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时间:2023-04-11 15:5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陋室铭课文朗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陋室铭课文朗读

篇1

关键词: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高效课堂

“讲读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听、议、评、说、写等学习过程来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因此讲读课上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与低。对此,笔者探究出了讲读课高效教学策略――突破点,带动面,分层练。

一、突破点

点,是教学要把握的核心,是教学任务的确立、课堂问题设置、教学步骤划分的出发点。上好讲读课的第一步,首先取决于对课文关键内容的定点与突破。

1.如何确定点

方法有:(1)看课文标题。《陋室铭》以“陋”为突破点。(2)读课文内容。《安塞腰鼓》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排比句”就是突破点。(3)探文章主旨。《天上的街市》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来表达作者的愿望与追求。“联想与想象”即是突破的“点”。

2.怎样突破点

首先确定任务,即围绕点分层制定学习任务;其次依标设疑,即围绕学习目标分层设置问题;接着据标定序,即依据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程。

《陋室铭》分三步突破点:

任务确立:读出“陋”的形象;“不陋”的原因;写陋室之用意。

问题设置:陋在何处?陋室,真陋吗?开篇写“山”“水”,最后提“诸葛庐”“子云亭”的原因?

步骤划分:自主学习,感“陋”之形象;合作探究,探“不陋”原因、写作用意,写山水之目的;积累检测,仿写。

二、带动面

面,是指知识面,能力面、情感面。首先要确定“面”,其方法有:

1.依据文体确定面。根据课标,不同的文体应确定不同的知识面、能力面、情感面。

2.依据学情确定面。根据学生学习现状,确定应达成的知识面、能力面、情感面。《陋室铭》确定的面是:

知识面,即“铭”体的理解、铭体用韵的相关知识、朗读节奏、相关背诵、类比方法等;能力面,即类比的作用、对句义的理解、铭体的仿写等;情感面,写陋室的用意、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的深层情感等。

其次,带动面是依靠点的突破来完成的,即通过点的突破来带动面的达成。

在突破《陋室铭》中的点之前,要读通读懂课文,以达成知识面:

1.文言字音、韵律、音节知识的积累。

2.文言词汇、词义的理解。

三、分层练

分层练,是围绕点与面分层设置的基础知识及能力训练,也是按学习的进程分阶段训练,还是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主要分两步进行:一是如何分层,二是如何分层练习。

1.如何分层

(1)学生分层,即根据能力学生可分A(能力差的学生),B(能力中等的学生),C(能力较强的学生)三个层次。

(2)知识能力分层,即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应训练的能力由浅入深地进行分层。

(3)学习进程的分层,即针对知识能力的深浅度分阶段安排训练。

2.如何分层练习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完成基础性的知识,是针对A、B、C类学生设计的;第二学习时间,相互探究完成思维能力训练题,是针对B、C类学生设计的;第三学习时间,完成写作能力训练题,是针对C类学生设计。

语文讲读课高效课堂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依据不同的学生、不同性情的老师进行变式,只要学生学得愉悦,老师导得顺利即可。

篇2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组织艺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浓郁的氛围。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抓住七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给学生讲述了作者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通判时,知县对他百般刁难,让他几易居室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究阅读《陋室铭》的热情。教师要想办法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景之中,尽快进入最佳的探究学习状态。教师在探究学习中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遵循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适量适度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探究的魅力,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加强诵读训练,为探究蓄势。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手段。朗读可以让学生亲近作品,与作者心灵展开对话,为探究性阅读创造必要的情感条件。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反映“九一八”的历史图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运用视听手段调动学生爱国爱家的情绪,指导学生进行激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郁积和爆发。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抒情人称的变化,探究呼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是以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进而把握具体合理的探究方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尊重学生的直觉感悟,为探究预留足够的空间。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才能发现疑点,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质疑环节,给学生发现疑点的机会。学习《湖心亭看雪》时,有学生发现疑点:文首作者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且文末舟子也出现了,是作者的行文失误吗?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体会作者心境。学生质疑,教师也要巧妙设疑,明确探究的方向。

