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30 23: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需同时承担鉴别和促进发展双重功能,片面发挥鉴别功能的评价是不完全的,片面强调发展功能的评价也是不全面的。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坚持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机理在于坚持发展为本的指向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指标体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发展是目标”与“鉴别是手段”的关系。其实践路径为,以评价教师教学绩效为切入点,时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胜任力、努力程度以及其应用胜任力的能力三方面归因分析,进而发现关健问题,与教师一起制定改进计划,综合实现鉴别与发展双重评价功能。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同时,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在高校管理中的越发重要,它既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又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权威性。研究表明,我国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在评价功能定位方面存在含糊、片面的问题,在评价内容、评价途径、评价结果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简单化、信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评价质髦。
一、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命题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其结果多用于教师聘任与人事升迁决策,发挥的是鉴别功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教师发展性评价理论的兴起,评价重在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受到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发展性评价和鉴别性评价在观念及实践中的割裂倾向。在此,笔者在区别评价目标与评价功能的基础上,在协同观念的指导下提出“基于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的命题,希望在观念上有所澄清,为实践提供较明晰的思路。
1.鉴别与发展:综合评价协同双重评价功能
所谓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就是通过评价过程的综合达到评价功能的综合,使评价既清晰地鉴别教师教学质量,又给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协同鉴别和促进发展双重评价功能。
综合评价命题的提出,有利于解决发展性评价和鉴别性评价在观念及实践中的割裂问题。无论在理沦上还是实际需要中,评价的鉴别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都需要;而且鉴别功能与促进发展并非水火不相容,可以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评价,简单地说就是评定价值。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价值是促进学生发展。鉴别性评价通过核定教师教学质量,为学校教师奖惩、聘任提供依据,指向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发展性评价,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发展。因而,无论核定控制取向的评价,还是促进发展取向的评价,是可以殊途同归,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前,国内研究强调发展性评价,不应导致对鉴别性评价的全部摒弃,而应认真研究如何科学地组织评价工作,将两种评功能结合起来。片面发挥鉴别功能的评价是不完全的,片面强调发展功能的评价也是不全面的,教师教学下作评价需要同时承担两种功能。
2.促进发展:教师教学评价的目标定位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功能有鉴别和发展两方面,其目标应明确定位于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工作的终极目标,促进教师发展是教师教学评价的本位目标;鉴别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功能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师评价是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产物。教师评价,应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和尊严,相信教师有追求专业价值的愿望,认定教师有责任并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作出判断和思考,在评价中帮助教师获得足够的信息与有用的建议,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热情。这样激发起来的内部动机比奖惩性的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评价活动就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发力点。
二、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作用机理探微
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坚持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其工作机理在于坚持发展为本的指向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指标体系的周密性和信息分析的充分性,把握好“发展是目标”与“鉴别是手段”的关系。
1,发展为本的指向性
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评价,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逻辑思路,把教师提高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
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通过核定教师教学方案、过程与活动,及时为教师提供诊断反馈信息,切实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反对把评教活动直接与教师的利益挂钩,反对给教师分门别类,贴上不同的“标签”。评价结果对教师人事管理仅作一定参考,不作唯一参考,不凭某一次的结果下结论,而需借助累积、比较等信息分析和处理方式作判断。
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根据克龙巴赫的定义,教育评价是为了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而搜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评价主体应该是掌握信息并能够进行有关价值判断的人,包括他评人群和教师自我。不同评价主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各有侧重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价,相互作用,有利于综合实现评价的双重功能。
教师主体参与评价能有效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教师是掌握信息并能够进行有关价值判断的人;教师决定理会还是不理会评价信息,决定评价功能能否发挥。在教师自我评价中,教师个人特色和风格能够得以展现,内在的教学思想能够得以解说;同时,教师得到尊重信任,自我发展的动力就更大,能自觉地把评价和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教师的自我评价中,应引导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观察、追问和改进思考,而不仅是打分。近年,美国部分高校采取了一种新型教学评价方法,即“教学文件选辑法”,教师按照学校和学院导向自己制作,选辑的文件包括教师本人的教学思想和理论阐说、优良的教学产出、教学材料、搜集的他人的评价材料等。
3.才旨标体系的周密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周密,是评价结果真实和准确的保证,是评价被教师接受从而实现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综合评价功能的保障。
指标的周全性。周全的评价指标一是应全面关涉教师的课程教学和研究两大方面,课程教学至少包括教案等课前准备、课堂实施以及课后作业辅导、考试考查等环节,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二是在有量性指标的同时要有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以保证教师获得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只有量化结果的评价往往会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它无法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改进要求。获得质性评价的途径有问卷中的开放题、座谈等。三是要有评价课程的指标。研究表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被学生认可的重要程度等不由教师决定,却影响学生对教学的评价,评价课程的指标与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指标都应有,并须有提示语分开,以便分析评价结果。四是教师教学情况评价内容既要有绩效(果)评价,又要有胜任力与态度评价(因),以便进行归因分析。
指标的严密性。一是不同类型课程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授课特点,将学生评教问卷分为理论类、实践类和体育类。二是评价等第应有明确描述。评价等第宜采用形容词—定义式量表,这样可以较好地减少不同评价人由于对评价等级理解的差异而产生评价误差。三是指标应尽可能行为化,是教学中可观察的教学表现,而不是对隐性因素的猜测、推断。如:“提供或推荐的教学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较“注重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具体。四是为尽可能减小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应设计评价者对参评情况的自我问责题,如“我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等。
4.信息分析的充分性
分析评价信息是得出评价结论、进行归因分析、提供合理建议的过程。信息分析不应仅是对数据进行简单加减排序,更要进行各种纵横比较,帮助教师发现根本问题,提供一些质性的意见和建议,以同时发挥评价的鉴别与促进发展双重功能。
在教师个体的纵向分析中,要区别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情况,对照教师成长的一般阶段特征给予恰当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人事决策,审慎的态度应该是借助累积的信息,而不是某个年度的信息。
在信息分析中倾听教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组织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形成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实现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目标。
