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专业介绍范文

时间:2023-03-17 05: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科专业介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科专业介绍

篇1

1、地理科学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是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人与地理的关系的专业。

2、地理科学专业可以分两个大类,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地理学。该专业要求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还要了解相近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主干课程:

地图与遥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 波谱分析法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50-02

近年来,我国教育正在发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高等教育逐年扩大招生,教育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并且正在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1]。在这个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他们更青睐于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全国高校中工科院校占多数,是国家培养工程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阵地。沈阳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占有较大比重。按1999年教育部备案的专业目录,国内多数高校将原来的精细化工专业(工科)改办为应用化学专业(理科),无疑这是工科背景下的理科专业,我们学校也是如此。工科院校的理科专业有别于理科院校理科专业,在保证理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应适当体现工科特色,加强理工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按照教育部“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按理科建设”的要求,沈阳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备应用化学和应用分析方面知识,在功能性精细化学品、涂料、农药、催化剂等的研究开发,化工产品分析检测技术,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工程技能等方面,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在化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理工结合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我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是立足于精细化工行业的应用研究型专业,本专业坚持理工结合,协调发展,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人才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波谱分析课程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讲述紫外(UV)、红外(IR)、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的基本理论与一般解析方法及四大光谱的综合解析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波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光谱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剖析,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图、解图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毕业论文和今后的工作及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1986年我校成立精细化工新专业,波谱分析课程为选修课。1999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精细化工专业改名为应用化学专业,在新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波谱分析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理论学时为48学时。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有10余位教师主讲了波谱分析课,波谱分析课程的建设也得到逐渐发展和完善。作者从事波谱分析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已经十几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下面介绍作者在波谱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

1 教学内容力求实用和新颖

波谱分析课程涉及的每种仪器方法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应用范围和研究内容,在教学时容易使课程显得内容庞杂、结构松散,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零散、枯燥的感觉。我们在教学中首先明确“波谱”与电磁波的联系。UV、IR、NMR谱学方法都是电磁波与样品分子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电磁波作用在分子上,呈现出不同的波谱特征,从谱图产生的原理上理解三大谱学之间的联系。每章的学习首先介绍该波谱方法的原理、仪器类型、介绍其制样方法,然后阐述各类化合物的波谱特征,最后介绍该种谱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这样能使学生清晰地把握波谱分析课程的框架,掌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同时我们在波谱的应用中引入科研实例,根据我校的应用化学是立足于精细化工行业的应用研究型专业,在解析实例中引入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结构解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析谱图的技能,我们在学生掌握了各类谱图的基本规律之后,通过大量的科研实例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掌握解析各类化合物谱图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2 教学手段多样化

(1)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式,他用生动的声音、图像展现动态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耳目一新。他的运用能够达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3]。现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手段,还可以制作电子课件、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答疑,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和学生进行互动等为一体的局域网教学平台,这样可以做到无限的延伸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2)坚持以优秀教材为主,多种其它教材相结合的方法,并不断的更新现有的教材,使得课堂所要教授的内容更加丰富,并能够为学生传授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并借鉴其它学科好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抽象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学科发展,先后更新了多套课程教材,最初使用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波谱分析法》,其优点是由浅入深,体系较完整。缺点是教材中部分内容过于陈旧;后来使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波谱分析法》,其优点是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缺点是教材起点高,难度大,书后练习题难度偏大。目前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邓芹英主编的《波谱分析教程》,该教材较适合我校扩招后学生的实际情况。

篇3

近日,有七省(区)自2021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相信这是大家都在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关乎大家未来的重大改变,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新高考改革各批次省份介绍,欢迎阅读!

新高考改革各批次省份第一批

启动时间:2014年 执行时间:2017年 浙江、上海(3+3模式)

第二批

启动时间:2017年 执行时间:2020年 北京、山东、天津、海南(3+3模式)

第三批

启动时间:2018年 执行时间:2021年 湖南、广东、江苏、重庆、河北、湖北、山西、福建、辽宁(3+1+2模式)

第四批

启动时间:2021年 执行时间:2024年 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3+1+2模式)

未改革省区

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云南、青海、宁夏

新高考改革和以前的不同1.文理分科不同

以前高考将普通高中生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两类,数学试题也是文科理科不同。现在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学生将依据个人学习兴趣、学科优势和高校分专业选科要求选择确定等级考科目,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变得更加多元。

2.科目与分值不同

以前高考的考试科目分为两类:语数外+理综(理化生)、语数外+文综(史地政)。其中,语数外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文综或理综满分均为300分。

新高考实行“3+3”模式,前一个“3”是指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每科满分均为150分,其中外语进行2次考试;后一个“3”是指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考生可以在政史地理化生6科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等级考试,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新高考还有“3+1+2”模式,所谓3+1+2,其中“3”代表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1”指的是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中选一门课,最后这个“2”是指从政治、生物、化学、地理中选2门课。

七省(区)高考改革实施3+1+2模式甘肃:自2024年起,合并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录取批次,按照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别划定录取分数线,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黑龙江:自2024年起,考生志愿由“学校+专业(组)”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适当增加平行志愿填报院校数量,增加考生志愿选择和录取机会。

吉林:自2024年起,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按照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具体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高考当年向社会公布。

安徽:从2024年起,考生志愿按“院校+专业组(专业)”,以平行志愿方式投档。适当增加志愿填报数量,满足考生志愿填报需求。志愿填报及投档录取均不分批次,按照考生总成绩分时分段进行。

