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30 02:1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透镜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透镜课件

篇1

关键词: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课堂镜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70-02

作者简介:黄琼(1979―),女 ,浙江杭州人,硕士,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历代文人墨客都对这首诗推崇备至,闻一多先生誉其“以孤篇而压全唐”,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笔者也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在一个“美”字上。但是,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春江花月夜》的美?读出游子思乡、思妇怀人的美?又如何将这种美融入到学生的经验中去使其成为一种审美体验与生命力量呢?元遗山的《与张仲杰郎中论文》给了笔者极大的启示:不对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作过多解释,引

导学生去细细咀嚼诗歌本身,以“体验入微”式的阅读方法深深地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抵达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思考,最终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哲思美。

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元遗山《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傅庚生也曾言:“创作在能刻画入微,而欣赏在能体贴入微也。”请你对这首诗进行细细的品味欣赏,并将其妙处析而言之。

【镜头一:圆融】

生1:最妙在于镜头的自然转换。从“对宇宙的哲学叩问”到“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作者用“待何人”一问完成了其间的转换,不仅自然,而且动人。

师:这样的自然转换,还出现在从“月下之景”到“宇宙叩问”之间,作者用“孤月轮”这一意象将月下之景和月下之思作了连结,镜头之间的自然转换使诗歌获得圆融流畅的美学特征。

生2:要说圆融,还有一处有所体现。诗歌开头写月升,结尾写月落,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结构和意境上都体现出圆融的美。

师:月落之后还会有月升,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中,是圆融,也是永恒。

【镜头二:动与静】

生3:我认为最妙的是诗的第一部分――月下之景。首先,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把“江”延展至“海”,这非常大气,而且给人江流到海的滔滔动感。一个“共”字,把“明月”和“潮水”都写得十分具有生命力,仿佛宇宙间的所有力量都汇聚到了一起,给人一种磅礴的感觉,很震撼。有意思的是这两句和接下来的两句,都是动态的。但是接下来四句,却一下子安静下来,“芳甸”“花林”“流霜”“白沙”都被定格在月光中,让人感觉特别宁静美好。

师:刹那即永恒。

生3:对,在那一刹那,我仿佛触到了永恒。我想这也应该是诗人所感受到的,所以他觉得时间停滞了。接下来那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仿佛是一个起定格作用的音符。

师:主观心理时间在那一瞬介入了客观时间,将最静谧的美好,定格成永恒。

生4:关于动与静,我还发现一妙处。其实,整首诗给人感觉都是非常静美的,然而,这种静并不是全然绝对的静止不动,因为月亮始终在动。从“月升”到“孤月轮”,再到“月徘徊”,再到“西斜”,到最后的“落月”,这种动与静的完美统一,我觉得很妙。

师:月亮的运动轨迹可算是这首诗的时间轴线。一方面暗示了“斜光到晓穿朱户”的一夜不眠相思情;另一方面,从局部来看,月亮是动的,但从月亮升落的周而复始来看,又是亘古不变的,是永恒的。

【镜头三:永恒】

生5:我觉得有一处不是很妙。我喜欢诗歌前两个部分,写得宏大壮丽,但是第三部分却写相思,好像从高处一下子跌落下来,从哲学层面降到了世俗层面。一般来说,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从个体到超越个体,从平庸世俗到神圣哲学,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以获得升华的效果。但为什么这首诗却从高处写到低处呢?

生6:我觉得这样很自然。因为月亮这个意象本就是思念的象征,正所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月亮,想到家和家人,是很自然的事。

师:这种自然联想,在这首诗里,是妙的,还是不妙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否需要调换一下顺序?

生7:我觉得二三部分调换顺序会很别扭,这样的联想,的确是十分自然的。但是我有个疑惑,这里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相思之苦,还是他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在看别人的相思之苦呢?

师:你为何会有这样的疑惑呢?这个疑惑的产生本身便耐人寻味。应该说,你是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的。

生7:我倾向于认为诗人写的是别人的相思之苦,因为“谁家”“何处”两个词语,把距离拉长,仿佛他看到了天下所有游子思妇的情态。

师:最后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更是明确道出了这一点。

生7:对。可是,我又觉得,诗人也写到了自己。

师:哪句诗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8(激动地):我有过。我外婆去世的时候,我的舅舅舅妈们把她的房间“洗劫一空”,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瓜分了。我并不是外婆最喜欢的外孙,和她也算不上亲热,但我当时真的非常难过,也非常生气。然而我觉得他们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懂得我的心情,我也无法跟他们说,因为他们都只是世俗中人,是可怜的,有些东西他们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当我读到这两句时,我立刻就想到那时候的情景,我不能对他人倾诉,我只能像《国王长了驴耳朵》中的理发师一样,挖一个洞,把这个秘密对着洞讲了。

师: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你的心情。你曾有过这样的生活体会,然而那时候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忽然读到这句诗,说出了自己想说却说不出的话,心里既激动又兴奋,同时也获得了释放。你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诗人取得共鸣,这也是一种“体验入微”式的阅读。

其实,当你将心事向宇宙自然吐露的时候,你已把你自己从普通的世俗人中分离了出来,此时的你,与宇宙化而为一,长成一个“宇宙之我”。正是这种分离,使得狭隘的个体情思升华成为对人类的同情。

