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范文

时间:2023-03-15 02:0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

篇1

1、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2、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3、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4、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他,是“我”心悦之人,他是,诸葛孔明。

看多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版本,我们不妨打开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欣赏一下《三国演义》的京剧片段。《三国演义》中的“智绝”诸葛亮,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派马谡去镇守街亭,结果呢?

在京剧《挥泪斩马谡》这出京剧中,有一段“西皮快板”:“一见马谡跪帐下,不由山人咬钢牙。先前吩咐你的话,不该山顶把营扎!失落街亭倒也罢,有何脸面对汉家?”这里的诸葛亮身穿黑色道衣,颌上三绺长须,以白脸老生的形象出现。孔明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诸葛亮绝对是一个人才。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一起开创江山。出山后,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竭尽忠心,帮助刘备创建了蜀国大业。

作为智慧忠诚的化身,在诸葛亮身上,演绎出了无数值得传扬的神奇故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历史上也有很多诗人用诗句赞美过孔明军师——杜甫评价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称赞他“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白居易称颂他“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在确定镇守街亭的人选时,诸葛亮明知马谡刚愎自用,过于狂妄,还是任用马谡为前锋。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街亭失守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而成为历史的必然。

我不会因为诸葛亮错用马谡而对这位历史人物失去好感,有血有泪真英雄,这才是真实的诸葛孔明啊!看着舞台上诸葛亮一声一声悲戚地喊着“参谋”,我似乎看到了他对马谡的不舍;听着台上的诸葛亮唱着“我哭一声马参谋,叫一声马幼常”,我觉得这就是有情有意的诸葛亮!

孔明,你是历史天空中闪烁的一颗星,我心悦你!

教师点评

篇3

《三国演义》语言流畅,雅俗共赏,全书结构严谨,借鉴编年史的手法,将百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层出不穷的历史人物串联起来,叙述有条不紊,浑然一体,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三国演义考试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三国演义考试知识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人物及性格特征: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关公:忠义,智勇双全。

相关事件:

1、桃园三结义

2、火烧赤壁

3、草船借箭

4、孔明借东风

5、关公过五关斩六将

6、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相关练习:

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4、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

再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5、《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6、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关羽。

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7、《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关羽。

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你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喜欢人物:(略)

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例:诸葛亮和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以区区数万人在赤壁击败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 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三国演义》;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三国演义》。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献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18、《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 ;张飞。

20、“丹凤眼,卧蚕眉,

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三国演义》;关羽。

21、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种观点:因为这是一 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种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2、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3、《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4、《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2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27、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诸葛亮)借东风 ——巧用天时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28、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29、“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青梅煮酒。

3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七擒孟获 北拒:北拒曹魏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31、“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之口。

32、周瑜,字公瑾,东吴水陆大都督(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33、“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指谁?“义释”的是谁?关羽、刘备、曹操。

34、下面这首诗选自《三国演义》,它所称赞的人物是(

)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A、诸葛亮 B、黄忠 C、关羽 D、张飞

答案:C

35、《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刘备为其加封号为“虎威将军”,他的英名是在单骑救主一战中奠定的,在截江夺主后更是声名远播。

这位德才、胆识、谋略都高过同辈的真英雄是()

A、关羽 B、张飞 C、赵云 D、马超

答案:C

36、《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是指(

)

A、赵云 诸葛亮 关羽 B、赵云 张飞 关羽

C、刘备 赵云 关羽 D、刘备 关羽 张飞

答案:D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故事精彩,故事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三国演义》刻划了近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在三国中,我最欣赏关羽:因为他的忠义情操,令人不由得深深地感动。他的武艺和军事领导才能,令人敬佩。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诚,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诚。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篇4

《三国演义》是世界十大名着之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是孩子成长必读的书。书中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出出惊心动魄的生死角逐,都让人回味无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叙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互相争斗以及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历史故事。在介绍汉末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如有勇无谋、反复无常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忠肝义胆而又侍勇自矜的"义绝"关羽,粗犷暴躁而又能敌万人的虎将张飞,忠心耿耿而又足智多谋的"忠绝"诸葛亮以及智勇双全、忠心为主的勇将赵云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关羽。