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想说、敢说、乐说的表达环境。《那树》我设计了“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的问题,学生有从环保角度谈的,有从人类发展角度为大树安排命运的,将探究活动推向。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开阔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发表个性化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当然学生的认识和想法不可能尽善尽美,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是偏颇的观点,也不应大加指责,而是要呵护学生创新的热情。

篇3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合作学习 应用方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传统的文言文讲解教学模式单一,通常是老师领读―逐字逐句串译―课文分析讲解―完成课后练习及练习册上的练习――检查默写等程序,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没趣,学了几年,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不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不见提高。何况,当前中考很重视考查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文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主题思想,而不着眼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旧的老套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与现代的语文学习背道而驰的。

合作学习是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同学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争论。它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这时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文言文和当今时代相去甚远,晦涩难懂,加上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时间长了,也就兴趣索然了。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思想情操的发展、健康情感的形成,都是十分有益的。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学习的环节,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一般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文言文词义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初中文言文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主要是对词义难以把握和对思想感情不理解。古代汉语表意简洁,具体表现为单音节词多、省略成分,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的存在,使文言文的词义更难以把握。文言虚词的理解是难点,如“之”、“而”的用法,众多学生纷纷被难倒。这类词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时,教师应给出详细的讲解,但在复习和新课文出现这个词时,则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合作学习。以训练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温故知新。如学习苏教版8年级(下)的两篇短文《活板》和《核舟记》时,文中多次出现“之”字,结合《陋室铭》和《爱莲说》,我专门设计了练习辨析“之”的用法,摘录如下。

“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就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哪种用法。

题干归纳出了“之”的三种用法,接着给出了5个句子要求辨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②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⑤石青糁之。(《核舟记》)

此教学环节是“检测―反馈”环节,适合进行合作学习,并对时间做出相应要求:3分钟独立完成,1分钟同桌检查讨论,5分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答疑,1分钟再次巩固,共用10分钟完成。在这个环节中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根据古汉语的词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特点,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例如教给他们词义句义推断的字形分析法、对称规律分析法、划分句子成分分析法、语境分析法、主旨统帅分析法等,就可使学生在词义学习中,有门径可循,避免盲目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文言文诵读中的合作学习

古文的诵读非常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要反复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词语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化为自己的血肉。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大部分要求背诵,以几篇游记为例,《小石潭记》要求背诵全文,《岳阳楼记》则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醉翁亭记》要求朗读并背诵全文,三篇文言文虽然都是游记,但诵读要求是不同的:《小石潭记》是美景中藏凄情,《岳阳楼记》是美景中见豪情,《醉翁亭记》是美景中显性情。可见学习文言文特别是千古名文,诵读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诵读是重要环节,要给予充足的时间,齐读固然不可少,分组读、同桌互读、自读也不可少,在朗读环节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如朗读《岳阳楼记》,可作如下设计:

①自己小声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②齐读,教师纠错和相机指导。

③同桌或小组互读,推荐读得好的。

④推荐读得好的范读。

这样来读不但学生练习的机会多,而且在合作与竞争中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诵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体会文言文的音韵之美,而且能为背诵打下基础。当然,教学实践中不能为了读而读,孤立地朗读,而要和其他环节融合起来。

三、文言文翻译课文中的合作学习

文言文的一个特点是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错综复杂的句式,生僻古怪的词语,还有许多令人陌生的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是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不倦的工作之一。同时文言本身又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这种严密简洁的风格也是造成文言文不易理解的原因,因此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教学任务是疏通文义,扫清理解障碍。先理解了“言”,才谈得上理解“文”。

文言文阅读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是强调熟读背诵,其次是串讲和语译。在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熟读背诵,对课文已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对课文进行句意疏通,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笔译或口译。但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征,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容易产生更多的疑问。在文言文课堂中进行合作情境教学,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表演,超越文本的界限去探究问题,整理自己的思路,集大家的智慧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与支柱,更好地理解文言内容。《核舟记》涉及多个空间位置,我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坡、黄庭坚、佛印的位置和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位置和神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活板》以活版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为顺序,介绍毕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学生们以橡皮作为字模,以书作为铁板,以橡皮泥作为药物,兴致勃勃地进行“刻字―火炀―制板―布字―烧烤―按面―印刷”的制作探究。在合作情境中,文言语句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积极展开,生动的形象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悟了活字版印刷的方法。

