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妈妈与儿子范文

时间:2023-03-29 10: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美妈妈与儿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贺冰新自幼热爱音乐,艺术天分超群,16岁以出色的成绩轻松考入中国人民铁道兵文工团,成为独唱演员、当年团里的台柱子。为了追求梦想,她远赴英国留学,采撷欧美流行音乐前沿学术精华,将欧美流行演唱方法带回国内,广为播撒。她独创的欧美流行唱法,最初却遭遇各种质疑。她顶住压力,先后在很多专业院校和团体担任声乐老师进行实践。她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欧美流行音乐学校,第一个成功地将欧美真假声无痕迹连接的演唱技巧引进中国,发展为极富特色的“贺氏教学法”。经过她的指导,更多热爱音乐、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脱颖而出,被各大演出公司、经纪公司选中,成为明星大腕。“贺氏教学法”名气飙升,投奔“贺妈”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贺冰新非常爱惜学生,不少有个性的孩子,在她这里都变得懂事了。一次,小杨姑娘在妈妈“押送”下来求学,杨妈妈流着泪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小杨正是青春逆反期,很爱跟大人“顶牛”。贺老师觉得小杨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便对杨妈妈说:“孩子是块好玉,还需打磨,您放心吧。”这话给杨妈妈吃了定心丸。贺老师又叮嘱杨妈妈,别跟在孩子身后唠叨,不要每天打电话过度疼爱,用“断奶疗法”让孩子独立长大。

小杨进步很快,她崇拜贺老师,但对妈妈态度改变不大。一次聚会结束后,贺老师邀请她说:“陪我回家去看看老妈吧。”路上,贺老师无比依恋地讲起对母亲的歉疚:“我是不孝的女儿,以前陪妈妈时间太少。在我心里,她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到了贺老师家,小杨发现空无一人,书房里,老人遗像高挂,贺老师点燃一炷香,默默地诉说,眼泪打湿了面颊,“我无法再听见妈妈一句唠叨,有妈就是最幸福的宝,你是幸福的……”小杨已经泪如泉涌。

小杨又得知,贺老师是家中长女,非常孝顺,自幼承担了很多家庭责任,她的母亲脾气急,加上久病缠身,很多年一直是“磨人老妈”,经常莫名其妙发脾气,贺老师尽孝床前,毫无怨言。遇到实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她就一面迂回,一面向弟弟求助,老人对儿子儿媳偏爱,必须请来后援队平息。贺老师委屈得想掉泪,但对于老妈,她独有一个策略:无条件服从,若赶上非要天上月亮,就用迂回战术,只要故事讲得好,月亮可以用月饼替代的。贺老师眼睛里闪着泪花说:“不管你今后飞多高,永远要记住,孝道是最好的品质。”

小杨似乎一夜间长大了,对妈妈变得非常孝顺,音乐成绩也突飞猛进。这艺术导师还负责心灵指导!杨妈妈非常感激她,她却在电话里叮嘱杨妈妈,别把女儿捆得太紧,更年期遇上青春期,令人窒息的母爱反而会伤害孩子和自己,她还笑着说:“她已经叫我‘贺妈’了,我抢走您半个女儿,您还谢我?”

助人为乐也需用智慧

贺老师信佛,内心柔软慈悲,遇到陌生困窘路人、地下通道的乞丐,总会解囊相助。谈到这些年帮助了很多人,她说:乐于助人,也需要智慧。事实上光有好心不行,占用自己很多时间不说,有时还会好心办错事,弄得皆不欢喜。所以帮人要适度,不能自说自话、强加于人,她也是吃过自己好心的亏,自然总结出不少经验和方法。

“贺妈”爱学生,她不仅传授音乐艺术,还给学生推荐工作、介绍演出机会,甚至牵线搭桥做红娘。有很多闺蜜、哥们儿,朋友、学生愿意把终身大事托付给她。遭遇“被信任成灾”,给她本就非常忙碌的生活里更添无数琐事。怎么办呢?

“贺妈”眼看那几十位“杰出青年”还单着,与其分别邀请吃饭,不如来场相亲餐会吧!互相一介绍,有意者自己联系,进而成亲,退而微笑,不进不退还都保持好友情谊,这多好!必要时,我负责烧一把火,不就妥了?删繁就简、保护隐私又疼爱了朋友们。

如此执行,果然收效甚好,成就幸福多多。

工作时,贺老师忙起来是女汉子,人见人敬。生活中,她优雅美丽,内心是个小女孩,和她相处快乐多。贺老师的人气很高,她总是很开心,让遇到她的人也开心。单身多年的她,时常“遭遇”追求者,一次,朋友的朋友张先生对她一见钟情。贺老师忙着艺术教学,忙着助人为乐,关爱别人,却没想到,高富帅张先生主动示爱,直接表白,且拒绝无效,执着到底,把她弄得措手不及。既然人家挑明了,咱也不是藏着掖着的人,索性她主动约张先生吃饭。贺老师温和诚恳地说出了对单身帅哥张先生的肯定和感谢,最后说:“我觉得你非常好,但我们不合适,你是80后,你知道我比你早降临人间20年吗?”张先生根本不信,贺冰新说:“我也不愿意相信,可我真这么大了,拦不住啊。咱俩就是两代人,我的容貌有欺诈嫌疑,并非主观故意,为表示歉意,我给你介绍一位和你年貌相当的单身美女――我闺蜜。”

篇2

我租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房东玛丽是个寡妇,一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一天,我到玛丽房间交房租,看到约翰尼正热火朝天地坐在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玛丽好像对此并不反对,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及时为儿子颁布口头嘉奖令。

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就在这时,玛丽突然对儿子叫道:“约翰尼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约翰尼马上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扭过头来一脸迷茫地望着妈妈。只见玛丽脸上毫无笑容,严肃地说:“刚才那架飞机,明明1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为什么要用3枚导弹?你知道一枚导弹价格多少?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约翰尼满脸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眼看就要大哭起来,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我连忙说这只是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我的账,一直到约翰尼低头认错并且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时才善罢甘休。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父母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往往抓住孩子生活中的过失,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决不姑息和迁就,因为他们的教育针对性强,很少空谈大道理,所以往往更具实效。

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很感兴趣,我经常教他写毛笔字。这天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个乞丐蹲在街角正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尼,你让妈妈感到骄傲。”

我忙将自己在国内的种种被骗经历告诉玛丽。玛丽一直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话,等我说完,她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正如你所说,有很多乞丐好吃懒做,装出一副可怜相骗取大家同情,可是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地认为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自己专属的劳动节

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约翰尼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不间断。在国内时经常听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孩子为了挣零花钱,常常为父母或别人打工。我以为约翰尼也是如此,可一问才知道约翰尼完全是义务劳动。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到迷惑不解,顺便说一下,“约翰尼将军”只有9岁,左脚有点跛。平时空手上下楼都不大方便,拖着重重的劳动工具更是举步维艰,每次都累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可他偏偏拒绝任何人帮忙,生怕别人把他的“美差”抢走似的。天下哪有这么狠心的母亲,请一个清洁工不就完了吗,干嘛非要这么为难自己的儿子呢?

后来我终于忍不住去找玛丽理论,谁知玛丽的一番话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母亲她当然最明白儿子行动的不便和劳动的艰难,但决不能去帮他,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他宁愿自己困难也不愿别人因为脚跛而可怜他。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翰尼因为脚跛,会失去很多优势,因此必须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且,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他还将这两天定为自己的劳动节呢!

