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4-09 02:0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式练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构想,其中甚至不乏远见,可是,为什么最终能够实现目标、赢得领先地位的成功企业并不多?这其中的差异究竟在哪里?事实上,中国的企业并不缺战略思想,他们缺乏的是有效执行战略的模式,想法人人有,可是要将想法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企业能否建立真正实效的模式。
对营销模式的提炼,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关键营销业务活动的详细描述,当一项或几项营销活动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出来,就意味着企业的营销模式已经提炼出来了。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描述企业的营销活动呢?这就不得不从营销业务的价值链分析做起。
价值链其实也就是一系列业务活动的运行过程,只不过在每项活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因此,对价值链的分析,也就是对业务活动规律性的分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跳出某个局部环节,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营销模式,不仅要看清每棵树木,更要看到整片森林。当企业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以价值链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等于使不同营销活动之间都具备了某种内在的联系,从而也就可以很方便地提炼出营销模式。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也只有对营销价值链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正确、清晰、完整地描述出企业的营销模式,也才可能使营销模式真正具备可操作性。
篇2
如图1所示,AC是东西走向的马车道,它的北面是一片沙砾地带,人在上面行驶速度只有6 km/h,而马车道上马车的速度为10 km/h.已知BD=12 km,AD=16 km.则一人要从A地走到B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解 用类比法把AC看成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沿AC方向运动视为一束入射角为90°的光,可知当按光的折射定律运动时,所用时间最短.如图2所示,设AEB为所求的路径,则
sin90°sin∠EBD=v1v2,
式子中v1=10 km/h,v2=6 km/h分别为坐马车和步行的速度,由式可得
sin∠EBD=v2v1=0.6,
tan∠EBD=0.75,
因此DE=0.75BD=9.0 km,
AE=AD-DE=7.0 km,
BE=1.25BD=15 km,
t=AEv1+BEv2=3.2 h.
此题运用费马原理解决,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将光学的基本原理迁移到运动学中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两方面知识的理解;另外,与光沿着所需时间为极值的路径传播相类比,将未知变为已知,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使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晰明朗.
但是,费马原理毕竟不是学生所熟知的内容,理解其内涵已属不易,要灵活运用难度更大.而且在中学阶段,极值问题一般采用如三角函数、重要不等式、判别式、求导等数学方法处理.下面笔者从三角函数、判别式、导数等三个方面对此问题重新审视求解,具体如下.
解 如图2所示,假设∠BED=θ,由数学知识可知,人要从A地走到B地所需要时间满足
t=LADv1+LBD(1v2sinθ-cosθv1sinθ),
现在要求t的最小值,只要求1v2sinθ-cosθv1sinθ的最小值.
方法1 三角函数法
令y=1v2sinθ-cosθv1sinθ,
代入数据,并整理得y=4sinθ230cosθ2+cosθ230sinθ2,由重要不等式可知当
4sinθ230cosθ2=cosθ230sinθ2时有最小值,
也就是4sin2θ2=cos2θ2,
再结合 ,可以求出sin2θ2+cos2θ2=1,
也就是sinθ=45,cotθ=34.
也就是说sinθ=45时,时间t有最小值,
代入计算得t=3.2 h.
方法2 判别式法
令y=1v2sinθ-cosθv1sinθ,将两边平方,整理得
y2=v21-2v1v2cosθ+(v2cosθ)2(v1v2)2(1-cos2θ),
因为上式化成一个关于cosθ的一元二次方程
[(v1v2)2y2+v22]cos2θ-2v1v2cosθ+v21(1-v22y2)=0,
则对应每一个实际可能的过程,都应该有实数解,故
Δ=4(v1v2)2-4[(v1v2)2y2+v22]v21(1-v22y2)≥0,
解得y2≥v21-v22(v1v2)2,
代入相关数据可求得y≥860,
即t=LAD v1+LBDy=3.2 h.
方法3 求导法
令y=1v2sinθ-cosθv1sinθ,现在只要求y的最小值,将y看作是θ的函数,要求y的最小值,只要求出y对θ的导数
y′=-cosθv2(sinθ)2--cos2θ-sin2θv1(sinθ)2,
篇3
目前,造船业国际先进水平正在从工业3.0向4.0过渡,而我国大部分船企仍处于2.0阶段,造船效率仅是日韩水平的30%。从2010年起,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前列。但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造船业将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表示,在与国际一流强手竞争中建设海洋强国,需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的新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创新驱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将智造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倍增器。
自制机器人“上岗”焊接造船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制造多功能室焊接机器人,已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顺利通过“试用期”,正式“上岗”焊接造船。该机器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种先进技术装备的国家。
据介绍,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船厂的车间也越发“智慧”。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实时跟踪制造情况、采集数据和信息等。
如今,走进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准确获得消耗品使用信息、动态实时跟踪分段制造情况、实时采集现场质量检验数据和生产安全与设备信息等。该项目建成了国内首个船舶分段建造数字化车间,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分段焊接人工作业,使分段制造接近日韩先进船舶企业水平,分段建造效率提高30%,车间能耗降低10.8%,设备有效利用率提高30%。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
近年来,中船重工抢抓智能制造新机遇,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技术在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应用研究,引领船舶行业变革,推动我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杜刚表示, 船舶行业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制造特点,要求生产作业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和智能。杜刚说:“就船舶行业而言,我们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即从设计开始,到工艺生成,到物资供应系统,到制造车间,到测试和最终交付。”
围绕全链条协同,中船重工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通过厂所合作、研用结合的模式,实现了我国船舶智能制造装备国产化和柔性制造新模式;建成了国内先进的高技术船舶分段制造数字化车间,使我国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水平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验收通过了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破了国外智能制造技术垄断,有力支撑了造船效率和效益。
除了集团内的转型升级,中船重工还为传统船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引领我国船舶行业变革。据介绍,中船重工以智能信息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智能工作站等高端定制化的智能制造产品,面向船舶行业内的船舶制造、船舶动力、船舶配套以及部分非船制造型企业,开展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院所等项目建设,解决传统船舶制造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急迫需求。