江西:自2024年起,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按照历史、物理科目,分别编制专业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进一步减少录取批次,优化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办法。

贵州:自2024年起,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按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分列招生计划、分别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一本二本批次。考生志愿由“专业(类)+院校”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实现“多元录取”。

篇4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我先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扬州大学的学生,现在在高邮中学跟着张老师实习,张老师因为市里组织去衡水考察,所以今天就由我来给各位家长介绍一下我们三班的情况。首先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我们今天能有机会在一起开这个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召开这个家长会,主要目的也是希望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加强你们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希望家长进一步配合老师,做好一些工作,让孩子们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

那么下面我来说一下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的两个良好习惯,一是常规习惯,学校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这一点我们班的同学都做的很好,在这里,我再给各位家长说一下我们的作息安排,要接送孩子的家长可以记一下,我们要求同学们在早上6:40之前要到班并且做完值日,需要做值日的同学就需要来得更早一点,然后中午是11:30下课吃饭并且有个午睡,下午2:15到班上课,一直上课到6:10分吃晚饭,然后在6:40到班进行晚读和晚自习,晚自习到9:50结束。有的同学是骑车到学校的,在进出校门的时候要推行,因为人比较多,如果骑车的话容易碰到,到时候擦破点皮什么的,肯定会对你们孩子的学习有影响。还有骑到学校的车需要按规定整齐的停放到我们班指定的地方。学生到学校以后,胸卡需要全天都佩戴在身上,我们学校是不允许你们孩子染发的,女生不能把头发披下来,男生不能留长头发。

第二个习惯就是学习习惯,有4点,1是要有好的做作业习惯,要求你们的孩子都能按时、独立、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做作业的时候书写要规范,格式要正确等。2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要求你们的孩子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要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参与思考老师的问题,多发言,多记笔记等。3是要做好资料整理的习惯。要按学科、按顺序,并且分类有序的整理好我们的学习资料、学案等,这样,在复习迎考的时候将会很方便。4是要养成整理一周知识点的习惯,一周学了什么,一周掌握了多少,还存在多少问题以及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都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思考。

接下来是确立目标,其实,我们早就让你们家孩子制定过目标,长期、短期的都有,包括人生目标、高考目标、高中每一学年的阶段目标以及行动目标。但是,仅仅确立一个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和我们共同督促孩子们朝着制定的目标奋斗。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现在江苏现在的高考模式,现在江苏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具体模式如下:

(1)“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

(2)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

考生可以报考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四类,报考体育类、艺术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

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必须从7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选择除技术以外的两门作为选修科目,剩下的5门作为必修科目。文科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除须选择历史科目外,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理科类考生选修测试科目除须选择物理科目外,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剩下的5门就是作为必修科目。

体育类、艺术类考生除须参加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外,还须参加体育或艺术专业测试。如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应按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的相关要求确定学业水平测试科目。 必修科目的考试时间是在高二时候的三月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高考。选修科目是和3门一起在高三的6月考。

3门课最后是计算总分,语文、数学160分,英语120分,如果你们的孩子选了文科,最后会有40分的语文附加分,选修理科的同学则有40分的数学附加分,总分是480。

4门必修科目是按成绩划ABCD四个等级,90分以上为A,75-89分为B,60-74为C,59分以下就是D了,必修科目为D的需要在第二年补考,否则不能参加高考,4门科目里有一门得A的,将在最后的高考总分里加上一分,如果四门都是A的,则加上5分。技术课则只分合格与不合格,学生只要考到合格就行,这个在高考里是没有加分的。

两门选修课总分120分,但是不算在最后的高考总分里,是按照分数在全江苏省按比例划等级。全省前5%是A+,5%-10%是A,10%-50%是B,在B里的前5%是B+,50%-90%是C,最后是D。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不同的学校会要求不同的等级,只有符合那个学校的等级要求,那么你才能填那个学校的志愿。越是好的学校越是要求的等级高,而且有些学校对于A或者A+的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在总分上加一定的分数然后再参与专业的划分,所以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并且有一个好的专业的话,那么就要求他不能太偏科,要每门课都好。3门算分的课重要,4门必修和2门选修课也同样重要。现在高一学习的内容很重要,除了因为现在学的内容很多是以后难的知识点的基础外,还因为大一所学的内容大约占了高考总内容的60%。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们三班任课老师的情况,我们班的任课老师都是很好的老师,很多都有多年教高三的经验。像我们的语文老师罗主任,是我们学校招生办的主任,政治老师刘进同时也是六班的班主任,教了多年的高三,历史老师郭老师是历史教研室的主任,生物老师陈老师是南师大的毕业生。我已经让同学把任课老师的联系方式写在了黑板上,各位家长可以记录一下,你们的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或问题,不方便直接跟老师说的,各位家长知道了可以直接联系老师,我们共同来想办法,让您的孩子更好的发展。

然后我来介绍一下我们3班的班级情况,我们3班一共有54人,其中男女对半开,都是27人,农村学生31人,城镇23人,其中有19名同学是住宿的。从开学到现在这段时间,我们发现我们班54名同学都比较单纯,上课纪律也都较好。大部分学生学习非常投入,只有极少数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改一下。各位家长你们现在可以看一下你们孩子的课桌,看一下课桌里的书理的是否整齐,是否有有条理,我想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你们家孩子的学习习惯。还有一些同学不懂得珍惜时间,在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看一些课外书。我们并不反对看一些积极向上的课外书,因为高考也会考到很多课外知识的,适当的课外拓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先把作业做好,把课内的学习任务完成了。

