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火烧赤壁范文
时间:2023-03-17 06:2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谁火烧赤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无锡三国城导游词范文【1】
三国城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兴建的大型影视文化景区,“刘备招亲”、“火烧赤壁”、“横槊赋诗”、“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吊孝”、“舌战群儒”等十多集的重场戏均在此拍摄。
三国城坐落在葱茏苍翠的军嶂山麓、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八十四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而兴建的大型影视文化景区,“刘备招亲”、“火烧赤壁”、“横槊赋诗” 、“草船借箭”、“借东风”、“诸葛吊孝”、“舌战群儒”等十多集的重场戏均在此拍摄。它占地35公顷,是中视股份继唐城景区之后推出的又一座集影视拍摄、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城。
根据剧情的需要,三国景点内建造了具有影视文化特色和具有浓郁汉代风格的“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旱寨”、“吴营”、“七星坛”、“跑马场”、“点将台”等几十处大型景点,建筑面积达8.5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又陆续添置了“桃园”、“九宫八卦阵”、“火烧赤壁特技场”、“竞技场”、“赤壁古栈道”等景点,丰富、充实了景区文化内容,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无锡三国城导游词范文【2】
无锡太湖水浒影视城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规划的仿宋建筑 、埸景集群,是无锡太湖影视城继唐城、欧洲城、三国城之后,向“东方好莱坞” 目标迈进的又一重大举措。
水浒城在全国有好几个,目前知名的有:无锡太湖水浒影视城、湖北赤壁中华水浒城、山东东平水浒影视基地。
无锡太湖水浒影视城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规划的仿宋建筑 、埸景集群,是无锡太湖影视城继唐城、欧洲城、三国城之后,向“东方好莱坞” 目标迈进的又一重大举措。
无锡“水浒城” 是继唐城、三国城之后,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投资建造的又一个影视拍摄基地,1996年3月《水浒传》剧组进驻开拍,1997年3月8日正式开放。水浒城南面与三国城相邻,西濒太湖,占地580庙,可供拍摄的水上面积1500亩。水浒城主体景观可分为州县区、京城区、梁山区三大部分。
“水浒城”依山傍水,陆地面积36公顷,并有广阔的湖面拍摄埸景,城内建筑 风格统一而形式多样,上自皇宫相府,下至民宅草屋,衙门监牢、寺院宗庙、街市 店铺、酒楼客栈以及水泊梁山大塞,从各个不同的阶层,充分再出了宋代独特的历 史背景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游历其间,缅怀岁月,怎不令人感叹时光悠悠,物过而 境迁!
“水浒城”宏扬的是宋代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一个个逼真的景点再现了 清明时节汴河两岸民俗风貌,其间城郭市桥屋户之远近高下、舟船车马之往来先后 ,皆近其意态,让人忘却世间烦恼、流连于往昔岁月红尘。
无锡三国城导游词范文【3】
三国城毗邻太湖,是中央电视台为拍摄84集电视剧《三国演义》而建的影视基地,景区建筑利用湖景,有火烧赤壁的水上战场、吴王宫等,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幕幕影视剧中的场景,运气好的话,还能碰到正在拍戏的剧组。
三国城隶属于中视无锡影视基地,是基地三大景区中的一个,另外两个是水浒城、唐城。三国城在整个影视基地的最南边,进入三国城景区大门后,先顺大路往西走到底,再折向北,走“L”形的路线,按曹营-吴营-吴王宫的顺序游览景区即可。
景区的大门——三国城门楼,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设空城计的拍摄地。进门后右手边是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桃园和三国人物雕像群。左手边为跑马场,《三英战吕布》是三国城的必看表演,几十匹训练有素的战马奔腾,场面宏大,马背上表演武打动作的演员身手极好令人拍案叫绝,据说这些演员都参加过《新三国》的拍摄。演出免费,每天10:00和16:00各有一场。
往西走,经过中心广场的巨大汉鼎,就到了曹营水旱寨。《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横槊赋诗、草船借箭,都是在这里拍摄的。营地的陆地上立着三层高的曹操点将台,与太湖上的敌楼对峙,湖面上停泊着巨大的曹操楼船,临湖扶舷,依稀能感受到当年赤壁一战从此天下三分的惊心动魄!
走过竞技场、依山开辟而成的赤壁栈道、古城墙,就到达了最西端的吴营。这里有呈军帐造型的周瑜点将台,拍摄诸葛亮借东风的七星坛,无数根木桩搭成的九宫八卦阵。而在太湖边的吴营码头,可以坐古船游太湖,费用30元。
折而向北走,到白墙青瓦、具有江南特色的吴王宫,宫门前侧立的两座阙楼,是三国景点中最高的建筑物,气势非凡。吴王宫一带是拍摄刘备与吴联姻的主要场所。主殿贴着“喜”字,刘备与孙尚香喜结良缘便在此处。吴王宫的聚贤堂则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地方。
继续往北走,是吴王宫后花园。这里有刘备、孙尚香练剑习武的水榭,后宫底层是孙权的议事厅、书房及膳房,二楼是刘备招亲的洞房。后宫出来爬一段台阶,到边上山坡上的甘露寺,吴国太相亲、刘备、孙权劈石许愿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从甘露寺拾级而下,就到了三国城最北边的火烧赤壁特技场。池塘上列着耐高温的微缩水寨、船只模型,在这能看火烧赤壁特技表演,火烧起来,浓烟放出来,水花四溅,再配上战场喊杀声效,几乎以假乱真,向游客揭秘荧屏上火光冲天、烈焰翻腾的壮观场面都是怎么拍出来的。
其实三国城中的表演有很多,像聚贤堂还有舞乐表演。具体的节目和时间在门票背面有,门票背面还印着简略的景区地图。
三国城内到处有小商贩提供古装衣服租借、照相服务,几十元钱的样子。乱世英雄里想扮演谁,随便挑,当一下皇上也不错。还有古装美女,可以与她们合影,当然也是收费的。
篇2
东风不知北丞渡,一计只为周郎鼓。三分天朝谁堪主?北帐暂驻,天下归心、定让周公吐!