由于课时所限,篇幅较短的文言文的翻译还好处理,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在翻译时就要精心设计。如《陈涉世家》,介绍《史记》、司马迁,疏通文义就需要1课时,翻译课文可这样设计:

①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默译”――10分钟。

②同桌互译,教师巡行指导――10分钟。

③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翻译难句――5分钟。

师生、生生互动,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翻译课文,比起教师逐句串讲,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效率更高。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经过“自学自疑”、“同桌答疑”、“师生互答”的合作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增强思维能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就会增强自信心,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

四、课后复习检查中的合作学习

由于文言文的知识点较多,仅仅靠课堂上的那点时间是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而且知识也有遗忘的过程,所以课后的复习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老师是没有这么多的精力去检查每个人的。怎么办?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互查。方法多样,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结对检查,也可以指派几名责任心比较强的学生分组检查。其中的关键之处是,一定要让检查人做好记录,记录被检查人的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以便查漏补缺。

如练习互查。这里的练习不是老师布置、学生完成的练习,而是学生自己编写的练习。比如一个单元学完后,要归纳复习本单元的知识点,就用学生命题的方式完成。老师把知识点归纳给学生,然后小组成员复习本单元文章,归纳整理,命一份综合练习题;老师收集所有的习题,分析、归纳、去粗存精,合成一份高质量的综合试题,每个题目附上命题者的小组、姓名,然后安排时间统一测试。学生不会的题目则私下向命题者请教,达到巩固的目的。学生的求胜心理会被充分调动,都想考一考别人,来证实自己学得扎实。而在准备过程中,他们又通过查资料、翻阅笔记、问老师等途径对所学知识进行一轮复习和巩固,且由被动应考到主动备考,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达到让学生自己思考与学习的目的。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的有效教学,而且有助于改善同学关系,进而更有力地促进班集体的发展。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更要避免流于形式,否则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使文言文的教学走入另一个误区。

参考文献:

篇4

一、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更需要培养兴趣,没有兴趣就不会真正专心学习,课堂上也不会对老师讲的知识入心入脑。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就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讨、互助学习,打破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的老模式。在教学中我注重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课件。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音乐、动画、配乐朗读等等手段提高课堂趣味。在教授《陋室铭》一文的教学中,首先用配乐朗读,再加上视频“陋室”画面,然后再把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用动画展示出来,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然后再设计问题:“从哪里能看出陋室不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二,对于篇幅较大和理解上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我调动学生按照文章内容改编成剧本,采用文章中的语句表演出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第三,可以从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和相关故事入手。教师通过将和文言文相关的故事吸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讲解文言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学生诵读和记忆文言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培养初中生热爱民族文化和爱国情操。如在讲解《岳阳楼记》一文时,讲解范仲淹的生活经历和他为官为人故事以及作者写此文的原因和目的,既能使学生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情怀,又能对学生进行积极乐观精神和爱国情感教育,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

二、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能使初中生提高语文修养,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语文基本功。反复诵读后的记忆成为反复诵读的目的,初中生的记忆力好,记东西快,教师在讲解文言文之前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反复诵读,授课时教师指导记忆和背诵。初中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指导诵读,级学生可以留作预习时完成反复诵读。初中生的潜能不可估量,经过课前的反复诵读大部分学生都能流利地朗读文言文了,教师再讲解文言文时,学生就把重点放在了学习实词很疏通语句上了,这样学生理解课文的压力小了,老师轻松了,学生也轻松了。

