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00:5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莫高窟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聪明男孩成了“睁眼瞎”
灾难来时,刘斌才12岁。
那时候,他还是四川省绵阳市南街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学生,有着一双明亮而传神的大眼睛。
先是视力下降。父母带着他看医生,医生说,可能是近视。情况越来越糟,医生又说,可能是白内障。情况变得更糟时,医生终于反应过来,叫来了刘斌母亲一系的三代人,外婆,舅舅,他,一起诊断。可怕的结论终于出来了:刘斌的外婆辈是近亲结婚,他的眼疾为视力萎缩,属遗传疾病。
治疗延误,回天乏术。
一个成天生活在阳光下,听着朗朗读书声成长的孩子,瞬间就成了盲人。而且,他的“盲”,是一种看不出的盲,眼睛依然明亮,依然有神,即使视力,也没有完全丧失,还有光感,还能够看见人影。
人们对这种盲人有一种说法,叫做“睁眼瞎”。这个睁眼瞎的孩子,眼前是灰蒙蒙看不清的世界,记忆里却是阳光,书声,一起上学的玩伴。他不能再上学,不能出门,就连生活也不能自理。
他太小,无法说出自己的痛苦,连同茫然和绝望。
十几年过去,从阳光中跌入灰暗时的痛楚在刘斌的记忆里已经模糊。他只记得父母当时的焦虑。书没法读了。儿子还这么小,未来的路他怎么走?
外婆发表意见,让他去学算命。瞎子和算命很容易产生联想。瞎子靠算命挣钱维持生计的比比皆是。
刘斌说,我不!我要读书我要上学!
刘斌父亲的一个同学提出建议,让孩子去学按摩。那是技术活,既可以自立,又可以为人服务。
就这样,刘斌来到成都特殊教育学校。这一待就是10年。小学,初中,高中。在学校时,他是技术尖子,学生会主席。从学校毕业,他已是获得中级职称的按摩师。后来又通过四川省残联与卫生系统的统一考试,获得高级按摩师职称。
收音机交友
那是1994年。已经在盲哑学校待了5年的刘斌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心平气和地学习着。学习之余,收音机是他最忠诚的朋友。
收音机里有一个交友节目,把信写好了,交给电台主持人,播出去,结交志同道合的陌生朋友。
盲人的世界,因为缺少阳光,因为静,内心是孤寂而落寞的。刘斌写好了一封信寄给电台。信的大意是,愿意结识相同命运的人,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进步。
信写罢,刘斌差不多忘了这事。一个多月以后,他意外地收到一封来信。那是一个叫满羽婷的女孩。女孩出生在中江农村,因为出水豆,一只眼睛无视力,一只眼睛高度弱视,因此辍学在家,成天与收音机为伴。
女孩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把“聋哑学校”写成了“聋鸭学校”,可女孩说,她很佩服刘斌能有机会读书,她也想上学。
书信往来就此开始。刘斌的回信当然是围绕学习,劝女孩也来学校读书,女孩说她家在农村,条件不好。刘斌说条件不好也可以学,他可以去帮忙联系,减免一些费用。
短短的半年时间,书信往来有二十几封。满羽婷说,那些书信她至今仍然收着,全是盲文,每一封都是厚厚的一叠。回忆起这段经历,刘斌的感受又是不同。他说女孩写的是汉字,每一次收到女孩的信,他都要去请人读。写好回信了,又要去请人在盲文的下面译成汉字,再寄出去。
那时候没有想过别的。同为不幸者,相同的命运,只让他觉得应该更多地去帮助人。
半年之后,一个瘦小的女孩来到了盲校,出现在刘斌眼前。女孩称他哥哥,他就真像哥哥那样,带着她办好入学手续,再教她练手法,学技术。
女孩也能帮刘斌。她毕竟还有有限的视力,可以看文字,读资料。
日久生情,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窗户纸”是高三的时候捅破的。两个同命之人就这样走到一起。从那一天起,满羽婷那只视力很坏的眼睛,就成了两个人的眼睛。
开按摩店 从0到1001
回绵阳开店是2000年初。这之前,刘斌曾带着满羽婷在成都、乐山一带打工,每人每月1500元保底工资,吃住除外。可刘斌说,帮人干活不是一辈子的事。他的胸中,始终涌动着一股热浪:要做自己的事业。
门面开在绵绢路上,客源很少,收入除掉房租水电,只能不亏。重要的是,周围的客源潜力不大,许多人走进店来,都是为了消除病痛,根本没有保健意识。
而在刘斌看来,按摩对于人体,治疗重要,保健更重要。亚健康人群才是他客源的基础。
第一个店很快关门,第二个店很快再开,仍然是人流很少的新区。然而人气旺的地方他们不敢尝试。他要自立门户时,父母递给他一万元钱,话说得很透:就这些了,这都是我们的养老钱。言下之意,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再管了。
没有客源,两人每天坐在店里,钓鱼一般。静坐的时候多,有动静的时候极少。
好不容易来了人,一看见刘斌就问,你是不是真盲人,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来?
