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送武判官范文
时间:2023-03-15 12:2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雪送武判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3、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4、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5、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6、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7、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8、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9、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10、原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篇2
2、风雪很猛,北风呼呼地刮着,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席卷而来的北风无情地袭向北方特有、柔韧性很强的白草,可白草最终还是没能挺住,倒在了呼啸的大地上。
3、风雪很奇,农历八月,南方还是桂花飘香,而这里已经是风雪交加了。
4、风雪很急,也很大。一夜下来,风雪席卷,好像树上都开着洁白的梨花似的。天空白得耀眼,大朵大朵雪花从天上飘落,像是顽皮的孩子在互相追逐,玩够了,采飘落到地上;更像少女在空中旋转欺侮,她们飘起来的裙摆,是跳动的音符,舞出冬天那来自心灵的旋律。
5、外面潮湿极了,屋里也是湿漉漉的,沾湿了罗幕。狐皮大衣和锦被也显得很薄,寒冷还是向我们袭来。户外,将军的角弓冻住了,拉也拉不开,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的铁甲,也冰得难以穿上身。
6、纵横千里的大沙漠上积着雪,盖着厚厚的冰层。云朵昏暗无光,失去了往日的洁白,在天空中飘着,显得很忧愁。
7、主帅的营帐里热闹非凡,摆着丰盛的酒宴,从大将军到小兵,都来为你送行。胡琴、琵琶和羌笛演奏着西北风情的优美曲调,增添了送别的气氛。大家碰杯畅饮,也表达了对你的留恋之情。“路上小心啊!”“到了京城还要常联系啊!”句句简单的话语表达了我们与你的感情。
8、外面下着大雪,十分寒冷,而里面却是温情融融。寒风猛烈地牵曳着红旗,但冰雪已把红旗冻住了,怎么吹也吹不翻。
9、轮台东门送你归京,离开的时候天山上白雪皑皑,我们都走得很慢,好再多留一会儿彼此的情谊。路上,我们都显得有些忧伤,没了酒宴说笑时的快乐。你牵着马儿,说着以往的事情,回味无穷。不管天山有多高,积雪有多厚,都比不过你与我真挚的友情。
10、“多保重啊!”我向你送去祝愿。你骑上马,离我远去,可并没有飞奔而去,而是时不时地回过头来向我招手。山路曲折环绕,你的身影也时隐时现,渐渐地看不清了,只留下马儿清晰的脚印。
11、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回到营寨后,与你真挚的感情和离别是惆怅的心情一直依托萦绕在心头,越来越浓,挥之不去。
篇3
关键词:诗歌 标题 诗类 增删调换 建模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不重视诗歌的标题,对标题一扫而过,或者干脆就不读标题,径直读诗。其实诗歌的标题传达了不少的信息,重视标题,认真阅读标题,能帮助我们明了诗歌体裁,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一.读题明体裁
很多诗的标题就明确告诉了我们诗歌的体裁,是古体还是近体。例如“琵琶行”、“长恨歌”、“走马川行送封大夫西征”、“轮台歌”、“李凭箜篌引”等,标题中的行、歌、吟、引等字,揭示了诗的体裁为古体诗。这就意味着这些诗在平仄、押韵、字数、句数上比较自由,长短不限。诗歌的形式的自由能够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思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读诗知内容
“咏柳”、“咏梅”从标题我们就知道,这些诗是咏物诗,咏物诗借咏叹之物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情感,托物言志是这类诗常用的手法。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标题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些诗是送别诗,一般会表达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从标题中我们大体可知诗的类别,所写的大体内容。从而为我们读懂诗词奠定了基础。
三.增删调换显本色
1.删 对标题进行删减压缩,化长为短,显类别,将标题的重要信息显示出来。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删减为:白雪歌,即描写雪景的古体诗。或变为:送武判官归京,可知为送别诗。综合起来,可知写雪景表达送别之意。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删减,可变为:梦游天姥吟。可知诗写梦游天姥山,目的是留赠朋友。
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删减,可变为登楼。可知此诗为即景抒情诗。
2.增 对标题进行扩展,化简为繁,显背景,把标题中省略的信息补充出来。
例如春望,可增加信息,变为:被困长安春日眺望,或时逢国难春日眺望。这样将诗人写作的背景恢复出来,理解诗歌就更容易了。
3.换 对标题中的要素进行替换,打通诗与诗之间的壁垒,彰显一类诗歌的实质。
例如送武判官归京,换去武判官为杜少府,标题就变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再换去杜少府为孟浩然,标题就变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的要素就这样显示了出来。
再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替换掉柳州城楼,就可以变为,登岳阳楼。登楼即景抒怀诗类就显示出来了。
4.调 对标题进行变序调整,显示出诗歌内容的要素。
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变序调整,可变为,饯别校书叔云于宣州谢眺楼,饯别的地点就被凸显了出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句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这些都是由饯别之地引发的。
通过对标题进行增删调换的变形,标题的特点,诗歌的要素,那些不明显的地方就被显现出来了。这就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要素。
四.诗题依类建模
1.咏物言志诗建模 咏柳、咏鹅、咏松、、题竹石、在狱咏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咏(题)、(赞)、(赋)、(吟)+物。
2.即景抒怀诗建模 望庐山瀑布、望岳、终南望馀雪、登岳阳楼、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登乐游原、登鹳雀楼、黄鹤楼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登(望)+某地。