玛丽的语气很平淡,可是我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我们中国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们,相比之下真是令人既担心又汗颜。更可贵的是,约翰尼别出心裁地将周六周日作为自己的劳动节,可见是真正以劳动为乐,绝非心血来潮、沽名钓誉,而这得需要玛丽多少潜移默化的教育啊。想起我在国内当小学教师时,为了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习惯,经常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公共场所义务打扫卫生,并且要家长签字。可不但一些学生草草应付了事,就连很多家长也是表面赞同,内心不以为然,怨我多事。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都能克服重重困难,再度迅速崛起,同时我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奔驰车呼啸而过,耳边似乎传来世界杯赛场上德国队横扫千军的呐喊!有这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德国的繁荣和强大是理所当然的事。

守时身教印象深

有一次玛丽和我约好周六去市政厅广场玩,临出发时玛丽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她帮忙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再用传真发过去。没办法,玛丽只好请我带着约翰尼先走,说好八点四十分在市政厅广场东边第二个长椅处会合。

我带着约翰尼到广场后,一看已经是八点二十分了,心想查阅资料那么麻烦,玛丽肯定不能准时来了,于是便和约翰尼痛痛快快地到处游玩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看了一下表,八点四十分,回头向马路上望去,只见玛丽正一路小跑往这边赶。我心里好笑,干嘛那么着急呢!这不正好嘛!这么想着,也领着约翰尼向第二个长椅走去。

篇3

玩游戏也要节约子弹

我租住的是一栋三层小楼,房东名叫玛丽,是个寡妇,一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一天,我到玛丽房间交房租,看到约翰尼正热火朝天地坐在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玛丽好像对此并不反对,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及时为约翰尼颁布口头嘉奖令。

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就在这时,玛丽突然对儿子叫道:“约翰尼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约翰尼马上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扭过头来一脸迷茫地望着妈妈。我也十分不解,只见玛丽脸上毫无笑容、严肃地说:“刚才那架飞机,明明一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你为什么要用3枚导弹?你知道―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约翰尼的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眼看就要大哭起来,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我连忙说这只是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我的账,一直到约翰尼低头认错并且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时才善罢甘休。

玛丽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抓住孩子生活中的细节,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决不姑息和迁就,因为教育针对性强,不是空谈大道理,所以更具实效。

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有段时间,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产生了兴趣,天天求我教他写毛笔字。我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这天下午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开的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个乞丐蹲在街角正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约翰尼,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尼,你让妈妈感到骄傲。”

望着孩子的背影。我忙告诉玛丽:“可是,很多乞丐好吃懒做,专门装出一副可怜相骗取大家的同情。”玛丽对我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地认为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约翰尼的劳动节

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约翰尼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不间断。在国内时经常听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孩子为了挣零花钱,常常为自己的父母或别人打工。我以为约翰尼也是如此,可一问才知道约翰尼这样做完全是义务劳动。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到迷惑不解,顺便说一下,“约翰尼将军”只有9岁多一点,左脚有点跛。平时空手上下楼都不大方便,拖着重重的劳动工具更是摇摇晃晃举步维艰,每次都累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让人于心不忍。可他偏偏拒绝任何人帮忙,生怕别人把他的“美差”抢走似的。天下哪有这么狠心的母亲,请一个清洁工不就完了吗,干吗非要这么为难自己的儿子呢?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找玛丽理论。谁知玛丽的一番话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母亲她当然最明白儿子行动的不便和劳动的艰难,但决不能去帮他,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他宁愿自己困难也不愿别人因为脚跛而可怜自己。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翰尼因为脚跛,会失去很多优势,因此必须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精神。而且,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还将这两天定为自己的劳动节呢!

八点四十一分

有一次玛丽和我约好礼拜六去市政厅广场玩,临出发时玛丽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她帮忙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再用传真发过去。没办法,玛丽只好请我带着约翰尼先走,说好八点四十分在市政厅广场东边第二个长椅处会合。

我带着约翰尼到广场后,一看已经是八点二十分了,心想查阅资料那么麻烦,玛丽肯定不能准时来了,于是便和约翰尼痛痛快快地到处游玩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看了一下表,八点四十分,回头向马路上望去,只见玛丽正一路小跑往这边赶。我心里好笑,干吗那么着急呢,这不正好嘛!这么想着,也领着约翰尼向第二个长椅走去。

篇4

那么大师本人的家庭被训练得如何?1928年,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倡导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 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这本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整整一代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中长大的。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其前妻的两个孩子也一直生活得不好,女儿多次自杀。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在美国风靡一时,但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深深反思和摒弃。如今,在欧美生过孩子的妈妈都会得到助产士和医生的“亲密育儿”建议。

但是在中国,这些错误观念仍然在广泛传播。我的同行,一个从重度创伤童年走出,但不断自省并且带出健康快乐孩子的心理医生,她的姐姐则走向另一端,使用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坚信婴儿是在用哭泣威胁自己,定点喂饱奶后,任凭婴儿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极力劝阻无效。等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姐姐的孩子被确为诊儿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对于这些个案,哭声免疫法的拥护者可能会辩解,哭声免疫法不是说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长反应时间。经常听到婴儿哭闹却不及时反应的妈妈,可见已丧失了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学理论”的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时回应是对的。于是妈妈对婴儿越发冷漠,坚信婴儿在用哭泣威胁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时候,放任婴儿哭泣怎可避免?即使严格按照第一次延迟5分钟,后面逐步加长的原则训练,对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础也是摧毁性打击。

为什么说哭声免疫法是有巨大危害的?孩子在出生大概头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即世界与我一体,呼奶唤抱,无所不能。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在遇到挫折时就想要毁灭一切。

篇5

恐怖片从出现到繁盛,不仅仅是一种人为加工的刻意追求,它所承载的,是宗教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承与发扬。可以说,宗教文化和各国世俗文化,构成了恐怖电影来源的两大体系。各国的恐怖片之所以有着纷繁复杂的不同之处,究其根本,都逃脱不了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带来的奠基作用。

宗教,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类生命活动都是有着极大影响和作用的。纵观人类历史长廊,很多文学、艺术,都离不开这片土壤。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而言,通过一种新形式和新手法的媒介的运用,对于宗教描述的生动化,也就显得十分具有典范作用了。宗教很复杂,不论是基督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有自成体系的一套论说。但是在宗教里面,基本都涉及着向善和向恶的问题。从这一基点出发,宗教里面囊括的物象就有着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写照。恰恰因为宗教本身的神秘莫测,为恐怖片这种特殊的类型电影提供了一个可发挥的舞台。

2恐怖片的价值

从宗教底蕴角度来看,欧洲和美国都是以基督教作为其主要宗教依据的。那么,可以把欧美算作同一个恐怖片宗教体系来进行分析与理解。从恐怖电影产出的典型区域和国家来看,像欧美、日本、泰国,都有着十分突出的宗教题材恐怖片。

在欧美恐怖片中,有一种分类,它们本身就是沿着宗教的轨迹在运行。这种分类,就是欧美恐怖片中的宗教恐怖片。典型的影片有《驱魔人》、《凶兆》、《魔鬼圣婴》、《七宗罪》、《万能钥匙》,当然还有吸血鬼系列影片和狼人系列影片。

《驱魔人》,整个故事讲述的本身就是神父对抗魔鬼力量的故事。它是一个完全站在基督教中相信上帝就能打败魔鬼这样的角度阐述的一部宗教恐怖电影。影片一开始,考古学家默林神父就在尼尼微附近的考古遗迹中挖掘出一个石制头像,他后来旅行到了另一个地方,当地有一座古代恶魔Pazuzu的雕像,此时他发觉他之前发现的头像与Pazuzu雕像相似。这时,他看见两只狗在附近扭打狂吠,似乎预示了不祥的预兆。与此同时,在美国华盛顿的乔治城大学,一位年轻的精神科医师卡拉斯神父,由于人生的不顺利,开始对他的信仰产生怀疑。在乔治城的某一间公寓,不相信上帝的单亲妈妈克莉丝麦尼尔注意到她12岁的女儿茵根突然间变了一个人,行为怪张,出语粗暴,所以克莉丝找精神科医生诊断丙根的症状。可是无论医生用什么方式对茵根进行治疗,都没有半点起色。后来克莉丝找到了卡拉斯神父,一开始卡拉斯神父也认为丙根的症状只是单纯的心理疾病,但后来茵根的种种反常行为和超能力的表现,让卡拉斯神父开始怀疑这是个被魔鬼上身的小女孩

而考古学者默林神父,由于有过驱魔的经验,被教会召唤到了华盛顿以协助卡拉斯神父驱魔。他和卡拉斯神父尝试在茵根死亡前将恶灵逐出她的体外。这个恶灵宣称他不是普通的恶魔,而是魔鬼Pazuzu本身。在接下来一系列的驱魔过程中,默林神父由于心脏病问题死在驱魔仪式中。卡拉斯神父继续驱魔的时候,却被魔鬼上身。在他还拥有理智的那一刻,跳窗自杀,与魔鬼妄图转世在人间的欲望一起毁灭。结尾处,恢复健康的苗根和克莉丝驱车离去,离开了这个曾经被魔鬼附身的地方。而这个时候,她们,明显已经是上帝的孩子们了。