关羽的身上具有着忠、义、勇等三种优秀的精神品质,让我对他十分钦佩。故事前期,刘、关、张立根不稳,频繁投奔各地势力,所得领地亦几得几失。在徐州失散后,关羽被迫留在曹营,曹操对其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又送其锦缎金银、战袍髯囊及赤兔马等,想要收买他,为己所用。但关羽丝毫不为所动,始终心念刘备,想着昔日与刘备同发的共兴汉室的誓言,而早在张辽劝降他之时,他便已与曹操约定"但知皇叔信息,虽远必往".其忠刘忠汉之心由此可见。

关羽受曹操深恩厚惠,虽然因忠刘而没有留下来为曹操效力,但是对于曹操的大恩,他始终铭记在心,以致在后来的赤壁大战之中,于华容道违背军令状放走落败的曹操。x其义薄云天之精神由此可见。

而《三国演义》之中关于关羽之勇早在讨伐董卓之时便有所体现。在敌将华雄击败讨伐联军数将的情况下,关羽奋然请求出战,迎战前曹操为其斟酒壮行,而关羽未饮,道是凯旋再饮。当他击败华雄归来时,壮行之酒依然温热。其艺勇技高由此可见。然而在《三国演义》之中关羽之勇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情节之上。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情节均生动地表现出了关羽之勇。

感悟到了《三国演义》之中关羽的以上优秀品质,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学习、生活之上,个人都应该向关羽学习。学习其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学习其义,处事讲求道理,讲求法律,合乎正义;学习其勇,在学习上,面对困难,能够迎难直上,不为所惧。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从我懂事开始,我接触到的第一个三国人物就是诸葛亮。打小我就爱上这名字。应该是经常听哥哥们在讨论他。游戏里,诸葛亮也被塑造成一个很强大很酷帅的角色。所以对《三国演义》产生向往之情。

爸爸也是三国迷,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给我买了本。我废寝忘食地读,每一次读都对书中的灵魂人物诸葛亮有不同的理解。

文中第一次提到诸葛亮。是在徐庶口中提到的“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得天下。”这一句话,非常有利的烘托出诸葛亮的“强大”。

确实。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常人所办不到的,却被他做到了,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强大”。

但是诸葛亮的最强之处,莫过于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方面任何人都显得黯淡,诸葛亮为感先帝知遇之恩,二进《出师表》,出兵平南,七擒孟获,灭族藤甲军;不顾众人反对,毅然挥师北上,圆先帝遗愿。不幸卒于中途,夙愿未了。一代英才就这样消逝,真令人可惜可叹。

当今社会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一些人为了一点利益,将公司的秘密卖给了他人。最后导致整个公司被同行击垮,破产。而自己只能生活在无边的悔恨中度过余生。现代,人能鞠躬尽瘁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死而后己。我们应传承诸葛亮这一优秀的品质。

但是,我又看到了诸葛亮的过错。诸葛亮错误的选择了继承人。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不顾一切,流出扽山,却都失败了。所以我们在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要考虑下,你这么做是不是真的好。

从前我是一个不守本分的坏学生。读完这一本书互时,我显得无地自容,羞愧的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我要痛改恶习,将优良的品质继承下去。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你读过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吗?它使人受益匪浅,正如此,我爱上了历史。

早在东汉末年,因为汉灵帝的昏庸无能,许多想称霸天下的大人物开始出现了,这场长达近百年的大战拉开了帷幕。

作者罗贯中笔下的张飞是鲁莽的,但张飞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张飞为什么会这么鲁莽呢?仅是因为他曾是一个屠夫?还是因为他没有读过书,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书香气?不,都不是。我认为他是为了刘备好,刘备长得那样和善,这样去和敌国谈判,那敌国还不得得寸进尺吗!一个人讲究的是气场!但有了张飞可不一样了,张飞往后一站,敌国就会明白刘备有后盾,虽然刘备他自我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他有兄弟呀!光是张飞的外貌就让你敬畏三分,这样的谈判,你说还会欺人太甚吗?

