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贾母范文
时间:2023-04-02 16:2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楼之贾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山药学名薯蓣,又称淮山药、玉延,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本草纲目》记载,由于唐代宗叫李豫,为避讳而将薯蓣改为薯药,又因为宋英宗叫赵曙,为避讳而改名为山药。其每年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传统方法用硫黄熏制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再用硫磺熏制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目前,2010年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了用硫磺熏制药材的二氧化硫残留测定法,限制了硫磺的使用。
山药性平,味甘,不燥不腻,人肺、脾、肾经,据测定,含有薯蓣皂苷元、多巴胺、盐酸山药碱、多酚氧化酶、糖蛋白、多糖、胆甾醇、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症。《本草正》载:“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药品化义》亦载:“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因其味甘气香,用之助脾,治脾虚腹泻,怠惰嗜卧,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则补阳,以能补中益气,温养肌肉,为肺脾二脏之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山药水提液具有抗关节炎的作用,还可消除尿蛋白,对突变细胞具有抑制产生的作用;富含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可以防治人体脂质代谢异常及动脉硬化,对维护胰岛素正常功能也有一定作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对滋养皮肤,健美养颜有独特功效。山药中的铜离子与结缔组织对人体发育有极大帮助,对循环系统疾病也有明显疗效。
据美国《健康》杂志报道,山药所含特殊的黏性成分是由黏蛋白这种糖分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构成的,有激活雄性激素的作用,对中老年男性易患的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能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山药对于男女老少都是最佳的滋补食品。其所含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之功能,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含有的多种营养素,有强健肌体、滋肾益精的作用;所含的皂苷、黏液质,有益肺气、养肺阴的作用;所含的黏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食疗佳品;所含的大量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还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山药有诸多营养及药用价值,怪不得贾母赏给秦氏的“枣泥山药糕”,吃后“倒像克化动似的”有所反应。
篇2
作者简介:漆伦红(1991.3-),女,汉族,重庆合川人,青海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80-02
一、论贾母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塑造了很多的妇人形象,如孟母三迁中的孟母,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母亲焦母,《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母亲,他们或是关爱儿子的慈母形象,或是阻碍儿女追求爱情的严母形象。总的来说,他们的性格比较单一,形象比较刻板。但是《红楼梦》中,妇人的形象却是千姿百态,贾母的形象尤为丰富。
关于贾母的出身,从《红楼梦》第四回的“护官符”中我们可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四句极写了贾府的尊贵豪富,史家的门第显赫,王家多奇珍异宝,薛家的钱财之多。贾府的长子贾代善承袭了荣国公的官位,取的就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贾母出身高贵,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的女儿。贾母真正出场是在《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作者通过黛玉的眼睛让我们看见了贾府的繁华和这位“鬓发如银的老母”可知,黛玉进贾府时,贾母年岁已高,且与贾母同辈的人就只剩贾母一个人尚在。贾母是贾家的大家长。贾母阅历丰富,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在管理家庭与处理家庭事务上常常能够四两拨千斤。在三十五回中,宝钗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哪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从贾母的口中我们可知年轻时的她也是治家的能手。贾母处理贾琏与鲍二家的偷腥、贾赦强娶鸳鸯、贾琏娶尤二姐的事情也能看出贾母处理棘手家务的才智。贾母慈祥、仁爱、宽厚。她对人的爱是从上至下,面面俱到,不分尊卑贵贱的。从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态度以及贾母对刘姥姥的态度可知,王熙凤对人的爱是充满功利色彩的,最初她见到刘姥姥时是端着贾家少奶奶的架子,对刘姥姥是鄙夷与戏谑的。而贾母初次见到刘姥姥则是亲切地称呼她为老亲家。此外,贾母也是一位品味高雅、有生活情趣的老祖母。只从“茄鲞”这道菜做工之精细,程序之复杂,就可见一斑。贾母还懂音乐,有赏月听笛的雅致。王昆仑指出:“第一,她不是一般的母亲,而是地位更高层,环境更复杂的老祖母;第二,她说明了一个女家长在中国社会上的权威与才能;第三,她被塑造成中国大家庭老太太最完整最形象化的典型。”
二、贾母对宝玉、黛玉、宝钗的情感倾向
贾母作为贾府中的最高长辈,她是慈爱、宽容的。她是祖母,外祖母,她人老心不老,因此她的孙女、外孙女们都喜爱她。也正是因为有贾母的存在,大观园的姐姐妹妹们才能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青少年。
