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学范文
时间:2023-04-04 17:3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易经入门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下面,请跟老师一起走进苏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的第一、二单元,轻轻解开心中的那个问号——
首先,我们应把握单元学习的主题。七年级上册课本,编者按主题有机地划分为六个单元。第一、二两个单元的9篇课文分别按照“亲近文学”和“金色年华”的主题组织材料,形成了两个主题的阅读单元。阅读学习这9篇课文,在情感态度方面,我们应汲取“正能量”——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珍惜金色年华;在学习内容方面,除了随课文同步识字习词,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之外,更应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累“文学(读书)”“年华(怀旧)”方面的读写材料,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
其次,我们应学习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从语体角度看,第一、二单元的9篇课文显得丰富多彩:文言文2课,现代文7课;现代文中,散文4课,小说2课,诗歌1课。面对如此缤纷多彩的课文,在阅读学习时,我们应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常识,比如散文的“特征”、小说的“要素”、诗歌的“意境”等,并逐类学习各种体裁文章的常规阅读方法,比如如何翻译文言文的语句、如何捕捉散文的“文眼”、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等,为后续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再次,我们应寻求单元专项学习的突破。我们的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除了提供一定数量的课文供我们阅读之外,还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单元专项”学习内容。这一块,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方面寻求突破,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学习内容,拓展我们的语文学习空间。
篇2
易是什么呀?易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文》:“曰月为易,象阴阳也”。易字是上日下月的象形字,上面一个日字、下面一个月字,日代表阳,月代表阴,阴阳是国学文化气的一元论所化生的二元论的主体思想。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生生之谓易”,易就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万物的生成,就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易经的这两个基本思想,对中医学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就是运用了《易经》阴阳相互作用的思想,创立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是说要想知医必须要先知易,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明朝名医张景岳《医易义》提出:“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清代医家章楠《医门棒喝》指出:“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易经》对中医学最为本质的影响,莫过于以阴阳理论为纲,对人先天禀赋的阴阳属性进行了划分,以五形八卦理论对人进行的最早、最为科学的气质分类,为《黄帝内经》的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分类奠定了基础,更是现代《中医体质学》里的九种体质分类法的思想指南。易经将人分为八卦人,即巽(震)卦人、离卦人、坤(艮)卦人、乾(兑)卦人、坎卦人;黄帝内经将人分为五态人,包括少阳之人,太阳之人、太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少阴之人:又将人分为五形阴阳二十五人,包括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现代中医体质学将人分为九种体质,包括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瘀血体质、特禀体质。通过这些对人体质分类的探索,使我们从更本质的层面,逐步认清了的一些本质特征,从而掌握了如何了解人自身、了解人身上患的病、了解人得病的原因、了解人得病的趋势等的入门方法,是最高的法门,佛家称为不二法门。体质是我们得以进入生命奥秘殿堂的钥匙,是现代养生治病的魔仗。有什么体质有什么性格、有什么体质得什么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我们必须要从仙的角度,站在山顶上,站在人身之外看人,盯住得病的人,而不是只盯住人得的病。盯住病是下医,盯住得病的人,才能做中医,既能盯住得病的人,又能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为上医,上医可医国,就可以达到最高境界。
《黄帝内经》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我们察色和按脉所得到的证椐。察色,是中医诊法里的望诊,按脉是中医诊法里的切诊,中医四大诊断技术,有“神圣工巧”之说:“望而知之谓之神”,就是这个察色,色分五行,可别阴阳,因为十分高深,所以谓神;“闻而知之谓之圣”,是听角、徵、宫、商、羽五音来辨别阴阳:“问而知之谓之工”,是靠问诊来判断阴阳:“切则知之谓之巧”,就是通过按脉来别阴阳。易经的八卦脉,是中医最早的脉法,另外还有王叔和的二十四部脉法,李时珍的二十八部脉法,《黄帝内经》的五脏脉法、四时脉法,《伤寒论》的六经脉法等等,对于分辨五形人来讲,易经的八卦脉比较准确。木形人的脉,一个是巽脉,一个是震脉,都属于风,归于木行;火形人的脉,是离脉,属于火,归于火形;土形人的脉,一个是坤脉,一个是艮脉,都属于土,归于土行;金形人的脉,一个是乾脉、一个是兑脉,都属于金,归于金行;水形人的脉,是坎脉,属于水,归于水行。这个五形人的形,具有特殊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易经八卦之中,不同卦气性质的分类,按照河图五行归属的一种代称,具体的讲:木形人就是具有巽卦、震卦卦气的人,火形人就是具有离卦卦气的人,土形人就是具有坤卦、艮卦卦气的人:金形人就是具有乾卦、兑卦卦气的人:水形人就是具有坎卦卦气的人。“形”所指代的是一种卦气所呈现的固有规则和运动形式,就是体质规律,就是固有的生命密码。
人的体质是先天赋予的,体质所禀赋的先天元气的质量和数量,还有阴阳的关系态势,是一生不变的,所变的只是阴阳关系的程度而已。《黄帝内经》讲的“阴平阳秘“,就是指的人出生时阴阳关系的态势,“阴阳离决”,就是指的阴阳关系的程度发展到了一种极不平衡的阶段,于是“精气乃绝”。这就是体质
“禀赋于先天,得养于后天”的实际含义。
篇3
虚实相生、动静相合、刚柔相济、如水之变化乃为太极的中心思想。太极理念由阴阳学说、易经、八卦等道家思想所组成,阴阳者辩证也,八卦者方位也,易经者变化也。不懂虚实、不懂动静、不懂刚柔、不知变化,真不懂太极,不懂阴阳辩证、不懂易变之理也!虚实相生者乃指彼虚此实、彼实此虚、实从虚者来、虚由实中生也。动静相合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时有静意、静时有动心。刚柔相济者乃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时有柔念、柔中蓄刚劲也。此种感觉必须在长期慢、匀、心平气静的运动中寻找,心浮气躁的状态下不可能找到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也是我们的层次由开展、松散步入紧凑、缜密的必由之路。如水之变化则是高层次的要求,需经过长期磨练和实践方能达到,此文不做细述。欲求拳艺进展,必须多体悟、多习练、多读书。师傅讲唯有大智慧、大学问者方能达太极之至高境界。然除了多习练多体悟以外,师兄弟之间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练完拳后相互谈谈自己的体会,无疑会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的作用。另外有条件的可以带一两名学生,这不是讲我们已经出师了,因为教学对提高自己的水平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师傅和山老师之所以水平高,一是天赋与努力地结果,二是教学是他们拳艺精进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识一位老先生,为笔者讲述了自己初为人师的一段经历。老先生生于国学世家,善画竹石,古文诗词俱佳,笔名少石先生。其父亲是关中大儒牛才子的得意门生,笔名竹石先生,名著三秦。老先生二十岁那年,一家学堂因任课先生告假,急需另聘一位先生接续教授,校方托人登门求助老先生的父亲。条件要求应聘者国文功底深厚,诗词精通。其父有意让儿子历练,便让先生前去应聘。校方一看是位年轻书生,很不以为然,要求其试讲,并请来几位当地名流旁听。结果先生语惊四座,以年奉三石麦子的身价被正式录用。自此先生便开始了自己有生以来的教学生涯。在初为人师的第一个年头里几乎每天放学后一双雨鞋一把伞,徒步二十余里回到家中,不与新婚燕尔的妻子同房,而与老父同塌,请教第二天教程的疑难之处,直到完全领悟。第二天黎明起床徒步赶到学校,原汁原味的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若此者一年,冬考过后学生的成绩大进,得到校方和家长的好评。校方为了表彰先生的成绩,破格以五石麦子的薪酬兑现了合约。老先生讲,他的国学根基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功底。一年的辛苦既赢得了成绩得到了回报,又充实了自身,而且还成就了学生的学业,真可谓一举三得。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便可领悟到,想当先生先当学生,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也充分领悟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正涵义。前面讲的虚实、动静、刚柔之理就是太极之理,阴阳之理。懂得了虚实、懂得了动静、懂得了刚柔就懂了太极。师傅讲上行则缠、下行则粲,讲一丝紧全身松就是讲刚柔之理,讲太极之理。太极之理既简单又繁复,既平凡又深奥,我辈习练者应在长期的修炼中用心体悟其精神实质。
冬夏无间历春秋,怀中常抱太极球,
内固精神外安逸,百炼化为绕指柔。
阴阳连环圈套圈,圆顺谐重理不偏,
守中凝神松肩胯,敛气入骨若等闲。
初练太极正方向,进退顾盼胸内藏,
轻摇柔随要切记,徐行稳步真良方。
篇4
古人在计时方面虽没有现代的精密计时仪器,可是他们在计时上所显现的聪明才智绝不比现代人差。古人很早就用日晷、漏壶等来计时,不过,最简单常用的方法还是用燃烧的香烛来计时。那么“一炷香”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
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一炷香”这个概念起源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时一天要打十一炷香,中间休息约二十分钟。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另外,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
后来,随着制香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形状,在用来计时的同时,也借此寄予对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美好期待。用香计时,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
何谓“吃香”?
据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雍熙四年,机构庞大,冗员众多,当时等待任命的官员,由“三班院”负责安置。那些侯任的官员,就以“香钱”的名义向“三班院”行贿,以求早日放官。在“三班院”办事的官吏,每年所收的“香钱”,远远超过朝廷发放的俸禄。当时,还有一个专门负责处理宫廷垃圾的机构,叫“群牧司”,因宫中“朱门酒肉臭”,产生的生活垃圾都是上乘的农家肥,“群牧司”就把这些垃圾卖与当地的老百姓。根据这两件事,流传出一句民谣:群牧吃粪,三班吃香。“吃香”现在泛指受欢迎,受重视。
文化是什么?
文/欧阳中石
文是个什么字?《易经》里说:“物相杂,故曰文。”“杂”原来写作“襟”(我们简化其为“杂”),左边是个“衣”字,右边是个“集”字。从造字来说,意思是有很多鸟飞在一棵树上,还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很好看,就是“襟”。也就是说,多种样子、多种事集中在―起,花花绿绿的,这就叫“文”。
此外还有一个解释,在《礼记》中说:“五色成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这就是“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但不是杂乱无章地随便一堆,而是有它的章法,多而不乱,所以我们也说“文章”。各种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且不乱,有章法,这就叫“文”,是一种美好的象征。
所以,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人创造的,我们精神上的财富,也都是为了美好而出现的,所以用一个“文”字来描述它。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以及为了达到美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一切向美好发展的思路,都是文化。因此,美好的愿望,是文化;追求美好的实际行动,也是文化;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
三姑六婆原指什么
文/王晓梅
篇5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
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奖项及台湾校园十大名师、台湾十大金榜专栏作家称号。
2004年起,龚鹏程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阅读就是发现可能存在的世界,而这是^所能享受到的最为持久的乐趣。
自古以采,已经有―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时间按照他们的推荐,将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了下来。
阅读经典究竟可以给现代生活带来什么作用,经典与现代生活到底有多远?这是我的思考。
思想篇
《易经》
一本性格很特殊却和现代生活结合得最好、方式最活泼的书。
《论语》
不是一种庄严不可亲近的东西,却因常被误读为教科书,而令人难以感受其亲切、活泼的生命感。
《老子》
其文辞简约到不能再简约,而其意味又丰富到不能再丰富了。
《人物志》
在《论语》、《老子》中,特别强调的是圣人、君子,而这部书却强调英雄。英雄的风姿容易带给人美感,却难以用确当性和合法性标准来衡量。
《近思录》
中国第一本哲学言论选集,也可以说是非常平实的格言选集;每一条都不长,却蕴含许多有趣的道理。
《庄子》
他从人生的背面,思考到生命的问题;再从思考中提醒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传习录》
孔孟之后,中国在思想上两位最主要的巨人便是朱熹和王阳明。本书即是阳明学说的体现,也可用来经常吟咏玩味,提升修养。
《四存篇》
它针砭了宋明理学的思想。就此,我们可以经由历史上不同思想的比对,而更加认清各种思想的面貌。
《盐铁论》
这本书讨论法家儒家的政治思潮落到现实的运作,以及对出现的问题所展开的思考和争论,即使在今天,仍有讨论的价值。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是借这本书反省明朝灭亡的原因,却让梁启超体会出了民权和共和的观念,而我们现在做社会批评,也能从中得到警惕。
《韩非子》
今天谈法家,应该吸收法的公平性和规律性,并且把它认为的法的根源来自帝王的好恶赏罚替代成法的内容、来源的确当性和合法性。
生活篇
《茶经》
中国第一本真正把茶叶之植物学、性质、摘采、烘焙、制作、煎煮及至于喝茶,介绍得很详尽的书,真的是一本喝茶的经典。
《觞政》
它和《茶经》代表了两种可以互相呼应的文化。一种是和人群比较有交往的生活,一种是比较闲适的生活,这两种生活各自代表了中国动静不同的生活形态。
人生哲学篇
《菜根谭》
在这样讲求效率、管理的生活中,人们常感觉格外苦闷,除非能在心境上学习到艺术生活,才能缓解精神的紧张和压迫。从这个意义上说,《菜根谭》更像是给现代人写的书。
《醉古堂剑扫》
书中的观念,把人生许多执着都消解掉了,像这样的讲法是很有趣的,而且对事物的品鉴可以得到艺术人生的乐趣。
《太上感应篇》
在人生的许多场合,都会遇到道德抉择和判断的问题。道德实践是最困难的,往往是道德和道德之间所发生的冲突,而这本书给了一种“该如何面对道德问题”的思路。
