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书范文
时间:2023-03-16 02: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易经入门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CTEL公司是全球四大FPGA厂商之一,占据了美国90%以上航空航天的FPGA市场。2002年,ACTEL推出了基于FLASH架构的FPGA,其具有单芯片、非易失性、上电即行、加密、低功耗、固件免疫错误等特点。2005年又推出了全球首个模数混合的FPGA
FUSION,将模拟的外设与数字的FPGA内核进行了完美结合,在FPGA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单芯片的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为一个典型的系统结构框图,其中FUSION可以替代大部分的分立器件,简化系统。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调试手段是缩短研发周期的关键因素,对于带有数字电路的系统来说,逻辑分析仪是首要选择的分析工具。虽然ACTEL的FPGA带有内嵌逻辑分析仪,但存在占用FPGA内部资源、存储容量极为有限、更改节点需重新综合编译且速度慢等缺点。外置逻辑分析仪则不同,具有采样频率高,存储容量大,通道多等优点,同时还具有协议分析、插件触发等功能,能大大提高调试效率。如广州致远电子发展有限公司的LAB6000系列逻辑分析仪。本文将以基于FUSION的电话录音解决方案做分析。来介绍逻辑分析仪在系统调试中的应用。
应用分析
图2展示了《电话录音解决方案》的整体设计思想。整个系统由FUSION FPGA和电路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电路又分为摘机检测电路、FSK提取电路、DTMF解码电路、语音提取电路和RS232接口电路五个单元:其中FSK和UART的编码解码由FPGA内部逻辑构建实现。
调试过程中我们必须分析FSK、DTMF的编码,语音信号采样AD值,串口通讯协议等电路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逻辑分析仪来分析这些问题,同时了解逻辑分析仪给我们的调试带来了什么优势?
1 FSK解码横块调试
电话的来电信息通常是由交互机通过FSK调制波发送过来的,由1200Hz(逻辑1)和2200Hz(逻辑0)波特率为1200bps的信号组成。系统前端电路将模拟形式的FSK转换为逻辑信号后送至FPGA中进行硬件解码。编写FSK解码IP时,我们需要确定前端转换的信号是否正确。并了解信号特征,因此需要逻辑分析仪捕捉信号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为逻辑分析仪采样到的FSK的信号。从采样到的波形中我们可以确定前端转换电路正常,同时也为解码IP提供了FSK的波形特性。
LAB6000逻辑分析仪高速的采样率和大容量存储深度。在FSK信号的长时间采样及解码模块的调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高的采样频率保证了信号的真实性,而较深的存储深度则保证了在逻辑分析仪能够存储足够长的波形供用户分析。
(2)语音信号摄取横块调试
语音信号提取主要由ADC采样实现,采用FUSION内部自带ADC,体现了单芯片特性。语音信号经过调理后通过A/D采样并转换为数字信号,为了便于分析,在FPGA内部将ADC采样的数字信号通过探针功能引出到I/O口,此时可以使用逻辑分析仪对数字信号进行状态采集,以便分析输入信号与被采样的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调试时用示波器采样模拟信号,并同步触发逻辑分析仪I LAB6000系列逻辑分析仪具有外部触发功能)采样ADC转换后的数据。
采样回来的数据利用逻辑分析仪强大的插件分析功能(A,D插件分析)进行分析。可以将采样波形数据复原,由于使用外部触发,两仪器采样到的波形数据触发相位点也是一致的,所以方便对比分析,采样到的数据是否正确一目了然。
图4为通过ADC采样值分析还原的语音信号波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语音信号超出AOC的采样阀值,明显失真。因为A/D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为FPGA内部信号,很不容易观察。如果手工分析A/D采样后的信号,那么将是―个多大的工作量,而且容易出错,也很难发现错误。可见逻辑分析仪带来的便利之处。
3 UART模块调试
由于FPGA的灵活性,串口控制器可以由FUSION FPGA内部的逻辑单元(Tile)来实现。UART通信中没有同步机制,因此波特率的精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必须分析UART的通讯时序,保证编写的IP是否合格;即分析信号的时序对不对,有没有毛刺、抖动等问题,哪怕非常细微的时序缺陷,都能通过逻辑分析仪分析出来。
IP调试通过之后。需要与PC机进行通讯,这时也需要逻辑分析仪进行分析,如通讯协议的正确性。LAB6000逻辑分析仪中带有UART协议分析插件,可以自动识别串行数据流并分析出通讯的数据。即将物理层的数据提取出来。如图5所示。这样。如若遇到问题时,就不用很辛苦的做人工解析了。
