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7 04: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宿建德江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间故事审美生命意识
一、美在形式――本真的生命意识
对于自然感性的形式和内在生命力的审美体悟,在山川的传说中可以体现出来。江苏南京有一座紫金山,相传它历经沧桑之变而成为今日的“金山”。紫金山汉时被称为“钟山”,后吴帝孙权因避祖父孙钟之名讳,而将其改为“蒋山”。后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联吴抗魏,出使东吴路过秣陵(今南京)时,特地到石头山观察了金陵的山川形势。当他看到以紫金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似的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一样雄踞在江滨时,脱口而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紫金山以苍龙的生命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自古以来,龙就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象征。紫金山至今为止一直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将自己自然景貌的自然浑厚之美升华到了生命体态的弘扬,将山体无限的生命气象与自然生机完美结合。
江苏徐州,一直有一个石狗湖的传说。石狗湖即今日的云龙湖,相传,石狗湖,多雨时南山之水尽汇于此,积久不退,昔人作石狗镇之,故名石狗湖。[2]另相传,明万历年间,云龙湖边住一老石匠,石匠自妻子去世后便养一条大黑狗相依为命。一天大黑狗被一财主打死剥皮为己治病,老石匠为纪念它便刻了一尊石像置于湖边,石狗不仅能看家护院,而且湖涝时能吸水,湖旱时能吐水,百姓旱涝保收,石狗成了神狗。人们为纪念石狗,遂叫此湖为石狗湖。石狗湖现今已成为景点玉缀珠联,风物如画的云龙湖。石狗湖的美并不仅仅是外在形貌的美,更重要的是石狗湖所昭示的内在生命力,所散发出的生命气息。
二、美在深情――感伤的生命意识
感伤的生命意识,不只是悲剧的感情之美,也展现出了浓重的民族情怀和强烈的悲剧感。徐州的民间故事中流传着“徐州一道爱国菜”的故事,1938年徐州城内遍布枪鸣弹炮,市民纷纷弃家避乱,曾经的宴春园也搬至南关改名为庆合园。一天日本宪兵队在店里点定鱼翅全席,厨师们为了给日本人一个下马威但又不至杀身之祸,所以给日本人上了一道徐州的“爱过菜”以显示中华民族的皓月乾坤,日本人内心不满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地吃了这道爱国菜。日本人利用他们的压迫践踏了中国人的生命,体现出了个体生命在与压迫的殖民者的对照中显现出来的软弱无力和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恰恰如朱光潜所言:“悲剧的恐惧不是别的,正是在压倒一切的命运的力量之前,我们那种自觉无力和渺小的感觉。”[4]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种深情的感伤。但是中国人在无力抗拒的重压之下,依然不忘报国复仇,就像黑格尔所说:“束缚在命运的枷锁上的人可以丧失他的生命,但是不能丧失他的自由。”[5]
江苏民间故事中的深情感伤来自于世人对残酷的现实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这种感伤进入到了生命的深层,回荡在宇宙时空和心灵的本体之中。
三、美在感悟――超越的生命意识
在江苏民间故事中,我们对自然的欣赏不仅要把自然风物的故事当做移情的对象,更要把山湖草木当做平等的可以进行心智交流的对象来看待,这些民间故事借助于传奇的传说或神话来感悟人生,超越现实。
江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人物都是不为外物所染,不为名利所役,他们以心灵的高尚摆脱世俗的纷扰。顾恺之的传说说的就是顾恺之不汲汲于世俗的金钱与名利,相传南京有个慧力和尚总是到处化缘捞钱,他是出了名的势利小人,对达官贵人点头哈腰,对没钱没势的文人不予理睬,一日顾恺之在捐款时超乎常人的理解与想象,捐了一百两银子,其实顾恺之所有的家当加起来都不足以一百两,但他追求的是不制于金钱的存在意识,他在寺庙的墙壁上做了画,以至于被称为稀世珍宝。顾恺之并不在乎金钱与地位,他追求的是自己心灵的净化,他在世俗中感悟到的是一种超越的生命意识,这是一种“自由意志自身已经发展成了自觉主动的超越者,追求超越的人总是对自身进行不断的超越”。[6]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P183
[2]董治祥《徐州风物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3]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P412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P89[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P198
[6]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P328
[7]陈庆浩王秋桂《中国民间故事全集23江苏民间故事集》.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P2
篇2
日前,江苏省常熟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常政发[2012]16号)。《意见》对企业科协开展研发、建设科技人员之家、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技专家进村入户兴农富民工程”、优秀科技人员评选、推进科普载体建设以及吸引社会资源,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等内容,提出了政策性措施。
《意见》提出,支持企业科协开展科普培训、技术协作、科技研发等活动。 积极实施科技人员创新行动、“讲理想、比贡献”技术创新“双杯奖”竞赛、“厂会协作”和“金桥工程”项目。鼓励企业科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间开展技术人才协作、科技咨询服务、建设科技人员之家、共建科技研发平台等。对于获得国家、省级以上表彰项目和新认定授予的“优秀科技人员之家”建家企业,市政府将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和2万元的补贴。鼓励中小学校、社区、医院等企事业单位新建科普活动中心(科普活动室)、科技人员之家等科普设施场馆;对于获得省级以上命名表彰的科普惠农服务站、社区科普惠民服务站、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科普惠民项目,实行国家级10万元、省级5万元的政府补助,实行专款专用。集成大型商场、汽车站、医院、社区、主城区主要路口等科普资源,依托现有科普电子荧屏、路灯杆旗、广告牌等公益科普信息,传播科学知识的,可实行计时计件补贴。