文学篇
《唐诗三百首》
若又要讲究诗的韵味,又要求比较接受现代人的感受,一般人多半选择唐诗。而这本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中国人的感情和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也常来自此书。
《花间集》
中国女性的世界真正在文学作品一旦展开,是从《花间集》开始的,我们说词的风格是阴柔的,表示词开创了带有女性气质的世界,它带给中国文化另一面的影响。
《红楼梦》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常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真假也常混合在一起,这种写法,作者可能有特殊的构造,除非我们能破解,否则读《红楼梦》大概都只能读到一面。
《诗品》
这本书,简单地说是中国古代诗人的排行榜,分上、中、下三等,其中各再分三等,共九等,将诗人的创作条件分等级,表现了作者钟嵘对那个时代作品的批评。
《古文辞类纂》
中国的文章大致可分为散文和骈文两方面,最能代表这两大传统的文学选集是《昭明文选》和《古文辞类纂》。而姚鼐对于后者的分析,还能让我们更了解中国文学的内容。
《沧浪诗话》
为什么我们今天读诗都选《唐诗三百首》,这恐怕是受到《沧浪诗话》的影响。严羽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便是推崇唐诗,他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人间词话》
从前评词的文字只对作家和作品分析,而王国维更喜欢从词里掌握人生的意义。这种批评方式,使文学作品不只是有空才读的消遣品,还能引导人们去思索很多人生的问题。
宗教篇
中国佛教所具有的宗教性格已经非常稀薄了,因为可以度脱罪恶和灾难的力量纯粹来自于自己,我们还要去信什么?所以信佛,其实只是信自己的心,信自己的原力罢了。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读佛经,但是在读经之前,应对各种经书的内容,以及它的源流有一点了解。而中国最重要的宗派就是天台、华严,还有禅宗。
《华严金狮子章》
这本书是要读《华严经》或是要进入华严宗的最好入门读本。它把《华严经》最主要的道理做了~个浓缩。《金刚经》、《六祖坛经》、《景德传灯录》从《大乘起信论》以后,一心开二门的理论被建立了,就是:心如果觉悟的话,就可以破除迷惘,开显真如。禅宗基本上最强调这个路子。
《观世音普门品》
在中国的佛教里面,观世音被独立出来了,他的地位和阿弥陀佛的地位是对等的,他变成了―个独立的信仰,这是在中国很特殊的一面。
艺术篇
《艺概》
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字艺术的最好的一本入门书,一方面可以通过它对我们的艺术史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有文字艺术门类中所讨论问题的精要总结。
《书谱》
凡是中国人对于这一套中国的文字,都应该有一点点的敏感。整个字的造型、整个字所显现出来的趣味,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艺术,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
《画谱》
也许我们看得太熟悉了,觉得中国画老是这个样子;抑或是我们看画,也常常不懂得如何看。但如果能真正看了《画谱》一类的书,就大致晓得中国画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篇6
洁净的马路旁,到处摆放着五颜六色的,朵朵恣意盛开的花瓣,在随着轻柔的秋风起舞,那沁人的芳香,在空气中四处弥散。
树上原本浓密的叶子也已经开始变得稀疏起来,那层层或黄绿、或橘红或金黄的叶子,迎风招展着,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这也许是生命中最后的芳华。
秋季的天空,也是不寂寞的,一群群叫上名的、叫不上名的鸟儿在树上跳跃着、歌唱着,它们欢快而清脆的嗓音,响彻云霄,也惊羡了树下急色匆匆赶路的行人。
易定胜就这样边观察着大自然的景物,边耐心地等待着张董和张工的到来,提前早到,成了易定胜多年坚持的与人邀约的原则。
大约又过了十几分钟,张董和张工终于到了。
“抱歉,易经理,刚才路上堵车啊,不知道怎么回事,郑州现在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的车辆。”张董从车里钻出来,不好意思地对易定胜说。
“呵呵,没事的,理解,现在老百姓的腰包都鼓了,有钱买得起车了,当然,也更有钱去消费了,这是好事啊,呵呵。”易定胜边走,边跟张董和张工逗趣地说。
“嗯,说的也是啊,呵呵,好事、好事!”张董一连串地说。
这是一家才开业不久的咖啡厅,一切都好像是新的:新铺的瓷砖路面,墨绿色的外部装潢,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而进入门来,悠远的萨克斯金曲《回家》充溢了整个空间。
“几位先生,里边请!”彬彬有礼的服务生在前面做着引导。
他们找了一个朝阳的地方坐下来,易定胜和张董各要了一份咖啡,张工要了一份果汁,然后,又要了一些瓜子、开心果之类的小食品之后,就开始步入正题了。
“易经理,这是聘请协议书,你先看一下。”张董从包里掏出两份协议书。
“甲方:郑州果林公司;乙方:易定胜;兹聘请易定胜为郑州果林公司营销总经理…..职责:负责整个公司的营销工作;组建营销中心,打造营销团队……权利:在协定范围内,有支配市场费用的权利;具有人事权,可以任免、辞退营销中心不合格、不称职员工……薪酬标准:年薪十万,每月先发2000元,余额年终考核后一并发放,考核指标:销售额3000万元,产品结构目标:高中低:30%:30%:40%…..,备注:如果纯利率达到15%,奖励价值15万元的高级轿车一部……”易定胜静静地翻看着,内心平静地象一汪清水,他接过张董递过来的签字笔,随手就重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易定胜的内心很复杂,他有一种卖身的感觉。
“易经理,明天,我想就可以去人才市场招聘了吧,时间很紧哪。”看的出来,张董很着急。
“可以的,不过,营销中心在郑州的办公地址,这个要先完成,因为一旦招聘结束,接下来就是面试、培训,就成了营销指挥中心了,不可能天天再往厂区那里跑。这可是当务之急。”易定胜言之凿凿。
“嗯,易经理说的对,房子问题,要先解决。”一直没有说话的张工开口了。
“是的,这个要快,不过,找的房子,要离厂区尽量近一点。”张董沉思了一下说道。
“那就在郑州南部找房子吧,并且,价格估计不会太高。”易定胜曾租过房子,知道市场的大致行情。
“好,我们一会就过去找吧,争取今天办完。”张董轻呷了一口咖啡,把汤匙轻轻地放下说道。
“好,现在就准备走吧,事情早办完,早安心。”易定胜大口地把咖啡含在嘴里。
“好,现在就出发,服务员,买单!”张董高声喊着服务员。
从离开咖啡厅不到上午的十点,一直到下午的六点多,张董、张工和易定胜几乎跑遍了整个郑州南半部的商住楼,最后,才在一家商住区,找到了一个100多平方的办公场所,好在价格不贵,一个月的房租才600多元,并且是在一楼,适宜办公,同时,还可以做产品的临时性储放,但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办公设备,于是,他们又跑到家具市场,又订了办公的桌凳等,好在租住的房子有电话预留,因此,在买了两部电话机之后,一套简易的办公室就算大功告成了。
那晚,易定胜他们忙活到晚上10点多,连午饭和晚餐都是凑在一起吃的。
天已经很晚了,由于不好意思再打扰姚琴,因此,在给她发了一条短信后,易定胜决定留宿办公室。这一晚,裹着毯子的他睡在崭新的沙发上很不踏实,恍惚中,那“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景又涌入他的脑海,他又奋力厮杀在市场的第一线……
第二天,张董和易定胜一起去的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才开场不久,但这里已经人山人海了,大厅内外,到处挤满了焦灼的人流,在办完了进场的手续后,二人就拿着人才市场提供的纸张、笔、小胶带等,就上了二楼招聘大厅。
好在易定胜练过书法,因此,在董事长的授意下,他快速出手,“刷刷刷”,几分钟的功夫,一张招聘启事就贴上了所在的招聘展位,立时,很多人围拢过来。
“你们招聘销售经理,都什么条件呀?”一位三十岁左右,戴着眼镜的先生走过来问道。
“你们公司成立多久了?地址在哪里?业务员有学历限制吗?”
“你们的工资标准是提成制吗,出差补助是多少?”
“你们公司有多少人,你们要女士吗?”
“如果应聘你们销售人员的话,能不能仅在省内出差?”
…….
蜂拥的人群,让易定胜很感意外,这是他第一次到人才市场来,并且是第一次在这种场合招聘,虽然,原先在第一个单位,易定胜也在当地招聘过,但相比于今天汹涌的人流,实在让他想象不到。
“别挤,别挤,一个个来。是这样的,确切地说,我们公司成立于……,主营系列饮品和枣片,公司地址在……,工资标准采取提成制,体现多劳多得,女士嘛,只要符合公司的条件,也是可以的,我们没有性别歧视,呵呵,另外,我们尽可能参考你们的要求,当然,公司也会有统一的安排……”张董忙不迭地回应着,空气中充满着燥热。
“请各位同仁注意:你们在填写表格时,别忘了招聘启事上最后的一项:写上你最近原单位人力资源主管以及业务主管的电话,没有这两项的,表格恕不存档和备案,请大家理解……”易定胜看到递过来的几张表格没有按照要求填写,赶紧做出提示。
“请问,你们什么时候通知复试呢?”一位皮肤黝黑的小平头挤过来问道。
“今天下午我们就会陆续通知,接到通知的,就可以到指定地点参加复试。”张董边理了理手中厚厚一打表格,边抬起头微笑地回答。
这群求职大军,直到中午12点以后,才开始慢慢减少,12:30,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送过来工作餐,随后,他们又收了几份表格,一个上午的招聘活动,才算告一段落。
“看来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啊,原来的大学生可是香饽饽,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扩招,可毕业即失业的状况,也不能不让社会忧虑。”收拾完招聘的东西,张董摇了摇头说。
“张董说的对啊,以后人才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没有自己的真功夫,就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不过,有能力的营销人员依然是企业的宠儿,优秀的,总是稀缺的,这一部分优秀的营销人才,将是企业腾飞和跳跃式发展的关键……”易定胜看着渐渐空旷的大厅,似在说给张董听,又好像在说给自己听。
“嗯,说的也是,好了,我们走吧,到公司,我们一起好好筛选一下,明天上午复试。”张董站起身来,把凳子塞进桌洞里。
“好,今天185份有效表格,效果不错啊。”易定胜把装着表格的档案袋拿在手里,边跟着张董往大门口走。
“易经理,我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初选这些应聘的人员呢?”回到新办公室,张董刚刚放下手里的表格,就立刻问易定胜。
易定胜不清楚,张董是没经历过,还是想借机考考他?不过,他感觉,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张董。
“我认为,对于营销人员来讲,第一要看其对公司及产品有没有兴趣,这是最关键的。如果不认同企业及其文化,不看好企业的前景与未来,对公司的产品不自信,那么,无论他以前多么优秀,对于公司来讲,都不能说是一个人才。尤其是对我们小公司,这很重要。
第二,看他对待遇的态度,如果在应聘表格中,刻意提及非多少工资不干,这样的,我建议可以打入冷宫,一个时刻都想着如何去赚大钱,而不是想着去认真做事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对于小企业来说,短期内,不可能让一个人暴富,他必须要有与企业一起成长与进步的决心,然后,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回报。
第三、看他的出身或者背景。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做营销,不像大企业,可以凭借品牌拉力,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市场上的推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与艰辛,因此,不能吃苦的人,将难以跟着公司与市场一起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更看好农村出来的,他们出身农家,懂得感恩,又能吃苦耐劳,当然,也有一些经受过磨练的优秀的城里人可供我们选择。
第四、看品德。中小企业,往往在市场管理方面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疏忽或者漏洞,如果聘用了品德不好的营销人员,能力再强些,也许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灾难,就有可能会出现携款潜逃、以公司名义借客户款项、截留公司费用等等不良现象出现,从而给公司信誉、市场操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因此,我们要重点考察这个营销人员品德水准如何。”
“先停一下,易经理,还别说,你说的这些很有道理啊,但第四点,这个品德怎么去看得出来呢,又没有在脸上写着?”张董伸长了脖子,一副洗耳恭听状。
“呵呵,谢谢张董认可,仅仅一家之言啊,是这样,在今天招聘启事上,我在最后备注,要求填写人力资源主管电话以及他的上司电话,目的呢,就是在我们计划录用时,可以打个电话从侧面了解一下,这并不费事,但却可以为企业减少风险。”易定胜谈着自己的想法。
“还有一个问题啊,如果给人力主管或者原来上司也好,打电话,如果对方以工作忙,个人隐私等等诸多原因不表达意见呢?”张董刨根问底。
“呵呵,按照国人的处事方式,如果这位员工原来表现很优秀,为人不错,原单位的同事一定会说的,但如果不说,呵呵,这里面可能就有问题了。这就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认真考察。”易定胜笑着回答。
“嗯,说的是,继续,呵呵。”张董随手翻了翻应聘表格。
“第五,要看态度。一个团队当中,不外乎四种人型,按照态度和能力两个维度,一是有态度,没能力的,比如,象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或者转岗过来的营销人员,态度很积极,斗志很高昂,但能力却缺乏,象大学生虽然也有知识,但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二是态度不好,有能力。比如,象从事营销工作好多年的人员,他们能力很强,经验也丰富,但就是待人处事不积极,有些企业称呼他们为‘老油条’,这群人甚至恃才傲物,大都属于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的那种人。三是态度积极,能力又强的,这是我们最需要招聘到的,哪怕付出的代价适当高些,也要尽可能地物色到。四是态度不好,能力又弱,这部分人是坚决不能用的。首先,态度消极的人,会影响其他人,甚至一大片,其次,用能力差的人,是对优秀人才的一种不公或者打击,最后,企业不是福利院,不能无端地去养一个对企业没有贡献的人。
对第一种人,我们要培养使用,第二种人,要考核使用,第三种人,要重用,第四种人,压根就不能用。
第六,看能力。中小企业,没有更多的实力和时间去培养人才,因此,在招聘时,我们尽可能地录用一些能力较强的,这其实是一种“买人才”,但相对于自己短期培养,也是划算的,当然,公司仍然要以培养为主。为此,公司有时甚至需要采取‘一人一策’的方式,来灵活对待这些行业的优秀人才。找到能力强的精英人员,能够让一个企业的区域市场业绩快速得到提升和突破。
第七,看资历。隔行如隔山。销售快速消费品的,如果去推销工业品,他应该能够做的更好,因为快速消费品营销手法相对成熟,但如果反过来,销售工业品的,让他去推销消费品,渠道、手法差异很大,就有可能不适应,因此,在面试和录用时,要看他以前从事的是什么产品的推销,尽量选择营销模式相对成熟的行业营销人员来加盟,减少磨合和适应的成本。
第八、学历。之所以把学历放在最后一项,是因为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原因,造成教科书与市场脱节,理论太多,实践太少,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所谓知识分子,有学历,只能说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转化为能力需要时日,也许高科技产业,需要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对于快速消费品的营销人员来讲,更多的,还是要侧重于实践能力,因此,它应该是我们最后一个要考量的指标。
总之,除了对公司的意愿、薪酬、出身之外,在选人方面,品德大于态度,态度大于能力,能力大于资历,资历大于学历,呵呵,这是我的观点和做法。请张董指正。”易定胜说完,站起身来,给自己倒了一杯开水,目光盯着张董。
“嗯,说的真好啊,想不到,在用人方面,你比我还老道,哈哈,你说的,我记下来好多,我们就参考你刚才说的,对收上来的表格筛选一下,排排队,然后,通知明天面试。对了,成立营销中心,不是需要内勤吗,我决定给你派个内勤,明天一早过来上班,协助你进行团队组建,包括其他一些文字材料打印、整理等等杂事、琐事,怎么样,支持你吧?呵呵。”张董站起身来,笔直地站着,一手拿着茶杯,一手裤子口袋。
“呵呵,太感谢张董了,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易定胜也从椅子上站起来,拿着他的茶杯,轻轻地与张董的水杯碰到了一起。
那天,张董和易定胜在一起,整整待了一个下午,终于从185份招聘表格中,优选出50份,然后,又挨个通知第二天的面试,等这些都忙完的时候,天色已经大黑了,由于张董厂里还有事情,于是,他就驱车回厂了。
只有易定胜,还在做着明天的面试准备工作,尤其是面试的试题,他在思考,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为果林公司招募到最优秀的营销人员,从而为果林公司的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篇7
