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的代表作范文
时间:2023-03-17 11:1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涅的代表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莲花、舒曼、声乐
舒曼的歌曲通常采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来表现艺术,他经常将重点放在细微感情及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内在心理展开形容,其中的优秀作品《莲花》,具有独特的美,既沧桑又悲凉,完美的体现作者别具一格的艺术感、观察力、天才的创作思维还有高超的唱歌水平及艺术水准。
一、舒曼及《莲花》的简介
舒曼,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名誉响彻德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他的一生创作出很多动人的声乐作品。1840年,舒曼迎来了创作生涯中最为辉煌的阶段,在这期间,他创作出《春夜》、《月夜》、《英雄颂》、《妇人之恋》及《莲花》等等。其中《莲花》这首歌,是他众多声乐作品中最为璀璨的一朵鲜花。
他的《莲花》这首声乐作品,作词来自亨利希・海涅,与他同时期的德国著名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及伟大的政治学家。词中塑造出一个柔美圣洁、楚楚动人的少女艺术形象。诗词饱含情感、在诗词界被称为佳作,同时也从深处感动了舒曼年轻细腻的创作思维。而同时也是舒曼的加入,《莲花》这一优秀的诗文作品热度更上一层楼,从此广为流传。在德国掀起一片热潮,成为德国人甚至国际上各国人民深深喜爱的声乐作品。甚至被用作声乐主修基础歌曲在各国音乐教学中,活着演唱家作为独唱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出。
二、《莲花》的音乐赏析
1、旋律音调方面。《莲花》这首声乐作品中,歌词出自海涅的诗,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图画,而歌曲旋律与诗文的完美结合,使声乐作品具有很强的诗意艺术性。而在音调方面,歌曲开头部分平稳缓慢、安静忧郁,平缓进行着,当到某一句感彩转变叫浓烈时,突然转调,将歌曲的体现的淋漓极致,给听歌者营造良好的欣赏艺术的氛围。
当歌词与曲调互相呼应,巧妙对应;当多变的曲调节奏与文学内涵精准的协调,艺术的创作境界被无限放大。用旋律表达作品中的诗意、用音调节奏自如体现作品的主题。这也是舒曼艺术歌曲审美中的重视之处。在他的生活和创作当中,对人物心底深处的微小细节变化描写,让作品富有抒情意义。
2、舒曼个人选择。舒曼对情感与心理的重点表达,更加细致的将作品表达出来。继承了舒伯特的钢琴表现手法部分,将歌声与琴声紧密的结合。使作品意境深远,主题分明,塑造的形象更为完美。选词基本在海涅、歌德、莎士比亚等著名诗人的名作中。运用简练的手法、细腻的笔感去表现去勾勒艺术形象。
《莲花》作为众多优秀作品其中的佼佼者,其平稳柔美的旋律、朴实低调的钢琴乐都恰如其分。对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从中反应真实生活经历。
3、从曲式方面看。这首声乐作品是单二部曲式,分为A、B两段,前段A部分,平稳忧郁低调的形式进入,到了B段时,直接反转为鲜艳明亮的节奏。两段形成一个对比。最后的句子进行了重复,以达到对音乐主旨的突出作用。
4、作品内容方面。《莲花》意在表达一份爱情想要开出幸福的花朵过程要遇到多少艰难阻碍。也是舒曼本人实际爱情的写照,因为他心目中的女神克拉拉就像海涅笔下的少女人物形象一样。诗文不但对海涅的情感是种表达,更是舒曼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
于是这首本就已经独树一帜的伟大诗文,经过舒曼创新艺术的处理加工后,成为广为流传的世界名曲,保持自身价值直到今天依然站在高处。
三、歌唱艺术的处理的含义及解析
歌唱的艺术源于听觉,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感染吸引力都需要靠歌唱来表达,将词曲从纸上变成实际的声音是一个再生艺术的过程。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的经典,不只是音符和文字符号的体现形式足以表达的,更需要歌者用歌唱来赋予其血肉的鲜活。所以在歌唱过程中,对艺术的处理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所谓艺术处理,即是在歌曲本身真实感情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其的全面性想法,包括各方面问题比如速度节奏、音量力度、音色音调等。根据歌曲的总体框架、曲式及旋律的发展,明确整支曲子的层次感,不能为所欲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歌唱过程中,把握艺术的具体性,区分好变化性的高低分水岭。有辅助有突出,有强有弱。不同感情与轻重的句子词组,根据强调性调节情绪,多付出努力,尽可能找到最适合声乐作品的歌唱方法,将艺术处理到位。
对于这首《莲花》,声乐老师在教导学生时,要注意使用标准的美声方式,叙述事情的语调,寄情于景,缓缓表现出来。多用暗淡有遮掩性的音色,保持动态流动性一字一句进行练习。尽量不用太过放开的外向音。时刻记得音量不宜过大,歌唱方式忧郁婉转。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心里情感及情绪要稳。每句每字都要经过细心的琢磨与加工,将艺术的意义从内心深处爆发而出。在学生勤奋练习的同时,声乐老师对其的耐心教导,多多帮助也很重要。
当B段走向整首乐曲时,要注意转变歌唱的风格,变得奔放热烈一些,这样与前段低调婉转相对比,也是强化音乐主旨的一种方式。找到作品中比较难以体会理解和演唱的句子,多练多唱,认真体会其中的情感,尝试找出其中的共鸣之处,寻找技巧,以达到表现出此声乐作品效果的目的为佳。
完美的艺术处理,对于一首优秀的作品来讲是很重要的,这样既能彻底表达出作品本身的含义,更是对作品价值的一个提升方式。
结束语:在对《莲花》这一声乐作品及其作者的深入赏析后,结合歌唱艺术处理的作用与具体方式,阐述了音乐价值的保持与提升。希望在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后,可以使相关人员了解到有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J].2001.
