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范文
时间:2023-04-08 12:3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区防灾体系;社区空间防灾;应急反应;防灾意识
中图分类号:TU97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破坏性之大、辐射范围之广、关联性之强给城市人居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威胁到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社区作为城市居民聚居的最小区域单元,其安全性成为社区安全措施和防灾措施的有力着落点,也是城市防灾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防灾社区的概念
国际城乡管理学会的DonGeiss最早提出防灾社区的概念,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认为防灾社区是长期以社区为主体进行减灾工作,促使社区在天灾到来之前采取预防灾害的措施,做好防灾救灾准备,提高社区自救互救能力,减低社区的易至灾性,避免和减轻灾害的损失。[[[]尚春明,翟宝辉.城市综合防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001年国际减灾日的行动口号是发展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策略(Community Oriente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r)。由此可见防灾社区旨在强调灾前以社区居民为主体,通过减灾、预防措施来减少社区的易至灾因子,同时还要做充分的准备应对灾害的到来,从而降低灾害发生的机会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国外防灾社区的经验
美国
美国在9.11恐怖袭击之后十分重视防灾社区(Disaster Prevention Community)建设,以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增强社区的防救灾能力,提高社区的防灾安全性。防灾社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5).]]: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发生后公共部门可以协助社区救援;社区能够独立进行应急救灾管理;社区能够依据灾前的复建计划进行重建;社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在北岭地震后,部分城市在灾前就制定了灾后复建规划,并从立法层面对灾后基础设施的恢复,住房等的重建做了相应的部署以应对灾害的发生。从联邦、州到地方的防震减灾规划和操作手册成为灾后重建工作开展的依据。在州层面,加州《城市规划授权法》(Planning Enabling Act)为地方政府依此法制定其他相关法规和成立执行机构提供了依据,也在地方层面的地震带安全防灾和地方震后重建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指导角色。在地方层面,加州各县市等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法中,也都纳入了对防灾减灾因素的考虑。[[[]万小媛,张纯,满燕云. 防灾规划体系在社区重建中的作用:美国北岭的案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1(4).]]由于灾前已有充分的防灾准备计划,灾后社区重建在既定的重建计划下由政府部门根据法规中的权责进行相互间的协调重建。在严格的法定程序和成熟的运作模式的推动下,在重建两年后社区经济基本恢复到灾前的水平。同时美国还积极推行“社区紧急应变队”,主要目的是教导民众紧急应变的基本技能,即使在灾害发生后而政府紧急救援队伍未能及时赶到,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团队相互救助以保证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使社区具备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等三大功能。[[[]卢宏.国外民众的防灾教育[J].中国减灾,2008(10)]]
日本
1991年,日本成立了灾害应急处置指挥协调机构东京都防灾中心,作为全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采取应急指挥行动。在社区里面成立 “自主防灾组织”,本着自己的区域自己来守护的精神,与居民通力合作,开展防火、初期灭火、救助伤员、引导避难、灾时烹饪等多项教育及训练活动。[[[]刘向群. 日本人的防灾意识[J].经济杂志,2009(4).]]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神户市在灾后社区重建计划中,提出要建设富有安全感、生命力及魅力的社区。在防灾方面,十分重视社区的防灾设施建设。提出了建设防灾生活地带,包括邻舍地带、日常生活地带、行政区划地带。其中邻舍地带主要是针对社区的防灾建设。邻舍地带是由市民主导建立独立的生活地带,强调本地居民主导的独立生活模式,目标是在社区里的小学、中学、公园及其他公共机构联合组织地区性的防灾点。以社区内的中小学为主要避难场所,以社区已有的行政、医疗、治安、消防等部门为据点,同时以社区内的街道、景观绿化等的防灾建设为支撑,尊重社区的色彩,建立以社区为中心,安全既舒适的社区居住环境。在具体的防灾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引进防灾指南及讲座以提高市民防灾警觉性,组织社区以便防灾运作,订立防灾图标,提升社区防灾能力。加强有防灾功能的设施以便做灾时的基地,包括防灾电台、私人发电机、福利设施的供能。善于利用水源如雨水、井水、河水。发展安全既舒适的居住环境,包括社区道路系统规划、社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社区防灾活动、社区防灾资料库,并派专家援助。
篇2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为宗旨,以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为重点,以气象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努力实现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总体布局。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现代化的需求,统筹城乡一体化业务布局,建立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全县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建立完善广覆盖、多样化、个性化的县、乡、村三级气象服务体系。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报及服务体系;围绕我县经济建设,增强城市气象现代化龙头带动作用;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县级气象现代化综合业务服务能力。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建立与新型业务服务体系相适应的气象事业结构。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布局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建成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二、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现代化
1.加强立体化、高覆盖、全天候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完善气象卫星接收、自动气象站、移动应急气象等监测系统,加快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加强对各类农作物长势和田间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测。建立中心城区自动化气象监测网,提升城市内涝、温室气体、雾霾、负氧离子、雷电等环境气象监测能力。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交通、旅游、水利、林业、环境等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在山洪地质灾害敏感区加密布设监测设备。
2.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环保、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间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全面完成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及应急指挥高清视频会商系统项目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高清视频会商互联互通,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视频会商系统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建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高速宽带气象信息网络。
3.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制止破坏探测环境的违法行为。县政府吸纳县气象局为本地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县级城乡规划,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
(二)加快推进气象预报预测体系现代化
4.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度。进一步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开展定量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诊断分析、中尺度天气分析、环境气象和集合预报应用业务。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天气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
5.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以数值预报产品和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应用为基础,不断完善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系统。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技术体系、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技术体系、精细化要素预报技术体系和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水文气象、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和以雾霾监测预警、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空气质量预报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各类预报产品检验评估系统。
(三)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化
6.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各乡镇(街道)要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体系,并列入当地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及有关公共服务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为城市运行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
7.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应急服务能力。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全面推进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到县乡有分管领导、乡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有气象信息员。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气象安全员的重要作用,加强业务培训,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8.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传播网络。加强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媒体、通信企业和社会单位要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统筹推进学校、医院、车站、旅游景点、建设工地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社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
(四)加快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现代化