【关键词】太极拳 健身性 实战
一、现状
对今最近十年以来关于太极拳理论的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理论研究还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以太极拳对人的生理生化指标影响以及太极拳教学;在研究过程存在三种理论研究发展不够协调;同一个时期内重复性研究颇多;研究方法的实施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对太极拳文化的渊源研究不够深,没能将太极拳文化能够经历几百年的发展直到现在并大放异彩的原因讲述准确。太极拳从1953年的创编到现在已经过了60年,随着对学习太极拳和传播太极拳兴趣的增加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提出了诸多看法,往往认为太极拳只适合一般健身性的身体锻炼,而它的实战特点在实战中得不到真正发挥。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大众的喜爱,在全民健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太极拳课的目的,也是想教给学生一种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与终身体育接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二、意义
太极拳要求的“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的完美结合。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大众的喜爱,在全民健身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太极拳课的目的,也是想教给学生一种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与终身体育接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从1953年国家体委创编太极拳至今,保守计算,也有十几亿人学习过,太极拳的创编大大地推动了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走进了千万户家庭,走近了寻常百姓人家,吸引了许多对太极拳感兴趣的练习人群,对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做了很大的贡献,对全民健身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经过多年的推广,经过几辈人的传播,到如今很多人学太极拳,改变了大家对太极拳的偏见,扩大了练习太极拳的人群范围。当代年轻人、高级知识分子也开始欣然接受太极拳,迈步迈入原本距离遥远的太极世界。太极拳引导人们了解太极拳,使更多人有机会从中受益。太极拳向外推广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学习太极拳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并练习中国武术的外国人最多。太极拳乃至中国武术今天能有这么大的国际影响力,太极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国外,习练太极拳的人最初大多是从学习太极拳开始。日本现在太极拳练习者有一千多万人。其中,日本武术联盟的会员90%都学习过太极拳,这其中的800多万人是从学习太极拳开始的。太极拳从产生后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太极拳促进了太极拳本身的规范化发展方向,为武术教材的编写摸索了经验,同时也推动了竞技太极拳和不同流派太极拳之间的交流。
太极拳作为练习太极拳的基础已经形成惯例,在传授的过程中往往被教练当作入门的工具。一旦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招式后,便不作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忽视了太极拳各个招式的技巧与实用性,没能真正掌握太极拳的精华,致使在太极拳学习过程中的舍本逐末。因此,有必要对太极拳的健身性和实战重新梳理,以便掌握太极拳的真正精华。
三、内容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声誉,对中国武术走国际化路线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由乡野到城市,由底层文化到高端儒雅文化的转变。经历了由北向南,由南向国外的传播之路。外国人喜欢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与太极拳所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它的一招一式传达了人与人在对抗竞技中所蕴含的高超智慧。太极拳理论把竞技、修炼、养生、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阐述的淋漓尽致。太极拳推崇以意念引领身体,让身体的螺旋运动和心里结合起来,练习太极拳能领会东方到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西方的竞技运动文化无法达到的高度。
太极拳在练习的过程中强调“静、松、慢、圆”,恰当的处理好各健身因子在练习中的权重,就能取得最佳的健身实效。太极拳经过了几代人的研究和推广,现在能传承下来,达到现如今的水平,确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尤其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有中断和青黄不接的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岁月,太极拳恢复发展,这是太极拳界迎来的春天。深入细致地认识太极拳这种时代的差别,并且承认这种差别,然后能以前辈的成就为自己努力的榜样,将太极拳逐渐恢复到最辉煌时期的水平。基于这种认识,必定能在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
四、境界论
太极拳,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强身健身、防身自卫、表演娱乐、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功能。从历史上来讲,太极拳发展受中国中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较大,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可延年益寿。练习太极拳的人通常以健身性和实战为目的,健身性往往是基础,而实战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通向实战道路上通常会感觉迷茫,这一点不足为怪。如果将太极拳的境界分成几个阶段来分阶段实施,那么每个人都会将自己个人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练习太极拳每到一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感悟,需要及时找出理论来指导实践。太极拳的初级阶段练习者主要是在套路上和基本功方面下功夫,俗语的“卸力”阶段,功夫下得越多,以后领悟太极拳就会越深,成就大家的希望就更大。第二阶段称为渐悟阶段,经过初级阶段练习,结合推手训练,会有很大进步,但会遇到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甚至会有大不如前的感觉。对劲力运行的路线、方向运用等尚不能得心应手,这就是进入了渐悟阶段,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有的练习者可能一生也不能跨过这个门槛。第三阶段是登堂入室阶段,窗户纸一旦捅破,才开始顿悟太极拳缠丝运动之本意。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作到处处符合规矩。推手如无人,练拳如有人。静则合,动则开,处处以手领劲,全身协调。不思而得是太极拳最高境界的写照,高在动作越来越小,达到无圆的境界。发力时如雷霆闪电,心胆俱裂,一旦发劲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亦有轻描淡写只是轻轻一拍,人便飞出。
五、总结
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太极拳作为传统的全民健身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被人们所青睐。人们练习太极拳、体悟太极拳,有识之士通过实践总结太极拳健身、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等方面的感受,都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太极拳,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具有强身健身、防身自卫、表演娱乐、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功能。从历史上来讲,太极拳发展受中国中医学和养生学的影响较大,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可延年益寿。另外,太极拳在对外输出中华武术和中华文明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接触中华武术的外国人绝大多数是从接触24式简化太极拳开始的,进一步说中华武术现在能有如此大的国际普及性。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在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作为重中之重。太极拳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已经被国内外广泛接受并认可,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学习过太极拳的外国人早已经超过了一亿,而且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这种影响力在全世界实数罕见。新的历史时期,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极大的推动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但在认同感方面还有差距,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宣传中国最有优势的媒介。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世界第一健身品牌更响亮;各流派太极拳应均衡发展,充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各派太极拳从业者及爱好者应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强太极拳市场化培养及研究,开发太极拳产业建设,体现世界第一健身品牌价值,使太极拳研究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金春霞,黄彦军.新时期太极拳民间组织生存和发展思路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9).
[2]李钢,尹剑春.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3]宋桦,高立.二十四式太极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篇8
【摘要】王阳明释经是在“口传”、“面授”之下,指点不同弟子时所实施的治疗行为。在解释《中庸》首章的五个案例中,王阳明因不同弟子资性、问难之深浅,释经方法殊为不同,言说方式随时变易,呈现出“以心解经” 所“建构”的强烈自由风格的释经学。王阳明释经具有释经内涵方面的宇宙论伦理维度、释经方法的多变性、立言方面的开放性、治病救人的时效性之优点,但由此可能导致荒废经典、误解经典、跨文本误释、学派分裂之弊端。而欲想领会阳明释经学之真谛,则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身心修练。
关键词 王阳明;《中庸》首章;释经方法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2-0104-06
王阳明视圣人之言为指点语,他在应弟子朱得之请益时曰: “四方学者来此相从,吾无所畀益也,特与指点良知而已…… 《六经》、《四子》,亦惟指点此而已。”① 阳明利用经典来指点良知的言说方式,因他人具体之问难,随人分量,言人人殊,并常以“药喻” 加以说明: “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②由此,阳明释经成为在问难和指点编织而成的“话语行为系统”中针对不同病人所实施的治疗活动③。弟子钱德洪尝曰:“吾师接初见之士,必借《学》、《庸》首章以指示圣学之全功,使知从入之路。”④这里以阳明解释《中庸》首章为例,考察阳明是如何通过释经来指点他人因病而药的⑤。
一、作为治疗方式的释经学
如所周知,阳明指点弟子或朋友尤重“口传”、“面授”,其解释《中庸》首章常是针对不同资性弟子或朋友的具体之问难,当机做出诊断,并施以治疗,拨正其对《中庸》首章经文理解的偏差,使其找到理解经典的入门处,释经从而成为了阳明实施治疗的一种方式。阳明对此说得极为精妙: “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越加精神。”⑥由于阳明解释《中庸》首章的案例甚多,为了便于论述,不妨为其编号⑦。
【例1】弟子马明衡纠结于朱子对“修道之谓教”的旧解,不能释然,问: “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先生曰:“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却是不完全的物件。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若如先儒之说,下面由教入道的,缘何舍了圣人礼乐刑政之教,别说出一段戒慎恐惧工夫?却是圣人之教为虚设矣。”子莘请问。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此‘教’ 字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之‘教’ 同。‘修道’字与‘修道以仁’ 同。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① 朱子把“修” 解释为“圣人因是道而品节之”,把“教”理解为圣人制作礼、乐、刑、政等教化天下万民之“教化”。在朱子看来,从天理之所以然上说,“性”是天命赋予每个人之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在天理之所当然上讲,每个人都应各循其性,但人之气禀各异,圣人与常人终究有异,“惟圣人之心,清明纯粹,天理浑然,无所亏欠,故能因其道之所在而为之品节防范,以立教于天下,使夫过、不及者,有以取中焉。”②阳明则认为,从本体上讲,每个人之本性是完全无缺的,礼、乐、刑、政虽属于“教”,但认为礼、乐、刑、政就是“教” 则偏离了子思作《中庸》的本意。因此,“修道之谓教” 之“教”指的是“天道” “天教”,而非朱子所讲“礼乐刑政之属”。阳明新解的根据主要有四: (1) 从上下文的语脉看,如果说“修道”是指圣人制作礼、乐、刑、政教化万民以入道,那么为何下面的经文却说“戒慎恐惧”? (2) 子思所说“性”“道”“教”都是从本体上来讲的,都是一统事,只不过, “率性” 是圣人分上的“诚者事”,是《中庸》第21章所说“自诚明,谓之性”; “修道”是圣人以下之人的“诚之者事”,是《中庸》第21章所说‘自明诚,谓之教’。圣人与常人都能循此“道”, “道” 即《礼记·孔子闲居》中“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露雷,无非教也”的“天教”。圣人率性便是道,常人却要如《中庸》第20章中的“修道以仁” 来“修道”,复性命之本然。(3) 《中庸》首章第2节中的“戒慎恐惧” 即“修道” 的工夫, 《中庸》首章第3节中的“中和” 即是归复性命之本体,正如《易经· 说卦》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4)阳明提出不同于朱子之解释,在给出经典之依据上,先是根据《中庸》首章经文内部的文脉,后以《中庸》其他章节经文来做内证,再以《礼记》、《易经》中之经文来做跨文本的互证。
【例2】弟子对到底谁能修道有疑,遂问:“《修道说》言:‘率性之谓道’,属圣人分上事。‘修道之谓教’,属贤人分上事。” 先生曰: “众人亦率性也,但率性在圣人分上较多。故‘率性之谓道’,属圣人事。圣人亦修道也,但修道在贤人分上多。故‘修道之谓教’,属贤人事。”又曰: “《中庸》一书,大抵皆是说修道的事。故后面凡说君子,说颜渊,说子路,皆是能修道的。说小人,说贤、知、愚、不肖,说庶民,皆是不能修道的。其他言舜、文、周公、仲尼至诚至圣之类,则又圣人之自能修道者也。”③ 阳明认为“众人亦率性”,只是“率性在圣人分上较多”, “圣人亦修道”,只是“修道在贤人分上多”。随后,阳明根据《中庸》一书,区分了三类人:(1)能修道的君子,如颜渊、子路; (2)不能修道之人,如小人、贤、知、愚、不肖、庶民; (3) 率性自能修道的圣人,如舜、文、周公、仲尼。佐藤一斋甚至认为: “‘说庶民’ 三字系黄以方误记。《中庸》中‘庶民’ 字两见,并皆泛言。非指不能修道者。故知此语误于记者焉。”④ 佐藤一斋所说“《中庸》中‘庶民’ 字两见”,对勘《中庸》经文,虽稍有误,但其所说“皆泛言”,可谓得当。阳明所区分能否“修道”的三种人,从《中庸》本文来看,确如阳明所说,第一种人与第三种人是能修道的,第二种人是不能修道的。这当然是与例1中阳明依据《中庸》所得出的每个人都能修道的解释有冲突,莫非真如佐藤一斋所说“此语误于记者”?阳明弟子薛侃曾说:“书中有反说者,若作正解便差。‘其严乎’是说未足为严, ‘中庸不可能也’ 是说可能。”① 阳明这里只是有意为之的反说而已,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弟子的修道之志,不能理解阳明之意图者往往被表面之言所惑。
