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竞赛范文

时间:2023-04-03 00:1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知识竞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知识竞赛

篇1

我们班举行了一场诗歌知识竞赛,老师给我们说完规则后便开始了。

第一轮开始了,第一轮是必答题。眼看着前面的小组一个个都答对了,我心里便万分焦急。终于到我们组了,老师相当是书上的题目了,于是,我脱口而出,结果为我们组加到了十分。

第二轮开始了,第二轮是抢答题。老师一念完题目,我便飞快地站了起来,我暗暗自喜着,没想到犯规了。原来,老师还没说开始,我便站了起来,结果把刚得来的分给扣了,我无地自容,此时,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没想到,组员没有怪我,我便又有了信心。最后,,经过我们小组的努力,取得了三十分。

第三轮开始了,第三轮是必答题。到我们了,我们组的分数已经很落后了,于是我选了二十分题,此时,我的心跳个不停,当老师问我诗仙是谁时,我无法形容我当时的喜悦之情,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李白!”于是,得到了那二十分,因为我以前背过“诗仙”、“诗圣”、“诗鬼”,所以我才能回答出来。

愉快的时光,总是很短暂,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太多了,不仅是诗歌知识,还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篇2

由于参赛队伍众多,按赛制要求,第一轮为笔试,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根据各队的平均成绩排名。只有笔试成绩前40名才有机会进入口试阶段,与此同时选出学生个人成绩前十名给予奖励。在随后的口试中,采取淘汰制,分为初赛(40进12)、复赛(12进6)、半决赛(6进3)、决赛共四轮。所有入围队伍被分成若干小组,其中各小组的第一名能顺利晋级下一轮,其余几个晋级席位留给分数相对较高的队伍。通过一系列的淘汰,最终在决赛中排出团体前三名。

2我校的参赛经历

我校最早从2009年参加本项赛事,至2014年已经是第六次参赛。通过竞赛,我们与国际一流医学院校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不断弥补自身在教学上的缺陷。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的参赛成绩逐年提高,从2009年的总分第9名、没有学生进入个人十强,逐渐提高到2014年的总分第3名,两名学生分别获得个人第二和第五。竞赛只是一种交流形式,成绩并不重要。然而,学生在赛场对问题的反应和最终的比赛成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或教学的侧重方向。我们深感参加IMSPQ这项活动对生理学教学改革确实带来很多启发。

3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启发

我们通过交流发现,国际高水平医科院校的生理学教学主要采用Guyton&Hall主编的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或Ganong主编的Physiology等这类国际经典的英文版生理学教材,并且多数采用全英文授课,学生可以自如地用英语思维和表达。授课内容不仅包含生理学,还涉及一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等内容,更侧重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的结合。授课模式上,教师课堂讲授相对弱化,更加强调小班讨论的重要性,理论课与讨论课的比例达到了1∶1甚至1∶2。通过讨论,学生对生理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细致、深入。相比较而言,生理学教学中更强调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侧重于生命现象产生机制的理解。我们认为与国际高水平院校之间,最主要的差距是在语言方面。我们采用的是中文教材,尽管也实施了双语教学,但多数教师还停留在课堂上读专业词汇、做英文小结的层面,这就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理解和表达存在很大缺陷。此外,在授课模式上,由于师资的相对缺乏,我们仍以教师课堂授课作为主要方式。这种模式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无法使学生对生理学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利用现有的条件,主要做了如下改革。

3.1突出双语教学

每年参加IMSPQ的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英语国家,他们在语言上的优势很明显。为了加强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使更多学生有能力和自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双语教学。尤其是对于基础比较好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我们将教师的双语讲解和学生的课后自学结合起来,专门购买了Guyton&Hall主编的英文原版教材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第11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发放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以培养英文的专业思维方式。当学生有一定专业英语基础的情况下,在课程的后期,我们逐渐加强课堂上的英文互动。最终的效果表明,很多同学的专业英语基础非常好,我们从中可以选拔出更优秀的学生出国交流。

