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范文

时间:2023-04-11 18:2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马未都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王世襄”,马未都说出的答案,是他的忘年交,被称为“老头儿”的大收藏家。虽然相差 41岁,但二人却曾经结伴到山西“淘宝”。回忆起第一次到王世襄家做客的场景,马未都说起来仿佛就在昨天,“一进去就感觉俨然一座博物馆,觉得哪儿哪儿都是这么好,对那些宝贝爱不释手”。当王老问他为什么喜欢这些东西时,他的回答很简单:“平生喜欢,不知道为什么。”不谈钱,才是收藏家的风骨。

晚年虽然王世襄因为文物受了不少苦,但要让收藏的东西传承下去,就必须要“散”到社会上,马未都也是如此。“开办观复博物馆,就是希望这些东西能够完整地有效地留给社会,‘完整’是我的这份收藏,‘有效’是希望我离开这些收藏的时候,它能够良性运转。”

马未都对观复博物馆还有很多设想,比如建成可以呆一天的博物馆――看饿了有饭馆,站累了就到按摩室休息一下,“很多媒体都说我在观复博物馆开按摩馆,我得严重声明一下,我那是休息室,可不要断章取义”。马未都挺无奈的,观复博物馆有新展览的消息,在网上一搜远远少于“马未都要开按摩室”的新闻,“看来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现在马未都全身心地都投入到“观复”中,收藏界的会议基本不出席,各种鉴宝节目上的次数也少之又少,“文化说事,明白做人”。半辈子感悟出的这八个字,马未都要牢牢守着过下去了。

谈收藏,别提钱

马未都在央视的“百家讲坛 ”上,每说到“捡漏 ”二字便眉开眼笑。用一个合适甚至低廉的价格,“捡 ”到称心如意的物件,这的确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可现在马未都这张脸这么熟,店家看见他自然提起三分警觉,还能捡着漏吗?“当然了,之前我在英国乡下逛街时,花三十多万买了一个青花瓷大盘”,记者刚要开口询问升值前景,马未都早已封住口“我现在是捡历史的漏,值多少钱已经无所谓了”。

这件“历史的漏 ”现正摆在观复博物馆中 ―― 一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耶稣受洗图盘。该盘为罕见的基督教题材,尺寸巨大,画面绘制《新约马太福音》中耶稣受洗的情节,视觉效果震撼。马未都调侃说,这个作品属于“来样加工”,外国人提供题材,用中国人的工艺,“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胸,同时也是当时的一个创新之作。”

想想现在,马未都遗憾地是中国文化还没有力量在国际输出,“我三十岁的时候看的最好的电影都是英国的、法国的、俄国的 ……今天这些国家不拍电影了,剩下美国人灌输好莱坞那一套思想,印度人在载歌载舞”。在马未都眼中文明是求同的,全世界的文明都朝同一个方向发展,但是文化是求异的,我的文化跟你不同才有存在的意义。如今这世界坏在哪儿?就是全世界的文化也在趋同。

所以收藏往大说就是“寻找一个民族的记忆,享受文化差异”,往小了说就是“满足文人雅士内心的需求,帮他来理解纷杂的世界”,马未都称这两点为收藏的原旨。

在这个圈子中摸爬滚打了这么久,看多了钱字当道,他说这就是现在不愿意被称之为收藏家的原因,“今天我们的收藏、基本全社会的收藏,完全变成了商业的博弈。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任何一个收藏节目中都不会谈钱的原因。不是钱不重要,而是钱对收藏的意义不重要。今天全社会都在忽悠这东西,价值,单纯的经济价值。所有人的说法都是未来会升值。对,应该是价格。从内心来说,我不喜欢。不是说不喜欢别人加入收藏的队伍,而是不喜欢过去惟一一个干净的经历变得非常的世俗化”。在马未都心中,拍卖价格 2.3亿的“鬼谷子下山”,在心中还没有捡漏得到的“青花耶稣受洗图盘 ”重要,因为后者是新鲜的历史缩影。

读懂陶瓷,读懂中国

马未都喜欢陶瓷众所周知,从 1992年的《马说陶瓷》开始,陆陆续续出了五本图书专一此项。并非科班出身的他,到底怎么练就了这番本领?“说到底就是多看多琢磨多读书”,说到这,马未都一抬手指着咖啡馆里的摆设说“我看见这盘子前面,就能知道它后面长什么样,因为每个时代的工艺品都是有规律可循”。

马未都早年净泡在故宫博物馆,一盯就是一天。他的研究方法,跟我们走马观花式的瞅瞅有什么好东西可不一样 ――拿手电筒是为了观察得更清楚,往没人地方去是为了看的全面。那股钻研的劲头落在故宫的工作人员眼里,就跟盗贼来踩点没什么区别。所以马未都美滋滋地打开手电筒时,工作人员呼啦一下扑过来,围住他责问到底要干什么,“我说我就想看清楚它,他说这不看得见嘛,我说咱俩是俩概念,我说看得见是得看清楚,你说看得见是东西在那儿就行了”。

