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16 04:1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格言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有志者,事竟成。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懒惰包含着永久的失望。
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远处的风光。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沟潭之水,凝滞沉闷,飞瀑之流,奋迅高亢——同是为水,性却异,前者满足安逸,后者进取不已。
人最可悲的是自己不能战胜自己。
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奋斗者的幸福是从痛苦起步的,享乐者的痛苦是从“幸福”开始的。
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一辈子不会撑船。
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脚步怎样才能不断前时?把脚印留在身后。
篇2
1、虽云色白,匪染弗丽;虽云味甘,匪和弗美。
2、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
3、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4、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5、水则不决不流,不积不深。
6、详交者不失人,泛交者多后悔。
7、官达者,才未必当其位;誊美者,实未必副其名。
8、用得其长,则才无或弃;偏诘其短,则触物无可。
9、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
10、仁者为政之脂粉,刑者御世之辔策。
11、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
12、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13、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冬不极温,夏不极凉。
14、谤来不戚,誉至不喜。
15、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
16、金舟不能凌阳侯之波,玉马不任骋千里之迹。
17、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18、其取非义之财,不避怨恨,譬若以漏脯救饥、鸩酒解渴。
19、富贵之多罪,不如贫贱之履道。
20、名美而实不副者,必无没世之风。
21、疏广散金以除子孙之祸。
22、人之有礼,忧鱼之有水矣。
23、时移世改,理自然也。
24、位高而器不称者,不免致冠之惑也。
25、以玉为石者,亦将以石为玉矣;以贤为愚者,亦将以愚为贤矣。
26、论珍则不可以细疵弃巨美。
27、权贵之家,咫尺弗从。
28、小疵不足以损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长才。
29、出不辞劳,入不数功。
30、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
31、格言不吐庸人之口。
32、金钩玉饵虽珍,不能制九渊之沉鳞。
33、参差之上,无齐之下。
34、鸾凤食粒于庭,则受辱于鸡鹜也。
35、良骏败于拙御,智士踬于暗世。
36、火则不钻不生,不扇不炽。
37、执志不绝群,则不能臻成功铭弘勋。
38、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
39、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40、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者,美多也。
41、朋友之交不宜浮杂。
42、养生以不伤为本,()积伤至尽则早亡。
43、一言之善,贵于千金。
44、伤人之语,剑戟之痛。
45、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身。
46、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47、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48、东海三为桑田。
49、临凝结而能断,操绳墨而无私。
50、必死之病,不下苦口之药;朽烂之材,不受雕镂之饰。
51、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刚世无弃材。
篇3
1、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
2、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3、世间之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4、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在。
5、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6、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
7、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8、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9、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曹植
10、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11、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12、在我心目中,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东西,精神东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长短,行尸走肉地延长生命,不如有真挚追求、哪怕是短暂的生命。
13、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4、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15、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
1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7、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18、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19、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
20、没有人能平安无事度过一生。——埃斯库罗斯
21、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
22、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23、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
24、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25、人为某事而诞生,并不是为无所事事而诞生。——武者小路实笃
26、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27、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28、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29、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30、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31、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3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33、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34、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奇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35、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徐玮生命
36、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37、我们全都是短命人,回忆者和被回忆者全都一样。
38、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39、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40、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41、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42、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43、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44、我从不忘记活着本身就是乐趣。
45、生是一所学校,再那里,不幸比起幸福来是更好的老师。——弗里奇
46、我们全都是短命人,回忆者和被回忆者全都一样。——马可
4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48、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49、生命短暂,切不可猬琐偏狭。
50、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51、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52、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
53、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确知的生命。
54、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55、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56、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李白
57、生活就是战斗。——柯罗连科
58、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59、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60、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
61、亲爱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宝贵的生命之树常青。
62、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63、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64、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坟墓并不是他的终结点。
65、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66、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67、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费尔巴哈
68、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为人民谋利益。——德莱塞
69、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艾青
70、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71、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72、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莱辛
73、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7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75、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76、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77、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78、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79、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80、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81、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82、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
83、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84、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85、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86、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旺盛。
87、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88、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篇4
关键词:明式家具;清式家具;造型;装饰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家具艺术。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具类型琳琅满目,家具品种更是层出不穷,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家具在造型、装饰等艺术特征上也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形成了中国家具的独特风格,这一时期成为我国传统家具艺术的黄金时代。
一、明清家具概述
1.明式家具形成的历史背景
明式家具指明朝时期所制作的家具,特别是明中后期至清朝前期流行的家具样式,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吸收宋元两朝家具艺术发展经验的同时,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益求精而青出于蓝。明式家具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艺术价值,与其社会条件密不可分,也是历史发展、家具艺术发展之必然。明代初期,统治者采用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以复苏,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手工艺与前朝相比也有很大的进步。明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当时园林及其他建筑物的建造,贵族阶级更是大兴土木。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家具行业的发展兴旺,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也让家具的品质和艺术价值得以提升。
2.清式家具形成的历史背景
清式家具形成于清代早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清代早期家具仍保留明式风格,直到康熙末年、雍正、乾隆至嘉庆这近百年间,清式家具的风格才逐步凸显,在造型结构、品种样式等方面都有创新之处,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江浙一带为了迎接皇帝的到来建造行宫,行宫中摆放的家具更是品类繁多,如象牙制品、花梨屏座以及铜器、瓷器、玉器架垫等,都进行了诸多纹理修饰。在皇家的影响下,各级官吏竞相效仿,为了彰显王公贵族的尊贵而相互攀比。这种社会风气对当时家具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时期的西欧古典艺术风格盛行,一些西欧家具随着海禁的开放而慢慢进入中国,为中国家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明清家具艺术风格对比
1.造型风格
明式家具在造型上追求朴实、简练,线条特别讲究,给人一种强烈的线条美感。线条美体现在明式家具的造型中,多为直线和曲线的对比和变化,水平线平稳端庄,垂直线坚韧挺拔,斜线则具有方向性和流动性,曲线则体现柔韧的美感,给人一种流动、舒缓之感。清式家具装饰精美、浑厚大气,体现出一种气质凝重、安逸沉稳的神态。为了强调这种沉稳的神态特色,清式家具的造型比较威武、高耸。其中造型最具特色的是清代太师椅。座位下面较宽的束腰表现力极强,绝对尺寸比很多明式家具大,这就使其体重感明显加重。除了座面宽大,其靠背也十分圆润饱满,四个脚较为粗壮,整个造型浑然一体又细致入微,显得十分庄重。
2.装饰风格
明式家具的装饰为局部装饰,小饰件配置,精于取舍,有明快简洁、清新自然的风格。因为明朝时期崇尚自然之美,所以工匠十分注意木材的天然纹理,天然的木纹图案是明式家具的灵魂。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工艺与手工艺完美结合,将自然纹理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一种内在含蓄的美感,它没有过多繁缛的装饰,以素雅为美。纹式题材大多取自动植物,寓意雅致,更增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一些小部分的装饰仅仅是在结构上承担支撑、加固的作用。重要的部位通常以雕刻、镶嵌等手法进行小面积的装饰,做工精巧,构图自然,有层次感,整体与局部相辅相成。局部的装饰衬托出整体的简约、大气,大部分的木纹不加雕饰的效果,又体现出局部装饰的精美、秀气。清式家具的装饰风格与明式家具的装饰风格有明显的区别。神韵是明式家具的精髓,而清式家具的点睛之处在于外形的修饰。清式家具的风格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和工艺结合运用,在装饰上以多、满、富贵、华丽为主,突出耀眼、华丽的视觉效果。与明式家具相比,清式家具常为通体装饰,不留白,将木材的天然纹理全部掩盖,在每个面、角都能看到密集的奢华纹饰,工匠通过圆雕、浮雕、双面雕、透雕等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将龙、凤、云纹、如意纹、莲花纹等喻示吉祥的纹样雕饰在家具各个部位。雕工精细入微、不惜功力。为了体现使用者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工匠无所不用,装饰材料十分丰富,工艺手法层出不穷,镶嵌大量金银、玉石、宝石等不同材质的装饰材料,采用描金、彩绘手法,只为获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家具史中的瑰宝,拥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两者殊途同源却又各有千秋,不论是明代家具注重神韵的精妙手法,还是清代“衣着华丽”的精湛工艺,都是我们在家具艺术中研究学习的重要篇章。
作者:赵忠鼎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3、知识就是力量;
4、开卷有益,掩卷有味;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言不信者行不果;
篇6
1、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2、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3、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4、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朋友多了顶天立地,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朋友多了呼风唤雨。
5、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6、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7、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8、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实力。
9、自以为是的人会走向下坡路。
10、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11、人生就是需要拼搏,奋斗。
12、事情不用改变,只要我们改变。
13、友谊,好比一瓶酒,封存的时间越长,价值则越高;而一旦启封,还够一个酒鬼滥饮一次……
14、显示出对别人的欢乐不屑一顾的样子,那是侮辱了别人。
15、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6、朋友是财富,健康是本钱。
17、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18、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19、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20、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
21、上帝助自助者。
22、“经验”很多时候是人们对“错误”的称呼。
23、挑选朋友要慎重,更换朋友要更慎重。
24、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25、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26、想要有朋友,先要够朋友。
27、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28、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金缨
29、宁肯与好人一起咽糟糠,不愿与坏人一起吃筵席。
30、人以群分,物以内聚。
31、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32、给别人一个帮助你的机会,让他享受助人后的快乐,同时你享受被帮助的快乐!
