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1 09: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灾难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我国灾难医学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大学教育起步晚
灾难医学发展40年来,已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英、美、法、澳大利亚等国家,早在10年之前就将有关灾难医学知识的的教授和培训制定并纳入了大学选修课程[3]。而我国正式将灾难医学教育纳入医学院校的教学课程,始于同济大学2008年10月,起步相对较迟。
1.2 继续教育缺少
我国目前灾难医学教育尚未系统性开展,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全面系统的灾难医学课程。灾难医学教学对我们来讲还是一个开端,还未建立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继续教育体系中也未纳入灾难医学救援的培训项目。美国的灾难医疗系统最为发达,尤其注重继续教育项目的发展,其中美国联邦应急计划(federal res-ponse plan,FRP)、美国国家灾难医疗系统(NDMS)、联合国减少自然灾害问题世界会议、美国联邦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系统及灾难救援中的国际间协作,都是其重点发展项目和继续教育核心内容。
1.3 在岗培训空白
我国目前不仅未建立灾难医学本科教育体系,而且没有在职在岗培训项目,大多数在岗的医护人员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规范培训,特别是在岗护士,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知识技能。相关专家对护士灾难医学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护士对灾难医学知识缺乏了解[4]。
1.4 师资队伍薄弱
我国医学教育有识之士,在2008年“5.12”地震之后,深刻反思并结合国家国情,于2008年10月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急诊与灾难医学系,率先在同济大学五年制本科医学生中开设“急诊与灾难医学专业课程”,开始了急诊与灾难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近两年,广东暨南大学和江苏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灾难医学本科教育。但这些灾难医学教学组织,是个别大学独自建立的,从事教学讲课的老师大都来自急诊、急救科的临床医生,虽然是由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但大部分未接受灾难医学的专业培训,所以灾难医学教学师资整体起步较晚,整体力量十分薄弱,教学水平亟须提高。
1.5 材尚无
国内关于灾难医学的相关教材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992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曾出版了Baoskett和Weller合著的《灾难医学》(Medicine for Disaster,张建平译) ,1994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过华积德教授主编的《灾难医学》。另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以及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灾难分册,一直为相关参考资料指导一线救援人员和培训教育。
2 灾难医学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目标
建立灾难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让医学生掌握灾难医学基本急救技能和基本救援理论。
2.2 课程设计内容
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理论教学课程包括总论、灾难医学救援基本技能(检伤分类、CPR、包扎、止血、固定、搬运、通气等)、灾难医学管理、灾难医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预案制定、自然灾害医学救援各论(地震、洪水等)、人为灾害医学救援各论(车祸、恐怖袭击、矿难、中毒、核辐射、火灾等)、灾难心理医学干预、灾难医学防疫与疾病控制等。
2.3 课程设计学时
由于刚起步,目前设计的学时分配为:灾难医学理论课程18学时,实验(技能操作)课程6学时,总学时数为24学时间。
2.4 课程设计考核
我们改革以往传统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平时灾难医学急救技能操作考核占50%;理论考试成绩占50%。
3 灾难医学教学实践
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列入临床医学院大三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最后通过网上选课,共有305名医学生选修本课程。具体做法是如下。
3.1 实施案例教学
由于是一门新课程,我们灾难医学系统一要求老师备课时,每节课均以一个典型的灾难事件为教学案例,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3.2 实施多媒体教学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部分动态视频课件,立体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没有视觉疲劳。
3.3 实施小组教学
由于选修学生多,我们分成3个班,每个班再分成10~12个小组,从课堂的理论教学到实验基地的操作教学均按小组教学,确保教学效果。
3.4 实施综合模拟演练教学
在教授预案制作课程后,向每个小组布置综合模拟演练的作业,给学生2周时间,由实验课老师专门指导修改每组预案,最后每班集中在室外分组进行灾难场景的综合模拟演练,学生们倍感学习灾难医学的兴趣。
3.5 实施操作与理论相结合的考核教学
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采取平时操作和演练学习占50%学科成绩,课程结束统一理论考试成绩占50%,实现理论与操作考试相结合。
4 灾难医学教学建议
由于我国急救医学教学主要存在急救医学迅猛发展和急救医学课程设置缺陷两个方面的问题[5]。因此,根据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以下建议:
4.1 统一灾难医学教材
由于本课程刚开设,我们期待早日用上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教育部牵头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这标志灾难医学正式列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标志着我国灾难医学本科教育的初步确立。有了统编教材,就可以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2 统一列入必修课程
我们江苏大学开设的灾难医学课程,目前为专业选修课程,建议教育部将此课程列入专业必修课程,这样可以让我国灾难医学的本科教学工作大大推进一步。
4.3 学实验室
由于灾难医学急救技能操作,需要一定空间,建议大学能统一对急救技能实验室进行标准化,这样可以提高技能教学的质量。
4.4 学工作量
制定灾难医学教学统一工作量,通过对305名医学生进行的课堂调查,有92%的同学反馈学时过少,建议将24学时增加为30学时,而且同学们希望增加技能操作学时。
4.5 学研究
由于灾难医学的本科教学目前刚起步,建议在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下成立灾难医学教学学组,专门研究、解决、指导和统一在灾难医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考MIMMS(大型灾难医疗管理与支援教育课程)和ETS(紧急事态训练体系)的灾难医学教育方法[6],培养我国合格的标准化医学救援人才,不断推进我国灾难医学教学质量。
灾难医学大学本科教学,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正如我国灾难医学学科创始人王一镗教授提出“在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中建立急诊与灾难医学系”和“大学本科的专业建设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 [7] ,灾难医学规范化专业教育当然应从医学院校的学生抓起。相信通过全国各位专家的努力,医学院校增加开设灾难医学本科课程,不断推进我国灾难医学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由于教学实践和改革还有许多不足,请全国各地的老师指导、帮助。
志谢 王一镗教授对开设本课程的悉心指导;江苏大学分管医学教育的施卫东副校长对开设本课程所给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吕传柱, 张海涛. 灾害医学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9):933-936.
[2] 夏鹄. 灾难医学急救的组织与实施[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13(8):575-576.
[3] Rasmus A,Czekalo MS.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s cardiopu11n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J].Eur J Emerg Med,2002,7(1):39-43.
[4] 黄琦. 护士灾难医学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65):2653.
[5] 刘明华. 医疗系本科急救医学教学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3):206-207.