——题记
遥想曹操当年,心忧天下,志在一统中原;每逢鏖战,必横槊赋诗、策马吟篇。一阙阙曲、一句句歌,尽镌刻在碣石山,抛落于长江水中——曹操,将他戎马报国的歌唱到极致。
当董卓乱政欲谋王,曹操挺身而出,假献宝刀以刺卓;谁料与吕候识破,只可落荒,待来日再除奸雄。
由此,曹操的歌唱进了他铁血烟云的主旋律。在官渡,曹操多谋,火烧袁绍乌巢粮仓;后摧枯拉朽,驱策那万奔不疲的战马,扫平了北原的军阀,风卷残云般统霸了北方。
统一了北方,他在碣石山吟咏内心的喜悦,高唱自己壮志已半的凯歌。然,他并未从此骄扈,他的志向远在西蜀江南。
于是,曹操又来到了赤壁。他又唱起自己的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横槊于船头之上,奠酒于江水之中,他此行就是为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谁又知东风无意便周郎,却残曹兵万里江!一江烈火,烧尽曹操多年的积蓄,犹一石、碾碎了他的千军万马。我不禁要为他惋叹——
决死鏖战赤壁中,千帆鼓、万舟掣。雨箭齐放伏骥痛,清风依旧,明月残钩,星稀乌鹊走。
浪拍红岩沁殷血,无情东风疾呼烈。连船精骑灰飞灭,一世英杰,奔马失蹄、唯余艨艟曳!
然而,曹公却笑我妇人之仁:“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是啊,大丈夫有得有失,亦应有进有退。此赤壁一败,岂可覆胜天下之志?看曹公出华容、入青州,蓄精养锐,又是一次一次的南征啊!他的歌喉在赤壁被扼制,但鸿鹄之志向来不是失败所能打倒的;即使是被扼住喉咙,也要唱出最强音,虽然会声嘶力竭,甚至啼血而亡!
曹操的歌,从东北碣石唱到江南赤壁,从义刺董贼唱到遗死志半;细听来,尽是震耳的报国,发聩的统天豪志。曹操,用戎马的一生、多艰的事业,唱出了千古绝响;而我们自己的歌,怎样才能唱好呢?我难以回答,只能赋一曲《风入松》释怀——
篇3
诸多脚印阴雨三国之路山,茫茫一片,有义绝关羽的脚印,奸绝曹操的脚印……再一看,闪闪发光的是智绝孔明的脚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就是你——诸葛孔明。自比管仲、乐毅,凌云的正气透彻运销,卧龙岗的脚印清晰可见,有一番隆中应对,解剖天下诗句,三顾茅庐的佳话诗人截至,从此你走出了幽幽隆中,有布衣升至蜀相。脚印更深了……
你受到先主的重用,却壮志不减,豪情依旧。在军帐中,一把羽扇,一点烛光伴随你走过数个春秋,案头苦思,风中冥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你为刘备夺得一片江山,三分中原。再看你头上,有了几丝银发,脚下的脚印有了几分微弱,您,老了,志犹未已!火烧赤壁,舌战群儒,“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功不可没啊!站风雨之中,一把羽扇轻摇不止,身在雨中,心系天下!脚印中又多了几分湿润。
难忘您出师时的背影,难忘您的那双慧眼,你踏上了征途。讨伐曹魏,白帝城托孤的凝重你担负着,你要回报先主,平定中原。,还是那把羽扇,却已破旧;还是那个人,但已苍老。结果,你未想到的结果,竟是挥泪斩马谡,客死五丈原。唉,这位天下奇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刻,您的脚印断了,也完了,泪滴在您的脚印上,脚印更湿润了!
一位智者的脚印——发光,深刻,湿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孔明也!
篇4
《三国鼎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的形成揭开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序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我校生源一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来自城市,历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求知欲和表现欲,但对事物的认识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及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论丛史出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通过分析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依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及评价。依据: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设为难点。
五、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料,选用恰当的影视资料等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 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讲授法 直观演示和探究讨论可以使课堂生动,但学生综合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的总结讲解必不可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六、说学法
(1)模拟历史情景景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2)比较法: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问题。
(3)讨论法: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猜一猜清唱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猜猜:歌词内容涉及到到哪一段历史呢?三国是指哪三个国家?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导入新课。目的:首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重点)
(1)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曹操,在介绍曹操的过程中朗读并分析《龟虽寿》这首诗,得出曹操的志向是统一天下。由三段材料的分析来总结曹操的势力壮大的原因。
目的:通过以上三张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在分析材料中对重点语句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这样降低了学生对文字材料分析的难度,提升继续学习的兴趣。
(2)战争的经过: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本再结合课件通过动口动脑的形式来叙述战争经过。目的: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战争的结果:曹操以少胜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结合课本知识共同完成。老师进行总结。目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巩固本课重点。
过渡:曹操取得官渡之战后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南下时遇到怎样的对手呢?从而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赤壁之战 。
2、赤壁之战 (重点)
(1)首先播放《赤壁之战》视频了解火烧赤壁的经过;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复述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目的:在教学中结合声像影音资料,使学生眼、耳、脑并用加深印象,突破重点。
(2)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比较“两次战役中,曹操为什么一胜一败?”。 通过小组讨论,老师进行总结。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能力。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进入到本课的难点教学。
3、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
我通过三个方面来突破难点:
(1)在形成的原因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突破。
(2)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找到各国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等。
(3)通过图片的方式了解各国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通过学习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介绍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了解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后,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目的:通过此题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带学生一起重温三国的那段历史,教师伴随着说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为完成统一大业尽折腰,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为他们的付出而喝彩,建设伟大祖国美好家园的重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身上,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而结束本课。
(四)作业设计: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历史人物,你比较喜欢谁?为什么?
