》是七律,每句7个字,共8句。如果是五律,每句是5个字。绝句每首是4句。每首词按照词牌,也规定句数和每句的字数。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共27字,单调(不分上下阙),共5句。
②、押韵。诗、词都必须押韵。《无题》的韵脚是“时、丝、旗、诗、衣”,全诗押i韵。《忆江南》的韵脚是“谙、兰、南”,押an韵。句式中的注处,即是须押韵的韵脚。
③、平仄。这是诗词格律中最重要的一点。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分的。传统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仄中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诗词中平仄交替或对立,构成诗词的节奏和旋律,使诗词具有音乐美。平仄格式在诗词中有明确规定。举例的句式中平或仄加圈者(*、*),是指可平可仄。
④、对仗。所谓对仗,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效果。诗词的对仗也各有规定。比如,律诗中间4句要用对仗。《无题》中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即是对仗句。《忆江南》中的三四两句也是对仗句。相比较之下,律诗的对仗要求比词更为严格。
上面说的是诗词格律的主要内容。这些主要内容在具体的诗词中会有各种变化形式。限于篇幅,不能细谈。如果你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建议你读一读王力著的《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贺巍著的《诗词格律浅说》、龙榆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等书籍。
篇3
本文对汉字的注音用了汉语拼音、国际音标。汉语拼音不加括号,国际音标加方括号,标调用四角标圈法。
一、问题
《西昆酬唱集》杨亿《泪二首》其二曰:
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枉是荆王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胡笳暮应三挝鼓,楚舞春临百子池。未抵索居愁翠被,圆荷清晓霜淋漓。
这是一首七律。颔联的“更令杨子怨多歧”一句好像“不合格律”。按照近体诗的格律要求,颔联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颔联的“更令杨子怨多歧”一句在不允许“活用”的第二字处出现了平仄的改变:此处应为平声字,而“令”今读去声ling,属仄声字。这句又不属于“拗救”的情况。
“西昆派”标榜学习唐代的李商隐,他们的作品“主要在近体诗方面,表现为音节铿锵,组织华丽”(杨亿编,王仲荦注《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音节铿锵”是“西昆派”诗歌的一个特点,而严格遵守近体诗格律,则是形成“音节铿锵”的重要保证。通观《西昆酬唱集》全书,其中的诗作都严格遵守近体诗格律,几乎没有“拗句”出现,更不用说不合格律的诗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杨亿《泪二首》“更令杨子怨多歧”一句犯了格律上的错误。那么,不合格律是什么原因呢?
二、版本
古代书籍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讹误,后来在逐渐流传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是否是版本的问题?
(一)考察“令”的近义词“教”字在近体诗中的使用情况。
杨亿该句诗中的“令”字是“使、让”的意思,古代诗歌在表达这个意思而又需要用平声字时,往往用“教”字。就拿同样是收录在《西昆酬唱集》中的杨亿的另一首诗《汉武》来说: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光照竹宫劳夜拜,露金掌费朝餐。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杨亿在表达“使、让”这个意思时,用的是“教”字。
《西昆酬唱集》中一共有五处使用“教”字的地方,除上面的《汉武》外,其余的四处分别是:
1.已教丞相开东,犹使将军误北戎。(刁衍《汉武》)
2.肯教渠略知遐寿,会向神区更远游。(任随《鹤》)
3.竺乾方演教,金粟岂忘言。(刘筠《译经光梵大师》)
4.漫教青鸟传消息,金简长生得也么。(刘秉《戊申年七夕五绝》其四)
根据格律诗“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可以判断出上面的五处“教”字,除刘筠的《译经光梵大师》在奇数句尾理应为仄声外,其余四处均为平声。
这说明,“教”字在古代诗歌中多作为平声字使用。
于是我们推测,该句诗是否应为“更教杨子怨多歧”,后来在传抄、刻印的过程中讹误为“令”呢?
