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时间:2023-04-06 03:1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段话。(点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了,谁再来说说?(从这两个词中可知,他们察访药材之艰辛!)
师:课文哪些内容是与这两个词语相对应的?(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
师:像这样的段落,是先总的说一说他在修订《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所受之苦,再以一天的事例来展现具体的情景,给读者完整而具体的感知,更形象、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为民造福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四、 从段落的背后线索上,进行段的训练
每篇课文,尤其是叙事性的课文,总有严密的线索体系,而线索正是贯穿情节发展的脉络。
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中“傍晚寻宿”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不仅仅抓明线“一心赶路”,更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一心察访药材”这一条“暗线”。
师:正是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他历经千辛万苦。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夜宿于古寺中。怎么会住在古寺里?这又是怎样的一座古寺呢?请同学们默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词句。(生默读画线)谁先说说怎么会住在古寺里?抓住“一心”,什么意思?专心,心里只想着一件事。他只想到――,没想到――(体会“一心”)。
师:是呀,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并没有减缓师徒俩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眼看夕阳西下,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放眼望去,这地方――,是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晚上到哪里住宿呢?这就是下文夜宿古寺的原因。
一明一暗,在体会语言背后含义的同时,也进行了段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抓背后的线索,体会段与段的联系。
作为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启蒙阶段,中年级的教学更应该侧重段的训练,侧重在段的训练中,渗透语文多种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它突破了小学语文教学受到时空限制的这一缺点,将教学情境变得更加客观和真实,通过播放微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乐用微课,激发兴趣
微课的到来,让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识字是让学生从口头语言的运用,过渡到书面语言运用的一座桥梁。但是,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可是,学生对于图像、色彩、声音的记忆是比较深刻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识字时,利用微课,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境中,图文并茂地讲解,生动展示汉字的起源以及演变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汉字演变的奇妙,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微课的教学,解决了识字的疑难,并且方便了学生对汉字笔顺进行记忆。同样,了解了字的本意,对于如何准确使用汉字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利用微课视频《象形字归类识字》《会意字归类识字》《偏旁归类识字》《同音字归类识字》,给学生营造一种有趣的识字教学的氛围,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对于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由被动识字变为主动识字,彻底改变单调乏味的识字教学现状。
篇2
【关键词】主题理解 学习表达
《李时珍夜宿古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76-02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则需要理解文本内容,内化文本语言,最终实现主题理解c学习表达的完美统一。然而实际教学要么过分强调语用,阅读指向写作;要么过分强调内容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既是学习材料,更是学习对象,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其价值,真正实现文本主题理解与语言内化的完美结合。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以《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浅析实现主题理解与学习表达的统一的教学策略。
一,追求“对”,把握主题理解与学习表达结合的方向
学生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容易出错,阅读教学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文本,只有内容正确了,理解的方向对了,学生才能尝试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比如初读《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时,学生在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短语时存在一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意。
师:你们先尝试着理解这两个短语中每个字的意思,然后联系起来说说看。
生1:老师,我知道,“饥餐渴饮”就是饿了吃饭,渴了喝水。
生2:“晓行夜宿”,“晓”是早晨。这个短语的意思就是早上起来赶路,晚上住宿睡觉。
师:是的,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是正确的,但是你们再读一读课文,结合文本中所描写的具体环境、事情,想一想这两个短语还包含哪些意思。
生3:课文中“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这一句,我感觉他们走了很多路,吃了很多苦。
师:对,从这一句可以理解“晓行”的意思。
生4:课文说到他们住在一个破庙里,空中还有蜘蛛网呢,条件太艰苦了。
师:是的,这里可以帮助理解“夜宿”。
生5:他们晚上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泉水,从这里我感受到他们饮食很简单。
师:不仅简单,而且还很难吃,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
生6:啃。
师:现在谁再来具体说一说“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短语的意思呢?
……
对于“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的意思,学生的理解虽然算不上全对,但在语言表达上却是规范的,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让学生深入把握内容并结合具体表达,实现了内容理解与规范表达的有机结合。
二、追求“全”,把握主题理解与学习表达结合的范围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就会得出不同的意思。对此,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指导他们从复杂的文本内容中提炼出要点。只有学生的理解全面了,才能在表达中准确理解文本的内蕴和深意。对于本课中的故事场景,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
师:认真读一读课文,小组间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了几个场景?