篇2
上学后也总是学不会写字。
当外科医生的父亲看到儿子在学校的成绩一
点儿也不上进,
,便认为他是个“笨儿子”
。事实上,福楼拜的学习成绩确实不行,好歹只读
完了义务教育,以后尽管多次努力,想考进高一级学校,但都失败了。不仅如此,学校每次
考试时,他的病都要发作一次。
他父亲的忧虑加剧了。
想让儿子继承他的医生职业的父亲整天不离左右地看管他用功,
但儿子的学习还是很糟糕。
18
岁时,当父亲知道福楼拜没有当医生的愿望时,便又逼迫他
去巴黎学习法律。有一天,福楼拜的癔病发作,病倒了,倒在正骑在马上的哥哥的脚下。这
年,他已经
23
岁。
为了治这个病,父亲完全停止了对他学习的督促——不应该说是对他的前途丧失了信
心。据说,后来干脆就放任不管了。由于这种放任,
(其实对福楼拜来说,是他第一次摆脱
了一切束缚)
,福楼拜这才发挥出本来的才能。他闭门不出,阅读所有的文学着作,沉迷于
幻想之中,
然后就接连不断地创作出作品来。
而且,
虽然他写得慢,
但是要把一件事干到底
的热情却是无与伦比的。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用了六年。
《圣安东尼的诱惑》曾多次改
变构思,推敲文章。出版定本时,实际上已经是在他着手写作的
25
年之后了。
卢梭曾在他的名着《爱弥儿》中自问: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又自己回答说:
“最
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
”这话不敢说是真理,但它发人深思。
萨特写的《我家的笨儿子》对于我这个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人是个很大的冲击。然而,
当我逐渐弄清了福楼拜的事例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例子之后,
就更加使我吃惊了。
不仅不特殊,
而且经过查找资料,
又发现了不少和福楼拜相似的例子。
于是,
究竟什么才是教育和个性教
育这个根本性疑问就紧紧抓住了我。
经研究,我惊奇地发现:诗人华兹华斯、作曲家瓦格纳、舒伯特、政治家罗斯福、画
家劳特雷克等等——他们很早就被父母放弃不管了,
因为他们被认为是
“没有才能的孩子”
。
还有达·芬奇、牛顿、詹姆斯·瓦特、安徒生、爱迪生、爱因斯坦、拿破伦、海涅、黑格尔、
拜伦、易卜生、达尔文、左拉、丘吉尔、契诃夫等等,他们在学生时代都是有名的学习劣等
生。
而且,
他们的才能并不是经过特别的教育指导方法锻炼出来的,
而是像时机一到便发芽、
生枝、长叶、结果那样,的确是自然、纯朴地开出了才能之花的。这里没有一个是受过为了
成材而实施的早期教育的。
1920
年,有一位八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
12.50
美元。
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
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他为难地说:
“我没
钱赔给人家。
”父亲说:
“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
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
12.50
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
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
叫责任。
”
经典教育案例之二:
19
世纪着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让他画静物写生,
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
在麦克斯韦的笔下,
花瓶是梯形,
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
叶子
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
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
就开始
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后来他果然成了着名的数学家。
经典教育案例之三: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
但是,
他的母亲却认为,
老师当
面骂学生“笨”
,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
行教育,
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爱迪生后来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大
篇3
关键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幻想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4.91 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及德国作曲家韦伯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人物。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形式夸张自由,含有许多主观的幻想式特征。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艺术歌曲是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它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中最常见的主题是期待爱情,向往美好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为了遵循这一特性,幻想式的音乐风格逐步展现出它的魅力。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现实与美好期望之间的矛盾,采用幻想的手法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将瞬间的遐想绘之于乐谱。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择题材和形象,也正是基于幻想的创作源泉。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幻想式特征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以及勃拉姆斯。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舒伯特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以幻想式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舒伯特歌曲的旋律十分优美,充满诗意,同时又是深深扎根于民歌土壤的,所以他的不少歌曲,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圣母颂》等都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
歌曲《魔王》,既是体现舒伯特歌曲艺术魅力的典范之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一个里程碑。这原是歌德根据民间传说而写的叙事诗:一对父子为逃避魔王的追逐,在深夜飞马疾驰,但最终还是惨遭不幸。舒伯特用音乐加上了神秘、恐怖、虚幻的色彩,快速的三连音伴奏音型模仿蹄声,造成高度紧张的气氛,歌者一人兼唱父亲、儿子、魔王、叙事者四个角色,父亲的强作镇定,儿子的恐惧颤抖,魔王的威逼利诱,都表现得惟妙惟肖,颇具戏剧性。这样丰富的幻想与音乐水融正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代表。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代表了德国的浪漫主义浪潮,代表了具有幻想性和主观性的情感,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是选择优秀诗人的诗歌为词,努力发掘诗的意境,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人声与伴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舒曼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内向性格,因而他更倾向于在心理因素与抒情诗的环境气氛上发挥钢琴的作用。同时,他使声乐与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更加密切。舒曼为不同的情绪作了音乐的过渡,特别是他所写的前奏和间奏中,它们到后来不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目的,而且是创造气氛的独立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范畴。他的最佳歌曲中所显示的良好字词价值意识,超过他之前的任何作曲家。《诗人之恋》是舒曼的代表作。歌词取自海涅的诗集《抒情的间奏》,是一部带有一定情节发展线索的声乐套曲,叙述了诗人从对趋势爱情的向往到失恋后无比痛苦的内心发展过程。现实生活的压抑、苦闷全部通过他的音乐表现出来了,他尽可能的用“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用幻想来创作艺术作品。