刘斌只能苦笑。刘斌说,做得好不好才是重要的。是不是盲人重要吗?做得好你就办卡,做得不好不收钱。
对于自己这种看不出是盲人的盲人,刘斌有过许多尴尬的感受。出门坐火车,你慢,人家以为你在装怪;在成都问路,人家回答你,鼓起眼睛看不见路,装瞎子!待在店里,影响更大了,进门的人总是问,你是不是真盲人?为此父亲给他买了墨镜,生生地给眼睛戴上伪装。可是,眼睛有了问题,不光是视力萎缩,还特别小气,稍不注意就发炎。
2000年一年干下来,除下开支,余下6000元。也就是说,平均一个人每月收入仅250元。
当时还是女友的满羽婷生了情绪:叫你打工你偏要自己干,放着每人每月1500元的工资不挣,这么辛苦,才挣这么点钱,还要还你爸妈的钱,往后这怎么弄!
刘斌耐心劝说,一步步来,不可能一锄头挖个金娃娃。要一步一个脚印,先苦后甜……嘴上这么说,可他的心里,早已经没底。
转机出现缘于刘斌一个小学同学。同学在电台做节目,听另一位盲人说起刘斌。同学几经周折,找到刘斌的店来,看见了刘斌的窘状。在同学的帮助下,刘斌开始为出租车司机免费按摩,再由出租车司机延伸到有车族,这些人,都是长期坐着不动,颈、肩、腰最容易出毛病……
免费按摩,付出的不仅仅是技术、劳累,还有水电房租,收获的却是未知数。说起创业之初的那段苦日子,刘斌只用了一个字:“床!”白天围着床转,晚上躺在床上,常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记者问满羽婷,你们两人之间会不会相互按摩以缓解疲劳?满羽婷说,有,很少。每天累完,唯一想的就是躺上床,赶快睡一觉。真有了病痛什么的,才会按一下。
不计得失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渐渐地,口耳相传,刘斌的生意开始回暖。从2001年起,刘斌的店里开始请人;2004年,他们用所有的积蓄,加上朋友帮忙,筹措资金买下了现在的门面。他说买下了门面,客源稳定多了。我自己的房子,客人不担心会跑,办卡的人多起来。开店到今年2月,在他这里办卡的累计顾客已经1001人。
说到购买商铺,刘斌不断地重复,这世上还是好心人多。当时的价格是17万,他们俩省吃俭用只存下6万元。余下的十几万,都是朋友帮忙借的。一些好心的顾客,听说了,主动借钱给他。还有婚礼,他和满羽婷是2003年结婚的。那时候,生意刚刚上路,顾客听说他要成家,马上帮忙张罗,提供车辆。婚车彩车,一共7台,样样不缺,还闹洞房,喝喜酒,婚礼搞得很隆重。
有了事业,再有一个温暖的家
转眼之间,创业已近10年。刘斌说,买商铺借下的十几万元,包括创业之初父母给的一万元,所有的债务都已还清。生意稳定了,可他们的工作还是老样子,甚至比当初更加劳累。不同的是生活的内容丰富了。当初开店时,唯一的家当除了按摩床,就是一台收音机。后来,从收音机到电视机到手机,再到电脑。如今刘斌的店里就安着一台电脑,用的是语音功能,工作之余,他在电脑上炒股。他说炒股好,不管赚与亏,也是一种幸福。
能和健全人一样生活,就是刘斌和妻子对于幸福的理解。年前的腊月二十八,刘斌和妻子一起破天荒地外出旅行了一趟。去的是云南丽江,双飞。刘斌说,此次出行,是为了了却妻子的心愿,妻子一直想外出旅游,并说从小到大,从没有出过远门。妻子的感受自不必说了,兴奋不已,心旷神怡。令他惊讶的是他自己的感受。虽然看不见,可是听得清,鸟语花香,青山河流,都是有声音的。骑在马上,深呼吸,感觉人也像马一样飞起来。
说到未来,他俩的心底既憧憬又有些沉闷。结婚快6年了,要不要孩子一直是这个家庭不敢正视的问题。夫妻俩都是残疾人,他们深知残疾人人生的艰难,生怕有了孩子,也是残疾。据医生说,刘斌家族的这种由近亲结婚导致的遗传基因,要传4代。
“两口子都残了,要是再带个残的,怎么办?不要像我一样,我小时候怪老的,小孩将来又怪我……大家都劝我们带一个,可是,没想好。”
没想好是夫妻俩共同的回答。
除去孩子,夫妻俩现在唯一热切的梦想就是想通过努力和积累,再买一套自己的住房。如今每天晚上,客人散尽,他们就睡在按摩床上。
篇2
[论文摘 要] 本文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地域美术资源的拓展,将现有的资源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为基点概括为石窟艺术、美术文物与考古、民间工艺美术三大资源群,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化构建,对其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途径提出可实施方案,为基于网络的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在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资源日益呈现开放性的特征,教师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而言,已没有必然的优势,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愈来愈丰富、更具选择性。因此,信息化也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效率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教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成为日常教学准备的基础工作。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将丰富、生动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域美术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突破公共艺术教育一成不变的内容、直线式美术史知识灌输的积弊,已成为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之一。作为西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其传承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实施高校艺术教育的最佳资源之一。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是极具潜在价值的教育基点,具备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优越条件,应当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中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那些蕴涵了丰富的美术学科知识、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地域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并逐步转换成基于网络进行存储、传输的数字形态,完成其信息化构建,以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仅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拓展和应用的途径。
一、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体系的构成
西北地区是中国美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彩陶、壁画、石窟、岩画等均是中国原创艺术的载体和宝库,也是西北各民族在历史、文化、民俗形成等方面的宝贵纪录。合理利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这一宝库,将其引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梳理这些珍贵资源的基本内容,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来归纳,初步构建资源体系的框架。以类型属性和艺术特征来概括,这些独特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石窟艺术资源群
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主要通道和桥梁,西北地区石窟艺术的遗存,有着比内地、沿海地区更加广泛的资源分布,而且体系完整、衔接紧密,保存相对较好,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特征。石窟艺术带自东向西知名度较高的有庆阳的南石窟、北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库木吐拉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等,形成了从北魏到明清时期近千余石窟窟龛和雕塑,壁画达6万多平方米。这些石窟在从关中、陇东到河西走廊、新疆绵延数千公里地域中,构成了跨越了1000余年时间的石窟艺术带资源群,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石窟艺术长廊,真实地记录了西北地区宗教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以及宗教、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面貌,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2. 美术文物和考古资源群