生1:破庙。
生2:师徒二人啃干粮,也应该是一个场景。
生3:李时珍品尝药草。
生4:李时珍记录寻访所得。
师:现在,谁来总结一下课文中有几个场景?
生5:发现破庙、啃干粮、做笔记。
师:是的,这三个场景在课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实还有一个场景是描写得比较简略的,谁能找出来?
生6:是不是文章开头写他们走了好几个月了。
师:是的,把一个故事分成几个主要的场景,这也是一项阅读技能,现在你们能否围绕这几个场景复述一下文本内容?记住不要看书!
引导学生学会用场景来概括文本内容,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表达与理解方面加以指导。案例中,笔者在整体上通过文本语境引导学生进行把握理解,继而让他们通过场景尝试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从这一点来看,笔者的指点不仅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而且在具体表达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实现主题理解与学习表达全面融合。
三、追求“深”,把握主题理解与学习表达融合的深度
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积蓄越丰富,其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表达不仅有说,还有写,或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里的学习表达不仅是内容,也包括学生对文本处理的情感。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有的学生对第四自然段的朗读处理比较平淡,笔者这样指导学生学习。
师:这一段文字看似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情感很强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破败”这个词概括得好,具体描写了回城、青苔、蜘蛛网等。
师:你很聪明,发现了这段文字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结构呢?
生2:总―分。
师:现在谁来具体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描述灰尘、青苔、蜘蛛网的?请认真读一读,把关键词圈出来。
生3:“到处”“长满”,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灰尘很多。
师:还有谁来说说这些词语背后所隐藏的信息?
生4:这里很荒凉。
生5:在这里睡觉容易让人感到恐惧。
……
师:如果你是庞宪,你会怎样说?
生6:老师,这庙太破了,我们还是换个地方吧!
师(模仿李时珍的口气):我们就在这里住一晚!
……
学生的朗读没有情感,往往在于他们无法进入情感体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关注细节,通过感受环境艰苦,体会李时珍师徒为了修订《本草纲目》甘愿住破庙的事,这样学生在理解文本主题后,自然体会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激活了文本语言,还原文本语境。
篇3
一、 生本对话,给阅读造就隐形的翅膀
【案例一】 苏教版三上《第八次》教学片段描述:
新课伊始,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学生热情高涨,七嘴八舌:“谁第八次干嘛呀?”“第八次发生什么事?”“布鲁斯是个怎样的人?”“看到蜘蛛结网,布鲁斯为什么感动?”……学生提了一大堆问题。教师说: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根据蜘蛛结网的故事,画了几幅连环画,都带来了吗?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几个学生展示作品,讲述蜘蛛织网的故事。“你的画真棒,能谈谈成功经验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画画时失败了好几次,但没有放弃,最后终于成功了。动画演示蜘蛛结网,学生配音朗读第3自然段。
【反思】 文本是“对话”的核心,生本对话是多重对话的首要方面。 课始,教师忽视了学生阅读的前期准备,课堂教学的起点始于零阅读、零储备阶段;看似热闹的浅质疑,其实是脱离文本的“信天游”,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前期阅读,多重对话进入了尴尬的境地。连环画的展示、蜘蛛结网的动画演示,貌似生动活泼的对话,却游离于文本之外,使得多重对话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不妨在初学时,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为后续的阅读活动蓄势。例如,在教学《第八次》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前预习单”:
1. 认真朗读课文三遍,力争正确、流利。
2. 画出课文中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词典,也可以在一旁做上记号。标自然段序号。
3. 读着“蜘蛛八次结网”,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
4. 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布鲁斯感动得跳起来时的样子。
这样的指导,让学生找到了与文本对话的基点;这样的先行阅读,让学生怀揣着对文本的原初理解上路,使得课堂中的后续对话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随着多重对话的不断推进,原初理解这对隐形的翅膀衍生出强劲的力量,带着学生进入阅读体悟的新境界。
生本对话,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由表及里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循着文章的思路,与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对话。可以从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可以从文本留白处发掘,涵泳品味,唤醒文本中沉睡的词句;朗读吟诵,欣赏文本中语言的色彩;静思默想,感受文本中隐含的意蕴。在拾级而上的生本对话中,学生拥有了在阅读中飞翔的隐形翅膀。
二、 师生对话,给阅读搭建攀升的脚手架
【案例二】 苏教版三上《第八次》教学片段:
笔者在执教时,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蜘蛛结网”一段。一个学生把“结了断,断了结”读成了“断了结,结了断”,同学们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
师:(故作糊涂)“断了结,结了断”好像也可以呀,反正就是断、结、结、断,反反复复。
生:不行!蜘蛛网还没结呢,怎么就先讲丝断了呢?