第三部分的游子思妇情,因为具有了宇宙精神而显得伟大和不朽。“斜月沉沉藏海雾”是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碣石潇湘无限路”是天南地北的宇宙空间,“落月摇情满江树”是洋溢在这无穷时空中的人间挚情,花可尽,月可没,而情永恒。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个皎皎的月夜,你便明白,那每一粒月光,都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思念。这种思念超脱凡尘,远离功利,如月光般澄澈,如宇宙般伟大不朽。

在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指引、追问和精研下,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中,这首诗中的宇宙意识和静美境界便一步步展现在大家面前,整个过程如一朵莲花的开放,其间精彩镜头频频出现。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英语精品课程;策略

一、引言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推出了一系列有关课程建设的措施,课程建设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

目前各高校正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对推进学校课程整体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品课程代表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一项以点带面的改革,即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水平课程,以整体教学内容改革为着力面,积极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时代特色

精品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精品课程建设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了不同的特色。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这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所以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英语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能力的培养1.首先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强调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2.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它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检索,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最终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生成辅助自己英语教学的资料。

3.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素质偏低,离那些重点大学的本科“精英学生”更是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学生自认为自信心低,自控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习惯不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监控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控制,要求教师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控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建设1.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是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教学课件的制作经历了教师单干——出版社提供学参考书——学校内部教师共同开发研制等几个阶段。目前的精品课程上网的要求给院校之间课件制作的横向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地利用才能显示其价值。

2.校园网络资源的积累。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无疑是各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工作重点。因为校园网络可以根据具体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安排、学生水平建立符合学校的校本资源,以充分显现教学的交互性和教学的时效性。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网络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Internet的利用。随着Internet的发展,可以使更大范围的英语资源为教学所用。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阅览电子书刊、访问虚拟图书馆来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还通过办电子板报、做个人英语网页与中外的学子进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网上在线学习或补习。总之,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有了更具人性化的英语课程资源,就能真正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1.情境化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学习。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大脑,就容易造成学生脑细胞活动减弱,易感到疲劳,造成大脑的抑制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集境、图、文、声为一体的语言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2.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的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来达到“能做某事”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

(2)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

(3)为学习者提供不仅关注语言,而且关注学习过程本身的机会。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3.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自主学习环境是在学生自我管理下的第二课堂学习环境,它延伸了学习过程与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更多的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必须是网络教学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向、学习风格等,然后确定学生理想的学习内容、学习步骤。

教师是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和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学习。教师的帮助者角色还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在线交流、咨询。

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传统的教学结构的弊端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化,然而,这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根据《高职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中对学生上网动机的调查显示:30.9%的学生是为了打发时间,27.5%的学生是出于爱好,22.0%的学生是为了学习知识,其它的占19.6%,通过以上对学生上网动机的调查可以看出,要发挥网络的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二)课程目标是根本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英语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避免把英语课堂教学变成了计算机功能的展示课,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细节而忽略根本。比如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英语教师煞费苦心,制作出一些画面精美、内容丰富的课件,但他们忽略了认知的原则,绚丽的课件画面、频繁的视频和音频信息会干扰学生对语言本身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问题,冲淡了教学主题,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计算机多媒体的神奇上,而忽视了教学内容。

(三)教学节奏和进度是个关键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使用了操作灵活方便的多媒体手段,就容易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过多、过快,造成教学密度过高,学生疲于看屏幕的画面变来变去,不能及时消化,思维跟不上,从而使“教”和“学”处于失衡状态。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容易高估学生的能力,忽视了高职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素质,布置的任务超越学生的能力,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考虑网络自主学习整体进度,做到踏踏实实,循序渐进。

篇3

摘要: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意义,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构建的框架、原则及对策。

关键词:汕头;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国家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汕头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推进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幸福汕头的重要时期。紧紧抓住新时期的历史发展机遇,树立城市转型发展新理论,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1.汕头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框架

一、汕头城市发展的基本策略

根据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将遵循如下基本发展战略:

(1) 将城市的性质进行分析,并进行具体化理解,有利于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导向。

(2) 关注城市空间拓展策略的研究。在都市区层面,以集约增长模式引导城镇空间拓展,体现网络生长、弹性推进的特征。“网络生长”就是要贯彻区域整合思想,统筹整个区域内部的交通组织、空间利用,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基质,使城镇、开发区、农田有机融合成网络状组合,发展和完善粤东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拓展汕头市在闽粤赣经济协作区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市场腹地。“弹性推进”即要充分考虑都市区内各个城镇组团的建设时序、布局方式,强调组团功能的互补性,产业功能的相互补充,同时控制组团规模,进行紧凑开发;以快速交通实现便捷联系,保持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制止蔓延;强调组团的开发对人口与产业集聚、空间融合、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在更大的区域层面,强调拓展汕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腹地,提升汕头在区域中的组织力。???

(3) 对汕头市域进行统一整合规划,实现产业合理布局及大型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环境污染,促进汕头市域、粤东地区乃至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型的城市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积极地、战略性地看待城市生态资源,促进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在城市空间进一步生长的过程中,保持汕头城市的山水格局,保护山体与植被不受破坏,控制对练江、榕江、韩江等主要水体的污染并逐步治理。

(2) 在空间布局规划中,明确市域东部的城市发展战略预留用地,在开发之前作为生态保护用地控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从城市长远发展出发,确定市域范围内非建设地区,包括:生态保护地区(水源保护地、山水资源等)、生态恢复地区(城市组团间生态隔离地区、练江流域等)以及重要的农业地区。实施严格的开发准入机制,从开发性质、强度、环境影响等多方面评价,确保新开发活动不对生态资源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2 汕头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及对策