在这本书中,我最崇拜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我想他的足智多谋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钦佩。读完《三国演义》整本书后,我至今还弄不懂诸葛亮为什么会明白还没有发生的大事?他又不是神仙。这也许就是诸葛亮的神奇之处吧!他对每一个人的习惯、弱点、性格捉摸得一清二楚。哪一次刘备惹下的娄子不是诸葛亮来收拾?真就应给他颁一个大奖!

他不仅仅聪明过人,还有像海一样的胸怀。对于张飞的刁难,他并没有像小人一样去计较、记恨,而是知轻重的把刁难放下,以大局为重,为刘备辛苦地打江山。

我很感谢作家罗贯中,因为是他写的《三国演义》教会了我很多人生道理:交朋友就应向刘备学习,有颗“三顾茅庐”的真诚之心;对任何事情的态度就应向曹操学习,三思而后行;做人就应向鲁肃学习,待人诚实……

以上便我对《三国演义》的见解和看法,有时间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心得和体会。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向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我,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我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必须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带给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一统了乱世。

篇5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孩子乐意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孩子有兴趣参与,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老师,我们责无旁贷。比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由于本文是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根据以往的教学发现,同学们都表现出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可是,随着这篇课文教学的结束,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终结了。本文的学习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走近我国古代文化的长流,而不是知道了一个历史故事,几个历史人物。如何通过《三顾茅庐》的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走过中国历史文化精典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里揭起阅读“三国”的热潮,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升华学生阅读“三国”的热情。只有这样,伴随兴趣的阅读行动才更有效,阅读体验才更有滋有味。

二、立足课堂,让学生快乐学

1.强化感知,加深内心体验

阅读过程中要使学生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只有打动孩子们的心才会唤醒他们的阅读生命。课堂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价值追求的阵地。

王崧舟老师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造境”。所谓造境,是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在特定的语言文字的描述下,勾起孩子思维空间里的相关意象。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苏轼在中秋节的晚上头顶一轮明月,思念之情便随天上的明月一起升起。我以“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好日子,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这一问题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之门。孩子们很快就从书本上找到了原因。因为苏轼远在异乡,非常思念自己的弟弟,兄弟俩手足情深,如今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我接着问:“手足情深”一词让你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的话匣一下子打开了,他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苏轼小时候,“小时候,他们有好吃的会一起分着吃。”“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会睡在一起。”“夏天,他们会一起在河边钓龙虾。”“上学堂时,兄弟俩会对伴而行,来来往往……”一种种情境的再现,把孩子们带回了苏轼的美好童年,也带回了学生自己的美好童年。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年了。苏轼难以割舍这份手足情,他不舍。同学们也和苏轼一样,心情是一样的。所以,“心绪不宁”的原因便迎刃而解。多种意象的叠加,让孩子们与苏轼进行了一次超载时空的情感之旅。“入情”便产生了。

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基于教师的巧妙激发。因此,教师利用文本时,一定要充分展示文本的形象,驱动孩子全身心地深入到教学中来,他们忘我了,教师忘情了,师生处在一个无形的充满情感交流的心理场中。这样,学生就会从教材的字里行间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语段,加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依托想象,丰富文本内涵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有多么丰富。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想象的展开不仅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又丰富了作者笔下的情感。当学生在感受文本形象,激起联想与想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去想像,让他们在想像中,看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让他们拥有会飞翔的翅膀。

3.正确引领,把握阅读主旨

指导学生自主的、正确的评价,具备正确评价和判断能力。《狐狸和乌鸦》是低年级教材中常见的课文,这篇童话告诉别人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但在一次听课经历中,老师引导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人品”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师问:“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们更喜欢哪个人物?”同学们普遍说喜欢乌鸦。因为狡猾非常狡猾,为了得到乌鸦口中的肉而采取了欺骗的方法,是个坏家伙。而一小部分的同学认为,狡猾虽然狡猾,但是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思考,而乌鸦太笨了。这部分同学打破了常规的思维,进而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人物本色。此时,这位老师也不置可否,一时陷入了僵局。最后也没有讨论的结果。其实,本文的教学主旨在于告诉别人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这样的讨论偏离了文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失败的原因在于老师没有完全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当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判断和想法时,老师也要及时地加以纠正,我们不需要这种百花齐放的热闹课堂,引领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我们的追求。