勃拉姆斯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之后又一德奥杰出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勃拉姆斯对歌词的选择不如舒曼考究,但他始终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钢琴伴奏写得丰富多样,有意识的把和声、伴奏织体等纯音乐的因素,提高到与诗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种音乐的力量,使韵和诗歌建立起均衡的关系。他的歌曲《摇篮曲》呈现出的是母亲轻声哼唱着歌曲,催儿入睡的景象,音乐温柔亲切,旋律像民歌一样纯朴,钢琴伴奏的切分节奏型,也好似摇篮在微微晃动。另外,幽默风趣的《徒劳小夜曲》、《星期日》、《我的更低微》等作品也非常著名。勃拉姆斯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的繁荣时期,却执着地延伸古典主义,反对瓦格纳等人的大胆疯狂的音乐改革。延续德奥传统音乐,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创作了许多伟大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位古典主义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曲,交响乐,合唱曲等,歌曲创作近400首(200余首独唱歌曲、大量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歌曲以及民歌改编曲),绝大部分属于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篇4
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1914年初,郭沫若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等人的著作,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宗白华的通信合集《三叶集》。从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空前的高峰时期,收获了大量的诗篇。1921年8月,郭沫若将这一时期所作的154首诗歌结集出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诗歌集――《女神》。《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出版后不久,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爆发后,他只身回国,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女神》简介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包括1916至1921年间的诗作,以作品式样和形式的不同分为三辑。
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它们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独具风韵。令人神驰,在中国开创了诗剧这种新形式。《女神之再生》前面题写了《浮士德》的诗句:“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郭沫若心中的女神是创造力的化身,在堆满男性残骸的世界上,女神创造出新的太阳,因此,女神又成为光明的象征。
第二辑是《女神》30首自由体诗,包括代表作《凤凰涅》《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是《女神》的精华和灵魂。这些作品大都写于的期,明显地受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最能体现《女神》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
第三辑收录23首作品,大多是小诗。包括诗人最初的试笔及“五四”之后的作品。因受外国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诗作表现出一种恬淡清新的格调。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新诗纪念碑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重点篇目
《女神之再生》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中的重点诗剧,诗中运用神话的题材、诗剧的体裁和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假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开篇,表达了对美丽的向往和对于盛世的怀念。“女神之再生”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给了广大青年力量的鼓舞。
《凤凰涅》
1,《凤凰涅》的五四精神
《凤凰涅》写于1920年,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最杰出的代表。它深刻地表现了《女神》的基本思想和艺术成就。思想上,它集中表现了作者在五四时期火山爆发般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
(1)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作品运用神话故事,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更生”的故事,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2)破旧立新的革命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凤凰破旧立新的宏伟气魄,显示出勇于自我牺牲、自我革命的精神,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又使诗篇闪耀着乐观主义精神。这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合拍的。可以说,《凤凰涅》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2,凤凰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她的特点和意义在于:
(1)她们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摒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彻底破坏旧事物,创造光明的进步理想。在她们的身上,鲜明地体现出大胆的叛逆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
(2)她们是年轻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凤凰的涅之歌,是五四时代的最强音,预示着旧世界、旧中国的灭亡和民族振兴的新时期的到来。
3,泛神论在《凤凰涅》中的体现及意义
