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测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8 06:3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现象测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辽宁;城乡一体化;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21-02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也是政府部门的政策侧重点。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体现的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适应,是社会领域的一次变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式,在思想观念上是一次有益而大胆的更新,同时也是政策上的一次巨大的变化。城乡一体化解决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问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也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一次有益调整,对城乡产业布局和城市与农村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发挥重要的作用。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
当然,当前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还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认为城乡一体化发达的城市与发展落后的农村之间的一次融合,他们能够打开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无差异发展。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城乡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工业一体化上,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工业一体化”,通过工业的一体化来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规划学者的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从空间上解决城乡之间的统一布局和统一部署,以交通为纽带,以产业链为方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共赢式发展。另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进程本质上是城市与农村在生态环境层面的一次融合,城乡一体化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城市与农村的有序发展。
二、辽宁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及问题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国家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通过分析发现,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的时候,就是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最好时期。到2012年,辽宁城市化水平已经高于60%,结合国际经验,我们认为辽宁省在此时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机会期。但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辽宁仍然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缓慢,尤其是轻工业发展,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工业数量少,产值所占比重较低;其次是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差距明显,不能促使要素的快速流动。第三,作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的行政一体化程度非常低,难以从行政的角度协调各自的发展规划,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各自为政,低位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辽宁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辽宁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促进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的活力,减小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扭转原有的农业反哺工业的一贯做法,要做到工业补贴农业,利用城市的优势资源,扩大对农村的支持范围和支持力度,使城乡之间平等享有改革红利。
(一)农业生产主体地位不变。
辽宁省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农村摒弃原有的农业生产,反倒是要求农村快速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强综合生产力,确保粮食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保证农村农业生产主体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力度投资基础设施,诸如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全面改进农村的生活条件,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党的十中明确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一创新性提法,为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为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和大规模高效生产提供了保证。土地的市场化流转,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这一制度,依法维护农村居民的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以耕地保护为基本前提的情况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农村土地的经营体系的形成,有助于辽宁省内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的快速缩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效发展。
(三)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要从要素和公共资源两个层面加以解决。以劳动、资本、土地等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进行交换的时候,要做到公平交换。劳动要体现同工同酬,资本要体现资本价格一致,土地要保证农民平等分享有土地增值收益。允许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继续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构建适合辽宁农村发展的产权流转交易场所,允许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的公开、公正流转交易,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十六大以来,随着辽宁省城乡一体化政策的逐渐推进,辽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不断地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已经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百分之百覆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雏形已经形成。
(四)完善和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的机制体制是当前辽宁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关键环节,而产业协调与融合、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地域差异化竞争等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
在城市管理方面,鼓励创新,提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完善的人员流动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力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辽宁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要保障城乡之间平等享有改革开放的红利,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源的平等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还要进一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备,为农业工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村的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和渠道,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
参考文献:
[1]赵维良,赵东霞.辽宁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14.
[2]刘芙,金春梅,唐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辽宁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3,(2):22-23.
[3]常春芝.辽宁沿海经济带城乡一体化评价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1):63-67.
[4]蔚广森.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7):21-22.
[5]张荣.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4,(4):42-43.
[6]杨茂保,张永杰,付秋兰.农民市民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9):4-5.
[7]张秉民,何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J].法制与社会,2014,(11):201-202.
收稿日期:2014-04-18
篇2
1. 高职院校学生女生体育兴趣缺失分析
1.1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女生大来自高中,由于高中生为了应付高考,再加上没有体育高考,学校没有开足体育课,甚至不开设体育课和其他体育活动,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下降。由于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在体育课上难以完成课堂的内容,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引起体育兴趣的降低。
1.2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比较少。对某高职院校学生的169人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目前学校组织和安排的校内课外活动,有15%表示非常满意,有18%表示较满意,有25%表示一般,但也有42%的同学不满意。
1.3家长的因素。重文轻的思想的存在直接或间接束缚着现代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只要文化科学好就行。导致许多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家长剥夺同时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思想,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是不思进取,赞同了家长的意见,完不成学习任务时缺乏应有的耻辱感。通过问卷调查,在169户家庭中,有68户家庭的父母双方都不同意子女过多地参加体育锻炼,占40%。
1.4高职院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存在着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缺乏新颖性,在小学学的东西在初中和高中还有太多的重复,我们了解到,学生迫切希望学校课外活动能增加一些技术简单、难度要求低的体育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比如:各个球类活动、跳绳、拔河或趣味体育活动。
1.5教师因素。(1)体育教师因素主要有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新颖、教师自身的责任心不强、师生关系紧张等因素,造成学生对体育课觉得乏味和厌恶,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2)其他任课教师,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象是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使学生同他们一起认为,学习体育是没有用的,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
1.6学校体育运动设施缺乏,造成了学生锻炼的消极。由于高职院校都是从以前的中职学校转换而来,虽然升级成了高职院校,但是体育设施依旧没有得到升级,场地狭小,体育器材缺乏,依旧是以前的老样子,这些问题严重阻滞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增长。通过调查,湖北省某市的部分高职院校运动场地极其缺乏,在校学生人均体育活动场所面积值偏低,没有充足的运动场地,何来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期盼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2.对策