[6] 张海涛, 郭建英, 吴红梅,等. 借鉴灾害医学教育国际化标准 培养我国实用性灾害医学人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9):1061-1062.
[7] 王一镗, 刘中民. 灾难医学[M]. 江苏省镇江: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9:4-12.
(收稿日期:2013-01-1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29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1JGYB055)
篇2
杨凤芝:考研复习中有这样一句话:考研考到最后就是在考英语。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英语成了很多考生逾越不了的一个难题,很多同学在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上都会考虑到英语水平。如果英语水平好,他就敢从一个二本院校换到一本,从一个一般的一本换到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而英语过线不过线直接影响考生能不能考上。如果考生的英语基础好,就可以把大量时间放在数学和专业课上,这些科目可以考出更高的分数;如果考生英语不好,每天需要花3~4个小时在英语上,就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复习,很难考出很高的分数。总结起来,英语对整个考研的影响有三点:1.前期的院校专业选择;2.复习过程中其他科目的复习时间的分配;3.英语分数直接影响到绝大部分考生能不能考上。
《求学・考研》:2014年考研的序幕拉开,很多考生常常选择先复习英语,但这种复习是漫不经心的,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杨凤芝:这是很多考生考研失败或考研英语复习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现在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考生对考研的复习提早,不像以前,到大四前的暑假才开始复习。现在很多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就已经关注或者决定考研了。决定考研了,也知道英语很重要,于是就先看单词。但是基础薄弱的同学,开始入门会很难,也比较枯燥,很多同学就学学放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这样的复习对考研来说效果基本为零。只有能按照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才能看到学习效果,相应地带起来的不仅是英语的成绩,而且是对整个考研的信心。漫不经心、学学放放的这种复习特征,会随着学生自制能力差越来越明显。现在各家考研机构谁能管住学生,谁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就做出很大的贡献了。比如跨考集训产品很受学生欢迎。集训营会规范管理学生,你不学我管着你学,你不学我逼着你学,慢慢入门了,学生也就愿意学了。
《求学・考研》:对于一个基础一般,需要努把力英语才能够达到考研要求的水平的考生来说,怎样安排这一年的时间更科学?
杨凤芝:对于现在大三的学生来说,四、六级考完,期末考试考完,就刚好到寒假了,寒假开始就应该好好准备了,可以利用没有其他事情打扰的寒假集中攻破一些单词,至少看2~3遍,用心去记。从寒假到5月,集中攻破单词和长难句,单词有单词书,长难句有长难句的书,但是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实际应用,学习效果不好,容易灰心,因此要尽早加入早期真题的学习,即1986年~2004年真题的学习,老的真题包含的全部都是大纲词汇,另外也包含了考研英语中经常出现的长难句类型。可以通过早期真题中的文章识记常见单词,培养分析长难句的类型的能力。到5月底,如果能把早年真题复习好,每个单词、每个句子都会,那么就打赢了英语复习的第一仗。6月就到了考试月,同学们基本在应战期末考试,只能偶尔复习一下,巩固一下前期的复习成果。到7月就进入了强化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听大量的课。7~8月底,通过听课把单词、长难句基础转化成做题的能力,吸收大量的做题方法技巧。9月大四开学,把暑期所学的各类题型的做题方法、做题技巧通过对近10年真题的精读、演练、研究,熟练转化为得分能力,这个过程持续到10月底。这个阶段水平好的同学可以做一些模拟题,水平一般的同学就把所有精力放在真题上。11月开始,真题基本研究透了,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做一些全套模拟题进行巩固,不要忘了前面所学。现在作文成为重点,要总结大小作文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求学・考研》:单词一向让考生头疼不已,常常出现的情况是,痛下决心学好英语,在寒假里把单词书从A背到C,可是开学后,没几个能记住的。对此, 您有哪些建议?
杨凤芝:背单词前应该做一件事,把大纲中认识的单词剔除出去。5500个大纲词汇中,有3000个初高中词汇,1200个四级词汇,1300个六级词汇,初、高中词汇构成了大纲词汇的主体,要把已经认识的单词全都剔除掉。对于一个基础差不多的同学来说,5500个大纲词汇,应该有一半是认识的。后面背单词的时候应该有针对性地着重记忆不认识的单词,认识的单词已经形成永久记忆了,基本不会忘。另外,结合词根词缀记忆比较好,大纲里还罗列了四五十个词根词缀,不认识的可以结合词根词缀来记忆。另外就是刚才提到的早年真题,虽然题老,但是包含了现在的大纲词汇,任何一个都不是超纲词,如果不喜欢背单词书,可以通过早年真题文章来记忆,这样有语境,便于记忆,不容易忘。
《求学・考研》:阅读是考研英语的一个大部头,人说考研英语“得阅读者得天下”,对于2014年考研的学生来说,要想最终在考场上取得好的成绩,应该如何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稳步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呢?
杨凤芝:阅读也要结合早年真题,可以熟悉考研英语的语言,考研英语阅读是议论文,议论文有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不是看“新概念”能体会到的,必须通过考研英语特有的语言风格来学习,看期刊往往也是不行的,就得看早年真题。很多同学忽略了早年真题的价值,其实利用好它们,可以一举三得:1.解决记忆单词的问题;2.培养分析长难句的能力;3.培养阅读能力。熟悉了考研英语的语言风格,也就为暑期听课打好了基础。暑期讲课时分题型,阅读是重头戏,占8天课程中的一半。老师重点讲近10年真题,近10年真题最能反映现在阅读的命题思路、命题方法,学生通过近10年真题讲解,可以掌握近10年整体的命题思路方法,但是这些东西在这个阶段还是笔记本上的,进入9月进行演练,9月、10月要把这些方法转变成自己的得分能力。11月做模拟练习,保持做阅读的手感和速度。
《求学・考研》:目前市场上林林总总的考研英语辅导班让人眼花缭乱,怎样才选到一个合适自己的辅导班?
