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9 10:2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语文;亲情;教育;学生;成长

亲情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份情感,因为家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归宿。尤其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儿童时期,亲情是无法取代的,是心灵的皈依。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被爱包裹起来,渐渐地习惯了爱的外衣,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也就忽略了亲情的存在。语文教材中洋溢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形象,正是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亲情的力量。

一、迟来拥抱,感悟母亲的伟大

儿童对于母亲的依赖程度远胜于其他亲人,母亲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母亲成为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亲情形象,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对学生都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如《第一次抱母亲》,讲述了作者因母亲生病住院而前去照顾,正因为有了这一次与母亲的“亲密”接触,使作者感慨良多,文中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浓浓感恩情与质朴的母爱,仿佛在学生心灵深处轻轻刺了一下,有一点痛,却无比真实。

课文的题目开宗明义,意味隽永。“第一次”暗喻作者对母亲的关心太少,直到母亲渐渐老去,生病住进医院,作者才意识到母亲不再年轻、不再能为作者抗风挡雨,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而“抱”字则展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已经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动作所能体现的意义。学生常常见到讲孩子扑在母亲怀抱中的桥段,却极少见到孩子“抱”母亲的桥段,一股融融爱意油然而生。

尤其是文中三次出现了“没想到”一词,一次比一次意蕴深长。第一次出现,是作者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在抱母亲时突然发现,母亲原来如此瘦小;第二次出现是作者没想到母亲还不到100斤;第三次出现是作者没想到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了100多斤的重担。作者用量化的数字,突出展现了母亲在艰难的岁月里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为作者营造了家庭的港湾。而母亲质朴的言语,“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子过来的”,更使人感慨母爱的伟大。在课文结尾处,当作者像当年母亲抱着自己入睡一样,也抱着母亲入睡时,母亲激动地流下眼泪。这感人至深的场景,使学生联想起自己与母亲那些充满温馨的瞬间,不禁感慨“我也要哄母亲入睡”。

二、智慧广博,体味父爱的隽永

如果说母爱是感性的,那么父爱就是理性的。父子关系往往不及母子关系那般亲昵,是内敛的、隽永的爱。由于儿童所接触的生活环境,极少能运用到理性的思维去处理问题,因而少有能体会到父亲智慧之爱的机会。所以,在教材中,编者刻意安排了一些展现父亲形象的课文,使学生体会父爱所蕴含的智慧与广博。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讲述了著名作家高尔基与其十岁儿子之间一段生活趣事。在小岛休养的高尔基,盼到了妻儿的到来。儿子在驻足的时光里,种下了若干小花。待到儿子走后,小花开了花。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花,心中无限喜悦。在他眼中,每一朵花都像是儿子乖巧的脸蛋,那是儿子为他的寂寞所种的花,尽管儿子随母亲返回家乡,却留下了浓浓的爱,这使得高尔基备感欣慰。高尔基用写信的方式,感谢儿子为他带来的美好的礼物——“鲜花”,并鼓励儿子继续播撒爱心,告诉儿子“给”比“拿”将获取更多的快乐。

如《鞋匠儿子》一文,讲述的是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往事。当他首次站在参议院的讲台上演说时,被一位傲慢的参议员当场指出其父是一名鞋匠。尽管他父亲当时已经去世,但在儿子心中,父亲永远是高大的、伟岸的,无关乎父亲的身份、地位。儿子要尊重、孝敬的是父亲,而不是父亲的权势和地位,即使父亲仅是一名鞋匠,而儿子已经成为一国总统,但身份的改变,不足以改变父子间的关系。这一点对于现代小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即使身份、社会地位存在差异,但爱没有差异,尤其是父母之爱。

三、温情画面,浇注浓浓的亲情

家庭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港湾,简直是整个世界。父母的言行会折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则透过父母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即使再谨言慎行的父母,也会有松懈的时候,特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父母作为社会人,难免不带有社会中的种种风气,而这些将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从学习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而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建构来看,学校教育却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当父母没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时,学校教育则及时进行了补充。在教材中,编者悉心安排了许多温馨的故事。

如作家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文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写出了童年生活的自由、无拘无束,也写出了祖父对于自己的爱,勾勒出一副充满慈爱、欢愉的温馨画面,洋溢着浓浓亲情。在当今社会,儿童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情感较为特殊,对一些孩子来说,甚至胜过对父母的情感。因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朝夕相处,他们成了儿童最“亲近”的人。这种亲情充满了质朴和温馨。另一方面,“园子”对于作者来说有特殊意义。在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后,不难发现,“园子”中动物与植物的自由,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儿童渴望自由宽广的空间,渴望更广阔的天空,而祖父正是为她创造这片天空的人。课文中自始至终充斥着纯真与田园的风格,不带有功利色彩,对于儿童构建积极豁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儿童内心开启一道温情的门,让儿童所见的世界充满幸福与正能量。

亲情如一曲悠扬的乐曲,浸透于儿童的灵魂深处,暖融融地,准备好了一双大手,抚摸着儿童稚嫩的脸颊。那是亲情,唯有亲情,才不求回报。经过编者精心选编,语文教材中展现了慈祥质朴的母爱、宁静隽永的父爱。这些其乐融融的亲情画面,无不激荡着学生的心。那些可能错过的感动,可能忽略的幸福,如同生活的胶片一般,掠过学生眼前。教材中这些亲情形象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随之呈现出来。学生终于体味到——寸草报春晖,父母之爱何其深沉啊!

