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3-18 05: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文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山水诗词欣赏:
(1)《滕王阁诗》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古诗名句:
(1)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摘自张维屏《新雷》
(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摘自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摘自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摘自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5)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摘自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摘自杜甫《月夜忆舍弟》
(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摘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摘自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摘自白居易《长恨歌》
篇2
关键词:小学;经典诗文;诵读;实践
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经典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如果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会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在参加学校的经典诗文诵读实验教学之后,我又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及拓展
部分老师、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心生疑窦:诵读经典诗文,就是一味的读《大学》、《中庸》等晦涩难懂的东西吗?不!经典诗文主要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及一些几千年来就特别适合开蒙的典籍贤文,但其外延应该是大气的、开放的。比如,文学意义上的千古名篇,唐诗宋词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等,当然也包括国外的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名著;科普意义上的中外科普名著―孩子喜欢探索世界的神奇,阅读不能少了这一课;励志意义上的中外古今名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就阅读人类精英的成长史,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可以登高望远,激励志向……
所以经典诗文不应该是凝固不变的,它的内涵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经典应该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不断汇入新的溪流,不断向前奔涌;它的浪花既洋溢着传统文化的风韵,又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二、古诗文怎样读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让学生从小就沐浴在诗歌的阳光下,从小与诗歌结下不解的情缘。“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灵性的学习空间。”这是教学的一种唯美境界。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蕴涵着哲理的诗句频频出现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开始懂得古诗并不是只拿来背的,用起来更加精彩。
古诗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引领孩子学习诗歌,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演绎她的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当所追求的境界。
三、诵读之外的拓展形式
一是摘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老师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二是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文。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比如一次班级手抄报比赛之后,当天诵读的是《增广贤文》中的“凡事欲t立,不欲则废”,意思是在一件事还未来到之前,应当做好准备,厚积薄发,有了深厚的积淀,就可以应对所有变化。一个孩子在诵读经典笔记中写到:今天诵读经典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发生在同学们身上的一件事,老师要求我们做手抄报,有的同学认真地收集资料 ,有的却不当一回事,结果,认真收集资料的同学做出了精美的手抄报,而那些手上缺少素材的同学做得十分粗糙。
四、整合诵读资源,为学生搭建应用平台
在诵读经典诗文过程中,一边诵读积累,一边渗透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要注意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与帮助,才能不断催生践行,引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回归和热爱,激发内心深处的对经典诗文的兴趣。
如另一个孩子写到:今天我读了“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这一句,我还想到了古代黄香等人的大孝之举,我想,报答父母不需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师事,也不需要买多什么贵重的礼物,只要从小事做起,从给父母端一杯热茶做起,让父母尽量少为你操心,这就够了。
孩子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古诗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这是诵读经典诗文的意义所在。
篇3
关键词:经典古诗文;诵读;欣赏;仿写;实践活动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新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大力倡导学生学古诗,读古诗,背古诗,正是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丰厚文化底蕴,涵养健全人格。
一、“诵”——诵读经典,浸润经典
1、校本教材为经典诵读铺路搭桥
要顺利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就要先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我校组织骨干教师倾力编写了一套《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教材,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兼及古今中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中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自然精妙的古韵联对、富含哲理的名言古文,还有情趣盎然的童谣童诗、清新隽永的现代诗歌散文……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欣赏,每首古诗词后面都附有注释、译文、赏析和插图。
教材的编排体系也有所创新。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照年级分为6册,按文化主题分单元进行编排,且单元主题力求与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主题相联系。例如,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化主题为“童年的足迹”,校本教材中则相应编入“童年足迹”组诗(包括崔道融的《溪居即事》、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及《舟过安仁》)。这样,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可以把校本教材中的篇目作为拓展材料,从而使经典诵读与语文阅读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采用“古诗连璧”的教学方式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此外,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也有利于学校实施统一的考核和评价,检验古诗文诵读开展的效果。