三、放眼课外,让孩子博览群书

1.精心推荐优秀书目

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多读老师精心推荐的书目,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经典名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字里行间体验生活的美妙和快乐,成功与失败,这是家长和老师空洞的说教所无法企及的。一部经典可以伴随一生,甚至影响一生。

2.多写阅读心得

鼓励学生多记录阅读心得,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但一定要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要人云亦云,说大话、套话。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情感也会变得更加朴实,见解就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富有个性。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慢慢记录的过程也学生人生成长的过程。

3.在活动中快乐阅读

篇6

一、 故事讲述创设历史情境

中学生有好奇心强,求知欲大的特点,尤其喜欢听故事。如能结合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必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1,在《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首先老师讲述在1939年正月初五,河南安阳武官村农民吴培文发现和保护司母戊鼎传奇故事。故事听完,学生自然对司母戊鼎印象深刻,也必然产生诸多联想和进一步了解青铜器的欲望。新课的引入也显得自然。例2,在《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故事,它源自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老师讲完后可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淝水之战是怎么回事吗?你想知道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吗?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起来的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历史情境中。

二、 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

再现场景与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激趣。多媒体教学,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般,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的质量。

例1、在《》一课,播放《甲午风云》片段,能让学生在观看激烈的海战过程中,感受到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抵抗外族入侵时,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看到中国之所以战败是和清政府官员的贪生怕死、腐败无能分不开的。例2、在《法国大革命》一课,在学到巴黎公社内容时,让学生欣赏《国际歌》那气势磅礴、庄严雄伟的旋律,可顿时把学生带到那遥远的巴黎,去体会几百年前无产阶级的悲壮历程。

三、 直观教具创设历史情境

直观教具通常指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教具的展示与解说,创设历史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地接受知识。在历史课本、地图册中,图片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

例1、在《美国的诞生》一课,展示一面美国国旗,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可提问:十三条红白相间的条纹设计有何含义?五十颗星又代表什么?通过这样设问,很自然创始了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从而解决了问题。例2、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由于90后学生对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知之甚少,在课堂中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全国粮票、各省粮票、布票、油票等“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学生肯定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有很多家庭现在还保留有这些票证。可提问:这些票证是什么时期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票证?等,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15页的自由阅读卡,必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 课堂历史剧表演创设历史情境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而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经历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问:假如你是历史中的某人,面对此情此景你是如何想,怎样做的?编演历史剧是体验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各种问卷调查中发现,编演历史剧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而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置生于历史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无疑会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选择“三顾茅庐”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课前事先安排一组学生,布置表演任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书童等。指导他们收集历史资料、编写剧本及道具的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在表演结束后,可提出一些问题:你觉得表演是否符合史实?说说你对刘备、诸葛亮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看法?假如你是诸葛亮,你愿辅助刘备还是曹操?为什么?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展示。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为了编好历史剧本,就必须收集历史资料,进入“历史现场”,分析历史人物的处境、立场、态度,神入其中。由此收到既了解了历史事实,又培养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效果。

五、 参观考察创设历史情境

篇7

【关键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慧过人;匡世奇才

“诸葛亮,字孔明,自称卧龙,琅玡人也”①(山东沂南),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古语谚:乱世出现英雄,英雄亦逢时也。三国之时,群雄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而亦不可知也!诸葛孔明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梦想,成为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但其在施政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错误,那我们今天又怎样去读《三国演义》之诸葛亮呢?