3.2强调对生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国内的医学教育,包括我们以往的授课和考试在内,往往倾向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IMSPQ的试题特别注重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们的传统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即便记住了很多生理学知识,然而遇到IMSPQ的试题仍然处于茫然的状态。这样的问题就比直接问“血浆胶体渗压是由什么物质造成的”要好得多,后者侧重于记忆,而前者更重视理解,并且打破了思维定势。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在授课中不仅把IMSPQ试题应用到课堂中来,而且自己也尝试提出这类启发性、灵活多变的问题,与学生互动。实践表明,这不仅使学生对生理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3.3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

篇3

在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盛春,我们又迎来了“65”个体劳动者活动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劳动者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人。在此,我们向用辛勤汗水和智慧奋战在全旗各地的广大个体劳动者道一声:辛苦了!感谢你们用自己的努力为全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个体劳动者的素质,由旗委宣传部、旗工商行政管理局、旗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联合举办的“65”知识竞赛现在开始。

今天,光临比赛现场的领导有:

让我们以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领导讲话。

*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开、公正、公平,确保赛事的圆满成功,本次知识大赛特设评委如下:

*今天参加比赛的8支代表队,将分成两组进行预赛,然后取预赛成绩最好的3支代表队进入决赛,最后决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在比赛开始前,我首先宣布一下竞赛有关规则:

1、预、决赛均分为必答题、共答题、风险题、抢答题四种题型,各参赛选手应按照不同题型要求答题。

2、参赛选手不得携带任何文字资料上场。

3、参赛选手在答题时要语言清晰,逻辑严谨,表达流畅。

5、每道必答题、共答题、抢答题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30秒钟,风险题答题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否则视为违例,不予加分,每位选手在答题结束时,以“答题完毕”作结。

*“65”知识竞赛现在正式开始,首先我介绍一下参加第一组预赛的代表队和参赛选手。

必答题:要求指定选手独立回答。答题正确加10分。

*共答题:选手们可以互相补充回答。答题正确加20分。

*下面进入紧张激烈的抢答时段。抢答之前,我再强调一下抢答规则:参赛选手在抢答时,必须等我宣布完抢答题全部内容,并说“开始”后才可按抢答器,否则视为违例,并扣除相应分数。

下面,请各队选手依次试一下抢答器。

看分数。 现在,第一组预赛已全部结束,请记分员记好各代表队的分数。

*预赛后决赛前语:为了今天的比赛,8支代表队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在刚刚结束的预赛中,各代表队已经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的竞赛增了光,添了彩。在此,我代表大赛主办单位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愿没能进入决赛的各代表队在下一次比赛中再次闪亮登场,并取得优异成绩。

现在我宣布进入决赛的三支代表队是:

现在,“65”知识大赛已经圆满结束了全部赛程。请各队参赛选手退场。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65”知识况赛颁奖仪式正式开始。

*领导讲话。

篇4

关键词 :竞赛型 实训教学 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强调指出: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重大工作创新。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通过实施竞赛型实训教学,实现职业教育“导向就业、对接企业、强化技能、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在实训课程、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开发“竞赛型”实训课程

由专业带头人牵头,组建包括企业专家、骨干教师和比赛指导教师在内的实训课程开发小组,综合研究本地区企业实践专家讨论提炼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相关项目的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合理分解和组合,开发能够按照社会和企业需求、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实际的实训课程。把技能大赛的要求融入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培养目标,使岗位任务教学化的可操作性更强,实训目标更科学、精准,这种培养目标是实现与企业、行业要求无缝对接的重要保障,更是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竞赛型”评价机制

重视加强技能大赛制度和精神的宣传,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型”评价机制,完善实训教学评价指标,改进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代考,营造比、帮、赶、超,人人争先的实训学习环境。“竞赛型”评价机制将学生实训成绩分为四级评价,依据四级评价结果来综合评定。