杨凤芝:1.选老师。考研培训行业师资越来越年轻化、职业化,以前辅导老师都是从大学出来做兼职,现在都是专门做考研辅导的老师。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师资,选择年轻化、职业化的老师,他们的授课风格更容易被“90后”学生接受,他们懂学生,懂考试。因为他们是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始成长的,了解“学情”,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们都了解;另外他们研究大纲、研究真题,了解“考情”。尽量回避白发苍苍的名师,他们可能和现在的“90后”学生有很大的代沟。2.选择小班型。现在大班型慢慢开始被淘汰了。除了氛围,大班往往什么都学不到。学生多了,老师很难做到照顾每个学生,很难做到个性化辅导,只能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小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增减内容,调整进度和节奏。
篇3
关键词:人才录用体制 ;注重实践 ;农村学情
年以来,我国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改革大步流星,前所未有,这有利于我国教育进程与世界教育发展水平及现状的接轨,改革以新的角度诠释了教育观,全方位扫除了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并推行“教育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为造就和培育新型的现代化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身为一名农村教师,同时也作为一位新课改的积极贯彻者和执行者,在推行过程中,有几处疑难,谈谈自己的点点感受。
首先,从结果上看,近十年的课改,似乎是失败的,然而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却已经深深地落在了每一位老师的心里,身为人师,我们何尝不想教育出一批具有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宽容之德、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具有亲社会和合作精神的人才?僵硬且死板的教育体制让我们无法放开手脚,关键以成绩考查来衡量的人才标准,更令我们不敢迈开步子,带着先进理论我们昂首进入课堂,但最后我们灰溜溜的出了课堂,在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在努力之后,自己的课堂内容无法按期完成,而且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喧哗场面与教学对课堂的要求不符合,已激起了学校部门领导对课堂的不满,认为老师的课堂管理不力,甚至提出批评,更令人头疼的是,课改之后对课后知识的巩固安排,让我们摸不着头脑,新教材曾使我们一度无法接受,教本的推行与考试中考核内容的不变使我们无所适从,于是,我们问,成绩怎么办?教育教学质量怎么办?每个老师都知道,好老师,第一是成绩好,其次才是别的方面,在惊恐中,我们不敢迈步,是的,往前迈步,迈不好,那是在跳沟,我们不仅仅失去的是成绩,失去的可能是自己的职位甚至是饭碗。新课改对每一位老师而言,其要求是科学的,合理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又是高要求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教师已有所收获和心得,但是课堂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其实新课改对学生同时也提出了高要求,如果老师的思想理念已经定位,而学生仍是现状中的学生,这课堂如何互动得起?课堂教学如何继续?农村的教师最有实感,由于客观条件的存在,农村学生的知识、阅历、经验等无法与要求的学生水平相平,那么老师再怎么启发,再怎么关注,对于一个充满好奇而又希望老师告知的农村孩子而言,能说被动接受是错误的吗?在无奈中,我们完成了一节课又一节课,虽说教法有所变化,但仍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教学层面上,作为一名农村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想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但我们需要的更是教学成绩,我们选择什么?谁能告诉我们?当课改提出老师应该转变其教育观念的同时,是否也想过中考、高考制度的转变?行动指挥棒不变,我们如何转变的轻松?由此而想,一种新事物的产生,接受是得有一个过程,更何况是一种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时就能凑效的,农村学情与现状滞碍着新课改的推动进程,我国的人才的录用体制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近十年的新课改步伐之艰难,就像是把非常先进的思想模式根植于保守的封建土壤中,花开得不怎么红,果结得不怎么繁,是注定的。
其次,近几年来,各种仁人志士大谈特谈课改,社会似乎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我们教师看了电视,看报刊,看了访谈,看专题,看的我们“一头雾水”,到底谁更有理?哪一家能占鳌头?课堂实录我们没少看,但是怎么看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多样化示范课,像个绣花枕头——样子货,不知道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真正能够接受多少新知识?有几个孩子能配合得上高层次的课堂要求?这也许是新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形成前的表现吧?我国封建社会在真正产生之前也是这样,先有各种思想舆论的碰撞,才会有制度的定型,期待是这样的,所以,自己认为,新课程改革在推行过程中,关注了城市教育对象群体,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地区差异性,说的透彻些,忽视了农村的学情与现状,如今,在城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的现实情况下,农村的老师哪有心思去谈课改,实在的成绩是他们说话的资格和依据,专业人士的论点也好,知名教师的说法也罢,对于我们农村教师而言,只能欣赏而不敢亵玩焉,内心激动,行动迟缓,是有
原因的。
篇4
关键词:乡土材料;玉湖村;现代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材料是直接参与现代景观设计与工程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构成现代景观的重要部分,是景观设计中极应重视的环节。材料的运用是实现现代艺术视觉形态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特别是对材料的巧妙运用,使人们获得了最为直接的视觉心理感受和感官的全新体验。设计风格上独具匠心、表达个性化语言,在材料运用上也巧夺天工、各具特色。在现代景观的创作中,对材料应用中的科学理性的设计理念的确立,是材料技术的力量在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理性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才能淋漓尽致发挥的。
现代景观设计必然是立足于特定地理条件、地质条件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多样性的景观表现,这些限制的条件同时也成为设计创作的源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从景观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向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的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现代景观中乡土材料的运用,不仅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而且还能透视出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许多好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地域文化特征,这是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必然结果,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乡土材料,使现代景观体现出场所独有的精神,进而反映出民族特色与当地的地域性特征。
2.丽江玉湖村乡土材料研究
2.1玉湖村民居及村落乡土材料
玉湖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乡境内, 北靠玉龙雪山,东西面为玉龙雪山的余脉。这里气候寒冷、风大、且紫外线强烈,所以玉湖村民居建筑形成了“墙体厚实、开窗面积小、挑檐较深、采用当地石材—冰川蚀岩五花石的建筑形式”。厚实的墙体可以保温,小窗利于防风,较深的挑檐可以保护木结构,不因阳光暴晒而变形,村落中建筑围护材料也是采用当地的冰川蚀岩石材。这些特有建筑形式和空间布局是对当地特有的地域性的解答,是对当地气候、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并逐步发展为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玉龙雪山植被丰茂,为玉湖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石材、泥土等天然材料。取石造屋,营木而构是玉湖村建筑的一大特点。石材质坚耐磨,具有朴拙的品质,给人苍茫古朴的感觉,而木材坚韧,可塑性大,便于加工制作。村落中石材和木材巧妙的结合,构成了特有的地域化的居住环境。这些材料无论是从体量、质感、色彩上与周围环境都是融合的,正是这种融合让玉湖村村落巧妙的排列在雪山脚下。
2.2 玉湖村中石材质的应用