简单地说,泛神论就是“本体即神,神即自然”的哲学思想,神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本身,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它在16、17世纪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僵死的封建神学和宗教唯心论有过有力的冲击。郭沫若曾经将泛神论概括为“泛神就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在《凤凰涅》中,诗人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会在一起,寄寓了他的理想,表现了诗人与祖国人民融合为一的愿望,特别在凤凰获得新生以后,欢乐地唱了五段欢歌,表现自我同宇宙万物的融会,这是泛神论思想在诗中的艺术体现,是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生动反映。
4,《凤凰涅》的浪漫主义特色
《凤凰涅》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强调表现自我,注重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追求美妙的想象,展现革命理想。
5,《凤凰涅》的自由体形式及意义
《凤凰涅》不但在内容上燃烧着“五四”精神,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彻底地革命。它冲破了一切旧格律、旧程式、旧传统和新“套子”的束缚,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郭沫若“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做到形式自由奔放:诗的划分、诗行的长短,都服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淌,没有固定的行数和字数;押韵自由,没有固定的规律,做到“大体押韵”:诗作还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叠句和对偶的手法;诗作采用诗剧的形式。
《天狗》
《天狗》是《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掉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表现出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的勇气,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宙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
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女神》的灼人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炉中煤》
这首诗一开始字里行间便充溢着热烈的激情:“啊,我年青(编者注:郭沫若的原文是“年青”而不是“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郭沫若找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比喻:祖国是“年青的女郎”,是自己的恋人,唯此才足以传达他当时所感受到的与祖国的亲近感。五四后的中国,新时代的曙光赋予郭沫若的心灵以灿烂的诗意,他心中奔涌着“爱”的激流。他渴望充当一个恋人的角色。他是春天的恋人,是太阳的恋人,是火的恋人,更是新生的中国的恋人,他的最为柔美又最为激烈的情歌,便是敬献给祖国的这首《炉中煤》。
诗的最后一节,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推向了。“炉中煤”在燃烧,对祖国恋人的“爱”使它“燃到了这般模样”。质朴的诗句恰当地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炽热激烈,表达了诗人为祖国不惜牺牲的决心。在燃烧着的诗情之火的激荡中,诗人向祖国恋人奉献出全部的爱,同时也在爱的烈焰中实现了自我的重建和净化。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
“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它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那个时代里蓬勃向上的生机。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本诗中比拟的意义和作用。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本诗把祖国比做“女郎”吸取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精华为养分,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离骚》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浓郁,便于表达深深的眷念之情。
艺术特色
第一,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成功确立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的新形式。
郭沫若在诗歌形式方面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让诗的形式服从于诗人感情的倾泻,让诗人的情绪支配诗的旋律。在《女神》里有300多行的长诗《凤凰涅》,有短到只有3行的《鸣蝉》;有如《太阳礼赞》那样一行多到几十个字的长句,也有《凤歌》那样三四个字构成的短句;有诗剧如“女神三部曲”,也有古风式的《春愁》,还有类似散文诗的《胜利的死》。这些诗不固定行数、字数,不注重押韵、对仗,段落或分或无,诗篇或长或短,50余首诗没有一个统一的格调,真可谓变化多端,不拘一格。但是《女神》中的诗篇绝非随意写出,而是篇篇都独具匠心,可以从不统一中找出一些统一的规律,这主要表现在诗行富于表现,参差中有着某种规律,节奏于和谐中有规律地变化和大体押韵等。如《凤凰涅》大量运用对比、对偶、复唱手法,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自由与严谨的统一。《炉中煤》更近乎新格律诗,每节首行相同,首尾两节有同有异,每节隔行押韵,全诗一韵到底。诗人觅到了与内在感情和谐一致的全新形式,创立了多样的自由诗形式。
第二,在创作方法上,《女神》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表现了革命的理想主义。全书中有不少诗篇取材于“太阳”,把太阳当作生命的源泉和光明的化身加以歌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光明理想的渴慕与追求。还有一部分作品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诗人站在时代的高度,巧妙地处理这些题材,既表现了古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壮美,又使他们跳动着现代的脉搏,从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例如:《女神之再生》中借助“女娲补天”的神话,寄寓着抒情主人公“要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以取代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凤凰涅》中凤凰对中国黑暗现实和历史进行控诉,经过采集香木自焚,出现了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中国。这些美好理想反映了五四时代广大人民对革命的要求和对光明、民主、自由的向往。
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女神》中的诗篇,立意构思别开生面,不落俗套。诗人在泛神论思想的启迪下,或在大自然中获得材料,或从历史、神话、传说中选取题材,充分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比拟、象征等手法,使表现的对象变为诗人理想化的形象。在《地球,我的母亲》里,诗人把“缥缈的天球”想象成地球母亲“化妆的明镜”,诗人的想象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没有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便没有《女神》的诗。
生动的比喻,奇特的夸张。《女神》中,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奇特大胆的夸张。如《炉中煤》里,诗人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祖国比作自己心爱的“年青的女郎”,表现了一个觉醒的五四青年炽热的爱国情怀;《天狗》中,诗人说天狗吞食了“日”“月”“星球”和“全宇宙”,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具有个性解放的彻底勇猛精神的“自我”形象。