篇5

为了更好地指导进入学院、试(实)验班的学生大学学习,较多实行导师制,由学校知名的教授、学者组成,全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组织学习活动。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学习情况,在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分流”制。与其他普通专业学生相比,进入学院、试(实)验班的学生,免试继续深造的几率比较大。

要想进入学院或试(实)验班学习,有的高校将其作为一个“专业”通过高考志愿填报招生,有的高校由则通过自主选拔录取、保送生等途径选拔。在高考录取中,对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有较高的分数要求。有的是要求在进档考生中处于某个位置,如北京交通大学在其2012年《招生章程》中规定:理科试验班类专业只招有志愿考生,且考生投档成绩排名应达到本省区投档考生数的前50%;有的是要求超出学校在该地调档线一定分数,如北京科技大学规定:理科实验班原则上要求考生高考实际总分高出我校在本省录取最低分20分以上。除此之外,较多只接受填报了该“专业”志愿的考生。

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之普通专业更高的录取分数,以及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使许多学院、试(实)验班成为考生心向往之的精英学院(班)。不同的学院、试(实)验班在招生、学习、培养方面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且看本文——

学院 元培学院

所属院校:北京大学

2007年,在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培养方针的元培计划基础上,北京大学建立了非专业类本科学院——元培学院,以北京大学老校长命名,继续探索本科教育改革。元培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自由选择专业、导师制、学分制、弹性学制、混合管理制的特点。

元培学院按文、理大类招生。学生入学日寸不分专业,在低年级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基础课程。原则上,元培学院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致力于深入研究的专业和领域。一名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的元培学院学生如是说:“在元培,我学会了选择。”这名学生一开始选择了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学学院的专业课,但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这两个专业。接着她又尝试了光华管理学院的课程,依然发现这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在与来自各院系的导师交流,倾听真关于专业介绍的讲座后,最终,在大二找到了自己喜欢并适合研究的专业:数学。

由于元培学院实行自由选择课程、专业的制度,为了避免学生在选择时“走弯路”,学院从各院系聘请资深教授作为其导师,向学生介绍各专业教学计划,选择某专业要达到的最低要求,以及文理科不同院系对各类课程的不同要求。同时,还通过讲座、座谈等活动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对学生学习内容及方法、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指导。

元培学院的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完成公共基础课、通选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可毕业,并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大禹学院

所属院校: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需要,在举办多年基地强化班的基础上,于2009年成立了大禹学院。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按文、理大类招生不同的是,大禹学院的建设定位是依托河海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在课程贯通的基础上,实行本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型教学,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一、二学年按水利土木大类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和基础培养。第三学年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程序到各专业方向,主要有水文与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第四学年开始,满足条件者可免试推荐、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大禹学院的学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由相关教学名师为导师,优秀教师为主讲老师;拥有更多的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机会,能享受开放的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获得与研究生同等的借阅图书资源条件。此外,进入大禹学院的学生,在出国深造、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奖学金等方面也拥有一定的优势。在学生组成方面,动态管理机制是大禹学院采取的培养方式之一,其一是为了吸收对该学科感兴趣的其他专业优秀学子,其二是保障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如考核不适合继续在大禹学院学习,将转至相关专业普通班。

茅以升学院

所属院校:西南交通大学

茅以升学院是西南交通大学在茅以升班七年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由经过考核筛选的优秀本科学生组成的学院,主要依托西南交通大学的土木、机械、电气、信息、运输与物流、力学和材料七大强势学科,覆盖包括全国排名第一的交通运输工程,全国排名前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土木工程,以及全国排名前十五位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优势专业在内的28个本科专业。

学院成立以来,每年从理科学生中招收和选拔优秀学生,规模控制在240人。在培养方面,前三学期依托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思想政治教学基地和创新基地,在文、理、工三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大类通识培养和专业类基础培养,第四学期按专业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实行滚动机制:学院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评成绩不达标者将分流到各个专业学院学习;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末位淘汰,一个学年进行一次滚动选拔。非茅以升学院的少量优秀学生经过考核可以进入茅以升学院。

进入茅以升学院,原则上可全部免试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可继续攻读博士。一般有两种模式,普通学生可选择“3+3+3(本-硕-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渠道,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获学士学位后则可免试攻读博士学位。

试(实)验班

社会科学试验班

所谓社会科学,指的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于是,在一些大学中,就将同属社会科学的几个专业进行联合招生、人才培养,待学生对所属具体专业有所接触和领悟之后,再选择具体的专业。这一类试验班文理兼招,以招收文科生为主。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有文科实力较雄厚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也有以工科为主,但逐渐探索文科发展的如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不同开设院校所包含的具体车业有所不同,浙江大学该试验班包含了经济、法学、管理、教育等几大类专业,清华大学则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将所有的文科学院包含的专业[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下辖知行文科实验班)、法学院(法学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和行政管理专业)和外国语学院(英语、德语和翻译专业)]以“社会科学试验班”进行招生。

在人才培养方面,清华大学前一年半是社科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如数学类课程、微观/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概率、政治学概论和国际关系分析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工具、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分流之后,深入学习各自专业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经济学专业具体学习中级微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国际贸易等课程;社会学专业学习社会思想史、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具体领域;国际政治深入学习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地区研究、研究方法等等。社科实验班为学生的专业选择与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广阔的空间。