33、怀疑别人排斥,其实是不能接纳自己。
34、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
35、友谊永远不能成为一种交易;相反,它需求最彻底的无利害观念。
36、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37、论断别人,其实是缺乏自我肯定。
38、你真诚地自我肯定,你更有雅量肯定别人。
39、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40、我们现在的一切的,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
41、没有弄清对方的底细,决不能掏出你的心来。
42、为别人尽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为自己尽最大的力量。——罗斯金
43、只要肯开口赞美别人,你将会是最大的赢家。
44、一个人如果抛弃他忠实的朋友,就等于抛弃他最珍贵的生命。
45、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念、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46、暗中劝戒你的朋友,一定要在大庭广众中称赞你的朋友。
47、只有把目光对准地平线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道路。
48、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
49、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50、检讨是成功之母。
51、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3、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54、学习可以改变一切。行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55、做人比做事重要。
56、友谊编制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但只要抽出一根主线,友谊之墙就会坍塌,这跟主线就是——“信任”!
57、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58、坚持就是胜利,困难不长久。
59、态度决定一切。
60、清清楚楚看昨天,扎扎实实抓今天,高高兴兴看明天。向昨天要经验,向今天要成果,向明天要动力。
61、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62、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63、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64、状态比心态重要。
65、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66、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67、你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思想,你就会是什么样的人。
68、如果我们想法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69、人际关系的天敌是“猜测”,破解密码是“真诚”!
70、尊重不喜欢你的人。
71、你定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72、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73、先做人,后做事,只有做人到位,才能做事成功。
74、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里程碑,都刻着两个字“起点”。
75、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
76、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汪国真
77、众人拾柴火焰高。
78、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79、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80、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重要。
81、宇宙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82、小人做人敢为人先,做事敢为人后。
83、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84、一步登不上高山,但一步不慎,却能从悬崖上掉下来。
85、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86、没有任何一个有钱人,可伟大到不需要朋友。
8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8、不能用温情征服对方的人,用殴打也征服不了对方。
89、潜意识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相信就是真理。
90、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
91、我宁愿得到善意的争辩,不愿面对冰冷的沉默!
92、一个年轻时只顾自己的人,将会变成一个非常吝啬的人,老来便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守财奴。
93、只有的利益是永久的。
94、谄媚讨好别人,其实是缺乏自信。
95、我们没有选择来到世上生活,但有责任为之有所作为。
96、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破碎的专注力。
97、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98、你真诚地爱自己,你更能真诚地爱别人。
99、生命有价值,生活有品位。
100、用手写的信函比较有亲切感,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101、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10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103、“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104、可怕的还不是孤独和寂寞,而是你不得不同你不愿意交往的人打交道。——何怀宏
105、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三毛
106、我可以平凡,但不能成长。()
107、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
108、美好的东西时常是由于它是真诚的。——罗兰
109、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10、自助天助者,佛渡有缘人。
111、今天的事情要做完,因为明天是永远不会来临的。
112、睁着双眼,不等于正视现实。
篇7
关键词:歌剧《悲怆的黎明》 白云 戏剧形象 演唱技巧
歌剧《悲怆的黎明》中,“白云”是一个来自上海、出身富家的青年女学生,年轻、善良、温柔,信仰基督教,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她原以为能和暗恋的思明同赴战场、甚至在出发前夕主动表白,但思明却因心爱的林梅和田园热恋,遭受打击而远赴苏联留学,最终“白云”独自踏进残酷的战场,面对无情的敌人,被迫拿起枪进行战斗,不幸中枪牺牲。她的“爱”与“死”构成交织起伏的情感线和生命线。毫无疑问,“白云”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深刻理解、正确演绎这个角色对于全剧意义重大。
一、“白云”主要唱段的音乐分析
《深深的爱》和《我多么想》是“白云”在该剧中比较经典的两个唱段,尤其是“白云”牺牲前演唱的《我多么想》,对塑造“白云”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拟通过细致分析两个经典唱段的剧情背景、音乐风格,总结提炼出在两个唱段中塑造“白云”形象所需要把握的角色性格特点。
(一)唱段《深深的爱》音乐分析
1.剧情背景
《深深的爱》是“白云”在参军临别之夜,向思明敞开心扉、深情告白的一段唱段。正如她在唱段中所演唱的那样:“我是一只欢乐的小鸟,我愿为你轻声地歌唱,我是一支无虑的小花,我愿在你心中悄悄地绽放”。“白云”把对思明的好感和爱慕和盘托出,希望能在思明那里找到感情的依靠,然而,最终思明还是放弃了参军,走上了留学的道路。
2.作曲技法分析
曲式结构图示:
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A由两重乐段组成,调式调性为G大调。第一重乐段a有两个乐句,两个乐句的旋律与词以模仿重复的手法进行,第一句的结束和弦为Ⅰ级和弦。第二乐句的和弦为Ⅴ级和弦,节拍为4/4拍,旋律的音区在中音区起伏。第二重乐段b的节拍变为4/5拍,音乐的情绪开始流动起来,音区由中音区向高音区发展,调式调性不变。
