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人品范文

时间:2023-04-06 12:3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章与人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章与人品

篇1

关键词:张爱玲 比较文学 女性人物 意识

引言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的任何方面都是存在微妙差异的,尤其在生活需求、情感表达、心理状态、思维构成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正是这些相似之处决定了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展现出众多相似的特点。在世界文坛,含有国家、年代、历史等元素的文学会遵循着同样的写作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也就使他们的文学作品可以进行相互比较。在世界女性作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女性作家有两位,即简・奥斯汀与张爱玲,她们为自己的时代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同时期其他作家无可比拟的翘楚。尽管二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创作小说,但是都把揭示女性的前途命运、展现真实的生活作为小说主旨的中心,因此她们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关注。学者夏志清在学术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门评价了张爱玲,推崇她为中国文坛能够展现优秀才情的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同时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说过:“简・奥斯汀是所有重量级作家中,最难得一见的人才。”两位女性作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但是她们的文学作品却展示出了很多相似之处,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女性的婚姻和爱情也成为贯穿整篇小说的线索,她们用女性的眼光来描绘事物,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展现以及对细节的真实把控。在她们的文学创作中充分展现出了先进的女性独立意识,通过揭示女性的悲惨命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她们的生活窘境,并以客观理性的思维来探析隐藏在女性心灵深处的思想,剖析了女性本身的一些精神弱点,打造出了一个个独特鲜明的女性形象,也由此对文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她们的文学创作中无不彰显着先进的女性独立观念,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她们的作品以及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解析。

一、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觉醒

女作家张爱玲有着非常清晰化的女性独立意识。她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无一不透露着女性的独立思考,作品《不幸的她》将女性的悲惨生活过程作为描述重点,作品《牛》主要将男性对女性的强权压迫和侮辱作为投诉对象,与这些角度不同的《霸王别姬》则是通过女性对照男性而言的低微地位进行的一次深刻反省,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张爱玲的女性独立意识是一个不断扩大、增强的过程。[1]尤其是在《霸王别姬》中,张爱玲在古代美人虞姬的身上注入了颠覆传统的女性主义观念,也为虞姬设定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在项羽突围的时刻进行自刎来告别霸王。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逐步深化了女性主义观念,早期主要以人类生活环境为背景来揭示女性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现在则转变成以男女两性的视角来揭示女性悲惨命运的深层根源,并将其提升到女性的自觉行动中。

在张爱玲诸多小说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主人公身上都带有特立独行的感觉,她们没有迷失在时代的潮流中,而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展现不同于环境的观点和态度。在作品《金锁记》中,曹七巧成为张爱玲笔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之一。七巧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在她年少时期,充满了女性的魅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她的哥哥受到了利益的驱使,将她嫁给了有骨痨疾患的姜公馆二公子。由此也决定了七巧未来生活的不幸,这体现在七巧被姜季泽拒绝后她的诸多表现,“她一双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看,耳朵上的耳坠好像钉在门上一样――像收藏在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显得艳丽而凄惨。”随着时间的流逝,七巧的心理也愈发变得扭曲,儿时的纯洁化为乌有,自私、报复充斥着她的整个内心,将对整个社会的仇与恨全部发泄在孩子身上,以子女的不幸来偿还自己生活的不幸。张爱玲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女性意识经过了一个不断觉醒、增强的过程展现出来,在这一时代虽然她们进行的是一些微弱的反抗,尽管力量薄弱,但真实地走出了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第一步的勇气是值得赞许的,同时也为其他的女性同胞展示了一条通向自由、理想的救赎之路,也透露出了张爱玲浓烈的女性主义思想观念。

