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已故长辈的思念范文

时间:2023-03-13 18:3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达对已故长辈的思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表达对已故长辈的思念

篇1

重阳节句子精选1) 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族节日,节日虽只有一天却浓缩了很多中国人宝贵的真感情。

2) 重阳节是九月九日,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重阳节也叫“老人节”。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3)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后人广泛流传,现在在中国几乎是全部人家都会庆祝重阳节,登高、探亲、赏菊,是一种民俗的享受。

4) 今年重阳节真是一个愉快的节日啊!也希望每个老人都有一个愉快的节日,每天都可以过得幸福快乐!

5)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专属老人的节日,我们应该在重阳节那天给老人们送上祝福,让他们过一个愉快的老人节。

6) 时光老人的沙漏就这样一点一点,快速而又漫长漏去细细的沙粒,细水长流似的。那个幼小的我已不复存在,可重阳节依旧每年一次不急不慢地到来,只是能与我一起分享重阳糕的老人已离去了一位——我的爷爷。

7) 重阳节也称作老人节,理应把为老人祈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户人家里都有老人,都当做宝来对待。

8) 重阳节染着的香气,披着轻含的霜露,浸着烈的美酒,载着残阳中回味不尽的厚重心事。

9) 在重阳节那天,人们通常会表达对老人的尊敬和关爱。

10) 中华民族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品德的民族。重阳节便是最好的体现。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时以奇数为阳,九月初九两个阳重叠,故称重阳,亦称重九、重阳时节。

重阳节句子推荐1)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2) 人们常说六为阴,九为阳,则九月九即为重阳。在个位数的个自然数中九为最大,人们又赋予它对老人们的崇高美好的祝福,希望每一老人都能长寿快乐,所以重阳又是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3) 重阳节古往今来都是一个有着浓郁人情味的节日,这天我们既有团聚亲友又带着我们秉承了数千年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尊老。

4) 重阳节,无论身旁有没茱萸酒,还是有没在年长的长辈身边,请都不要忘记这份人间真情。

5)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

6)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8)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0)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阳节句子大全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5)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6)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7)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8)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9)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2)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13) 思念是最漫长的享受,每逢佳节,寄一份思念,传一份祝福。祝福家人,祝愿家人健康快乐!

14) 怀念,是亲情的眷恋;思念,是亲情的羁绊,登高思亲,九月九日重阳节,祝家人身体安康,幸福合乐!

15) 又是月圆思念日,你在他乡是否安康?家人挂念念你,朋友想念你。祝福你,在他乡的人!

16) 又是一个思念已故亲人的日子,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故去的小姨呀,如果真有来世的话我还想你做我的姨,真的好想你!

17)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宋)-《鹧鸪天》

18)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明)-《一剪梅》

19)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唐)-《秋风词》

20)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魏晋)-《室思·其三》

21)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唐)-《南歌子四首·其二》

22)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3)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24) 母亲,想起你,我的泪如长河……母亲,你曾在村头扶着拐杖将我了望,那丝丝白发被暮风无情的飘乱。母亲,你曾在炕头念叨我的乳名,那满脸的皱纹里,蕴含了多少沧桑。

2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7)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28)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篇2

明天又是七月半鬼节了。我不相信有鬼。但是老人们,是相信或者说惟愿鬼是会来的,回来享受给他们的祭品,烧给他们的纸钱。当然,老人们只迎送自己家祖先的鬼魂。

七月半,或者提前一天,黄昏,很多人家就会在院外、路边、河边送鬼。一些老奶奶,蹒跚着缠过或者没缠过的小脚,提着或大或小一提箩东西,酒肉、水果、麦芽等祭品,领着个半大孙儿,或者小媳妇,到路边去送鬼。

忽明忽暗的火,照得他们的表情十分可怕。其实,跟在老奶奶身后的半大孩子,或者年轻小媳妇,往往也现出害怕的样子。

一袋袋大大的包封里,包满金银定,金黄金黄的金银定,纸折的金子样子,现出一锭锭银子的模样,十分好看。不过活人千万不能喜爱和眼红。

我高中政治老师的老伴,一位迷信的老奶奶,常年四季就是折这种金银定卖。平时,买的人不多,清明节和七月半鬼节前买的人很多。她家住在古老的街道米市街,折好了金银定,和打好花印的纸钱,新式的冥币一起,一摞摞,一筛筛,摆在街边,和其他古老小店的锄头犁钯、炉子木桶、铲子火钳、锅碗瓢盆、草烟烟筒、篾帽草帽、竹箩筛子一起,作为商品卖。