师:有点道理,顺序变了,不太符合事实,讲不通了。
生:“断了结,结了断”最后一个字是“断”,读起来好像没有希望的感觉,不带劲。
生:“结了断,断了结”是说屡败屡战,让人感觉到有信心,不放弃。
师:体会得真好,不抛弃,不放弃!“断了结,结了断”就变成屡战屡败了,看来词序变了,意思也就跟着变了!现在,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蜘蛛的执著、读出蜘蛛永不停歇地奋斗!
【反思】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的思维还在“先结后断”的逻辑定势里打转时,教师没有断然否定,而是用学生的视角参与对话:“有点道理,顺序变了,不太符合事实,讲不通了。”这样的尊重与接纳,催生着学习的动力。当然,平等对
多重对话:
新“课标”背景下
阅读教学的应然之路
“课标”学习之窗
话不等于放任学生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灵活运用适当的对话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行走。师生对话的展开,有时需要教师耐心倾听,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有时需要教师推波助澜,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有时需要教师画龙点睛,帮学生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三、 同伴对话,给阅读建构思维的场域
【案例三】 苏教版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这一课时,匠心独运,在学生细读课文之后,带着他们再次深入文本,反复打量文中人物。于老师追问:武艺高强、谦虚有礼的林冲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学生读中思,思中读,而后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汇报交流中形成共识:武艺高强不一定是好汉,谦虚有礼不一定是英雄;林冲身上最突出的品质是“让”。
生:林冲“起身让座”是礼让。
生: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是谦让。
生:林冲说“小人带着木枷,就算是输了吧”,是忍让。
生:林冲“把棒一横、往后一退、抡起棒一扫”,是宽让。
师:洪教头是坏人吗?(有个别学生说是坏人,于老师请他说说理由,其他学生不同意)
师:大多数同学不同意洪教头是坏人,何以见得?
生:洪教头是柴大官人的师父,应该不是坏人。
生:如果洪教头是坏人,眼见着自己输,就会直接抢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了。
生:洪教头比武输了,就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说明他还知道羞耻。
师:是啊,知道羞耻,不是坏人。一个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正因为林冲如此礼让、谦让、忍让、宽让,洪教头才会羞愧。洪教头回家后心里一定很不平静,他又有怎样的内心独白呢?请大家想象:洪教头回去以后,左思右想,唉……
生:我怎么会败在他手下呢?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呀!
生:看来我再不能鲁莽,再不能草率呀!
生:早知现在,悔不该当初。
生:自愧不如啊,我是空有一身武艺,独独缺少了林教头身上的精神啊!现在我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这么敬重他!
生: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得学会谦让、低调。
【反思】 同伴对话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互通有无,畅所欲言。案例中,随着于老师的不断追问,课堂一次又一次陷入静寂,一个细细品味、静静思索的场域蕴育而生,思绪在静寂中升腾,思想在碰撞中交锋,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空间就此打开。
理想的同伴对话应该是怎样的呢?于老师的案例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理想的同伴对话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主题、立于文本的探究深思;不是简单讨论,而是基于理解、交换思想的全心投入;不是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而是以自主阅读为铺垫的“意义溪流的不断流动”;不是表面热闹的优生代言,而是拥有对话规则的有效小组合作;不是肤浅无聊的漫谈,而是有教师介入引领的集体交流。只有这样的同伴对话,才能构建思维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智慧与灵感,将学生的疑惑、见解、感受衍生为新的思维增长点。
四、 与编者对话,给阅读创设广阔的视野
【案例四】 苏教版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片段简述
课伊始,教师引领学生回顾《说勤奋》,将目光聚焦于中心句: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在师生共同研读李时珍“吃的苦”及师徒对话“值得”之后,出示填空:
① 忙着赶路的师徒又一次错过了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马棚里过夜了,望着漫天星斗,李时珍在想: 。
② 寒霜满天,冷月当空,师徒两人又匆匆上路了,此时此刻,李时珍的心头又回响起一个声音: 。
③ 岁月不饶人啊,喝凉水啃干粮,50岁的李时珍胃病又开始折磨他了,此时此刻,李时珍咬牙坚持着,默默地对自己说: 。
④ 连续奔波半年有余,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女,他举头望月,低声喃语: 。
教师小结:如果没有修好《本草纲目》,为民造福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李时珍怎能坚持在这荒山野岭奔波?怎能饱尝离家别子、餐风露宿的艰辛却笑意依旧?