目的:由于时间的原因在讲课中没有进行人物的评价所以设计此问题拓展思维。
八、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依据课程标准出发结合本校学情,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突出三个特色:
1.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
篇5
我英姿飒爽的站在甲板上,感受海风的抚摸,任一速速阳光的照射,接受海燕的注目礼,心中不免产生自豪感。忍不住拉拉衣襟,整整衣领。头抬的更高,胸挺的更直,自信地展望前方无限茫茫的航标。
仰望着头顶的一方天,是格外的蔚蓝儿辽阔,天空时常越过一两只大雁,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俯视海平面,也是那么的蔚蓝且深邃,揉揉双眼,试图望穿五彩六色的海底世界。水静,几只小鱼任意的游荡在其中。真所谓是‘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还是静静的盯着那似深邃眼睛的还面,而我似乎感觉她在静静的凝视着我,默默的注视我的一举一动,怎么,难道是欲想透我的心思?呵,不可能。少年那一条条情思,就足以让你晕头转向了。
语文词;里,‘天连水尾水连天’,今天,总算是见识到了。
春景,如此
……
风轻轻的在我身边来了个360度旋转,然后离我远去。绕来绕去,,我是这里的主角吗?是!禁不住诱惑,拉起衣角,轻飘飘的转圈圈,哇,好爽,好自在。这里是我的天地,没有烦恼,所有的忧愁,都让广阔的空间分散了。
漫不经心的倚在栏杆边,见那潮水重重叠叠,一浪又一浪,一浪推一浪,一次一次的袭击者船体,溅起的豆豆浪花,在谁平面上后空翻3周,有无声的结束他的表演,好像他不要任何掌声。不经意间,我看见那忽起忽落的浪花中蕴藏着馆舍古今的故事,思绪也扭转了个角度开始不同于轮船的航行:
项希破釜沈舟,刘备火烧赤壁,诸葛亮草船借箭,都没能离开谁的载舟能力。
李白自吟‘抽1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跟愁,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感情都是对大海的一种依赖。海的一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聊天话题,写作对象。可见他的深奥啊,为何之前我都不知。
回忆历史,切不知为何屈原要投河自尽,项羽乌江自刎,历史故事为何是这样写的。
忍不住,清清嗓子,高歌: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对,赢擦拭去曾经的失败,现在的忧愁,生后中的纷纷扰扰……
篇6
领导不笨,也能看出些苗头,但他上面还有领导,因此不敢放松,有时还拿话敲打一下各位:你看那个谁谁,人家不但认真听,还作记录。
那好,咱也记。貌似记,干啥的都有。我主要画小人,画领导讲话威仪,画几笔,抬头看一眼。领导见我神色虔诚,就投来欣慰的目光。当然,不全是我这样的两面派,认真记录者还是有的。有个球类世界冠军,学习方法堪称一绝:直接往原著上画杠杠,一杠到底,每一句、每一页都是杠上开花。别人笑他多此一举,他反问:“你说这上面,哪句不是重点?”
如果只是形式主义,摆个花架子,摆就摆吧,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关键是那个内容,更让人犯合计:你言之凿凿的,怎么总跟实际挨不上啊?说是市场繁荣,实际是票证繁荣;说是莺歌燕舞,实际是哀鸿遍野;说是早都看出某人不是东西,可是照样选他接班,理由是让他暴露一下。
再不通也得学,在威慑下学,在崇拜迷雾里学,总之是强制性地学,硬学。按经典著作的说法:灌输。“灌输”这个词比较果断,令人想起填鸭、鼻饲和植物人。植物人的特征是呼吸尚存,脑子完了。外国管这种学习叫洗脑,叫钳制思想。我们不爱听,我们叫改造世界观,叫脱胎换骨。统一不了,硬统一,谁不统一收拾谁。怀疑,独立思考,从外部获取新知,都是危险之举。那时没有互联网,也比较容易封锁。一来二去,就达到了学习目的:千人一脑,万人一腔,都学傻了,连常识都忘了,以至对亩产十万斤之类的神话也深信不疑。
星移斗转,人们把旧的批了一通,接着学习,接着“通过”。各种讲座、讲演、传达、研讨、培训、补课,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上级仍然不放心,就用评议、考核、鉴定等手段予以检查。甚至发统一格式的记录本,限期收回,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写没写满。或者发调查表,俗称“打勾表”――你对某事怎么看?赞同?非常赞同?特别赞同?
多年学下来,大家已经学得很老练,傻瓜纷纷成了精,总归有办法让领导满意。谈起经验:发动、实施、巩固三阶段,模糊、清晰、提高三过程,头头是道。拿出数据:多少人发了言,多少心得上了墙,可钉可铆。提到统一:统一到字面上,统一到造假上,心领神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团体也应运而生。学习型学校暂未命名,可能担心会弄出一些不学习型学校来。
中国的“地力”,把形式主义养得肥肥壮壮。不要总说形式主义不好,它也有优点。有时,形式主义也可叫维持主义、忽悠主义、狡猾抵抗主义,它是中国人生存智慧的奇特表现。浪费或诚实与否另说。
形式主义关照下的学习,故作正经,煞有介事,插科打诨,离题万里,一副滑稽景象。更多的是逆向思维,言不由衷,不再相信种种说词。虱子多了不咬,针打多了有抗药性。你说东,我偏往西上琢磨。你说把反腐败进行到底,我心想,把那个“反”字拿掉还差不多。
人嘴两层皮,咋说咋有理。两层皮原应一体,可惜离开了。哪个“离”?离异的“离”?离心离德的“离”?
篇7
三国演义好词摘抄: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马乱,群雄竞起。枭雄曹操,首屈一指。龙骧虎步,踌躇满志。唯才是举,远见卓识。济济多士,如虎添翼。发号施令,假传圣旨。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青梅煮酒,旁敲侧击。梦中杀人,狐性多疑。望梅止渴,略施小计。割发代首,工于心计。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才兼文武,独步一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诸葛孔明,惊才风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韬晦待时。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知遇之恩,投桃报李。隆中对策,审时度势。指点江山,面授机宜。初出茅庐,锦囊妙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妙算神机。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妙计,化险为夷。七擒七纵,有胆有识。六出祁山,矢志不移。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苦心经营,不遗余力。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出师未捷,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继无人,此恨何及。武圣关羽,义薄云天。赤胆忠心,天人共鉴。桃园结义,相见恨晚。同生共死,披肝沥胆。身在曹营,忠心在汉。过关斩将,一往无前。华容让道,网开一面。知恩图报,仰不愧天。刮骨疗毒,处之泰然。夜读春秋,手不释卷。单刀赴会,视若等闲。水淹七军,智勇双全。位高权重,志得意满。顾盼自雄,自负不凡。痛失荆州,令人扼腕。败走麦城,虎落平川。三强会战,临军对阵。决一雌雄,赤壁鏖兵。旌旗蔽日,樯橹连云。刀枪林立,剑戟森森。风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马嘶,鼓角齐鸣。短兵相接,弓折刀尽。血海尸山,触目惊心。曹军败北,豕突狼奔。灰飞烟灭,片甲不存。周郎赤壁,羽扇纶巾。以寡敌众,大获全胜。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三国演义好句摘抄:
1、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2、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隆中对
3、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线。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后世对关羽的评价
4、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诸葛亮语
5、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关于宁死不降张飞一事,后世对严颜的评价。
6、汝比那颜良文丑如何?--关羽过五关时
7、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8、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9、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三国演义好词好句摘抄。"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10、谁敢杀我?--魏延最后一句
11、布平生不好斗,惟好解斗--辕门射戟前吕布语
12、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关羽留书曹操,去寻刘备,后世对关于的评价
13、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被袁军围困,曹操语
14、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杨彪对朱儁语
15、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身处危难,不抛弃百姓,后世对刘备的评价
16、早有人来濮阳报吕布,说曹操被火烧伤肢体,到寨身死。布随点起军马,杀奔马陵山来。将到操寨,一声鼓响,伏兵四起。吕布死战得脱,折了好些人马;败回濮阳,坚守不出。
17、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对孙权的遗言
18、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徐庶对曹操语