2.1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学好体育的重要性。在体育课开始时就要讲清体育课的价值,把体育教学与训练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体育训练能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愉快教学,以激其趣。(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的基础在于师生互相尊重,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情绪,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中来。另外,由于师生的和谐,更能使学生从教师的热情、自信中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增进勇气。(2)良好的课堂开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体育课也是如此,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导语要有鼓舞性、煽动性。上课伊始,教师精神振奋,充满激情地运用有鼓舞性的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语言爽朗干脆,亲切有力,充满活力,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语言更应具有感染力和鼓舞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3落实必要的物质保障,合理运用学校有限的体育场地,开发潜在的器材。充足的体育运动设施是整个学校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必要物质条件,拥有充足的体育运动场地是具有庞大的体育运动群体的基础,试想如果没有充足的体育设施,就算学生有体育兴趣也是白搭。(1)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学生体育经费的投入,购置必要的体育器材,建设、改善体育场地设施,确保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活动场所以及活动器材,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闲暇体育活动。(2)根据场地使用状况,合理使用训练场地,开发潜在的训练器材。比如,利用学生自身体重进行徒手练习或相互间的“蹲人”练习,还可以利用橡皮筋做栏架进行跨栏练习。还可以自制器材,比如可以自制纸足球、接力棒、跳高架等等。
2.4学校对开展校体育活动的大力支持,加大全员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力度。积极落实区有关体育活动安排,并自己开立校内体育活动,营造学校良好的体育氛围能够激发广大师生对体育的热爱,从而能够培养更多的在校的体育人口,激发学校学生体育兴趣。
2.5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愉快教学,保持体育兴趣。要使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就要使课堂中教与学的过程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因此,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其快乐的潜力。以前在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部分不外乎慢跑、徒手操,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厌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在音乐下来完成动作,而且还运用组织得法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练习,以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2.6教师行为的更新: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参考文献
[1]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J],2001第5期。
篇3
关键词:县级中学;教学现状;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29-01
县级中学是我国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意在寻找改变县级中学的教学现状的方法,为改变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学现状提供客观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新乡市部分县级所属的26所县级中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访问调查法 对部分县教体局和学校体育工作主要负责人进行咨询,对部分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学进行实地的考察。
1.2.2问卷调查法 独立设计《河南省新乡市县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表》
该调查表所设问题易回答,易分析,表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69份,回收率95.6%。
1.2.3统计分析法 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对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调查结果
体育教师教学模式统计,结果见表一
表一 教学模式
中学学校数量教师数量
县级 26市级8县级208 市级89
采用非放羊式45 82 76
偶尔采用放羊式 132 97 19
经常采用放羊式 91 29 4
河南省新乡市县级中学体育教师经常采用和偶尔采用放羊式的教师比例占60.6%,明显高于市级中学的30.1%。这说明县级中学的教育管理制机制存在严重的漏洞,县级中学体育老师的教学态度整体上不如市级的教师态度端正。
结果分析导致这种体育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具体的分析如下:
2.1.1 学校忽视体育教学,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
2.1.2 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教育监督,制度形同虚设。
2.1.3 学校的领导不重视,体育资金投入率低,场地,设置,器材不足。
2.2发展对策
2.2.1 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争取领导们在资金人力上的支持。
2.2.2 严肃规章制度,惩罚分明。
2.2.3 修订体育教学大纲,规范体育教学的内容。
2.2.4 检查体育教学工作的进度和工作效果。
2.2.5 明确每一名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对工作进行分工,合理安排。
3结论
3.1 县级中学的学校教育是我国的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方方面面的因素,其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体育教师放羊式教学的问题相当严重;河南省部分县级中学的体育课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事实。
3.2 河南省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学现状在全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具有代表性,本调查符合体育教学的事实,是对完善体育管理机制理论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徐亮. 湘西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设施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1
篇4
一、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
(一)侥幸心理暗中作祟个别教师以身试法
1、违纪违法手段高。不少教师明明知道体罚学生违纪违法,却自认手段高明、隐秘,无人知晓,背地里进行体罚,就是查起来,还可来个死无对证,死不认帐。
2、自持有"理"心不虚。认为自己的心是好的,只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问题不大,何况自己还相对于学生是强势群体,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家长授意壮了胆。"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还很流行,不少家长都要求教师管严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似乎是"分内之事"。
4、"敲敲打打"无所谓。不少教师认为敲一敲,打一打,给他个警告,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况且别人就没事,自己也不会那么倒霉。
(二)处理不严变相放纵考核失察监管不力
1、教师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身正为范",为了维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辉形象,也便于教师今后开展工作。处理时难免处理不到位,有护短心态。
2、体罚学生被视为责任心强。在学校领导、家长及学生心中都会认为体罚学生的老师工作责任心都较强,且教学效果好,自然一美遮百丑嘛,只要不出大事,随他去吧。
3、学校的领导睁只眼闭只眼。"不管黄猫黑猫,能管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只要能把学生管住,教学成绩好,不给领导添麻烦,就是好老师。
4、受罚学生及家长显得无奈。他们都认为,"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算了吧。
(三)传统影响根深蒂固不体罚就不是"好老师"
1、不体罚学生遭尴尬。有一位教师因从不体罚学生出了名,学生都不怕他,故意与他对着干。不久,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公开要求学校换人。
2、体罚在斗争中成长。目前的教育现状仍是讲"颗颗"、"米米",不少教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采用了"拔苗助长","强人所难"。有"压迫"就有反抗,就有斗争,有斗争自然就离不开体罚,尽管它不彻底、不合法,但体罚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快的方式。
(四)学生行为更显"猖狂"教者无奈亮"杀手锏"
1、学生"懒"病很突出。据调查占学生人数的10%-30%不等,农村学校相对较多,不采取措施就不完成作业,甚至不学。而面对有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体罚)了,考试分数就上去了的残酷现实,给了很多老师更大的挑战。
2、故意捣乱、对抗多。现在的中小学生攻击性很强,面对老师的善意劝阻,只会让这些无知的学生认为是老师无能。没有顾及教师的权威与尊严,学生一意孤行。
(五)教师心理问题严重导致教育行为失控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有: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敌对;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躯体表征;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关注教师的教育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改善教师的内心状态,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二、治理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笔者提出如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狠抓"维权"预防网络
1、强监督,各校设立"维权机构"。由法律服务机构、家长委员会、教代会、学生会联合组成学生维权监督机构,向社会公开维权内容,维权热线电话,单位地址和负责人,做到机构人员落实、维权效果落实和档案资料落实。
2、重维权,聘监督员提供援助。
3、畅渠道,"侵权案"的信息收集。
4、严惩处,促使教师以之为戒。
(二)结合体罚现象特点实行评价动态管理
1、确立领导监督制。组长、副组长随时抽查,临时深入各班"突然袭击",检查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等。
2、领导检查定时制。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对教师进行定量与定性评比相结合的评定,记录教师在道德中的成绩和不足。
3、实行教师间自评。以年级(或教研组)为单位实行先自评后互评,找到教师间被忽略以及容易忽略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
4、实行学生评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以班(或年级)为单位评价教师,并让学生提出对教师的要求。
(三)注重教师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开设心理健康课。学校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并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
2、建立心理检查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并建立档案。使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完善自我。
3、设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鉴于有些教师碍于脸面或虚荣性等原因,故采用咨询热线、信箱等方式,进一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四)定期举行"拍案说法"构筑正确育人防线
1、开"拍案说法"专栏,加强法制教育。
2、树立正确育人观,促"角色转变"。
3、学习课堂控制艺术,获取恰当方法手段。
(五)学生违纪惩戒"立法"减轻教师管理危机