三、讲解文言文时与现代文结合

篇5

关键词:美读;体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美读”的良好习惯。

美读是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之后,对课文所作的欣赏性朗读,是朗读的情感化处理。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上学期本校教研活动,听了七年级老师上了何其芳的《秋天》。发现这位老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手法上重了分析轻了朗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评议过程中许多听课的老师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作为教研组长在听了一轮课后,就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课文指导朗读作了深层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依据新课标的精神也结合本单元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应该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咏,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为达成这一目标,这一单元的篇篇课文都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课文”,《秋天》(作者何其芳)的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朗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对“美读”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美读可以引领学生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

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诵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秋天》诗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反复诵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你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指导学生美读此文,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读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语感

许多课文的妙,是在美读中体会到的。只要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占有体验语音的材料。如,诵读《春》的“偷偷地”要轻读,这样才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美文,如《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等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美读,直到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语感。

三、美读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注重感受和体验

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示范、引导学生在美读中掌控好情感状态,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就会增加一层。

四、美读能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提高审美的情趣

在学习诗歌时,要培养学生感悟诗歌内容的能力,要进行美读,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行美读仔细品味语言,才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才能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多美的语言,多美的画面,只有通过美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

篇6

一、点面结合,以读激趣,夯实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点

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朗读和背诵就是语言积累十分有效的途径。

这个朗读时间段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点面结合。具体的校内的点有:早读时间,自习时间及课堂上朗读时间。校外的面又分为放学时间,周末时间及假期。

如自己教的这一届学生,我三年的早读设计为:七年级每次早读课固定5分钟朗读一些接近白话文的文言文。八年级的时候则找一些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让学生朗读。时间延长为10分钟。到九年级,就在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些文言文古文,时间不限制,这个时候学生通过两年的文言文熏陶,已经很有文言文语感了,自然获得了很多的文言文的乐趣。

校外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内外互补,寻找文言媒介,提高学生文言兴趣的着力点

首先,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还要利用课堂外空间,寻找课堂外的非连续性文本供学生阅读,学习,接触文言文。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着接触文言文的乐趣,丰富着自己的视野和见识,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三、纵横联动,创新多样方法,驱动学生文言学习的激情点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这里说的方法,既包括学习文言的纵的方法,如信、达、雅等翻译方法,更包括驱动学生学习文言的激情点的新的横向的方法。如竞、联、比及仿等方法。

1.竞。所谓竞:是朗读背诵,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朱文君老师说:古文学法其实方法很简单,除了读还是读。在读的过程中,除简单的个体读外,更可抓住学生好强好胜的个性特征,在文言文课堂上引入竞赛,与朗读教学相结合。比赛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组,最佳朗读能手赛,师生挑战赛,记忆之星赛。比赛内容可以是对重点字词、翻译、重点、难点句,进行基础知识积累赛。诵读比赛的类型可以是设置抢答题、必答题、风险题、进攻题,美点寻踪、品味语言赛等。

2.联。所谓联:是联想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句,仅12个字作者便把潭上景物描绘到位。此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学生才能感受到:那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自然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

3.比。所谓比:是比较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自己在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时,以《张无垢勤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篇7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必须把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但是,当前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着严重的“拒绝阅读”症状,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冲破阅读缺失的瓶颈,这几年,我校的语文老师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建立阅读链接渠道

为了建立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联系,初中语文教研组设计了“课内+课外阅读链接成长卡片”,内容主要包括:课内阅读篇目,课外推荐篇目,链接赠言,学生个人档案,课外资料,读书体会等等。要求每位学生在每一单元上完之后都要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填写一张并上交。

课内与课外阅读链接成长卡片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渠道,也是师生在阅读方面做交流的有效途径。任课老师通过“链接赠言”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内容并对读物作简单评论,如“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鲁滨逊的冒险精神”,推荐《鲁滨逊漂流记》,“十篇散文记录了鲁迅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推荐《朝花夕拾》,这些言简意赅的语言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学生也通过这张卡片向老师传达着自己阅读的时间、书目等基本情况和自己的阅读志趣、爱好等内容。把每个学生的所有链接卡片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在一段时间内的阅读轨迹、阅读态度、阅读收获等,所以它也是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成长记录档案。我们每个月挑选优秀的卡片在校园里流动展览,收到相当好的效益。