2、校园环境为经典诵读营造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环境创设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十分注重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充分利用壁画、展牌、黑板报等平台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在操场北侧整面墙上,我们悬挂了13幅古色古香的经典劝学诗展牌;厕所外墙上则书有《三字经》片段和《新编三字经》;大门口电子屏上打出了“传承中华经典,构建书香校园”、“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等标语。校园里矗立着几块展牌,用来展示学生的各种作品:诗配画、赠诗卡、诗词手抄报、主题征文……教室的黑板报和墙报也都设置了“经典诵读”园地,引导孩子们亲近经典。
3、吟诵美读为经典诵读增添乐趣
每天的早读20分钟,是我校法定的诵读时间。每周的语文活动课,各个班级也常常创造性地开展诗词诵读活动:读、讲、唱、演、赛……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经典诗文演绎得有声有色。老师们还善于“挤”出点滴时间,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诵读。如有的班开设了“课前一首诗”,不让预备铃后的短短两分钟闲过;有的班放学时朗诵诗词走出校门,成为一道令人瞩目的美丽风景。
经典是美的,但这种美不会主动呈现出来,需要我们带领孩子去激活它、唤醒它。我校老师尤为重视诵读技巧的指导,引导孩子们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和节奏,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在诵读方式上也有所创新,除了常用的范读、领读、齐读、自由读、配乐读、合作读等方式,还有以下种种方式:
拍手诵读:两个人面对面边拍手边诵读,如唱歌谣;
击节诵读:个人拍手诵读,节奏可快可慢,富有变化;
接力诵读:一人一句轮流诵读,做到衔接流畅;
表演诵读:诵读时加上动作表演,既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增添了趣味性;
伴奏诵读:有别于配乐读,是要与乐曲的节奏合拍,如同说唱;
古诗诵唱:演唱诗词歌曲,或选熟悉的曲调配上诗词演唱。
以上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交替使用,可以让学生们百读不厌,乐此不疲。熟读自然成诵。
4、多彩活动为经典诵读助推加力
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各班会自主开展一些诵读比赛,如举行“诗词牌”、“玩转‘诗词宝桶’”、成语诗句接龙比赛等等。我校每年都举行班级古诗文诵读成果展示。各班同学精心选择诵读主题及篇目,进行独具匠心的编排,通过灵活多样、饶有童趣的诵唱方式,展示自己的风采,抒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有的班级还邀请家长参与,玩起了“看表演猜诗”之类的互动游戏,更是乐在其中。经过评比,我们对优秀班级予以表彰。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生成更大的动力。
二、“赏”——欣赏经典,享受经典
诵读经典要融入生活。我们大力倡导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诵读活动,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方式唤醒经典,享受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老师们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之美、享受诵读之乐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办报:以办古诗文手抄报的形式引导学生课后搜集经典古诗文及相关文章,包括诗人简介、诗文赏析、诗人轶事、诗词知识等。高年级可以进行专题阅读和欣赏,如“诗人与酒”、“月到中秋”、“剑舞唐诗”等等。
绘画:以诗配画的形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将文字转化成画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写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诗歌改写成其他文体;开展经典诵读主题征文、演讲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展示自己诵读收获和个性风采的舞台。
游戏:课间结合跳皮筋、托球背诗等游戏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达到诵读积累的同时收获健康和快乐。
歌舞:利用一些节日举办集体歌咏活动或诗词歌曲演唱会,让学生一展亮丽的歌喉和动人的舞姿。
三、“写”——仿写经典,践行经典
目前,国内已有很多专家、教师对经典古诗文诵读作过研究,但大多是关注诵读、积累层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则证明了仿写诗词的可行性。引导学生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纵情挥洒才思,这是我校老师做的新尝试。
1、 诗词格律玩中学
古典诗词讲究格律,这是仿写的难点。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们并没有在诗词格律上做太多要求,而是 抛开一些束缚,让孩子们放胆提笔。然而,押韵、对仗等基本的格律还是应该让孩子们掌握的,否则何以成诗?我们在中年级经常开展接压韵词(句)、对对子的语文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一些技巧,为以后的诗词仿写打下基础。
2、诗社博客勤交流
有的班级在老师的引导下创建了诗社或文学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写实践活动。师生之间常常交流,推敲玩味,反复修改,学生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有的班级还创建了博客,为学生搭建起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5、校园诗报展风采
我校创办了校园诗歌报《诗心童趣》,专门发表学生的诗文创作,报道学校的特色活动。“诗心童趣”诗歌报为孩子们开创了一片辽阔天地,也成为展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扇小小窗口。
篇4
增设诵读课程,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
要想让国学经典从真正意义上走进课堂,直面学生,我认为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固定的诵读时间,因此我校在课表上增设了一节国学诵读课,安排在早自习时间,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另外还规定每天早上和中午上课前10钟为诵读10分钟,并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诵读内容。低年级遵循“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原则,高年级侧重“大量诵读,感悟诗意,入情入境”的原则。如一二年级以《弟子规》、《千字文》为主,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思浅显易懂。中年级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笠翁对韵》为主,高年级既可背《唐诗三百首》,也可适当背诵《论语》、《大学》等内容。有了时间和内容的保证,国学诵读才算真正走进了课堂。
营造诵读氛围,用国学经典浸润校园
一所好的学校,其每一处每一角都是教育的场所,都蕴含着教育的功能。
为了营造诗意的环境,让学生 “与圣贤为友,偕经典同行”,不管是走廊还是墙壁,校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经典文化味。学生走进校园,行走驻足间浏览的都是历代名人的诗词歌赋,呼吸的都是经典名句散发的芬芳气息,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
不仅校园处处有经典,教室也不例外。每个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了一块“每周一诗”栏目,由班干部负责每周更新,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与习惯。国学经典成为了学生每周不必可少的精神食粮。教室墙壁也是很好的教育阵地,很多班级的墙壁上都贴满了经典诗文,他们把喜爱的诗人及经典诗作通过手抄报、画配诗、书法作品等形式展示出来,还有的班级甚至在墙上直接作画,写诗,墙壁成了学生学习经典的舞台,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空间。另外,学校网站开辟了国学经典诵读栏目,既有适合学生的视频、动画、图片、故事,也有适合家长和老师观看的讲座,这样,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拓宽古诗文欣赏的视角,让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古典作品。
加强学科整合,用国学经典夯实底蕴
去年我校申报了省级课题《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经典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比如,在学到关于爱国类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读中国历史上爱国诗人写的诗,如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通过品读这些诗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他们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此外,诵读经典古诗文还能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很轻松地就能引章据典,将经典诗文中的故事、例子、名言等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提升了自己作文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水平。