19、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途经卧龙冈,某人唱
20、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诸葛亮语
21、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22、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周瑜对孙权的遗言
23、孔明曰:"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玄德曰:"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曰:"今若不取,后悔何及!"玄德曰:"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
24、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后世对孙策的评价
25、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后世对赵子龙的评价
26、城上孔融望见太史慈与关、张赶杀贼众,如虎入羊群,纵横莫当,便驱兵出城。
27、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刘备对表语
28、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29、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30、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流传新野民众的歌谣
31、操曰:"汝为清白,谁为污浊?"衡曰:"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
32、曹操于黄昏时分,引军至西寨,四面突入。寨兵不能抵挡,四散奔走,曹操夺了寨。
33、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后世对孙权的评价
34、曲有误,周郎顾--江东民谣
35、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曹操语
3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7、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38、云长早出,直取管亥。两马相交,众军大喊。量管亥怎敌得云长,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
39、苍头临大敌,皓首逞神威。力趁雕弓发,风迎雪刃挥。雄声如虎吼,骏马似龙飞。献馘功勋重,开疆展帝畿--后世对黄忠的评价
40、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语
41、原来孔融、田楷两路军马,惧怕曹兵势猛,远远依山下寨,未敢轻进。曹操见两路军到,亦分了军势,不敢向前攻城。
42、陛下初登宝位,未可动兵。只宜修文偃武,增设学校,以安民心;遣使入川,与蜀同盟,共分天下,缓缓图之--张昭对孙权语
43、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王朗对帝语
44、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死前语
45、、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46、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关公庙前的某联
47、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48、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49、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芝对孙权语
50、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库,候今冬赐与诸军未迟--赵子龙语
51、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后世对田丰的评价
52、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论英雄
53、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
54、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炜等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
55、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吴质语
56、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某童谣语
57、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58、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5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0、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为报当日之恩情,关羽放了曹操,后世的评价
61、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孔融、田楷亦各相别,引军自回。玄德与关、张引本部军来至小沛,修葺城垣,抚谕居民。
篇8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天下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这段时间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1从小,我就不是个喜欢文学的男孩子,更喜欢读史书。今年暑假,在学校的必读书目中我读到了《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通过一个个精彩精妙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曹操第一次在文学的世界里亲密接触,从此便深深爱上了他,更帮助我拿到了推开文学之门的钥匙。
尽管这部小说对曹操是贬低的,但仍阻挡不了他胆识才略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尤其小说中对他优秀一面的刻画十分成功。通读完故事,一位真实丰满,多面立体的文学形象在不知不觉中已跃然纸上。掩卷沉思,虽然作为一名小读者,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小说里面的深刻思想,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原来我已经深深喜爱上了曹操这位慨而慷的大英雄啦!
我爱曹操,因为他有才华、爱读书。曹操自幼顽皮,但他十分有才华,也非常努力。这些也是帮助他成年以后,成功走上军事道路打下江山的大前提。故事里对官渡之战的描写,面对十倍强大的袁绍,他毫不怯懦、出奇制胜、多谋善断尽显名将风采。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后来三国的“魏”奠定了基石。
我爱曹操,因为他处乱不惊、深谋远虑。在故事中反对十常侍的斗争中,“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的高见,以及事件最终结局,都充分体现了他对斗争策略的周密思考和治世能臣的卓越才华。
我爱曹操,因为他胸怀大志、有容乃大。故事中张绣与曹操原本有深仇大恨,但张绣投降曹操之后,他乐不自禁不仅封为大将军,还结为儿女亲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曹操正是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了各方英才争先恐后投其门下。
读着这本沉甸甸的文学名著,享受着罗贯中笔下曹操的故事,想象着刀光剑影和英雄气短,我时而拍手称快,时而热泪盈眶。就这样,我从一个门外人不知不觉地走入了文学的世界,甚至如饥似渴,手不释卷、不晓晨昏,这就是曹操的强大魅力和文学的伟大之处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2最近我读了一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争四起,群雄争霸。最大的三方势力是刘备、曹操、孙权,他们各自演变成了蜀魏吴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时而联合抗魏,时而各自为战,其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最后魏国经过一系列战争一统天下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周瑜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只箭,暗地里却让工匠们偷工减料让他完不成任务,他好借此杀了诸葛亮。可没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命令手下连夜扎了一千个草人,周瑜得知后十分不解。到了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命令士兵在船头和船尾各绑上五百个草人,船行道江中心让士兵们击鼓。此时正是大雾天,江面什么也看不清,隐隐约约看见一艘船,鼓声震天,船上站满了人。曹营内顿时大乱,曹操命令弓箭手向船发起攻击,顷刻间成百上千只箭齐刷刷地向草人射来,过了一会诸葛亮命人调转船头,继续击鼓,眼看草人扎满了箭,诸葛亮就下令回营。岸边周瑜已经等候多时了,他看见满载而归的箭,对诸葛亮增加了几分佩服!论文有诸葛亮,论武就是赵云了,在长坂坡时他单枪匹马地冲进曹营救了刘备的夫人和儿子阿斗。最后他用一支长枪,一把宝剑杀死了敌军六十多人,成了闻风丧胆的大英雄!