【例3】弟子黄直对“戒慎恐惧” 工夫已稍有体验,又极善于分析文义,纽结于朱子的解经范式不能跳脱出来,问: “戒慎恐惧是致和,还是致中?”先生曰: “是和上用功。” 曰: “《中庸》言致中和。如何不致中?却来和上用功。”先生曰: “中和一也。内无所偏倚,少间发出,便自无乖戾。本体上如何用功?必就他发处,才著得力。致和便是致中。万物育,便是天地位。”直未能释然。先生曰: “不消去文义上泥。中和是离不得底。如面前火之本体是中,火之照物处便是和。举着火,其光便自照物。火与照如何离得?故中和一也。近儒亦有以戒惧即是慎独非两事者。然不知此以致和即便以致中也。”② 在朱子那里,“致中”(“戒惧”) 与“致和” (“谨独”) 是两截工夫③,且偏重强调在“致中” 上用功。阳明则认为“戒慎恐惧” 是“和上用功”,“致中”即“致和”, “天地位” 即“万物育”,所谓“会得时横说竖说工夫总是一般”,只是“本体上如何用功?必就他发处,才著得力”。面对阳明之指点,弟子终不能释然,阳明告诫无需在文义上泥,并举“火喻”教导之,指点其找到做功夫的“下手处”。
【例4】对于做工夫还未切入,便想获得经文含义的朋友,阳明善“点化” 之。一友问:“天地位,万物育,如何?” 先生曰: “贤却发得太早。汝且问戒惧慎独何如?而深致其功,则位育之效自知矣。如未用戒惧慎独工夫,纵听得位育说话虽多,有何益处?如人要到京畿,必须束状买舟,沿途问人行将去,到得京畿,自知从某门而入矣。若未买舟而行,只讲求京畿九门从何处入,直是说梦。听者皆有省。”④ 依阳明所见,“天地位,万物育” 是“致中和” 工夫熟后,呈露于圣人之心的天地万物一体、各得其所之状态。对此友之发问,阳明首施以告诫,指点其首先应做的是“戒惧慎独”工夫,否则,初始没有在心上“用戒惧慎独工夫”,纵然“听得位育说话虽多”,直是“说闲话”、躐等而行!随后,阳明用“路喻”指点此人要真切地用功,才可达至目的地。
【例5】有时,阳明指点弟子对经文的理解已经越出言辞的范畴。“师设燕,以投壶乐宾,诸友请教。曰: ‘今此投壶,俱要位天地、育万物。’众皆默然。投毕宾退,实夫不悟,以问正之。正之曰:‘难言也。’ 曰: ‘此会何人得位育意?’正之曰: ‘惟弘刚三矢,自此而出。’ 明旦,众入谢燕,实夫起问。师曰: ‘昨日投壶,惟正之三矢得此意。’ 实夫凛然。”⑤ “投壶” 是衍生于射礼的一种古礼,是古代士大夫与宾客宴饮之时,一种用来取悦宾客的游戏。司马光的《投壶新格》说到: “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何以言之?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⑥ 阳明宴请朋友以“投壶” 来体验《中庸》首章第3节经文中的“天地位,万物育”,众宾客皆“默然”。投毕,弟子王嘉秀不解,请教黄弘刚,弘刚首以“难言”相告曰: “惟弘刚三矢,自此而出。”异日,众人回谢阳明,嘉秀又以此质问阳明,阳明反说弘刚得“天地位,万物育” 之意。这里,众人“投壶” 均投入,惟有弘刚三矢投出,阳明之赞着实有让人不解之处。吕大临曾曰:“故射与投壶,所以观人之德,必容体比于礼,容节比于乐,不尚于苟中也。”⑦ 细味之,阳明赞弘刚实是因为弘刚在“投壶”过程之中动容周旋皆中于礼的谦虚相让的一面。
阳明解释《中庸》首章的五个案例,犹如他通过释经来实施治疗的五个病例。面对不同弟子在理解经典时之问难,阳明均指点应在良知上用功,经文之含义才能兑现。在此过程之中,阳明洞察问难者之病情,释经的方法因人而异,或根据经文的上下文进行互释,或在一部经典内部不同章节的经文之间进行互释,或在不同经典文本之间进行互释,或诉诸于不同之譬喻,或事上指点,或寓教于乐;其言说方式亦千变万化,有横说、竖说,正说、反说,显说、秘说等,成为阳明通过解释经典来激发、警责、感化、唤醒、诱导弟子、朋友当下窥见良知心体的“方便法门”。阳明释经方法之多样性、生动性和时效性,臻于极致,由此形成了阳明以释经来达到治疗之目的的释经学。
二、阳明释经之优点及其可能之流弊
阳明释经是其“心悟”之后的以心解经。以心解经,不是纠缠于名物训诂,节节分疏,拘拘解释;亦不是随意解释经典,甚至有意地曲解、误解经典,所谓“创造性”误读、误解;而是要在“吾心”(“尊心”)与经典(“尊经”)之间建立起一种当下的生存论关联。诚如阳明所说:“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①正是这种以“吾之良知”来读经,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的释经方式,使得阳明的释经学具有了强烈的自由风格。阳明释经的优点大体如下:
第一,阳明释经之“经”不仅是指著于书帛之上的圣人之言,而且是指具有伦理意义的宇宙大身体。以汉唐儒者为代表的释经活动,只能在经典文本内部与经典文本之间不断地游弋;然而,阳明释经的活动,不仅可以在经典文本内部不同章节的经文之间(例2、例3)、经典文本与经典文本之间(例1),甚至已经完全越出单纯的文本限制,在文本与现实生活之间,文本与我们生存于世的这个具有伦理意义的宇宙大身体之间自由地跳跃(例5)。② 由此,古圣先贤遗留下来的经典便重新得以激活,成为我们当下汲取圣人之言的源头活水。
第二,阳明把以心解经作为释经的万能法门,并且在具体情境中,以心解经又展现出变化多端之向度。阳明认为解经即解心,而心之本体就是“中”,就是“易”,阳明对此说道: “中只有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③ 从阳明解释《中庸》首章的五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阳明释经之方法,根据弟子的资性和疑问之浅深,蕴含在他指点不同弟子的具体情境和言说方式之中,可谓是做到了因材施教、随时变易,一心而应万变。
第三,阳明认为释经只要有利于发明斯道,各自立说,亦不为害。弟子问阳明: “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 周公系《爻》, 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答曰: “圣人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④ 在阳明看来,历史上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虽产生于不同之时代,各自立言,但都是发明良知、发明斯道,亦都是由良知所发明,各自立说,亦不为害。在这五个案例中,阳明根据不同之情境对《中庸》首章的解释多有不同于先儒之处,但这都是由良知所发明,何害之有?
第四,阳明释经在实现其治病救人目的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阳明释经的活动,首先考虑的是气禀、才能、工夫层次等差别各异的问难之个体,其释经方式极为不同。在例1、例2中,阳明面对不同资性之弟子、不同之问难,给出的解释不尽相同,甚至表面看来有抵牾之处,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指点弟子,激发出他们本来所具有的修道之能力;在例3、例4中,阳明面对不同病症的弟子,言说方式和利用的譬喻也不同,对还未找到做功夫“入门处”的弟子用的是“路喻”,以引导其入门,而对于过于分疏概念的弟子,阳明用的是“火喻”,以期望其莫纠缠于名相。可以说,阳明指点弟子的方式极具针对性,并且在弟子的记载中,多有阳明通过释经实施治疗之后,弟子当场或有悟、有省(例4),或凛然(例5)、跃然。
阳明释经亦受到了后儒很多的诟病,最为典型的当属清代张烈“荒经蔑古”、“六经任我驱使”之恶评。站在反王学的立场来看,张烈对阳明的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阳明释经可能产生的流弊如下:
第一,荒废经典。阳明指点弟子在理解经典时,一再警责不要泥于文字(例3)、发得太早(例4),导致阳明本人确实有消解经典,把经典虚无化的倾向(例5)。阳明有诗言:“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① “悟到鸢鱼飞跃处,工夫原不在陈编。”② 阳明又把《五经》比作“筌蹄” 与“糟粕”: “得鱼而忘筌,醪尽而糟粕弃之。鱼醪之未得,而曰是筌与糟粕也,鱼与醪终不可得矣。《五经》,圣人之学具焉。然自其已闻者而言之,其于道也,亦筌与糟粕耳。”③
第二,误读与误解经典。阳明极为强调读书、释经治病救人的实际功能面向,有时甚至他会赞扬误读与误解: “凡看书,培养自家心体。他说得不好处,我这里用得着,俱是益。只是此志真切。有昔郢人夜写书与燕国,误写‘举烛’二字。燕人误解。烛者明也,是教我举贤明其理也。其国大治。故此志真切,因错致真,无非得益。今学者看书,只要归到自己身心上用。”④阳明对待“误读” 与“误解” 的宽容和实用态度,很有可能使得阳明的释经脱离作者原意,把经典看作是阐发一己之意的实验田。
第三,跨文本释经可能存在的误释。阳明释经不仅在一个经典文本内部进行互释(例2、例3、例4),而且在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经典文本之间进行跨文本的互释(例1)。美国学者贾德讷(DanielK.Gardner) 在研究朱子解释《论语》时,把前一种文本内的互释称为“文本内指涉”(intratextualreference),把后一种跨文本的互释称为“跨文本指涉” (intertextualreference)⑤。释经时的“文本内指涉”,相对问题比较小,因为毕竟文本内容大体上可以判定为同一时代、同一个人的著作,即使编辑的时间或弟子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大抵可以进行互释。然而,涉及“跨文本指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这些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经典文本,其相关之间互释的有效性颇受质疑。
第四,阳明以心释经指点弟子时的言人人殊,极易在弟子中间引发争论,导致整个学派的分裂。阳明在解释《中庸》首章时言人人殊的释经方式,是释经者“心通” 之后才可能做到的,否则,释经者便会面临着自欺欺人之嫌疑。清儒张履祥便引用《论语》中夫子之言批评阳明曰:“一部《传习录》,只‘骄吝’ 二字可以蔽之。姚江自以才智过人,又于二氏有得,逞其长以覆其短,故一意排斥儒先。”⑥ 至于阳明是否自视高才、骄吝而不逊、故意抵牾先儒,暂存而不论。不过,阳明在释经时不拘一格的方式,确实引起了学派内部的争论和分裂⑦。
三、结
语
面对他人批评阳明有“废书” 类禅的嫌疑,薛侃举例曰: “昔者郭善甫见先生于南台,善甫嗜书者也。先生戒之曰:‘子姑静坐’。善甫坐余月无所事,复告之曰:‘子姑读书’。善甫憝而过我曰:‘吾滋惑矣。始也教庆以废书而静坐,终也教庆废坐而读书。吾将奚适矣?’”⑧ 在这位忠实于阳明教法的弟子看来,阳明岂言“废书”,其指点方式之变化只是根据每个人之禀性、嗜好而因材施教。
自谓“平生多闷” 的弟子陆原静,常以体验《中庸》首章所产生的困惑问难阳明,阳明以“病疟之喻” 对其施以治疗: “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时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① 显然,面对弟子之问难,阳明指点其只有祛除心病,进行相应的身心修炼,此心全体廓然之后才能领会经典的内在含义,否则,释经者便会陷入“侮经”、“乱经”和“贼经”之境地。要想获得阳明通过释经指点弟子为学的真谛,弟子钱德洪所说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路标”:
篇9
关键词:谋略;基本行为元素;卦象;序结构数学模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hexagrams' sequence in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planning?
?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basic elements of human conducts, and with the aid of the structu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hexagrams' sequence, 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ome popular tactic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system, and a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of them in application.?
key words: strategies; basic elements of conducts; images of the hexagrams; structur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equence??
?
一、人类基本行为元素的宏观分类及其基本生克结构
?正如为了研究一般函数时常常首先要研究简单的初等函数一样,为了研究人类的一般对策行为,我们也要首先从分析人类的“基本行为元素”开始。
?对于由人在内所构成的任何有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系统来说(比如人的生命个体或相对独立的某一个社会系统等等),在宏观行为状态上一般都存在着下述三个方面的主要行为特征:?
(1)当前系统在宏观上的外部整体状态处于“外倾性”??[1]?(如外向性、扩张性、外展性、膨胀性、类“交感性”等等)或“内倾性”(如内向性、回缩性、退守性、内敛性、类“副交感性”等等)的状态;(2)当前系统在宏观上的内部整体状态处于“收聚(聚拢、集纳)性”或“散发(布散、排泄)性”的状态;(3)当前系统在宏观上的控制行为倾向于“确定性(有序性、不变性、主体性)的控制状态”或“非确定性(调节性、易变性、从属性)的控制状态”。为了明确化起见,对上述三类状态我们分别用符号“a?+、a?-、m?+、m?-、b?+、b?-”来对应地给予表示。
?在文献[2][3]中,我们采用三元组(a??+,-?,m??+,-?,b??+,-?)?k(k=1、2、3、4)的形式分析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系统模型原理”,从而说明了(a??+,-?,m??+,-?,b??+,-?)结构在人类行为系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为了后文讨论方便,下面我们引用文献[2]中关于(a??+,-?,m??+,-?,b??+,-?)基本行为元素状态的“演生过程””来说明(a??+,-?,m??+,-?,b??+,-?)状态的产生以及各个状态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关系,现在我们将(a??+,-?,m??+,-?,b??+,-?)状态的演生过程简述如下:?(图1)
?事实上,人类通常的基本行为一般都可以看成是由上述“八卦图”中这八类“系统性的基本行为元素”状态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强度上组合而成的(人体中的经络流注顺序刚好与八卦周期图相对应,参见[表7]),我们用这八类状态还可以进一步描述人类的典型基本情绪行为元素分解状态,请见下表:表1人类典型基本情绪行为元素的对称分解结构强度排序表分类?名称(平密性:a、b弱值)(离决性:a、b强值)分类符号级别1 级别2 级别3 级别4(k=1、2、3、4)
1.①躁怒类?②惰犟类 从容、臊撩?卑惰、郁懒 烦躁、急怨?啬赖、抑持 愠恼、耻恨?恃矜、固拗 憎侮、激怒?镇犟、冥顽(a?+,m?-,b?-)?k ?(a?-,m?+,b?+)?k
2.③喜狂类?④慎恐类 敬悦、喜畅?恬适、懦怯 慷慨、励耀?犹疑、谨慎 果敢、凶蛮?惕匿、妥慌 威恶、狂疯?惊悸、惶恐(a?+,m?-,b?+)?k (a?-,m?+,b?-)?k
3.⑤肃悲类?⑥惑忧类 肃寂、沉实?空虚、淡散 艰耐、信诚?迷惑、思虑 苦痛、哀怆?怜惜、慈忧 悲凛、悔恸?惆怅、焦焚 (a?+,m?+,b?+)?k ?(a?-,m?-,b?-)?k
4.⑦伺贪类?⑧厌驱类 满足、伺纳?歉谦、腻嫌 寻冀、渴慕?遣厌、鄙蔑 嗜恋、妒求?豁弃、傲拒 饥婪、贪争?降驱、刹止 (a?+,m?+,b?-)?k ?(a?-,m?-,b?+)?k
在相对独立的任何有生命力的系统中,上述八类行为元素状态之间有如下一些重要的基本相互作用关系?[2]?(其中部分关系的中医学描述请参考文献[4]),在讨论对策理论之前,我们必须先对这些关系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1)“系统基本行为元素状态”之间的“伴随性关系”?从(a??+,-?,m??+,-?,b??+,-?)状态的演生过程(图1)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基本行为系统中的这八类(a??+,-?,m??+,-?,b??+,-?)元素状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伴随性”关系,即:任何一个状态都与它在(图1)中相应的前后两个状态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伴随性存在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状态的存在都不是孤立意义上的,与该状态一起常常会多多少少地有其“前”、“后”某个伴随性状态的成分与它对立而互补性地同时存在,这样,也只有这样才会有这一事物状态处在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着的意义!否则该状态就不是一种运动、发展和演变着的事物状态(因为任何一个状态总是在一定的对立矛盾中存在和发展的,如果没有基本对立互补一面的“伴随性”存在,任何运动状态的存在和演变都将是无实际意义的,这是一个普遍性原理 [5])!