三、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价路径构建
基于发展目标的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指向,力求实现鉴别与促进发展双重功能,讲究指标的周密性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构建清晰的实践路径十分重要。笔者以为可以遵循这样的总体路径:以评价教师教学绩效为切人点,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胜任力、努力程度以及应用胜任力的能力三方面归因分析,进而发现关键问题,与教师一起制定改进计划,这样综合实现了鉴别与发展双重评价功能。在此,教师绩效鉴别不止于一种管理手段,更是归因分析的基础,是为促进教师发展这一评价目标服务的。具体可有这样四个阶段的工作。
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课程类型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体系要周密,追求高信度高效度。
2。实施评价
确定评价时机,组织多主体参与评价,注重在实施评价的现场作一定的宣传与“训练”。例如,组织学生评教时要使学生能够对“什么是好的教”有恰当的理解。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要辅以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质性评价。
3,得出评价结果
充分分析评价信息,得出对各位教师的个性化评价结果及情况分析,使教师能据此认识自我。
篇2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268
生药(crude drug)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具有“生货原药”之意。《生药学》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中药学、临床医学等学科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1]。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生药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而对于高职的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对该课程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同时,该课程需要记忆的量相对很大,所以从考试成绩来看,不是很理想。追溯生药学发展的近200 年,其研究目的和任务已由最初的对生药进行真伪鉴别,到今天对药材进行真伪鉴别、质量评价、安全性评价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2]。但是,如今高职《生药学》教学仍然沿袭着多少年不遍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笔者从事《生药学》教学工作,期望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梳理,并通过教学革新,以期提高《生药学》的教学效果。
1 高职《生药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课程定位不明确
《生药学》在教学过程中与《中药鉴定学》的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有着很多的重复性,虽然在生药与中药概念之间以是否将中医传统理论作为指导进行区别,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论从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上都基本一直,这样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这两个课程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将生药和中药等同概念。
1.2 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
以往《生药学》教学着重讲解生药品种的来源、性状、鉴别三大块,格式体例一致,极易产生学习疲倦感。《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目前该学科教学主要对生药进行真伪鉴别、质量评价、安全性评价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一研究内容并未在职业院校《生药学》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在职业院校《生药学》的课堂上仍然是在教传统的药材鉴别,重点是性状和显微鉴定占据90%以上的课时量,导致不少学生对生药学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学习生药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识别生药。现有相似药材的横向对比研究,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了后一种生药内容忘记前一种内容,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很低下。
教学形式即使在多媒体技术的加入后,也无非是手上那个生药标本,然后按部就班的对照鉴别要点一一核对,进行记忆。由于体例一直,很多药材描述的术语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对学习记忆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3 实验项目过于简单
目前生药实践教学普遍出现的现况是实践动手能力很差,学习的过程仅仅停留在模仿上,缺乏创新思维,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验项目往往按照药用部位进行划分,设置10个左右的项目,每个项目若干个生药品种,然对对照课本对各味要进行讲解,提出每个药的鉴别要点,按照书本的鉴别方法和步骤,将课本的鉴别要点逐一的按照老师规定的格式抄录到实验报告上,这样项目实训就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对生药实验也就麻木了,所谓知其然不知情所以然也,到学期末也仅仅是将短时间的记忆内容的重现,对个人技能的掌握没有带来有效的帮助。
2 《生药学》教学思考与实践
2.1 明确《生药学》培养目标和任务
《生药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生药进行鉴别、质量评价、质量标准制定和新药研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同时该课程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对于高职《生药学》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课时数和学生基础知识的闲置,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生药鉴定和质量评价方面,同时适度拓展到现代生药质量标准和控制综合技能的学习,重在方法的掌握,增加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子遗传标记法等新的鉴别手段引入教学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2.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前预习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讲诉中药小故事。比如夏枯草的小故事,秀才的母亲得了瘰疬,巧遇与郎中,郎中让他上山采摘长圆形叶子、开紫花,枯萎时如麦穗的野草,还告诉他这种中药一过夏天就没有了。如此的小故事,不光描述了夏枯草的植物形态、功能主治,也包括该药材命名的又来。如此通过一则小故事将该药材的大部分的知识点都能够记住了。实现预习、药材形状、采收、功能主治的学习和掌握。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3 优化教学内容
我院《生药学》教学团队根据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及重点。对于高职高专层次学生的培养,生药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突出生药学的实用性,面对市场中生药(中药)品种混杂,来源多样,企业急需能够对生药的真伪有较强的鉴别能力,特别擅长与常规性状鉴别的技能。着力培养传统鉴别技能。同时,针对市场中伪品,如提取过挥发油的薄荷,能够通过一定的理化鉴别与真品进行鉴别。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生药侧重讲解,借以提高学生就业后岗位适应能力。
2.4 教学方法多元话
教学中学生始终是教学主体,努力充分的调动学生对生药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信息化教学结合板书可以保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最大信息量;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要求在授课过程中要逐步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通过典型案例的介绍,能够是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生药的方法和内容;为了能更好地体现互动式教学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学院生药学教学团队作了多次研讨,比如在进行皮类生药厚朴的教学时,将药材分发给各个讨论小组,让小组同学根据其性状鉴别的方法,仔细观察厚朴的形状、外表面的颜色、表面附属物,是否存在结晶物,感受厚朴的质地,内表面的颜色,是否能刻画出油痕,观察折断面的特征,通过鼻闻、口尝去感受药材的气味,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现场描述厚朴的鉴别要点,由主讲教师进对学生描述内容进行点评和知识补充,对没有观察到的鉴别要点由老师引导再次进行认真观察[3]。
2.5 建设口袋标本馆
《生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精选具有典型性状特点和显微特点的生药品种作为大纲内容。教学形式以理实一体话教学,将实验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教师在授课时将生
(下转第294页)
(上接第292页)
药标本分发给每个同学,由学生自己选择具有显著特征的标本进行封装、收藏,这样极大的增加学生接触生药标本的机会。学生能够用看、摸、嗅、尝等方式进行生药学习,从而能更好地辨别和拓展各生药的性状、来源、成分、功效及应用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6 充分利用我院百草园与中药标本馆
植物园的40余种本地道地中药材的种植规模,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原植物的形态和形状特征,同时也对植物种植、产地采收以及其生长环境和资源现状有着进一步的了解。本院标本馆已有生药标本800余种,其中包括水浸标本、腊叶标本和常见生药药材标本,涵盖所有生药药物的用药部位类型。该场地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第一场所,为课堂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小结
在高职《生药学》的日常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并结合传统生药教学基本功,注重互动、启发式教学,理实一体话的教学。充分利用学院百草园和生药标本馆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口袋标本馆工程,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艳娜,赵芮,李文静等.发挥中药标本馆对《生药学》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J].科学教育,2015(08):243.