白天去故宫看文物,晚上就整理笔记看书消化,因为老去就熟了,有天马未都跟其中的一个女的说:“这个瓶子被人动过了。”她说不可能,马未都却很肯定。一会儿她就跑过来,特高兴说:“那东西拿出去照相了,你怎么知道的?”“对我来说特简单,任何瓷器都有一个圆周,我总能看到大约这么个面,背面看不到,我就永远想看到背面,那后来那个背面让我看见了,那我肯定有人动过了。”

所以马未都的研究,有别于历史学家所著的以史为线索,而是独辟蹊径地以“色”、“纹”、“形 ”为切入点,因为“老百姓看瓷器首先看的就是这三样嘛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马未都也有自己的新发现,“在梳理瓷器纹样时,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元青花在明朝竟然有一个甲子的时间没有人物纹样出现,这是所有中国瓷器书中都没有提到的事情。”马未都由此入手,终于解开谜团:在洪武元年到永乐期间,为什么没有人物纹样出现。根据他的考证,在元朝末期由于战乱,纹样多是谋略题材,比如《鬼谷子下山》等。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在洪武二年下过政令,不许民间演戏,说错一句台词就要处以极刑。反映在瓷器上,很多人为了避嫌,干脆不画人了。这个期间前后间隔 57年,直到宣德后,才有人物纹样出现,但基本都是“无害”的仕女和小孩。

像这样有趣的历史总结,书中还有很多,比如从工艺形态和纹路上看出每个皇上的个性 ――乾隆帝的好大喜功,康熙帝的务实,宋徽宗的浪漫。甚至是国民心态,也都如实的反映在一个器皿上,怪不得马未都说“看懂陶瓷史就读懂了中国历史,这几千年全在小小的瓶中”。

容器是文明革命的坐标

在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中,马未都在最后总结道:“容器是文明革命的坐标,容器的每一次革命,都能容纳大量的信息,包括浴缸、水杯等等”。在“科勒140周年 时光旅人”的展览中,他果然对这一有着百年历史的“容器”品牌兴趣盎然――它可以冲走污物或带走我们自身不需要的东西,或洗涤心灵,放松自身,寻找到另一片安静清澈的空间。所以在展厅中,马未都不时地向工作人员询问,比如第一个浴缸出现的历史背景、这些浴缸背后的工艺,尤其对第一次工业产品登上大都会博物馆非常感兴趣――这件黑色台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代表了日常艺术的最高水平。这就像我们现在博物馆中的很多文物,当历史上的使用价值褪去后,它的艺术价值在当今慢慢凸显。

细想一下,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容器的历史,“最原始的人类,自己的两只手,就是最简单的容器,捧起水就可以喝。浴缸的出现,让我们从清洁中获得享受,并且从中可以看到阶级之分。容器的革命不停地前进,我们今天可以把它想象得宽泛一点:硬盘、U盘是容器,可以容纳巨大的知识;汽车是一个移动的容器,能够让人迅速地发生位移”,马未都想问题很发散,这“容器论”就是他在研究陶瓷中衍生出来的。

收藏何尝不是一件容器,有容乃大,马未都不做寺庙中投资钱币的大缸,而只取一瓢清水,洗洁这个谈钱的社会。

一个“龙纹”看懂中国

由随性到专注,至少用了五千年的时间,龙的形象才一点一点地完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与象征。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定会有自己的图腾崇拜。中华民族在其幼年时期就选择了“龙”作为图腾,由模糊到具象,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临汾陶寺出土一件彩绘龙纹陶盆,尺寸大,内绘蜷曲龙,利齿长信,身有鳞斑,已具备龙的基本特征。从出土情况可判定墓主人身份不同凡响,此盆可视为墓主人身份的象征物。此时距今约 4000年。

汉代

故宫博物院藏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为汉之典型。这件彩绘壶腹部凸雕青龙、朱雀等,表达着汉代人笃信谶纬,天人感应的心态。秦汉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在商周以来的积累上有所提高,大量的巫师方士预示吉凶,制作预言与隐语。

唐朝

著名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唐朝青釉凤首龙柄壶,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独领,各族人民相融盛况空前,反映在瓷器上就是有西域金银器风格,腹身模印力士像,下腹塑宝相莲花,流露出六朝以来佛学气息,而龙柄凤首结合优雅,充满了异域风韵。

宋代

宋代是一个务实的时代,远诗近词很能说明问题。赵宋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让宋自始至终都处在文官政治之下。龙纹此时成长得十分具体。代表作有日本白鹤美术馆的磁州窑龙纹梅瓶。

元代

景德镇窑在宋时偏安一隅,除去少量器物以龙柄示人,未见龙纹作品,进入元朝,首先在枢府釉中见有龙纹作品,一类刻划,一类模印,刻划一般在前,模印一般在后,这是由于提高效率改革工艺所致,几乎每一个窑口都遵循了这一规律。