长期以来,有些"教育专家"认为既然是"教育",就是"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但许多老师显然还没有修炼到面对"猖狂"的学生时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当一些学生光靠说服教育很难奏效、甚至无效时,在教育中恰当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戒是完全必要的。
(六)通过理论实践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1、理论学习--提高。
篇5
关键词:时事资源;思想品德;复习课
作为初三思想品德复习的重要补充,时事资源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时事资源的运用,方法是多样的,而初三思想品德复习课的课型也是多样的,要实现时事资源与初三思想品德复习课的有效整合需要不断努力尝试。
一、学生自主命题实现时事资源与初三思想品德题型复习有效整合课堂实施
笔者的课程实施主要有三大部分,五大环节。每一个环节由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一)搜集时事材料,自主命题
第一部分为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先设计教学学案,学生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练习感悟:教师会在课前利用时事材料设置一道做法类的题目,让学生完成,并以此题目为例子,让学生出题提供参照。
2、题型预习:教师列举近年来中考关于做法类题型的设问,学生自主分析设问的不同点,在学案上对设问特点进行归类。
3、资料搜集:通过阅读报刊、上网查询等方式,搜集目前我国面临的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如雾霾天气等)的具体材料。
4、小组交流:
(1)小组长组织小组汇总同学的归类,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完善小组答案,明确做法类题型的设问特点。
(2)小组对所搜集的时事材料进行筛选,删减,选出1-3则时事材料,根据小组归类的设问特点,设计做法类题目的设问并自主组织答案。
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开拓思维,通过自主搜集时事材料,对时事材料进一步分析归纳,寻找时事材料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进一步理解课本知识。在实施的过程中,资源环境这个范畴学生较为熟悉,因此搜集的材料基本都符合主题。但这是属于课前预习部分,小组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时事材料筛选、删减、题目设计的主导者,对小组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小组由于小组长的组织不当,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最终只由小组长完成任务,出现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较低的情况。
(二)展示命题,小组互评
第二部分为课堂展示,主要有预习展示、考题回顾、即时训练、练习巩固三方面。课堂上要充分利用40分钟的时间,讲练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
预习展示部分,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设问的特点,明确审题的注意点。课前,教师挑选预习作业完成较好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小组对设问特点的归类,其他同学负责质疑补充,在质疑和补充中,明确该类题型必须审清楚题目的主题和主体,明确答题思路。
考题回顾部分,主要有讲解――质疑――补充――点评总结四方面。小老师会在课前把练习题的答案板演在黑板上,课上给同学讲解自己的答题思路,同学对小老师的思路进行提问并质疑,弄清答案。质疑过后,教师板书参考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寻找自己在答题过程中的误区。最后,教师通过学案展示典型答案,全班同学根据学案上的典型答案,指出答案的得分点与失分点,灵活运用课前预习的成果明确该类题型的注意点。
明确了答题思路,学生就要活学活用,进行即时训练。课前,学生已经搜集了较多的时事材料,并筛选出较好的时事材料进行自主命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组织了答案。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问答,一小组负责出题,另一小组抢答该设问指向的主题和主体。出题小组再对小组的答案进行点评,教师加以总结。在问答的过程中,学生再深化对所选择的时事材料的分析,再一次明确出题的注意点,为做题作铺垫。
最后,教师课前对各组所搜集时事材料编写的题目进行筛选,选出较好的题目让学生当堂限时10分钟进行限时训练,巩固知识。限时训练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答题意识,让学生及时运用堂上所归纳总结的方法答题。期间,教师挑选了两位同学上黑板板书答案,一位是出题小组的成员,一位是其他小组的成员。练习完毕,先请其他小组的讲解自己的答题思路,台下同学质疑。再请出题小组的成员分析材料,讲解自己的答题方法,台下的学生点评质疑。最后,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并提出评分标准,同学交换答案互相批改。
课堂展示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也是学生掌握巩固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课堂的实效。纵观这一课,以讲解――质疑――补充――点评为主线,着力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面,以学生的讲解激发同学的思考,及时进行补充,在质疑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思路。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点评环节,在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无法解决或讲解的同学表述有误时,进行及时的补充说明。
课堂展示环节,主要是对学生阅读分析时事材料,明确做法类题型答题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在讲评题目、自主出题、当堂练习中充分明确做法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在分析利用时事材料的过程中提高对时事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于做法类题型相对较简单,学生只需要找出主体和主题就能较好地回答问题。而时事材料,就是学生找出主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学生自主搜集材料,理解主题,到自主利用时事材料出题,预设主题,到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寻找主题,学生通过自主命题,不但熟悉了时事材料的主题,而且能较好地完成做法类题型寻找主题的审题步骤,提升自身能力。从理论的角度,这是时事资源与题型复习课较好的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一是本课是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课前预习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的质量;其二是小组对时事资料的阅读往往会以偏概全,导致对答案的组织存在较多问题,这既是一个教育的契机,但同时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其三,教学的重点是要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明确如何审清题目,自主命题学生接触较少,新鲜感较强,不少学生会把关注度放在如何用题目难道其他同学而忽略在这过程中如何掌握答题机考,本末倒置。其四,对于如何命题,学生仍然存在较大的疑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命题,是本课必须解决的问题;最后,如何发挥时事材料的功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本课需要继续考虑的问题。
(三)拓展命题,巩固提升
第三部分是作业的布置,教师挑选出题较好的组别,对题目进行进一步修改,提升难度,通过作业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本部分是在学生已有的题目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使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同时也可以对做法类题型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提高。这部分主要考察教师的命题能力,要求教师既能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又要在学生所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拓展,且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必须适中,符合学生的水平。
二、学生自主命题实现时事资源与初三思想品德题型复习有效整合的策略反思
通过对《中考做法类题型专题复习课》的反思,笔者总结归纳了时事资源与初三思想品德题型复习有效整合的策略,为时事资源与题型复习的有效整合提供更多思考的方向。
一、注重小组长的培训,强化对材料的筛选运用能力训练,提升课前预习的质量;
在课程预习环节,小组长的主导作用发挥是关键,因此,对小组长长期有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小组长的培养,并不是成为小组讨论的主导,而是发挥组织功能,在小组中形成互相讨论、分享的氛围。只有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发挥到位,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其次就是课前对事实材料筛选的培训。时事材料的应用,学生自主出题,不应只局限于一节课,而应该在复习课中经常有效运用。在课程开始之时,教师要明确时事材料筛选的标准,让学生缩小才材料搜集的范围,防止材料过多及过于空泛。小组长充分组织课前讨论,学生明确筛选材料的标准,课前预习的效果才能更加明显。
二、小组互动问答环节,强化小组评价,在小组评价发现学生的审题缺陷;
自主出题小组评价应该紧密结合,在一个小组出题考察另一个小组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评价中。无论是出题小组还是答题小组,教师都必须在课前给予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对出题小组,需要评价其所出设问与时事材料的关联度,设问的主体和内容是否明确、所设问的类型是否符合要求及对答案的组织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答题小组,主要是考察其审清题目主体和主题的能力,审时事材料的能力以及答案的组织能力各方面。在互问互答中,把每一个问题细化,赋予相应的评分范围,如1-5分为限等,让学生能有效地实现互相评价,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三、充分利用时事材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于复习课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有较大的难度,一方面,由于复习课强调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查漏补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被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作为题型复习课,教师更多地强调在题型的突破,要同时兼顾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于老师而言,难度是较大的。但是,利用时事材料,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我国环境、资源的资料,不少学生在搜集过程中就会被我国的环境、资源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所震撼,有所感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学生展示材料的时候要适当加以点拨,提醒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启发,从而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注:本研究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课题《时事资源与初三思想品德复习课的有效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篇6
模块一
电磁铁
一、知识点
1.
电磁铁的来源:通电螺线管有磁性,如果在一个通电螺线管中插入一根软铁棒,螺线管的磁性会更强。
2.
定义:插入了软铁棒的通电螺线管叫电磁铁。
这根软铁棒称为电磁铁的铁芯,螺线管成为电磁铁的线圈。
注意:电磁铁的铁棒(铁芯)是由软铁制成的,被磁化时显磁性,但失去外部磁场时,其磁性又立即消失。
3.
电磁铁中加铁芯的原因
通电螺线管通电后产生磁场,该磁场使其内的铁棒被磁化,铁棒磁化后的磁场极性与通电螺线管的机型完全一致,使得电磁铁的磁性比螺线管的磁性大大地增强。
4.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
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时失去磁性。
(2)
电磁铁中的电流越大则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3)
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4)
电磁铁中有铁芯比无铁芯时的磁性强。
5.
电磁铁的特点
(1)
可以通过电流的通断,来控制其磁性的有无。
(2)
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改变磁场方向。
(3)
可以通过改变电流大小、铁芯的材质来控制磁性的强弱。
6.
电磁铁的应用
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机、电磁继电器、电铃等。
7.
电磁继电器
(1)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电路
(2)
电磁继电器的组成
一般由电磁铁、衔铁、弹簧片、触点等组成。
(3)
电磁继电器的原理
利用电磁铁在通断电的情况下有无磁性来间接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
(4)
电磁继电器的应用
①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②实现远距离操作。
8.