简・奥斯汀在乡村小镇上度过了孤独的一生,在她的世界里接触最多的是小地主、牧师等,环境也多以恬淡、舒适为主。虽然奥斯汀一生没有嫁人,但也阻挡不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憧憬和描绘。在她所处的时代,女性主义已经在众多小说中崭露头角,她利用塑造的一个个女性形象来反抗传统的世俗。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最具有代表性,就连她本人也说过:“在文学中,伊丽莎白可谓是最可爱、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有谁不喜欢她,我都不答应。”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奇妙地设置了拒绝达西这一环节,其设置的意味是使嘲笑别人的聪明人成为了最愚蠢的人。伊丽莎白处处碰壁好似是生活对她的愚弄和嘲笑,但她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伊丽莎白的形象塑造是女性自我认识的过程,而不是对新女性主义的一种塑造。在奥斯汀众多作品中小说《爱玛》最为成熟和完整。女主角爱玛本身具有聪明、美丽、生活富足等特性,她认为自己不结婚也会过得十分幸福。在小说作品中,我们一直没有机会来否定爱玛出现的每一个错误。她以活力、勇气、聪明、积极的态度以及自我批评的精神,成为当时社会中独立女性的典范代表。奥斯汀在世俗的社会中用小小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富有多重性格特点的女性,将一颗不甘于平淡的心灵放置在了一个平凡的世界中。

二、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比较

奥斯汀以塑造的一个个正面的、积极的女性形象来反抗传统社会中的世俗。这正是靠着作者用心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得来的。塑造的这些女性不同于传统女性,她们和作者一样具有独立主体意识。伊丽莎白便是这样一个光环萦绕的女性形象。塑造的其他女性形象有的单纯真诚、大方热情,有的对生活进行反抗,有的对爱情的自由追求持有坚定的信念等,虽然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与传统女性相比较却是一种明显的进步。尤其在小说《劝导》中,奥斯汀以奇特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克罗夫特太太,她不盲从于自己的丈夫,反而每时每刻都在纠正他出现的问题与错误,时时刻刻鞭策他前进。为了使以克罗夫特太太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更为突显,奥斯汀以温顺、受到男人驱使的传统女性类型作为补充。伊丽莎白姐姐吉英就属于这种类型的女性,她们往往以善良、贤惠、柔弱、顺从等作为标签,夏绿蒂・卢卡斯就是这一类型女性的典型代表之一。此外,小说中有的女性人物主要将男人作为自己说话、思想观念、思维方法等的核心所在,从男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使自己与传统世俗社会融为一体,并与女性立场和独立意识相背离,她们通常表现为愚钝、头脑混乱,为了取悦他人而学习一些艺术,彬格莱姐妹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在奥斯汀的众多作品中,后两类女性形象的刻画所占比重也很大,但是与以伊丽莎白为典型代表的独立女性相比较而言则显得单薄了很多,她们往往作为世俗女性而存在,来反衬新型女性身上散发的独立、机智等特点。

无独有偶,张爱玲也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了对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全新定义。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负面、无奈、被动,直至癫狂偏执。[2]《倾城之恋》中处于上层社会的白流苏、《封锁》中的一瞥、《等》中的一顾都展现出了鲜活的女性形象。郑川嫦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她在生病期间体现出的一丝丝惆怅的基调,也为她自生自灭的结局埋下伏笔;虞家茵为了保留自己的人格,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她深爱的夏宗豫;葛薇龙为了爱情的延续,落了个赚钱工具的结局,但是却在悲惨中显露出了一丝欣慰感;小艾在痛苦的童年生活过后收获了一个完整的家;顾曼祯虽然被夺走了幸福,但是她曾经还有一段与世钧的爱情……通过对上述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她们的命运充满了悲惨坎坷,但是这些人物形象却又是那么丰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女性的“生存的恐慌”,这不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恐慌。张爱玲以其柔软细腻的视角将人物形象中的无奈、坚强意志、强烈的求生欲望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体来说,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命运大多是无奈和不幸的,即使她们充满聪明才智,但是仍然要受到命运与时代的驱使,从而构筑出一个不完整的理想,她们丧失了生存的倚靠,或是丧失了情感,甚至像葛薇龙一样丢弃了自我。张爱玲利用塑造不幸女性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女性生存境况;奥斯汀则通过塑造一系列正面的、积极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来与传统女性进行对比,用喜剧的、圆满的结局为作品增加了一种明快的节奏感,使她们重获对社会和时代的希望。

