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记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16:2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工记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独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dú tè,形容词,意思是指特有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体的独特性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体的独特性⑴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⑵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就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⑶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狈⑾郑嗣堑?a href='//xuexila.com/naoli/' target='_blank'>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⑷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他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子宫内的压力和羊水的晃动都可能会影响胎儿指纹的形成,这意味着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⑸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⑹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⑺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⑻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原文有改动)
1选文第⑴段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人类个体具有独特性,交代说明对象,引出下文。
2第⑹段划线句子“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
3第⑸段加点词语“至少”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至少”是不少于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不少于或超过90%。去掉之后就变成90%了,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阅读选文,写出文章是从哪六个方面介绍人体的独特性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长相;指纹;步态;耳朵的形状;心跳。
5文中说“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人体的独特性除了用来破案,还具有哪些功能?(写出一条即可,可以合理想象)
示例:一、可以用指纹开门开锁。二、用脸谱签到。
人体的独特性阅读题答案相关文章: 大脑也要每天洗澡阅读题答案
人体模特玛利亚的阅读题答案
人类体能的极限阅读题及答案
人体内的夜班工作阅读题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
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阅读题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阅读题答案
篇2
关键字:英语阅读方法
[JP3]英语阅读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通过中学阶段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运用。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阅读中获得信息,从而理解和判断所获得知识的价值。那么如何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呢?[JP]
一、阅读理解的目的
提高对书面外语的阅读能力:即懂得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提高对书面外语的理解能力:即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阅读能力直接为理解服务。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演化。这就是阅读与理解的辨证关系。
二、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
NMET阅读理解题,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对话等等,涉及社会教育、风俗文化、史地知识、科技、政治、经济、日常生活、传记、人物等诸多方面。这种题型一般包括一些信息题、是非题和推理、演算题等等。其测试的重点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HTK]1.字面理解试题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试题,其特点是答案明确具体,一般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如辨认文章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人物的外貌、特征,它们与事件的因果关系。
[HTK]2.推断理解试题
这种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结构,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深层含义,或弦外之音,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态度,进而从字里行间推测作者没有说明的意图、含蓄的内容,从中悟出作者的目的。
三、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及步骤
阅读理解不存在语法问题。答题时只能根据文章意思进行判断。在一般情况下,阅读理解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先通读全文再答题。
(2)先看题目及四个选项再读全文。
无论我们采用那种方法,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或句。千万不要纠缠文章中的某些细节而影响掌握全文大意。要紧紧围绕五个Wh-questions,即when、 where、 what、 who、 how来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迅速地查找需要了解的信息。因此,做题时我们一般应采取的步骤是:
(1)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细节。
(2)对文章后的题目,要逐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项,从文章的本意中寻找答案,要忠实于原文,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根据,想当然地进行判断、选择。
(3)确定你所选的正确答案的内容能落实到文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句子。也可以利用排除法(否定法),最后确定一个正确答案。
(4)在做科普、史地知识短文(客观真理性文章)时,可以联系平时学到的知识进行选择判断。这也是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
四、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逐字逐句地阅读。用手指着单词一字一字,一行一行地读。这既减慢了阅读的速度,又会使你不能准确地理解全文而只停留在某个单词、短语或句子上,使你所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最终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2.左右摆头。
3.小声朗读或在心里默读。
4.过分重视细节,忽略对文章整体理解。即人们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5.缺乏自信,过分依赖字典。
五、如何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选择阅读方法。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及目的选择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详读:通过详读能寻找到某种具体的资料和信息,并对材料从表层到深层进行层层理解。
(2)阅读: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取、知道文章的内容大意,例如,simple stories for enjoyment, news, letters from friends,因为这些内容对你的阅读理解文章无大妨碍,而且简单,清晰明了,故只需略读即可。
2.要树立自信心。不要一遇到生词就退缩,就查字典,要学会充分利用上下文,上下句来推断出该词的意思,也可以利用构词法(合成、转化和派生)来猜测。请看下面例子:
All through the night Lincoln fought with death. At 7:22 in the morning it was all over. The great man was at peace with world.划线这个短语可能没见过,但是沿着事态发展的逻辑推理,自然会得出是“与世长辞”这一结论。
[JP3]3.抓住核心词。上面的做法可以帮助我们扫除生词的障碍,在理解过程中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还要学会抓住核心词。要知道人们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由于修辞学上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往往使用了一些作用不大的修饰词语。因此,要想准确、明了地理解文章,我们则要把着眼点放在核心词上,放在理解句子内部结构的关系上。[JP]
Would you like to do some shopping together with me? If you are free, please ring me back to tell me about it.从上面这个句子不难看出划线部分就是这段话的核心词。
4.抓住主题句。在多数文章中,开篇的首句或前几句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而每一段的首句或未句就为该段的主题句或核心句。
5.激发兴趣,学会“觅食”。通过阅读,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不仅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更激发了阅读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另外,我们还定期举办“新闻会”,让同学们把他们课外读到的有兴趣、有意义的“精华”讲出来,与大家共欣赏,共分享。同学们在阅读中尝到了喜悦,体验到了成功,同学们非常高兴。
篇3
教学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学生自主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
我校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明标、自学、互学、精讲、巧练”,把“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进行了巧妙整合,创设了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五环节”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通过“自学”环节,让每个学生与教材自由对话,使得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心扉,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逻辑、自己的速度学习,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五环节”教学模式把这种“与教材对话、与异质的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学习作为教学的中心。