第三,雄浑豪放的崭新风格。
前夕,由于受泰戈尔的影响,郭沫若写的都是或爱情、春愁、别绪,或飞禽、新月等抒情小诗,清新秀丽。在的,接触了惠特曼的《草叶集》后,诗人产生了“火山爆发式的内感”,他“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郭沫若《序我的诗》),于是就采取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抒发出来。这些诗如《凤凰涅》《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有的高歌,有的长吟,有的咏叹,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和浓烈瑰丽的色彩。
直通高考
1下列对郭沫若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郭沫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考古学家,他在诗歌及历史剧创作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B《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诗集,诗歌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瑰丽的浪漫色彩,《炉中煤》《天上的街市》等均是其中的名篇。
C,《凤凰涅》是《女神》中的代表作,该诗抛弃了传统诗词对于纯意境的追求,传达了像凤凰涅般在旧的毁灭中寻找再生的“五四”精神。
D,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常借用“史事”讽喻“今事”,《屈原》《虎符》《蔡文姬》等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
E,《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开
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郭沫若于1913年底到日本留学,这期间,他的兴趣逐渐移到文学上来,阅读了泰戈尔、歌德、席勒、海涅、雪莱、惠特曼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等人的哲学著作,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和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B,郭沫若于1921年与成仿吾、鲁迅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等。1923年毕业回国,参加编辑《创造周报》《创造日》等。
C郭沫若于1 929年初写了《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并出版诗集《星空》《原野》《前茅》《恢复》等作品。
D郭沫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甲骨文、金文研究,在翻译介绍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等方面,也有重要建树。
E,后,郭沫若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
3,《女神》这本诗集主要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4,诗歌《凤凰涅》的浪漫主义特色是什么?
5,诗歌《天狗》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直通高考”参考答案与解析
1,BE(B《天上的街市》不是《女神》中的作品;E应该“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品”)
2,BC(B应该是“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C应该是“《星空》《瓶》《前茅》《恢复》等作品”,《原野》是的剧作)
3《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表现了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地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通观整部《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第一,追求个性解放的彻底反抗精神:第二,向往理想社会,无限思念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歌咏自然风光,充满向上进取的不断创造的精神。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68-02
一、平台教学组织形式建设
教学平台实施通过“核心团队”为基础而动态扩展为全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整合形成“卫星团队”,既保证师资的质量和数量,同时形成了师资质量淘汰的动态进出入机制。
通过师资资源的优化,形成一个核心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本科公共课、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建立团队。该团队具有拓展性和开放性。组建的教学团队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年龄段分布为30~50岁,其中大部分为中青年教师,形成了良好的老中青搭配梯队,从而充分保证本团队年富力强,有足够的精力从质量保证本团队教学、教研工作的顺利完成。
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二十年以上的高等教学经验,主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科课程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该成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应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设岗课程的教育改革趋势,能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明确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改革意识强,并已做出显著成绩;同时,该成员应兼有一定的院级以上行政职务,使其具有相当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能保证教学团队的运作和实施。
两位骨干教师均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学术水平,两位成员均应熟悉本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改革意识,能积极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应有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良好效果经验。教学团队的主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应曾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并有相当的科研能力;该成员应熟悉本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教学探索,积极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辅工程师应非常熟悉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内容,长期从事教辅工作,对相关课程的实施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教学团队定位于长期进行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平台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团队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导原则,以“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为基本原则,以“团队协作整合”为组织方式,以“双语教学与师生互动”为教学形式,以“经典6+1”人文讲堂为教学内容。教学团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实践的讲台,为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尝试的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发挥自我才能的舞台,对大学青年教师具有的潜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师资结构有效重组。