篇3
(一)发掘文化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代表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积累过程,它是用形象的符号来表示事件经过的。这种符号,可以看成形象和含义的有机结合,具体包括声音、形体动作、文字和图形、数字等。而档案就是由文化传播者制作的各种信息符号转化成的,它采用符号的方式来描绘内容,可以全面再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种角度。同时,档案是文化建设成果逐步积累的产物。随着文化建设产物的不断累积,文化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积累的时间跨度越大,文化的内涵也就越深厚。如果没有文化建设的逐步累积,就谈不上文明的进展。档案作为文化建设成果累积的工具,是储存先进文明的重要方式。离开了档案,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重要的物质载体,文明的传播缺少接续性。因此,档案既是文化建设成果的累积,又是衡量文化建设层次的标准之一。然而,不同的档案资源管理人员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别,这会导致档案资源的管理者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任意选择档案中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保存,从而浪费了一些没有被选取但是真正具有价值的文化建设信息。因此,在挖掘档案资源文化含义时,管理者和研究人员一定要保持中立的立场,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来鉴别和筛选信息,选取那些对于传播人类文明、继承优秀文化建设产物具有核心价值的资料来保存。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时,档案学科研究者要从档案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档案的来源、产生背景、与之相关的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方式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形成对于档案与文化建设的总体性认识。
(二)统一鉴别标准
对于档案材料进行文化价值的鉴定,就是对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和保留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从目前的档案资源管理实践来看,档案资源的鉴定人员通常会忽略档案自身带有的文化建设价值,在鉴别档案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凭借主观判断来下结论。截至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业还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鉴别标准,因此,如何确定能够统一适用的档案资源文化鉴别标准,就成了一个摆在学科研究人员面前的难题。要确定科学的档案鉴别标准,首先要注意考察档案的来源。在对档案归类整理工作进行评价之前,要按照档案材料的形成部门来为档案分类,将档案的文化建设价值作为衡量材料价值的重要标准,区分价值层次高的档案和价值层次较低的档案。这种原则普遍适用于档案的归类鉴定、入馆鉴定、保存状况鉴定过程中。在明晰了档案材料的来源之后,工作人员还要评估档案自身内容的独特价值,考量材料内容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新颖性和典型意义。另外,一份档案资料所具有的文化建设价值,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变。在确定档案资料的文化建设意义时,要重点考察档案的证据性和借鉴性两个层面。
(三)完善管理体制
要研究档案与文化建设方案,就要转变档案管理的指导理念,并用体系化的制度来规范档案管理行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档案管理事业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往往忽略档案的保存和归类整理。同时,管理制度的种种弊端和社会公众的认识水平,也制约了档案管理事业的进步。完善档案管理体制,首先要向公众宣传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使社会公众明确档案与文化建设事业的密切联系,从而转变观念,重视档案的保存和应用。档案管理人员要从思想深处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提升管理意识,自觉纠正自己行为上的偏差。要从文化建设事业延续、人类文明继承和创新的高度,重新认识档案在社会文明进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用正确的认识来指导日常工作行为,避免被传统观念和偏见所束缚。
二、总结
篇4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内容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课题涉及的物质鉴别的方法是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而鉴别的对象是跟生活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加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教材只列出了课题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实验注意事项,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以充分发挥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上好本节课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动手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通过对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学习可以防止误食亚硝酸钠而导致中毒。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亚硝酸钠和食盐的相关化学知识。
(2) 获得相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初步学会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体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评价实验等综合实验能力。
2.3情感态度
(1)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知识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4教学过程
[引入]在新闻报道中常出现因误食亚硝酸钠而导致中毒的事件,为什么会造成误食呢?亚硝酸钠俗称工业盐,广泛应用于各建筑工地上。它的外观和味道跟我们平常使用的食盐很相似。作为食品防腐剂,它也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中,在自制腌菜中如果没有腌制成熟,亚硝酸钠含量较高容易引起中毒。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而中毒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ppt1]因误食亚硝酸钠而导致中毒事件(略)
[教师]物质鉴别的一般原理、方法及步骤是什么呢?比如现在有两瓶已经脱落标签的氯化钠和碳酸钠固体,如何将它们鉴别出来?
[学生](1)加盐酸; (2)加BaCl2; (3)测pH; (4)用HNO3酸化的AgNO3
[ppt2]物质鉴别图表表示法(略)
[教师]演示一遍:说明注意事项①滴管的使用;②试剂的用量1~2 mL。
描述要规范:用药匙分别取用少量两种固体放入到两试管中,各加适量水配成溶液,然后分别滴加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原固体是碳酸钠,如果无明显的现象是氯化钠。
[教师]请大家将方案4表述一下。
[学生] (略)
[过渡]当然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除了上面讨论的化学方法外,也可以观察它们的外观差异,应用物理方法,比如它们的晶体颗粒的形状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物质鉴别的原理是:
[ppt3]物质鉴别的原理:利用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用一定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一一区别。
[ppt4]物质鉴别的一般步骤:物质性质确定实验方案评价和优化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氯化钠和碳酸钠为载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找出其性质上的差异,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他们一一区别开,从而了解物质鉴别的原理和一般步骤。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打好基础。
[教师]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装有亚硝酸钠和食盐两瓶物质鉴别开来,我们首先要找到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对于NaCl的性质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那么NaNO2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我在课前收集了NaNO2有关资料。请大家阅读资料,从中可以获取哪些NaNO2的性质?
[ppt5]资料:“隐形杀手”亚硝酸钠
NaNO2俗称“工业盐”,是黄色或浅黄色的晶体,有咸味,易溶于水,且溶解时吸热。NaNO2对应酸为 HNO2(Ka=4×10-4), HNO2 仅存在于冷的稀溶液中。NaNO2是一种重要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的保鲜。如果没有它,香肠颜色会变暗,奶酪会失去特有的香味,但过多食用含NaNO2的食品不利于健康。人体安全摄入标准为0~0.1 mg・kg-1体重,人食用0.2克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如果一次性误食3克,就可能造成死亡。因为NaNO2能使血液中正常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而中毒。
学生猜测,教师记录:
[学生1]NaNO2其对应酸HNO2(Ka=4×10-4),可以推测HNO2是弱酸,所以,NaNO2水解呈碱性:NaNO2+H2O HNO2+NaOH
[学生2]仅存在于冷的稀溶液中,可以推测HNO2不稳定容易分解。(提示有气体放出并从化合价变化分析产物)
NaNO2+H2SO4=NaHSO4+HNO2, 2HNO2=NO+NO2+H2O
[学生3]因为NaNO2能使血液中正常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可以推测NaNO2具有氧化性(酸性溶液),可以与还原剂(KI、Na2S、FeSO4等)反应:
2NO2-+2I-+4H+=2NO+I2+2H2O
[教师]NaNO2为什么具有氧化性?
[学生4]因为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处于+3价可以下降被还原,所以可以做氧化剂。
[教师]那么从价态上分析NaNO2还具有什么性质?可以与那些物质反应?
[学生5]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处于+3价也可以升高被氧化,可以与氧化剂(溴水、KMnO4、溶液、氯水等)反应。5NO2-+2MnO4-+6H+=5NO3-+2Mn2++3H2O
[设计意图]要顺利鉴别两种已知物质,必须找到其性质上的差异,学生对于食盐性质都已经很熟悉了,而对于亚硝酸钠性质还是陌生的。所以,要顺利将它们鉴别,必须先学习亚硝酸钠的有关性质。在NaNO2性质的学习过程中,不是将NaNO2的性质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准备了有关NaNO2性质的科普小论文,让学生阅读小论文中有关NaNO2应用的介绍后,获取有用信息加以分析推测出NaNO2性质。这样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对具体性质的学习上只要求了解,对于涉及到具体的氧化还原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及书写上,课堂上只举典型的例子,其余留作课后练习完成,以便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动手实验的时间。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NaNO2的基本性质,下面分(4人一组)小组交流讨论设计鉴别NaNO2与NaCl的实验方案。
[ppt6]图表表示法(略)
学生汇报:见表1(注意表述规范)
[教师]大家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根据已有的试剂亲自动手实验让事实来说明。
[ppt7]实验探究注意事项(略)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约15 min)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交流完实验方案后,没有马上对各种实验方案是否可行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带着跃跃欲试的心情进行实验,并亲自动手完成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使他们获得相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实验的技能。也培养了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实验中学生获得了相关感性认识后再对各种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这样评价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体会更加深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教师]大家觉得这些方案都可行吗?在实验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问题1]方案3中我们组在其中一试管中观察到溶液呈浅蓝色;放置一会后,试管内液面上方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这浅蓝色溶液可能是什么?