贾母对宝玉尤其溺爱,因宝玉衔玉而生来历不凡,贾母相信这是一种吉兆,并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宝玉“顽劣异常,及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无人敢管。宝玉长得“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堆眼脚。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宝玉最像他爷爷(国公爷),贾母对国公爷十分怀念,因此对宝玉的爱就更深了一层。而且宝玉聪明,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宝玉的才情得到了展示。贾家的很多男子道德败坏,扶不上墙。相比起他们来说,宝玉的正直更是受到全贾府的重视与贾母的喜爱。宝玉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贾母也非常的怜爱黛玉。黛玉初进贾府见到外祖母时,“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对黛玉的怜惜。在聊天的过程中,贾母道:“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黛玉幼年失去母亲,孤苦伶仃,而且身体羸弱,贾母非常的心疼,但是黛玉举止得体、容貌不俗也让贾母非常喜爱。“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橱里。”对黛玉住处的安排,让人为黛玉配药等,贾母给予了黛玉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如果没有贾母,黛玉的生活恐怕难以为继。
贾母也非常喜爱宝钗。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因此那些小丫头,也多喜欢与宝钗玩。宝钗为人周到,贾府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她。连贾母都止不住的称赞她“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三、贾母的顾虑和对宝玉婚姻的安排
贾母在《红楼梦》中是维护封建纲常、恪守伦理道德的“老祖宗”,是具有极高生活、艺术品位的贵妇人,也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祖母,更是一位机智敏锐的大家长。他作为树的形象存在于贾府中。
贾府上下坚决恪守三纲五常,秉行“忠孝仁义”的,仆人对主子必须忠心,第五十四回袭人母亲去世,袭人回家看望家人,却不来侍奉宝玉,认为袭人这样作是对主人的不忠。贾赦要娶鸳鸯,鸳鸯不从,贾母在指责贾赦时也只是说贾赦对他不孝。也并不反对贾赦纳妾。同样,在婚姻问题上,从他对才子佳人戏文的批评就可知贾母对女性婚姻问题的严苛。贾母长期生活在封建贵族之家,因此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在贾母的骨子里认为,未出阁的大家闺秀得有大家闺秀的样子,不能像戏文上那样随便见了一个男子就和他私奔,这是对子女的教导。他并不赞成男女自由恋爱,女子为爱私奔,认为这是丢人、可耻、道德沦丧的事情。贾母溺爱宝玉、怜爱黛玉、喜爱宝钗。贾母仁慈、善良,但并不善得糊涂。在平时的生活小事上她能纵容宝玉的调皮与任性。但在处理宝玉的婚姻大事上却毫不含糊。纵观《红楼梦》全书,四大家族子弟的婚姻问题只能是通过政治联姻来解决的,这是因为中国特有的政治与人情关系网,想要保卫既得利益就必须官官相护、官商联姻,而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设想,都将受到阻碍和打击。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贾母是贾府中年龄最大,且见证贾府从建立、繁荣到快要没落的唯一一人。在《红楼梦》前半部分,随处可见、可听到贾母的笑声。但是随着小说的发展,贾府的各种问题开始显现出来。贾母洞知一切,但是也无能为力。在《红楼梦》七十五回中,贾母闻知甄家获罪抄家,心中不自在,却叹道:“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赏月是正经。”就此吕启祥先生说:“她何尝没有预感、不知焦虑?只是不愿说出不敢捅破,此刻只有强打精神抓住眼前的繁华热闹尽情一乐,以填补空虚的心灵和冲淡不祥的预感”。七十六回中,贾母听着呜咽的笛声,想着贾府的兴衰,虽然想要永久的留下繁华,但是当繁华不再的时候,“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坠下泪来。贾母作为贾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必须对家族负责,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他明白贾家已经今时不同往日,所以他迫切需要的是一个有管理能力,且有足够后台能够相互荫蔽双方家族,且为人端庄、大方的女子成为她的孙媳妇儿。虽然贾母是爱黛玉的,毕竟黛玉是她最心爱的女儿的女儿,黛玉本身也懂事听话,具有才华。但是在那个时代,贾母是不能容忍在他周围有自由恋爱发生的,尤其是自己的命根子宝玉的自由恋爱。因此,贾母对黛玉的爱随着宝黛爱情的发展逐渐淡漠。黛玉显然不适合,而宝钗却完全符合贾母对“佳人” 稳重平和的要求。
总结:贾母作为家族“树”的象征
在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母念了一个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贾母的灯谜“站树梢”,义同“立枝”,“立”“荔”谐音,故谜底为“荔枝”,“荔枝”又与“离枝”谐音,因此此谜暗示“树倒猢狲散”。这里的“树”更多的是一个比喻,贾母其实就是贾家那一棵大树,她是贾府上下的大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她的意见就是命令,家庭成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与家庭成员实际构成一种统治——服从关系。而维系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孝悌”二字。而孝的核心是无违。所以,父命、夫命是绝对不能违抗的,即使错了也必须服从,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贾母亲历了贾府的成长与兴盛,他知道官商联姻、豪门之间联姻的重要性。在抄检大观园探春说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虽然贾府表面繁荣,其实内在已经开始没落。家族中需要有人站出来对家族的荣誉、地位、权利进行维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子小姐和才子佳人型的爱情,而是生活在封建旧家庭中,性格极为叛逆的青年之间的爱情。