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汇集之地,数千年间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址和珍贵的美术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如武威的铜奔马、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美术文物类资源中较突出的有莫高窟藏经洞文献和彩陶艺术。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半山文化彩陶,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记载了中华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等诸多因素看,都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美术考古类资源中较著名的历史遗迹有横贯东西的岩画艺术带和星罗棋布的各种历史遗存。闻名遐迩的岩画艺术带由新疆的阿尔泰山岩画、天山岩画、昆仑山岩画、嘉峪关黑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等组成,其他的古代遗存如关中地区的历代皇室墓葬、大地湾地画、河西地区的汉、魏、晋墓壁画及画像砖、嘉峪关、阳关城址、高昌古城、交河古城以及各地的长城、峰火台等等,都是西北得天独厚的美术资源宝库。
3. 工艺美术资源群
工艺美术“通过与其物质功能相适应的抽象物态和形式组合来概括地反映生活,从而侧重于表现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主观感受和情感”,[2]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应用性艺术,与所在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审美观念息息相关。西北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地区,历史上曾是手工艺最先发展、繁荣的地区,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西北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包含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工艺品两大类,实用工艺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必需品,如少数民族的服饰、器皿、腰刀、编织等;装饰工艺品是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手工制品,如雕漆、洮砚、剪纸、皮影、刺绣、面具、砖雕、各类草编、鼓艺、各种石艺、布艺、毡艺和藏族的堆绣、酥油花等。这些工艺美术资源风格独特,历史悠久,颇负盛名,共同汇聚成繁花似锦的西北“工艺美术资源群”,许多品种已形成了新兴的传统工艺产业,成为一方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信息化构建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不同作用。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共享的网络资源库系统,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并接入校园网,使资源库得以在高校内顺畅地运行,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在确保指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立项资金、专业协调、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学科专业资源库建设有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让教师了解本资源库的设计框架、功能及工作流程;任课教师要深刻认识和理解地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尝试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把生动、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根据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要求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实现信息化转换,资源的采集是关键的环节,首先需要明确采集的种类和分工合作方式。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构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专题资源数据库,其在高校的应用部分包含系统管理、教师教学和学习资源三大模块,由政府牵头,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和教师共同进行分类资源采集,并进行权限分级管理,以确保资源库能够顺畅地运用到课程教学活动中。[3]
1.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本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用户管理,以保障资源库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及对并发访问的控制。对于非特定的用户访问,可采取限定IP地址的方法,控制访问本资源库系统的用户数量,而资源库的特定用户组,则按照类别赋予其不同的访问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上传信息的质量。
2. 教师教学模块:这个模块包括资源管理平台和交互式教学平台,由二级管理员和教师管理员共同维护。资源管理平台可以使教师用户实现教学资源信息的浏览、下载、查询、更新,上传信息的审核、入库、分类,保证应用过程中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统计分析资源的使用率。交互式教学平台可以提供虚拟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模式,选用网络教材、电子教案或教学视频、共享桌面、共享白板、常见问题解答、BBS进行教学,教师在这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双边和多边的专题研讨,还可以通过作业组件、解答问题组件、测验组件和教学效果分析组件来开展教学工作。
3. 学习资源模块:本模块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导航平台和丰富的学习内容链接。学习导航平台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知识体系索引、地域美术资源分类明细、搜索引擎、个性收藏等。学习内容链接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有教师教学资料和相关资源信息。学生可以查看授课教师的网络教材、课件、电子教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视频、演示和案例等,在线学习、做笔记,也可以直接查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点,或根据网址资源库提供的相关链接,展开拓展型的学习。