(二)考察“令”字在近体诗中的使用情况。
《西昆酬唱集》中出现“令”字的地方共有五处,分别是:
1.潘妃宝钏光如昼,江令花笺落似飞。(钱惟演《南朝》)
2.鄂君绣被朝犹掩,荀令熏炉冷自香。(钱惟演《无题三首》其一)
3.枉是荆王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杨亿《泪》其二)
4.属车夜出迷云雨,峻令朝行剧虎狼。(刘筠《始皇》)
5。蕊浮丞相酒,气馥令君香。(李维《枢密王左丞宅新菊》)
除杨亿《泪二首》其二中的“令”字应为平声外,其余四处可以确定均为仄声。钱惟演《南朝》、《无题三首》其一,刘筠《始皇》根据“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可以羚断出“令”为仄声;李维的《枢密王左丞宅新菊》中的“令”,虽然不在第二、四、六字的位置上,但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一般都是仄声字,用平声字的情况极为少见(王力《诗词格律概要》,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48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近体诗要避免“三平调”的原因。
可见,“令”字在古代诗歌中多作为仄声字使用。
(三)不同版本的比较。
查阅了几种《西昆酬唱集》的版本:
1.中华书局1980年版,王仲荦注《西昆酬唱集注》。
2.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郑再时(爰居)注《西昆酬唱集笺注》。
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出版,署有“王俨斋先生鉴定,周桢(以宁)、王图炜(彤文)同注”的《西昆集》。
4.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冯武序、朱俊升序、谭莹(玉生)覆校、伍崇曜跋《西昆酬唱集》。
经查阅,上述各版本中杨亿的《泪二首》其二该字处均作“令”字,可见并不是版本的问题。
三、音韵
既然不是版本的问题,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是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
查《广韵》,在去声“劲”[ieng]韵部分找到“令”字,其注曰:“善也,命也,律也,法也。力政切,又力盈切,又历丁切。”(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60年,第433页)
“力政切”,拟音[1ieng’]。今读hng。
可以看出,《广韵》中的“令”字除了去声的读音外,还有别的读音。
1.力盈切
查“《广韵》反切下字表”,“盈”属平声“清”韵。拟音[ieng]。(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力盈切”(即“吕贞切”)拟音[lieng]。今读ling。
查《广韵》找到“令”,亦作“吕贞切”(说明“力盈切”与“吕贞切”等音)。此处“令”字注曰:“使也。又吕郑、郎丁二切。”(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4页)
此处的“令”又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新的反切。
(1)吕郑切
查“《广韵》反切下字表”,“郑”属去声“劲”[ieng]韵。(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所以,“吕郑切”与“力政切”等音。拟音[1ieng’]。今读hng。
(2)郎丁切
查“《广韵》反切下字表”,“丁”属平声“青”韵。拟音[eng]。(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所以,“郎丁切”,拟音为[。leng]。今读ling。
在《广韵》中找到“令”字,亦作“郎丁切”。(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8页)
2.历丁切
前文已述,“丁”属“青”韵。
所以“历丁切”与“郎丁切”等音。拟音[。leng]。今读ling。
此处“令”字注曰:“汉复姓有令狐氏,本自毕万之后,《国语》云:‘晋大夫令狐文子……’至迈为王莽所诛,迈少子始居墩煌也。”(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60年,第198页)
通过查找,“令”字在《广韵》里还有两个反切:
平声仙韵[ien],作“力延切”,(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60年,第141页)所以,拟音[elien]。今音li6n。
去声径韵[engh],作“郎定切”,(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页)所以,拟音[lengh’]。今音hng。