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对于优秀科普作品市政府将纳入科技进步奖评审范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对已建成并具有科普示范功能作用的科技项目,如常熟大学科技园、科创园、农业科技园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标本室等经认定后授予“常熟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并给予2万元的补贴。围绕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技专家进村入户兴农富民工程”,大力推广一批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评选表彰在推广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对于一些短平快致富项目符合标准要求的,优先列入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和社会发展软课题项目。对科普事业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具有实质性效果、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特色项目、亮点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形式,集中力量予以重点支持。
《意见》规定,对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每年评选一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每两年评选一届常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每五年评选一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企业科协组织的新产品研发、工艺革新、节能减排等科技研发活动其经费支出,允许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150%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职工科普教育经费不超过计税薪金总额2.5%以内的部分,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公众开放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馆、博物馆、图书馆和气象台、地震台、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对外开放的科普教育基地,从境外购买自用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而进口的拷贝、工作带,免征进口关税,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上述科普单位以其他形式进口的自用影视作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积极吸引社会资源、资金支持科普事业机制和办法。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对全市科协组织及所属科技团体捐赠科普电子荧屏、科普画廊、流动科普活动站等,所捐赠的金额,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并规范受赠流程,制定募捐资金管理办法,规范操作,专款专用。
《意见》的出台,充分说明了常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协科普工作,是巩固创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成果的积极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推进常熟市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实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人的科学素质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常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证,同时也是常熟市科协科普工作积极探索科普项目与科技项目挂钩实现政府奖励制度的成果体现。《意见》的出台必将进一步规范管理,推动常熟科普事业实现新发展。(李永军 编辑:沈禁)
(江苏省科协)
篇3
一、初步感知诗意
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将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古诗后,就会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二、领悟古诗意境
动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地讲解。有时,教师适当讲述与所教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让学生背诵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其他古诗,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入情。“入情”必须“披文”,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篇4
一、把古诗与音乐融合,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古典诗词很有节奏,不少诗词被谱成乐曲传唱。播放配乐诗朗诵录音,是我教学古诗最常用的一个步骤。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我让学生边听诗的朗诵录音,边想象诗人在春眠欲晓时的一个鸟语花香的情景。在神奇的音乐中,学生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眠欲晓的风声、雨声、鸟语声,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受到了陶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感受,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出来了:一个春天的早晨来了,风声夹着雨声响了一夜,万紫千红的春花被风吹雨打,花瓣纷纷扬扬飘洒了一地,而正含苞欲放的花蕾被雨吹开了,分外娇艳。风停了,雨住了,苏醒的鸟儿在晨光中唧唧喳喳地欢唱,而诗人在枕上静听鸟鸣,心头充满了感动……
二、把古诗转换成图画,在诗中觅取画意