在电影《凶兆》里面,讲述了一个魔鬼的儿子转世的故事。在罗马的一所医院里诞生了一个婴儿,后脑有一个奇怪的胎痣,是三个6字作品字形排列着的,这个一记号说明了他是撒旦的儿子。撒旦为了统治世界,将他的儿子投生人间。这个魔鬼的儿子叫戴尔曼,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切阻碍他的人都惨遭不幸。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魔鬼并没有被战胜,它还将继续横行世界。这里先不论这种开放的结尾是一种后现代恐怖片的标志性结尾,就宗教本身而言,它代表着今天西方的现代恐怖片里魔鬼永远是胜者,影片若明若暗地反映出今天西方世界宗教的日渐衰落和社会的日益世俗化,人们对西方的现代文明抱着极其悲观和虚无的态度。

3结语

篇6

叙事平中显奇。小说大部分篇幅描述的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男孩对年轻主管的感谢以及年轻主管对上司的仰慕。一件件平平淡淡,然而结尾却让人拍手叫绝。文中上司的那个儿子本想明天去自杀,就在当天晚上,父亲下班回家对他说:“这些天来,我回到家里都没有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来照顾你、陪你,而且,有时还会因为你的学习成绩不太好、房间又脏又乱而对你大吼大叫。真的很对不起你。可是,今晚不同了,今晚我只想坐在这儿,让你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除了你妈妈之外,你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你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你。”上司的儿子,因为父亲经常训斥他,以为父亲根本就不爱自己,所以准备明天去自杀,而父亲的这一番肯定之言,很及时地疏解了儿子的心结,给了儿子生活下去的信心。“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结尾陡然崛起,似风云突变、惊涛涌起,顿使读者赞叹不已。

人物极富神韵。《你很重要》虽短,却写了众多的人物:女教师,男孩,年轻主管,暴戾的上司和他的儿子。受容量限制,一个短篇不可能对所有人物作浓墨重彩的描写,大部分只能作概括介绍或白描。小说对女教师、男孩、年轻主管、上司采用的都是概括介绍的方法,我们无法窥见他们的音容笑貌,唯有对上司儿子的刻画,作者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小说结尾用特写镜头映现上司儿子闪烁的泪光、颤抖的嘴唇、呜咽的哭诉,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巨大起伏,虽只寥寥几笔,却极富神韵,让读者目睹了肯定、赞美的温暖慢慢融化儿子心头冰凌的一幕,感受到那种感天动地的力量。

行间溢出浓情。捧读小说,只觉情意绵绵,涤荡心胸。女教师对学生们说,你对整个班级和自己很重要――一句肯定、赞赏之语鼓舞了所有的学生。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孩子们才真的认识了自己。也许正是因为那句柔情似水的话,世界便平添了几分神奇:年轻主管对上司说,仰慕他的“创造性天赋”。上司本是一个性格暴戾的人,在公司“容易发怒”,与同事“不易相处”,在家里经常“大吼大叫”,然而,当年轻的主管对他表示肯定和赞美时,他一下被打动了,以至晚上回到家里还满面春风地对儿子叙说着“不可思议”的奇遇。一句由衷的肯定和赞美竟让一个人前后判若两人!父亲对儿子说,“你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儿子原本因受到父亲的粗暴对待,误以为失去父爱而打算自杀,而父亲对他表露肯定和赞美的那句话,将他从悲剧人生的悬崖上拉了回来。

有人用“袖里藏乾坤”盛赞这篇小小说,我觉得非常恰切。虽然,这篇小说篇幅短,但是,方寸之间藏奇崛,平淡之中显浓情。

(作者地址: 江苏大丰市第四中学)

附原文

你很重要

[美]海里斯・布里奇斯

这个故事发生在纽约。

一位中学老师按照顺序把每个学生都叫到讲台前,然后告诉大家这位同学对整个班级和对她本人的重要性,她还发给每个学生―条蓝色缎带,上面写着四个金色的字:“我很重要。”

然后,那位老师又发给每个学生三条缎带和别针,让他们按照她在课堂上赞赏褒扬他们所使用的这种方式,把缎带赠送给他们认为值得感谢和尊敬的人,然后跟踪观察所产生的结果――一个星期后再回到班级向她报告。

班上有―个男孩子来到邻近的公司,找到一位曾经帮助他做过人生设计的年轻主管。这个男孩子将一条蓝色的缎带用别针别在了主管的衬衫上,并且把另外的两条缎带和别针也给了他,并且向他解释说:“把蓝色缎带送给你值得感谢和尊敬的人,再把多余的缎带和别针也给他,让他也能以此向值得他感谢和尊敬的人表达谢意。下次请您告诉我,我们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如何。”

几天之后,这位年轻的主管来到他的上司那里。他的上司是个容易发怒、不易相处的同事,但却极富才华。他向上司表示他仰慕他的创造性天赋。上司听了十分惊讶。接下来,他郑重地将缎带别在了上司的外套的左上方,并把剩下的一条缎带和别针送给了他,然后问道:“您能否帮我个忙,把这条缎带也送给您认为值得您感谢的人。这是一个男孩子送给我的,我们想让这个表达感谢的方式延续下去,最后要看看这样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那天晚上,上司回到家中,坐在他14岁的儿子身旁,轻轻地抚摩着他的头,温和地说:“儿子,今天我遇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办公室里,有一个年轻的同事告诉我,他十分仰慕我的创造性天赋,还送给我一条蓝色缎带。想想看,他认为我的创造性天赋如此值得尊敬,甚至将印有‘我很重要’的缎带别在我的外套上,而且还多送我一条缎带和一枚别针,让我也能够送给值得自己感谢和尊敬的人。今天晚上,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就开始琢磨要把缎带和别针送给谁呢?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你,儿子,你就是我要感谢的人。因为,这些天来,我回到家里都没有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来照顾你、陪你,而且,有时还会因为你的学习成绩不太好、房间又脏又乱而对你大吼大叫。真的很对不起你。可是,今晚不同了,今晚我只想坐在这儿,让你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除了你妈妈之外,你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你是一个好孩子,我爱你。”

篇7

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在一所重点初中就读的小莉,正准备和同学们一起飞往美国,参加为期15天的海外游学夏令营,除了走访美国名校、交流讲座外,重在体验美国寄宿制高中的学习生活和感受美国本土的传统文化。“15天,费用3万多,价格的确不菲。”小莉的妈妈坦言,但是她仍然坚持送女儿游学,主要是出于三个考虑:首先想锻炼孩子的英语能力;其次是让孩子实地体验国外的教育模式,为将来留学打好基础;再次,欧美等国家的国民素质高、现代化文明程度高,可以让孩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很多时候,孩子是否适合留学,顺利适应海外生活,需要提高哪方面能力,通过游学,孩子会有更为真实的感受。

“去年,我家儿子参加了一个21天的美国游学团,在纽约一所私立高中学习数理化、艺术、地理等课程,也参观了位于旧金山、洛杉矶、费城、华盛顿等地的名校。我感觉孩子回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习更有方向了,人生有了规划。”高二男生小刘的妈妈说,儿子定了留学目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因为适合”颇有想法的小刘直言,因为学校地位于旧金山,那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学校又是全美公立学校排名第一,以理工科见长,并且学术氛围很好。通过游学,喜欢并擅长化学的小刘在实地考察后,终于有了定案。

游学好比一次上场前的热身。与其在之后花上一年20多万人民币供孩子留学,发现不适应而中途退学、转学,还不如让他现在出去提前感受,看看到底适不适应。另外,海外游学还能获得一些良好的签证记录,如果能参加一些学分类或者公益活动类的课程和活动,对今后争取Offer很有好处。

玩得多,学得少

虽然家长们送孩子出国游学的想法和初衷都是美好的,然而,花几万元孩子们在国外究竟能学到东西吗?性价比到底如何呢?