四级评价依次为以下方面。

一级评价

通过实训项目教学竞赛评定。竞赛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分别采取班级内分组竞赛、个人竞赛的办法;竞赛的目标是重点考查学生对实训课程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标情况;竞赛的评价由任课教师、小组成员和竞赛优胜选手共同担任。优胜选手参与评价,协助老师做技术指导,不仅营造班级内“崇尚技能”的氛围,还积累了其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使专业能力提高更快。

同时,对实训项目的评价制定评分细则,借鉴国赛的评分标准指标,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评分细则的制定一方面完善了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对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的基本理论,更加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融入考核标准,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要求;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实训教学竞赛”更具操作性。

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重视精度、质量、安全、责任、团队、环保、创新等工程意识,实现职业资格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完全融合。通过这种学习和体验,学生就业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岗位生产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顶岗生产。

二级评价

通过开展校级专业技能竞赛评定。职业学校通过举办校级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是弘扬“竞赛文化”、“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能”人才成长氛围,提升全校师生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为一年一度的省(市)级竞赛选拔苗子。在竞赛形式与评价的主体上,校级竞赛与实训教学中进行的竞赛几乎相同,但竞赛的目标则是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本职岗位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强调应用性和综合性。校级竞赛成绩累入实训成绩。

三级评价

通过组织省市竞赛选手选拔赛评定。按照两倍于省(市)级竞赛的参赛名额组建赛前集训队,队员包括校级技能竞赛中选拔的优秀选手和实训项目教学竞赛中涌现出的低年级后备选手,后备选手作为参赛选手的助手,观摩和协助参赛选手的训练,熟悉大赛要求,感受大赛氛围,形成选手培养梯队。利用赛前课余时间,组织集训队成员进行一定强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并定期开展选拔赛逐步缩小集训队规模。选拔赛成绩累入实训成绩。

四级评价

通过学生参加省市及以上级别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评定。

通过实施四级竞赛评价机制,形成了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比武氛围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实现了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

三、实施“备赛式”教学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来源于生产实际,重在实践技能精益求精。因此,引入竞赛理念的学校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师讲、学生做,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钻研、切磋技艺、专家能手讲座指导的“备赛式”教学法;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学生实践为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备赛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四、打造“竞赛型”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要注重大赛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把教师接受大赛的锤炼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之一,制定相关制度,将教师参加大赛的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创造良好的环境:如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各专业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统筹协调有带赛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团队,协助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大赛辅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成长为优秀教练;积极承办省(市)技能大赛,使教师从组织者的角度透视大赛,深层次挖掘大赛成果,丰富经验等。

五、开发“竞赛型”教学资源

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模块,其中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模块的课题开发,按照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统一,规范性要求与解决问题能力要求统一的原则,在课题任务中完善适宜的关键技能,增加相应的操作规范、工艺要求,优化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课题内容;综合技能模块的课题开发,则鉴于技能大赛赛项的设置、赛事的技术规范要求是立足生产中的真实工作情境、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而设计的,课题优先选择综合实践性强、与学校实训设备配套的竞赛题目整理而成。

职业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助力,搞好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部分。实施“竞赛型”实训教学,是将职业技能大赛的理念和作用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日常教学活动,有效推动全体师生技能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改革,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搭建更具体有效的平台,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中国教育新闻网,2010年6月20日。

[2]刘琴:《让技能大赛成为职教发展推进器―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中国教育报,2008年 6月21日。

篇5

关键词:高职人才 技能型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引言

产业经济学揭示,产业的递进发展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要求更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必将要求劳动力素质结构也相应优化升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技能人才是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如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历时约50年,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比例由1∶3,快速提高为11∶3,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85%,为美国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升级为高附加值的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然而2004年以来,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不断加剧,“技工荒”问题开始受到普遍关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难题。

1 高职教育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瓶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似乎徘徊在一个怪圈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仍然缺乏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笔者从考证制度、专项投入、教学实施等方面主要发现以下问题:

1.1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缺乏公信力

在制度层面上,虽然我国从1993年起就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层次多样、名目繁杂的资格鉴定,标准不统一,通用性和透明度较差。从全国用工制度看,到2006年末,仅劳动部门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的行业就多达90个,人事部门在全国23个行业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国类似上岗证、资格证书等进入市场的准入制度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但部分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由于规则本身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抑制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致使劳动力市场出现信息失灵问题。例如,对一些并没有严格安全和技能要求的职业盲目设立职业资格制度,人为设置制度壁垒,显然不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又或者一些受认证利益主导的行政部门和认证机构,对职业资格的认证不够严格、不够权威;更有甚者只要交纳足够的费用就能获取。粗糙、滥发证书的行为导致职业资格证甄别功能大打折扣。由于公信力不够,相当一部分职业资格证得不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的认可,大大弱化了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积极性,损害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健康运作,抑制了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输出。

1.2高职院校专项长期投入力度不足

现如今,大多数院校都开展了“非职业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以沿袭学历教育为主,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即便是职业教育,也大多走短、平、快的路线,长线专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学校的教育投入相对要高于其他性质的学校,特别是实训方面的投入相当大,而政府用于这方面的专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需要,通过设置短线专业和更多地开展学历文凭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开资金、设备、师资和生源等多方面的资源约束,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这是迫使职业院校“非职业化”办学的重要原因。

1.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面未完全放开

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三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高职院校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置上,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虽然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试图通过增加实训课时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将实训和专业实习孤立进行,很难与已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上,验证性和单项实验仍占有较大比重,仿真、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校企合作在操作中因学生人数多、企业容量有限、可实施场地匮乏等现实原因频频受阻,高职院校大多挂牌校企实训基地,但缺乏深系。高职教育中学生的实训环节不容乐观,以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仍然很差,理论无法联系实际操作。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的学校为了能参加技能培训,采取了临时培训教师的方法,更有甚者还去企业请来技工来培训参赛的学生,从这些方面就能开出学校在识字方面很不合理,实践型的教师严重缺乏。目前所谓的“双师素质”教师仅仅是拥有教育部或者学会主办的短期培训班考核合格颁发的“双师证”而已,真正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没有形成,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欠缺。

2 “以赛促教”推进高职教育结构创新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引入技能大赛,在参赛过程中更容易发现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技能赛也对以上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杠杆作用,撬动职业教育课程的实质性改革,使之加快发展。

2.1课程结构创新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中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相结合。”以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国际贸易从业技能大赛为例,针对国际商务专业高职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为目标,以仿真的在线国际贸易游戏为核心方式,为我国高职经贸人才培养引入了创新、高效、务实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培训手段。

首先,POCIB带来教学内容的创新。在职业教育中,不能把形式化的知识看作必须掌握的独立知识体系。因为这些形式化的知识缺乏内在的一致性、相互依赖性,也缺乏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框架。在比赛中有利于发现更实用、更适量的课程内容;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导向”是职业技能大赛题目设置的一大特点。POCIB课程依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及国际货物运输、货物运输保险等国际通行的惯例与规则,仿真了一个真实的动态市场环境,内容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从寻找业务机会、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到履行合同。每个学习者加入课程后都将成为其中的一个独立核算的进出口企业,通过接近真实的业务操作不断获得实践经验,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技巧,熟悉和体会客户、工厂、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通过不断进行的仿真交易,让学习者获得业务操作经验,通过其中的成功和失败、重复和变化来加强学习者的总结和记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的最终目标。

其次,POCIB以赛促训,深入校企合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教高[2006]16 号)中指出: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十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为了达到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实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POCIB技能大赛前期,学校可与赞助企业亲密接触,当企业试图借助大赛的窗口宣传自己的同事,高职院校可借机对企业所需的人才标准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课程内的选择更加有的放矢。在大赛后期,职业学校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大赛让学生有了展示技能的机会,使企业更加了解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对学生技能要求非常高,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动。

第三,POCIB引导课程评价体系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如今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了。现如今的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导向,让他们具有社会性、适切性、情境性、形成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建立以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评价体系。POCIB这个技能大赛就能够很好的评价出真实的职场标准。POCIB大赛还能够覆盖整个学习的评价过程,区别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更加细致和客观。量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从国际贸易业务的各个技能点出发,对学习者的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有效的评价,避免了传统授课和培训过程中因为授课环境和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培训效果的差异。

