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7 05:4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阳春三月的美景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伫立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绿色的律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春的阳光破解着三月的鲜活明媚和它的秘密,给了我一个美丽的诱惑。娇柳媚花、青山溪水、薰风细雨……无需渲染的意境在鸟语花香中蕴满了丽词佳句,款款深情,和谐悦耳。
2、三月的号角已响起,沐浴着和煦春风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那样一个身影?他只是一滴水,却滋润了土地;他只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却温暖着人们的心田;他只是一粒粮食,却哺育了有用的生命;他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却撑起了精神文明的脊梁,他就是--雷锋。
3、农历三月三,是传统的“风筝节”,在我的故乡,这个时候是孩子们的天堂。春风微微地吹过田野和山坡,天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大的小的,圆的方的,长的短的风筝。有蜈蚣,有蜻蜓,有瓦片,还有燕子……
4、三月沐风,空山凝云。与友信步闲游,极目远眺楼外青山,残阳冠于其顶,艳阳沸血,掩旁之柏翠,尽显其色:又似一含醉之绝世舞姬,粉面桃花,醉眼迷离,秀口吐芳。
5、三月的春风抚弄着我的发梢,除了带来丝丝的困惑,也给我带来了一阵心寒。
6、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7、我戴着用树叶做的帽子,穿着美丽的裙子,在树林里遨游着,与各种动物、植物和谐相处。三月的微风,与我一起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翩翩起舞。
8、三月春风,始终有一个名字,暖暖地拂过,打开了每个人的心扉。
9、阳春三月的太阳照在人们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们都脱下了厚厚的冬装,可爱的小燕子又从南方飞回“老家”了,柳树今年又长出了长长的枝条,像小姑娘的辫子。
10、三月轻盈的脚步,在柔软的雨丝中穿行,在盈盈的笑意中,柳梢绿了,草地渐茵。在春的旋律里,宛如窈窕淑女,欲语还羞,曼妙的舞姿,柔美的气息,给我们带来嫩绿朦胧的遐想。
11、猛一抬头,竟发现,天空中出现一道天蓝色的光环,上下都被厚厚的云笼罩,可却透着光亮,远处深蓝小山,竟貌似还是海市蜃楼。哼,我又在遐想了。不过真的挺美的。仿佛三月的眸子,随时就要透出光亮。
12、正是桃花开放的时候,雪悄然无声地来了,开始,星星点点,零零落落,一会儿,雪片大了,密集了,漫天飞舞。眼前的雪,明净透亮,带着水气,更兼三月春风做伙伴,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显得轻松自然。
13、三月的小雨,三月的微风,从我的脸上轻轻走过。
14、又到了阳春三月,花红柳绿的时节。万物复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15、一曲春魂,心怀美丽,悠长的守望涌动着神韵的三月天,行云流水间梦断天涯,幽香的诗句在无我的境界里寻找远古的风雨,释放情怀,悠悠心曲流淌着水一般的文字。
16、难得的桃花雪啊!你来得太及时了,土地需要你,庄稼需要你,人们需要你,看啊!它们飘过田野,洒在村庄,落在人的身上,甜在人们的心里。
17、陶醉于清风美酒意,古韵渺渺中,感悟人生,心怀美丽,愿我们的生命中永远有三月春天。
18、迈进桃花园,一股花香就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再往里走,就看到了满是春意,净是粉红的桃花,这般美景让我觉得我来到了世外桃源。满地的花瓣组成了一张长长的地毯,我在这脆弱的地毯上行走,每走一步,都生怕这些花瓣会很疼。
篇2
一、由音乐入手,调动想象,进入诗境
音乐是一种想象的艺术。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情感,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得以完美的再现。
片断一:在《咏柳》诗歌改写教学初,我播放《春天圆舞曲》,让学生驰骋想象,在脑海里展现春天千姿百态的景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小草探出了头,小燕子飞回来了。”“冬天过去了,又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瞧,鸟儿跳上枝头,用最大的嗓音唱着动听的歌,似乎憋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今天唱个痛快。”……这样,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借想象去填补空白,驰骋想象,标新立异。
二、由画面入手,引导想象,描绘画面
片断二: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以轻音乐烘托意境,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形、色、神观察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调动想象,并把看到的景物用语言描绘出来:
柳条:“柳条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摇曳在柔和的春风中。她那迷人的姿态,久久保持着,仿佛一位魔术师,将时光停留在那。”“柳条像许多纤细的小手愉快地接受春姑娘的,它时而随着春风跳起婀娜多姿的舞蹈;时而直垂向地面表演精彩的杂技,似乎每个动作都在感谢春姑娘给它的恩赐。”……
柳叶:初春,细雨滋润着垂柳,柳便开始萌动心律,她每日都在改变自己,只要春风轻抚,翠绿便飞上了柳梢,没过几日,柳叶便争先恐后的长大,她们挨挨挤挤,争抢着为人们编织着绿色的梦!......
柳树:远看,整棵柳树就像一位美丽的妇女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头发;近看,又犹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展示她那楚楚动人的姿态。……
三、由诗句入手,体会情感,达到心与物通,情与景融
片断三:媒体同时出示画面与诗句。
师:请同学们读诗句,每读一句,再观察一下画面,再想想所读的诗句写的是画面上的什么景物?加以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表达出来。(事实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意)
生:正当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时,一阵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他突然睁大眼睛,哦!原来春风就像把剪刀,把柳叶裁剪得如此美丽,如此整齐。……
师:我们可以想一想,春风既然可以裁出柳叶,那么其他的如花啊,草啊,它能不能裁出来呢?那似锦缎秀美的大地春色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这样去想,“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春天的什么呢?诗人咏柳,从柳树、柳条、柳叶的形、色、神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还看到了春天,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他会有哪些感慨呢?你从诗人的描绘中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生1:对柳树的无限喜爱。
生2:对春天美景深情的赞美。
生3:歌颂春天的无私……
生4:对大自然的喜爱、赞颂大自然的力量……
师:你们从诗句中理解和欣赏了诗人的情感,快用语言来表达你对春天、对大自然喜爱与赞美吧!