再如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小学低段开展的《弟子规》、《三字经》的经典诵读,让学生提前认识了大量的汉字。比如《千字文》这部书,学生就可以认识近1000个汉字,即使有的学生有些字不会写,但也能达到“认”的水平,遵循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先认后写”的教学原则。
开展诵读活动,用国学经典传承文明
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主要有国学诵读比赛,国学表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古诗文手抄报展览等。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国学诵读比赛更是让人拭目以待。有些班级的老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同台表演,这在学生看来,是最好的示范,它比任何说教更有作用。这项活动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魅力,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还有很多家长反映,自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以来,感觉孩子在文明礼仪方面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读《三字经》,孩子们懂得了孝顺,知道体贴父母了;读《弟子规》,懂得了尊敬老师,也更加热爱学习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古诗文不也都在告诉学生做人就要做谦谦君子吗?与经典同行,其实就是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话,同时也是一个寻求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
建立长效机制,让经典诵读成为习惯
经典诵读不是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就是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经典诵读日常化、持续化,让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
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国学诵读得以长效发展的前提与保证。目前,我校结合教学进度与学校规定的诵读内容,已经将经典诵读的内容纳入了期中、期末的语文考试的范围。这样一来,不仅教师重视,学生重视,连家长也高度关注。
另外,在平时的诵读过程中,我们还设立了考级制度,一个年级设立一级。随着内容的难度加大,级别也不断增加。学生可以逐级申请考级,考级通过,颁发考级证书。
篇5
一、国学经典进教材,物人交互使国学经典更显生机
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国人对国学经典的继承和发扬。作为炎黄子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文化,辩证地学习外来文化,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国学经典得到不断丰富和延伸,从而使中华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中小学教材,内容无不渗透着国学经典的精髓。孔孟之道、国学精粹在每个学科中都不断呈现。在学习的过程中,现实与历史的交汇,学生与国学的交融,让国学经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延伸和发扬而显得生机勃勃。
二、经典诵读进课堂,师生互动使国学经典流光溢彩
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除了教材中渗透着国学经典外,我校积极探索“经典诵读进课堂”。我们的做法是:
在经典诵读内容上,采取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学段进行古诗文的诵读。低年级的以语文课本、唐诗、《三字经》为主,重点是诵读,意在培养兴趣和习惯;中高年级扩展到《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片段等,其中对《弟子规》的学习纳入每学期考试考核的范畴,重点是理解,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经典诵读方式上,创造“三条途径”,即“听”“抄”“赛”。听,即听广播。学校开设有“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诵诗会活动,全校师生参加。
在经典诵读过程呈现上,力求灵活、多样、有特色。我们通过“古诗角”“古诗配画”“诗词表演”、伴奏诵读、改编诗文剧表演、书写古诗文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学生在精彩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更浓,参与度更高,创新意识更强,达到“抛砖引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国学思想进家庭,家校共营使国学经典发扬光大
通过“小手牵大手”“家校联手”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因教育联系得更紧密。我们学习国学,我们诵读经典,目的就是要让国学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影响社会形成健康的舆论、习俗。国学思想通过学生带到家庭、带到社区,我们欣慰地看到通过孩子,国学经典在影响家庭、影响社会。
篇6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古诗文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实施实践活动,挖掘教育资源,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文,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诗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获得成功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的确,在小学中诗声琅琅已蔚然成风,古诗已被小学生所接受并吟诵。诵读古诗文,能有效地开发小学生智力潜能,培养他们记忆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母语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中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利用古诗文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学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血液,增强新的教育活力,丰富新的教育内容。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载体的活动”。利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突出“综合”和“实践”的特点,为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创造了独特的条件。
二、利用现有教材打造人文经典课堂,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中获得成功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警言美句、掌故熟语,都来自古诗文的历史传承,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历史故事、名人逸事、传闻美谈等都有古诗文可据,因此,我们就把这些儿童熟知的出自古诗文的语言材料作为选文对象,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世界中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为学生之理解和吸收奠定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这些古诗文的语言简练,语言富有生命力,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
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三岁到十三岁的孩子记忆力相当高,作为老师,在教学中不求甚解,但求会背,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倾醉于此,感悟诗文形式和意韵的美,找到诗文的独特感觉,让孩子更全面地吸收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让古典诗文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奠基和生根。
三、创设诵读环境感受人文素养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书香的氛围中获得成功