电磁阀车门
现在的公共汽车使用的都是利用压缩空气开关的自动门。其中空置压缩空气是开门还是关门的滑阀就是你用两个电磁铁来控制的。司机通过单刀双掷开关S来使线圈或通电产生磁场吸引衔铁或,从而推动滑阀使空气压缩来推开或关闭车门。其结构如下:
二、例题精讲
【例1】
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跟通过它的
及
的多少有关,另外,将
________插入通电螺线管中.它的磁性也会大大增强.
考点: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
据上面的分析可知,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跟通过它的电流及线圈匝数的多少有关,另外,将铁芯插入通电螺线管中.它的磁性也会大大增强.
答案:
电流;线圈匝数;铁芯.
【测试题】
如图所示,若闭合电键S,则电磁铁的磁性将(
)
A.
增强
B.
减弱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闭合电键S1后,电路由单个的R1变为R1与R2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R1的阻值,由欧姆定律I=
可知,使得通过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增大.根据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可知,通过线圈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故选A
【例2】
如图所示的电磁铁,要想磁性最强,正确的方法是(
)
A.S接D,P滑至B端
B.
S接C,P滑至A端
C.
S接C,P滑至B端
D.
S接D,P滑至A端
考点: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
滑动变阻器S接C电磁铁线圈匝数最多,滑片在A端电路电流最大,并且有铁芯,所以此时电磁铁磁性最强.
答案:
B
【测试题】
如图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悬挂磁铁的弹簧的长度(
)
A.
将变长
B.
将变短
C.
先变长后变短
D.
先变短后变长
利用安培定则可以判定电磁铁的下端为N极,上端为S极,故电磁铁与其上面的条形磁体相互吸引.当滑片P向右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增大,所以电磁铁的磁性增强.电磁铁对条形磁体的吸引力增大,条形磁体对弹簧的拉力增大,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变长.
故选A
【例3】
下列设备中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是(
)
A.
电磁继电器
B.
发电机
C.
电磁铁
D.
电动机
考点:
电磁感应.
解析:
A、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的原理制成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制成的,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原理工作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测试题】
首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
A.
法拉第
B.
安培
C.
焦耳
D.
奥斯特
A、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故A正确;
B、安培发现了安培定则.故B错误;
C、焦耳发现了焦耳定律.故C错误;
D、奥斯特首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例4】
某同学在做“研究电磁铁”实验时,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试判断电磁铁有无磁性或磁性强弱的变化.
(1)只闭合S1时,电磁铁
磁性.
(2)闭合S1、S2接a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电磁铁磁性
.
(3)S1闭合,S2由接a改为接b,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电流表示数不发生变化.这时电磁铁的磁性
.
(4)电磁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的用到,如:
.
考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
解析:
(1)只闭合S1时,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电磁铁不会产生磁性,故电磁铁没有磁性;
(2)闭合S1、S2接a时,电路中有电流,电磁铁有磁性;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变长,电路中电阻变大,电流变小,即:在匝数一定的情况下,电流减小,电磁铁磁性减小;
(3)S1闭合,S2由接a改为接b,匝数变少,又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电流表示数不发生变化,即:在电流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匝数,电磁铁磁性减小;
(4)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电铃都用到了电磁铁;
答案:
(1)没有;(2)减小;(3)减小;(4)电磁起重机.
【测试题】
如图所示,A为螺线管,B为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条形磁铁,当开关S断开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填变大或变小),电流表的示数将
(填变大或变小).
开关S断开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电磁铁磁性减弱.
根据右手定则判断电螺线管的上端为N极,对条形磁铁的排斥力减小,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故答案为:变大、变小.
【例5】
如所示,闭合开关S,烧杯中水面上浮着一个空心小铁球,将盛水的容器放在电磁铁上方,此时电磁铁A端为
极,将滑片P向右滑动,空心小铁球将
.(填“上浮”“下沉”“静止”)
考点: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
①电流由A流向B,则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B端为N极,则A端为S极(南极);
②当滑片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增大,则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减小,则螺线管中的磁性减弱,故小③铁球所受磁力减小,使得铁球上浮一些,排开水的体积变小,而且由有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受到的浮力将减小.
答案:
S;上浮.
【测试题】
小利同学观察到学校楼道里的消防应急灯,平时灯是熄的,一旦停电,两盏标有“36V”灯泡就会正常发光.图所示是小利设计的四个电路,其中可以起到消防应急灯作用的电路是(
)
A.
B.
C.
D.
根据题意,分析各图可知,当照明电路正常工作时,电磁铁具有磁性,吸引衔铁,使消防应急灯所在电路断开,而当停电后,电磁铁失去磁性,衔铁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弹起,与触点接触,两灯泡连接,且为并联.因此,对照各图发现,只有图C符合这一要求.
故选C
【例6】
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电磁铁A端磁极为
极,当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逐渐向右移动时,电磁铁的磁性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考点: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
(1)伸出右手,弯曲的四指与电流的方向相同,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螺线管的左端为通电螺线管的N极,则螺线管的右端即A端是S极.
(2)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电磁铁磁性将增大.
答案:
S;增大.
【测试题】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S1断开S2闭合时,红灯亮
B.
当S1断开S2闭合时,绿灯亮
C.
当S1闭合S2断开时,绿灯亮
D.
当S1、S2均闭合时,绿灯亮
读图可知:
(1)当S1断开、S2断开时,左侧的控制电路无电流,电磁铁无磁性,右侧的工作电路也是断开的,所以两灯均不能工作;
(2)当S1断开、S2闭合时,左侧的控制电路无电流,电磁铁无磁性,由于弹簧的原因,动触点与绿灯的触电接触,同时由于右边的工作电路也是闭合的,所以此时的绿灯亮;故A错误、B正确;
(3)当S1、S2闭合时,左侧的控制电路有电流,电磁铁有磁性,由于弹簧的原因,动触点与红灯的触电接触,同时由于右边的工作电路也是闭合的,所以此时的红灯亮;故D错误;
(4)当S1闭合S2断开时,左侧的控制电路断开,电磁铁无磁性,同时右侧的工作电路断开,因此工作电路无电流,所以两灯都不亮,故C错误.
故选B
模块二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与电动机
一、知识点
1.
当把通电导体放在磁场中时
(1)
如果通电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则通电导体不受磁场的作用力。
(2)
如果通电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平行,则通电导体受磁场力的作用,当通电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力最大。
2.
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1)
磁场强弱:磁场越强,则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力越大。
(2)
电流大小:电流越大,则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力越大。
3.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力方向决定于磁场方向、电流的方向
(1)
保持磁场方向不改变,只改变电流方向,则通电导体受到的磁场力方向反向。
(2)
保持电流方向不改变,只改变磁场方向,则通电导体受到的磁场力方向反向。
(3)
若磁场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二者同时反向,则通电导体受到的磁场力方向不变。
4.
左手定则
当通电导体与磁感线垂直时,通电导体受力方向、磁感线方向、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左手定则判断:伸开左手,使大拇指与四指在同一平面内并跟四指垂直,让磁感线垂直传入手心,使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磁场力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5.
动圈式扬声器
(1)
结构:由固定的永磁体、作为银圈的线圈和锥形纸盒盆构成,如下图所示。
(2)
工作原理:当线圈通过上图中所示的电流时,线圈受到的磁体的吸引向左运动;当线圈中通过相反方向的电流时,线圈受到磁体的排斥而向右运动,由于通过线圈的电流是交变电流,它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线圈就不断地来回振动,带动纸盆也来回振动,于是扬声器就发出了声音。
6.