篇3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源来了三位非常尊贵的客人――一位名播三湘的画家、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位享誉世界的设计师。为了把桃花源中的美景传播出去,也为了让桃花源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各自为桃花源献上一份厚礼。
走进桃花源后,画家被这桃花源的美折服了,他一直没有停下来。他有时将画夹摆到山峰上,俯视谷中的绚丽景观,微微构思片刻后,一幅浓淡适宜的山水画便出现在他笔下;有时将画夹架在桃树下,看着那娇艳的桃花,用艳丽的色彩描绘着桃花的种种风姿,不多时,一幅色彩绚丽的桃花源图便出现在画纸之上。在画家眼中,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艺术品。
在桃花源里,诗人最为兴奋,在柔和的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那娇颜尽展的桃花,忍不住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夜,他顺着小溪而行,望着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不禁吟诵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绝美的诗歌。
热爱生活的设计师自然也一刻也没有闲着,他几乎踏遍了桃花源里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个精美的设计方案也开始在他脑中萌生。他心中只有一个梦想,就是用自己最美的设计,让这仙境跟上时展的步伐,早日走向世界。
就在人们期盼着三幅代表性的作品面世之时,发生了让所有桃花源人惊讶的事情――三位客人都不辞而别。在大家议论纷纷时,他们收到了一个厚厚的包裹,迫不及待地打开时,一叠厚厚的画稿展现在大家面前,只是画面上都用红笔重重地画了一杠。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封信露了出来,打开一看,是三位客人留下的寥寥数语。
诗人说:“登高临远,临流赋诗,本是一件幸事,无奈李白、王维等名家均有诗作在前,无颜动笔了。”
画家说:“我曾尝试用几株桃花来描绘桃花源之美,却发现难以展示桃花源人的热情;我曾尝试用整片桃花来展示桃林的热闹,又发现无法融入桃花源的清幽。”
设计师说:“走进桃花源后才明白,天然才是最美的设计,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走在时代的前面。”
大家终于明白:桃花源的美是自然之美,不需要任何修饰。
(指导教师/王春)
临杰寄语:
桃花源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向往,在西方,它的名字叫诗意天堂,叫香格里拉,总之,它是有着无限美好的地方。
篇4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受到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以及杜牧的“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这些诗句的影响,我对扬州的印象一直都是那种大隐隐于市,喧嚣中带着宁静,芬芳中带着安逸的景致。真正进入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我们顿时觉得时间在这里似乎真的没有太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很安逸,远离大城市的烦扰,一座安静古朴的老城就这样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扬州确实是个美丽的城市,它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那些诗词歌赋的美化当中,还在于其散发出的点点沉香,幽幽铜色,也在于它的不紧不慢。我们把此次扬州行的旅馆选在了“花局里”6号的一家旅店。西边挨着个园,南边就是东关街。旅舍的设施一如江南的小旅社那样清新婉约,环境温馨,房间设施极度简洁。稍加洗漱后,我们便徒步往旅行社指定的扬州古城,看着小桥流水的景致,马路上三三两两地走着几位老人,城市安静得像极了正在熟睡中的孩子。都说扬州出美女,真正到了扬州,我才相信这一点都不夸张,陪同我们的导游,就是扬州本地人,长发及腰,阔脸盘,双颊有两抹嫣红,宛然一笑时更是好看。
只有到了扬州,你才会理解为什么古代那么多诗人都钟情于此。尽管我们初到扬州,此时的扬州还没有暖春的和风,整座小城依然沉浸在乍暖还寒的清冷当中,小秦淮河两岸也还不能看到花红柳绿的醉人景色,但腊梅却早早地带来了春的气息,以它谦卑的姿态装点着这座园林小城,守护着已吐露花苞的梅、桃、海棠花儿,尽管没有百花斗艳,早春的扬州隐约间散发着阵阵清香,沁得小城也有了几分香甜。
同去的赛蒙是位“无业画家”,之所以称其为“无业画家”,是因为他自大学毕业后,就终日以画笔为伴,过着画画、蹭饭的艰苦生活。听说我们要去扬州,他自然是紧跟来了。赛蒙说:“扬州不需要浓墨重彩,因为素描的黑与白,已经囊括了所有的颜色,足以体现出它的沧桑与深厚。素描才是人们诗歌情怀的最原始的印记。”尽管我不懂艺术,但在我看来,扬州也确实不适于浓墨重彩。因为,那么多文人墨客尽其所能的以最美的辞藻用来描绘它,这些足以为这些黑白的素描增添色彩。
四壁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
扬州是个十分令人向往的地方。何园的千米廊桥,个园的假山竹林,以及瘦西湖中那数不尽的小桥流水,都给这个江北小城增添了几分优雅色彩。因此,我们把扬州第一站放在了何园。据导游小姐介绍,何园之所以被称作“寄啸山庄”,是因为它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因它是何宅的后花园,故而又被称为“何园”。
一进园门,首先是一块小小的空地,穿过一扇石拱门,沿着狭窄的过道继续往前走数十步,眼前便豁然开朗。此时,世俗间的一切喧嚣、浮华仿佛都被拒于围墙之外,这里便成了城市之中的世外桃源。
穿过“寄啸山庄”圆洞门,我们就来到了东园部分。东园是以厅堂为中心构成的一组院落,北面的是船厅,台阶前的地面是以鹅卵石和瓦片铺成的,花纹是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铺设丹凤朝阳,象征着吉祥、长寿。在船厅正厅两旁的柱上有副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船厅后面是一座秀丽的假山,远远望过去,贴壁假山仿佛是刚画好的山水画。
出了船厅门向左走几步,就看见了楼梯。我们拾级而上,顺着游廊继续前行,来到一个曲径通幽之所――读书楼。听导游说,那是何家大公子的书房。这间书房的光线十分充足,房间也很宽敞。整个房间由一个雕空玲珑的木架将其分为两部分。木架上是一个个隔开的小木格子,上面放有部分藏书和鼎,也有一些盆景。木架左边是书房主人长时间读书后休息的地方。北边靠墙摆着一张大炕,正面设着素青色的引枕和大条褥,中间是一张正方形的洋漆小茶几,底下是两副脚踏,西面是两张大椅,皆是半旧青缎的靠背引枕。
读书楼前是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树上正开着几朵白色的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一阵微风吹过,幽香就溢满整个屋子,令我口角噙香,默默陶醉。伴着花香和书墨的气息,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少爷挑灯苦读的情景。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有十年寒窗又哪来一日的辉煌?我不禁对自己整日散漫的生活状态而感到万分惭愧。
带着几分崇敬,我们离开了读书楼。过了赏月楼,入影视厅,再到骑马楼,最后绕过船厅,一路盘旋曲折。参观完楼上的各个房间,我们便转身离去。
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
瘦西湖,怕是每个来到扬州的人都会去的吧。看惯了杭州西湖波澜无垠的湖面,到了扬州,我们顿时觉得瘦西湖这个名字取的恰到好处。几条水系交错纵横在一片绿油油的园子里,更像是个湿地公园。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那湖水宛若锦带,如飘如拂,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曾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走进瘦西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堤,湖堤的右边是平静的湖面,湖面上小船轻轻飘荡着,水面荡起了漾漾水波,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让人顿时心旷神怡。湖堤的左边是花园,花园里景色十分优美,花木竹石样样齐全 ,里面有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黄色的迎春花……绿色的草地上还开着许多不知名的五颜六色的小花,风儿吹过,花儿翩翩起舞,甚是好看。
瘦西湖最有名的景点莫过于五亭桥,五亭桥又名莲花桥,因为桥上的五座亭子犹如五朵莲花浮在湖面。如果把瘦西湖比成是一位古典美人,是五亭桥揭开了她的盖头;如果把瘦西湖比成是一部长剧,那开篇便是五亭桥。在五亭桥上,我们领略到了这“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