(2)“基本行为元素状态”之间的“抗衡(对冲)关系”
?[表2] (a??+,-?,m??+,-?,b??+,-?)?k状态的“抗衡(对冲)”结构抗衡(对冲)?(a?r,m?-,b?s)?k (a?r,m?+,b?s)?k(r、s∈{+,-};k=1、2、3、4)?这里“对冲”表示在“八卦图”(图1)中关于中心点相互对称的两个状态(主要指当它们分属于不同系统时),在它们作用到同一事物上时,则具有相互的“抗衡性”关系。(当它们属于同一系统时,则具有一定的相互平衡性作用。例如人体内部(见[表7])的心肺平衡系统、脾肾平衡系统、肠道(大、小肠)平衡系统,等等。)?例子:在[表2]中作用到同一事物上的两个不同状态之间具有相互的抗衡性关系?“强展性状态(a?+,m?-,b?+)?k”??抗衡 “强结性状态(a?+,m?+,b?+)?k”,?“挤排性状态(a?-,m?-,b?+)?k”??抗衡 恃聚性状态(a?-,m?+,b?+)?k”,?“纵放性状态(a?+,m?-,b?-)?k”??抗衡“拢揽性状态(a?+,m?+,b?-)?k”,?“弥漫性状态(a?-,m?-,b?-)?k”??抗衡“匿缩性状态(a?-,m?+,b?-)?k”。?
(3)在同一系统内部相对“优势状态”和相对“弱势状态”之间的优势抑制(相克)关系?[表3](a??+,-?,m??+,-?,b??+,-?)?k“相克”序列结构(k=1、2、3、4)? (强展性)抑制(挤排性)抑制(纵放性)抑制(弥漫性)?离(a?+,m?-,b?+)?k > 艮(a?-,m?-,b?+)?k > 震(a?+,m?-,b?-)?k > 坤(a?-,m?-,b?-)?k?抑制∧**∨抑制?
坎(a?-,m?+,b?-)?k < 兑(a?+,m?+,b?-)?k < 巽(a?-,m?+,b?+)?k < 乾(a?+,m?+,b?+)?k?(匿缩性) 抑制 (拢揽性) 抑制 (恃聚性) 抑制(强结性)?例子:在[表3]中取k=4,于是我们能够在自我感觉验证中体验下述各内在情绪状态之间的优势抑制关系(这里仅指在同一个个体内)?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 抑制?…>饥婪、贪争>惊悸、惶恐>威恶、狂疯>降驱、刹止>憎侮、激怒>惆怅、焦焚>…??(其中:“<”表示同向状态(m?-与m?-,m?+与m?+)之间的相克关系,“∨*”表示异向状态(m?+与m?-)之间的相克关系,这里的“抑制(克)”(包括下面的“相生”、“排斥”和“相容”)关系均是指在同一级别(k值相同)情况下的相互作用关系,且这些关系均不具有“代数”序结构中的“传递性”关系。)?
(4)同一系统中“优势获益和主要伴随性(螺旋形)发展转化关系(相生原理)”?[表4](a??+,-?,m??+,-?,b??+,-?)?k“相生和伴随性发展”序列结构(八卦图结构)(k=1、2、3、4)?
积存类 躁发类?生 生 生?“匿缩性(a?-,m?+,b?-)?k纵放性(a?+,m?-,b?-)?k” ?“恃聚性(a?-,m?+,b?+)?k强展性(a?+,m?-,b?+)?k”?生**生?“强结性(a?+,m?+,b?+)?k挤排性(a?-,m?-,b?+)?k”? “拢揽性(a?+,m?+,b?-)?k弥漫性(a?-,m?-,b?-)?k”?生 生 生 ?获取类 排厌类例子:在[表4]中取k=2,于是我们可以在自我感觉验证中体验下述人体内在各情绪状态之间的“基本伴随性关系”和“主要的相生性发展联系”(这里仅指在同一个个体内的情况)?生 生 生 生 生 生 生?…“迷惑、思虑寻冀、渴慕” ? “遣厌、鄙蔑艰耐、信诚”“犹疑、谨慎烦躁、急怨” ?…?(其中:“*”表示同向(m?-与m?-,m?+与m?+)之间的相生发展关系;“、?”均表示异向(m?+与m?-)状态之间的相生发展关系,“ ?”特别表示从b?-到b?+状态之间的转化升级关系(参见图1),一般情况下对“”与“ ?”可以不作区别。图1可以看作是这里“相生原理”生成过程的一种解释。)?
分析对比“相生”和“相克”关系,我们容易看出,“相生”和“相克”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在同一系统内,相对“优势状态”和“弱势状态”之间,特别在k值较高时(见[表1]),相克状态之间具有完全不可调合性的对立关系;而在“相生”关系中(在k值不太高时,即“非离决状态”下),同一系统内的“优势状态”的发展对伴随性的“弱势状态”则常常具有一定的“前提性”和“依赖性”的需求,也就是说,同一系统内的“弱势状态”对“优势状态”的发展在相互矛盾的过程中具有“推动和帮助优势状态发展”的前提性和辅的作用。(关于“相生原理”的进一步广泛研究可参考文献[6])?
上述这两个性质在“中医学”里称之为“柔生刚克”,——即我们若想要推动某一(有生命力的)事物状态的发展时则应该在这一系统接近“平秘性”状态时设法调动其内部相对“弱势”于这一事物状态的、互补性的状态(见[表4])去作用于该事物状态;而想要克制某事物状态的发展时,尤其在系统偏离“平秘性”状态时,则要在这一系统内设法调动其相对“优势”于该事物状态的、与其完全不可调和性的状态(见[表3])去作用于该事物状态!
(5)“排斥”和“相容”关系?
[表5]“排斥”和“相容”序列结构(k=1、2、3、4)(例:k=2)?
(a?+,m?-,b?-)?k (促阳)(a?+,m?-,b?+) k (a?-,m?+,b?-)?k (促阳) (a?-,m?+,b?+)?k?
烦躁、急怨、抑持
? 排相容 平 排 相容 平?
平 *斥排* 阴平 *斥排* 阴?
阴相容斥阴相容斥?
艰耐、信诚寻冀、渴慕 遣厌、鄙蔑迷惑、思虑?
(a?+,m?+,b?+)?k (促阳)(a?+,m?+,b?-)?k (a?-,m?-,b?+)?k (促阳) (a?-,m?-,b?-)?k?
(其中“相容”和“排斥”均表示在[表4]中相隔位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相容”与“排斥”之间亦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关系,即“相容”中常会含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中也常会含有一定的“相容”性。)?
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在“相容”关系中,“b?+类状态”对于“b?-类状态”具有“主导性”的优势地位,但是在“排斥”关系中“主导性”地位的确立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关于(a??+,-?,m??+,-?,b??+,-?)?k状态之间的广义抑制(相克)结构请参见文献[2]。
二、对策的起源?
上面讨论的各基本元素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除“抗衡性关系”以外主要均是指在同一系统内的各个行为元素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有生命力的系统之间,上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虽继续有效,然而通常情况下将会有一个重要的改变!这个改变导致了对策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原理,请见下述讨论。?
我们知道在力学系统中,当一个力作用在同一物质层次中任何一个无论质量大或小的物体上,都将引起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称作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
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有生命力的同层次系统之间,例如两个相对独立的同层次社会系统之间等(这里“同层次”是指那些行为水平类似、宏观上发生相互作用后都会有所变化,但许多情况下可以基本上维持各自平衡状态的有生命力的系统)也有着类似的关系。在任意两个这种系统之间,当一个系统在某种状态下接受到另一个系统状态的作用时,通常情况下,接受的一方往往会倾向于产生出某种强度上的“抗衡性”状态(参见[表2])的趋势,从而使自身系统能够维持平衡(即平衡掉来自于对方的不利作用,当然,双方有某种“默契”、“协议”或“约定”关系的系统除外)。事实上这是生命系统维护自身行为平衡性的一种本能!例如生命体内对某些外来生命体会产生排异反应;当人们去面对一定要着手理顺头绪的迷乱性(即(a?-,m?-,b?-)状态为主)的事物时会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地产生出“谨慎性”(即(a?-,m?+,b?-))的心理状态去与(a?-,m?-,b?-)状态相抗衡,等等。?
上述例子说明了同层次生命系统之间在发生“非遭遇性”相互作用(这里的“非遭遇性”是指双方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时其中至少有一个系统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对方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有生命力的同层次系统之间发生完全相互作用之前,首先能够感知到对方系统核心行为状态的系统常常会本能地首先在自身某种状态基础上产生出与对方核心行为状态相“抗衡”的行为状态趋势!这对处于弱势状态的系统而言,若该系统能够首先产生出足够强度的抗衡性状态,就可以尽最大可能性地减少或者避免自身受到损害,从而保护自身的利益;反之对于具有优势的一方来说,如果能够首先产生出足够的“抗衡性”状态,就可以在客观上最大限度地稳定住对方的状态,从而尽可能地有利于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这恰好就是所谓最原始的“谋略方法”的产生和起源)!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对一般对策结构可以从以下角度建立起初步的模型结构,首先请看(图2)。(依据a、b双方的核心状态所自然形成的“基本对策状态”示意图):
b方(主动对策方):(b方核心状态) (a?r,m?s,b?t)
(b方“主对策”状态)(a?i?1,m??-j??1,b?k?1)))?(内层)
(b方采取的抗衡性状态)?(a?r?2,m?s?2,b?t?2)??(外层)
a方(被对策方):(a方核心状态) (a?i,m?j,b?k)
(其中i、j、k、r、s、t∈{+,-})](图2)?
从(图2)可以自然产生出八种基本对策局势的一个分类(参考[表2-5]):
?(1)“乘势”——指“我方(b方)核心状态”克 “对方(a方)核心状态”(见前面节一中\[表3\]内的“优势抑制(相克)关系”)(这一对策结构的例子请参见(图4)),此时我方对策中的“外层对策(即自然生成的抗衡性状态)”恰好生“内层对策(b方主对策状态)”(见\[表4\]中的“相生原理”),简称为“下(外层)”生“上(内层)”,这类对策结构表示:——适度(较弱)的“逆境”常常会对生命系统(b方)的成长有利。?
(2)“顺势”——指“对方核心状态”生“我方核心状态”(此时我方对策中的“内层对策”必然克“外层对策”,简称“上”克“下”),这类对策结构表示“顺境”虽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过度顺利的环境则往往会使“生命系统(b方)”自身的适应力(即——某些“抗衡性”反应的生成能力,如各种免疫力等)逐渐地退化。(1)、(2)两种情况恰是生物学的“用进废退”原理在系统结构方面的主要依据。
?(3)“逆势”——指“对方核心状态”克“我方核心状态”(根据[表3、4]和(图2)此时我方对策中的“内层对策”恰好生“外层对策”,简称“上”生“下”),这类对策结构表示在逆境的情况下,生命个体系统内部常常会趋向于“团结”。
?(4)“颓势”——指“我方核心状态”生“对方核心状态”(此时我方对策中的“外层对策”恰好克“内层对策”,简称“下”克“上”),这类对策结构表示:——正常情况下“生命系统”内部都本能地有趋向于选择“独立自为”(对自己有利)的自我控制倾向)。
? 同理根据[表2、5]还可以进一步的有(5)“排斥”、(6)“相容”、(7)“相冲”、(8)“同势”四类基本局势。
?上述这八类基本核心局势决定了八类基本策略,其中每一类策略中又有八类具体策略,其具体策略在各种不同的内外条件下各有好坏,进一步分析请见后文。八类局势中(1)(2)中的策略(“乘势”和“顺势”)里好的多一些(尤其在系统向上发展的时期这两类策略是十分重要的);(4)(“颓势”)中的策略里好的相对少一些;(5)—(8)中的策略则需要视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1)—(8)类局势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相互之间的可转化性,例如“颓势、逆势”和“乘势、顺势”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相互之间的转化等等,这一点在谋略筹划中尤其十分重要!(限于篇幅,这里我们对这些不再做进一步的讨论。关于b方对策自身结构的另外两种分类请参见附录和文献[2]。)上述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只要给出了双方的核心状态,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分析对策的关键途径!
三、实用策略的核心元素结构分类?