在北京某小学上学的李子涵小朋友刚刚结束了为期11天的美国游学,李子涵今年11岁,马上要升入五年级,提起此次的美国之游,她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兴奋的表情。“我们一共去了费城、华盛顿、波士顿、纽约等五六个城市,去看了哈佛大学、西点军校、耶鲁大学等,还参观了农场、旅游景点,玩得可开心了。”李子涵说,与她同行的共有40多名学生,都和她来自同一所学校,大部分都与她同龄。乍一听,或许大家会觉得通过出国游学,孩子们看到了学到了不少,然而,当妈妈问道:在美国,除了玩得开心,有没有学到什么时,李子涵把头一扭,说:“没有学到什么,英语水平也没什么提高,就是玩得很开心。”

随后,李子涵还讲了一个旅途中的场景。“有一天,我们去西点军校参观,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个讲解员,说了一大堆我们听不懂的英语,大家都觉得很无聊,有的玩游戏,有的聊天,根本没人听。”除此之外,李子涵还说他们跟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很少,太难的他们听不懂,也不会说,而自己学过的简单英语,也没机会说,每天就是一个景点连一个景点,一个学校连一个学校地变换。

收获最大的除了玩,就是可以购买到最新的便宜的苹果产品。“我们的出国游学针对的顾客群体本身就是高消费、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游学机构的一位老师说,他带的团中,许多孩子身上都带着3000到500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就要两三万,而不少孩子都很喜欢买苹果的产品回国。

提前准备再游学

对于那些已经决定送孩子出去游学的家长来说,要注意什么呢?业内人士表示,家长要尽量选择那种对国外教育真正了解的游学组织方,“如果该组织方对国外非常了解,就可以很鲜活地对国外情况进行介绍,让孩子们的印象更深刻一些。而如果国外对国内的这个游学组织方很了解,他们就会很重视,甚至派校长、当地市长接见,这样孩子们会有一种自豪感,也会体会到国外的礼遇、平等、文明等等,对孩子内心深处有大的影响。”

篇8

自从学会了坐、爬,小家伙的活动天地变得宽广了许多。更爱乱抓东西,也越来越喜欢四处探索。那段时间,他很喜欢抓“小”,在家还好,有次把爬爬垫带到公园,小家伙在上面玩着玩着,目无旁人地抓起“小”来。我心下就有些不安,毕竟是隐私部位,怎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无遗,还肆意玩耍?

曾经采访过性教育方面的专家,颇受了些启发。儿童性教育其实有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隐私教育。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隐私部位不可以暴露给别人、不可以当着别人的面玩弄生殖器、更不可以让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这不仅关乎文明礼仪,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孩子的身体安全。而这样一些观念一定是家长从小灌输给孩子的。

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自那之后,我给儿子买来好几条闭裆裤。在家的时候还比较随意,出门则一定穿闭裆裤。

关于穿开裆裤的一些思考

其实穿不穿开裆裤,一直以来都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反对穿开裆裤专家强调开裆裤文化易造就人格的缺失,并引用弗洛伊德“期”的理论,说明开裆裤式的排泄文化,容易形成不遵循规则、龌龊、具有破坏性或是固执、吝啬、墨守规矩等性格特征,这让妈妈们听起来有点头大。而支持穿开裆裤的妈妈,更愿意遵从传统的养育模式,因为她们相信自己就是穿开裆裤长大的,并未出现人格缺失!所以,根本没必要把穿不穿开裆裤提到上纲上线的高度。

中西方育儿观念的确存在着较大差异,比如西方妈妈给宝宝用的安抚奶嘴,很少被中国妈妈接受。让一位西方妈妈同宝宝一起睡大床恐怕也比较困难。我个人比较反对离开了本土文化,直接“照搬”外来的育儿观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更深层次做些思考。

鲁迅先生在《药》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一位革命党人英勇就义,旁人却完全以看热闹的心态指指点点。有些时候,越是习惯性的行为越不容易发觉有什么不妥,就像这种围观心理。

这很像开裆裤文化所衍生出来的随地大小便的习惯,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孩子1岁左右随地大小便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把这一年龄推迟到更大。可这的确不是一种文明的举动。类似的想法还包括我们可能并不认为强制把尿会伤害到孩子自尊,或是将生殖器暴露在别人面前,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而所谓文明,有时并不是以目前大众的认同度为准则的,它往往是一种更前瞻性的行为表现。就像倒退十几年,我们可能认为打孩子很正常,而现在大多数家人认为,打孩子只是一种教育无能的表现。

外来的文化观念给我们传统的育儿生活带来一些反思的机会,这是件好事。但也不能偏听偏信,像不遵守规则、具有破坏性、固执、墨守成矩这样的性格特征,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长期浸染形成的。

穿不穿开裆裤,你说了算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某些育儿专家的某些话,对你所持的育儿观来通辟头盖脸地批判。你或许像发现新大陆般高兴地接受这些新鲜说法,也或许对专家的说法心存疑虑,甚至认为对你的想法提出了挑战。

我自已在怀宝宝之前就听过穿开裆裤不利于宝宝心理发展的说法,当时并未在意。儿子出生后,在小区里玩,见过的所有2岁以下的宝宝都穿开裆裤。夏天一到,谁还给宝宝穿闷热的纸尿裤,一定会招来质疑,穿开裆裤倒不会,个别宝宝甚至穿个小肚兜就满院子跑。所以,那时给儿子穿开裆裤也算心安理得。

后来决定给儿子穿闭裆裤,才仔细想穿开裆裤有多大必要。

选择给孩子穿开裆裤的家长,多半是为了把尿或是孩子自己尿尿方便。可我发现,如果孩子让把或能自己尿尿,家长不过是多了把裤子脱一脱这个动作,如果孩子不让把,随他尿,即便穿开裆裤每次也还是会尿湿。这样看来,穿开裆裤与闭裆裤其实差别不大,况且穿开裆裤还有尿路感染之虞,尤其对于女孩子,这样比较一下,穿闭裆裤自然就是更好地选择了。

虽然给儿子改穿了闭裆裤,但还是想不通穿闭裆裤怎么会影响孩子的心理、行为习惯,乃至性格的养成,直到有了上面的思索,算是给妈妈们抛砖引玉了。

我想面对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用传统就是正确的,或是新鲜的观念就是对的来判断,都是很草率的。我们需要静下来想一想,问问专家,并结合自己宝宝的情况,经过质疑、思考、论辩之后才得出结论。此事如此,在育儿道路上,恐怕许多事都如此。

妈妈大讨论

要不要穿开裆裤,看更多的妈妈怎么说:

支持穿开裆裤

幸运小茉莉

我觉得该抨击的是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的恶习,而不是开裆裤。我们孩子在家经常穿开裆裤,穿纸尿裤或者用尿片的同时也穿开裆裤,这样确实透气,而且方便观察宝宝是否大小便了。

一丁

开裆裤和人格缺陷没什么必然联系。况且穿纸尿裤还是为了满足妈妈们的方便,如果真为宝宝考虑,就从生下来穿封裆裤,连纸尿裤也不需要穿。夏天屁股上包着纸尿裤就是文明和对宝宝负责?

