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范文
时间:2023-04-07 10: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54分)
1.
(10分)比一比,再组词。
竭________
遨________
赐________
慨________
协________
歇________
傲________
惕________
概________
胁________
2.
(4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毁坏——________
容易——________
精心——________
美丽——________
3.
(6分)重新排列段落。
________下课铃响了,我把卷子交了,心里特别难过。
________昨天晚上,听说电视节目要播放电影《左罗》,我想,明天考数学,我早起一会儿复习一下还不行吗?
________上课时,老师发下卷子,我一看就心慌了,哎呀,有两道大题我不会做。
________今天早上我一睁眼,还差十分钟就要上课了,我急急忙忙跑到学校。
________我真后悔,昨天晚上我不该光顾看电视,没复习功课。
________我就一直坐在电视机前看到十点四十五分。
4.
(11分)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以________的形式,从________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________”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________。
②课文从________引入,接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说明________的事实,最后告诉人们________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________。
5.
(8分)写反义词
破坏________
遥远________
渺小________
枯竭________
慷慨________
奉献________
随意________
造福________
6.
(16分)组词
竭________
遨________
赐________
慨________
渴________
傲________
惕________
概________
协________
赌________
薄________
萤________
胁________
睹________
簿________
莹________
7.
(6分)辨字组词
莹________
滥________
胁________
营________
槛________
肋________
8.
(1分)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________
9.
(8分)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
即使……也
不是……而是
如果……就
①这些设想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是遥远的事情了。
②________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物资源________会越来越少。
③拿矿物资源来说,它________上帝的恩赐,________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④________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________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0.
(6分)选词填空
后果
结果
成果
①不听劝告,________自负。
②不听劝告,不会有什么好的________的。
③科学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________。
希望
指望
愿望
④想到月球去居住,________是好的,但不可能。
⑤我们________大家都能够重视环境的保护。
⑥他这件事没做好,想受表扬是没________了。
11.
(16分)比一比,再组词
竭________
遨________
赐________
慨________
渴________
傲________
惕________
概________
协________
赌________
薄________
萤________
胁________
睹________
簿________
莹________
12.
(8分)辨字组词
葛________
胁________
赌________
莹________
蔼________
协________
睹________
萤________
13.
(5分)缩句
①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景色秀丽的大公园。
②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③鲜艳的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14.
(16分)组词
傲________
遥________
蓝________
径________
遨________
摇________
篮________
经________
蔼________
其________
采________
睹________
竭________
甚________
彩________
绪________
15.
(8分)按要求写句子。
(1)根据场景补充完整句子。
操场上真热闹:同学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
(2)从“谦虚”和“无精打采”中选一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16.
(5分)把下面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离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心里很着急。
17.
(5分)将下列词语组合成四字词语,然后选用一两个写话。
生态
基地
矿产
灾难
资源
移民
枯竭
开采
18.
(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毁坏—________
容易—________
渺小—________
精心—________
美丽—________
慷慨—________
19.
(1分)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________
20.
(6分)在横线上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映入________
相互________
________可亲
一叶________
________不断
不加________
21.
(2分)你认为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重点学了什么内容,请选择适合的答案(
)
A
.
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美丽壮观的球体。
B
.
与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地球上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C
.
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和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阅读题
(共3题;共52分)
22.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映入
纹痕
(3)找出具体些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___,“白色”的是___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___。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__之情。
23.
(2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因为
灾难
生存
(2)结合句子理解划线字的意思。
①再生:________。
②滥用:________。
(3)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①从文中“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________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________。
(5)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6)根据这段文字提出的问题,设计两条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广告语。
24.
(13分)阅读《只有一个地球》,回答相关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再生”的意思是________,“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________,“本来”强调了________。
(3)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5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5-2、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52分)
22-1、
22-2、
22-3、
22-4、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4-1、
篇2
一、拓展生活,拓宽课文的外延
课文只是语文的一部分,生活才是语文的全部。其实,编者也注意到了这点。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老师,您好!》对应的时间点就是9月10日教师节,第二课《但愿人长久》对应的是中秋节。然而,教材由于容量有限,再加上地区有别,沟通生活往往只能点到为止,根本不可能包含所有内容。因而,这需要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搭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请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几朵杏花开与第一朵杏花开有什么区别?
生1:数量上不同。几朵杏花是几朵,而第一朵杏花只有一朵。
生2:时间上可能有区别,几朵杏花开与第一朵杏花开可能误差一到两天。
师:对!这很好!时间上可能有误差,但是就这一两天时间,竺可桢都不肯记载,宁愿第二年重新去观察。从这可以看出竺可桢什么精神呢?