北航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入校后第一年统一以“社会科学实验班”的名义加以组织,隶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并实行一年的通识课程(如中国文明文化史、西方文明文化史、艺术史)和交叉学科基础课程(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三大学科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宽厚的学科基础。在专业选择方面,实施“既充分尊重考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又恰当考虑学院的专业要求”的双向选择机制,根据学生的个人专业兴趣、第一学年的课程选择、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二次选择。

以招生文科生为主的试验班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开设的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类)

社会科学试验班主要以招收文科生为主,而理科试验班则把“绣球”抛向了人数众多的理科学子。由于理科包含的专业多而复杂,许多以理科试验班招生的院校其包含专业则有较大的差别,一般会与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联系起来。当下,开设该类试验班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等。

中国人民大学理科试验班属于信息学院,对信息学院招生的四个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在招生与培养上的改革。在学习共同基础课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课程,按照实际完成培养要求情况分别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毕业。同时,通过选修课的模块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个人发展规划形成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经济应用、管理应用等个性化发展方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并以双专业或双学位毕业。

中国农业大学的理科试验班类则紧紧与学校的优势联系在一起,以生命科学学科组成,按照“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和调动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高年级在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以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本思路进行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则将数学与金融打通,并实行本硕贯通培养模式。该模式不是简单地将本科数学课程与研究生的金融课程叠加,而是将数学、经济、金融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整合成一体,贯穿整个本硕培养过程,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以招生理科生为主的试验班还有吉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开设的工科试验班,复旦大学开设的自然科学试验班、技术科学试验班,浙江大学开设的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等。

经济管理试验班

以上两类试验班针对群体要么是文科生,要么是理科生,还有一类试验班文理兼收,比如由复旦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开设的经济管理试验班。经济、管理专业是当下备受考生青睐的两类专业,也是学科领域、范畴有所交融的专业,于是打通两者进行联合培养,成为许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统计学等14个专业以“经济管理试验班”进行招生。虽然该专业文理兼收,但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分流时,后七个专业只招收理科生。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试验班在第三学期末分流选专业,分流依据依次是标准专业规模、分流时的填报志愿和大学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可选择专业含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

以财经政法类专业为特色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设的经济管理试验班,是该校依托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三大主干优势学科于2012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优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考生且其高考总分位列所在省(区、市)生源中前2名或其高考各科目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科目达到卷面总分80%及以上,且另三门科目中有两门科目达到卷面总分90%及以上的考生。

篇6

关键词: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内容;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P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46-02

一、引言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气象学与气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作为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各种常见的大气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机理,掌握常用气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和气候统计资料的分析方法,为学生将来的中学地理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学好该门课程不仅有利于地理师范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而且对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科学素质、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为提高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十分有必要对气象学气候学的教学进行深入探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优化,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其所面对的是开放的复杂地球表层巨系统,包括了自然、人文、区域的综合内容,跨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研究内容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贯通。因此,地理科学专业的气象学与气候学应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门类多,知识信息量大。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物理机制较强的学科,学科空间概念很强,公式很多,相对抽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文理兼招的特点,有些学生数理基础较差,对公式的理解相对吃力,教学内容的设置、组织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理解能力。鉴于高等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因此教学内容还应与中学基础教育接轨。

教学内容还要根据要求和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连接起来,教学内容既有基础知识,也要涉及到地理科学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国内外形势发展,比如一些当前热点研究话题,如气候变化问题、极端天气事件、海洋酸沉降问题等,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内容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内容复杂,而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须重新进行删减、增设和整合,去粗取精,因此我们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点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个较好的了解,一方面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气象学与气候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基础科学问题的理解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解决教师想要教什么和学生会学到什么的问题。如果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也是教师备好课以及组织好教学活动的前提。

1.重新架构教材内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是一个大气科学这个学科的“浓缩版本”。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周淑贞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气象学与气候学》(第3版)。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即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为:第一部分是气象学的基本内容,研究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热能和温度、大气的运动以及大气水分等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天气学的基本内容,研究气团、锋和各主要天气系统;第三部分是气候学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气候成因、气候带和气候型以及气候变迁。各模块之间比较松散、联系不紧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参照其他高校的做法,以当前气候学研究的主题――气候系统及其变化作为主线,将上述知识点贯穿起来,调整课程的教学体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为:(1)气候系统;(2)气候系统的热力学过程;(3)气候系统的动力学过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①绪论,②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③大气动力学特征,④大气中水分,⑤主要的天气系统,⑥气候系统主要过程,⑦气候的分布规律,⑧气候变化,等。按照上述结构,将原先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各知识点内容编排进去。学生在对气候系统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水分的迁移转化,天气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来认识气候系统的各个主要过程、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等,考察气候的分布和变化。重新编排后各章节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气候系统的框架内,从整体和部分角度认知,对学生后续的自然地理学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增加关于乡土方面的知识。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实际,关心当地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对当气候条件与资源的进行考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点,也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的知识分散在个章节中进行,如利用《安徽资源环境》等教材,介绍气候类型时适当选用安徽典型地区实例;讲解气候变化时介绍安徽省气候变化特点;介绍气象灾害时,增加安徽省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防御措施(寒潮、台风、暴雨、干旱等),有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不断地增加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乡土情感的培养。