其实送鬼,是要先迎鬼的。

小时候,常住外婆家,我记得每年七月初,就要把祖宗的鬼魂接回家来,叫做接祖。外婆做得很认真。六月底,就买好各种纸,折金银定的金黄纸,打印冥币的土黄草纸,包封金银定的包封袋。接祖时只摆酒饭水果等祭品,在门外插上香,在祭祀的供桌前,也要插上几把或者几柱香。贫穷农家,没有香炉,外婆一般都是把香一个矮点的酒瓶口,或者在一个大碗里盛满灶坑里的火灰,把香插在碗里,有时也把香插在一个大萝卜上。

外婆对祖宗很虔诚,怎样贫穷,七月接祖回来,都要给祖宗鬼魂吃肉喝酒,准备丰盛的饭菜。每天吃饭前,必定要恭恭敬敬地站在供桌前,擎着点燃的香,虔诚祭拜,有时她会让我跟她一起上香,祭拜。我听见她很虔诚地呼唤着一个个我根本不认识的祖先的名字,叫他们回家来,来享用祭品。她还向有的祖先鬼魂道歉,表达感情,说是常去看他们的住房坟墓的,不过由于贫穷和忙碌,没有经常维修他们的住房坟墓,可能致使他们的坟墓阴宅漏雨漏风,并且给他们许愿说,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帮他们培土、修缮一下。然后外婆还会趁机委婉地埋怨他们,已经烧给他们足够的纸钱了,每个节气都祭拜他们,为什么还要来纠缠家里的活人,为什么不保佑家人无病无灾。我在一旁或者后面,听着外婆跟我根本看不见的鬼魂说话,她含糊阴森的声音,叫我心惊胆战,我以为她看见了一个个作古已久的鬼魂飘飘而来。看着缭绕飘渺的青烟,乌黑低矮、阴暗阴森的农家瓦房,我经常全身毛骨悚然,甚至心惊胆战。

祖先鬼魂,当然不会真的来把祭品吃掉。我观察过无数次,不敢问外婆。有一次,终于憋不住了,问外婆,祖先为什么没有把祭品吃掉。外婆说不清楚。不过,祭祀完之后,她就会很快把水果拿一个给我。外婆疼我,知道我想什么。那时贫穷得很,乡村里很少能吃到水果,祭祀的水果,一般是很好的红梨,有时还会有苹果和香蕉,乡村里更难见。

接祖前,要焐麦芽,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麦芽长在一个个大碗里,或者小盆子里,长得很高,撑住了碗边,甚至可以提着高高的嫩绿麦芽,把碗也提起来。麦芽放在供桌上,不知道是不是象征子孙兴旺,酝酿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还是因为知道祖宗都是农民,忘记不了庄稼,因此摆几碗旺盛的麦芽在供桌上,让祖先鬼魂看了欢喜。

送祖,就是送自己家祖宗的鬼魂。一般就叫送鬼,说自己家祖宗,当然不能这么说,得叫送祖。

不会填包封袋,外婆就请前面邻居家的一个老人填,他有文化,旧知识分子,熟悉民间文化习俗,毛笔字也写得很好。他们家也是外婆的本家,我也叫他外公。

我曾经几次在他们家,看老人戴着黑黑的老花镜,为村里许多人家填包封袋。外婆和我请请他填,他很高兴。他曾经教过我填包封,给这些作古的人写这种特殊的信封,当然得讲究古礼,得竖着写,由右向左,由上到下地写,还得讲究“先妣”“先考”等独特称谓。

这位很独特的,会给先人、已故祖先写信封的外公,死于我远在省城昆明上大学期间,我来不及在他面前改正自己犯下的一个知识错误,至今很遗憾。

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住在离学校很近的外婆家,也经常帮外婆做家务,牧牛,拔牛草,有时也会串门子,大多是到临近的这位会写包封袋的外公家去。我很敬佩他,他戴着乡村里少见的眼镜,我那时觉得戴眼镜的老人肯定饱含学识,而且他还会写毛笔字,能给死人、祖先的鬼魂写竖排的信封。