一、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控制原则

面对未来发展目标的要求,汕头市区城市的整体服务能力与综合环境水平应达到相当的水平。

(1) 适中的人口密度,应兼顾城市土地效益和环境效益,疏解原本相当密集的建成区人口,特别强调北岸新东区和南岸新开发区建设的宽松和舒适度;

(2) 充裕的环境空间,为达到创建最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城市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公共绿地和生态绿地的建设,在土地开发建设的控制上,要强化空地率和绿地率指标,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活动休闲空间;

(3) 完善的综合配套,面对现状相当数量和质量各类配套设施的缺口,必须在规划中提供足够的用地,以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

二、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控制对策

(1)遵照国家严格控制、节约土地资源的国策,参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标准”,逐步将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调整到合理的范畴。

(2) 充分认识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的不平衡状态,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总人均用地指标的前提下,消化、盘整闲置土地,调整各片区之间和各单项指标的不平衡,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3) 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市区中、西区的人均用地指标,完善中区东部的用地结构。

(4) 协调工业、交通运输、市政、环境各专业规划的用地要求,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把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范围之内。

(5) 处理好区域大型项目的建设用地安排。如深水港、航空港、大型产业项目、大型体育设施项目等。

三、建设园林滨海城市发展原则

建设园林滨海城市体现了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也是城市环境提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通过园林滨海城市的建设,将使汕头市区成为沿海最适宜居住与创业的城市之一。

(1) 在绿化人均指标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绿化的特色和质量。逐步优化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格局,突出亚热带滨海城市特色。

(2) 加强生态绿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山体的开挖,恢复桑浦山等破坏山体的植被。

(3) 加快滨海滨河绿地的规划建设,以梅溪河的岸线整治为突破口,逐步整治濠江、大港河等河流两岸的绿化。

(4) 通过道路绿化,特别是城市步行系统的绿化,推行绿色交通工程。将一些道路规划建设为富有特色的林荫大道。

四、市域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对策

汕头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的基本方针是:建设与保护相结合,以市区为重点,适当调整城镇开发策略,构建完整的生态廊道体系。???

1. 引导非均衡性发展

在城市空间进一步生长的过程中,要保持并保护汕头城市的大山水格局。汕头具有很好的山水格局基础,在汕头中心城区和周围镇区还处于规模较小的点状集聚阶段,城镇发展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汕头在市域范围内因缺少足够强大的增长中心而呈现极度分散状态,已经产生区域性的不良后果。这种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得到控制,形成基于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的非均衡引导,体现整体发展思路和框架,对城镇建设空间进行引导。有序的发展必然是非均衡的发展,通过非均衡发展,疏解发展压力,特别是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发展压力。借鉴增长管理等思想与方法,对规划确定的生态敏感地区坚决制止开发和建设。

2. 制定差别化的区域管理对策

(1) 加强城市周边自然景观的保护,保护牛田洋湿地、东部沿海生态岸线等自然山水生态调控区及市区内的山体(桑浦山、莲花山、塔山、大南山、小北山等)—保护城市的“自然之肾”。

(2) 加快老城区的功能疏散、整合优化,使小公园地区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有机整体—雕塑“潮汕文化首邑”新形象。

(3) 在城市内部留有若干不适宜发展用地成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加强城市与自然的“肌肤之亲”,并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留有绿色通道以增加城市内生物多样性—建设人与自然交流中的城市。

(4) 维系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有利于汕头自主发展的角度去安排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布局,并扶持体现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

(5) 增加城市公益项目的投入。

3. 制定区域性环境基础设施规划

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会局限于具体产生作用的地区,河流、大气等环境体自身的流动性使得对生态的保护必需从区域的层面来解决。区域性的环境基础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能源工业的三废处理设施等,必须对此作出统筹安排,提出解决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的策略。

3 结论和展望

汕头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应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遵循“人与自然平衡”和“人与人和谐”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把建设绿色汕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汕头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N].汕头日报,2006,9,第B02版.

[2]中国21世纪议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

篇4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德育渗透;德育元素;功能模块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内容,蕴含着德育元素,如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中长跑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通过对这些承载着“健心”“育心”功能的运动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其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体育教学中,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德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价值,又丰富了德育载体。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特点

不同的学科都有着体现本学科德育优势的鲜明德育特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德育元素丰富,德育载体广泛。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运动实践为特点的学科,包含丰富的运动项目和健康教育知识,每个运动项目都有独立的运动理论、比赛规则和运动技术,可以构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实现特定的德育功能。

2.德育目标明确,德育针对性更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特点,所承载的德育目标也非常清晰和明确。如短跑项目以提高速度为主,中长跑项目以培养耐力为主,篮球项目讲求团队配合,这些项目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不同,各自的德育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针对性更强。

3.德育实施自然,德育效果更@著。体育与健康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德育渗透环境,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接受“心育”体验,这种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德育,既“健身”,又“育心”,更容易碰触到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德育效果也会更深刻、更持久。

二、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元素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德育元素有的以体育知识为载体,有的以运动技术为载体,有的是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施加,有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体现。如球类运动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中长跑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持之以恒、努力拼搏,跨栏项目承载的德育元素有克服困难、超越自我。这些德育元素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德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对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解析,有利于制订德育渗透教学目标,进行德育教学设计,实施德育渗透。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实施,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研究教学内容,解析德育元素,制订德育目标。体育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后,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全面解析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教学需要,制订德育目标。