明朝

明朝的龙纹分为几个阶段: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极具时代特点,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春寿龙纹梅瓶,龙脸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进入明中期,瓷器上的龙纹逐渐发生改变,以成化弘治作品为例,龙纹由永宣之凶猛向成弘之俊美转化。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龙纹天字盖罐,龙奔波于海水之上,总给人水中玩耍之相,不思进取。万历朝以后,明朝进入衰期。龙纹在瓷器比例中明显缩小,尤其后肢有欲逃脱之感,让人观之心碎。

清朝

每遇改朝换代,百姓都会小心翼翼地处在捉摸不定的生活之中,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凸显当时社会不可调和的冲突。龙纹的出现遮遮掩掩就顺理成章了。

雍正时期景德镇督窑官制度已成熟,加之年希尧革职后重新启用,兢兢业业,为迎合雍正帝的复古喜好,御窑烧造了大量复古风格作品。

篇2

庭院里的绿色,给炎炎夏日里每个人心头的酷暑吹来一缕清凉,不经意四顾打量,眼睛被一处高出地面30厘米左右的玻璃柜吸引,走近细看恍然发现原来是一个封闭的大鱼缸。庭院里的玻璃缸连通着博物馆,所以鱼儿可以自由自在屋里屋外地游玩,让人不禁赞赏起主人的巧思了。虽然还未曾见面,这座博物馆的馆长已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用生活演绎艺术。

文学和文物,他更相信文物

在约定好的时间,我们和马未都在二楼的会客室相遇了,年过半百的他头发有些斑白,却像20岁的小伙子一样精神奕奕,在他身上,白发只是增添了几分智慧的魅力。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城,年轻时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工,业余时间写小说。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也使他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十余年里,他以瘦马等为笔名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作品后来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说起过去那段几乎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马未都显得很淡然,他并不想回顾那些在普通人看来精彩传奇的往事,他说他懂得放开,写小说说放开就放开,“海马影视创作室”说放开就放开。一个人懂得放开,他的人生视野就会大不同了。

马未都认为文学对于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意义不大,一个能够正视社会的人不会特别喜欢文学。喜欢文学的是两头人,一个是少年,对社会充满憧憬;一个是老年,对于人生充满回忆。少年人需要在文学中憧憬未来,老年人需要在文学中回味过去,他们都在文学中追梦。35岁以后他明确意识到这个问题,离文学就比较远了。他说过去把文学赋予了太多社会责任,文学家社会地位提得过高,并不是正常的事情。现在他很少看小说,他甚至会说,“小说是中年人的毒药”,当然同样的药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果,对年轻人小说是兴奋剂。

马未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说起为什么会成为收藏家,是否有什么特殊原因时,马未都摇了摇头,他说人和人一样不一样,关键是思想。小时候喜欢弄明白事情,新事很容易明白,老事却不容易弄明白。今天喜欢旧东西是种时髦时尚,但在他年轻时候不是这样,过去没有人喜欢旧东西,当所有人都不喜欢和批判传统文化的时候,马未都是一个特例。因为天生喜欢古代的东西,撞上机遇,就喜欢上收藏。20世纪80年代初文物根本不值钱,20块能买3件,所以凭借当时作为编辑的薪水和稿酬马未都就能够买到自己喜爱的文物,随着时间的历练经验的积累,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收藏家。

马未都说,文字描写的历史至多有20%的真实性,比如《史记》,更不要说小说,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里,刘、关、张都是文学的并非历史的。历史的真实需要证据来说话。他喜欢文物,就是因为文物是用证据来说话。

谈起心爱的文物,马未都的兴致明显高起来,他说流传下来的唐大历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有问题,因为月落天就亮了,和后面的“夜半钟声到客船”时间上不符,而且“江枫渔火”也让人费解。如今在一件宋代的文物上发现了这首诗,不过前两句有四个字是不一样的,文物上写的是“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夫对愁眠。”比起“月落”来,树叶飘落在逻辑上明显更通透,而且“江边渔夫对愁眠”也更加容易理解。不过文学就是如此,往往难以理解的文字反而被视为高深雅致,说着他自己也摇头笑了。

很快他补充说,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历史不会停歇,一刻不停地向前,留下的是物质,带有文化特性的物质就是文物。它是一个证物,证明中华民族曾有过怎样的辉煌,证明人类进步每一步是怎样的不易,这些信息构成了文明的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收藏的真正动力。正如有人所说:收藏古董,好似留意和观赏着古往今来的月色。

万物并坐,吾以观复

马未都说:“藏品的经济价值对于我来说是零,没有价值,因为我不会把它变成钱,我的东西是要留给社会的,不会留给子孙,我敢公开表明这个立场。”说到他的观复博物馆,马未都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说:“藏品的经济价值会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我不关注,这不是标榜清高,它带给我的意义是心理感受,通过这些东西我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我在百家讲坛讲课时讲到中国的家具,中国家具给我们的享受是深层次的,不仅仅是物质,给我们的乐趣是不经意的,正是这些东西让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没有这个实物的东西,你很难和古人对话。看书吗?但书中的历史经过了一遍遍的粉饰,书是房子的装修,房子的本来面目却被遮盖了,你能知道有多少是真实?梁启超说《二十四史》无非皇帝家史。”