单从玉湖村乡土材料使用的比重来说,石材是占首位的。石材质墙体厚实,有利于承重又可以防潮防水,同时也可以阻挡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用石材做为墙体使得玉湖村建筑的体量感十分明显,而村落中由石材建造的围护体系能很好的适应日温差变化,使室内保持相对稳定的适宜温度。石材在玉湖村中展现的颜色、肌理、组合,都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首先当地对于石材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个人审美和经济,所以在选材上就有了很大区别。因为所选石材不同和石材中所含的物质成分的不同,所以在整个村落中石墙呈现了多种的颜色效果。其次村民使用乡土的石材建房形成村落,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构、技术和审美标准,所以在对石材的搭建方式上是一种随机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在立面上产生了多样的组合效果。最后在使用石材和其它各类材料的结合上,把装饰和实用性巧妙的结合起来,也产生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效果。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到村落的各个位置,丰富的颜色、不同的砌筑方式和肌理都充分展示出了玉湖村不同于其他传统村落特点。
3.玉湖村乡土材料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
3.1 石材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
每一个初到玉湖村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特别是玉湖村坚固厚重的石墙,这也是对玉湖村风貌中影响最为主要的材料。玉湖村的世代居民在山石的自然环境中生生不息,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到村落的各个位置。相对于混凝土等现代材料而言,石材不但切合了当的自然环境、经济、技术条件,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维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加上其坚固、耐用、美观等优点,石材作为景观材料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独特的石材质的建筑和村落的建造,带来独特的地域艺术魅力,是景观设计师研究和学习的一个重点。
尝试在丽江所建项目中运用石材,并学习他们构建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项目的景观设计中,除了学习石材的技术和结构之外,也学习了对于
石材色彩、形式、肌理的构建。场地基本上是黄白色石墙和青色瓦面屋顶,形成既简单又对比的色调(图1)。在设计中,为强化石材的独特性,还在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多的运用了石材与其他材料之间的搭配。几种材料之间的搭配关系需要经过详细的设计研究,不停调整以使设计语言更丰富,最后确定使用石材、木材和金属搭配形成大面的景观墙,围合的院墙与高低错落的屋顶形成了简单朴素的变化(图2)。石材具有的黄白色调,粗旷坚固的质感,加上木材的细腻温暖的质感,金属的现代业质感,如果只单独的使用石材,必然是达不到现在的景观的效果,这也是玉湖村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示。
3.2 乡土材料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探索
要想做好一个合适的景观,我们需要真实地、合理地考虑场地的地域特征,同时有所取舍地学习当地乡土景观适应地域的策略,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合理的景观。这个作品才是地域化的,具有美感的,能被使用者所接受的,津津乐道的。其中,景观材料与景观设计的紧密结合就是这个成功景观的必要条件,而所有的景观作品都涉及创造性地解决构思和材料之间的协调问题。在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除了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特征,最好采用当地使用着的乡土景观环境材料,并被当地工匠所熟悉的材料才能够保证最低的建造成本,同时营造出能够融于这片土地的现代景观。研究乡土材料的目的,不是仅仅把这样的调研分析以一种展示和学术的方式放置。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能通过这些研究找到现代景观设计师的设计之路,需要对我们的现代景观设计有所启迪思考。
结论
在现代景观发展的今天,在材料在促进景观设计、工程技术的今天,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景观形式的今天,作为设计师更应该回归到设计的本源,抛开枷锁来研究乡土景观材料的运用。云南丽江玉湖村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在没有设计师的参与下产生极具美感和特色的天然村落,很大程度上是乡土材料的美学体现出来的。乡土材料的本色反应在这里构建出了多种多样的震撼力,选择这里的乡土材料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尝试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运用这些材料和构建方式,是设计师对场所地域性,对自然环境的最佳解答。
参考文献
[1] 杨霞. 从高技术景观中研究现代景观新材料的运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王雯婷.云南丽江玉湖村材料建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 张玮.丽江玉湖村的“磁体”与“容器” [D].昆明理工大学,2009
篇5
当下,秋粮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持续多日“北涝南旱”给秋粮生产带来了严峻考验。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落实科技防灾措施,为夺取秋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灾害影响轻于去年
粮食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洪涝等灾害,立足科技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入汛以来,东北、华北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3成至5成,三江平原和华北部分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东北地区受涝面积超过1000万亩,华北部分地区也出现内涝。东北部分地区的强降雨,使部分地区粮食作物受淹,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7月以来,南方地区出现了1961年以来最强的高温少雨天气,且持续时间长、极端温度高,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困难。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8月16日,南方13省份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亿亩,成灾面积超过5000万亩。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对中稻造成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同时,由于土壤失墒严重,影响在田玉米授粉和灌浆。一些地区双季晚稻因缺水栽插困难,只能改种。
“气象灾害不等于农业灾害、农业受灾不等于农业减产。”农业气象专家表示,总体来说,秋季全国大部气温正常或略偏高,北方大部初霜冻开始日期较常年偏晚3天至5天,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多,利于北方秋收作物后期生长和成熟。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毕宝贵说,今年的农业气象灾害具有阶段性、局地性、分散性特点,总体影响程度较去年偏轻。8月下旬,东北地区气象条件对农业影响利大于弊,降雨接近常年且略偏多,温度接近常年,水热条件基本利于农业生产。江南南部、西南地区降雨增多,旱情将得到明显缓和。华北、黄淮气象条件接近常年,对农业基本有利。进入9月,秋收作物将进入产量形成关键阶段,预计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或略偏少,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农业生产。
“粮食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洪涝等灾害,立足科技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中国农科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梅旭荣说,农业部门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信息共享机制,已初步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服务系统,把握了农业防灾抗灾的主动权。
秋粮年景总体看好
今年秋粮年景不错,秋粮作物长势良好,洪灾不会改变粮食生产的格局。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看,今年秋粮年景不错,秋粮作物长势良好,东北、华北、西北好于去年,长江中下游未受夏季高温干旱影响的中稻产区长势好于去年,西南地区中稻、玉米长势较好,南方双季晚稻栽度总体正常、陆续开始返青分蘖。