二、“自学”环节如何操作
(一)前期准备工作
1.起始课给学生讲清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历史的核心是“时间”,即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数学的核心是数理逻辑;化学的核心是反应;地理的核心是“空间”,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关系……
教师要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清地理学科的核心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学科有一个整体把握,在他自己学习的时候,便会清楚哪些知识是需要弄明白的。
2.培训学生如何利用手中的学习资料自学
根据地理学科及教材特点,教师选取典型课题,集中培训学生如何利用手中的学习资料自学。
我校学生手中的地理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彩图册、填充图册、同步练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同时打开教材、彩图册、同步练习中的相关页数,先看同步练习下面的课时笔记,然后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遇见教材中的地图,再与彩图册中的地图对照看,把彩图册中有而教材中没有的地理信息补充到教材中。
3.培训学生如何阅读教材
地理教材包括正文、地图、图片、活动设计、阅读材料五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都是以正文为主,看完了正文部分,他们就以为学习已经结束。而有些非常重要的地理信息恰恰是通过“地图”和“活动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教师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课堂教学培训学生认识地理教材,不断强化阅读“地图”及思考“活动题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读图,如何阅读活动题的题干,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二)搭建“自学”平台——“学案”
学生自学要有依据,因此,学案的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阅读方法要依据不同的学案指导。
1.知识结构型学案
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教师可依据“知识结构型学案”要求学生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知识结构型学案”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
根据“知识结构型学案”,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自学,学生依据提纲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阐述各自的见解,最后由教师系统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2.问题型学案
“问题型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地理内容。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教师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
教师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解题能力。
(三)教师指导原则:梳而不解,点而不答
教师自学指令的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记录下自己不会的或者存在疑惑的地方,以便使后续的“合作学习”更有针对性。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直接解答学生疑问,而是点拨、指导、引导,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回归教材,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传授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错误信息,只点明,不解答,要求他自己思考并改正,或者提示他向同伴求助。
(四)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事实
1.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易错点和学习难点,并与自己在备课环节中的预设加以比较,并及时修正,为“互学”环节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后续“精讲”环节的针对性做好准备。
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指点,保证学生的专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技巧——“关键词”“标号”“双色笔”
自学过程中,学法指导方面,教师要求学生从阅读文本、分析题干、思考问题的角度制定答案的切入点、回答问题的方式等等。
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分析题干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二是减轻学生的记忆量。
由于学生阅读水平有限,往往找不准“关键词”,教师要在此多下些工夫,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文本或题干。就我的课堂实践经验而言,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把握,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文本时,根据“知识结构型学案”的逻辑顺序,在课本的相应位置上“标顺序号”,一是便于学生复习时清晰把握该学习模块有几个知识点,它们间的逻辑顺序如何;二是帮助学生养成讲究“条理”的学习习惯。
“双色笔”的使用方法:自学时一种颜色,通过同伴或教师获得的信息用另一种颜色,便于学生后续复习时清楚自己当时的学习状况。
篇4
关键词:阅读;能力;解答困惑;解决策略一;解答困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98-02
近年来,阅读分析类试题在小学生习题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阅读题能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它既涉及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题是一种检验学生语文能力的非常好的题型。
一、 存在问题
根据对小学生语文试卷的分析调查,我发现小学生在完成阅读题时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回答错误率高;速度太慢;害怕做阅读题;无效阅读太多。
二、 原因分析
当前的语文教育对学生解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如此重视,但学生最把握不住的也是这一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出现以上问题呢?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以及对学生阅读卷的仔细分析,我觉得以上问题的出现与这些方面是有关系的。
阅读能力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但许多家长包括学生平时都会觉得掌握字词、写好作文就可以把语文学得很棒,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提高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学生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本人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语段阅读解答能力的策略研究。
三、解决策略
1、明确阅读题的特点
要让学生掌握解答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首先要对阅读题的内容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般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题主要有以下种类型:
第一种:填空和默写。按原文填空或默写课文某段落。体现了课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积累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种:阅读一段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当前小学语文阅读题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注重对语言积累的考查。
体现选择性学习。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创新思维又是诸多思维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是新大纲、新课标提出的新的语文教育思想,要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当前的许多阅读题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了语文的学习空间。
题型富有变化,比较强调阅读的概括和表述。针对阅读题的这些特点,学生平时要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提高。
第一是识读能力。当我们展开阅读题时,首先必须凭借大脑“字词库”的记忆,辨析文字材料。“辨”字的音、形、义;“认”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过程为“先逐字通读,后解词句之意,再析全文主旨。”
第二是理解能力。在读懂文字材料后,运用语言知识对所获信息加工处理,将其转化为书面文字。这中间包括领会词意、索解句子、理清段落、把握层次、分析结构、概括要点、评价文章等内容。
第三是应用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概括、评价等手段把文章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应用。迁移能力是应用的“支柱”,综合分析能力是应用的“基础”。
识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应用是深化,三个步骤不能截然分开,它们互相渗透、交叉。
2、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
我觉得一个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主要表现在:以自信目光审读文章,遇到阅读障碍不气馁,解答阅读问题顺手也不盲目乐观;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毫不畏惧地解读文字材料,轻装上阵、充满信心,能巧妙地克服“害怕阅读”的心理现象。
由于以上原因,学生在完成阅读理解题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要教给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
集中注意。有的学生经常会看错了阅读题,有的漏做,有的“张冠李戴”,这是什么原因?主要问题在于解答阅读题时思想不专注。因此,学生在完成阅读题时一定要专心致志。
轻装上阵。做阅读题时特别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思想杂念。阅读文字材料平心静气,解答题目有条不紊,回视材料、检查答案不慌不忙。应该这样想:阅读题大家都觉得难,我必须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战胜对手;心情平静一分,答题会多得一分,放下“包袱”就是胜利。没有心理障碍,心境自然宽松多了,阅读也就会得心应手。
旁若无人。有的学生本来心理紧张,看到别的同学下笔如飞,自己先慌了阵脚,不知该从何下手。或者一看到老师过来,生怕老师说自己做得差,心里又紧张了。因此,既然在做了,就当周围什么人也没有,相信自己的能力。
3、培养解决难题的能力
阅读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完成阅读时,学生经常会碰到各种阅读障碍。那么,该怎样消除这些障碍呢?