[教师]方案3中浅蓝色溶液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存在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红棕色气体应该是NO2,所以,这浅蓝色溶液可能是氮的氧化物。
[教师]大家可以从化合价推测一下可能是氮的什么化合物?(提示N的常见氧化物)
[学生]应该是三氧化氮(N2O3),我在资料上看到过N2O3是蓝色的。
[教师]很好!这的确是液面下生成的亚硝酸(HNO2)不稳定,分解成蓝色的三氧化二氮(N2O3),而液面上的N2O3会分解生成红棕色气体NO2。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吗?已知N2O3也具有不稳定性。
[学生]给浅蓝色溶液加热。
[学生演示实验]浅蓝色溶液变无色,试管上方红棕色加深。N2O3=NO+NO2
[问题2]方案4中我们组发现两组试管紫色都褪去,只是一组褪色快一组慢点。这是为什么?方案4中酸性KMnO4溶液与氯化钠也可以发生反应:10Cl-+2MnO4-+16H+=5Cl2+2Mn2++8H2O 所以,两组溶液都可以褪色。但有些组没有此现象出现,说明该反应跟酸性KMnO4溶液浓度也有关系,该方案可行但不好。
[问题3]方案6中我们组发现两组试管都出现了白色沉淀,但是再滴加稀硝酸后发现其中一组沉淀溶解,我们在书上查到AgNO2+HNO3=AgNO3+HNO2应该原溶液是亚硝酸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评价这些实验方案,哪些方案可行?哪些方案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预期想象?没有出现预期想象的原因在那里?比如加酸性KMnO4溶液鉴别的实验方案中有两组同学发现两组溶液中KMnO4溶液紫色都褪去,原来,5NO2-+2MnO4-+6H+=5NO3-+2Mn2++3H2O,NaCl中的Cl-离子在浓度较大时也可以将MnO4-还原。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和巩固了已有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在加稀硫酸利用HNO2的不稳定性进行鉴别时,溶液中出现了超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推测其可能中间产物为N2O3, 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从试剂易得、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操作安全、环境友好等几方面对以上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培养学生评价实验的能力。
5教学反思
5.1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缓解课时紧张
《实验化学》教学时间为36学时,时间有限,而《实验化学》涉及的内容却较多,其中探究性实验的进行更是费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是每一个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内容标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确保学生有效地学习。实验方案中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如何落实?本人在另外一个平行班教学时对涉及的氧化还原的方程式进行了逐个配平和书写花了较长时间,这样势必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本人认为从《实验化学》的《课程标准》要求看,通过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硝酸钠的有关性质只是知识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鉴别让学生了解物质鉴别的一般原理和步骤。所以在这里,教学重点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而涉及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则以课后作业提纲的方式让学生去完成。
5.2积极利用实验评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论,老师在课前可以做到基本预测,但课堂上还是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课堂驾驶能力去调控课堂。化学实验也往往因为外界条件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现象,而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是我们课堂中生成的很好的教学资源。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5.3从环保的角度,改进与完善实验
化学实验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改进有毒、有害实验,比如: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把敞开式装置改为封闭式,实验仪器生活化、微型化,实验药品微量化等,尽可能减少污染。如对有氮的氧化物产生的试管口可准备好浸过碱液的棉花塞子。试想如果按照课本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全班至少二十多组同时实验,小小的实验室里氮的氧化物污染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 中药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法;综述
近年来,许多新学科理论和试验技术不断渗透到中药鉴定领域,中药鉴定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1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是按照对象的定性或定量特征进行分组归类的一种现代统计方法。选取不同的模糊相似系数或长短距离计算公式,将一批样品或变量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不同的动态聚类图,从数图上即可分类、鉴定和评价药材质量。经李慧珍等[1]对马勃等18种真菌显微特征聚类分析、苏薇薇[2]以砂仁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为量化特征在计算机上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实践,证明该法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吻合,显示了该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广阔前景。常璇等[3]利用此法对宁夏中宁县、平罗县两地枸杞中铜、锌、锰、锗、硒、砷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比较研究不同产地之间的枸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在整体水平上可区分不同产地枸杞中6种元素含量,误判率为0。提示经过更多的验证之后,在不同省区枸杞之间进行聚类分析比较研究,可为枸杞道地性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张水寒等[4]应用系统聚类法,对20批关黄柏样品的HPLCFP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进行分析。聚类结果显示16、17、18、19、20号样品为道地药材样品,质量均较好,且以湖南的道地药材样品为好。此方法可用于中药的鉴别,方法较为简便,且样品处理较简单,这将对中药质量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指纹图谱法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5]是指某中药材或中成药中所共有的,具有特征性的某类或几种成分的色谱或光谱的图谱。即用一定的方法(如HPLC、GC、TLC、HPLCMS、GCMS、FTIR、Xray和UV等),对特定的对象(如中药材、提取物、饮片、注射液等)和过程进行分析,得到的有特征性的相对稳定的图谱。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指纹图谱的特征性,有效鉴别样品的真伪。目前使用最多的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采用HPLC法[6],可提供大量的信息,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研究的需要。
3 免疫法
不同的动植物药材含有不同的特异蛋白,免疫鉴别即利用该蛋白制备的特异抗体与待检品中的特异抗原结合产生沉淀反应来鉴别药材的真伪。该技术适用于动物药材的鉴别,尤其是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动物药间的鉴别[7]。国内学者[8]采用免疫电泳法及琼脂免疫扩散法准确鉴定了虎、豹等多种动物的骨骼,还能将豹骨进一步鉴定为雪豹、石豹或金钱豹,说明免疫鉴别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鉴别法。
4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也称DNA分子诊断技术,是基于研究DNA分子由于缺失、插入、易位、倒置、重排或由于存在长短与排列不一的重复序列等机制而产生的多态性的检测技术[1]。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中药材(不含矿物药)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态性的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它比在形态、组织和化学水平上检测更能代表其变异类型的遗传标记。由于DNA分子标记直接分析的是生物的基因型而非表现型,鉴别结果不受环境因素、样品形态(原品、粉状或片状)和材料来源的影响,因此可为中药品种鉴别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手段。如: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RFLP);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序技术;随机引物PCR技术(RAPD); DNA序列标记技术等。
综上所述,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包括聚类分析、基因组成特征、指纹图谱法、等多层面的中药鉴定学科体系,同时通过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为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提供可靠的指导资料。
参考文献
[1]李慧珍,李水福,胡清宇,等.马勃类18种真菌显微特征的聚类分析[J].基层中药杂志,1996,10(3): 8.
[2]苏薇薇.聚类分析法在砂仁及其伪品鉴别分类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8,11 (2): 158.
[3]常璇,胡奇林.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宁夏中宁县和平罗县枸杞中6种元素综合指标的比较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 (3): 248.
[4]张水寒,郭伟伟,蔡光先.HPLC指纹图谱结合系统聚类法对不同产地关黄柏药材的分析研究[J].科技导报,2006,24(9): 53.
[5]王睿,徐伟,方翼,等.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4,7(10):764767.
[6]路飚,彭咏梅.HPLC法测定心脑健滴丸中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7878,83.