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数据库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从综合的角度去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文化系统和各高校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使之不断得以充实和更新,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相应的地域美术资源尽管范围很广,但是只有那些具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资源才具备研究和利用的价值,需要围绕课程目标选择能够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社会生活、理论认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整体地感知艺术与生活,增强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三、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资源的优越性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还应体现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超越。网络的虚拟性与多元性特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资讯传播形态,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克服了文本语言无法超越的障碍,建立了全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1.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基于网络环境的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信息容量大、更新快,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用超级链接来仔细观察、研究一幅画或一座雕像的细节”,[4]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营造生动的情境学习环境。网络艺术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创造情境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传媒手段来讲授课程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使用。[5]例如关于敦煌艺术的内容,可以引入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实施的“数字敦煌”项目成果,即梅隆基金会在国际上率先开发的基于ArtStor艺术数据库的“梅隆国际敦煌档案”, 主要内容是22个莫高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资料,以及42个洞窟的虚拟漫游,使学生们在校园内就能获得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和身临其境的视觉震撼。
3. 开拓全新的师生互动渠道。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课程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尊重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课程提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计划都放在网页上,可供学生随时参考,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电子邮件和开辟BBS讨论区,教师则可以更及时、更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流、辅导、考核,获取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也很方便易行。
四、信息化历史遗存美术课程
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把丰富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1.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引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合理地进入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并进一步推广到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相关理论课教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 对西北地域美术资源布局与内容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和分析整理,完善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框架体系。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采集第一手的文字、数据、照片、影像、实物等原始素材,充实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内容,并不断更新,尤其是及时补充那些因工艺、材料或其他原因濒临流失的民间传统艺术品种、新的美术文物考古发现以及近代美术的精华部分。
3. 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时代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开发专题数据库,尽快建立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专业网站或网页,使各资源所在地、各院校、专家学者拥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得以存储、展示,并与专业研究机构、博物馆等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地区间、校际间、教师间教育成果的交流。利用国际互联网真正让西北的历史遗存美术资源进入更为普及的教育领域,从而扩大西北地域美术资源的影响,开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4.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入西北历史遗存美术资源的内容。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选编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并提升教师的网络技能水平。教材的选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三大美术资源群的内容纳入课程范畴,使学生既能学到全国统编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又能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从而适应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教师在精通学科内容的同时,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学会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学会WebQuest、Blog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技术,并自如地驾驭网络平台,汇集专题资源,高效地组织教学。
结 语
由三个资源群为框架构建的西北地域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是西北的瑰宝,也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借助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把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引入高等教育,有助于艺术教育学科内容的拓展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地域美术资源进入主体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更是一个对地域文化和生存智慧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2~15.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9.
[3] 陈思慧.构建基于网络的学科专业资源库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62~65.
篇3
一、以音乐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案例中的那位教师的导入艺术就很出采,音乐与故事的完美结合,听觉与想象思维的充分配合,奠定了一堂成功语文课的基础,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精彩源源不断。新课开始时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的相应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二、以背景介绍导入