“全省玉米首次突破1亿亩、水稻突破6000万亩,两大高产作物面积比上年增加1136万亩。今年作物生长期雨水充足,光热匹配,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黑龙江农委副巡视员李世润说,截至8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495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34%;农区10℃以上积温平均为1977℃,比历年同期偏高161℃,较好弥补了前期低温春涝的不利影响。今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21432万亩,比上年增加518万亩,连续4年保持在2亿亩以上。
虽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较好,但近期受连续降雨和江河水位上涨影响,局部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据农情调度,全省因洪涝农作物成灾面积1526万亩。李世润表示,这些成灾农田中有30%是江河行洪区坝外地,基本是“帮忙田”,以中低产田居多,洪灾不会改变粮食生产的格局。将对农田积水未排出地,继续组织人力、物力,设立临时泵站、架设排涝设施、安装水泵强排,抢排快排,把内涝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安徽省农委报告显示,该省今年高产作物面积扩大。预计一季稻面积增加34万亩,玉米增加60万亩。同时,苗情长势正常。播科(栽)期比去年早,田管措施到位,长势好于去年。水稻分蘖成穗多,移栽和直播田块分别比去年增加1万穗和5.8万穗,增5%和19%。当前,安徽省农作物受旱面积1717万亩,其中重旱630万亩。全省6个工作组已赴实地指导防御高温热害。截至8月19日,浇灌面积2631万亩,喷施叶面肥1690万亩。
双重威胁仍须警惕
当前要集中应对病虫危害和秋季霜冻的威胁,农业部已组织植保专家,深入秋粮作物重大病虫重发区开展指导,帮助农民落实安全用药措施。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说,从秋粮生产自身来看,要应对病虫危害和秋季霜冻的威胁。当前正是病虫害的高发期。东北、华北和黄淮等玉米主产区的三代黏虫和北方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接近尾声,南方地区水稻“两迁”害虫发生期提早,发生的范围广,需警惕。
据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截至目前,稻飞虱在南方中晚稻区已发生1亿亩,发生程度明显偏重:稻纵卷叶螟已发生8000万亩,同比增加33%:纹枯病在大部分稻区偏重以上程度发生;稻瘟病在部分老病区和感病品种仍有可能偏重流行。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专家张跃进表示,南方中晚稻总产常年产量2500亿斤,占全国秋粮的30%,占全国稻谷总产的63%。当前病虫害防控要以水稻“两迁”害虫为重点,确保单个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受病虫基数高、气候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今年南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和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发生重于往年。
中国农科院迁飞害虫实验室研究员罗礼智表示,我国对绝大多数病虫害的防控技术已很成熟,目前,各地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机械和专业防治组织发展良好,为防控提供了保障,关键是在监测和预报,重在及时喷药。农业部已组织全国100名植保专家,深入秋粮作物重大病虫重发区开展巡回指导,帮助农民落实安全用药措施。
此外,今年东北受低温春涝影响,部分地区播期推迟,导致生育期相应延迟,特别是黑龙江第四、五积温带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玉米和大豆生育期推迟3天至5天,增加了后期遭遇早霜的风险。对此,黑龙江农业部门已加强水层管理,鼓励浅水灌溉、提高水温,增强通风透光来增加产量。
提水抗旱专业防虫
“从7月20日到现在,我们这里没下过雨。高温、干旱对水稻生长都是考验。”湖北省仙桃市副河镇范关村村民舒明清清楚地记得“没雨”的日子。“还好通过两级提水,庄稼用上了江水,收成总算有保障。”
湖北省正在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截至8月18日,全省受旱农田2610万亩,其中水稻、玉米、蔬菜受旱面积分别为752万亩、86万亩、184万亩。再加上高温的炙烤,目前受热害影响的水稻已达722万亩、玉米为36万亩。
面对严峻的形势,除了紧急采取抗旱浇灌措施,湖北省把重点放在了科技抗灾上。“我们根据高温干旱的程度和目前的生育进程,落实关键技术。”湖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说。各级农业部门还通过电视、电台、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及时高温信息,传授科学抗旱防高温技术。
“现在即将进入中晚稻产量形成的重要时节,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防虫害。不做好防控工作,损失的都是自己的庄稼,不重视可不行。”舒明清说。
病虫害的威胁不可轻视。目前,“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正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水稻三代二化螟在双季稻区晚稻田有大发生的风险,中稻纹枯病也在普遍发生。
篇6
关键词:乡土教材;英语口语;体验式教学
我校地处风景秀丽、有着“琼花玉岛”美称的南台岛。先后有西方国家在这里设立了17个领事馆、百余座洋行、8座教堂、11
所教会学校和无数的洋人公馆,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它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耳熟能详的陈靖姑的故事,出过陈宝琛、严复、陈景润等名人。因此,我校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选修课,以介绍南台岛为载体,以英语口语交际为主线,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在了解南台岛的自然、文化的同时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素养。
一、英语乡土教材
英语乡土教材(Local Real-life Teaching Materials)是一种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实践、学习和兴趣需求的课程资源。它不一定非得是一本教科书,它可以是报纸、杂志、活页材料或者是新闻纪录、图片等音像资料。主要用英语介绍当地的习俗习惯、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乡土艺术等,弥补材的不足,为当地的英语教学服务。
乡土英语口语课程的开发要遵循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不仅要介绍当地极具特色之处,还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为选修课时有限,在和学生访谈之后,“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课程最终选定了几个能让学生感悟西方洋务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的主题,即南台地理和历史、领事馆、学校、公馆、教堂、名人。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和任务型实用性英语教学。美国教育理论家 David A. Kolb 创立了体验学习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简定 ELM),倡导体验式学习的学习者通过体验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获得感受,并在体验中观察、判断、思考和总结,习得规律或规则,而后将其运用于新的情境中,以检验知识的合理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英语乡土教材应以过程为中心(process-oriented)突出其实践性和活动性,增强学习体验,便于进行形成性评价。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运用能力和本土文化意识奠定基础。而英语口语课是交际性的课程,因此,“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课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感知的语言环境中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后了解家乡,感悟文化,从而促进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在“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课件制作
课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准备1个话题。各组通过书本、网络等方式查阅、筛选资料,将话题用英文制作成PPT,准备课堂展示。课件素材多种多样,如,图片、动画、实景剪辑、影音资料等。这些素材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但零散并且大多为中文,因此,学生要对其进行翻译并配以英文介绍。
2.PPT展示