二.进行阅读内容链接

课内外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链接起来。

(1)前置性阅读

有些课文所记叙的事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就提供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找到切入口,就容易得多了。

(2)比较性阅读

即根据所学课文内容或作者选择与之相关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同中求异,主要有:

同一作者的同类作品。学生课内学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以介绍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我们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之后,学生已经对文中群体象征物的象征义有了较透彻的理解,我们又及时印发了高尔基另一首散文诗《鹰之歌》,再要求学生朗读后说说诗中“鹰”和“蛇”的象征义就不是难事了,若再请学生说说这首诗中“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写景句的反衬作用就信手拈来了。

不用作者的同类作品。学习都德写的小说《最后一课》时,我们同时印发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确,面对艰难时世,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寄托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于团结反抗,法国人在于默默传承。团结反抗需要勇气,默默承受需要毅力。这样比较阅读后,许多难理解的问题也就有眉目了,许多难解决的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了。

(3)拓展性阅读

文本拓展训练来源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刘禹锡的志趣情怀,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是陋室的主人,你最想和谁交谈呢?你们在一起,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

生(1):“我要与杜甫一起共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可悲!”

生(2):“我要和论当今时代英雄。”

这样的拓展既从课文出发,又延伸到课文之外,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另外,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我校领先港城的多媒体条件,我们将文本阅读向影视观看方向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我们播放电影《骆驼祥子》全剧,教学《老山界》时,选播电视剧《》等,学生不仅看得兴致盎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设立阅读链接主要课型

每学期开学各年级语文备课组报学期示范课时,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导读课、自主阅读课、内外拓展课等新课型上大胆创新,特别鼓励一些骨干教师自主选择课外范文来上公开课、示范课。而且我们对这节公开课成功与否的焦点就在于教者这节课上课内课外是否自然链接了,链接的有效度怎样?链接的密度怎样?一句话,鼓励青年教师用每一节链接得浑然天成的课内外阅读课引领学生去阅读蓝天,阅读生活,阅读未来。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一、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联系现实生活来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说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把课文中所写的生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初中语文教学中,所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等,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即使所选课文时代与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感知课文。比如,讲授《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这篇课文中,祥子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可以抓住烈日和暴雨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下的感受,然后再引出课文,使学生找到课文所写的生活与自己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老舍进行景物描写的妙处,更能理解景物描写在人物悲惨命运中的衬托作用。

二、利用音乐渲染,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恰当的音乐情境,利用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带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中,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高教学效果。当然,选择适宜的音乐比较重要,切合教学实际并考虑音乐表达出的积极向上的情感,这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可以借助音乐来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散文教学更适宜利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比如讲授现代散文《小院》时,就可以借助音乐来渲染气氛。这篇散文写的是旅途中所见小院的人事景物,所反映的是五台山地区纯朴的乡土民情,课文描写的是山野情趣,可以选择竹笛独奏《苗岭的早晨》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整体上感知课文后,闭上眼睛,跟随竹笛声回顾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在悠扬的旋律中,学生进入了仙境般的五台山,推开小院的门,感受到的是家的温馨,难忘的是五台山百姓的真挚、纯朴与热情。听着悠扬的笛声,有的学生托腮遐思,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此时,利用音乐已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表演体验,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表演课文内容,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参与、表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增添教学情趣。表演和扮演是理解和表达语文内容的实践活动,表演的越成功,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别根据皇帝、骗子、老大臣、小孩子的口吻来模仿,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再比如在教学《核舟记》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表演船头和船尾两部分内容,让学生自行组织人选和道具。表演任务开始前,学生热情高涨,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给课堂增添了无形的魅力。学生模仿课文,带着高高的自制的纸帽,嘴上粘贴着自制的胡须,手臂上也带着珠链,摆着造型,很是形象,还原了课文内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造型对照课文,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了知识、感受了欢乐,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借助多媒体展示,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给教学增添了活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切合实际的音乐、图片和一些影音资料,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以还原、再现作品体现出来的情境。如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先播放《春之声》,让学生接受音乐的熏陶,然后多媒体逐步展示出春天到来的画面:春回大地,一切都富有了生机,处处洋溢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小孩子在温煦的阳光下放着风筝,愉快地嬉戏着。同时,又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创设这样的导入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语言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从内心发出对春天的赞叹,从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五、借助美术作品,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美术作品也就是教学挂图可以使教学内容再现,使之形象化,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学生可以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享受乐学的氛围。如在讲授《陋室铭》时,学生要领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意思,结合教学挂图来分析“斯是陋室”,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一个人弹琴,室内显得狭小,可见空间非常小,周围的景物只有苔痕、草色,也非常少,苔痕又上台阶,可见来客很少,又能看出室内的简陋设施。学生一眼便能看出命名陋室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陋室不陋便顺理成章了。在教授《卖炭翁》时,可以让学生看图画《卖炭翁》,让学生从图画的色彩、形象勾勒中领悟卖炭翁的艰辛生活与官吏的横行霸道。