古典诗词与中国画的联系历来十分密切,不少中国画便是一首无言的诗,而不少古诗本身便是一幅有声的画。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掘诗中的画意,把诗转换成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加深理解。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我先让学生根据诗意画一幅图,带到课堂上交流,谈谈感受。一位学生这样描述:春天来了,诗人到山村的某个园林游览,石阶上,青苔吸足了雨水显得那么苍翠,诗人的鞋履都不忍心踩上踏痕了,简陋的园门关着,诗人被游春的激情感染,一阵阵地扣击园门,但无人开门。失望吗?不!春天的生气蓬蓬勃勃,一枝红艳的杏花伸出墙头。诗人是多么的惊喜呀。看!学生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
三、把古诗转换成童话,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童话是儿童最喜爱的读物之一。童话中充满了神话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教学李白的《夜宿山寺》时,我突出了夸张的特点,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了古诗的内容: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上,有一座闪闪发光的寺庙,寺庙的顶上就要与天相连了。我飘飘然落到了寺庙的楼台上,小手一伸,差点就摘到一颗闪烁的星星,这些可是天上的灯啊!宝石一般的忽闪忽闪着,映得楼台殿宇隐隐约约,分外神秘。我不禁轻声呼唤:“小星星,下来和我一起玩,好吗?”小星星眨眨眼,好像嗔怪着:“别叫,你就不怕惊动天上的仙人吗?”学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人创设的情境。
四、把古诗转换成小说的场面描写,再现诗中的情境
小说通过一个个场景的具体描摹来表现生活。借鉴这一表现手法,具体描绘古诗情境,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在学生读准文字后,让他们闭上眼睛,听我缓缓地朗读诗句,然后具体描摹一幕幕场景:一条石径曲折蜿蜒,直达崇山峻岭深处,群山寒气逼人,云雾缭绕,时浓时淡,若隐若现,可见山间竹篱茅舍,缕缕炊烟,间或传来几声狗叫鸡鸣。时值傍晚时分,我驱车来到石径上,忽然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立即停车不前,尽情观赏:多美的枫树林哟,片片经霜的枫叶在秋风的洗礼中,在夕阳照射下,比那春天的花朵还要红艳、迷人……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如痴如醉,感受到了诗人创设的情境。
五、把古诗转换成话剧,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古诗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机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我让学生三人一组再现诗人探问童子的场面(一人说画外音),学生根据诗意自编自演。其中一组就表演得非常好。(画外音):在一个云雾缭绕的山谷中长着一棵大松树,松树下立着一个小孩。(童子出场):小孩来到松树下,双眼望着松树上面出神。(画外音):一个诗人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艰难地走着。(诗人出场):诗人气喘吁吁地走到童子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问道:“小朋友,你师傅在吗?”童子回过神来,见到来者,高兴地说:“贾叔叔,您好久没来啦!真不凑巧,我师傅早上到大山深处采药去,雾又这么大,到哪里去找哇?”诗人说:“没关系,我可以等呀,咱们来比棋艺,怎么样?……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仿佛身临其境,充满了情趣。
六、把古诗转换成影视镜头,让学生进入情境
电影中,很突出的一种手法是蒙太奇,运用镜头的变换,全景、远景、中景、特写交相出现在眼前,给人鲜明的直观印象。古诗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设计若干个互相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远景:暮色苍茫,原野无垠无际与天相连。
中景:一棵大树,孤然而立。
近景:江水清澈,月影粼粼,一叶小舟,依靠沙洲旁。
篇5
最近,笔者在教学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时,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结果也大不一样。
教法一:故事型文本解读思路——显故事之情
(1)师:在这样的季节里,一对朋友就要分别了。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并作交流,学生提出“依依惜别”。
(2)师:走进课文,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谁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字,你们一起帮着我来体会体会。(“藏”字显示红色)
(学生齐读)
师:“藏”的是什么?(藏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他们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联系上文谈:“有意不去触动”“一会儿……一会儿……”)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而是在强抑内心的情感,他们都不想让离别的时刻到来,都想让相聚的时光再延长些许。一“藏”字包含了多少深厚的心意啊!谁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3)师:往常,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干什么?(吟诗、喝酒、聊天、赏景……)
师:吟诗、喝酒、聊天、赏景,这是多么惬意、多么潇洒的事情啊!可是今天,他们却要分别了,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一份离别之情。
师: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读李白的话)
师:把酒送别,情浓意厚,自由读这段话,你能读出哪些情感?(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交流)
生1:六个“您”,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生2:“夫子”,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理解”夫子”)
生3:“兄长和老师”,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李白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什么呢?(人品与诗篇)
师:孟浩然是唐朝最早创造山水诗的诗人。你们知道他的哪些诗?(指名背诵《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师:同学们都是听着这些诗长大的,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
生读:“誉满天下”!