下一步,中船重工将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一个中心,构建两个体系。四项工程是指船舶重工研发制造一体化协同平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程、船舶重工试点示范推进工程、船舶行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一个中心是指大数据中心;两个体系是指制造+服务体系和船舶重工智能制造人才体系。预计到“十三五”末,中船重工将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5%,研发周期缩短15%。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提升,中船重工初步形成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体系。但要实现制造环节互联互通,消除“语言障碍”,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该集团公司根据业务涵盖船舶与海洋装备设计、建造、试验、保障全过程的特点,将面向船舶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设计、一体化并行协同研制、造船模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全生命周期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管理,依托第七一四研究所抓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时整合全集团力量,构建起由总体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协同标准、专业标准组成的标准框架体系,并建立起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逐步为智能制造形成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目前,中船重工制定了集团公司装备制造2025计划,按照计划,到2018年,中船重工将建设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数字化设计工具、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普及率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仿真、管理一体化协同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网络数据系统;基于业务流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三维设计软件等基础软件或系统达到高度统一,初步形成数字化基础体系;形成可自定义的标准智能工厂。
相关链接
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工
近日,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在重庆市永川区正式开工。同时,中船重工与永川区签订了深化合作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高端动力、智能装备、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军工科技和地方经济深度融合。
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连体钢结构;可呼吸式;设计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36-01
引言
温州新国光商住广场采用的就是可呼吸式连体钢结构,2005年年初获得了全部验收,多年来经受住了高强度台风的侵害和气温冷热变化的影响,而且在多种外力的侵袭下,面积较大的地下室也未出现渗漏裂缝情况,表明该工程结构具有科学合理性。笔者试结合该工程特征,对可呼吸式高层连体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谈些粗浅的认识。
1 设计可呼吸式连体钢结构高层建筑技术要点
1.1可呼吸式结构原理
所谓的可呼吸式结构,是人体的呼吸系统的形象比喻。因为人在呼吸的时候,主要靠胸、腹的伸缩张弛而实现呼吸功能并确保肌体代谢平衡。因此,在设计高层连体钢结构建筑工程的时候,如果能够像人体一样自由呼吸,防止天气冷热变化发生结构形状改变和楼体过高不稳定,外界条件产生的应力机会降低。这种建筑就是通常所说的可呼吸式结构,对于高层连体钢结构工程设计施工非常有裨益。
1.2可呼吸式高层连体建筑结构模型
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一般都具有相当的高度,随着风力、气温或者地震等不可抗力的影响,时常会发生一定的不稳定性,出现“晃动”现象,或者由于连体结构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使建筑结构发生形状的改变,这样,主体和连体结构双方就会形成一种互相牵引的应力,由于运用传统的计算方法进行测算,不太容易直观地分析合适的边界数据,所以,基于建筑结构因外力影响而形成的应力情况,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缓冲应力形变的设计方式,将其减少到可控的范围内。这种可呼吸式的新的模型结构,实际上就是释放缓冲应力的过程。
1.3设计技术要点
科学设计可呼吸式高层连体钢结构建筑,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技术:一是在高层建筑的坚固程度、延性、承重力和安全稳定性能等方面,要精心设计,比如,支座必须连接的紧密合理,而且即使出现了大强度台风天气,或者受到地震应力的破坏,也不能发生形状的改变。二是高层建筑的外侧,一般都安装了很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受到外力的影响下出现变形。三是工程设计应当适合施工,有利于现场作业,增强可操作性,同时要节约工程成本,控制施工工期。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利用钢结构的铰接连体在不同的高层建筑之间进行支撑,并且使用烟道当作底座,增强高层建筑的稳定性,防止随着气温的冷热变化而发生结构的变形。同时,还可以设计一种“可呼吸”的连体钢结构系统,以使高层建筑即是遇到台风天气和地震灾害也能“岿然屹立”。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后期建筑结构使用环节的检修和维护,还可以增设一些替代修补设施。而这种“可呼吸”效应得以实现,也就是烟道、跨度很大的钢桁架、底座和阻尼设施利用设计节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可呼吸式高层连体钢结构工程的施工
2.1技术优势
对于这种可呼吸式连体钢结构高层建筑工程,安装施工技术是应当认真把握的重点,而且必须与工程设计紧密结合,并与已完工主体建筑充分融合。
这种结构的建筑工程,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是在高层建筑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施工的基础上,正常的施工程序不会受到干扰。二是一般在施工安装连体钢结构的时候,在地面操作就可,不用在高空施工,减少了作业风险,而且在地面作业也能够有效地确保焊接效果。三是在充分利用了组合设备的作用,在连体钢结构施工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建筑面积、高度等内容。四是需要土方到高层建筑中的设备重量小、承重力强。五是在施工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罗新型系统进行全程监管,自动化水平非常好,不仅安全、高效、科学,而且施工非常便利。六是连体钢结构与主体工程可以同时施工,极大地减少了工程成本,降低了施工周期。
2.2 施工要求
在对可呼吸式高层连体钢结构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因为这样的建筑形式一般底盘非常大,而且连体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所以在结构系统的选择上一定尽量科学,而且要事先同建筑师深入研究和沟通协调,确保高层建筑和连体钢结构的一体化,确保对外力的应对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以使可呼吸式高层连体钢结构建筑工程具有良好的稳定和抗震性能。
一是在进行高层连体钢结构工程施工中,充分应用设计过程中的“可呼吸”原理,防止高层建筑由于受到热胀冷缩等物理因素或者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稳定问题,发挥“呼吸系统”的功能。二是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结合已经建设完毕的主体工程,运用液压控制同时施工的方法,一并安装施工连体结构。三是加强施工过程的科学性、可靠性管理,及时处理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点问题,并做好施工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现场指导,以使施工人员能够严格遵循设计规范标准和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现场操作,确保工程质量。
2.3 消防设施处理
工程消防处理也是施工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科学设置疏散通道、消防报警和灭火器材等消防设施,同时在钢结构的外层要涂上一侧防火的材料,一般使用的都是簿型的涂料,耐火的系数通常都高于2小时。
2.4防腐技术处理
由于钢结构建筑使用寿命一般在50年,因此,在施工的时候,为了保证高层建筑连体钢结构的经久耐用,做好防腐的技术处理也很关键。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型的城市,气候湿润,降雨比较多,平均的pH值达到了4个多,而且有的城市还地处重酸雨的地区,酸雨发生的频率非常高,雨水中含有的酸量成分比较多,而且风力比较大,SO2、NO2和悬浮的颗粒物质在大气中的含量严重超标,甚至经常会发生一些台风事故,这些都会对连体的钢结构产生很大的腐蚀作用。如果可呼吸式高层连体钢结构建筑位于湿度比较高、雨水比较多的城市,或者一旦钢结构的材料外表温度小于常规的露点,就很容易在其表面形成一定的凝结,这种水膜时间一长就会对钢结构材料产生严重的腐蚀,特别是如果遇到台风天气,更加重了腐蚀程度,减少了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因此,加强反腐施工处理就非常必要。当前,运用得到钢结构建筑中的最有效的防腐系统,主要是屏障式保护和阴保护有机结合的形式,同时在钢结构的外层用镀锌、防火以及面漆合而为一的材料涂上,以增强其防火作用。
3 结束语
由于很多高层连体钢结构建筑都具有楼层多、底盘宽、连体结构大等特点,所以在设计和施工可呼吸模式的时候,要结合主体工程结构,运用现代化的施工手段,科学把握好技术难点问题,确保高层建筑能够具有承受热胀冷缩和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的能力,防止由于建筑过高导致的“晃动”等问题,避免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害。
参考文献:
[1]方鸿强.“可呼吸式”高层连体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J].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10.27.