第二部分由三重乐段组成,节拍和速度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节拍由4/5转为2/4拍,乐曲的速度变的稍快。第二部分是整个乐曲的展开与部分,伴奏音型由三连音变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琶音进行。在第31―40小节中,达到了整曲的点。“啊思明,我生命的港湾”这句歌词重复了三遍,前两遍的音区不断增高,最后持续在最高音a2上,最后一遍突然低八度在a1出现,如同喃喃自语,情绪由最突然跌落。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A的紧缩再现,在再现部分中,只重复了第二重乐段b部分,而省略了a。
整部作曲的旋律与歌词密切联系,调式调性统一,音区、节拍、速度、力度的变化较为强烈。
(二)唱段《我多么想》音乐分析
1.剧情背景
《我多么想》唱段就是“白云”中枪后、牺牲前所演唱的唱段。在生命临危之际,“白云”无限悲叹命运的悲惨和人生的残酷,她思念着远方的思明,直至停止呼吸。“多么想我是那蓝天的白云,快快飘到你的身边,多么想晨空里只有我和你,你我永远不再分离;多么想在生命的艰难时刻,能有一双手牵着我,一起向前走,向前走……”
2.作曲技法分析
曲式结构图示:
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作品,这部咏叹调作品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a是呈示性的段落,由3重乐段组成,旋律采用模进手法进行。
第二部分b是展开性的段落,音区较高,是整首作品的部分。这个段落由3个大乐句组成,每一个乐句的开头都是以一样的节奏与歌词统一进行,呈现出“白云”内心的激荡。
第三部分a1是第一部分变化的再现。前两重乐段是基本重复,将旋律略微施加装饰,例如:增添同音的重复的装饰。而最后一重乐段进行了完全动力化的改变,旋律、节奏、音区、力度、和声与第一部分完全不同,并且在结构上进行了扩充。
尾声运用了b部分的材料。
整部作品的调性非常统一,全曲运用了bB大调。a 部分与b 部分的对比主要体现在节拍、音区、和声、力度等变化,使音乐形象在气氛上,色彩上和性格上形成对比。
二、“白云”唱段的演唱技巧与人物塑造
把握各个唱段的演唱技巧,是成功塑造“白云”形象的重要基础。歌唱中,“白云”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音色的对比、力度的变化等加以实现。
(一)演唱技巧
重点要从咬字吐字、气息控制、共鸣位置、润腔选择、情绪调节五个方面进行把握。
1.语言的清晰准确
众所周知,汉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演唱字头部分时,要注意咬字,做到“咬紧”、“有劲”,但同时要保持适度弹性,不能“咬死”、“咬僵”;演唱字腹部分时,因其所占音值最长,在主要母音延伸过程中,既要发挥头腔、胸腔、鼻腔等共鸣,也要保持口型稳定,强化口腔开、合、圆、扁的控制力;演唱字尾部分时,应遵循“收韵”、“收声”的传统要求,做到顺、短、准、轻,且收尾的部位要准确。
2.气息的控制
气息是歌唱的根基,称其为“声之本”、“音之帅”毫不夸张。我们平时讲话时的气息可以随意伸展、停顿或休止,但声乐演唱必须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流畅的气息贯通、精巧的气息变化、优美的气息发挥,做到高音不喊、低音不虚。①歌剧演唱中,如果没有扎实的气息作支撑,首先,很难完成两个小时左右的长时间、高难度演唱任务,其次,难以精准演绎歌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进而影响整体剧情的发展。②
3.腔体共鸣、声音位置
在声乐演唱中,共鸣是扩展音响、支持高音、调节音区、变化字音、变化音色的关键。③共鸣可分为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种,一般来说,在唱高音时,常用头腔、口腔共鸣,而重低音则趋于胸腔共鸣,但针对不同演唱者,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情况可能有所区别。“白云”的角色在歌剧中属于女高音,演唱她的各个唱段时要始终打开喉咙,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并适当运用口腔共鸣,即把声音挂在面罩上,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声音效果。
4.润腔技巧的选择
润腔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有的技法,它是对声腔作各种润色,表情性与技巧性同时具足。④润腔与曲调相辅相成,主要用来刻画性格、意境,弥补曲调情感表达力的不足,从而使得歌唱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中国民族声乐的润腔技法很多,主要包括唱腔装饰润腔、音色变化润腔、声音造型润腔、力度变化润腔、节奏变换润腔等等,不同的润腔技巧对应特定的表达含义,因此,在演唱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5.歌唱情绪的调节
首先,按照角色的心理状态进行思考。表演者要让自己“毫无保留”地成为“白云”,按照设定的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全心全意分析、感受“白云”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同时,排除舞台内外其他因素的干扰,以忘我的状态进行表演,一心一意“当好白云”。
其次,准确把握角色心理的发展变化。尽可能地将“白云”的思想、情感和剧情的发展融合起来,使其呈现内在的连续性和关联性。要根据剧情准确把握“白云”在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不去过早考虑剧情中尚未形成的心理,避免表演造成人物“性格错乱”,让观众产生不信任感。
演唱者充分调节好情绪,也有利于其正确进行二度创作,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表演展示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二)唱段《深深的爱》演唱分析
在演唱这个唱段时,首先,一定要考虑到“白云”的身份、年龄、性格。此时的“白云”正值花样年华、涉世未深,要体现出她纯真、善良的性格。其次,要充分考虑剧情,在出发的前夜,伴着皎洁的月光,“白云”与思明单独相处,尽管思明对她态度不明,但白云还是把对思明的爱慕和盘托出,希冀得到一份对等的关爱。因此在演唱中又要表现白云羞涩、忐忑的一面。
1.情感的真切投入
对于演唱者而言,塑造“白云”形象,一要演得“像”,二要演的“活”,这一切都离不开情感的真切投入。唱段中,演唱者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白云”的小女生心态,歌唱中把对思明刻骨铭心的爱、鼓起勇气表白时的忐忑、以及因为思明态度不明而心中产生的一丝埋怨,很好地进行融合、演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白云”。
2.气息的高超驾驭
唱段中除了一般的气息控制的要求以外,有三处难点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第一处,“深深的爱久久在心底埋藏,深深的情常常在心海中激荡”,演唱这两句时要做到舒缓、连续,才能表现白云这份爱掩藏之深,这就对演唱者气息的持久度和平稳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还要找准适当机会“偷气”,才能达到较好演唱效果。第二处,“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和“我是一只无忧的小花”中两个“一只”前后低音到高音的转换,高低位置的短时间变换需要较强气息做支撑,一旦气息失控,就会造成前后声音的不统一。第三处,“啊,思明,我生命的港湾”,这是本唱段最为高亢、激昂的部分,连续、渐强的高音对气息要求也十分苛刻。
3.润腔的恰当运用
在本唱段中,有两种润腔技巧可以适当使用:一是力度变化润腔,使用声音的轻重、强弱以及收放的不同力度对比来渲染情绪,如前两句“深深的……”就可以用弱音,既可表达白云对思明深深的爱慕之情,又可以描绘“白云”示爱时的羞涩之情,一举两得。二是滑音润腔。尽管“一只欢乐的小鸟”中的“一”字、“我愿为你轻声地歌唱”中的“愿”、“歌”、“唱”字等等,均为上滑音,显示“白云”的欢乐、幸福,但这几个滑音的音程长短不一,重音前后也有不同,演唱者要结合实际进行装饰和美化唱腔。
(三)唱段《我多么想》演唱分析
1.情感的真切投入
本唱段是“白云”牺牲前的一段悲伤的绝唱,演绎时要重点表现出“白云”内心中的“念”、“爱”、“憾”、“憎”四种情感,笔者按照情感权重,依次将它们进行了排序。
首先是“念”,即对远在苏联留学的思明的想念,“我多么想,在生命的艰难时刻,能有一双手牵着我”,就是情感最强烈地释放。
其次是“爱”,即她始终对幸福生活充满着向往与热爱,希望和同学们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
再次是“憾”,柔弱的她被迫拿起枪战斗,但却没有挺过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和其他战友们一起迎接即将到来的的新生活。
最后是“憎”,尽管唱段没有直接表达,但敌人和战争无疑是造成“白云”悲剧人生的罪魁祸首,她的善良与不幸就是对敌人最强烈地控诉。
2.气息的高超驾驭
《我多么想》是“白云”牺牲前的一段悲伤、决绝的唱段,在演唱的时候尤其要控制好气息,总体要做到凄凉、声声悲,在唱段开始,“啊,上帝,你可知道人世间的善与恶”等,要用缓慢、较弱的气息来集中展现出“白云”在生命艰难时刻的柔弱和无助。在唱段中间,“思明,思明,你在哪里”,要用节奏由慢渐快、音量由弱渐强的方式来处理,显示“白云”思念思明的迫切。在唱段最后,“能有一双手牵着我”等以及“白云”临终前的一声“思明”,必须依靠极强的气息支撑以打开横膈膜、获得头腔共鸣,把“白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残酷现实的不甘表达地淋漓尽致,震撼观众心灵,引起强烈共鸣。