3.穿插相关地学热点研究内容。《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新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成果不断涌现。因而要根据地理科学与气候学的学科新近发展和实际问题,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科学研究动态,重点是地球表层系统过程相关内容,立足于大气圈,强调和其他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全球大气环境变化的新内容,如海洋酸沉降、碳循环、空气污染等,增加全球变暖及其适应对策方面的知识,结合IPCC AR5报告,介绍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新的研究结果,并对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在不少教材中舍去,近年来具体的研究方法和代用指标的发展很快,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读研究生后不少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学习。鉴于此部分内容较多,不能一一具体阐释,教学中适当选择一些代用指标研究案例进行讲解,如黄土、冰芯、树轮等指标的研究成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与学生后续《地理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有效衔接起来。

四、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观测科学,教材中用来分析图表的资料多来自实际器测结果。鉴于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有效地开展该课程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分为实验和实习,实验的内容在实验室及气象观测场地进行,实习内容一般选择在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中进行。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理论,有一定气象观测和气候资料统计整理的技能,进一步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地理、环境、生态、资源等学科中的应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三种设计方案:首先,气象要素的观测实验。项目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内容涵盖仪器构造原理、安装、观测方法、使用范围等。教师首先对这些知识进行室内讲解,此外,目前互联网上相关的材料也很多,比如提供气象观测设备的生产厂家主页通常会有详尽的产品性能、原理、构成方面的介绍。根据课程进度适当安排学生到气象观测场地现场参观,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各种仪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学会借助仪器进行分析、处理,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从而得出实习成果。对高师院校学生而言,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指导今后的中学教学的一些课外活动。其次,扎实的地理要素统计分析等能力是每一名高师专业地理科学的学生应该具备技能。通过实习,提高学生对所获取的数据的分析、统计、考察和判别的能力。实习数据来源不仅包括学生实测的数据,还包括网络上的相关数据。目前气象资料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较多,权威的数据来源如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通过对这些平台提供气候、气象资料的统计整理、分析和使用,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别,掌握均值、总量、频率、极值、变率等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各类气象参量的理解。

最后,虽然从事此课程学习的学生一般不会从事气象预报业务,但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的判读和理解也十分重要,如锋面、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等云图的实习。除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外,以课堂实习和课后练习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各种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的认识。

五、小结

教学实践中,我校《气象学和气候学》总课时共68学时,理论教学课时约6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约8学时,根据理论课时进度,适当安排实践环节教学。同时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或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整体上对自然地理过程,特别是气候系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后续相应的学习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钮志红,袁理丁.专业基础课与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篇7

论文[关键词]运筹学;管理科学;数学模型;实践教学

1引言

产生战争时期的运筹学如今在经济、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运筹学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产实践、管理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重要方法及工具.它是抽象的数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它既为从事应用领域研究的人们提供了完整的数学方法,又为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人们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运筹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是研究优化的理论和方法,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必修课;同时运筹学又以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管理、生产实践等领域的问题,将系统思想、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数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化的分析结果,辅助决策.运筹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也是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运筹学教学中,应该根据管理类专业和应用数学专业的不同专业特点、学生知识基础等情况区别对待,切实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培养目标及教学目的比较

1.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般地,管理专业要培养掌握坚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专业领域决策、管理和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政府管理、经济研究等部门工作.

应用数学专业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的培养理念,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兴趣与发展方向个性化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应能在科研、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

2.运筹学教学目的的比较.

虽然很多专业都需要学习运筹学,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运筹学教学的目的必然不同.

运筹学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现代管理科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工具.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运筹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是开发和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其运用系统的思想、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生产、管理等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学生运用数学的工具和逻辑判断方法,来研究系统中人、财、物的组织管理、筹划调度等问题,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运筹学的学习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提高管理的质量.

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是从事生产实践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而非优化理论的研究工作,因而从其任职的需要来说,运筹学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性方面.

运筹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应用数学专业,通过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有关的基本理论,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运筹学毕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学生还应学会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应用中的优化问题,这也是运筹学的精髓所在.

3运筹学教学内容与重点的分析

1.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应侧重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加之一般管理类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对于基础理论部分感到晦涩难懂,兴趣不大.因此,这类专业的运筹学教学应以应用为主,重点介绍各种类型的运筹模型和求解模型的计算软件,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优化思想、求解(计算机求解)及对解的经济分析和评价.数学模型方法是定量化、科学化决策的重要工具.

运筹学的各个分支都是在研究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运筹学的方法几乎涵盖各个领域的管理决策问题,例如制定生产计划、规划交通网络、设计产品参数、控制工艺过程、预报经济增长、确定投资方案等都可以用适当的数学模型表示并加以解决.因此应让学生充分了解模型的类型、不同模型的特点与应用,以便今后将运筹学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可以使得管理更加科学、有效.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求学生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并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管理专业运筹学课时一般都不多,因此可以选择线性规划、对偶理论、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及动态规划等基本内容进行讲授.还有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如排队论、存储论等),根据课时情况可作简单介绍,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实际应用.当在实际中确实碰到这类问题时可通过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2.数学专业运筹学课程应理论、应用并重.

虽然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它有相应的理论基础,而且这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理论来自实践,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实际应用要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因此运筹学的理论也很重要.

数学专业的学生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数学基础较好,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强,因此理科的学生应该掌握这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可以为今后从事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理科的学生通常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或经济效益才是理论研究的目的,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事实上,通过实践中的应用,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又可以丰富理论、发展理论.因此学生除了学习有关的理论外,还应该注重联系实际的应用,避免眼高手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受欢迎的.应用数学专业在课时较充足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除了前面提到的管理专业所讲授的基本内容外,还可以讲授难度稍大的排队论、存储论等内容.