出示填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更是用 和 浇灌出来的。在咀嚼李时珍“端详”“嚼”药草的细节后,再次让学生诵背这句话。此时,学生对“理想与信念浇灌出成功之花”的认识、理解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篇4
一、激励性语言要面向全体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展现激励的状态和价值,这种激励就是需要教师能够摆正教学的心态,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能够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所展现出的闪光点和自我的进步,并通过激励性的话语来鼓励学生,促使他们不断前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要能够准确而又及时地送给那些经历了思考,在原有基础上明显产生了进步的学生,并要通过这种激励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内在驱动。
如教学《船长》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时,一名学生举手说:“哈尔威船长太不值得了,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自己也应该活下来,有了这一次的宝贵经历,下次他才会更加注意安全。”学生的这种发言,显然已经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但教师在课堂中没有指责呵斥学生的想法,而是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时,让学生也来思考:当时的情况下,哈尔威船长会想到什么呢?以此既让学生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通过训练来加深孩子对文本精神价值的体会。
只有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关注学生的发言,有效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积极地将学生的发言与全班学生的语言训练相结合,长此以往,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才能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和锻炼自我的机会。
二、激励性语言要饱含真情
教师在课堂中的激励语言是指向每一位学生的,这种看似简单的话语要实现它的运用价值,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在激励性语言中饱含真挚的情感,要做到真切地为学生发展而用,要真实地为学生的特点而用,真正是来自教师内心的期待与鼓励。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就需要正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的问题,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用真诚的话语去鼓励孩子徜徉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用不同季节的花与夹竹桃的花进行对比时,让学生用“( )的迎春花,( )的凤仙花,( )的夜来香,( )的玉簪花,在我看来,我尤为喜爱( )的夹竹桃。”以此来感受夹竹桃的生命充满韧性。但是有少数学生在理解时往往不能够灵活运用文中的词语来进行填空,而是仍停留于以前的语言储备,回答时只是简单的“美丽、好看、迷人”等词汇,此时,教师没有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说“你认为这些花都很美丽,那么你还能想出一些表示美丽的词语或是成语来填空吗?”教师的话语里有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渴望,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的激励。
三、激励性语言要善于启发
在语文课堂中个,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是无处不在的,而对于不同学生而言,他们在接受了教师的话语时是有所取舍的,有的话能够让学生醍醐灌顶,而有些话则会让学生更加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语言组织教学时,还需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设定及时组织自己的语言内容,要能够让激励的话语充满启发性,切实能够从方向上或策略上给予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帮助。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要呈现出启发性,就需要教师首先要能够准确把握文字背后的表达脉络和规律,能够从学生的发言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当学生在朗读“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这一段内容时,语气平淡,没有将文字中蕴藏的内容读出来。此时,教师用激励的话语引导学生:“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呢?我们都没见过,你能用朗读来为我展现出一幅画面吗?”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此时,孩子已经将观察的重点着眼于古寺的陈设与样子之上,朗读也能关注重点词语。教师进而继续说:“这座古寺能够住人吗?把这幅荒凉破败的场景读给大家听听。”学生体会到文字之中的情感,朗读也就更加动情而美妙。
四、激励性语言要指向明确
语文学科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语言,尤其是激励性语言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服务的。只有做到了指向明确,语文课堂才会坚守着独特的学科属性,而不至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经历混乱的学习状态。
篇5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初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大概意思;再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细读课文,重点品读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基本上能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甚至细细品读文章的语言,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这时候就需要语文老师的朗读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呢?