1.诸葛亮素有匡天下之志,一生中心怀统一大业之夙愿

诸葛亮幼年之时,黄巾四起,继而关东诸侯之兵讨伐董卓,天

注释:①《诸葛亮传》《三国志》《三国演义》

下分裂,军阀割据,混战不休,真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神州大地一片凄凉惨像。后其随叔父隐居隆中,“躬耕南阳”①但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因而能对天下之形势了如指掌。此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欲南下伐吴,因而流寓荆州的士人纷纷北返,然独亮曰:“中国饶士大夫,熬游何必故乡耶” ③立场鲜明地表示了决不投曹。这其中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诸葛亮出身士族,自幼读儒家之书,习孔孟之道,故而深受其影响而忠于汉室,其二,诸葛亮素有匡天下之志,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信念,曹操乃一暴虐之士,何以投之?适逢此时,刘备兵败,闻亮之名,慕而求之,这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美传。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④愿为备效犬马之劳。如果刘备不请他出庐,他就会“尚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⑤宁可终老黄泉,亦不侍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⑥正是这“淡泊明志”之高尚情操,他才不辞危难辅佐刘备,“士为知己者死”之精神令他把报答知遇之恩和匡天下之志统一了起来,也使他自己踏上了一条命运多艰的政治道路,这也是他的不平凡之处,他投身于仁德之主刘备尽可纵横驰骋施展其才华,实现心中大志。

注释:①④⑤《资治通鉴·魏记二》之《出师表》司马光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②《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出版社

③ 《魏略·诸葛亮传》裴迁·文艺出版社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托孤之诏,时刻不忘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之志。为完成先帝之遗愿,他兢兢业业,先后五次北伐,但终因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先后失利,虽然失败,但诸葛亮之心可鉴

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他的又一人生大亮点

人无信念之精神支柱,则如同一行尸走肉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坚定的人生信念是人行万事必须的推动器,也是实现人生价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又辅佐后主,这是他对历史的卓越贡献,但这些行动都和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分不开的,这一精神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令人感动,由此赢得了世世代代的千非百万人民的赞颂,于是诸葛亮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公忠秉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活在人民心中,特别是在东邻日本,诸葛亮之名家喻户晓也,诸葛亮一生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时刻鞭策着自己,正如他在《前出师表》中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他的一生中也在积极践行他的人生恪言,治理蜀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从没在先帝、后主面前要求过什么,他数次北伐,多次出祁山以图中原,克复天下,一统大汉江山,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百分之百、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诸葛亮公忠体国之精神,生前得到蜀人之爱戴,死后亦长期受到蜀国人民的怀念,这足见以诸葛亮之精神是何等地令人感激涕零。

3.诸葛亮以其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智慧而终成一代名相

诸葛孔明自幼遍读诸子百家之书,勤习孔孟之道,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世这前后五百年,《三国演义》中司马徽盛赞曰:“孔明之才,天下少有也。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徐庶走马荐诸葛:“臣比孔明尤不及其十分之一,臣比之犹如寒鸦与凤鸾、劣马与麒麟也,亮之才能臣十倍也。” ①诸葛亮以其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智慧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生前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策隆中,为刘备进谏以统天下,刘备未得诸葛亮之前,转战各地,寄人篱下,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亮精辟地分析天下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三足鼎立,联吴抗曹之路。此乃世人所知之“隆中对”也,它既是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此后,刘备占荆楚之地,攻两川之险,建立了蜀汉政权,历史证明了诸葛亮预见的正确性,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按古代治世之道,要得天下,须占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隆中对策”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来分析天下之形势的。曹操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一,人力、物力、财力充足,占尽天时,“此城不可与争锋。” ②孙氏凭长江天险,割据江东,占有六州八十一郡,已历三世,占尽地利。“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③但其不足以单独抗曹,荆州之地,刘表将亡,两川之地,刘璋昏庸,“将军可以先取此两地,以做安身

注释:①②③《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出版社 1982年

之所然后北上讨贼,克复中原,一统天下,何愁不定乎?”诸葛亮还为刘备设计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一是避实就虚,夺取荆益;二是占尽“人和”与“人谋”,一统天下,诸葛亮分析要尽“人和”,须招贤纳士,总揽英雄,使众士归心若水之归海,须内修政理,外和夷越,使人民归附,要“外结好孙权,抗衡曹操,以待天下之变,” ①

这条路线是一条唯物主义路线,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故刘备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②