篇5
三个联合体的崩盘
第一个崩盘的联合体是河南的三家经销商成立的公司。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权且称呼三位老板为老王、老赵和老李。老王在当地有商超网络,老赵和老李手里各有几家A类酒店,他们都各有优势,但都不具备全渠道操作的优势,因此也就无法拿下一个品牌的总权,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市场支持。为了摆脱这种劣势,三个老板决定共同出资成立联合体,去和厂家谈总权,拿下之后,在不同渠道中进行销售。三人一拍即合,由老王牵头,以一个公司的身份去和厂家谈判,凭着雄厚的资金和最强势的网络,最终三人如愿以偿。由于网络强势,这个品牌迅速起量,实现了商超、酒店渠道的互动销售,红火一时。厂家看到产品旺销的局面,为了进一步促进销售,提出哪个渠道的销量大,就多增加5点的市场投入。此时,三个老板的心理天平已经随着这5个点发生了倾斜。一年近千万的销售额再乘以5%,也是个不小的数字。每个人都想自己拿到这笔费用,都想自己上升为真正的总经销商。最先下手的是负责商超销售的老王,率先降价销售刺激销量。低级倾销直接破坏了价格体系,酒店销售也随之受到影响,老赵和老李也不示弱,也开始低价销售,最后三个老板共同做死了这个品牌,他们的联合体也随之灰飞烟灭。
第二个失败的联合体是江苏两家经销商成为的联合体。和河北三家强强联合,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崩盘的联合体不同的是,这个联合体是强弱联合的形式。张经理是弱的一方,没有公司实体,但有绝对的社会关系;刘经理是强的一方,有公司实体,有主销产品,但社会关系不如张经理强。张经理的产品在进酒店时,遇到了问题,酒店希望和公司打交道,不希望和没有公司资质的商行交易。急于进入酒店的张经理找到了刘经理,希望借助他的公司曲线进入酒店,对此刘经理慨然应允。从此,在酒店中出现的产品都是张经理供给的,而票据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刘经理公司的名义。两年过去了,刘经理公司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其公司人员对外宣传时,也把和某某酒店合作作为招牌。这让一直和酒店做客情的张经理感到了丝丝寒意,一旦刘经理打通了关系,自己将被取而代之,因为现在无论是酒店和同行们,只知道有刘经理不知道有张经理。为了今后的长远发展,张经理结束了和刘经理的合作,自己注册公司,接手酒店供货。
第三个失败的联合体形式又有所不同。他们之间的联合不是经销商之间的联合,而是外行和经销商的联合。山西有个煤老板退出煤炭行业寻找新项目,他发现白酒行业利润并不低。于是就出资成立公司,但由于缺少网络和操作经验,他就和当地一家经销商公司进行联合,自己出资金,对方出网络。而在实际和厂家谈判的过程中,负责出网络的经销商公司谈的各种条件都是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而没有替那个外行的煤老板谋到一分利。这样的合作结果可想而知,最终以失败告终。
被误读的联合体
利益分配不均是导致联合体失败的直接原因。笔者认为,对联合体的误读则是导致其失败的先天因素。我们不妨把目光重新投入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回到最初苏秦提出的“合纵”设想上。苏秦提出的“合纵”也就是联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在联合的形式下,六国通过变法革新实现自强。显然六国的国君没有理解到苏秦的深意,而是联合理解为,一起联合起来争取更大的利益,最后“分赃”。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因此六国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如果把厂家看成“强秦”,把经销商看成“六国”,显然经销商的“六国”联合,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也没有想到通过联合实现自强,这种误读和当初的六国何其相似?
这种误读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几个经销商联合起来一起到厂家去拿货,以获得区域权和更多的政策支持。在他们看来这就是联合,实际上这充其量算是合作。实际上联合的前提是思想上的联系,即大家的根本出发点在于通过联合实现共同发展。显然,总经销和分销商之间的联合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思路上的认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经常看到,厂家组织活动,总经销商会带领其众多分销商参加的原因了。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强强联合的形式,但要维系这种联合形式,需要双方领导者有一种宽广的胸怀,还需要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显然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在联合中获得谈判经验,从合作者那里获得发展思路,强壮自己,才是联合的根本目的,而并非眼前的蝇头小利。
联合体构建设想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
现阶段,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连体结构应用比较频繁,而高层连体建筑对于施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视,需对施工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使得连体结构符合建筑的具体要求,连体结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工序更加规范,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以及增强了刚强度,保证了建筑的质量。
1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相关概述
1.1 常见的形式
高层建筑最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塔楼,其在高层建筑连体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余单体建筑结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常为剪力墙结构以及框筒结构等等。塔楼的对称性与单体的异同性会对建筑连体结构产生一定的作用,对建筑的安全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建筑施工中需要重视这个问题;连体,连体通常在两个塔楼之间,静态方面分析,连体负责水平荷载以及竖向荷载,动态方面分析,连体承载着塔楼两端的振动情况;连体与塔楼连接,其有三方面的连接方式,一方面与塔楼采取滑移相连,另一方面两端都会与塔楼之间产生一定的相连,还有一方面它们之间会产生铰接[1]。
1.2 施工形式分析
建筑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工,针对于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中,应全面的分析混凝土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型钢混凝土结构等等,建筑工程项目繁多,应根据工程的实施特点,合理的运用施工技术,管控施工材料,提高施工的效率,保证施工的质量,掌握混凝土结构的不同模式,对不同模式之间的运行方式进行了解,为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工程的质量,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1.3 连体结构特点
安全性,其安全性体现在了连体结构的两端都运用了型钢混凝土柱,其对于施工来说比较便利,连体结构具有刚性比较大,其不会易产生变形扭曲,其安全性比较好,还有稳定性也比较强。技术性,连体结构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连体结构其自身的自动化性比较强,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施工现场会运用很多焊接方法,因此其技术性的要求比较高。整体性较强,在运用型钢混凝土的过程中,可以确保连体结构的整体性,通过对有限元模拟的研究,连体结构到建筑顶层发生的移动会很小。抗震性较强,连体结构能够降低建筑结构本身承载的重量,降低对建筑产生的不利影响。使用范围较大,连体机构能够减小梁的高度,相应的加大了建筑的使用范。
2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
2.1 施工测量
在建筑的具体施工中,施工测量是必须所进行的一项工作,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性质,因此需要重视施工测量工作,确保测量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强调尽最大化的避免测量出现偏差。在具体的测量工作中应结合建筑的外观对内部的控制点采取科学分析以及定位,要想使实现可以从底部直接观察到顶部,内部控制点就应尽量不要设定在梁底。在具体的施工中,应考虑预留出一定的控制点孔隙,另外需要注意底部以及顶部的内部控制点需要与建筑材料等进行隔离,能够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在具体的测量中,应准备好垂准仪,可以确保内控点在观察检测的视线内。测量时可以将带有十字的有机玻璃安置在建筑投点中,并且通过激光的方式将内控点的位置转移到玻璃中,玻璃中心于激光点位置相对应。通过玻璃的中心位置将内控点转移到附近的楼板混凝土中,并且及时对其进行标示。之后再将玻璃撤离,将一些模板放置在放线孔口中,再将内控点转移到模板中,并做好标示。然后再将内控点转移到放线建筑楼中,这时会运用全站仪核实完成后在放线。将放线模板记录的内控点来作为基准点,运用全站仪建筑楼的轴线控制网与墙边线等测量。然后在混泥土中进行记录,为模板与梁等提供参考性依据,以便于安装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建筑楼层之间采取放线工作之后,都应将在建立的模板拆掉,然后以便于进行测量工作[2]。