我们这些做妈妈的都是从小穿开裆裤过来的,但对自己2岁多前穿开裆裤的记忆几乎为零,而且根本没有那些龌龊的恶习,我们都是非常干净文明人。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就像到了泰国等佛教国家参观,女人进寺庙必须把头包起来一样,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和风俗。所有的养育都是因人而异,从来没有一个固定模式。

快乐孕宝

我家宝宝一直穿开档裤,我们小的时候也是这么长大的,并不觉得人格上有什么问题,关键应该还是在教育吧,应该追踪根源。虽然我也赞成不要穿开档裤,但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这毕竟是几百年来的传统,而改变传统很难,直接从教育入手,人格健全还是可以做到的。

沁沁心语

一个家庭的教育,需要的是父母的引导和社会的关爱,并不只是一条开裆裤、一块尿不湿的问题。纵观过去的老辈或者说祖先,在没有尿不湿的情况下一样打天下,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再说近代没有尿不湿的年代,考上清华北大甚至更高学府的,大多数都是家境贫寒,没有用过尿不湿的孩子。

灿烂曦阳

我见过的宝宝穿开裆裤一般都穿到3岁,可也没那么多人格缺失的。小孩子适应能力强,2~3岁就很好纠正了。我女儿一直穿开裆裤,2岁多的时候就不给她穿了,自己也知道脱了,很好改,也没发现有什么不良习惯。

支持穿闭裆裤

辰辰妈

宝宝首先是完整的人,要像尊重自己的朋友一样尊重宝宝的选择,我从小就没有被把尿,没有穿过开裆裤,没有过早学走路,没有被逼着上奥数背古诗,我享受到了美好的童年。我妈妈一直坚持认为,对宝宝心理的呵护胜过饮食起居照顾。

轶幻轶真

我女儿前几天刚一岁,一直穿封裆裤,不把尿。我在别人眼中是怪人,可是把自己女儿的重点部位不经允许的暴露给众人看不是更奇怪?现在的连体衣换尿布很方便。一岁生日我送给我女儿的礼物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马桶,几天她就明白去找“鸭鸭”尿尿,所以时间会解决一切,只要她准备好了。

可爱清清世界

穿开裆裤既不卫生也不雅观,尤其在公共场合,还会养成宝宝随地大小便的坏习惯,弊大于利。把屎把尿是训练宝宝定时排便过渡方法,家长们应该抛弃以此为荣的观念,姿势同样不雅观,在公共场合这样做也确实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新浪网友

放眼整个地球,除了中国人,还有哪个国家的宝宝们是穿开裆裤的?隔壁日本这么一个喜欢学习别人长处的国家,这么崇敬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就没学我们穿开裆裤呢?其中的深意,难道不该好好思考下吗?祖宗们留下来的,不一定都是国粹。

小艳

我也赞成不给宝宝穿开裆裤,尤其两三岁了还穿开裆裤,现在小孩子都很聪明,如果别人一说,呀,你还穿开裆裤啊?羞羞羞!小孩子心里会有阴影的。而且对生殖器也不卫生,还有我们家小宝宝喜欢自己摸小。我晚上都是给他穿尿不湿的,白天穿满裆裤,有时候把把尿,有时候没来得及就换裤子。但他有时候不肯配合把尿把屎,我也不会强制他的。

霹雳小萱萱

篇9

“年”复一年,这些内容基本没变。大人们可能已经有些倦意,但孩子们就不一样了:正处于最喜欢过年的年龄,对他们来说,一切都还新鲜。他们是“年盛会”的真正主角――一个孩子就能把一个大家庭的“年”味点燃!

“年”需要孩子,孩子当然也需要不断出新的年。每年翻一点新花样,让年过出“新”味道,给孩子一个新颖的开始,能让孩子更深刻地体验成长的喜悦!

今年过年,你比往年有些什么新打算?又打算给孩子一些什么新体验呢?我们不妨来个“年前茶话会”,就孩子的“吃”、“玩”、“压岁钱”三大主题,一起来聊一聊。

江苏南京徐燕(妈妈)女儿舒鸣鸣(5岁)

以前我们一般是带孩子去农村老家过年。《为了孩子》的记者向我提出这个话题后,我马上跟孩子聊了聊,征求她的意见。我给她提供了两个选择:一是去“新马泰”旅游,二是还回老家。本来以为孩子都喜欢新鲜,肯定会选第一项,没想到她竟毫不犹豫地选了第二项,而且提起来很兴奋,一口气讲了一大堆去年在老家过年的大大小小的事!我在惊讶之余,发现短短的几天农村之行,给她留下了很多期待,因而保持了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而对她来说没有记忆、完全陌生的“新马泰”显然几年之内还不能抢占她的心理地盘。

就拿“吃”来说吧,孩子在农村可以吃到很多五谷杂粮,包子什么的都是自己家里做的,菜是菜园里面摘下来的。孩子们都互相争着吃,交换着吃。我女儿平时吃得不多,但在那边看别的小孩子吃两碗饭,她就说“我也能吃两碗”,结果真的就吃两碗!还有那边有猫有狗,等着吃鱼骨头、肉骨头,孩子们就争着把骨头吐在台子上等着给它们吃,觉得能给小猫、小狗带来快乐,孩子们也很高兴。这样,什么偏食、挑食的毛病都没了!

上海市马元君(奶奶)孙女许尔东(4岁)

每年我们家吃年夜饭的地方差不多是固定的,都是在一家酒店包个房,吃“团圆饭”。我们一共6个大人,包括两家的4个老人,和我女儿、女婿,再加上那个小精灵。

每次都是让孩子唱主角,由她在饭桌前给我们穿插一道道节目。一来可以让我们大人乐乐,二来可以让她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表演能力,另外就是作为她这一年来所学新本领的一个总结。所以饭没什么大变化,但孩子表演的节目却是新的。我想现在平时吃得也不错,年夜饭也难搞出什么新花样,用孩子每年的新节目就可以调出很多新味道,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有意义的形式。

去年孩子在语言方面学了不少东西,有很多长进,她就表演了山东快板等等;今年给她报了一个学前绘画班,所以初步打算让她提前准备一些自己得意的作品,到吃年夜饭的时候拿出来给大家展示;还有就是表演几个新学的舞蹈等等。

特别推荐:春节年饭健康菜单

现在过年,特别是对孩子,放开肚皮大吃大喝已成为过去时,而追求色香味形,讲究营养的科学搭配,过一个健康年,成为新的时尚。这里把上海营养学家童本德特意为春节开的一份年饭菜单推荐给妈妈们:

(注:这是一份考虑到南北方口味的菜单,既科学又时尚,既考虑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也兼顾了香、辣、酸、甜一应俱全的口味。最适合3至5人的家庭。如果人更多,可按各地不同的口味调整,小盘换大盘。)

温情提醒:过年期间“吃”要注意的问题

为防异物卡喉,最好不要给5岁以下的孩子吃花生米、瓜子之类的零食。

饮食不当引起的“食积”每年过年期间发病最高,所以要注意给孩子控制食量和注意荤素搭配。万一还有这种情况发生,可用这几个小妙方紧急处理:

1.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研成细末,填入孩子脐中,外盖油布或油纸,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2.炒大黄30克,芒硝20克,研粗末。混和装入布袋,外敷孩子脐腹部。

3.酒糟100克,入锅内炒热,分2次装袋,交替置于孩子腹部热熨,每天1次,每次2~3小时。

春节期间可能不少家庭会吃火锅,但要注意不宜让孩子食用太多火锅配料。同时,吃火锅要特别小心餐桌边的安全,避免孩子拉扯或热汤外溅翻倒造成烫伤。

春节期间走动多,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一个较陌生的环境,有时会出现全身长水疱、腹泻、肚子痛等所谓的“水土不服”,妈妈们可配备一盒霍香正气口服液,以备急用。

原来患有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孩子,进食过度易引起消化道出血或穿孔,所以要特别警惕;处在过敏性紫癜恢复期的孩子饮食宜清淡而富于营养;而对处在肾炎恢复期的孩子,高蛋白食品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加重肾脏负担;患过哮喘的孩子即使在发作间歇期,也要适当避免海鲜食品,以防旧病复发。

山东青岛 滕花邦(爸爸) 女儿滕越(4岁)

女儿今年过完年就要5岁了,能听懂更多东西了,所以想提前给孩子讲一些春节的知识。告诉她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团圆节日,是除旧迎新的日子;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比如欧美的圣诞节,让孩子了解自己是中华民族,全世界的华人都要过这个节,产生自豪感。

我们全家每年都要去郊区的爷爷奶奶家,那儿民风浓厚。今年我想年前10天就将孩子送去,让她体验一下农村的浓浓的“备年”气氛。

同时,我想自己家里也要张灯结彩,让孩子正月初三从农村回来后也能体验节日的喜庆气氛。家里可挂色彩鲜艳的灯笼,门联,挂饰,准备一些传统过年食品,带领孩子拜年等。 因为春节走亲访友必不可少,所以想提前带孩子在家里演练等客人的礼仪游戏,寒假开始时也想让孩子请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让孩子有点做客和待客的礼仪意识。鼓励她组织几个小朋友在家里举行一场“春节派对”,由他们自己策划节目,我们只提一些参考建议。

上海市 吴俊霞(姑妈)侄女吴一诺(5岁)

我老家在哈尔滨,我们小的时候过年都是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度过的,觉得很过瘾。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南方,侄女也很少有机会亲身感受这样的壮观景象,今年孩子大点了,她爸妈都没空,所以我想拿出3天的年假,带孩子去哈尔滨看冰雕!