他们叛逆的对象是整个的封建社会。他们的爱情不同于《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一见钟情”、“男欢女爱”,而是有着更高的理想与追求。而这些是不被封建社会所接受的,不管平时贾母有多溺爱宝玉、怜爱黛玉,一旦他们做出危害家族利益的事,他都会坚决的阻挡和扼杀。贾母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家族的兴盛衰亡。贾母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家长,是封建专制最广泛、最稳固、最坚定的护卫者。她不是对家庭内每一成员的民主、自由权力的卫护和张扬,而是强调家长对家庭成员的绝对权力。处于家长制专制下的中国人,是依附中的人,没有人格的独立,也没有自由个性的自由发展。所以,宝玉与黛玉“木石前盟”的儿女情长终究得不到家族认可。而宝玉与宝钗的“金玉良缘”符合家族的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著,(清)无名氏续.《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0.
篇3
关键词:红楼梦,经学
红楼梦自面世以来,经多家解说,多家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做红学,红学有新、旧红学之分,旧红学主要有评说派,其代表为周春、徐凤仪、陈毓罴等;有索隐派,其代表为王梦阮、等;有考证派,其代表为、俞平伯、周汝昌等;还有文学思想派,其中以索引派和考证派影响较大。现在,红学研究的内容愈来愈广泛,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现学”“脂学”“版本学”还有“探佚学”,被称为红学的“四大支柱”。还有红学家把红学分为“曹学(外学)”和“红学(内学)”。
评论家一致认为《红楼梦》包含了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儒、佛、道思想都有所体现,“单是命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一个伟大的作家,其思想必定是齐各家之精华。曹雪芹,正是集各家先进思想于一身的作家。曹雪芹与中国古代众多文人一样,儒家经学思想在他的思想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 红楼诗词中的经学意识
《红楼梦》主题曲《好了歌》,很多评论家认为《好了歌》反映的是道家虚无主义思想:人们热衷追求功名利禄、妻贤子孝的理想,都是空幻捉摸不定的,人类的欲望、悲欢、荣辱兴衰都是毫无意义的。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佛家思想的反映,认为“了”,出家及出路。我认为,这是儒家思想的脚注,《好了歌》是曹雪芹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看似消极的批判,实际上却深刻的反应出作者的期望,具有它的真正价值。《好了歌》是一首批判现实社会堕落的悲歌、是一首慨叹伦理道德文明的挽歌。
《好了歌》第一二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是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众多追求功名利禄者的真实写照,这与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思想不谋而合。
《好了歌》体现出了儒家经学思想之孝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从这几句诗中作者对世人无以为报父母之心的质问?可以看到作者赞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顺。在中国对孝最为推崇,在汉代,国家官员是通过“举孝廉”的方法来选拔的。到清代时,对考取的举人,仍用孝廉公称呼,这是沿用汉代的习俗。
二.红楼梦名物中的经学意识
《红楼梦》出现了女娲石,石上有偈语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②这块顽石就是书中的贾宝玉,也是生活中的曹雪芹,他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的趣味,在全书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迷离倘恍的寓言世界,借人们都烂熟于心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出一块顽石幻化入人世间的故事。当作者在人生的旅途已走过大半之时、从“温柔富贵之乡,烟柳繁华之地”走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③的地步以及自己对这个家族深感绝望“补天无力”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已涌动着一股悲观失望的情绪。不能兼济天下,只能独善其身,这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贾雨村在进京前吟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④这是比喻美好的东西没有被发现。其中的“善价”、“时机”是当官做宰的代名词,这和中国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不谋而合。这种思想曾被批判为“孔老二的读书做官论”,由此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
《红楼梦》中人物、事物名称,富含深意,作者精心安排的。书中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法,名物是一种隐喻,如太虚仙境茶是“千红一窟”,酒是“万艳同杯”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同名词,暗喻《红楼梦》中的好女儿悲惨的命运。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是假托神人之意,预决吉凶,告知政事。谶书是占验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⑤《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一回中,元春差人送来灯谜,谜面: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身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迎春作算盘,探春作风筝,惜春所作海灯。“贾政内心便是一沉,大元宵佳节的,都作些不祥之物,令人心里怎么也不痛快。”⑥殊不知这些都预示了贾家四位小姐的命运,贾元春像爆竹一样散了,迎春与家人阴阳两隔,探春远嫁他乡,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作者运用谶语的这种写法,多多少少的反映出作者受经学的影响。