UART的应用很广,做UART总线分析时需要预先知道传输的波特率。在不知道波特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逻辑分析仪软件中的测量工具测量数据位的宽度。在测试数据位宽度的同时软件会自动算出该宽度所对应的频率。此频率即为传输波特率,如图6所示,一个数据位的宽度是8.66us。计算所得的频率的115.14KHz。设计预期的波特率为115200,也就是115.20KHz。可见UART模块的波特率存在一定误差。
当然,在这个案例中,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模块调试用到了逻辑分析仪,当然还有其他的模块也可以用逻辑分析仪来分析,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篇2
一、第一部同义词词典《尔雅》
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训诂”就是对前人传下来的经典文籍中的古词语进行训释。汉代确立学官,讲授经义,并对经文的词句进行解释。《汉书・艺文志》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读应尔雅”,就是在读古文时应该用当时的规范来解释。《尔雅》的书名正由此而来。但《尔雅》的作者,至今一直没有定论。
(一)《尔雅》的内容
《尔雅》按内容排列,共分19篇: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六,释乐第七,释天第八,释地第九,释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释草第十三,释木第十四,释虫第十五,释鱼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第十九。所收词语和专用名词2091条,共4300多词语。其中《释诂》《释言》和《释训》三篇所收词语占了全书的一半。书中词语,除方言俗语词外,资料大多取自《易经》《诗经》《尚书》《国语》《论语》和“春秋三传”等。
《释诂》列举古人所常用的同义词,最后用一个通语来概括解释。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
林、、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释言》是用基本词解释常用词,一组收录几个词语。如:
还、复,返也。
告、谒,请也。
格、怀,来也。
贸、贾,市也。
《释训》主要解释描摹事物情状的词语(相当于现代的形容词)。如:
明明、斤斤,察也。
条条、秩秩,智也。
穆穆、肃肃,敬也。
诸诸、便便,辩也。
《尔雅》充分体现了工具书的作用。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古今时变、地理差异,使一些出现在古代文献上的语词无法继续传播,这就需要有一个能适应时间变迁的词典。《尔雅》以今释古,使古代典籍延续了传播的生命力。所以,古代士人把《尔雅》也列入经典,称为“十三经”之一。
(二)《尔雅》的贡献
汉代曾把《尔雅》与《论语》《孟子》《孝经》等作为士人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书。郭璞在《尔雅序》中说:
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吟,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莫近于《尔雅》。
这里指出《尔雅》是了解古今词义的参考书,记录古代诗歌吟咏的词语,采集了失传的一些语词,辨别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确实是引导受传者研究百家学说和学习“六艺”的入门书,也是浏览古籍和整理文献的文化宝库。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博览万物时的困惑,增加人们辨认万物的知识。
在汉文帝时候,设置有《尔雅》博士。《尔雅》是古人读经书时的主要参考书,或者说是“五经之故训”,或者说是“以释六艺之旨”,都说明它是传播经学的工具书。同时,《尔雅》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称之为中国语文学的萌芽标志,它起着明确符号、阐释概念的作用。而且它实际实现着符号系统的语码转换,也对后世辞书的编纂起着启导作用。
(三)《尔雅》的体例及其思想
《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分类综合词典,成书于战国时期,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可称是这类词典中最早的。古印度《长寿字库》类似我国的《尔雅》,它成书在公元2世纪,比《尔雅》晚了几百年。《尔雅》的收词,除了语文性的词语外,还有不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艺科学的词语,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尔雅》的体例及其传播思想,试看《释天》的内涵。
《释天》以“天”为中心,共叙述了11个方面的内容,所用语词比较细致,所释词语的含义均交代得仔细清楚,后来由于时过境迁,这些词或存或废,有增有减,被淘汰或替换掉的也不少。
1.释“天”