直流电动机
(1)
工作原理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其线圈两端各连一个铜制半环E和F,它们彼此绝缘,并随线圈一起转动,A和B是电刷,它们跟半环接触,使电源与线圈组成闭合电路。E和F叫做换向器,其作用是每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就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丁
丙
乙
甲
图甲是开始通电的状态,换向器与电刷接触,换向器与电刷接触。线圈的电流如图所示,左边受到向上的磁场力,右边受到向下的磁场力,于是线圈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转过90°就到了如图乙所示的状态,这是平衡位置。线圈的惯性使它冲过平衡位置,于是换向器就改变了所接触的电刷,与接触、与接触,如图丙所示。
图丙中,线圈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左边的受力方向变成向下,右边的受力方向变成向上。于是线圈就继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90°。
转到图丁中所示的位置时,又靠惯性冲过去,就回到了图甲的状态。
(2)
换向器作用:
①线圈在平衡位置时,停止对其供电。
②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3)
转动方向和转速:转动方向与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有关;转速与电流的大小和磁场强弱有关。
7.
实用电动机
(1)
基本结构:电动机是由转子和定子两大部分组成的,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2)
原理: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现象制成的,它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
种类: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
二、例题精讲
【例7】
1.如图是火警自动报警原理图.发生火警时,将会发生下列变化,其变化顺序是
.
①温度升高使铜铁双层金属片向下弯曲,从而接通电磁铁电路.
②接通触点使报警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③电磁铁具有磁性.
④衔铁被吸下.
⑤红灯亮、电铃响,发出警报.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③②⑤
2.小李利用电磁铁设计了一种微机室防盗报警器(如图).在微机室房门处安装开关S,电铃安在传达室.当房门被推开时,开关S闭合,电流通过电磁铁,电磁铁
(填“有”或“无”)磁性,并且B端为
极,跟金属弹性片上的磁铁相互
(填“吸引”或“排斥”),电铃电路
(填“接通”或“断开”),电铃报警.
考点:
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电磁铁的其他应用.
解析:
(1)读图可知,当铜铁片弯曲使控制电路接通时,电磁铁获得磁性,吸引衔铁,使触点向下,与工作电路连通,电灯与电铃同时工作,故选项B符合题意.
(2)读图可知,左侧为控制电路,当开关闭合时,电磁铁获得磁性,利用安培定则判断可知,B端为N极,因为弹簧片左侧也是N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故两触点接通,使右侧工作电路开始工作,电铃报警.
答案:
(1)B.(2)有,N,排斥,接通.
【测试题】
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实验装置中,用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用来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是
;用来研究电磁继电器构造的是
;用来研究电动机原理的是
.
A装置是一个电磁继电器,即是电磁继电器应用实验;
B装置让通电导体放在磁场中,它会受到力的作用,这是用来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或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实验,即电动机的原理实验;
C装置中,若开关闭合,金属棒左右切割磁感线运动,此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故是电磁感应实验装置.
D开关闭合后,电磁铁吸引铁钉,移动滑片的位置,可以得到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装置中,用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是C;用来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是D;用来研究电磁继电器构造的是A;用来研究电动机原理的是B.
故答案为:C;D;A;B.
【例8】
如图所示是直流电动机的模型,闭合开关后线圈顺时针转动.现要线圈逆时针转动,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
只改变电流方向
B.
只改变电流大小
C.
换用磁性更强的磁铁
D.
对换磁极同时改变电流方向
考点:
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解析:
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若使通入直流电动机的电流方向改变或磁场的方向改变,它的转动方向将改变.但是如果同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线圈的转动方向将不变.
答案:
A
【测试题】
如图所示,用棉线将铜棒ab悬挂于磁铁N、S极之间.闭合开关,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利用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原理,可制成的设备是(
)
A.
电动机
B.
发电机
C.
电磁继电器
D.
电饭煲
如图所示,用棉线将铜棒ab悬挂于磁铁N、S极之间.闭合开关,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正确;
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不符合题意;
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电饭煲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例9】
磁悬浮列车是现代高科技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列车底部与上方轨道间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使列车悬浮
B.
为产生极强的磁性使列车悬浮,制作电磁铁的线圈宜选择超导材料
C.
由于列车在悬浮状态下行驶,因而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列车悬浮行驶时,车体与轨道间无阻力、无震动,运动平稳
考点:
磁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解析:
磁悬浮列车是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它的工作原理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列车悬浮行驶时,车体与轨道间有空隙,所以无阻力、无震动,运动平稳;产生极强的磁性使列车悬浮,制作电磁铁的线圈宜选择超导材料,因为超导材料无电阻,不会产生电流的热效应.故A、B、D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测试题】
我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已在上海建成,它利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将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几厘米,从而大大减小摩擦,提高了行驶的速度.这里利用的“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指(
)
A.
同名磁极互相吸引
B.
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C.
异名磁极互相排斥
D.
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悬浮列车的车体和轨道是同名磁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使列车实现悬浮,从而减小列车所受的摩擦力,提高行驶速度.
故选B
模块三
电磁感应与发电机
一、知识点
1.
电磁感应
(1)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
发现及意义: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进一步解释了电和磁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
(3)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①电路是闭合的;
②导体要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③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导体只能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
(4)
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5)
影响因素:
①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决定于导体的运动方向、磁感线方向。两者中其一发生方向改变,感应电流方向发生改变。两者都发生改变,感应电流方向不发生改变。
②导体中感应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磁场的强弱、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大小。磁场越强、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越大,则感应电流越大。
2.
动圈式话筒
(1)
结构图
(2)
作用:把声音转换成电流。
(3)
原理:电磁感应
(4)
工作过程:当对着话筒讲话时膜片带动线圈在磁场里振动,使得线圈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再通过扬声器被还原成声音播放。
3.
发电机
(1)
工作原理: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
交流发电机:电流大小和方向都周期性发生变化的发电机。
(3)
交流电频率: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位Hz。
我国使用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其意义是发电机的线圈1秒内转50周,而转动一周电流方向改变两次,故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1秒钟内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例10】
如图所示,用棉线将铜棒ab悬挂于磁铁N、S极之间.闭合开关,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利用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原理,可制成的设备是(
)
A.
电动机
B.
发电机
C.
电磁继电器
D.
电饭煲
考点:
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
解析:
如图所示,用棉线将铜棒ab悬挂于磁铁N、S极之间.闭合开关,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这一现象所揭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正确;
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不符合题意;
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电饭煲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测试题】
如下面左图,导体a向右运动时可以产生感应电流,若要使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与左图的方向相反,则下列哪种选项可行(
)
A.
B.
C.
D.
A、导体没有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没有感应电流.不符合题意;
B、磁感线方向相反、导体运动方向相反,感应电流方向不变.不符合题意;
C、导体没有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没有感应电流.不符合题意;
D、在导体运动方向不变时,磁感线方向相反,感应电流方向相反.符合题意.
故选D
【例11】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用棉线将铜棒ab悬挂于磁铁N、S极之间,铜棒的两端通过导线连接到电流表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棒在图中位置水平左右运动时,应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B.
ab棒在图中位置竖直上下运动时,应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C.
该装置是研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
D.
该装置在实验中通过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考点:
电磁感应.