师:李白不仅敬仰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曾经这样评价孟浩然:
(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指导生理解)
师:这样的孟浩然怎么不令李白敬仰,他们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如果你就是李白,现在就请你面对你的兄长与老师,说出你的敬仰之情吧!(生齐读)
师:是呀,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也许这一别就再也见不到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还有什么深意?(敬意、不舍与祝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一遍。(齐读)
师:作为知己的孟浩然当然也体会到了李白的这份情,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引读孟浩然的话)
师:孟浩然引用王维的诗,想说什么?(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
师:孟浩然当然也不想和李白分别,作为兄长的他此时只是在——(安慰李白)。(再读本句)
师:除了安慰,孟浩然还有什么意思在里面?(引导体会“永世不绝”)这里不仅是说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更是说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师:是的,友谊就是这样,当心存敬意的时候,留恋之情会情不自禁衍生。
(4)出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很深?(凝视)
师:他凝视的是什么?(孟浩然,船,江水)
师:你们理解“伫立”吗?(久久站立) “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是——(依然),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去)
师:白帆渐行渐远,朋友也渐行渐远,李白的目光却未曾离开,哪怕是白帆早已消失。这目光里面是什么?请你闭上眼睛,在乐声中细细体会一下,并动笔写下你的只字片语。(学生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
(学生围绕留恋、回忆、祝福进行交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诗句,学生齐诵)
教法二:诗歌型文本解读思路——展诗歌之意
(1)从课题入诗。在读诗时候想想,李白和朋友分别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学生结合诗歌能很快说出“不忍心”“依依惜别”)
(2)从诗的哪些句子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学生很快找到诗的后两句)
(3)抓住诗句的重点词句感受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①理解诗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朋友远去了,李白还站在江边,如“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并能结合文本来谈)
②你觉得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如何?(学生说感情好)
篇6
一、通过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是较为精练的,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强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词。最后才确定用“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准确性。又如《鹿柴》中的诗句“返景入深林”,“入”字用得较为恰当,形象地写出了西下的阳光复照着茂密的森林,透过密林又照射到深秋的青苔上面的情景。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入”字换成“射”“照”等含义相近的词,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入”字的意思,一步理解诗句意思。比较辨要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动用语言应仔细推敲,锤炼了学生准确的用词能力。
二、通过品味推敲,理解语言的精炼性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紧扣句中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感受语言的精炼性。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和“万”两个字就写出了花开得非常多,“低”字写出了花开得很旺盛,一句诗七个字就把花开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朗读品读;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性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引入古诗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中,要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如见其物,身临其境的要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采用音乐、画面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挖掘古诗的意境。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兄弟登高处”中“兄弟”指的是谁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少一个?这样一步步激发学生,引导学和想象作者独自一人在他乡的情景,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扩补描述,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诗句中经常动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用现代的语言扩充描述,以此来训练学生语言的丰富性。如《赠汪伦》一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汪伦的感受怎样?汪伦带着乡亲踏歌为李白送行时,李白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他会怎么想?通过让学生用现供的语言,通过回答问题来理解诗意。又如《锄禾》一诗用20个字。诗句精炼。教学时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日当午”是什么意思?“汗滴禾下土”说明了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农民的辛苦,既受到教育,又在扩补描述中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五、通过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感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以它的音韵美著称,最适宜朗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诗意,领悟古诗意境和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自然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和诗的感情,体会诗句的音韵美感,如《宿建德江》诗中,“移舟泊苦”。“日暮”“愁新”可看出正值黄昏时候。作用者有说不尽的愁思。而面对此情此景,旧愁未解,又添新愁。诗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出是野旷和江上的优美景色,写景写得很美,其实地烘托抒发诗人的孤寂情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此诗较为深沉的基词,让学生在多读、读准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愁闷的心情。
六、扩展想象,体验语言的情感性
古诗无论叙事、抒情、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从诗中的词句入手,扩展现象,想象诗句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扩展思维想象,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孟浩然时说了些什么话,孟浩然又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表演,体会当时两人的感情。并启发学生产想象、孟浩然去到扬州后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语言的情感性。