三. 红楼梦言语思想中的经学意识
《红楼梦》内容所透露出来的经学意识比比皆是。经学思想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写到,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顽石,一僧一道答应它道:“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⑦一句“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就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原来“诗礼,即圣门文教的简词,此指曹氏宗族门风的文化品格。
《红楼梦》第三回写到: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而本回稍后内容,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则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⑧短短的时间内,黛玉的回答截然不同。评论家把黛玉的前后回答解说成是黛玉寄人篱下,不得不委曲求全。这也表现出贾母的思想取向,贾母的思想是占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家正统思想,统治阶级要求她怎么做,她就怎么做,一言一行,都遵照规矩行事。而贾母在这的话语则是表现出她要求自家的女孩内敛含蓄,可以说,封建社会的大部分女性都失去了自我,这样的个性积累下来,就形成了我们民族内敛的性格。黛玉可谓聪颖机灵,很会看眼色,真是孺子可教。贾母对黛玉当然不薄了。
而贾政对待儒家文化则是提倡“经世致用”,第九回说道:‘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⑨表明贾政强调学会儒家的为人处世最要紧的。
总之,《红楼梦》从方方面面透露出经学思想的气息。《红楼梦》中的人名,事物名,诗词,娱乐项目等,都带有经学观念的印记。只要细心体会,都能看到《红楼梦》中的经学思想。我是一个《红楼梦》迷,却不能领悟《红楼梦》的精髓,只是鹦鹉学舌而已。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正。
注解:
① 鲁迅《集外集拾遗? 绛洞花主》小引,第1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②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1页。
③ 《挽曹雪芹诗》敦诚。
④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3页。
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总纂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出版。
⑥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69页。
⑦ 曹雪芹《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4页。
⑧ 《红楼梦》清?曹雪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第10页。
篇4
宝玉和黛玉是《红楼梦》的两个主要人物。按前面的交代,他俩本来一个是赤瑕宫神瑛侍者,另一个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长期以来,神瑛侍者一直用甘露灌溉这株仙草,使其修成女体。后来二人双双来到凡间,成了一对表兄妹。小说的第三回,黛玉就因为母亲去世,被外祖母史老太君(宝玉的奶奶,书中一般称作贾母)接到贾府。黛玉先见过了贾母、两个舅母和几个表姐妹,后来就听二舅母(王夫人)说:她有个儿子是个“混世魔王”,“你以后不要睬他”。黛玉知道二舅母说的便是衔玉而生的那个表哥贾宝玉。正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宝玉就来了。
【原文欣赏】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评点】
宝黛初会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场面。二人一见如故,固然是对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故事的照应,但更可以解释为一种类似于心灵感应的美好缘分。这段文字,前面写黛玉看宝玉,未见之前充满疑惑,既见之后发现灵秀聪明,顾盼生辉。后面写宝玉看黛玉,更是一见倾心,视为“神仙似的妹妹”。描写二人的两段文字,突出了两个人的超凡脱俗和可爱之处,宝玉摔玉的细节则深入地展示了他叛逆的一面和迥异于一般贵公子的精神世界,为以后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篇5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许多《红楼梦》偏爱者都会觉得凤姐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以,凤姐是一个让人们又恨又爱的丫头,在许多评论中,有一条这样的评语最受人好评: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是的,王熙凤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贾母面前她是一个能干嘴甜的丫头。在《黛玉初进荣国府》中就充分地体现出她的这一性格特点。话说黛玉到了荣国府,与众人一一拜见后,经贾母介绍,认识了王熙凤,知道她在贾府权势很高。还不及多想,凤姐就拉着黛玉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了一回说了一番赞美黛玉的话后,又哀怨姑妈的逝世,最后又拉着黛玉问长问短,把贾母哄得团团转。
人无完人,凤姐也有许多缺点,但他最致命的缺点还是她爱做缺德事儿。
在“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
对于王熙凤的做法,许多人都有强烈的反应,因此,无论是红楼人物还是红楼读者都会在背后辱骂她,但是,我认为她的所作所为还是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她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杀害与自己作对的人。这一切都来源于什么?都源于她的自尊心!身为管家,又深受贾母的喜爱,这对于小小年纪的她来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所以,她十分钟爱这个职位,为了这个职位,她能做任何疯狂的事!