利用学校的文化墙、教学楼走廊、教室内处处贴上了古人的名言警句,创设诵读古典诗文的诵读环境,给学生诵读欣赏古典诗文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例如,贴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古人的名言警句,这样让古典与生活时时同在,让学生的感官沐浴在浓浓的古诗文天地中,使之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校园的这一大特色景观,蕴含了“千淘万沥出深山,吹尽风沙始到今”的励志哲理,展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辟读书方法,也体现了“吾日三省吾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立人之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体验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人间正道皆藏其中。不仅营造了文化书香学习的氛围,又创设诵读古诗文的诵读环境,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成功
诵读古诗文能促进学生个性、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凸现“打造文化书香校园”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中华古典诗文诵读,开展并实施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古典诗文诵读活动中来。使校园里掀起了诗配画、经典古诗词诵读的热潮。更重要的是读美文,学做人,吟诵《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传承五千年灿烂文化与传统美德,通过大胆创新,运用舞蹈类(民族舞、现代舞)、相声、小品类、歌曲类(独唱、多重唱)、如配音诗朗诵、歌舞、表演唱、背诵接力、器乐的表演类等艺术表现手法,在每年的六一节的文艺汇报演出的舞台上,小学生们意气奋发,朝气蓬勃,展示了本班的魅力和风采。经过这几年来的积累,古韵盈满园已经成了一道特有的亮丽风景。
策马芳郊看李白,桃红绿草遍天涯;闲步茂林闻燕青,雀灰黄鹂全树满。不断创新活动,让学生阅读经典成为习惯。在经典诵读特色建设中,我们结合每年经典诗文诵读的“止于至善”宗旨,使5月的“诵读节”精彩纷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亮点。让学生们大显身手的“诗意教室”评比,手抄报设计比赛,“我读经典”征文比赛,“经典小状元”评比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形式的活动凸显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诗声朗朗”。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既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又在“诵读节目展示”等一次次活动中积累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德;既使学生大大提高了诵读热情,又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诵读氛围。
篇7
一、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让国学教育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要求教师对学科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结合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性质,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将国学教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之中,有机渗透国学教育,努力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如学习《瀑布》一文,就可把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对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描写瀑布时的相似之处,也让学生发现两者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读过的有关水的诗词歌赋,在交流的同时,学生巩固了以前学过的诗词,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要以这种不着痕迹地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我国数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有其特色,具有世界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以具体事实说明中国历来是数学大国。这样做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有好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思想品德内容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和典型案例。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
艺术学科主要着眼于通过演奏、绘画、欣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歌(乐)曲和国画等教育手段来进行。美术课,老师让学生们欣赏古代名画;在音乐课,让学生聆听古典音乐,体育课上则让学生领悟中国功夫的神奇。科学课堂上常常出现以诗词设立情景导入,诗词中的科学等。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一)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道德、情操、气质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来的。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等,让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拓宽书香园地。教学楼中庭,建有阅读角,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校园四周,国学诗文宣传,开启学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师生情操;宣传橱窗,国学语句振奋人心,画面开阔师生想像空间;在课间休息时,能听到配有国学的音乐诗朗诵……校园里处处洋溢的和谐的书香氛围,使得国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在树荫下,小草丛中,漫步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围坐在石桌旁边的石凳上,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种植园有各中队的劳动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墙壁上画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的古诗文,享受劳动成果喜悦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和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并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和格言创作比赛、“颂美德、明荣辱”主题班会、编写校内拍手歌,为特困生、残疾儿童献爱心等。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一)将国学教育日常化,将国学教育行动化,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的时尚
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二)国学伴我成长手抄报活动
学生手抄报作品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新颖,每份手抄报均由学生自编自绘。这些作品,虽笔墨稚嫩,但构思精巧,色彩鲜艳,充分地展现同学们在国学教育活动中的泪水和收获。
篇8
一、定计划,定目标。学期初,我们先定出本学期的总体教学计划与发展目标,以便在全学期中有计划工作与发展,不至于盲人瞎马,到处乱撞。并且响应学校第二届读书节,做了读书节相关的详细计划,并在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如每天利用早读北县诵《论语》和课内外古诗文,并且背默给合,落到实处。每周利用阅读课,带学生读报纸(语文周报),杂志(读者)以及其他必读书,如《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等,努力使学生从就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每周三篇读书笔记,前两个月只是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后两个月加入了感悟和评论,层层深入。
二、加强集体备课。为使各位教师都能准确把握教材,并能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合理实施教学内容,响应学校课改号召,我组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即教师分别负责几课教学内容,在集中全组教师智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该单元和课时教学:教学该课前,由该负责教师集中讲清设计思路,该单元重难点及教学中应注意问题,并制做讲学稿。实际教学中,各位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教学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这样做,同时也做到了教学进度的统一和步骤的一致。