速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多读几遍,有句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读着读着,会茅塞顿开,突然想到答案。
巧忆。消除障碍还须依赖于巧妙的瞬时记忆。在完成题目时要适当地进行回忆,回忆以前老师讲过的相关知识,如果有点想起,要赶快记下来。
静思。碰到阅读障碍,最要紧的还是能够静下心来,千万不要急躁。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阅读潜能。要不断暗示或自我激励,强化自己的阅读意志,保持平静的向上的心态完成阅读题。
4、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
在解答阅读时有的学生能够非常迅速正确地完成,而有的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还在原地打转,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没有进行有效地阅读。面对阅读题怎样入手阅读解答呢?我觉得正确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通读材料,扫除障碍。首先要读全、读懂材料,对阅读题题有粗浅认识,形成整体印象。“全”,就是将所给的材料及题目全部列入审读范围;“懂”就是能理解全文(段)的内容和中心。理清结构的段落之间的关系。
审读题意,定向选读。这一步要领是仔细审读各题,且根据各题的规定材料、要求、目的等确定阅读范围,捕捉语言信息。审题要细、透、准,这对完成阅读题来说尤为重要。弄清题干要求,有目的、有指向性地筛选阅读材料,辨明考点,对号入题。
调集“库存”,思索求解。解答每一道具体的阅读题,需要的是与题有关的知识,因此,明确了考点,弄清了题意后,在定向阅读基础上,就要调集大脑库存的与阅读有关的知识,经过筛选、整理,变成语言文字。解题的核心是:比较、辨析、运用。
全面检查,认真验证。解题得出答案,并不算是最后的工序。必须全面检查,认真验证。“检查”是指检验审题有无偏差,符号、字形等有无错漏,答案是否符合要求。“验证”是指检测答案的正确与否。验证一般采用“复校”(再换角度做题)、“代入”(将答案代入原题中阅读)、“析因”(重新思考答案正误的原因)等方法。
当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已经有了提高,但是对阅读题总还是有一种害怕感,不喜欢做阅读题,用他们的话说:“太难了,有的答案别说我们确定不了,就是老师也要不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提高,是我们今后尚待解决的问题。
(上接195页)(k>0,k,b为常数),其中0<x<2的大致图象是(D)
(4)下列所给图象中,符合函数 ,其中x≥0的大致图象是(B)
这组习题选择的是由函数图象和性质组成的题目,对落实双基具有典型的意义。并且标题中有明确的知识指向性,提示学生要注意的问题,能让全体学生轻松把好“基础关”.
2、展示学生作业、改正练习错误
1、一次函数概念的内涵学生没有理解透彻
在一次函数y=kx+b (k、b为常数,且k≠0)的概念教学中,要注意x与y的对应关系(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函数y是自变量x的一次式及k≠0的本质特征。例如:已知y=(k-2)x+k -3,当k为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解:设K?-3=1,得k=±2
当k=±2时,y是x的一次函数。
错误分析:很多学生理解成:一次函数只要是x的一次式就可以了,而忽视k≠0的条件。这时我们教师要多强调k≠0是一次函数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k只能等于-2
2、忽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致错
如果直线y=-x+m不经过第一象限,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错解:因为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所以m
错误分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并不表示一定经过二、三、四象限,也可能只经过二、四象限,应分两种情况考虑。
3、图象位置不确定,混淆数形关系致错
已知一次函数y=-kx+4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16,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错解:因y=-kx+4与y轴,x轴的交点分别是(0,4),( ,0),
故解得k=- ,所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是y=- x+4.
篇5
关键词:阅读;理解;推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46-01
在高中英语的学习当中”阅读”是重中之重。阅读对各个试题项目包括写作听力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先看懂阅读,才能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阅读就是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掌握和直接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我们在高中的学制是三年,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在三年的时间内快速提高自己的的英语阅读能力,否则的话对于升学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首先,提高阅读的前提是我们必须熟记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词汇,和每一个语法结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具备阅读所需要的工具。之后,在课外的精读中,我们应该要求自己看清并领会文章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每一个语法结构。这实际上是对自己所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一个必要的锤――在阅读中巩固并强化了所学基础知识――这也是扩展课外阅读的目的。
阅读要有广度,我们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英语短文。阅读的题材很广泛,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内容上包括人物传记,寓言故事,社会文化,文史知识,政治经济及科普小品等多方面,也可以找一些短篇小说例如“双城记”“鲁宾逊漂流记”等感兴趣的英文故事来扩大视野和阅读量。阅读篇幅一定要有足够的量。专家讲学生们要想有能力参加高考,高中三年的阅读量必须要达到4000篇以上,否则就不可能具备参加高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每天至少读三篇以上。中间不能因为自己的意志薄弱而中断,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一日曝而十日寒。有很多同学特别是高一新生意识不到阅读日积月累的重要性,他们盲目的强调语感。其实语感不是生来就有的,语感是后天见多识广的结果。很多同学经常向英语老师讲述他们在做题时凭感觉选答案就做对了,他们就说自己有语感。他们能做对的真正原因是他们在从前的学习特别是英语阅读中曾看到过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在他们的脑海中经遗忘后残留下一点痕迹,就是这种痕迹帮助他们在懵懂中找对了答案。由此说语感不是先天学习的结果,是后天见识多,涉猎知识多产生的结果。对于这点学生们如果理解不了或体会不够深刻,我们英语老师就应该做到科学和有效的引导他们。否则等高考来临时再反应过来就已经悔之晚矣。
阅读要有速度和难度梯次,阅读是为考试做准备的,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我们平时训练中就要做到限时训练。篇幅小的短文需用5-6分钟来完成;较长的用7-8分钟;长而且难度大的文章要用9-10分钟。如果按照这样严格而科学的要求,经过长时间训练后就可以提升你的阅读速度。在阅读中还要注意选择篇幅的难度梯次,不能喜欢什么就拿什么题材来读,所选的文章应该适合自己。太深了,有的文章100个词汇中单生词就有20多个,这样会浪费时间,也会挫伤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不能太浅,有的同学总怀恋初三的阅读,认为看懂了就是好文章,失去了进取心,盲目乐观,这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显然是有害的。
在高中生学习英语中还存在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很多同学阅读文章时看的很明白,甚至也很快,但做题的失误率却高的惊人,他们自己也感到很委屈,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也是恨铁不成钢。领会了文章却做不对是对文章的理解是浅层次的,粗糙的,没有深刻体会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就是未能做到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创作初衷。未能真正理解文章深层次内涵其实是对英文还不够熟练,因为不熟所以产生理解和认知障碍,从而导致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准确。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很多题型学生记不住。现在题型多样化,包括下几种:1:理解细节题2:推测词义题3:推理判断题4:归纳概括题。每种题型中还设有不同类型的陷阱。对于理解细节题而言,很多同学存在马虎大意心理,有些试题涉及几个句子,这就要求考生把与问题有关的全部内容都找出来,要回到文章中再核实一下,认真筛选整理,不要对自己的第一遍阅读记忆的信息感到绝对有把握。有时做错了题再回到原文查看时发现看错一个词致使自己误选,悔之晚矣。对于推测词义型,有一个原则,如果该词的意思学生了解,那么答案必定不是它的本意。有的学生看过文章之后,对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未置可否或感到作者的观点是前后矛盾的,甚至认为作者本身无立场,严重到胡言乱语的程度!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对文章理解不够深刻,事实是类似这样的文章作者的看法往往全面的,辩证的。作者强烈倾向于某一种观点,但对于反面观点或可能出现的另一种观点也有赞同的保留。这种类似模糊的观点在一知半解的同学看来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进而导致选择失误。这样的文章作为学生应该多看,多总结,多体会,以免重蹈覆辙。再有阅读是理解他人,所以要尊重文章的作者及其观点,要按照作者的思维去思考,去推断,不能强加于自己的观点。即使你认为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事实,甚至与你的观点极其矛盾,是你极力反对的,也不能根据自己的看法选择答案,因为我们是在做题,不是在赌气,以免失误。归纳选择题一般是询问文章的主题,标题,中心思想等,对于这类题型我们应该注意几下几点:1:概括要全面,不能以偏代全,不能以点代面2:语言文字要精炼。如果要求选择文章最好的标题应确保标题的概括性,文学性,凝炼性,生动性。这类题其实和做汉语言文学题有些关联和类似,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最佳选项才是答案。