在《红楼梦》中,凤姐的结局非常悲惨,这是她一生所作的孽而导致的,但只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无法改变的。
篇6
薛宝钗应该是“天足”,没有裹脚。因为清顺治初年,孝庄皇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还曾经悬挂在神武门内。元春先被送入宫中,做女史,后又能封为贤德妃,若非旗籍,若非天足,则不可思议。而薛宝钗也由其兄薛蟠相送“待选”入宫――“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第4回)。同理,薛家若非旗籍,宝钗若非天足,同样不可思议。
王熙凤应该也是“天足”。因为第44回写凤姐前去,“回身把平儿先打了两下,一脚踢开门进去,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厮打一顿”,正如仇曾升先生所言:“一脚”就能将关紧的门踢开,又无武功,非天足为何?更为明显的“铁证”是第11回写凤姐去宁国府天香楼看戏,“款步提衣上了楼”。俞平伯先生说,这虽只寥寥七字却很搔着痒处。用“款步提衣”来描写穿旗袍的贵妇人的行动是非常形象化的,我们无从想象在旗袍下的是一对三寸金莲。再如第25回写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她若非大脚,也不可能那样勇猛。
晴雯是小脚。《芙蓉女儿诔》里说她“捉迷屏后,(金)莲瓣无声”就是很明显的证据。而另一有力的证据表明晴雯是“小脚”的是第70回写“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红睡鞋”一词表明晴雯是缠足的。《红楼梦大辞典》云:“睡鞋:缠足女子睡觉时所穿之鞋。”《青稗类钞・服饰类》也说:‘睡鞋,缠足妇女所著以就寝者。盖非此,则行缠必弛,且借以使恶臭不外泄也。”
湘云也没有裹脚。第31回写湘云曾经“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能穿宝玉的靴子,说明湘云的脚决不是“金莲”,第49回描写“她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正是对第31回的照应,理应是天足。
尤二姐是“一对金莲”,这应该没有问题。第69回写尤三姐初见贾母,贾母戴了眼镜,命鸳鸯琥珀:“把那孩子拉过来,我瞧瞧肉皮儿。”众人都抿嘴儿笑着,只得推她上去。贾母细瞧了一遍,又命琥珀:“拿出手来我瞧瞧。”鸳鸯又揭起裙子来。贾母瞧毕,摘下眼镜来,笑说道:“更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揭起裙子来”正是贾母要验证尤二姐的脚是否缠得大小合适。
篇7
关键词:红楼梦 晴雯 原因 意义
一部红楼梦,所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四百多,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多达数十个。这些人物之中――婢女,这大观园殊的一个群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晴雯,位于“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首册,曹雪芹在第五回就对她的一生做出了预言:“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几句判词,无疑告诉了我们晴雯之死,也透露出作者对于晴雯之死的无限惋惜和悲悼。那么,晴雯又为何会死?因何而死呢?
一、性格使然
晴雯判词中有一句“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正是对其悲剧性格最深刻的概括。晴雯是被贾府的奴隶赖大用银子买来的丫头,后又被当作小礼物送给了贾母。她的出身,虽然是奴隶的奴隶,可是她却从没有认为自己在人格上有什么低人一等的地方,口舌尖利,性格直爽刚烈,就如平儿所言,正是一个“爆炭”般的人。这种性格与其女奴身份的冲突,使她的生存注定是艰辛的。在第三十一回中,晴雯跌坏扇子被责备,争吵之中又牵连了袭人,三人吵闹一番,气得宝玉要将晴雯“放出去”,刚还倔强的晴雯甚至哭着表明了自己死也不出去。在这一段争吵中,可以看到,晴雯要求宝玉用平等的身份对待她,同时她也无法离开宝玉。晴雯的幸运之处正是她遇到了宝玉,只有在这样一个“每每甘为诸丫鬟充役”“惯能做小服低”的主子身边,她才能在她的奴隶地位和高傲的心性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平等的地位,所以晴雯不能离开宝玉。
晴雯的行为和心态是这个封建家庭的生活环境所行不通的。从“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到“勇晴雯病补孔雀裘”,她真心对待宝玉,天真地以平等的灵魂和心态来面对宝玉,但忽视了彼此的阶级差距以及封建家长的态度,最终导致了毁灭。