3.润腔的恰当运用
本唱段可以集中使用唱腔装饰的几种润腔技法:一是泣音。这是一种戏剧性很强的演唱技巧,必须善于控制气息,顿胸,造成抽噎之态伴随歌唱,如“啊,思明,思明,你在哪里?”这句用边哭边唱的技巧来演唱,表达效果无疑更佳。二是抽气。即倒吸气时声带振动的声音,可以与泣音一起,来表现“白云”此刻的悲痛欲绝。三是颤音。用长颤音、慢颤音、先直后颤等方式,修饰演唱风格,加深情感表达。
三、“白云”的戏剧形象和审美价值
歌剧形象,无论对理论研究也好,还是对于创作、表演和欣赏,都是一个最基本的和最核心的问题。⑤因此,要较全面把握歌剧角色的艺术形象,首先应该对其戏剧形象进行分析。⑥
(一)“白云”性格分析
“白云”的性格是鲜明而又多面的。其性格中,突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善良温柔。唱段《我希望》中,她希望“天空再没有硝烟,大地不再颤抖;人间能有一个公正的上帝,善良的人儿永远心情舒畅”。在上战场前夕,她唱道“上帝没有教过我杀人”,充分显示了其爱好和平、一心向善的性格。
二是聪明直率。她暗恋思明,甚至敢冲破世俗的枷锁,主动对他表白,在那个时代,这个举动没有非常之勇气绝不可能完成。但是聪明的她也敏感地察觉到,思明对她的态度并不明朗,所以,她就调皮地用“交换”礼物的名义让思明给她一件礼物,弄得思明十分难堪。
三是爱憎分明。对幸福生活,她火一般的热爱,对残暴敌人,她勇敢地拿枪战斗,尽管握枪的手还不稳,但丝毫不影响她用斗争的方式坚决争取和捍卫自己的幸福生活。
(二)“白云”形象的审美价值
“白云”角色之所以广受欢迎,主要因为她体现出了三个方面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是生动性。她的善良、温柔、聪明、直率、爱憎分明,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角色的鲜活使其具备了很强的审美价值。
二是悲剧性。一个热爱生活的花季少女,本可以在学校安静读书、在家里快乐生活,但因残酷的敌人却不得不走上战场,最终不幸牺牲。悲剧性产生的深刻审美力量使“白云”形象更具吸引力。⑦
三是政治性。政治因素一直是中国歌剧创演的一种特殊催化剂和强大的推动力。⑧历史上,中国女性长期处于受欺凌的社会最底层,但她们心怀美好信念、始终不曾屈服,执着地追求美好的理想。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理想情操,逐渐构成了中华民族女性群众的心理素质,客观上推动形成了中国歌剧创演女性角色的极为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文化时尚。
注释:
①杨霞:《中子君主要唱段的演唱分析与艺术处理》,四川: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年。
②江婕:《歌剧中珊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唱分析》,江西: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年。
③杨霞:《中子君主要唱段的演唱分析与艺术处理》,四川: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年。
④史倩:《试论中国民族歌剧演唱技巧――如何演唱歌剧选段》,《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8期。
⑤江婕:《歌剧中珊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唱分析》,江西: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年。
⑥徐晓红:《歌剧中金子的艺术形象分析》,甘肃: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年。
篇8
深受其害的贝塔斯曼已经开列了不守信用作家的黑名单,这份名单将影响到世界著名图书出版商美国兰登书屋对这些作家的评估。如果一个作家总是违约,一个书商总是恶意损害作者利益,自己的信誉就会受到质疑。行业内的黑名单将用诚信这把尺子来约束市场各方。
[分析品悟]作家是拯救心灵的,一个自身道德品质就值得怀疑的人如何去拯救别人的心灵?名社是传播知识的,如果传播的是低劣与欺骗,还要其何用?在诚信日益稀有的今天,作为坚守人类心灵的名家名社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适用主题】利益人类的良心文化精神诚信法律的软肋谎言与欺骗惩戒规则……
“剧组污染”需要一个严惩的标本
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剧组在浙江永康杨溪水库拍外景,留下大量生活垃圾和油污,可能会影响到永康当地近30万人的饮水水源,被杨溪水库管理部门紧急叫停。剧组在拍摄期间,水库周围塑料饭盒、酒瓶甚至粪便等生活垃圾堆积如山,由于拍摄交战的夜戏,现场弥漫着浓重的柴油味,水中也有小部分黑色漂浮物。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剧组破坏了环境:(无极)剧组污染了香格里拉,又让国明园的叶子黄了近两年;《神雕侠侣》剧组破坏了九寨沟的自然景观;《楚留香传奇》剧组损坏了大墩烽燧遗址;《大旗英雄传》剧组在仙都风景区拍摄期间,竟用涂料喷涂覆盖石刻,而摩崖题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情况的产生和一个坏示范――《无极》剧组破坏了香格里拉生态环境,仅罚了9万元――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对破坏环境者进行严惩,不能只是交了钱就解决了问题,只有惩罚的力度能够引起警惕的时候,才会有警戒的效果,“剧组污染”需要一个严惩的标本。
【分析品悟】剧组需要的是环境,风景区需要的是经济和身价,二者各有所需,自然一拍即合。什么环境污染也就不在话下了。功利性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在这里可以说是一个范本,单单是一笔罚款难以解决问题,严惩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学会取舍。
篇9
不过,《吴命》篇还有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讨论的。整理者认为此文约在鲁哀公十三年吴晋争霸期间,吴王率军北上到达陈国境内,晋国派使臣与吴交涉,“吴王以关心陈国为借口,反而质问晋国何以派师徒前来。晋使则以指责楚人无道,并转述周天子告让之辞与吴臣巧妙周旋,最后终于使吴军离开陈国”;并认为“其所记不见于典籍,但却补史籍之缺”。③
笔者认为,楚竹书《吴命》篇的重新编排和部分文字的重新断句隶定,可知其篇所记并非不见于典籍,此事在《左传》哀公十年是有记述的。故其时间是鲁哀公十年,即公元前485年,其事件是楚国伐陈,吴国出兵救陈。《吴命》第一部分是身处陈国地界的吴楚两国使臣的外交对话及辞令,第二部分是吴国派使臣赴周王室以救陈之事告功于周天子。
一、《吴命》所见吴救陈的目的、历史背景及其时间
楚竹书《吴命》的缀连排列是需要重新考虑的。尽管《吴命》第6简中周王提到了“晋”,但那是周王褒扬“吴伯父”连类而及“晋(叔父)”,实际上《吴命》基本上与晋国没有多大的关系。《吴命》篇中吴使臣与何国使臣对话其实在简文中是可以找到线索的。从《吴命》第3简“两君之弗川心(顺),敢不芒(枉)道以告,吴青(请)成于楚” 此句原断句与个别字隶定与笔者有很大的不同。原来断句是“两君之弗川心(顺),敢不丧?道(导)以告吴,青(请)成于楚”,但“敢不”后一字明显是上“艸”下“亾”的“芒”,“芒”在此通“枉”。详见其后分析。看,“吴青(请)成于楚”中的“成”在《左传》中常见,是“和解”、“和谈”、“和议”的意思, 《左传》隐公元年“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成,结怨结好也,今言媾和。”(中华书局,1995年,第1册第18页)所以这一句是说吴国请求和楚国和解、和谈。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吴命》虽有许多残简,但吴国使臣是在与楚国使臣对话,与晋国毫无关系,不然这一条简中“两君之弗川心(顺),敢不芒(枉)道以告,吴青(请)成于楚”就没有着落。意思是吴军不是专门赶到陈国来向楚国问罪,而是因为吴国与楚国两君不和顺,故绕道来告诉楚国,吴君想请求和楚国和解。
笔者新排列的《吴命》有两大部分,第一段是吴使臣与楚使臣的对话,这一部分的简文缀连排列应是第1简、第3简、第2简、第7简、第9简前一部分(第9简前部分为第一段,后半部为第二部分开头)。第二部分是吴国使臣与周天子之间的君臣对话。这第二部分的排列应是第9简后一部分、第8简、第5简、第4简、第6简。笔者根据新缀连排列的简文重新释读如下(除编排外,凡加点部分表示字的隶定或断句与原释文断句有区别): 见拙作《楚竹书〈吴命〉缀连编排考》,待刊。
《吴命》(第3简背)“……二邑,非疾爿 因(因)安(焉)加之,而慎绝我二邑之好!先人又(有)言曰:“马酱(将)走,或童(动)之,速(仰)。”(灶)逨(来)告曰:……(原第1简)“……君之川心(顺)之,则君之志也。两君之弗川心(顺),敢不芒(枉)道以告,吴青(请)成于楚。昔上天不中,降祸于我……”(原第3简)“……孤居保貝(保)系绔(裤)之中,亦唯君是望。君而或言若是,此则社禝(稷)……”(原第2简)“……古(故)甬(用)吏(使)其三臣,毋敢又(有)辶 辛(亲)速(疏)之羽丌(忌)敢告后 刂(候)日。”答曰:“三大夫辱命于寡君之仆,寡君一人……”(原第7简)“以(坚)多(移)期,隹(惟)三夫=(大夫)丌(其)辱昏(问)之。今日隹(惟)不母心(敏)既立 卩(莅)矣,自望日以往必五六日,皆采巾(敝)邑之期也。”