9.深化高标准粮田气象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按照《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标准》的要求,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布设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和多种先进仪器设施,加快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农村气象综合信息传播平台建设,将农村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站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标准化固定炮站融入农业技术推广区域服务站建设,做到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0.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通信系统、效益评估系统和空域申报审批系统,加快标准化固定炮站建设和作业装备更新,加强专业技术管理和队伍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效益。
11.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将乡镇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站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示范乡镇建设,不断改进气象服务手段,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充分利用气象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电视、网络等媒介开展面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社、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五)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2.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把气象科技工作纳入各级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研究计划,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围绕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精细化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农业气象、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气象自动观测、观测资料融合应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与应对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攻关研究,落实重点科技项目,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
13.加快推进“一流台站”建设。本着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原则积极推进基层气象“一流台站”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业务平面升级改造,提升基层气象台站现代化水平,着力解决基层台站综合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力争在2020年全面完成我县基层气象“一流台站”建设。
14.加强气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发展气象事业的要求,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干部纳入各级干部培训计划;加强气象创新团队培育,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并落实相应人才政策。将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安全员队伍建设纳入全县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15.大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实施《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5-2020)》,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并依托各类科普场馆、文化场所、宣传专栏、气象台站等建设气象科普平台。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推动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气象现代化建设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全县气象现代化协调发展,将发展气象现代化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统筹考虑,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步加大对气象现代化的投入。
2.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项目建设。加快启动“十二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和县级气象机构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内涝、雾霾监测预警系统和高速公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气象保障能力等项目建设。县发改委每年要制定气象现代化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并将建设项目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依法推进气象社会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风险评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制度建设。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防雷安全管理、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预报预警统一、行业气象管理等气象社会管理。
篇3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篇4
关键词:基层单位;气象服务;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99
1 基层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气象服务工作需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实打实的服务于农民生产,作为气象服务的执行者,基层气象服务水平的高低会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受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基层气象服务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基层气象服务精细化不足。要提高基层气象服务的水平,就必须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精细的气候区划,并进行科学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即使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也多流于形式,未充分考虑农民实际的种植模式,导致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参考价值不高;气象服务方式单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网络对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大,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而基层气象服务部门并未将信息技术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发挥出来,气象信息的仍局限于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等传统媒体,未对气象服务方式进行创新;缺乏长效机制。目前基层气象部门的工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各级主管部门的统筹资金等,这部分资金远远无法满足基层气象部门的日常工作及科研工作所需,即使有些政府针对专项项目给予部分资金支持,但却缺乏后续继续服务基层的维持性资金,导致基层气象服务工作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基层气象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2 提高基层气象服务能力的策略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基层气象服务的能力:
2.1 加强基层气象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基层气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向农民群众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抗灾减灾技术,并搜集灾害天气造成的灾害损失情况上报相关部门,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气象知识、气象灾害防御策略等。所以日常工作中要提高基层气象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工作流程,保证基层气象服务工作的高效性;要将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选择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具有服务精神的农民作为气象信息员,对这类人群进行培训,其主要职责包括传递气象预警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等,通过气象信息员扩大气象信息的普及面。
2.2 完善长效机制
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广大基层农村地区,因此在开发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时也要以农民受益为主要核心,实现气象防灾减灾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在气象信息服务中融入先进的科技信息,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品质及精确性,进一步创新气象服务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此外,还要对基层气象站的目标考核体系进行优化,充分激发基层气象服务工作中人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为农服务、科普宣传及服务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工作典型的辐射作用,更好的体现出基层气象服务工作的服务效益与公共效益。
2.3 加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
设施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季节大棚、拱棚作物生产等,设施农业使得反季农作物种植成为可能,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基层气象信息服务要针对设施农业展开精细化服务,根据其种植结构、生产模式对传统大田农业气象服务模式进行改进,将工作重点各温室小气候研究工作转移。具体措施如下:对当地大棚、拱棚的最佳采光效应及建造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设施农业相关气象参数,包括农作物的适宜种植期、采收指数、储存指数,进一步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产生影响的机理及发生规律,包括低温、光照不足、寒潮、大风、暴风雨雪天气等等,以采取科学、合理的防御措施。研究专门针对设施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方法,对灾害天气的起止时间、发生程度等做出精细预报,指导农户根据短期气候趋势预测安排农业生产,对种植结构进行科学调整等,提高气象信息的参考价值。
篇5
经市委同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传达学习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回顾总结20*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安排部署2009年防震减灾工作。自治区地震局马贵仁副局长一行在百忙之中莅临指导会议,在此,我谨代表固原市委、人大、政府和政协表示诚挚的感谢!20*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厅局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关心支持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各级组织、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广大地震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