2.2 转换层施工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将高空中的塔楼进行相连,一般来说高度很大,采用一般的施工技术,不能将其进行很好的连接,而且模板的承载力会比较有难度,模板不可能承载比较大的压力。因是高空施工,模板的稳定性却无法确定,不应再考虑一般的施工技术。转换层施工在连体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加强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一般来说运用钢梁建立承载力将其连接比较好。在钢梁的工作进行之前,应在连体结构两侧楼层间设立起重机械设备,可以很好的将钢梁运输到需要转移的楼层。还应安置滑移工具,运用卷扬机以及滑车装备来构成钢梁运输结构,使其能够很好的对钢梁进行运输。将这个运输的系统安置在钢梁的两侧吊环中,抽出钢丝绳。钢梁在起重工作进行之前,应先尝试对钢梁进行试验,对钢梁进行吊起,高度应控制在0.5米,接着在向上提的时候在提0.5米,试验结束后,可以进行吊起工作,在起重工作进行的时候需要确保两侧的机械工具都可以同一时间运行,控制好其之间的速度,使钢梁在向上提时保持平衡,在起重工作进行时应注意偏差问题,如果出现偏差则应采取调节。
2.3 连体结构混凝土施工
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在浇筑混凝土的位置采取标注,然后按照一定的浇筑顺序采取施工作业,首先需浇筑墙柱等部位,之后在进行浇筑梁板部位。在进行浇筑之前,需做好浇筑准备工作,应对所浇筑的位置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浇筑的位置之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划分,确保浇筑工作能够一次进行,可以节省很多人力。混凝土浇筑之后,还应采取覆盖防护工作。需保证每个楼层之间都应按照以上的要求来进行,使得建筑混凝土浇筑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在浇筑的过程中,混凝土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浇筑到相应的时间段够,确保其可以呈现出扇形的坡面,并在循序渐进的推动。循序渐进的浇筑方式有很大的优势,可以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另外,为了防止在施工中存在缝隙,需确保浇筑后的混凝土可以混凝土凝结之前完成。一般在建筑连体结构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浇筑的方法一般会运用泵送的方式。在进行泵送时,需确保运输混凝土管道保持平直型,还有强度也能够达到规定的标准,尽量避免使用不平直的管道,避免给混凝土的输送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极大程度上保持了混凝土的整体性能以及稳定性,另外,混凝土在浇筑结束后,也能够对管道有效的清理与维护。在浇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尽量防止在同一个地方持续的布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合适的区域,垂直于模板来采取水平的方式进行布料[3]。
3 结语
高层建筑连体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复杂性以及不确定的因素较多,其在高空进行施工,很大程度上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利于施工的正常进展。运用连体结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合理的应用施工技术,连体结构技术硬符合建筑的实际要求,做好施工测量准备工作,规范使用施工测量技术、转换层施工技术以及混凝土施工技术,保证施工的质量,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莫宁超.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2,(8):258.
篇7
过去的一年,“罗辑思维”被舆论推为最火的自媒体之一。
截至本文成稿,“罗辑思维”视频在优酷上的总播放量已达7050多万,微信公众号订阅数达110多万,最吸引眼球的则是两次会员招募,共有近3万会员贡献了近千万元会费收入,并有人给予“罗辑思维”1亿美元的估值。
2014年1月13日,凤凰视频与凤凰卫视资讯台携手打造的首届“视频新闻盛典”,将自媒体奖授予“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
既有用户认可,又有同行加冕,罗振宇名利双收,“罗辑思维”叫好又叫座。
“罗辑思维”的初创
1.动因
罗振宇在央视时已经很有成就,但内心痛苦不堪。“在电视台干活,最后得利的全都是主持人。”他突然意识到,个人也可以很值钱。“我认为自媒体给所有媒体人带来第一个教义,是媒体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枢纽在变化,原来媒体的价值枢纽是两级,内容+渠道,自媒体把这两级都变了,变成了魅力人格体+运营平台。”这正是罗振宇做自媒体的第一个动因。
罗振宇创办“罗辑思维”的动因中还包含三个关键词:自由、连接、实验。
“自由”就是罗振宇自我标榜的“U盘化生存”和“匠人精神”。在组织内的经历让罗振宇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和自由的价值,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变革提供了自由的可能。
“连接”是罗振宇对互联网思维本质的概括。连接的原点是与节目(内容)相辅相成的“魅力人格体”,连接的纽带是“魅力”,由此产生的“信任”“爱”正是连接的驱动力和黏合剂,并构建一个“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即互联网社群,由此派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价值生长点。
“实验”是罗振宇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传播专家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心态去试水、探路,尝试另一种个体生存和媒体生态的可能。“我们要不断地回到实验原点,我们要帮一代媒体人,和相信互联网必将大规模改变这个世界的人去趟几条路。”
2.条件
曾为“对话”“经济与法”等节目制片人的罗振宇,“单干”的经历也没离开电视领域,这使他天然地具有电视基因,具有良好的镜头感和语言表达能力。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视频网站,加上微博平台、微信公众账号的存在,让罗振宇感到时机已到。而能够拍摄高品质视频的低价相机上市,则让他的自媒体梦想变为现实。
当然,最重要的条件是,渴望“U盘化生存”的罗振宇遇到了申音这台“主机”。这位《创业家》杂志的前主编早在2010年就辞职创建NTA创新传播机构,在中国开创社会化传播先河,致力于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营销传播。
罗振宇说:我终于可以说服一个人来支持这件事了。“申音是第一个听得懂我在说什么的人。然后我们就开始合作。”
于是,“罗辑思维”轻装上阵、起步加速。
多产品形态打造“魅力人格体”
为打造一个“魅力人格体”,深谙互联网思维与营销之道的罗振宇构建了一个近乎“全媒体、全平台、全方位”的产品体系。这套“罗辑思维”产品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音视频为主,文字为辅
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的海量性让文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虽然“罗辑思维”也做文字产品,但只是视频、音频形式的延伸和补充。
其实,这么做的更深层的原因是:“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的直观可感,更利于打造“魅力人格体”。“我不会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辍,是因为视频的人格更加清晰。”微信也是发语音而不是发文字,因为“语音所包含的人格的要素比文字要好得多”。
对于罗振宇来说,他做的不是一个内容产品,而是一个清晰的人格。
2.奉行极简主义,追求小而美
无论做视频,还是做微信语音,罗振宇都奉行极简主义,追求小而美。
比如,视频内容摒弃视觉上的花哨,坚决主张做极简主义的视频,如都是单机位,常常一个镜头到底,这在传统电视看来无法接受。
“罗辑思维”的微信语音是强迫症式雷打不动的每天60秒。“没有人会去阅读煌煌巨著,虽然他知道那一定很有营养。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信任的人来告诉知识的内容点……未来的媒体产业,很可能就是小而美的。”
3.拒绝定位,营造悬念