2.进行德育教学设计,制订德育渗透方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按照目标统领教材理念,仔细研究承载德育元素的功能模块或功能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德育化教学设计,将德育元素植根于体育教学中,并按照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制订完善的德育渗透方案。

3.组织体育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渗透目标。德育目标的实现最终依赖教学实施,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密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细节,努力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四、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施建议

体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实施难度,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德育意识。教师是德育渗透的施加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要更好地实施德育渗透,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既是教师实施德育渗透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应有的品格修养。同时,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体育教学时,要树立德育意识,强化德育使命感,在体育教学时注重德育渗透。

2.开发德育教材,建立德育功能模块。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使德育目标有机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植根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3.严格课堂管理,规范教学组织。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德育渗透更是如此。严格的课堂管理,规范的教学组织,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4.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德育渗透不等同于德育教学,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以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为德育而德育。

篇5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都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课。作为政策性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长期的开设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人文素质教育同样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对完整人格的追求和培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理性本质是道德方面的判断和选择,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法律。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内容上交叉相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按上级教育部门相关规定而开设,而人文素质课的开设则没有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的规定,因而出现了因校而异、百花齐放的局面。有些高校或教师因此教条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课分为两个相对独立、互不相干的教学体系,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课两者之间难以实现有机的融合、渗透,影响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当今世界,随着技术观念的更新,技术不再被视为简单掌握一门单纯的技术,其内涵已变得日益丰富。“技术的意义是其内具有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我们必须转变纯技术观点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培养目标由“技术工具”转向“技术人文”,“技术人文”归根到底强调的是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以人的尊严、劳动的尊严为中心价值观,以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心与同情、可持续发展等为核心,共同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框架。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既能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又能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融合渗透的作用、意义

首先,只有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渗透,才能形成大德育观念。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言,既要保证其政治性、原则性、严肃性,强化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的理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同时也要在内容中融入人文内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强化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就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要改变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重视不够的现状,开设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与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提高高职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其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单一的政治教育功能,是有计划、系统的、相对集中的教育过程,同时,理论是一个完整、系统、逻辑结构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中国化理论成果、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庞大的系统内容,而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文化基础和认知水平相对较弱,系统掌握理论的能力较差,效果欠佳。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客观实际和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方式,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和自觉接受。

再次,拓展人文教育的途径和空间。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容、功能和特点,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就是要重构健全人格养成的教学体系,加强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践基地的环境建设,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融合渗透的建设路径

(一)构建“一体化”的大人文课程体系

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进行“一个渠道,多方渗透,三类活动”的一体化大人文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人文素质、心理教育等公共基础课程相互整合、融通,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架构社会与政治、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自我与人生、科技与人类、创新与创业、沟通与管理等七大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开设3~5门课程,由于学制所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其中一些核心I域设置一些精要的课程,课程设置应围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具备相关专业的人文素养来进行,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优良思想品德、高度敬业精神、睿智思维方法、积极合作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审美、会生活、宽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体化”的大人文课程体系遵循针对性、开放性、理实一体化、考评一体化、必修与选修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等原则,通过模块化系统设计,构建以课程教育为核心,延伸三个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人文讲堂、活动熏陶、修为内化),开展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素质活动,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进行全面渗透和立体熏染,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时时、处处、人人,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目标一致、价值同类、功能互补、方法互借、资源共享的目标。

(二)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实施也有着莫大的影响。大人文课程不是封闭式、独立型的育人体系,而是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中心,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深化课堂教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空间。大人文课程推行理论教学模块化、实践活动项目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中心,对应设计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一:人文讲堂,实践二:活动熏陶,实践三:修为内化)延伸、补充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机融合,将大人文教育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大人文专任教师和学工、团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都纳入育人体系中,理论教学由人文社科部专任教师承担,项目化活动由党办、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协同人文社科部共同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评价共同构成学生的课程总成绩,形成各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育人一体化、理实一体化、考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一体化大人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考核评价客观存在着课程教学过程评价与育人效果评价的双重定位,而以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和人文课程的评价制度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及终结性考查,很难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发展职业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

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过程性评价和成效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职能部门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原则。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学习成效。成绩评定涵盖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到课情况、课堂参与、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表现及成果、作业完成、学校素养积分等环节,实现教学评价全程化,体现行动导向、知行合一的科学质量观。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注重彰显与唤醒人的价值。而语文是一门注重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所谓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与价值取向,其主要内涵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关于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自由、自觉、超越的精神。高中生已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对高中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过于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数,但是却把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没有一点情趣。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高中语文课堂人文精神的渗透,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应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树立科学的人文的语文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勇于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要只强调统一的答案,而要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些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将精力都运用到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上,用整整一堂课的时间讲解虚词、实词等,但却忽略了古文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古文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因为它们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文的内容与价值,并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审视古文作品,评价古文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深刻理解语文的本质,树立科学的、人文的语文观,构建能够反映语文精神的基本价值体系。同时,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积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与素质修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具有的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设语文人文课堂。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人文精神的核心不谋而合,都强调以人为本。在高中课堂渗透人文精神,首先要构建一个人文化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开展人文教育。那么如何构建人文化的环境呢?教师应该主动构建新型的师生的关系,融洽教师与学生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在创设教学环境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课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宽容的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过失与错误等,教师应该包容谅解,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最后,教师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觉调整学习心态,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三、仔细研究新教材,发扬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新教材相比于传统的教材有很大创新,人文性显著增强,教材不仅关怀人的存在与发展,而且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情感熏陶。如,必修课中设置的专题:“向青春举杯”“像山一样思考”,这些专题切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们体验青春的激情与困惑;让学生们回顾自己家乡的山水,重温乡土情怀。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的熏陶下,学生会走的更远,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触摸世家的真善美,感受人世的欢乐与凄凉。如,在《紫藤萝瀑布》,学生走进著名作家宗璞笔下的紫藤萝,感受紫藤萝花开的灿烂,感受到紫藤萝的坚韧,从而感受到生的美好与生命的永恒。在《我与地坛》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对人生的沉思,体验作者对世界独特的感悟方式。在《梦留天母吟留别》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大唐诗人李白放荡不羁的个性。在《雨巷》中,学生们可以体会到悠长、缠绵的眷恋,感受到诗人的凄清、哀怨、惆怅。高中生的人生经历有限,通过这些优美的篇章,学生们可以丰富自己人生情感,扩展自己的视野,敏锐的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四、开展课外活动,让人文精神走进生活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更大的语文课堂,许多人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教师应该扩大视野,不能将语文局限于课堂,或者局限于考试。语文本身就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文与自然、生活、社会的联系,让语文丰富起来,精彩起来。在这些实践中,学生们学会了观察、发现、体验语文知识,也提高了语文的应用能力。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音乐会,让学生们感受音乐,并书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与情感,并相互交流,并积极写影评,让大家选出最优秀的影评。或者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们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乡文化调查,让学生们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与爱。