结语

张爱玲和奥斯汀的作品都把展现女性命运、描绘现实生活作为重心,她们将女性命运的研究延伸到了她们的婚姻与家庭中,将她们在婚姻与家庭中的真实生活状态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在她们塑造的众多作品中,女性不仅代表一种性别符号,而且具有对自己生活状态、价值等的深层次思考,和对力求展现自我、努力获得平等话语权的追求。[3]倘若说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奥斯汀塑造的女性则更加具有主体意识。张爱玲和奥斯汀两位女性作家身处社会更替时期,都推进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对女性平等权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对新社会女性的意识觉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语

参考文献

[1]杨是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篇3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之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的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得分: 60分

篇4

1、找到双方共同点: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是我们接近陌生人的途径,比如见到陌生人看到他的眼镜很个性,可以称赞别人。

2、做到平易近人: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可以有紧张的感觉,要轻松,保持微笑,千万不要有一个表情僵硬,冷漠等等。

3、要做到体贴别人:从别人的角度替别人思考,那么就会变成非常受欢迎的人,会让他人感觉你的人品好。

4、真诚很重要:真诚是人与人之间信任,保持比较真诚的心态与陌生人交谈非常的重要。

篇5

关键词:文化精神;修养;创新

一、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元素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更是不胜枚举,随着创意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化元素成为文化创新的捷径与代表符号,其中中国画渗透千年的文明而历久弥新,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也需要不断创新,在原本文化传统基础上,加入新元素,加入画家思维和感受,回到现代生活,使它既不失民族风格,又必需适应和满足21世纪的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而这就需要对中国画所代表的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在概念的创新上找到源头和方向我们文化目前所面临的处境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确是多元并存的格局,各个国家都在这种全球一体化中凸显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把文化植入中国画中,让中国画完美体现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如果我们不能全面理清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就不可能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去创作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画。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人格意识成为中国的审美原则,提倡艺术家从生活审美体验上升到生命体验,感悟宇宙大道,以高尚的人品,精深的学养,超逐的才情,杰出的技巧去进行艺术创作。

二、人品修养对中国画的影响

西方的绘画学习重科学训练,尚自然物理属性,强调直观视觉效应,中国绘画则重意随笔运,尚内心世界的挖掘,重文化内涵与自身主体修养,自身修养和品德会直接体现在绘画作品中,由画品进一步涉及到人品问题,画家作画之前要注重自身人品,清代《东庄画论》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为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可见一个画家必须具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有极高的画品,人品即画品。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軒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操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从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卢禹舜曾说过:“画家要注重品格,作品要体现出优雅,品格实际上是画家亲近生活,体验,感受,感悟生活的精神所得的外在表现;也是人品气质,道德修养。精神世界的综合体现,同时可以理解为是心境,是状态,其实人品的高下与笔墨方法和熟练程度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但与笔墨风格、笔墨质量、笔墨品格笔、墨气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也就决定了完美的人格追求是带来高品位,高格调笔墨质量的前提。这种笔墨品格与人品相一致的追求和强调,正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本质特点之一。所以,在绘画中应追求平和恬静,悠远绵长,随意成象,随形达意,顺其自然,甚至是超然物外的情趣。