比如微信语音,“千万不能有定位。‘罗辑思维’的语音就是在和大家的预测捉迷藏,什么都聊,如果你不打开你永远也不知道我今天要说的是啥,这就是悬念的力量”。
“罗辑思维”视频也是如此,永远不知道下一期内容是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也刺激着“阅读期待”。
其实,对于打造“魅力人格体”而言,只要符合“有种、有趣、有料”“在知识中寻找见识”的精神气质,选题的确没有一定之规。不做定位,也就不会作茧自缚,不会殚精竭虑,不仅符合“自由”的追求,也减省了成本,内容生产可以更具效率和持续性,可谓是“形散神不散”的内容策略。
当然,或许只有高度人格化的自媒体才适用。
4.强烈的人格色彩,励志的人生姿态
互联网时代是体验经济,“情感”价值超越“功能”价值,需要个性化与人格化的营销。所以,罗振宇认为,“制造一个叫罗胖的人格最重要,因为这是所有价值的积累点。”“罗辑思维”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人格化:
视频节目选题另类新锐,见识视角独特犀利,话语风格大胆直率,全方位展现一个“有种、有趣、有料”的“知识人”。
“死磕自个儿,愉悦大家”的坚持也令人印象深刻。“每天的微信语音,我强制自己录到60秒,一秒不差。”
罗振宇选择早上6点半发有两个原因:一是要抢全国人民上厕所的时间,“我希望争取到第一个你开始需要阅读,需要内容的时间”。第二个原因,这种死磕是为了唤醒尊重,“老事认真,而且我一天都不缺”。对这一点老罗很自恋:“绝大部分媒体记者做不到像我这样连续一年,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这是极苦的事情。”
5.强化用户认同与“连接”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的生活方式、“在知识中寻找见识”的求知热情,“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人生信条,恰恰契合了知识青年的精神渴求。
出品人申音认为,“罗辑思维”对于粉丝根本的价值在于这部分群体对自我价值认可的需要,“我是追求上进的,我是渴求知识的,我就是独立思考的一群人”。“罗辑思维”有意识地将这种“认同”转化为“连接”,比如《罗辑思维》一书中不仅有“罗辑思维”视频的文字整理,更加入了大量用户的评论,其中有辩驳也有补白。UGC的融入,强化了用户参与感和粉丝黏性。
社群经济的运行逻辑和想象空间
1.用社群做品牌,而不仅是用内容做广告
内容只是第一步:“自媒体负责制造内容、影响力,但如果只有这一级,除了人数更少成本更低你跟传统媒体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虽然罗辑思维的“注意力”吸引了一些视频植入或贴片广告,比如“有道云笔记”“一气奔腾”等,但是罗振宇不断重申广告模式没有前途。“互联网来了把广告模式就给干掉了,从底层代码上瓦解一切强制性相邻关系,强制性相邻关系才是广告的生存之所,你看电视剧结束字幕前切进去广告不得不看,你看头版就绕不开报眼广告。在代码时代,技术上的强制捆绑已经不存在了。”
与广告模式相比,罗振宇更在乎的是“团要”:商家以产品的形式“赞助”给“罗辑思维”的会员免费享用,既给了会员“罗利”(“罗辑思维”会员福利),又制造广告效应和口碑效应,可谓是双赢的游戏。乐视的10台大电视、20台电视盒子,黄太吉的10万份煎饼,就是“团要”而来。
罗振宇认为,这比利用“强制相邻关系”的传统广告更为有效,“推荐和信任将构成未来互联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因为交流的成本越来越低”。
一位“罗辑思维”会员在其《怎样用互联网思维吃一顿霸王餐?》一文中称之为“品牌赋能”:“品牌曝光”是——你没有,我卖给你。“品牌赋能”是——你不能,我能让你能。“品牌曝光”立足于“规模扩张”的逻辑;而“品牌赋能”则着眼于“魅力增值”的预期。
比如乐视跟“罗辑思维”合作,可以得到四样东西:曝光渠道,人格背书,慈善意义,稀缺性。“乐视送我们几万块钱的电视,一石四鸟,当然愿意了。”罗振宇得意地说,“一群人团结起来占其他人的便宜,这就是社群的逻辑。”
2.组建基于信任有行动力的社群,而不仅仅是赚取会员费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有了内容和“人格”,就产生了认同和“吸附”,也就有了结社的可能。所以为了将基于传受互动的弱连接转变为“强连接”,“罗辑思维”在2013年两次招募会员。
人们一般羡慕的是近三万名会员带来的近千万会费收入,但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
“罗辑思维”招会员并不只是一种盈利方式的创新,而是为了找到“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同道中人。罗振宇说:“我招募会员,也是想通过它来识别属于我的社群,寻找志趣相投者,需要确保人们购买这个会员是认真的。”所有招进来的会员都有几个特征:“对知识性产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会员是为了彼此的信任;会员有行动的意愿,且真能付出行动。”
当然,社群的价值在于运营,一群人聚集起来之后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干什么。
目前,“罗辑思维”为会员组织相亲的活动一直持续,通过线上征婚(主要是微博)和线下相亲活动,在社群中征集意中人;另如“罗辑思维”微信新开的“会来事”(会员来信有事)板块,就某个问题或项目在会员间咨询互助、集思广益。
社群还有行动召集的功能,“比如许多会员想去哪儿旅游,谁家企业愿意给社群出钱,社群给谁出名,分分钟就筹集起来了”,这也是上面提到的借助社群做“品牌”,也是借助商家赞助反哺会员。
3.构建“自媒体-社群-产业”价值链,发展社群经济
在2013年12月28日,也就是招募2万多名第二批会员之后,罗振宇亮出了“罗辑思维”的谜底:“基于社群的信任商业”,“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聚合起一群志趣相投的陌生人,在沟通、分享与协作中,完成新的价值创造”。罗振宇认为,社群经济的底层密码就是让一群协作成本更低、兴趣点更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共同抓住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打造“所有会员为所有用户服务的众筹平台”。
罗振宇认为,未来一切产业皆媒体,一切内容皆广告。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说法,其实他们没听懂这个道理。在工业社会,产业链和媒体链是分开的,比如杂志社负责生产内容,凝聚注意力,产业就在杂志上做广告,这是横向协作。未来媒体和产业链应当是一种纵向转换方式,产业链自建媒体,或者媒体自建产业链。”
“‘罗辑思维’社群一定会有自己的产业。”罗振宇不止一次提到今年可能推出“罗辑思维”的月饼。
篇8
关键词:家庭类型;体育锻炼;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70-05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1]。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改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大家庭结构(三代、四代同堂模式),使得家庭结构更加小型化,类型更加多样化。为了研究当今城市不同家庭类型的体育锻炼行为特征,本文以“泛长三角”区域部分城市家庭结构为视角,对尤为凸显的7种结构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单身家庭、未育家庭、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参与体育锻炼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一定层面的分析。力求进一步地为城市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之理论与实践依据。
所谓家庭体育,是指“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2]。目前,关于家庭体育的界定在学术界有着多种解释。本文借用的概念,尽管属于学术界常用的概念,但从理论上看,此概念对于家庭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性别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本文探讨的家庭体育,则以户型――“不同家庭类型”参与体育活动为视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泛长三角”区域5座城市合肥、芜湖、铜陵、湖州、镇江的1200户家庭为研究对象。需要说明的是,在城市家庭的调查过程中,因客观上受到家庭类型难以细化或对应的限制,故而,针对采集到的有效问卷,并以此为依据梳理出7种结构类型的家庭为研究对象(表1)。
1.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问卷效度检验中,采用专家评定的方法,即诚请9位教授(安师大社会学院和体育学院组成)对调查问卷内容效度进行评价,有效率为96%。同时,在问卷信度检验方面,采用重复测试法,即在一定范围内(合肥、芜湖)100户家庭进行前后两次问卷调查,时间相隔为1个月,并将两次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信度系数为r=0.87,P
根据研究目的需要,本文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泛长三角”区域5座城市发放问卷1200户家庭,回收问卷1185份,回收率为98.8%,有效问卷1153份,有效率为97.3%(见表1)。在数理统计中,首先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化、标准化处理得到相关数据,而后应用Mat 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家庭类型体育锻炼频次及时间特征