二、平台教学内容系统建设
教学平台所实施的“经典6+1”的“名家、名著、名校、名曲、名诗、名画”和“热点聚焦”的教学内容,是全国高校中少有的系统的开展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的高校。“经典6+1”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人文精品相结合,由教师共同精选的、系统编撰的文化素质教程,有效的对目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创新不足进行了补充。
所谓“名家”即对古今中外的大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介绍,通过依托卫星团队的师资力量,形成文学小组讲授文学大家的主要作品的思想和人生境况,形成哲学小组对大哲学家的主要思想进行阐述和提炼,形成科学小组对大科学家的主要成就介绍等等。
“名著”课主要是通过学校的通识教育来进行的,对国内外优秀的经典名著进行讲解和传授。如中国古代的《论语》、《老子》、《庄子》、四大名著等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卢梭的《爱弥儿》、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名校”主要是通过讲授世界各国大学的历史渊源、学术特色及其主要影响。如通过留学咨询会对美国常青藤盟校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校团委进行国外著名高校专题讲座,对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莫斯科大学、巴黎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等世界名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特色、就读途径和所需费用等情况予以说明。
“名曲”主要是课前名曲音乐欣赏,这项内容主要在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进行,还邀请音乐家和作曲家对名曲进行讲解。
“名诗”主要利用大学语文课和公共英语课来分别进行中外著名诗词歌赋的介绍,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的神韵、发掘现代中华优秀诗歌的精髓,又展示异域他国的诗歌风韵、灵动曼妙的艺术词风。在大学语文课进行现代名诗专题赏析的同时,在公共英语课上同样也开设国外名诗欣赏,对普希金、爱默生、海涅、雪莱、拜伦、歌德、泰戈尔等世界诗人的生平予以介绍,对他们的一些代表作进行赏析。
“名画”主要由通过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精选中外名画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全面介绍。对国外作品,分别选取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向日葵》、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纤夫》等名画进行介绍。对中国传统名画,则选取了中国传世十大名画,即以北宋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画作作为赏析讲解的重点。“热点聚集”则主要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评述,主要请一些对相关问题有长期积累的本校教师和校外专家学者予以展开。
“名家”通过形成专业小组师资的方式,运用专业讲座的途径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名著”则通过中西名著的源起、概要和精彩段落的专题讲解,升华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名校”主题使大学生视野开阔、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被激发、人生方向得以更为宽广;“名曲”让同学们感受到音乐和生命融为一体所带来的宁静、愉悦和感动,提升了人生的理想境界;“名著”使大学生的中国文学赏析能力得以飞跃,内化为更深刻人文精神,同时激发了大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热情。
三、平台教学培养途径建设
教学培养实施“主题引导―文理相融―内外结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为基本架构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的新途径,打通了文理学科的壁垒、形成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整合了学校与社会的资源、锻造了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探索出较新颖的文化素质培养途径。
通行主题引导。通过“名家、名著、名校、名曲、名诗、名画”和“热点聚焦”、“6+1”的主题,形成相对应主题的卫星团队,通过每个负责的“卫星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有效引导,在“核心团队”的统一安排教学场地、设施、内容和教学管理的前提下,具体展开相对应主题的教学科研活动。这样,既保证了教学主题的多元化、教学实施又具有整体性和计划性,既强化了日常教学的管理、教学活动又活泼多样,从而形成教学主题的多层交叉和整体有序,促使大学生的文化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行文理相融。就广义的“文化”而言,高等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其本质特征,高等教育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文理相融,强化其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正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平台利用学校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比较全面的有利条件,以文理相融的多学科发展为目标,通过“卫星教学团队”的设置,整合全校学科资源,发展的专业结构,使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了坚实的学科与专业依托,文化素质教育向专业化纵深发展成为可能。
践行内外结合。所谓课堂内外结合,就是既抓课堂教学,也不放松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名诗”、“名著”等教学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开展,而“名校”、“名画”等教学主题则通过课外讲座形式开展,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外结合”是文化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横向拓展,这种“结合”将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将对学生的纪律约束与养成教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在校学生教育全方位的结合,形成课堂与课外丰富多层的文化素质教育结构。这样,学生的自觉行动的内因与学校纪律的约束外因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既严谨又宽松的育人环境。