篇6
[关键词] 阿胶; 化学成分; 鉴别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06-01
Research on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the Donkey-hide Gelatin
Hui Qiush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Shandong,China 250014)
[Abstract] The donkey-hide gelatine, which is a kind of gelatin protein, has many medicinal curative effects. Now, we make a review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the donkey-hide gelatine in recent years,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donkey-hide gelatine quality.
[Keywords]Gelatina Nigra; Chemical composi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
阿胶系驴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它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因补血健身效果明显,有补血“圣药”之称,其功效主要为补血滋阴、润燥止血,能用于贫血,心悸,燥咳咯血,先兆流产,产后血虚,肌痿无力等病症[1]。目前对阿胶的研究多集中在药理方面,为阿胶新用途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但是对阿胶品质鉴别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析仪器被应用于阿胶的鉴别研究,使阿胶的鉴别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1 阿胶化学成分研究 阿胶的组成部分既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又有小分子氨基酸和无机盐,也有不溶性物质。大量研究表明阿胶由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硫酸皮肤素、透明质酸、生物碱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组成[2],因此也决定了其药理作用。为了控制阿胶质量和研究药用机理,广大医药工作者对其成分和相应的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
2 阿胶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方法 对阿胶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蛋白质、氨基酸等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因此对阿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包括针对蛋白质、氨基酸等常用的提取方法,如碱提酸沉法、离心、液-液萃取等[3,4],除此之外,很多学者也发现、改善了不少新的提取方法。
2.1 液一液一液三相静态萃取 针对成分复杂的中药所建立的样品预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了“相似相溶”和“分子扩散力”原理。在三相萃取体系中.中药成分按分子极性大小扩散富集于相应极性的相中。假设三相莘取物互为杂质,那么通过三相萃取,就可以使每相萃取物都得到精制和纯化。于海英等[5]将阿胶细粉溶解,通过离心后,将上清液与三氯甲烷、环己烷组成三相萃取体系,静置分离,得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
2.2 分级过滤法 阿胶的组成可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是小分子部分,包括糖、无机盐等;二是大分子主要是蛋白类物质;三是不溶性杂质。刘颖[6]等采用滤纸、半透膜对阿胶水溶液进行分级过滤,旨在将三者分开。应该指出的是用半透膜渗析法分离大分子蛋白质和小分子物质时,由于小分子在膜内外建立平衡,因此不可能将小分子物质全部渗析出去,他们采用了Langmuir方程外推法确定了可以渗析出的小分子物质全部量,从而也就确定了蛋白质和小分子物质的含量。在不溶性和蛋白质的测定中,经渗析后的样品由蛋白类物质和不溶水的杂质组成,这两部分可用滤纸过滤分离。
3 阿胶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3.1 蛋白质 传统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7],该法可准确的测量出蛋白质的含量,但操作较复杂。李丽等[8]采用二硫酸钾碱性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方法,使阿胶中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定量的转化为可供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硝酸盐,然后在220±1nm处对其进行了测定,结果良好。
近年来,对阿胶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樊绘曾等[9]就曾将双缩脲法、酚试剂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比较,他们分别参照了Gornall法、Lowry法、Murphy法配制试剂和测定操作,结果与凯氏定氮法近似,且无需滴定,操作简单。
刘颖[6]等人则通过分级过滤法测定阿胶中小分子含量、蛋白质含量、不溶物含量以及它们的粘均分子量来评价阿胶质量的好坏。王若飞等[10]利用质谱法分析了阿胶Mr在1500~13000区间的蛋白质、肽分布及其相对分子质量。
3.2 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霍光华[11]采用标准酸水解法、氨基酸分析测定仪对4种阿胶炮制品中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炮制品中均至少含有十七种蛋白氨基酸,总含量在56.73-82.03%之间,以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天门冬氨酸和赖氨酸,以组氨酸含量最低。
实验表明,阿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较少,氨基酸主要以胶原肽的形式存在。杨继忠[12]等运用碱水解法处理样品,加入氯胺溶液,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显色后,采用紫外吸光光度法在563nm处测定其吸光度,间接评价了阿胶中胶原蛋白的含量。
王晓坤[13]等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阿胶水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以水-乙腈梯度洗脱,经C18色谱柱分离出28个共有峰,采用液-质联用分析确定了5个成分,分别为游离的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程显隆等[14]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中4种主要氨基酸的含量,实验证明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得到良好的结果,且准确可靠,是近年来测定阿胶中氨基酸含量的主要方法。
3.3 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 黄必胜[15]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阿胶、龟板胶、鹿角胶三种胶中Zn,Cu,Fe,Mn四种元素的含量。样品采用干灰化法处理,测定各样品的原子吸收光谱,结果表明,阿胶中铁含量最高。而王朝辉[16]等则用硝酸-高氯酸对阿胶进行湿法消化后,用导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了阿胶中的铜、锌、锰含量。
3.4 硫酸皮肤素 樊绘曾[9]通过降解驴皮蛋白聚糖分离获得硫酸皮肤素(DS),精密吸取经脱脂、水解处理后的,离心,取上清液,并采用紫外吸光光度法测定吸收值,计算出的DS的含量为1.24~1.83mg・g-1。
4 阿胶的鉴别方法 动物胶类药材的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胶原蛋白及其水解产物[17],但由于动物种类的不同,其胶原蛋白尤其是次级代谢产物将会有所差异。基于此,对阿胶的鉴别刻不容缓,现阶段除了采用水试、火试等理化鉴别外[18],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鉴别中来。
4.1 薄层色谱法 药典[19]中记载的鉴别方法是对阿胶煎煮处理后配成供试品溶液,然后以甘氨酸为对照品,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别,该法是鉴别阿胶的经典方法,但赵曦[20]等通过比较测定30种阿胶,发现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附录Ⅸ L)测定阿胶及伪品胶的总氮量无显著性差异,而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结果显示阿胶中的氨基氮含量远高于伪品中的含量。因此,实验者提示以氨基氮含量>0.16%来控制阿胶的质量。
4.2 电泳法 蛋白质作为阿胶的重要药效成分,也是其区别于其它动物胶的特征成分之一。李峰[21]等用连续系统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法)对不同厂家的两种阿胶及两种伪品杂皮胶进行了鉴别,结果显示阿胶与杂皮胶不仅谱带数目不同,而且各谱带的Rf值及着色程度均有显著的差异,因此认为SDS-PAGE法鉴别阿胶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等特点,具有良好的鉴别价值。陈振江[22]等用等电聚焦电泳法对正品阿胶和三种伪品阿胶进行鉴别,结果各样品都有清晰的IFE图谱,除了可以鉴别药材真伪,同时也确定了样品中主要蛋白质的等电点及测定各蛋白质成分的含量。
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法可以测定阿胶有效成分含量的同时,亦可作为鉴别阿胶的有效方法。于海英等[5]用HPLC法建立了东阿阿胶、龟甲胶脂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他们标定了阿胶、龟甲胶的共有峰,通过相似度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两种胶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故可作为区别不同动物胶的方法。该法稳定可靠,可同时作为动物胶剂的鉴别及质量控制的依据。
4.4 X射线荧光光谱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定样品中元素种类,并与阿胶对照品的元素特征谱比较从而进行识别与判断。王文静[23]等就以该法测定了6个产地的阿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元素特征谱,从而准确的判断出阿胶的真伪,建立了准确快速、直观有效的鉴别方法。关颖等[24]对该法进行了改进,结合X射线衍射法对5种不同来源的阿胶进行了鉴别,结果证明该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是目前为止最简单易行,结果可靠的鉴别方法。
5 总结 阿胶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硫酸皮肤素、多种微量元素等,其药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经济效益不可小觑。由于阿胶的品质参差不其,鉴别阿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目前,鉴别阿胶的方法有很多,如薄层色谱法、电泳法等,其中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最简单可靠的鉴别方法。然而近几年,制约阿胶走向世界的主要难题在于阿胶的质量控制,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是目前阿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军影,程显隆,肖新月,等.阿胶的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07,21 (3):193-195.