我之所以喜欢他们,是因为诸葛亮有智有谋、敢于拼搏、冒险。赵云忠肝义胆,誓死保护主公。他们身上我学习了做事要学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可能结果会更好,做一个忠诚的人,不能辜负朋友对我的希望!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3《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也一直很想看看。正好暑期空闲时间较多,可以让我好好欣赏。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涌现出了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他们个个胸怀抱负,在乱世之中建立了魏、蜀、吴等三个割据政权。经过多年的征战,三国归晋的漫长过程。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应属“火烧赤壁”这一故事。曹操为消灭孙权和刘备,率水陆大军八十三万南下讨伐,与孙刘联军相持在赤壁。刘备与孙权不畏强敌,积极谋划,根据曹军的特点,先后使用了连环计、反间计、苦肉计,最后火烧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三国演义》,让我认识了许多重情重义的英雄人物,刘关张桃园结义,刘备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刘老师在语文课上给我们讲过,看起来特别有感觉)。黄盖为了东吴的胜利,和周瑜一起用苦肉计等等。
我对刘备、孙权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积极谋划,反败为胜的故事十分钦佩。对其中细致的人物描写体会很深,狡诈的曹操,谦虚的刘备,敢做敢当的孙权,还有数不清的将帅谋臣,书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仿佛令我身临其境,很值得我学习。
这些体会相信会对我的写作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雨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我听到这首歌,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最近我看的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被誉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不仅是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传统历史宝贵的资料,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龙吟虎啸的三国传奇,无疑是千年传奇,百世经典。数百年以来,一直深受我国乃至全世界各国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说起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无不令人口齿生香。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各方豪强扩充武力,抢夺地盘,造成了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惨烈社会局面。乱世枭雄,谁忠谁奸,孰成孰败。蜀有:刘备、诸葛亮。魏有:曹操、司马懿。吴有:孙权、周瑜。他们为了争夺天下,统一天下,用尽心机,机关算尽。
在这书中,我佩服刘备的善于用人,我佩服关羽的忠心耿耿、义字当头,我还佩服张飞的威猛雄壮,我更佩服赵云的浑身是胆和周瑜的巧设计谋。曹操的诡计多端、疑心重重让我不得不感叹万千。但我最崇拜的还是诸葛亮。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既出茅庐天下震惊。他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借东风、空城计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等都让我赞叹不已。
在诸葛亮众多计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草船借箭”。周瑜想方设法要置诸葛亮于死地,就逼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不然就要杀掉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化解了周瑜的刁难。他只用了二十艘船、三十名士兵、一千多个草把,趁着漫天大雾,慢慢靠近曹操的水寨。诸葛亮叫船上军士一齐擂鼓呐喊,曹操怕中埋伏,不敢出兵,只是命令一万多名弓弩手一起向江中放箭。太阳出来了,二十只战船两侧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还有“空城计”也是我喜欢的一计。由于马谡不听劝告,自作主张,导致街亭失陷,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不得不全军撤退。诸葛亮在万般无奈之下,做出冒险的举措,巧唱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这些计都充分地说明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遇事冷静,临危不乱,实在是让我佩服。
这些历史也让我看到了那时候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困苦,更让我感到现代生活的幸福。那时候老百姓的流离失所,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安定。这些又都让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云南的旱灾、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等等无情的天灾。要是放在三国时期,那肯定是世界性的毁灭。而在现在,正是因为国家的强大,人民的无私,让大家互相团结、帮助,很快的度过了难关,建起了新的家园。
所有的这些感想,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爱我的祖国,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5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自古出虎种”。果然,在《三国演义》中虎父虎子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大家熟知的曹氏父子、孙氏父子、司马氏父子,还有关羽、张飞和他们的儿子,无一不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但也有例外的,那就是可怜的刘备、刘禅父子。
让我们先来看看父亲刘备,三国中赫赫有名的“天下英雄”、蜀国主君,连曹操都认为当时的英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两人而已,可见刘备是名符其实的龙凤先辈。然而悲剧的是,他的儿子刘禅却最终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难道是刘备的运气特别差,生了一个傻儿子吗?在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我发现,刘禅出生时绝对是一名健康的BABY,而且书中描写当时的天相吉祥无比,完全是王孙贵胄啊!但是为什么刘禅不能子承父业、有所作为呢?我个人觉得主要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
一是教育环境有问题。众所周知,刘备为了复兴汉家天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有时甚至寄人篱下,儿时的刘禅几乎见不到父亲。刘备死后,虽然把16岁的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但即使诸葛亮竭尽全力也爱莫能助,分身乏术的他只能把困难和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没有让刘禅独立去面对、思考、实践,关爱过度,从而导致了蜀国少主好吃懒做,毫无治国经验可言。
二是自身成长有问题。在刘禅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由于父母的溺爱,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从未跟随父亲或那些厉害的叔叔伯伯们上过战场,也没有正式学习过如何处理政事、治理国家,所以在刘备和诸葛亮去世后,“阿斗”便乐不思蜀地甘做阶下囚,父辈们一手建立的蜀汉江山就断送在了他手里。
再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父亲曹操,毫无疑问,在对后辈的教育方面他比刘备成功太多了!曹操非常重视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常常亲自过问孩子们的学习近况,并鼓励他们从小树立扬名立功的远大理想,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学习治国之道。正因为如此,他的儿子中既有才高八斗的文学家,又有创立曹魏的政治家,还有七岁称象的神童。你们看,同样是一国之君,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不同态度却决定了“虎父犬子”还是“虎父无犬子”。
其实,现在也有许多像刘备一样的父亲一心忙于自己的事业,认为只有赚了足够多的钱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就能让他们学好,哪里知道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曹操那样,会亲自检查孩子作业,会亲自带孩子接触社会,会亲自和孩子一起体育锻炼,还会和孩子们真诚交流心事的父亲啊!试想刘备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刘禅也就可以扶得起来,不会成为被后人嘲笑的鼠犬后代了。
篇9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必须理解文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
一、文言判断句特点及翻译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用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文言判断句的特点是主语和谓语直接相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文言里的“是”多作代词),而是借助语气词,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表示判断的。文言判断句主要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一)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1.用“……者,……也”的。(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者”和“也”都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上“是”。)
例如:(1)夺项王天下,必沛公也。(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鸿门宴》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师说》
2.单用“者”或“也”的 。(“者”和“也”同样不译,也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如:(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
――《游褒禅山记》
(4)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粮食,是君王治天下用处最大的,是政治上的根本事务。)
――晁错《论贵粟疏》
(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项脊轩志》
(6)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力量雄厚了,就是您秦国力量的削弱。)
――《烛之武退秦师》
(7)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石钟山记》
3.句尾用“者也”的。(“者也”同样不译,也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例如:
(8)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爱莲说》
(9)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
――《晏子使楚》
(二)用副词“乃”“则”“即”“皆”“系”等表示判断,有的还要用语气助词来加强判断。判断句中的“乃”“则”“即”“皆”等副词,皆有系词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只是”。
例如:(10)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
――《汉书・谷永传》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岳阳楼记》
(12)梁父即楚将项燕。(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军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13)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我侯嬴只是东门的守门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
(14)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态的……)
――《病梅馆记》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论语・为政》
(1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你是一只忘恩负义的狼,一旦飞黄腾达便无比猖狂。)
――《红楼梦》
(三)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判断句中的“为”也兼有系词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如:(1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所以现在墓中安葬的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五人墓碑记》
(1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像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鸿门宴》
(四)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断。判断句中的“非”也兼有系词的作用,可译为“不是”。这是“非”的最常见的用法。
例如:(19)拾视之,非字而画。(拾起纸片一看,上面不是字而是画。)
――《促织》
(2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六国论》
(五)用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与现代汉语句式相同。例如:
(2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桃花源记》
(22)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在偏僻边远的州郡……)
――《赤壁之战》
(六)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动词,也不用语气词,直接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表示判断。翻译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如:(23)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豪杰。)
――《赤壁之战》
(24)秦,虎狼之国。(秦国是虎狼似的国家。)
――《屈原列传》
(2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鸿门宴》
二、文言疑问句特点及翻译
文言疑问句与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主要区别,一是疑问词不同,一是语序的不同。文言疑问句一般都含有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语气副词,但所用的疑问语气词和现代汉语疑问句全不相同,所用的疑问代词、语气副词、固定结构,除个别的,也不相同。文言疑问句的翻译一定要把语气译出。文言表示疑问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单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恶等)。
例如:(1)座中泣下谁最多?(在座的人中谁落泪最多?)
