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简短美句范文
时间:2023-03-21 11:5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月简短美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正是藏历四月,好友从拉萨写信来,说起每年这个时候在木如宁巴听老人们颂玛尼,随着春光渐逝,迎来雨量充沛的夏季,这是一年中最平静的时光。平静并非单纯来自空气、阳光和煨桑的烟云,更多的来自那些颂念玛尼的老人们。
老人们大多来自康区,早先移民到拉萨,有朝圣的、有经商的,如今生活在拉萨城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些老人家每年在藏历三四月间,每天聚在木如宁巴念诵玛尼经咒:“嗡玛尼呗美”或者“莲师心咒”。
什么是玛尼?法国学者罗伯尔萨耶在《印度-的佛教密宗》一书中引用孔泽在《佛教要义及其发展》中考证,“佛教大众部信徒早就已经公开声称:‘佛陀以一个音节阐述了其全部教法。’” “似乎正是根据这种思想,才产生了越来越简短的经文,它们容易被牢记心田,以便怀着对其灵验有效性的坚定信念,而经常念诵之。” 这就是玛尼。
玛尼这种简短的咒语或真言,在修行有成的喇嘛念诵下,妙不可言。我第一次被玛尼征服是在1998年阿里圣湖玛旁雍措,一夜借宿在湖畔其吾衮巴(鸟之庙),我住在管理小庙的老修行者院中。是夜月光朗映湖面,水波粼粼,我一人饱览水光月色后,方才回屋休息,临睡前听到老修行者念诵玛尼的声音,低沉的喉音如潮水,而绵延的铜铃如溪涧。那个晚上的听玛尼,成为我第一次的宗教启蒙。后来读书读到净空法师讲佛经,说不同空间不同世界的人根性各不相同,生长在香积国的人,味觉最锐,可以吃饭悟道的;而我们南瞻部洲的人,听觉最锐,可以音声悟道――六祖惠能大师,砍柴时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即悟。
在许多来自印度和尼泊尔的玛尼唱诵CD中,玛尼展示了优美的音乐性,最为著名的如堪布贝玛千贝仁波切的作品《遥唤根本上师》,在拖长的颂念中加入了丰富的装饰音;我喜欢的另一张唱片《米拉日巴道歌》虽然听不懂意义,但那种温淳随着富有磁性的声音和从容舒缓的旋律令人变得平静;最好听的当然还要数尼泊尔藉的藏族歌手琼英・卓玛(Ani Choying Droma)了。据说她在寺中念玛尼的时候,被一个在尼泊尔旅行的美国吉它手发现,惊为天人,邀她合作出版了《cho》等唱片(我不太喜欢结合了印度音乐风格的那张《Dancing Dakini》)。近期新出版的《平静心》中只有四支玛尼曲,第一首《十一面观音根本咒》令人欲罢不能,有一天我用了七八个钟头只听这一首,那时我觉得,这世上不需要其它东西,只要有这支曲子就已经很富足!
可惜我不是音乐家,不懂音律,虽然喜欢一切美好的音乐,但不得入其门。从前,我的朋友颜峻为了练习发声,跑去甘南草原上的拉卜愣寺,向修密的僧人学习藏密喉音的发声方法。那时我请颜给我所在的杂志写文章,固定收到他从甘南发来的学习手记,随着他学习的深入,多少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说:藏密练声的最佳地点是在河边,因为这样可以让水声盖过人声,当人声穿透了水声的时候,也就具备了足够的强度。再比如:藏密发音有不同的风格或流派,而在拉卜愣寺则完整地保留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密续传承的两种发音风格:举堆和举麦风格;还有(也是最重要的):藏传佛教的发音方法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份――拉卜愣的老师在讲解发音的决窍时说:声音要从心里出来……
颜峻后来在音乐演出及作品中,大量使用采样、拼贴、loop、噪音和即兴的方式,创造出声音的多维度空间。在我十分喜欢的音乐作品《虫洞旅行电影原声》中显示了另一种广阔与可能――一个由心的想象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时而冰冷,时而温暖,具有血流和拓朴的可能。
篇2
关键词:激趣;想象;朗读;拓展
我国古诗词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词对了解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各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内容和目标,由此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古诗词显现的生活,毕竟与现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灵活有效地授课。
一、以情激趣,激发热情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如临其境深入感受。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我经常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可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挂图、图画、简笔画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又如教学古词《长相思》时,教师先用凝炼而有诗意的导语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的情境,借助书上的插图和布景,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情景。指导学生将《长相思》读得有板有眼后,再引导学生对话。教师:纳兰性德的身在何方?学生:身在崇山峻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帐篷……教师巧妙地将站着的学生连成作者经过的地点,从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然后,再次对话。教师: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学生:心系故园。接着,教师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带着这样的感受、心情朗读《长相思》。最后,教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诗句,将静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二、展开想象,入境悟情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诗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寻隐者来去过程,与童子会晤时的问话一字末提,童子答问很少,诗人仅摘三句,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弄清大概意思和人物,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语言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从而领悟到诗的意境。又如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畅谈了自己的感受。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学生先理解“绿”的本义是“绿色”。在此诗句中“绿”是“春天来到,万物生机勃勃”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用吹、到、入、满等词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绿”字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引领学生欣赏诗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三、反复朗读,读中悟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文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不管是何种句式,它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富有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读培养语感,深解诗意,进而领悟诗情。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恰当的诵读方式,合理地引导学生读诗。可先读通、读懂,再读出形、读出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语言积累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并有所感悟。
如在教学《绝句》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出诗的停顿,再到初步读出诗的韵味,就在这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使诗中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印象。然后我又让学生默读古诗,标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对诗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调动学生们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色彩、味道、姿态等。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和铺垫,教师配着优美的音乐解读诗句的意思,在学生的头脑中将所有意象汇成一幅画,再让学生想象着画面品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人情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三分诗、七分吟”,教师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并通过吟诵抒发出来。学生时而朗朗出声地诵读,时而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x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四、文本拓展,升华情感
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方法。古诗产生的年代较久远,加之学生的阅历浅薄,仅仅拘泥于文本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文本外得到升华。
- 上一篇:清明诗歌朗诵
- 下一篇: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