两年前马未都到美国演讲,跑了十几个城市几十个博物馆。当他离开美国的时候,美国博物馆的务实精神使他茅塞顿开。一个对文化有着向往,对社会有着责任的群体才是文物的主宰,这就是马未都煞费苦心地为他的博物馆找到的一条希望能永续发展的道路。

马未都并不希望借博物馆而博取名声,虽然在美国博物馆大都以人名命名。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如果要叫马未都博物馆,那么遇到的困难、阻力和不理解可能都会更多。创办观复,马未都并没有想太多,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其他的就任人评说了。他说:“我无法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过去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只是有自己的责任,个人的责任,不想说的太大。”马未都希望几百年后人们还会说这个博物馆是当年一个叫马未都的人办的,他希望人们记得他是一个博物馆馆长而不是收藏家,因为收藏家已经被叫烂了,可是没有几个收藏家能成为博物馆馆长。虽然一直谨守着中国文人谦和中庸之道,但是在这几句话里一个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傲骨情怀还是跳脱了出来。

马未都守护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努力开拓前进。他说中国人骨子里终究是中国人,西化不了,中国靠西化解决不了根子上的问题。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人生中最朴素的道理,到如今都是我们行为的准则。现在大家都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好处,今天该是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的时候了。如今的人很少提精神,过去士大夫最重视一个字“节”,两个字“操守”。马未都说:“我崇尚这些东西,人要有操守,现在这个时代没有操守,但是不能赖每个人,也不能赖时代,百年来我们走到了一个岔道上,我们只有退回几步重新走,才可能享受到我们过去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内心的快乐。现在的快乐都是表象的物质的,我们内心的快乐都是历史上那些知识分子告诉我们的,比如陶渊明告诉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强调一个内心的感受。苦累都是相对,享福也是相对的,金钱带来的未必是享福,内心的感受更重要。”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并坐,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前一句是“观复博物馆”的名字由来,后一句则是说大千世界,最后都会回到根本上。张伯驹说:“不知旧物,则决不能言新。”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

隔座送钩春酒暖

在观复博物馆众多的藏品中,有一件瓷器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尊北方窑口白釉褐彩诗文梅瓶,所谓梅瓶,在古代就是酒瓶。梅瓶的年代大约是公元1115~1234年之间,瓶上两行诗文写的是“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其中“崔”字旁有一个被涂抹的单立人偏旁,很是有趣。马未都说那些认为中国古代商业很不发达的人看看这个瓶子就明白了,那时候中国人已经懂得广告。这件梅瓶很显然是武陵城里一户崔姓酒家的卖酒的用具,许是哪个糊涂蛋抵御不了梅瓶中美酒的诱惑,偷喝了几口,于是在醉眼迷离中误把“崔”字写错了,才会有那涂抹的痕迹。千年之下,依然令人失笑。

篇3

不过,马未都同样认为:人算不如天算,将来最有价值的奥运收藏品,今天看来可能并不重要。希腊奥林匹克展览的重器之一是个“铁饼”。一个石头制作的铁饼,有3000年的历史;今天鸟巢的体育赛场上的铁饼估计没什么人注意,出个世界纪录除外。世界纪录的那个铁饼落地就会被国家收藏,与个人收藏无关。

马未都说,在北京奥运会开幕期间举办了一场奥运藏品专场拍卖会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起拍价从10万元之后就有数位买家争相竞投,竞买激烈,价格不断攀升,最后以29.12万余元成交,这也是备受关注的“祥云”火炬首次商业拍卖所体现的市场价格。

“同样成为场上焦点的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火炬,也是现代奥运会首次举行火炬传递活动的火炬,意义非凡,经过多轮竞价,最后以16.8万元的价格成交。”最后,马未都给我们总结出,个人收藏北京奥运题材藏品有三大要素应该特别注意:

1、重要性

凡与此次奥运相关,缺它不可的东西都凸显重要性。这个重要性无论在以后什么时候都还重要,并不是今天重要,今后不重要了。

2、代表性

能不能成功地选择出具有代表本届奥运会的物品,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它要代表奥运会,不仅代表个人。

3、档案性

篇4

都说当上明星好,就是条件有点高“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苏轼说:“出名难,难于上青天。”

冯梦龙则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出名全不费工夫。”

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魏子安说:“一成名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曹雪芹说:“舍的一身剐,敢把明星拉下马。”

海明威也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不出名。”

裴多菲也说了句相当经典的话:“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出名故,二者皆可抛。”

关汉卿说了:“明星自有明星福,莫为明星作远忧。”

玛格丽特。杜拉斯说:“与你出名前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倍受关注的容颜。”