综上所述,《广韵》里“令”字读音如下表:
综上,我们找到并分析了“令”字在《广韵》中的读音情况。其关系图:
四、结论
“令”字在古代有平仄两读。
杨亿的《泪二首》其二中的“更令杨子怨多歧”一句的“令”是“使、让”的意思,根据《广韵》中对“令”字的解释,该句中的“令”为“清”韵之“令”。所以该句符合格律。
五、旁证
再举其他一些材料,以证明“令”字在古代有平声读法。
(一)“令”的同源字“命”在上古读平声。
《周易》中乾卦的“彖”日:(王弼注,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周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2-33页)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宁。
这是一段押韵的文字。按照押韵的要求,此处“命”字应为平声。“命”与“令”为同源字,可知“令”字亦有平声。
(二)唐诗中“令”字作平声字用的情况。
查阅《唐诗三百首》中的律诗和绝句(卷五“五言律诗”至卷八“七言绝句”,每部分包括“乐府”),一共有四处使用“令”字:
1.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2.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送魏万之京》)
3.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华。(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4.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李商隐《筹笔驿》)
以上四处,1无法判断,2、4为平声,3为仄声。
有七处使用“教”的地方:
1.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2.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春宫怨》)
3.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李商隐《无题》其二)
4.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李频《春怨》)
5.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6.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杨州韩绰判官》)
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以上七处,1、6为仄声,2无法判断,3、4、5、7为平声。
我们发现,当“令”字表示“使、让”的意思时,读平声,当“令”字表示其他意思时,读仄声。“教”字有平声的读法,也有仄声的读法,都表示“使、让”的意思,但诗中多作平声字使用。
(三)上古音中的“令”有读平声的情况。
清代蒋拭之八股文《狗吠》(启功《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1997年,第113—116页)中有一句:
由是国风十五,而卢令志美,独夸东海之强。甚而食客三千,而狗盗争雄,尝脱西秦之险。
“卢令志美”用《诗经·齐风·卢令》典故。原诗句为: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八股文讲究音律,“卢令志美”(平平仄仄)应该与下句的“狗盗争雄”(仄仄平平)相对,所以这里的“令”应为平声。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传》日:“令令,缨环声。”诗中的“令”是拟声词。王力《诗经韵读》注音为[Iyen],韵部为“真部”。(王力《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0页)这说明“令”在上古音中有平声的读音。
六、结语
许多汉字在古今有着不同的读音。读音包括声、韵、调三个方面。
调又分平仄。拿平仄标准来说,有今读平声而古读仄声的,有今读平声古平仄两读的,有今仄古平的,今仄古两读的,还有今两读古平的,今两读古仄的。
篇4
在我们看来,在中学开设一门古体诗词写作课,关键在于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从创作的视角重新审视诗
教师要带着学生跳出文学鉴赏的视角,转而从创作的视角重新审视诗。如果教师还是教学生去品读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豪放俊逸,研究这一句好在哪、有什么表达效果和艺术色彩,就与语文课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要将视角切换到创作。