五、创新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评价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就必须改变评价方式,不能用分数来评价学生,也不能将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师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每个学生的人生体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以肯定与表扬为主,高中生自尊心较强,教师的褒扬与激励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们体验到语文课的魅力。

结语:在语文课堂中坚持渗透人文精神,让人文情怀回归到语文课堂,让学生们热爱语文课堂,热爱生活,为他们的人生打上最亮丽的人文精神底色。让学生们学会尊重、爱、宽容与理解,同时充分张扬学生的个体精神,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金文娟.让语文课堂闪耀人文性的光辉[J].考试周刊.2012(02)

篇7

所以当银行的短信提醒服务从免费到付费后,仍有很多客户向银行订购了这项服务。但是钱付了,服务却没享受到。向银行投诉,却如石沉大海,这是为什么?

近日,陈先生就面临这一系列问题。而面对《投资者报》记者的采L,中行有关部门也不能给出合理解释。

业内人士分析称,现在银行的客户服务越来越多元化,但只有做到系统化、效率化,才能让客户在遇到问题时,轻易就能得到解决。而不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问题仍然无解。移动化对银行服务是一种补充,但银行服务必须跟上。

短信提醒莫名失灵

很多人对于银行的短信提醒费一定不陌生。短信提醒费指的是,银行账户资金有变动,银行会发送短信告知储户,而这个费用是每个月收取的,从2元到5元不等。在银行网点办理银行卡时,柜台客服一般会咨询客户是否开通。

近日,中行的常年老客户陈先生对该行的短信提醒服务非常困惑,每月2元的费用照收,但是资金发生变动时却收不到短信提醒。

陈先生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自2011年10月1日订购了中行每月2元的短信提醒服务。但当今年3月10日其中行账户数百元钱款被扣除后,陈先生并未收到相关提醒。

3月11日,陈先生发现此问题联系中行客服进行咨询,当日客服称“由于问题复杂,暂时不能解释此问题,需要3个工作日可以获得回复”。当日,陈先生手机上收到短信:“您所反馈内容的查询编号6584368491,请您留存,以备后查”。

别说3个工作日,一周都过去了,陈先生并未收到回复,于是,只能再打中行客服电话进行查询。这一次,客服说,最晚10个工作日给出答复,但目前一个月过去了,陈先生仍未获得只言片语来自于中行客服的主动解释。

接到陈先生投诉后,记者联系中行有关部门咨询,一位杨姓工作人员称,在后台查到陈先生通过该行手机端网银取消了短信提醒服务。但经陈先生在网银界面上再三确认,他并未取消该服务。

为了准确起见,陈先生又到中行北京木樨地支行查询,一位魏姓柜台经理查看银行电脑后确认:陈先生的卡的确有短信提醒功能、手机号也是对的。

在3月30日,中行又扣除了陈先生2元短信提醒费,陈先生点进网银还是提醒“该账户已开通短信服务”。但随后,陈先生账户又发生了4000余元的扣款也未收到短信提醒。

客户服务运转不畅

那么,为什么陈先生还收不到已经定购的短信提醒服务呢?既然中行不能给出合理解释,《投资者报》记者又走访了民生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位于北京青年路的各家分行,希望在对比中寻找答案。

其中,农行、招行的大堂经理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或许是因为手机当时的网络或者信号不好。”但中行为何多次都不提醒,这些银行工作人员也不明就里。

中行95566电话客服两次都未能帮陈先生查出原因,不免让陈先生对其效率产生不满。在被问到工号是多少时,中行客服工作人员均称:“我们没有工号,只有姓名可以提供。”

据了解,银行客服人员非常庞大,客户记住姓名并非易事,而且很可能有重名的情况存在,对银行来说也不方便寻找相应员工。那么,中行的客服为什么不能提供工号呢?事实上,工号在当前的服务行业已经相当普遍。

陈先生对于中行客服水平不满之后,想在客服电话中进行投诉,却发现95566庞大的按键系统中,唯独缺乏“投诉”按键,只得通过挂失按键勉强联系客服。对于任何服务机构来说都普遍设置的投诉功能,为何中行恰好“遗漏”了呢?总的来说,陈先生的体验非常失望:“这不是账户金额变动多少的问题,而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银行服务体系出现严重纰漏的问题。”