二、口舌促之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晴雯一贯不会服软献媚,显得锋芒毕露,这样难免不入主子们的眼,平日里也得罪了不少人。在第七十四回中,作者就写到:“王善保家的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他心里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可见以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这些真正的奴才们,连丫鬟们奉承得少了都要记在心里,愤恨不已,更别说受到晴雯言语上的抢白和讽刺,因而不久王宝善家的便立刻向王夫人告了晴雯一状,将她说得相当不堪。但作为一个奴隶,晴雯却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晴雯的反抗精神,在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当心存报复的王善保家的来到怡红院中抄检时,众多箱子中,惟有晴雯的箱子不是打开的,“袭人方欲替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朗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那王善保家的面子上下不来,又责备了晴雯几句,这时几日压抑的不满终于使晴雯大怒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就只没见过你这么个有头有脸的大管事的奶奶!”如此锋利尖酸!道尽了她心中的不满和愤恨,也表现了她毫不畏惧的胆色。但同时,也是正式向王夫人表达了不满,使她厄运的到来更无可避免。
三、袭人导之
袭人和晴雯在形式上都是老太太派到宝玉身边的丫鬟,但实际上却是老太太安排的宝玉之妾的候选人。选袭人在于她“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选晴雯在于她“容貌娇美,‘模样”等方面在丫鬟中堪称出类拔萃”。对于这一点,晴雯或许是无知觉的,但袭人是一开始就意识到的,在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一节中,作者就写到在宝玉“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这就意味着这场争斗晴雯一开始就处在下风。在搬入大观园后,晴雯在宝玉心中的地位逐渐升高,在经过“撕扇”一节后,袭人也明显发现了晴雯与宝玉在精神上的共鸣,再者,所谓“贤妻美妾”,选妾更看中的是相貌,这一点上袭人自知不如晴雯,在这种双重的危机感之下,再加上晴雯平日口舌上对于袭人的攻击和讽刺,使得在三十一回的“撕扇”之后,紧接着在三十四回中,袭人便借助王夫人找她谈话的这个机会,说出了准备已久的一番话来:“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这使王夫人大吃一惊,仔细追问时袭人却巧妙地绕开,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白了一番自己的忠心。这次对话后,王夫人“心下愈发感爱袭人”。并许言说:“我自然不辜负你。”袭人此次不但一举迎得了宝玉婚姻方面能做主的王夫人的欣赏和信赖,还引起了王夫人对于宝玉身边女性的注意和怀疑。点起了这个火头之后,袭人知道不用自己出面,自有晴雯的敌人们会使这怀疑落在晴雯身上。果然王夫人开始干涉宝玉房中之事,注意大小丫鬟,最后终于找到了令她不安的晴雯,并将晴雯残忍地逐出了园外。深知晴雯心性的袭人明白,像晴雯这种心高气傲之人,被逐也就离死不远了,终于在不撕裂自己贤人的面具下,巧妙地铲除了这个自己成为宝玉之妾的最大阻碍。
四、斗争使然
王夫人一直是“金玉良缘”的积极推崇者,且不论宝钗的识大体深得王夫人之心,就是出于巩固地位的需要,王夫人也势必要将宝钗推向宝玉妻子的地位上来。而另一方面,从黛玉初进贾府之时,贾母就表现出了想要培养二玉感情的态度,让两人从小同吃同住同玩,如果不是宝钗的出现,二玉的婚姻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这也是老夫人所希望的。在薛姨妈住进贾府之后,没少在老夫人跟前推销她们的“金玉良缘”,但是老夫人也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暗示性的回绝,这样就和王夫人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所以王夫人是深恨黛玉的,这也导致她对晴雯的反感。
第七十四回中,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了晴雯一大堆坏话之后,书中写道:“王夫人听了这话后,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 王夫人此时并不认识晴雯,还谈不上偏见,对她的这一番怒骂,根源还是在于对于黛玉的不满。由于在宝玉婚姻的问题上,王夫人碍于地位无法公开与贾母争斗,所以才拿女奴开刀,用驱逐晴雯来向贾母表明她的态度和手段。
晴雯之死,是王夫人同贾母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对抗的牺牲品。王夫人私自做主逐出晴雯,一是发泄不满,二是在暗示老夫人,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最终能做主的还是作为宝玉娘亲的她。同时从全书的角度来看,晴雯的死,也是暗示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最终只能是悲剧收场。正如清人陈其态在《红楼梦回评》中就说:“袭人留房,而知薛婚已定,晴雯被逐而知黛玉之必死。如镜照影,若离若合。”