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在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范读,时而婉转动听,带学生进入美丽的风景区;时而慷慨激昂,引领学生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时而抑扬顿挫,与学生一起享受诗词之美……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白了重点字词的读音,感受了文章语言的停顿和文章的意境。
其次是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一、重点字词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很有意境。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如《老师,您好!》一课中,有“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等重点句子,这就可以进行朗读训练,并让学生对其中“笔尖飞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等重点词语的寓意进行品读理解,再反复诵读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劳和教师对学生的亲切。学生对教师强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被激发起来了,激昂的情绪油然而生,深情的朗读声传得很远。
二、分角色朗读。我们知道,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多会运用语言描写来突出人物品质,这时候分角色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对模仿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四年级《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有不少李时珍和弟子庞宪的对话,通过文字,学生很难理解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即便是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学生或许理解不了李时珍的精神,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几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对文中李时珍和弟子庞宪说话时的语气进行模仿,那么其他的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快50岁的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只喝水吃干粮宿古寺是很艰苦的,而对于草药药性的记载,他总是那么的严谨认真。当学生有了这个理解,那么再去朗读这篇课文时,感情就会自然的被激发出来。
三、贴近生活朗读。我们可以让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把握文章的感情朗读,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做到。如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春联》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如果让学生就从课文中去抓感情朗读,这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确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如果首先问学生们有没有在春节时张贴过春联,然后接着问他们过年时贴春联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并引导他们回味过年时候一起玩闹,贴春联的心境,他们思维就会很快的进入贴春联时的状态,这个时候再去朗读课文,他们自然就会读出感情,就会读出春联所描写的意境,把情感投入到文章中去。
所以,只有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把握课文的感情,那么学生就会把自己完完全全投入到所学的课文当中去,从而很好把握文章的感情去朗读。学生在朗读时,自然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判断事物,在一些教育性的文章里面我们还可以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辨别生活中的是非。
四、动作表演朗读。做表情、动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游戏形式的朗读更容易使孩子读出感情。如四年级《九寨沟》一课中,描写“异兽珍禽”的段落中,对金丝猴、羚羊、小熊猫有细致的动作描写,在这一段的教学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这几种动物特点的理解,加深对他们的喜爱,从而把感情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去,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观看画面朗读。通过画面展示鲜活的形象,借助画面通过视觉给人以内心的深深震撼。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中,“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可是每天鹫鹰啄食以后,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又会奇迹般地复原。”当学生自由读,有一定感情基垫后,出示普罗米修斯肝脏被鹫鹰啄得浑身鲜血淋淋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残酷惩罚、不畏、勇敢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同时痛恨宙斯的残暴、心狠手辣。在学习这一课中,学生读这一段落读得最动情。
篇6
在课堂上怎样进行“写”的训练呢?
一、提高兴趣,鼓励动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大多数学生都是害怕动笔的,害怕写不出内容,害怕老师的批评,害怕同学的嘲笑……由于众多的害怕,习作课上往往是抓耳挠腮,不知从何处下笔。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动笔,“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写出多么好的结果,而是在于其过程,在于激发学生“写”兴趣的提高和动笔习惯的养成。只要用心去写,都要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譬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卧薪尝胆》,学生一开始学习时,写出了“课文主要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虽然是不全面的,内容也是比较肤浅的,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时给学生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涨。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写出了“课文主要讲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反败为胜的故事”。就比较全面准确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又都有了动笔的机会。长期坚持这么做,学生写的兴趣何愁不高,何愁学生不愿动笔呢?
二、身临其境,体验角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如苏教版第五册的《掌声》一文,当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勇敢地走上讲台,她的演讲再次获得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时。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会说……”、“如果你是小英,你会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由于问题设计开放性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
三、聆听故事,展开想象
听故事是同学们都乐意的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到好处的把学生引入到故事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展开想象,参与到编故事的行列中,学生也是其乐无穷的。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中讲到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吃尽了苦头。教师可设计几个情景:夏日,骄阳似火,李时珍……;夜晚,蚊虫叮咬,李时珍……;为了验证草药的药性,李时珍亲口进行了品尝,结果……等让学生展开想象,把想象的结果写下来。于是学生便写出了这样的话语:夏日,骄阳似火,李时珍和徒弟头顶烈日,汗水浸湿了衣服,汗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他俩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珠,埋着头在寻找草药;夜晚,蚊虫叮咬,李时珍和徒弟顾不得驱赶,忘掉了全身的疼痒,全神贯注的整理着白天采集的草药,并一一地进行登记;为了验证草药的药性,李时珍亲口进行了品尝,结果是上吐下泻,浑身无力,但他毫不后悔……当然,不同的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内容。我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内容融入到课文中去,带着自己的内容进行高声朗读。当课文中的内容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学生的脸上能不露出喜悦的微笑?