所谓不同家庭类型,即为核心家庭(一对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一对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单身父亲或母亲养育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单身家庭(人们到了结婚的年龄不结婚或离婚后不再婚而是个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未育家庭(刚结婚不久或目前还没有打算要孩子的年轻夫妇家庭);隔代家庭(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或父母双亡,只有祖孙两代人组成的家庭)[3]。在对这七种不同家庭类型参与体育锻炼频次和时间的调查中发现(见表2、3):
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参与体育锻炼频次呈倒马鞍型,即中间大,两头小,其中选择每周2次者分别占被调查群体的58.3%、43.6%;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参与体育锻炼频次选择每周1次者最多,分别占被调查群体的49.0%、44.5%;空巢家庭参与体育锻炼频次呈直线上升,其中选择每周3次以上最高,占调查群体的51.7%;未育家庭和单身家庭参与体育锻炼频次呈波浪状。在锻炼的时间上,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选择每次锻炼时间在1-2小时者最多,分别占被调查群体的45.0%和47.4%,单身家庭、未育家庭和主干家庭选择每次锻炼时间在2-3小时者最多,分别占被调查群体的45.1%、44.6%和40.3%。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选择每次锻炼时间在1小时之内最多,分别占被调查群体的36.5%和55.6%。
从频次和时间来看“核心家庭”多数为每周2次,每次1-2小时的锻炼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家庭结构特点有关。即核心家庭主要是由一对夫妇和未成年子女组成,夫妇自身工作繁忙、子女学习任务较重,使得他们锻炼时间不能过频和过久。“主干家庭”多数为每周2次、每次2-3小时,这一锻炼状况,客观的看应与其家庭人口较多、关系复杂有关,一对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组织一次家庭体育锻炼实属不易,因而较为珍惜每次锻炼机会,并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单身家庭和未育家庭”,由于这两类家庭成员多为年轻人,家庭负担轻,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因而多数家庭在锻炼时间上能够投入较长的时间,这点在锻炼频次上也体现了出来。“空巢家庭”多为年老的夫妇组成,因有着充足的休闲时间,所以每周锻炼3次以上者最多,但是由于身体机能原因,看得出每次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有所控制,多数为1-2小时。“单亲家庭”,因其父亲或母亲独自一人带着未成年子女――自身工作和家务以及子女读书等繁忙的生活状态,致其多数家庭每周锻炼的频次仅为1次、每次锻炼的时间也仅在1小时之内,但由于未成年子女童心好玩,在大人陪同锻炼中仍有38.5%的家庭每周锻炼2次,每次并有34.6%的家庭长达或接近3小时,说明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动或改善该家庭体育锻炼的数量和质量。而“隔代家庭”因其祖辈年事已高,身体机能衰退,又要照顾孙辈,家庭负担较重,故而,这类家庭多数在每周锻炼频次和时间的安排上最为紧张,每次锻炼时间也最短。
总体来看,不同家庭类型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时间最长的是单身家庭、未育家庭和主干家庭,其次是核心、空巢家庭,最短的是单亲和隔代家庭。而每周发生的频次则有着不同的特点,即每周锻炼频次最多的是空巢家庭,其次是单身、核心、主干和单亲家庭,最少的是隔代家庭。若从“体育锻炼频次是衡量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经常性的重要指标”而言,7类家庭中有6类未达到每周3次。这可能在“经常性”指标的检测中反映出不足或欠缺的问题,但从锻炼科学本身讨论,任何涉及到人体活动的检测指标,很难说一周几次或每次多少时间,就具有科学性或它本身具有严谨的科学依据。因而,笔者认为,不同家庭类型参与体育锻炼频次与时间之“长与短、多或少”,均是一次具有亲情意义的家庭体育活动。
2.2 不同家庭类型参与体育锻炼的人际环境、空间环境选择特征
调查显示(表4):不同家庭类型在选择体育锻炼的人际交往对象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主干家庭在体育锻炼的人际交往对象方面选择“家人或亲属同去”最高,占调查群体的48.8%,说明主干家庭借助体育锻炼来培养和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继而得到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共处目的。同时,他们对锻炼场所之空间环境的选择上,前三位依次是公园广场、居住小区和免费公共场所。这种选择主要是因为此类空间环境不仅锻炼的人气高而且很少有经济消费,这既是大众体育活动的常态环境,也是家庭体育活动的理想之处。核心家庭和未育家庭在体育锻炼的人际交往对象方面选择“家人或亲属同去”最高,分别占调查群体的56.6%、50.5%,这在一定意义上足以表明,作为现代社会这两类主体型家庭结构“小型化”,普遍有着借助体育锻炼与家人沟通的认同方式和社会心理。同时,他们在锻炼空间环境的选择上,核心家庭排序首位的是“单位”,而选择单位作为锻炼场所者多数则又指向学校,这可能基于学校不仅有着较好的人文环境,而且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适于未成年子女成长和身体锻炼;未育家庭排序首位的是“收费体育场所”,这一状况,现实地讲与他们年轻、观念开放、消费超前、生活程序简单,经济尽管积蓄不足但负担较轻等特征有关。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在体育锻炼的人际交往对象方面选择“家人或亲属同去”最高,分别占调查群体的47.1%、55.6%,这两类作为社会殊家庭――前者说明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别注重于培养那种单亲的亲情;后者因孙辈和祖辈相依相亲,祖辈们利用体育锻炼的形式来维系祖孙之间亲情就成为最常见的一种方式。那么,在对锻炼空间环境的选择上,这两类特殊家庭――首选居住小区,这表明他们大多数有着“时间、经济条件和家庭负担”较重或不足等问题,使得他们选择居住小区这种便捷、经济实惠的锻炼场所进行体育活动。空巢家庭在体育锻炼的人际交往对象方面选择“社区(或单位)组织”最高,占调查群体的45.8%。说明空巢家庭的社交圈较为狭窄,多数家庭力求通过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来结交朋友、增大社交圈。然而,他们在体育锻炼场所空间环境的选择上,却首推公园广场,这一方面可能反映着“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场所空间条件不足,熟人熟套年复一年,缺乏新意;另一方面他们年老事少,休闲时间充足,不仅有着人际交往的迫切心理,而且期待着能够认识更多的同辈群体,交流锻炼心得,自然首选公园广场便在情理之中。单身家庭在体育锻炼的人际交往对象方面选择“体育俱乐部”最高,达46.0%,这表明单身家庭是高消费型家庭,是体育消费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表明单身家庭的社交圈较窄,力求借助体育俱乐部这种方式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同时,研究发现“单身家庭”在锻炼的空间环境上与“未育家庭”的选择十分相近――即首选环境优雅、档次较高的“收费体育场所”。正如前面所言,这与他们年龄、观念、经济条件等有着较高的关联性。
总体来看,7种家庭类型在体育锻炼的空间环境选择上,除了单身家庭和未育家庭选择档次较高的收费场所外,其他5种家庭类型则以居住小区、公园广场等此类公共场所,作为他们进行体育锻炼首选的空间环境。这种特征既符合大众体育锻炼属性的开放性、经济性,也符合家庭体育活动就近、便利实惠的实际需求。另外,在人际环境的选择上,不同家庭类型参与体育锻炼,除了单身家庭选择“体育俱乐部”和空巢家庭选择“社区组织”之外,其余5种家庭均选择“家人或亲属同去”,这既反映了家庭体育以“血缘、族人”为结伴,也说明了亲情和睦的纽带,需要时常寻找其共同活动的机会,而体育锻炼则不失为一项促进家庭稳定、增进亲属感情的纽带之一。
2.3 不同家庭类型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特征