3.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使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来解决,计算机在求解数学模型方面也有着强大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求解运筹学模型方面,除了掌握不同模型的求解思想和方法,还要结合实验教学,介绍求解运筹学模型的数学软件,如LINDO,LINGO,MATHEMATICA等.给学生提供上机实践,使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

实践教学在以往的运筹学教学中常常是薄弱环节,但在当前的就业形势、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形式下,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实践教学中,通过分小组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应用当中的问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另外还可以培养合作研究的团队精神,这也是他们将来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求.当然,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偏文科,因此软件编程能力相对弱一些,而应用数学专业的理科学生在这方面要强一些,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当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解决.而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要想真正学会一门编程语言,都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所学就足够的,但实践教学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工科院校 理科专业 学风建设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17-02

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和精神,是学校提高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其理科专业建设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优势不明显,学风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工科院校中的理科专业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有助于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一、工科院校理科专业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科背景下,理科专业受客观条件限制,在学生生源、学生培养、师资力量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思想不稳定,导致不良学习风气蔓延。工科院校中的理科专业生源调剂率较高,学生往往对录取专业不感兴趣,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时常处于一种消极、悲观的状态中,甚至部分学生萌生转专业及退学重新参加高考的念头,因此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专业知识。当看到工科学生下车间、进实验室、搞电路板,就更加剧了“理科专业无前途”的思想,继而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出现逃课、抄作业、课堂玩手机、沉迷网络等现象。

(二)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热情较低,导致缺乏学习兴趣。理科专业各科目的学习理论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相对枯燥乏味,容易使大学新生产生畏难心理,进而不想学、不愿学,想办法旷课;部分学生在实现了“考上大学”的梦想后,处于无目标、无压力、无所求的“三无”状态,甚至仍保留着高中时的学习思维,短期内无法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环境。从对某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础必修课“数学分析”的调查数据看,87.59%的受访者认为该课程“超难”,68.63%的受访者认为该课程“理论枯燥,应用性不强”,而超六成的人认为应当适当降低其课时和学分。

(三)师资不均衡,实践环节薄弱,影响学习效果。理科院系的师资往往以基础学科的理论教学见长,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缺乏,这就使得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资源配置不足、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不注重工程应用等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实习基地的缺少,导致学生缺乏更新知识、追踪新技术的自主性,最终导致就业口径狭窄。学生容易因为看不到未来而长期处于迷茫状态,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更无法形成以老带新、以就业促招生的良性循环,进而影响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及大学生涯的无规划,催生不良学习风气。在商品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呈现出个性多元化特点,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其过于关注物质利益和实际功利,产生“金钱至上”思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大学生涯规划意识,求学急功近利,热衷于各种短期培训的资格证书、小有获利的课外兼职,而对于大学四年的学业舍本逐末,出现旷课考证、旷课兼职的情况,使专业学习荒废,即便拿到文凭也含金量不足。

(五)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和理解,影响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部分教师仍保留精英教育时代的教学模式,没有很好地理解“90后”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加之忙于科研和外出深造,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减少,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在课堂管理环节,学工和教学之间缺乏规范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部分高校出现教学与学工间相互埋怨、相互推诿的情况,即使使用强制措施把学生“逼”进课堂,学生也产生抵触情绪,出现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甚至期末给老师恶意差评的现象。教学与学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既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影响了老师的责任心和情绪,无法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风气。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形成长效机制。针对工科院校理科专业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以专业思想稳定为基点,夯实学风建设基础。加强新生专业思想稳定工作。通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学长开展主题宣讲,让新生明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确保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抓好第一课堂,特别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教育,利用好第二课堂,通过新老生交流会、就业情况介绍会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可老师、认可专业,做到“自觉、自主、自信”学习。

(二)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志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低年级开始即根据学生的理想、性格、特长并结合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设定近期及远期目标,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如大一、大二打牢专业基础,大三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大四进行职业素养的提升或考研深造;从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实施“自觉、自信、自主”的“三自”学风工程,通过落实辅导员下课堂、下宿舍及心理访谈制度,夯实学风建设基础。

(三)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规范学风建设管理。制定及完善各项学风建设管理制度,重点抓落实关。多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需求、教与学的矛盾,及时整顿出现的问题;积极宣传和营造优良学习风气,形成人人想学习、个个爱学习的良好环境;落实学风约束机制,整顿考风考纪,做好院系级评优细则制定和落实工作;组织发动学生以宿舍、班级、创新团队为单位开展学风创建活动,发挥学生党员的传帮带作用,激励各学生组织争创“优良学风标兵集体”。

(四)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助推学风建设进展。理科院系应该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重视理论、着眼应用”的指导思想设置课程,适当削减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的课程,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和应用性较强的骨干课程。如某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在信息处理的背景下,根据数学与计算机的紧密联系重点开设计算机和密码安全类课程,培养学生在信息安全、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与测试方面的能力,不断拓宽就业领域。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鼓励、支持学生组建各类创新团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参与老师科研,切实提高项目研发能力;采取老师指导和实习顶岗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将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提高到突出位置,加强各环节的考核把关。

(五)以创新实训平台为落脚点,筑牢学风建设堡垒。围绕大学生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圆心,通过创新沙龙、梦想起航、成果展示、校企合作等活动载体,增强创新实践基地对理科学生的辐射作用,达到引领学生科技创新主流思想的目的;做好数学建模、数学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理科优势明显的赛事组织工作,以赛促学;对专业教师及其团队进行资源再整合,并组建学生团队与其对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聘请已毕业校友担任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在线技术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加强与校外权威培训机构合作,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就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