篇5

眼前展现出刘备苍白的面孔,他握着诸葛亮的手,奄奄一息。我恍然记起这是刘备因兄弟之情无法释然,贸然起兵,才落得这般营烧八万里,托孤白帝城的凄惨结局啊。刘备,刘备我多想唤醒你,唤醒一时糊涂的心啊,为了兄弟的感情你荒废了兴师汉室的遗愿,你的好兄弟也不会因此而瞑目。

我抹去悲痛的泪滴,继续随历史长河飞翔,眼前突现诸葛亮挥泪斩马稷。诸葛亮,人人都说你“千载谁堪伯仲间”,可是你却因感情上的亲疏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用了本无实才的马稷,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你为何也会犯你主公同样的错误呢。我的心破碎了,我只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到来唤醒你的理智,阻止悲剧的重演。

背负着沉重的翅膀不知不觉身处一片萧索之中,问一平民今是何世,此人叹惋。原来这恰逢唐朝由盛转衰之时。我复问此人:“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如今怎变成这样一派颓唐景象呢?”此人不无遗憾的说:“唉,当初多好的一任明君,却为了‘一骑红尘红尘妃子笑’,荒废朝政,大兴土木讨好杨氏姐妹,才是世道沧桑,换了人间啊。”我不知如何安慰他,悄悄的飞去。不知多久,眼前展现着一片“马嵬尸前草青青”的凄凉景象,我深知我无法唤醒,也无力唤醒唐玄宗了。又是让感情蒙蔽了内心啊!

篇6

忧:找不到素材?

“我喜欢观察朋友的言行举止,这些都是我创作的素材。”

翻开马广源的作品表,你会发现这个80后编剧的作品实在是风格多样,从古装传奇大戏《秦香莲》、《凤凰牡丹》,再到充满时尚气息的《单身女王》。但其实,马广源最为人所熟悉的作品还是那些关注生活的都市情感剧,比如热播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家产》、《离婚前规则》等。在采访中,马广源也坦承,自己的确偏爱生活剧。他说:“其实,我写东西就是要着重表现现实,要贴近日常年轻人的生活。说实在的我并不擅长写婆媳剧,因为我是一个男编剧吗,我比较擅长写年轻人的情感故事,写80后的生活。”的确,无论是《青春期》还是《离婚前规则》,甚至是现在正在拍摄的《结婚前规则》,马广源都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当下80后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或许和他自己80后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而说起为什么喜欢生活剧,马广源认为是源于自己非常喜欢观察生活。他说:“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人们常常忽略了它,可是我就是喜欢观察身边人的言行举止,大事小情,我很喜欢和朋友相处,聊天、吃饭,然后这些都会成为我创作的素材。常常会有身边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怎么又写我了,要请我吃饭。”马广源表示,他作品中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源于他和朋友们的真实经历,很多观众以为狗血的桥段,却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故事,“比如在《离婚前规则》里有个剧情,说妻子去移动公司卫星定位丈夫的手机,老公呼叫转移到朋友手机,双方斗智斗勇。其实在我朋友的生活中,老公应付老婆查岗的故事比这个更夸张,如果在电视剧里观众会说很假很狗血。”马广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们常常忽视身边的这些故事,“其实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很好玩的事情,但是现在的人常常忽略,我就是比较‘三八’,喜欢注意这些小细节、小故事。”他更笑言:“我常常和一些朋友们说:‘编剧不三八,就写不了东西’。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道理却很实在,做编剧就是要留心生活。”

苦:编剧也有职业病?

“经常找中医按摩,写作时爱吃话梅”

作为现如今的知名编剧,马广源的作品可是一部接着一部,为荧屏奉献了许多叫好叫座的电视剧集。然而,编剧这个职业并不轻松,在创作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时,马广源就曾经为了找一个适合的切入点而时常失眠,在其后,马广源也常常为了创造有新意的作品而付出巨大的努力,他慨叹:“创作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很多人都说我的东西可能会有些套路,比如非常喜欢写三个男人的故事,其实我作品中的铁三角模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我希望能够玩出一些新意,这个就需要我费尽心机,过程真的比较痛苦。”有过创作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写作其实是一个痛苦、枯燥的过程,常常需要一个人面对电脑,一坐就是很久,马广源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我就是在电脑前一坐就6个小时,写完后,后背就像是一块铁板,特别疼,后来就只好找中医去按摩,真的是挺痛苦的。”

面对艰苦的创作环境,每个编剧都有自己的解压方式,而马广源也有着非常独特的小习惯,他表示:“人们都说编剧是‘大烟枪’,思考创作的时候喜欢一根接着一根地抽,但我是不抽烟,不喝酒的人,所以写东西心烦的时候,没有思路的时候,我就喜欢吃一些酸的东西,现在我还是经常吃话梅。”虽然创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马广源却非常享受现在的这种创作状态,他表示在写剧本时,自己常常会进入浑然忘我的境界,“创作总是有很难熬的时刻,但是一旦过去了,就会刹不住。我自己就很喜欢创作时的感觉,我是真的可以融入到作品中去,完全进入到这些故事情节当中,有时候还会自己大声地念台词,那个时候什么腰酸啊,背痛的,就全部都不知道了。等到写完了,才会觉得累,但是写的时候真的是很享受,很忘我的。”