前面,市地震局乔局长做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报告;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建设局、商务局、卫生局分别作了表态发言,马贵仁副局长做了重要讲话。守俊局长的工作报告和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的表态发言,总结工作实事求是,分析形势客观准确,目标任务明确具体,工作措施切实可行,都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特别是县(区)发言,希望都能落到实处。为切实做好我市2009年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震是群灾之首,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大,没有任何一种自然灾害可以比拟。2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半个亚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波及我市造成房屋倒塌267间、裂缝5714间,窑洞倒塌、裂缝2600孔,涉及农户4113户,直接经济损失2939.1万元。固原与汶川同处我国南北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有六盘山东麓断裂带和南、西华山断裂带,属中强地震多发区,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突发性强、震源浅、易成灾的特点,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背景。更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2009年度全区地震趋势会商意见认为,2009年或稍长时间宁夏及其毗邻地区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我市是一个潜在的地震危险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地震形势比较严重,切不可掉以轻心。各县(区)政府、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都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深刻汲取汶川地震的教训,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宁夏地震局关于2009年度宁夏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和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固原市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工作方案》精神,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保障有力、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防震减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市、县(区)地震部门要强化“震情第一”观念,统筹部署地震监测预报的相关工作,健全震情跟踪制度,加强地震监测,强化“三网一员”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群防群测网络体系,切实提高群测群防综合能力,做好地震宏、微观异常的观测、落实、收集、上报工作。对出现的地震宏、微观异常要及时调查、核实、报告,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周、月会商,按时上报会商结果。
(二)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力度。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办法》,依法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当地基本建设管理审批程序,加强对抗震设防工作的管理。发改、国土、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将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作为新建设项目审查的必备条件。对未办理抗震设防要求确认手续的房屋建筑项目,发改部门不予办理审批或者核准手续,建设、规划部门不予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手续,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特殊工程以及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部门要按照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严格履行职责,依法管理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与施工,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要责令相关单位进行改正,直至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于经改正仍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或者拒不改正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该房屋作为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向社会公布,使用单位不得投入使用,开发企业不得向社会出售或者出租。新建中小学校的主体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提高为乙类或者在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基础上提高1度设防。各类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建筑,必须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工程建设强制标准、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地震部门要按照职能和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加强与部门的联系、协调和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对所有建设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及监管工作都要建档立卡,登记造册,详实记录抗震设防和监管情况,规范管理内容,使之成为制度化。按照职能和职责分工要求,要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位,是谁的职责,谁就负责,谁就承担责任,确保各项建设工程项目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三)积极开展已建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各县(区)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现有建设物特别是学校、医院、城镇居民小区、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进行普查,并将普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现有房屋建筑,制定抗震加固计划,并将计划的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布。同时,要依据普查情况和抗震加固情况建立档案,登记造册,明确责任主体、相关内容和任务,确保现有房屋建筑能达到抗震要求。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步开展市区活断层探测,为工程建设的科学选址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和民居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我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弱,存在很大隐患,还有许多群众在窑洞、土坯房居住,一次小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几年我们积极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危改”积极性。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成了农民的“救命工程”。因此,我们要下决心继续把这件关系民生和安全的工程抓好,直到全部消除危窑危房。各县(区)政府、民政、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居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提倡房屋建筑采取轻型结构体系和轻质保温隔热材料,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淘汰窑洞和土坯房。新建农村民居点应当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适度控制建筑密度,留足地震疏散通道和疏散场地,保证农村居民住房整体抗震安全。建设主管部门要对农村居民住房建设选址予以指导,向农村居民宣传住房抗震设防知识;定期对农村建筑技术人员进行抗震设防知识培训;指导农村居民对自建住房进行抗震设防,不断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
(五)强化宣传,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搞好公共安全教育,才能让公众在面对灾难时,不致惊惶失措、盲目无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各县(区)、各部门和新闻媒体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地震信息、宣传防震减灾工作,要严格按照“内紧外松”原则,正确引导舆论,牢牢把握好社会宣传尺度,确保社会稳定。教育、地震、科技等部门要重点抓好一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报社、广播电视、科协等部门要免费刊登、播放、发放防震知识科普宣传资料、宣传片,市地震局要利用已建成的固原市地震信息网,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开展防震知识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进乡村、进家庭等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三、完善预案,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一)认真修改、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县(区)、市防震减灾各成员单位要依照《固原市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县(区)、本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增强可操作性,从物资储备、救援队伍建设、市场供应、组织抢险、道路维修、生活保障、卫生防疫、新闻等方面对预案进行完善,细化、强化工作措施,明确部门职责,做到四落实即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人员落实、物资落实。全市各机关、学校、城市社区、医院、商场、影剧院等人口密集场所,也要编制应急预案,报市、县(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防震减灾领导各成员单位,必须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要严格值班纪律,落实值班责任,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确保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响应,高效运转。
(二)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武警、消防、建设、卫生、供电、电信等行业要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地震灾害救援训练,并配备必要的地震灾害救援设施。救援队伍的人数、设备等情况要报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有震情需要救援时,在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5月12日前后,各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分别牵头,地震部门配合,指导、督促机关团体、学校、商场、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模拟演练,努力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三)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各县(区)政府、市建设、城管、民政等部门要按照《固原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固政发[20*]4号)文件要求,把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今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住宅小区开发,按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服务半径500米的标准设计建设,达不到要求的,建设、规划等部门不得办理准建证;固定避难场所按照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服务半径2—3公里的标准规划建设。