参考文献:

[1]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5.

[2]蒋成云.亲情类课文教学该怎样把握[J].小学教学设计,2009(4).

[3]王建稳.将亲情教育渗透到阅读和写作教学中[J].教研天地,

篇2

一、预设细节,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情境,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要用心去预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才能预约精彩的生成。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无疑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彩的课堂生成,总是来源于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的设计之中。即使是出乎预设的临场发挥,也绝不是偶然得之,而是基于充分钻研教材、深刻解读文本,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而发挥的教学机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细节预设:

1.创设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要将新理念转化为行动,最终将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得到实践与体现。我们所说的教学细节,它不是公开课中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的一节课的“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故弄玄虚,而是要靠教师对教材、对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

“教学预设”是教师备课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备课时,要用开放的胸怀去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要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心理反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有可能发生的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要清楚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从而预测到学生面临这些细节时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2.采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比赛等形式形成教学细节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细节的预设是为生成精彩的课堂。在老师和学生的故事、歌声、笑声中, 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语文学习,变得非常有趣味,这样教室里也充满了学习的氛围。学生通过玩游戏、表演等来获得新知,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注细节,让课堂奏响和谐之美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上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教师要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那别样的思维,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只有当这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彰显一个流动的“过程”。

以《鞋匠的儿子》教学为例: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工整地抄写在黑板上。听课老师发现了黑板上“尴尬”一词被执教老师写错了,并示意其纠正。教师如何处理?

师(坦诚地):同学们,老师此时非常尴尬。猜猜看,老师为什么尴尬?

学生一下子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不时望望听课老师,不知道怎么回事。个别聪明的学生开始看黑板上的字,与书上的字仔细地进行对比。终于,有学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生(大叫):老师,“尴尬”写错了。

师(微笑):当老师发现自己写错的时候,心里会怎样想呢?

生:老师觉得很难为情,去改又怕被听课老师和我们笑话,丢了面子。

师:是呀,老师此时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这就是 “尴尬”。

师:进也不好,退也不好,处于两难的境地,这就是——

生(齐声):“尴尬”。

师(真诚地):此时,老师还想问问你们,你们会笑话老师吗?

生:我觉得老师有意把“尴尬”写错,目的是引起我们的注意,想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两个字的偏旁是“尢”,而不是“九”。

生:我认为老师是有意创设这种“尴尬”的情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尴尬”一词的意思。

师(诚恳地):老师确实没看细致,错把“尢”看成了“九”,希望大家今后写字别像老师今天这样。其实不仅仅是写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粗心,一定要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少一些尴尬。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尽管对每堂课都作了周密安排,精心准备,但仍不免出现一些失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面对自己的失误,没有遮掩,没有回避,而是巧妙抓住失误,引导学生思考教者此时的内心感受,不露痕迹地让学生自己感悟了“尴尬”的含义,加深了对该词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教者顺势而下,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对待别人的过失,从而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人文教育,让课堂流淌着浓浓的和谐之美。

三、捕捉细节,让课堂折射智慧之美

“无须刻意求佳境,自有奇峰报晓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有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创举”,令人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意外的生成,教师应捕捉其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学定教,适时改进教学设计,就会不断给课堂生成智慧。

《九色鹿》教学案例描述

师:国王非常惭愧,他会怎样惩罚调达呢?

生:让他变成奴隶!

生:把调达扔到河里,淹死!

生:把他斩首示众……

这时,却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老师,可以给调达一次改过的机会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起来反驳:不可以,调达是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怎么能原谅他呢?如果原谅他的过错,他会害更多的好人……

面对这意外的“添乱”,教者并没有放弃,而是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

师:给调达一次改过的机会,并不是要原谅他的过错,每个人都要为他的过错承担责任。除了“死罪”,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惩罚办法呢?

生:把他发配到偏远的地方,让他好好反省。

师:据说,调达被发配到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一直到年老的时候才被国王赦免。回到家乡后,他每天拖着衰弱的身体奔波在山林中,为的是向九色鹿道歉。假如有一天,他能够再次见到九色鹿,他会怎样向九色鹿忏悔呢?

生:调达会跪在九色鹿的面前,恳求九色鹿原谅自己。

生:调达会说:“恩人哪,我现在明白我的错了!您大人有大量,就原谅我吧!”

师:调达一定会向九色鹿深深地忏悔,你们不妨用上这样的句式:“我真后悔……我用一生的时间,终于明白了……说一段话。

生:调达会说,我真后悔自己当初见利忘义、恩将仇报,我真诚地恳求您原谅,如果能得到您的谅解,我死也瞑目了。我用一生的时间,终于明白了人应当有诚信,有恩必报。

生:调达会说,我真后悔当初见钱眼开,一心只想着发财,竟然忘记了您的大恩大德,忘了自己的誓言,带领军队前来捉您,我实在是黑了心了。我是罪有应得,罪该万死啦!现在我老了,我用一生的时间,明白了做人应该知恩图报、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