游瘦西湖,必须坐画舫,画舫是瘦西湖的特色。当我们乘上画舫,游程就开始了。在画舫上,你会看到岸边有几间草房和水榭,从窗户里飘出蒸饺、干丝、蟹黄包子、三丁包子等维扬茶点诱人的缕缕香气。这是久享盛名的“冶春茶社”。朱自清先生也曾在此对维扬茶点赞不绝口。岸边的长廊短亭之间、绿树红花之中,有无数珍禽在争鸣斗妍,时不时的会有三五游人在驻足观赏。这便是久负美名的“绿杨村”。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此时的闲适与轻松感,便成了城市人融入大自然的亲近感。
从船上看沿岸的柳绿黄花真是美极了,再加上我们去的那天多云,远处腾起的雾气,使得瘦西湖更是覆上了一种水墨画的意境。随着游船的行进,岸边的树木愈来愈多,湖面愈来愈开阔,空气也愈来愈新鲜。在水面上飘荡的微风里,有些水草或小鱼的腥气,瞬间淡化了往日里的纷纷扰扰。在绿荫掩映之间,我仿佛看见了城墙的堞影。此时,便有人情不自禁地吟起了诗人王渔洋的名句:“绿杨城郭是扬州”。这让观景的人也顿时带有一种别样的心境。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是“中国的月亮城”,赏月的地方也多,“月观”就是其中之一。“月观”是坐西朝东的,前临开阔的湖面。每当皓月东升,凭栏而立,天上水中的两个月亮交相辉映。人们就能体会到这“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人们常说“月色如水”,在这里,月光和湖水相溶,云影和山影相连。此情此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我曾经幻想过许多次这个出现在无数个诗句中的二十四桥的模样,而今真正置身于此,它真实的面貌依旧让我瞠目结舌。二十四桥桥长有24米,宽为2.4米,围以24根白玉栏杆,桥上下两侧有24级台阶,桥栏板上配以彩云追月为主题的浮雕,处处都与24相对应着。桥与水衔接处以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让人无时不在看到云、水、月、花时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佳境。明月升空,驻足二十四桥桥头,仰望天上月,俯看水中月,耳畔仿佛传来若有若无的箫声。我脑海中不觉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导游小姐告诉我们,相传在古代有二十四位美女前来明月夜吹箫,巧遇杜甫,杜甫大为感叹。便写下了《寄扬州韩绰判官》,经后人整理,便有了“二十四桥”的名称。过桥的时候,我们一边走、一边数着台阶,上桥有二十四级台阶,下桥也是二十四级台阶,这难道也是“二十四桥”又一个来历?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写诗 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大都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诗词短小精悍,通俗晓畅,音韵铿锵,朗朗上口。有的蕴含优美动人的画面,有的富有清新高雅的情趣,有的包含意味深长的哲理,有的抒发纯洁真挚的情感,深受每一位学生的喜爱。我常常想,当学生有了一定古诗词的积累后,如果能学以致用,那么会不会效果更好呢?我引导学生尝试写诗,由“动嘴”到“动脑动手”,读写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引导仿写。走出创作第一步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尝试让学生练习写诗。记得第一次要求学生写诗时,大家都惊讶不已。原来学生背了那么多诗,以为只有古代诗人才可以作诗,没想到老师竟然叫我们自己写诗,能写出来吗?看出了学生的顾虑,我便因势利导:“曹操的儿子曹植在7岁的时候就可以七步成诗了……”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便情不自禁地吟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学生背完,我接着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比曹植更优秀,如果大家也能写诗,那该多好啊!”学生虽然大受鼓舞,但毕竟是第一次,即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像样的诗句,更别说作一首完整的诗。经过琢磨,我决定先从模仿古人的诗句开始。我找来了一段关于瀑布情景的录像,要求学生模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创作另一首《瀑布》。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同学完成了习作:“万里碧空白云飘,草儿吐芽花儿笑。遥看瀑布似白绸,信手裁来扮人间。”李白把瀑布比作银河,写出瀑布的壮观,这位同学把瀑布比作白绸,写出瀑布的轻盈、飘逸,恰如录像里的景观。当该生朗读完自己的“处女作”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为学生踏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而激动不已。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仿写、接龙、填词等多种训练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逐步踏上神秘而又新奇的诗歌写作之路。
二、抓住契机。观察生活促创作
“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不竭的源泉。如果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那么再好的作家也写不出优秀的作品。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即使观察,可能也体会不到什么。应该从观察的兴趣和习惯着手培养学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促进诗歌写作。
有一次,我带学生去操场上活动课,无意中抬头一看,发现天上的云朵变幻无常,新奇独特。立即让学生仔细观察起云朵,看谁能以“云”为题材即兴创作一首诗。不一会儿,一个学生便想好了,诗是这样的:“似沙漠骏马奔腾,如草原牛羊嬉戏。刹那间千变万化,只留得白云片片。”多有诗意,该生将天空想象成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草原,把云彩比作“骏马”和“牛羊”,不仅比喻恰当,而且形象生动。最巧妙的是云彩变化的速度之快被表现了出来。
我趁势引导学生:要想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必须时刻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有时甚至需要亲自去体验,才能为创作找到素材和灵感。以后,同学们就经常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写作的范围和视野越来越广。有一个学生家的院子很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片果园”,特别是院落棚架上挂满了绿油油的丝瓜,给他极大灵感。他经过观察体验后根据丝瓜生长的顺序写下了一首诗:“绿叶碧藤竞延伸,点点黄花引蜂蝶。待到成阴挂果实,正是盛夏鸣蝉时。”前两句写绿叶、黄花和蜂蝶,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一片生机;后两句展开想象,由实到虚,别有韵味,最难得。我稍加评点,这首诗便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其实,学生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观察和生活体验,当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后,创作的灵感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看似偶然的“触发”,在学生心中却有积蓄已久、不得不发的必然性,因而可以写出真实生动的诗句。
三、锤炼字句。培养能力促进步
锤炼词句,力求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共同要求:但比起其他的文学样式,诗歌更加要求语言的含蓄、凝练。古往今来的诗作者,总是注重“炼字”、“炼句”,并且与“炼意”融合,力求创造出鲜明生动的意象,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时,要揣摩、推敲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反复修改,尽可能用词造句准确、生动。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春天景色的视频,要求学生根据画面中的景物,展开适当想象,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不久,一位学生举手发言了,她是这样写的:“春日百花竞相放,树木葱茏绿成阴。蝴蝶飞来展艳翅,人人都夸春色好。”我一看,发现诗中出现了两个“春”字,于是提醒她再把诗多读几遍,看是不是可以改得更好?该生一读就觉察出来了,她想了一会儿,把“春日百花竞相放”一句改成了“三月百花竞相放”。原来她在思考的时候想到了“阳春三月”一词,同时把第四句中的“都”字换成了“皆”,这样更加有了古诗的韵味。在看似容易的修改过程中,学生却经历了一次扎实的语言训练过程。再如另外两位学生创作出的诗句,显然在“炼字”、“炼句”上下了一番工夫。一位写的是:“嫩草碧千里,陌上正花芳。蜂蝶慕幽香,翠柳映堤塘。”另一位写的是:“高山浮云风景秀,桃花含羞露嫩蕊。彩蝶嬉杏欢快舞,溪水清清海棠红。”第一首中的“慕”,写出幽香扑鼻;而“映”则写出绿柳倒影,妩媚动人。第二首中的“含羞”、“欢快”使人浮想联翩,兴致盎然。