――《琵琶行》
(2)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不嫁给这好郎君,以后你想怎么办?)
――《孔雀东南飞》
(3)吾子其曷归?(您大约什么时候回去呢?)
――《左传・昭公元年》
(4)然明谓子产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胡为?”(然明对子产说:“为什么不把乡校毁掉?”子产说:“为什么?”)
――《新序・杂事》
(5)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沛公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呢?”)
――《鸿门宴》
(6)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师说》
(7)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愚公移山》
(8)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懂得您的用意呢?)
――《齐桓晋文之事》
(二)单用疑问语气词(乎、欤(与)、耶(邪)、哉、诸等)。
例如:(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事情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主观断定它有或没有,可以吗?)
――《石钟山记》
(10)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何况那些在乡间没有名气的人呢?)
――《五人墓碑记》
(1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割地贿赂秦国吗?)
――《六国论》
(12)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竟严重到这种程度啊!)
――《病梅馆记》
(1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
――《庄暴见孟子》
(三)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同时用。
例如:(14)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龟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季氏将伐颛臾》
(15)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五人墓碑记》
(16)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是什么原因呢?)
――《石钟山记》
(17)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现在越国已经降服了,您还有什么要求呢?)
――《勾践灭吴》
(四)语气副词与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同时用。
例如:(18)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难道王侯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触龙说赵太后》
(19)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如今您的恩惠足以达到鸟兽身上,而功德却到不了老百姓身上,又为什么呢?)
――《齐桓晋文之事》
(2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师说》
(五)单用否定词。
例如:(2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来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
(2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老了,还那么能吃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六)用固定结构。
例如:(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不也很愉快吗?)
――《论语・学而》
(2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盗吗?)
――《晏子使楚》
(25)曷不委心任去留?(为什么不任随心意决定去留?)
――《归去来兮辞》
(2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季氏将伐颛臾》
(2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为什么一定要君王劳神费心,代行百官的职责呢?)
――《谏太宗十思疏》
三、文言被动句特点及翻译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在文言文中有“遭受”的意思。其句式的实质是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被动句的翻译一定要把有关对应的词语译为“被”。文言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构成方式。常见的有如下形式。
(一)“于”字式
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例如:(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那么,现在那些达官贵人,一旦犯了罪要受到惩罚,有的人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所收留……)
――《五人墓碑记》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过,又不被时下所约束,来向我学习。)
――《师说》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往往是由细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伶官传序》
(4)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然而军队被陈涉打败,土地被姓刘的人夺走。)
――《汉书・贾谊传》
(二)“为”字式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5)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伶官传序》
(6)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鸿门宴》
(7)今为速往,恐为操所先。(现在如不赶快前往,恐怕就会被曹操抢先。)
――《赤壁之战》
(8)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侯嬴(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别人杀害。)
――《信陵君窃符救赵》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这样做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鸿门宴》
(三)“见(受)”式
用“见”“见(受)……于……”表示被动。例如:(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而被猜疑,忠诚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屈原列传》
(11)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众人都昏醉,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列传》
(12)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永远地被有道德修养的人取笑。)
――《庄子・秋水》
(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多万的将士,来受别人的控制。)
――《赤壁之战》
(四)“被”字式
用介词“被”表示被动,与现代汉语句式相同。
例如:(1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我还记得周先生被捕,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五人墓碑记》
(1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成为过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无标志式
动词本身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含被动意味。与现代汉语句式相同。
例如:(1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邯郸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
――《六国论》
(1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
――《屈原列传》
四、文言省略句特点及翻译
句子中省略某些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为多见,而且有些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里也经常被省略。其句式的实质是句子成分不全,今译时,应联系上下文补出。文言省略句有以下六种情形。
(一)省略主语,括号内为省略的词语,下同。
例如:(1)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永州的郊外生长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花纹,碰过的草木,全部都会死去。)
――《捕蛇者说》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对张良说:“……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鸿门宴》
(3)(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录毕,(余)走送之……(经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书,亲手抄录,定好日期按时归还……抄录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人家……)
――《送东阳马生序》
(4)(曹刿)问:“(公)何以哉?”公曰:“衣食所安,(寡人)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问:“(您)凭什么条件作战?”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曹刿论战》
例(1)承前省;例(2)蒙后省;例(3)自述中省略;例(4)对话中省略。
(二)省略谓语动词。
例如:(5)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士兵的勇气便会减弱,第三次士兵的勇气就会消失了。)
――《曹刿论战》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中间,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加以学习,他们的缺点而及时改正。)
――《论语・述而》
(7)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老臣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上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8)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子丹到荆轲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六国论》
例(5)、例(6)、例(7)省略谓语动词;例(8)省略动词短语。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例如:(9)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尉官拔出宝剑,吴广奋起,夺过杀死尉官。)
――《陈涉世家》
(10)每字为一印,火烧(之)令(之)坚。(注:“令”省略兼语)(每个字做成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坚固。)
――《活板》
(1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项王说:“真是壮士!给他一杯酒。”于是左右就给一大杯酒。)
――《鸿门宴》
2.省略介词宾语。
例如:(12)竖子不足与(之)谋。(这小子不值得同共谋大事。)
――《鸿门宴》
(13)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这个渔人一件一件地向详细说了听到的事情。)
――《桃花源记》
(1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击柱。(相如拿着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准备拿往柱子上撞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为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常常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例如:(15)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杞子从郑国派向秦国报告。)
――《之战》
(16)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希望让能补充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
――《触龙说赵太后》
(17)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回到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例如:(1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鸿门宴》
(19)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现在把钟磬放水里。)
――《石钟山记》
(2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非心服也。(荆州的百姓归附曹操的原因,被他的军威所迫罢了。)
――《赤壁之战》
(21)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一百金把它买到。)
――《荆轲刺秦王》
(22)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有时早上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江陵。)
――《三峡》
(六)省略分句。
例如:(23)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于己为有悔。(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游褒禅山记》
五、文言变式句特点及翻译
所谓变式句(又叫倒装句),是比较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有些句子的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其句式的实质是文言里的句子中的成分出现了倒置现象。今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要求翻译。文言句式有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四种。
(一)主语后置(或曰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愚公移山》
(2)甚矣哉为欺也!(做这种骗人的事太过分了啊!)