四、自主选材,说出真话
在写的过程中,有时教师出的话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有的虽然是生活中的事,但过于宽大,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材,说出真话,写出想说的话,可以是高兴的事、伤心的事,也可以是秘密的事。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什么形式都可以,只要真实就行。例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三袋麦子》,有这样的一个练习:课文中的小猪、小牛、小猴,你喜欢哪一个,并说明理由。大多数的学生说和写的都是喜欢小猴,他们的想法和土地爷爷对小猴的评价是一样的,因为小猴聪明能干。这个答案无可厚非,符合作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可偏偏有这样的学生说喜欢小猪,因为小猪憨厚老实,心里怎么想的,脸上就露出什么样的表情,嘴里就说出什么样的话语,吃啥啥都香。学生写出了可能与作者、编者意图不一致的话,但这是学生的心里话,真实话,也是对小猪的真实的概括总结。这难道不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吗?这对于当前部分有挑食习惯的学生来说,不是一种教育吗?这不是对学生进行讲真话、诚实待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吗?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高效
经过多次外出学习,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构建“生本愉悦高效”的课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创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1.教师要善于设“境”,让学生生“情”
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利用情境创设氛围,从而营造出课堂上积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而又生动的氛围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情境导入、随文讲或编一个小故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2.教师要重视语言的精练和幽默
教师授课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就要做到课堂语言生动而不失形象、精练而不失幽默、激情而不失分寸,运用精练而形象的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参与其中。
3.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心境
教学心境就是教师和学生特有的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教学心境表现在教师的神态举止和音容笑貌上,而教学心境影响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具有良好心境时,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授课的艺术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心境,带着一种不良情绪来上这堂课,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所以,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心境,他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也就不可能营造生本愉悦的课堂。
二、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体现以生为本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更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展示活动,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演讲、质疑、讲解、辩论等课堂展示学习活动。教师要激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三能动”:即能动脑想、能动口说、能动手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训练提高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力求全员参与,每位学生每节课拥有展示机会,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把握机遇,在展示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积极上进的精神品质。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的理念。
三、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培养合作精神
如果说教师语言的魅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是这样操作的:请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教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教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注意:
(1)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走过场、为讨论而讨论。
(2)在合作时,教师也应适度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小组合作顺利时,教师要适度加以表扬;小组出现问题时,要加以点拨;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制止并给予适当点拨,这样小组合作就能顺利进行。
四、注重方法指导,体现课堂高效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力有效的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及其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教师适当点拨抓住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多媒体教学更是形象教学的最佳手段。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手段将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图像、跃动的影像和形象的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激发学生审美感受,调动积极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发散思维
其实,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有精彩的开始,还需要有完美的结尾,正所谓“有始”还需“有终”。既要有效导课,也要巧妙结课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疲劳, 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这时,如果老是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来组织教学,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重新进入活跃状态。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三、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注重丰富的阅读材料
网络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多方创设激励学生主动的参加活动的网络教学环境,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 ,网页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适合儿童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动物》、《赤壁之战》、《聪明的乌龟》时,网络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阅读需求随时得到满足,维持了阅读兴趣,因此,网络教学轻而易举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广泛阅读时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个人会终生受益。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协同作用优化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标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去恰当选择电教媒体,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随着人类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不断开发、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及网络有着较强的视听感染能力,能较好地避免了教师教学中的局限性,它将声、像、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充满活力,对生字的学习、课文的理解、作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如,在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学生围绕“古寺”一词进行资料查询后,围绕一个主题 《话说李时珍》,学生利用word 制作成自己的演示文稿形式,与大家共享交流。学生在学习时,获得的信息不仅来自老师、网络,也感受同班学习的成果,师生的得到时的交流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提高,教师对新的信息体验也受益匪浅。这样,教与学的目的都能达到优化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象、声音、图片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了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机构。不仅能优化教育环镜、提高课堂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在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具有任何一种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
例:《回声》中水波、声波的返回可用动态图片来突破难点,《黄山奇石》中黄山风景的秀美,《雷雨》中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又都可采用影像来突出重点,同时在学习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或诗歌时,可选择一段优美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来渲染情感,以突破情感的教学,教好指导朗读,而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又可选用一段优美而轻快的音乐来增添美感……
篇9
一、 追根溯源,寻求本真
[回放]出示“宿”字。
师:同学们,这里的“宿”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停顿片刻,学生静思)让我们来看看这幅图吧!