3.送别赠别诗建模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金陵酒肆留别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某地+送(别)+人+事。
4.思乡怀人诗建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梦李白、月夜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除夜有怀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时间)+忆(怀)+人。
5.咏史怀古诗建模 赤壁、隋宫、马嵬坡、贾生、蜀先主庙、蜀相、西塞山怀古、楚江怀古、苏武庙、乌衣巷、越中览古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地(人)+(怀古)。
6.闺怨宫怨诗建模 春怨、闺怨、春宫怨、玉阶怨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闺(宫)+怨。
诗题依类建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一般情形帮助我们把握诗类,迅速把握诗歌所写的大体内容和表达的常见情感。同时,也可以进行差异比较,从内容上,表现技巧上,语言上,比较同类诗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篇4
1、意思: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2、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是写的北国突降大雪白雪皑皑的景象,将雪白的白雪比作梨花,就好像是突然的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漫山遍野的梨花都全部竟相的开放。带给大家强列的视觉冲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先看孟郊笔下的“马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个“马蹄疾”,把登科进士那种洋洋得意、到处卖弄炫耀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王维笔下的“马蹄”: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一个“马蹄轻”,似乎让人们听到了骏马欢快的铃铛声。将军那英姿飒爽的豪迈气概也随即洋溢了出来。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马蹄”虽小,但特别能传神,因而引得诗人们偏爱。
同是写“马蹄”,侧重点却不同。孟郊突出“疾”,王维突出“轻”。人物的精神面貌不同,所骑马的步态当然有所差异了。
再多读一些唐诗,你就会发现:同是写“马蹄”,写法差异却很大。
请看白居易笔下的“马蹄”: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春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东湖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并没有把笔墨用在“马蹄”上,写马踏青草。而是把着力点放在草上,写浅草刚好遮住“马蹄”。使读者立刻想象出一匹站立湖边、悠闲啃草的马的形象,悠然闲适之感油然而生,主人公游春的恬静心境也就被自然而然传递出来。
可以说,这是白居易独具匠心的写法。孟郊、王维直接写“马蹄”,属正面描写;白居易间接写“马蹄”,属侧面描写。有时,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在下面两首送别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看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送别诗: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
这首诗就是使用正面描写,把“马蹄”写实了,无力调度人们去想象,人们充其量只能想象到李判官别离的一人一马,只能从青青草色中感受诗人与李判官之间的离情别意。
可岑参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马蹄”描写进行了刻意的构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全句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无一处着“蹄”字,却产生了远远胜过着“蹄”字的艺术效果。你看:“马行处”写的是绵延向远方的一串“马蹄”印,使人想象出骑着马的武判官一深一浅地踏雪前行着。“空留马行处”又使人想象到诗人伫立在山口,目光跟着友人走。在看不见友人的时候,无可奈何,只得呆呆地望着友人“马蹄”留下的足迹,真挚的情谊也就蕴于其中了。
有别于白居易的是:岑参使用的侧面描法,着力突出“马蹄”留下印迹所产生的效果。这蹄印让一名诗人呆呆相望,不忍离去。
篇6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3、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___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篇7
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南北朝,佚名《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汉,曹操《观沧海 / 碣石篇》: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唐,孟郊《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篇8
这道诗歌鉴赏题最可注意之点是它与教材内容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它考查考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与以往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很大不同。以往的高考题基本是远离教材,不与教材内容发生如此密切的联系的。
这种与教材的联系又分为明显的和隐蔽的两种。先来说明显的。
明显的考查是指诗后第8题题干所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如题干所说,该题明确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实际上是把单单对一首诗的鉴赏,改为比较阅读鉴赏两首诗:一首为课内的,一首为课外的。如果考生对《白雪歌》背不熟;或者仅仅是背熟了而不理解;或者理解了情感而不知道手法,那么他面对这道题时会感到无法下手的。《白雪歌》属于考纲要求的必背64篇之列,命题者这样命题完全合情合理。