(四)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各县(区)政府及市民政、卫生、商务、粮食、等部门要做好粮油、食品、药品、帐篷、衣被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财政部门要落实必要的地震应急专项资金,确保震后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推进我市防震减灾工作
篇6
论文摘要:依据伊春市水资源的特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出的构想进行了论述。
1伊春市水资源特点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巾段。区内山峦起伏,林木繁茂,河流纵横,降雨丰沛,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绝大多数的地表水都随时汇人河流,顺流而去。枯水季节,尤其是冬季,条条河道冻结断流,用水偏多地区经常发生水荒。伊春市地下水资源普查资料尚不全面详细。从前,人们一直误认为地下水是一种受降水丰枯影响较小的衡量水资源。但随着用水量不断增大,明显暴露出地下水供给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受大气候环境影响,干旱周期的到来,最近几年地下水位显著下降,水荒问题越演越烈,涉水争议时有发生。
伊春市地下水的匮乏,主要决定于地区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构造。首先,小兴安岭地面坡度较陡,地表水随坡就势顺畅外流。其次,伊春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可富含水的第四纪松散层较薄,在低洼的河漫滩部位也只有4~8m,而潜水层厚度一般仅为2—4m。下层的岩石裂隙水虽然可深达数十米或近百米,但是,含水量十分有限。多年来,全市在生产生活用水中钻进了数百眼深井,出水量能达到设计指标的很少,而且深井的出水量与潜层水和地表径流水有着直接联系,出水能力随地表水的丰枯而变化。以上事实证明了伊春市地下水资源是匮乏的,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会产生地下水位逐年急剧下降,造成土地干旱,沙化,加剧水土流失,影响地表植被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恶化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2大力开发利用地表水
在地下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地表水资源,实现洪水资源化,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可行的策略。伊春市降雨多年平均值约为600mln,地表水资源丰富。但是,降雨年内、年际分配不均衡,给开发利用造成了很大困难。实现地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唯一有效的手段是兴建以水库为主的蓄水工程。利用水库蓄水,实现年内、年际径流量的重分配已是成熟经验。伊春市水利工程建设起步较晚,尤其是水库工程建设几乎为空白。可喜的是,目前人们对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汤旺河区、南岔区西林区和伊春中心城区以城镇供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4座水库已建成或正在兴建。这标志着伊春市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步人了正确轨道。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要使水资源开发利用更趋科学合理,还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
2.1研究科学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水利工程之问相互干扰问题、地表水与地下水调剂问题、水能开发的梯级划分问题、水利工程与营林工程争地问题、生态与环保问题等等。如果没有统一规划,工程布局与建设就难免出现不和理,造成自然资源和经济投入的损失和浪费。
2.2研究适合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环保型坝体结构
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山地,黏土少而砂砾百丰富。利用黏土筑坝不但取料困难,还需开辟料场,破坏自然环境,不利环保。利用砂砾石筑坝也有成熟经验,但是,这种坝型需要较缓的边坡,填筑体积大,经济指标偏高。为了适应伊春市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水务部门应立项研究一种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安全、经济、环保的坝体结构,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事业顺利健康发展。
3转变水程效益观念加大水利工程投资力度
传统的水利工程效益观念,重点考虑的是直接获得的有形效益,如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忽视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分析中,重点考虑的也是直接获利部分,这就使得水利工程建设比价偏高。如能将保护生态环境效益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益也计人一定比例,情况就能大为好转,投入产出比就容易被人们接受。具备一定规模体系的水利工程可使洪水资源化,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针对全市地下水资源短缺,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有限等情况,坚持除害兴利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原则,积极兴建~批蓄水工程。通过丰年枯用、季水年用,闲水忙用,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伟业。
4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效益
4.1统一管理,规范市场,放开经营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基础。具体体现在统一的权属管理和统一收取水资源费。依法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统一管理体制,依法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水权与水市场体系,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利用。
4.2加强理论研究与基础工作
紧迫任务是全市水资源评价、可利用量评价及其水资源承载能力等基本特性研究。以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为目标,从供需两方面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4.3制定予案防灾减灾
伊春市年内降水不均,年际变化也很大。水资源的供给予案应适应蓄水工程发展,才能提高蓄水工程在枯水年的防灾减灾能力。予案中还应考虑丰水期对过量开采地下水地区的回灌问题,在恢复水环境同时,尽可能利用地下蓄水,调剂丰枯,最大限度减小灾害损失。
4.4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事发展
引进水价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生活用水和不同行业用水水价。同时施行定额管理政策,在保证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行业定额用水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超额加价政策,促进节约用水,为水务事业滚动发展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新课改 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高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质,同时也灵活处理,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上有所选择,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但目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与能力脱节,地理素养仍然不高。由于课标规定宽泛而处理教材困难,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难以高效展开教学活动等。因此很有必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活化以及高效使用高中地理各版本新教材。
1.新课改的理念。
首先要首先明确地理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理念既有教育理念的共性。又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是指教育主体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种理想期待,是教育主体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应然状态”的判定及认可,注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度和育人的价值。我认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涉及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如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评价目标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在目标定位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是倡导全人教育的思想。二是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内容选择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在结构调整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明确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4)在教学策略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例如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版教材主要选取了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教师可以增加地方性自然灾害的介绍。如部沿海居民每年深受台风之害,因此课堂上就将“洪涝灾害”替换为“台风”,并探究台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以及面对台风江苏及沿海居民的防灾、减灾活动。
(5)在转变学习方式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如高中地理必修l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教学,要将教学目标中“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多使用“给出”“说出”“标出”这样的动词,不仅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又可以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操作,变静态教材为动态操作。
2.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转变。还要明确在新课改理念的
引导下,制定符合高中生地理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从实践上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全面提高教育的水平。
(1)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价值观卜.,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以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发展自我和具有自主理性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每一个学生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养,获得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以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本。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破除传统的以听话和服从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观念和做法,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造就负责任的公民;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价值选择。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
(3)注重实践性。主张实践性或活动性课程应当成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导性课程;实践性教育观还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当作活动、教育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来看待。鼓励学生利用课本资源走出课堂,依靠学校已有的条件参与实践活动。