同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用词构思却各有巧妙之处,特别是在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上,几位学生都经过了仔细斟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不经过咬文嚼字,哪来的成功作品?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
四、展开想象。尽情描绘诗中画
古人对想象不乏论述。陆机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他们论述了想象不受时空限制的广阔性、快捷性及与具体物象结合的特点。诗歌是饱含想象、凭借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古诗词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没有品位,更没有创意。显然,想象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因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运用想象和联想,所以诗词创作练习更是锻炼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渠道,其作用不容忽视。
在训练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尝试模仿填词。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学生似乎写上了瘾,一首接着一首。起初,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创作出了一首《忆江南》:“春景美,百花竞相放。泉水清莹似珍珠,岸边垂柳映水中。游人乐不归。”格式正确,用语工整。学生凭借想象描绘出泉水、垂柳的色彩、姿态,人物的神情,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图画。接着,班上便掀起了《忆江南》热。写得较好的如:“祖国美,蓝天衬白云。鲜花香气满天飘,日出光芒耀四方。云海连群山。”“红日升,晨雾尽消散。彩蝶飞舞落花中,幼芽何时悄然出。今日春已来。”“泉水好,鱼藻映青天。碧波清凉光四射,岸边垂柳细如弦。能不爱三泉?”学生展开想象,用诗写景,以诗绘画,不亦乐乎。
除了学写《忆江南》以外,学生还尝试填写其他词牌。例如《相见欢》:“江南美景如画,人皆夸。湖水荡漾晶莹见鱼虾。柳抽芽,百花放,蜂蝶闹,犹如畅赏千古桃花源。”这首词是学生到无锡太湖游玩时创作的。再如《阮郎归》:“春花时节梨木园,空山不见人,此山花木知多少?只闻鸟鸣声,望山去,悲以代,只有离别情,大江浪花腾东去,却留儿女心。”这首词是学生畅游燕子矶时有感而发的。
篇6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古诗里的春天,除了美,还有绝美!古诗里的春天,美在大景和小景的交替中。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五年级古诗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五年级古诗作文600字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猛然间,我已经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成长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抽出一些空余时间来背诵古诗。古诗已经成为我的精神食粮,背诵古诗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还记得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一个一个字教我们:鹅鹅鹅;床前明月光……那时候,我们对古诗还没什么概念,只是一味去死记硬背。直到上了小学,才开始真正学习古诗,开始学会了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近诗人。开始发现古诗的美妙和神奇。
浏览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使我仿佛看到了边塞风光的奇特与壮美,吟诵白居易的“岳阳楼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让我仿佛亲临八百里洞庭湖,品读王树楠的“矗翠嶙峋石柱天,好花开遍雪中莲”,又让我见到天山石柱直插云霄雪莲盛开的奇观……阅读,背诵古诗,让我领略到大自然那美妙无比的景色。
通过古诗,我能感受到诗人那激昂慷慨的爱国情怀,领略祖国山河那奇异的壮丽与秀美。通过古诗,使我懂得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通过古诗,使我体会到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关心国家未来的博怀,通过古诗,使我懂得了守边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誓死保卫祖国边疆的决心和情怀……古诗让我心中燃起了爱国的火焰。
阅读古诗绝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更不是什么休闲娱乐。它是祖国文化宝库的瑰宝,能够最大程度的陶冶个人的情操。成长中,古诗伴随着我,让我时刻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五年级古诗作文600字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候,爸爸教我背《静夜思》,背起来觉得十分有趣。再后来再从: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鹅,鹅,鹅……一路背下来,虽然很多时候不知道诗的确切含义,但还是觉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那时的我虽然年纪小,但在爷爷奶奶的眼里,已经是一个“大诗人”了,每次在他们面前“表演”,心里就会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
小时候学得那些诗,虽然会背,但它们却只像是存在我脑子里边的一堆符号,离我的生活特别遥远。直到我上了小学,学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老师讲解的生动感人,让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在田里辛勤劳动的身影,从诗里我知道了碗里的饭是来之不易的!从诗中我才真正感觉到浪费粮食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
古诗不仅让我学会了珍惜粮食,还让我学会了用诗意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夏天,爸爸带着我和妹妹去荷塘边玩,看到满眼的荷叶与荷花,爸爸问:“你想到了什么诗句?”我想了一下答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爸爸又说:“如果不会这首诗,你看看到的只是荷叶与荷花,但是现在你会背这首诗了,就好像有一位大诗人在你面前和你对话。一边背诗,一边欣赏美景,你就会有不一样的体悟了!”我又大声地朗诵了一遍,再看这片荷塘,发现它更加美丽了!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身边的一些美景,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优美的诗句。春天早晨,鸟语花香,我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稻香蛙鸣,我背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天,天高气爽,我体会着“空山新语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冬天,白雪茫茫,我便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画面。
现在,我仍然在学古诗,背古诗。但是现在的古诗,却能让我拥有一双诗意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
五年级古诗作文600字3阳春三月,柳树抽出嫩绿的枝芽,万物争生,万物此时都是最年轻之时,可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
李白知道孟浩然要去扬州远游之时,便约他到黄鹤楼为孟兄送别,饮几杯美酒,没想到孟浩然比他来得还要早。两人相视而坐“贤弟,我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孟浩然端起酒杯难过的说完,一饮而尽。李白目不转睛的看着悲伤的说:“仁兄,你不用为我担心,你在扬州时可要多注意身体呀!有何不适,定要及时看医啊!”说罢慢慢地举起杯子,一口气喝光杯中酒。
开始下雨,雨哗啦哗啦地下着,两人的心情更悲伤,一言不发,只是在那饮着酒,原本甘甜的酒也变得一点味也没有。而那一直哗啦哗啦不停的雨水,此时变得更欢快地下着,有时还听见他哼着句子,在那里对着空气说着那无趣的话语。
孟浩然缓缓开口:“贤弟,这样吧,为这次分离再作诗一首吧!”李白看了看面前的酒,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此时船工走进来,小心翼翼地开口:“客官,船过几个时辰就要走了,先上船吧!”孟浩然慢悠悠的站起,一步三回头的看向李白。上船后,孟浩然不住的向李白招手:“贤弟,保重身体!”李白大喊:“仁兄保重!”