《》这篇课文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能够让我们深切感受林则徐的爱国之情。导入时我请学生谈谈对鸦片的了解,学生们都知道鸦片的害处是巨大的。可是他们对一百多年前鸦片给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毒害了解很少,因此我慷慨激昂的补充了一段当时的背景资料:十七至十八世纪时,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把鸦片吸食方法传入中国。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意志萎靡,当兵的失去战斗力,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能力,为吸食鸦片妻离子散,杀害父母亲人,家毁人亡的数不胜数。林则徐深深认识到了鸦片对人民、对国家的危害,因而主张禁烟。因此有了震惊中外的。有了这一序曲,学生能够很好体会文中所描绘的销烟场面的壮观,群情的沸腾,以及销烟的意义。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始终饱含着一颗热烈的爱国之情,把自己当作销烟的一份子,真正融入课文之中了。这就是导入的激情作用。
三、以复习导入
这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只要你用心去设计,老方法也能用出新意。《九色鹿》一课出自佛经故事,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课文类型。因此,我想把前面学习的课文类型进行复习,于是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我们都应该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丰富的文化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信,我们就来仔细回顾一下:《开天辟地》让我们见到了为光明而粉身碎骨的。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中国的佛经故事。如果你有机会去敦煌莫高窟的话,第257窟的西壁上就画有这个故事,而且还是连环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九色鹿》。以上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既然佛经故事与古诗、寓言、神话故事等一样优秀,学生的猎奇欲自然被激发了。
四、以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就是教师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注意力。如教《田忌赛马》,教师说:“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举行了一次赛马比赛,但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试想这样的比赛一般情况谁会胜出呢?”学生答:“齐威王。”教师制造悬念:“但最后却被田忌胜出了。田忌到底采用了什么方法胜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田忌赛马》一课,去寻找答案吧。”
五、以活动导入
实验演示导入法是指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的一种导入方法。如课文《乌鸦喝水》一课的导入:师:(把盛有半瓶水的瓶子放在讲桌上,然后慢慢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同学们观察一下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生:水越来越多,水面越来越高了。师:有一只聪明的乌鸦就是用这样的办法喝到水的,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吧!采用直观教育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六、以古诗导入
《碧螺春》这篇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发生在如诗如画的太湖边,春天一到,满山满眼的茶叶,真让人赏心悦目啊!因此导入时,我选用了周怀民的《太湖春色》这首古诗:
春到南方万象新,满山茶树绿好云。
鼋渚烟涛正拍岸,扶杖来品碧螺春。
另外还配上与诗意相符合的图片、音乐。
学生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心情很是舒畅。不仅感受到了满山茶树的绿意盎然,而且对碧螺春的形成也是充满好奇,这正是起到了导读的作用。因为这首诗写得美,我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下来。这无疑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篇4
关键词:文化传承;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书礼乐,笔墨丹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风韵。而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基于音乐的这种属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性质有这样一段陈述:“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是一种文化产品,是对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育因基于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成为文化滋养丰富心灵的渠道。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深植于文化中,换言之,它也是文化的一种。音乐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音乐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它既能印证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痕迹,还可引导人类走向辉煌的明天。因此,只有在音乐教学活动策略中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这一要素,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教学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文化传承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缺乏文化传承意识
西方历来重视音乐家的培养及音乐理论的完善,欧洲音乐界发明的记谱法和作曲程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受此影响,现今教师以教授西洋乐器、大小调为主,而较少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运用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教授歌曲,导致音乐课程既缺少西方音乐语境,又欠缺民族音乐知识,陷入进退维谷的教学困境。”甚至有些教师不认可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大潮。文化传承意识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民族音乐之美,更忽略了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视野狭隘,音乐审美单一,民族音乐知识匮乏。长此以往,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就会淡化,民族自豪感就会减弱。因此,教师应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素质人才的桥梁作用。