吴走陈。
楚人为不道,不思丌(其)先君之臣事先王,灋(废)丌(其)貝 童(贡)献,不共丞(承)王事。我先君盍(阖)[庐]……(原第9简)……逨(来)先王之福、天子之霝(灵)!孤也,可(何)劳力之又(有)安(焉)?孤也,敢至(致)先王之福、天子之霝(灵)!吴人……於周:“寡君昏(问)左右:(孰)为帀(师)徒践履陈地,以陈非也(他),先王姑每(母)大巸(姬)之邑!……(原第8简)……[或]又(有)轩(冕)之赏,或又(有)釜(斧)戉(钺)之忄 冒(赗),以此前后之猷,不能以牧民,而反志下之相(挤)也。幾(岂)不左才(哉)?敢居我江完(岸),曰:‘余必要攼(干)丧尔社禝(稷),以(广)东海之表。’天不丌(其)中,卑(俾)周先王佾……”(原第5简)“……寿(州)逨(来)孑 匕吏(使)一介吏(使),新心(亲)于桃辶 毛(表)劳亓(其)夫=(大夫),(且)青(请)亓(其)行。刑曰(荆)为不道,胃(谓)余曰:‘女(汝),周之艹月(刖)子……’”(第4简)“……赛,才(在)皮 攵(波)(濤)之间,咎(舅)生(甥)之邦。聶周孫=(子孙),隹(唯)余口(余)一人所豊(礼)。宁心孚 攵(捊,抛也)忧,亦隹(唯)吴白(伯)父、晋……”(第6简)
这篇简文的前半段是吴国使臣与楚王交涉,迫使楚军答应同意离开陈国,吴军谈判成功就离开了陈国。后半段吴国派使臣向周王告捷。这一事件并非整理者所说的“其所记不见于典籍”,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7册,第303页。而是可以与《左传》等书遥相呼应的。不过出土的楚竹书比古文献的记载要更详细更清楚,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时间与吴国为陈国出兵的目的都是可以考察的。至于《吴命》整理者在排序和断句方面存在的其他问题,笔者会在分析时顺便提到一些。
1.吴国出兵陈国的目的
《吴命》所记吴国出兵陈国的目的是什么?其篇整理者认为事件的“发生时间约在鲁哀公十三年吴晋黄池争霸期间”,并说:“第一章记述吴王亲自率领军队北上,到达陈国境内,引起陈国恐慌,晋军派遣三位大夫作为使臣与吴交涉。吴王以关心陈国为借口,反而质问晋国何以派师徒前来。晋使则以指责楚人无道,并转述周天子告让之辞,与吴臣巧妙周旋,最后终于使吴军离开陈国”。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7册,第303页。可见在整理者看来,吴国军队北上到达陈国境内,其目的就是为了争霸。
笔者认为此说是不对的。首先在我们编排的第一部分中,吴国到陈国是与楚军交锋,并非晋军。这一点从第8简的内容看得比较明显:“……逨(来)先王之福、天子之霝(灵)!孤也,可(何)劳力之又(有)安(焉)?孤也,敢至(致)先王之福、天子之霝(灵)!吴人於周。寡君昏左右:‘(孰)为帀(师)徒践履陈地,以陈非也(他),先王姑每(母)大巸(姬)之邑!……’”这是吴国使臣代表吴王出使周王朝的报功之辞。这很明确地说吴国军队出兵陈国是为了援助、保卫陈国,因陈国是“先王姑每(母)大巸(姬)之邑”,这把吴国出兵陈国的目的一语道破,因陈国为周先王姻亲之国。“姑每大巸”原整理者读为“姑緐大熙”,并认为是吴国先王“诸樊”之名的全称,笔者认为不妥。 见拙作《楚竹书〈吴命〉缀连编排考》,待刊。
“先王姑每(母)大巸(姬)”是谁呢?笔者认为这只能是周武王长女、周成王之姐、陈国始封君胡公之妻“大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之陈,以备三恪。则我周之自出,至于今是赖。……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大惧不竞,而耻大姬,天诱其衷……。”《左传》昭公三年晏婴对叔向曰:“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据上述《左传》及《史记·陈杞世家》所说,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虞舜之后胡公于陈,其妻为周武王长女。因此陈始封君胡公满于周武王而言为甥,对周成王之后的周王而言则为“姑母”之国。因此,吴国使臣在向周王报功时,要把这次奔赴并救援陈国的军事行动合理合法,并披上“尊王攘夷”的外衣,就会取得周王的嘉许,从而会抬高吴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加强政治上的号召力和影响作用,并为下一步取得霸权奠定基础。团结姬姓兄弟之国,联合异姓甥舅之国,排斥并孤立异姓诸侯大国,既是周王室的心愿,也是春秋时多位争霸霸主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从楚竹书《吴命》可看到,这次吴国出兵救援陈国的对手是楚国不是晋国。
首先,《吴命》第9简说“楚人为不道,不思丌(其)先君之臣事先王,灋(废)丌(其)貝 童(贡)献,不共丞(承)王事。先君盍(阖)[庐]……”,“盍(阖)”字后面的缺字应是“庐”,即吴王夫差的父亲阖庐,那就说明《吴命》中吴王是夫差无疑。从这条简文还可看到,吴军这次出兵救陈对抗的是楚军,而且追溯到先君阖庐时代,特别指出那时连年与楚人交战,其原因并不是为了吴国自己,而是为了周王朝的利益。因为楚人本“臣事”周王,但到了西周晚期及春秋时代,楚国“灋(废)丌(其)貝 童(贡)献,不共丞(承)王事”,就是说不再对周王室进献应该承担的贡品,也不再缴纳、供给赋税徭役,所以吴先君阖庐才起兵问罪楚国。这种用语也见之于《国语·吴语》中。其文记述吴晋黄池之会后,吴王夫差向周王告功中说:“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今齐侯壬不鉴于楚。又不承共王命,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夫差不贳不忍,被甲带剑……天舍其衷,齐师还。夫差岂敢自多,文、武寔舍其衷。……出于商、鲁之閒,以彻于兄弟之国。”这与《吴命》中的用语十分相似,反映了正在谋图霸业的吴王夫差是站在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并处理这次救援陈国的军事行为的。为了周王及其甥舅之国的利益出兵救陈,像先君阖庐一样,讨伐“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的楚人,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利益;夫差讨伐“不承共王命,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的齐人,也是为了捍卫周天子的势力范围。这种“尊王攘夷”的言语行为,在春秋历史的争霸活动中也屡见不鲜。《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领诸侯盟军讨伐楚国,管仲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国征伐楚国目的是为了抑制楚人北上中原,与齐国争霸权,而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站在周王室的角度指责楚人:不向周王室缴纳贡品,并应对周昭王的死亡负有责任。同样《吴命》声称吴国从吴王夫差时代开始,与楚国多年打仗,是为了周王室的利益:楚人“灋(废)丌(其)貝 童(贡)献,不共丞(承)王事”;而这次出兵援陈抗楚的行为,也是为了“尊王攘夷”:“以陈非也(他),先王姑每(母)大巸(姬)之邑!”(简8)在此吴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兴兵抗楚救陈,其目的很明显是为了争霸天下。
其次,《吴命》第一段反映吴楚两国在陈国的外交对话。这在第3简中有比较明确的证据。第3简“两君之弗川心(顺),敢不芒(枉)道以告,吴青(请)成于楚”几句,笔者认为这是吴国使臣对楚军的对话。也就是说请求和谈的建议是吴军一方向楚军提出来的。“两君之弗川心(顺)”表明吴楚两国不合的事实,所以吴国军队“芒(枉)道以告”,是说吴国军队这次进入陈国境内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绕道来到陈国专门求告楚军,是向楚军请求和解的。也就是说,楚军也已经来到陈国之境了,接着吴国也派兵到陈国,表面上是代表陈国请求和谈,实际上是以武力威逼楚军接受吴国提出的和谈建议。需要指出的是,这几句《吴命》整理者和笔者理解及断句差别甚大,原断句是“两君之弗川心(顺),敢不丧?道(导)以告吴,青(请)成于楚”,这样的感觉就好像是这次事件除了吴、楚,还有晋国。但所说是何意似乎就让人不甚了了。而笔者断句为“敢不芒(枉)道以告,吴青(请)成于楚”,可见吴国来到陈国是迫不得已,其目的是达成吴、楚先后离开陈国的协议。这样一来,不仅吴军来到陈国的目的明确,而且下文所言陈国与周王室及姬姓吴国的姻亲关系、吴对楚国的指责也就前后呼应,有的放矢了。应该说明的是,此句中的“芒”,从“艸”、“亾(亡)声”,应是“枉”的通假字。 拙作:《楚竹书〈吴命〉缀连编排新考》。
再次,《吴命》第一段反映吴楚两国的外交对话从第2简中也有明证。第2简“孤居保貝(保)系绔(裤)之中,亦唯君是望”,从“孤”一字知道这是某君主之语;而从“居保貝(保)系绔(裤)之中”一语知其比较年轻。“保貝”字通“保”,《说文》“保,养也”;“保系绔(裤)之中”的“保”为保姆之义。《礼记·内则》“国君世子生……保受乃负之”,郑玄注“保,保母”。“绔”为“裤”之古文,古代裤子系带中可置幼婴:《史记·赵世家》云“夫人置儿绔中”。从《吴命》“孤居保貝(保)系绔(裤)之中”的用语来看,尽管此语是夸张之说,但我们可知这位君主年龄很轻甚至很年幼。而从春秋末期这段时间看,既不可能是吴国君主夫差,也不可能是晋侯定公,而只能是楚国君主惠王;其时间也不是原整理者所说在黄池之会之年。