生:严谨认真。
师:是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竺可桢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就,就在于他平时认真观察生活。而我们平时没有话写,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会观察生活……
生活就是教材。我们不但要学有字的教材,更需要学习无字的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学生从教材引向生活,这才是教材编者真正的意图。
二、拓展文化,丰富课文内涵
从严格意义上讲,语文也属于文化的范畴。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的教学上,忽略了语文的文化内涵。这样让语文失去韵味,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材编者也想到了文化的熏陶,因而在教材中适当安排了与文化有关的课文。比如,《但愿人长久》涉及的就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元日》写的是春节。因此,教师需要有拓展的意识,以课文为点,延伸到文化,让课文成为文化,搭建平台。比如,在《元日》这一课中,笔者这样教学:
师:这一首诗是写什么节日呀?
生:春节。
师:那诗中写了哪些风俗呢?
生:饮酒、换桃符、放鞭炮。
……
师:是呀,在宋朝过新年,就有这么多的风俗。那现在呢,各位好好想想:我们现在春节做什么呢。
生:穿新衣服、贴春联、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
围绕文化这一命题,由点到面,由课文到文化,一方面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则传承了优秀的文化,这很关键。这需要教师要有文化意识,把自己当作是文化的布道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
三、拓展阅读,增加文本的厚度
语文离开了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讲,就相当于鱼离开了水一样。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他们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课内阅读的附属品。这种把课内与课外阅读对立起来,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把课文真正教成语文,最为根本的就是寻找课文的支点,把课内与课外沟通起来。比如,《三顾茅庐》这一课,有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同学们,学了《三顾茅庐》这一课,我们了解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除此之外,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刘备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是怎么样的。
生2:刘备说: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我想问:在这以后,诸葛亮究竟做了那些事?是不是言过其实了?
……
师:你们这些想法都很好!读书须生疑。你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问老师,而是认认真真地看一下《三国演义》。真的,等你们看过后,我们再交流,也许你们理解会更加深刻。
这一环节的教学,从课文《三顾茅庐》到名著《三国演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其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教师需要做的是无限放大这种意图,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如果教师再进一步跟进,采取一些后续的措施,比如,组织读书交流会,讲故事等,那学生的这种兴趣就会持续,把“课文”教成“语文”的目标也进了一步。
篇3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及自我调整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做到开放式语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分析能力,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和习惯,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一、创设情境与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师在导入语文课时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及感人的语言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大脑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如在教学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板块古诗《回乡偶书》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首先课件出示文中图片,并配上萨克斯名曲《回家》,然后提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学生回答:“图上有树有房子,像是一个村庄;图上画了一个老人,背着包,好像从外面回来:图上还画了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他们看到了这个老人等等。”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配合乐曲激情叙述:“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图上画的这位老人叫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家乡,贺知章80岁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著名的古诗《回乡偶书》,全诗表达了诗人热爱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配乐观察幻灯片及对古诗作者及背景的了解,一下子进入了古诗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辅垫。
二、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如在讲解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播种希望的日子》第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文中标出生字,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最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如“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说这个西瓜是爷爷从家里搬到瓜地里的?”“当‘我’看到地里的大西瓜时会怎么想?”“想对小作者说点什么?”等等。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些便于学生理解的问题要随堂解决一些,留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第二课时分析课文时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样有效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了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学会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和动情点和中心句段,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地引导,巧妙地点拨和及时地启发。努力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种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有效提升语文阅读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长春版《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多利用课内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编抄报、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诵读古诗词、表演课本剧、开展读书辩论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图书超市”活动,引导学生交流买卖东西的过程和感受,然后再写下来: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放风筝、爬山、做游戏、跑步、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活动,然后做说话练习和习作:也可以让学生做环保、绿化、家乡的变化等主题调查活动,或者是结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运用语文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四、在生活中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理知识;学科整合
新课标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而小学语文与地理这两门学科,看上去没有什么的联系,仔细分析文本,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着许多与地理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在这学科整合日益广泛化的今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在教材中不断挖掘与相邻学科的整合。
一、结合文本地图,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
在这个环节里,地图应该是必不可缺的一件教具。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第十课的课题为《北京》,这一课中,对北京的美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平时,学生们就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北京欢迎你”等有关北京的歌曲,他们对北京这座城市非常喜欢,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尤其是2008年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学生们都非常希望能够到北京看一下“鸟巢”和“水立方”。但是,北京到底在哪呢?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这些问题不断地在学生的心头盘旋,这个时候,就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地理位置的渗透。我拿出一张中国地图,给学生先指出我们家乡――涿鹿的位置,然后再指出北京的位置,告诉学生北京距我们有153公里,如果坐880公交车的话2个半小时多一些就可以到了,学生听了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不仅知道了北京离我们并不远,而且还知道北京就在我们河北省的怀抱之中,学生都兴奋极了,看着他们开心的笑容,我的心里也很欣慰。
像这样需要渗透地理位置的课文还有很多,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中的外国名著选段《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等,以上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地方都在国外,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世界地图,让学生们知道意大利、非洲、丹麦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他们和中国的距离。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理位置的渗透,我想小学生从小就能够知道自己家乡在祖国大家庭的位置,祖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世界各国的位置关系,这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强上好多倍,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二、联系民俗风情,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第十一课《难忘的泼水节》,描写了平易近人,与民同乐,入乡随俗的高尚品格。除此之外,傣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泼水节也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课文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景观知识的参透。总理的“对襟白衫”、“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不正是傣族典型的服装特色吗?总理手中的“象脚鼓”不正是傣族典型的乐器吗?傣族的泼水节、服装特色、乐器以及凤凰花的花瓣都是学生们应该了解甚至记住的人文景观。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风俗习惯都应该使学生们从小就应该有所了解,这对他们长大以后对于其他不同民族的了解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也有非常多的安排,像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草原》,六年级下册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等等,通过这些课文要加强学生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的了解。试想,如果学生们在电视或图片里见到某人的穿着或特色民居,马上就能说出这是什么民族,在什么地方,那该是多少得意的一件事情呀!