多元服务应该到位

《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银行对账户交易提醒短信服务均设置了免费金额门槛,有的银行是300元,有的银行是500元。据招行北京青年路支行工作人员介绍,一般的资金动态招行设有免费触发短信机制,但是300元以下的并不会发短信提醒。如果不想错过任何一次资金变动,可以考虑订购每张卡每月3元的短信提醒服务。

民生银行自去年10月27日起,对于民生借记卡账户在任何渠道发生的人民币单笔交易300元以下的各类交易,均不再发送短信提醒。

与此同时,不少银行选择通过其手机银行APP客户端或微信服务号来向客户发送账户交易提醒信息,且不收取费用。民生银行表示,客户可通过关注微信“中国民生银行”公众号,签约微信账户即时通,实现笔笔交易提醒。

一些银行客户对记者表示,用APP平台或微信服务号接收账户余额调整需要在非常平稳的外部网络环境下,但有时身处网络信号不好的地方,客户可能无法及时收到这些信息。相比较而言,接收短信比较靠谱。这也是很多客户选择继续付费订购银行短信提醒服务的原因。

篇8

[关键词] 静脉输液;监控管理;投诉;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7(c)-015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mart infusion monitoring system on improving patient complaints and medical disputes in pediatric outpatient transfusion room.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in Pediatric Outpatient of Yan'an People's Hospital, 192 school age children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mart infusion monitoring system transfusion room were selected as smart monitoring group, at the same time, 180 school age children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ordinary transfusion room were selected as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In smart infusion monitoring system transfusion room, each infusion room set up 10 monitoring points, it took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n intravenous infusion. The complaints factors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complaints and disputes, patient satisfaction, adverse reactions, nurses working efficienc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laints rate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as 7.81%, which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was 25.56%, this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in two groups were 2.60%, 8.89% respectively,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0.00%, 2.22% respectively, these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P < 0.01).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scroes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as (9.25±1.25) scroes, and that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was (6.74±1.83) scroes, this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the nurse transfusion operation time was (5.6±2.1) min, transfusion room work time was (2.4±1.3) h, the nurse in and out times was (24.0±0.2) times/d;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nurse transfusion operation time was (8.5±2.4) min, transfusion room work time was (6.5±1.8) h, the nurse in and out times was (74.0±0.1) times/d, these in smart monitoring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ordinary infusi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Smart infusion monitoring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atient complaints, improve medical disputes, reduce adverse events and improve nurse efficiency.

[Key words] Intravenous infusion;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Complaints; Medical malpractice

静脉输液具有可调节药物浓度且起效快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措施[1-3]。然而,静脉输液耗时长,易引起患者急躁情绪,私自调快滴速,造成医疗隐患;陪同家属的精力分散以及医护人员的繁忙易造成输液结束后未及时处理,引发静脉回流、空气栓塞等医疗事故[4-6]。据报道[7-9],临床上50%左右的投诉与静脉输液相关。保证输液安全,提高输液效率是目前众多医院面临的问题。延安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13年12月开展智能输液监控系统试点工作,我院儿科设2个试点输液室,共设置20个监测点。本研究选择静脉输液学龄期患儿为研究对象,与普通输液比较,智能静脉输液监控管理可显著减少患者投诉,改善医疗纠纷,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于延安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并在智能静脉输液监控系统输液室输液的学龄期患儿192例为智能监护组,其中男90例,女102例;年龄6~13岁,平均(9.81±2.31)岁;感冒发烧68例,上呼吸道感染66例,支气管炎36例,其他20例;手部输液136例,足部输液44例,头部输液12例。选择同期于普通输液室输液的学龄期患儿180例为普通输液组,其中男95例,女85例;年龄6~13岁,平均(9.56±1.91)岁;感冒发烧70例,上呼吸道感染68例,支气管炎32例,其他10例;手部输液128例,足部输液42例,头部输液1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智能输液监控系统

我院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包括5个硬件以及5个软件模块。5个硬件模块分别是:①液体监控装置,传感器位于挂钩上,通过传感器实时对剩余液体量以及滴速进行监测。②患者及医护人员操作装置,在智能监护室的床位均配备操作面板,包含设置、运行、呼叫等功能,同时操作面板设置权限实现不同级别医护人员的使用。③数据通信装置,采用有线、无线结合的通信传输方式。在每个输液配置一个小型中转器,通过中转器将各病床操作面板数据传输至医院数据处理中心。④视频监控记录装置,在每个智能输液室配置2个无死角摄像头,以及数据集中处理装置。通过PC机、无线或有线方式与值班室的监护电脑相连。⑤数据处理装置,核心是操作面板系统与数据集中器,系统程序运行处理,实现数据的复杂运算。数据处理器将值班室输出指令传达至病床输液装置,实现远程多点控制。

5个软件模块:患者资料管理模块;药品资料管理模块;输液记录管理模块;输液监控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主要功能:①对患者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实现数据与医院数据中心对接;②输液时间、输液药品、输液用量进行实时监控;③合理调节输液速度及输液结束时自动关闭输液装置以及报警功能;④滴注方式选择以及合理用药监护;⑤实现输液室可视,医护人员可实时观察患者状态。

1.3 方法

普通输液组:按以下五步操作:①输液前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②做好输液物品准备;③选择合适的血管;④正确的穿刺方法;⑤妥善固定。

