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7:2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张国庆,发展先进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向大生态产业转化[j],安徽农业,2002(学术刊)。
篇2
1.1我国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1存在问题的林业项目管理。重施工、轻养护是林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通病,这就不能保障林业工程建设的长期质量。没有完善的科学规范的招投标制度,行政审批是大部分林业工程发包的主要方式。林业工程项目管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失。
1.1.2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的林业相关政策。林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率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存在问题,使林业政策和法律的严肃性受到影响。退耕还林的政策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使其执行起来缓慢,出现了不能如期开工的林业工程。使我国林业工程受到影响的是不够规范化的林业政策对林业工程的管理,林业工程的正常进行,没有及时运用政策和法律的手段来维护。
1.2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1.2.1没有落实到位的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国家推出的退耕还林政策,主观认识不足和不完善的客观管理是林业主管机关和林业工程施工单位在落实政策上存在的问题,致使不能很好地落实以退耕还林为代表的林业工程政策,使林业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期都受到影响。
1.2.2没有真正理解林业工程的重要性。我国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和配套资金在经济不发达区域容易出现资金被截留以及拨付不足等问题。对于林业的法律法规,有一部分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必然会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现象。
2、林业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2.1对国家相关的林业政策予以落实
建立林业工程建设推进机制,林业工程建设应通过各级政府协调各个相关部门通力将其搞好。林权的确权工作要加快进行,使林业工程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对于林业工程建设各级财政预算要予以相当的倾斜,并对林业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做进一步的放宽和完善,对相关税费应予以适度的减免。对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林业政策要用好并予以落实到位。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展开要加速推进。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宜林荒山荒地进行按期绿化。政府或林业部门要立即收回没有按期造林或改变用途的区域,并进行重新造林。不合理费用各地部门不得向林业企业随意摊派,林业企业有权拒付强行摊派的费用。
2.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并确保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的到位率,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国家应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予以增加,调整财政政策,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优先安排。对林业工程建设基金制度予以建立,要广开渠道,动员社会的各界力量,吸收资金、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建立林业专项资金拨款制度,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要予以建立,加强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管,对我国林业工程资金的强制审计监督制度予以健全,林业工程资金及时到位应予以保证,并且要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
2.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协调
植树造林是利国利民、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大事。要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作用,对实用科技成果要注重引导应用,积极协调乡镇、农场、水利等单位,在加快造林速度的同时要注意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要加大力度宣传林业工程建设工作,对其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要进行重点宣传,对森林的多功能和效应要多做宣传,使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得以增强。开展爱林护林、建设美好家园教育,让广大群众自觉地保护森林、爱好树木。
2.4对林业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予以全面加强
篇3
关键字:城市林业环境问题目标对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等重大问题,虽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生物界的动态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最集中的聚居地应该建立人与生物界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便是其载体,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1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洲,它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危机积极思索的产物。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2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
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
调解和改善小气候;
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
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
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涵养水源、防止土蚀;
维护生物多样性;
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噪音、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4我国城市林业的问题及目标
4.1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全国城市绿化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属于不发达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2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5.3平方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平方米,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的绿化覆盖率。
我国城市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发挥三大效益。
(4)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5)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这是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6)对城市林业的宣传、教育不够,到目前为止,除了我国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在1984年撰写了《都是森林》外;我国大陆还没有一本城市林业方面的专著,各农、林等院校也还未开设城市林业的课程。