吴晋黄池之会这一年,是鲁哀公十三年、晋定公三十年、吴王夫差十四年、楚惠王九年。鲁、晋、吴楚各君大致年龄可据《左传》及《史记》等书推测出来。首先,据《吴命》整理者推测此篇反映吴晋黄池之会的鲁哀公十三年,而此年晋定公已即位30年,晋定公不可能还是居于“系绔之中”的君主。而此年是吴王夫差十四年,其实夫差即位初年就开始了报复越国的复仇计划,表明已很成熟,也不可能太年幼。《史记·吴太伯世家》云:“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报姑苏也。”到即位14年之时的夫差,也可肯定不会是居于“系绔之中”的君主。那么剩下只有楚国君主了。
在吴王夫差北上争霸时,这时是楚昭王晚年、楚惠王即位初期。楚昭王在鲁哀公六年(前489年)突然去世。这一年,吴国因报旧怨伐陈,楚昭王于其年七月救陈,因突然患病死于城父。楚昭王死前命其弟公子申、公子结继承王位,皆遭拒绝,其后“则命公子启(子闾),五辞而后许”(《左传》哀公六年)。但楚昭王死后,公子启并未即位楚王,而是“与子西、子期谋,潜师,闭塗,逆越女之子章立之,而后还”(《左传》哀公六年)。这里称“越女之子章”,不仅是说楚惠王之母并非楚昭王王后,而且称“越女”似乎是说年龄也不大。如果说其母年龄不大,其子年龄就不会太大。另外,楚昭王为何舍子而立弟?《左传》、《史记·楚世家》等文献并未明言,但笔者认为应与其子年幼有关,《吴命》“孤居保貝(保)系绔(裤)之中”一语应是楚惠王之语,这不仅从前后对话的次序看是楚国使臣代表楚王之语,而且从年龄来看,也应是对楚惠王而言。这一点我们后面会再做些分析的。
2.《吴命》所记吴楚对阵的历史背景和时间
《吴命》所记吴、楚对阵的时间,其整理者认为“可能为《国语·吴语》的佚篇”,“其所记不见于典籍”,“事件的发生时间约在鲁哀公十三年吴、楚黄池争霸期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7册,第303页。如前所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大约是整理者看到其文中有“晋”、“吴”的字样,便怀疑这篇文字与吴晋两国争霸有关系,并认为第一段文字是吴晋两国的争端而已。其实,《吴命》篇不仅是反映吴军出兵到陈国的目的,是为了救援陈国抗击楚军,而且吴楚对阵的时间和历史背景并不是像整理者所说的那样“不见于典籍”,而是在《春秋》及其《左传》中皆有明确的记载。
《春秋经》哀公十年:“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吴救陈。”《春秋》哀公十年记述楚人伐陈以及吴人救陈的事件,会使人感到奇怪。因为鲁哀公十年是公元前485年,但就在不久的四年前,即前489年秋七月,吴国讨伐陈国,楚昭王亲自率领大军去救援,却因突患疾病在城父亡故。然而过了四年,却反过来是楚国派兵讨伐陈国,吴国成了救援陈国的“英雄”。原因何在?《左传》哀公九年作了解释:
夏,楚人伐陈。陈即吴故也。
陈国在鲁哀公九年的三年之前,亦即鲁哀公六年(前489年)之前,一直与楚国为盟国,而吴国因“旧怨”讨伐陈国,楚国则救援陈国。从吴王夫差二年(鲁哀公元年,前494年)到夫差七年(鲁哀公六年,前489年)两次派兵侵略陈国。第一次“吴侵陈”是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国之后的鲁哀公元年八月。《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早在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时召唤陈怀公随从盟军,但陈怀公根据民意未随从吴国。到鲁哀公元年,“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吴侵陈,修旧怨也”。第二次“吴伐陈”是在鲁哀公六年。《左传》哀公六年云:“吴伐陈,复修旧怨也。”这次楚昭王率军救援陈国。
而就在此年楚昭王在城父准备救陈时,突发病去世,之后陈国就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亲附吴国。这就引起楚国的气愤,鲁哀公九年和十年(前486-485年)楚国连续两年出兵讨伐陈国。而吴国为了保护臣服国,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出兵救援。
但是陈国为什么转变态度投靠吴国而疏远楚国呢,其历史原因是需要分析的。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述,楚昭王为救援陈国亲率军救难,在城父占卜是战还是退,皆不吉利。楚昭王认为与其抛弃盟友陈国畏敌而逃,还不如与仇敌决一死战。便先后命其弟公子申子西、公子结子期为储君,但二人皆不肯受命;不得已又命公子启子闾为储君,公子启推辞五次然后才接受了。将战前楚昭王突患重病,后在大冥一战中死于城父。公子启虽临危受命为储君,但楚昭王死后仍不肯即位,立楚昭王之子熊章为王。楚昭王坚决舍子立弟的原因其实与当时楚国面临的时局有关。《左传》定公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率蔡唐盟军伐楚,柏举之役五战五胜,攻占楚国郢都,自此后楚国元气大伤。楚昭王在前489年救陈之战前舍子而立弟,也暗示其时局实在复杂不得已而为之。陈国在这种楚国新君即位国内政局不大稳定情况下舍楚而亲吴,应是迫于形势而作出的抉择。
陈国背楚亲吴,导致楚人不满便出兵伐陈。楚国在公元前486和485年连续两年讨伐陈国。《春秋》哀公九年云:“夏,楚人伐陈。”《左传》哀公九年解释其因说:“夏,楚人伐陈,陈即吴故也。”这次吴国并未出兵救陈。《春秋》哀公十年云:“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吴救陈。”鲁哀公十年陈国被楚国讨伐则得到了吴国的救援。吴国为盟国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霸权事业,不能不出兵救陈。因陈国地处中原,南方吴国要到中原争霸,陈国不仅是吴国臣服国;而且也是吴国的一条交通要道和据点,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一点与郑国相似,郑国是晋楚两国在中原争霸中具有有利的地理优势,晋楚两国为争霸对郑国都显示势在必得。关于这一点清人顾栋高有很好地论述:“盖荥阳、成皋自古战争地,南北有事,郑先被兵,地势然也。……则郑之虎牢,岂非得之以兴,失之以亡者哉。”见氏著《春秋大事表》第2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536页。《左传》哀公十年对这次吴国的救援行动有比较详细地说明:
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侯,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乃还。
这次楚伐陈、吴救陈的吴楚在陈国的军事对抗局势是以喜剧形式结束的。《左传》哀公十年记载吴救陈的主帅延州来季子以巧妙的外交辞令把两国出兵的责任归之于两国君主,提出了先行撤军的建议,并把美名送给楚国主帅子期,平息了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
笔者认为《左传》哀公十年所记这次“吴救陈”的记述与楚简《吴命》基本上是相同的。这一年是鲁哀公十年,吴王夫差十一年,楚惠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85年。
(1)据《左传》记载,楚军伐陈到达陈国境内,“吴延州来季子救陈”也率军到了陈国,吴国主帅认为“二君不务德”,首先提出退兵的请求,先行离开陈国。而《吴命》中也是吴方首先提出和谈的请求:“两君之弗川心(顺),敢不芒(枉)道以告,吴青(请)成于楚。”也是首先离开了陈国:“吴走陈。”《左传》哀公十年所记吴国主帅延州来季子说“我请退”,接着吴“乃还”与上博楚竹书《吴命》的“吴走陈”是十分吻合的,都是说吴国军队是先行撤离的。《左传》与《吴命》用词虽有不同,但所写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2)楚竹书《吴命》第一段是两国使臣的对话,但除了吴国外,另一方因竹简文字残缺是不清楚的。但从第三段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第一段的吴国大臣与另一方的对话应是楚国。因为,《吴命》第9简“楚人为不道,不思丌(其)先君之臣事先王,灋(废)丌(其)貝 童(贡)献,不共丞(承)王事”,明显是对楚人的指责。《吴命》第5简“敢居我江完(岸),曰:‘余必要攼(干)丧尔社禝(稷),以(广)东海之表’”,这几句是写吴国阖闾时代与楚国交战时,楚国曾经向长江下游扩张,已经居住在了吴国境界的江岸边,且口吐狂言:一定要进攻并吞并你们吴国的社稷,一直到东海沿岸!这种情况的发生和所吐狂言,也只能是春秋时代与吴国连年交战的楚国。
(3)《吴命》第4简不仅直接写到了楚国:“刑曰(荆)为不道,胃(谓)余曰:“女(汝),周之艹月子……”。“周之艹月子”的“艹月”,如前面笔者在重新隶定《吴命》的释文脚注所说,此字从“艹”、“月”声,应是“刖”字的通假字。《说文》、《广雅·释诂一》等字书皆说:“刖,绝也。”“周之艹月子”就等于说吴国是周王室的绝弃之子。而且从此简前半段比较简略的文字中,我们仍能隐约地感到就是对这次吴国出兵救援陈国,并请楚军离开陈国的情况。“……寿(州)逨(来)孑 匕吏(使)一介吏(使),新心(亲)于桃辶 毛(表)劳亓(其)夫=(大夫),(且)青(请)亓(其)行。”这实际上就是写第一段吴国使臣与楚国主帅对话的核心内容:吴国使臣要求楚国离开的那一史实。
(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吴命》第8简“吴人於周。寡君昏左右:‘(孰)为帀(师)徒践履陈地,以陈非也(他),先王姑每(母)大巸(姬)之邑’”看,把这次吴国出师救陈的目的写得很清楚。吴人“为师徒践履陈地”,不是要侵伐陈国,而是要保卫、救助陈国,因为不是其他的国家,是“先王姑母大姬之邑”。遍查春秋历史,吴国到陈国且是为了救助陈国,也只有《左传》哀公十年所记“吴延州来季子救陈”这一次。所以《吴命》所记年代只有鲁哀公十年亦即公元前485年可以对应了。
3.吴救陈军事行动中吴国主帅的问题