一天,回到家,外婆家没人,我进不去,就到老人家去做作业。老人就随手翻了翻我的书包,看了看我的书,翻阅到《中国古代史》“隋文帝惩子”一节时,他问我“隋”这个字怎么读。当时,刚刚开学,发下新书不久,老师还没教到这一章节,我书包里又没有字典。我被问住了,憋得脸红红的,羞惭得很。我几乎要流泪,不想在这位慈祥的老人面前丢脸。在这位饱含学识的外公面前不认识字,我觉得很丢脸,比在大字不识的亲外公外婆面前丢脸。我很想在老人面前表现一下,让他看得起我。但是,犹疑再三,我却告诉老人,读“惰”,并且告诉他,就是“懒惰”的“惰”。不记得老人是否笑我了。

我不明白,老人是真的不知道这个字,还是要考考我。要是考考我呢,他最后却没告诉我正确读音。后来,我猜测,他是确实不知道这个“隋”字。

不久,课堂上就听老师读这个字。我很羞愧,不过,却一直不愿意,也没有机会当面跟老人改错,告诉他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如果他真的是不知道这个字,那么我的错误就被老人带进了棺材,成为我终生的遗憾了。

不知道,老人死后,是村里什么人给他写包封袋。这种给死人写的信封,估计会写的人越来越少了。虽然,他曾经多次手把手教过我,不过我现在早已经忘记,毛笔字也没有学好。

到了七月半,接回家的祖先,也孝敬得差不多了,就都要在这一天,把他们送回阴间去。我总有疑问,死去的人,鬼魂不是很快就要托生人间吗,那么他们的鬼魂就不存在了,几年甚至几十百年之后,怎么还可以把他们的鬼魂接回来和送出去呢。

不过,大家即便都有这种想法,也不会深究,反正,接祖,送祖或者说送鬼,大家都心知肚明,都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缅怀,一种思念而已。

到了送祖那一天,家家户户就都把写好收信祖先地址姓名的包封,或者说给鬼魂的信封,装满金银定,封起来,拿出郊外、僻静处,丢进火中,和面值亿万的纸钱,一起烧给祖先,把他们送回去。酒肉、纸马,甚至纸彩电、纸别墅、纸汽车,都要送进火中。只有焚烧化了,他们才能带到阴间去。

酒也可以泼在烧的纸钱、金银定附近。有的人家,也把一碗碗的麦芽、肉菜,一个个的水果放在纸钱堆附近。

七月半或者七月十四日,黄昏送鬼,所以这两天,大家都忌讳傍晚外出,或者晚归,害怕回魂缠身,烧完纸钱金银定,送完鬼的人,也会匆匆而归。这时,到处只见纸钱纸灰飞扬,纸火幽微昏暗,明灭闪烁,路人稀少,郊外路边,僻静之处,到处显得阴风惨惨的。想想,那么多被各家接回来的鬼魂,一下子都被送到昏暗的路边,也真是可怕。

老家乡村人迷信,慢性病久治不愈,总认为是鬼魂缠身,就要请端公来端筛盘,送祸鬼。这个鬼,就是缠身的病魔,不是七月半送鬼时送的鬼,七月半送的鬼,是自家祖先的鬼魂,是自家的鬼,不害自家人。

缠身的病魔,往往是恶鬼,孤魂野鬼,叫祸鬼。

儿时,往往可以见到村外路边,田间地头,有一筛子送祸鬼的礼品,照样有一碗碗酒肉,和许多烧过的纸钱、金银定灰。惹不了他们,战胜不了他们,就用祭品贿赂讨好他们,让这些祸鬼滚蛋。我佩服家乡人的聪明,理解他们的无奈。

此时,已经是七月十四日黄昏,想必已经有部分人家在路边僻静处送鬼了。我想起一首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是一个上坟和怀念祖先的节日,此时又是另一个缅怀祖先的节日。

现在,许多人家已经嫌麻烦,能简单则简单,就在七月半这一天,既接祖,又送祖,接鬼迎鬼送鬼都在这一天。有的干脆不接祖接鬼,直接在七月半黄昏,到大门外或者僻静的路边,把包封的金银定和纸钱烧给祖先,在那里喊叫他们的名字,让他们来拿金银定和纸钱,享受酒肉供果等祭品,意思是叫他们享受完祭品后,拿着烧给他们的金银定和纸钱冥币,就回阴间去。当然,大家都怕鬼,既然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和关怀了,家门都不让他们进一下,也可以。何况没有多少人信任真有鬼神?何况三辈以上,亲情就淡了嘛?今天的人,还能记得祖先,简单、草草地缅怀一下祖先,已经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