乐:找到方向

“心平气和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马广源有很多作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当问起他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时,他说:“其实以前我觉得自己最喜欢的是《离婚前规则》,因为这个作品费了我很多的心血,而且出来之后效果特别好。但是,现在我真是非常期待正在拍的这部戏。”

篇7

仅仅是妥协也罢,可我还是听出了她们语气中的沮丧。而后我问,大家再来说说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状态呢?有人声调一下子提高了8度:“女人是增值品,所以结婚的事儿不急,最好等来一个帅气多金男。”“我想要买辆车,然后环球自驾游。”“我想要拿到注册会计师,达到年收入20万的标准。”……几个人眼中闪着愉悦的光芒,一下子清亮了许多。那位同学显然善于总结,“不知足,但充满希望”。

这种话题很有趣,我曾观察过办公室年轻女孩们讨论时的神情,也针对身边女孩子们做过一些相应的调查。知足常乐,自然是一种达观的气度,可容易知足的人大多庸碌,而且错把安全感误认为是快乐。只有那些总是“想要”的人,才会因为不断的更新而快乐。

有人谈起这样一个老同学,虽然日子过得苦,但她愿意挨,虽然爱情消失,但她仍与男孩纠缠不清,后来,男孩和别的女孩子在一起,她依然是一副知足模样。最后,男孩人离开时留下一句话:你可以不再年轻,也可以不聪明还身材走形,可你曾经的浪漫和才华,你的追求呢?是呀,男孩都是要求上进更新的,女孩为什么就知足了呢?原来,安于现状,有时就是固步自封,甚至是不求进取。

穷,却乐,那叫穷乐和;失败,还得意,那是胡得意;平庸,但神气,肯定是假神气!聪明的女孩不会放弃自己,也懂得鼓励对方,如此,男人才能珍惜你也更努力,因为她明白,男孩往往爱那些有上进心的女孩,而女孩自己,内心上更需要与“英雄”“成功人士”这样一些词与自己的人生相称。

后来,那女生的生活态度大为转变,她把婚嫁的条件定得很高,见的人不少,却都没有谈成。姐妹们替她担心:她自己都那个条件,还苛刻地要求别人?随便找个工作,以后再随便找个人搭伴过日子呗。可是终究,她还是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谈到了一个样样达标的男朋友。她以自己的过去为诫,不知足为以后的人生定了位,并且得以实现。

也许你会举这样的人为例:她什么都不缺,但她一直不快乐。很多时候,女孩都是藏着一个野灵魂的,隐居起来,想结交几个穷朋友,谈一场泛着海水与火焰的恋情。所以,不知足的女孩很多,难的是“常乐而不知足”。

快乐,只能来自于主动的创造、探索和奋斗。只有不知足,才会努力去创造、探索和奋斗。别人安排好的生活,失去了主动,再富有也不能够快乐。所以,快乐,不是因为辛苦,而是因为,他们走着自己想要走的路。

挣钱需要不知足,捐钱需要有“常乐而不知足”的境界。为什么巴菲特年近八十,依然乐此不疲地研究股票赚钱?他为什么又在金融危机时拿出巨额财富帮助救市?收藏家马未都的藏品到底值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他每搜罗到一件宝贝,便会马不停蹄地搜寻下一件,可他为什么会决定最终把博物馆捐给社会?马未都说过一句话大概可以解释,“最高的境界是:我看过了,即我有”。

篇8

年龄:30岁

性别:男

婚姻状况:另一半寻找中

写作特长:除了悬疑故事还不算特短,其余没有特长

他们都说我像一只猫,主要是因为看我懒得实在不像话。我自己也觉得我像一只猫,主要也是因为自己懒得实在不像话。考试的时候,不到最后一分钟,我的笔停不下来。上班的时候,不到最后五分钟,我赶不到打卡器前。写稿子的时候,不到最后一天,我的稿子交不到般若的手里头。我就这么慢腾腾,走过了30年。

猫很独立,我也很会享受自己一个人的乐趣。人多的时候,我不感到烦,人少的时候,我也绝对不会孤单。生活里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去杀时间,读本小说,看场电影,拿着相机出去拍各样的奇妙世界,抱着腿对着公园里的一泓水幻想自己是一条鱼。我一个人的时候时间总不够用呢,怎么会觉得孤单?

猫对什么都感兴趣,我也差不多。不过,我的兴趣虽多却很浅,多到我见什么都想了解一点,浅到我至今也没有找到能够赖以谋生的那一种。人们至少给了猫一个职业的普遍预期――捉老鼠,可是我没有这个禁锢,所以总是漫无目的,做这个也好吧,做那个也好吧。有一天,遇到了叫般若的美女编辑,命令我给她的《女人坊》写故事,我也说“也好吧”。其实到现在我也才出了两个长篇,短篇也是有限的几个,可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抱着即使帮不上什么忙、交个新朋友也不错的觉悟,我勉强上阵。一来二去,竟然和般若熟到她肯邀请我做嘉宾啦!