解析:
AB、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当ab棒在图中位置水平左右运动时,符合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当ab棒在图中位置竖直上下运动时,没有切割磁感线,因此不会产生感应电流,电流表指针不会发生偏转;故A正确,B错误;
C、该装置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故C错误;
D、ab棒运动时,具有机械能,产出感应电流时,电路中具有电能,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故D错误.
答案:
A
【测试题】
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的实验装置,其中能够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
)
A.
ab不动,磁体上下移动
B.
ab不动,磁体左右移动
C.
磁体不动,ab上下移动
D.
磁体与ab一起向右移动
本题图中蹄形磁体的磁感线方向是竖直方向.
A、ab不动,磁体上下移动,导体ab不切割磁感线,指针不发生偏转;
B、ab不动,磁体左右移动,导体ab切割磁感线,指针发生偏转;
C、磁体不动,ab上下移动,导体ab不切割磁感线,指针不发生偏转;
D、磁体与ab一起向右运动,ab与磁体保持相对静止,ab不切割磁感线,指针不发生偏转.
故选B
【例12】
关于电磁感应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B.
感应电流的方向只跟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C.
感应电流的方向只跟磁场方向有关
D.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能够产生感应电流
考点:
电磁感应.
解析:
A、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导体在运动,结果是产生了电流,所以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A正确;
B、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磁场方向都有关,故B错误;
C、与B同理,故C错误;
D、产生感应电流要具备三个条件,即“闭合的电路”、“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只做运动,不一定产生感应电流,故D错误.
答案:
A
【测试题】
如图所示,将同一根磁棒静置于甲、乙、丙三位置10秒后,比较三处的感应电流,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
A.
在甲位置感应电流最大
B.
在乙位置感应电流最大
C.
在丙位置感应电流最大
D.
在三个位置都没有感应电流
得到感应电流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电路是闭合的;②导体要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此题中磁棒放在甲乙丙三个位置都是静止,所以都不满足切割磁感线这个条件,故都不产生感应电流.
故选D
【例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电流方向和线圈匝数都有关
B.
法拉第最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电动机就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C.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有关
D.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考点:
电磁感应;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
A、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多少有关,与电流方向无关,故A错误;
B、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是正确的,利用这一现象制成的发电机,不是电动机,故B错误;
C、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故C错误;
D、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正确.
答案:
D
【测试题】
如图所示是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实验装置.图中a、b接线柱应连接(
)
A.
电源
B.
灵敏电流表
C.
电压表
D.
电流表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产生的电流较小,所以电路中应串联一只灵敏电流计,通过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来反映是否有电流产生.
故选B
【例14】
在下图中,a表示垂直于纸面的一根导体的横截面,导体是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它在磁场中按如图所示的方向运动,其中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A.
B.
C.
D.
考点: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解析:
题中磁感线都是沿着竖直方向的,A、B、D三图中,导体运动的方向都能够切割到磁感线,都能够产生感应电流,只有C图中导体沿着竖直方向,它运动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一致,没有切割磁感线,不能产生感应电流.
答案:
C
【测试题】
如图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示意图,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A.
B.
C.
D.
A、导体顺着磁感线的方向运动,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不符合题意;
B、导体在磁感线之间运动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不符合题意;
C、导体斜向上运动,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符合题意;
D、导体顺着磁感线方向运动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15】
下面关于电路中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一定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B.
只要闭合电路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一定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C.
只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就一定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D.
只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路中就一定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考点: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解析:
由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条件知,只有选项C符合.故选C.
答案:
C
【测试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动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B.
发电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C.
动圈式话筒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D.
汽油机的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A、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故A错误;
B、电动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动圈式话筒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故C正确;
D、汽油机的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故D正确.
故选CD
【例16】
如图所示,要使流过灵敏电流计的电流反向,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只将磁场反向;
②只将线圈的运动方向反向;
③同时将磁场和线圈的运动方向反向;
④增加磁铁的磁性或线圈匝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考点:
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电磁感应.
解析:
要使流过灵敏电流计的电流反向,就是要改变感应电流的方向;
①只将磁场反向,就可以改变感应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灵敏电流计的电流反向;
②只将线圈的运动方向改变,就会改变感应电流的方向,从而使灵敏电流计的电流反向;
③同时改变磁场方向和线圈的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时不变的;
④增加磁铁的磁性或线圈匝数,只能是电流的大小,不能改变感应电流的方向.
答案:
A
【测试题】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所有部件都静止时,小磁针亦静止于如图所示的位置.在下述四种情况下,小磁针发生偏转的是(
)
A.
磁铁不动,导线ab向左运动
B.
导线ab不动,磁铁向下运动
C.
磁铁与导线以相同的速度同时下落
D.
磁铁与导线以相同的速度同时上升
A、磁铁不动,ab向左运动,其运动方向跟磁感线方向平行,不切割磁感线,不产生感应电流.不符合题意;
B、ab不动,磁铁向下运动,相当于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符合题意;
篇7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测试环境;测试方案;具体过程
一、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测试运行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和制作完成后,要进行测试运行。这是课件开发过程中一个必不可缺少的阶段。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和制作完成后的课件或多或少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测试,可以确认这个课件系统的品质或性能是否符合开发之前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可以发现课件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出现障碍,设置的图片、动画或交互效果有没有实现,有没有漏掉一些教学内容等众多问题。通过发现问题,然后再进行修改,直到课件的制作效果令人满意为止。