师:这是古人所写的“宿”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1:这是一间房子。
生2:房间里有一个人。
生3:有一扇窗(教师纠正:这是一张床)
……
师:现在,你能猜出“宿”字的意思吗?
生4:……
[思考]在学生理解“宿”字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追根溯源,从“宿”字篆体的写法入手,运用会意的手段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宿”字的含义。
所有的数学思想内涵均可由一整套完美的符号语言精确表示。数学符号经过漫长的演变,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它们是从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改进而成的。在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可以从数学符号的起源入手,回到起点,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的演变过程,感悟数学的历史底蕴呢?
[实践] 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教师这样引入了分数线:
出示教学插图。
师:6个苹果分给2个人,平均每人分几个?
生1:6÷2=3(个)。
师:2个苹果分给2个人,平均每人分几个?
生2:2÷2=1(个)。
师: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该怎样分呢?
生3:每人半个苹果。
师:半个怎样表示呢?
生4:画半个苹果。
生5:写个“半”字。
……
师:有道理,可是如果要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人,甚至平均分给100个人,那每个人得到的苹果又该怎样表示呢?(停顿)其实,我们的祖先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于是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分数线!
[体会]数学教学活动不是科学数学的重演,而是学科数学的再现。在引入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带领学生回到了分数产生的“原始”环境――当用整数无法表示某个数时,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数――分数,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规范它的写法、读法和意义。在分数线生成、演变的再现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数线的语音、语义、语法的融合,树立了科学发展观。
二、 形式多样,丰富认知
[回放]出示:宿 材 徒 尘 煮 庙 订 砖 详 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观察这些字的结构,你打算怎样分类?
生:上下结构:宿、尘、煮;左右结构:……;包围结构:……
教师出示:
虽然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但它们的写法却不一样,现在伸出你的手指跟着老师一起来描一描,感受一下!(师生一起用手描生字)
[思考]在字词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有时借助图片来解说,一目了然;有时借助实物来展示,具体直观;有时借助动作来演示,生动形象;有时借助语调来感染,声情并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读一读、比一比、描一描、写一写的过程中,将汉字的音、形、义进行合理建构与整合,从而加深了理解。
数学符号具有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和精确性,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记忆方法为主,所以他们常常难以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因此,在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语文中字词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通过让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新知,理解新知,使看似严肃、冷漠的数学符号鲜活、灵动起来。
[实践]在教学“”的认识时,教者除了让学生读、写符号以外,还开展了这样的教学:
师:看到“”,你有办法分辨它们吗?
生1:开口朝右的符号是小于号,开口朝左的符号是大于号。
生2:我是两只手来分辨的。伸出左手,让大拇指与其他手指分开,从侧面看,它就像一个小于号,同样,右手的手指也这样伸开,就有了一个大于号。
……
师:同学们,你们真有创造力!老师这儿也有一个记忆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儿歌:
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
[体会]数学的世界是一个符号的世界。“”作为学生的元认知,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少学生对“长相”相似的“”分别不清,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常常出现错误。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学时,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内化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记忆。在这些记忆方法中,有的是借助图形符号语言,有的是借助肢体语言,有的是借助口头语言。这些丰富多彩的记忆和表达方法,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数学体验,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符号感。
三、 分层递进,构建体系
[回放]师:同学们,在刚才读的内容中有这样的两个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不妨先理解单字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单字的意思连起来,就可以揣摩出词语的意思了。
学生尝试理解,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这两个词语都说明了旅途的艰辛,下面我们再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重新来感悟它们的含义。
出示句子: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师:现在你能运用这两个词,自己来造些句子吗?