这个评价标准已经远远颠覆了传统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向着职场要求的方向发展,使得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更为合理,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利发展。

2.2师资结构创新

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要进行教学改革就要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呢?就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这个有力的“窗口”,为学生搭建良好平台。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大赛开赛前都要对相关指导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了解熟悉仿真的在线国际贸易竞赛平台,提前融入到比赛的环境中。避免了有些教师持有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但却与其所讲授的专业根本不对口的情况,也避免了有些教师通过书面考试获取证书,缺乏实践性。参加POCIB大赛,在10个国家27大类进出口商品200多条国际航线的模拟情境中,随着产品及航线价格的动态变化以及根据现实情况定时调整的海关编码、进出口税率、监管条件、退税率、保险费率等信息,灵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应战,对于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双师素质都是实实在在的考量。

3 “以赛促学”帮助学生规划职业人生

3.1学习目标明确

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切知识都是搜集而来的东西,对于知识,不需要有创造力,只要有接受性就够了。正如传统的上课,老师讲课,而学生就只是观看。透过观看,不会知道什么是付出后的喜悦。很多学生毕业后总是感觉什么也没学到,因为他只是一个观众。学生必须成为参与者。POCIB技能大赛通过体验式学习的科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全面体验国际贸易企业运作的过程,获得对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系统性认识,熟练掌握相关的工作技能,这比在枯燥乏味的课堂听老师说教效果更好。例如,业务系统涉及进出口单据共60种,其中每种单据有详细的填写帮助及错误自动检查功能,学生可根据提示复查或继续;又如,帮助学生建立业务过程的时间控制观念,对现实中业务进度和时间把握的模拟,更加贴近现实需求。

因此一场比赛下来,很多学生感慨颇多,为了接洽成功一笔业务表现出学习中从未有过的认真与执着,付出艰辛与汗水,为了最后的成功而坚守,为期一个月后最终收获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动。

3.2技能证书途径拓宽

POCIB不同于传统的证书考试项目,它主要是为了提升外贸能力的一门培训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员的能力、业务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在课程结束后,将对学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符合要求的将获得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颁发的POCIB外贸从业能力合格证书。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双证融通进一步拓展。

3.3就业口径拓宽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职业技能竞赛 实践教学

课 题: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6B276)的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正处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 “互联网+”战略的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许多研究表明,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低的根本原因是实践技术水平低,很多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掌握办公软件的简单使用,满足不了网络工程、W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为解决此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近一年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的“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规程也明确了竞赛内容,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和集成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行业企业业务背景进行网络业务需求分析、技术应用环境分析、理解实际的工程应用与业务架构分析。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系统集成、系统应用、网络工程、网络安全及售后技术支持等五个岗位,竞赛内容即岗位工作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内容就是中职毕业生今后要主要从事的工作,要和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无论是学生层面还是在教师层面,“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都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常设项目。该项目不但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教师的技能水平及指导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与日常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从而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能无缝结合是理想的状态,但笔者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汲取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对实践课程进行及时更新、转化、提升”,是实践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益面小,难以惠及全体学生

参加“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技能竞赛的学生仅是几个人,他们拥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该项目的技术性较强,不容易学懂。赛前,指导教师都会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指导过程中参赛学生所遇到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这也使得指导教师会比在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对其他学生,任课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将会少一些,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难以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所学技能。因此,真正受益的学生不多,绝大部分学生得到的实训机会也仅限于课程安排的实训。

2.实践教学难点渗透率低,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大多数中职生有厌学情绪,存在“理论不重要,会操作就行”的认识误区。然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必要支持。由于专业知识较难理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了技能竞赛的内容难点进行教学指导,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不强,觉得“听不懂”“看不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直接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专业教师难以兼顾日常教学和竞赛指导