归纳起来,测试有两个目的,一是确认此课件的质量,通过测试,确认该课件成品是符合你设计前期期望。二是确定此课件系统开发的过程是否有缺陷。如果一个课件开发完成之后,发现存在很多问题,这说明该课件的开发过程不稳定,需要修改。
因此,刚开发完成的课件不能直接使用,必修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针对测试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二、测试的环境和方案
(一)测试环境
对于不同软件开发出来的课件,其测试所需的具体软、硬件环境也不一样。以笔者最近开发出的多媒体课件《高中数学》为例,列出测试其所需的环境:
1、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支持Windows 98/XP及以上。
应用软件:authorware 7.02及以上。
2、硬件环境
硬件配置:内存256M以上,CPU主频1G以上,硬盘20G以上。显示器分辨率832*624以上。有声卡。
多媒体硬件设置:配备音箱、麦克风、话筒等。
(二)测试方案
在具备以上列出的软、硬件环境上,对多媒体课件的测试方案如下:
1、独立单元模块的测试。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为了实现某一独立功能,我们习惯常用群组,在一个群组当中,需要运用到各类图标。当我们制作完一个群组后,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就要对它进行了必要的测试。因此,单元测试是将课件中的某一单独的类(或相对独立的群组)从内容中隔离出来进行测试。开发过程中的单元测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保证构成课件的部分没有缺陷。在制作过程中,进行单元测试,由于错误发现的早,修复比较容易,成本也低。常常一个大型的课件,当开发完成后进行测试,会有很多的问题。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对制作的每一个单元进行测试,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过多,无从下手修改的情况。
比如,笔者开发的多媒体课件《高中数学》由很多图标和二十多个群组构成,如果等制作完成后再进行测试,估计会出现很多的错误,甚至很难发现错误出错的地方。因此,笔者在进行群组制作完成后,就对这些个小小的相对独立的单元进行测试,看是否存在运行障碍,插入的图片有没有显示,擦除的功能有无实现等众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组成它的众多图标中能很快发现时哪一个图标出现了问题。避免了在修改过程中不容易找到所需的图标。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实时修改,就为以后的总体测试节约时间,提高开发的效率。
2、综合测试。综合测试是把整个开发完成的多媒体课件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个与它相似的运行环境环境中测试,确保它符合开发的初始目标。多媒体课件的综合测试过程重点检验整个课件的各个模块与该学科的教学内容的符合程度,以及验证操作流程的完整性、正确性;系统稳定性和易操作性。
三、测试的具体过程
笔者用authorware7.02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高中数学》。对于此课件,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试。
(一)界面测试
界面测试主要是测试界面内容的出现先后次序是否合理,各内容放置版面是否合适。
比如在多媒体课件《高中数学》中,“典型例题”显示界面上,如果后一题比前一题先出现,肯定设计是不合理的,需要修改。对于重要的教学内容需放置在界面的显眼处,如中间位置。如果放在旁边且字体显示小,显然对于使用者来说不方便,得花上时间去寻找。还有,就是显示区域和样式是否一致;导航条放置的页面位置,是否合理、导航功能能否真正实现,导航布局是否简单明确;界面中出现的滚动条是否实现页面滚动,位置是否正确。
(二)操作测试
检查课件的各个按钮和热区是否实现有效链接,并且链接是否正确,超链接是否能够正确调用页面。比如“退出”按钮是否能实现转移到推出页面,“帮助”按钮是否能实现帮助功能,以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众多按钮功能是否真正实现。还有,滚动条能否进行拖动操作;返回提示是否符合设计。改变操作模块进入下一新模块是否有效擦除。点击热键响应的时间长短是否合适。
(三)结果测试
这个环节主要检查课件是否能够返回处理正确的提示;在进行测试题作业后,题目的结果是否能够正确显示;选择题,填空题的答案显示的位置是否准确,还有,课件给出的答案是否和预期的一致。
(四)异常测试
异常测试就是检查此多媒体课件是否有导致“产品程序异常退出,课件系统没有响应和系统出现死机”等现象;还有就是页面操作是否符合预期效果,即是否能正确转移到标准页面,是否出现页面转移出错。
(五)性能测试
课件运行的速度是否合适,是否出现运行卡机的现象。还有就是检查页面转换时,响应时间是否过快而导致看不清的现象。
四、测试的结果与修改
多媒体课件《高中数学》经过实际的几次测试后,发现有些按钮的点击出现异常,经过分析,重新对出现异常的按钮进行了研究,得出结果是这些按钮的交互功能没有设置好。对这一部分重新进行了设置,使得该问题得到解决。另外,由于制作该课件时间上有些仓促,且主要技术实现是笔者一人承担,因此功能量较大,在实现基本的教学功能后,笔者未能对该课件的艺术性好好的设计制作。如制作界面不够漂亮,颜色上单调,给使用者的体验不太友好。在“测试题”部分,题目的数量不够多。因为在具体制作题目是,由于题目中含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符合,因此,在输入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笔者就制作了一部分的习题。另外,在制作“异面直线”这部分学习内容时,如果用动画来一步步实现哪些直线是“异面”,估计学习者会更形象的领会这一知识点。整个课件的交互性能比较简单,等等,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本课件能基本满足《高中数学》的教学功能。总体上来看,该课件目前程序质量可靠、运行较稳定。教学内容和测试题模块基本上涵盖了《高中数学》教材的全部知识点,能有效地运用它来进行高质量的教学。
篇8
关键词:模因论;英语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19-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05
模因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复制因子,以模仿和复制为手段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进化(陈成辉、肖辉,2012)。语言模因论最核心的成分是语言与模因,主要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在话语交际中,言语行为、方式、策略等在特定语境下通过交际双方的表达而被复制传播后就成为了“语用模因”(李萍,2009)。以模因理论、语用模因理论等为基础,本课题组构建了“模因传递+模因复制+语用能力实践”的基于模因论的课堂语用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准实验研究。
1 . 研究目的
基于模因论及语用能力培养的分析,探讨中国EFL环境下,模因论框架下的英语语用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2 . 教学准实验
课题组选取本校英语语用能力无显著性差异的两个平行班2013级工企1班(以下简称为131工企)和2013级工企2班(以下简称为132工企)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于2013年9月到2014年7月在本校实施了为期一学年的基于模因论的语用教学准实验。实验组每两周开展15分钟左右的语用教学,对照组不实施语用知识教学。实验期间教师为同一人。受试对象的英语学习背景相似,英语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大致相当,两组语用能力前测结果分析显示无差异(如表1所示)。
课题组对对照组及实验组在教学实验前后进行了语用能力前测及后测,测试题部分选自何自然(1986)测试题,部分为自选题,共40道,总分40分。测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请求、感谢、拒绝、道歉及赞美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测试题数据结果并比较,以探讨基于模因论的语用教学对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影响。
3 . 教学案例
实验组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期间每两周开展15分钟左右的语用教学。为确保真实有效的语用输入,教学选取了英文歌曲和高清电影剪辑。所选内容典型、有趣,并充分体现语用知识中表示请求、感谢、拒绝、道歉及赞美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呈现英文歌曲及电影片段,展示相关言语行为元语用信息,并围绕相关典型言语行为进行解析,再让学生通过歌曲演唱、电影模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师生或生生互答等方式,反复练习,以掌握语用知识,达到遇到相应情境,学生能够脱口而出的目的。现以感谢及回答的语用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3 . 1 模因传递阶段(1 5分钟)
教师通过英文歌曲――《Thank you(DIDO)》导入主题。接着,教师通过高清电影剪辑视频,让学生在电影故事情节中领会各种场合下的感谢用语及其回答。如:“Thank you. /You are welcome.”“Thank you so much. I really appreciate that.../My pleasure.”等。期间融入表示感谢及回答的语用策略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接收模因。
(1)英文歌曲《Thank You(DIDO)》
部分歌词:... I want to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best day of my life. Oh just to be with you is having the best day of my life.
(想谢谢你,因为你给了我生命中最精彩的一天。其实,有你在我身边,就是最好的。)
(2)电影《Ella Enchanted(魔法灰姑娘)》对白
―I see the score currently stands at chivalry two, gratitude zero.
―Look…you’re right. I’m sorry.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我只是看见两次的侠义行为都没有受到感谢。/听着,你是对的。对不起。谢谢!/不客气。)
(3)电影《Non-Stop(空中营救)》对白
―Excuse me. Excuse me. Sir? Hi, I’m right here, I’m in 3B. And I was just wondering if maybe you would prefer the aisle, or if you don’t care, if you would switch with me for the window seat? A lot of people just sleep anyway, so I was wondering if….
―Sure. Why not?
―Thank you so much. I really appreciate that.
―My pleasure.