三、创新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

美学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传统的自我延续,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这种文化惯性,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评判价值,必将失去对文化创造性的追求,我们需要新的思维,需要多种艺术角度审视中国画的发现,摒弃雷同,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中国画的视觉面貌各异,百花争放,艺术强调个性,每位作者都可以以自己的感觉和知识为基础,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判断理解,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创新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我们的传统山水画已有了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经过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提高,艺术上已达到了非常精深的高度,而且也已形成人们十分熟悉的艺术形式,要改变它,为它添砖加瓦,创造新的因素,实在是非常的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画就可以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凝固不化,不断创新与创造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没有新的创造,没有吐故纳新,就等于没有生命力,我们的山水画就没有变化,也就永远不能向前发。李可染先生曾说:“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离开了大自然和传统就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既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生的体验,那么创新唯一的道路就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源头去寻找突破口,在前人忽视淡化,或没有探索到位的课题上作文章,走前人没有过的路,通过创新解决美术是遗留的历史难题,为美术史增添新篇章。

文化思想和修养对古今画家的艺术观,审美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思想,并由此催生了具有独特意味和审美理想的山水画境,提升了中国画的审美格调和思想价值,对整个中国画审美思想的确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既创造了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创建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教育世界,我们总称其为人类文化,要了解或撰写一部人类文化史,必须对人类从起源到如今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和作为精神文化现像物的物质财富进行分析和总结。也可以说,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创造史,就是人类的文化创造史。人类就是在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大千传》邵菁菁.刘静.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

[2]《中国艺术精神》.徐福官.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6。

篇6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通过对友人湖阴先生家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的一片深情,赞颂了友人人品的高洁。《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第二首诗中,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在28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最后所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文人;画家;论画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42-01

一、文人论画与海派画家论画概念区别

(一)文人论画

宋代中叶以后,画坛出现了一股强调表现主观意趣的重理轻形的艺术思潮这便是文人画的理论,对画学的思考来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文人作画转移到画论中,绘画的理念反而影响到他们对诗文的认知、理解和阐释。

(二)海派画家论画

后海派画家的出现,其画风已接近职业性、专业性的画作,并且颇有现实性的题材,诸如吉祥意义等,甚至偏向具有“情绪”性的创作,如喜怒哀乐为内涵。

文人关注文人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义。显然海派画家与文人侧重点就出现不同,海派画家讲究绘画技巧以达到审美效果。

二、文人论画与海派画家论画风格演变比较

(一)人文品格比较研究

1.文人论画的人文品格

傅抱石先生这样解释文人画,诗文、人品、技法,其实是指为三者合一的具有浓厚人文价值的艺术。画家的才情和人品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文人画突出了以人和人的文化修养为先的人文精神。它的本质和灵魂只能从文人画家的身上才能找到根源,这也是文人画区别于海派绘画最重要的原因。

2.海派画家论画的人文品格

海派画家的人格思想多从其作品中反映出来,作品的时代精神与人文品格,也体现了画家关注社会与现实的胸怀。人们从欣赏艺术家画家的具体作品来感受美、感受时代的风范,体悟画家创作的灵感及其富含的情感与寄托。他们大都平民出身,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阶层的欢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同的伦理与道德观念,会对艺术家画家的人格提出不同的衡量标准。在一定范围条件内观赏作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观者对画家的人品画品的看法。

(二)绘画中表达的意向比较

1.文人论画中的表达意向

文人画的意境也是隐藏在文人内心的情感追求,隐藏性在画面中,一种文人隐逸思想的体现。“隐”对于构成文人画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呈现了文人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借绘画抒发于画中隐的意味。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它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永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2.海派画家论画中的表达意向

海派画家他们既秉承传统,又接近现实生活,善于将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新画风,同时加进了新兴时代的商业性的市民趣味。

(三)文人论画与画家论画的艺术情感的比较

1.文人论画的艺术情感

文人多山水少人物,文人画决不是没有情感态度,而是情感深蕴,由喧嚣躁动复归于宁静平和。山水中的情感不是表现在某一景物、物象或意象上, 而是一山一水, 一石一木,一笔一画,都带有画者的情感情绪,人品、性格、气质、学养乃至某一时刻内心的一丝波动,也被记录在笔墨流动中。