(二)受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兴趣寡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日新月异,时代飞速前进,光怪陆离、旋律动感的流行音乐充斥着孩子们的耳膜。相比之下,传统音乐则距今久远,高于生活,且旋律多轻柔、缓慢,因而不符合青春期孩子活泼好动、渴望刺激的审美理念。孩子们对传统音乐学习兴趣寡然,学习传统音乐的意愿较差,他们普遍更喜欢哼唱节奏轻快、旋律动感的摇滚音乐、朋克音乐。而且传统音乐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像东北二人转、越剧、豫剧、黄梅戏、陕甘秦腔、昆曲等,囿于方言差异和地域阻隔,孩子们对家乡民歌、地方戏曲还有所了解,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则一无所知。因此,对基于文化传承激活音乐活动策略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三、提升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文化传承观念,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吸取民族音乐元素的养料,打通学生兴趣通道;丰富民族音乐体验,积累民族音乐感受。使学生爱上民族传统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知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构筑民族音乐的体验通道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结合具体音乐教材,设计师生互动环节或课堂赏析环节,分析作品时要将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品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内涵。
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其基本范畴有三:凝结古代人民智慧的古代音乐元素,如《飞天仙子》;反映革命先烈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的近现代民族音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展现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嘎达梅林》等。
1.古代音乐文化
《飞天仙子》(人音版16册第六单元)是古代音乐文化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它由敦煌壁画中“飞天神女”的形象而来,代表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音乐智慧和艺术水准。
例一:对《飞天仙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为了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授《飞天仙子》时,并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舞蹈知识的讲解,而是采用情景体验教学法,先播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敦煌壁画图片,让学生感受壁画中衣袂飘飘,清丽出尘的“神女”形象,同时播放《飞天仙子》音乐,带领学生聆听乐曲,并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各种演奏乐器,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乐器的清丽音色和醉人魅力。
一堂课下来,发现学生完全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虽然他们对古代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但显示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让学生了解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艺术成就,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2.近现代民族音乐文化
在教材中,近现代民族音乐作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颂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豪情及中华民族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近现代民族音乐能帮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例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如何在演唱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让他们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豪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聂耳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素材,再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风云往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由屈辱到崛起的艰苦历程,更培养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们的感激之情。
3.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密不可分,五十六个民族,百花荟萃,五十六种音乐,精彩纷呈。”学生通过学习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情及各少数民族的智慧,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例三:对《嘎达梅林》(人音版15册第四单元)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在教授地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笔者选取了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它歌颂了嘎达梅林带领牧民们反抗亲王达尔罕和东北军阀的英勇事迹。考虑到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差异,在教授时,笔者着重讲解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知识。《嘎达梅林》的旋律采用蒙古民歌中的五声羽调式做基础,采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上句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旋律低沉,飘远悠扬,歌曲节奏稳健有力,旋律庄严肃穆。歌词运用比兴手法,既表现出对嘎达梅林的崇敬,又突出他英勇顽强的伟岸形象。一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调式调性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少数民族的英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教学反思后,笔者认识到在今后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应以介绍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为引子,进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多形式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意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考虑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有距离感,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让他们产生探索民族音乐的愿望,从而打通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兴趣通道。
例四:《欢乐歌》(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实录
老师:江南丝竹多由二胡、扬琴、琵琶、笛子、箫等乐器组成,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器乐曲。大家对江南丝竹还有什么了解呢?