隐蔽的考查是指该题暗含着对另一首唐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的考查。这首先表现在诗的标题都有“留别”二字,这两个字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它告诉考生诗的类型。“留别诗”是诗歌的一个小的类型,此类诗从数量上来说比“送别诗”少得多。留别诗是即将远行的人写给为自己送行的人的诗;而送别诗是送行的人写给远行的人的诗。一般老师教学生鉴赏诗歌时,审标题是第一步。如果学生能联系课内学过的《梦游》而正确理解《发临洮》的标题,无疑答题时就像吃了定心丸,感到心中有底不惧不慌。这标题中的“留别”二字可以帮学生确定诗中人是即将远赴边塞而与朋友分别的远行人身份。
另外,《发临洮》与《梦游》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一样的,因为它们的主体内容都是对诗人即将到达但尚未到达的地方的想象性描绘,所以所使用的手法只能是想象或虚写。李白在即将南游吴越之时,写了《梦游》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位于浙江,也就是李白所说的吴越地区)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发临洮》是诗人岑参在临洮(位于今天甘肃省境内)即将赶赴北庭都护府(位于今天新疆境内)与送别自己的人分别时写的,这一点根据这首诗的标题和诗后的注释可知。诗的前三联是:“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所写之景“雪”、“春风”、“白草”、“青山”都是想象出来的,因为诗人此时尚未上路,不可能亲眼看到这些西域特有的景物,只能是凭着“闻说”的内容来写了。
高考真题与教材的这种紧密联系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什么启示作用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对于考纲规定的必备篇目要更加重视,对于不属于考纲规定的背诵篇目也要重视。一段时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有一些学生甚至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平时下那么大的功夫去背诵64篇,最后只是为了高考时名句默写的6分,这样做有点事倍功半,不值得。通过《发临洮》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名句背诵所占分值其实已经超过了6分,而且高考命题者已经把名句背诵和古诗鉴赏做一体化考查了。另外,李白的《梦游》虽不属于64篇之列,本题也进行了间接考查,此种动向值得注意。
其次,名句名篇考查方式的变化,提示我们对于高考命题的动向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名句背诵题型的变化表面看来只是从机械性背诵转换成了理解性背诵,这一步是在2014年的高考中完成的。其实还有进一步的变化,是在2015年的高考中体现出来的,即从片断性的考查转换成了整体性考查,对《白雪歌》的考查就是明显的例证。可以发现,随着题型的变化,对有关篇目的的考查是越来越深入,试题难度也是在一步步加大。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范读;点拨;评价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语文新课标提到:“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同时在不同学段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要求。然而,走进今天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会发现我们的朗读教学并没真正落到实处,“以读代讲”,“精读少讲”“机械朗读”“读后无评”成了今天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该怎样进行朗读指导让课堂活起来,我认为可以抓住以下时机进行。
一、教师范读让读有章可循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一方面领略教师的魅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范读中体味到语气、语调及情感的表达,进而顺利进入文本为分析打好基础。教师范读,也要根据文本内容而定,适时范读效果更佳。
对情感难以把握的诗词,可以在课的伊始进行范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既能扫除字词障碍,也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与韵味,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对课堂充满期待。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既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惊喜,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惆怅,学生应该如何把握呢,教师适时范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二、教师点拨在读中品悟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体味,但是我们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一些文章语言优美,感情充沛的文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关键词的运用,可以通过换掉关键词以不同的语气语调朗读,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区别与奥秘。例如在《春》中,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味到“钻”的巧妙运用,体味那种向上的生命力,可以换一个“长”,问问学生读这两个有什么不同,学生立刻就能体味出两者的区别,而“钻”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了。
三、教师评价让读韵味迭生
教师中肯真诚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信心大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评价要及时更要灵活多样、真诚!恰当的评价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师应对学生的能力!
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读音、停顿、断句等表面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但读出怎样的感情,教师不要做太多的干涉评价,阅读本身是一种自我的行为,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个人体悟有关。教师评价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的心情,切忌“不错”或“真好”“较好”等泛泛评价,这样难以提高学生对朗读的真正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的评价语言可以从下面两方面思考。
篇10
有关于大雪节气的诗词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对雪》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