“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需要的是整体的相互配合,稍有错就很难进行下去。不少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师都是身兼日常教学和竞赛培训两项工作,在技能大赛的准备阶段,参赛选手通常都是选择在晚自习时间、周末双休日甚至是寒暑假备赛,这要求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指导选手。而且竞赛内容常更新,要求指导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为了兼顾日常教学,常常回避参赛指导。

4.实践教学的教材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和大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内容是相对不变的,这就容易与市场的反馈和企业的需求脱节。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仅靠教材难以与时俱进。在实践体系改革尝试阶段,笔者学校先后采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交换路由实用配置技术》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第3版)》作为教材。前者理论部分较为详细,但实训部分是基于思科设备的,职业技能竞赛选用的设备却是神州数码的。笔者学校网络实验室主要的实训设备也是神州数码,因此教材不适用于设备。而后者虽然实训部分是基于神州数码设备的,但理论部分或过于晦涩,或过于简单,也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三、经验总结

1.融合竞赛,设计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践实训内容

要解决受惠面积小的问题,让非参赛学生也能受益于职业技能竞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训任务就需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实训内容时,了解学生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结合技能竞赛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参考企业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实训设备,设计相关实训任务。例如大赛中可变长的子网掩码(VLSM)的划分,这是一个即使在教师赛中都很容易出错的部分。目前很多中职网络课程教材并不提及VLSM,但其又是网络工程一个很基础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子网规划”的实训内容,为使学生理解为何需要VLSM,教师们自己设计了典型案例,采用场景教学法,以一个实际的网络工程设计作为背景来说明为何要节约IP地址空间、减少路由表大小,让非参赛的学生也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关键技术。

2.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式

要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就要修改并优化评价系统,让评价系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是一个团体竞赛,将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引入到实践教学的考核环节,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学生网络部署、网络设备操作、服务器系统的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其所占学生成绩比重,比如:学生评价=50%日常教学评价+50%期末考核评价。日常教学评价主要为课堂学习表现(如考勤、纪律、实训完成情况等)、阶段性考核、团队合作能力等。阶段性考核以通过实训课中增设的障碍性实验为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障碍性实验的设置,主要将技能竞赛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置故障类、实验系统延伸类、实验方案调整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以综合性题目为主,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综合运用水平。

通过考核方式向技能和综合素质部分的侧重,可向学生传达专业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实践技能训练意识。

3.深化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要激励教师主动承担竞赛指导的责任,就要健全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教师产学研践习成效与教师评价考核挂钩,与学校职务评聘、福利待遇、年终奖金等挂钩,与职务晋升、聘任等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挂钩,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通过指导学生参赛,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深入企业积累实战经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发展同步,教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需求匹配。参加和指导技能比赛,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和学习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实践技能的考核点,提升自己本专业的实践水平,还能提高自己的收益,w现自身价值,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双师型教学。

4.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学校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是实践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所选企业是否适合教学实践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依托于职业技能大赛,学校与大赛设备供应商就能采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这样的双赢合作模式。大赛供应商大多是国内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与笔者学校合作的神州数码、西安开元、新大陆教育等企业,它们不但能解决学校技术变革相对闭塞的问题,使学校增加了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器材,对实训基地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严格把关,科学设计流程,努力实现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它们还能提供师资培训,及时为帮助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

四、小结

笔者学校基于“计算机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从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着手,已初步实现“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平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方式。但探索中待解决的问题仍有许多,还需积极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同类中职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思维启发和经验借鉴,丰富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翁敏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2Z).

[2]李传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2).

篇7

[展示一]诗歌朗诵会

一、活动计划

1.准备朗诵材料: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课本中学过的,也可以是课外读过所喜爱的。

2.确定朗诵形式:可以小组合作参加班级的朗诵会,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可以个人朗诵,或男女对诵,或小组合诵,还可以是配乐朗诵,形式要丰富多样。

3.安排人员分工: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等,力求每个学生或小组都有任务,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二、活动片段

生1:通过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认识了很多当代诗人,如余光中、顾城、席慕蓉、舒婷等,我很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呢。

生2:我也很喜欢这首诗。《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发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生3: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生4: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呢。