4.2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林业的发展应当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初,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到21世纪中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为此,应该采取的行动和对策是: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提高权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校阅,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6)广筹资金,增加城市林业投入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制定以政府为导向,全社会为基础,银行信贷为补充的投资政策。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并建立相应得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7)完善和定制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能力,保证城市林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5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可这样来衡量,大家可以想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形成要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地球从诞生到环境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年限,是以‘百亿年’来作单位计算的”。局部的改善虽能对整体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因此,环境的改善是项长期的工作,突破点就是人口聚集的城市,而城市林业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参考文献:
[1]张鼎华《城市林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0
[2]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园林1992.8
[3]舒雪痕陈自新《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1998.1
篇4
1.1科学利用好林业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林业资源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可再生自然的范畴,但是因为生长周期缓慢的特点,决定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林业资源开发虽然简单,但是资源恢复是较长的过程。同时,森林资源对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林业资源对保护生物多元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也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做好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利用好林业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平衡。
1.2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在尊重与保护林业资源,科学管理林业资源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后提出“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让子孙后代能享受到林业资源带来的实惠,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起到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生态文明视角下实现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2.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从思想上重视林业资源管理,善于从多角度、全方位对林业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与部署。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林业资源管理人员对林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实行全员动员,抓好宣传与重点工作,确保林业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能达标,全面推动林业实现健康发展。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林业资源的宣传工作,通过标语、报纸、电台等渠道来实现,使林业资源管理方面的教育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提升社会的参与性,实现全民参与林业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2.2准确定位林业资源,完善法律配套机制建设
2.2.1准确定位林业资源
因为林业资源在功能方面承担着多样的角色,有时候可能是以生态效益为主,有时候是以经济效益为主,有时候是经济与生态效益兼得,采取“一刀切”的禁止采伐的政策或者是实行开放性采伐,也可采取“分林到户”的方式,都会导致林业资源不能实现科学有效利用,以及林业资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所以,需要从区一级政府层面对林业资源进行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林业资源使用的目的、路径以及具体方法,采用使用的差异化定位,为实现林业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完善法律配套机制建设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系统,是有效实现保护林业资源,实现林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针对林业资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实施条例,有些条例的内容体现了林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效反映了法律对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但是因为《森林法》以及配套条例的颁布年限时间长,有些地方不能适应当前林业管理的现实诉求,甚至会对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全面完善林业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系统,对实现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重新确定立法思路的基础上,全面创新立法原则,重点体现在通过实施严厉的惩戒制度来处理林业资源管理中出现的违法现象,这不仅包含直接负责人,还包含相关的行政责任人,进一步加强对林业行政管理队伍中出现的不作为行为的惩治力度,提升林业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地位,确保实现林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
2.3依托科技来大力发展林业资源,强化伐区林业资源监管力度
2.3.1依托科技来大力发展林业资源
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使用的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全面依靠林业方面的高新技术确保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培育新种苗,并对优质树种与壮苗结构进行及时调研。使用先进的科技来全面实施科技兴林与造林,使用最新技术来做好传统木材的加工工作,并全面改进制造技术,进一步提升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价值,不仅能全面发展经济,也能确保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全面开展碳捕捉以及使用技术,通过与林业高新技术全面结合,将传统意义上的林业产业能全面融入到新型战略产业中,为实现林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同时,也要全面利用好林业科技,全面开展对优良树种与壮苗的结构开展研究,培植优良种苗,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科技造林与科技兴林。因此,依托科技来大力发展林业资源,对提升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3.2强化伐区林业资源监管力度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便于环境保护出现冲突,对那些经济利益的追求人来说,导致林业资源使用者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并未确立长远眼光,使得滥砍乱伐现象严重。要坚持走林业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需要不断加强林业管理,进一步完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对林业资源伐区,应该进一步明确伐区的主要责任人,并且和伐区内的负责人签署管理责任书。同时,对伐区需要开展全面检查,在对林业资源进行砍伐前,需要林业资源监管部门做好抽检工作,并纳入长期监控范围;在对林业资源进行砍伐后,需要单位进行自查基础上,再报请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对其伐区质量进行统一检查验收。同时,做好树苗的种植工作,逐渐形成梯次采伐系统。最后,还需要将林业高新技术全面运用到林业采伐中,进一步提升林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与经济价值,通过使用林业科技来改变传统的使用林业资源的模式,实现农林业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林业监督、采育、科技、奖惩、管理等机制开展全面创新,适应林业资源伐区发展的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做好强化林业资源监督管理力度。