他眼睁睁地看着小船越驶越远,最后只剩下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五年级古诗作文600字4夏季来临,十分炎热,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由于太热的原因想在树荫下乘凉。他赶着庞大的黄牛终于来到凉爽的树荫下,树荫下面虽凉爽,但没家里凉快。
牧童望着远处在家里吃冰块的富小孩,想:“假如我也有这种生活该多好。”为了忘掉这件烦心事,便唱起洪亮的歌声,这歌声太优美,洪亮,让林中正在玩耍的小动物纷纷静下来享受这免费的演唱会。
牧童唱歌太用力,嘴都干了,他就四处找小溪。在一大块草半掩的树林里,发现这里风景优美,抬头可摘到大树叶,低头则有美味的果实,左边是柔软的草地,右边是清澈的溪水,仿如一面透明的镜。牧童两眼发光,把大黄牛拉到这块“皇宫”。大黄牛很喜欢这块地方,没一会就躺在草地上进入梦乡。
牧童继续开着“演唱会”边唱边走。等他来到最前面时,茂密的大树上有着成千上万只知了,他们好像在叫着:“好凉快呀,好凉快呀!”牧童立马闭上嘴,站在树下像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渴望得到正悠闲唱歌的知了,一不做二不休,他拿树枝编出一个结实的网,然后一跳用网捉住了几只呆呆的,不知在何处的知了。
这下,牧童心满意足地回到“皇宫”去午睡了。
五年级古诗作文600字5古往今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是中国的象征,更是中国的瑰宝。
学习中国诗词,领略神韵古风。
中国诗词历史悠久,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酷爱诗词,他们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喜悦、悲愤,怀才不遇的复杂感情。因为前辈们的诗词时而似清泉,委婉舒心,就让我们在这短短几句话中身临其境;时而似惊涛,豪迈奔放,就让我们斗志昂扬;时而似田园,宁静恬淡,就让我们的回归本真。诗词中的韵味十足。因此,我们在诗词中领略中国古风,体会诗词之魅。
弘扬中国诗词,传承中华文化。
因为有本国的文化,中国才有民族之魂,才能立足于世界的东方,巍然挺立。所以传承中华文化,赏诗词,扬诗词;学诗词成为我们的重任。不光是我们学习,只要是中国人就要做到赞它,护它,扬它,正如“广告语”中夹杂着“变形”的诗词,其实这也是弘扬的一种方法。同样也表现出中国的智慧所在。
我们共同的文化就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弘扬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毕竟,国强则民富,国泰则民安。
筑牢文化,赏诗词之美。
学与不学不在于它的有用无用,难于不难。不因为现在的考试和选专业而怀疑我们对诗词对文化的一种热爱。压力大要学,生活中不常用它,也要学,这是一种自己内在修养的体现。欣赏诗词之美,可以提高自己的愉悦心情,增加自信,增加气质,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健康、正能量的氛围。更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少年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十分必要,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篇7
关键词:樱桃 古诗词 社会风俗 文学意象
樱桃,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人都曾极力赞美樱桃。人们不仅把它当作珍馐,更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观赏植物。例如,李世民在《赋得樱桃》中写道:“昔作@中实,今来席上珍。”宋代赵彦端的《豆叶黄》:“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尤其在唐宋时期,樱桃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抒情对象。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等。
不论是樱桃花还是樱桃果实,都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重要的抒情对象。通过对此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中国的习俗,能够体味到樱桃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樱桃花和樱桃果实在文学作用上又有微妙的差别。
一、樱桃花
樱桃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果树,站在生物学的角度,樱桃和樱花同科但不同属,因此樱桃花有别于我们常见的樱花。
在今人看来,樱桃花的观赏性并不如樱花。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乏描写樱桃花的诗词名作,如元稹的《樱桃花》、李商隐的《樱桃花下》、刘禹锡的《和乐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赏樱桃花》、白居易的《樱桃花下有感而作》《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樱桃花下叹白发》,等等。古人对樱桃花的喜爱可见一斑。
通过众多描写樱桃花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窥见古代文人常常将特殊的情感寄寓在樱桃花上。作为诗词意象而言,樱桃花的意蕴是极为丰富的。
(一)借花怀人
借花怀人是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手法。花朵绽放,却已是物是人非,曾经的人早已不在身旁。于是,赏花与怀人便联系在了一起。而在春季盛开的樱桃花,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人们借景伤怀的对象。
白居易在《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中写道:“身入青云无见日,手栽红树又逢春。唯留花向楼前著,故故抛愁与后人。”无疑,这首诗中的“红树”便是指樱桃树,是友人李使君亲手种下的。枯木逢春、盛樱开放,却不见当年的栽树人。而这栽树之人,已经身入青云、难以相见。偏偏留下盛开的樱桃花还在这里,让故地重游的人不得不想起旧日时光,勾起一阵阵回忆,令人心中郁结难捱。白居易借用逢春绽蕾的樱桃花表达了故友之思,是借花怀人的佳作。
元稹的《樱桃花》则别有一番风味:“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破罗裙红似火。”开头便开门见山地写出樱桃花盛放时的灿烂绚丽,一枝两枝便盛开千万朵,体现出樱桃花繁茂的特征,雅静的樱桃花也有了一种热闹、绚烂的爆发之势。第三句则睹物思人,由辉煌娇妍的樱桃花联想到亭亭玉立、美丽可爱的摘花人。而这摘花人虽然如樱桃花一般美艳可人,却也只是“曾立”,如今她身在何处已不得而知,只剩这一树恢弘的樱桃花还在原处。满树盛开的繁花与远在他方的摘花女子形成对比,令樱桃花染上热闹之后的凄清。
诗人刘商《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也借此表达了生离死别的伤痛,令读者唏嘘。“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桥下东流水,芳树樱桃蕊。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经历了死生相隔的别离之苦,诗人内心痛苦郁结,流水东流、花蕊盛放,循坏往复、年复一年,却唯有那人,永远都无法相见。
另外还有许多作品中也体现了樱桃花在借花怀人上的作用,如王维在《送钱少府还蓝田》中所写的“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等。
(二)感慨身世
古诗词常借物抒怀,诗人常常触景伤情,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际遇,感慨万千。樱桃花于春日盛放,红花恢弘、覆满枝头,然而人生无常、世态炎凉,俯首间苦涩之感油然而生。
李商隐在《樱桃花下》中写道:“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他日未开今日谢,嘉辰长短是参差。”樱桃花开放最盛时,流莺舞蝶却没有如约而至,空留一树繁华。正如诗人的际遇,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才华横溢而无人赏识。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不得志,见到此情此景难免有所感怀,于是便将感情寄寓在鲜明的意象上,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愤懑与郁闷。樱桃花开风华无人赏,暗喻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白白耽误了大好嘉年。李商隐借樱桃花表达仕途困顿的愤懑,达到了形象鲜明与寓意深刻的统一。