[2] Chen D,Wang J,Liu W.Analytical studies on amino acids and trace elements in donkey-hide gelatin[J].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1991,16(2):83-84,126.
[3] 寇明钰.花椒籽蛋白质分离提取及功能性质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刘荣森,杨虹琦,黄郁维,等.植物中游离氨基酸的提取、纯化及分析方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3):76-79.
[5] 于海英,周永妍,程秀民.阿胶、龟甲胶中脂溶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J].色谱,2009,7(27):447-452.
[6] 刘颖,周庆华.中药阿胶有效成分测定方法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1,18(6):46-47.
[7] 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生物化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87.
[8] 李丽李,俊松.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胶总氮量[J].中成药,1994,16(12):31.
[9] 樊绘曾,刘曦,谢克勤.驴皮硫酸皮肤素的鉴定与含量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 (8):477.
[10] 王若飞,尤昭玲,刘小丽,等.基于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中药阿胶蛋白质组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3):2518-2521.
[11] 霍光华.阿胶氨基酸矿物成分分析与评价[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6,18(4):22.
[12] 杨继忠.第十二届山东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山东省科学技术学会,2006:103-106.
[13] 王晓坤,程秀民,于海英,等.阿胶水溶性成分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上海中医药志,2008,42(2):66-69.
[14] 程显隆,肖新月,等.柱前衍生化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中4种主要氨基酸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8,28(12):1997-2000.
[15] 黄必胜.阿胶龟胶和鹿角胶中微量元素的测定与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4871.
[16] 王朝晖,孙汉文,李潞铭.导数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阿胶中的铜、锌、锰[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4):227.
[17] Hu J.Y.,Cheng X.L.,Xiao X.Y,et al.Chinese Pharmaceutica lAffairs,2007,21(3):193
[18] 黄巧平.阿胶及其混淆品的鉴别[J].蛇志,2006,18(1):73-74.
[19]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75.
[20] 赵曦,翟乙娟,都恒青,等.30种商品阿胶的质量比较[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0):690- 692.
[21] 李峰,张振秋,韩家珩.阿胶的凝胶电泳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5):346.
[22] 陈振江,张桂枝,刘静芬.阿胶及其伪品的IFE研究[J].中成药,1998,20(12):31.
篇7
【关键词】 肾功能;检查项目;合理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87—01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主要参与排出体内多种代谢产物及废物,还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调节、血压维持及其他多种生理学功能。肾脏疾病可影响其他系统,其他系统疾病也都可直接或间接累及肾脏,引起肾功能障碍,甚至导致肾功能不全而影响人类健康。肾脏疾病的诊断需综合考虑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监测肾功能可指导进一步评价和治疗。但肾脏检查项目繁多,临床医生需了解并合理利用各种-肾功能监测的常用指标,对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病程检控和预后判断。本研究选取我院收取的1783份肾功能检验申请单进行分析,旨在合理应用肾功能检查项目,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共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取的1783张肾功能检验申请单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目的不同分为四组:①健康体检或住院常规检查870份;②疾病诊断、鉴别诊断333份,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诊断及肾前性少尿和肾性少尿的鉴别;③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肾功能状态377份;④预后判断203份。
1.2 判定标准依据检验项目临床意义与预期结果为原则,结果分为:①检查项目合理或基本合理:要求的检查项目能反应疾病本质,无检查项目过多和不足;②检查项目不合理:分为检查项目过多(申请单上出现与疾病无关或对疾病诊断无实际意义的项目)和检查项目不足(申请单上缺少能够反应疾病本质的必要的项目)。
2 结果
所有入选申请单中,合理或基本合理1521份(85.3%),不合理262份(14.7%),其中检查项目过多占8.4%(149份),检查项目不足占6.3%(113份)。
3 讨论
3.1 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应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必要的肾功能检查项目或项目组合,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病程检控和疾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健康体检和住院常规检查,可选用尿液自动分析仪对尿液进行一般检查,包括肾脏生理、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吸收功能和排泄功能及其他生化检查(尿蛋白、尿酶等)。对于怀疑或已经确诊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重点检查尿蛋白和有形成分,进行尿沉渣检查,有助于指导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已确诊的可导致肾病变的全身性疾病者,为尽早监测肾脏损伤,应选择应用较敏感的尿微量蛋白,包括尿微量清蛋白、α1-微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等,是评价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脏早期损伤的理想指标。对疾病鉴别诊断,要选取特异的客观指标,如肾前性和肾性少尿的鉴别应选用尿浓缩试验,尿渗量和尿Na重吸收等指标。
为了解肾脏病变严重程度和肾功能状况,应选择应用肾小球、肾小管功能试验或球-管功能组合试验。对于主要累及肾小球的疾病应监测Ccr、血肌酐和尿素,但这三者只在肾脏病损较严重时才有意义;对于主要累及肾小管的疾病应考虑选用尿微量蛋白和稀释一浓缩试验;其他疾病应根据受累部位不同选择相应的监测指标,如急性肾衰时应动态检测尿渗量和有关肾小球滤过功能指标,慢性肾衰时应选用球-管功能组合试验。
3.2 造成检查项目选择不合理的原因及其对策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学也逐步提高,许多检查项目由人工手动操作改进为自动化操作,减少了手工检验中主观因素的差异性,参考值单位范围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同时增加了很多新项目。部分临床医生对新开展的检验项目了解不够,缺乏及时知识更新,不清楚疾病特异性诊断的检验项目,仅依照传统检验项目和自己以往的检验知识开出肾功能检验申请单,检验项目笼统,缺乏选择性,从而造成了检查项目不合理;另一方面,部分医院实施效益核算制度,对临床医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可能造成检查项目过多。
检查项目过多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检查项目不足可造成诊断依据不足,甚至诊断错误,引起医疗纠纷。检查项目不合理对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病程检控和疾病预后判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加强检查项目合理应用的监测有利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并可以减少无故的资源浪费。
针对上述检查项目不合理可定期对院内医生进行检验相关信息培训,更新信息,定期新设备、新检查项目相关信息,阐述相应参考值、临床适应症及临床意义。同时可定期组织院内各科室临床医师专家和检验科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交流,及时将医学新进展和相关知识应用于临床和检验,以求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许玲利.肾功能检查项目合理性选择与分析[J].医学信息.2010.8:2242.
[2]王敏,王琦,顾洁,等.实验室肾功能相关检测项目在诊断慢性肾病中的特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2,27(5):340—344.