篇6
关键词:职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36-01
一、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要教会学生自主性探究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体是fast reading, intensive reading,然后配以questions,最后老师对一些语言点进行梳理解释。久而久之,学生习惯老师提问题,被动的回答问题,课后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实施自主探究式阅读,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自己深入探究发现疑问,解疑释疑,是让学生由原来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阅读中的主体。学会自主探究阅读,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教给学生阅读中的一些解题技巧
学生在英语阅读当中,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当中解题的技巧。
1、两遍阅读法。 在拿到英语文章时,要先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时抓住文章的general idea,要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词语主题句或是结论性的句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句子或是生词,用笔划出来即可,只要不妨碍抓住文章的概略内容,可暂时不管。第二遍阅读要逐句细读,根据问题,找出能回答问题的关键词,对文章的生词要善于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和某些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猜出其生词的含义。这种通读与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是阅读中最普遍的方法。
2、略读法 (skimming)。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skimmer)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在略读过程中,一般可运用以下技巧:以一般阅读速度,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求得略读速度。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和这到的目的,不断灵活地调整阅读速度,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转折词。
3、寻读法 (Scanning)。寻读又称查读,同略读一样,寻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技巧。寻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印刷材料,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寻读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寻读的准确性,具体地说,寻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的答案。例如:在以下阅读理解中
1. If you go to Baker’s Coffee House and Cybercafe on Tuesday evening, you can .
A. listen to live music B. eat delicious homemade chips C. get poetry readings
本题只要求得知on Tuesday evening所能做的事情,别的信息我们可以忽略不记。按照寻读法的要求,我们只需要从文中获取这一个具体的信息点,其他的可以略去不读,所以我们从文中得知:poetry readings on Tuesday evening。所以答案选C。
4、标注记号法。在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后,再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的细节阅读,要认真理解每个句子以及题目的含义,在理解句意基础上,对一些关键词、重要词组、或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句子,适当地标注记号,以便解题时容易比较,对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也是很有帮助的。
5、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应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善于将题目与原文中有关句子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尤其是不同点,这往往是答题的关键。有的时候有些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这种方法使用于说明、议论类的文体。
三、怎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
1、让学生平时养成泛读的习惯。职高学生只注重完成课堂上或是课本里老师所强调的内容,而对于课外阅读英语,觉得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殊不知课外的泛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在课外还不加强阅读的话,光靠课堂上阅读,是远远不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效果。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大量及不同领域的书籍、报刊、文章。除此之外,每学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精选一本课外读物,并确定一个明确的读书定额。
2、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一般的学生都是先阅读短文,再看问题,回头看短文,然后做选择答案。应指导学生的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学生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地提高。在平时的阅读课训练当中,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训练方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记叙类的文章,学会了解人物(who)、地点(where)、时间(when)、原因(why)以及如何解决问题(how)。议论类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中心论点,然后根据这些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了这些问题的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就可以依“题”而行,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篇7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形式改革
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极具影响力的、广泛应用的英语水平测试,历经20多年的发展,对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使大学英语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极大地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考试形式过多地借鉴和引进美国的TOEFL等的考试方式,过多地使用ABCD形式的选答题型,表现出考试自身效度低和题型的不合理性,因而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这种考试方式助长了一些考生和辅导人的投机心态,使很多人不是将全部精力放在语言本身能力的提高上,而是用很大一部分精力研究所谓的出题心理和答题诀窍,研究如何在没有完全看懂的情况下猜对答案的方法甚至概率,而命题者为了应对这种趋势也加大了答案的难度,或者使选择答案之间的差别更小更模糊,从而加大了考生的抵触情绪。网上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选择答案的考试方式近乎变态。
近年来,社会上和大学英语教学共同体内不时发出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质疑甚至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呼声,这正是社会上对这种考试弊端的一种反映。这些都表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形式需要改革。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领导成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项目组。该项目组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广泛听取了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制订了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2005年6月四六级考试开始采用新的计分体制和成绩报道方式,同年9月项目组和考试委员会公布了改革后四级考试的样题,2006年6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试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的修订。
2008年教育部规定的全国50所高校的数千名学生第一次亲身体验了大学英语四级机试的试点考试。与传统笔试相比,四级机试的最明显差别就是考试的媒介由白纸黑字变成了电脑。考生从头到尾要面对计算机屏幕听音频、看视频和阅读文章,还要敲击键盘完成写作。除了考试形式的改变外,机考的最大变革就是题型的设计和题材的选择。听力部分的比重达到了惊人的70%,其中包括25%的听力理解和45%的综合听力,综合听力又包含单项选择、听写、跟读、结构及写作五大题型。对考生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旨在提高考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内容上加大了理解部分的题量和分值比例,增加了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了健康非选择性试题的题量和分值比例。