比如,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句诗,为什么令人心生感慨?它在倒数第二句提出一个问题,最后一句没有回答,却写了一个景。其实,许多诗歌是采用这种模式的,自然会令人产生感慨动情的效果,这种手法就叫作以景结情。但我们不是要去鉴赏手法,而是要学会运用。
从技术层面审视诗
对诗词的解读,必须深入技术层面,不能讳言技术。比如,虚词的运用法、叠词的运用法、句子的节奏变化、长短句的配合法,甚至平仄韵脚与抒情脉络之间的关系,都应该带着学生一起研究、总结。我们总觉得谈技术是在肢解诗,其实不然。任何高深的艺术境界,归根结底都是由某些技术呈现出来的,离开技术谈境界是妄言。
诗词教学的课程化,某种程度上是诗词创作的技术化。哪些词语应该是古风的?哪些句式应该是古风的?哪些主题应该是古风的?怎样写才更像古风?这是我们在课堂上一直研究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写的诗句“草枯木叶危,鸟啼燕南飞”,其他同学表示不像古风。经讨论,改作“木叶何危危,劳劳燕南飞”,就有些古风气象了。再如,另一个学生写道:“年年春相似,相思满枝桠。”经探讨,大家觉得改作“相思何所似?郁郁满枝头”会更好,同时将原句分为四句,也会好很多。
@是为什么?古风中很少有堆叠意象的句子。“草枯木叶危,鸟啼燕南飞”,草和木叶、鸟和燕,两组意象分别在一句中堆叠,会显得精巧有余、质朴不足,改后则显得骨气硬朗。而且,“危危”“劳劳”这类叠词的使用,也会增加质朴的气质。《诗经》中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鹑之奔奔,鹊之”等句子,都在提示我们,古风的“骨感”与其意象的稀疏和叠词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
古风写作的小技巧比比皆是,没有一部现成的教材能穷举归纳,似乎也难以寻觅比较有系统的讲解。于是,我们就近取诸身,远取诸古人,在讨论古代经典作品、同学和教师的作品中,研究字法、句法、章法。如此一来,古风写作课就成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课。
临帖百遍诗自高
时代标榜求新求变,一谈写作就要突破樊篱,自抒胸臆。我认为,这是误人子弟的说法。我们可曾见书法教师教孩子不要临帖,随心所欲么?写诗如练字,临“帖”百遍诗自高。有的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诗:“遥望远方人寰处,不见见晨雾。”题目是《咏雾霾》,我表扬他写得好,有古风气象。他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仿写的《长恨歌》的句子,不是自己的思考。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古人讲究“用古人语”“无一字无来处”。化用《长恨歌》,又写出了新意,为什么学生却觉得很惭愧?这个模仿,不仅不是问题,恰恰是全篇最精巧的地方。为此,我专门和学生讲解了模仿的意义,讲黄庭坚的“夺胎换骨”,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模仿,教他们如何去翻新。
古诗之平易近人,在于格律宽松;古诗之难以入门,在于无法可循。相比于律诗、词那一套严谨的格律,古风只有几个最基本的要求。可是押韵的规则、换韵的规律等基本要求已经做到了,写出来的诗左读右读仍不像古风,这是为什么?因为古风的根本,恰恰在于一种“古”之
气象。
古风、律诗和词,形式不同,美学特征也不同。律诗如君子,文质彬彬;小词如佳人,温婉秀美;古风如壮士,慷慨不羁。要想把诗写出“壮士气象”,最根本的办法是要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
古风,是古体诗词中的游侠,不拘一格,潇洒自如。它是最古老的,也是最能表达诗人心中那些天马行空的思考。思考是诗的灵魂,更是古风的灵魂。所以,古风创作,不避其粗,不避其俗,不避其特,唯在一“真”字。对于学生写的《咏期中考试》《夜证哥德巴赫猜想有感》这样的作品,我非常赞赏。《古诗十九首》能够打动我们,不正是在于其情思之真么?我希望通过这一门课,不仅能够让学生写出像样的诗词来,更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抒情达意的载体,培养健康爽朗的
性情。
附学生作品:
夜证哥德巴赫猜想有感
张云柯
大树飘零秋雨天,孤灯挑尽未成眠。
雨打屋檐辗转思,魂魄未归赴堂前。
案前字墨皆未干,穿堂风冷刺心尖。
提笔却无灵感生,胸中包含萧瑟情。
忽闻哥德巴赫一猜想,便于无心想处梦魂惊。
偶数无穷如浮云,均可划为两素分?
千古英杰皆失色,仍信铁杵磨成针。
惊雷震颤下笔处,峰回路转得大悟。
数海遨游破竹势,秋雨骤歇泣情愫。
游刃有余立得证,忽复惊醒叹此梦。
叹吾不若英杰处,尚需努力可成栋。
回首望向窗外天,秋雨化雪雪更寒。
若问世上何人可破此万古难,唯有质朴诗人吴雨川!
呜呼,唯有质朴诗人吴雨川!