篇8
【关键词】 骨肿瘤;X线摄片;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74
骨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 在全身肿瘤中的发病率约 2%, 但近年来随着肿瘤总体发病率的增加, 其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1, 2]。对骨肿瘤的早期鉴别诊断是明确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 而影像学检查是骨肿瘤诊断的最重要方式之一。X线作为临床诊断骨肿瘤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 能够全面观察并反映病灶的基本特征, 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对病变组织的初步筛查[3]。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67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旨在评价 X线检查在骨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效果,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年 3月 ~2015年 6月本院收治的骨肿瘤患者 67例, 均符合骨肿瘤临床诊断标准, 且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 38例, 女 29例;年龄 21~69岁, 平均年龄 (47.83±10.54)岁;肿瘤部位:股骨 14例, 肱骨 12例, 胫骨10例, 腓骨10例, 脊柱7例, 骨盆6例, 髌骨4例, 髂骨 3例, 指骨 1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 X线片检查。检查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行常规正侧位摄片, 必要时补加斜位、切线位摄片;对于解剖结构复杂、有重叠现象、骨硬化遮盖者通过放大摄影的方法进行检查;图像结果由2名资深影像学医生共同判读。X线片检查检查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以明确骨肿瘤性质及分类。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不同性质骨肿瘤的 X线片特点, 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计算 X线检查对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病理诊断证实:67例骨肿瘤患者中, 良性 31例, 占 46.27%(31/67), 其中骨软骨瘤20例(29.85%), 骨巨细胞瘤11例(16.42%);恶性骨肿瘤36例, 占53.73%(36/67), 其中骨肉瘤20例(29.85%), 软骨肉瘤12例(17.91%), 淋巴肉瘤 3例(4.48%), 脊索瘤 1例(1.49%)。
2. 2 X线检查与病理诊断对骨肿瘤的一致性比较 X线检查结果显示:67例骨肿瘤患者中, 良性病变 33例, 占 49.25%(33/67), 其中骨软骨瘤 16例(23.88%), 骨巨细胞瘤17例(25.37%);恶性骨肿瘤 34例, 占 50.75%(34/67), 其中骨肉瘤 18例 (26.87%), 软骨肉瘤 13例 (19.40%), 淋巴肉瘤 2例 (2.99%), 脊索瘤 1例(1.49%)。与病理结果比较, 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 79.10%(53/67), 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63, P
2. 3 不同性质骨肿瘤的 X线表现
2. 3. 1 良性骨肿瘤 本组 31例良性骨肿瘤的 X线表现特点为病灶轮廓清晰, 边缘锐利, 无周围组织浸润, 多数骨壳完整;无骨膜反应, 少数患者的骨囊肿因病理骨折而引起骨膜增生, 但骨膜仍光滑、完整, 未见骨膜三角;常无软组织肿块。
2. 3. 2 恶性骨肿瘤 36例恶性肿瘤中均表现为病灶轮廓模糊, 斑片或筛孔状骨质破坏, 形状不规则, 与周围组织浸润, 局部骨小梁、骨皮质消失, 可见大范围低密度影;部分软组织及骨内可见瘤骨或瘤软骨。
3 讨论
骨肿瘤是骨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有良性和恶性之分, 良性骨肿瘤可根治且预后良好, 而一旦发展为恶性骨肿瘤, 则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骨肿瘤的发病因素复杂, 目前尚没有确切的病因, 而大量研究报道显示, 早期鉴别骨肿瘤的良恶性, 在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治愈率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4]。近年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骨肿瘤的诊断准确性也不断提高, 为其早期诊治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在各种影像学手段中, 传统X线片检查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也是骨肿瘤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X线片检查是最基础、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之一, 以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信息量大等优势成为骨肿瘤诊断的首选方式, 该方法可准确反映病灶的发生部位、范围、病灶生长方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还可显示病变程度及类型, 指导临床医生对病灶性质、复发与否或转移情况等作出准确判断, 从而制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肿瘤的生长情况上, 良性肿瘤表现为生长缓慢, 不会侵入到邻近组织, 但是会出现压迫移位, 无转移;而恶性肿瘤则表现为生长速度快, 容易侵入到邻近组织, 器官可有转移。在局部骨质变化上, 两种肿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 与正常骨的界限分明, 边缘锐利, 骨皮质明显变薄、膨胀, 但是保持其连续性特点;而恶性肿瘤则表现为浸润性骨破坏, 病变区域与正常骨的界限非常模糊, 边缘不整。在骨膜增生方面, 良性肿瘤一般无骨膜增生, 病理骨折后会出现少量的骨膜增生, 而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恶性肿瘤则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 且增生的骨膜多不成熟, 可被肿瘤侵犯破坏。在周围软组织方面, 良性肿瘤无肿胀或是肿块影, 若有肿块, 则边缘清晰;恶性肿瘤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 与周围的组织没有明显清晰的界限。但是此方法获得的影像图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现象, 会对部分组织和结构的判读造成影响[5]。如:在X线片检查中, 若恶性骨肿瘤对邻近软组织的病变未出现明显的体积变化, 就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只有当病变达到密度的轻度变化、局部轻度体积改变时, X线片检查才会出现明显的征象[6]。所以说, X线片检查虽然对于鉴别骨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缺陷。
X线片检查对骨肿瘤的定位价值远高于其定量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 X线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 79.10%(53/67), 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X线片检查空间分辨率高、定位准确, 可反映病灶的全貌及骨质破坏情况, 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对脊柱等深在部位骨肿瘤的显示不佳, 无法显示脊髓病变、病变与相邻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 在观察软骨、肌腱韧带、关节囊、软组织等的改变方面依靠X线片较为困难, 但是在基层医院, 初诊中应用X线片进行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确切, 分辨率高, 可在基层医院中大量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惊喜, 王宇, 王林森, 等 . CT灌注成像对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5):729-732.
[2] Flanagan AM, Delaney D, O’Donnell P. Benefits of molecular path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 Part II of a two-part review: bone tumor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keletal Radiology, 2010, 39(39):105-115.
[3] 王联营, 张博 . X线和 CT在骨肿瘤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探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20):1651-1652.
[4] 王强修 . 骨肿瘤诊断与治疗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69-76.