“天”是《尔雅・释天》的中心。“穹、苍苍,天也。”在《尔雅》的时代,人们认为“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将“天”称为“穹隆”或者“苍苍”,显示了我们祖先对“天”的原始认识。
2.释“四时”
“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天,冬为上天。”这是以天色的变化来命名四时。又“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这是以气候的变化来命名四时。“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这又是以作物的生长和农事来命名四时。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春夏秋冬的时节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释“岁名”
古代“载”或“岁”都表示“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时代变了,岁名也要改变,《白虎通》说:“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则化也。然则岁名变易,理亦同此。”说明了名随时移的语言规则。《尔雅》又记以“干”和“支”的符号来表示年、月、日的顺序,周而复始。至今我国的农历仍保留着这种记录农事的方法。
4.释“风雨”
各种自然现象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关照,被先人命以不同的名称。“风”竟有11种不同的称谓:“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焚轮谓之颓风。扶摇谓之飙。风与火为。迥风为飘。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云、雨、雪、雷、雾、虹也都有特定的命名。现在虽然大多数都被废弃,但它们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
5.释“祭名”
祭祀对于先民们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人神互动。《释天》中,“祭”分四时,在春夏秋冬各有其称,“祭”的内容包括天、地、山、川、星、风等自然物态,还有“师祭”“马祭”“大祭”“又祭”之分。不同的朝代对“祭”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周曰绎,商曰彤,夏曰复胙”。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感知,《尔雅》不仅仅是一部词典,它更蕴含着深厚广博的原始传统文化。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古代,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进入农业文明。岁时和自然现象命名之众多,证明农耕民族对自然的依赖和特殊的眷恋,“尊天亲地”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祭名”之多,分类之细,充分体现了上古先民的自然崇拜,以及原始的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天命可畏”的宗教观是如何交融在一起,“执天命而用之”的人生都隐伏于《释天》的名称之中。
二、第一部地理语言学词典《方言》
《方言》全名为《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汉扬雄著。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汉书・扬雄传》载:
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净亡(无)为,少耆(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激名于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扬雄早年爱好辞赋,模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赋,作《长杨赋》《甘泉赋》;后从儒学,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在语言学方面,仿《尔雅》体例,而别开途径,创著《方言》。又继《仓颉篇》编成《训纂篇》。扬雄多才多艺,在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扬雄《方言》是我国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应劭《风俗通》序说,周秦时代有一种制度,每年秋收以后农闲季节,就派一些使者,乘着轩车,摇着木铎,到各地农村去采集诗歌、民谣和方言。采集来的资料,由乡送到邑,由邑送到国,最后送呈天子。统治者借此了解风俗民情,达到“不出户牖,尽知天下”的目的。但是秦灭时,这类藏于朝廷秘府的资料,几乎全部散失。至汉又重新开始创导方言的采集,当时蜀郡人严君平“财有千言”,扬雄的老师林闾翁孺也有了整理方言的“梗概之法”,扬雄就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汉代方言的调查。《刘歆与扬雄书》中说: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绝代语、僮谣、歌戏,欲颇得其最目。……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而俗;适子云攘意之秋也。