――《卖柑者言》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即“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3)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石钟山记》
(4)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很冷,砚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能放松抄写工作。)
――《送东阳马生序》
(5)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寡人之于国也》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即“疑问代词+动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7)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鸿门宴》
(8)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鸿门宴》
(9)子何恃而往?(您凭什么前往呢?)
――《为学》
c.通过“之”或“是”(即“宾语+之或是+动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文章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师说》
(11)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烛之武退秦师》
(12)俗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是说我啊。)
――《庄子・秋水》
(1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次出兵难道是为我吗?为的是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左传・僖公四年》
(1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季氏将伐颛臾》
(15)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只要推举出有才能的人,我得到就重用他们。)
――曹操《求贤令》
2.介词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即“疑问代词+介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16)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岳阳楼记》
(17)不然,籍何以至此?(不是这样的话,我凭什么误会到这种地步呢?)
――《鸿门宴》
b.非疑问句中,“以”有宾语(即“名词或数量词+介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18)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怒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吧。)
――《诗经・氓》
(1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念。”)
――《论语・为政》
c.方位词,作介词的宾语(即“方位词+介词”式),宾语前置。
例如:(20)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项王、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
――《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限制性的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而修饰性的定语常放在中心词之后,后者则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都有词语作标志。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四种格式。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带领能的三个子孙。)
――《愚公移山》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想找个的人,也没有找到。)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的石头,到处都是。)
――《石钟山记》
2.“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4)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在魏忠贤这场祸乱中,的官员,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中,有几个人呢?)
――《五人墓碑记》
3.“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例如:(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的庙堂[指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处在的江湖 [指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岳阳楼记》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的爪牙,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心专一[的缘故]。)
――《荀子・劝学》
4.“中心词+数词(或数量词)”的格式。
例如:(7)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于是替长安君配备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触龙说赵太后》
(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毁刀和箭头,用它铸成金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过秦论》
(9)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的四周有十几亩土地,院子里还有草屋。)
――《归园田居》
(四)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大多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都要提到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因此称它为“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介词结构“于……”后置。翻译时,多提到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少数则只能作。
例如:(1)青,取之,而青……(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更青……)
――《荀子・劝学》
(2)得双石……([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石头……)
――《石钟山记》
(3)人固有一死,或重,或轻。(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的人死得。或译为“人总有一死,有的重,有的轻”)
――《报任安书》
(4)公与之乘,战。(庄公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交战。)
――《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乎……”后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如:(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荀子・劝学》
(6)生,其闻道也固先,吾从而师之……(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以他为老师。)
――《师说》
例(6)“乎吾前”也可译为:在我前面出生的人,而句中的“乎吾”今译时只能作状语,不能作补语。
3.介词结构“以……”后置。翻译时,多提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如:(7)为坛而盟,祭。(筑起高台盟誓,[用尉官的头]作祭品。)
――《陈涉世家》
(8)掭,不出。([用尖草]搅动,蟋蟀仍不出来。)
――《促织》
【备考训练】
一、文言判断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确解释()
A.这个人一定有利用我来欺骗陛下的意图。
B.这个人一定有认为我欺骗陛下的想法。
C.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来欺骗陛下。
D.这一定是有人认为我欺骗陛下。
2.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政。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烈(注,人名)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汉书・疏广传》)
3.从令纵敌,非良将也。(《三国志・曹彰传》)
4.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北史・裴侠传》)
5.闻太子所欲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庄子・说剑》)
二、文言疑问句练习
(一)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①?”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②”
[注]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纺:系。
2.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桀(夏桀)其孰为此?