晴雯的死,固然有其自身性格矛盾的原因,但最为关键的是她卑微的身份得不到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被动的卷入了一场不见硝烟的争斗,既不被同等地位的奴隶所容,也不被封建家长所容,最终惟有悲愤地死去,成为了统治阶级矛盾对抗的无辜牺牲品。晴雯之死,令我们在悲叹惋惜之时,更看清了刽子手们的无情和虚伪,以及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俞平伯.平伯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3]刘梦溪.红楼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篇8
碧粳粥——炊时有香。《红楼梦》第八回,写贾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谁知那个讨人厌的李嬷嬷百般阻拦,不让宝玉痛痛快快地喝,幸而薛姨妈千哄万哄的,容他吃了几杯就忙收过了。接着,宝玉痛喝了两碗酸笋鸡皮汤,吃了半碗碧粳粥。
碧粳是一种优质大米,在清代是贡品,供皇室享用。清谢墉《食味杂咏》注:“京米,近京所种统称京米,而以玉田县产者为良。细长,带微绿色,炊时有香;其短而大、色白不绿者,非真玉田也。”
以碧粳煮粥,则是北京地区的著名点心。张江裁《燕京民间食货史料》云:“粳米粥俗称京米粥,汤纯青,味美,附售脆麻花与此同食,此为燕京清晨点心之一。”
吃粳米粥对身体有益。《本草纲目》云:“粳米,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以现代食物营养学的观点来看,粳米煮粥时,浮于粥面上的浓稠液体,即“粥油”,乃米粥精华,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吸收。
燕窝粥——粥之上品。《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林黛玉每岁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今秋咳得比往常又重。宝钗来探望她,劝她“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燕窝是海岛上燕子以唾液,或绒羽混唾液,或纤细海藻、柔软植物纤维混唾液凝结于崖洞等处所成的巢窝,主要分布于印度、马来群岛一带,是名贵的补品,中医学用为补肺养阴药,性平、味甘,主治虚劳咳嗽、咳血等症。燕窝粥是一种药粥,主要功能在于医疗,而不在于果腹。
《养生随笔》把它列为粥之上品,并云:“医学述养肺化痰止咳,补而不滞,煮粥淡食有效。”
江米粥——温养胃气。《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写黛玉病重时再也没有燕窝粥了。有一次,紫鹃告诉厨房,为她做一碗火肉(即火腿)白菜汤,加点虾米,配了点青笋紫菜,熬一点江米粥。黛玉也只吃了半碗粥,喝两口汤,就搁下了。
江米粥就是糯米粥,这是普通食品。但江米粥也有食疗功能。《本草纲目》称:“糯米、秋米、黍米粥,益气,治虚寒,泄痢吐逆。”《药性总义》称“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不过,糯米粥黏性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者不宜多吃。
鸭粥枣粥——滋补名品。贾府里的老祖宗贾母,是一位很懂得养生的老人。她绝少吃饭,所以每次酒筵上都为她备下各种高档粥品。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夜宴,贾母觉得有些饿了,凤姐忙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贾母说:“我吃些清淡的吧!”凤姐忙说:“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
其实,鸭子肉粥和枣儿粥都是很有滋补功能的粥。《养生随笔》把这两种粥列为中品。关于“鸭汁粥”《食医心镜》云:“治水病垂死,青头鸭和玉味煮粥。”《禽经》曰:“白者良,黑者毒;老者良,嫩者毒。野鸭尤益病人。”“大枣粥”养脾气,平胃气,润肺止咳,补五脏,和百药。
腊八粥——花色繁多。《红楼梦》第十九回,写贾宝玉逗林黛玉玩,编说“香玉”故事说,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
吃腊八粥,中国宋代已流行于民间。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篇9
“稻香村”里是否有香稻?有人说“那不过是作家形容丰收的景象而己,不必为据”。其实,曹雪芹写“稻香村”是有其生活依据的。《红楼梦》成书的乾隆年间,确有香稻,书中亦作了详细描述,如《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逗得贾母及姑娘们捧腹大笑。刘姥姥离开大观园时,平儿把两斗御田粳米交给刘姥姥时,特别关照她:“熬粥是难得的”。第五十三回中主管贾府地产的乌进孝赶着几辆大马车来交年租年礼,其中有“御田胭脂米二石”。第六十二回中说宝玉等人吃饭,柳家的遣人送来一个盒子,里面有各种荤菜,还有“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宝玉闻着,倒比往常之味又胜些似的,遂吃了一个卷酥,又命春燕也拨了半碗饭,泡汤一吃,十分香甜可口。春燕和芳官都笑了”。第七十五回里王夫人和尤氏正在给贾母摆饭,尤氏捧过一碗红稻米粥来。