七、抓住诗中的数字,体会语言文字的贴切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几十首古诗中,近半数以上用到了数字,使得古诗文辞生辉,情趣盎然。如:《夜宿山寺》中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百尺”作虚指,形容山楼高峻,耸人云际的景象,这样数量上的夸张,能突出景物的特色,使情境添增。又如:《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虚指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遥远,“一日”说明时间较短,两者形成悬殊的对比,既写出了舟行速度之行,又反映了诗人遇赦东归时的喜悦兴奋之情。
八、利用多媒体,感受语言的形象性
篇7
(一)软件功能与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软件需要一定的操作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能够为指导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古诗文的了解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文往往是寓情于景的,诗歌的语言偏向意味深远之层次,许多语言无法通过现代白话文直观的翻译过来,或许翻译过来的白话文译文也无法达到诗文本身的艺术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可以通过电脑的投影向学生展示其诗文内容。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来说,多媒体教学能够以动画的形式将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如《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情节,其中论题涉及到了一些物理常识,那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就能够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产生对应的思考,防止课堂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等问题的出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良好手段。
(二)结合想象与感悟诗情画意
上段文字讲述了一些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部分优美的格律语言无法被现代白话文直译的缺憾。那么也就间接的导致了学生不能对诗文的思想情怀感同身受,如《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歌,显然是当代小学生无法通感的,对于《宿建德江》、《滁州西涧》等意象描写较强的诗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更生动的展现意象的状态。指导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的构建,将相关意象依次罗列在图画内,并结合相关诗句,有层次的、有远近距离的、有前后顺序的在图画中映像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观的体会到诗文描写的美妙,从而提高对诗文的自我鉴赏能力,也是对古文理解能力的一种提升办法。学习古诗文,感悟诗情与画意是关键,了解诗文的景象代表着怎样的感情,更是学习诗文的主要鉴赏内容,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便是来源于此。
(三)增大容量与提升课堂效率
在备课方面来讲,多媒体教学能够扩大课堂知识的储备量,同时对于课外拓展部分也能做到“随想随学”。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基本按照教案的框架进行诗文讲解,但古诗文之间的关联性较高,往往思路跳跃与教案未必能达到高度一致,在涉及到备课范围以外的知识,指导教师很难进行准确的指导。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实现跟随课堂教学的思维跳动,进行针对性的知识串讲。例如在学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指导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学习过的李白的相关作品和孟浩然的相关作品,并可以通过多媒体拓展,对相关背景予以大致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诗人李白为什么会写下这一名篇”,或是“李白的两首送别诗《赠汪伦》和《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哪些区别”,这都是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的拓展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深度赏析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效率方面,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并且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节省了课堂中的无用时间,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做出计划性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引导学生走入诗文中的绮丽视界
多媒体能够通过对相关意象的图象构建,让学生对“诗情景色”通感,同时也能通过PPT教学使课程与知识点串联性更强。指导教师可以通过PPT教学,将学生代入诗文中的绮丽视界。如在《题西林壁》的学习中,对于“横看成岭”与“侧成峰”的不同视角下形成的不同视觉,通过传统的语言叙述很难使学生深刻的认知其中含义,这时指导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或JPG图像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通过参照,了解这一诗句的真实含义。或者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多维虚拟模型软件,能够使教师在解释这句诗文含义时,将虚拟模型自由拖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角度看见的“山脉”,的确可以出现“岭”与“峰”两种形态。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就是正确的通过科技手段引导学生通感诗文中的独特视角,并了解诗文的绮丽视界。
(二)运用多媒体拓展了解诗人背景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强大的知识储备的优越性,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与备课,对诗人的背景与履历进行故事性的讲解。从某种程度上讲,古诗文作为古代文人表达思想感情或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形式,与其诗人的自身经历和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对于相关背景的了解就成为赏析诗文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于意象较多的抒情类诗文来讲,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等作品,都是与其诗文背景无法分开讨论的。故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外拓展就十分重要。如宋代苏轼的许多诗文都与其自身经历的两次贬谪有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名句,都与变法失败有关;辛弃疾的“醉里挑灯”,与其征战沙场、壮志未酬有关。相对诗句的逐字分析,了解常见诗人的人生履历也是赏析诗歌的关键,多媒体的强大知识储备,能够有效的为指导教师提供教学素材。
篇8
一、以诗歌的题材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文题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送别的人物是林子方,送别的时间是天刚破晓时分。鉴于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素养以及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经典送别诗:
1.高适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2.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3.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
4.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
5.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等。
组织学生将上述古典送别诗逐一诵读之后,引导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者两首当堂诵读、背诵,直至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或者引导学生从上述送别诗中选出一首或者两首,将之与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可以是下列任意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题目、内容、意境、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当然,在学生自主比较阅读之前,教师应该做比较阅读的示范。