然后打算拿出1天的时间,带她到附近的农村切身体验一下贫困的生活,以及跟城市过年不同的气氛。

再抽出1天的时间,带她到儿童医院或敬老院,看一下不能像他那样正常过年的人。而且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的爱心做个测试:让孩子带上自己的压岁钱,在不给他任何暗示的情况下,看看她会怎样处理。我想也许会有一些你想象不到的结果。我觉得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孩子了解了社会,你了解了孩子。

其他的时间供灵活安排。

吉林长春李惠明(妈妈) 儿子于浩洋 (3岁)

我的孩子现在还小,以前是带他一起回老家,闹腾得慌;今年不想让他跑太多地方,打算跟他过一个温馨的“家庭年” ――

1.陪孩子一起欣赏几部好的少儿片。

2.让他列一个要拜年的人员名单(长辈、好朋友等),帮孩子分别给他们寄图画贺年卡(可在上面画图,或写上别的话),或者电话拜年。

3.以“我又长了一岁”为主题拍照片、录像留做纪念,数字年历。

上海市 韦唯(妈妈) 女儿杨佳佳(5岁)

从去年开始,我们打算利用年假,每年带她到一个地方旅游一次,原则是由近到远。孩子小的时候先到上海周边的地方。去年过年孩子满5岁了,我们带她到苏州附近爬了一次山,她很喜欢,后来一直印象很深刻,今年准备带她去杭州看西湖。这两年让她每年重点感受一项自然界的新景物,去年是山,今年是水。再过两年,她更大了,就准备带她去一次北京。

山东济南 陆明(妈妈)儿子李泰成(5岁)

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带他到我的爷爷、奶奶那边的农村去过了一次年,他过得很开心。这两年没时间陪他去,今年我想一定要抽时间让他再去一次。我觉得男孩子特别需要这个。

农村的习惯是早睡早起,我们大人孩子在那也都这样,早上起得很早。去年过年正好下了一场挺大的雪(我们平时几乎看不到了),儿子特别兴奋,跟其他孩子一起在雪地里疯跑,像出笼的鸟儿一样。有时候跑得太快,都摔倒了,他们也一点不在乎!有一次儿子都冻哭了,还是不舍得回家,我的爷爷答应他“过会再出去玩”,他才回去。

温情提醒:过年期间“玩”要注意的问题:

春节期间气温较低,而不少家庭的煤火、炉火、取暖器位置较低,易让孩子摸到,而父母又比较忙,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烧伤烫伤意外。

年假期间很多孩子聚在一起的机会比较多,往往会玩得忘乎所以;特别是男孩子喜欢玩一些玩具刀、玩具枪等,容易伤人。家长在给孩子选购玩具时,要选择安全系数大的,同时在孩子玩耍时要经常进行安全提示。

这期间孩子一下子接触比平时多出几倍的人,很可能有“年来疯”倾向,妈妈们要注意给孩子做好心理预热和疏导降温工作。

带孩子逛街、游玩时,千万别忘了看好身边的孩子,严防孩子走散或被坏人拐骗。

假期快结束时,可帮孩子做一次年假总结,准备一下上学的各种东西,提前做好上学的心理准备,以免发生“春节综合征”。

压岁钱

上海市 马元君(奶奶)孙女许尔东(4岁)

我给她的压岁钱不想用“钱”的形式,而是用别的方式――

1. 给她买份保险

2. 帮她领养一个小动物

3. 她现在在舞蹈班学跳舞,我想借过年的时候给她买一套少儿舞蹈的VCD和两双舞鞋。

广东广州陈阳山(妈妈) 女儿夏菁(5岁)

我打算让女儿用“积分”换取压岁钱。

提前一个月设定积分计划―― 让孩子说出五样她最想要得到的东西,按她希望得到的程度,设定一等、二等……直到五等;然后将积分的分数和相应的奖品用大纸张制作,积分卡分红色和蓝色两种:红的相当于两分;蓝的相当于一分。

这样来实施:每次表现好――得蓝色积分;很好――得红色积分。到年三十这天就可以用积分换相应的奖品了。它的好处是:

1. 既能增加情趣,又能促进孩子表现出色。

2. 用一分、两分做简单加法题目。

3. 现在流行积分,让孩子也接触社会,了解积分含义。

4. 制作简单。

安徽宣城 王小红(妈妈)儿子汪见齐(3岁)

记得我们小时候,妈妈给两角钱、五角钱都很高兴,也不曾和小朋友们比过谁的钱多。现在常有人说小孩子也会攀比,我老觉得不能怪孩子,除了风气这一大环境外,还要怪大人起了负面的引导作用。怎么说压岁钱只是一个寄予长辈祝愿的象征,不在于钱多钱少,可现实中总有一些父母尤其是当妈妈的当着孩子的面,津津乐道于谁谁给了多少,甚至从中比较。

对孩子压岁钱的使用也是众说纷芸,客观上也强化了社会对压岁钱的物质印象。我儿子今年3岁,前两年我对孩子压岁钱的处理非常简单,就是让他知道长辈给你压岁钱了,让他道谢,然后告诉他让妈妈给你收着,长大了再让你用。孩子小,对钱的概念毕竟不深,不会常想着,我也的确为他专门开了一个存折,除去工资奖金之外的其它收入比如稿费、压岁钱都放在里头,算是他长大以后的教育基金。今年我打算改变一下,因为他现在已经认识钱了,我们有时也让他学着买东西,所以今年的压岁钱准备征求他的意见,带着他去买一两样他喜欢的东西,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书或零食或其它(当然是在许可范围内),让他自己选择并付款,体验一下支配金钱的快乐,其他的仍然是由我代为保管。等他再大一些也许可以给他更多一些支配权。

专家视点 时尚新年的教育原则

北师大家庭教育硕士晏红

随着大众休闲娱乐事业的发展,新年过法不断推陈出新,惹得大人和小孩儿都渴望过新鲜、快乐的新年。时尚新颖与传统习俗相结合的新年,成了难得的促进孩子发展与进步的家庭教育好时机。一个创意好的新年假期需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一般家长认为带孩子出远门,孩子的眼界才能更开阔,事实上这种情况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比较贴切,学龄前儿童是否能在新年玩出新意,关键不在于他看见了什么,更在于他亲自参与的程度。他们这个年龄的学习特点是比较依赖动手操作和身体活动,只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就能成为富有创新的“玩家”。

2.体现时尚特点但不攀比。压岁钱的多少和消费方式是家长尤其要把握妥当的一件新年“大事”。压岁钱是给孩子的,但是说白了,它实际上是成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反映成人生活关系的一个习俗。因此,压岁钱多了少了其实不关乎孩子的事,大人不宜向孩子强调压岁钱的多少与感情亲疏程度的关系。至于压岁钱的消费方式也特别能反映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独具匠心,

篇10

寻找一位“快乐”陪护

“寻找一位快乐陪护,每个月工资1500元,很抱歉这是我能拿得出来的最高酬劳,而且这份工作预期不会超过3个月。我是骨癌晚期,目前生活大部分自理,往后很难说,另外需要陪护替我注射止痛药物。唯一要求是,无论我的情况有多糟糕,请保持微笑,请理解和尊重我‘尊严赴死’的心愿及相关要求。当然,最好是护理专业毕业的年轻女孩。我的名字叫‘远行客’。”

后面是“远行客”的QQ号。这是2006年12月初,在武汉一个网站上的帖子。

杨远征回到洪山区出版城路一套两居室租住屋时,看见孙少杰正趴在电脑桌前,桌上有半杯清水,旁边散落着几颗去痛片。他知道,孙少杰刚吃了止痛药。

他默默注视着孙少杰,已是初冬,气温很低,但因为疼痛,孙少杰的后颈处头发有些湿湿的,那是汗水浸的。突然电脑上传来“噔噔”的声音,两人同时抬眼看去,一个陌生的QQ头像在闪动:“应征快乐陪护”。孙少杰带着喘息笑了,转头对杨远征说:“打赌你输了,有人来应聘了。”杨远征宽厚地一笑,替他将“快乐陪护”加为好友。

交谈很简单,“快乐陪护”要求孙少杰立即视频,提供详细病历、化验单等相关证明。孙少杰出示了武汉几家医院及北京道培医院的病历、厚厚一摞总计5万多元的诊疗费用单后,突然想起什么,对着摄像头说:“别吓着了啊。”他费力地卷起左腿裤管,上半年手术时勉强保住了左腿,只是膝盖处的手术疤痕触目惊心。

“快乐陪护”也点开了自己的视频,孙少杰和杨远征眼前一亮,网络那端是个漂亮端庄的女孩。“快乐陪护”自我介绍说,她叫姜馨, 22岁,与孙少杰同龄,武汉市护理学校毕业后工作了几年,萌生了再去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心愿,现正在积极备考中。最后她说:“我是想把你当作我的心理学论文课题,不反对吧?”

