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9 16:2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篇1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重点的词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

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4、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小组讨论)

(1)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

(2)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3)出示练习 “大雁飞得慢,因( );叫得悲惨,因为( )。”让学生用这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说说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

(4)再读这句话,现在你又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5、小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 )掉了下来,因为(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交流。

6、说到底这只大雁不是射下来的,而是被更羸用弓弦声――吓下来的。所以我们要继续推理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心里会如此的害怕?

7、分小小组研究、交流;

可提示: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与它受到箭伤什么关系?

8、师小结: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之后,离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害得它孤单失群、受尽痛苦;而这次它又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板书:遇到类似情况)――弦又响了,以为又会被箭射中,所以心里会如此的害怕,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掉了下来,成了一只惊弓之鸟。(板书:惊弓之鸟)

篇2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使人足不出户就可领略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因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热情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进行“创设和谐读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这一课题研究时,笔者认为,引发学生阅读期待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关键。

什么是“阅读期待”呢?专家们给了它这样一种定义:源自接受美学, 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简单地说,“阅读期待”就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探究的欲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如何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呢?笔者结合实际做法谈谈体会。

一、潜移默化促期待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营造“书香”氛围可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首先,黑板报、墙壁等就是可利用的平台。我组织学生在板报上刊登“好书推荐”“书海拾贝”等栏目,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既美观舒适、温馨和谐,又使学生汲取知识的阳光雨露,获得可贵的阅读期待。

其次,班级图书角的创办给孩子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分享是一种快乐。每学期初,学生们先向班级图书角献出3~5本书,他们由此能阅读到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籍。“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最后,老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向师性。

二、形成悬念诱期待

生活需要热情,读书亦是如此。课堂教学中的大疑小问,皆是能吸引学生阅读与思考的磁石。例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巧抓文本矛盾设悬念:“老爷爷说:‘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这是为什么呢?”上《路旁的柳树》一文时,上课开始,我引发学生思考:“这条路像箭一样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说它‘笔直’,可为何要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呢?”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教师要善于鼓励,让学生由敢问到善问,并进一步由自主质疑到主动释疑。主动质疑将使孩子带着问题有效地阅读,与文本对话呈现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的动态局面,充满积极效应。

另外,从课内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激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设置悬念也是极为有效的。如上完《惊弓之鸟》一课时,我在学生的心头画上了另一个新问号:“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光荣民族,在文化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成语。它们有的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源于童话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

三、创造情境导期待

以境入情、以声传韵无疑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其策略有: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音乐感染,或动画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巧妙使用极具感染力、艺术性、审美性的教学语言以创设激活思维的活动背景。总之,要使学生在心情舒畅、宽松和谐、富于启发性、新奇感的气氛中,在情感强烈的情绪中,对文本产生探究兴趣。

四、互动交流促期待

书的海洋妙趣横生,令孩子流连忘返,他们徜徉于读书的快乐体验中,也一定有可贵的心灵感悟。

篇3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可以说是平分秋色的,这也是语文教学两块难啃的骨头,语文教学花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很多,可是学生的作文能力却普遍低下。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阅读教学太死板,课堂教学太教条,导致作文格式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因此,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读书,又要教学生作文。如果正确处理好课堂阅读与作文的关系,制定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与应付的心理,大面积地提高作文能力,使学生把写好作文看作是自己的愿望与需要。随文练笔就是一个很好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随文练笔。

大家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每个孩子的吸收程度不一样,表达自然就不一样。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阅读指导与积累。在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要积累到本子上,让学生随时读,随时内化,为写作服务。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下面我记录了一些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

《惊弓之鸟》教学接近尾声。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课文,魏王初次听到更羸说自己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时,魏王表现怎样?

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师:当更羸只拉了一下躬,大雁就直掉下来时,魏王又怎样?

生:大吃一惊,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更羸是怎样向魏王分析的?现在请大家再读读第9自然段,看看谁能用"因为……所以……"把更累的话叙述一遍?

生:大雁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疼;它之所以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又因为它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所以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师:叙述的真有条理。可是,当更羸分析完之后,课文并没有写魏王的表现。下面就请大家模仿3、6、8自然段,抓住魏王的神态语言描写展开自己的想象,这时候,魏王又会怎样说?

(几分钟后)

生:魏王捋了捋胡子,心想:"他可真不愧称得上我魏国的射箭能手啊!"

生:魏王笑了笑说:"我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来没有服过人,今天我算是服你了。"

师:大家别忘了更羸分析的话。

生:魏王沉思了片刻,自言自语地说:"原来他是一个会观察、会思考、会分析事物的难得的人才啊!有他在我身边陪着,我还怕什么?"

……

【反思】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后有什么反应?成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老师运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在练习用"因为……所以……"叙述更羸的分析之后,让学生说魏王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时练习说话水到渠成,精彩此起彼伏,学生借魏王之口说出了自己的体会,明白了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

【案例】二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片段――

师:按常理,一个人在临死前最让他死不瞑目的是什么?

生:是骨肉亲情的牵挂,是家产的分配问题……

师:让严监生死不瞑目的是什么?

生:(齐答)两根灯茎!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内容,看看他为了两根灯茎是怎样垂死挣扎的?请大家把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话以及对老爷描写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后,指名分角色读。

师:作者只抓住了身边人物的语言描写、老爷的动作神态描写,将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在了我们的眼前。现在,老师请大家展开自己的想象,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当家人揣测他的心思时,他心里究竟是怎样想的?

生1:当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似乎在说:"什么呀!两个亲人见不见面都无所谓。"

篇4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02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莲山课件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充数)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习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平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习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习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4、链接语言材料,切入实际运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在教学中,阅读理解带有“滥竽充数”的句子,架起了学生理解寓意与运用成语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一“桥梁”拓宽了对“滥竽充数”的内涵,丰富古义,也为学生运用成语写句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运用的难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用“滥竽充数”所写的句子用词贴切,内容具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