二、以诗歌的内容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虽然是一首写送别朋友林子方的诗歌,但是,立意并不在于畅叙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或者挥洒离愁别绪,而是通过极度赞美六月西湖的美景,委婉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如果抛开诗题,只看全诗,绝对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的山水田园诗。故此,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这首诗歌描绘的西湖美丽风景为基点,设置拓展延伸阅读训练。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山水田园诗:
1.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2.王维的五绝《山中》(“荆溪白石出”)与《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3.孟浩然的五言律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4.孟浩然的五绝《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引导学生齐读或者自由诵读上述古典诗词后,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古诗当堂背诵、默写;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自己最喜欢的古典诗词,将之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的诗题、画面、内容、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阅读。
三、以诗歌的意象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在古典诗词作品中,意象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中,对妆点六月西湖美丽风光的景物――荷花进行了精心的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歌中的“荷花”是这首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意象。鉴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与这一意象相关的古典诗词拓展延伸阅读活动。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将下列描写荷花的古典诗词作品展示出来,供学生诵读、理解、背诵、默写等。
1.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李白的《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
3.李商隐的《荷花》(“都无色可并”);
4.刘孝成的《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5.殷英童的《采莲曲》(“荡舟无数伴”);
6.温庭筠的《荷花》(“绿塘摇滟接星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虽然也是荷花,但是,内容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的同时,应该对其内容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阅读。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兴趣知识点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所谓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信息的技术,而多媒体教学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教学辅助手段,是集教学内容与思想理念为一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语文教学中有多种教学优势。
一、应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料信息,并以多媒体方式显示,传递教学信息,能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多感官的外部刺激,使学习者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并且在图形交互界面中,建立友好的学习交互环境。这种情境的创设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又是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最好催化剂。正如孔子所说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最大限度的活跃局面,使其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认为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摆花架子的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问题。在实际中喜欢在课堂上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开展教学活动的学生达到100%,并且情绪表现得极为高涨。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媒体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一些新的联系渠道和方式,把学生还未认知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比如,教师在讲解《日月潭》的时候,首先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日月潭的视频,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融入神秘和美丽的日月潭中,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丽,而且迅速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都非常陶醉,具有非常高涨的热情,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突破教学的难点知识
多媒体所具有的音像功能能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复杂和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借助逼真的图像、声音、文字、语言、符号等比较容易地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和文言文,小学生在学习中,因为它的语言和内容跟实际生活的距离比较远,学生的学习就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是难以接受。此时,教师就应当实施多媒体教学,以化解难题。
比如,《宿建德江》这首诗描绘了非常美丽的意境,然而,学生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有着比较大的疑问,为何树比天还高?为何月亮跟人接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这种情境,学生通过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马上就明白了诗中的深意。“天低树”不是说树比天还要高,那是由于在非常空旷的原野上,一眼望去,远处的树好像是比天要高,与此同时,学生结合在水中产生倒影的月亮,意识到了江水是非常清澈的,在江中产生倒影的月亮,好像是跟人接近了。如此,在应用多媒体实施教学的前提下,学生就更加容易明白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了。
三、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不够丰富,所以一般认识事物都是不够深刻的,不能够有效地升华到理性的高度。为此,教师通过实施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
比如,教师在讲解《学奕》时,通过多媒体动画为学生呈现出奕秋教两人学下棋的两种情形,一种是不集中注意力学下棋的情形,一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下棋的情形。对比这两种不一样的学习态度,再加上旁白:“学不好是由于我的智力比较低”,最后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呈现和自身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相互探讨之后形成一致的观点,然后提问:“透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以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现状,对这篇课文加深理解,以推动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懂得理性地思考问题,以提高思维能力。
