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范文

时间:2023-03-15 02:5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篇1

【关键词】由内到外由此及彼体验想象

语言文字特别是诗歌,有时是那么的轻,读多少遍也不会在听者内心处留下什么深深的划痕;它们又是如此的重,意蕴十足,暗藏着丰富的意境和沉甸甸的“养料”。这一切源于师生解读文本的“多种身份”:探索者、解密者、思想者。更重要的是源于师生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是在人云亦云,还是在“拨开水藻,露出一眼小活泉”?是固守于一孔之见、一时之见,还是独辟蹊径,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一、 由内到外――从“曲里拐弯”中洞开视域

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跳跃性强。赏读诗歌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还要走进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和诗人一道,游览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那么,如何引领学生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呢?

教师在教学结束时有以下拓展:

大自然是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

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

大自然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这样的教学融想象体验和延伸探究于一体,表面看,似乎能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但是,细究这样的拓展,不难发现,对于孩子们想象的放飞和思维的拓展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试想:当孩子们想到“大自然是语文课本”之时,想到的仅仅是“木”字,这样的想象何其贫乏;当孩子们用“小燕子是音符”,去阐释“大自然是音乐课本”之时,其思维又是多么的狭隘。更何况,仅仅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来形容“美术课本”,不仅仅是太大太空,同时也已经拘囿了孩子们的思维,窄化了孩子们的眼界和心界。如此,谁还在语文的原野中尽情驰骋?谁还承认语文的广博?

以上拓展,不妨细化为以下环节:

大自然是语文课本,那的景物就是字词,那就是句子,那就是段落……

大自然是音乐课本,沽沽的山泉是,啾啾的鸟鸣是,小燕子落在电线上就是是音符,百灵鸟就是旋律,麦苗就是鼓点……

大自然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平静的小河是一幅的画卷,激昂的波涛是……

教师要善于引领孩子们多线条地发现语文的广博,发现“曲里拐弯”处的语文意蕴,发现躲在角落里的语言的“珍珠”。这诸多的“发现”应该包括“别人未曾发现的”发现。课堂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在别人不曾注意到的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了语言的多重风貌,发现了语文训练的多个路径,而孩子们的眼界和心界也被充分地打开,并且在打开的过程中,倾听一场场生命拔节的咔擦作响声,欣赏一幅幅阳光互动的开蒙画卷。

二、 由此及彼――从自我表达中洞开视域

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而言,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诗行里有跳跃转换,形成艺术空白。这样的空白正是训练学生想象和思维极佳的契机:通过自我表达完整地把握诗意。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呢?某教师大胆地舍弃了原有的逐节教学,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具体做法是先通过范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引导他们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然后引领孩子们将分散在诗歌中的意象抽取出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与诗歌意象进行深层对话,力图将浅层表象变为学生的深层积淀――“孩子们,你能否也开发自己的思维,调动已有的词汇,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精彩的语言介绍你最喜爱的一处景色?”

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制造了“漩涡般”的张力,成为孩子们进行反思、质疑和创造的“抓手”。不难想象,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比如:“我喜欢‘挺拔的翠竹’,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竹子,每一根竹子都挺直了身躯,拼命向上生长,似乎都伸到了云端。”“我从‘鸣禽’和‘野花’身上闻到了浓郁的自然的气息”……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

是啊,书中的“翠竹”可以是孩子们自己的“翠竹”,诗中的“鸣禽”和“野花”也可以是孩子们自己意境中的“鸣禽”和“野花”……诗歌固然写得美,但孩子们表达得更美,这岂不就是语文学习最应该倡导的吗?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既然是例子,就不应当仅仅注重诗歌本身,而要凭借“本诗歌”去拓展,或有多重发现,或有枝状发散,或有登高望远。

三、 从“体验”到“想象”――从“鉴赏理解”中洞开视域

有一种说法:“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能体现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所谓“鉴赏”,就是要注重孩子们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理解的多少和强弱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我们自己的体验,是从自己心底开出的花儿。正如殷鼎所说:“理解实际上把作品的生活内容带进了理解者的个人精神世界和生活中。由此作用着个人对自身和人生的理解。”

以下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部分教学片断:

师:此刻,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还想说什么?