当曹操大军来犯之时,诸葛亮便火烧博望城,真可谓锋芒立现在,曹操大怒,亲提一军伐刘备,结果又中了孔明火攻之计,差点丢失了性命,公元208年,曹操南下伐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江东,先是舌战群儒,力压群雄,由是名震江东,后又以超人的智慧挫败了东吴水军都督周瑜的不正之心,草船借箭,神坛祭风,得周瑜叹曰:“诸葛亮神机妙算,真神人也。”赤壁一战,曹军大败,诸葛亮借关羽之手,放走了曹操以日后牵制东吴,令东吴不能图刘备,些真可以说是远见卓识之表现,诸葛亮历经百战,每次皆用户智破敌,临死前,授锦囊计斩魏延,死后以木象退走司马仲达之兵,就连一空城计令司马仲达心神不定。

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出使江东同,联结孙权,此行不仅任务重大,而且前途多凶,但诸葛孔明对东吴上下晓以利害,使东

注释:①②《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出版社 1982年

③《资治通鉴·汉记》·司马光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吴决定联合刘备共抗曹军,从而使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不辱使命,显示出现了他不凡的外交才干。

到底诸葛亮是如何完成任命的呢?诸葛亮首先对孙权分析形势,说:“今操殳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①如今提兵而兵,意在孙权。“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背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②接着诸葛亮表明了刘备之立场,“刘豫州王室之后,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③最后,诸葛亮指出了共拒曹操的前景:曹兵虽众,远来疲惫,已成强驽之末,刘备尚有精兵两万,文有诸葛,武有张、关、赵,是一支不可以轻视的力量,“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则曹兵破矣。曹操兵,则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④诸葛亮以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和孙权谈判,订立了双边同盟,而非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抗曹者,” ⑤不得不做出现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一战,孙权联军火攻曹操,孙权借荆州于刘备,曹操闻之,“方作书,落笔于地。”⑥蜀伐吴之后,魏吴联合图蜀,诸葛亮夜不能睡,遂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出使东吴以联吴抗曹,后吴遣使至蜀,诸葛亮与吴国订立盟约,共约永不相犯,联合抗曹。可以说是诸葛亮出类

注释:①-⑥《资治通鉴?汉记》司马光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拔萃的外交才干使蜀汉政权得以建立并保其安全的。

5.诸葛亮善于发现人才,采纳忠谏,但他又过于自恃,不能集思广益

诸葛亮一生中不仅自己智慧过人,而且善于发现在人才、运用人才,他没有因此自比管仲、乐毅而妒杀人才,他能够清醒认识到,人才者,蜀汉之柱石也,没有一些人才精英,要使蜀汉政权在乱世中立定脚跟,进而北伐中原,统一汉室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隆中对策”之中,他就为刘备提出了建议,要占尽人和,必须招贤纳士,总揽英雄,使众士归心若水这归海也,历史证明这是十分正确的,刘备正是采纳了诸葛孔明的建议,才能顺利地攻占荆襄四郡后而夺取两川,遂成帝王之资。在行军作战中,诸葛亮也是人尽其才,他知张飞爱喝酒,便令张飞以酒为错误信息,智取城池,并获一员将才严颜。北伐之中,他中姜维之计,便设计收服姜维,使继承其大业,他深信,唯有姜维足有资质继承他的才学和大志。诸葛亮一边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一边善于利用人才,可以谓人尽其才,物尽其力,这在封建社会里众士相互排斥、打击、妒忌的大背景下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就这一点,亦足以成为他人生又一亮点。然人无完人,诸葛亮在当政期间,也犯过不少错误,以致于北伐失败,克复中原,统一天下的计划成为泡影。他在伐魏之时,自恃其才,不能集思广益,诸葛亮北伐不是说没有成功的希望,这希望就在第一次出师。当时,曹魏之关中空虚,“朝野恐惧”。陇右三郡判魏应亮。魏延进谏,大军须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旅踵西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之势不是不可以易位的,以弱克强,必须用奇。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虑多决少” ①不敢用奇。丧失了这一取胜的大好时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慨也夫!“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为先锋,而以谡督军在前,与张战于街亭”。②最后街亭失守,为用人之失,他不进兵关中而兵出现祁山,又行动迟缓,使张郃上陇,为战略之失。街亭失守,诸葛亮诛马谡,斩李盛,废黄袭,“天下未定而戳智计之士,”为用街之失,诸葛亮连年动众,师劳民疲,陷于内外交困之境,他北伐失败,加速了蜀汉灭亡,为决策治国之失,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荐一批人才,然终用亲已之贤才,而不取蜀地之才,不能不说气度有些偏狭。