进行环境熏陶。大学的文化品位,对外是形成大学品牌的重要象征,对内是催人奋进的无形而有效的精神力量,一所大学高文化品位的形成意味着一个陶冶人的烘炉的形成,意味着一个好的文化环境的形成,意味着一个浓厚学术氛围的形成,这种氛围会给置身其中的人以深深的感染与熏陶。而教学平台向学生所推介的“名家、名著、名校、名曲、名诗、名画”及“热点聚焦”向学生创造了一个高品位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得到陶冶,无意识中得到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推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使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所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文化素质得以内化极为重要。因此,针对所开展的“6+1”主题进行相关联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在“热点聚集”专题中,通过关注现实的相关热点问题,在教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热点事件单位和个人了解与走访,在深入社会实践同时,让学生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和实践日记,从而使其文化素质在实践氛围中得到巩固和深化。
通过文化素质平台三方面创新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在艺术审美熏陶下更具全面丰富的文化素质,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文精神的塑造下更加健全,成就其人格理想,从而使受教者在获得现代知识技能、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具备一种健康高尚的道德心态、精神与气质,实现其文化素质的提升与飞跃。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
篇6
【关键词】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 诗歌 音乐 伴奏
艺术歌曲兴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时期,它是音乐艺术领域的一种特定的概念范畴,是一种声乐艺术体裁形式。由于德国的Lied开创了艺术歌曲的新纪元,因此“Lied”一词成为艺术歌曲的代名词。艺术歌曲它不同于其他歌曲形式,“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以文学家的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声乐演唱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艺术歌曲寓意深刻,表情细致,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结构严谨,旋律大气,伴奏密切。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则是在20世纪初,由于西方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碰撞,加上我国音乐留学生回国,大量西方创作技法传入我国,中国作曲家借鉴外国艺术歌曲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调相结合,选用中国传统的优秀诗词与西洋乐器相合的形式,创作了大量中西结合的具有浓郁中国味道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既体现了与西方的联系,又具有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
提及艺术歌曲,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伟大而卓越的音乐家―― 法朗茨・舒伯特。他有“歌曲之王”之称,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他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历史地位无人能比。同样,黄自则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一代宗师,在我国音乐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两位艺术家虽然在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手段方面存在着一些
差异,但是他们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表现方面有着很大的共性:
一、浪漫派音乐风格
舒伯特短暂而璀璨的艺术生涯处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替阶段。舒伯特的作品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传统,同时又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选用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诗歌做歌词,吸收奥地利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和《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两部声乐套曲。他的作品突破了循规蹈矩的形式,以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不拘一格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侧重内心体验和真实感受的宣泄;注重音乐和文学艺术的结合,吸收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文艺以及民俗中的精髓。在他的艺术歌曲中,诗歌、音乐旋律和伴奏声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诗歌为音乐提供了形象,而音乐又充分展示了诗的意境。
黄自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一代宗师,接受的教育是以欧洲古典与浪漫时期的作曲技法与音乐理论为主,并且在他的音乐作品中都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黄自的音乐作品属浪漫乐派的表情主义,追求结构完整,注重音乐的表情性。他的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是充满内在的抒情和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以音乐语言的优雅生动,富于艺术景致。黄自作品精致、典雅,乐曲感情细腻,意境含蓄,结构简洁、严谨,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高度结合,词与曲、旋律与伴奏的结合都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二、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文学的高度完美结合。纵观任何一个国家艺术歌曲的兴起,都是与诗歌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的。艺术歌曲这种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歌曲,所选用的都是极为精致、意义深远、情感细腻入微的诗词。从舒伯特和黄自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二者的艺术创作都擅长以诗歌为题材。尽管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诗歌,但两位作曲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把旋律与歌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好像是从诗歌的朗诵中自然流露出来,生动的表现了诗词的意境。