生1:我想感谢大自然,因为你让花儿装点了大地,你让树木带来了生机,你让小草教会了我们自强不息……

生2:我也要感谢大自然,因为你赋予了万物生命,让万物勃勃生机。你瞧,那一朵朵微笑的花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花海;那绿茵茵的草坪,仿佛绿色的地毯;那一棵棵茂密的绿树,开满了多少希望的枝枝叶叶……

生3:世界是因你而存在的,没有你,人类就看不到那波涛汹涌的海浪;听不见那小溪流水的叮咚声,闻不到那花朵儿的芬芳香。

……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孩子们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翠竹”已不是原来的“翠竹”,“青山”也不是原来那个“青山”。“绿色”“课本”已被赋予了新的意境、新的索引、新的含义。当孩子们重新定义了大自然时,当孩子们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之时,必将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结尾而言,还可以设计以下拓展练习:

除了课文里提示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如何对待“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 阅读描写大自然美妙情景的文章;

2. 写出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3. 用图画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4. 观赏电影、电视、书报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风光。

“就是那么一些追问和思考的时刻,让你的人生不落窠臼、不循规蹈矩、不闭目塞听、不因循守旧……”对此,我想说的,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多给予学生这样的时刻,多给予孩子们这样的“时刻”。假如教师一直是一个敏感的人,一个高度警觉和细心的人,那么,他一定会引领学生在平淡里发现深味,在简易中窥见精致,在清素中感悟高贵。

【参考文献】

篇2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没有“围场”的课堂

让我们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做绿色——(生: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肯定不是红绿色盲呗。(笑声)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周老师却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蕴涵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周教师没有把知识技能看成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合理承认其不确定性,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于是,学生才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块草地放羊,羊是不会膘肥体壮的。所以牧羊地是没有围场的——翠滴、鲜花点缀、蓝天白云映衬,好一块活力盎然的生态之地。周教师的课堂就是这没有围场的广袤的生态之地——教师挈领一句:“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认识:“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观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绿色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可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仍然陷在“围场”内的探索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语文课已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

家常味的课堂

让我们再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另一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听着听着,突然有一种错觉:老师不是站在台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又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篇3

一、特色阅读,尊重差异,绽放各色文化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沟通与互相融合的过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做出如下定义,阅读是文本、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笔者以为,在“新市民”子女就读班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以阅读活动为契机,以具有区域文化特色、文化包容、文化渗透等体裁的阅读材料为纽带,开展班级特色阅读活动,在互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绽放各色文化风采。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笔者考虑到由于本单元的课文由《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这几篇以描绘大自然为主题的文本组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市民”学生对大自然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因此,在阅读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心目中最美的大自然的形象,并说说关于这幅画的回忆,以此激发学生们内心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在这个互动环节后,笔者适时地呈现多媒体课件,以动态图片的方式为学生们徐徐打开大自然这篇绿色的课本,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阅读活动,把对大自然最真挚的情感融入到诗歌朗诵中。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在遵循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坚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文化取向的学生们的独立理解。

二、开放写作,深挖内涵,彰显文化个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中高段学生,正处于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逐步过渡的发展时期,写作作为考察、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对于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个性,促进学生语言个性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新市民”子女就读班级的语文写作教学中,笔者坚持开放性教学原则,通过互动式的话题讨论、文化背景材料探析、主体互动式作为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们独特的写作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书写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五时,由于本次习作的主题围绕“家乡的特产”展开,贴近学生们,尤其是这些“新市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因此,在此次习作教学中,笔者以此次习作主题为引线,在动笔写作之前,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带领学生一同深挖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在导入环节,笔者以最近央视热播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入教学,为学生们呈现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引发学生们对家乡美食的回味,对家乡特产的回忆,从而顺其自然地带领学生走进本课的习作主题,并尊重来自不同地方学生的文化差异,一同探寻关于家乡最美好的回忆,分享家乡最与众不同的特产。

三、创新实践,鼓励探究。推进文化融合

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惊叹于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折服于学生们的大胆构思。他们有着纯粹的好奇心,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可以说学生们之间的合作探究与实践互动,是打破“新市民”学生与本地学生之间文化差异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笔者以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为学生们创设语言实践的平台,鼓励并支持学生们的语言创新,推进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互动。

篇4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便是诗画相融的范例。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读书中受到劳动美、人性美、社会美、自然美的熏陶,感受文章艺术的存在?我想,如果在读书的同时,把绘画融入到阅读中去,通过“画一画、想一想”使学生知道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定能使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一、利用插图助读。插图设置具有明显的特征,有的说明知识点,有的是对文章的背景描述而设置。因此,抓住读文的切入点,以图解文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九色鹿》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通过插图进行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各自发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美丑。不但了解了九色鹿和其人物的形象,更使学生通过绘画的手段,不断深入了解文章,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寓意。