三、抓好学生基础。阶段,打好学生基础非常重要。这既包括了语文基础的掌握,更包括了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及语文诸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经常定期组织碰头,分谈各班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每位教师依据经验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于在分别教学的同时做到合理指导、齐抓共管,使全年级学生都能保证学好语文,打好语文基础。
篇9
在本学期中,我不断研讨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有所收获,当然对于语文实践活动实施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将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教师们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古文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的学生的实际,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来源范文大全)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
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篇10
关键词:诗文 诵读 评价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62-02
作者简介:王桂霞(1965―),女,宁夏中卫人,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宁夏中卫市第四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句句箴言,凝结精魂,哺育华夏,福及人类。吟诵古诗文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联想力、创造力、感受力、记忆力等,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生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时期是诗文诵读的黄金时期,提高小学生阅读诗文的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提高诗文诵读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在实施《中华经典诗文》校本课程过程中,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诵读目的,评有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学、评的基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有关“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培养儿童的记忆力,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华,通过朗读、背诵、感悟、理解国学经典,促使儿童多方面的潜能得以开发,如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智力、判断力、创造力、写作能力,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这些标准进一步归纳、分析,我们将诵读评价的具体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
1.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内容。
2.思考、判断和想象力: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经验和学法联系起来,如将同类内容、同类风格和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
3.评价和感悟能力:能否对诗文中的精妙词语、经典名句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出评价,并产生一种与文章有关的、新颖独特的、有意义的联想和领悟。
4.诵读和积累能力:诵读主要指富有感情的背诵和朗读,积累则是看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不少于160篇。
这一教学目标,就是我们检验诵读效果的方向。
二、实施形成性评价,重视过程
对学生古诗文诵读教学,《课标》要求“诵读为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为此,我们在评价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和努力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因为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反映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只有关注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一)遵循原则,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读古诗文的一般方法,注重欣赏和引导,不提倡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朗读,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语言以正面肯定、鼓励质疑、熟读成诵、启发点化为主,使学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独特感悟,萌发出富有创造性的独辟蹊径的观点和理解。鼓励学生在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中多元互动、现场生成,不断提高认知水平,有效地促进学生诗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实施宽容性评价
在过程性评价中,我们本着“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的思想进行宽容性评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其思维,提升其认识水平,发展其能力。比如,老师在阅读指导课上经常说的话是,“谈谈你的想法和感受”“谁还有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见解”…… 这种从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的角度出发实施的宽容性评价,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实施延迟性评价
为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有时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延迟性评价。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思维定势,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学生的表现或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那势必扼杀这个学生或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而倘若延迟评价,则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和感悟,在开放的阅读时空中获得灵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更客观地反映他们的认识实际,有很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学生背诵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通过实行延迟性评价,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笔试时错误很多,成绩较差,但是背诵的成绩却明显高于笔试成绩,有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记忆力也有较大的改善。
三、校内外有机结合,实施多元评价
《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为此,我们在评价中改进了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学生通过多元参与的评价,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家长主动、全面的参与,发挥了家庭的督导激励作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多元互动评价,将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四、在专项主题活动中提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