篇9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师应抓住课堂45分钟,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策略,引领学生沉入课文中,回归阅读本位,“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策略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导入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1.激趣导入。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2]。兴趣或趣味是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的、最可靠的、永恒的动机。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知趣识趣的心,而且要具备引趣说趣的能力,围绕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找准切入角度,或以情感激趣,或以表演激趣,或讲故事激趣,或说笑话激趣,或设置悬念激趣……激趣的角度有很多,激趣的方式也可以千变万化,关键是我们语文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备课环节下足工夫。

2.情境导入。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环境状况、情绪状态和情感氛围,其中也包含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不仅肯定了启发的作用,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课文内容学习之前,就创设出一种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精力充沛、学习兴趣浓厚、充满学习期待的教学情境,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就可想而知了。

3.设疑导入。设疑导入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初中生善于追根究底的心理特点,围绕课题或即将展开的学习内容抛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之产生急于想知道的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设疑有两个层次:一是低层次设疑,通常使用“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好不好”等疑问词,学生不用多动脑,就能随口回答上来;二是高层次设疑,通常使用“怎么样”、“如何”、“什么”、“为什么”等疑问词,学生需要经过深入文本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回答上来。设疑导入要避免使用低层次提问,要尽量使用高层次的提问。另外,提问要避免停留在学生“已知区”,一定要使所设之疑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或指向“未知区”,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4.矛盾导入。制造矛盾导入是一种很少人使用的导入方法,它是指教师针对课题或课文内容的特点,故意制造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或说法,达到刺激和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笔者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刘禹锡在《陋室铭》这篇文章里,先把他的住处称为‘陋室’,而作者最后又说‘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有些课文,其题目本身或文章开头就充满了矛盾,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强调,就能以矛盾导入刺激学生的思维,如:《死海不死》。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导入方法的研究,综合的加以运用,就能让导入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同时,应避免导入环节占时过长,以免占用到阅读课文、进行训练的时间,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

策略二:设计科学简明的学习环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语文活动,构建活动型语文课堂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成字词教学、文本教学、课堂训练等基本的、科学简明的学习环节,同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语文活动,从而构建起活动型的语文课堂。

1.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且重要的环节。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传统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读一遍、记一遍”的识记读音的做法上,用时之短,方法之简,目标之低,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反思传统字词教学低效的原因,主要是语文教师重视程度还不够和缺乏方法策略。字词教学高效化的前提是把它上升到“积累”的层面,“积累”就不是读一遍、记一遍那么简单了。字词积累应讲积累方法,既要动口朗读,又要动手摘抄,达到识记词语读音、字形,识记词语本义的目标;还应把词语还原到文本中,回归语境,去领会词语的语境义。笔者研究过一些名师的字词教学,无不闪烁着方法传授的教学智慧。如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进行字词教学,把字词划分为识记读音、二字词语、四字短语、叠音词、雅词等,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不仅有一种清新之感,而且把积累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而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在教学《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则立足文本语境,用同义词替代法让学生探究替代的同义词与原词的差异,引领学生品味原词在文中的妙处。

