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留言板范文
时间:2023-04-09 03:0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主流留言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也许你们忘了我,那也对。我离开了小荷这么久。
【卜梦云】
偶尔打开了你的作文本。你已经超过了我好多哦。当我想起,以前还是我帮你申请高级会员的。呵呵,现在。一切都变了呢。
你的文文越写越好了,渐渐地,你很少来我的作文本了。也就代表了,你忘记我了吧。
【豆丁】
还记得么,你总是像个小孩子一样地叫我“姗姗”。其实嘛,我不是“姗姗”、而是“珊珊”。豆丁,每次你都是第一个踩我的留言板的。每当我一打开留言板,总是会被你感动得一塌糊涂。豆丁,我不是忘了你。只是,我心中对文学的热爱已经不存在了。
【桃紫】
阿紫。对不起,我让你担心了那么久。你也进步了好多哦。唉,现在的我和你简直没得比。阿紫,你最近还好吗?
这三位我最重要的朋友,你们都忘了我吧。呵呵,这也难怪。我离开了这么久。还有一些朋友,也许是我落下了。各位,真的很对不起。我让你们担心了这么久。
如今,我的文笔已经退步很多了。脑子里全装着一些游戏、非主流设计。了解我的人都说我变了很多。也不懂为什么自己变了。只知道现在的我,根本做不回以前爱学习的自己。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网络文化 科学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
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到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着空前的变革,也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重新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的教育价值观。面对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将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创建与信息网络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大力教育创新,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思想修养和个性品质。
一、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在校大学生占6.4%,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约18.6小时,大学生是最为活跃的网民群体。
快速膨胀的网络信息资源,对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手指轻轻一点,世界便尽现眼前”。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遨游于网络信息的海洋,畅享科技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且利弊共存,应予以辩证、客观地加以分析。
(一)网络的积极因素
1.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创造了条件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载体,“网络无国界”,大学生可以跨学校、跨区域、甚至跨国界交流沟通,共享文化、学术信息与成果。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大学生可以开展自由、互动学习和广泛交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知识创新与交际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世界、融入社会。
2.网络的虚拟性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展现”的心理需要
网络的虚拟性迎合了青年学生的心理,为他们寻求“自我展现”开辟了空间。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个人才能、宣泄情感、传递信息、社交娱乐等,体味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要。特别是实际生活中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沟通的学生,可以释放压力、表现自我、彰显个性。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文明与便捷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教育价值标准
虚拟网络、良莠并存,多元化的价值形态汇聚交融,人们在虚拟的世界里无法准确分辨真假、美丑与善恶,容易在这个没有确定的价值标准和效信准则的“信息海洋”里迷失方向,从而导致价值观混乱。一些非主流的,甚至是消极、不健康的思想在网上泛滥,无时无处不在动摇着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网络所构建的平等的、交互式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挑战
网络拓宽了大学生受教育的途径,学生有了更加自主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民主、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给了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很多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传统的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在逐渐削弱。
3.虚拟网络、匿名交流,造成大学生道德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
网络文化的消费性、娱乐性和虚拟性导致了人们的文化品位下降、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虚拟世界里人们的行为、言论不受其真实的身份约束,犹如人人带上面具,不知道“我是谁”,言论随意、无所顾忌。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道德感缺失、法律观念薄弱,以及自由观念泛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显得虚伪而又不负责任,这对大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和培养形成极大的障碍。面对新兴网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覆盖面广,在大学生中易产生群体性效应
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团体”、“网络传销”等非法组织会趁虚而入,形成一股巨大的逆流。网络也能把高校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任何敏感信息和舆论都会在网络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尤其是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利用,在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导向下,易滋生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
5.大学生沉溺网络,隐藏心理疾患
随着互联网应用广度和深度的加大,大学生沉迷网络,导致社会隔离、家庭关系疏远、时间管理的下降、娱乐化因素过高等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甚至对网络产生依赖感,渐渐沉溺其中、迷失自我。这一特殊群体无暇顾及学业,成绩一落千丈;生活中往往和同学、老师及家长缺少沟通和信任,渐渐与同学、社会疏远,人际关系淡漠,产生孤独、自闭、消沉情绪,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大为不利。
二、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科学发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更新教育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重新规划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主动探索的精神去开拓创新,积极汲取网络文化中不断创新求变的活力因素,借助网络平台,开拓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新途。