像这样香甜可口的香稻粳米,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记载。晋代诗人谢灵运《山居赋》有“芯香粳”的诗句。唐代文学家韩愈、诗人孟郊《城南联句》中说:“淅玉炊香粳”;杜甫诗云:“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白居易诗《盐商妇》有“何况江头鱼米贱,红黄橙香稻饭”之句;李颀在《赠张旭诗》中写道:“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魏文帝曹丕形容香稻是“上风吹之,五里闻香”;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记载有“大香稻、小香稻”的品种。成书于16世纪的《西游记》中多处载有香稻米,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载有:“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清”中写道:唐僧师徒欲过柿树沟,来到一老者家,“老者便扯椅安坐待茶,又叫办饭。少顷,移过桌子,摆着许多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师徒们尽饱一餐”。
主席建国初期翻阅《红楼梦》时,发现有“御田胭脂米”,并知道这就是书中贾母食用的那种红香稻米。农业部查出产地后,主席十分高兴,立即给河北省委写信:要求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御田胭脂米”,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以后河北省委每年提供5万公斤“御田胭脂米”进京。
篇10
宽广胸怀心地善
王少杰指出,中医养生分五步,分别是心态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其中,心态养生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再多的运动、再好的饮食及药物治疗都是见效甚微。”
“人要长寿就要心情愉快,人要养心必须胸怀宽阔,事事拿得起放得下,胸宽包容的过程是一个养心的过程。”王少杰说起了《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薛宝钗有过幸福的童年,但长大之后种种不如意和家败的危机使得她小小年纪就比其他女孩子早熟,知道生活艰难,懂得勤俭持家和宽厚待人。宝钗生活在那样一个关系复杂、钩心斗角的大家庭里,却能与各个层面的人和睦相处,受到贾府上下的喜爱,实在难得。面对林黛玉或明或暗的讥讽和不理解的嫉妒,她总以实际行动化解误会,不是微笑回之,就是委婉安慰。而“宝钗扑蝶”一节描写她自寻乐趣的情景,从另一侧面体现了她的胸怀。能宽容理解别人的过程就是修身养生的过程,有宽容心胸的人心态健康,快乐指数很高。
王少杰又说起在《红楼梦》中另一位:“当贾府被抄,凤姐去世,凤姐的女儿被狠心的舅舅和堂哥卖给别人之际,别人都避之或远离,王夫人和平儿急得直哭,不知怎么办。刘姥姥得知贾府的情况后,苦寻巧姐,卖了自己的房子赎出了巧姐,并安排巧姐与板儿结了婚。刘姥姥所做的一切,说明了她心地仁厚善良,胸怀宽广,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心身受益,她是红楼长寿者之一。”
年轻人的养心法
在王少杰看来,《红楼梦》中暗合了《黄帝内经》中“忧伤肺,喜胜忧”的养生观点,更适合年轻人养心。
王少杰讲到《红楼梦》第八十三回,黛玉在病中,忽然外面一个人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混搅!”。听闻后的林黛玉却以为是有人有意说她,并认为自己虽是千金小姐,但父母双亡,就受此辱骂,心中非常委屈,肝肠崩裂,哭了过去。而此时来看望她的探春宽慰说:“你别心烦,我来看你,是姊妹应该的,你又少服侍。只要你安心肯吃药,心上把喜欢的事儿想想,能够一天一天的硬朗起来,大家依旧结社作诗,岂不好呢。”
书中的黛玉生性敏感多疑,自小失去父母又寄人篱下,心里总怕被人欺负,加上身体上的病痛,这抑郁的情愫积郁成疾。而探春宽慰她的两个养心调节办法,一是亲自来看望黛玉,可使黛玉感到姊妹之间的亲情,二是劝慰她“心上把喜欢事儿想想”,这两种办法根据人的情绪情志与五脏的关系存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让高兴快乐的情绪转移和改变她忧伤的情绪,解开她恐惧的心结,缓解她的忧郁焦虑,使心态健康起来。确实,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你就多想那一二。
老年人的养心法
“我认为,《红楼梦》中最会养生养心的老年人是贾母和刘姥姥,我也是在像她们学习养心方法。”王少杰介绍,《红楼梦》中的贾母和刘姥姥都是古稀老人,两人的出身很悬殊,一个是大户人家的老太太,一个是农户人家的贫困妇女。“两个人虽然都生活快乐,但一个是在富贵中仁德宽厚取乐,一个是耐得清贫勤俭劳作知足常乐。”在王少杰看来,书中似乎更侧重于描写刘姥姥的心理,突出了刘姥姥能安贫知足长乐的难能可贵,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欲寿,惟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