舒伯特是一位富有诗人气质与灵性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是带有音符的诗歌。他对诗歌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善于发现诗中所蕴含的韵味和意境,并使音乐与诗完美的融合,无论旋律、和声、曲式、速度、力度都和诗歌紧密配合。舒伯特的歌曲绝大部分选用了歌德、海涅、席勒等大诗人的诗歌作为歌词。舒伯特的作品音乐与诗歌奇迹般的交织在一起,旋律创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就使他的艺术歌曲不仅能够准确形象地概括和提炼诗歌的精髓,而且比诗歌更具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
作品《鳟鱼》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它脍炙人口,经久不衰。《鳟鱼》是舒伯特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谱写的歌曲。在前奏中,钢琴形象生动地弹奏出小河流水潺潺,小鳟鱼在清清的河水中畅游的情景。歌曲一、二段曲调活泼、欢快、跳跃,旋律一直在中上声区中旋转,描述了小鱼在清清的河水中多么欢畅,描写了渔夫的思绪和“我”的期望;第三段转入暗淡的小调,用斥责般的接近朗诵的曲调,表现了作者对渔夫的卑劣手段,丑恶的欺骗行为的愤慨。在“立刻就把水搅浑”一句,钢琴伴奏的短促紧张,在接着的“提起钓竿,把小鳟鱼吊到水面”一句,钢琴伴奏快速激动,表达了“我”的愤怒与惋惜;最后,歌曲的结尾回到歌曲开始的旋律,河水又恢复了平静,但小鳟鱼却不见了,“我”面对这一冷酷的现实,万般无奈。
黄自先生他对古典文学、古典诗词造诣精深,具有深厚的美学素养。为了刻画生动的音乐形象,他的艺术歌曲强调音乐与诗、情、魂融为一体。黄自注重词曲的结合,讲究歌词的节律和韵味,旋律与歌词的发音吐字相吻和,不但力图准确地表达歌词的内容,还力图使音乐的音调和节奏与诗歌的声调和韵律紧密配合。正钱仁康先生这样写到“黄自的抒情歌曲,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和诗歌结合得非常妥贴”他的音乐感觉好像是从歌词的朗诵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具有感人的音乐美。
黄自先生为白居易诗谱写的艺术歌曲《花非花》,虽然只有26个字,歌词与旋律的结合十分巧妙。旋律简洁流畅,琅琅上口,极富艺术感染力。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的旋律以起音la上行二度和下行三度的进行,表现“花非花,雾非雾”所蕴含的不可捉摸,虚无缥缈的意境,淡雅地勾勒出歌词的意境及歌者的心绪;第二乐句它将全曲的情感、思绪推到,最后七度下行大跳后级进上行巧妙地结束了全曲,连续欲扬又抑的旋律走向犹如对美好事物的的不可把握,对岁月流逝的无奈的感叹,表现了作者伤感惆怅的心情,音乐的递进和张力表达出诗意中的沧桑感。此曲旋律与诗句内容、情感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旋律使歌词的内涵得以充分延伸。由于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十分注重词与曲的巧妙结合,因此,其刻画塑造的音乐形象尤为感人。
三、钢琴伴奏与人声的二重奏
舒伯特和黄自的艺术歌曲的伴奏在音乐的总体结构中都居于重要的地位,伴奏充分发挥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来共同塑造和表现歌曲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作品中钢琴伴奏用各种织体与人声交相呼应,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更深层地对歌词的内涵作进一步的开掘,与声乐旋律一起塑造音乐形象,形成了器乐和人声奇妙的结合――钢琴伴奏和人声的二重奏。艺术歌曲的伴奏不只是把和弦填进去来衬托歌唱者,而是已经融入歌曲旋律中成为歌曲整体的一部分。歌词、演唱、钢琴伴奏三者合一,衬托出歌词的深刻含意,带动演唱者的情绪。
舒伯特的作品音乐赏心悦耳,旋律优美,精挑细琢,充满了青春的美丽、幻想、忧郁和悲伤;充满了纯正的理想主义和大自然的庄严,充满了纯粹的美感。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舒伯特有意识的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要给歌曲周围造成一个重大的音乐机体的力量,这力量足以在诗与音乐之间建立均衡关系”。伴奏和人声完美无缺,加上优美的歌词,就更显得光彩照人。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 歌曲《纺车旁的格丽卿》为了逼真地塑造人物形象和描绘出歌中的情境,乐曲从一开始便由钢琴奏出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加上动感十足的6/8拍节奏,形象地描摹出少女格丽卿手摇纺车轻盈回转的动态。钢琴伴奏除用贯穿全曲的具有流动感的十六分音符模仿纺车的转动外,在第二句句未,当歌声唱到“和他的亲吻”处时,钢琴伴奏突然从连续的流动音型变为连续三小节的和弦音伴奏。描绘歌曲中少女沉溺于幸福的想象时,纺车停下,棉线中断,伴奏继续延续开头的音型,使全曲连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的处理则是通过伴奏音流的嘎然而止,并用不协和和弦的音响来揭示格丽卿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和抑制不住的感情,以及暇想中不知不觉地停下手中的纺车和中断棉线的情态。表现少女格丽卿独自一人一面精神恍惚地转动着纺车,一面思念着心上人时的炽热情怀和焦虑情绪。
在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发挥出展示整首艺术歌曲内涵的重要独特的艺术作用,使艺术歌曲大大地增添了艺术魅力。离开了歌调,伴奏几乎可以成为钢琴独奏曲。如黄自先生为《春思曲》编配的钢琴伴奏分为三部分,采用了不同表现力的音型。一开始由左手弹奏歌曲旋律,低徊、委婉,右手以八分音符柱式三和弦或七和弦连续进行,生动而轻盈,好似春雨滴滴答答的声音,形象地勾勒出春雨绵绵的情景,衬托出歌词描绘的主人公淡淡的哀愁的情绪。中间部分(11―16小节)的伴奏以左手疏松的八分音符节奏与右手紧凑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同时进行,分别演奏琶音和弦,对比鲜明,一组接一组波浪式的音符进行,烘托出女主人公孤独、羡慕、不平静的内心。歌曲的部分――第三部分伴奏是带旋律的和弦进行,21、22小节左手震音音型,增加了音乐的紧凑感,将情绪推到最,无限延长给演唱者充分发挥的空间。歌曲的尾声主旋律再现,连绵、轻柔的渐渐消失,令人回味无穷。这首歌曲多变的伴奏音型的有机结合,衬托出各段歌词内容抒发的不同心境,推动了歌曲的发展,使歌曲有血有肉,有情有感。
由此可见,两位艺术家虽然在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手段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他们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表现方面有着很大的共性:音乐风格都是浪漫派音乐,又受到古典主义音乐的熏陶;都善于用精练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使音乐与诗歌巧妙结合,准确、形象地概括和提炼诗歌的精髓;他们都使用钢琴为艺术歌曲伴奏,赋予钢琴伴奏音乐形象,是歌词、旋律、伴奏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意境完美。
参考文献:
① 罗依琪 :《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评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② 钱仁康著:《黄自的生活好创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1版。
③ 【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第477页
④钟玲:《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四川戏剧》2007年01期
⑤ 刘方洪:《完美的诗歌与完美的音乐 》 《四川戏剧》2008年02期
⑥何佳培:《浅析《思乡》和《春思曲》的伴奏特色》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9月。
⑦宋琰光:《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表现方法》 《理论界》 2008年3月
⑧ 李林:《诗歌与音乐的交融与会通》《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