2.4完善林区监督管理,深化经营管理思维
首先,林区监督管理对林区经济以及管理来讲非常重要,目前出现的情况是,管理林区的人没有人员对其进行监管,所以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很有必要。同时,还要鼓励群众积极进行举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形成责任制度,特别是对森林火灾等重大恶性灾害事件,做好监督和防控工作。其次,还要进一步深化经营管理思维。林区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落脚点在发展上,所以需要定期对从事林业管理的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强调林业管理思维,开创林业管理的新视角,尤其是对全面开发林业资源来讲,更应进行全面的思考,确保实现林业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篇5
林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存在着异于其他企业文化的独有内容。之前流传过这样的一句话:经济发展是国家富足的根本,企业兴衰关乎经济的命脉,企业文化的建设决定企业的总体情况。总结这句话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形势的走向,从长远来看,它甚至会对经济的兴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工会组织与林区企业文化存在联系的简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林区企业文化的内涵。简要地说,它是经由人们丰富的实践活动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所达成的关于价值观、道德理念、行为意识等共识的叠加。以本文所阐述的林区企业为例,它服务的内容和方向主要是相关企业的竞争生存之道。毋庸置疑,这一点与工会组织的关系甚为密切,在企业建设规划目标、相关准则规范、措施理念等内容上,工会组织同林区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内容上的交汇和重叠的。可以说,在林区企业当中,工会与其关系较为密切,且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剖析
1.充分调动企业工人阶级的建设积极性
首先,由于工会组织的特性,其需要依照企业的文化建设规划,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事宜,从而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本身有着非常特殊的性质。众所周知,工会组织即为无产阶级发起成立的群众组织,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坚实的群众性基础。所以,林区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应当着重考虑群众的普遍想法、思想内容、行为方式等的培养,尽可能使企业员工形成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共识,并且将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更好地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保障林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吃一颗“定心丸”。
2.工会组织的“置换效应”
我们反复强调,工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的重要性。基于它自身良好的群众性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组织起林区工作人员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行政领导与党委书记角色互换互通的“置换效应”。同时,工会组织内部的某些相关活动和任务已经可以达到促进企业文化向着“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的目标了。
3.多种形式管理的独特优势
林区企业文化是一个十分具体化的内容,它不仅仅包含了思想领域的内容,还囊括了林区企业的日常管理,这一点从企业文化建设人员的言谈举止的反映尤为突出。如果在进行林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依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无法结合更多形式多变、丰富多彩的大众活动的话,那么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本身就在这一方面独具优势的工会组织便显得格外重要,其不仅能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文化的提升,还能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意识及动态,并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工作。
4.对团结共进等精神面貌地体现
工会的特殊性质决定它需要依靠企业内在的生产活动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集中反映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面貌。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了工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可以使原本的群众基础更加的坚实牢靠,也能够使企业内的员工变得更加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四、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作出的改进
1.更加注重宣传作用及主体力量的加强
就目前林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更有力度的宣传工作和实现企业员工价值观的转变是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任务。为此,林区企业必须要做到努力培养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最大程度地统一认识并凝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企业人员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重视感,从而转变原有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领导层手中,与自身无关”的错误理念,使群众的主体力量和主人翁精神真正得到体现,这是相关企业亟待解决的内容。
2.企业整体素质及企业形象的提升方面
教育培训是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渠道。企业工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企业人员经过多样的培训和宣传,不断地令员工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得到加强,塑造林区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品格,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更具凝聚力、更加民主团结的文化建设氛围。关于这一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么推动作用将会更大。
五、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1202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篇7