猫的幸福感很强烈。我从没见过一只愁眉苦脸的猫,就算是四处流浪,也总会享受阳光下的草地、捉蝴蝶的快乐。他们和同伴笑闹,坐在草地上清理自己的毛,乐在其中。我也是一样,我不羡慕别人吃鲍鱼海参,我吃白菜豆腐也觉得挺好。我不羡慕别人开着宝马奔驰,我散步骑自行车也能觉出惬意。幸福是靠自己体验的,不是钱堆起来的。当然,钱多了也是好事,可以买大堆的书,可以去看3D的巨幕,可以散给穷人……

不管怎么说,一只猫就要过一只猫的生活。外界环境怎么样没关系,别人怎么看没关系,自己去感受幸福才是最主要的。什么困难都吓不倒我,什么事都改变不了我对幸福的感觉,我就是这么一只猫。

所有的美食都是浮动

恩恩:想吃米粉,塑料袋就算了。

妖颜:现在没有塑料袋的米粉不叫米粉,那叫浮云。有塑料袋的米粉通称尼玛拓麻的神马。

楚翘:我想吃浮云。

柳笛:我想吃神马――那一定是真正的马肉吧。

般若:浮云是棉花糖,神马是汗血宝马。

妖颜:偶还是一如既往滴想往偶多日未食滴苏丹红吧,比神马好消化……

恩恩:妖颜,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红了,原来是苏丹红的功劳啊:不知道范冰冰的红,是不是也是因为苏丹红严重超标。

柳笛:我估摸着不是,人家是白里透红,所以除了苏丹红蛋黄,还有硫磺馒头。

可塑之才

乌贼:恩恩,我郁闷得快要死了。

恩恩:咋的了?被煮了?

乌贼:老板拿我当橡皮泥了,想一出,我就要演一出。

恩恩:恭喜你啊!老板很赏识你,他一定觉得你表演有天分,是个绝佳的可塑之才。你在向着影帝之路迈进啊!

乌贼:可我现在每次演的大都是悲剧啊!

恩恩:下一次,你可以尝试一次另类的表演,用喜剧的动作和表情去表现悲剧。

欲哭无泪

恩恩:还没看到呢,在邮件目录里排着,一会儿估计就看到了。

灰麻雀:吓死我了――原来是还没看到啊。每次看到你杀掉我稿子的留言,我都要哭了。

恩恩:你可以先大哭一会儿,把眼泪哭干,这样即使我杀了你稿子,你也不会哭了。

灰麻雀:……

处级

郁郁如风:难受,我从来就没有上过女人――

木木:我也没上过啊。

李蒙:别这么说,好歹同学们都那么纯情。

篇9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属于第八个节气,进入小满时节后,全国各地大多数的天气都呈现着由凉转暖的一个过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1小满是几月几号_2021小满是哪一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2021小满是几月几日2021年小满是05月21日,星期五,农历四月初十。

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小满的传说故事从前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父女两人。女儿不仅漂亮,而且非常聪明。这天,父亲有事要到远方去,留下女儿和一匹白马。这马长得非常健壮,跑起路来日行千里,像风一般地快。更奇特的是,这匹马十分通晓人性,它懂得人的话语。大家都说这是一匹“神马”。

父亲出门时,嘱咐女儿说,要精心喂养和爱护这匹马,他不久就会回来的。父亲走后,家里只剩下这匹马跟女儿做伴儿。每逢她感到孤独时,就跟马儿说说话。马虽不会言语,但它会点点头、甩甩尾,表示出很亲热的样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父亲却一直不见回来。女儿非常想念父亲,更担心父亲在外遇到什么变故。

一天,她半认真半玩笑地对马儿说:“马儿呀,你懂我的话吗?如果你能去把我的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做妻子。”谁料姑娘的话音刚落,这匹马便脱缰而去,一溜烟不见了。原来父亲在远方生了病,正犯愁怎样才能回去,却突然发现自己家中的马奔跑而来,心里十分惊喜。父亲因思女心切,顾不得多想什么,就跨上马背,骑马往家中奔去。

到家后,久别的父女相聚,自然格外高兴。父亲觉得这匹马立了很大的功劳,就特别添草加料,精心喂养。但让父亲觉得奇怪的是,精草细料喂了不少,但马儿却一口也不肯吃。每当见到女儿出入时,这匹马不仅会引颈长鸣,而且更是跳跃不止,发出或喜或怒的声音。父亲偷偷地问女儿是怎么回事。于是,女儿就把她对马说过的话,告诉了父亲。

父亲听后,感到十分不安,沉思了一会儿,便低声嘱咐女儿说:“记住,这件事千万不可张扬出去。如果让人知道我将女儿嫁给了一匹马,那像什么话呢?你暂时不要出房门,也不要到马跟前去。”第二天,父亲便在马棚周围,装上了弩箭,趁马不防备,把马射死了。然后,他剥掉马皮,把马皮挂晒在院里的一块大石头上。