2.何谓得之于心?(元好问《射说》)
3.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4.使尧在上,咎繇(人名,法官)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刘向《说苑・理政》)
5.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宋史・徐责力传》)
6.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庄子・说剑》)
7.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唐・孙樵《书褒城驿壁》)
三、文言被动句练习
(一)选择题。
1.“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的正确译文是()
A.然而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B.然而却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说明魏国政治不好。
C.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D.然而却能够兼并那些地方,说明魏国的政治不好。
2.下列句子,表示被动意义一项是()
A.过北郭骚之门而辞。B.造于君庭。
C.齐必侵矣。D.请而反之。
(二)把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鸠,同“纠”,聚集)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刘向《说苑・理政》)
3.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使力也。(《汉书・丙吉传》)
4.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5.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后汉书・朱晖传》)
四、文言省略句练习
(一)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弧里,补出画线部分所省略的词语。
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3.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魏泰《东轩笔记》)
2.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五、文言变式句练习
(一)选择题。
1.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2.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死生,昼夜事也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D.刑戮是甘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2.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3.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孔子家语・颜回》)
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苏轼《放鹤亭记》)
7.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篇10
通过百度我知道了《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600字左右,欢迎大家查阅!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三国演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记录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描绘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细细品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灵武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司马炎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从黄巾之乱开始,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再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三分天下,直至三国统一归晋的故事。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是“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具有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大事,且将天下三分的鼎力局面准确预知,出山后一展其雄才大略,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设空城计。他的事迹激励我努力读书,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曹操乃一代奸雄,他提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可是他没杀自己膝下的刘备,又让我看到了他的大度。刘备重情重义,仁民爱物,是一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任君,不管是大城小镇,都忠于职守,受人爱戴,他让我懂得了热爱百姓和忠于职守的深刻道理;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不降曹操,日夜思念兄长;过五关斩六将,毫不畏惧,他誓与刘备共存亡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仁义十分重要;孙权为人谦和,少年得志,同为天下英雄,使我体会到宽容大度的重要……
《三国演义》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富有策略的战争故事。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谋长节短,百战百胜,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场刀光血影的场面;赤壁之战更是波澜起伏,惊心动魄;还有那巧妙的连环计,精密的借刀杀人计,和那动人心弦的苦肉计……真是一幅幅壮丽宏伟的战争场面。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国演义》,它使我明白了:为人处事要动脑,步骤计划想周到,心平气和勤思考,谋长节短胜战多,坚定信念不动摇,义重如山知回报,忠于职守待人好,一生美名乐逍遥。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2读完《三国演义》,书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无双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各个人物的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斗智斗勇,让我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场打来打去的残酷的战争。
刘备、曹操、孙权为了成为天下的霸主,为了自己的权势秣兵厉马,你打我,我打你,一场战争打了几十年。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樊城之战,曹操的七军被水淹没,连带被水淹的百姓不计其数;火烧连营,刘备的七十五万军士兵所剩无几……《三国演义》几十年的战争,无数的士兵和百姓在战争中死去,无数的家庭在战争中破碎。那些争夺霸权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战死的士兵?有没有想过那些战乱纷飞中的受苦难的百姓?而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些普通士兵和平民百姓生命的脆弱,感受到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就像《半城烟沙》这首歌里写的一样“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一将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走黑发。……手中还有一缕牵挂,只盼归田卸甲,还能捧回你沏的茶……”
从古到今,很多战争都是没必要的,都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权势、欲望,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发动。在这些残酷的战争中,受苦受难的都是那些无辜的士兵和百姓。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不仅让无数的人丧命,还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甚至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和平的心,努力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使外敌的不敢入侵,尽可能避免战争的发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3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度,华夏子孙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胜景与巨作。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巧压天工的苏洲园林;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古长长城使我们流连忘返;然而这只是美丽的大中国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国演义是我最钟爱的一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四川人杨慎的词作,清人毛宗岗将它加进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卷头词。电视剧《三国演义》又以此作为片头曲的歌词,使之家喻户晓。
刚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只是囫囵吞枣,只了解三个国家的兴衰历。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再一次细致地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过这本书,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诈之人,但我却不以为然。这或许有点作者的情感,也或许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人,他爱惜人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几十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面积土地,使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晋国成为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后来晋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很多人也对曹操的我“宁教天下人负,勿让天下人负我”这句慷慨激昂的话心存厌恶。但拿破仑不是有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他很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君王都是靠贤臣帮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难觅,所以曹操“唯才是举”不考虑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也不在乎。经过一番努力,曹操身边的谋臣不胜枚举,曾经得罪过他的,他也不计前嫌。
还有曹操的乐观、豁达,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战败后,他并没有愁眉苦脸,而是笑着说“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没因此一蹶不振。我们也学过他的好几首诗,我都很喜欢。
再说另外一个人,此人身长八尺,头戴纶巾,面如冠玉,手执鹅毛羽扇,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之人——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但刘备死后,为了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袢,他因过度劳累而死。
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担惊受怕的时候,人们似乎忽略了空城计里的细节。在城墙上,木案上清烟萦绕,香烛静静的燃着,轻轻摇羽扇显得自信从容,殊不知也遮掩着孔明流着虚汗的脸,额头的隐隐汗珠,城门口挥舞着扫帚军士的荒乱,他司马懿也没注意到,如果换作曹操,诸葛亮这次就难光一劫。
因为诸葛亮帮助刘备横插一手,中原大地才会征战多年,民不聊生,他们可否顾及百姓感受,最后也落了个不好的下场。如果他帮助有实力的一方统一天下,那就会国泰民安。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4一提起《三国演义》,自然就会想起“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孙权。这三个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的刘备“忠厚老实”,“一心想修复汉室”,我可不这么觉得,你想,在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怎么会舍得摔孩子呢?还不是因为要收买赵云的心!刘备也还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远大志向,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学起种菜来,得以骗过曹操耳目。现在想想,要是刘备他提早展现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煮酒论英雄时,当曹操说出:“当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这样的话时,要不是他反应快,借雷声掩饰,曹操迟早会因为疑心将他给杀了。可光懂得收买人心和及时反应也是没办法的啊,关键要有军事才能,说句不客气的话,刘备的领地都是靠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打下来的,至于刘备,我可没看见他有什么计谋上的突出特点。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三国史上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出现的。特别是“曹操杀亲朋”这一段,在他人看来简直太残忍了。吕伯奢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买酒,他在屋里听得磨刀的“嚯嚯”声,误杀了他的家人后出门又设计杀了吕伯奢。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他人惊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若是他不那样做,吕伯奢必会带人追杀他,那他也别想活着出县了,可以说,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决不会负“奸雄”这个“美名”的。当老朋友许攸前来投靠问及粮草时,曹操先答粮草可够一年,后答半年、三个月、一月,后许攸揭发他:“休瞒我,粮已尽矣!”俗话说“兵不厌诈”嘛,曹操可是把它给运用得灵活自如。
孙权在书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这样谈:“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知道他有多贤明了,上下一心,老百姓拥护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来犯。“贤能为之用”,看吧,只要是贤能的人都被网罗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于无形中为国家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他在任期间也可算是一段“太平岁月”吧。
这三人各有各的特点,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一方霸主,刘备善于收买人心,手下的将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于用计谋,他的聪明使他多次度过难关;孙权能够做到“贤能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来犯。他们的特点使他们多次度过难关。
我们要学刘备的心思细腻;学曹操的果断、坚决;学孙权的人格魅力。我们不能学刘备老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学曹操的残忍、无情;不能学孙权的出尔反尔和朋友反目。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5阅读如同饮食,在这些“食物”中,有着如甜点一样的娱乐书籍,也有回味无穷的古典名著,但这些名著中,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就要属《三国演义》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读书之乐”
初次“食”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的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说关羽是是说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说起另一位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他的故事,七擒,当我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其次抓住了蛮王孟获,每次看到孟获被捕,我就乐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这也上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奸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 上一篇:以初三为话题的作文
- 下一篇:国庆节手抄报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