(打扰一下,打扰一下,先生。我坐在这,3B这里。我想问下你喜不喜欢坐靠过道的位置,或者你不介意可以跟我换下靠窗的位置吗?很多人一上来就直接睡觉,所以我想……/当然可以啊 /非常感谢。真的很谢谢你。/不客气。)
本次教学实验为期一学年,实验开始初期及末期,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了语用能力前测和后测,每次测试时间为60分钟。课题组将受试者两次测试的分值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
从表1和表2可以明显看到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班学生实验进行前后英语语用能力的变化: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语用能力测试配对检验,最大值、最小值及均值各项数据相差不大,并且Sig.(双侧)=0.865,说明在教学实验开展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班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没有差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实验结束后,从表1可见,对照组前后两次语用能力测试成绩在最大值、最小值及均值都有小幅度提高,然而,表2结果显示对照组前后两次配对检验,Sig.(双侧)=0.329,说明对照组的学生在为期一学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在老师和同学共同学习下,英语语用能力有小幅度提升,但总体上差异不大。
然而,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语用能力测试结果配对检验,Sig.(双侧)值由原来的0.865变为0.002,同时实验组前后两次语用能力测试结果配对检验,Sig.(双侧)=0.000,这说明基于模因论的语用教学,学生先经过模因传递、模因复制,再通过开展歌曲演唱\经典电影配音、经典电影模演、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实践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了相关语用模因,语用能力有了显著性提升。
4 . 2 讨论
基于模因论的语用教学,教师选取了英文歌曲及电影剪辑两种素材,内容典型、有趣,并充分体现语用知识中表示请求、感谢、拒绝、道歉及赞美等方面的内容,确保了语用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同时集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的原版电影片段,让交际中的言语行为、方式、回答策略都原汁原味展现于学生面前,给予他们亲临其境的感觉,有趣的故事情节充分引起学生的关注,加深了他们对语用模因的理解及记忆。同时,让学生分组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使其体验到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组员的自身特点安排任务分工,如:思维跳跃、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可以构思情景表演,精于英语语言文字的同学可以创作情景对话,而善于表现的同学可以担当演员。如此,既能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语用能力,又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提升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陈成辉、肖辉.“听说写一体”写作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视角[J].外语界,2012(6).
篇9
一、与时俱进 主题鲜明
要上好一节班会课必须选好主题。主题是一节班会的核心,要有针对性,应紧扣学校德育工作,抓住当前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十一黄金周的不文明新闻视频成为折射国民素质的一面镜子,照出部分游客文明素养欠缺。同时在校园内说脏话、乱丢垃圾、厕所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现象仍屡禁不止,社会、时代与校园都需要文明。所以我确定选择《做文明中学生》作为班会主题。
二、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我的课堂架构分为六部分:
第一个环节:视频欣赏 文明盘点。我的目的是通过播放十一黄金周的不文明行为视频,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认识文明的重要性。
第二个环节:测试打分 文明自查。我列出十个测试题,涉及个人基本礼仪、学习与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让学生知道文明的方向体现在细节中,通过自查知道自身的不足。
第三个环节:集思广益 文明准则。我的目的是强化观念,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四个环节:情境表演 文明细节。设计情境表演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让榜样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让学生举手投足注重细节,体现文明。
第五个环节:共同行动 文明宜昌。这是由校园走向社会,让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明关乎你我他,人人文明,社会文明。
第六个环节:结束:歌曲欣赏。我选择的是歌曲《文明在哪里》,让学生在歌声中感悟文明的美好,做文明中学生。
三、自然生成 互动生辉
班会课应具有鲜明的德育特色,它必须达到两大目标: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我播放的《黄金周不文明行为》新闻视频,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没有说教,没有灌输,而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这样的认识:不文明行为的后果不仅可耻,还是可怕的。那么我们的行为理应倾向文明,我们应该做一个文明中学生。这样就很容易达到初步的教学目标,即行为上的引导和心理上的建构。
完成心理上的建构,使学生初步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接下来,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明观念,并引导学生具体去做文明中学生。一方面是做十道测试题,自查自纠自身的不文明之处;另一方面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起草“文明中学生准则”。让学生明确“管好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三管”即文明的方向,是文明的体现。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文明中学生,让文明具体化,操作性强。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思维活跃,提出文明种种要求,发言中出现“不进网吧”“节约粮食”等,让人耳目一新,让老师惊喜!
在接下来的“模拟表演”中,学生大胆表演,语言表达到位、得体,肢体动作彬彬有礼,给全体同学做出了文明的示范,起了榜样示范的作用。其中第一组的组长表现得落落大方,给全体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让我非常敬佩和感动,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让人回味无穷!
本节课如何结束,我煞费苦心地选择了MTV《文明在哪里》。因为歌词是文明的种种表现,背景是各种学生文明的镜头。这为本节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使情感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我也完美地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有一个美国教育专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理解。由此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的知识和认同度更多更高。本节课中文明自查、起草文明准则、模拟情境等我都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频繁,学生参与度高,学生的主体性将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与展示。
四、我思我悟 不断成长
反思教学过程,在同行的帮助分析中,感觉有两点遗憾:
篇10
一、有效课堂教学反馈的作用
1.对教师的作用课堂反馈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改善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程度,同时还能够检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从而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改善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可通过课堂练习或者提问等形式来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程度,与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存在差距的原因,调整教学计划,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2.对学生的作用学习中学生可通过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情况做出评价,针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水平.当学生得知自己的学习效果后,就会激发学习兴趣,且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取得的进步,精神上就能够得到满足,会产生自豪感,且还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成绩.
二、提高物理课堂反馈高效性策略
1.结合学科特点日常教学中,应当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设计一些反馈测试试卷,以课本知识为依据,适当的选择重点,还应当突出层次感,降低填空题的难度,选择题稍微增加难度,保证学生能够在5~6分钟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且还应当保证多数学生能够完成60%~80%的题目.随后可以电子版的形式储存下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的完善试卷,评分的标准为5分,如此便能够缩小分差,降低学生的压力感.如学习《声现象》时,就可拟定一些较为基础的题目,如:(1)蝙蝠在夜间捕食与飞行时,主要是依靠自己发出的回声.(2)火车钻山洞的过程中,车轮在钢轨上滚动的声音与火车在洞外行使时相比A.声音轻B.声音响了C.声音没有变化如此便能够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2.选择适当的时机日常教学中选择适当的反馈测试时机也非常关键.通常在学习第二天后进行反馈练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反馈测试的质量,减少教师在课后投入的时间,应当将反馈测试放在第二天课前进行,由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目.时间大约为5~6分钟,如此便能够避免正课时间不足的问题,且能够得到较好的反馈效果.教学经验表明,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因此在课前测试结束后,教师可立刻收取试卷,抽取一部分,在课堂中运用投影仪来展示,随后师生共同思考,纠正其中出现的错误.这些普通的测试题无需一一讲解,但需要针对一些有歧义的问题进行讲解,时间应当控制在5分钟以内.
3.开展课堂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仔细观察课堂氛围与学生学习的神态与动作等,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眼神,准确把握学生的动态,以免在组成学习小组学习或者实践时一些学生弄虚作假,干扰正常课堂反馈,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反馈形式之一,教师通过提问,能够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与其他形式相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与间接性.适当的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且能够使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节奏来调整教学行为.提问时,教师还可让学生上台板演,这是了解学生学习程度的关键.板演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形式以及获取知识的正确程度等,就个体而言,从学生的解题速度以及正确率等,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程度,且还能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速度》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练习题,列车长为160m,匀速通过长200m的隧道,一共用了0.01h,假如列车以相同的速度经过长1040m的铁路桥,需要多长时间?随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挑选出三名不同程度的学生上台板演。通过板演,教师就能够得出不同程度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情况,从而按照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4.实施课堂评价课堂反馈通常需要教师设计多层次的试卷或者问题等来达成评价的目的,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前文所述,课前5分钟测验就是一种可操作性较高,且效率高的形式.教师可在课前设计好检测的内容,在课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测验,随后按照学生的反馈来解答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还可采用互评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可对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与整理,将其作为调整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