一天,女儿正跟邻家的女伴在院子里玩耍。她看到晒在石头上的马皮,非常不安,伸手抚摸了一下马皮上的鬃毛,这时,意外发生了。马皮突然掀开来,像阵风似的把她卷走了。在一旁的女伴们吓坏了,急忙去告诉她的父亲。当父亲赶来时,女儿和晒在石头上的那张马皮,早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了。

原来,神马皮卷走了可爱的姑娘,径直往西南方飞去。在遥远的西南方,有个叫大踵的地方,那里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野,满山遍野都是桑树。但到了那里以后,披了马皮的姑娘失去了自己的原形,变成了有着马头形状的、爬在树上的蚕。她不吃别的东西,只吃桑树叶子。后来,她成了这片桑林的主人,天帝封她做了蚕神。

面对这场遭遇,姑娘有说不出的苦处,她日夜想念着自己的家乡,挂念着自己的父亲和女伴。每当这个时候,她会不断地从口里吐出长丝,寄托着她悠长不尽的思念。每逢春天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美丽年轻的女子,跪在桑树枝杈上,口里不断地吐出又白又亮的长丝。人们都亲热地称她蚕神姑娘。

传说蚕神姑娘就在“小满”这天诞生的,所以这个节气,民间会有祭蚕的习俗。

篇10

中国人对马一直抱有很深的敬意,马是文人们寄情山水时的好帮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马也是人流物流的重要载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马更重要的作用是在战场上威风八面,与将士们生死相随,“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诸如金戈铁马、千军万马、戎马倥偬、招兵买马、戎马生涯、兵强马壮、秣马厉兵、横刀跃马、马革裹尸、兵荒马乱之类的词语都说明了马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主宰,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乌骓为霸王殉葬、的卢替刘备解围、吕布对赤兔情有独钟、唐太宗雕刻昭陵六骏这样的佳话能够传之久远。我们甚至把杰出的人才称之为“千里马”、出人意料的获胜者叫做“黑马”、少女的如意郎君名曰“白马王子”,汉语里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褒义词语,像龙马精神、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汗马功劳、老骥伏枥、天马行空、老马识途、犬马之劳、车水马龙、马首是瞻、万马奔腾、香车宝马、走马上任等词汇都具备这种属性。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马迷中,楚庄王无疑是最狂热的一个,《史记·滑稽列传》有这样精彩的一段文字:“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优孟建议将马“葬之于人腹肠”,为马的归宿指明了最合理的方向,充当五脏庙的祭品是马为人类作出的最后贡献。

伤身乎?养身乎?

马肉瘦肉较多,肉质柔软,是一种高蛋白、高铁质、高不饱和脂肪酸、低脂肪的肉食,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功效,用马肉汤洗头还可以预防白发、治疗秃斑,常食马心可以防止记忆力减退和预防神经衰弱,因此,马肉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药膳,是贫血患者和大病初愈者的理想食品。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马肉的食用未曾终止,很多地方有“天上龙肉,地下马肉”的说法,各地形成了众多的以马肉为原料的传统食品,像太原“韩记腊马肉”色泽透红、气味浓香、味美可口;“马肉排骨汤”清香爽口、香醇迷人、入口酥软、滑而不腻。

然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马肉“辛、苦、冷。有毒。”列举了马肉的许多饮食禁忌,像“白马青蹄,白马黑头者,并不可食,令人癫”“同猪肉食,生霍乱”,这些禁忌在今天看来有些荒诞不经。比如说“白马青蹄,白马黑头者,并不可食”,难道马肉有毒与否和马的颜色有关吗?再如“同猪肉食,生霍乱”,现代科学证明霍乱是由病菌感染所致,难道猪肉与马肉在一起便会产生病菌?可能马肉与猪肉在一起搭配有害于健康,但硬把马肉与霍乱连在一起则是不科学的。

《说苑》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秦穆公外出游猎,骏马走失了,他亲自去寻找,发现一帮江湖好汉已经把他的马杀了,正在吃马肉呢。秦穆公虽然心中大怒,但人家既然已经把马给杀了,何不做个顺水人情,于是,他说,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会死人的。随即吩咐手下赐酒给他们,杀马的人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得到琼浆玉液的滋润,都感激涕零。三年之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围,过去吃了秦穆公马肉的人得知消息,都赶来与晋军拼命,解救秦穆公于危难之中。秦穆公当年借马肉搞的一场政治秀果然收到了回报,吃马肉要靠喝酒来解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试想,古今中外吃了马肉而没有喝酒的食客不知凡几,难道都因为没有得到秦穆公之类君王的“恩赐”而毒死了吗?不过,如果胡乱食用马肉也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法国大作家雨果就饱尝了乱吃马肉的苦果,普法战争爆发后,巴黎缺粮,雨果饥不择食地遇肉就吃,有一天他胡乱吃了烹调不当的马肉,引起了肠胃不适,备受折磨,他写道:“晚餐令我心烦又意乱,吃了马肉叫我想马桶。”

军粮乎?口粮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