(六)以优良教风为结合点,营造学风建设环境。教风和学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应从各方面努力形成以学风促教风、以教风带学风的良好环境。如任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当前理科专业学生的实际,调整精英时代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理科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单调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同时以良好的个人魅力、高尚的道德追求、严谨的治学品格吸引学生。

总之,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要结合工科院校中理科专业的实际,以学生为主体,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研究学风建设中涌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探索新机制和新对策,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庞明礼.“新读书无用论”与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关性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7)

[2]林钻辉.高校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

[3]张慧欣,纪凯博.理工科高校学风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J].中国建设教育,2013(5)

[4]浅谈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3(2)

[5]吴乔.学生党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6]王东红,吴永祥.发挥专业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5)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篇9

大类招生 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最近几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许多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采取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所谓大类招生,就是将原来的本科招生专业并入该专业所属的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院系或相近的一级学科下面招生。如按照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划分,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下设管理科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工程管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招生时,在招生专业上不以二级学科专业名称招生,全部按管理学、或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或土木工程等招生。待学生进校一段时间学习了基础平台课程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意愿,二次分配到二级学科专业中学习。

按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牢固基础,实现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尤其是对一些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对很多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很有指导意义。即让学生进入高校后,待他们对各专业的实力、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后,给予他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对于弥补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从近几年各高校的大类招生运行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新经济的需要,工作适应能力差,学生不如原来按具体专业招生的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其次,在教学中出现课程关系混乱,专业间矛盾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本文拟在分析目前我国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专业建设的一点建议。

为了研究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特设计了三种调查问卷,包括教师调查问卷,企业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别向目前我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并且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任课教师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对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向从事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同行对工程管理实行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教师问卷发放60份,收回59份,学生问卷发放100份,收回90份,企业问卷发放50份,收回48份。

一、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基本现状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本科教育中,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招生中,有25所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其中,实行大类招生的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有17所,第二批本科一般院校有8所。工程管理归属于土建类(或土木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0所,归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3所,归属于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具体统计见表 1所示。

各学校的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基本都是从2004年以后开始的,只有个别学校在1999年没有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时,在其他相近专业中开设了工程管理方向,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类招生。

也有的学校虽然实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专业单列招生,没有列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中。如南昌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虽按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下只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二个专业。又如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也按大类招生,而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

所有学校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中,总共有三种培养模式:“1+3模式”、“1.5+2.5模式”和“2+2模式”。其中按“1+3模式”培养的学校有15所,按“1.5+2.5模式”培养的学校有8所,按“2+2模式”培养的学校有2所。

二、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大类招生不仅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高等学校目前招生发展的趋势。但是,根据最近几年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课教师的反应情况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工程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现拥有在校学生近300人。2007年招生时,工程管理放在管理学大类下招生,采取“2+2模式”培养,即前二年所开课程与所有管理学其他专业课程相同。许多工程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全部放在第5学期。由于时间紧迫,一些专业主干课,如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也必须放在第5学期。这样完全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师的教学难度。根据课程的相关关系,工程制图和土木工程概论必须先于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开设,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又必须先于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开设。

2.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大类招生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按大类招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参与讨论的人员和专业众多,为了“和谐”,人为地加入了一些与工程管理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

按大类招生,只有后二年才能安排工程管理的专业课,而后二年中,第7学期学生将投入大量的时间找工作,第8学期学生全部做毕业设计(论文),其实,真正用于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只有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样一来,大量的课程必须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二个学期不仅课程门数多,而且许多先行知识没有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重。

4.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分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是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数才能毕业。根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理论课程是16学时、18学时或20学时为1学分,实践课程有1周1学分、1周1.5学分,甚至个别是1周2学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理论课程是16学时1学分,实践课程是1周1.5学分。从实际看,实践课程折合的学分数太高,开设几门实践课后学分总数就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限额。工程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应该降低实践课的折合学分数,以增加实践课的门数。笔者认为1周1学分比较合理。

5.二次选专业时矛盾突出

按大类招生,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时已经进校相当长的时间了,学生对学校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比较了解。所以,对于那些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选择的人非常火爆,而对那些就业前景差的专业则门庭冷落。以我校为例,2009年学生在二次选专业时,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招生人数的200%,而其它专业最少的只有4人填报。这不仅加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更加剧了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6.影响专业布局

学生在二次选择专业时,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前景和师资力量来理性选择以外,部分人具有从众心理,看见别人选什么专业,就跟从选择,没有从自身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来理性选择。如一些艰苦专业、冷门专业或虽然容易就业但工资低的专业,选择的人数很少。此外,由于学生的阅历所限,只能看见眼前的就业情况,难以预测几年后的就业前景,也导致学生从众地选择专业。这使得一些专业选择的人数非常少,但这些专业又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需的专业。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了专业的合理布局,甚至会对某些专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若干年后,可能造成专业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大类招生下工程管理发展建议

1.归属到土建类招生

工程管理不同于管理学门类其他专业,有其特殊性。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法律的复合型专业。按照建设部制订的培养目标,工程管理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的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和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根据这个目标,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应该有二条主线:土木工程知识体系和经济管理知识体系。那么,如果按大类招生,工程管理既可以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也可以归属于管理学类招生。

但是,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实施的管理,工程在先,管理在后,没有工程,就没有管理的对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工程管理应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即使由于行政机构设置的影响,不能把工程管理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在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中,也必须先开设土木工程类课程,或者虽然行政上归属经济管理学院(系),但仍与土建类专业一起实施大类培养计划。