从整体上来看,新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测试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特别是减少了多项选择题的比例,增加了非选择性试题的题量和分值比例这一点,比以前的考试能更加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并且对改变考生和教学单位的投机心态,减少考生的抵触心态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在新的四六级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在英语听力方面的能力令人相对比较满意,但诸如英语口头表达、汉译英和写英语毕业论文甚至论文摘要的能力却令人失望。为了更进一步平衡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英语四六级的某些考试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引导大学英语的学习和教学向更健康、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彻底解放出来。
一、听力部分
由于听力理解部分的分值比例大大增加,新的改革将使学生和学校更加重视听力的学习和训练,将大大地改变以往人们常说的中国学生的“聋子英语”的学习状况。这一改革令人感到高兴和欣慰。稍感遗憾的是,从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效度来看,这种改革仍然不够彻底,考核形式仍需要改进。
为了彻底消除猜测等投机心态,使考试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这部分试题的考核方式,我们的看法是可以充分借鉴德国的DSH(大学德语入学考试)的听力考试方式。其考试方式类似于听写,但又不完全是听写,即放一段听力材料的录音,让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形式就像上课记课堂笔记,然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将听到的大概内容通过整理笔记再写在答卷上。答案不必逐词逐句和听到的材料完全吻合,考生可以根据听到的内容和意思自己重新组织句子。遗漏信息和写出错误信息都要扣分。不同水平的考生写出的内容将会有较大的差别,考生的分数充分拉开,从而能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出考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单词拼写能力、语法掌握能力。相对于使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将明显提高考试的效度。这种考核方式还可以根据不同水平和要求很方便灵活地调整考试的难易程度,比如同样的听力材料可通过选择播放一遍、两遍甚至三遍,也可以使同一次考试中的听力材料有短有长、有简有难,各占相应的比例,这样就很容易编排不同水平的试卷。当然,与机器改卷相比,这种考核方式的缺点是批卷的工作量将明显加大,并且分数将受到批卷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已有大量的英语专业人才,批卷工作量大不难解决。而考试分数受到批卷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对阅卷教师的标准化培训、批模拟试卷等训练手段使批卷人的标准达到基本统一。
二、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部分
目前阅读理解部分仍然采用多项选择题型考核,我们认为这部分仍然有待改进。事实上,真正的阅读理解应该是考生真正读懂阅读材料的内容,只有将阅读材料翻译成汉语才能体现考生是否读懂。因此,我们认为这部分应该改为英汉翻译。美国的TOEFL,GRE考试由于面向世界各种不同母语的考生,又要机改,因而被迫采用这种效度极差的方式。作为在中国国内考试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文译文的阅卷将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和负担。另一方面快速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部分采用的题型有是非判断、句子填空、完成句子等的考察,涉及考生对英语语法和一些固定搭配掌握的熟练程度。虽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提高英语的基础的动力,但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针对我国大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考生英语学习基础的考核,而且这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汉译英和写作得到反映,因而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分数所占的比例偏高,似乎应该再降低。
三、写作和翻译部分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写作部分,明显是借鉴了TOEFL的考核方式。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指出,写作和翻译部分是考核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但这种考核方式显然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任何一个作文题目,即使用母语写作,每个考生写出来的东西都会很不一样,其逻辑性、连贯性、措辞的优雅性、转折、意境、想象力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别,特别重要的是,构思短文的中心内容和结构所用的时间会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还不能要求学生能完全用英语思考问题,如果考生在考场上花费很多时间来构思短文的中心内容和结构的话,就不是在考语言,而是像考中文一样在考写作文的能力。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这种构思作文的过程将对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紧张,使得考生的注意力不能完全放在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关注上,分散考生的精力。更有很多培训机构组织学生背诵所谓的“高分范文”,一旦考试题目与“高分范文”接近,有的考生就将“高分范文”中的句子套用进自己的写作。而即使是不背诵“范文”,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并不一定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而是追求重点突出、句子连贯、语法、句子结构正确等,因而无法反映考生的真实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写作部分是否应该改为汉译英,即加大翻译部分汉译英的比例来代替写作。不少在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中获得高分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将自己的毕业论文的摘要翻译成乱七八糟、无法看懂的中式英语,说明我们的考生在这方面急需加强。事实上,考生汉译英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考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翻译的准确性和与英美人表达习惯的差别,也能充分显示出考生对英语掌握的熟练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仍然需要改革,应该将写作部分改为汉译英,只有用汉译英来代替写作才能反映考生的真实的英语语言能力。上述这些改革无疑将加大阅卷的工作量,但为了增大考试的效度,更真实地反映考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工作量的增加是值得的。此外,取消ABCD多项选择的考试方式可能会使考试的得分信度有所降低,这可以通过评分标准的合理化得以改善。逐步减少TOEFL考试中的ABCD多项选择题型的影响,创造出符合考核中国学生英语实际能力的英语水平考试。
篇8
关键词: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
高考对中学教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测试十分注重对“能力”的科学检测,这对中学阅读教学也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启迪。高考阅读测试在对阅读能力检测如何更加具体化、科学化方面的确有许多突破。特别是在2007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也使高考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早年高考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不多,但代表高考命题方向的上海题从2003年开始涉及到实用类文本。辽宁高考语文多年来都采用选做题的方式测试学生阅读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则是选做题之一。实用类文本主要指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简要概括近几年辽宁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总体情况,可以有几点认识:从选材上看,传记是试题考查的热点体裁,新闻、科普、访谈等文章还未被列入考查范围。从选文上看,选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均十分典型,利于考生对高考新设文体文章的把握。从考查内容看,鉴赏评价、探究能力备受青睐,鉴赏评价侧重就文本特点进行考查并有所拓展,而探究题设题的点和面均进一步拓展。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已相对固定,一道多选客观题,三道主观题。从考核要点来看,实用类文体阅读侧重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对写作技法的考查。(4)含蓄性语句的理解。(5)段落之中句子的内部层次。(6)开放性问题。
在从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选作比例来看,选做文学类阅读的同学占少数,选作实用类阅读的同学占多数。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中心把握不准,缺乏想象和联想能力;二是实用类文本讲究实用,操作性强,答案一般都能从文本中找到切入点,学生做起来不太“费劲”。因此,关于实用类文本的备考就显得较为重要。下面笔者将从学生答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谈谈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思路问题。
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出了三个层级九点要求。这三个能力层级分别是: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与探究能力。我们下面将大致从三个能力层级出发,以近些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案例,讨论学生在高考语文阅读答题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分析综合”能力层级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