孙少杰作热泪盈眶状:“我居然能够被委以重任,实在太荣幸了。只是,会不会影响你考研?”

姜馨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我已经自学几年英语,背了几年政治题了,而且,今年考不上还有明年。”她没有说下去,但是孙少杰和杨远征都听明白了,还有下一句是:但是你,大概活不过明年了。

姜馨是护理专业毕业的,她十分清楚骨癌晚期患者的日子都是掐着指头数的。一如孙少杰在湖北省肿瘤医院、同济医院听到的医生对病情下的判语:“骨软骨瘤复发,预期生存时间为3个月到半年。”

也就是那一刻,孙少杰下决心瞒着母亲离家出走。

1983年,孙少杰出生于湖北襄樊。10岁那年,父亲孙捷因肝癌去世,他跟着在市模具厂当工人的母亲陈琳生活。2002年9月,孙少杰考入武汉一所师范院校,他通过做家教、替书商策划编辑图书等方式不仅挣到了生活费,还提前还清了助学贷款。他的目标是,毕业后尽早安顿下来,将已下岗的母亲接到武汉生活。

然而,不等孙少杰实习期满,他就隐隐感觉到自己身体的不对劲:迅速消瘦下来,四肢乏力,尤其是左腿,有时感觉麻木、钝痛。

他拖了几个月,以为是打球的时候软组织损伤,只是贴些膏药。直到2005年底他左腿肿胀,表皮溃烂,才在同学杨远征的陪伴下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两个年轻人如五雷轰顶:骨软骨瘤,俗称骨癌,必须立即手术治疗。

孙少杰通知了妈妈陈琳。妈妈第三天才赶到武汉,她用了两天的时间借遍了亲友,然后带着总共4万元来了。

似乎是从确诊为骨癌那一天起,疼痛感就堂而皇之地全面侵袭。孙少杰不能向任何人倾诉痛苦。11月初,他怀着最后一线希望随妈妈去了北京,然而北京道培医院的诊断结果一样残酷:最多还有半年的生命,目前只能聊尽人事,缓解疼痛,或是换个钛合金的人工骨关节让行走更方便点。

黄昏时分,陈琳坐在医院外草坪旁对孙少杰说:“妈一定会救你的,你先住院,妈晚上就打电话回去卖房子……”孙少杰心疼地看着母亲,她面色潮红,隐忍中近乎疯狂的眼神让他压抑和担忧。他只有一个念头:再这样下去,妈妈会疯的,不,她现在已经疯了。如果再熬个半年,看着自己被疼痛摧毁,她也会被摧毁。

正在这时,孙少杰接到杨远征的电话:“书商提前支付了上半年我俩策划编辑的图书稿费,1万块呢!我马上汇来。”孙少杰沉吟着说:“哥儿们,先别汇,我只有最后一件事求你了。”

孙少杰同意了母亲的安排,那天夜里他握着母亲的手,说了很久的话。清晨,趁着母亲趴在床边打盹的间歇,孙少杰拖着病腿悄悄离开医院,离开了北京,回武汉投奔杨远征。他给妈妈留了个简短的纸条:“妈,在死之前我一定会再见你的。但是你要坚强,回家等我的消息。”

姜馨是第二天一早来的,开始她第一天的“快乐陪护”生涯。

在听孙少杰说了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后,姜馨问他:“你不担心吗?你妈妈现在在襄樊老家,一定快急疯了。”孙少杰平静地回答:“如果她守着我,肯定已经疯了。这是我最后能够尽的孝了,离开她,让她留下房子,让她不用再一次眼睁睁地看着最亲的人疼死。”

书写生前预嘱

2006年12月7日,杨远征请假一天,陪同姜馨将孙少杰带到武汉市梨园医院。

医生为孙少杰检查后叹息一声:“家里有护工吗?你现在的情况可以注射杜冷丁了。”孙少杰神情有些黯然,但还是保持着语气的高昂:“开一支备用吧。我的打算是这个月继续加量吃去痛片,下个月再用注射药。”医生有点诧异地看着他,孙少杰耸耸肩:“我在有计划有步骤地等疼痛升级。”

回家路上,孙少杰第一次和杨远征、姜馨说起了自己的父亲。

有如闪电拨开乌云,孙少杰溯着时光回到童年:那时他上小学三年级,父亲孙捷肝癌晚期,腹部肿胀得像塞了一个小枕头。一年时间里,父亲做了4次手术,腹部上长长的刀口最后一次干脆没有缝合,仅仅是为了取出腹部肿瘤和积水。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全身上下都插满了管子,痛楚不堪,嘴唇常年都带着血痕,那是自己咬的。母亲陈琳常年陪床,并要求孙少杰周末的时候也去医院过夜。事实上孙少杰非常恐惧在医院度过的夜晚,睡在病床旁临时搭的行军床倒没什么,关键是每夜都睡不安宁。即使睡着了,梦里也有困兽在笼中沉闷地喘息,间歇传来父亲的恳求声,声音在暗夜里无比狰狞与虚弱,他对母亲说:“我动不了,求求你,想办法弄死我吧……”

去世那一天,孙捷感到全身轻得快要飘起来了,他喜极而泣,喃喃耳语让陈琳将很久没敢走近他的儿子带到床边。孙少杰看见父亲的枕边全是被撕咬成一片片的碎布条,他既害怕又难受。父亲勉强抬起了手指,似乎想握住他,他颤抖着将自己的手伸过去,骨头硌着疼,这个已被疼痛耗尽全部意志力的男人对妻子说:“对不起。”然后这位父亲对儿子说:“儿子,对不起……”

就是这一年的工夫,让母亲陈琳足足老了10岁,从此患上了怎么也治不好的慢性病。她之所以没有倒下,是因为还有孙少杰。但孙少杰很清楚,类似当年那样分分秒秒的折磨,母亲是再也承受不了第二次了。

听孙少杰说完,杨远征失语。姜馨很自然地走上前,用一双小手包裹住孙少杰已经略微变形的手掌,她的眼睛像天使一样纯净,她的泪清澈晶莹,滴在两个人合握的掌心里。孙少杰一怔,突然觉得心头一热,摇摇头不让自己沉浸在悲伤之中。他告诉他俩,前几天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名叫“生前预嘱”的网站,觉得很有意思。

那是一份表格式的文件,文件名称为“5个愿望”,目前在欧美等国被广泛运用,但在我国还在宣传与接受过程中。是指晚期癌症患者,甚至健康人在意志清醒的情况下事先签下这份“预嘱”。它不是遗嘱,因为无关财产分配或是身后事的交待。

杨远征遵照孙少杰的要求,替他整理出了一份“生前预嘱”,孙少杰在文件后的空白页手写了一份《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在病重和临终时的最后权利以及请求》:如果我已在弥留之际,请第一时间通知我的妈妈,我希望和她见最后一面;如果我陷入昏迷,请不要送我进医院急诊室,尤其不要切开喉咙插气管,或是插上胃管、鼻饲管,对了,还有导尿管,生命需要自然的气体和液体流通;如果我痛得大喊大叫,丧失理智,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请在给我注射止痛药物后,暂时离开我,留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我不想被人看见自己无法自控的丑恶狰狞模样……我不想死在苍白的病房一堆冰冷的机器里,我只想躺在自己温暖的床上,在爱我的人们温柔的目光里,从容离开,像是奔赴生命最后一次不会返回的远行。