(4)教学更贴近生活。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密切关注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中选取熟悉的素材,提供学习的情境。要以生活的逻辑设计、建构新课程,课堂内容要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主题的呈现要反映生活的现实,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5)强调课堂内外民主参与。学生不再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旁观者,而是实际的参与者。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配角,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师的角色也发生变化,教师要由过去的灌输者、教导者、监督者、评判者转变为引导者、指导者。我相信并且坚信,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演进,21世纪的理念、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理念必定会发生许多有意义的嬗变和演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及时、清晰而科学地把握教育理念,以期在下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与展现更加主动的先导作用。
篇8
关键词:灾难教育 问题 建议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在生存过程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生存考验。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而且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在我国开展灾难教育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灾难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从更多的层面和角度对幼儿进行灾难教育,让幼儿在了解灾难特征和危害的同时,更多地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建立珍爱、保护生命的意识。
一、我国幼儿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
(1)灾难教育成“纸上谈兵”
汶川地震过后,国内很多地方的幼儿园也纷纷开展起各种防灾演习,实施起灾难教育。幼儿园中的安全讲座、消防演练、逃生演练等活动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多。但幼儿园灾难教育和管理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灾难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幼儿园的灾难教育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灾难教育中教师不仅要给幼儿提供知识和信息,更应该帮助幼儿学会面对具体灾难不同的避难方法,这些方法必须细致而且准确。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主要关注幼儿认知目标的达成,注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应对灾难的技能训练,没有学以致用,“重知轻练”的现象依旧突出。
(2)灾难教育忽视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全球环境危机加剧、各种自然和人为灾难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对灾难心理素质的培养越发显得重要。汶川大地震后,心理疏导工作曾经异常艰巨,许多身体残疾和失去亲人的幼儿长期处于恐惧、悲观、失望的心理状态。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思考应当如何以积极和健康的心理面对灾难。如何在我国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加强幼儿阶段的灾难心理教育,帮助幼儿尽早建立起正确的灾难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3)灾难教育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
近几年灾难教育在幼儿园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多数幼儿园对防灾减灾及灾难教育的态度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并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灾难知识,但缺乏系统性、制度性,应对突发性灾难的能力比较薄弱。有关幼儿园灾难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也较少,说明我国对幼儿园灾难教育还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灾难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园灾难教育的有效开展。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灾难教育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相关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明显滞后于我国灾难教育的现实需要,特别是灾难教育教师的缺乏、教师缺乏培训等成为制约我国幼儿园灾难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我国的县镇和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灾难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二、幼儿园实施灾难教育的建议
(1)灾难教育应走向常态
灾害教育只有从应急走向常态,使之普及化、日常化,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幼儿园的课程要包含灾难教育的内容,而且要细化到灾难的名称与种类、前兆和现象、带来的危害、发生的原因、逃生的方法等,甚至还应涉及如何保持镇定、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所有这些涉及灾难教育的技能和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要依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分步骤、分阶段地由浅入深,并且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个幼儿。例如,对于小班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意识到灾难随时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理解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等。教师主要是通过幼儿一日生活帮助他们获得灾难的基本知识和一些自救的最基本的方法。而对于中、大班幼儿,则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深化。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邀请专业人员来园讲座和演示,参观消防大队,在社区地图上标出容易发生灾难的区域等。此外,灾难教育的内容还应与学科课程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幼儿对灾难的理解,而且能够在实际的体验中帮助他们巩固所获得的相关知识和逃生技能。幼儿灾难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要灵活多样,主要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来选择。可以用歌曲、童谣、视频、故事、绘画、游戏、角色扮演、模拟体验等不同形式进行。但不论用哪种方法,教师应重视其教学效果,即要强调个体知识学习和体验的过程,强调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培养。
除了方法上的趣味性和多样化,幼儿园灾难教育的渠道和资源也应是多方位的。从政府、社区到学校和家庭,呈现出立体交叉型合作的特点和格局。作为社区中的重要教育机构,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为教育服务。灾难教育要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如为教师和家长举办相关内容的研讨会,在网上向教师和家长提供有关灾难和逃生的知识。幼儿园不仅应实施灾难教育,更应将灾难教育落到实处。唯有如此,当灾难突然袭来时,我们才能尽最大努力,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
(2)应当重视幼儿灾难心理素质的早期培养
尽管我国的灾难教育在过去几年内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与美国、日本相比,仍起点低、起步晚。从近年来发生的较大灾难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面对灾难发生的痛苦、恐惧久久不能释怀。这不得不引起教育部门的反思,对幼儿进行灾难心理素质的早期培养刻不容缓。
灾难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引导,主要体现为三个阶段。一是心理准备阶段,即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认识和了解灾难,逐渐从心理上做好接受灾难的准备。这样不仅能够在灾难来临和发生之前预先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而且也为幼儿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二是心理应对阶段,即在灾难发生时应具备的沉着心理。很多人认为,幼儿太小,在灾难发生时无法做到沉着冷静。其实不然,幼儿的身心发育虽然还很不成熟,但是他们具备着巨大的潜力。三是心理疏导阶段,即在灾难过后,面对巨大的痛苦而具有的自我疏导和接受疏导的心理能力。灾难过后,面对灾难的痛苦记忆,失去亲人的悲伤,很多人心理异常脆弱,尤其是生长和发育还远未成熟的幼儿。如果平时他们有这些方面的训练和准备,那将对其灾后恢复正常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灾难教育研究,提升教师灾难教育素养
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灾难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为促进我国灾难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应全面调研和分析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有关法规政策和“发展瓶颈”,规范和完善相应的学校灾难教育制度。针对目前灾难教育研究不足的现状,举办国家级、省级等不同级别的灾难教育研讨会、设立各级灾难教育研究会,在相关学术杂志中开始灾难教育专栏等都是积极可行的举措。
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最终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取决于教师的灾害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国家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大学中开设灾难教育专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灾难教育人才;同时,对学校中的灾难教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并将培训内容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学校领导的考核范畴。
参考文献:
[1]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三):我国的地震灾害及其应对[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1):1~4
[2]邵淑芬.灾难也是一个教育契机[J].广东教育,2006(2):23~24
篇9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回顾前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通报工作进度,分析形势、寻找差距,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并就工作中经常可能碰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刚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支公司的xxx经理、县农业局的xxx副局长,分别就各自部