就家庭体育锻炼项目来说,选择什么样的项目不仅反映该家庭的结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着家庭成员体育锻炼的兴趣特色。调查显示(表5):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喜欢的前三项体育锻炼项目(比率较高)依次是:羽毛球、乒乓球和跑步。从项目特征来看,前两项需要有伴,而跑步对成年人亦无须寻伴可独自练习,然而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小孩系为重心,自然他们在体育锻炼中难以分离、互为“陪伴”,何况体育锻炼在娱乐意义上本身就需要“有伴”。那么,这类需“陪伴”练习的项目,不仅在社会中而且在家庭体育的活动中尤为普遍,特别是“跑步”小孩本身也可独自进行,但常态中少儿独自练习者甚少――也就是说,在没有大人陪伴鼓励下小孩常常会无意坚持。因而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选择该类项目,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缘其具有“简单、方便和经济实惠”,而是更大程度的符合着自身家庭结构的特征。空巢家庭喜欢的前三项体育锻炼项目依次是:走路、武术和体育舞蹈(交谊舞为主)。就这类项目而言,走路是最简单的形式,而武术即使是简单的太极或推手等乃至交谊舞则是要讲基础的,尤其是交谊舞此类异性互动中的身体活动,在多数城市老年人中有着更为擅长的功底和兴趣――他们可以夫妻融入某种氛围中练习,也可以相背于对方各寻舞伴练习,已是常见的一种锻炼现象。因而空巢家庭选择该类项目,在一定意义上,并非主要因其符合自身年龄、生理特性(需运动节奏缓慢、强度小),而是兴趣基础之使然。单身家庭和未育家庭喜欢的前三项体育锻炼项目依次是健身操、体育舞蹈和网球。这种选择,一方面,从体育生活的社会化来看,这三项(当然还有许多)在城市中形成“营利性质”的消费场所较多,这与他们前面“空间环境”选择“收费体育场所”十分吻合。另一方面,从这类项目特性来看,需要有一定空间条件及体能和技法,就发展历史和本身活动的群体而言,这类项目在我国城市流行的时间尚不足15年(营利性质的),属于时尚运动且大都是青年人。而在大多数由青年人构成的单身家庭和未育家庭,他们本身又是社会职业群体的生力军,因而,与其说单身家庭和未育家庭因其年轻、消费观念、追逐时尚的特性而喜欢这三项,不如说因其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使他们选择了这类符合自身“表现性角色”[4]的锻炼项目,一方面为工作之余或周末找到一处释放能量、分散压力和不良情绪之所,再则也成为他们“瘦身”、“交友”发展感情或促进夫妻关系的有形消费场所。主干家庭选择的前三项体育锻炼项目依次是:其它、羽毛球和乒乓球。从项目的文化属性看,前者(在问卷中标注为“爬山、郊游、踢毽子、跳绳、健身球、扇舞、扭秧歌等”),属于民俗体育文化――即“民间传统和风俗习惯”中生成,并随着人们对健康、运动和保健兴趣的提升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这类群众基础相对具有传统性,现实中这种传统性更多建立在中老年群体身上;后两项,属于现代体育文化,其锻炼的氛围在中青年群体中十分普遍。由此可知,主干家庭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是与该家庭成员结构“一对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传统与现代式的家庭”有着较高的关联性。
总体来看,上述七类家庭结构选择“羽毛球和乒乓球”作为锻炼项目者较多,表明这类“小球项目”因技术要求、运动强度、体力投入可因人而异,练习者组合男女不限、可老可少,心理体验常伴随着击打中的“好球”而乐此不疲,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证明着这类小球项目缘何――在城市居民体育锻炼中广有人群的逻辑起点。由此,不同家庭类型体育锻炼对小球类项目注入较高的兴趣倾向,无疑与其项目特征、项目的社会化基础有着较深的吻合度。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不同家庭类型在体育锻炼频次上有所差别。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参与体育锻炼频次呈倒的马鞍型,中间大,两头小,其中选择每周2次最高;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参与体育锻炼频次呈下降趋势,其中选择每周1次最高;空巢家庭参与体育锻炼频次呈直线上升,其中选择每周3次以上最高;未育家庭和单身家庭参与体育锻炼频次呈波浪状。同时,他们在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时间上也有所不同,即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每次锻炼时间集中在1-2小时;单身家庭、未育家庭和主干家庭每次锻炼时间在2-3小时;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每次锻炼时间在1小时之内。值得肯定的是,不同家庭类型参与体育锻炼频次与时间之多或少,均是一次具有亲情意义的家庭体育活动。
4.1.2 不同家庭类型在选择体育锻炼的空间和人际环境方面差异性小于相同性。即单身和未育两种家庭则倾向于收费型体育场所;核心、主干、单亲、空巢和隔代5种家庭选择锻炼场所倾向于经济实惠,以公园广场、自家小区和免费公共场所为主。这种特征符合家庭体育活动就近、便利实惠的实际需求。在人际环境的选择中空巢家庭参与的方式主要是 “社区组织”,而单身家庭则以“体育俱乐部”为主;核心家庭、未育家庭、隔代家庭、主干家庭和单亲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人际方式主要是“家人或亲属同去”。这一特征在反映家庭体育以“血缘、族人”为结伴的同时,也说明了家庭体育活动是一项促进家庭稳定、增进亲情的纽带之一。
4.1.3 不同家庭类型在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存在着明显区别。尽管区别十分明显,但“羽毛球、乒乓球以及跑步”是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选择度较高的锻炼项目,这与项目特征“陪练中男女不限、可老可少”,强度、体力等要求适中有着较高的关联性。空巢家庭选择度较高的是“跑步、武术、舞蹈(大众交谊舞)”,就武术与舞蹈而言,可能与空巢家庭老人兴趣基础有着更为擅长的功底有涉,因而并非主要因其符合自身年龄、生理特性,而是兴趣基础使然。单身家庭和未育家庭选择度较高的是“健身操、体育舞蹈和网球”。这种表现性项目的选择,一方面是与自身年轻、消费观念、追逐时尚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生活负担较轻,需要交友、发展感情有着积极的关系。主干家庭选择度较高的是“其它、羽毛球和乒乓球“。从项目的文化属性看,“其它”属于民俗体育文化,后两项,属于现代体育文化,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与该家庭成员结构“一对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传统与现代式的家庭”有着较高的关联性。
4.2 建议
4.2.1 提高家庭体育锻炼方式的认识水平。从城市的结构主体和消费主体――家庭来看,无论何种类型的家庭、以何种体育生活形式的出现,体现的都不只是一种参与方式,因为家庭体育内容的选择与社会提供的服务形式,以及社会不断演进的消费观念、人们不断分化的消费指向,无不多层次、多角度地制约和影响着家庭体育生活。因而,作为“城市人”的每一个家庭,在迎接消费社会的背景下,不仅需要认识到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是营造或提高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一项有益活动,而且还需认识到在体育锻炼的空间里,尽管有众多项目可供其选择,但在实际的选择过程中是有限的――应树立集个性化和兴趣化为一体的观念来参与体育锻炼。
4.2.2 强化家庭体育锻炼的“便利性”。家庭参与体育锻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小孩接触社会的面、以及对体育明星崇拜的偶像力量――会在突发奇想中向家人提出更高的欲求,这在给家庭体育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不同家庭类型中的监护人制造着不同难度的参与内容及方式。而城市为体育消费确也提供了各色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和会所,且还有更多空间的健身广场及小而便利的社区健身环境[5]。因而,无论何种类型的家庭成员,尽管在选择锻炼项目、时间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但在面对“便利性”的态度上,如同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一样――趋于相同――而这种“便利性”的选择应是所有类型家庭体育锻炼的第一要素。
4.2.3 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体育的扶持力度。现代城市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日常消费”,消费者的基本单元是个体和家庭,其行为总是在特定的空间中完成。家庭体育作为特定的消费主体和其中对应的消费环境条件有着一定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改变或优化着不同类型家庭体育的消费特征。因而,建议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在创设更多公益性体育锻炼设施条件的同时,应在社会各系统中增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机构(名正言顺的正当职业),并对其“放养”于市场化(注册中的)各色体育健身中心及场所,给予企业待遇样式的相应补贴――以此来优化城市体育生活环境,惠利于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方青,孔文.社会学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07.