二、利用绘画理解情感。阅读过程是学生走进文章、感受体验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与作者进行交流,又走出文章、获取多元效益的过程。

篇5

一、利用插图,随文练笔

苏教版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有色彩明丽、亲切可感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外,还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化为鲜活的、生动的语言。《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配有这样一幅插图:飞翔的小鸟、烂漫的山花、碧绿的小草、清澈的溪水……品读完课文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插图,边看边想象,并用文字把自已的所见、所想写下来。通过写作,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诗歌所描绘的大自然的奇趣妙景、绚丽多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起了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

二、补充空白,随文练笔

课文中的“空白”往往存在于课文的词语、句子、标点符号及段落中,这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文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随文练笔。《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一所低小的茅草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正亲热地在一起,带着微醉的神态谈论着家常事……老翁、老媪会谈论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填补语句的空白,老翁饱经风霜的脸上绽开笑容,他举起酒杯,深情地看着他的老伴说:“____”。老媪始终面带微笑,布满皱纹的脸微微泛红,像似有两朵绯红的云彩落在上面,她轻轻地碰碰老翁的酒杯说:“____”。这样的练笔,使学生通过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恬淡、安宁的田园生活跃然纸上,老夫妇生活的幸福溢于言表。这种生活怎能不让饱尝战乱之苦的词人向往?又怎能不引起生活在高楼

里的孩子无限的遐想?

三、模仿写法,随文练笔

苏教版教材的内容,大都出自名家之手。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染着每位读者,同时,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独运,灵活生动的表达,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习作的范本。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随文练笔,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获得成功体验。比如,《莫高窟》全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而每一自然段都采用总分的写法,结构十分清晰,描述得逼真细致。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学用总分写法,抓住特点,写一处景物。下面是郭梦笛同学眼里的秋天:秋天的滨河公园别有一番风景。曲折悠长的小径铺满了落叶,踩在上面,会发出的声音,似有音乐伴奏。树上的叶子已经不多了,但仍然不停地往下落。瞧,一片心形的树叶在风中挣扎着,打着旋儿,不肯离开大树母亲的怀抱,它是不是在想,我的生命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遐想间,又一片叶子从我眼前飘过,它静静地躺在我的脚边,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坦然。

四、联系生活,随文练笔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小学六年级语文主要是对语文知识进

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小学五年级语文对于学生升入初中是至关重要的。语文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把综合性学习的应用作为重点,由于新课改的需求,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此种方法下的教学效果是最佳的。

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

变化,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来说,正好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小学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形势,彻底颠覆以往的教育思想,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一定要引起重视。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要有所改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增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对于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要引起重视,把握好学生多个方面的不同发展。

二、渗透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增进综合性学习方法的使用

教学改革之后:新的课程标准中赋予了综合性学习更深一层

次的意义,要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的提升。合作学习主要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补充和有力延伸,它相比较个体学习而言具有更多的优点。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引导学生对问题更好地独立解决,尤其对信息量的增加、学生情感的沟通交流、学生个性的展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步骤是把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的自身潜能被有效地激发,同时在实际学习中可以和集体智慧

融合,促进个体思维的激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设计一些分课题,鼓励学生使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方法。比如,在对《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学习完之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个主题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后老师可以给出四个分主题:(1)大自然中我们所认知的绿色(主要是经过对资料的收集,进行小组讨论);(2)我是大自然的小主人(此环节开展的实质在于实行知识擂台赛);(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这个环节主要是在小组合作下植活一棵树,同时对小树苗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主学习围绕这一大主题展开讨论。如此经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把握好学科之间的融合,对综合性学习内容合理地安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教学建议,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在于:把握好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融合,主张在跨领域中更好地对专业知识实施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经过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沟通,确定好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例如,和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融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综合性地对语文知识实施学习,更好地使用语文,推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束缚,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去学习,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有机地

融合,更好地发挥优势。比方,《二泉映月》的学习,在上课前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几张无锡惠山二泉的美图,此处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还可以穿插一些音乐,例如,古筝的《二泉映月》,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那种美好的意境中,如此把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好的

效果。

四、把握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改革之后,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已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尤其是综合性学习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的提出更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展开的,经过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教

学活动当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有一些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其适时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与探索,更好地用所认知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题型,要留有一些空间思考给学生,这样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实施才会更有效果。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探析一定要透彻,合理组织教学,对于学生自身来讲,也要仔细地收集相关资料,把握好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进而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篇7