智能监护组:①输液前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②护士通过操作板,输入患者信息,实现与医院数据库对接,系统中心反馈输液药物及滴注方式。③护士确认核对后,进行常规输液操作。④设置输液初始值,运行输液设备。⑤医护人员可通过可视化设备观察患者状态。⑥患儿出现不适,家属可通过操作板“呼叫”按钮与输液控制中心联系。⑦输液达到设定阈值,控制中心收到提示信息,安排护士前往处理。⑧输液结束,护士关闭输液装置;经过检查后,进行下一个监护周期。

1.4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投诉以及纠纷情况,分析投诉原因;患儿及患儿家属在医护人员配合下填写满意度调查表。记录统计护士输液操作时间、输液室工作时间及输液室护士进出次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投诉及医疗纠纷情况

两组投诉主要原因有以下4点:①护士技术操作,主要为多次(≥2次)穿刺不成功;②服务态度,主要为护患沟通障碍、服务热情不够;③输液环境,如输液室环境嘈杂、儿童哭闹等;④等候时间较长,致使家长焦急。

2.1.1两组有效投诉情况 普通输液组有效投诉46例,占25.56%智能监护组有效投诉15例,占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两组在护士操作技术及服务态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输液环境及等候时间长方面比较,智能监护组显著低于普通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2.1.2两组医疗纠纷情况 普通输液组发生医疗纠纷16例,占8.89%;智能监护组有效投诉15例中5例发生医疗纠纷,占2.60%,普通输液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高于智能监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多次(≥2次)穿刺不成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输液环境和等候时间长引起医疗纠纷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

在输液结束后,患儿及患儿家属在专业医护人员陪同下进行满意度评分,智能监护组的满意度评分为(9.25±1.25)分,普通输液组的满意度评分为(6.74±1.83)分;智能监护组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普通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734,P = 0.014)。

2.3 两组不良反应

普通输液组中4例(2.22%)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分别是头晕2例、胸闷1例、呕吐1例,事后经监控发现,该4例患儿家属私自调快滴速。智能监护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 = 10.412,P < 0.01)。

2.4 两组的护士输液操作时间

普通输液组的护士输液操作时间为(8.5±2.4)min,输液室工作时间为(6.5±1.8)h,护士进出次数为(74.0±0.1)次/d;智能监护组护士输液操作时间为(5.6±2.1)min,输液室工作时间为(2.4±1.3)h,护士进出次数为(24±0.2)次/d,智能监护组明显少于普通输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静脉输液即将药物溶液由静脉输入人体,其优点在于起效快可调节药物浓度[3-6]。静脉输液的流程一般为[7-8]:医师开好处方后,由护士配药送至病房,扎针滴注。滴注的速度一般根据护士经验调节输液器滑轮调节,剩余输液量由陪护人员或患者关注,液体将要输完时,陪护人员通知护士换药拔针。学龄期儿童,抵抗能力较差,易感染患病[9-15]。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然而由于输液耗时长,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造成医疗纠纷[15-20]。因此,对患儿输液安全有效地监护是保证患儿治疗和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院于2013年根据具体情况,引进并建设智能输液监控系统,于2013年12月正式开展智能输液监控试点工作,儿科门诊设2个试点输液室,每个输液室设10个监测点。我院智能输液监控包括5个硬件,即液体监控装置、患者及医护人员操作装置、数据通信装置、视频监控以及数据集中处理装置;以及5个软件模块,即患者资料管理模块、药品资料管理模块、输液记录管理模块、输液监控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结合硬件和软件模块的精密结合,我院智能输液系统具有较高精度、高标准、操作简便的优点,可准确实现对患者资料的有效管理,数据与医院数据中心对接,输液时间、输液药品、输液用量进行实时监控,合理调节输液速度及输液结束时自动关闭输液装置以及报警功能,滴注方式选择以及合理用药监护;并实现输液室可视化,医护人员可实时观察患者状态,如遇紧急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及时处理。我院建立的智能输液监控室是一套功能强大而操作简便、具有实用价值的输液监控硬件和信息管理软件,实现了医院输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管理,是各种医疗机构对输液过程监控和管理的理想选择。

本研究选取静脉输液学龄期患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智能输液监护系统和普通输液对改善患者投诉及医疗纠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投诉主要原因是为多次(≥2次)穿刺不成功、服务态度、输液环境、等候时间较长;普通输液组共计收到有效投诉46例,其中因输液环境、等候时间较长引起投诉有33例;智能监护组共计收到有效投诉15例,其中因输液环境、等候时间较长因素引起投诉只有1例。两组在护士操作技术及服务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输液环境及等候时间长方面,智能监护组均明显低于普通输液组(P < 0.01),说明智能输液有效改善了输液环境和等候时间,减少了投诉。普通输液组中16例发生医疗纠纷,其中由于多次(≥2次)穿刺不成功3例,等候时间长8例,输液环境5例;智能监护组有效投诉15例中5例发生医疗纠纷,5例均由于多次穿刺不成功引起。其中,护士操作及服务态度投诉例数较少,说明投诉及纠纷主要原因,不在于护士操作,而是输液环境及等候时间长的影响;在输液环境及等候时间长方面,智能监护组显著低于普通输液组(P

在患者满意度评分调查以及输液过程中不良反应中,智能监护系统显著优于普通输液组。普通输液组中4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2例头晕,1例胸闷,1例呕吐,事后经监控发现,该4例患儿陪同人员私自调快滴速。由于智能监护系统,根据患者情况实时控制点滴速度,保证药物浓度有效地控制了点滴的安全,智能监护组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出现不适,陪同人员可通过操作板呼叫监护中心,可及时安排医护人员处理。