四、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跟知识相比较,想象力更为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活泼天真,联想力和想象力都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它能够把单调、乏味和静止的语言文字转化成逼真的情景和动态性的画面,从而强烈地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古诗词尽管字数不多,但是所蕴含的主体和意蕴是非常深刻的,因而能够成为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将逼真的情景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篇10
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我感到古诗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的情况。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阅历的欠缺都导致他们难以深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教学方法呆板,很多老师停留在传统的表面讲读上,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感到无论是怎样的学生与课堂,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营造古诗文教学的氛围。氛围是一种萦绕在学生周围的文化的渲染与熏陶,氛围是一种诗词语境静默无声却令人怦然心动的感觉与体验,只有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种氛围,才等于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学习感受的立体空间内,那么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就不单单是牵强的追随老师生硬的讲解,死板的去背诵词义句意了。下面将我在古诗文教学中营造氛围的几点方法阐述如下。
一、巧用媒体,渲染气氛
古诗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对优化课堂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古诗文描写的时代背景,毕竟与我们相隔了许多的年代,如果只是纠缠于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感悟,学生一是会觉得枯燥,二来还是很难进入意境,加以体会。但如果能适时地出现与诗中意境相符的画面,就可以一下子缩短学生的时空距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共出现了六个画面,就是这六个画面,把学生带进了这恬淡、闲适的村居生活和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其乐融融。再看诗句,如同置身田野乡间,读诗学诗的同时也是心灵去旅游的过程。其次是音乐。几乎每一堂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上都应该用到音乐,如在教学《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歌时,可用《思乡曲》,如泣如诉的箫声,最能体现诗人此刻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而在教学《从军行》、《出塞》这些诗文时,《十面埋伏》的慷慨激越,更能激起朗诵者的激情。又如在教学朋友之间的情谊类的诗词,那《高山流水》自然就是首选了。这就是古典音乐的力量,它能很自然地让学生沉浸到古诗文描述的意境中。教师一般习惯于用音乐来配合学生或老师的朗诵,其实老师还可以在音乐声中声情并茂的为学生讲解当时的背景与教师个人对诗词个性的感悟理解。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自然是想读、能悟、愿说。
二、诗意语言,再现意境
对古诗文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文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文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文。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再现意境是关键。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采用了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我让学生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学生通过画,仿佛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之中,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了进一步的领会。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培养了审美的情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学生先理解“绿”的本义是“绿色”。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用吹、到、入、满等词呢?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绿”字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此诗句中“绿”是“春天来到,万物生机勃勃。”的意思。引领学生欣赏诗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文教学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风格应该大不相同的。用更诗意抒情的语言或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美景或阐述诗意,这可以给整堂课的教学垫定一个基调。让我们来欣赏这样几段话:同学们,你们看哪,(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船、凉亭,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上波光粼粼,这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来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师出示了几张边塞的图片,同时合着凄凉的音乐介绍:远古的边塞,人烟稀少,这里有荒凉的大漠,这里有冷峻的雪山,这里有残破的孤城,更有四起的硝烟和血腥的屠杀……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远古边塞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土墙碎瓦。许多诗人就以边塞风光或边塞战事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边塞诗。
诗意的教学语言等于为学生架设了一座走进诗词意境的桥梁,当然这跟教师的个人素质在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我们,心中满满的不能是死水,而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源头活水,多读书,多思考,才能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为学生抛砖引玉,运用我们富有个人魅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有花香有鸟鸣有刀光有剑影的古诗词世界中来。
三、授之于法,轻松学习。
在教学古诗文时,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这为今后学生的自学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如不久前听一位老师执教的《学弈》,他将文言文的学法贯穿于对文言文重点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之中,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他将学习古文的方法归纳为四点,分点呈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最后总结时全部点明,让学生在不由自主的学习中学到方法,学会运用。同时,他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在教学“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个重点句时,他能用这个句型造句,“某某,通班之善思者也。某某,通班之善说者也。”等等。学生很快就理解句子并学会运用。整堂课,他针对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带入动作,引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的氛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从教师处获得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学以致用,今后无论学习哪首古诗词,哪篇古文,都能如鱼得水,从而进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真正做到自学古诗文,乐在其中。
四、适度拓展,加深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