学生:旋律轻快、声音清越,一堆人吹拉弹唱。
老师:是的。看来大家都欣赏过《欢乐歌》,那同学们喜欢听《欢乐歌》吗?
学生:不喜欢。婚丧嫁娶才吹的。
老师:江南丝竹的确常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但它的风格优雅华丽,旋律典雅流畅。管弦丝竹等乐器在现代歌曲中也有所运用,大家都知道歌手后弦吗?
学生:知道。
老师:让我们来欣赏后弦的歌曲《桥段》,仔细听,看看里面都运用了什么民族乐器。
这段教学实录中,在导入课程时,笔者选择了融合民族曲风与流行元素于一体的《桥段》做引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兴趣,为《欢乐歌》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元素,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意象,如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歌词典雅,意境优美,旋律轻快,易于上口;玖月奇迹的《中国范儿》《中国味道》等,歌唱祖国,歌唱人民,融动感十足的曲风与炽热的爱国热情为一体,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再如,周杰伦的许多歌曲,《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等化用古典诗词,蕴含传统风韵。正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路径,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欣赏力
“音乐精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丰富学生的民族音乐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获得淋漓尽致的音乐感受。”若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对民族音乐毫无切身体会,自然无法理解民族音乐,更体会不到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教师在丰富学生民族音乐体验时,应以情感体验为教学导引,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以民俗文化为学习拓展。
1.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多演、多练、多唱,以情感体验为导学导引,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直接感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貌。
例五:对《船工号子》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
号子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注而成的生命之歌,曲调高亢激越,历史传承悠久。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号子,诵读的时候注意声调起伏、抑扬顿挫。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船工号子》,“乘风破浪奔大海哪,齐心协力把船扳罗。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罗。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通过朗读和演唱体验,让学生直接感受《船工号子》那刚劲有力的情感和船工们辛酸凄苦的命运。
2.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内容主线
“音乐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血脉。在教学过程中,民歌应贴近教学实践,贴近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从小产生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引导学生体验民间艺术时,必须以民族音乐为内容主线,艺术实践围绕民族音乐开展。教师可带领学生演唱民间小调,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花儿与少年》等。除教材上选编的民歌外,笔者还结合杭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传统,在教研员杨老师的带领下,开发区校本课程《杭州滩簧调》,教学生学说杭州话,学唱杭州滩簧,让学生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养成爱国爱家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反思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教师的辛劳,教师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音乐教学课程,热情饱满地投入文化传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既要具备相关民族音乐知识,又要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既要流畅准确地演奏民族歌曲,又要拥有广阔的民族音乐视野。
(二)对各地音乐文化兼容并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心态学习异国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升华、扬弃。民族音乐固然博大精深,西方音乐也有可取之处。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文化,多元并包,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设计中,以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为主,吸收外国文化为辅,吐故纳新,在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文化传承下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更要实现音乐传承的育人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学生情操与品格的培养,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国家储人才,为天下铸栋梁。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A].中国音乐,2008(04).
[2]李欢.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