综上所述,诸葛亮虽有过失,但我们也不能对他求全责备,他仍不失为三国一代杰出人才,他因其智慧过人,而被后人喻为智慧之化身,而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精神更为后人称颂,西晋之陈寿认为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于,优于优略,非其所长,”这是很有根据的,可谓是对诸葛亮之公允的评价。

篇8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探究氛围探究

哲学家罗素曾这样说过:“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本能,而不是压抑学生的本能。”学生能否有探究欲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营造探究氛围的前题。

我们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任何压制、抑制、独断都会窒息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放下架子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倾听学生心声,甚至向学生学习。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自尊自信,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探究,勇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

如在探究性提问中,我常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会说“你的答案令教师非常满意!”“谢谢你这么精彩的回答!”“你说出了教师正要说出的话。”对一下子难以揭示正确答案、脸显难色的同学我会说“你已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再想想看。”“你的答案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你已经学会思考问题了。”对答案完全错误的同学,我也不会去挖苦讽刺,一句“谢谢你”给了他一个很好的保护自尊的理由。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消除了学生羞于表白自己观点、害怕失败的心理障碍,克服了胆怯心理,敢于大胆探究。

二、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时空、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把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中精心选择的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这些神态各异、各具魅力,又为学生所熟识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在屏幕下打出电视剧的主题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屏幕上打出的那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的画面:《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片段,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教师可提出些问题(或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

三、以问题创设学习情境,点燃探究火花

问题是探究之源,怀疑是创新之母。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变序设疑,启发逆向思维;或诱导发散,训练多向思维;或展开想象,引导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如讲到赤壁之战时,我利用逆向思维,先告诉学生“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够战胜曹操,使用火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这个结果,给学生留下问题的悬念:赤壁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冬季盛行偏北风,为什么会出现局部地区的东南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知识宝库,走进同学中间,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展开讨论,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四、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篇9

为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促进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人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古文学习已经渐渐受到了重视,小学阶段要求必背古诗70首,每册课本中也涉及了古诗词的学习。

纵观整个小学教材,除了古诗词,还有很多文章涉及到了古代的经典文学,如文包诗、名著改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价值让古文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从初涉古文到走向经典,实现与中学学习的衔接呢?

一、多元激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古文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遥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用古文导入阅读教学岂不南辕北辙?其实不然,一位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没有采用常用的解题或介绍人物的方法导入,而是请大家猜谜。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摘录了《三国演义》中对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描写,老师边念边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当老师念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哪里还顾得上举手,争先恐后报出了“诸葛亮”。学生对这个人物太熟悉了,而且对他的智慧充满了崇敬。老师还不忘相机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介绍,为学习课文打下伏笔。当老师再读“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烈马,手提丈八点蛇矛,好不威风”时,出现了争议,有人认为是关羽、有人认为是张飞,老师不置可否,紧接着又读了一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答案。谜面用略显通俗地古文形象地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学生很容易就猜测出了谜底。这是教师第一次将经典阅读中的文字以游戏的方式出示,既显得简单,又十分有趣,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经典阅读中这一类文字的表达魅力。

二、回归原文,深入体会人物品质

受到学生身心特点的限制,如果说中年级还是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经典、走进经典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自主阅读能力的增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古代文学的阅读会更主动,收获也会更多。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一位老师只是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但在课堂伊始,学生在介绍背景资料时运用了大量的典籍文献,阅读了《报任安书》,并引用了司马迁在受到宫刑后的一段话:“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局则忽若有所之,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来表达他的生不如死,有的同学又用自己的语言对这段古文进行了讲解。