篇5
对古典诗词的浅识
文/韵荷小屋
相对于古文 古典诗词的自学要容易些
唐以前 诗主要是古风 初以四言为主 汉以后以五言七言为主 有时杂以三言 四言 五言 六言 七言 九言 十一言 主要特点是押韵 没有严格的格律 唐以后出现律诗也叫近体诗 较古风即古体诗 格律严得多 每首八句 也有超过的叫排律 每句几字律诗 讲究押脚韵一 三 五不论 二 四 六分明 对仗 调平仄 等内容繁杂
词出现于唐末 至宋则兴盛 词有律诗而生 其押韵 对仗 调平仄之规律皆可追到律诗上 但它比律诗在思想上 形式上更自由了 句子长短不等 故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可长可短 短只十六字 长可数百字 词与音乐关系更密切了 所谓填词 即按乐谱填写 以谱填词主要为了演唱 乐谱即形后来的词谱即词的格式
篇6
关键词:红楼梦 ;诗歌作法;速成法
【分类号】I207.411
古诗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但是随着时代的远去,被许多人所遗忘,能作者甚少,尤其是青年人当中喜欢古诗的就更少了,哪怕是学习中文专业的人也不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然而它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却需要传承,奈何今天的众人都去作新诗了,作古诗者甚少,也许是古诗过于难,加之时代久远,有望而生畏的尴尬。近日,又读《红楼梦》,偶有启发,加之自己又是一个古诗好者,故把《红楼梦》中的一些方法整理,以便对爱好学习古诗文创作的人有所启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大观园的少爷、小姐们起诗社,作诗消闲。其中宝钗、黛玉、湘云、探春、宝玉等都是高手,早已经会作诗了,而且写的很好。没有讲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后来香菱进入大观园想要学习作诗,就拜黛玉为师,黛玉的教学方法先进,不久香菱就可以作诗了。黛玉的方法可以说是速成作诗法。曹雪芹是在写小说,不是在编教材,为了创造人物性格,丰富故事情节,写他们学习诗歌,所以散见于各回中。现在我就把书中各回中的教学方法,加以整理编辑,以便于初学者入门。 一、以盛唐三大家为基础 在我国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要学作诗,必须先要熟读一些诗歌才可以,究竟怎样读?读哪些?就没有一个界说了,现在我们来看《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是怎样教香菱的。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正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师读一两百首,细心揣摩熟了;再读一两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两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其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后来黛玉就把王维的诗集借给她了,并且叫她读红色圈过的,是黛玉选过的。后来香菱也有志者事竟成。
文中并没有仔细讲述香菱究竟读过哪些书,我认为恐怕不止借去的那一本,我很认同黛玉的说法,但是我认为不仅读黛玉说的这些。然而在选择这些诗歌的时候又是一个问题,文中并没有说怎样去选。我认为应该尽量选择名篇,除此之外,我认为现在的人如果学习古诗读一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近代诗选》也是有必要的。另外,在读的时候不必要都读完,选择自己喜欢的去读,并且最好可以背诵一些名篇,还要多去思考。例如:四十八回中,黛玉道:“共记着多少首”,可见必须记一些。在他们后来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香菱是用心去思考了的,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体会。 二、诗的作法 1、作诗的目的
《红楼梦》三十七回中,宝钗和湘云的交谈中说“古人诗赋,寄兴寓情耳。”这就是作诗的目的,简单明了。 2、诗歌的素材
也是三十七回中,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它来?”后来湘云做东时说“我如今心里想着,昨日作了海棠诗,我如今要作个诗如何?”后来就以为题材写了十多首诗。可见诗歌的素材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物,又有何难呢?可是就这么简单吗?未必。还要丰富古今中外的各种常识,比如历史、地理、三教九流、工、农、商、学、兵的常识。从前的人除了多读之外还要翻阅各种类书。如《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有些像我们今天的词典。但是这些书不好找,也不好读,从前我们的私塾教学生用的是《幼学琼林》,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典故和对仗的问题。曹雪芹没有讲,因为他是写小说,又是写诗的高手,所以用不着嗦,可是我们学习诗歌应当知道。 3、诗歌的立意
《红楼梦》三十七回中宝钗向湘云道:“选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立意清新就好”。四十八回中黛玉也说,“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也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意思是不能追求文字格律而损害内容。 4、诗歌的格律和章法
懂得平仄、格律、用韵、押韵是写古诗必不可少的。《红楼梦》四十八回中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果真是这样吗?黛玉这个形象是小说构造的,他们生活在古代从小学习古文,许多书都读过,很懂格律。况且写这些诗的不是别人正是曹雪芹自己。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格律很难,这也是很多人不学古诗的原因。然而黛玉的许多观点我是认同的,可是她说的只是作近体诗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们还是必须学习格律,有三个要素:押韵、调平仄、对仗。押韵对于我们来说不陌生。因为新诗也押韵。然而许多人分不清什么是平仄,古人将字声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后三个因为声调不平,故说是仄声。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的四声和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是不一样的,在这里不作深究了。对仗,我们也比较熟悉,有些像我们的对联,但又不全是,律诗形式中,规定一句之中两字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反,故曰“平声对仄声”。中间两联对仗,动词、形容词、副词、语助词都为虚,名词为实,均需相对。所以黛玉说“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书中不是这样说的,而是相反,蔡义江认为这是笔误,我表示赞同。 其次,章法也就是黛玉说的“起、承、转、合”,律诗以其顺序有:首、颈、颔、尾;以作诗的普遍结构章法来说,就是起、承、转、合;起为起头,发端,往往点题;承,为承接,承接上一联来叙述,继续发挥开端提出的思想;转,就是转折,就好像文章的换段,另外找一个角度,再转出新的意思来。合,为综合,总结全篇而结束。 再者,我们必须明确黛玉讲的只是作诗的很小的一个方面,诗歌分为古体、近体;又分为绝句、律诗、古风等,他们的格律各不相同,由于小说中没有介绍,也不深究,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可以去学习一下清代刘坡公的《学诗百法》,对初学者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于掌握诗歌的格律。书中有许多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 三、作诗的注意事项