白居易也曾在《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中一抒忧愤之情。“晓报樱桃发,春携酒客过。绿饧粘盏杓,红雪压枝柯。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樱桃花初开,作者便和友人相约赏花。酒香醇厚,樱桃花如红色雪花压在枝头,人生乐事也不过如此。然而接着便笔锋一转,感慨人生无常。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如世幻的一生。“天色”既是指气候,也暗指了政治变幻。“停杯替花语”实则是作者借花来表达自己仕途困顿,遭际落拓。这首诗借赏花抒发忧愤之情,感慨身世,是借物抒怀的典型代表。
(三)赞美春色
相对于借花怀人和感慨身世来说,赞美春色则是无数作者借樱桃花而做的一种更为简单纯粹的表达。因为樱桃花开放于四、五月万物复苏的仲春季,这是一个适合游玩观赏的季节,诗兴大发多半在游玩之时,所以惊叹山樱之美,盛赞大好春色的作品数不胜数。
如王维在《游化感寺》中所写:“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这首出自王维之笔的诗,读来也确有其独特味道,素有“诗佛”之称的他,所写的诗更被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这种感觉在这首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游玩之时遇到山樱,突觉此景甚好,又是谁说空馆野地就无趣呢?这种因山樱而发的简单的感慨,纯粹的赞美与欣赏也总能让人动容。
当然,注意到如此美景的自然不止王维,“诗豪”刘禹锡也曾在《和乐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赏樱桃花》中写到:“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同此赏芳月,几人有华筵。杯行勿遽辞,好醉逸三年。”仲春芳月,与友人同道赏樱桃花实在是件使人心情愉悦的事,千万枝樱桃花所带来的震撼也使春色更为赏心悦目。
这种通过赞美樱桃花之美感叹春色的诗作较多,例如皮日休的《樱桃花》等等。总之,在古诗中,提到樱桃花的诗作有许多,每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要赋予的含义也各有不同,需要我们细心去体会。也正是这种意象使古诗词更为光芒万丈,留下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樱桃果
相较于樱桃花,更受人欢迎的是樱桃的果实。樱桃果实饱满、色泽鲜艳、玲珑剔透,模样十分可怜。唐代樱桃已经很普遍,上自皇宫御苑,下至寺院花圃,均有樱桃园。
樱桃味道鲜美,是颇受古代上层阶级和文人雅士喜爱的珍馐。唐朝的戴叔伦在《春日早朝应制》中提到:“丹荔来金阙,朱樱贡玉盘。”可见,樱桃在当时和荔枝一样,都是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享用到的。同时,这样的珍果也被用于宗庙祭祀中。另外,樱桃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名医别录》《食性本草》等药学著作中皆有对其医用功效的记载。
正因为樱桃外观可爱、味道甜美,它也成为了古典文学中的“常客”。通过阅读各种有关樱桃的名句,我们可以窥见,文人墨客笔下的樱桃在文学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寄寓了他们对离别的伤感、对时光流逝的叹惋等丰富细腻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
(一)宴请宾客
在中国古代,樱桃的种植远没有当今普遍,再加上运输和储存上的困难,使得它成为了珍贵的美食。享用樱桃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只有少数贵族阶层得以品尝。因此,倘若宴会上设有樱桃将是一件令人欢欣的事。词人辛弃疾就曾在《菩萨蛮・坐中赋樱桃》中写道:“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
唐朝皇帝常以樱桃赐群臣,设“樱桃宴”招待新科进士,被招待的进士,认为是殊荣。就如晚唐诗人韩在《恩赐樱桃分寄朝士》中写道的:“未许莺偷出汉宫,上林初进半金笼。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在众多写有樱桃的诗词中,白居易的《宴周皓大夫光福宅・座上作》可谓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樱桃在宴会上的光彩:“绿蕙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让花钿。野人不敢求他事,唯借泉声伴醉眠。”一幅上层人士饮酒作乐、酣然自足的热闹图景顿时浮现在眼前。而樱桃无疑为宴会增添了一抹色彩,红樱在盘、举觞饮酒、嘉宾满座,着实是令人身心愉悦,不禁便诗兴大发、把酒吟诵。
又如唐代宰相、文学家权德舆的《酬裴杰秀才新樱桃》:“新果真琼液,来应宴紫兰。圆疑窃龙颔,色已夺鸡冠。远火微微辨,残星隐隐看。茂先知味易,曼倩恨偷难。忍用烹H骆,从将玩玉盘。流年如可驻,何必九华丹。”全诗用热情洋溢的基调描绘出品尝樱桃的愉悦,在诗人笔下,樱桃已不仅是一道珍馐,反而更像一件难得一遇的艺术品。唐人对樱桃的喜爱,在此诗中可见一斑。
此外,在韩愈的《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陆龟蒙的《和袭美春夕陪崔谏议樱桃园宴》等作品中,也都表现了樱桃在宴会时的熠熠光彩。
(二)宗庙祭祀
樱桃作为宗庙之祭的贡品,最早可以在《礼记》中找到记录。《礼记・月令》中记载“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其中的“含桃”就是指樱桃。樱桃罕有珍贵,色泽红润如玛瑙,口味而甜美,如此可遇不可求的珍果,普通平民百姓不可轻易享用,而是要先作为贡品用于宗庙祭祀中。同时,《史记》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记载:“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叔孙生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孰,可献,原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乃许之。诸果献由此兴。”可见,樱桃在宗庙祭祀中发挥的作用由来已久。
正如北宋的女词人朱淑真在《樱桃》一诗中写道:“为花结实自殊常,摘下盘中颗颗香。味重不容轻众口,独于寝庙荐先尝。”这首诗中,除了对樱桃芳香鲜美的描述,更多地表达出了对它的珍视喜爱,将樱桃作为重要宗庙礼仪的一部分来对待,是祭拜先祖的佳品。
(三)庭院观赏
中国古代的庭院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樱桃也有其一席之地。
每年三四月份,樱桃花如期开放。时至五六月份,果实成熟,晶莹剔透的红色珍果挂满枝头,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庭院增添不少情趣。另外,樱桃成熟后还可采摘来食用或是入药。因此,樱桃获得了部分上层人士的青睐。
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了众多有关樱桃的作品。如他在《伤大宅》中所写的:“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该诗便极力描绘了富贵人家庭院的华丽气派。从中我们能够窥见,在庭院中种植樱桃,已成为当时官宦名士的高级趣味,以彰显他们的地位。樱桃甚至同紫藤、芍药、牡丹一般重要、必不可少。
韦庄在《李氏小池亭十二韵》里写道:“花落鱼争唼,樱红鸟竞k。”李峤在《五月奉教作》中写道:“果院新樱熟,花庭曙槿芳。欲逃三伏暑,还泛十旬觞。”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樱桃在私人庭院中成熟时的风光,可以见得樱桃在唐朝时期颇受世人宠爱,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
三、文学意象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植物意象的运用极为普遍,以草木喻情成为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母题。中国古典文学中,植物常被当做抒情对象,草木意象中蕴含了丰厚的内涵。夏之放在《文学意象论》中对意象一词的解释是:“作品中的‘象’已都不只是客观事物的物理现象,而是主w的心理现象,是意中之象,渗透了主体的理解、情感和行动倾向的象”。
樱桃在初春盛放,满树灿烂、一派美好,之后慢慢成熟,红果玲珑可人,让人心旌摇曳。但旋即,恢弘渐渐走向糜烂、衰败零落,令人喟然长叹,悲凉之意袭上心头。在众多的植物意象中,樱桃这一意象虽称不上非常普遍,但却独树一帜,许多诗词名作都依托樱桃意象来抒发感情。
(一)临别抒情
送别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在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的古代,一旦别离便经年难见,因此,古人重视送别。歌咏别离愁绪,成为了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古人常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其中,樱桃也成为了古人借以抒发离愁的对象。
唐人项斯曾在《欲别》中写道:“花时人欲别,每日醉樱桃。买酒金钱尽,弹筝玉指劳。归期无岁月,客路有风涛。锦缎裁衣赠,麒麟落剪刀。”友人相聚在树下,畅意饮酒、高谈阔论,然而情随事迁,短暂的相会过后便迎来长久的离别。樱桃依旧红艳、美酒依旧醇香,而友人却身在天涯、归期难寻,这让人不得不无比伤怀。