下面我们首先对一组“实用经验对策方案”(引自于《三十六计(秘本兵法)》??[7]?)进行“核心成份”的分类(下表“b方策略”中最左边括号内的字分别为《易经》里的卦名),下节我们将对部分策略作系统的分析。
?[表6]?
a方核心状态特征b方根据a方弱点和具体环境条件而可能选择的核心对策结构及其相关性策略?
“拢揽性(a?+,m?+,b?-)”?弱点:盲从妄取、贪媚谗佞?平秘态:独到精明、适可而足(颐)“内层:挤排性(a?-,m?-,b?+)/外层:纵放性(a?+,m?-,b?-)”?
抛砖引玉、调虎离山、打草惊蛇、李代桃僵(注:此类策略在具?体运用时还必须要有与b方“核心状态”相关的“伴随性状态”?的加入,否则将会是只“引”而不“取”!类似的情况在其它一?些对策中也常有存在,请详见后文[例2]的分析。)?分类性:顺势,“上”克“下”;?(屯)“内层:匿缩性(a?-,m?+,b?-)/外层:纵放性(a?+,m?-,b?-)”?假痴不颠,分类性:逆势,“上”生“下”。?
“弥漫性(a?-,m?-,b?-)”?弱点:虚浮纷乱、昏溺沉迷?平秘态:周至细密、有条不紊(解)“内层:纵放性(a?+,m?-,b?-)/外层:匿缩性(a?-,m?+,b?-)”?
趁火打劫、顺手牵羊、批亢捣虚、擒贼擒王,?
分类性:乘势,“下”生“上”;?
(蒙)“内层:挤排性(a?-,m?-,b?+)/外层:匿缩性(a?-,m?+,b?-)”?
借尸还魂,分类性:相容(主导),“上”、“下”排斥。?
“纵放性(a?+,m?-,b?-)”?弱点:冲动卤莽、草率恿泄?平秘态:择机而动、从容稳健
(损)“内层:挤排性(a?-,m?-,b?+)/外层:拢揽性(a?+,m?+,b?-)”?
釜底抽薪、上屋抽梯、借刀杀人、敲山震虎、围魏救赵,?
分类性:乘势,“下”生“上”;?(睽)“内层:强展性(a?+,m?-,b?+)/外层:拢揽性(a?+,m?+,b?-)”?
远交近攻,分类性:相容(主导),“上”、“下”排斥。?
“匿缩性(a?-,m?+,b?-)”?弱点:狭隘萎缩、惊惧恐慌?平秘态:冷静谨慎、缜密警觉
(萃)“内层:拢揽性(a?+,m?+,b?-)/外层:弥漫性(a?-,m?-,b?-)”?欲擒故纵、笑里藏刀、声东击西、混水摸鱼、假道伐虢,?分类性:乘势,“下”生“上”;
?(豫)“内层:纵放性(a?+,m?-,b?-)/外层:弥漫性(a?-,m?-,b?-)”?
无中生有、空城计,分类性:顺势,“上”克“下”;?
(剥)“内层:挤排性(a?-,m?-,b?+)/外层:弥漫性(a?-,m?-,b?-)”?
关门捉贼,分类性:排斥,“上”、“下”相容。?
“强结性(a?+,m?+,b?+)”?弱点:僵化刻板、孤钝呆拙?平秘态:强悍枭溯、砺久愈坚
(明夷)“内层:弥漫性(a?-,m?-,b?-)/外层:强展性(a?+,m?-,b?+)”?
瞒天过海,分类性:乘势,“下”生“上”;?
(既济)“内层:匿缩性(a?-,m?+,b?-)/外层:强展性(a?+,m?-,b?+)”?
偷梁换柱,分类性:顺势,“上”克“下”。?
“挤排性(a?-,m?-,b?+)”?弱点:搪塞推阻、梗峙傲蔑?平秘态:廓清净根、遣驱揭除
(鼎)“内层:强展性(a?+,m?-,b?+)/外层:恃聚性(a?-,m?+,b?+)”?
树上开花,分类性:乘势,“下”生“上”;?
(蛊)“内层:挤排性(a?-,m?-,b?+)/外层:恃聚性(a?-,m?+,b?+)”?
金蝉脱壳,分类性:同势,“上”、“下”相冲。?
“强展性(a?+,m?-,b?+)”?弱点:凶野蛮掷、恶耗狂疯?平秘态:果断勇敢、通透神达
(需)“内层:匿缩性(a?-,m?+,b?-)/外层:强结性(a?+,m?+,b?+)”?以逸待劳,分类性:乘势,“下”生“上”;?(泰)“内层:弥漫性(a?-,m?-,b?-)/外层:强结性(a?+,m?+,b?+)”?隔岸观火,分类性:顺势,“上”克“下”。?
“恃聚性(a?-,m?+,b?+)”?弱点:懈怠淤滞、偏执矜拗?平秘态:持重谨守、蓄势固柢
(谦)“内层:弥漫性(a?-,m?-,b?-)/外层:挤排性(a?-,m?-,b?+)”?暗渡陈仓,分类性:排斥,“上”、“下”相容;?
(渐)“内层:恃聚性(a?-,m?+,b?+)/外层:挤排性(a?-,m?-,b?+)”?反客为主,分类性:同势,“上”、“下”相冲;?(遁)“内层:强结性(a?+,m?+,b?+)/外层:挤排性(a?-,m?-,b?+)?[或(蹇)“内层:匿缩性(a?-,m?+,b?-)/外层:挤排性(a?-,m?-,b?+)\]?走为上,分类性:(遁)乘势,“下”生“上”?[分类性:(蹇)相容,“上”、“下”排斥]。
? 根据“a、b双方核心局势关系”,[表6]中除了“屯、剥、谦、蛊、渐”五卦的局势分别为“逆势、排斥、同势”以外,其余均为“乘势”、“顺势”或“相容(且以b方为主(“蹇”除外))(参见[表5]后面关于“主导性”的说明)”。限于篇幅,我们不对[表6]内全部对策做逐一的分析,下面仅示例性地简要分析三类具体对策的基本局势结构。
四、对策行为的系统核心元素结构应用分析? 综合以上讨论,最后我们推出对策行为过程的下述基本核心元素相关结构成分的应用分析。下面我们借助于《易经》“蒙”、“损”、“师”三卦的“卦爻辞”来具体说明“卦象的序结构数学模型”在对策理论中的一种实际应用方法。
?例1:《易经》第四卦“蒙”(蒙:蒙昧幼稚之意)(见图3)
?前面[表6]内的“借尸还魂”策略正与本例的“卦象”全息结构有关。?
[卦象(全息对策相关结构成分图)][注3]?
(图3)
[《易经》卦辞]:“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亨通顺利。不是我求童蒙,而是童蒙求我。初次占筮则告诉,再三则是渎慢,渎慢则不告诉。此卦利于(对策的一方)恪守正道。)(注:本文中所有关于《易经》的原文和译文均引自于文献[8]、[9]。)?
蒙卦卦辞在实际的对策应用中可以理解为:——在a方和b方的“核心状态”(a?-,m?-,b?-)?二与(a?-,m?-,b?+)?五之间,“b方”处在“主导性”的地位(参见[表5]下面关于“主导性”的说明)。在a方初次占筮后(指a方对所考虑的某个问题的直觉或潜意识感知结果),b方则可以给处于“惑忧性”状态的a方“祛疑”,但是当a方的伴随性状态——“伺贪性”状态(指“再三”)发展成为a方的主要状态时,这时不仅a方自身的感知行为将受到a方伺贪性(渎慢)状态的影响,同时a、b状态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a方的)惑忧性状态”被“(b方的)祛疑性状态”所“主导”的“相容性”的关系了。此时b方的正确对策方法则应该是以其“遣驱性”状态拒绝a方的“伺贪性”的企图!由于此对策中b方占有主导性的优势地位,所以利于b方恪守正道。?
现实中“某些商业部门在运作中的主导和从属关系”、“一些产品的推销方式”、“某些人事关系中的操纵对方的手段”以及“某些教学过程”等等都常有这类对策因素的存在。?
爻辞应用参考:
?首先我们确立《易经》爻辞与本文定义的卦象结构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易经》的爻辞去分析具体对策在不同状态下的基本特点。?2〗
在《易经》的理论中我们都知道爻辞中的“初、二、三、四、五、上”是指“b方对策状态”(“上卦”和“下卦”)(图3)中各个“阴阳爻“a??+,-?、m??+,-?、b??+,-?”的具体不同位置。
?现在我们在本文中规定《易经》中的初、二、三爻爻辞分别依次对应于a方(见图3)中的第一、二、三个状态 即看作是a方在某些特定时刻下的某一特定状态为a方当前的“主要成分”)。此时“b方基本对策状态”可能会受到的影响以及在对策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将在对应的爻辞中得到相应的陈述。(此时还暂不需要考虑b方三个状态的不同影响。)?
接下来我们对应地规定四、五、上爻爻辞分别依次对应于b方(见图3)的第四、五、六个状态(即看作为b方在某一特定时刻下的某一特定状态是b方当前的“主要成分”)。此时“b方基本对策状态”将会受到何种影响以及在对策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将在对应的爻辞中得到相应的陈述。不过这时还必须同时考虑a方三个状态的全部不同影响,——即此时若a方三个状态中的某一个状态会使“b方对策”失败,则目前此种状态下的“b方对策状态”就必须进行调整,以备应对不利情况的出现!?
事实上,我们理解和运用四、五、上爻爻辞时的关键方法就是在前面初、二、三爻爻辞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分别考虑添加b方四、五、六个状态(见(图3))的不同影响,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得出四、五、上爻爻辞的可供借鉴的结论。(《易经》中大部分的爻辞在上述对应关系下都能够为相应的对策提供出重要的参考性结论。不过在一少部分爻辞中,个别爻辞的顺序可能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
“蒙卦”爻辞讨论:
?[爻辞]初六(按上述规定,此时a方的第一个状态(a?+,m?-,b?+)?一为a方的主要成分):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开导和启发蒙昧者,宜用刑人,——这里“刑人”比喻b方在对策过程中所采取的“抗衡性”状态(a?-?1,m?+?1,b?-?1)。脱去(刑人的)桎梏,(但)行动仍然很困难。——这是形容(a?-?1,m?+?1,b?-?1)的匿缩性状态。)
?此句在本文中可以理解成是b方使用外层的“匿缩性(a?-?1,m?+?1,b?-?1)状态”作为外层手段来启发a方的(a?+,m?-,b?+)?一状态,即(a??-?1?,m?+?1,b?-?1)状态能够协助(a?-?2,m?-?2,b?+?2)状态去(教育性地)“克制”当前a方的“主要状态(a?+,m?-,b?+)?一”(即提醒其不要狂妄)(参见[表3]中的性质)。
?九二(此时a方的第二个状态(a?-,m?-,b?-)?二为a方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a方的核心成分):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取其蒙昧幼稚则吉,娶媳妇吉,儿子成家。)
?这一句可以理解成因为b方(a?-?2,m?-?2,b?+?2)状态对a方(a?-,m?-,b?-)?二状态具“主导性”作用(见[表5]中的性质),所以b方用(a?-?1,m?+?1,b?-?1)和(a?-,m?-,b?-)?二相“匹配”(——“娶”),这对b方是有利的(吉)。(b方为a方“祛疑”时采用“谨慎性”和“引导性”的外部手段,这在“教育”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比如b方可以利用“设问(‘匿藏性’)”、“设置悬念”、“卖关子”……等常见的手段去引导对方。)
?六三(此时a方的第三个状态(a?+,m?+,b?-)?三为a方的主要成分):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不要娶此女子。(她)见了有金钱的男人即失身。(这婚事)没有好处。)?
这一句可理解为a方“伺贪性状态(a?+,m?+,b?-)?三”克“b方的(a?-?1,m?+?1,b?-?1)状态”,因此b方必须对a方此时的状态给予拒绝。(“有金钱的男人”:指“坎(a?-,m?+,b?-)的匿藏性状态”(“匿藏性”可以表示“钱财”),“易经”中,“坎”为“二男”,“兑”为“三女”(见\[注4\]),所以综合起来这里就将(a?-?1,m?+?1,b?-?1)状态称为“金夫”,而将“伺贪态(a?+,m?+,b?-)?三”称为“不有躬”(伺贪性——动机不正)的“女”子。)?
(这时b方的第一个状态(a?+,m?+,b?-)?四为b方的主要成分):困蒙,吝。(被蒙昧所困,有麻烦。)
?这一句可理解为b方自身状态此时尚还有“蒙昧性”(伺贪性)(a?+,m?+,b?-)?四的成分(与a方的“伺贪性”(a?+,m?+,b?-)?三相同),因此“b方对策状态”此时将受其自身“蒙昧”状态的“牵累”!这正如同老师自己还处在“贪求(如寻找答案等)”的状态,所以为学生祛疑时将会遇到麻烦。?
六五(这时b方的第二个状态(a?-,m?-,b?+)?五为b方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b方的核心成分):童蒙,吉。(因孩提幼稚,故吉利。)
?这一句可理解为b方主要状态进入了完全能够“祛疑”的状态(即“老师”自己完全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a?-,m?-,b?+)?五),所以对处在蒙昧幼稚状态的“学生”,“老师”处于有利的地位。?
上九(这时b方的第三个状态(a?+,m?+,b?+)?六为b方的主要成分):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惩治蒙昧若方法不适宜,蒙昧者可变为盗寇。适宜,则能够御防盗寇。)?
这一句可理解为b方当前主要状态(a?+,m?+,b?+)?六受克于a方的“弥漫性状态(a?-,m?-,b?-)?二”,同时又与a方的“伺贪性状态(a?+,m?+,b?-)?三”相容。所以此时b方的对策方法若运用不当(如刻板、僵化等),则“蒙昧者”不仅能用“弥漫性”状态克制b方,同时还会生出“贪婪性”状态去钻b方状态的空子,故曰“不利,为寇”。但如果b方对策方法运用得当,则可以使蒙昧者(a方)脱离其“蒙昧状态(——‘狂妄、迷惑、贪婪’之态)”,从而就可以御防其成为盗寇!?