在每个话题的第一堂课,让负责组展示制作的PPT,并回答同学提问。之后,我们帮助一起解决更多该景点的相关问题。如,英国领事馆的主楼虽然不在,学生用自己实地拍摄的图片和介绍(The British Consulate was established on July 1844 and is location in No.4 LeQun Rd, CangShan District. The consulate, consisting of two two-storey buildings, had a wooden frame faced with brick with 8 rooms in each building. There was a Union Flag in the middle balcony and it had square arched windows and doors.)让大家置身那个年代的英国领事馆。而后,我们通过“Why did the British Consulate locate its buildings in Nantai Island?” “How can we protect these old buildings?”的讨论让学生深入历史,了解当年西洋国家对我们的侵略,还结合实际,学会保护名胜遗迹。
3.小组讨论
为了解“南台岛乡土英语”课程中的一些文化背景,我们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话题,让学生按组展开思考、讨论,并在陈述各自观点后全班进行交流,集思广益,获取更多信息。如,通过“Why did the local people respect Chen Jinggu?”感受陈靖姑民俗文化;通过“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er’s school and the nowadays’ school?”理解校园文化。
4.实地讲解
真实的语境总是比模拟的语境更能让人体验到语言活动的真实性。我们校园内外就有很多景点,校园内有当年鹤龄英华书院的美志楼和钟楼,而学校左边比邻石厝教堂,右边一墙之隔的是神学院,附近还有着当年洋人聚会娱乐的“乐群楼”、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荷兰领事馆、天安堂等。因此,我们带着学生进行实地景点讲解,亲历宗教、教育、洋务文化。
四、课后反思
“南台岛乡土英语”选修课才开设了一个学期,还处于摸索阶段,但通过一份问卷调查,发现85.5%的学生认可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制作课件”中素材搜集和翻译刚开始很难完成,但可以增强他们对南台岛的理解、强化他们的记忆。“PPT展示”环节,学生刚开始觉得难以开口,但慢慢也有了开口说英语的信心。“小组讨论”让他们的口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实地讲解”挑战了他们将英语作为工具完成任务的能力,让他们在体验真实的英语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也点燃他们了解南台的兴趣和热情。
问卷还发现两个难点。一是,学生认为他们无法用英语表达出优美的中文语句,配的英文解说偏单调、简单。二是,学生觉得有时情境体验过多,时间过长,课堂讲解不到位。可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体验式教学的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只有对课堂体验与教学的时间比例、课堂讲解的深度控制好,课堂教学才会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而在导游词、PPT等教学资料的开发时,教师要更多地参与与指导,尽量结合课本里学过的词语、句式。只有易于交流的文本才能增强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附)问卷调查
同学们,“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课中应用了四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即课件制作、PPT展示、小组讨论、实地讲解。请回答以下问题。(可多选)
1.以上哪种教学行为,你觉得有利于你了解家乡吗?
2.以上哪种教学行为,你觉得有利于你的口语提高吗?
3.以上哪种教学行为,你觉得有利于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
4.以上哪种教学行为,你觉得能提高你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护理人员;灾难;灾难护理;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b)-140-02
近年来世界各地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从2001年美国911恐怖攻击、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至近期日本地震等,均造成无数生命伤亡、财物损失,以及后续的公共卫生及心理重建等问题。在历经许多严酷的灾难,显现我们对灾难的了解、准备及应变能力仍有不足。而护理人员因其专业特质,常是第一个到灾难现场的医疗人员,故灾难事件紧急应变处理能力,如受灾民众紧急医疗照护,大量伤员处理,控制并预防潜在传染疾病,已成为必备的重点能力[1-2]。作为灾难医学和救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灾难护理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护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目的为分享灾难护理的相关概念,以及灾难护理应具备之知识及技能,并提出护理人员灾难护理培训过程。
1 灾难定义
人类与生态环境间,因自然或人为力量产生的破坏,造成严重和大量的死亡、受伤、疾病等,其所需要的医疗资源超过该小区所能提供,需外来的资源才能应付[3];从健康照护者的角度,灾难则为影响人们健康及健康服务的事件[4]。灾难事件引起的健康问题与其种类息息相关,除了生理健康外,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更深远。
2 灾难护理应具备的知识及技能
灾难护理的准备与培训为时代趋势,早期护理人员因欠缺相关训练及技能,面临灾难时无法有效发挥功能,提供受难者及家属协助[5]。目前,灾难护理知识、技能及教育计划之内容规定分歧,无统一标准可依循。Veenema T.G.[4]认为灾难护理的培训内容应包含参与了解灾难事件指挥系统的运作、危险评估、维护个人及团队安全、快速的身体评估、大量伤员的检伤分类、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有害物质确认与分辨,及分析并照护脆弱易受伤害族群。传统的护理训练多偏重在具备高科技医疗器材医院之经验,缺乏在资源贫瘠的环境中工作的训练。于是当灾难摧毁电力、交通,及医疗机构时,护理能力及功能便受限,无法发挥既有的水平[6-7]。故学校教育中应加强训练护理学生基本照护技能,特别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境下运用现有资源执行并完成护理照护、发展创新技能,适时发挥应有角色功能,为灾难护理之重要课题,例如,紧急时以随手之木板替代固定板以协助骨折固定等。
灾难护理课程规划应包含灾难应变体系的整体架构及运作、大量伤员的检伤分类原则、灾区常见之传染性疾病、国际医疗援助经验分享、个人防护装备、常见的疾病处置、跨文化相关议题(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及尊重)等。临床上的在职教育则增加实用性,如基本创伤护理技能、特殊医疗问题(如爆炸伤处理、压迫症候群、创伤性窒息、紧急截肢处理等)、大量伤员的检伤分类原则及操作、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毒化物质灾变的处理。
3 我国灾难护理人员之遴选与培训
3.1 基本条件
理想的灾难护理人员须具备良好的临床能力、情绪成熟度佳、适当的体能、较强的弹性与适应性,以及快速复原的能力,并建议至少需有1~2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此外,灾难护理人员需个性乐观具正面思考,有热心、积极、主动服务及易与人合作之特质,可忍受严峻不适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快速复原的能力,及有意愿参与灾难救护。
3.2 培训
护理人员被认为有较佳的应变能力,且受过较多的灾难相关训练,然而,灾难情境与平时急诊熟悉的检伤分类、大量伤员处理方法迥异,例如医院的检伤分类是不论患者存活的机率之高低,而以疾病严重度为主,但在灾难现场,必须以有限的资源救助最大量的病患,救助优先权便选择给予严重度高且存活机率高的病患[8]。故灾难救护之训练课程具有其独特性,方能在灾难发生时更有效率发挥功能。
3.2.1 课程训练参与救援队之护理人员需完成灾难医疗初阶课程训练,皆需涵盖国家防灾体系与灾难医疗体系、事件指挥系统(incident command system,ICS)、大量伤员检伤分类原则,及通讯系统之认识与器材之使用。进阶课程包括灾难特殊医疗问题及技术、物资管理及后勤训练、毒化灾及核生化(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nuclear high-yield explosives,CBRNE)等课程。
3.2.2 实务训练参与灾难救护时,护理人员可能需长时间工作而无法获得休息,甚至连基本的生理需求(水、食物、排泄等)都无法满足,所以体能训练的加强及实务训练在灾难救护训练扮演极重要的角色。登山训练为一极佳的训练方式,如负重登山及野外求生技能,皆可应用在真正灾难中,能在环境恶劣的救灾地区生存下来以等待后援到来。
3.2.3 个人准备平时即应做好个人的准备,调整对偏远地区生活环境的接受度,建立个人用物清单并备好物品,包含个人用药、水壶、餐具、干粮(热带地区勿携带易溶化食粮如巧克力)、卫生纸、湿纸巾、干洗手液、头灯、防蚊液、排汗衣裤、雨衣、外套,勿穿牛仔裤以免受潮变重。了解自己调整时差的能力,相关睡眠问题,适应严峻及不可预测的情境的反应能力。平日亦应对自己的家庭作好可能出队1~2周以上之安排(如小孩、老人、账单、宠物等),完成前往灾区前需注射的疫苗,如A、B型肝炎、破伤风、黄热病、脑膜炎、伤寒及口服预防性疟疾疫苗等,以及依照前往地区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施打相关疫苗。另外,加强日常的体能训练,如以脚踏车代步,将训练融入生活,随时保持个人最佳健康状态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Coyle G.A.,Sapnas K.G.,Ward-Presson K.Dealing with disaster[J].Nursing Management,2007,38(7):24-29.