当时扬雄的《方言》尚未完稿,刘歆正在编纂《七略》,想一睹此书,但遭到了扬雄的拒绝。所以后来刘歆在依《七略》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和《扬雄传》中都没有提到《方言》这本书。
扬雄坚持调查方言27年,终于编成《方言》,但他始终没有拿出来。他在《答刘歆书》中记载了采集方言的情况:
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于今矣。而语言或交错相反,方覆论思,详悉集之,燕(安)其疑。
扬雄还陈述了自己编著《方言》的目的,阐明了“语文功用”的传播思想:
不劳戎马高车,令人君坐帷幕之中,知绝遐异俗之语,典流于昆嗣,言列于汉籍,诚雄心所绝极,至精之所想遘也。
少而不以行立于乡里,长而不以功显于县官,著训于帝籍,但言辞博览,翰墨为事,诚欲崇而就之,不可以遗,不可以怠。
这两段话,一方面肯定了编写《方言》的目的,使失传的民间俗语、方言得以保存,使统治者超越空间的阻隔了解民情民心。他坚持语言记录的真实性,表明自己不为功名的编写态度,但编写中决不能有遗漏,决不能松懈。扬雄认识到文字传播的力量,因此在语文传播上抱有非常严肃的态度,这一点在他的《法言》里也有所反映。例如他说:
面相之,辞相适,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者,莫如言。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者,莫如书。
意思是说:表情相互交流,言辞相互对应,抒发心中的愿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阻隔,没有什么比得上言语。普遍了解世界上的事情,记载久远的过去,使古代不清楚的事明白起来,把遥远之处渺茫的东西传播过来,没有什么比得上文字。
他已经看到了言语与文字的不同的传播功能。所以扬雄不愿意把自己尚未正式定稿的《方言》轻易示人,不肯给刘歆借阅,道理也在这里。直至汉末这本传世宏篇才流传起来;汉灵帝、汉献帝时,应劭在《汉书集解》里明白引用《方言》,并在《风俗通义》序里详细引用了扬雄《答刘歆书》的原文。
(一)《方言》的内容和体例
今本《方言》,凡13卷,其中卷四释服制,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兽,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虫,其他各卷为释语词。扬雄注释,重视活的方言口语为对象,在地域上展开比较,是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著。如:
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卷一)
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吴扬之间谓之猪子,其槛及蓐曰。(卷八)
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卷十)
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培,或谓之,或谓之,或谓之,或谓之垄;自关而东谓之丘,小者谓之,大者谓之丘,凡葬而无坟谓之墓,所以墓谓之。(卷十三)
它不只是把同义词或近义词排列在一起,用通语注释方俗语,还进一步指出它们的区域变体,反映出语词在汉生的变化。有的它还特地注明是方言,或用“通语”“凡语”表明是共同语。如:
胶、,诈也。凉州西南之间曰胶,自关而东西或曰,或曰胶。诈,通语也。(卷三)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一)
注明的地区有时多处并举,说明了该词语的传播范围,在语言系统上存在某种共同点。《方言》中所列举的地名,以秦晋为最,可能“秦晋”方言是当时汉代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二)《方言》的传播意义
《方言》在标注词语时,通常是只注重语音而不在于词形,所以它往往提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语言信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通过语音来传递意义,作为语言的书写载体――文字的根本是记录语音。言语传播的内涵是意义和信息,但言语传播的形式却是声音。扬雄能摆脱当时儒家经学传播中过于注重文字训解的束缚,是十分难得的。例如:
党,知也。(卷一)
凡人之大者谓之奘。(卷一)
……慧也。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卷一)
锤,重也。(卷六)
“党”就是现代汉语的“懂”,“奘”就是南方北方话里形容人肥胖的“壮”;“鬼”不是一般字面上鬼的意义,而表示聪慧、机灵的意思,现代汉语北方方言里仍然在使用这个词语;“重”的古音同“秤”,现代汉语称“秤锤”。
不从文字形式上去贴近语义,而注重用声音来记录语言,是语文传播上的一大进步。所以郭璞在《方言注序》里称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