例2:《易经》第四十一卦,“损”(损:有减损之意)(见图4)
? 与“损”卦基本元素有关的经验策略是“釜底抽薪、敲山震虎、上屋抽梯、围魏救赵”等。
?[卦象(全息对策相关结构成分图)]?
b方:(主动对策方)(拢揽性”(a?+,m?+,b?-)?四 “遣驱性”(a?-,m?-,b?+)?五 “强结性”(a?+,m?+,b?+)?六)??
(b方“主对策”状态)?(a?-?2,m?-?2,b?+?2) (内层)
(b方采取的抗衡性状态)(a?+?1,m?+?1,b?-?1)?(外层)
??a方:(被对策方)(“(q匿缩性z)”(a?-,m?+,b?-)?一 “纵放性”(a?+,m?-,b?-)?二 “恃聚性”(a?-,m?+,b?+)?三)?a方状态被爻辞形容为“疾病”(隐藏、发作、顽固)三态 ?(图4)
[卦辞]“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有悟性,开始就吉。无灾,可以守正。宜有所往,怎样用(祭祀)?二簋食品即可用于享祀。)?
这里“损”卦的核心对策思想可以理解成:——为了驱除对方状态(这里将a方状态喻为“疾病状态”),而使用的部分手段却是与“挤排性”行为(a?-,m?-,b?+)完全相反的“拢揽性”手段(a?+,m?+,b?-)(因与(a?+,m?-,b?-)相抗衡而生成),所以在运用这一策略时要有一定的“悟性”(有孚),于是不仅无灾,而且一开始就吉利!若方法得当,则不要用很大的消耗就能够达到目的。
?“损卦”爻辞讨论:
[爻辞]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治病的事要速往,无灾。并要酌情减损。)
?此时b方的外层对策状态(a?+?1,m?+?1,b?-?1)能够克制a方当前的“匿缩性状态(a?-,m?+,b?-)?一”(见\[表3\])(“匿缩性”这时被喻为“疾病”尚未发作的部分),故无灾。但要酌情限制,不要盲目地去贪图。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宜于守正。征讨则凶,不要减损,而要增益。)?
此时a方主要状态为纵放性状态(a?+,m?-,b?-)?二(即“疾病”正在发作),因此要守正,贪婪地去征讨(“疾病”)则凶。不要减损,而要增益自己方面抵抗“疾病”的力量。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三人行,则一人受损,一人行则可得到朋友。)
?此时a方主要状态为恃聚性状态(a?-,m?+,b?+)?三(即“疾病”呈现出了“顽固性”的状态),该状态能克制b方的(a?+?1,m?+?1,b?-?1)状态(见[表3]),所以b方如果以(a?+?1,m?+?1,b?-?1)状态的方式同样地去对待a方同时出现的三种状态(指“坎、震、巽”三态)时,则在此处会受挫(受损);但是若只需专一对付a方当前的这一“顽固性”状态(“巽”态),则(a?+?1,m?+?1,b?-?1)能够得到(a?-?2,m?-?2,b?+?2)的帮助。b方的(a?-?2,m?-?2,b?+?2)是可以与a方(a?-,m?+,b?+)?三相抗衡的状态,所以能够对(a?+?1,m?+?1,b?-?1)状态提供恰当帮助。
?: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减轻疾病的事要速办(方可)有喜,无灾。)
?“速办”:——在a方的“顽固性”状态(a?-,m?+,b?+)?三出现以前就尽快地治“病”,就会有喜。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或得到价值十朋的宝龟,不可违背(推辞),开始即吉。)?“开始”:——“b方对策状态”能够克制“a方的第一个状态(a?-,m?+,b?-)?一”,而(a?-,m?+,b?-)可以表示钱财(——宝龟)等(参见前面“蒙卦”九三爻辞)。“推辞”:——在这里指(a?-,m?-,b?+)?五状态的“排拒性”。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不要减损而要增益,无灾。占问则吉,宜有所往。得到贤臣辅佐,忘记家事。)
?此时b方当前的主要状态(a?+,m?+,b?+)?六为有力量的状态,所以不要止步(减损)不前。这时“外层的抗衡性对策状态(a?+?1,m?+?1,b?-?1)”接受“主对策状态(a?-?2,m?-?2,b?+?2)”的驱谴,并且在当前主要状态(a?+,m?+,b?+)?六的帮助下而义无返顾、一往无前,故主人此时可以不必为家事操心了!?
综合分析:? 事实上当b方使用“拢揽性”手段去“抽薪”、“敲山”、“抽梯”、“围魏”时,b方并不是真想要直接达到其“拢揽性(伺贪性)”的目的,而是b方知道这一手段可以达到削弱“疾病”(a方根基)的目的。b方用“拢揽性”行为去“抽薪”、“敲山”、“抽梯”、“围魏”时,主要是克制a方的(a?-,m?+,b?-)?一状态和部分的(a?+,m?-,b?-)?二状态(而不应卷入与(a?+,m?-,b?-)?二状态的纠缠之中,——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显然b方不想直接从(a?-,m?+,b?-)?一中获取什么具体的东西,——不过若得到了“价值十朋的宝龟”,也不可推辞。
?最后我们知道,治疗“疾病”以尽早为好,如果“疾病”已转化到了“顽固性”(a?-,m?+,b?+)?三的阶段,则前述方法常会失效,这时就必须借助于更强有力的状态(a?+,m?+,b?+)?六才能够去克制“疾病”。
?例3:《易经》第七卦,“师”(师:众,军旅)
?在高度变化性和复杂性的对抗环境中,当“对策的一方”和“被对策的一方”都处于“主动对策”状态时,这时双方的核心指导思想就都是具有高度可变化的“弥漫性(惑忧性)”状态(a?-,m?-,b?-),于是这时主动采取的对策就是所谓“兵无常势”的“师”卦。(见(图5))?
卦象(全息对策相关结构成分图)]?
b方:(主动对策方)(“强展性”(a?+,m?-,b?+)?四 “弥漫性”(a?-,m?-,b?-)?五 “拢揽性”(a?+,m?+,b?-)?六)??
(b方“主对策”状态)?(a?-?2,m?-?2,b?-?2)(内层)
(b方采取的抗衡性状态)?(a?-?1,m?+?1,b?-?1)(外层)??
a方:(被对策方) (“强展性”(a?+,m?-,b?+)?一 “弥漫性”(a?-,m?-,b?-)?二 “拢揽性”(a?+,m?+,b?-)?三)?“a方与b方同势”?2(图5)
[卦辞]贞丈人,吉,无咎。(占问有深谋远虑才能的率师之人,吉,无灾。)
?“丈人”:——古代对老年男人的尊称,此处比喻“有深谋远虑才能的率师之人”。?事实上对a方来讲,此时宏观上的b方“对策状态”也是“(a?-,m?-,b?-)的状态”,即b方对策在整体宏观状态上仍然是“内倾(a?-)、扩散(m?-)和非确定(b?-)”的令人难以捉摸(但是却更加具有“隐蔽性”成分)的“弥漫性”状态。这就是说b方“基本对策”中的抗衡性状态(a?-?1,m?+?1,b?-?1)在强度上是弱于(a?-?2,m?-?2,b?-?2)状态的。因为假若(a?-?1,m?+?1,b?-?1)状态的成分强于(a?-?2,m?-?2,b?-?2)状态的话,则b方“基本对策状态”在宏观上就呈现出(a?-,m?+,b?-)为主的状态,但是这种整体的“匿缩性”状态在“战场”环境中往往因为过于被动而无法适应环境,不能满足激烈竞争性的需要。总而言之,当对策的双方同时进入“战场”(也包括“市场”)这类特定激烈竞争性场合时,开始所采取的“宏观对策状态”都是“师”(图5)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双方对策的优劣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必然取决于“决策人”的见识和水平了。(——即在此种情况下,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谋远虑才能的决策者为优!)
?“师卦”爻辞讨论:
?[爻辞]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出兵均按照乐律进退,否则,出虽顺成亦有凶。)?此时a方主要状态为(a?+,m?-,b?+)?一状态,而b方外层状态为内倾性的(a?-?1,m?+?1,b?-?1)状态,——非“出”师之态。此时b方的“匿缩性”状态克a方的“强展性”状态(见[表3]),但是如果b方要主动“出(a?+)师”的话,就必须出“有律(b?+)”之师,否则即便出时顺成,最终仍然不能与a方的(a?+,m?-,b?+)?一状态相对抗(因(a?-?1,m?+?1,b?-?1)生(a?+,m?-,b?-),而(a?+,m?-,b?-)与(a?+,m?-,b?+)?一相容,故“出兵时有可能顺成”,但是(a?+,m?-,b?-)与(a?+,m?-,b?+)?一之间,(a?+,m?-,b?+)?一具有主导性(见\[表5\]下面的说明),因此这对b方十分不利)。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军队有巩固的中心,吉,无灾,得到王的嘉奖。)?
《易经》中的“三”常指“文王图”中八个卦象中的某一个,而不是具体的“三”。这里的“王三锡命”指(a?-?2,m?-?2,b?-?2)状态对(a?-?1,m?+?1,b?-?1)状态的奖励与指导等等。
?六三:师或舆尸,凶。(因出师疑惑而战败,载尸而归。凶。)
?此时a方的主要状态为(a?+,m?+,b?-)?三,这时b方的对策行为若仍为“惑忧性(a?-?2,m?-?2,b?-?2)”状态,因“惑忧性”状态生对方的“伺贪性”(a?+,m?+,b?-)?三状态,而“伺贪性(拢揽性)”状态又克制b方的“匿缩性(a?-?1,m?+?1,b?-?1)”状态,故当双方已处在“胶着状态”时,则b方的整体处境将十分凶险!
?:师左次,无咎。(军队驻扎于左方,无灾。)?此时b方的主要状态为(a?+,m?-,b?+)?四,“八卦图”中该状态处在(a?-?2,m?-?2,b?-?2)状态的“左方”(参见图1和图5),而(a?+,m?-,b?+)生(a?-,m?-,b?-),即当前“主对策状态(a?-?2,m?-?2,b?-?2)”采用驻扎策略的话,则“驻扎”于畅通(“离(a?+,m?-,b?+)?四”)之地将会无灾祸(详见《孙子兵法》??[10]?)。)?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田中有禽兽,宜出(有“律(b?+)”之)师捕捉,无灾。但若“长子”率兵作战,或者“次子”以车载尸而退却,则占问凶。)?
如果以“震态(纵放性)”(长子[注4]态)率兵作战去对付敌方的“离(a?+?1,m?-?1,b?+?1)?初”态,或者以“坎态(匿缩性——退却)”(次子[注4]态)去对付敌方的“兑(a?+,m?+,b?-)?三”态,则这两种结果均凶!(即在“双方已进入胶着状态下”,因“离”与“震”之间,“离”具有主导性,“坎”与“兑”之间,“兑”克“坎”)所以有“‘长子’帅师,‘次子’以车载尸,占问凶”的警诫之语。此即参考上卦爻辞时对下卦所面临的每一种可能性结果要做逐一的全面考虑的例证。)?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论功封爵赐命。封诸侯,开创千乘之国;授卿士大夫,世袭百乘之家。小人不能用。)?
此时b方的主要状态为“兑(a?+,m?+,b?-)?上态”,“坤(a?-?2,m?-?2,b?-?2)”生“兑”,但“坤”也衰于“兑”(“兑”有“贪婪”之意),故这里有“小人(‘贪婪’之人)勿用”的警戒之语。?
注释?
[注1]“天干、地支旁通表”(利用此表和本文的方法可以分析《易经》中所有与天干、地支有关的卦辞和爻辞)?表7
分类符号 (a?-,m?-,b?+)(a?+,m?+,b?+)(a?-,m?+,b?-)(a?+,m?-,b?-)(a?-,m?+,b?+)(a?+,m?-,b?+)(a?-,m?-,b?-)(a?+,m?+,b?-)
卦名 艮 乾 坎 震 巽 离 坤 兑
天干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地支?生肖 性格酉)戌?鸡)狗亥子丑?猪鼠牛寅卯辰?虎兔龙巳午未?蛇马羊申(酉?猴(鸡
情绪分类 遣驱类 肃悲类 慎恐类 躁怒类 惰犟类 喜狂类惑忧类 伺贪类
特性 挤排性 强结性 匿缩性 纵放性 恃聚性 展性 弥漫性 拢揽性
经络流注?从右向左大肠经 (络) 肺经?(三焦) 手经 (心包)肾经(络) 膀胱经肝经 足经 胆经小肠经(络) 心经?三焦经 手经 心包经脾经 (络) 胃经?(肝)足经(胆)
气质优劣 (精深-浅陋)(敏密-粗钝)(明持-愚蛮)(沉厚-浮狭)
补色心理 橙红?补青紫?补黄绿?补红橙黄?补蓝蓝?补橙黄红?补绿黄?补紫青?补橙红
味、候?(中医)辛、干咸、寒腥、凉涩、躁酸、潮辣、热甜、温苦、湿
方位季节 西、秋 北、冬 东、春 南、夏 西、秋
五行 金水木火土
*这里的“天干方位”与《黄帝内经》。??[11]?和传统中医??[12]?里的记述略有不同(即“甲、乙、丙”为东方(木),“乙”为正东方,而非《黄帝内经》中的仅仅“甲、乙”为东方)。对表中“经络流注”的详细论述请参见[文献2、3]。?