2.文本教学。文本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包括文本内容理解、语言品读、章法赏析等学习内容。文本教学至今仍存在一个误区:为教懂文本而教。尽管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已经熟知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仍不知不觉地走入这个误区。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二是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教学能力脱节。文本教学固然需要教文本内容,但这并不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目标。文本教学的目标是用课文作为例子来教,通过读、说、品、思、写等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提升学生的听说、理解、品味、感悟、欣赏、写作等能力。听说读写相结合是开展文本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策略。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应减少讲授的时间,从文本的整体出发,精心布置听说结合、说读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深入文本,进行语文学习实践,尽量减少或避免非语文活动在语文课堂上出现。

3.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训练主要以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做书面作业为主,形式单一,缺乏趣味。天天如此,就会令人生厌,收效微小,培养不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课堂训练的基本策略是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训练内容围绕听说读写展开,主要有听说训练、朗读训练、品读训练、写方面的训练和思维训练。常态化的课堂训练不应该单独进行,而应与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融课堂训练于文本教学之中,以语文活动的形式进行。

策略三:创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的评价具有多种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3]。课堂学习评价是学生整个学习评价的基本单元,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具有特定的时间限定,形式上以口头评价为主,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等级或分数,也不是其他书面材料,而是口头语言。课堂评价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学习方法与技巧、学习的个性化表现、学习的进步性与创造性等方面进行。应在充分尊重评价主体――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鼓励性评价、建议性评价等积极评价的策略,从正面加以引导,避免消极性评价。

课堂评价应注意贯穿于语文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随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回应,用评价激励学生继续主动学习。

课堂评价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课堂评价还应注意开展面对整个班集体或某个学习小组的评价,营造整个集体向上的学习氛围。

结语:教学策略只是一种教学构想,一种预设的教学手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变化多端、灵动多彩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全新的课程理念,用策略但又不被策略所囿,把课堂变为灵动活泼的学堂,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是广西桂林市规划办立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福祺、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105―01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们要将范读、默读、朗读、齐读、竞读等方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 范读必不可少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汉语中的读音相去甚远,这就需要老师的示范朗读,明确字音句读、抑扬顿挫,以加深记忆。如: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曳屋许许声”中的“许许”,为拟声词,应读“hǔ hǔ”。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示范朗读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范读比媒体录音范读更亲切、更真实,更能感染学生。

2. 熟读可以成诵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言要学得非常熟,能够脱口而出。”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读得熟稔,也就是读得准确流畅――如出己手、如出己心。正如清代大学问家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就是让学生多读,可指导默读,大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齐读,竞读……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有所感悟。学生读得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古诗词,这种方法很实用,多数学生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当堂熟读成诵。

多N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变得善学。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体味,身临其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又解决了文言文语言的学习问题(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等),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水到渠成。

通过熟读,“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 悦读加深理解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就要读得细腻,读出美感。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文言文更是其精粹,教师要通过朗读发掘学生对美欣赏与喜爱的意识。像《小石潭记》一文线条丰美、文笔秀美、心境凄美,就像一幅青绿山水画,画面清纯,景物清幽,描画清丽。怎能不让学生心生向往?“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全文多用短句,尤其是四字句,读起来如泉水叮咚作响,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充满韵律美和节奏感。如此优美得就像玲珑雅致的盆景的文章,学生怎会不喜欢用自己清朗的声音传达美好,在诗情画意中弹奏心灵的乐章?

其实,把文言文读好了,读懂了,读通了,读顺了,那么文言文里头的一些实词、虚词,它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反过来把它抽出来,把那些文言文知识抽出来,你老师讲得再多,学生死记硬背的文言文知识也是不稳固的,考试也考不好的。所以,首先是让学生把文言文读好,有一个语言的积累、语感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你考任何文言文,考任何文言文知识,我觉得都不存在问题。

1. 改写

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现代也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言文改写练习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比如,学完《木兰诗》,可以让学生改写成小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仿写

仿写,即仿写文言文。文言文难不难写,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在学生中甚为流行的“课桌文学”:“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现代文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