2.海派画家论画的艺术情感

海派画多花鸟,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观众只有通过作品的形式,画面效果,和画家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式就好比载体,使情感这种隐性要素得以表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画家主观情感的体现,它与画面中的题诗相呼应,会大大加深了画面的意境。

三、文人论画与画家论画的意义及影响

文人与海派画家的作品是他们全部思想和艺术修养的折射。文人与海派画家以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彰显了中国绘画的艺术价值及丰富的审美趣味。文人画推崇作品的文学性、娱乐性和神似观,而海派画家以雅俗共赏的题材内容和笔墨技法,开创了中国画商品化的最佳形式,同时又是传统向近现代转轨的成功典范。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在文化角度来看又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律。因此,文人和海派画家的论画继承和发展,与中国文化衍变、艺术推进,与传统美学思想的变化等要素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文人画家与海派画家的相互渗化这正是其中具有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精华所在,摸索各自其中的艺术规律,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优秀的绘画精髓。

参考文献:

[1]叶中峰.画家的情感体验探析[J].文艺争鸣,2010年第20期.

篇8

【关键词】书法教学 德育渗透

Carry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in calligraphy teaching

Wang Qinwen

【Abstract】Chinese calligraphy is broad and deep with a centuries-old history. It not only has fresh artistic quality and wide practicability, but also contains abundant moral education factors itself. In teaching, if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these factors and also can syncretize them properly and infiltrate it into teaching, it will be very useful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excellent moral and sentiment and improving their self moral attainment and knowledge level.

【Keywords】Calligraphy teaching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益处。

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讲述书法历史,激发爱国情感。书法的历史同汉字一样,源远流长,可以说与中华民族同生,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讲述书法渊源和字体演变,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成为一个反映生命的艺术,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美好河山、优秀文化。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学习书家人品,塑造美好心灵。在书法教学中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我国书法界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学书先学做人。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字虽写得不错,但人品不佳,人们厌其人而恶其字,最终人书俱废。通过讲述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3.讲解书法价值,唤起学书欲望。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在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可以用到书法,如书信往来、影视字幕、书籍封面、报刊杂志的装帧和广告宣传等,无所不用。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书法艺术的服务范围还在日益扩展。同时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不但我们中国人视它为最高雅的艺术推崇至极,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尊崇。练习书法,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通过让学生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学习和继承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从而唤起学习书法的热切欲望。

4.欣赏书法之美,陶冶高雅情操。《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

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进行书法欣赏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形式。指导学生广泛地欣赏古今名人碑帖或书法作品。不同风格的书法,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通过各种书法艺术的欣赏使学生赏心悦目,得到奋发、开阔、愉悦、舒畅等不同的艺术享受。从而也就起到了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

5.精选书写内容,吸取思想营养。如果学生在书法练习过程中,一味地将那些格调低下、充满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东西抄录下来,这对思想活跃、模仿力强,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的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要引导学生选择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内容。通过这些工作,不但要使学生养成自觉读书、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从健康的内容中吸取思想营养,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净化心灵,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5.1 阐明学书法的道理,增强学习勇气。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书法不是高不可攀的。古人说,字无百日功。只要勤学苦练、学习得法就会取得较大的长进。经常这样提醒学生,让他们消除望而生畏的心理,对学习书法能够充满信心和勇气,进而树立坚强意志。

5.2 创造学书气氛,形成专注心境。要求学生临帖写字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有条件的可以在书法练习课上适当地播放一些我国的古典乐曲。因为古朴典雅的旋律能创造幽静轻松的气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样更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

5.3 教给正确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在书法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姿势,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其次是教给正确的读帖方法和临帖方法,如看笔迹悟其运笔过程,看结体悟其组合规律,临帖时“字数宜少、遍数宜多”等;再次是要求学生注意写字卫生,如桌凳、光线、写字姿势等。通过严格的学习训练,使学生不但可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还可以培养优雅气质。