(一)建设魅力网络文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许多高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但反响并不热烈。如果仅将政治说教和宣教的材料挂到网页上,留于形式,只能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做了一件意义不大的事情。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需求。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网络内容和形式,形成网络互动模式,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组织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强、适用于网络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网上轻松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开设时政窗口,关注社会文化经济动态,设立专题论题、留言板、BBS等交互性强的栏目为师生提供发表意见的场所;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针对热点问题及时答疑,做好疏导,形成学生思想动态的有效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将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向网络延伸和拓展,以信息服务和趣味娱乐吸引大学生,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和亮色。
建设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使网络真正为大学生所喜爱的、所关注的重要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超时空的特点,构建一种互动性好、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和新模式。
(二)发挥网络特色服务,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通过网络全面、优质、高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乃至进入社会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的服务管理工作,最终,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1.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将传统的活动形式利用网络来进行,还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性地开展活动,比如网络班会、心理测试、动画制作大赛、网络讲座等,寓教于乐,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2.给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开拓学生的就业机会
与社会接轨,密切联系某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给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开拓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互动平台、和校友生建立母校联谊栏目等,有助于向社会推介学生,让学生拥有了解社会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加强心理援助,关爱每位青年学生
当今学生因青春期在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极大关注。许多大学生被经济贫困、自信不足、考试焦虑、恋爱交友、职业选择等问题困扰,开展人性化的网络心理咨询和“群体心理互助”,在相对宽松和隐秘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大学生心理释疑和情感宣泄,促进大学生阳光成长。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团队
高校网络的建设与维护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这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创新队伍建设,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到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从而支撑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一是技术开发队伍。成立一个在教师带领下的以学生为主的“创业小组”,在网络平台整体规划下,将部分专题和模块交给“创业小组”开发,市场化运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信息维护队伍,加强网络自制。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选聘一些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和学生担任论谈、BBS的版主和管理员,维护网络安全与清洁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带领整个团队,按照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生的需求在网络平台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文化服务,向学生和社会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形象和风采,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同时,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网络中心、保卫工作部门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发挥专长、形成合力,从教育管理、技术维护等全面推进高校网络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网络伦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品位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正面的价值导向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从而达到塑造人、培养人的目的。借助网络平台,提供大量丰富、全面和公正的信息,帮助大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和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通过网络伦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品位。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刻板说教,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教书育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成就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世界。
(五)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予以人文的终极关怀
校园文化是教育学生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高校应重视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把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情趣留在校园里,用在学习上。“以人为本”,积极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通过形式多样的有形文化把学生吸引到有形集体生活中来,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健康成才。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需求。学校举办人文讲座,关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培养关心社会发展的热血青年;号召学生重拾书本、读好书,品位人生哲理;组织轻松愉悦、雅俗共享的文化沙龙、文娱社交活动、健身俱乐部、旅游、摄影等活动。学校为学生施展才华、发展兴趣搭建平台,并聘请老师、提供资助。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内涵建设,紧扣社会发展潮流,加入学生喜欢的时尚元素,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从文化的、历史的、生命的深度,实现对社会和个体生命的关怀。
三、网络载体标示着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效途径,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顺应了社会和人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标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网络为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教育者成熟程度的提高,学生将拥越来越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空间。未来,大学生们将根据个人爱好、专业兴趣、职业倾向等,如饥似渴地在网络海洋中汲取知识,创造性地发挥才能,同时寻求个人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个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