清初诗人钱谦益的《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也体现了浓浓的别离伤感之情:“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尊酒前期君莫忘,药囊我欲傍余生。”诗人拖着病躯,在风雨连绵的仲春起身送别,杨柳依依、樱桃靡靡,一樽清酒寄托他对后辈的无尽期许,无奈他自己已年老多病,余生却只能和苦味之药度过。迟暮老者在送别之际的悲凉之情,跃然纸上。
可见,樱桃虽然精巧可爱,但在特定的场景中,它依然可以勾起人的伤感悲情,成为送别诗中寄寓别离愁意的对象。
(二)借喻女子
以植物来比喻人,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方法。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特征,被文人赋予了各种不同的个性和秉性。
现今,当我们形容美丽的女性时,常用“樱桃小口”一词。事实上,这一词汇有很长的渊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以樱桃来借喻女子,尤其是指女子的双唇,是非常常见的。
樱桃小巧别致,成熟时直径只有约一公分,且呈精致的球形,惹人喜爱。而在古人的审美中,女子的嘴唇倘若小巧而红润,则为美丽。因此,古代女子的妆容中,就有“点绛唇”这一说法,将嘴唇中间涂上一抹圆形的红色,如樱桃般小巧可爱。所以,形容一个女子美丽动人时,常用“樱唇”来形容。
例如,宋代诗人白玉蟾所写的:“梅花体态香凝雪,杨柳腰肢瘦怯风。螺髻双鬟堆浅翠,樱唇一点弄娇红。”这四句话,体现了当时古人对女子外貌的审美要求,而“樱桃小口”就是其中之一。宋代赵福元的《鹧鸪天》中写道:“裙曳湘波六幅缣。风流体段总无嫌。歌翻檀口朱缨小,拍弄红牙玉笋纤。”将女子的双唇喻作朱樱,芊芊之手喻作玉笋,一个动人美艳的女子形象自然而然地浮现于眼前。而吴礼之则在《雨中花》里写道:“忆湘裙霞袖,杏脸樱唇。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如何忘得,温柔情态,恬静天真。”以及纳兰性德的《眼儿媚・咏红姑娘》:“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H红殷。”这些作品中,都直接写到了“樱唇”,女子的嘴唇已和“樱桃”难分难舍,在文学中具有自然而然的联系。
王之道在《西江月・赏梅》中道:“酒面初潮蚁绿,歌唇半启樱红。冰肌绰约月朦胧,仿佛暗香浮动。”虽然没有直接写“樱唇”二字,但也以樱桃借喻了双唇。女子轻声吟唱、双唇微启的美丽仪态被刻画得形象生动。
(三)感慨时光
在我国古代,衡量四季变化、时光流逝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植物。无论是农作物还是果树、观赏植物,它们的兴荣枯败都预示着时间的流转。
而樱桃在春末夏初时成熟,之后便很快零落殆尽。于是,它也成了文人笔下季节变幻、时间流逝的象征。
南唐后主李煜在《临江仙》中写道:“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在这里,樱桃的零落不仅暗示了春天逝去,更烘托出了一种寂寥伤感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春归的惆怅无奈与樱桃落尽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宋代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一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首词,也同样表达了伤春的情绪。时光匆匆向前、不舍昼夜,流逝的速度让人措手不及,不知所措的人们就像被时间抛在了身后。在季节的无尽变化中,樱桃红熟,芭蕉染绿,春天就这样悄然逝去。
另外,还有许多诗词都以樱桃的生长成熟暗示了时间。例如,韦庄在《思归》中写道:“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白居易《三月三十日作》:“今朝三月尽,寂寞春事毕。黄鸟渐无声,朱樱新结实。”等。
同时,由于樱桃和春笋都在农历三月上市,所以,古人以“樱笋”(或“樱笋时”)来指代阳春三月,并由此引申“樱笋年光”一词。唐代郑谷《自贻》诗云:“恨抛水国荷蓑雨,贫过长安樱笋时。”范成大的《西江月》:“樱笋园林绿暗,槐榆院落清和,年年高会引笙歌,戏彩人随燕贺。”以及清代陈维崧《丁香结・咏竹茹》词:“樱笋年光,饧箫节候。”等作品中,都出现了以“樱笋”指代农历三月春天的情况。
“樱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许多复杂的情感。随着文学的进步和文人的创新,它在更多的地方得到运用,所包含的意味并不止以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会不断地丰富发展,变得越来越具有光彩。
参考文献:
[1]黄钧等.全唐诗[M].长沙:岳麓书社,1998.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林尹.周礼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4]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A书局,2007.
[5]潘富俊.草木缘情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清明的真实写照,清明节到来,勾起了人们对已故亲人那断断续续充满悲伤与哀愁的怀念。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牛年传统节日清明节作文大全,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清明节作文1今天是四月四日,学校放清明节假。我回到了家乡和亲人们一起过清明节。
早上的时候,老妈和奶奶早早就起床了,要做许多的事情,到市场买菜、肉,其中有葱、荷兰豆、猪肠子、豆腐、猪肉、猪肚。老妈买完各种东西后,就回家当场和老爸一起杀鸡、炒菜、买鞭炮……做清明扫墓前的准备。老妈叮嘱我们说:饭后不要乱跑,上午准备出发去扫墓。
老妈、老爸、奶奶、二伯、二伯母等一直在做准备工作,从早上忙到中午。差不多11点的时候,我们带着汽水和啤酒,还有鸡鸭、米、水果、鞭炮等供品,带着装满黄草纸,冥币等祭祀品的麻袋就出发了。哥哥是负责扛所有的汽水和啤酒,虽然很重但却坚持扛到目的地,因为老妈相信他的实力。相对来说,我拿的东西是很轻的,但责任重大:一不小心可能引起大爆炸,我拿的是鞭炮。
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哥哥累的气喘吁吁,而我也累的心脏怦怦直跳。我和哥哥最先到达墓地,后面的一群慢慢才跟上来了。
二伯一上来就二话不说,拿起锄头就把太公的墓碑前后的野草和烂泥清理起来,清理干净后,就叫老爸到附近的泥地里,拿起锄头挖了几块大的泥块。我、哥哥还有表哥一同去搬石块。我们把石块搬到墓前,接着大家把带来的纸钱统统交给二伯,二伯把叠得整整齐齐的纸钱分别放在石碑的东西南北方向,用石头压着。此后,奶奶把盛了两碗干饭用两双筷子插在饭的中央,再在墓碑前摆上各种供品。然后奶奶就拿出一麻袋的黄纸和冥钱,让我们分别把它们搓得均匀。哥哥搓得最搞笑,他使尽力气地搓,像打沙包一样用力地打着,使冥钱都均匀散开而他的拳头的皮搓破了。纸钱搓好以后,表哥就把火点着了,点燃了香烛,纸钱一叠一叠地烧,在烧纸钱的过程中,由于风势很大,使得周围的干草燃起来了,我们赶紧拿起树枝扑打火焰,扑灭火焰后,又锄了一条防火隔离带。接着把还没有烧完的纸钱再烧起来。这时候,天上下起了小雨,表哥说:“糟糕,下雨了。“小姑和老妈却不慌张,她们异口同声地说:“下钱罗,下钱罗,祖宗在保佑我们今年赚大钱了!”。几位表哥们点燃了“浪漫礼花”,随着“呼--啪啪啪”响了三声,那礼炮就像离弓的箭一样,在空中跳舞几圈后爆炸了,显得绚丽多彩。小雨此时也停了,天空又出现了太阳。
我们全体成员在铺了毡子的墓碑前齐齐地跪下来,随着二伯的叫声又跪又拜,我们在默默祝愿祖宗在九泉下安息,祈祷祖宗保佑我们下一代兴旺发达。
最后,我们打开了带来的东西,午饭就在墓前吃,含义是邀请祖宗和我们一起吃饭。我觉得这顿饭很好吃,也觉得清明节扫墓是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
清明节作文2阳春三月,正是踏春出游的好时光。俗话说的好:“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说明清明时节,万物更新,春意正浓,油城景象必定给力,不让咱们失望。咱们一家人随着春游的热潮,到各处踏春,油城无处不飞花,清明时节玉柳斜,让我给大家一一道来。
长长的广利河穿过东营,流淌在家门口,没走几步,就来到了第一处景点——新区会展中心公园。一进公园,便有了新发现,公园中出现了不少野餐队伍,有的扛着帐篷,支在地上,往里打气;有的搭起烧烤架烤肉;还有的孩子做游戏,放风筝……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在广利河边,河水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微波中荡漾着黄色、绿色、红色……让人心旷神怡。湖面游人荡着小船划来划去;有的孩子乘着皮艇在河中游弋;还有的大人乘着木舟在水中行驶……别有一番景色。河边的岩石十分奇特,有的几块堆砌在一起,仿佛一只大乌龟在岸边休憩;有的长条横条搭成山洞;还有的像老虎下山、猴子捞月。石山上开放不少让人叫不上名的野花,粉红的、深紫色的,和路旁的大柳树、松树相伴,画面更生动了!我小试身手,从一条芦苇小道爬上假山,身边荆棘盘绕,一不留神,碰上荆棘,就有好戏看了:裤子被它勾住,用手去拉,又被小刺划伤,在爬山时,好几次出现这样的险况。不过,当我爬上终点的时候,那种痛苦便无影无踪了。站在山顶,瞭望远方,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眼前,美不胜收的清明时节。