四十八回中香菱说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对于作律诗的一种流行的说法,七律中,第一、三、五字规定的平仄要求不严格,可以变通;第二、四、六则是必须严格,不可以任意改变,其实也不一定,这是大略粗疏的说法,也有相反,一、三、五需要论,二、四、六不分明的。但是作诗确实有许多的注意事项,因为黛玉说的是近体诗,而且是律诗的作法,那么我也简单说一说律诗的注意事项。 对仗,近体诗的对仗,无论五律、七律,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有具体规定:相对仗的两个词语必须是同一类词语,虚对虚,实对实。王力先生把它分为九类,不是今天的分法。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去了解,不作深究。《幼学琼林》以及其它韵书上都有介绍,就不再举例了。 还须注意的是不许犯字,合掌。犯字就是字的重复,合掌就是字面不同,意思确是一样。这就是我们的古人为什么在一个字上往往下很大的功夫。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近体诗的粘和对的规律。对就是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所谓的粘就是上下两联,相邻两句间平仄相同。但是由于最后一字平仄交错,又有一、三、五不论的规则,其实不可能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对和粘。只能以二、四、六字的平仄为准。在律诗、绝句中都要避免失对,失粘。所以香菱说:“看古人的诗,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这些竟是末事。”但是这些末事,我们必须注意,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书中没有涉及,也就不讲了。 《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的方法,其实也就是曹雪芹关于学诗的观点,我认为十分有用,香菱后来就会做七律诗歌了,遗憾的是对于其它几种诗歌,她没有做过多的讲述,还是那句老话,他是在写小说,不是编讲义。我甚至觉得香菱的诗歌超过今天很多所谓的大师了,当然其中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可以算作速成学诗法,故作以上探析,我抛出一块破砖,希望它引出玉来。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篇7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文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做好诗词教学对孩子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有着重大意义。诗词教学往往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我们要从基础抓起,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它。下面笔者对诗词教学进行浅析:
一、古诗的分类
按照音律分类,我们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古诗词讲究格律,是有声的画,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即是对音乐的描绘,也是古诗词特有的韵致。古诗词格律深奥、难懂,教学时不必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格律知识,但也要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律。首先向学生指明古诗词押韵的特点,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学此诗要让学生明白第一、二句押的是iao韵。其次,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技巧。这可以从朗读的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入手。教师和学生朗读相结合,通过多读,体会古诗词语音抑扬顿挫的特点。
二、诗歌的语言
古诗词遣词造句简炼精当,其中一些字词的巧妙运用(如变化词性,拓宽词意,改变字序),如画龙点睛带活了全诗。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活用一个“绿”字,生动形象地把春风使江面披上绿装的过程写活了。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细细品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用语的精妙。突破古诗语言的樊篱,教学中要注意古今字意的异同。
(1)有些字古今通用,如“门泊东吴万里船”,“泊”、“船”。
(2)要让学懂得汉语古今的变化。“渭城朝雨轻尘”中的“朝雨”即“早晨的细雨”。“远上寒山石径斜”,“径”即“小路”。
(3)还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的字。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古诗词教学要在理解字、词意的基础上领会句、篇,抓住作者的构思,引导学生去领会,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
三、古诗的想象
古诗词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形容等手法,创造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联想,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
首先,古诗语言往往有较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要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填补起来或加以联缀,从而获得全诗的完整形象。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问童子”,问的是什么?诗中留下空白,但可以“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这样想象,诗就完整了。
其次,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成诗句,需要引导学生想象比拟事物和被比拟事物在形象上的联系。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春风”和“剪刀”有什么形象相似性。