就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问题,笔者专门对本校在校学生、本校本专业老师、本校其他专业老师和部分其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学生196人,教师50人。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可见,90%的教师和97%的学生反对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即使按大类招生,82%的教师和99%的学生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应该放在土建类招生。

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且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表2可见,对大类招生前几年各专业培养方案相同的问题回答中,98%的教师和99.5%的学生认为前0.5~1年的培养方案相同,即都认为大类招生应该采取“0.5+3.5模式”,或“1+3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本专业安排,都希望多学习些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认为应该采取“1+3模式”较好。

3.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专业培养计划存在许多不足,如前面提到的课程关系、学分比例等。通过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去掉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密切的课程,重新编排课程教学时间,减少部分理论课课时和学分,同时与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增加实践课数量和学分。通过优化,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加科学和实用。

4.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做好学生就业指导

针对二次选专业学生从众心理问题,专业老师应加强专业介绍。专业介绍不能泛泛而谈,应详细体现将来的工作行业、工作内容和对专业知识、学生个性的要求。使学生通过专业介绍,可以清除地看清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工作。此外,有科研课题的老师,还应启发学生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专业学习。学工组老师也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5~10年后各专业的需求状况,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此外,大类下招生的其他专业,还应加强专业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实力和就业率,以吸引学生。

大类招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必然要经历波折,只有反复论证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改进,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袁弘,应晓英.大类招生环境下药剂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海峡药学,2009,(8).

篇10

关键词:职业指导 行业高校 通用理科专业 辅导员工作

课 题:本文系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青年大学生高端发展意识与能力培养体系研究》(15SAQ042)研究成果。

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在社会大环境诸多不利因素下,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而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也由2001年的117万增加到2015年的749万人,为历史最高。每位大学生都代表一个社会细胞――家庭,每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影响到所在家庭安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是否充分利用优秀人力资源的战略问题。

党的十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这亟须要求高校配套实施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从而达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实践中以职业指导身份职责参与到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因此,探讨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开展高质量职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概述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大学生职业指导,特定是指大学校内的指导,所面对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受学校氛围影响很大,对所要从事工作的选择过于理想化,因而大学生职业指导不同于社会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针对毕业生开展的一种简单的就业指导,更重要的要对大学生在校四年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

二、行业特色高校中通用理科专业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优势

笔者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系行业背景突出、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的高校,在石油石化行业领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作为通用理科专业青年大学生,在学生培养及就业状况相对处于弱势,存在与其他特色主干专业相比通用理科专业的大学生在行业系统内就业困难现状。特别是随着全球石油价格一路下跌的情况,国内部分石油企业已经开始采取停产等大环境下,这部分青年大学生就业更不容乐观,亟须有效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合适的成功道路。

据统计,笔者所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所属通用理科专业青年大学生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率大致为15%。大部分生源录取专业为调剂专业,大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和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以至于在每年转专业时,不少学生盲目从众,即使转不成功,也不及时调整,影响集体学风和个人学业。作为辅导员,如何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现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特殊性。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具有天然的便利条件和优势。第一,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接触多,熟知他们的兴趣特长、就业倾向、家庭背景等,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指导学生分阶段实施规划。

第二,辅导员能准确把握学生就业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职业观,顺利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第三,辅导员了解就业动态,并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为学生收集、甄别和提供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平台。

三、行业特色高校中通用理科专业辅导员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指导

从辅导员工作视角出发,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每位学生在校四年期间,辅导员除做好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外,还要根据计划按照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方式的职业指导工作,使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四年期间的全过程,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1.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笔者学校实施大一大二期末有条件转专业政策。有部分高考分数偏低的同学在入校时就是一心想着转专业,把理科通用专业作为“跳板”。作为辅导员要配合专业系开展好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专业情结。大学一年级邀请学科带头人、知名校友等介绍对专业的认识,从而影响学生热爱所选择的专业、加快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同时,要让大学生对自身情况有正确的评价和定位,对自己的兴趣、志向与现实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评价,减小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盲目从众性,增加主动性,从而树立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

同时通过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特别是在本专业发展出色的校友来校开展座谈会或者集结优秀毕业生事迹进行宣传等形式,给在校学生一个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能给低年级大学生描绘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树立高端发展方向。

2.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理科专业毕业生,因为学科专业所教育和培养方向与大部分就业单位岗位需求不符,在毕业就业时相对困难,很少有单位点名要某理科专业青年大学生。造成很多理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特别是行业特色高校中的理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其实,理科专业作为毕业生,在硕士博士阶段深造需要扎实的数学物理等理论基础素养,为不少研究生导师欢迎。在大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充分认可所学专业,并树立远大目标,认真对待专业知识,为今后的高端发展铺路。

2015届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凭借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升学或出国深造比例达50.46%,其中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升学比例达70.73%,总体高出全校平均17个百分点,且大部分升学毕业生被知名高校和中科研录取。

3.做好青年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职业指导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中,将就业弱势群体分为心理、身体、学业、经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就业困难学生。作为兼职职业指导师的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自身角色定位,切实按照职业化的标准进行职业指导。

对于弱势群体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要挖掘根源、对症下药、分类援助。比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弱势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辅导员要从学业到观念,从心理健康到校园生活,从经济资助到综合素质提升平台搭建等多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帮扶。引导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和学校提供的经济支持政策给予重点帮扶;在学生工作、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提升就业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