咱们又驱车来到了湿地公园,这里虽没有红花绿草,只有一大片光秃秃的沙滩,可在这片沙地上,仍有在野餐、休闲的人群。孩子们比公园中更多了,在沙地上堆地堡、挖河道、捞小鱼……大人们有说有笑、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吃着水果,显得十分惬意。
最终,咱们来到了森林公园,呦!来这里踏春的人们更舒适了,架起遮阳伞,铺上帆布,支起帐篷,摆上收音机……真有一派休闲无事一身轻的景象。清明时节从古至今就有插柳的习俗,正当清明,柳条随风舞动,柳芽、柳絮掉了一地,好像铺了一层美丽的绿色地毯。咱们各折了一根柳条,盘在头上。我还多折了几支,编成了各种形状,套在头上,挂在胸前,圈在腰上。哈哈,柳枝儿给咱们带来不少乐趣。
踏春不误锻炼,最有趣的还是拓展器材了,十米高的木梯、二米高的攀岩峭壁……当我试图往上爬的时候,让人胆战心惊,腿直打颤,从小胆小的我,再加上恐高,经过父母一阵劈头盖脸的“训斥”,可算爬上了一层梯子。嘿,别看我长得胖,可我动作相当迅速,蹭蹭几下,便爬到了杆顶,望着层层森林,心里美滋滋的,要是每周都能来这里玩耍该多好啊。
清明踏春结束了,整个油城让咱们大开眼界,处处美景令游人陶醉。那美丽的春天,正在咱们身边,迎春花先来报到,杏树的白花漫天飞舞,蝴蝶成为春之使者……咱们踏着青草,感受着美好的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咱们要好好地播种希望。
清明节作文3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清明节是全国性的一个传统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人还会在坟边种一棵长青松柏或其它树木。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祭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
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时]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成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菠菠粿颜色嫩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蒸制菠菠粿必须用黄淡果叶衬底,才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粿就是很好的点心。
清明节作文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伴着淅淅沥沥的细雨来到了。
这天早上,太阳好像太困了,迟迟不肯出来,乌云趁势而来,在天空徘徊不愿离去。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这阴沉沉的天气,令我倍感忧伤。吃过早饭后,我和爸爸带上扫墓用的物品去扫墓。来到奶奶的墓前,我和爸爸的心情跟这天气一样阴沉。爸爸边清扫奶奶的坟墓,边对我说起奶奶生前的事迹。
奶奶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又是不平凡的,她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我的爷爷是长子,兄弟姐妹共7人,奶奶嫁给爷爷时,最小的弟弟才3岁。那时爷爷家里很穷,兄弟姐妹都挤在四间不大的草房里,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太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对奶奶说:“启霞,你和老大已结婚了,家里兄弟姐妹多,我们就把家分了吧!”奶奶听后含着眼泪说:“娘,兄弟姐妹这么多,爸又不在了,只有您一人,我们作为长哥长嫂,无论如何都要等到弟弟妹妹们都成家后再分家吧!”太奶奶听后流下了感激的泪水。奶奶每天起早贪黑地做活,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挣到的钱奶奶一分不少地全交给太奶奶补贴家用。奶奶磨过豆腐,卖过蔬菜,养过猪,直到姑姑和爸爸出生后,爷爷又当上了村支书,奶奶不能东奔西走了,便在家里摇“麻绳”挣钱,奶奶每天天还没有亮就开始摇,晚上一直摇到深夜,奶奶的手指被麻绳磨烂了也不舍得停下来治一治。为此奶奶的食指比正常人的食指短小了一大截。那时,奶奶几年都没买过新衣,左邻右舍见了,都夸奶奶善良、贤慧,真是长嫂如母啊!
奶奶有博大的胸怀,她不仅爱小家更爱大家。爸爸说自从爷爷当了村支书,家里的大事小事奶奶从不用爷爷操心,就连爸爸和妈妈的婚礼也是由奶奶一手操办的。有一年,村里有位孤寡老人生病了,没人照顾,爷爷作为一村之长便把老人接回了自己家里,奶奶每天喂她吃喝,给她擦身、洗衣服,这一住就是几年,奶奶从没有一句怨言。自20__年,祖国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为了将苏南村建设更加美好,爷爷比以前更忙了,每天在村里带领乡亲们搞建设,一年四季没有一天假期,为了使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爷爷常常操心到深夜而睡不着觉。奶奶虽然不识字,不能在工作上为爷爷分担,但却给爷爷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奶奶常说:“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祖国才会强大。你爷爷带领乡亲们奔小康,我多辛苦点没什么。”爷爷常说,他获得的“安徽省劳动模范”的荣誉有奶奶的一半。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如今奶奶虽然离我而去了,但她的善良,她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她对爷爷工作的支持及对乡亲们的爱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我要像奶奶一样纯朴善良、勤奋刻苦,胸怀祖国,争做一名求真向善尚美的好少年。
清明节作文5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由于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因此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伤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清明节,让人怀念,让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蕴含着许多先辈们的事迹,可是,他们却入土为安,给人们留下来的却全是怀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一年的清明节到了,你现在在怀念着谁呢?
燕子飞到南方了,可有再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可有再发青的时候。可是,我亲爱的爷爷,您一去不复返了。您在冰冷的墓地里已经长眠很久很久了。孙女和您近有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会不让您的孙女在怀念中一天天的痛苦,一天天的悲伤,而又惆怅满怀呢。
记忆中的清明节会让我想起,我和爷爷,姐姐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了。记得在清明节的时候,爷爷经常会陪我和姐姐一起去荡秋千,而且爷爷经常会给我们讲:"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才改之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而且能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爷的话使我和姐姐感到振奋,因此,从此以后我和姐姐便每天去培养精神。可是,现在没有爷爷的清明节,看见那熟悉的景象,我和姐姐便怀念了起来,便心痛起来。有时,我真的想大声的喊出来,有谁能告诉我,那样爱孙女的爷爷怎么就再也回不来了。
透过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了那很熟悉的小山坡,满山长的都是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朵。是啊,那一棵棵的树,让我感到了无比的亲切。是的,小树就是爷爷带着我和姐姐去小山坡上栽的。由于爷爷说过:"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了。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每到清明节人们就会提着一棵棵小树苗去栽。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景物依旧,爷爷却早已不在,画面再次出现,一个小女生和姐姐在前面抬着小树苗欢快地跑着,那个紧随其后的老人不正是自己亲爱的爷爷吗?
小女生和姐姐听着爷爷的唠叨,知道了清明节的习俗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姐姐和小女生却不知道爷爷眼中的忧伤,爷爷是延长自己的生命在给小女生和姐姐最后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