再次,用夸张手法写成的诗句,需要让学生想象出通过夸张所表达的激情,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是银河落九天。”还要让学生想像出瀑布从高空飞落的宏伟壮观气势,体会诗人的赞叹之情。另外,古诗词的写作年代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诗人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想与古人存在一定距离。所以要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借助想象来达到。
四、古诗词的意境
篇8
一、诗歌的特点
⒈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⒉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⒊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三、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这个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这个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篇9
人间四月,诗韵流长。诗词创作讲座举行。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担任主讲。
他一开场就以幽默的语言风格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接着,他提出大学生应该具有学习诗词的意识,并举例说明了如何培养作诗的意识。随后,他讲述了中华诗词几千年以来的发展规律,分析了各个阶段的诗词发展状况,希望当代大学生理性地看待中华传统诗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努力在大学生中培养诗词创作的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接下来,他结合具体诗词详细讲解了诗词创作中有关平仄的运用规律和方法,并以“香菱学诗”、“黛玉教学”的例子启发同学们将吟诗作为诗词创作的关键步骤。
最后,讲座进入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也一一作了精彩回答。
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落幕。本次讲座丰富了同学们有关诗词文化的知识,提高了同学们研读以及创作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诗的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
篇10
1、通过课本内容,熟悉常见的诗歌体裁。
我们所学课本大多选取了诗词两类,,但在古诗鉴赏中,偶尔也会涉及到元曲,所以有必要全面介绍。从体裁上讲,古代诗歌主要包括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不太注重格律的诗,近体诗则是南北朝以后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歌,包括律诗和绝句,特别要注意的是唐代以后诗歌也有模仿乐府的拟乐府,一般把它归为古体诗。词主要是宋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感情表达方式一般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曲主要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学生了解了以上常识,只要分析一下诗歌产生的时间,注意诗歌的字数和题目,诗歌的体裁就不难识别了。
2、透过所选诗词,整体上把握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
《唐诗宋词选读》是按时间编排教材,目的就在于撷取每一个时代的星辉,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写作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每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倾向,这样,他们再遇到同时期的诗歌时便有了方向感。以唐诗为例:初唐时期的诗歌受南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片面追求形式的华美而没有多少充实的内容;盛唐时期国运昌盛,达到了高峰,诗人们多倾向于积极的浪漫主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中唐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晚唐的政治形势更为黑暗,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淡泊情怀与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了解了这些,再去读诸多唐诗,就会明白为什么有的昂扬,有的低沉,有的飘逸,有的沉郁……
3、将所学诗歌按作者归类,对诗歌的个人风格作宏观整体介绍。
在鉴赏诗歌中,我们发现,常常因为诗人不同,诗作描写的景物、作者表达的情感、诗人的语言风格等也不相同。这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不同的诗人因遭遇不同总会表现不同的感情、主旨。而同一个诗人的诸多诗篇又会体现出同一种风格。比如说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大都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的运用,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处在中晚唐的诗人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了解了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对于鉴赏他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有: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了解了这些内容,再去鉴赏他的诗作,便感觉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容易的多了。
4、诗歌鉴赏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古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诗眼”型题的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意境型题的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句意型题的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语言特色型题的答题模式: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主旨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技巧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思乡怀人类答题模式: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