门的工作作了很好的发言;县发改局党委副书记,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xxx同志,通报了工作进度,分析了当前形势,并就下阶段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等一下,人保财险公司的xxx经理,还将对大家进行业务培训。受县政府xxx副县长的委托,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我县下阶段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强化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 (二)进一步推进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是切实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还刚刚起步,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存程度仍然很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依处于较低阶段。我县作为农业灾害高风险区域,“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设施和资金投入比较大,使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风险,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建立一道风险防范网。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能使广大受灾农户迅速恢复再生产能力,把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促使保险公司积极帮助农户事前做好各项灾害防范工作,实现长效规避自然风险。
(三)进一步推进我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是不断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县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投入有限、技术水平滞后、农民积极性不高已成为影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能有效地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最明显的有三大效应,一是技术推动效应,通过保障农业收益稳定预期,有力地推动农民在农业上更多的投资和敢于采用新技术;二是主体地位强化效应,在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帮助农民提高抗灾自救的防范能力与信心;三是信用改善效应,通过提高农户贷款偿还能力,增强金融资信地位,有效解决农业资金投入的瓶颈制约。这些效果都是政府直接救济所不能达到的。
二、强化措施,狠抓工作推进。
(一)广泛动员,保障工作范围全面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件新生事物,要加强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xx电视台、《今日xx》、xx网等各种宣传载体,通过小册子、宣传栏、宣传车和标语、横幅等多种宣传方式,大张旗鼓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大力宣传保险的意义和目的,宣传农险开办形式、赔偿标准、责任范围等知识,使农民深刻认识到保险是花小钱、保大安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有效推进参保面的拓展。
(二)规范运作,保障工作进度有序推进。一要把好政策关。在座的各乡镇分管领导、联络员和各技术评估组、理赔组的组长、成员,都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直接推广者、参与者和把关者,一定要加强学习,吃透政策、文件的精神,深刻理解和熟悉掌握参保的原则、险种、对象、补贴办法、风险管理等政策,把好政策关,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想当然”和乱开口子的现象。二要把好程序关。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流程中的投保、受理、核实、报案处理、理赔支付等各个环节,要熟练掌握、耳熟能详,把各类情况考虑得再全面一点、分析得再透彻一点、讨论得再细致一点、操作得再到位一点,确保程序合法、正确、到位,确保不因程序操作问题挫伤农民投保积极性。三要把好时效关。尽管7月份我县已难以完成70%的任务数,但各乡镇绝不能因此气馁而丧失工作积极性,相反,更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奋起直追,倒排时间表、计划表,更加讲求工作效率,严格把握时限要求,力争实现“8月底完成任务的100%”的工作目标。
要安排不少于1名的工作人员兼任政策性农业保险大灾理赔协办员,负责做好大灾期间当地农业保险抗灾指导、灾情报告、协助保险公司处理大灾查勘定损和赔款发放等工作;各行政村要安排1名村干部(建议由报账员)兼任农业保险理赔协办员,负责保险宣传、保费收取、帮助受灾农户报案等工作。
三、强化责任,确保任务完成。
(一)落实领导责任。各乡镇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级各技术评估组、理赔组,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实行组长负责制,做到组长亲自过问亲自抓;要明确职责,细化任务,把责任分解到人、到岗、到位。各乡镇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积极组织辖区内农业保险情况的调查工作,全面掌握情况,为及时、准备地报灾、核灾、协助开展理赔支付做好准备。
(二)形成部门联动。县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积极配合,努力形成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提供便利。县发改部门要认真履行牵头职责,做好组织、指导和协调等工作;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技术评估机构,严格按照界定标准和裁定办法,及时有效地开展技术评估和纠纷裁定等工作;县人保财险公司要进一步健全承保理赔业务服务网络,严格业务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切实做好业务培训、承保、理赔、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组织做好资金的测算工作,确保财政资金及时足额补助到位,并担负起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的监管工作,重点监控收支和资金运作情况,以及保险公司履行承保、理赔服务等情况;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趋势分析,及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必要时提供灾害气象证明;宣传部门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发动工作。
(三)加强考核督查。各乡镇要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上报县农险办。县农险办要定期核查各乡镇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加强对各地工作进度、参保比例及完成时间等方面的督查、考核,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县四套班子有关领导汇报,并通报至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以形成“你追我赶抢进度”的良性竞争局面。目前,县委、县政府已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纳入纳入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县农险办要积极谋划好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考核督查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单位予以奖励,对落后单位进行批评。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今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按时推进。
篇10
这次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今年以来的水利工作,研究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任务,部署2008年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开好这次会议,茅临生副省长会前专门听取汇报,并就开好会议作了重要指示,会上还要作重要讲话。会后,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特别是茅临生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使明年的水利工作有新突破。下面,我先代表省水利厅发言。
一、今年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我省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水利工作的各项重要部署,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各项水利工作进展较好,主要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
(一)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共有4个台风对我省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第13号强台风(韦帕)和第16号台风(罗莎)在我省登陆。“韦帕”台风风力强、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登陆前中心附近16级风力维持时间达15小时。“罗莎”台风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省时间最晚的台风,强度强,行走路径复杂多变,其影响范围覆盖整个浙江,滞留我省时间很长。这两次台风给全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工农业造成严重损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台救灾工作,赵洪祝书记、吕祖善省长、夏宝龙副书记等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并在防台每个关键时刻亲临省防指作出决策部署。茅临生副省长日夜坐镇省防指,具体指挥防台救灾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严格落实各项责任,及时启动防台预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密切合作,紧紧依靠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确保各项防台救灾措施落到实处,全力以赴做好防台救灾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在今年防汛防台抗旱工作中,各级防汛、水利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分阶段、分层次做好各项防范工作。为抓好今年防汛工作,认真开展防汛形势分析,及早进行部署准备,明确防御目标和重点。开展大规模防汛检查督查,组织预案演练,为防大汛、抗大灾奠定基础。在历次防御台风工作中,认真组织分析会商,密切监视台风动向,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协调组织海上船舶回港避风,紧急转移处于危险区域的人员,先后共有10.5万艘次船只回港避风,转移群众达325.8万人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在防御“罗莎”台风中,做到了全省无一人因台风灾害而死亡。加强水利工程科学调度,预排预泄水库、河网水量6.48亿立方米,拦蓄洪水35.85亿立方米,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蓄好今年最后一库水。切实加强安全巡查,确保以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安全,全省没有一座水库因台风、暴雨、洪水而垮坝,没有一处标准海塘因台风暴潮而决口。台风过后,各级水利部门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抢修水毁水利工程,帮助灾区尽早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及时启动抗旱预案,有效缓解局部地区旱情。组织制定杭州市抗咸方案,保障城市居民供水。协调做好乌溪江跨区域引水工作。配合太湖局实施引江济太工程,保障杭嘉湖地区供水和农业灌溉需求。
(二)新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进一步加快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近年来,我们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全省水利部门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签订责任书、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典型经验推广等措施,加快全省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进度。至目前,全省新增供水规模48万吨/日,解决了28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省已累计新增农村供水规模208万吨/日,受益行政村8540个,受益总人口810万人,提前完成本届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是扎实推进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省农业灌溉用水占全部用水的比重较大,实施农业节水,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任务。今年以来,全省继续推进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建设。截止11月底,完成渠道衬砌改造4600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3万亩,受益农田105万亩,农业节水9500万方,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1.5亿公斤。切实抓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组织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53个,推行农业灌溉定额管理。深化基层水利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调动受益区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三是加大以农村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力度。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完成清水河道建设2300多公里,全省已累计整治建设清水河道13400多公里,完成本届省政府确定任务的127%。按照省委、省政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要求,加强农村河沟、池塘整治,已完成农村河沟、池塘整治1000公里。落实了15000公里河道的保洁管理任务,全省特别是农村河道水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继续实施以山区中小流域为重点的堤防加固工程,新开工建设主要堤防179公里。