[思考]在教学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时,教师从字、词、句这些语言单位入手,让学生从认知、理解,再到运用,逐步内化,层层递进,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认知体系。
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就是“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表示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非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逐步建立数学符号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引领,逐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符号的认知体系。
[实践]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符号表示方法时,教者开展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师:同学之间相互说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体会。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分配律,那你还能用更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并展示:
生1:(我+爱)×学=我×学+爱×学。
生2:(+)×=×+×。
生3:(a+b)×c=a×c+b×c。
师: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4:第三种方法好,因为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更简洁。
出示:
师:同学们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出这个图形的总面积吗?
生1:(a+b)×c(教师板书)。
生2:a×c+b×c(教师板书)。
联系这幅图和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生3:(a+b)×c=a×c+b×c
生4: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师:对!其实这幅图中就蕴含了乘法分配律,而乘法分配律也可以用这幅图来表示。
[体会]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安排了这样的三个阶段:先用语言描述规律,然后用汉字、图形、字母符号来表示规律,最后用求长方形总面积的图形来表示规律。有所不同的是第一阶段是用语言来描述规律,是较低级的表达层次;第二阶段是用更精练、更简洁的符号对规律进行了提取与概括,这是较高级的表达层次;第三阶段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a+b)×c=a×c+b×c与图形进行了有机结合,这是更为高级的表达层次。教者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挖掘与提升,大大丰富了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形式,使得它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轻薄到厚重的升华,多角度的诠释强化了符号化的思想,丰富和完善了符号的认知体系。
四、 情感融入,寻求共鸣
[回放]出示:“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师:这里的“长年累月”是什么意思?
生1:“长年累月”就是时间比较长的意思。
师:能不能换一个词呢?
生2:我想用“夜以继日”。
生3:……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词都说明了李时珍在外奔波确实很辛苦,可他为什么要这样呢?
生4:为了造福万民,使万民得福。
师:是啊!李时珍就是这样一个不辞辛苦、心怀天下的人。下面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再来读一读。
[思考]在教学词语“长年累月”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的基础上走出来,融入情感,引发共 鸣,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样,数学符号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它也可以赋予德育的功能。因此,在数学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符号的人文气息。
[实践]在数学符号圆周率(π)的教学过程时,教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圆周率――π,知道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在数学的历史上,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关系呢?
生1:祖冲之。
师:对,老师骄傲地告诉大家,他就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光荣的历史。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2 :我想到了我们的先人太伟大了!
生3:我为我国古代文明感到自豪和骄傲!
篇10
[关键词]渗透;课文;阅读;表演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下,大家普遍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对语文的人文性研究反而有些“谨言慎行”。事实上,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语文”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完全可以水到渠成。
一、润心无痕:立根原在“课文”中
以苏教版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各学段教科书中适合渗透“心育”的课文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故事类
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担当和奉献);寓言故事,如《鹬蚌相争》(宽容);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坦诚);文学故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忍让)。
2.人物类
(1)中国历史人物。这类课文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线,往往带有深刻的思想教育内涵,包含博大精深的文化诉求,如《李时珍夜宿古寺》(心怀梦想)、《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百折不挠)等。(2)外国优秀人物。如《第八次》(永不言弃)、《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奉献和分享)、《艾滋病小斗士》(乐观和积极)等。(3)时代优秀人物。他们身上的品质更具亲近感、更接地气,如《翻越远方的大山》(相信自己,不懈追求)、《番茄太阳》(乐观自信,心怀他人)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通过学习,走进人物强大的内心世界。
3.说理类
这类课文比较少,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持之以恒)、《学会合作》(团结一致,勇于自我牺牲)等,这类课文本身就是以说理为主,因此中心明确,主题集中。教学中,抓住主要观点、中心句和主要事例,联系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4.散文类
如《夹竹桃》中对于夹竹桃可贵韧性的描写,可以渗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教育。教学这类文章时可以与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起来,以深化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5.综合类
主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克服困难等。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以“明理”和“导行”为主,通过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着重培养孩子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做事习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通过渗透的方式进行,不能植入式的强加。课堂上的渗透要追求无痕,即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把有形的文字化为无形的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过程应是学生自读自悟、自主习得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自主感悟。
二、“读”占鳌头:采得百花酿成蜜
实现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和谐共舞,教师首先要“下海”,读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然后,选择一些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但这仅仅是开始,决不能推荐完就了事。教师要根据主题,提炼出核心的东西,比如《青铜葵花》中的“苦难”,这个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线”学生顺着这条线读下去,一定会变得“内心强大,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
三、“演”出精彩:万类霜天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