篇9

人性法则一:品牌即人品,品牌的实质是品牌缔造者的人品。可以说,一个品牌的优劣好坏,一个品牌能够走多远、走多久,一个品牌具有什么样的气质和内涵,主要是由品牌缔造者决定的。

人性法则二:成功品牌必然是成功人的有机集合。企业要成功,不能只有企业老板一个人成功,必须要保障大多数人成功,否则这个企业必然存在“安全隐患”。所以,远卓机构建议企业都应该实施全员品牌管理,把每个人都打造成一个成功的品牌。

人性法则三:品牌无处不在,品牌特性即人的特性,理解品牌的前提理解人性。不仅企业需要塑造品牌,个人也要塑造品牌,政府也要塑造品牌,政府下属机构要塑造品牌,民间机构也要塑造品牌,可以说品牌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也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人性这一核心概念,才能成功塑造品牌特征。

人性法则四:人的一生所体现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品牌,所以懂得做人即懂得做品牌。一个人就是一个品牌,做人的智慧大多适用于做品牌。我们在塑造品牌的时候可以对中国五千年来的为人处世智慧进行挖掘,为品牌塑造提供思想和策略。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文章做具体阐释。

人性法则五:一个人也是一个品牌,一个策划人自身成长历程可以折射其操作品牌的成长历程。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企业在选择策划人的时候,需要深入思考其成长历程和思维方式。

人性法则六:人性的经济性决定品牌的经济性,所以品牌价值归根结底是不同层次利益的集中体现,我们不能撇开利益谈品牌价值,而且,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会促使我们不能离开品牌价值谈利益。利益有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之分,我们在品牌运作的实际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一点。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一定生动反应在精神层面。之所以不能撇开品牌价值来谈利益,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利益的理解往往局限在物质层面,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品牌价值来思考精神层面的种种利益。

法则七:品牌精神的传递是品牌缔造者精神的传递,塑造百年品牌的根基是长期持续地坚持品牌缔造者赖以成功的精神。实际上,品牌缔造者赖以成功的精神就是品牌的DNA,是一个品牌必须坚持的,否则品牌也就“基因突变”,甚至会“面目全非”。

法则八:品牌的整合传播无非是企业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说到底是对企业所处社会人性的整合。针对人性特征进行品牌传播,才能顺利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因此,为了顺利占领消费者有限的心智资源,企业必须对目标受众的人性进行充分的整合,然后再制定相关的实施策略。

篇10

关键词:中和思想;仁与礼;文与质;天人和一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17-01

一、儒家美学――孔子及其审美思想

(一)孔子其人及他的宇宙观、世界观

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大哲之一,他基本不谈天道。孔子很重视阐发“道”范畴的人伦涵义。以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①也就是说孔子不但罕言天道,而且罕言抽象的人性。他的三大观念是:“仁”、“礼”、“中庸”。而三者的中心都是人本,都围绕着人格美、人性美、人的行为美、人类社会秩序美在思辨。所以儒家哲学又称为“入世哲学”。

(二)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以“和”为美为核心的。他强调多样统一的和谐美,因而“中和”之美成为儒家文艺审美观以及中国古代文艺审美观的集中体现,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发展,并且渗透于中国史学、文学和一切人文文化之中,这种观念的历史积淀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定势。因此,中和思想在文艺审美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的理想境界。不同元素相互配合求得矛盾均衡统一称之为“和”,只有“和”事物才能发展。虽然社会实践、审美活动等各个层面内容的结合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二、重内在与重精神的文化思想

(一)社会审美标准――仁与礼的人格标准

华夏文明肇始于伏羲,兴盛于黄帝,那时的文化是一种神的崇拜,产生了易的思想。“礼”的思想,最初也是产生于对祖先、天地、鬼神的祭祀。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对混沌古文化,从各自角度进行了阐述。孔子继承了“周礼”,并用“仁”的思想予以阐发传播。