[注2]关于b方“基本对策状态”中系统元素的组合功能(人的不同组合行为)的分类(从“八卦图”(图1)和“经络”的结构[表7]中可以选出下述一些基本组合,这些组合决定了对“b方对策状态”的一种优劣性和褒贬性分类):
?⑴“生长型(春生——坎、震、巽、离)”策略组合:“开拓和斜偏性”与“蕴蓄和压制性”策略。⑵“繁荣型(繁复型)(夏长(化)——巽、离、坤、兑)”策略组合:“繁盛和虚浮性”与“丰满和淤赘性”策略。⑶“实结型(秋收——坤、兑、艮、乾)”策略组合:“实取和穷竭性”与“更新和浪费性”策略。⑷“保存型(冬藏——艮、乾、坎、震)”策略组合:“简练和秃乏性”与“匿藏和萎缩性”策略。⑸“强序型(手经b?+类——乾、离、巽、艮)”策略组合:“确定和僵化性”与“规则和阻滞性”策略。⑹“调适型(足经b?-类——兑、震、坎、坤)”策略组合:“直觉和粗糙性”与“调节和软散性”策略。⑺“生存型(脏经——乾、离、坎、坤)”策略组合:“直达和功利性”与“细密和狭隘性”策略。⑻“综合型(腑经——巽、艮、兑、震)”策略组合:“技术和局限性”与“辅助和附属性”策略。
?(上述分类中有一定的互补性关系,即:⑴、⑶互补,⑵、⑷互补,⑸、⑹互补,⑺、⑻互补。)
[注3]关于“卦象”结构的补充说明?“a方、b方”:——(图2)中的a方和b方事实上在《易经》中并不直接出现,而是可以理解为卦象所具有的内在涵义,故它蕴涵在《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之中。
?“前基本伴随性状态”和“后基本伴随性状态”:——指同a方、b方各自“核心状态”有“相生”联系的与核心状态伴随性存在的主要状态(参见第一节中的性质⑴)。? “主动对策方”:——在“蒙”卦中“b方”为“主动对策方”,“a方”则被看成是“被对策方”,由于该卦中a方的行为有“蒙昧性”特征,所以卦名便由此而来;反之,如果a方是“主动对策方”,原来的b方为“被对策方”时,于是这时“蒙昧方”的“基本对策状态”就是《易经》里的“升”卦。(“升”卦——内层:惑忧性(a?-?2,m?-?2,b?-?2)外层:恃聚性(a?-?1,m?+?1,b?+?1)),即“蒙昧”者正在主动地依据b方状态来“提升”自己,而不是如“蒙”卦中处在被动地受对方支配的地位。?
卦象的典型例子:(ⅰ)b方对策为“泰卦(坤(内层)/乾(外层))”(对照图2则有b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a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小的去,大的来,吉顺亨通。)事实上这时“被对策方的核心状态‘离’”生“主动对策方的核心状态‘坤’”(见[表4])。“小的去”——是指“坤(a?-,m?-,b?-)”的弱发散性状态,“大的来”——指“离(a?+,m?-,b?+)”的强发散性状态。这是典型的“顺势”卦相之一。?
(ⅱ)b方对策为“明夷(坤/离)”卦(对照图2则有b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a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这时“主动对策方的核心状态‘坤’”克“被对策方的核心状态‘乾’”,但“b方的基本对策状态”在整体上是“强耗散性的状态(内层:坤(弥漫性)/外层:离(强展性))”,所以该对策状态将是一种处于“艰难性的消耗性状态”。“卦辞”曰:“利艰贞(宜于艰难中守正)。”“爻辞”曰:“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三日吃不到东西)。”“用拯,马壮(用壮马才能救)。”故这是“乘势”形式下较艰难的卦相之一。?
(ⅲ)b方对策为“大畜(艮/乾)”卦(对照图2则有b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a方的核心状态应该为(a?+,m?-,b?+))。这时“被对策方的核心状态‘离’”克“主动对策方的核心状态‘艮’”,但是由于“主动对策方的基本对策状态”使用外层的“抗衡性状态‘乾(a?+?1,m?+?1,b?+?1)’”可以大大地削减a方的优势,并且在(a?-?2,m?-?2,b?+?2)的驱遣下,通过抗衡性状态(a?+?1,m?+?1,b?+?1)可以在被对策方的强散发性状态(a?+,m?-,b?+)下慢慢地获得“大的畜积(——大畜)”。所以卦辞曰:“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利于守正。不求食于家(这是因为b方核心状态是“(a?-,m?-,b?+)遣驱性状态”),吉。利于涉越大河(即能够涉越“大河”去克制对方,并且从对方那里获得“好处”)。)所以这是“逆境”形势下的好“卦象”之一。
[注4] “长子、次子”:利用文献[2]中“伏羲图的生成??[2]?(第62页)”中的“逆六十花甲子纳音表的五行周期”可以解释这一规律性的现象??[3]?,见[表8]和(图6):表8
胎次表 : 第一胎 第二胎 第三胎 第四胎……
男胎(雄、碱) : (a?+,m?-,b?-)顺态 (a?-,m?+,b?-)补态 (a?-,m?-,b?+)顺态 (a?+,m?+,b?+)补态……
女胎(雌、酸): (a?-,m?+,b?+)补态 (a?+,m?-,b?+)顺态 (a?+,m?+,b?-)补态 (a?-,m?-,b?-)顺态……
胎气(怀孕态)和胎性(酸、碱交替) : (a?+,m?-,b?-)?(利碱)酸(a?+,m?-,b?+)?(利酸)碱 (a?-,m?-,b?+)?(利碱)酸 (a?-,m?-,b?-)?(利酸)碱……
?(图6)中“m?+”状态表示“母体子宫”正处于“未孕”状态(如子宫“恢复”或“准备”等聚集能量的阶段),“m?-”状态表示“母体子宫”正处于“怀孕”状态(即子宫能量“付出”的阶段),“1、2、3、4”表示母体胎次的不同阶段。
?表中“胎性”表示“子宫”酸、碱环境在完全自然的条件下将呈现交替性“震荡”(周期性)变化。“利碱”环境时则“男胎”生长特征与“胎气”状态相一致,“女胎”特征则与“胎气”状态互补;而“利酸”环境时则“女胎”生长特征与“胎气”状态相一致,“男胎”特征与“胎气”状态互补。(该模型结构为一种同构性理论假设,具体机制尚待验证。)
参考文献:
[1] (美)c.s.霍尔,v.j.若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管小思.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系统模型原理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7):52-62.
[3]管小思.太极科学体系和生命起源观分析[j].亚洲医药,1996,(10)(增刊):307-325.
[4]王米渠.中医心理学纲要[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管小思. 智能模拟原理浅析[j].哲学研究,1986,(7):62-68.?
[6](德)m.艾根,p.舒斯特尔.超循环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7]陈弓.三十六计(秘本兵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8]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6.?
[9]刘大钧,林忠军.周易古经白话解[m]. 济南:齐鲁书社,1986.?
[10]李世俊,等.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m].南宁:广西出版社,1988.?
篇10
答:传统通背拳的本来面目和自身价值,主要就是技战术和养生术。所以它又称“通背拳术”。然而,通背拳术作为攻防和养生益寿的技术手段。是没有阶级属性的。客观地讲,谁掌握了它就为谁服务。
古有抗倭名将戚继光。邀请了名震江南的武当松溪派张松溪,教练戚家军。其中传授的就有内含通背功拳势法则的武当六步拳(后称六路、十段锦、内家拳)等,使戚家军自成体系称“戚家拳”。客观提升了戚家军的体能和战斗力。
今有原辽宁警官专科学校军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增普,原中国武警散打队员、助教李冥晏等都是通背拳师,结合警务实战教学,传承通背单操的散打技战术,同时也强化了体能和意志及智慧的训练,如果军警能长期坚持有恒训练,其应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问: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韩先生看来,辽宁省武协和通背拳研究会的存在对你个人与通背拳的发展有何实际意义?
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辽宁省武术协会,全省下辖十八个市地级武术协会,其中有些城市的武协还设有通背拳研究会等其他单项拳种研究会,这些民间武术组织的存在,给传统武术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充分发展成长的大平台。我就是其中的一名受益者。例如:我多次带队参加国家和全省举办的传统武术演武大会,通过竞赛的形式广泛进行地区性武术技术交流。此外,本溪市武术协会和下属通背拳、太极拳等研究会,多次有组织的举办拳法理论研讨会,不断从教学实践的技战术和养生术等科学体用的价值方面,进行广泛的理论研讨。许多学者,经过讲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拳技功法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全省各市有许多通背拳名师,不断挖掘整理,继承发展,著书立说。其中,沈阳体院薛仪衡先生、大连通背武术社林道生先生:沈阳市武协郑剑峰先生;葫芦岛市武协王永发先生:鞍山市武协单长文先生等人,均留下了辉煌的篇章,确实各有独到见解和思想。而我身在正确和健康发展的传统武术航母上。有恩师授业夯基,同道标榜,自己发奋科研的精神,不断取长补短,整合创新理论,总结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否则,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益于个人成长和包括通背拳在内的中国传统武术各拳种流派的发展和提高。
问:当你为澄清通背拳渊源事实下定论的时候,是否担心将来有人指责你的意愿抹杀了通背拳史?
答:我并不担心被指责抹杀了通背拳史。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对过去发生事物的真与伪的客观纪实。积极考证、去伪存真、澄清讹传翻版的通背拳史,目的在于正本清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以此保障通背拳正确健康地向前发展。尽管有时会触犯其他人的既得利益,“惹是生非”不被别人理解,甚者使人谴责和漫骂!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为考查研究拳史,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客观性的特定特征,引发学术争论是在所难免的。但这正是难得的对通背拳史多边修补的不断完善,对于持有真实独到见解、实事求是的人,只要讲道理,我完全能够正确对待,并认真接受他们的批评和指责,并深表钦佩和万分感谢!
问:韩先生习武以来感到最厌烦的是什么事情?
答:我习武以来感到最厌烦的是:一、有个别人以名利为目的,故意造假,浑水摸鱼搞武术商业炒作者;二、对武林入门和各种拳术技艺孰先孰后、孰高孰低等没有武术内涵和质量的庸俗争辩。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可厚非,而自以为正宗独尊,不讲科学道理,逞能示强说大话的武德实在不敢苟同。
问:俗话说,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很容易把自己想像得比巨人更伟大。近百年来,通背拳界有这样的“后起之秀”吗?
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武术实践中,通背拳界甘为人梯者有之,如我们的前辈们:攀高向上者有之,如一些后起之秀,但他们尊师重义,精研武学,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通背拳术再发扬光大。起码就目前而言。能以巨人为基础,乘势而上,承前启后求发展,并不是一件坏事。侏儒并非没有思想。问题在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新的生命力?如果经过论证是客观和科学的,侏儒的想法并非狂妄自大,而且是有理论根据的。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可以实现的伟大理想和希望!没有这样的侏儒,怎能凸显巨人的伟大?没有这样的侏儒,巨人也会变成侏儒。俗话说:“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办事的人。”主观没有想,客观又怎么能去做呢?回首深思,巨人怎么会让侏儒站在他的肩膀上呢?因为他是侏儒?或是为了体现自己是巨人?能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不伟大吗?难道成败与否、功过是非、水平高低都得以貌取人吗?让包括通背拳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武术各拳种流派的巨人和侏儒赛跑吧。
问: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的。每一个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每一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和发展。因此,要改变通背拳法理论的附庸,必须给它提供什么样的必要条件?
答:作为唯物论者,我认为要改变通背拳理论的附庸,首先是以人为本,解决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以科学理念,指导正确研判通背拳术的势、法、理论是否附庸?再结合实际,以针对性强,可操作性良,实效性好的理性措施和科学方案,吐故纳新,排除糟粕,吸取精华,改革修编拳理。但是,改革并不是对过去的全面否定,更不是人为主观想像的臆断附庸。改革发展创新通背拳势、法、理论体系,必须求真务实,在原通背拳术势、法、理论基础上,综旧融新,充分结合易理、兵法、哲学、中医学与现代人体运动力学、生理解剖学、心理学和养生保健学等科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空间及政策和经济等内外因条件。
问:这几年,本溪黑社会势力有所抬头,在有的地方甚至还很猖獗,韩先生身为公安局长,又是武林好汉,面对危害百姓和危害社会的事情发生时。是怎样体现行侠与执法的?
答:习文练武、惩恶扬善乃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我作为一名公安老兵,称不上武林好汉。但面对危害老百姓和危害社会的人和事,做人和职业道德,都会驱使我义不容辞地迅速作出反击,依法制止不法侵害的事继续发生,对穷凶极恶以暴力阻碍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如警告无效,难得又找到了一个练打实战的活靶子,迎击一招制敌,依法确保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非法侵害,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问:通背拳是“弄通了背势。一切都通而解了”的意思吗?
答:这一问题的寓意与“何为通背”?一样,是一个“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的至关重要的根本问题。多年来,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无论是国家武术专业部门审定出版的武术《工具书》,还是名人大家的通背拳《专著》,普遍以“象形取意”的说法,做出“何为通背”拳势的解答。一是强调效仿“猿背”放长击远的取势说法:二是
以解字取意“通”指通达:“背”指人之脊背等解释。前者是“象形仿生说”,后者是“解字取意说”。而后者,要比前者多些理性,但均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答。“通背”二字,原本是武当松溪派传承六路・十段锦,练通背功的拳势法则。即:通背拳术是以六路・十段锦通背功法则命名的内功拳种。
通背拳术的“通”字,取意《易经》阴阳开合,万物生变之说。即:“易”者变也;“经”者规律也;“易经”者,变之规律也。阴阳内藏五行生克变化,互为其根之理。“变”之穷不尽,循环不已为之“通”也。故“变”与“通”之理内涵外延。是通背拳术的原始法根。通背拳术之道,通与意、合与理,内导外效,动静呼吸,混元一气、通透表里,合一。而通背拳术之“背”,乃人体躯干之腰背。是载生命运动之中流本源。背是人体31对中枢神经束向周身神经元贯通之脊柱;是人体脊髓生化精血功能之龙府:是人体产生最大力能的骶束肌群和保持运动平衡的中正尾间:是意贯周身,内外高度协调、气血精微整合和力能爆发的主宰。故而“通背”的肌理和功能,承上可活背通达肩臂,舒合肘腕,以通透掌指;启下可松腰实腹,沉胯屈膝,坐腿踩足,扣趾力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是这种通合周身九柔一刚,节节贯通的鞭打劲功力和技战术功能的整合共振,才是通背之道混元一气。松静自然,通神达化,天人合一的博大精深境界。故“通背拳术”在武林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问:韩先生当年得薛仪衡亲炙,有林道生之奖诱,尽得通背法乳。抚今追昔,令你最不能忘却的是什么事?
答:饮水思源,最使我难忘的是诸位恩师对我传道、授业、解惑的武林侠义和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