《左传》哀公十年明确说前485年救陈的吴军主帅是延州来季子:“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杜预注:“季子,吴王寿梦少子也。寿梦以襄十二年卒,至今七十七岁。寿梦卒,季子已能让国,年当十五六,至今盖九十余。”按杜预所说,吴军这次主帅就是吴国先王寿梦的少子季札,但季札在寿梦去世时就是按年龄十五六计,到前485年也有90多岁,以90多岁的高龄率军救陈,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杨伯峻据孔颖达引孙毓之说,认为:“此延州来季子未必即季札本人,以近百岁老翁帅师,恐情理所难,或其子孙,仍受延、州来之封,故仍其称乎。”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1656页。孙毓、杨伯峻的说法应是对的,楚竹书《吴命》为此说提供了新资料。
《吴命》第4简说:“……寿(州)逨(来)孑 匕吏(使)一介吏(使),新心(亲)于桃辶 毛(表)劳亓(其)夫=(大夫),(且)青(请)亓(其)行。”这一简“寿逨”中“逨”通“来”,“寿”字笔者认为是《左传》哀公十年“延州来”之“州”的通假。“寿”古音禅母幽部,“州”在照母幽部,二字音近可通。 拙作:《楚竹书〈吴命〉缀连编排新考》。故《吴命》第4简“寿逨”就是《左传》哀公十年“延州来”中的“州来”,“寿(州)逨(来)”之前的字已残,“寿”前可能是“延”字。
吴“延州来季子”除了见之于《左传》哀公十年外,还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与昭公二十七年。《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赵文子问焉,曰:‘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杜预注《左传》昭公二十七云:“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来。”孔颖达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亦云:“盖并食二邑,故连言之。”杜预与孔颖达的说法是对的,这种现象在西周金文中也是存在的。周代受封土地后加“氏”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攸比鼎或称为“从鼎”、“攸从鼎”等。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周金文集成》第5册第2818号,中华书局,1985年。
至于第4简“寿逨”后的“孑 匕”字,原整理者释“孤”,笔者已在前面对全文重新释读隶定中在此字注释下曾指出读“孤”是不对的。此字右旁是“匕”而不是“瓜”,与第8简中“孤”的写法也是不同的。“寿逨”是吴国这次出征主帅的氏,“孑 匕”是他的名。此字虽不认识,但与季札之名“札”似乎并无关系。以此看来,孙毓、杨伯峻等说《左传》哀公十年中救陈的吴国主帅“延州来季子”是季札的后人,承袭了其延、州来之地的氏称是对的。从这些情况看,出土的楚竹书《吴命》与《左传》哀公十年所记事件基本是一致的。
二、“不战而屈人之兵”——吴救陈之役的战略意义
关于前485年楚伐陈、吴救陈事件,因为楚竹书《吴命》所记更为详细,所以《吴命》与《左传》哀公十年不仅是上面所述表面上的相同,而且新出土的《吴命》为我们提供了这一事件的更多资料和信息。特别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一事件在《左传》等文献中早有较为简单的记载,但据笔者所见,过去并未见学者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因此我认为有必要结合《吴命》的新资料作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1.吴楚使臣对话分类及其吴楚撤军时间的约定
关于前485年楚伐陈、吴救陈事件,《左传》哀公十年所记是比较简单的,吴国的主帅一番为民不愿交兵的高姿态表态之后,就主动撤军了。其余信息就不清楚了。但楚简《吴命》却记载了两国主帅或使臣之间的大量对话,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信息,也使我们知晓事情并不像《左传》所说那么简单。
为了更好地了解吴楚对话的内容,我们有必要把第一段双方对话过程简单做些区分。
楚方:“……二邑,非疾爿 因(因)安(焉)加之,而慎绝我二邑之好!先人又(有)言曰:‘马酱(将)走,或童(动)之,速(仰)。’(灶)逨(来)告曰:……(原第1简)
吴方:“……君之川心(顺)之,则君之志也。两君之弗川心(顺),敢不芒(枉)道以告,吴青(请)成于楚。昔上天不中,降祸于我……”(原第3简)
楚方:“……孤居保貝(保)系绔(裤)之中,亦唯君是望。君而或言若是,此则社禝(稷)……”(原第2简)
吴方:“……古(故)甬(用)吏(使)其三臣,毋敢又(有)辶 辛(亲)速(疏)之羽丌(忌),敢告后 刂(候)日。”
楚方:答曰:“三大夫辱命于寡君之仆,寡君一人……”(原第7简)“以(坚)多(移)期,隹(惟)三夫=(大夫)丌(其)辱昏(问)之。今日隹(惟)不母心(敏)既立 卩(莅)矣,自望日以往必五六日,皆采巾(敝)邑之期也。”(原第9简前半)
从《吴命》第一段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双方的外交辞令外,吴方在第3简中提出了“吴青(请)成于楚”的和谈议案,并指出吴军是绕道相告的,暗含吴军不是专门来救援陈国与楚为敌的。楚方使臣在第2简中则以其君的口吻同意了,此简“此则社禝(稷)……”虽有残缺,但可能是“之福也”一类的用语。吴方使臣在第7简中所说“敢告后 刂(候)日”是最关键的用语,是要求楚国主帅确定撤离陈国的日期。“后 刂”字从“刀(刂)”“后”声,匣母侯部,在此与同为匣母侯部的“候”为通假字,“(候)日”为“伺望时日”之义。 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候,伺望也。”此句意为“敢问能告诉我们撤离陈国的日期吗”。所说“毋敢又(有)辶 辛(亲)速(疏)之羽丌(忌)”,是说吴国就不敢有亲近陈国或疏远楚国的忌讳。楚方在第7简的后一句和第9简的前半段中认真回答了吴国使臣的咄咄逼人问话,确定从望日(十五日)以后的五六日以内,皆是楚国要从陈国撤离的日期。特别是“以(坚)多(移)期”一句很重要,而过去整理者读为“以贤多忌”,其义就难以明了。笔者认为“”上部为声符,下部为形符,上部“臣 殳”为声符, “臣 殳”与“臤”盖为异体, 《说文解字》“臤”部“豎”字下引籀文“豎”作“”,并云“,籀文豎,从殳”。初以“臣”为声, 《说文解字》“臤”部云:“臤,坚也。从又,臣声。”《说文解字》“豎”字下引籀文“豎”作“”,可见“臤”、“臣 殳”异体,皆以“臣”为声。从“臤”得声的“緊”古文献可作“糹 臣”、“堅”、“賢”、“臤”(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18页“緊”下注),可证。可以读为“堅(坚)”,是确定、肯定的意思; 《尔雅·释诂下》:“坚,固也。”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虞戴德》“坚物”注云:“坚,定也。”《素问·腹中论》“其气急疾坚劲”,王冰注云:“坚,定也,固也。”“多”可以读为“移”(“移”字以“多”为声符),其义则是要楚军确定从陈国移军的日期。与上下文的意思就完全合辙了。
从此我们可看到,关于前485年吴楚双方在陈国的军事行动,楚简《吴命》提供的资料要远比《左传》哀公十年丰富。“吴走陈”虽也说明吴方先行离开了,但吴方在离开之前要求楚军必须确定离开的日期;楚军不得不明确地说撤离陈国在望日之后的五六天之内。可见吴军的撤离并非《左传》哀公十年所言那样简单地一走了事!而是表现了吴方主帅的强硬态度。这是《左传》哀公十年所没有的。
需要说明的是,从楚方使臣对话中,第7简称“寡君之仆”、“寡君一人”,明显可见是以楚使臣的身份说话;但在第2简中又说“孤居保貝(保)系绔(裤)之中”,又似乎是以楚君的身份说话。但这次楚国讨伐陈国的军事行动中,楚君并未亲自率军。对此现象如何解释?笔者认为,使臣在对话中可以兼有两种身份,《左传》中也有这种使臣一方面可以代表君主说话,又可以完全以使臣自己身份发言。《左传》僖公四年载楚使臣屈完与齐使臣管仲对话说: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侯陈诸侯师之,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从上文可见,楚国使臣屈完所说的“寡人处南海”与齐国使臣管仲所说“寡人是徵”、“ 寡人是问”句中“寡人”是指楚君与齐君,可见使臣是可以以君主身份讲话的。但下文楚国使臣所说“寡君之罪也”、“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又是使臣以自己的身份讲话。这样我们也就明白春秋时使臣在对话中,其身份可以是双重性的:有时是代表君主,有时又仅代表自己。 再看楚竹书《吴命》中第一段中的对话,也存在这种使臣随意变换身份的现象。第7简“寡君之仆”、“寡君一人”是以楚国使臣的身份说话,在第2简中说“孤居(保)系绔(裤)之中”则是楚国使臣以自己楚君的身份讲话。
2.前485年吴军主动撤兵的原因
公元前485年吴军主帅约楚军一同撤离,并首先从陈国主动撤军的事实,在《左传》哀公十年和新出土楚竹书《吴命》的记述是相同的。但所记述过程、细节不尽相同。在《左传》哀公十年中,吴军主帅延州来季子把吴楚两国军队在陈国遭遇的责任归之于两国君主,然后以“务德而安民”的高调首先撤离了。不过在《吴命》中,吴方的态度似乎比较强硬,要求在自己撤离之后,楚军要承诺在一个限定的时间撤离。而且在第三段吴王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并派使臣向周王的报告中,对楚国都是指责、批判的口吻。而且从《吴命》中我们还可看出,吴军的撤离,并不是《左传》哀公十年所说是吴军主帅延州来季子的个人行为,而是吴国君臣统一的认识。这样我们就需要探讨一个似乎难以理解的问题:吴国当时实力强大,以至于与长期称霸的晋国要争霸并一决高低,但为何在陈国面对楚军却主动提出撤离的主张呢?