“分析综合”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应具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能力。就这一能力要求来看,近几年高考试题与学生的答题情况,存在以下几点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概括能力不强,答案要点有遗漏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强化概括、归纳能力是阅读能力中较为容易的一项。这实际上是在做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的工作。但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同学往往把“摘抄”等同于概括,所以在答题时虽然写了很多,但是得分甚少,就是在概括知识点这个问题上有疏漏。学生概括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答案要么概括不当,切不中要害;要么语言烦琐冗长不知观点何在;要么概括出来的句子歧义丛生含混不清。2012年辽宁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克罗齐的求索》,文章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成就与实践活动。文章的思路清楚、行文流畅,较利于学生阅读。试题第二题要求学生概述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该试题同往年概括性试题有所不同,它需要学生从全文内容中进行概括总结,而非仅仅就一段或两段内容进行概括,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作答不够全面,没能从“理论成就”“实践活动”“如何将两者统一”三方面作答。对文中的信息概括不够全面,提炼归纳能力较差,而是过多地依赖原文,摘抄原文。
(二)答题思路混乱,答案不准确
答题思路混乱,答案不准确。这个问题是在测试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学生答题思路不清,答案要么缺少层次感、要么交叉重复、要么答案不在文章线索内,只是些毫不相干的语言堆砌。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也说明学生在阅读原文时思路就不是很清晰、甚至是混沌的。例如2010年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一文第二题: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这道题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分析综合”能力测试中,较为容易的一种能力测试,学生只要从文章第一段的叙述中进行分层概括即可得出以下的答案: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原文时就没有能理解和总结出文章第一段所写内容即是在介绍《日本国志》一书的“特点”,因而在回答问题时,将文章其他段落的内容也写入这道题的答案中,造成答案的混乱或堆砌。面对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一方面强化在阅读原文时的理解、概括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就是增强答题时的思路条理化训练,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的“分析综合”题,更需如此。
二、“鉴赏评价”能力层级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
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层级是学生应有对实用类文本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对这一能力的“三个要求”分别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虽然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测试“鉴赏评价”能力的试题,并不是很常见,或者说很典型,有的融合在“分析综合”能力测试项目中,有的则体现在“探究”能力测试项目中,但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答题也存在以下几点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不熟悉实用类文本的艺术手法,鉴赏不到位
学生通常对于文学类文本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非常熟悉,而对于实用类文本各问题的艺术手法十分陌生,因而在作答相关题目时常常是无从下手,或者不适合地套用文学类文本的表达技巧的作用、意义,这样,就会使得答案有偏移、不够准确,或者无法做到有“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要求考生简要分析文章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因此考生不会在审题上花费较多时间。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为《吴良镛:筑梦人生》,试题第二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文章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学生基本能够从丰富人物形象角度入手分析原文,但很少能够从主题角度来解答。许多学生答的是:承上启下、烘托、衬托、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等作用,这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一谈段落作用,不考虑文章的实际,就死记硬背几个“术语”,结果导致将理解、分析题变成“套做题”。文章中第六自然段没有继续介绍传主的学术成就,而是从侧面来写传主的性格、生活的片段,其主要作用就是要丰富传主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让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可感。此外也使这篇人物传记更完整,更丰富。但学生往往偏离了文章内容来谈作用、鉴赏艺术手法,这应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对考查要点不明,阅读视野有限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中“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在各类实用类文体中略有差异,以访谈类实用文本为例,应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在传记类的文本阅读中应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此外,传记类文本还要特别关注如何正确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传记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引为人生鉴戒这类内容的考察。因而,我们要把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具体来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其他类文本中,则注重评价作者的观点和基本倾向。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作答,学生都要有较强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始终以理性的态度来阅读文本,这样,在作答时才能够“自圆其说”。
三、“探究能力”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要求
作为探究题,其本意在于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体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所以,探究题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但是,对探究能力的考察,也不能毫无根据的胡乱探究,必须能根据文本提供的相关信息或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因此,探究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既联系文本,又有所发展,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学生可就任一观点发表见解;也可以某一点为主兼顾其他作答;如果还有新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从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来看,最主要的设题点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明确答题的角度和重点;脱离文本任意延展;答题空洞,不会分析;表述不规范,缺乏分析。
根据以上探究试题的案例分析,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学生应该重视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内涵。“新闻”“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这是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的。这里面就有个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同学们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忽视句子的内涵,被其表面意思局限了自己的思维,进而答题只是涉及皮毛,得分亦可想而知。
其次,在“谈谈自己看法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发掘文章的现实意义,使得答题不空洞,有内容。“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2014年辽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侯仁之:城市的知音》,试题第四题要求考生结合原文谈传主成功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其中一点谈启示。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要求分析传主“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有哪些”,但有些学生只围绕一方面因素来分析阐释,造成失分。还有的学生在谈“自身因素”时内容空泛、堆砌套话,没有结合传主的具体情况分析,也造成失分。特别是谈“启示”时,有的学生脱离文本的内容谈现实,有的学生脱离现实谈古人,这都表明学生答题思路不清晰。
最后,学生应注意,虽然探究题较为灵活、但并不是说无的放矢、随意作答,学生应注意不能脱离文本,应该是贴近文本,努力地整体感知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参 考 文 献]
[1]据近三年来辽宁高考语文试卷数据分析所得.