[2] 张永保,田雨普.“家庭体育”新释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12.
[3]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6.
篇9
关键词:石灰石;转炉炼钢;降温材料
前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加深,各行各业都越加重视能源节约问题,在炼钢生产领域,对于炼钢成本的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西钢炼钢厂率先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投入到转炉炼钢生产当中,不但实现了转炉内多余热量的有效利用,而且起到较好的节能减耗效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收益。
1理论支撑
1.1 石灰石代替石灰
在现代炼钢行业当中,通常是选用石灰作为转炉炼钢的主要造渣材料,而石灰属于石灰石经过高温煅烧后形成的产物。2013年,西岗炼钢厂通过技术革新,率先在转炉炼钢中直接投入石灰石,用石灰石取代石灰作为转炉炼钢材料工作,也就是将石灰石煅烧过程与转炉炼钢过程有效结合到一起,并取得不错效果。究其本质原因,由于转炉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炉内温度通常会保持在1300℃与1400℃中间范围内,因此,将石灰石投入转炉后会直接受到的1300℃至1400℃的高温煅烧,瞬间升温会导致石灰石外表层的碳化钙会进行化学分解反应,这高温情况下,使得原本应需达到2-5小时的分解过程能够迅速完成。
1.2 利用石灰石降温
在传统的炼钢领域中,除了转炉炼钢过程较长问题之外,还存在降温材料资源较少而且材料成本较高的问题,这同样严重阻碍了转炉炼钢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炼钢企业都在迫切で笱罢页杀窘系汀⒗丛捶岣磺医滴伦饔妹飨缘男滦筒牧希以解决现有的降温材料问题。从理论角度来讲,石灰石在投入转炉后,会在高温煅烧情况下产生化学反应,生产氧化钙和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这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热能。由此可见,将石灰石应用到转炉炼钢中,不但能够取代石灰满足转炉的碱性需求,另外还能够有效消耗转炉内多余的热能,起到降温材料所应当发挥的效果,进而降低用于降温的金属材料的用量,不但能够为企业大幅压缩用于降温材料的生产成本,还能够有效环节能源短缺问题,具有十分可靠的应用可行性[1]。
2 实践应用
西钢炼钢厂用于转炉炼钢的石灰石全部来自高质量石灰石矿,石灰石直径通常在15毫米至60毫米之间,颗粒均匀,材料处于避免潮湿的环境下,并无杂质干扰。当炼钢过程中开启转炉后,通过高枪位促进氧化铁反应,并维持炉燃烧充分,并通过查看转入路口处的火焰来分析炉内的燃烧情况,达到充分燃烧后,就向转炉内添加事前称重完成的石灰石,随之一起加入的还有轻度燃烧的镁球以及化渣材料。调节氧枪位以加快转入内第一批成渣速度,并根据铁水比例及转炉内实际情况,再次向转炉内添加石灰石,并随着炉内反应情况对氧枪位置进行调整,确保氧枪发挥搅拌作用。如果转炉内出现返干情况,则停止使用石灰石降温,转而应用烧结矿、铁皮球等材料用于降温,与此同时,还用当注意化渣过程的继续发挥,在减少返干时间的同时,还能够维持转炉内熔池温度,并保障脱碳过程的正常运行。另外还要通过观察转炉内反应状态,确定终点提前拉碳,并抽取一定反应物加以化学分析,判断出钢质量[2]。
由对比下生产试验可以发现,相比于应用石灰进行转炉炼钢生产,石灰石的应用能够使整个炼钢过程更加稳定,返干问题以及喷溅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钢水的化学性质稳定,脱碳效果更加显著,而且终渣碱度符合炼钢标准。从物料角度来看,加入一部分石灰石后,并配合烧结矿和铁皮球更同用于降温,能够有效消耗转炉内多余的热量,减少钢铁材料的耗量,且不会影响供养时间和氧气消耗量。综上所诉,石灰石在转炉炼钢生产中,具有较高可行性以及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3]。
3 效果评估
3.1 对炼钢效果的影响
在转炉炼钢的生产实践阶段,应用石灰石代替石灰投入到转炉中,终渣碱度并未受到较大影响,钢水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而且起到了比较显著的脱磷效果,虽然在反应前段会出现小幅的溢渣情况,但是整个过程中的供养时间和氧气消耗量并未受到干扰,而且终渣大部分转化为泡沫。由此可以得知,这是因为石灰石在转炉内受到高温煅烧,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向外溢出,提高了熔渣泡沫化程度,进而引发溢渣情况[4]。
另一方面,应用石灰石代替降温材料,因为石灰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有效的平衡掉了转入内的多余热量,进而减少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降温金属材料的用量[5]。
3.2 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结合当前市场价格,并参照石灰加入的转炉炼钢数据,对炼钢成本进行计算,列于下表。
由表1可以得知,每一炉次能够为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584.8+1675+41-247.3=2053.5元。同应用石灰转炉炼钢相比,能够大幅提升炼钢企业经济收益。
4 结束语
将石灰石投入到转炉后,会经过化学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这与石灰生成的化学物质相同,说明石灰石具备替代石灰的基础。除此之外,石灰石还能够有效调节铁水的热量,降低降温材料的用量。整个炼钢过程中,石灰石的生产速度并不比石灰慢,且不会对炼钢质量造成较大干扰,符合转炉炼钢的要求。而且石灰石及所需降温材料的成本较低,将石灰石用于转炉炼钢中,能够大幅降低炼钢成本,为企业创造更高收益。
参考文献
[1]杜玉涛,董大西,朱荣,等.特殊钢石灰石炼钢脱磷工艺研究及实践[J].工程科学学报,2016,S1(08):169-174.
[2]路文刚,朱荣,于灏.转炉利用石灰石造渣炼钢的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学报,2016,S1(08):78-82.
[3]翁玉娟,王瑞军,乔国平,等.石灰石在半钢炼钢工艺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冶金,2016,04(08):10-12+49.
篇10
选择题:
在计算乘法时,不慎将乘数63写成36,那么计算结果是正确答案的()
A.2/7 B.7/4 C.4/7 D.4/9
分析: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由63变成36,求出36是63的几分之几,那么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答案的几分之几.
解答:36÷63=4/7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成了原来的4/7,那么计算结果是正确答案的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