笔者认为,吴国派军救援陈国以及主动从陈国撤军,都是为吴国争霸的目的服务的。
前485年,即鲁哀公十年,楚惠王派军伐陈,吴王夫差派兵救陈,正是吴国国势鼎盛并着手建立霸主地位之际。而就在此时,齐国授人以柄。《左传》哀公十年载,前485年春,“齐人弑悼公,赴于师。吴子三日哭于军门之外”。可见齐人弑君事件使吴王夫差义愤填膺,立即约鲁、邾、郯等国讨伐齐国。但这次吴国出师不利,“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但吴国并没有死心,《左传》哀公十年载,此年秋“吴子使来复儆师”。这就是吴王派人到鲁国告知为来年征伐齐国作准备。
对前485年齐国发生的弑君事件,当时另一个力争霸主地位的晋国也马上嗅到其中的政治作用,立即出兵向齐国兴师问罪。《左传》哀公十年载,“夏赵鞅帅师伐齐”。这是因为在吴、晋两国君主看来,这种违背周礼、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在当时诸侯君主中影响极大,出兵向乱臣贼子问罪肯定能提高自己在诸侯之间的政治地位,可为争霸活动增加相当分量的政治筹码。这应即有实力争霸的吴晋两国争先恐后伐齐的原因。
但就在吴国继续准备伐齐的时候,另外一件令吴国烦心的事发生了。这就是楚军从公元前486夏到485年冬连续两次征伐吴人盟国陈国。《左传》哀公九年载,“夏,楚人伐陈。陈即吴故也”。《春秋》哀公十年载,“冬,公子结帅师伐陈”。前485年吴国首次征齐失败,为了争霸,这样的大好事又不能让晋人独占;但齐国这样的大国又不可等闲视之,应予全力去对付。同时,楚国讨伐已亲附吴国的陈国这件事又不能不管。对此事不管,不仅会伤了与陈国的友好关系,也会使更多臣服吴国的小国寒心,也同样会影响吴王夫差的称霸事业。
在这种两难选择中,于是就出现了《左传》哀公十年“吴延州来季子救陈”以及新出楚简《吴命》所载事件,吴国派大军压境,却又以高姿态撤军,限定时日迫使楚军撤离陈国。这样做真是一箭三雕!结果不仅援助了臣服自己陈国,为日后争霸获得了政治筹码;同时也为集中力量伐齐赢得了时间和精力。而且完成这样的大好事吴国还不需费一兵一卒,实现了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的战略目标!
3.吴国外交“屈人之兵”的战略意义
公元前485年吴楚两军在陈国对阵,《左传》哀公十年与楚简《吴命》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这场吴人通过外交策略主动撤军,从而达到迫使楚军撤离陈境的目的。
前已说过,《左传》哀公十年与《吴命》对这次事件的描写是大同而小异。《左传》哀公十年吴延州来季子在撤离陈国前对楚子期说:“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侯,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吴军主帅把这次两军对阵的责任归于两国国君,并把“务德而安民”的桂冠送给楚军主帅子期,接着就主动撤离了。楚简《吴命》第3简所说“两君之弗川心(顺),敢不芒(枉)道以告,吴青(请)成于楚”,“两君之弗川心(顺)”似乎对两君也有所指责,与《左传》哀公十年“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侯”的说法也比较接近。《吴命》所记吴方不仅“青(请)成于楚”,主动与楚和解;而且也有“吴走陈”的实际行动。首先离开陈国而且用的是“走”——我们知道古汉语中“走”是“跑”的意思,这就是说吴军是跑着撤离的,此盖即《左传》哀公十年吴延州来季子对楚子期所说的“我请退,以为子名”,跑离陈国会让人感觉是因畏敌如虎而逃离的,给对方一个很大的面子。
但是也要看到,楚简《吴命》与《左传》哀公十年也有一些不同处。主要不同是《吴命》不只是一味的柔顺退让,而是柔中带刚,要求楚军给一个撤退的期限:“敢告后 刂(候)日”(《吴命》第7简)。楚方不得不说“自望日以往必五六日,皆采巾(敝)邑之期也”(第9简)。这些言辞不见于《左传》哀公十年,但笔者认为这是吴军撤兵的前提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随后楚军也就在限定的日期内撤离了陈国,而吴国救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如果站在楚军方面看,为什么楚方会不打折扣地同意吴军的和谈协议呢?这就要从这时吴楚双方的强弱之势来分析。吴国从前538年馀祭时代起,与楚国断断续续地打了50多年的仗。到了吴王阖闾时代,吴楚强弱形势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左传》定公四年、《国语·楚语下》均记载说,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蔡、唐两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捷,直达楚国郢都。楚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而另一方面吴国这时则正处在争霸的强势状态。《左传》哀公元年与《国语·吴语》与《越语上》记载,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在夫椒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通过吴太宰嚭求和,臣服吴国,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此后吴国为建立霸权不断北上征讨诸侯小国。《左传》哀公元年载,其年八月吴国因与陈国旧怨而讨伐陈国。《左传》哀公二年载,前493年吴军借入蔡纳聘之机,不断派军进驻蔡国,蔡国不得不迁都于州来。《左传》哀公七年(前488年)载,吴继续北上,宋、鲁臣服吴国,宋献礼百牢;鲁以献百牢不合周礼力拒,但在吴人坚持要求下还是贡纳百牢了事。《左传》哀公八年(前487年)载,鲁国讨伐臣服吴的邾国,吴讨伐鲁国,攻克武城、东阳,鲁与吴结盟才罢兵。到这时,地处中原的汝水流域的蔡国、颍水中游的陈国、睢水流域的宋国、洙泗流域的鲁邾等国均已臣服吴国。这时吴北上争霸,可以说是所向披靡。
篇10
第一周,敢于上台演说和“对话”的学生只有两个,甚至出现了冷场现象。李老师鼓励大家,同学们可能怕生、胆子太小,其实没关系,只要勇敢一点就会赢得掌声。
可李老师的判断并不完全准确,第二周勇于上台的学生仍旧廖廖无几,而且不难看出:演说的内容也索然无趣。李老师沉默良久后问大家,请实话实说,同学们是不是对这次活动没有兴趣?有个男生回答,没有什么打动我的人生格言,不知说什么。有学生附和,我回去翻了好多资料和名言名句,没有能打动我的。好多学生都表示赞同。
李老师终于了解了原委,笑着说:难道只有名言名句才是格言吗?生活当中,难道没有感动人的瞬间吗?比如:一个普通人的一句普通的话、一段普通的文字就没有打动过自己吗?
受到启发,第三周的班会,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往讲台上“冲”。所列出的每句“格言”都深受大家喜爱,比如:小说里说“人活着就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爸爸常把“我喜欢你所以就常常原谅你”挂在嘴边、奶奶总爱提醒我“从小看到大千万别犯傻”、妈妈说“一个善良的人即使吃点眼前亏但这辈子绝不会吃大亏”、大舅老喜欢开玩笑“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演说激昂、问答活泼、场面热烈,四十五钟一晃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