三、透视文本景观,了解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地理自然景观的课文非常多。例如,人教版四年级第十七课《长城》,不仅描写了长城的壮观,更对长城地理位置、功能,甚至建筑的难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气魄宏伟、高大坚固的长城在学生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趵突泉的纯洁、活泼、有趣;黄果树瀑布的幻影绰绰;钱塘江潮来时的白浪翻滚、水天相接……无不令人身临其境叹为观止。在我国灿烂的诗歌文化中,蕴涵了很多人文地理知识。诗歌中涉及地理名称的比比皆是,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如果从小就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可爱的家乡、美丽的祖国,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增强他们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就如同阿里巴巴的宝藏,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相邻学科之间的联系真可谓千丝万缕,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了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一代新人,让我们携手同行,从中悟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吧!
参考文献:
篇5
(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东山小学 553100)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渐健全的成长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健全学生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笔者认为,法制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高层表现,做好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法制教育,对上好小学品德课以及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语文学科教学出发,对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探究,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法制教育
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如何让人们知法懂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而教育是普法过程的必经途径,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德育是育人之本,而德育的再一步上升便成了法制。据报道,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低龄化逐渐成上升趋势。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这一理念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说能不能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第一课,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关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及其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但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该以人为本,跳出教材,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注重发现和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将法制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健全,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总之,让孩子们知法、懂法、守法,已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事。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呢??
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渗透法制教育?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强的学科,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不可抹灭的作用,简单举个例子,小学六年级语文《只有一个地球》就是通过写地球的美丽壮观、渺小、自然资源的有限,但人类却贪婪地开采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等,给地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会造成资源枯竭的灾难,可人类目前又无法移居到其它星球上去生活,只有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通过对本篇文章的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进行了教育,更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延伸,及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白制定像“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抓住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是喧宾夺主,而是顺其自然,一气呵成之事。只是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牛头不对马嘴,生搬硬套,同时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解读要透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小学语文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譬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仅仅要从思想上热爱文物,热爱文化遗产,而且要自觉地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卫士;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可通过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的防震防灾、自救互救的意识;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泉水》,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的行为……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积极思考,多方联系,读懂、读透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展示出一气呵成的效果。?
(二)把握时机,适时渗透?
在渗透法制教育中,一定要抓到最适当的渗透点,不能因为了渗透法制教育而影响课堂的连贯性,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本来是精彩而有条有理的,但由于不顾课堂内容,不顾课堂时机,一定要将法制教育加进去,这样反而可能会使课堂失去活力。因此,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握时机,适时渗透。在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最终做到两全其美。?
二、以语文课外活动为载体丰富法制教育形式?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因此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以促进普法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经。比如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另外,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定主题设计一次手抄报,出一期黑板报等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法治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当教师要讲师德,当医生讲医德,做艺人讲艺德,当然法制教育也必须讲法制道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三、把握适度原则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定要注重适量。过多,过深,会把语文课变成法制讲座,失去语文课堂的精髓;过少,过浅,又会导致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度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等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四、注重法制教育的迁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效,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个人成长经历、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一部分课文内容对于孩子们的生活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不够符合实际,课堂中如果不进行迁移的话,孩子们便会认为这样的东西对们没有学习的必要,或者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也比较枯燥无味。比如,在上小学二年级《北京亮起来了》这课时,教师只是单调的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总则第七条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保护好故宫等文物,这样的话,我们农村孩子就会认为我们离北京这么远,如何谈得上去保护啊,课堂中的法制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课堂显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进行一下由远到近的迁移,告之孩子们,玉皇阁、凤山寺等也是文物,同学们也一定要保护好它们,不能……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更有效。?
总之,学生就像是等待雕刻的模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上途径和原则需要综合考虑,只强调哪一个方面都不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积极探索,挖掘身边的素材,尤其是体现学生知识经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四年级上数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