学生对未知的事物都是好奇的,特别是读到作品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呐喊、愤懑、不平与痛楚时,共鸣油然而生,于是更急于、乐于、善于阅读文中的故事。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又穿《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描写,并在反复品读中发现文章以第三人称来写,而这段古文是第一人称的直接表达,其更真切可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司马迁后来的所为产生敬佩之情。

三、拓展迁移,让古文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

小学生的记忆库中至少有必背的70首古诗,但没有多少机会让他们吟诵,更不要说运用了,于是一首首经典诗歌在背颂后又被渐渐遗忘。那怎样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时刻帮孩子回顾那些经典呢?一位老师在教学郑振铎的《燕子》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篇课文的第二节描写春景的句子很美,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头脑中都留下了一幅幅春景图。老师这时话锋一转:读着并欣赏着这美好的景色,你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哪句诗歌呢?谁想起了,谁就是小诗人,请大声吟诵。这一说,学生的诗库被激活了,有的直接背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将课文与古诗结合:二三月间,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真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孩子们俨然变成了小诗人,一首首诗歌脱口而出。老师又即兴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了几首,学生们吟诵得更欢了。

在这样反复的阅读文本与吟诵诗歌相交替、融合的过程中,名家的经典散文作品在孩子的眼中更具画面感,学生对文字的体验也更丰富了,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整节课如诗如画,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节课中,学生会背文章了,复习与运用了古诗,想象力、感悟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探究典故,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并且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主要也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设计相关作业。但从实际教学来看,一些教师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存在作业形式化、要求单一化、题型应试化等弊端,以致读写作业的效率比较低,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效果不明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读写作业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对症下药,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

我们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深入思考的欲望。例如,笔者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典故,写一个小小的剧本,还原当时的场面,比比哪一组的剧本写得最好,再由这组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诸葛瑾和书童等几个角色。于是,学生们分组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写成剧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表演环节中,几位同学充分展示了表演才华,引得下面的小观众前俯后仰。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兴趣。

二、循循善诱,把握文本知识的体验性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学生体验了文本后进行读写渗透,精心设计一连串的互动环节,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逐步导入现实生活中,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例如,笔者在讲完《我不能失信》一课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内容已有所了解,这时,笔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守信用”,提问:“告诉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守信用的孩子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紧接着,笔者追问“同学们都做了什么守信用的事情呀?”学生有的说:“我借了朋友的钱很快就还了”有的说:“我答应借自行车给邻居用一个星期,后来没有失

信。”还有的说:“上个星期天我约了朋友去钓鱼,最后我们都没有失约。”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些答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笔者夸赞了学生们的积极回答,请学生们在课后写一写自己守信用的一件事,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体会。这种方法将文本的体验与现实的感受连接在一起,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下笔如有神”成为可能。

三、拓宽思路,注重课里课外的结合性

如何设计读写作业,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深入课本、挖掘课本,并拓宽思路,引入课外资源,把相对封闭的教材内容变成开放性的写作题材,才能使课里课外完美结合,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例如,笔者教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要求学生列举几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历史人物,并用简短的话语描写他(她)的外貌特点和历史事迹,以及对他(她)的评价,比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这种形式的作业设计,以课内迁移到课外,再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实现了课内知识的开放性,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刻地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积累到一些新的素材,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知行合一,把握随堂知识的实践性

例如,笔者教完《将心比心》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后也做一件“将心比心”的事,并把内心感受写下来。于是,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写道“我在公交车上给老爷爷让座,希望我爷爷坐公交车时也有人给他让座”,有的写道“我帮一个迷路的小孩子找到自己的家,希望我妹妹不小心迷路时也有好心人把她送回来”,还有的写道“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洒到了我新买的衣服上,我原谅了他,因为我希望我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原谅”。作业的形式虽比较简单,但实践性很强,学生们通过“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的行动,明白了“将心比心”的道理,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们在这样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带来的快乐,一直坚持下去,便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品德。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写作业的设计形式不一而足。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特点,与课内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振奋.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