篇9
小编先带大家看看大家最熟悉的考点出处:转折处出考点。常见转折关联词有:but, however, yet, nevertheless, while(然而), on the contrary等等。
真题再现
大家先试试身手,不会的话,记得找出真题再做一遍哟!
例1:A few months ago, it wasn't unusual for 47-year-old Carla Toebe to spend 15 hours per day online. She'd wake up early, turn on her laptop and chat on Internet dating sites and instant-messaging programs – leaving her bed for only brief intervals. Her household bills piled up, along with the dishes and dirty laundry, but it took near-constant complaints from her four daughters before she realized she had a problem.(2010.6, cet4 )
51. What eventually made Carla Toebe realize she was spending too much time on the Internet?
A. The poorly managed state of her house.
B. The high financial costs adding up.
C. Fatigue resulting from lack of sleep.
D. Her daughter's repeated complaints.
【答案】D
【解析】本段主要描述了Carla Toebe因上网严重影响到生活,最后一句后半句通过转折指出,是她4个女儿的不停抱怨才让她最终意识到自己有了问题(had a problem),而这一问题正是题干中提到的“spending too much time on the Internet”。
例2:I had waited tables during summers in college and was treated like a peon (勤杂工) plenty of people. But at 19 years old, I believed I deserved inferior treatment from professional adults. Besides, people responded to me differently after I told them I was in college. Customers would joke that one day I’d be sitting at their table, waiting to be served.
54. How did the author feel when waiting tables at the age of 19?
A. She felt it unfair to be treated as a mere servant by professional.
B. She felt badly hurt when her customers regarded her as a peon.
C. She was embarrassed each time her customers joked with her.
D. She found it natural for professionals to treat her as inferior.
【答案】D
【解析】作者19岁时在饭店当招待员,对于不被顾客尊重,她的看法是“deserved inferior treatment”,即“低人一等是理所当然的”。换句话说,作者觉得有专业技能的人看低她是十分自然的事,即D选项所述。
常见阅读考点出处之二 —— 逻辑关系:并列、因果
除了最熟悉的转折以外,逻辑关系还包含:并列、举例、因果、递进等等。而紧排在转折之后,相对在历年真题中较多出现的考查处,分别是:并列和因果。
常见表并列的词语:and, while(同时), meanwhile, also;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句子之间用分号(;)隔开,也表并列。
常见表因果的词语:because, why, the reason, for, so, since, as a result等。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当why引导一个问句时,考点出处往往是紧接着回答此问题的句子或相邻的几个罗列点或相连几段话的首句。
并列和因果都比较难以察觉,需要同学平时练习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对这两种逻辑关系进行关注。
真题再现
大家先试试身手,不会的话,记得找出真题,再做一遍哟!
例1:(并列)They weren't looking for cured meats, organic produce or beautiful presentation; they were looking for whatever they could get their hands on, and this prioritisation of quantity over quality prevailed for decades, meaning a generation was brought up with food that couldn't compete with neighbouring France, Italy, Belgium or Spain.(2011.6, cet 4)
53. Why couldn't Britain compete with some of its neighbouring countries in terms of food in the post-war decades?
A. Its food lacked variety.
B. Its people cared more for quantity.
C. It was short of well-trained chefs.
D. It didn't have flavourful food ingredients.
【答案】B
【解析】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习惯持续了几十年,这意味着一代英国人是被无法和邻近的法国、意大
利、比利时和西班牙相媲美的食物养 大的。由此可知,英国食物无法跟邻国竞争是因为英国人只重数量不重质量。B选项是对原文中“prioritisation of quantity over quality”的同意转述。
例2:(因果)American tourists, however, shouldn’t expect any relief soon. The dollar lost strength the way many marriages break up- slowly, and then all at once. And currencies don’t turn on a dime. So if you want to avoid the pain inflicted by the increasingly pathetic dollar, cancel that summer vacation to England and look to New England. There, the dollar is still treated with a little respect.
55. What is the author’s advice to Americans?
A. They treat the dollar with a little respect
B. They try to win in the weak-dollar gamble
C. They vacation at home rather than abroad
D. They treasure their marriages all the more.
【答案】C
【解析】面对美元贬值给美国人带来的民族自尊上的困扰,作者给美国人提出建议:如果想要避免困扰,最好取消去英国的旅行,转而前往新英格兰(美国的一个地区)旅行。换句话说,作者建议取消去国外的旅行,转而在国内旅行。
常见阅读考点出处之三 — 特殊标记
细心的同学会在以前的四六级大纲中发现,快速阅读部分写到:“要求考生运用略读和查读的技能从篇章中获取信息。“考核学生利用各种提示,快速查找特定信息的能力。这些提示包括文中的以下信息:1. 数字 2. 大写单词 3. 段首或句首词等
很显然,这一条不仅适用于快速阅读,也适用于仔细阅读。
真题再现
例1:In the past few years, prominent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have joined the trend. In 2003, when Cambridge University appointed Alison Richard, another former Yale provost, as its vice-chancellor, the university publicly stressed that in her previous job she had overseen(监督) “a major strengthening of Yale’s financial position.” (2009.12, cet4)
65. Cambridge University appointed Alison Richard as its vice-chancellor chiefly because _____.
A. she was known to be good at raising money
B. she could help strengthen its ties with Yale
C. she knew how to attract students overseas
D. she had boosted Yale’s academic status
【答案】A
【解析】文中提到,剑桥大学于2003年任命Alison Richard为副校长,而句中publicly stressed(公开强调)之后的内容即为任命她的原因,便是:
在以前的岗位上她的监管使得“耶鲁的财政地位得到显著加强”。所以,推理可知,答案为A。
例2:Richard Got professor of astrophysics at Princeton, hopes man will set up a self-sufficient colony on Mars, which would be a “life insurance policy against whatever catastrophes, natural or otherwise, might occur on Earth. (2008.6, cet6)
66. According to Princeton professor Richard Gott, by setting up a self-sufficient colony on Mars, Humans_____.
A. might survive all catastrophes on earth
B. might acquire ample natural resources
C. will be able to travel to Mars freely
D. will move there to live a better life
【答案】A
【解析】题干中setting up a self-sufficient colony on Mars可在原文中直接找到,原文中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表示的内容就是setting up a self-sufficient colony on Mars所带来的影响:人类能够应对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灾难从而幸存下来。A选项中的survive all catastrophes on earth是对原文的同义转述。
常见阅读考点出处之四 — 标点符号
下面讲解阅读考点常考出处的最后一个特征:总有部分题目出自引人注目的 —— 标点符号处。在四六级阅读过程中,引人注目的标点符号,不得不关注的标点符号主要有两类:1. 引号;2. 小括号。
1. 引号
1)尤其是当引号表示着重强调时
如:
They are using fewer of the very deferential “women’s” forms, and even using the few strong forms that are know as “men’s” .