在姜馨的见证下,孙少杰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5月的半年里,除了1月20日、21日两天研究生考试外,姜馨每天都会守护在孙少杰的身旁,最后她甚至搬了过来,连春节都没有回家。杨远征已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经常会悄悄买来冬虫夏草以及含鳖甲的止痛中药,骗孙少杰服下,希望能舒缓症状。他每周都会给孙少杰的妈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当然,他始终不肯说出到底住在哪里。这3位正共同经历一段生命中最特殊时期的朋友彼此鼓励,彼此安慰。

姜馨没能考取孙少杰母校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她淡淡地对孙少杰说:“我明年再考,正好今年可以专心照顾你了。”两人相视而笑,都掩饰住自己的伤感情绪。孙少杰病情不重时,会替杨远征做些搜集整理资料的琐事。累了,他喜欢和姜馨一起搜肠刮肚地找笑话,然后比赛看谁的笑话说得有趣。

然而,孙少杰的病情不可避免地恶化,身形很瘦,左腿关节肿胀得比大腿还要粗;每天夜里必须注射杜冷丁、吗啡才能入睡。他是个豁达率性的人,并不刻意掩饰自己的痛楚感,只是请求那样的时刻,姜馨赶紧给他注射止痛药,然后将他一个人安静地留在房间里。杜冷丁和吗啡的剂量越用越大,孙少杰坚持认为:“和病魔作斗争并不等于要硬生生地撑着疼痛。不疼痛,是做人的基本权利。”他还安慰自己说:“反正我不用考虑将来戒掉药瘾的问题。”

只为了回来说一声“我爱你”

2007年“五一”,孙少杰要求外出。那天他状态很好,杨远征和姜馨就骑着自行车带他去东湖边散步。孙少杰说:“趁现在还能假装站着的时候照张相,寄给我妈看看。”

阳光明媚,孙少杰看着远处东湖的浩渺烟波,轻声问杨远征:“我这些天很困惑,是不是因为仗着自己是个绝症病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向身旁的人提出无理要求?”

杨远征想了很久才回答说:“对每个人来说,死亡就是人生的最后一个变化,用你的话说是不能返回的远行。它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是最后一个阶段。所以,每个人应该生下来就自动获取被尊重被理解的权利。”

孙少杰捂住了膝关节,突如其来的痛楚让他头冒冷汗。杨远征上前背起他,有些伤感:“你越来越轻了。”想了想又说:“我帮助你其实也不仅仅因为大学里我们感情好,不仅仅因为友谊。生命是种轮回,现在你走人生最后一段路,我有幸陪伴你;将来我必然也会走人生最后一段路,临死前一定也会有爱我的亲人像现在我对你这样,尊重我最后的意愿,让我能够感觉到幸福和安详。”

有什么比朋友间的默契更令人感到温暖和力量?

第三天中午,姜馨替孙少杰给他妈妈寄照片回去:“也许你妈收到照片,越发坚信你错了。医生们说你最多活半年,现在不是已经半年了吗?她会找来送你进医院,也许,真的会有奇迹?”

孙少杰刚注射了一支吗啡,有点虚弱的轻松:“你还是学医的呢,世上哪有那么多奇迹?我能活半年是因为我一直很愉快,不用化疗放疗,不用无休止地打抗生素,不用担心哪天手脚没法动弹了,我会被强行送到医院,用一些人工极端的方式维持所谓的生命体征。我立了生前预嘱,这是我意愿的声明,而且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帮我实现。”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孙少杰突然想起一个笑话:“给你讲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中世纪欧洲有一位大盗,他即将被送上绞刑架,这时下面有个女人突然站起来说:‘我爱上他了。’那时法律规定,如果有人愿意在刑场嫁给他,他可以免除死刑。大盗被绑住了,没法回头,就问刽子手:‘她漂亮吗?’刽子手摇摇头。大盗仰天一笑:‘那还是死吧。’”

姜馨听了瞪着孙少杰,然后自己也忍不住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孙少杰喘了起来,他现在一旦喘息起来需要很久才能平复。姜馨着急了,挪动身体让孙少杰倚靠在自己怀里,轻轻拍他的后背。孙少杰慢慢安静下来,但却没有移动身体,似乎舍不得挪移一分一寸,似乎这样依偎的姿势可以天长地久。姜馨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她发现自己越来越享受和孙少杰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相互依偎辗转着带来的温存也会让她心如潮汐。

很久之后,姜馨突然说:“我好像有一点点爱上你了。”他回答:“是吗?哦,我会努力,不让你爱上我。爱情毕竟比友谊更刻骨铭心。”

姜馨沉默后摇头:“这话可不像你的风格。是你告诉我,即使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权利,比如不疼痛,不做无谓挣扎,不耗费亲人的眼泪,不打扰身边所有人的平静生活……那么,如果爱情来了,你自然也有享受爱情甜蜜的权利。否则,也是一种对人对己的不公平,你说呢?”

孙少杰哑口无言,不由得伸手去握姜馨的手,他的手一直在微微颤抖,关节已经粗大到变形:“是,那我就顺其自然,爱怎样就怎样,就像死神,该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一样。”

姜馨倾身,将脸颊贴紧孙少杰的脸。他回头,两人四目相对,很自然地亲吻。这是他们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其实无关爱情,也无关欲念,那只是对生命更透彻的爱与悲悯。

孙少杰与杨远征、姜馨越来越能坦然地谈论生死了。在他们看来,所谓超越生死,或是看淡生死无非就是这样吧:人生一场欢聚,尽可能对自己爱的人给予爱和温暖,满足他关于尊严关于权利的愿望,送他离开。

2007年7月12日,孙少杰的妈妈接到杨远征的电话赶来了。这一天从清晨开始,孙少杰就陷入了昏迷之中,他的枕边放着他的生前预嘱。

半年多来,时间以不可思议的魔力正慢慢修复着这位绝望母亲的心灵,由每天大街小巷地找儿子、没有目标地打N个电话,到现在能够坚强地按部就班地生活,一日三餐,夜里10点上床,哪怕睡不着,也强迫自己合上眼睛。在打开门见到儿子的那一瞬间,虽然她泪如雨下,但更像是某个长途跋涉的旅人,经过无数煎熬的日日夜夜走出了沙漠,见到了一丝绿意。

陈琳抚摸着儿子已经瘦得不成样的脸庞,粗肿到扭曲的膝盖,轻声地说:“儿子啊,妈妈来了,来看你最后一面。”

奇迹一般,夜深的时候,孙少杰突然短暂地醒来,像是一个即将远行的人在走出家门之后,突然心中万分不舍,于是再次回头。他目光清澈地看了看身旁的母亲、姜馨,那一刻,她们都读懂了他目光中的含义,那是他在用一种特殊方式说的一句话――我爱你。最后,孙少杰又冲着杨远征眨了一下眼睛,兄弟般的情谊早已超越了生死。

孙少杰平静地离开了。

孙少杰是幸运的,他选择“有尊严地离开,并尽量拒绝疼痛与煎熬”的愿望实现了,他离开的时候有阳光、鲜花和爱相伴。只是他不知道,身边那些爱他的人是怎样拼尽全身的勇气和力量,用尽多少深沉的爱与坚强才实现了他“生前预嘱”的愿望。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最后都会远行,而且不再回来。我知道这不可避免,但是请让我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并且尽可能拒绝疼痛,舒适地离开;我希望有爱与温暖最后相随,而不愿被眼泪和悲伤护理;我希望让亲人和朋友们回忆关于我的片断时,会微笑会快乐,而不要留下黑洞一样的债务,还有无谓的遗憾、愧疚和痛苦。”

这是孙少杰生前留下的大量心情文字中的一段。目前姜馨拿出她的8000元“陪护工资”,和杨远征正四处奔波,筹划着将孙少杰的故事结集成一本书,书名就叫《最后一次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