(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取得新进展
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不断推进。金华九峰、湖州老虎潭水库和洞头陆域引水、玉环引水等7项工程,以及去年底开工的三门佃石水库、嘉善太浦河取水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永嘉楠溪江供水工程已经开工,长兴合溪水库将在年内动工。舟山大陆引水二期、钦寸水库等其它工程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浙东引水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曹娥江大闸已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通过过水验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扎实推进,千库保安工程已完成水库保安加固201座,累计完成1021座,提前完成本届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湖州大钱港整治、台州金清新闸二期、*西向排洪等防洪排涝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滩涂和水电资源继续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今年已完成滩涂围垦10.39万亩,超额完成8万亩的年度目标任务。开发治理低丘红壤1.5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49%。继续加强小水电开发和管理,完成水电装机10万千瓦。进一步抓好水土保持工作,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强开发建设项目审批、监督检查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管理,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870平方公里。
(四)水利管理和改革继续加强
进一步转变水利管理职能,依法加强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努力提高水利的公共管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水利法制建设。《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已于4月15日施行,标志着我省依法开展防汛防台抗旱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浙江省节约用水办法》和《浙江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已于10月1日颁布实施。各级水利部门开展了河道采砂专项整治等形式多样的执法活动,水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加强。继续完善水政监察队伍考核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二是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和节约工作。落实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编制了全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报告,重点加强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保护。进一步贯彻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继续抓好承压地下水禁限采工作。编制并组织实施《浙江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继续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三是加强水利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组织开展了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大检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秩序。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抓好水利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省重点工程建设资金专项检查,严格资金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编制印发了《浙江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全省100余条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开展了《浙江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浙江省水域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五是继续推进水管体制改革。目前,已有8个市本级、15个县(市、区)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
(五)水利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改进水利系统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改进会风、优化机关服务、推进政务公开、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坚持和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努力构建具有水利行业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水利高层次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水利队伍整体素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省水利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洪涝台旱灾害整体防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强台风频袭我省,沿海海塘、钱塘江等主要江堤需进一步配套完善,防御超强台风能力有待提高。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仍然繁重,尚有近千座水库亟待除险加固。农村堤防普遍标准较低,部分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涝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二是水资源依然紧缺。水资源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应对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新农村水利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饮水工作任务还很重,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标准低、老化失修等问题。四是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河道“脏、乱、差”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变,部分地区饮用水水源的水质不达标,全省水功能区现状达标率低,占用河道、水域现象仍较普遍。
二、今后五年水利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是我省继续加快水利建设步伐、着力加强水利管理的重要时期,是进一步提升水利基础支撑保障能力的重要阶段。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有关水利的重要部署,为今后五年的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根据省委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体战略,今后五年我省水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民生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的理念,围绕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水利可持续发展,坚持水利工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着手,完善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三大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加强防汛防台抗旱综合能力、水利基础支撑能力、水资源长效保障能力、依法管水护水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我省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工作目标是:
(一)进一步增强防汛防台抗旱综合能力。继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进一步强化防汛防台抗旱责任,完善防灾减灾法规和预案体系,着力提升防汛防台抗旱六大能力。一是加强组织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及办事机构特别是县级和乡(镇)等基层防灾组织,完善指挥系统,着力提升防汛防台抗旱组织指挥能力。二是加快流域控制性工程、重要堤防、重点排涝工程建设和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规划实施,加强水库、水闸、堤防和海塘等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着力提升水利工程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加强水资源科学调度,修订完善抗旱应急预案,着力提升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和抢险队伍建设,加快避灾场所建设,规范避灾场所管理,着力提高防汛防台抗旱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大力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和教育,着力提升全民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六是强化部门和地区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和地区互助互救协作机制,着力提升防汛防台抗旱合力。
(二)努力实现“两个率先”。一是在全国率先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全省尚有506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要力争实现“两年攻坚,一年扫尾,三年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目标任务,使全省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任务。二是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3年内先完成属于三类坝和对下游防洪安全影响较大的二类坝共650座水库的除险加固,达到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目标。继续抓好其他水库加固工作,5年共完成982座小(二)型以上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三)着力提高“三个水平”。一是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平。完成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建设。贯彻实施《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提高水利基础保障水平。抓好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推进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建设,改造灌区骨干渠道5000公里。实施围垦建设总规模100万亩,完成滩涂围垦40万亩。新增水电装机35万千瓦。加快杭嘉湖地区河道清淤、疏浚进度,切实抓好农村河沟、池塘整治,建设、整治河道10000公里。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0平方公里。三是提高水行政管理水平。深入贯彻实施《水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水行政执法巡查力度,注重水事纠纷调处。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和安全生产工作,完成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同时,切实加强水利系统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抓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三、2008年水利工作任务