2)某人说的话,能够集中表达一个事实或观点时
如:
"If it's a loss [where] you&
#39;re not getting to work,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are breaking down as a result, then it's too much." said Maressa Orzack, a Harvard University professor.
2. 小括号
小括号()中间加一个汉语注释,非常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此处就不赘述。我们还是通过真题举例来看具体考察情况吧。
真题再现
例1(引号):Toebe also regularly visits a site where posters discuss Internet overuse. In August, when she first realized she had aproblem, she posted a message on a Yahoo Internet addiction group with the subject line: "I have an Internet Addiction."(2010, 6,cet4)
8. In one of the messages she posted on a website, Toebe admitted that she ______.
【答案】had an Internet Addiction
【解析】首先分析结构可知,本空所填内 容是充当that宾语从句的谓语,主句的admitted表明谓语应用过去时。原文提到Toebe在雅虎的一个上网成瘾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引号中的内容为 这条小的的主题:“我有网瘾”。由此可知,Toebe承认自己“上网成瘾”。故答案根据时态要求进行修改为:had an Internet Addiction.
例2:(小括号)The use of deferential (敬重的) language is symbolic of the Confucian ideal of the woman, which dominates conservative gender norms in Japan. This ideal presents a woman who withdraws quietly to the background, subordinating her life and needs to those of her family and its male head. She is a dutiful daughter, wife, and mother, master of the domestic arts. The typical refined Japanese woman excels in modesty and delicacy; she “treads softly (谨言慎行)in the world,” elevating feminine beauty and grace to an art form.
57. The first paragraph describes in detail ________.
A. the standards set for contemporary Japanese women
B. the Confucian influence on gender norms in Japan
C. the stereotyped role of women in Japanese families
D. the norms for traditional Japanese women to follow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53-001
阅读理解题考查的核心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深层信息的处理能力。因而,考生应该在掌握大量词汇及语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努力增强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
一、阅读理解题型答案与干扰项关系的分析
1.答案项的设置方法
正确的选项往往是命题者把阅读材料的内容或信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再现出来。一般而言,答案项的设置有以下几种方法:(1)选用原文中的句子;(2)使用原文词句的同义词或相似结构;(3)使用原文词句的反义词或相反结构;(4)答案项是对生词、长句或难句的解释;(5)答案项是对原文词句或段落的归纳、推理或演绎;(6)使用原文的上下义结构。
2.干扰项的设置方法
2.1以偏概全。考生在做猜测文章中心思想,给文章添加标题或判断推理时,往往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是考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考虑不周,以局部来代替整体。其具体表现为合理关联与不合理关联,准确概括与不准确概括之间的错位。
不合理关联就是表层理解与深层理解相混淆。表层理解是对文章中客观事实的感知与记忆,往往是文章直接表述的结论;深层理解则是对文章中的客观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后得出的结论。
2.2答非所问。命题者把文章作者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混,题干问的是作者的观点,选项中出现的都是他人的观点;或者题干中问的是他人的观点,却把作者的观点放入选项中去。
例:以2009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第67题“We learn from the story that the beginning Andrew''s father__________.”为例,干扰项A项“holds the view that Andrew is hopeless” 与B项“has lost all his patience with Andrew”就是这种情况,而正确选项为D项“still hopes Andrew will improve.”
2.3偷换概念。干扰项用了与原文相似的结构和大部分相近的词汇,却在不易引人注意的地方换了几个词汇,造成句意的改变。
例:以2006年全国卷第57题“It can be inferred that greyhounds _________.”为例。此题乍看应选B项“like staying in bed all day.”因为原文中有这么一句“especially they would much rather be at home in bed than walking around outside”,殊不知选项中加了“all day”,使意思绝对化了。正确选项应为D项“need some exercise outdoors”考生若注意不到此细节的变化,势必造成失分。
2.4无中生有。干扰项往往是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在原文中并无相关的信息和其特点,这种选项的设置往往与问题毫不相干。解答这类考题时,考生应注意问题中有无“In the author''s opinion”或“According to the passage”之类的限定语。
二、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总体思路是:单句入手,语篇突破,着眼整体,归纳推断。常用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1.排除法
排除法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常见方法,对于那些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与短文内容相反的选项,与短文内容不相关的选项,虽在短文中出现但答非所问的选项,以及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的选项等,都可以采用排除法。
考生可以遵循如下的方法排除干扰项:
(1)如果干扰项明显与文章不符,即为“误”,可以直接排除。
(2)如果干扰项与文章内容不矛盾,但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这是“虚”,也可以直接排除
(3)有些干扰项似乎很有道理,文中也能找到相关的依据,但它却不能完全满足题目的要求,未能以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维模式为出发点,未能充分体现严谨性和最大的合理性,这种虽没错但不是最佳答案的“偏”选项也可以排除。只要考生以“是否矛盾”,“是否有依据”,“是否以偏概全”来思考、分析和甄别每一个选项,那么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得以提高。
2.定位法
定位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直接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尤其要注意一些同义转换),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3.概括法与推理法
概括法指根据所读材料概括文章的主题、要点、标题和中心思想等。而推理法则根据所读材料的字面意思,通过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各个细节的信息与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考生在运用推理法时首先要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然后再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挖掘与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综合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文章进行深层处理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