儒家思想的尊教化、重人伦的“礼”、“仁”思想,直接影响中国画创作的立意及主题思考。“恶以戒世,善以示后” ②、“明劝戒、著升沉” ③、孔子曾说过的“古之学者也为已,今之学者也为人” ④,实在是如出一辙。“为己”就是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改造自己。自己为好了,为政自然公正,作文自然充实,绘画自然高雅不俗。

在儒家的“修身”、“务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家必须有高尚的人品,必须读书,必须有广博的文化修养等,即人品、人格与艺术结缘。“……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儒家对“美”的认识,强调的是“心”。要求人知书达理、明辨是非,礼义廉耻忠孝为本,历代中国人所称颂的崇高道德观念,其根本都是建立于人“心”的是与否,因此对人而言,认识人“心”是认识美的关键。人心不美外表再美也是丑陋的。儒家思想中对物的认识同样是取决于人的“心”,心中所爱即美,心中不爱即丑。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⑥”,实际所触及的都是人“心”。古代画家的“人品即画品⑦”之论,即来自于儒家思想。儒家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的人文精神上,提倡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之美。这对画家的艺术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提用出艺术的审美标准――文与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直接影响创作语言的运用。正是这种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使作为哲学艺术的中国画成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神秘的经验,一种灵感的启迪,一种体验的心境,一种外化的人格表现。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文质”运用到后来的文论上,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即“文”指辞采、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说的作品的形式;“质”则指内容。不论从风格的华美与质朴方面看,或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方面看,很多有成就的作家和理论家,都是在强调“质”,即强调质朴或内容的前提下,要求华、朴相济,“质”、“文”兼备的。由于文学风格上的华美和质朴,最终是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联系的,所以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内容要与现象相符,表里如一。这对画家的艺术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画的魅力也在于此。

(三)天人和一思想的中庸思想对中国画影响

天、地、人合一,贯穿的是人和人的精神与自然及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不但存在物质之气,同时也存在精神之气。天、地虽然存在物质之气。在天与地的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切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对天、地的认识在承认物质之气的基础上,也同时赋予了人的精神之气。

《周易・说卦》载:“昔者圣人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种将“天”、“地”、“人”作为有机整体的观念,化转成为我们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积淀并反映于传统绘学观念后,便成为传统中国画“中和美”学说的理论本源。在如上所述的意义上,优美和崇高美在中和美的作用下,都可以成为大美。在大美之中,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情绪乃至生命体验,将“与天同律”的自然法则。

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画的发展无论技法变化,还是美学思想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即体现了中国画于对比与和谐统一中的美学风格。导致了中国画家对“美”的认识既有外露又有含蓄;既有内倾又有外向的特点,就造就了中国画形式美独有的艺术风格。如:在历代中国画作品中表现出的有与无、虚与实、浓与淡、燥与润、厚与薄、深与浅、远与近、明与暗、隐与显、藏与露、疏与密、繁与简、刚与柔、动与静、曲与直、冷与暖、形与神等等。中国画的线条讲究含蓄感。线条的单纯不是平铺直过,应当暗藏波澜;线条之含蓄往往表现为美学思想的“中和”用笔,即用力渐动和微动甚至使人不易察觉之统一。以意境为表现内容,以陶冶情操为创作目的的中国特有的笔墨山水、工笔、大写意、小写意、水墨画等画画同样融有中国画独有的中和审美涵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对“阴”与“阳”的认识,以及对“心”与“物”的认识两个方面。在阴与阳的关系中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在一种相对对立的条件下,保持着一种自然的、谐和的统一与平衡的关系,体现出的是对立与统一之美。这种谐和与平衡之美构成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

三、小结

中国画艺术体现的是中国画审美中的“中和”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画家正是运用了这美学原理,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表现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他们对美的认识,以及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中国画家的审美情趣而产生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并且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注释:

①论语・里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6.

②③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5.

④论语・宪问[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5.

⑤论语・里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