关键词: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能源林基地建设;科学化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steady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 can affect an important fact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estry material rich i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ry material energy has become China's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analyzed China’s forestry biomass energy forest base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Key words: energy short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forest bas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7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在不断地提升,化石燃料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样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也不容忽视,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就以年均增长约5%的幅度递升,2007 年,消费煤总量为26.56×108 t ,石油基本上一半需要进口;到2020年煤的需求量将达到25 亿~33 亿t。这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寻找清洁型的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生物质能源当中,林业生物质能源脱颖而出,它不但在地球分布的范围比较广,而且还能以多种形式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林木生物质能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林能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遇到的树种资源、良种化程度、发展资金投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未来的林业基地发展提出科学化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现状
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现有森林面积在1175亿h㎡之上,经济林面积在2140多万h㎡,经济林中的木本油料林面积约万600多h㎡。 现已查明的油料植物就有1500多种,它们适应性比较强,分布范围比较广,能够用于建立规模化生物质燃料油原料基地的乔木树种就有30多种。比如油茶和油桐近20年来产量稳中有升;光皮树、黄连木、文冠果等树种的果实是开发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而且它们有的还是荒滩、荒林造林种树的优质树种。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我国现有的林木生物质中能够用作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在3亿吨之上,如果开发、利用的效率比较大可以替代将近2亿吨左右的煤使用。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资源集中性比较差,产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稳定,原料供应的及时性还比较差,难以进行产业化与规模化的经营,只有建立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进行科学的规模化培育才能把原料的成本降低,不断满足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需求。为进一步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的基地建设,国家林业局已经同中国石油、中粮集团、中国电网等企业展开了合作,利用大企业技术、资金与技术开发的优势推动林业基地的一体化发展。为适应国家能源的战略发展需求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列入了“十一五”重点发展规划并计划了到2020年的林业建设的发展目标。经过这些年的林业基地建设有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并充分调动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今后进行大规模的林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能源林基地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能源林的培育相对缓慢,树种资源的开发有待提高
目前的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定位于油料作物的果实,虽然在我国有大范围的种植面积,总量也比较大,但是它们在密度上、收集上、储存上以及物流方面收到的限制比较大。综合以上限制条件只能建立小规模的生物柴油厂,难以满足零散木本原料油高利用率的需求,能源林的定位要向能源林的集中与加快培育转移。国家虽然进行了大规模能源林项目规划但是进程还是应当加快。我国地域广阔木本油料树种资源也比较丰富,在世界适于不同气候栽培的60多种优质树种中,我国的几乎有一半的树种可以栽培,可栽培的大部分树种中有的我国还是原产地,而我国已选定的培育树种只有4个即发展相对成熟的小桐子、黄连木、文冠果和光皮树。由此可见加大对其它树种的开发与利用的力度应当加大。
(二)良种化程度低
国家和有关政府近年来对林业生物能源林的建设比较关注,在科技与管理上也做足了力气,但是由于各地的发展程度高低不同和我国进行规模化能源林建设的时间不长,从良种的选育到原料林的丰产管理的整套环节,在技术的推广与研究上还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未真正的在各地的林业基地建设重落实。重点是良种的繁育技术、良种的培育与进一步推广有些滞后,在产量上难以保障,严重制约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今后的产业化的开发与利用。
(三)基地布局分散 ,经营模式单一
由于分布布局比较分散难以满足开发与利用的需求。基地的分散布局不适应规模化的发展和经营的产业化需求,据研究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原料的运输半径以40公里为最佳距离,但是许多地区的运输半径远远大于40公里。目前省级的林业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公司与农户结合和公司与基地结合的两种经营模式,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的林业基地的承包与转让的合同签订问题、基地的产权问题以及油料林果的订单收购等问题落实性比较差,经营模式的单一制约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资金有待提高
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比如在良种选择、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故事采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我国有的地区经济条件交差,政府财政吃紧,政府在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上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价格提升使得造林成本同往年比有较大的提高,间接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国家虽然鼓励了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林业基地建设,但是资金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
三、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未来发展建议
(一)资金补贴程度要加大
由于林业生物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密度比较低、技术不够先进以及物流等问题造成林业生物资源的发展在有些地区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整个过程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政府的投入金额也有限打击了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林业生物能源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理应得到更多的补贴支持,加大补贴力度有利于林业生物能源基地的发展。
(二)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的规模化培育
结合我国能源林分布比较分散、收集与运输比较困难的缺陷,应该根据我国能源林生长的特点和区域性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情况进行比较科学的规划与整体性的部署,加大对能源林基地的建设。重点是要把林业生物能源的规模化培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样既有利于进行科学化的统一管理,又利于降低在收集与运输等方面的成本。
(三) 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的科技化培育
科技化的提高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科技研发力量的开发与创新是发展的源泉。要积极利用比较先进的生物技术选育抗逆、速生、高产的新品种,在能源林的示范基地必须加强对栽培工艺方面和转化利用的技术研究。我国各地的林业部门既要重视树种的流通与管理,又要重视能源林在培育到销售等环节的整体性产业链条的建设。参与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种植能源林;还要尽快形成国家级的能源林监督系统,对种苗的技术进行监督,发现有问题的种苗及时处理防止再次流通。
结语:
我国的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总体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我们努力克服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汲取经验与教训,实现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维斗,陈贞,麻林巍,等.关于广义节能的思考[J].中外能源,2009(2):1-8..