本研究中普通输液组的护士输液操作时间为(8.5±2.4)min,输液室工作时间为(6.5±1.8)h,护士进出次数为(74.0±0.1)次/d;智能监护组护士输液操作时间为(5.6±2.1)min,输液室工作时间为(2.4±1.3)h,护士进出次数为(24.0±0.2)次/d,智能监护组显著少于普通输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是由于智能输液监护系统实现了对输液过程的自动控制,输液室医护人员流通量显著降低。输液过程中出现异常过程监护中心会报警提示,护士无需定期巡视病房。患者可通过操作板通知监控中心,监护中心安排护士,护士处理时可迅速到达病房。这不仅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也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同时,因输液室有监控,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操作的失误率有所降低,不仅使护士熟练了专业技能,也提升了其专业素养。智能输液系统的投入使用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了输液中的疏忽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为医院合理安排医护人员,节约了人力财力成本。

综上所述,智能静脉输液监控管理可显著减少患者投诉,改善医疗纠纷,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蔡招辉.细微服务对改善门诊静脉输液质量和安全的临床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391-392.

[2] 陈娇燕,冯秀梅.护理管理干预对急诊和门诊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8):2797-2798.

[3] 项锦镜.优质护理在急诊小儿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4,27(38):202-203.

[4] 谢玉香.优质护理在降低急诊小儿输液室的纠纷投诉率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137-138.

[5] 杨骄,黄昭穗.便携式智能输液装置在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8):148.

[6] 郭雯,王海涛.智能输液系统的发展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1):95-97.

[7] 朱美丽,郭航远,马红丽,等.以信息化为载体的智能输液监视器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2):34-36.

[8] Rybak M,Lomaestro B,Rotschafer JC,et al. Therapeutic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inpatients: a consensus review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System Pharmacists,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nd th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Pharmacis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ystem Pharmacy,2009,66(1):82-98.

[9] 陈洁,王宁霞.细节化服务在门诊输液室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4):1332-1333.

[10] 张妍.门诊输液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5):52.

[11] 徐光宪,郭琳,陆伟,等.智能输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激光杂志,2014,35(9):119-121.

[12] 谢秀丽.门诊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及防范[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2):413.

[13] 杨忠荟.优质护理在急诊小儿输液室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7(37):183.

[14] 李瑾,白霞.静脉输液引发医疗纠纷的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2,25(3):353-354.

[15] 余庭霞,吴玉美,滕红娣,等.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15): 1454-1456.

[16] 侯文静,宋相冬.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13,19(5):779-780.

[17] 张正萱,包小红,宋彬蓉,等.改善儿科一日病房病人管理流程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65-67.

[18] 廖莉苹.门诊输液室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6):237.

[19] 杨骄,黄昭穗.便携式智能输液装置在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8):148.

篇9

多媒体的作用,就是辅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辅助教师在教学中突破用其他教具或仪器难以突破的难点的一种手段。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对课堂教学手段的补充和提高。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强大的诱惑,而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透镜”内容中,教材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动画片,集图、文、声、色等多种信息于一体,通过“透镜”,大胖子“变成”小孩,而小孩也能“变成”大个子,这些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改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的概念,运用多媒体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从而变复杂为简单。

例如,在“透镜”内容中,透镜成像作图是难点,我们通过多媒体,把光线通过透镜的瞬变的物理过程呈现出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3.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容量大,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图、文、声、色并茂,形象鲜明,从而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收和记忆过程。

例如,在“透镜”内容中,用激光声伴随着光线延伸,附近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从而使教学结构更合理,使学生在娱乐中“消化”了关于“透镜”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由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所以现在学习和使用多媒体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来展示,让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

(1)选取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3)能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可操作性原则

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明之一,尤其是演示模拟实验,更要符合科学性。

4.简约性原则

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要太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

5.艺术性原则

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使人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美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

6.适度运用原则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

7.适度信息量原则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合理使用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物理学是初中主要课程之一,它深奥、抽象,又充满逻辑推理,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教学中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可将单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例如,可在学习惯性知识前,展示一组百米运动员跑到终点没有立即停下的视频;在教学“声的产生和传播”一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几种动物的叫声和小学生的歌声。创设物理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与教师形成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利用多媒体,使物理教学过程形象直观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将抽象事物直观地表现出来。例如,学生很难正确完整地认识电流的形成、影响电阻的因素等,多媒体课件可化抽象为直观,充分表现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节省课堂时间,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力学中的受力分析、杠杆、滑轮等内容,电学中的电路,光学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和凸透镜的成像等,都需要用到复杂的图形。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省时、省力、美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运用多媒体将图形、例题和凸透镜成像模拟实验、板书做成课件,在一节课中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的时间,又使学生弄清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省下来的时间可用于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效果

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实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等作用。例如,可将日月食、潜水艇、托里拆利实验等运用多媒体演示出来。电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无法用实验来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电子由电压高向电压低的方向流动,电荷的定向移动都历历在目,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流的方向。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虽然丰富了课堂教学,给教学带来活力,但多媒体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处理不当,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①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偏低。大多数教师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且网络上的课件较多,部分教师习惯套用现成课件。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对象应用的课件也不同。套用相同的课件,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降低教学效果。②喧宾夺主。有些课件界面设计过于花哨,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对知识反而视而不见,产生负面影响。总之,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优缺点,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多媒体的功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