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给小学生选择和推荐课外读物,首先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其次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第三要深浅适度,易于接受。下面略举几例选择推荐课外读物的方式方法。

一、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

可以根据节选的课文推荐全书。如:学了《三打白骨精》可推荐《西游记》;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推荐《水浒传》;学了《三顾茅庐》可推荐《三国演义》。可以选择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读物。如: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可推荐《史记》(少年版)等;学习了《少年王冕》可推荐《儒林外史》(青少版);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可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推荐同一作家的其它作品。如:学了著名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可推荐他的其他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学了《狐狸和乌鸦》可推荐《伊索寓言集》里的其他寓言。可以选择推荐与课文体裁相同的书籍。如:学了《嫦娥奔月》可推荐《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书。

二、结合兴趣爱好选择推荐

人各有各的兴趣爱好。有些同学爱写作,那么就推荐那些有关提高写作能力方面的书;有些同学喜欢画画,就选择推荐美术方面的书;有些同学爱搞小创造、小发明,就推荐科学家故事方面的书;有些同学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就推荐《十万个为什么》让其阅读,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谜团。

三、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

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识字、阅读、生活经验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要根据他们各年级段不同的年龄特点,选择推荐适合的读物。低年级可选择推荐一些浅显易懂、通俗简短、图文并茂的拼音版书籍;中年级可选择推荐一些故事情节紧张生动、精彩感人的书籍;而高年级学生年龄渐长,可根据他们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心理特点选择推荐《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海底

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哈利・波特》等书籍。

四、结合活动开展选择推荐

为了配合学校或班级开展的某项活动,可以给学生选择推荐有关书籍。如:最近我校以《争当“四好少年”》为主题召开班队会,事前就可以给学生选择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张海迪的故事》等介绍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

书籍。

五、结合节日、纪念日选择推荐

篇8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听!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篇9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反思

在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综合学习,适应了语文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堂集中授课形式的补充与延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打破了学科围城,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那么怎样组织语文实践性活动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订方案

语文实践活动在组织管理上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听,是在老师的一个接一个问题中,逐步完成知识的接受过程。而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更加接近,学生更乐于参加,主动性更强,因此在活动中每个人都会显得很活跃,但因为其开放程度比较高,学生的吸引力、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研究重点发生偏差,因此每次活动认真制订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是要确定目标。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为组织者教师来说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活动目标的确定,最好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样学生感觉到目标是自己订出来的,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去。比如《说名道姓》(苏教版五语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先给学生发了一本《百家姓》书,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问学生:读了书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经过师生讨论,归纳为以下几个探究目标:①名字的由来;②姓氏的比例;③姓名的民族差异;④称号的变化。

其次是确定步骤,明确分工。目标确定后,还要和学生围绕主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活动的步骤,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组建活动小组,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方法,以及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制定计划,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需求,又在小组内做到优势互补,活动过程做到有条不紊,提高研究实效。

二、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主要内容是自主探究,在这里,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我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提出:既然是“课本”,那么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的知识,那么有哪些知识呢?我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探究,制订研究计划,并且指导了探究途经:可以在书中获取,可以在网上看看,可以问别人,当然最好是自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在这里,没有“差生”,全是优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在他们的脑袋中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像一块块小磁铁,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引着他们走向科学的深处。在这里,学生的探究面非常广,有研究鸟的,有研究海洋的,有研究鱼类的,还有研究植物的……有的根据花儿开放的特点,编出了四季花谱,根据花儿每天开放的时间特点,绘出了鲜花时钟,根据花的药用价值,写出了花茶经……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小组相互交流,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进行加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分辨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给予适当的协调和指导。

三、注重体验

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结果,但更关注的是过程,学生亲历了探究过程中的苦与乐,对一个个疑问的解决所带来的欣喜,是别人所不能体会到,特别是对那些语数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也明白了我们的许多知识是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是人类以大自然为师的结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大量地翻阅资料,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相互交流,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互相补充,互相纠错,形成了科学的态度。

有个小组对河流进行了研究,了解我国有哪些河流,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怎么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少,在全世界排在了后面,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很少,常常面临干旱的情况。后来学生观察了我们周围的河流,被这种严重的污染现状震惊了,到处是垃圾,工业废水任意注入河中,还有农田里有残余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水的排放,几乎没有什么干净的河流了。学生还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数我们周围有多少河,大约测算了污染面积,写成了水污染报告寄给了相关政府部门,寄给了有关工厂,上街散发传单,呼吁社会爱护水资源,在班级里发起了珍爱每一滴水的征文活动。这项活动,虽然水的净化不能一蹴而就,但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四、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能根据评价要求去规范自己的活动。评价我认为要做好三点:

(1)在评价内容上要科学,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参与态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反思能力等。

(2)要进行正面评价。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走访、查阅,自主寻求答案,这种答案也具有不唯一性,对于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改正。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一、对创新型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

创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运用、积累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型语文教学关注以人为本,要通过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说,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做,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看,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里获取丰富的知识,最终实现自我认知的提升和飞跃。

二、创新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1.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广泛使用多媒体

小学生活泼开朗,好奇心强。视听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恰恰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我为同学们播放了海底世界的一段视频,把学生带到了海底深处,学生们发出了身临其境的感叹。此外,课堂上还可以利用Fias、幻灯片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2)用音乐做背景读古诗

音乐教学能够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旷神怡,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学习古诗《春晓》、《村居》时,我选择了能够体现春天欣欣向荣的音乐;学习《凉州词》、《出塞》时,我选择了比较凝重的音乐。伴着音乐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内涵会将学生整个人都沉浸在美妙的梦境中。

(3)探究课堂丰富多彩

探究性学习是创新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堂外学习知识。如学习《碧螺春》一课,我为学生们引出了“中国的茶文化”这一探究课题。学生们六人为一组,分成了四组,从中国茶叶的发展史、茶叶的种类、茶叶的妙用、如何品茶等角度进行研究。学生们通过网络搜集、实地考察、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最终撰写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受益匪浅。

(4)活动模式引入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案。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我们可以上成音乐鉴赏课;《鸟语》一课,我们可以播放各类鸟叫声,让学生感悟鸟儿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三顾茅庐》、《哪吒闹海》我们可以改编成情景剧。我们也可以在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们写学后感、读后感,在班级里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这样,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大了,锻炼的机会增多了。

2.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思维

(1)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完善思维的必经之路。我主要采取的是学生自学与群体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做法:①利用每节课最后5分钟对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和自学方法进行指导,然后通过网络下发自学提纲。②学生个体自学。学生在相对宽裕的时间里可以充分自学,看到自己在这节课中所能掌握的知识,不理解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升思维能力。③学生群体自学。学生群体自学是以讨论交流的形式实现互相启发、互相更正、相互补充的一种自学活动。学生在个体预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集体的智慧达成共识。这样,很多易于理解的教学任务就会在学生的激烈讨论和争辩中完成。当语文课堂上的负担减轻时,学生们也会在课堂上激发出质疑对抗的火花,形成良性循环。

(2)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是帮助学生形成敏锐性思维的好做法。教育的生成源于问题,没有问题的教育是扭曲的教育,是缺乏人性的教育。我在教学中主张“存疑”,只有有疑问才能思考,有思考的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学的内动力。所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质疑的深浅度是课堂能否有效的关键。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主要采取了“两欢迎,三允许“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和“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吸引到课文的赏析中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1)提供想象的空间。

小学生天真浪漫,爱幻想,他们经常会有很多离奇古怪的想法。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归宿。学生们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解析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和感悟,发挥想象力,谈一谈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们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还用彩色的画笔描绘了大自然的颜色,在班内进行展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2)通过实践来创新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来源于实践,是现实生活在文学领域的一个缩影。知识的积累不仅源于课堂,更源于生活本身。如在学习《夕阳真美》、《晚上的太阳》、《小露珠》这几课,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爸爸妈妈领你去看看文中的主人公,然后把你看到的写下来与我们共赏。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语文课堂的空间变得异常广泛,感受美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了。再如,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我让每名学生准备一个苹果,然后在班级动手切开横截面,找五角星。当学生们发现苹果里有五角星时,都兴奋地叫起来。

4.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

课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中肯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实施有效评价,就要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课堂上,我的做法是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班内评价。在每节课后,小组内的每名成员都要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找出利弊。各成员之间给予正确的认可和建议,小组长总结本组的课堂表现,对下节课提出总体要求。教师课后要给每个小组打分,班内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成员,在班级的黑板一角公示一天。此外,课堂上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评,要用中肯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要让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老师在关心她,在期待他的成长。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要想增强学生的人文品质,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就必须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创新型小学语文教学必将走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赵雪莹,那秋研.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教研),2011,(02).

[2]刘军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考试周刊,2011,(08).

[3]朱亮.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型教学探析[J].新课程(中),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