篇8
生态绿城”和创建“林业生态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科技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等活动,实现一个目标:把林学会建设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进科技团体;服务两大建设:服务林业生态建设
,服务林业产业建设;发挥三个作用:一是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二是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三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
一、在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市林学会将围绕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和壮大林业行业经济的中心任务,做好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以总结建市20周年林业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画册。根据省人事厅的林业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条件和有关文件及市人事局近几年有关文件的最新规定,组织有关人员
编订本市林业中、初级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指导林业评委开展职称评审初评工作。
三、开展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一是加强学会内部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计划*年3月组织一次较大型的全市林业学术会议,评选、宣读优秀论文,为技术人员申报
、晋升技术职称提供条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交流,即组织学员到外地考察学习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以及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科学考察、指导和交流。
四、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调研活动,努力探讨解决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存在问题办法,为加快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进程出谋划策。
五、继续加强林业科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南药种植管理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林农及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
私营林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
六、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增强凝聚力。鼓励会员对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尤其是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撰写科学论文,推荐到有关学术刊物发表,并切实做好科技
人员技术职称初审工作。其次是按照学会章程,吸收新会员,增添新生力量。
篇9
1: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题目.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nextpage]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篇10
【论文关键词】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为解决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于2011年决定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三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1]。首批特色名校建设遴选出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5所、应用型特色名校10所、技能型特色名校13所。
青岛农业大学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紧紧围绕山东省教育厅确立的扶优做强、突出重点、特色发展总体目标要求,我校林学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笔者现对我校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为特色名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综合林业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领域专家、企业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更新调整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管理、城市林业、森林旅游与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林业、园林、环境保护、农业、城镇建设等相关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乡)镇环境建设与维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土绿化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既继承了传统林学专业以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为己任的专业特色,又拓展了现代林业以森林生态建设与管理为重点的特征[2]。
2 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总纲,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本专业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强化能力培养,构建了林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总学分184.5学分,其中包含通识课34.5学分,学科基础课52学分,专业课31学分,专业拓展课程22.0学分,文化素质课8学分,实践课程37学分。通过本次课程体系调整,形成了课程设置目的明确、课程系统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化学课程群(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学课程群(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生态环境课程群(土壤肥料学、基础生态学、林业气象学等)为基础,小学数学论文以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传统课程群为骨干(如森林培育学、种苗学、森林经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以现代林业和生态林业课程群(城市林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旅游文化、林业推广学、林业调查规划、树木栽植养护等)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3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准备甚至未来职业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3]。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三大能力的培养,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如在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增加会话训练、阅读、写作与翻译技能训练。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能力,良好的专业能力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森林培育技能、林业调查与计测能力、林业软件应用技能、森林经营与管理等技能模块的培养。针对相应能力培养目标,分别设置4周的林学专业综合实习、1周的种苗学实习、1周的林业3S技术综合实习、1周土壤肥料学实习、1周测量学教学实习。拓展能力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等形式训练培养拓展能力。在新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计37学分,已占总学分的20.05%。
4 提升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
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为提升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校大力推动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和校外教师聘任等,大大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执教水平,青年教师教学测评成绩均在全校平均水平以上。
5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为增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各年级学生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经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等过程的锻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已经先后开展青岛市林火迹地调研项目、沿海防护林结构与功能调查等活动。
6 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为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及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赛教融合和以赛促学,学校组织实施了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学校按照竞赛规模、竞赛性质等给予1万元以内的经费资助。目前,分别结合2014年山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活动和2015年山东省林地变更调查项目,林学专业技能竞赛已经连续开展两届。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实现了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7 结语
名校建设的立足点要落脚到人才培养,最终目标也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岛农业大学应用特色名校启动建设以来,林学专业积极梳理和总结自身特色,查找与应用型特色名校的差距,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赛教融合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桂清,张秀省,井冈.浅析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社团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以聊城大学新农科技社为例[J].高教论坛,2015,0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