[5] 张一秋, 石洪成, 陈曙光, 等 . 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对骨骼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增益价值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2, 32(5):363-367.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方法 总结分析弥散加权成像在动物及临床试验中对肿瘤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 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在分子水平实现对肿瘤疗效的评估。对肿瘤治疗疗效的早期预测,鉴别残余肿瘤组织及早期监测肿瘤复发,监测肿瘤治疗的相关副反应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 肿瘤疗效
弥散加权成像(DWI)作为临床上唯一的一种完全无创性的、无辐射的快速扫描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及分期。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深入,DWI能够监测肿瘤组织结构的微观信息变化并获得动态的定量资料,因此在肿瘤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价及残余病灶的复发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笔者对近年来DWI在相关实验室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 DWI的基本原理
弥散运动是分子的随机侧向运动,即布朗运动。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包括细胞外、细胞内和跨细胞运动以及微循环灌注,其中细胞外水分子运动和灌注是组织DWI信号衰减的主要原因。目前用DWI可进行分子随机微观运动的定量测量,其大小以表观弥散系数(ADC)表示。通常在肿瘤组织中,核浆比增加,细胞密度增大,胞外空间和水分子的弥散空间减少,导致ADC值下降,在DWI上呈高信号。放化疗使组织细胞坏死,数目减少,细胞间隙加大,细胞内细胞器碎裂、溶解等,导致水分子弥散能力增加,ADC值升高;肿瘤残存或复发时肿瘤细胞增多、细胞间隙变小等,限制了水分子的运动,ADC值降低,DWI表现为高信号,因而可以用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2 DWI对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应用
2.1 DWI与评估肿瘤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早期DWI与肿瘤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始于动物实验。Herneth等分别对早中晚期肿瘤的荷瘤小鼠进行DWI检查,将所得的ADC值与病理相对照,发现随着病程的进展,肿瘤的ADC值逐渐升高,并且肿瘤中的坏死成分和存活成分ADC值具有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为DWI对肿瘤疗效评价的可靠性提供依据。动物实验表明实体肿瘤治疗后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的变化与肿瘤疗效具有相关性,因此DWI是可以用来评估肿瘤治疗疗效的。
2.2 DWI早期预测肿瘤治疗效果
目前对实体肿瘤有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评价其疗效,对后续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通常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估是根据其病灶的大小变化进行判定,往往其评估时间为治疗后3个月,如何早期预测肿瘤的疗效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聂翔等收集了13名鼻咽癌初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单纯放疗,放疗前、放疗3周内及放疗结束时鼻咽部DWI检查。肿瘤ADC值在放疗后3周内呈上升趋势,第一周上升幅度最大,而体积消退则在第三周最为明显,放疗前ADC值及第一周ADC值与体积变化有相关性, DWI作为一个影像学指标可以实现对治疗疗效的早期评估 [1]。相关临床病例研究提示肿瘤治疗后ADC值变化先于形态学的改变,因此,认为DWI实现了肿瘤治疗疗效的早期预测。
2.3 DWI在肿瘤治疗后残余病灶及复发中的应用
肿瘤治疗后,由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有或多或少的坏死、渗出、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因而影像学表现非常复杂,因此鉴别肿瘤残留或是复发还是治疗后改变非常重要。袁程等对膀胱癌术后可疑复发44 例患者,行MR增强扫描及DWI检查。比较增强序列与DWI鉴别膀胱癌复发及炎症的效果,显示DWI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要优于增强序列[2]。因此,DWI在肿瘤治疗后鉴别是否存在残余病灶或复发具有重要价值。
2.4 DWI监测肿瘤治疗的相关副反应。
肿瘤的治疗方法多样,主要有化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往往可能对于周边及全身其他正常组织带来伤害,例如放疗,除杀灭瘤区的肿瘤细胞外,有时难以避免的造成瘤周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早期发现及监测肿瘤治疗的副反应也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DWI和ADC图已逐渐应用于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中,通过测量照射区域的ADC值对潜伏期和早期的微观损伤作出预判,以便早期进行干预性治疗,降低放射性脑病的发生机率、减小放射损伤程度 [3]。DWI为早期发现及检测肿瘤治疗中相关的副反应提供了可能。
3 DWI在评估肿瘤疗效价值中的优缺点
DWI作为一种无创性、从分子水平获取活体组织超微结构信息的功能成像,在全身各系统中都得以广泛应用,不但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肿瘤的治疗疗效的评估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视。多个研究结论表明肿瘤治疗前后细胞形态、密度、细胞外容积等均发生变化,相应ADC值也产生变化。病灶的ADC值在肿瘤治疗后一周内即已经产生变化,其变化与3周及3周后的病变形态学变化相一致,因而DWI实现了对肿瘤治疗疗效的早期预测。肿瘤治疗后对于活性肿瘤组织、坏死组织、正常组织、纤维肉芽组织等的鉴别,对于监测肿瘤是否残留及复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的ADC值与肿瘤组织内细胞密度、核浆比、肿瘤间质内纤维含量及微循环灌注情况相关,因此ADC值的变化能够鉴别残余肿瘤组织及早期监测肿瘤复发。
DWI对于肿瘤疗效的评估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DWI作为一种成像技术,其空间分辨力有限,对磁场均匀度要求较高,骨质及空气旁组织容易产生磁敏感伪影,当接近这些区域测量的ADC值,常出现误差。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多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研究,以实现提高弥散图像的信噪比。相信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DWI成像在评估肿瘤疗效价值中的应用将有更广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聂翔等 鼻咽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放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篇10
关键词:乳腺肿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鉴别诊断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危害着妇女的健康,且年龄逐渐年轻化,所以预防成了关键,为了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我们用简便、无创又经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诊断信息和依据,从而提高乳腺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录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68例,共检出肿块72块,恶性42块,良性30块,病人年龄最大74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42.8±8.2岁。
1.2仪器和方法:
仪器为PHILIP-HD11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0MHz。患者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显示两侧及腋窝,按一定顺序对乳腺四个象限和乳晕区分别扫查,发现肿块并记录其大小、位置、数量、纵横比,形态、边缘,有无晕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血流信号情况,并测量其Vmax,RI,并按照血流丰富程度分级(Alder半定量分级),0级:病灶内无血流信号;1级:少量血流,1-2处点状血流;2级:重量血流,可见一条主要血管,其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者几条血管或者3-4处点状血流;3级:丰富血流,可见四条以上血管或者血管相互连接,交织成网。
1.3统计学处理: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连续变量组之间的差异比较用t检验,分析变量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肿块的病理类型:共检出的72个肿块中,恶性42块,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0例(71.4%),粘液腺癌6例(14.3%),导管原位癌3例(7.1%),硬癌2例(4.8%),髓样癌1例(2.4%);良性30块,其中纤维腺瘤17例(56.7%),腺病8例(26.7%),导管内状瘤3例(10%),乳腺炎2例(6.7%)。
3.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声仪的不断更新换代,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乳腺癌,甚至微小癌(直径≤10mm)的检出率及诊断率都有显著提高,它已成为乳腺疾病筛查的首选手段之一。通过本研究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作如下分析:
(1)乳腺的良、恶性肿块的二维超声特点:恶性肿块:纵横比大于1,边界不清,呈毛刺状,内部回声多呈不均匀性减低,且有微小钙化,后方衰减明显,周边可见高回声晕。良性肿块则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光滑,纵横比小于1,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无衰减。总之: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对乳腺肿块的检出,良恶性的判断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2)CDFI表现:本研究的72个肿块中了下肿块在血流检出率及血流分级上有显著性差异,恶性肿块的血流呈内部丰富,且较粗大,分布不规则,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生长因子至肿瘤血管生长迅速,动静脉瘘形成有关。从PW上通过本研究可见肿块内部血流参数Vmax及RI明显高于良性组,且恶性组Vmax均≥15cm/s,RI均≥0.65,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相近。PW波形呈收缩期前移,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此特点可能与肿瘤生长过快有关。总之,CDFI能清晰显示肿块内的血流分布及血流的定量判断,为我们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4.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价廉、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在乳腺肿块的检查中能清晰的显示二维图像特征,肿块内部的血流分布状态,并能进行定量的血流参数分析,为肿块的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徐志章,现代腹部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