[2]Grimes D.E.,Mendias E.P..Nurses' intentions to respond to bioterrorism and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 emergencies[J].Nursing Outlook,2010,58(1):10-16.
[3]翁德怡,石富元.灾难事件的定义、分类与分级标准[J].台湾医学,2002, 6(3):350-356.
[4]Veenema T.G..Expand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disaster response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for nurses[J].Nurse Education Perspect,2006,27(2):93-99.
[5]Phillips S,Lavin R.Readiness and response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04,20(5):279-280.
[6]Duffin C.After the flood[J].Emergency Nurse,2007,15(6):8-11.
[7]Keeney G.B..Disasters happen:Would you know what you can do [J]. Journal of Midwifery & Women's Health,2004,49(4):1.
篇8
【摘要】高校是一个人群非常集中的特殊场所,高校公共安全关系着学校自身、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安全和稳定。本文主要针对公共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公共安全意识管理体制
随着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高校公共安全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跳楼逃生身亡;20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栋八层的研究生宿舍顶楼发生火灾,因建筑结构不利通风,着火后浓烟灌满高层楼道,事故中,一名女子窒息身亡。类似的安全事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
一、多途径、多形式进行长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教育和宣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对突发性事故和灾难的应急逃生自救能力。传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方式主要借助于一些特殊时期,如“消防日”、“环境日”、“减灾日”以及一些灾难纪念日和新生入学教育等,在这些特殊时期主要以海报和广播宣传、发放宣传材料、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这些形式和途径很难让学生形成稳定的安全观念。
在传统的形式和途径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纳入培养计划,计学分排课表,做到安全教育常规化;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做到安全教育常挂嘴边,安全意识常在脑海;定期进行实践培训和演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安全教育学人员应有所选择,或聘请专职的安全教学人才,或选派部分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在师资上保证安全教育的质量。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理论和实践要齐头并进,真正让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二、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公共安全的稳定性,面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因其生长和受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应当重视其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其行为,减少因人为因素引发的灾难和事故的发生,强化其心理调整和承受能力,提高灾难发生时自救、援救以及灾后恢复等工作的有效性。
三、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训练逃生救护能力
体育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还应教授相应的应急常识,尤其是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如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不但能训练学生的逃生救护能力,还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处变不惊的能力。据我们实践研究发现,九江学院选修《野外生存》课程的学生在《面对突然的灾难逃生救护》测验中的得分明显高于没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因此,建议高校充分利用体育课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普及事故应急常识,训练学生逃生救护能力。
四、培养骨干人员,建立相关业余组织机构
在普及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的基础上,还有应该培养骨干人员,建立相关业余组织机构,点线结合,形成网络,辐身全校,在灾难突发的情况下,配合学校组织救援工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些业余组织有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断电的情况下平常的通迅系统都将于瘫痪状态,在一些重大灾难时通迅不畅将使处于危险的人群得不到及时救援而扩大人员伤亡,汶川大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电设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9·11事件发生时方圆50公里内的通迅全部中断,当时发挥现扬指挥作用的第一个通迅网就是当地业余爱好者的无线电通迅网,如果高校具备无线电设备在遇上重大灾情常用通迅系统中断的情况下将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议高校重视相关骨干人员的培训,鼓励成立相关业余组织,如高校无线电俱乐部、高校红十字协会、野外生存俱乐部等,发挥骨干人员的带头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加入进来,点线结合,形成网络,辐射全校。
五、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机制,提高面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
应急官理具备及时性和有效性、复杂性和网络性、有限性和动态博奕性等特征,在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机制中应包括运行机制、预警机制、紧急处置机制、善后协调机制和评估机制等体系,人员结构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做到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在突发性灾难下,时间就生命,因此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机制必不可少。
结语
健全的应急预防机制尤显关键。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突发性灾难和事故的预防意识较差,没有做到居安思危,首先没有专门建立健全的应急预防常设机构,应急预案单一且不完善,遇到危难时往往临时组建工作小组,管理层级不明,处置程序不清,组织人员经验不足,导致对事故处理反应慢,组织混乱,各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等情况的出现;其次事故应对机构单一,主要依靠校保卫处和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对于现代校园突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灾难和事故,尤其在通信中断、沟通受阻、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此单一的机构显得单薄而无力,很难高效、及时地应对;另外硬件设施跟不上,如应急监测设备缺乏或落后,报警设备很少甚至没有,在断电的情况下通信设备系统瘫痪等,这必然会导致对突发灾难和事故应对不灵活。
参考文献
[1]田歧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2).