生5:现在就请我们全班同学,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来朗诵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

……

(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诗歌朗诵)

[展示二]知识竞赛

一、活动要求

本次竞赛共有四关,第一关“名句荟萃”,为必答题;第二关“诗情画意”,为抢答题;第三关“妙语生花”,为抢答题;第四关“诗海PK”,为必答题。每组选出一名记分员,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扣分。本次竞赛将决出冠军组、亚军组、季军组。四关过后,看看哪个组是冠军组。要求各组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二、竞赛例举(第二关:诗情画意)

1.当我们感怀母亲的恩情时,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______”。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诗句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3.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4.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的景象,我不禁想起“______”的诗句。

5.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

[展示三]自主创作

活动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首诗,你们想写诗吗?老师就来教你们写诗。(引导学习《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师:这两首诗写得好在哪儿?

生1:《致老鼠》作者把老鼠当做人来写,很有趣。

生2:《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师:那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写诗可以写各种事物,要发挥想象,用上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师指导以《雨》为主题写诗;生自选主题写诗)

篇8

很快竞赛开始了,第一个上来出题的队伍是西边的同学,他们拿着准备好了题大步的走到了讲台。然后说出了第一个题的题目,这时裁判说:“开始!”可是下面去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问题。出题人看到没有人会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便想说出答案。这在这时,我们组的一个同学举手了。同学们看了很高兴心想这下可好了,我们有人会回答着问题了。

那个同学站起来,不慌不忙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出题人听了,他说的答案,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正确答案,一字不差对了。老师知道了,在黑板上写了两分。

就这样我们组领先了西组两分。然而正是因为这两分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篇9

在这一周来,我们班上展开了综合性学习,在这即将结束之际;我来谈谈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

首先,我们是收集资料。在百度找,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我分别应老师的要求,找了几首山水诗、思乡诗歌、咏物诗、边塞诗、儿歌童谣和咏物曲。经过一番“手忙脚乱”后,我们便进入下一个环节——整理诗歌。整理诗歌很重要,千万别把诗歌安错家哦!紧接着是欣赏诗歌,一首首美轮美奂的诗歌在我们的眼前浮现,我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

那么,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呢?下一个就是最激烈的一个环节,诗歌朗诵比赛。可以以组的名义,也可以个人。一颗颗紧张的心都在加速跳动着,我也不例外。到了!到了!到我们出场时,我却满怀的自信心完成了任务,心里的石头也不禁放了下来。这个环节让我体会到了:其实只要平时多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就不会影响你的发挥了。

篇10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中华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为引导学生过好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少先队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在开展"心连心,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之前,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和他人请教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学校还利用周一朝会、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广泛宣传。

二、开展了"端午节、离骚颂、爱国心、民族情"等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队)会,举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通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三、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四、五、六年级各中队开展了"屈原诗歌颂"、"端午节赛诗会活动"等多种富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让学生懂得了: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不是因为他投江自杀,而是因为在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而起身抗争,始终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一种清白。而且透过屈原,让他们看到,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屈原。这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孩子们通过参与这次活动,真正懂得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

(二)三、四、五、六年级各中队开展了"端午节知识竞赛"活动。

各中队利用班会、阅读课等时间,在班上举办知识竞赛。有的中队辅导员大胆启用了班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班干部的职能,锻炼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组织策划的能力。孩子们也没有让我们失望,他们精心组织策划、准备着,把 "屈原故事知多少"知识竞赛开展得有模有样,还把同学们精心制作、准备的小巧手工作品颁发给知识竞赛中的佼佼者,我觉得孩子们真能干!

(三)各中队开展了"与妈妈共同包粽子"、"纸粽子制作"等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这些孩子虽年龄不大,但在经验丰富十足的辅导员们的耐心组织和引导下,"心连心,话端午,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班辅导员还根据本班实际,让孩子们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了 "画一画屈原"、"纸粽子制作"、回家与妈妈包粽子等比赛活动。该活动让孩子们在动口、动手等有趣的活动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非常棒!

四、开展了全校安全、卫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