2008年,是下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省水利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1、全力以赴做好防汛防台抗旱工作。进一步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严肃责任追究。深化细化各类预案,特别要完善防御超强台风预案,研究提出防御超标准风暴潮、群众应急避险安置等问题的措施。继续组织开展全省防汛抢险演练周活动,提高实战能力。加快重要小流域、重要小(二)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和全省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全省暴雨预警网格化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钱塘江、东苕溪等重要江河的洪水预报和调度系统,加快重要防洪中型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建设。开展防汛远程会商系统升级改造,建立和完善防汛防台抗旱信息共享机制。认真组织编制水利工程控制运行计划。密切监视天气发展趋势和水雨情变化情况,及时分析掌握水库、河网蓄水和用水情况,加强防汛抗旱应急调度,提高科学调度水平。加强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和抢险物资设备储备与调配管理,提高抢险救援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抢险救援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支持作用。研究制定加强水库安全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水库巡查责任。调研制定《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细则》,推进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严格实行汛期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县级防指办能力考核制度,加强各级防指(办)能力建设,做好乡镇防汛机构和能力建设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提高全省防汛防台抗旱综合能力。加大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继续加强防灾水利工程建设。在推进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加快中小流域主要堤防加固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主要堤防加固工程建设绩效评价,完成5~2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防加固200公里。认真抓好海塘管理考核工作,切实加强海塘、水闸的维护管理。
2、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要求,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这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民生大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2008年,全省要确保解决28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200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加大工程建设力度。要在2008年4月底前完成大中型水库加固项目的初步设计,在12月底前完成小型三类坝加固项目的所有前期工作。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做到建管并重。农村饮水工程要积极探索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群众参与的长效管理和运行机制。
3、扎实推进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湖州老虎潭水库要建成蓄水,丽水玉溪引水工程要实现通水。继续推进长兴合溪、金华九峰、龙游沐尘、三门佃石等水库以及楠溪江引水、洞头大陆引水和玉环引水工程等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抓紧抓好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嘉兴太湖取水、钦寸水库、好溪水利枢纽、平阳顺溪水利枢纽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强化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要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护,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强水功能区管理,落实饮用水源区等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措施。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继续推进沿海平原地下水禁限采工作,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加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力度。
进一步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农业节水,推进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渠道衬砌5500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万亩。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建立供水与节水相协调的城镇供水补偿农业节水机制。要认真履行水利部门的节水工作职能,加强部门协调,按照《浙江省节约用水办法》和《浙江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总结、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切实抓好各项节水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4、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继续抓好水土保持工作。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积极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建设。2008年,要整治2000公里河道和1000公里农村河沟、池塘,根据中央加强环太湖水环境整治的部署和要求,杭嘉湖地区还要整治疏浚河道2000公里,全年共需整治河道、河沟和池塘5000公里,任务十分艰巨。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计划,创新筹资投资机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着力推进河道整治建设,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总结推广河道生态整治技术,继续加强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完成省、市级河道划界工作,加大涉河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全面科学规划水域,注重水域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有序利用。
继续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按照“三同时”制度,依法审批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抓好方案实施的监督检查,规范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进生态自我修复,探索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全年完成8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5、科学开发利用滩涂和水电资源,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按照滩涂围垦规划,抓好钱塘江两侧及沿海地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滩涂围垦建设管理,注重生态保护,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全年实施滩涂围垦总规模50万亩,完成滩涂围垦8万亩,力争完成10万亩。完成低丘红壤开发治理1万亩。
加大老电站更新改造力度,继续推进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和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全年新增水电装机8万千瓦。进一步推行“三大补偿机制”,维护当地农民利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继续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小山塘、小灌区等小水利设施的整治和更新改造。积极组织开展冬春水利建设,加快水毁工程修复,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受益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工程“建、管、用”脱节、老化失修等问题。
6、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切实加强水利管理。一是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我省水管体制改革政策落实得较早,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推进速度尚不够快。各地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水管体制改革作为加强水利管理的重要任务来抓。各级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体改、编委、财政等部门的支持,编制水管体制改革方案,落实工作责任。要以“两定”、“两费”的落实为抓手,重点落实工程运行管理等关键岗位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水管体制改革要继续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建设项目以及省级水利补助资金挂钩,同时,从2008年起,对没有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而申报“大禹杯”的市、县(市、区),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开展《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完善水利配套法规体系。全面贯彻实施《水法》等法律法规,完善水政巡查制度,加强水事违法案件的督查,维护正常水事秩序。建立水事纠纷预防机制,切实做好纠纷的调处工作。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水法制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三是强化水利管理。继续抓好水利规划工作,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继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围绕水利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加强自主开发研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做好转化、应用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级水利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要加强领导,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全面准确领会十七大精神,在系统学习上下功夫,在深刻理解上下功夫,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要不断加强水利系统党建工作,全面抓好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强化行政监察,完善具有水利特色的惩防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水利人才工作的意见》,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水利行业精神,推进水利系统和谐建设。
-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分析
- 下一篇:幼儿园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