篇9
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其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灾害规模也较大,危害严重,其主要的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在近几年的自然地质灾害中,地震灾害最为突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破坏力强、波及范围大、持续时间久的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四川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高校普遍缺乏预防灾害培训
虽然我国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规划基础,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并且绝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时参加由校方组织的如何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知识。但这只是属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规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实际上是高校的应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纳入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中,目前的预防教育全凭各高校的意愿来进行,而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会重视这样的教育和训练,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举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统在推动次教育。而高校自觉、长期地举办预防灾害的培训很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讲座、宣传展示栏、观看影像资料等枯燥理论形式进行,并且参加讲座的学生也只是少数部分,未能使全体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备预防灾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积极主动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参加演习,这就使高校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的应对能力不强,不会常见的自救技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时,后果将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实高校防灾培训
现代高校主要位于各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防灾和减灾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高校选址时已充分考虑到防灾的因素。这对于高校进行日常防灾培训提供了硬件支持。从硬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如果高校能够关注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软实力,从而使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为最低。加大对大学生防灾和减灾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预防意识,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和减灾技能,建议各高校把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成为选修课或有条件的高校将此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学生从态度上认真对待安全教育,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校方应定期、大力举办各种丰富形式的安全主题教育,号召同学们亲身参与此类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篇10
【关键词】军队基层;灾难医学;教育;岗位培训
【中图分类号】R2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004-02
在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害的救治中,突显了我国公共卫生机制、应急能力的缺陷,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现场及高水平急救的现场”难于实现,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基层的救援医学专业人员配合实施“第一现场急救” [1]。担负一线抢救重任的军队基层医务人员灾害救援医学知识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军队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灾害救援医学知识教育培训迫在眉睫。但包括我军在内我国目前灾害医学教育体系还是空白[2],国内也罕见有对军队基层医务人员的灾害医学救援的教育培训的研究。本研究拟对军队基层医务人员的灾害医学救援教育的途径、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查,以为制定军队基层医务人员灾难医学教育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54个旅团卫生队747名卫生工作者(包括医生、医技人员),均为男性。年龄24岁-48岁,平均年龄33.48±5.85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191人,占25.6%;大专学历者377人,占50.5%,中专学历者179人,占23.9%。115名(15.4%)为高级职称,212名(28.4%)为中级职称,420名(56.2%)为初级职称。医生占484名(64.8%),医技人员占263名(35.2%)。
1.2 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54个旅团卫生队工作者(包括医生、医技人员) 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47份。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军队基层人员灾害救援医学教育培养方式、途径、意愿等。
1.3 统计方法: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军队基层医务人员灾害救援医学培养途径 由表1可见,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军队基层医务人员灾害救援医学应采用岗位培训的培养方式,26.9%的人认为应采用短期培训班的方式。
2.2 军队基层医务人员灾害救援医学培训形式69.87%的被调查者主张采取脱产学习方式,30.13%主张采取函受学习方式;85.01%主张面授教育,14.99%主张远程教育;选择学历教育的占31.19%,68.81%选择非学历教育。
2.3 军队医务人员参加灾难医学救援知识教育培训意愿有4.69%的被调查对象不愿意参加教育培训,90.23%的被调查对象愿意参加教育培训,而5.08%的被调查对象不知道(未定)是否参加教育培训。
2.4 军队基层医务人员灾害救援医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见表2)90%以上的基层医务人员认为对于灾害的伤员的检伤分类、现场急救基本技术及一般传染病的防治已有较好的掌握;而近5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对灾难医学的特点掌握较差,65%以上的人员对灾难医学救援的组织管理、各类灾难的救治原则及72.1%的人员对各种灾难心理障碍的诊治则是一般掌握或掌握较差。
2.5军队基层非医务人员灾难医学知识教育培训8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包括卫生员在内的军队基层官兵也应该参加灾难医学知识的培训;应结合我军基层官兵的战伤救治训练,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方式,使其熟练掌握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搬运伤员等各项急救的基本技能。
3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包括SARS、手足口病、各种矿难、冰雪灾害、洪灾,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在内的一系列灾难凸显我国灾难医学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军事救援在中国这样一个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很不完善的国度里,显得极为重要和不可或缺[3]。在我国灾害医学救援体系中,军队总是担负第一线的抢救重任。故对军队基层人员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对于提高我国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调查发现,基层部队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均偏低,大专学历及中专学历占近3/4,初级职称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半,总体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形态。从军队基层医务人员灾难救援医学救援知识调查结果看,军队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在灾害的伤员的检伤分类、现场急救基本技术及一般传染病的防治方面掌握较好,但在灾难医学救援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掌握上欠佳,难以很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灾难医学救援使命。因此急需在我军基层进行灾难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重点使他们掌握灾难救援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组织管理,提高各种灾难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在灾难医学教育的培训形式上,56.3%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岗位培训。规范化的培训及学历教育无论时间上和数量上,都难以满足我国灾难医学救援的需要,只能作为长远的计划内容,而短期培训形式在训练时间和效果上难以得到保证。故现阶段应把岗位培训作为重点,采用脱产的方式,面授教育为主,对于与实践结合不密切的理论课程,也可采取远程教育方式。灾害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故开展灾害医学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到灾害现场去学习。但真正的灾害现场不可能成为灾害医学教育的训练基地,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灾害医学救援的卫勤演练。军队基层为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经常进行卫勤演练,故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在卫勤演练中增加灾害医学救援的演练科目,即可达到教学目的。由于灾害医学的很多内容在军事医学的课程中都有所涉及,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故灾害医学教育完全可以结合军事医学教育来开展[4] ,使军事医学人才与灾难医学人才互通,从而建立一支稳定的军队灾难医学救援人才队伍。
调查还表明,有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愿意参加灾难救援医学教育培训。因此,应把灾难救援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积极将灾难救援医学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融入我军军事斗争的准备工作中;同时,根据现代灾难医学的“人人参与急救”、“第一目击者施救”、“先救后送”的理念,还必须重视开展基层官兵的灾难救援医学的普及教育,使其掌握现场急救的基本技能。总之,要健全和完善我军灾难救援医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基层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以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灾难救援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李曼霞,周发春. 我国救援医学教育改革探索.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35-836
[2] 姚卫光,徐建军,王冬. 关于构建灾难医学教育体系的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468-469
[3] 邓海潮,王文利. 中国灾害的军事救援及其机制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2003,2(1):84-90
[4] 姚卫光. 军队医学院校加强灾害医学教育的探讨. 医学教育探索,2004,3(1):63-64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灾难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